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317111B - 移动式建筑 - Google Patents

移动式建筑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317111B
CN105317111B CN201510644095.5A CN201510644095A CN105317111B CN 105317111 B CN105317111 B CN 105317111B CN 201510644095 A CN201510644095 A CN 201510644095A CN 105317111 B CN105317111 B CN 10531711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ssis
support beam
movable building
floor
top cov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644095.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317111A (zh
Inventor
石建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NEW KBB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BEIJING ZHUYOUBANG RECREATIONAL INVEST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New Kbb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BEIJING ZHUYOUBANG RECREATIONAL INVEST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New Kbb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BEIJING ZHUYOUBANG RECREATIONAL INVEST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New Kbb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10644095.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317111B/zh
Publication of CN1053171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1711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31711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1711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移动式建筑。本发明提供的移动式建筑具有以车架为基础的结构,其中,该移动式建筑可以在驻停模式下围绕车架展开形成建筑结构,并利用该建筑结构提供大于车架体积的空间;而且,该移动式建筑还可以在迁移模式下将建筑结构收缩至车架,并利用车架提供可移动性。

Description

移动式建筑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可以在公路上自行(例如利用发动机和/或电动机等动力部件)或者拖行、并且在主动时演变为具有实用性功能的一种移动式建筑。
背景技术
随着“汽居”化生活的不断推广,旅居车(俗称为“房车”)逐渐被普及化。对于在短期内举办的非永久性的活动,例如各种文化集会、体育赛事等,利用旅居车提供为参加活动的人群提供住宿成为一种节省成本并且时尚的选择。
然而,除了住宿之外,上述的活动往往还需要提供例如活动管理、餐饮、文艺表演等其他服务项目,但旅居车的车内空间是固定不变的、并且十分有限,这难以满足其他项目服务的空间需求。
由此,如何提供一种空间可扩展、并且具有可移动性的建筑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移动式建筑,其可以提供可扩展的空间、并具有可移动性。
该实施例中的该移动式建筑具有驻停模式和迁移模式,并且,该移动式建筑包括车架、底座机构、以及地板机构;
车架具有底盘、以及装设于底盘的下方的车轮;
底座机构和地板机构均具有在该移动式建筑处于驻停模式时的伸展形态、以及在该移动式建筑处于迁移模式时的收缩形态;
当该移动式建筑处于驻停模式时,底座机构先于地板机构变形至伸展形态,其中,处于伸展形态的底座机构形成在底盘的外侧铺设的固定基座,处于伸展形态的地板机构形成铺放于固定基座的上方的地板;
当该移动式建筑处于迁移模式时,地板机构先于底座机构变形至收缩形态,其中,处于收缩形态的地板机构缩置于底盘的上方,处于收缩形态的底座机构贴靠于底盘的侧部。
可选地,车架进一步具有顶盖、以及将顶盖支撑在底盘上方的升降机构,并且,该移动式建筑进一步包括顶架机构、外顶机构、以及内顶机构;顶架机构、外顶机构、以及内顶机构均具有在该移动式建筑处于驻停模式时的伸展形态、以及在该移动式建筑处于迁移模式时的收缩形态;当该移动式建筑处于驻停模式时,升降机构在底座机构变形至伸展形态后驱动顶盖上升至预定的高位,并且,顶架机构先于外顶机构和内顶机构变形至伸展形态,其中,处于伸展形态的顶架机构形成在顶盖的外侧撑展的顶部棚架,处于伸展形态的外顶机构形成覆盖于顶部棚架的上方的外顶层,处于伸展形态的该内顶机构形成遮挡在顶部棚架的下方的天花板;当该移动式建筑处于迁移模式时,升降机构在底座机构变形至收缩形态前驱动顶盖下降至标定的低位,并且,外顶机构和内顶机构先于顶架机构变形至收缩形态,其中,处于收缩形态的外顶机构缩置于顶盖的上方,处于收缩形态的内顶机构悬置于顶盖的下方,处于收缩形态的顶架机构贴靠于顶盖的侧部。
可选地,该移动式建筑进一步包括外墙机构;该外墙机构具有在该移动式建筑处于驻停模式时的伸展形态、以及在该移动式建筑处于迁移模式时的收缩形态;当该移动式建筑处于驻停模式时,外墙机构晚于地板机构和内顶机构变形至伸展形态,其中,处于伸展形态的外墙机构形成与地板和天花板的边缘拼合的墙壁;当该移动式建筑处于迁移模式时,外墙机构先于地板机构和内顶机构变形至收缩形态,其中,处于收缩形态的外墙机构缩置于底盘和顶盖之间。
可选地,该移动式建筑进一步包括门道机构,该门道机构位于底盘和顶盖的端部之间,并且,处于伸展形态的外墙机构进一步与门道机构拼合。
优选地,底座机构包括多条主支撑梁和多个主伸缩支座,每条主支撑梁以转动方式装设于底盘的侧部,并且,每条主支撑梁装设有至少一个主伸缩支座,其中:当底座机构变形至伸展形态时,每条主支撑梁以平行于底盘的方式转动至与底盘的侧部呈预定角度分离的位置,并且,在每条主支撑梁装设的主伸缩支座向底盘的下方伸出;当底座机构变形至收缩形态时,每条主支撑梁以平行于底盘的方式转动至与底盘的侧部平行贴靠的位置,并且,在每条主支撑梁装设的主伸缩支座向该主支撑梁缩退。
更优地,底座机构进一步包括多条副支撑梁和多个副伸缩支座,每条副支撑梁以滑转方式装设于多条主支撑梁中的其中一条,并且,每条副支撑梁装设有至少一个副伸缩支座;当底座机构变形至伸展形态时,每条副支撑梁以平行于底盘的方式滑转至与所在的主支撑梁呈预定角度分离的位置,并且,在每条副支撑梁装设的副伸缩支座向底盘下方伸出;当底座机构变形至收缩形态时,每条副支撑梁以平行于底盘的方式滑转至与所在的主支撑梁平行贴靠的位置,并且,在每条副支撑梁装设的副伸缩支座向该副支撑梁缩退。
更优地,底座机构进一步包括多个底部柔性囊;当底座机构变形至伸展形态时,多个底部柔性囊分别沿每两条相邻的主支撑梁之间的空隙延伸膨胀;当底座机构变形至收缩形态时,多个底部柔性囊缩卷在底盘的侧部。
优选地,地板机构包括相互铰接的多块平板;当地板机构变形至伸展形态时,相互铰接的多块平板在底盘的外侧平行于底盘排列形成地板;当地板机构变形至收缩形态时,相互铰接的多块平板堆叠于底盘的上方。
更优地,地板机构进一步包括装设于至少一部分平板的磁吸元件。
优选地,顶架机构包括多条主架梁和多根辅助撑杆,每条主架梁以转动方式装设于顶盖的侧部,每条主架梁装设有至少一个辅助撑杆,其中:当顶架机构变形至伸展形态时,每条主架梁以平行于顶盖的方式转动至与顶盖的侧部呈预定角度分离的位置,并且,在每条主架梁装设的辅助撑杆向固定基座转动、并伸长至支撑于固定基座的长度;当顶架机构变形至收缩形态时,每条主架梁以平行于顶盖的方式转动至与顶盖的侧部平行贴靠的位置,并且,在每条主架梁装设的辅助撑杆缩短至不长于主架梁的长度、并回转贴靠在该主架梁的下方。
更优地,底座机构包括多条主支撑梁和多个主伸缩支座,每条主支撑梁以转动方式装设于底盘的侧部,每条主支撑梁装设有至少一个主伸缩支座,其中:当底座机构变形至伸展形态时,每条主支撑梁以平行于底盘的方式转动至与底盘的侧部呈预定角度分离的位置,并且,在每条主支撑梁装设的主伸缩支座向底盘的下方伸出;当底座机构变形至收缩形态时,每条主支撑梁以平行于底盘的方式转动至与底盘的侧部平行贴靠的位置,并且,在每条主支撑梁装设的主伸缩支座向该主支撑梁缩退;并且,当顶架机构变形至伸展形态时,在每条主架梁装设的辅助撑杆与其中一条主支撑梁装设的主伸缩支座对齐、并伸出至与该主伸缩支座对接的位置处。
更优地,顶架机构进一步包括多组剪叉梁;当顶架机构变形至伸展形态时,多组剪叉梁分别沿每两条相邻的主架梁之间的空隙伸展;当顶架机构变形至收缩形态时,多组剪叉梁缩进在顶盖的侧部。
优选地,外顶机构包括柔性盖层;当外顶机构变形至伸展形态时,柔性盖层延展铺设于顶部棚架的上方;当外顶机构变形至收缩形态时,柔性盖层收卷于顶盖的上方。
更优地,柔性盖层中包括柔性囊体。
优选地,内顶机构包括相互铰接的多块平板;当内顶机构变形至伸展形态时,相互铰接的多块平板在顶盖的外侧平行于顶盖排列形成天花板;当内顶机构变形至收缩形态时,相互铰接的多块平板堆叠于顶盖的下方。
更优地,内顶机构进一步包括装设于至少一部分平板的天花板磁吸元件。
优选地,外墙机构包括侧墙板和推拉端板,侧墙板具有两层板体,推拉端板具有两层滑板组,其中:当外墙机构变形至伸展形态时,侧墙板的两层板体上下平行排列、并平移至与地板和天花板的侧部外边缘拼合的位置处,推拉端板的两层滑板组上下平行排列、并沿地板和天花板的端部外外边缘滑展至侧墙板的两层板体所在位置处,以实现与地板和天花板的端部外边缘的拼合;当外墙机构变形至收缩形态时,侧墙板的两层板体平行叠放、并平移至底盘和顶盖之间,推拉端板的两层滑板组通过沿地板和天花板的端部外边缘收缩至底盘和顶盖之间、并在收缩完成后平行叠放。
或者,外墙机构包括两层滑板组,其中:当外墙机构变形至伸展形态时,两层滑板组上下平行排列、并环绕地板和天花板的外边缘滑展,以实现与地板和天花板的外边缘拼合;当外墙机构变形至收缩形态时,两层滑板组收卷在底盘与顶盖之间、并在收缩完成后平行叠放。
如上可见,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移动式建筑可以在驻停模式下以车架为基础形成展开的建筑结构,并利用该建筑结构提供大于车架体积的空间,而且,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移动式建筑还可以在迁移模式下将建筑结构收缩至车架,并利用车架提供可移动性。
附图说明
图1a至图1g为一个实施例中的移动式建筑的结构示意图;
图2a至图2d为该实施例中的移动式建筑的车架及底座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a至图3d为该实施例中的移动式建筑的顶盖及顶架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a至图4b为该实施例中的移动式建筑的外墙机构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5a至图5b为该实施例中的移动式建筑的外墙机构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6为该实施例中的移动式建筑的展开流程的示意图;
图7为该实施例中的移动式建筑的收缩流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
在一个实施例中,移动式建筑至少具有驻停模式和迁移模式,其中,驻停模式可以是指该移动式建筑处于驻停状态、并利用建筑结构提供可用的空间,即,该移动式建筑中的“建筑”表示在驻停时具有实用性功能;而迁移模式可以是指该移动式建筑处于可移动的状态,即,该移动式建筑中的“移动”表示可以在公路上自行(例如利用发动机和/或电动机等动力部件)或者拖行。并且,该移动式建筑处于驻停状态所提供的空间大于该移动式建筑处于迁移模式时的体积。
请参见图1a至图1g,该移动式建筑10包括车架20、底座机构30、地板机构40、顶架机构50、内顶机构60、外顶机构70、外墙机构80、以及门道机构90。其中,外墙机构80和门道机构90仅在图1g中示出。
车架20具有底盘21、顶盖22、装设于底盘21的下方的车轮23、以及装设于底盘21的上方并支撑顶盖22的升降机构24。
底座机构30、地板机构40、顶架机构50、内顶机构60、外顶机构70、外墙机构80、以及门道机构90均具有在该移动式建筑10处于驻停模式时的伸展形态、以及在该移动式建筑10处于迁移模式时的收缩形态。
为了更好地理解上述的各机构,下面先分别对各机构的具体结构进行说明。
(1)、底座机构30
请参见图1b至图1g,底座机构30可以包括伸缩基座25,伸缩基座25装设在底盘21的下方。
请参见图2a至图2d并结合图1a至图1g,底座机构30还可以包括多条主支撑梁31和多个主伸缩支座32,每条主支撑梁31以转动方式装设于底盘21的侧部,并且,每条主支撑梁31装设有至少一个主伸缩支座32。
其中,图2a至图2d中以底板21的每一侧部设置有4条主支撑梁31、并且每条主支撑梁31装设有1个主伸缩支座32为例,但这样的图示方式并不表示对主支撑梁31和主伸缩支座32的数量的特别限制。并且,图2a至图2d中以主伸缩支座32装设在主支撑梁31的转动自由端为例,但这样的图示方式并不表示对主伸缩支座32的装设位置的特别限制。
仍参见图2a至图2d,底座机构30可以进一步包括多条副支撑梁33和多个副伸缩支座34,每条副支撑梁33以滑转方式装设于多条主支撑梁31中的其中一条,并且,每条副支撑梁33装设有至少一个副伸缩支座34。
对于所述的滑转方式,图2c和图2d中提供了更详细的图解,即,每条副支撑梁33通过摇杆330装设于主支撑梁31,该摇杆330的一端为固定端、并转动连接于主支撑梁31,该摇杆330的另一端为自由端、并转动连接于副支撑杆33,副支撑杆33的一端为滑动端、并滑动装设于主支撑梁31,副支撑杆的另一端为滑转自由端。
其中,图2a至图2d中以每条主支撑梁31均装设由1或2条副支撑梁、并形成鱼骨架结构为例,但这样的图示方式并不表示对副支撑梁33的数量以及分布方式的特别限制。并且,图2a至图2d中以副伸缩支座34装设在副支撑梁33的滑转自由端为例,但这样的图示方式并不表示对副伸缩支座32的装设位置的特别限制。
再参见图2d并结合图1b至图1g,底座机构30还可以进一步包括多个底部柔性囊35。底部柔性囊35膨胀时的填充物可以为气体或液体。
(2)地板机构40
请参见图1b至图1d,地板机构40包括相互铰接的多块平板40a和40b。其中,图1b至图1d中以在底盘21的每一侧部设置2块平板40a和40b相互铰接为例,但这并不意味着对相互铰接的平板数量的特别限制。
另外,地板机构40可以进一步包括装设于多块平板40a和40b的地板磁吸元件。
(3)、顶架机构50
请参见图3a至图3d并结合图1a至图1g,顶架机构50包括多条主架梁51和多根辅助撑杆52,每条主架梁51以转动方式装设于顶盖22的侧部,每条主架梁51装设有至少一个辅助撑杆52。
其中,图3a至图3d中以顶盖22的每一侧部设置有4条主架梁51、并且每条主架梁51装设有1根辅助撑杆52为例,但这样的图示方式并不表示对主架梁51和辅助撑杆52的数量的特别限制。并且,图3a至图3d中以辅助撑杆52装设在主架梁51的转动自由端为例,但这样的图示方式并不表示对辅助撑杆52的装设位置的特别限制。进而,图1a至图1g中还以每条主架梁51的纵截面的高度在从转动固定端到转动自由端的方向上逐渐降低为例,但这样的图示方式并不表示对主架梁51的形状的特别限制。
仍参见图3a至图3d并结合图1a至图1g,顶架机构50可以进一步包括多组剪叉梁53。其中,图1e至图1g中以在顶盖22的每一侧部设置2块平板60a和60b相互铰接为例,但这并不意味着对相互铰接的平板数量的特别限制。
(4)、内顶机构60和外顶机构70
请参见图1e至图1g,内顶机构60包括相互铰接的多块平板60a和60b。另外,内顶机构60可以进一步包括装设于多块平板60a和60b的天花板磁吸元件,当内顶机构60变形至伸展形态时,多块平板60a和60b形成的天花板,能够利用地板磁吸元件与顶架机构50的主架梁51产生磁吸力。
请参见图1e至图1f,外顶机构70可以包括柔性盖层。其中,外顶机构70的柔性盖层中可以包括柔性囊体,例如气囊。并且,从图1e和图1f中还可以看出,顶盖22的上方还具有保护盖700。
(5)外墙机构80和门道机构90
请参见图4a至图4b(图4b中省略了底部柔性囊35)并结合图1g,外墙机构80可以包括侧墙板81和推拉端板82,侧墙板81具有两层板体81a和81b,推拉端板82具有两层滑板组82a和82b。相应地,为了配合外墙机构80,如图4a所示,地板(即伸展形态的地板机构40)可以形成有可供侧墙板81平移以及推拉端板82滑移的滑道400。
请参见图5a至图5b(图4b中省略了底部柔性囊35)并结合图1g,作为一种可替代的结构,外墙机构80也可以包括两层滑板组83a和83b。
请参见图1g,门道机构90包括门扇91、阶梯92、棚盖93。
为了更好地理解上述移动式建筑10的工作原理以及各机构之间的配合方式,下面分别对该移动式建筑10开启驻停模式后的展开过程、以及开始迁移模式后的收缩过程进行详细说明。
请参见图6,上述移动式建筑10开启驻停模式后的展开过程依次包括:
P610,底座机构30展开。
图1a示出了底座机构30在该变形过程之前的起始状态,图1b至图1g示出了底座机构30在完成该变形过程之后的终止状态,其中,请特别参见图1b,处于伸展形态的底座机构30形成在底盘21的侧部外侧铺设的固定基座,该固定基座可以约束车架20的移动。
具体地,从图6中可以看出,P610可以被分解为P611~P615。
P611,伸缩基座25展开。
从图1b至图1g中可以看出,当底座机构30变形至伸展形态时,伸缩基座25从底盘21的下方伸出,以实现对底盘21形成的支撑平面的支撑找平、并形成平行于底盘21的底部基准平面。
另外,除了上述以伸缩基座25实现找平的方式之外,还可以选用多点式液压平衡系统或多点式电动平衡系统实现找平。
P612,主支撑梁31展开。
请参见图2a至图2d并结合图1a至图1g,当底座机构30变形至伸展形态时,每条主支撑梁31以平行于底盘21的方式转动至与底盘21的侧部呈预定角度分离的位置。其中,图2a及图1a示出了主支撑梁31在执行该转动之前的状态,图2b至图2d以及图1b至图1g示出了主支撑梁31在执行转动之后的状态;并且,图2b至图2d中是以每条主支撑梁31与底盘21的侧部呈90度分离为例,但对于主支撑梁31与底盘21的侧部之间的分离角度并不限于90度。
多条主支撑梁31的上述转动方式可以采用异步方式,即,多条主支撑梁31中的一部分(例如靠近底座21的两个端部的主支撑梁31)先完成转动(如图2b中的R11所示),以便于避让出后完成转动(如图2b中的R12所示)的另一部分主支撑梁31(例如靠近底座21的两个端部之间的中心区域处的主支撑梁31)的转动路径。
P613,副支撑梁33展开。
参见图2a至图2d并结合图1a至图1g,当底座机构30变形至伸展形态时,待主支撑梁31转动至与底盘21的侧部呈预定角度分离的位置后,每条副支撑梁33以平行于底盘21的方式滑转(如图2c中示出的S20和R20所示)至与所在的主支撑梁31呈预定角度分离的位置。
P614,主伸缩支座32和副伸缩支座34展开。
参见图1a至图1g,待主支撑梁31和副支撑梁32展开后,各主伸缩支座32和副伸缩支座34以前文所述的底部基准平面为参照向底盘21的下方伸出,实现以底部基准平面为参考平面的找平支撑。
P615,底部柔性囊35展开。
参见图 1b至图 1g,待主伸缩支座32和副伸缩支座34完成找平支撑后,多个底部柔性囊35分别沿每两条相邻的主支撑梁31之间的空隙延伸膨胀。
P620,地板机构40展开。
图1a至图1b示出了地板机构40在该变形过程之前的起始状态,图1c示出了地板机构40在该变形过程中的中间状态,图1d至图1g示出了地板机构40在完成该变形过程之后的终止状态,其中,请特别参见图1d,处于伸展形态的地板机构40形成铺放于固定基座(即伸展形态的底座机构30)的上方的地板。
并且,请参见图1b至图1d,当地板机构40变形至伸展形态时,相互铰接的多块平板40a和40b在底盘21的侧部外侧平行于底盘21排列形成地板,即,从图1b经图1c变化至图1d的过程;并且,多块平板40a和40b形成的地板能够利用地板磁吸元件与底座机构30的主支撑梁31和/或副支撑梁33产生磁吸力。
P630,升降机构24升举。
升降机构24可以驱动顶盖22从预定高度H1的低位上升至预定高度H2的高位,图1a至图1c示出了顶盖22处于预定高度H1的低位时的状态,图1d至图1g示出了顶盖22处于预定高度H2的高位的状态。
P640,顶架机构50展开。
顶架机构50在顶盖22上升至预定高度H2的高位之后变形至伸展形态,图1a至图1d示出了顶架机构50在该变形过程之前的起始状态,图1e至图1g示出了顶架机构50在完成该变形过程之后的终止状态,其中,请特别参见图1e,处于伸展形态的顶架机构50形成在顶盖22的侧部外侧撑展的顶部棚架;并且,装设于顶盖22的顶架机构50、内顶机构60和外顶机构70随着顶盖22一起上升。
具体地,从图6中可以看出,P640可以被分解为P641~P643。
P641,主架梁51展开。
请参见图3a至图3d并结合图1a和图1g,当顶架机构50变形至伸展形态时,每条主架梁51以平行于顶盖21的方式转动至与顶盖21的侧部呈预定角度分离的位置。其中,图3a及图1a至图1d示出了主架梁51在执行该转动之前的状态,图3b至图3d以及图1e至图1g示出了主架梁51在执行转动之后的状态;并且,图3b至图3d中是以每条主架梁51与顶盖22的侧部呈90度分离为例,但对于主架梁51与顶盖22的侧部之间的分离角度并不限于90度。
多条主架梁51的上述转动可以采用异步转动方式,例如,多条主架梁51中的一部分(例如靠近顶盖22的两个端部的主架梁51)可以先完成转动(如图3b中的R31所示),以便于避让出后完成转动(如图3b中的R32所示)的另一部分(例如靠近顶盖22的两个端部之间的中心区域处的主架梁51)的转动路径。
P642,辅助撑杆52展开。
请参见图1e至图1g,在主架梁51转动至与顶盖21的侧部呈预定角度分离的位置之后,在每条主架梁51装设的辅助撑杆52向固定基座(即伸展形态的底座机构30)转动、并伸长至可支撑于固定基座(即伸展形态的底座机构30)的长度。
优选地,在每条主架梁51装设的辅助撑杆52可以与对应的一条主支撑梁31装设的主伸缩支座32对齐、并伸出至与该主伸缩支座32对接的位置处,从而,实现主伸缩支座32与辅助撑杆52的对位支撑。
对于上述的辅助撑杆52,图1e中示出了一种优选结构,即,该辅助撑杆52可以包括与主架梁51转动连接的基部52a、以及与基部52同轴伸缩的端部52b,从而,通过基部52a相对于主架梁51的转动,即可实现辅助撑杆52的转动,通过端部52b相对于基部52a的同轴伸缩,即可实现辅助撑杆52的长度调节。
P643,剪叉梁53展开。
请参见图3c至图3d,当辅助撑杆52完成对主架梁51的支撑后,多组剪叉梁53可以分别沿每两条相邻的主架梁51之间的空隙伸展(伸展方向如图3c中的S40所示)。
P650,内顶机构60和外顶机构70展开。
图1a至图1e示出了内顶机构60在该变形过程之前的起始状态,图1f示出了内顶机构60在该变形过程中的中间状态,图1g示出了内顶机构60在完成该变形过程之后的终止状态,其中,请特别参见图1g,处于伸展形态的该内顶机构60形成遮挡在顶部棚架(即伸展形态的顶架机构50)的下方的天花板。
并且,当内顶机构60变形至伸展形态时,相互铰接的多块平板60a和60b在顶盖22的外侧平行于顶盖20排列形成天花板,即,从图1e经图1f变化至图1g的过程;并且,多块平板60a和60b形成的天花板,能够利用地板磁吸元件与顶架机构50的主架梁51产生磁吸力。
图1a至图1e示出了外顶机构70在该变形过程之前的起始状态,图1f至图1g示出了外顶机构70在完成该变形过程之后的终止状态,其中,请特别参见图1f和图1g,处于伸展形态的外顶机构70形成覆盖于顶部棚架(即伸展形态的顶架机构50)的上方的外顶层。
并且,请参见图1e至图1f,当外顶机构70变形至伸展形态时,外顶机构70的柔性盖层延展铺设于顶部棚架(即伸展形态的顶架机构50)的上方,即,如图1f所示的状态。并且,该柔性囊体在外顶机构70变形至伸展形态时被填充膨胀。从图1e和图1f中还可以看出,当外顶机构70的柔性盖层延展时,即,外顶机构70从收缩状态到伸展状态的切换过程时,保护盖700可以处于打开状态,以避免阻碍外顶机构70的柔性盖层延展;当外顶机构70完成伸展状态的变形后,保护盖700关闭。
P660,外墙机构80展开。
仅图1g中示出了外墙机构80在完成该变形状态之后的终止状态,请特别参见图1g,处于伸展形态的外墙机构80形成与地板(即伸展形态的地板机构40)和天花板(即伸展形态的内顶机构60)的外边缘拼合的墙壁。
请参见图4a至图4b(图4b中省略了底部柔性囊35)并结合图1g,当外墙机构80变形至伸展形态时,侧墙板81的两层板体81a和81b上下平行排列、并平移(如图4a所示的M10)至与地板(即伸展形态的地板机构40)和天花板(即伸展形态的内顶机构60)的侧部外边缘拼合的位置处,推拉端板82的两层滑板组82a和82b上下平行排列、并沿地板(即伸展形态的地板机构40)和天花板(即伸展形态的内顶机构60)的端部外外边缘滑展(如图4a所示的S10)至侧墙板81的两层板体81a和81b所在位置处,以实现与地板(即伸展形态的地板机构40)和天花板(即伸展形态的内顶机构60)的端部外边缘的拼合。
或者,请参见图5a至图5b(图4b中省略了底部柔性囊35)并结合图1g,作为一种可替代的方式,当外墙机构80变形至伸展形态时,两层滑板组83a和83b上下平行排列、并环绕地板(即伸展形态的地板机构40)和天花板(即伸展形态的内顶机构60)的外边缘滑展(如图5a所示的S20),以实现与地板(即伸展形态的地板机构40)和天花板(即伸展形态的内顶机构60)的外边缘拼合。
P670,门道机构90展开。
门道机构90在底座机构30、地板机构40、顶架机构50、内顶机构60、以及外顶机构70之后变形至伸展形态,请特别参见图1g,伸展形态的门道机构90在底盘21的端部形成暴露的门扇91、于门扇91下方展开的阶梯92、以及于门扇91上方展开的棚盖93。并且,从图1g中可以看出,处于伸展形态的外墙机构80与门道机构90拼合。
通过将图1g与图1a比对可知,移动式建筑10可以在驻停模式下以车架20为基础形成展开的建筑结构,并且,由该建筑结构提供的空间明显大于车架20的体积。
请参见图7,上述移动式建筑10开启迁移模式后的收缩过程依次包括:
P710,门道机构90收回。
P720,外墙机构80收回。
处于收缩形态的外墙机构80缩置于底盘21和顶盖之间22,使图1g中示出的墙壁消失,并且,图1g中示出的阶梯92号棚盖93可以收缩至贴靠、并遮挡门扇91的位置处。
请参见图4a至图4b(图4b中省略了底部柔性囊35)并结合图1g,当外墙机构80变形至收缩形态时,侧墙板81的两层板体81a和81b平行叠放、并平移(图4a所示的M10的逆向过程)至底盘21和顶盖22之间,推拉端板82的两层滑板组82a和82b通过沿地板(即伸展形态的地板机构40)和天花板(即伸展形态的内顶机构60)的端部外边缘收缩(图4a所示的S10的逆向过程)至底盘21和顶盖22之间、并在收缩完成后平行叠放。
或者,请参见图5a至图5b(图4b中省略了底部柔性囊35)并结合图1g,当外墙机构80变形至收缩形态时,两层滑板组83a和83b通过沿滑展路径的反向滑动(图5a所示的S20的逆向过程)收卷在底盘21与顶盖22之间、并在收缩完成后平行叠放。
P730,内顶机构60和外顶机构70收回。
图1g示出了内顶机构60在该变形过程之前的起始状态,图1f示出了内顶机构60在该变形过程中的中间状态,图1a至图1e示出了内顶机构60在完成该变形过程之后的终止状态,其中,请特别参见图1e,处于收缩形态的内顶机构60悬置于顶盖22的侧部下方。并且,当内顶机构60变形至收缩形态时,相互铰接的多块平板60a和60b堆叠于顶盖22的侧部下方,即,从图1g经图1f变化至图1e的过程。
图1f至图1g示出了外顶机构70在该变形过程之前的起始状态,图1a至图1e示出了外顶机构70在完成该变形过程之后的终止状态,其中,请特别参见图1e,处于收缩形态的外顶机构70缩置于顶盖22的顶面上方。并且,当外顶机构70变形至收缩形态时,外顶机构70的柔性盖层收卷于顶盖22的上方。并且,该柔性囊体在外顶机构70变形至收缩状态时排放收缩。
从图1e和图1f中还可以看出,当外顶机构70的柔性盖层回缩时,即,外顶机构70处于从伸展状态到收缩状态的切换过程,保护盖700可以处于打开状态,以避免阻碍外顶机构70的柔性盖层回缩;当外顶机构70完成收缩状态的变形后,保护盖700关闭。
P740,顶架机构50收回。
图1e至图1g示出了顶架机构50在该变形过程之前的起始状态,图1a至图1d示出了顶架机构50在完成该变形过程之后的终止状态,其中,请特别参见图1d,处于收缩形态的顶架机构50处于收缩形态的顶架机构50贴靠于顶盖22的侧部。
具体地,从图7中可以看出,P740可以被分解为P741~P743。
P741,剪叉梁53收回。
参见图3d和图3c并结合图1a至图1g,当顶架机构50变形至收缩形态时,多组剪叉梁53缩进至顶盖22的侧部(缩进方向与图3c中示出的S40相反)。
P742,辅助撑杆52收回。
请参见图1f和图1e,在剪叉梁53完成收回后,在每条主架梁51装设的辅助撑杆52缩短至不长于主架梁51的长度、并回转贴靠在该主架梁51的下方。
P743,主架梁51收回。
请参见图3a至图3d并结合图1a和图1g,当辅助撑杆52完成收回后,每条主架梁51以平行于顶盖22的方式转动至与顶盖22的侧部平行贴靠的位置。其中,图3b至图3d以及图1e至图1g示出了主架梁51在执行转动之前的状态,图3a及图1a至图1d示出了主架梁51在执行该转动之后的状态。
并且,多条主架梁51的上述转动可以采用异步转动方式,例如,多条主架梁51中的一部分(例如靠近顶盖22的两个端部之间的中心区域处的主架梁51)可以先完成转动(按照图3b中与R32相反的方向),而另一部分(例如靠近顶盖22的两个端部的主架梁51)则后完成转动(按照图3b中与R31相反的方向)、并覆盖先完成转动的一部分。
P750,升降机构24落降。
升降机构24在顶架机构50变形至收缩形态之后,驱动顶盖22从图1d中标示的预定高度H2的高位下降至图1c中标示的预定高度H1的低位;并且,顶架机构50、内顶机构60和外顶机构70也随着顶盖22下降,悬置于顶盖22的侧部下方的内顶机构60可以遮挡在缩置于底盘21和顶盖之间22的外墙机构80的外侧。
P760,地板机构40收回。
地板机构40在顶盖2下降至预定高度H1的低位后变形至收缩形态,即,从图1d经图1c变化至图1b的过程。图1d至图1g示出了地板机构40在该变形过程之前的起始状态,图1c示出了地板机构40在该变形过程中的中间状态,图1a至图1b示出了地板机构40在完成该变形过程之后的终止状态,其中,请特别参见图1b,处于收缩形态的地板机构40缩置于底盘21的侧部上方,即,相互铰接的多块平板40a和40b堆叠于底盘21的侧部上方,并且,从图1b中可以看出,位于底盘21的侧部上方的地板机构40可以叠放于悬置在顶盖22的侧部下方的内顶机构60的外侧。
P770,底座机构30收回。
底座机构30在地板机构40之后变形至收缩形态,图1b至图1g示出了底座机构30在该变形过程之前的起始状态,图1a示出了底座机构30在完成该变形过程之后的终止状态,其中,请特别参见图1a,处于收缩形态的底座机构30贴靠于底盘21的侧部。
具体地,从图7中可以看出,P770可以被分解为P771~P775。
P771,底部柔性囊35收回。
如图1a所示,多个底部柔性囊35缩卷在底盘21的侧部。
P772,主伸缩支座32和副伸缩支座34收回。
参见图1a至图1g,当底座机构30变形至收缩形态时,在每条主支撑梁31装设的主伸缩支座32向该主支撑梁31缩退。并且,在每条副支撑梁33装设的副伸缩支座34向该副支撑梁33缩退。
P773,副支撑梁33收回。
参见图2a至图2d并结合图1a至图1g,当底座机构30变形至收缩形态时,每条副支撑梁33以平行于底盘21的方式滑转(图2c中示出的S20和R20的逆向过程)至与所在的主支撑梁31平行贴靠的位置。
P774,主支撑梁31收回。
参见图2a至图2d并结合图1a至图1g,当底座机构30变形至收缩形态时,每条主支撑梁31以平行于底盘31的方式转动(即图2b中的R11或R12的逆向过程)至与底盘21的侧部平行贴靠的位置。
并且,多条主支撑梁31的上述转动方式可以采用异步方式,即,多条主支撑梁31中的一部分(例如靠近底座21的两个端部之间的中心区域处的主支撑梁31)先完成转动(转动方向与图2b中示出的R12相反),另一部分主支撑梁31(例如靠近底座21的两个端部的主支撑梁31)则后完成转动(转动方向与图2b中示出的R11相反)、并覆盖先完成转动的一部分主支撑梁31。
S775,伸缩基座25收回。
即,底盘21的下方伸出的伸缩基座25向底盘21缩退,以释放对底盘21形成的固定支撑。
从图1a中可以看出,移动式建筑10可以在迁移模式下将建筑结构收缩至车架20,并利用车架20提供可移动性。
另外,从图4b和图5b中可以看出,上述的移动式建筑10还包括控制系统100,以实现对上述变形的切换控制。
在上述的移动式建筑10中,车架20的顶盖22和升降机构24、以及顶架机构50、内顶机构60、外顶机构70是为了使该移动建筑10在驻停模式下提供的空间为有顶空间,外墙机构80、门道机构90是为了使该移动建筑10在驻停模式下提供的空间为封闭空间。因此,当需要无顶的开放式空间时,例如舞台空间等,可以省略车架20的顶盖22和升降机构24、以及顶架机构50、内顶机构60、外顶机构70、外墙机构80、门道机构90;当需要有顶的半开放式空间时,可以省略外墙机构80和门道机构90。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保护的范围之内。

Claims (16)

1.一种移动式建筑,其特征在于,该移动式建筑具有驻停模式和迁移模式,并且,该移动式建筑包括车架、底座机构、以及地板机构;
车架具有底盘、以及装设于底盘的下方的车轮;
底座机构和地板机构均具有在该移动式建筑处于驻停模式时的伸展形态、以及在该移动式建筑处于迁移模式时的收缩形态;
当该移动式建筑处于驻停模式时,底座机构先于地板机构变形至伸展形态,其中,处于伸展形态的底座机构形成在底盘的外侧铺设的固定基座,处于伸展形态的地板机构形成铺放于固定基座的上方的地板;
当该移动式建筑处于迁移模式时,地板机构先于底座机构变形至收缩形态,其中,处于收缩形态的地板机构缩置于底盘的上方,处于收缩形态的底座机构贴靠于底盘的侧部;
车架进一步具有顶盖、以及将顶盖支撑在底盘上方的升降机构,并且,该移动式建筑进一步包括顶架机构、外顶机构、以及内顶机构;
顶架机构、外顶机构、以及内顶机构均具有在该移动式建筑处于驻停模式时的伸展形态、以及在该移动式建筑处于迁移模式时的收缩形态;
当该移动式建筑处于驻停模式时,升降机构在底座机构变形至伸展形态后驱动顶盖上升至预定的高位,并且,顶架机构先于外顶机构和内顶机构变形至伸展形态,其中,处于伸展形态的顶架机构形成在顶盖的外侧撑展的顶部棚架,处于伸展形态的外顶机构形成覆盖于顶部棚架的上方的外顶层,处于伸展形态的该内顶机构形成遮挡在顶部棚架的下方的天花板;
当该移动式建筑处于迁移模式时,升降机构在底座机构变形至收缩形态前驱动顶盖下降至标定的低位,并且,外顶机构和内顶机构先于顶架机构变形至收缩形态,其中,处于收缩形态的外顶机构缩置于顶盖的上方,处于收缩形态的内顶机构悬置于顶盖的下方,处于收缩形态的顶架机构贴靠于顶盖的侧部;
顶架机构包括多条主架梁和多根辅助撑杆,每条主架梁以转动方式装设于顶盖的侧部,每条主架梁装设有至少一个辅助撑杆,其中:
当顶架机构变形至伸展形态时,每条主架梁以平行于顶盖的方式转动至与顶盖的侧部呈预定角度分离的位置,并且,在每条主架梁装设的辅助撑杆向固定基座转动、并伸长至支撑于固定基座的长度;
当顶架机构变形至收缩形态时,在每条主架梁装设的辅助撑杆缩短至不长于主架梁的长度、并回转贴靠在该主架梁的下方,并且,每条主架梁以平行于顶盖的方式转动至与顶盖的侧部平行贴靠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式建筑,其特征在于,该移动式建筑进一步包括外墙机构;
该外墙机构具有在该移动式建筑处于驻停模式时的伸展形态、以及在该移动式建筑处于迁移模式时的收缩形态;
当该移动式建筑处于驻停模式时,外墙机构晚于地板机构和内顶机构变形至伸展形态,其中,处于伸展形态的外墙机构形成与地板和天花板的边缘拼合的墙壁;
当该移动式建筑处于迁移模式时,外墙机构先于地板机构和内顶机构变形至收缩形态,其中,处于收缩形态的外墙机构缩置于底盘和顶盖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式建筑,其特征在于,该移动式建筑进一步包括门道机构,该门道机构位于底盘和顶盖的端部之间,并且,处于伸展形态的外墙机构进一步与门道机构拼合。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移动式建筑,其特征在于,底座机构包括多条主支撑梁和多个主伸缩支座,每条主支撑梁以转动方式装设于底盘的侧部,并且,每条主支撑梁装设有至少一个主伸缩支座,其中:
当底座机构变形至伸展形态时,每条主支撑梁以平行于底盘的方式转动至与底盘的侧部呈预定角度分离的位置,并且,在每条主支撑梁装设的主伸缩支座向底盘的下方伸出;
当底座机构变形至收缩形态时,每条主支撑梁以平行于底盘的方式转动至与底盘的侧部平行贴靠的位置,并且,在每条主支撑梁装设的主伸缩支座向该主支撑梁缩退。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移动式建筑,其特征在于,底座机构进一步包括多条副支撑梁和多个副伸缩支座,每条副支撑梁以滑转方式装设于多条主支撑梁中的其中一条,并且,每条副支撑梁装设有至少一个副伸缩支座;
当底座机构变形至伸展形态时,每条副支撑梁以平行于底盘的方式滑转至与所在的主支撑梁呈预定角度分离的位置,并且,在每条副支撑梁装设的副伸缩支座向底盘下方伸出;
当底座机构变形至收缩形态时,每条副支撑梁以平行于底盘的方式滑转至与所在的主支撑梁平行贴靠的位置,并且,在每条副支撑梁装设的副伸缩支座向该副支撑梁缩退。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移动式建筑,其特征在于,底座机构进一步包括多个底部柔性囊;
当底座机构变形至伸展形态时,多个底部柔性囊分别沿每两条相邻的主支撑梁之间的空隙延伸膨胀;
当底座机构变形至收缩形态时,多个底部柔性囊缩卷在底盘的侧部。
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移动式建筑,其特征在于,地板机构包括相互铰接的多块平板;
当地板机构变形至伸展形态时,相互铰接的多块平板在底盘的外侧平行于底盘排列形成地板;
当地板机构变形至收缩形态时,相互铰接的多块平板堆叠于底盘的上方。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移动式建筑,其特征在于,地板机构进一步包括装设于至少一部分平板的地板磁吸元件。
9.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移动式建筑,其特征在于,底座机构包括多条主支撑梁和多个主伸缩支座,每条主支撑梁以转动方式装设于底盘的侧部,每条主支撑梁装设有至少一个主伸缩支座,其中:
当底座机构变形至伸展形态时,每条主支撑梁以平行于底盘的方式转动至与底盘的侧部呈预定角度分离的位置,并且,在每条主支撑梁装设的主伸缩支座向底盘的下方伸出;
当底座机构变形至收缩形态时,每条主支撑梁以平行于底盘的方式转动至与底盘的侧部平行贴靠的位置,并且,在每条主支撑梁装设的主伸缩支座向该主支撑梁缩退;
并且,当顶架机构变形至伸展形态时,在每条主架梁装设的辅助撑杆与其中一条主支撑梁装设的主伸缩支座对齐、并伸出至与该主伸缩支座对接的位置处。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移动式建筑,其特征在于,顶架机构进一步包括多组剪叉梁;
当顶架机构变形至伸展形态时,多组剪叉梁分别沿每两条相邻的主架梁之间的空隙伸展;
当顶架机构变形至收缩形态时,多组剪叉梁缩进在顶盖的侧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移动式建筑,其特征在于,外顶机构包括柔性盖层;
当外顶机构变形至伸展形态时,柔性盖层延展铺设于顶部棚架的上方;
当外顶机构变形至收缩形态时,柔性盖层收卷于顶盖的上方。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移动式建筑,其特征在于,柔性盖层中包括柔性囊体。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移动式建筑,其特征在于,内顶机构包括相互铰接的多块平板;
当内顶机构变形至伸展形态时,相互铰接的多块平板在顶盖的外侧平行于顶盖排列形成天花板;
当内顶机构变形至收缩形态时,相互铰接的多块平板堆叠于顶盖的下方。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移动式建筑,其特征在于,内顶机构进一步包括装设于至少一部分平板的天花板磁吸元件。
1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移动式建筑,其特征在于,外墙机构包括侧墙板和推拉端板,侧墙板具有两层板体,推拉端板具有两层滑板组,其中:
当外墙机构变形至伸展形态时,侧墙板的两层板体上下平行排列、并平移至与地板和天花板的侧部外边缘拼合的位置处,推拉端板的两层滑板组上下平行排列、并沿地板和天花板的端部外外边缘滑展至侧墙板的两层板体所在位置处,以实现与地板和天花板的端部外边缘的拼合;
当外墙机构变形至收缩形态时,侧墙板的两层板体平行叠放、并平移至底盘和顶盖之间,推拉端板的两层滑板组通过沿地板和天花板的端部外边缘收缩至底盘和顶盖之间、并在收缩完成后平行叠放。
16.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移动式建筑,其特征在于,外墙机构包括两层滑板组,其中:
当外墙机构变形至伸展形态时,两层滑板组上下平行排列、并环绕地板和天花板的外边缘滑展,以实现与地板和天花板的外边缘拼合;
当外墙机构变形至收缩形态时,两层滑板组收卷在底盘与顶盖之间、并在收缩完成后平行叠放。
CN201510644095.5A 2015-10-08 2015-10-08 移动式建筑 Active CN10531711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644095.5A CN105317111B (zh) 2015-10-08 2015-10-08 移动式建筑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644095.5A CN105317111B (zh) 2015-10-08 2015-10-08 移动式建筑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317111A CN105317111A (zh) 2016-02-10
CN105317111B true CN105317111B (zh) 2018-02-02

Family

ID=552453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644095.5A Active CN105317111B (zh) 2015-10-08 2015-10-08 移动式建筑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317111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8654A (zh) * 1994-10-26 1997-12-24 萨米纳有限公司 开展活动用可展开的活动房
CN102416894A (zh) * 2011-08-12 2012-04-18 东华大学 一种车载式可扩充容积并可密封分隔的活动房
RU2453663C1 (ru) * 2010-12-08 2012-06-20 Дахир Курманбиевич Семенов Способ трансформирования мобильного дома и мобильный дом-трансформер
CN104924962A (zh) * 2015-05-27 2015-09-23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扩展方舱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8654A (zh) * 1994-10-26 1997-12-24 萨米纳有限公司 开展活动用可展开的活动房
RU2453663C1 (ru) * 2010-12-08 2012-06-20 Дахир Курманбиевич Семенов Способ трансформирования мобильного дома и мобильный дом-трансформер
CN102416894A (zh) * 2011-08-12 2012-04-18 东华大学 一种车载式可扩充容积并可密封分隔的活动房
CN104924962A (zh) * 2015-05-27 2015-09-23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扩展方舱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317111A (zh) 2016-02-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802102B1 (ko) 차량의 확장형 쉘터박스
JP6913230B2 (ja) 折り畳み可能なテント
CN104797763A (zh) 可折叠的建筑物
CN109814671A (zh) 显示器系统
CN105992905A (zh) 用于设备保持件的系统和方法
US10963207B2 (en) Portable video screen
CN101374731A (zh) 箱形托盘
CN206457931U (zh) 一种集装箱型折叠式组合房屋及折叠房屋组
CN105317111B (zh) 移动式建筑
TW201718337A (zh) 特別是用於船的具有摺疊式的柵欄之陽台
TW201206734A (en) Deployable shelter structure
CN203022123U (zh) 折叠屋
CN107713356A (zh) 一种可翻转伸缩餐台
CN110450986A (zh) 适用于航天器的折叠充气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JP2023520161A (ja) スタジアムを多機能インフラストラクチャへと可逆的に転換するシステム
US20040198523A1 (en) Amusement device
JP5775647B1 (ja) 膜屋根構造構築方法
CN103596468B (zh) 可相互收缩的折叠支撑架
CN207617982U (zh) 一种空间充气展开舱段
CN105644811B (zh) 一种单动力源单点锁定三级同步展开装置
CN105050742A (zh) 用于将片材折叠成支撑结构的设备
JPH11165699A (ja) 展開構造物
CN106473445A (zh) 横梁弹出式折叠桌
CN105818867B (zh) 双后盖总成及汽车
Jensen Cover elements for retractable roof structure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0225

Address after: 102200 No. 22 Reservoir Road, Beijing, Changping District

Applicant after: BEIJING ZHUYOUBANG RECREATIONAL INVESTMENT CO., LTD.

Applicant after: Shi Jianli

Applicant after: BEIJING NEW KBB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102200 No. 22 Reservoir Road, Beijing, Changping District

Applicant before: BEIJING ZHUYOUBANG RECREATIONAL INVESTMENT CO., LTD.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