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309443B - 一种杀菌杀虫组合物 - Google Patents

一种杀菌杀虫组合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309443B
CN105309443B CN201410323518.9A CN201410323518A CN105309443B CN 105309443 B CN105309443 B CN 105309443B CN 201410323518 A CN201410323518 A CN 201410323518A CN 105309443 B CN105309443 B CN 10530944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ctive component
insecticidal composition
crop
nitenpyram
fungicidal insecticid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323518.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309443A (zh
Inventor
罗昌炎
詹姆斯·T·布里斯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Rotam Chem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Rotam Chem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Rotam Chem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su Rotam Chemic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10323518.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309443B/zh
Publication of CN1053094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0944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30944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0944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杀菌杀虫组合物,还涉及一种防治作物病害以及虫害的方法。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杀菌杀虫组合物,包括第一活性成分和第二活性成分,第一活性成分为N‑[(6‑氯‑3‑吡啶基)甲基]‑N‑乙基‑N'‑甲基‑2‑硝基‑1,1‑乙烯二胺,第二活性成分为5‑(4‑氯苯基)‑2,2‑二甲基‑1‑(1,2,4‑三唑‑1‑基甲基)‑环戊醇,第一活性成分和第二活性成分的重量百分比范围为1:100~100:1。本发明的杀菌杀虫组合物具有同时防虫防病的作用,而且具有增益效果,而不仅仅是两种药剂的简单相加。

Description

一种杀菌杀虫组合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杀菌杀虫组合物,尤其涉及一种防治作物病害以及虫害的方法。
背景技术
刺吸式口器害虫是指口器为刺吸式或锉吸式口器的一些害虫,隶属于同翅目、半翅目、缨翅目和双翅目等,主要包括叶蝉类、蚜虫类、猎蝉类、粉虱类、蚧类、蝽类、蓟马类、和瘿蚊等,这类害虫是以取食植物的汁液为食料,不断地进行“吸血抽髓”式榨取植物营养。取食后植物表面无显著破损现象,但是叶片上往往出现各种颜色的斑点或畸形,如叶片皱缩、卷曲,叶、茎、根上形成虫瘿、虫瘤。刺吸式口器害虫发生后受害叶片由绿变黄,脱落,影响光合作用;果实停止生长或萎缩甚至变形;小枝枯死,第二年较正常树木发芽晚,严重者整株树木死亡。此外,刺吸式口器的害虫取食时,往往将有病植物的病原微生物随同食物一起吸入体内,而后又随同唾液注入健康的植物体中,因而又起到传播病菌的作用。很多蚜虫、叶蝉、蓟马、飞虱等是传播植物病害的主要媒介,因此其危害性极大。
在我国,棉花、水稻、小麦、蔬菜等农作物每年因此类虫害而遭受的损失十分严重,因此使用防治刺吸式口器害虫的杀虫剂对保护农作物正常生长具有重要意义。
烯啶虫胺(Nitenpyram),化学名称为N-[(6 -氯-3 -吡啶基)甲基]-N-乙基-N'-甲基-2-硝基-1,1 - 乙烯二胺。烯啶虫胺属烟酰亚胺类,是继吡虫啉、啶虫咪之后开发的又一种新型产品。烯啶虫胺主要作用于昆虫神经系统,对害虫的突触受体具有神经阻断作用,在自发放电后扩大隔膜位差,并最后使突触隔膜刺激下降,结果导致神经的轴突触隔膜电位通道刺激消失,致使害虫麻痹死亡。烯啶虫胺具有卓越的内吸性、渗透作用、杀虫谱广、安全无药害等特点。是防治刺吸式口器害虫如白粉虱、蚜虫、梨木虱、叶蝉、蓟马的换代产品。
(烯啶虫胺)
烯啶虫胺对刺吸口器害虫有优异防效。另一方面,通过保护作物的叶、果实、根部不受到刺吸式口器害虫的侵害,减少因其侵害而产生的创口,避免了病菌从创口再次侵入作物从而减少病害的发生。因此烯啶虫胺与一些高效的保护性的杀菌剂混配针对一些特定的场合使用能非常有效的保护作物生长。
叶菌唑(Metconazole), 化学名称:5-(4-氯苯基)-2,2-二甲基-1-(1,2,4-三唑-1-基甲基)-环戊醇。叶菌唑为日本吴羽化学公司于20世纪90年代初开发的三唑类杀菌剂。叶菌唑为一种新型的、广谱内吸性三唑类杀菌剂,田间施用对谷类作物壳针孢、镰孢霉和柄锈菌病有卓越效果。叶菌唑与传统杀菌剂相比,剂量极低而防治谷类植病范围却很广。叶菌唑既可茎叶处理又可作种子处理。
(叶菌唑)
在真菌和/或害虫易混合发生或对当前已知产品以及产生抗性或有产生抗性的风险的情况下,需要寻求一种更加有效控制或预防的改良方法。
需要提供一种杀虫杀菌组合物,该组合物能提供改善的例如生物特性如增效特性,尤其是在经处理的植物繁殖材料生长而成的有用植物中控制真菌和/或害虫。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针对上述不足之处,提供了一种杀菌杀虫组合物,该种组合物包括了烯啶虫胺和叶菌唑,具有同时防虫防病的作用;而且本发明的活性化合物具有协同增效作用。该作用通过降低害虫的侵害并降低创伤,从而降低了病害的侵入机率,从而使组合物的药效更持久。在农业中,这种协同防治病虫害的组合,会使植物的生长特性改善, 比如真菌侵染和/或害虫侵害的期望控制更高,更加有利于作物栽培。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杀菌杀虫组合物,包括第一活性成分和第二活性成分,所述第一活性成分为烯啶虫胺,化学名称为N-[(6 -氯-3 -吡啶基)甲基]-N-乙基-N'-甲基-2-硝基-1,1 - 乙烯二胺,所述第二活性成分为叶菌唑, 化学名称为5-(4-氯苯基)-2,2-二甲基-1-(1,2,4-三唑-1-基甲基)-环戊醇,所述第一活性成分和第二活性成分的重量百分比范围为1:100~100:1,优选1:50~50:1,再优选1:20~20:1,再优选1:10~10:1,更优选1:5~5:1。
所述杀菌杀虫组合物的剂型为可湿性粉剂、乳油、悬浮剂、种衣剂、包衣颗粒剂、微囊剂、微乳剂、水乳剂、悬浮乳剂、水分散粒剂、微囊悬浮-悬浮剂、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种子处理可分散粒剂、可溶液剂、可溶粒剂。
所述的杀菌杀虫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将第一活性成分烯啶虫胺和第二活性成分叶菌唑与至少一种助剂混合。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防治作物病害以及虫害的方法,将所述的杀菌杀虫组合物施用于作物、作物繁殖材料、真菌和害虫和/或它们的环境。
所述作物包括果树类、蔬菜、棉花、花卉、茶树、谷类作物。
所述真菌包括黑粉菌、柄锈菌。
所述虫害包括蚜虫、稻飞虱。
另一方面,本发明还提供将所述的杀菌杀虫组合物用于防治病害和害虫的应用。所述病害包括苹果斑点落叶病、香蕉叶斑病、水稻纹枯病、恶苗病;小麦赤霉病、锈病、黑粉病;西瓜枯萎病。所述虫害包括叶蝉类、蚜虫类、猎蝉类、粉虱类、蚧类、蝽类、蓟马类、和瘿蚊类。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制备杀菌杀虫组合物的方法,将活性化合物组合与至少一种制剂技术常用表面活性剂混合。
本发明一种杀菌杀虫组合物,该种组合物包括了烯啶虫胺和叶菌唑,具有同时防虫防病的作用;而且本发明的活性化合物具有协同增效作用。该作用通过降低害虫的侵害并降低创伤,从而降低了病害的侵入机率,从而使组合物的药效更持久。在农业中,这种协同防治病虫害的组合,会使植物的生长特性改善,比如真菌侵染和/或害虫侵害的期望控制更高,更加有利于作物栽培。
本发明的杀菌杀虫组合物的规定解决了目前需求,改善的例如生物特性如增效特性,尤其是在经处理的植物繁殖材料生长而成的有用植物中控制真菌和/或害虫。
具体实施方式
将不同农药的有效成分组合制成农药,是目前开发和研制新农药以及防治农业上抗性病菌和害虫的一种有效和快捷的方式。不同品种的农药混合后,通常表现出三种作用类型:相加作用、增效作用和拮抗作用。但具体为何种作用,无法预测。由于明显提高了实际防治效果,降低了农药的使用量,从而大大地提高了病菌和害虫的防治效果,,是一种综合防治病、虫害的重要手段。
本发明提供的杀菌杀虫组合物包括了烯啶虫胺和叶菌唑,具有同时防虫控病的作用。特别是该杀菌杀虫组合物能够提供增效特性,尤其是在经处理的植物繁殖材料生长而成的有用植物中控制真菌和/或害虫。
发明人通过大量的筛选试验,对烯啶虫胺和叶菌唑的不同配比进行了大量了试验以及效果性分析,发现在一定的配比范围内,所得到的杀菌杀虫组合物具有增益效果,而不仅仅是两种药剂的简单相加。
本发明提供一种杀菌杀虫组合物,包括第一活性成分和第二活性成分,所述第一活性成分为烯啶虫胺,所述第二活性成分为叶菌唑, 所述第一活性成分和第二活性成分的重量百分比范围为1:100~100:1,优选1:50~50:1,再优选1:20~20:1,再优选1:10~10:1,更优选1:5~5:1。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制备杀菌杀虫组合物的方法,将活性化合物与至少一种制剂技术常用表面活性剂混合。
本发明的杀菌杀虫组合物中使用的助剂包括液体载体、固体载体、分散剂、乳化剂、稳定剂、防冻剂、增稠剂等及其它有益于有效成分在制剂中稳定和药效发挥的已知物质,都是农药中常用或允许使用的各种成分,并无特别限定,具体成分和用量根据配方要求通过简单试验确定。
适合制备本发明的杀菌杀虫组合物的液体载体包括芳烃、脂肪烃。特别适用的是极性溶剂,如醇类以及它们的醚和酯。此外还有植物油和甲基溶纤维。同时,不同液体的混合物也是适用的。
适合制备本发明的杀菌杀虫组合物的固体载体是通常用于配制作物保护剂的任何载体。例如硅藻土、硅酸铝镁、活性白土、高岭土、粘土、石膏、膨润土、白炭黑、轻质碳酸钙、石灰石、木屑、玉米淀粉、可溶性淀粉等。
适合制备本发明的杀菌杀虫组合物的乳化剂可为阴离子和/ 或非例子型乳化剂,例如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烷基酚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苄基酚聚氧乙烯醚、聚氧乙烯脂肪酸酯、聚氧乙烯脂肪醇醚、聚氧乙烯脂肪胺、烷基酚聚乙二醇醚等。
适合制备本发明的杀菌杀虫组合物的分散剂可以为烷基萘磺酸盐、双(烷基)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萘磺酸甲醛缩合物、烷基酚聚氧乙烯基磷酸盐、烷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甲醛缩合物硫酸盐、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烷基酚聚氧乙烯醚、蓖麻油环氧乙烷加成物、环氧乙烷- 环氧丙烷嵌段共聚物、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甲醛缩合物、辛基酚聚氧乙烯醚硫酸盐和甲基纤维素。例如木质素磺酸钠、木质素磺酸钙、甲基萘磺酸钠甲醛缩合物、萘磺酸钠甲醛缩合物、亚甲基萘磺酸钠等。
其它添加剂,可以举出在制剂时通常以助剂形式使用的羧甲基纤维素,乙二醇和丙二醇等。
本发明中杀菌杀虫组合物还可以含有着色剂,例如无机颜料氧化铁、氧化钛或普鲁士兰;有机染料阿利札林、偶氮染料、金属酞菁兰或三苯甲烷染料等。
可以任何常用的形式使用本发明的组合物。预混组合物的叶面剂型实例是:
GR: 颗粒剂
WP: 可湿性粉剂
WG: 水可分散粒剂
SG: 可溶粒剂
SL: 可溶液剂
EC: 乳油
EW: 乳剂、水乳剂
ME: 微乳剂
SC: 悬浮剂
CS: 微囊悬浮剂
OD: 油基悬浮剂
SE: 悬乳剂
同时, 预混组合物的种子处理剂剂型实例是:
WS: 种子处理稀浆可湿性粉剂
LS: 种子处理溶液
ES: 种子处理乳剂
FS: 种子处理悬浮剂
WG: 水分散粒剂
CS: 微囊悬浮剂。
适合桶混组合物的剂型实例是溶液、稀释乳剂、悬浮剂或其混合和粉剂。
根据制剂特性,可以按照预期对象和流行环境来选自施用方法,如叶面、浸透、喷雾、喷粉、散射、包衣或灌注进行选择。
通常,桶混组合物是用溶剂(如水)稀释而成的含不同农药,和任选地进一步助剂的一种或多种预混组合物。
以本身已知的方式,利用在合适的种衣剂型中的本发明组合物和稀释剂,如具较好种子粘附性的水悬浮剂或干粉剂,将种衣剂施用于种子。这些种衣剂型是本领域已知的。
一般,叶面或土壤施用的桶混剂包含0.1%-20%,特别是0.1%-15%的活性化合物,和99.9%-80%,特别是99.9%-85%的固态或液态助剂(包含溶剂比如水),其中助剂可以是以桶混剂为基础,含量0-20%,特别是0.1%-15%的表面活性剂。
通常叶面施用的预混剂包含0.1%-99.9%,特别是1%-95%的活性成分化合物,和99.9%-0.1%,特别是99%-5%的固态或者液态助剂(包含如溶剂比如水),其中助剂可以是以预混剂为基础,含量0-50%,特别是0.5%-40%的表面活性剂。
一般种子处理施用的桶混剂包含0.25%-80%,特别是1%-75%的活性成分化合物,和99.75%-20%,特别是99%-25%的固态或液态助剂(包含如溶剂比如水),其中助剂可以是以桶混剂为基础,含量0-40%, 特别是0.5%-30%的表面活性剂。
通常,种子处理施用的预混剂包含0.5%-99.9%,特别是1%-95%的活性成分化合物,和99.5%-0.1%,特别是99%-5%的固态或液态辅剂(包含乳溶剂比如水),其中助剂可以是以预混剂为基础,含量为0-50%,特别是0.5%-40%的表面活性剂。
通常,本发明的经配制的组合物包含0.5%-99.9%,特别是1%-95%, 有利地是1%-50%的活性成分化合物,和99.5%-0.1%,特别是99%-5%质量的固体或液体辅剂(包含如溶剂如水),其中所述助剂(或辅剂)可以是基于预混剂质量的0-50%,特别是0.5%-40%的表面活性剂。
本发明中杀菌杀虫组合物还可以与其它具有除草、杀虫或杀菌性能的药剂,特别是与保护性杀菌剂混合使用,也可以与杀线虫剂、防护剂、生长调节剂、植物营养素或土壤调节剂混合使用。
本发明的杀菌杀虫组合物,具有极为优良的杀菌特性,可以用于防治多种作物上的病原菌。
-蔬菜、油籽油菜、糖用甜菜和水果和稻上的链格孢(AIternaria)属,
-糖用甜菜和蔬菜上的丝囊霉(Aphanomyces)属,
-玉米、禾谷类、稻和草坪中的平脐蠕孢(Bipolaris) 属和内脐蠕孢
(Drechslera)属,
-禾谷类上的禾白粉菌(Blumeria graminis)(白粉病),
-草莓、蔬菜、花卉和葡萄藤上的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灰霉病),
-莴苣上的莴苣盘梗霉(Bremia lactucae) ,
玉米、大豆、稻和糖用甜菜上的尾孢(Cercospora)属,
-玉米、禾谷类、稻上的旋孢腔菌(Cochliobolus)属(例如禾谷类上的禾旋孢腔菌(Cochliobolus sativus) ,稻上的宫部旋孢腔菌(Cochliobolus miyabeanus),
-大豆和棉花上的刺盘孢(Colletotricum)属,
-禾谷类和玉米上的内脐蠕孢(Drechslera)属,
-玉米上的突脐蠕孢(Exserohilum)属,
.黄瓜上的二孢白粉菌(Erysiphe cichoracearum) 和单丝壳白粉菌
(Sphaerotheca fuliginea) ,
-各种植物上的镰孢霉(Fusarium)属和轮枝孢(Verticillium)属,
-禾谷类上的禾顶囊壳(Gaeumanomyces graminis)属,
-禾谷类和稻上的赤霉(Gibberella) 属(例如稻上的藤仓赤霉(Gibberellafujikuroi),
-稻上的革兰氏染色配合物(Grain staining complex) ,
-玉米和稻上的长蠕孢(Helminthosporium)属,
-禾谷类上的Michrodochium nivale,
-禾谷类、香蕉和花生上的球腔菌(Mycosphaerella)属,
-大豆上的豆薯层锈菌(Phakopsora pachyrhizi) 和山马磺层锈菌
(Phakopsara meibomiae) ,
-大豆和向日葵上的拟茎点霉(Phomopsis)属,
-土豆和西红柿上的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 ,
-葡萄藤上的葡萄生单轴霉(Plasmopara viticola) ,
-苹果上的苹果白粉病菌(Podosphaera leucotricha) ,
-禾谷类上的小麦基腐病菌(Pseudocercosporella herpotrichoides) ,
-啤酒花和葫芦上的假霜霉(Pseudoperonospora)属,
-禾谷类和玉米上的柄锈菌(Puccinia)属,
-禾谷类上的核腔菌(Pyrenophora)属,
-稻上的稻瘟病菌(Pyricularia oryzae) 、笹木伏革菌(Corticium sasakii) 、帚梗柱孢属(Sarocladium oryzae) 、稻叶鞘腐败病(S.attenuatum) 、稻叶黑粉菌(Entyloma oryzae),
-草坪和禾谷类上的稻梨孢菌(Pyricularia grisea) ,
-草坪、稻、玉米、棉花、油籽油菜、向日葵、糖用甜菜、蔬菜和其他植物上的腐霉(Pythium)属,
-棉花、稻、土豆、草坪、玉米、油籽油菜、土豆、糖用甜菜、蔬菜和其他植物上的丝核菌(Rhizoctonia)属,
-油籽油菜和向日葵上的核盘菌(Sclerotinia)属,
-小麦上的小麦壳针孢(Septoria tritici) 和颖枯壳多孢(Stagonosporanodorum) ,
-葡萄藤上的葡萄钩丝壳(Erysiphe) ,
-玉米和草坪上的Setospaeria 属,
-玉米上的丝轴黑粉菌(Sphacelotheca reilinia) ,
-大豆和棉花上的根串珠霉(Thievaliopsis)属,
-禾谷类上的腥黑粉菌(Tilletia)属,
-禾谷类、玉米和糖用甜菜上的黑粉菌(Ustilago)属,
-苹果和梨上的黑星菌(Venturia)属(黑星病)。
本发明的杀菌杀虫组合物适用于包括如下种类的植物: 谷类,如小麦、大麦、水稻、黑麦或燕麦;水果如苹果、梨、李、桃、杏、樱桃、草莓、树莓、黑莓;豆科植物,如菜豆、小扁豆、豌豆或大豆; 油料作物包括, 如油菜、芥菜、橄榄、向日葵、椰子、蓖麻油植物、可可豆或落花生;瓜类植物如南瓜、黄瓜或甜瓜;纤维植物,如棉花、亚麻、大麻或黄麻;柑橘类水果如橙、柠檬、葡萄柚或桔;蔬菜, 如菠菜、莴苣、甘蓝、胡萝卜、洋葱、马铃薯、葫芦或辣椒;玉米,烟草; 坚果;咖啡;糖用甘蔗;茶;藤本植物;榴莲;香蕉;天然橡胶植物; 草皮或观赏植物,如花、灌木、阔叶树或常绿植物,如针叶树。本列表不表示任何限制。
本发明高度感兴趣的作物是谷类作物。
本发明的组合物能够很好的防治引起下列病害的病原菌:水稻恶苗病、纹枯病、霜霉病;小麦赤霉病、黑粉病、纹枯病和锈病(包含条锈、叶锈和秆锈);番茄的炭疽病和早疫霉病;黄瓜的炭疽病;草莓的炭疽病;南瓜的炭疽病;白菜的霜霉病和软腐病;苹果的斑点落叶病、炭疽病;花类的霜霉病、炭疽病等植物病害。特别是能够良好的防治水稻恶苗病、霜霉病;小麦赤霉病、黑粉病、锈病等植物病原菌和药剂耐药菌。
本发明中杀菌杀虫组合物具有极为优良的杀虫特性。本发明的组合物通常对于敏感和具有抗性的物种以及全部或单个发育阶段都有效。所述害虫包括例如:
来自等足目,例如潮虫(Oniscus aselluse), 鼠妇(Armadillidium vulgare),和斑鼠妇(Porcellio scaber)。
来自倍足纲, 例如Blaniuus guttulatus。
来自唇足纲,例如地蜈蚣(Geophilus carpophagus)和蚰蜓(Scutigera spp.)。
来自综合纲,例如洁幺蚰(Scutigerella immaculate)。
来自缨尾目,例如西洋衣鱼(Lepisma saccharina)。
来自弹尾目,例如棘跳虫(Onychiurus armatus)。
来自直翅目,例如灶马(Acheta domesticus), 蝼蛄属(Gryllotalpa spp.),热带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igratorioides),长额负蝗属(Melanoplus spp.), 和沙漠蝗(Schistocerca gregaria)。
来自蜚蠊目,例如东方蜚蠊(Blatta orientalis), 美洲大蠊(PeriplanetaAmericana), 马德拉蜚蠊(Leucophaea maderae), 德国小蠊(Blattella germanica).
来自革翅目,例如欧洲球螋(Forficula auricularia).
来自等翅目,例如犀白蚁属。
来自虱目,例如体虱(Pediculus humanus corporis), 盲虱属,和长额虱属,羽虱属、畜虱属。
来自缨翅目,例如温室条蓟马(Hercinothrips femoralis), 棉蓟马(Thripstabaci), Thrips palmi 和Frankliniella accidentalis.
来自异翅亚目,例如扁盾蝽属,中棉红蝽( Dysdercus intermedius), 甜菜拟网蝽( Piesma quadrata), 温带臭蝽( Cimex lectularius), 红腹猎蝽( Rhodniusprolixus)和锥蝽属。
来自同翅亚目,例如甘蓝粉虱( Aleurodes brassicae), 烟粉虱(Bemisiatabaci),温室白粉虱( 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 棉蚜( Aphis gossypii), 甘蓝蚜( Brevicoryne brassicae),茶鹿隐瘤额蚜(Cryptomyzus ribis), 蚕豆蚜(Brevicorynebrassicae), 苹果蚜(Aphispomi),苹果棉蚜( Eriosoma lanigerum),桃大尾蚜(Hyalopterus arundinis), 葡萄根瘤蚜(Phylloxera vastatrix), 瘿绵蚜属,麦长管蚜(Macrosiphum avenae) ,瘤额蚜属,忽布瘤额蚜(Phorodon humuli), 粟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 , 叶蝉属, Euscelisbilobatus ,黑尾叶蝉(Nephotettixcincticeps) ,李蜡蚧(Lecaniumcorni) ,油橄榄盔(Saissetia oleae) ,稻灰飞虱(Laodelphaxstriatellus),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 ,红圆蚧(Aonidiel1aaurantii) ,夹竹桃圆蚧(Aspidiotus hederae) ,粉蚧属和木虱属。
来自鳞翅目,例如棉红铃虫(Pectinophora gossypiella) ,松尺蠖(Bupaluspiniarius) ,冬尺蛾(Chemimatobia brumata) ,Lithoclletis blancardela, 樱桃巢蛾(Hyponomeuta padella),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1a) ,天幕毛虫(Malacosomaneustria) ,黄毒蛾(Euproctis chrysorrhoea) ,毒蛾属,棉叶穿孔潜蛾(Bucculatrixthurberiella) ,桔潜叶蛾(Phyllocnis tiscitrella) ,地老虎属,切根虫属,褐夜蛾属,埃及金刚钻(Eariasinsulana) ,夜蛾属,甘蓝夜蛾(Mamestra brassicae) ,小眼夜蛾(Panolis flammea) ,夜蛾属,粉纹夜蛾(Trichoplusiani) ,苹果蠹蛾(Carpocapsapomonella) ,粉蝶属,螟属Pyrausta nubilalis ,地中海粉斑螟(Ephestia kuehniella),大黄螟(Galleriamellonel1a) ,袋衣蛾(Tineola bisselliella) ,网衣蛾(Tineapellionel1a) ,褐织叶蛾(Hofmannophila pseudospretella) ,黄尾卷叶蛾(Cacoeciapodana) , Capua reticulana ,云杉卷叶蛾(Choristoneura fumiferana) ,葡萄呆蠹蛾(Clysia ambiguel1a) ,茶黄卷叶蛾(Homona magnanima) ,栎绿卷叶蛾(Tortrixviridana) ,卷螟属,水稻负泥虫(Oulema oryzae)。
来自鞘翅目,例如家具窃蠹(Anobium punctatum) ,谷蠹(Rhizoperthadominica) , Bruchidius obtectus ,大豆象(Acanthoscelides obtectus) ,家天牛(Hylotrupes bajulus) ,赤杨紫跳甲(Agelastica alni) ,马铃薯甲虫(Leptinotarsadecemlineata),辣根猿叶甲(Phaedon cochleariae) ,叶甲属,油菜兰跳甲(Psylliodes chrysocephala) ,墨西哥豆瓢虫(Epi1achna varivestis) ,隐翅甲属,锯谷盗(Oryzaephilus surinamensis) ,象甲属,米象属,葡萄黑耳象(Otiorrhynchussulcatus) ,香蕉蛛基象甲(Cosmopolites sordidus) ,甘蓝英象甲(Ceuthorrhynchusassimilis) ,苜蓿叶象甲(Hypera postica) ,皮蠹属,斑皮蠹属,圆皮蠹属,毛蠹属,粉蠹属,油菜花露尾甲(Meligethes aeneus),蛛甲属,金黄蛛甲(Niptushololeucus) ,麦蛛甲(Gibbiumpsylloides),拟谷盗属,黄粉甲(Tenebrio molitor) ,扣甲属,金针虫属, 角金龟(Melolontha melolontha) ,六月金龟子(Amphimallonsolstitialis),褐新西兰肋翅鳃金龟(Costelytrazealandica) 和稻水象(Lissorhoptrusoryzophilus).
来自膜翅目,例如锯角叶蜂属,叶蜂属,田蚁属,小家蚁(Monomorium pharaonis)和胡蜂属.
来自双翅目,例如伊蚊属,按蚊属,库蚊属,黄猩猩果蝇(Drosophilamelanogaster),家蝇属,厮蝇属,红头丽蝇(Calliphoraerythrocephala),丝光绿蝇属,金蝇属,疽蝇属,胃蝇属,虱蝇属,螯蝇属,鼻蝇属,皮蝇属,牛蛇属, Tannia 属, Bibiohortulanus ,瑞典麦杆绳(Oscinella frit) ,麦蝇属,甜菜潜叶花蝇(Pegomyiahyoscyami) ,地中海实蝇(Ceratitis capitata) ,油橄榄实蝇(Dacusoleae)和欧洲大蚊(Tipula paludosa) ,种蝇属,和潜蝇属。
来自蚤目,例如东方鼠蚤(Xenopsylla cheopis) 和角叶圣鼠。
来自蛛形纲,例如蝎(Scorpio maurus) ,黑寡妇球腹蛛(Latrodectus mactans),粗脚粉螨(Acarus siro),隐属,鸡皮刺螨(Dermanyssys gallinae),茶鹿瘿螨(Eriophyesribis) ,橘锈螨(Phyllocoptruta oleivora),牛蜱属,头蜱属,花蜱属,玻眼蜱属,硬蜱属,虱螨属,姜螨属,疥螨属,线蠕属,苜蓿苔螨(Bryobia praetiosa) ,红蜘蛛属、红叶蠕属,尖叶蜂属,短须螨属。
寄生植物线虫包括例如短体线虫属,相似穿孔线虫(Radopholus similis) ,起绒草茎线虫(Ditylenchus dipsaci),半穿刺线虫(Tylenchulus semipenetrans) ,异皮线虫属,球异皮线虫属,根结线虫属,滑刃线虫属,长针线虫属,剑线虫属,和毛刺线虫属,缅春蜓属。
本发明的组合物适合用于防治叶蝉类、蚜虫类、猎蝉类、粉虱类、蚧类、蝽类、蓟马类、和瘿蚊类。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保护作物免于病害以及虫害的方法,将本发明的杀菌杀虫组合物施用于作物、作物繁殖材料、真菌和害虫和或/它们的环境。
在防治所需浓度下作物对活性化合物有很好的耐药性,因此可用于作物地上部分、作物繁殖材料。也能用于叶面处理或种子包衣。
本发明所述的组合物用于保护作物繁殖材料和随后长出的作物器官的用途。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保护作物免于病害以及虫害的方法,通过将本发明所述的杀菌组合物任意希望的顺序或同时处理作物、作物繁殖材料或作物生长环境保护作物免于病害以及虫害。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处理作物繁殖材料和随后长出的作物器官或作物生长的环境的组合物。可用作拌种剂处理植物繁殖材料,特别是种子(水果、块茎、谷物)和植物插条(例如稻)以对抗种子上的病菌和害虫侵染以及出现在土壤中的作物病原真菌和害虫的侵染。本发明所述的杀菌组合物的突出之处在于能被植物极好地耐受并且对环境友好。
术语“作物繁殖材料”应理解为指作物的所有具有繁殖能力的部分,例如能用于繁殖植物的种子,以及无性繁殖植物材料例如插条或块茎。这里可以提及的是,例如种子,根、果实、块茎、鳞茎、根茎和植物局部。待从土壤中发芽后或出苗后移植的发芽植株和有效植株也是可以提及的。还可以在移植前,通过全部或局部浸渍处理植物繁殖材料来对该幼小植株进行保护。
大部分由有害植物致病菌造成的对作物的损害早在种子,在存储期间以及种子被播入土壤后及在植物发芽期间或发芽后,被侵扰就发生了。此阶段特别关键,因为正在生长植物的根和嫩芽特别敏感,即使是微小的损害也可导致整株植物的死亡。通过处理植物种子来防治有害植物致病菌是很久以来已知的并且是不断改进的主题。然而,处理种子也带来了一系列不是总能找到以令人满意的方式解决的问题。因此,需要开发保护种子和发芽植物的方法,其可免除在种植后或植物出芽后再额外施用作物保护产品。另外,还需要优化所用活性化合物的量,从而可向种子和发芽植物提供最佳保护,以防止植物致病菌侵害,而所用的活性化合物不会损害植物本身。
在作物繁殖材料上尤其是种子上施用或处理杀菌杀虫活性成分、混合物和其组合物的方法是本领域已知的,包括繁殖材料的拌种,包衣,丸粒化和浸渍方法。
在繁殖材料处理过程中,应使活性成分均匀分布并附着于种子。处理可以将作物繁殖材料如种子上的含活性成分的薄层制剂拌种,其原始大小和/或形状可识别,变为中间状态(如包衣),继而变为厚层(如与多层不同材料(例如负载剂如粘土;不同制剂如其他活性成分;聚合物;和着色剂)一起丸粒化,其种子原始形状和/或大小无法再识别。
种子处理可以是对未播种的种子进行,未播种的种子指以是使植物发芽和生长为目的,在种子的收获和在田地中进行种子播种之间任何时候的种子。
对未播种的种子进行处理并不包括将活性成分施用于土壤的行为,但包括在种植过程中以种子为靶标的所有施用行为。
优选在种子播种之前进行处理,从而能用组合物对撒播的种子进行预处理。具体地说,在本发明的组合物处理中优选将种子包衣或将种子丸粒化。处理的结果是,该组合物中的活性成分附着于种子之上,从而可用于病害和/或虫害控制。
本发明所述的组合物以其本身或合适的剂型施用于种子。优选,种子在稳定状态下被处理,从而使得处理不造成任何损害。对种子的处理通常可在采收和播种之间的任何时间进行。
通常在种子处理期间必须注意,施用于种子的本发明组合物的量和/或其它添加剂的量选择为不会影响种子的发芽或不会损害所得植物。
本发明所述的组合物对于处理植物繁殖材料,特别是水稻、油菜、棉花、小麦、大麦、大豆、玉米、花生的种子是特别有利的。
对苗后损害植物的植物致病菌的防治主要通过用作物保护组合物处理土壤和植物地上部分进行。由于考虑到作物保护组合物对环境及人类和动物健康可能带来的影响,所以努力降低所施用活性化合物的量。
可将本发明所述的杀菌组合物用于植物生长的环境。
作物生长的环境指能够使农作物生根、生长的支撑体,例如:土壤,水等,具体的原材料可以使用例如砂子、浮石、蛭石、硅藻土、琼胶、凝胶状物、高分子物质、石棉、木屑、树皮等。优选土壤。
土壤传播的真菌性病原体的实例包括链格孢属(Alternaria spp.),壳二孢属(Ascochyta spp.),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 尾孢属(Cercospora spp. ,麦角菌(Claviceps purpurea), 禾旋孢腔菌(Cochliobolus sativus), 刺盘孢属(colletotrichum spp.),附球菌属(Epicoccum spp.), 禾谷镰孢(Fusariumgraminearum),稻恶苗链孢(Fusarium moniliforme), 尖孢镰孢(Fusarium oxysporum),串珠镰刀菌(Fusarium proliferatum), 茄病镰孢(Fusarium solani), 维胶链孢(Fusarium subglitinans), 长蠕孢属(Helminthosporium spp), 雪腐微托菌(Microdochium nivale),青霉属(Pencillium spp), 茎点霉属(Phoma spp.),麦类核腔菌(Pyrenophora graminea),稻瘟梨孢属(Pyricularia oryzae), 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solani), 禾谷丝核菌(Rhizoctonia cerealis),核盘菌属(Sclerotinia spp.),壳针孢属(Septoria spp.),,丝轴黑粉菌(Sphacelotheca reilliana),腥黑粉菌属(Tilletiaspp.),肉孢核瑚菌(Typhula incarnate),隐条黑粉菌(Urocystis occulta),黑粉菌属(Ustilago spp.)或轮枝孢属(Verticillium spp.)。
土壤病菌有立枯病菌、镰刀菌、腐霉菌、疫霉菌、猝倒菌、根腐病、腐霉菌、灰霉菌、软腐菌等。在一般情况下,土壤病菌能产生大量菌体,只要条件对病菌生长发育有利而寄主又是感病的,病菌就可以大量繁殖并能侵染寄主,在感病寄主存在下,这些病菌就可以进入持续的致病期,随着作物的连作而大量繁殖扩散,但之后养分被消耗完或土壤条件如温度、湿度等对病菌不利时,病菌又可以进入休眠期。在感病寄主不存在时,土传病菌在土壤中也能存活下来,除土壤病菌具有广泛的寄主范围外,还能在非寄主的根表面或残枝落叶上存活,与其具有腐生竞争能力是分不开的。但不同病菌是有差异的,像腐霉菌在土壤中几乎可以无限期生存下去。
向土壤中施用药剂的方法,例如将液体药剂稀释于水中或不稀释直接施用于植物体的根部或育秧用的秧田中等方法,将颗粒剂散播到植物体的根部或者育秧的秧田中的方法有在播种前将粉剂、水分散粒剂等喷洒于土壤中并与土壤整体混合的方法,播种前或栽种植物体前将粉剂、水分散粒剂稀释后喷洒于种植孔、播种沟中,再进行播种的方法等。
本发明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可用于在处理后的某段时间内保护植物抵抗所述病原体的侵袭。所获得的保护作用的时间通常为自植物被活性化合物处理起延续1 至10 天,优选1 至7 天。或在处理种子后的最长达200天。
当使用本发明杀菌杀虫组合物时,取决于施用的类型,施用剂量可以在相对宽的范围内变化。在处理植物部分时,活性化合物组合物的施用剂量通常在0.1至10,000g/ha,优选10至1000g/ha之间。在处理种子时,活性化合物的施用剂量通常在0.001至50g/kg 种子,优选在0.01至10g/kg种子之间。在处理土壤时,活性化合物的施用剂量通常在0.1至10,000g/ha, 优选在1至5000g/ha 之间。
本发明的组合物还可用于保护储藏产品免于病菌和/或虫害侵害领域。所述产品的适合实例包括茎、叶、种子、果实或谷物,其可在新鲜收割状态下或加工时进行保护,如预干燥、增湿、粉碎、磨碎、挤出或烘烤。
从下面的实施例中可以看出,本发明的杀菌杀虫组合物显示很好的杀菌活性和杀虫活性,而单个活性化合物的杀真菌或杀虫活性较弱,本发明组合物的活性超过各单个化合物活性的简单加和。
当活性化合物组合的杀真菌杀虫活性超过各活性化合物单独使用时的活性之和时,则总是存在协同作用。
制剂实施例
实施例1:2%烯啶虫胺+10%叶菌唑 悬浮剂
烯啶虫胺 2%
叶菌唑 10%
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甲醛缩合物硫酸盐 10%
黄原胶 1%
膨润土 1%
丙三醇 5%
水 补足至100%
将活性组分、分散剂、润湿剂和水等各组分按照配方的比例混合均匀,经研磨和/或高速剪切后得到2%烯啶虫胺+10%叶菌唑悬浮剂。
实施例2 20%烯啶虫胺+4%叶菌唑 可溶粉剂
烯啶虫胺 20%
叶菌唑 4%
月桂醇硫酸钠 2%
木质素磺酸钠 5%
白炭黑 补足至100%
将活性成分、各种助剂及填料等按配方的比例成分混合,经超细粉碎机粉碎后,即得到20%烯啶虫胺+4%叶菌唑可溶粉剂。
实施例3 0.2%烯啶虫胺+20%叶菌唑 水乳剂
烯啶虫胺 0.2%
叶菌唑 20%
N-甲基吡咯烷酮 15%
十二烷基苯磺酸钙 5%
乙氧基化蓖麻油 5%
水 补足100%
将叶菌唑、溶剂、乳化剂加在一起,使溶解成均匀油相;将烯啶虫胺、水溶性组分和水混合制得水相;在高速搅拌下,将油相与水相混合,制得0.2%烯啶虫胺+20%叶菌唑水乳剂。
实施例4 3.5%烯啶虫胺+1.5%叶菌唑 可溶粒剂
烯啶虫胺 3.5%
叶菌唑 1.5%
木质素磺酸钠 4%
十二烷基硫酸钠 5%
蔗糖 5%
补足至100%
将活性成分、分散剂、润湿剂、崩解剂和填料按配方的比例混合均匀,经过气流粉碎成可溶粉剂,再加入一定量的水混合挤压造料。经干燥筛分后得到3.5%烯啶虫胺+1.5%叶菌唑可溶粒剂。
实施例5 20%烯啶虫胺+0.2%叶菌唑 油悬浮剂
烯啶虫胺 20%
叶菌唑 0.2%
甲基萘磺酸钠甲醛缩合物 10%
黄原胶 1%
膨润土 1%
丙三醇 5%
大豆油 补足至100%
将活性成分、分散剂、润湿剂和大豆油等各组分按配方的比例混合均匀,经研磨和/或高速剪切后得到20%烯啶虫胺+0.2%叶菌唑油悬浮剂。
实施例6 7.5%烯啶虫胺+2.5%叶菌唑 油悬浮剂
烯啶虫胺 7.5%
叶菌唑 2.5%
甲基萘磺酸钠甲醛缩合物 5%
黄原胶 1%
膨润土 1%
丙三醇 5%
油酸甲酯 补足至100%
将活性成分、分散剂、润湿剂和油酸甲酯等各组分按配方的比例混合均匀,经研磨和/或高速剪切后得到7.5%烯啶虫胺+2.5%叶菌唑油悬浮剂。
实施例7 1%烯啶虫胺+10%叶菌唑 可湿性粉剂
烯啶虫胺 1%
叶菌唑 10%
十二烷基硫酸钠 10%
木质素磺酸钠 5%
高岭土 补足至100%
将上述组分按比例混合,并研磨、粉碎,制备成可湿性粉剂。
实施例8 50%烯啶虫胺+1%叶菌唑 水乳剂
烯啶虫胺 50%
叶菌唑 1%
N-甲基吡咯烷酮 15%
十二烷基苯磺酸钙 5%
乙氧基化蓖麻油 5%
水 补足100%
将叶菌唑、溶剂、乳化剂加在一起,使溶解成均匀油相;将烯啶虫胺、水溶性组分和水混合制得水相;在高速搅拌下,将油相与水相混合,制得50%烯啶虫胺+1%叶菌唑水乳剂。
实施例9 30%烯啶虫胺+20%叶菌唑 水乳剂
油相:
烯啶虫胺 30%
叶菌唑 20%
N-甲基吡咯烷酮 38%
水相:
黄原胶 0.07%
磺化的萘磺酸-甲醛缩合产物的钠盐 1%
杀菌剂 0.2%
水 补足至100%
将烯啶虫胺和叶菌唑溶解在N-甲基吡咯烷酮中,得到油相;按照配方中的组分混合均匀得到水相;在搅拌下将油相加入水相得到水乳剂。
实施例10 20%烯啶虫胺+1%叶菌唑 可溶性粉剂
烯啶虫胺 20%
叶菌唑 1%
木质素磺酸钠 4%
月桂基硫酸钠 2%
蔗糖 补足至100%
将上述组分按比例混合,并研磨、粉碎,制备成可溶性粉剂。
实施例11 1%烯啶虫胺+20%叶菌唑 包衣颗粒剂
烯啶虫胺 1%
叶菌唑 20%
聚乙二醇 3%
高度分散的硅酸 1%
碳酸钙 补足至100%
在混合器中,将磨细的活性成分均匀涂布到被聚乙二醇润湿的载体上。以此方式可获得无尘包衣颗粒剂。
实施例12 20%烯啶虫胺+60%叶菌唑 可湿性粉剂
烯啶虫胺 20%
叶菌唑 60%
十二烷基硫酸钠 3%
木质素磺酸钠 3%
高岭土 补足至100%
将上述组分按比例混合,并研磨、粉碎,制备成可湿性粉剂。
实施例13 20%烯啶虫胺+40%叶菌唑 挤出颗粒剂
烯啶虫胺 20%
叶菌唑 40%
木质素磺酸钠 4%
羧甲基纤维素 2%
高岭土 补足至100%
将活性组分与助剂混合并研磨,混合物用水润湿。将该混合物挤出,然后在空气流中干燥。
实施例14 1%烯啶虫胺+50%叶菌唑 悬浮剂
烯啶虫胺 1%
叶菌唑 50%
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磺基琥珀酸单酯二钠 10%
改性木质素磺酸钙 5%
黄原胶 1%
膨润土 1%
丙三醇 5%
水 补足至100%
将上述各组分按比例混合均匀,并经砂磨,制备成悬浮剂。
实施例15 10%烯啶虫胺+ 20%叶菌唑 微囊悬浮-悬浮剂
ATLOXTM4913 4%
柠檬酸 0.05%
催化剂 0.1%
水 8%
烯啶虫胺 10%
PAPI 1.35%
SOLVESSOTM100 8%
ATLOXTM4913 6%
分散剂 LFH 0.3%
消泡剂 0.16%
尿素 8.4%
叶菌唑 20%
水 补足至100%
将多苯基多亚甲基多异氰酸(PAPI,烯啶虫胺和SOLVESSOTM100 形成的油相加入含ATLOXTM4913的水溶液中,形成乳状液。然后加热并保温在50oC 下加入催化剂反应2小时。冷却后得到烯啶虫胺的微囊剂。
ATLOXTM4913, 分散剂LFH, 消泡剂,尿素,叶菌唑和水按比例混合均匀,并经砂磨,制备成悬浮剂。
将得到的烯啶虫胺的微囊剂加入叶菌唑的水悬浮剂中,搅拌均匀得到10%烯啶虫胺+20%叶菌唑 微囊悬浮-悬浮剂。
实施例16 5% 烯啶虫胺+15%叶菌唑 悬浮乳剂
烯啶虫胺 5%
叶菌唑 15%
SOLVESSOTM200 30%
乙氧基化蓖麻油 4%
脂肪醇聚氧乙烯醚 10%
改性木质素磺酸钙 5%
黄原胶 1%
膨润土 1%
丙三醇 5%
水 补足至100%
将烯啶虫胺溶解在SOLVESSOTM200中,加入乙氧基化蓖麻油,改性木质素磺酸钙,得到烯啶虫胺乳油;
将叶菌唑,脂肪醇聚氧乙烯醚,上述各组分按比例混合均匀,并经砂磨,制备成叶菌唑的悬浮剂。
将含烯啶虫胺的油相加入到含叶菌唑的悬浮剂中,得到悬浮乳剂。
实施例17 10% 烯啶虫胺+10%叶菌唑 乳油
烯啶虫胺 10%
叶菌唑 10%
乙氧基化蓖麻油 5%
十二烷基苯磺酸钙 3%
SOLVESSOTM200 补足至100%
将上述各组分混合,搅拌至得到透明均一相。
实施例18 5%烯啶虫胺+5%叶菌唑 悬浮种衣剂
烯啶虫胺 5%
叶菌唑 5%
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磺基琥珀酸单酯二钠 10%
改性木质素磺酸钙 5%
黄原胶 1%
膨润土 1%
丙三醇 5%
PVP-K30 1%
水 补足至100%
将上述各组分按比例混合均匀,并经砂磨,制备成悬浮种衣剂。
实施例19 20%烯啶虫胺+80% 叶菌唑
烯啶虫胺 20%
叶菌唑 80%
将烯啶虫胺和叶菌唑按照比例混合均匀。
以上实施例中配比为重量百分配比。
生物实施例
当活性化合物组合物的作用超过当各活性化合物单独施用时的作用的总和时,存在协同增效作用。两种活性化合物的特定组合的预期作用可使用所谓的"Colby 公式" (参见S.R. Colby, "Calculating Synergistic and Antagonistic Responses ofHerbicide Combinations “,Weeds 1967,15, 20-22) 如下计算:如果
X 是当使用用量为mg/ha 或浓度为mppm的活性化合物A时的活性;
Y 是当使用用量为ng/ha或浓度为nppm 的活性化合物B时的活性,表示为占未处理对照的百分率;
E 是当使用用量为m 和n g/ha 或浓度为m 和n ppm 的活性化合物A和B时的活性,
那么
如果实际观察的活性大于预期活性,那么该组合物超加和,即具有增效作用。
试验例1
稻飞虱试验
溶剂 7重量份二甲基甲酰胺
乳化剂 2重量份烷芳基聚乙二醇醚
为制造活性化合物的合适制剂,将1重量份活性化合物与所述量的溶剂和乳化剂混合,用水将浓缩物稀释至所需浓度。
将被稻飞虱严重感染的稻叶浸渍到希望浓度的活性化合物制剂中对其进行处理。
经过希望的时间后,测定死亡率%。100%表示所有稻飞虱已被杀死;0%表示无稻飞虱被杀死。测定的死亡率使用Colby 公式进行计算。
在此试验中表明,例如与活性化合物单独施用相比,本发明的组合物显示协同增效的活性。
表1
发现的*=观察的活性
计算的*=适用Colby 公式计算的活性
试验例2
蚜虫试验
溶剂 7重量份二甲基甲酰胺
乳化剂 2重量份烷芳基聚乙二醇醚
为制造活性化合物的合适制剂,将1重量份活性化合物与所述量的溶剂和乳化剂混合,用水将浓缩物稀释至所需浓度。
将被蚜虫严重感染的小麦叶浸渍到希望浓度的活性化合物制剂中对其进行处理。
经过希望的时间后,测定死亡率%。100%表示所有蚜虫已被杀死;0%表示无蚜虫被杀死。测定的死亡率使用Colby 公式进行计算。
在此试验中表明,例如与活性化合物单独施用相比,本发明的杀虫组合物显示协同增效的活性。
表2
发现的*=观察的活性
计算的*=适用Colby 公式计算的活性。
试验例3 病原菌抑制
利用真菌生长试验,对下述真菌的真菌生长抑制进行了测试。
黑粉菌试验( 小麦黑粉病): 将低温储藏的真菌分生孢子直接混入营养肉汤(PDB马铃薯葡萄糖肉汤)中。将检测化合物的(DMSO)溶液放入微滴定板(96-孔型)后,加入含真菌孢子的营养肉汤。于25oC 孵育检测平板,48小时后通过光度测定确定生长抑制。
柄锈菌试验(小麦锈病):将低温储藏的真菌分生孢子直接混入营养肉汤(PDB 马铃薯葡萄糖肉汤)中。将检测化合物的(DMSO)溶液放入微滴定板(96-孔型)后,加入含真菌孢子的营养肉汤。于25oC 孵育检测平板,48小时后通过光度测定确定生长抑制。
下列化合物的活性如下:
发现的*=观察的活性
计算的*=适用Colby 公式计算的活性。
发现的*=观察的活性
计算的*=适用Colby 公式计算的活性。

Claims (11)

1.一种杀菌杀虫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活性成分由第一活性成分和第二活性成分组成,所述第一活性成分为N-[(6 - 氯-3 - 吡啶基)甲基]-N-乙基-N'-甲基-2 - 硝基-1,1 -乙烯二胺,所述第二活性成分为5-(4-氯苯基)-2,2-二甲基-1-(1,2,4-三唑-1-基甲基)-环戊醇,第一活性成分和第二活性成分的重量配比范围为1:5~1:10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杀菌杀虫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活性成分和第二活性成分的重量配比范围为1:5~1:5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杀菌杀虫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活性成分和第二活性成分的重量配比范围为1:5~1:2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杀菌杀虫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活性成分和第二活性成分的重量配比范围为1:5~1:1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杀菌杀虫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杀菌杀虫组合物的剂型为可湿性粉剂、乳油、悬浮剂、种衣剂、包衣颗粒剂、微囊剂、微乳剂、水乳剂、悬浮乳剂、水分散粒剂、微囊悬浮-悬浮剂。
6.制备权利要求1所述的杀菌杀虫组合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权利要求1中的活性成分与至少一种助剂混合。
7.一种防治作物病害以及虫害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权利要求1所述的杀菌杀虫组合物施用于作物、作物繁殖材料、真菌和害虫和/或它们的环境。
8.权利要求1所述的杀菌杀虫组合物用于防治病害和害虫的应用。
9.权利要求7所述防治作物病害以及虫害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作物包括水果、蔬菜、棉花、花卉、茶树、谷类作物。
10.权利要求7中所述防治作物病害以及虫害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真菌包括黑粉菌、柄锈菌。
11.权利要求7中所述防治作物病害以及虫害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虫害包括蚜虫、稻飞虱。
CN201410323518.9A 2014-07-09 2014-07-09 一种杀菌杀虫组合物 Active CN10530944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323518.9A CN105309443B (zh) 2014-07-09 2014-07-09 一种杀菌杀虫组合物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323518.9A CN105309443B (zh) 2014-07-09 2014-07-09 一种杀菌杀虫组合物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309443A CN105309443A (zh) 2016-02-10
CN105309443B true CN105309443B (zh) 2017-09-29

Family

ID=552385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323518.9A Active CN105309443B (zh) 2014-07-09 2014-07-09 一种杀菌杀虫组合物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30944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821403A (zh) * 2017-11-23 2018-03-23 陕西嘉益蓝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杀菌杀虫药肥颗粒剂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7039080A1 (en) * 2005-09-19 2007-04-12 Syngenta Participations Ag Improved methods for control of soil-dwelling pests and/or soil-borne diseases
CN101227820A (zh) * 2004-08-17 2008-07-23 先正达参股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种子处理的含水新烟碱组合物
CN101868148A (zh) * 2007-12-19 2010-10-20 龙灯农业化工国际有限公司 农用化学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27820A (zh) * 2004-08-17 2008-07-23 先正达参股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种子处理的含水新烟碱组合物
WO2007039080A1 (en) * 2005-09-19 2007-04-12 Syngenta Participations Ag Improved methods for control of soil-dwelling pests and/or soil-borne diseases
CN101868148A (zh) * 2007-12-19 2010-10-20 龙灯农业化工国际有限公司 农用化学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三唑类杀菌剂种菌唑和叶菌唑;邬柏春等;《世界农药》;20010331(第03期);全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309443A (zh) 2016-02-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604938A (zh) 一种杀菌剂组合物及其用途
CN103988845B (zh) 一种杀菌混合物
CN103202312B (zh) 杀菌杀虫组合物
CN105309465B (zh) 一种杀菌杀虫组合物
CN105265468B (zh) 一种杀菌杀虫组合物
CN105794813B (zh) 一种杀虫组合物及其控制农业害虫的方法
CN105794831B (zh) 一种杀虫组合物及其用途
CN103461333A (zh) 一种含氟虫双酰胺和甲氧虫酰肼的农药杀虫组合物
CN103518733B (zh) 一种含乙基多杀菌素和溴氰虫酰胺的杀虫组合物
CN105309443B (zh) 一种杀菌杀虫组合物
CN105265469B (zh) 一种杀菌杀虫组合物
WO2015135424A1 (zh) 一种杀虫组合物及控制有害生物的方法
CN107318866A (zh) 一种杀虫组合物
CN105076148A (zh) 一种杀菌杀虫组合物
CN105076147B (zh) 一种杀菌杀虫组合物
CN103535371A (zh) 一种含有乙基多杀菌素和高效氯氟氰菊酯的杀虫组合物
CN105076178B (zh) 一种杀菌组合物
CN105284826A (zh) 一种杀菌杀虫组合物
CN105076142B (zh) 一种作物保护剂
CN108260598A (zh) 一种种子处理组合物
CN107318857A (zh) 一种杀虫组合物
CN107318863A (zh) 一种杀虫组合物
CN107318877A (zh) 一种杀虫组合物
CN105123716B (zh) 一种含环氧虫啶和虫螨腈的杀虫组合物
CN109769830A (zh) 一种杀虫组合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