CN105340191B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340191B CN105340191B CN201380075841.2A CN201380075841A CN105340191B CN 105340191 B CN105340191 B CN 105340191B CN 201380075841 A CN201380075841 A CN 201380075841A CN 105340191 B CN105340191 B CN 105340191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ata stream
- channel matrix
- precoding
- receiving end
- cod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52—Multi-user MIMO system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04L5/0007—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该方法包括:对第一接收端的数据流采用第一种编码方式进行编码得到第一编码数据流(S101),对第二接收端的数据流采用第二种编码方式进行编码得到第二编码数据流(S102),对第一编码数据流和第二编码数据流采用第三种编码方式进行编码得到待发送的数据流(S103),将待发送的数据流通过天线发送给对应的接收端(S104)。由于上述方法对第一编码数据流和第二编码数据流进行编码得到了待发送的数据流,因此可以通过一个时频资源发送该待发送的数据流,即,可在一个时频资源内调度两个以上的用户设备,有效的提高了资源利用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频谱资源的严重不足已经日益成为无线通信事业发展的瓶颈,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频谱资源,提高频谱利用率,以提高系统吞吐量,是当前的热点研究课题之一。其中,利用空间自由度,基于空间复用的多入多出(MultipleInput Multiple Output,MIMO)技术是一种有效的手段。
基于MIMO技术的传输方式主要包括:单用户多入多出(Single-User MIMO,SU-MIMO)传输方式、多用户多入多出(Multi-User MIMO,MU-MIMO)传输方式、空频块码(SpaceFrequency Block Coding,SFBC)传输方式等。由于目前各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所能支持的MIMO传输方式有所差别,因此,现有技术中基站一般会采用多种MIMO传输方式与各UE进行数据传输。
在现有技术中,基站在一块时频资源中,不能同时为不同的用户分别采用不同的MIMO传输方式,资源利用率比较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某些传输方式在一个时频资源只能调度一个用户设备,导致资源利用率比较低的问题。
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包括:
对第一接收端的数据流采用第一种编码方式进行编码得到第一编码数据流,所述第一种编码方式为与第一接收端采用的传输方式相对应的编码方式;
对第二接收端的数据流采用第二种编码方式进行编码得到第二编码数据流,所述第二种编码方式为与第二接收端采用的传输方式相对应的编码方式;
对第一编码数据流和第二编码数据流采用第三种编码方式进行编码得到待发送的数据流;
将所述待发送的数据流通过天线发送给对应的接收端。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接收端和第二接收端均采用相同的传输方式;或者,所述第一接收端与第二接收端采用不同的传输方式。
结合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确定发送端到所述第一接收端的第一信道矩阵和发送端到所述第二接收端的第二信道矩阵。
结合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对第一编码数据流和第二编码数据流采用第三种编码方式进行编码得到待发送的数据流具体为:
将所述第一编码数据流与第一预编码相乘得到第一发送数据流,将所述第二编码数据流与第二预编码相乘得到第二发送数据流,所述第一预编码和所述第二预编码由所述第三种编码方式确定,所述待发送的数据流为所述第一发送数据流和所述第二发送数据流的和。
结合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预编码与所述第一信道矩阵的乘积大于第一阈值,且所述第一预编码与所述第二信道矩阵的乘积小于或等于第一阈值;且,
所述第二预编码与所述第二信道矩阵的乘积大于第二阈值,且所述第二预编码与所述第一信道矩阵的乘积小于或等于第二阈值。
结合第三中或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所述第一种编码方式为闭环预编码方式时,对第一接收端的数据流采用第一种编码方式进行编码得到第一编码数据流具体为:
确定第一信道矩阵与第一预编码的乘积为第一等效信道矩阵;
根据所述第一种编码方式和所述第一等效信道矩阵,确定所述第一编码数据流;
当所述第二种编码方式为闭环预编码方式时,对第二接收端的数据流采用第二种编码方式进行编码得到第二编码数据流具体为:
确定第二信道矩阵与第二预编码的乘积为第二等效信道矩阵;
根据所述第二种编码方式和所述第二等效信道矩阵,确定所述第二编码数据流。
结合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第一~五种任一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传输方式包括:
单用户SU分集传输方式、单用户波束成形SU-beam forming传输方式中的至少一种,其中,所述SU分集传输方式包括空频块码SFBC传输方式、空时块码STBC传输方式、循环延迟分集CDD传输方式中的至少一种。
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数据传输装置,包括:
用户编码模块,用于对第一接收端的数据流采用第一种编码方式进行编码得到第一编码数据流,对第二接收端的数据流采用第二种编码方式进行编码得到第二编码数据流,所述第一编码方式为与第一接收端采用的传输方式相对应的编码方式,所述第二编码方式为与第二接收端采用的传输方式相对应的编码方式;
预编码模块,用于对第一编码数据流和第二编码数据流采用第三种编码方式进行编码得到待发送的数据流;
传输模块,用于将所述待发送的数据流通过天线发送给对应的接收端。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接收端和第二接收端均采用相同的传输方式;或者,所述第一接收端与第二接收端采用不同的传输方式。
结合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装置还包括:
信道矩阵确定模块,用于确定发送端到所述第一接收端的第一信道矩阵和发送端到所述第二接收端的第二信道矩阵。
结合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预编码模块具体用于,将所述第一编码数据流与第一预编码相乘得到第一发送数据流,将所述第二编码数据流与第二预编码相乘得到第二发送数据流,所述第一预编码和所述第二预编码由所述第三种编码方式确定,所述待发送的数据流为所述第一发送数据流和所述第二发送数据流的和。
结合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预编码与所述第一信道矩阵的乘积大于第一阈值,且所述第一预编码与所述第二信道矩阵的乘积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阈值;且,所述第二预编码与所述第二信道矩阵的乘积大于第二阈值,且所述第二预编码与所述第一信道矩阵的乘积小于或等于第二阈值。
结合第三种或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用户编码模块具体用于,当所述第一种编码方式为闭环预编码方式时,对第一接收端的数据流采用第一种编码方式进行编码得到第一编码数据流具体为:确定第一信道矩阵与第一预编码的乘积为第一等效信道矩阵,根据所述第一种编码方式和所述第一等效信道矩阵,确定所述第一编码数据流;当所述第二种编码方式为闭环预编码方式时,对第二接收端的数据流采用第二种编码方式进行编码得到第二编码数据流具体为:确定第二信道矩阵与第二预编码的乘积为第二等效信道矩阵,根据所述第二种编码方式和所述第二等效信道矩阵,确定所述第二编码数据流。
结合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第一~五种任一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MIMO传输方式包括:单用户SU分集传输方式、单用户波束成形SU-beamforming传输方式、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MU-MIMO传输方式中的至少一种,其中,所述SU分集传输方式包括空频块码SFBC传输方式、空时块码STBC传输方式、循环延迟分集CDD传输方式中的至少一种。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发送端分别对第一接收端的数据流和第二接收端的数据流编码得到第一编码数据流和第二编码数据流,并对第一编码数据流和第二编码数据流进行编码得到待发送的数据流,再将该待发送的数据流发送给对应的接收端。由于上述方法对第一编码数据流和第二编码数据流进行编码得到了待发送的数据流,因此可以通过一个时频资源发送该待发送的数据流,即,可在一个时频资源内调度两个以上的用户设备,有效的提高了资源利用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过程;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数据传输过程;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装置硬件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实施例分别对第一接收端的数据流和第二接收端的数据流编码得到第一编码数据流和第二编码数据流,再对第一编码数据流和第二编码数据流进行编码得到待发送的数据流,最后将待发送的数据流发送给接收端。由于上述方法对第一编码数据流和第二编码数据流进行编码得到了待发送的数据流,因此可以通过一个时频资源发送该待发送的数据流,即,可在一个时频资源内调度两个以上的用户设备,有效的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具体的一个时频资源可以是一个传输时间间隔(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TTI)。
本文中描述的技术可用于各种通信系统,例如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SM,Global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PRS,General Packet RadioService)系统,码分多址(CDMA,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系统,时分多址(TDMA,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系统,宽带码分多址(WCDMA,Wideband Code DivisionMultiple Access Wireless),频分多址(FDMA,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Addressing)系统,正交频分多址(OFDMA,Orthogonal 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Access)系统,单载波FDMA(SC-FDMA)系统,长期演进(LTE,Long Term Evolution)系统,或者第五代通信系统以及其他此类通信系统。
本文中结合用户设备和/或基站来描述各种方面。
用户设备,可以是无线终端,无线终端可以是指向用户提供语音和/或数据连通性的设备,具有无线连接功能的手持式设备、或连接到无线调制解调器的其他处理设备。无线终端可以经无线接入网与一个或多个核心网进行通信,无线终端可以是移动终端,如移动电话和具有移动通信能力的计算设备,例如,可以是便携式、袖珍式、手持式、计算机内置的或者车载的移动装置,它们与无线接入网交换语音和/或数据。例如,个人通信业务(PCS,Personal Communication Service)电话、无绳电话、会话发起协议(SIP)话机、无线本地环路(WLL,Wireless Local Loop)站、个人数字助理(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等设备。无线终端也可以称为系统、订户单元(Subscriber Unit)、订户站(SubscriberStation),移动站(Mobile Station)、移动台(Mobile)、远程站(Remote Station)、接入点(Access Point)、远程终端(Remote Terminal)、接入终端(Access Terminal)、用户终端(User Terminal)、用户代理(User Agent)、用户设备(User Device)、或用户装备(UserEquipment)。
基站可以是指接入网中在空中接口上通过一个或多个扇区与无线终端通信的设备。基站可用于将收到的空中帧与IP分组进行相互转换,作为无线终端与接入网的其余部分之间的路由器,其中接入网的其余部分可包括网际协议(IP)网络。基站还可协调对空中接口的属性管理。例如,基站可以是GSM或CDMA中的基站(BTS,Base TransceiverStation),也可以是WCDMA中的基站(NodeB),还可以是LTE中的演进型基站(e-NodeB,evolutional Node B),本申请并不限定。
另外,本文中术语“系统”和“网络”在本文中常被可互换使用。本文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实施例一:
由于在现有技术中用户在通过诸如SFBC等传输方式进行数据传输时,发送端只能在一个时频资源内只能调度一个用户,因此资源利用率较低,而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对两个以上的接收端的数据流进行编码,即可实现在一个时频资源内调度两个以上的接收端。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过程,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101:对第一接收端的数据流采用第一种编码方式进行编码得到第一编码数据流。
其中,第一种编码方式为与第一接收端采用的传输方式相对应的编码方式。
S102:对第二接收端的数据流采用第二种编码方式进行编码得到第二编码数据流。
其中,第二种编码方式为与第二接收端采用的传输方式相对应的编码方式。
S103:对第一编码数据流和第二编码数据流采用第三种编码方式进行编码得到待发送的数据流。
S104:将待发送的数据流通过天线发送给对应的接收端。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图1所示的过程中,步骤S101和S102的执行顺序不分先后。另外,虽然上述过程是以第一接收端和第二接收端为例进行说明的,但实际上图1所示的数据传输方法不只局限于两个接收端,可以应用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接收端。
在图1所示的步骤S103之前,发送端可确定该发送端自身到第一接收端的第一信道矩阵和发送端到第二接收端的第二信道矩阵。则在步骤S103中,发送端对第一编码数据流和第二编码数据流采用第三种编码方式进行编码得到待发送的数据流的方法可以为:将第一编码数据流与第一与编码相乘得到第一发送数据流,将第二编码数据流与第二预编码相乘得到第二发送数据流,其中,第一预编码和第二预编码由第三种编码方式确定,待发送的数据流为第一发送数据流和第二发送数据流的和。
上述采用第三种编码方式确定的第一预编码和第二预编码具体为:第一预编码与第一信道矩阵的乘积大于第一阈值,且第一预编码与第二信道矩阵的乘积小于或等于第一阈值;第二预编码与第二信道矩阵的乘积大于第二阈值,且第二预编码与第一信道矩阵的乘积小于或等于第二阈值。
下面举例对图1所示的数据传输过程进行效果分析。
假设第一接收端和第二接收端均采用SFBC的传输方式传输数据,则对这两个接收端的数据流采用SFBC传输方式对应的编码方式进行编码得到的第一编码数据流和第二编码数据流分别记为:y(1)和y(2)。假设发送端到这两个接收端的第一信道矩阵和第二信道矩阵分别为H(1)和H(2),则采用第三种编码方式确定的第一预编码T(1)满足H(1)T(1)>a1,H(2)T(1)≤a1,采用第三种编码方式确定的第二预编码T(2)满足H(1)T(2)≤a2,H(2)T(2)>a2,其中,a1为第一阈值,a2为第二阈值。从而,第一发送数据流为T(1)y(1),第二发送数据流为T(2)y(2),确定的待发送的数据流就是T(1)y(1)+T(2)y(2)。
对于第一接收端来说,第一接收端接收到的信号r(1)为发送端到第一接收端的信道矩阵H(1)与待发送的数据流的乘积再加上高斯白噪声,即r(1)=H(1)(T(1)y(1)+T(2)y(2))+n(1),其中n(1)为发送端到第一接收端的高斯白噪声,但由于T(1)满足H(1)T(1)>a1,H(2)T(1)≤a1,因此,r(1)≈H(1)T(1)y(1)+n(1)。
相应的,第二接收端接收到的信号r(2)为r(2)=H(2)(T(1)y(1)+T(2)y(2))+n(2),其中n(2)为发送端到第二接收端的高斯白噪声,但由于T(2)满足H(1)T(2)≤a2,H(2)T(2)>a2,因此,r(2)≈H(2)T(2)y(2)+n(2)。
由此可见,即使第一接收端和第二接收端都采用SFBC传输方式传输数据,本发明实施例中将要发送给第一接收端的第一发送数据流y(1)与第一预编码T(1)相乘,将要发送给第二接收端的第二发送数据流y(2)与第二预编码T(2)相乘,再将得到的两个乘积相加得到待发送的数据流T(1)y(1)+T(2)y(2)后,就可将该待发送的数据流通过一个时频资源发送给这两个接收端,而这两个接收端也不会产生较大的干扰。
另外,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接收端和第二接收端的可采用相同的传输方式(如上述两个接收端都采用SFBC传输方式),也可采用不同的传输方式,下面通过实施例二说明两个或两个以上接收端采用不同传输方式传输数据的过程。
实施例二: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数据传输过程,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发送端向多个接收端进行数据发送时,需要确定各个接收端的预编码,当一个TTI内多个接收端采用的MIMO传输方式不完全相同时,例如一个接收端采用SU分集传输方式,其他的接收端采用MU-MIMO传输方式等,发送端需要分别确定接收端的编码数据流,并进一步确定待发送的数据流,以便进行数据传输。
S201:确定多个接收端的预编码。
预编码可以为开环预编码方式,也可以为闭环预编码方式。
可选的,预编码采用开环预编码方式时,不依赖发送端到接收端的信道信息,在具体实施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采用多种可选的现有技术方案,此处不在赘述。
可选的,预编码采用闭环预编码方式时,依赖于发送端到接收端的信道信息,进一步可选的,在确定多个接收端的预编码之前,发送端可确定自身到多个接收端的信道矩阵。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发送端可以为基站,接收端可以为无线终端。发送端确定其到一个接收端的信道矩阵的方法可以为:发送端确定自身的所有发射天线到该接收端的所有接收天线的信道矩阵。
例如,假设发送端有M个发射天线,其中M为大于1的正整数,发送端要向K个UE传输数据流,其中K为大于1的正整数,这K个UE中的第k个UE共有Nk个接收天线,则针对第k个UE,发送端可确定自身的M个发射天线到该第k个UE的Nk个接收天线的信道矩阵,记为H(k)。
可选的,发送端在确定任意一个接收端(以下称为第一接收端)对应的预编码时,确定的预编码需要满足:第一接收端的预编码与所述发送端到所述第一接收端的信道矩阵乘积大于设定阈值(针对每个接收端可以设置相同的阈值也可以设置不同的阈值),且所述第一接收端的预编码与所述发送端到第二接收端的信道矩阵的乘积均小于或等于所述设定阈值,所述第一接收端为所述多个接收端中的任意一个,所述第二接收端为除所述第一接收端之外的其它接收端,进一步可选的,该设定阈值可以为0。
可选的,发送端在确定一个接收端对应的预编码时,可采用块对角化(BlockDiagonalization,BD)方法,根据确定的各接收端的信道矩阵,确定该接收端对应的预编码。
可选的,发送端在确定一个接收端对应的预编码时,可采用信号泄露噪声比SLNR方法,根据确定的各接收端的信道矩阵,确定该接收端对应的预编码。
S202:确定多个接收端的编码数据流。
多个接收端采用的MIMO传输方式不完全相同时,发送端针对该接收端所采用的MIMO传输方式,采用该MIMO传输方式对应的编码方式对要向该接收端发送的数据流进行编码,得到该接收到对应的编码数据流。
继续沿用上例,假设针对第k个接收端所采用的MIMO传输方式为MU-MIMO传输方式,则发送端采用MU-MIMO传输方式对应的编码方式对要向该第k个接收端发送的数据流进行编码,得到该第k个接收端对应的编码数据流,记为y(k)。
S203:确定每个接收端对应的预编码与编码数据流的乘积,将确定的各乘积的和值作为待发送的数据流。
也即,发送端针对一个接收端,确定通过步骤S201确定的该接收端对应的预编码与通过步骤S202确定的该接收端对应的编码数据流的乘积,将确定的每个乘积的和值作为待发送的数据流。
继续沿用上例,发送端针对第k个接收端,通过步骤S201确定的该第k个接收端对应的预编码为T(k),通过步骤S202确定的该第k个接收端对应的编码数据流为y(k),则步骤S203确定的乘积为T(k)y(k),待发送的数据流为sum(k=1、2、……、K)T(k)y(k)。
S204:将待发送的数据流发送给接收端。
具体的,发送端可在一个TTI的时频资源中向这K个接收端发送待发送的数据流sum(k=1、2、……、K)T(k)y(k)。
下面对采用如图2所示的方法进行数据传输的效果进行分析。
继续沿用上例,对于第k个接收端而言,其接收到的信号r(k)为r(k)=H(k)(sum(k=1、2、……、K)T(k)y(k))+n(k),其中,n(k)为该第k个接收端的接收天线的白噪声。但是,由于第k个接收端的信道矩阵H(k)只与该第k个接收端对应的预编码T(k)的相关性程度较大,而与其他接收端对应的预编码的相关性程度较小或不相关,也即,H(k)T(i)=0,i≠k,0≤i≤K,或H(k)T(i)≈0,i≠k,因此,上式中第k个接收端的接收信号r(k)相当于r(k)=H(k)T(k)y(k)+n(k),也即,其他接收端所要接收的数据流T(i)y(i),i≠k不会对该第k个接收端所要接收的数据流T(k)y(k)产生较大的干扰。换言之,即使在一个TTI中使用多种MIMO传输方式向这K个接收端传输数据流,第k个接收端采用其自身的MIMO传输方式接收数据时,既不会干扰到其他接收端接收数据,也不会被其他接收端所干扰。
因此,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上述如图2所示的数据传输方法,可以在一个TTI中使用多种MIMO传输方式向不同的接收端传输数据,而且多种MIMO传输方式之间不会产生较大的互相干扰,从而一个TTI中的时频资源可用于多种MIMO传输模式。对于一种MIMO传输方式而言,即使使用该MIMO传输方式的接收端的数量并不多,在用于采用该MIMO传输方式进行数据传输的TTI的时频资源中,仍可采用其他的MIMO传输方式进行数据传输,突破了现有技术中一个TTI中的时频资源只能用于一种MIMO传输方式的限制,可有效节省TTI中时频资源,提高时频资源的利用率,提高系统的吞吐量。
另外,由于本发明实施例中一个TTI中的时频资源可不止用于一种MIMO传输方式,因此也提高了系统服务的灵活性。
进一步的,在图2所示的步骤S202中,发送端针对任意一个接收端(以下称为第一接收端),确定该第一接收端对应的编码数据流时,需要判断针对该第一接收端所采用的MIMO传输方式对应的编码方式是否依赖于信道信息,也即,判断针对该第一接收端所采用的MIMO传输方式对应的编码方式是否为闭环预编码方式,若是,则确定发送端到第一接收端的等效信道矩阵,所述等效信道矩阵为所述发送端到所述第一接收端的信道矩阵与所述第一接收端的预编码的乘积,所述第一接收端为所述多个接收端中采用的MIMO传输方式为闭环预编码方式的任意一个,根据所述第一接收端的闭环预编码方式和所述等效信道矩阵,确定所述第一接收端的编码数据流,否则,直接根据针对该第一接收端所采用的MIMO传输方式,确定该第一接收端对应的编码数据流。
进一步的,当针对该第一接收端所采用的MIMO传输方式对应的编码方式为闭环预编码方式时,可采用公式y(k)=g(H(k)*T(k))b(k)确定该第一接收端对应的编码数据流y(k),当针对该第一接收端所采用的MIMO传输方式对应的编码方式不是闭环预编码方式时,可采用公式y(k)=f(b(k))确定该第一接收端对应的编码数据流y(k)。其中,k表示K个接收端中的第k个接收端(即第一接收端),H(k)为发送端到该第一接收端的信道矩阵,T(k)为该第一接收端对应的预编码,b(k)为要向该第一接收端发送的数据流,g()表示针对该第一接收端所采用的MIMO传输方式对应的闭环预编码方式,f()表示针对该第一接收端所采用的MIMO传输方式对应的非闭环预编码方式。
例如,由于在现有的MIMO传输方式中,单用户波束成形(SU-beamforming)传输方式、MU-MIMO传输方式对应的编码方式均为闭环预编码方式,而SFBC传输方式对应的编码方式为非闭环预编码方式,因此,当发送端确定针对该接收端所采用的MIMO传输方式为SU-beamforming传输方式、或者MU-MIMO传输方式时,则判定针对该接收端所采用的MIMO传输方式对应的编码方式为闭环预编码方式,当发送端确定针对该接收端所采用的MIMO传输方式为SFBC传输方式时,则判定针对该接收端所采用的MIMO传输方式对应的编码方式为非闭环预编码方式。
下面以SFBC传输方式和MU-MIMO传输方式为例说明发送端确定一个接收端对应的编码数据流的方法。
当发送端针对该接收端所采用的MIMO传输方式为SFBC传输方式时,判定SFBC传输方式对应的编码方式为非闭环预编码方式,因此,采用公式y(k)=f(b(k))确定该接收端对应的编码数据流y(k)。假设y(k)=[y(k)(0,i),y(k)(1,i)]T表示SFBC传输方式对应的编码输出的层1与层2分别在第i个资源粒子(Resource Element,RE)上的基带调制输出信号,b(k)=[b(k)(0,i),b(k)(1,i)]T为调制在星座图上的基带信号,如正交振幅调制(QuadratureAmplitude Modulation,QAM)信号。则采用SFBC传输方式对应的编码方式确定的该接收端对应的编码数据流为
当发送端针对该接收端所采用的MIMO传输方式为MU-MIMO传输方式时,判定MU-MIMO传输方式对应的编码方式为闭环预编码方式,因此,采用公式y(k)=g(H(k)*T(k))b(k)确定该接收端对应的编码数据流y(k)。MU-MIMO传输方式对应的编码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迫零(Zero Forcing,ZF)编码方式,另一种是匹配滤波(Matched Filter,MF)编码方式,下面分别说明ZF编码方式和MF编码方式。
当采用ZF编码方式时,确定的该接收端对应的编码数据流为y(k)=g(H(k)*T(k))b(k)=(H(k)*T(k))H(H(k)*T(k)(H(k)*T(k))H)-1b(k)。
当采用MF编码方式时,确定的该接收端对应的编码数据流为y(k)=g(H(k)*T(k))b(k)=(H(k)*T(k))Hb(k)。
以上是仅以SFBC传输方式对应的编码方式和MU-MIMO传输方式对应的ZF编码方式和MF编码方式为例说明的确定编码数据流的方法,其他MIMO传输方式对应的编码方式就不再一一赘述。
更进一步的,当发送端判定针对一个接收端所采用的MIMO传输方式对应的编码方式为闭环预编码方式时,采用公式y(k)=g(H(k)*T(k))b(k)确定该接收端对应的编码数据流y(k)之前,还要确定除该接收端以外的其他各接收端的接收天线数量的和值,确定发送端自身的发射天线总数减所述和值的差值,并确定H(k)*T(k)的行数不大于所述差值。也即,当发送端判定针对第k个接收端所采用的MIMO传输方式对应的编码方式为闭环预编码方式时,需要确定H(k)*T(k)的行数不大于M-sum(i=1,…k-1,k+1,…K)Ni,其中,M为发送端的发射天线总数,Ni为第i个接收端的接收天线数量,sum(i=1,…k-1,k+1,…K)Ni为K个接收端中除第k个接收端以外的其他各接收端的接收天线数量的和值。
另外,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上述MIMO传输方式包括SU分集传输方式、SU-beamforming传输方式、MU-MIMO传输方式中的至少一种,其中,SU分集传输方式包括SFBC传输方式、循环延迟分集(Cyclic Delay Diversity,CDD)传输方式中的至少一种。当然,上述MIMO传输方式还可以包括其他MIMO传输方式,这里就不在一一赘述。另外,上述方法也可以应用于单天线传输方式中,如单入单出(Single Input Single Output,SISO)传输方式、单入多出(Single Input Multiple Output,SIMO)传输方式、多入单出(Multiple InputSingle Output,MISO)传输方式等。
以上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基于同样的发明思路,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数据传输装置,下面通过实施例二进行说明。
实施例三: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装置结构示意图,具体包括:
用户编码模块301,用于对第一接收端的数据流采用第一种编码方式进行编码得到第一编码数据流,对第二接收端的数据流采用第二种编码方式进行编码得到第二编码数据流,所述第一编码方式为与第一接收端采用的传输方式相对应的编码方式,所述第二编码方式为与第二接收端采用的传输方式相对应的编码方式;
预编码模块302,用于对第一编码数据流和第二编码数据流采用第三种编码方式进行编码得到待发送的数据流;
传输模块303,用于将所述待发送的数据流通过天线发送给对应的接收端。
所述第一接收端和第二接收端均采用相同的传输方式;或者,所述第一接收端与第二接收端采用不同的传输方式。
所述装置还包括:
信道矩阵确定模块304,用于确定发送端到所述第一接收端的第一信道矩阵和发送端到所述第二接收端的第二信道矩阵。
所述预编码模块302具体用于,将所述第一编码数据流与第一预编码相乘得到第一发送数据流,将所述第二编码数据流与第二预编码相乘得到第二发送数据流,所述第一预编码和所述第二预编码由所述第三种编码方式确定,所述待发送的数据流为所述第一发送数据流和所述第二发送数据流的和。
所述第一预编码与所述第一信道矩阵的乘积大于第一阈值,且所述第一预编码与所述第二信道矩阵的乘积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阈值;且,所述第二预编码与所述第二信道矩阵的乘积大于第二阈值,且所述第二预编码与所述第一信道矩阵的乘积小于或等于第二阈值。
所述用户编码模块301具体用于,当所述第一种编码方式为闭环预编码方式时,对第一接收端的数据流采用第一种编码方式进行编码得到第一编码数据流具体为:确定第一信道矩阵与第一预编码的乘积为第一等效信道矩阵,根据所述第一种编码方式和所述第一等效信道矩阵,确定所述第一编码数据流;当所述第二种编码方式为闭环预编码方式时,对第二接收端的数据流采用第二种编码方式进行编码得到第二编码数据流具体为:确定第二信道矩阵与第二预编码的乘积为第二等效信道矩阵,根据所述第二种编码方式和所述第二等效信道矩阵,确定所述第二编码数据流。
所述MIMO传输方式包括:单用户SU分集传输方式、单用户波束成形SU-beamforming传输方式、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MU-MIMO传输方式中的至少一种,其中,所述SU分集传输方式包括空频块码SFBC传输方式、空时块码STBC传输方式、循环延迟分集CDD传输方式中的至少一种。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装置可以是各种形态的装置,如各个模块可以集成在一块芯片上,或通过硬件电路搭建实现等。
具体的上述如图3所示的数据传输装置可以位于基站中。上述各个模块之间的划分仅仅是逻辑上的划分,在实际应用时部分或全部模块的功能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器或者一个芯片中。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装置硬件结构示意图,具体包括:
处理器401、存储器402、通信接口403和总线404。处理器401、存储器402、通信接口403通过总线404相互连接。
总线404可以用于在两个设备、器件之间传输数据或信号。例如,总线具体可以包括地址总线、数据总线、控制总线等,为便于表示,图3中仅用一条粗线表示,但并不表示仅有一根总线或一种类型的总线。
通信接口403,用于接收调制信号。
存储器402,用于存放程序。具体地,程序可以包括程序代码,所述程序代码包括用于实现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方法的计算机操作指令。存储器402可能包含高速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简称RAM)存储器,也可能还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non-volatile memory),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
处理器401执行存储器402所存放的程序,用于实现本发明实施例一或二中提供的任意一种方法,例如,所述方法包括:
对第一接收端的数据流采用第一种编码方式进行编码得到第一编码数据流,所述第一种编码方式为与第一接收端采用的传输方式相对应的编码方式;
对第二接收端的数据流采用第二种编码方式进行编码得到第二编码数据流,所述第二种编码方式为与第二接收端采用的传输方式相对应的编码方式;
对第一编码数据流和第二编码数据流采用第三种编码方式进行编码得到待发送的数据流;
将所述待发送的数据流通过天线发送给对应的接收端。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存储介质,该存储介质中存储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用于实现本发明实施例一或二中提供的任意一种数据传输方法,例如,所述数据传输方法包括:
对第一接收端的数据流采用第一种编码方式进行编码得到第一编码数据流,所述第一种编码方式为与第一接收端采用的传输方式相对应的编码方式;
对第二接收端的数据流采用第二种编码方式进行编码得到第二编码数据流,所述第二种编码方式为与第二接收端采用的传输方式相对应的编码方式;
对第一编码数据流和第二编码数据流采用第三种编码方式进行编码得到待发送的数据流;
将所述待发送的数据流通过天线发送给对应的接收端。
所述存储介质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包括程序代码,所述程序代码包括用于实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方法的计算机操作指令。存储介质可能包含高速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简称RAM)存储器,也可能还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non-volatilememory),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发送端分别对第一接收端的数据流和第二接收端的数据流编码得到第一编码数据流和第二编码数据流,并对第一编码数据流和第二编码数据流进行编码得到待发送的数据流,再将该待发送的数据流发送给对应的接收端。由于上述方法对第一编码数据流和第二编码数据流进行编码得到了待发送的数据流,因此可以通过一个时频资源发送该待发送的数据流,即,可在一个时频资源内调度两个以上的用户设备,有效的提高了资源利用率。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申请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申请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申请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在一个典型的配置中,计算设备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CPU)、输入/输出接口、网络接口和内存。
内存可能包括计算机可读介质中的非永久性存储器,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和/或非易失性内存等形式,如只读存储器(ROM)或闪存(flash RAM)。内存是计算机可读介质的示例。
计算机可读介质包括永久性和非永久性、可移动和非可移动媒体可以由任何方法或技术来实现信息存储。信息可以是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的模块或其他数据。计算机的存储介质的例子包括,但不限于相变内存(PRAM)、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其他类型的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快闪记忆体或其他内存技术、只读光盘只读存储器(CD-ROM)、数字多功能光盘(DVD)或其他光学存储、磁盒式磁带,磁带磁磁盘存储或其他磁性存储设备或任何其他非传输介质,可用于存储可以被计算设备访问的信息。按照本文中的界定,计算机可读介质不包括非暂存电脑可读媒体(transitory media),如调制的数据信号和载波。
本申请是参照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尽管已描述了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申请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申请实施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申请实施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申请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申请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4)
1.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对第一接收端的数据流采用第一种编码方式进行编码得到第一编码数据流,所述第一种编码方式为与第一接收端采用的传输方式相对应的编码方式;
对第二接收端的数据流采用第二种编码方式进行编码得到第二编码数据流,所述第二种编码方式为与第二接收端采用的传输方式相对应的编码方式;
对第一编码数据流和第二编码数据流采用第三种编码方式进行编码得到待发送的数据流;
将所述待发送的数据流通过天线发送给对应的接收端;
其中,对第一编码数据流和第二编码数据流采用第三种编码方式进行编码得到待发送的数据流,包括:
将第一预编码和所述第一编码数据流相乘,生成第一发送数据流;其中,所述第一预编码与发送端到所述第一接收端的第一信道矩阵,以及所述发送端到所述第二接收端的第二信道矩阵相关;其中,所述第一预编码与所述第一信道矩阵的相关性至少通过所述第一预编码与所述第一信道矩阵的乘积确定,所述第一预编码与所述第二信道矩阵的相关性至少通过所述第一预编码与所述第二信道矩阵的乘积确定;
将第二预编码和所述第二编码数据流相乘,生成第二发送数据流;其中,所述第二预编码与所述第一信道矩阵和所述第二信道矩阵相关;其中,所述第二预编码与所述第一信道矩阵的相关性至少通过所述第二预编码与所述第一信道矩阵的乘积确定,所述第二预编码与所述第二信道矩阵的相关性至少通过所述第二预编码与所述第二信道矩阵的乘积确定;
根据第一发送数据流和所述第二发送数据流,生成所述待发送数据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收端和第二接收端均采用相同的传输方式;或者,所述第一接收端与第二接收端采用不同的传输方式。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确定发送端到所述第一接收端的第一信道矩阵和发送端到所述第二接收端的第二信道矩阵。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第一编码数据流和第二编码数据流采用第三种编码方式进行编码得到待发送的数据流具体为:
将所述第一编码数据流与第一预编码相乘得到第一发送数据流,将所述第二编码数据流与第二预编码相乘得到第二发送数据流,所述第一预编码和所述第二预编码由所述第三种编码方式确定,所述待发送的数据流为所述第一发送数据流和所述第二发送数据流的和。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预编码与所述第一信道矩阵的乘积大于第一阈值,且所述第一预编码与所述第二信道矩阵的乘积小于或等于第一阈值;且,
所述第二预编码与所述第二信道矩阵的乘积大于第二阈值,且所述第二预编码与所述第一信道矩阵的乘积小于或等于第二阈值。
6.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第一种编码方式为闭环预编码方式时,对第一接收端的数据流采用第一种编码方式进行编码得到第一编码数据流具体为:
确定第一信道矩阵与第一预编码的乘积为第一等效信道矩阵;
根据所述第一种编码方式和所述第一等效信道矩阵,确定所述第一编码数据流;
当所述第二种编码方式为闭环预编码方式时,对第二接收端的数据流采用第二种编码方式进行编码得到第二编码数据流具体为:
确定第二信道矩阵与第二预编码的乘积为第二等效信道矩阵;
根据所述第二种编码方式和所述第二等效信道矩阵,确定所述第二编码数据流。
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传输方式包括:
单用户SU分集传输方式、单用户波束成形SU-beam forming传输方式中的至少一种,其中,所述SU分集传输方式包括空频块码SFBC传输方式、空时块码STBC传输方式、循环延迟分集CDD传输方式中的至少一种。
8.一种数据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用户编码模块,用于对第一接收端的数据流采用第一种编码方式进行编码得到第一编码数据流,对第二接收端的数据流采用第二种编码方式进行编码得到第二编码数据流,所述第一编码方式为与第一接收端采用的传输方式相对应的编码方式,所述第二编码方式为与第二接收端采用的传输方式相对应的编码方式;
预编码模块,用于将第一预编码和所述第一编码数据流相乘,生成第一发送数据流;将第二预编码和所述第二编码数据流相乘,生成第二发送数据流;根据第一发送数据流和所述第二发送数据流,生成待发送数据流;其中,所述第一预编码与发送端到所述第一接收端的第一信道矩阵,以及所述发送端到所述第二接收端的第二信道矩阵相关;所述第二预编码与所述第一信道矩阵和所述第二信道矩阵相关;传输模块,用于将所述待发送的数据流通过天线发送给对应的接收端;其中,所述第一预编码与所述第一信道矩阵的相关性至少通过所述第一预编码与所述第一信道矩阵的乘积确定,所述第一预编码与所述第二信道矩阵的相关性至少通过所述第一预编码与所述第二信道矩阵的乘积确定;其中,所述第二预编码与所述第一信道矩阵的相关性至少通过所述第二预编码与所述第一信道矩阵的乘积确定,所述第二预编码与所述第二信道矩阵的相关性至少通过所述第二预编码与所述第二信道矩阵的乘积确定。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收端和第二接收端均采用相同的传输方式;或者,所述第一接收端与第二接收端采用不同的传输方式。
10.如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
信道矩阵确定模块,用于确定发送端到所述第一接收端的第一信道矩阵和发送端到所述第二接收端的第二信道矩阵。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预编码模块具体用于,将所述第一编码数据流与第一预编码相乘得到第一发送数据流,将所述第二编码数据流与第二预编码相乘得到第二发送数据流,所述第一预编码和所述第二预编码由第三种编码方式确定,所述待发送的数据流为所述第一发送数据流和所述第二发送数据流的和。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预编码与所述第一信道矩阵的乘积大于第一阈值,且所述第一预编码与所述第二信道矩阵的乘积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阈值;且,所述第二预编码与所述第二信道矩阵的乘积大于第二阈值,且所述第二预编码与所述第一信道矩阵的乘积小于或等于第二阈值。
13.如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编码模块具体用于,当所述第一种编码方式为闭环预编码方式时,对第一接收端的数据流采用第一种编码方式进行编码得到第一编码数据流具体为:确定第一信道矩阵与第一预编码的乘积为第一等效信道矩阵,根据所述第一种编码方式和所述第一等效信道矩阵,确定所述第一编码数据流;当所述第二种编码方式为闭环预编码方式时,对第二接收端的数据流采用第二种编码方式进行编码得到第二编码数据流具体为:确定第二信道矩阵与第二预编码的乘积为第二等效信道矩阵,根据所述第二种编码方式和所述第二等效信道矩阵,确定所述第二编码数据流。
14.如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输方式包括:单用户SU分集传输方式、单用户波束成形SU-beam forming传输方式、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MU-MIMO传输方式中的至少一种,其中,所述SU分集传输方式包括空频块码SFBC传输方式、空时块码STBC传输方式、循环延迟分集CDD传输方式中的至少一种。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CN2013/090918 WO2015100546A1 (zh) | 2013-12-30 | 2013-12-30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340191A CN105340191A (zh) | 2016-02-17 |
CN105340191B true CN105340191B (zh) | 2021-08-20 |
Family
ID=534929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80075841.2A Active CN105340191B (zh) | 2013-12-30 | 2013-12-30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097248B2 (zh) |
EP (1) | EP3068057B1 (zh) |
CN (1) | CN105340191B (zh) |
WO (1) | WO2015100546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283571A (zh) * | 2017-06-19 | 2021-08-20 | 弗吉尼亚科技知识产权有限公司 | 使用多天线收发器无线传输的信息的编码和解码 |
CN114189265B (zh) * | 2021-11-29 | 2022-10-14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六研究所 | 一种快速高精度多点协作传输方法及系统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1152222A1 (ja) * | 2010-05-31 | 2011-12-08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通信システム、送信装置、送信制御方法、送信制御プログラム、及びプロセッサ |
WO2012060237A1 (ja) * | 2010-11-01 | 2012-05-10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無線送信装置、無線受信装置、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制御プログラムおよび集積回路 |
CN102640429A (zh) * | 2009-11-30 | 2012-08-15 | Lg电子株式会社 | 用于发射预编码矩阵信息的方法和用户设备、以及用于将数据发射到多个用户设备的方法和基站 |
CN103125083A (zh) * | 2010-09-29 | 2013-05-29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在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mu-mimo)通信系统中用于反馈的方法和装置 |
CN103384161A (zh) * | 2012-05-02 | 2013-11-06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Mimo无线通信系统、传输方法和装置 |
CN103444099A (zh) * | 2011-03-29 | 2013-12-11 | Lg电子株式会社 |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决定资源特定传输模式的方法及其设备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862271B2 (en) | 2002-02-26 | 2005-03-01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MIMO) systems with multiple transmission modes |
CN1996785B (zh) * | 2006-01-06 | 2012-05-09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宽带无线接入的中转系统及其方法 |
US8090041B2 (en) * | 2006-01-20 | 2012-01-03 | Atc Technologies Llc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forward link closed loop beamforming |
WO2007124566A1 (en) * | 2006-04-28 | 2007-11-08 | Nortel Networks Limited | Adap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and methods |
EP1919115A3 (en) * | 2006-10-31 | 2014-01-29 | NTT DoCoMo, Inc. | Method, system, base station and user equipment for determining delay value of cyclic delay diversity |
KR101417084B1 (ko) * | 2008-07-02 | 2014-08-07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상향링크 전송을 위한 기준신호 전송 방법 |
KR101527009B1 (ko) * | 2008-07-11 | 2015-06-18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다중 셀 기반에서 멀티-셀 mimo 적용 방법 |
JP5578617B2 (ja) * | 2010-10-18 | 2014-08-27 | パナソニック インテレクチュアル プロパティ 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オブ アメリカ | 送信方法、送信装置、受信方法および受信装置 |
US8830815B2 (en) * | 2011-05-19 | 2014-09-09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Preamble design for television white space transmissions |
US20130177115A1 (en) * | 2011-07-05 | 2013-07-11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addressing doppler effect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s |
ES2425468B1 (es) * | 2011-07-13 | 2014-04-30 | Telefónica, S.A. | Método para optimizar la asignación de potencia de flujos de usuario transmitidos desde estaciones base en sistemas de transmisión de estación base coordinada |
KR101828648B1 (ko) * | 2011-10-18 | 2018-02-13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프리앰블을 이용한 프레임 타입 지시 방법 및 장치 |
EP2837123B1 (en) * | 2012-04-12 | 2017-02-22 | Nokia Technologies Oy | Transmit diversity on a control channel without additional reference signals |
EP2920890A1 (en) * | 2012-11-09 | 2015-09-23 |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 Beamforming methods and methods for using beams |
-
2013
- 2013-12-30 CN CN201380075841.2A patent/CN105340191B/zh active Active
- 2013-12-30 WO PCT/CN2013/090918 patent/WO2015100546A1/zh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3-12-30 EP EP13900613.4A patent/EP3068057B1/en active Active
-
2016
- 2016-06-28 US US15/194,651 patent/US10097248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640429A (zh) * | 2009-11-30 | 2012-08-15 | Lg电子株式会社 | 用于发射预编码矩阵信息的方法和用户设备、以及用于将数据发射到多个用户设备的方法和基站 |
WO2011152222A1 (ja) * | 2010-05-31 | 2011-12-08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通信システム、送信装置、送信制御方法、送信制御プログラム、及びプロセッサ |
CN103125083A (zh) * | 2010-09-29 | 2013-05-29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在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mu-mimo)通信系统中用于反馈的方法和装置 |
WO2012060237A1 (ja) * | 2010-11-01 | 2012-05-10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無線送信装置、無線受信装置、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制御プログラムおよび集積回路 |
CN103444099A (zh) * | 2011-03-29 | 2013-12-11 | Lg电子株式会社 |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决定资源特定传输模式的方法及其设备 |
CN103384161A (zh) * | 2012-05-02 | 2013-11-06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Mimo无线通信系统、传输方法和装置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A Two-Step Precoding Scheme for Multi-User Joint Transmission in Coordinated Multi-Point System;Datong Xu;《2012 IEEE Vehicular Technology Conference》;20121231;第2-3节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3068057A4 (en) | 2016-12-07 |
EP3068057B1 (en) | 2021-07-28 |
US10097248B2 (en) | 2018-10-09 |
US20160308592A1 (en) | 2016-10-20 |
EP3068057A1 (en) | 2016-09-14 |
WO2015100546A1 (zh) | 2015-07-09 |
CN105340191A (zh) | 2016-02-1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0051634B2 (en) |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facilitating non-orthogonal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 |
JP2019149814A (ja) | ネットワークアシスト干渉相殺及び抑制のためのネットワークシグナリング | |
US10505614B2 (en) | CSI feedback method, precod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 |
CN102918783A (zh) | 用于hsdpa多用户mimo操作的系统和方法 | |
JP2010518778A (ja) | 組合された循環遅延ダイバーシティと無線信号のプリコーディングの方法およびシステム | |
CN109565878B (zh) | 一种在大型mimo系统中发送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的方法 | |
CN114826486A (zh) | 一种发送下行控制信息dci的方法及装置 | |
EP3800945B1 (en) | Power allocation method and related device | |
US20230179339A1 (en) | Flexible semi-static harq-ack codebook overhead | |
US20170264464A1 (en) | Method for Processing Data, Network Node, and Terminal | |
CN110933747B (zh) | 一种资源配置方法及通信装置 | |
CN112585885B (zh) | 预编码的方法和通信设备 | |
CN111630788A (zh) | 用于非线性预编码的装置和方法 | |
WO2020069459A1 (en) | Joint orthogonal compression and quantization for type ii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feedback | |
CN105340191B (zh)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 |
WO2016165761A1 (en) | Multi-stream faster-than-nyquist transmission using bandwidth partitioning | |
CN111371478B (zh) | 预编码方法和装置及信息传输方法和装置 | |
EP3817481A1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in user equipment and base station us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 |
Tandon et al. | Minimum CSIT to achieve maximum degrees of freedom for the MISO BC | |
US20160345354A1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control signaling | |
CN112602269B (zh) | 一种上行数据传输的预编码指示方法及相关设备 | |
WO2021151855A1 (en) | Csi accuracy indicator reporting for mu-mimo broadcast channel | |
CN110391825B (zh) | 一种多天线系统发射和接收方法及装置 | |
CN110830090A (zh) | 信号处理方法和装置 | |
US9467216B2 (en) | Computing system with joint-transmission mechanism and method of operation thereof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