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307589B - 把持处理装置 - Google Patents

把持处理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307589B
CN105307589B CN201480032567.5A CN201480032567A CN105307589B CN 105307589 B CN105307589 B CN 105307589B CN 201480032567 A CN201480032567 A CN 201480032567A CN 105307589 B CN105307589 B CN 10530758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ocessing unit
pincers
component
pincers component
hol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3256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307589A (zh
Inventor
平井祐治
村上荣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lympu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Olympu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lympus Corp filed Critical Olympu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3075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0758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30758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0758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8/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 A61B18/04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by heating
    • A61B18/12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by heating by passing a current through the tissue to be heated, e.g. high-frequency current
    • A61B18/14Probes or electrodes therefor
    • A61B18/1442Probes having pivoting end effectors, e.g. forceps
    • A61B18/1445Probes having pivoting end effectors, e.g. forceps at the distal end of a shaft, e.g. forceps or scissors at the end of a rigid rod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28Surgical forceps
    • A61B17/2812Surgical forceps with a single pivotal connection
    • A61B17/282Jaws
    • A61B2017/2825Inserts of different material in jaw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32Surgical cutting instruments
    • A61B17/320068Surgical cutting instruments us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e.g. ultrasonic
    • A61B17/320092Surgical cutting instruments us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e.g. ultrasonic with additional movable means for clamping or cutting tissue, e.g. with a pivoting jaw
    • A61B2017/320093Surgical cutting instruments us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e.g. ultrasonic with additional movable means for clamping or cutting tissue, e.g. with a pivoting jaw additional movable means performing cutting operati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32Surgical cutting instruments
    • A61B17/320068Surgical cutting instruments us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e.g. ultrasonic
    • A61B17/320092Surgical cutting instruments us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e.g. ultrasonic with additional movable means for clamping or cutting tissue, e.g. with a pivoting jaw
    • A61B2017/320095Surgical cutting instruments us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e.g. ultrasonic with additional movable means for clamping or cutting tissue, e.g. with a pivoting jaw with sealing or cauterizing mea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8/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 A61B2018/00053Mechanical features of the instrument of device
    • A61B2018/00273Anchoring means for temporary attachment of a device to tissu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8/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 A61B2018/00994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combining two or more different kinds of non-mechanical energy or combining one or more non-mechanical energies with ultrasound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8/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 A61B18/04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by heating
    • A61B18/12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by heating by passing a current through the tissue to be heated, e.g. high-frequency current
    • A61B18/14Probes or electrodes therefor
    • A61B18/1442Probes having pivoting end effectors, e.g. forceps
    • A61B2018/1452Probes having pivoting end effectors, e.g. forceps including means for cutting
    • A61B2018/1457Probes having pivoting end effectors, e.g. forceps including means for cutting having opposing blades cutting tissue grasped by the jaws, i.e. combined scissors and plie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90/00Instruments, implement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rgery or diagnosis and not covered by any of the groups A61B1/00 - A61B50/00, e.g. for luxation treatment or for protecting wound edges
    • A61B90/03Automatic limiting or abutting means, e.g. for safety
    • A61B2090/033Abutting means, stops, e.g. abutting on tissue or skin
    • A61B2090/036Abutting means, stops, e.g. abutting on tissue or skin abutting on tissue or skin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Surge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tolaryngology (AREA)
  • Plasma & Fusion (AREA)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 Dentistry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Abstract

把持处理装置的钳构件包括形成为不限制把持对象的沿着钳构件轴线的移动的形状的第1连续面和第2连续面,所述第1连续面形成第1非接触部的第1钳构件宽度方向侧的边缘,所述第2连续面形成第2非接触部的第2钳构件宽度方向侧的边缘。所述钳构件具有移动限制部,该移动限制部在所述钳构件与顶端处理部之间把持所述把持对象的状态下限制所述把持对象的沿着所述钳构件轴线的移动,所述移动限制部在向打开的所述钳构件与所述顶端处理部之间插入所述把持对象的状态下位于不接触所述把持对象的位置。

Description

把持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包括在顶端部设有顶端处理部的探头和作为能够相对于顶端处理部开闭的把持单元的钳构件、且能够在顶端处理部与钳构件之间把持把持对象的把持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把持处理装置,其包括:探头,其沿着长度轴线延伸设置,并在顶端部设有顶端处理部;以及钳构件,其是能够相对于顶端处理部开闭的把持单元。在把持处理装置中,能够在顶端处理部与钳构件之间把持生物体组织等把持对象,在顶端处理部与钳构件之间把持着把持对象的状态下,进行把持对象的处理。钳构件具有抵接部,该抵接部沿着钳构件轴线延伸设置,且在钳构件相对于顶端处理部闭合的状态下能够抵接于顶端处理部。在此,将与钳构件轴线垂直、并且与钳构件开闭方向垂直的方向设为第1钳构件宽度方向和第2钳构件宽度方向。钳构件具有第1非接触部,该第1非接触部以与顶端处理部相对的状态设于抵接部的第1钳构件宽度方向侧,该第1非接触部在抵接部与顶端处理部相抵接的状态下在与顶端处理部之间具有间隙。另外,钳构件具有第2非接触部,该第2非接触部以与顶端处理部相对的状态设于抵接部的第2钳构件宽度方向侧,该第2非接触部在抵接部与顶端处理部相抵接的状态下在与顶端处理部之间具有间隙。在第1非接触部上设有第1距离变化部,该第1距离变化部形成第1非接触部的第1钳构件宽度方向侧的边缘,且钳构件打开方向上的距顶端处理部的距离沿着钳构件轴线发生变化。另外,在第2非接触部上设有第2距离变化部,该第2距离变化部形成第2非接触部的第2钳构件宽度方向侧的边缘,且钳构件打开方向上的距顶端处理部的距离沿着钳构件轴线发生变化。在顶端处理部与钳构件之间把持着把持对象的状态下,利用第1距离变化部和第2距离变化部限制把持对象的沿着钳构件轴线(长度轴线)的移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16040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像所述专利文献1那样包括探头和钳构件的把持处理装置中,需要从顶端方向侧向相对于顶端处理部打开的钳构件与探头之间插入所把持的把持对象。在所述专利文献1的把持处理装置中,在与顶端处理部相对的第1非接触部上设有第1距离变化部,利用第1距离变化部形成了第1非接触部的第1钳构件宽度方向侧的边缘。因此,在向相对于顶端处理部打开的钳构件与顶端处理部之间插入把持对象的状态下,把持对象易于卡挂于第1距离变化部。另外,在所述专利文献1的把持处理装置中,在与顶端处理部相对的第2非接触部上设有第2距离变化部,利用第2距离变化部形成了第2非接触部的第1钳构件宽度方向侧的边缘。因此,在向相对于顶端处理部打开的钳构件与顶端处理部之间插入把持对象的状态下,把持对象易于卡挂于第2距离变化部。由于把持对象卡挂于第1距离变化部或第2距离变化部,因此把持对象的处理性能降低。
本发明是着眼于上述问题而做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顶端处理部与钳构件之间把持着把持对象的状态下限制把持对象的沿着钳构件轴线的移动、并在向相对于顶端处理部打开的钳构件与顶端处理部之间插入把持对象的状态下有效地防止把持对象向钳构件的卡挂的把持处理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某一技术方案的把持处理装置包括:探头,其沿着长度轴线延伸设置,该探头在顶端部具有顶端处理部;钳构件,其沿着钳构件轴线延伸设置,能够在与所述钳构件轴线垂直的钳构件开闭方向上相对于所述探头的所述顶端处理部进行开闭,该钳构件在相对于所述顶端处理部闭合的状态下能够在与所述顶端处理部之间把持把持对象;抵接部,其设于所述钳构件,该抵接部在相对于所述顶端处理部闭合了所述钳构件的所述状态下能够抵接于所述顶端处理部;第1非接触部,在将与所述钳构件轴线垂直、并且与所述钳构件开闭方向垂直的方向设为第1钳构件宽度方向和第2钳构件宽度方向的情况下,该第1非接触部在所述钳构件上以与所述顶端处理部相对的状态设于所述抵接部的所述第1钳构件宽度方向侧,该第1非接触部在所述抵接部与所述顶端处理部相抵接的状态下在与所述顶端处理部之间具有间隙;第2非接触部,其在所述钳构件上以与所述顶端处理部相对的状态设于所述抵接部的所述第2钳构件宽度方向侧,该第2非接触部在所述抵接部与所述顶端处理部相抵接的状态下在与所述顶端处理部之间具有间隙;第1连续面,其形成所述第1非接触部的所述第1钳构件宽度方向侧的边缘,并形成为沿着所述钳构件轴线连续的一个面状,该第1连续面形成为在向相对于所述顶端处理部打开的所述钳构件与所述顶端处理部之间插入所述把持对象的状态下不限制所述把持对象的沿着所述钳构件轴线的移动的形状;第2连续面,其形成所述第2非接触部的所述第2钳构件宽度方向侧的边缘,并形成为沿着所述钳构件轴线连续的一个面状,该第2连续面形成为在向相对于所述顶端处理部打开的所述钳构件与所述顶端处理部之间插入所述把持对象的所述状态下不限制所述把持对象的沿着所述钳构件轴线的移动的形状;以及移动限制部,其设于所述第1非接触部上的比所述第1连续面靠所述第2钳构件宽度方向侧的部位和所述第2非接触部上的比所述第2连续面靠所述第1钳构件宽度方向侧的部位中的至少一个部位,该移动限制部在相对于所述顶端处理部闭合的所述钳构件与所述顶端处理部之间把持所述把持对象的状态下限制所述把持对象的沿着所述钳构件轴线的移动,该移动限制部在向相对于所述顶端处理部打开的所述钳构件与所述顶端处理部之间插入所述把持对象的状态下位于不接触所述把持对象的位置。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在顶端处理部与钳构件之间把持着把持对象的状态下限制把持对象的沿着钳构件轴线的移动、并在向相对于顶端处理部打开的钳构件与顶端处理部之间插入把持对象的状态下有效地防止把持对象向钳构件的卡挂的把持处理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使用了第1实施方式的把持处理装置的把持处理系统的结构的概略图。
图2是概略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振子单元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3是概略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保持单元的筒状壳体部的内部结构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把持处理装置的顶端部的结构的概略图。
图5是概略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把持处理装置的顶端部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6是概略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护套的顶端部和钳构件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7是概略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钳构件的钳构件导电构件和钳构件绝缘构件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8是利用与钳构件轴线和长度轴线垂直的某一截面概略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钳构件和顶端处理部的剖视图。
图9是利用与钳构件轴线和长度轴线垂直、并且与图8不同的某一截面概略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钳构件和顶端处理部的剖视图。
图10是利用与钳构件轴线和长度轴线垂直、并且与图8和图9不同的某一截面概略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钳构件和顶端处理部的剖视图。
图11是利用与钳构件轴线和长度轴线垂直、并且与图8~图10不同的某一截面概略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钳构件和顶端处理部的剖视图。
图12是利用与第1钳构件宽度方向和第2钳构件宽度方向垂直的截面概略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钳构件的第1连续面的剖视图。
图13是概略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钳构件的第1非接触部和第2非接触部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14是利用与钳构件开闭方向垂直的截面概略表示在第1实施方式的钳构件与顶端处理部之间把持着把持对象的状态下的第1距离变化部的剖视图。
图15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把持处理装置中的把持对象的处理的某一例的概略图。
图16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把持处理装置中的把持对象的处理的与图15不同的某一例的概略图。
图17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把持处理装置中的把持对象的处理的与图15和图16不同的某一例的概略图。
图18是利用与第1钳构件宽度方向和第2钳构件宽度方向垂直的截面概略表示第1变形例的钳构件的第1连续面的剖视图。
图19是概略表示第2变形例的钳构件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20是概略表示第3变形例的钳构件的第1非接触部和第2非接触部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21是概略表示第4变形例的钳构件的第1非接触部和第2非接触部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22是概略表示第5变形例的钳构件的第1非接触部和第2非接触部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23是概略表示第6变形例的钳构件的第1非接触部和第2非接触部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24是概略表示第7变形例的把持处理装置的顶端部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25是概略表示第8变形例的把持处理装置的顶端部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26是表示第1参照例的把持处理装置的顶端部的结构的概略图。
图27是表示第2参照例的把持处理装置的顶端部的结构的概略图。
图28是利用与长度轴线垂直的某一截面概略表示第3参照例的钳构件和顶端处理部的剖视图。
图29是利用与长度轴线垂直的某一截面概略表示第4参照例的钳构件和顶端处理部的剖视图。
图30是利用与长度轴线垂直的某一截面概略表示第5参照例的钳构件和顶端处理部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17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使用了本实施方式的把持处理装置2的把持处理系统1的结构的图。如图1所示,把持处理装置(手持件)2具有长度轴线C。在此,与长度轴线C平行的方向的一方是顶端方向(图1的箭头C1的方向),与顶端方向相反的方向是基端方向(图1的箭头C2的方向)。而且,顶端方向和基端方向是长度轴线方向。把持处理装置2是使用超声波振动进行生物体组织等把持对象的处理的超声波处理装置。另外,把持处理装置2是使用高频电流进行把持对象的处理的高频处理装置(双极处理装置)。
把持处理装置2具有保持单元3。保持单元3包括沿着长度轴线C延伸设置的筒状壳体部5、与筒状壳体部5一体形成的固定手柄6以及以能够相对于筒状壳体部5转动的方式安装于筒状壳体部5的可动手柄7。通过使可动手柄7以向筒状壳体部5安装的位置为中心进行转动,从而可动手柄7相对于固定手柄6进行开闭动作。另外,保持单元3具有安装于筒状壳体部5的顶端方向侧的旋转操作旋钮8。旋转操作旋钮8能够相对于筒状壳体部5以长度轴线C为中心进行旋转。另外,在固定手柄6上设有作为能量操作输入部的能量操作输入按钮9。
把持处理装置2具有振子单元11。振子单元11具有振子壳体12。振子壳体12能够与旋转操作旋钮8一体地以长度轴线C为中心相对于筒状壳体部5进行旋转。通过将振子壳体12从基端方向侧向筒状壳体部5的内部插入,从而振子壳体12安装于保持单元3。在振子壳体12上连接有线缆13的一端。把持处理系统1具有控制单元15。线缆13的另一端连接于控制单元15。控制单元15包括超声波电流供给部16、高频电流供给部17以及能量控制部18。在此,控制单元15例如是具有(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专用集成电路)等的能量生成器。另外,超声波电流供给部16和高频电流供给部17例如是设于能量生成器的电源,能量控制部18例如由设于CPU、ASIC等的电子电路(控制电路)形成。
图2是表示振子单元11的结构的图。如图2所示,振子单元具有超声波振子21,该超声波振子21是设于振子壳体12的内部的振动产生部。超声波振子21具有用于将电流转换为超声波振动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4个)压电元件22A~压电元件22D。在超声波振子21上连接有各个电布线23A、23B的一端。各个电布线23A、23B经由线缆13的内部延伸设置,各个电布线23A、23B的另一端连接于控制单元15的超声波电流供给部16。通过从超声波电流供给部16经由电布线23A、23B向超声波振子21供给电流,从而在超声波振子21中产生超声波振动。
超声波振子21安装于柱状的变幅杆构件25。变幅杆构件25具有与长度轴线C垂直的截面积发生变化的截面积变化部27。在超声波振子21中产生的超声波振动向变幅杆构件25传递,并在变幅杆构件25中从基端方向向顶端方向传递。传递到变幅杆构件25的超声波振动的振幅在截面积变化部27中扩大。另外,在变幅杆构件25的顶端部设有内螺纹部28。
把持处理装置2具有从筒状壳体部5的内部朝向顶端方向沿着长度轴线C延伸设置的柱状的探头31。在探头31的基端部设有外螺纹部32。通过将外螺纹部32螺纹接合于内螺纹部28,从而探头31连接于变幅杆构件25的顶端方向侧。探头31在筒状壳体部5的内部连接于变幅杆构件25。超声波振子21、变幅杆构件25以及探头31能够与旋转操作旋钮8一体地以长度轴线C为中心相对于筒状壳体部5进行旋转。
在探头31连接于变幅杆构件25的状态下,从变幅杆构件25向探头31传递超声波振动。然后,在探头31中,超声波振动从基端方向向顶端方向沿着长度轴线C进行传递。在探头31的顶端部设有顶端处理部33。在探头31中,超声波振动传递至顶端处理部33。另外,探头31的顶端和变幅杆构件25的基端成为超声波振动的波腹位置。另外,超声波振动是振动方向和传递方向与长度轴线C平行的纵向振动。
在变幅杆构件25上连接有电布线35的一端。电布线35经由线缆13的内部延伸设置,电布线35的另一端连接于控制单元15的高频电流供给部17。由此,从高频电流供给部17经由电布线35、变幅杆构件25以及探头31直到顶端处理部33形成有从高频电流供给部17供给的高频电流的探头侧电流路径。通过经由探头侧电流路径向顶端处理部33供给高频电流(高频能量),从而顶端处理部33作为具有第1电位E1的探头电极部发挥作用。
把持处理装置2具有沿着长度轴线C延伸设置的护套40。通过将护套40从顶端方向侧向旋转操作旋钮8的内部和筒状壳体部5的内部插入,从而护套40安装于保持单元3。在筒状壳体部5的内部,护套40安装于振子壳体12的顶端方向侧。
图3是表示保持单元3的筒状壳体部5的内部结构的图。如图3所示,护套40包括由绝缘材料形成的连接筒状部41和设于连接筒状部41的外周方向侧的可动筒状部42。可动筒状部42由导电材料形成,并能够相对于振子壳体12和连接筒状部41沿着长度轴线C进行移动。在可动筒状部42的外周部设有由绝缘材料形成的滑动构件43。滑动构件43能够相对于可动筒状部42沿着长度轴线C进行移动。滑动构件43与可动筒状部42之间借助螺旋弹簧等弹性构件45相连接。另外,在滑动构件43上安装有可动手柄7。通过使可动手柄7相对于固定手柄6开闭,从而向滑动构件43传递驱动力,滑动构件43沿着长度轴线C进行移动。然后,驱动力经由弹性构件45从滑动构件43向可动筒状部42传递,可动筒状部42相对于振子壳体12和连接筒状部41沿着长度轴线C进行移动。
如图2和图3所示,在振子壳体12上形成有导电部47。在导电部47上连接有电布线48的一端。电布线48经由线缆13的内部延伸设置,电布线48的另一端连接于控制单元15的高频电流供给部17。另外,在护套40连接于振子壳体12的状态下,护套40的可动筒状部42以能够移动的方式抵接于振子壳体12的导电部47。因此,在护套40连接于振子壳体12的状态下,振子壳体12与可动筒状部42之间电连接。由此,从高频电流供给部17经由电布线48、振子壳体12的导电部47向护套40的可动筒状部42供给高频电流。另外,振子壳体12的导电部47和护套40的可动筒状部42相对于变幅杆构件25和探头31电绝缘。
能量控制部18根据借助于能量操作输入按钮9的能量操作的输入,控制来自超声波电流供给部16的超声波产生电流的供给状态和来自高频电流供给部17的高频电流的供给状态。在固定手柄6的内部设有开关(未图示)。通过按压能量操作输入按钮9,输入能量操作,从而关闭开关。开关电连接于能量控制部18。通过关闭开关,从而电信号向能量控制部18传递,检测能量操作的输入。通过检测能量操作的输入,从而从超声波电流供给部16供给超声波产生电流,从高频电流供给部17供给高频电流。
图4和图5是表示把持处理装置2的顶端部的结构的图。如图4所示,护套40包括由绝缘材料形成的内侧管51、设于内侧管51的外周方向侧的可动管52以及设于可动管52的外周方向侧的外侧管53。可动管52由导电材料形成,外侧管53由绝缘材料形成。可动管52的基端部连结于可动筒状部42的顶端部。通过利用可动手柄7相对于固定手柄6的关闭动作向可动管52传递驱动力,从而可动管52与可动筒状部42一体地相对于内侧管51和外侧管53沿着长度轴线C进行移动。另外,从高频电流供给部17传递到可动筒状部42的高频电流向可动管52传递。
如图4和图5所示,在护套40的外侧管53的顶端部,借助连结螺钉55安装有作为把持单元的钳构件60的基端部。钳构件60沿着钳构件轴线J延伸设置。钳构件60以连结螺钉55为中心相对于护套40进行转动。钳构件60的转动轴线P与长度轴线C和钳构件轴线J垂直。另外,可动管52的顶端部连接有钳构件60。在可动管52与钳构件60之间传递有高频电流。像以上那样,从高频电流供给部17经由电布线48、振子壳体12的导电部47、可动筒状部42、可动管52直到钳构件60形成有钳构件侧电流路径。利用钳构件侧电流路径,从高频电流供给部17到钳构件60传递高频电流(高频能量)。
通过使可动筒状部42和可动管52一体地沿着长度轴线C进行移动,从而从可动管52向钳构件60传递驱动力,钳构件60以转动轴线P为中心进行转动。由此,钳构件60相对于探头31的顶端处理部33进行开闭动作。由此,在相对于顶端处理部33闭合了钳构件60的状态下,在钳构件60与顶端处理部33之间能够把持生物体组织等把持对象。另外,钳构件60的钳构件开闭方向与长度轴线C和钳构件轴线J垂直。在此,钳构件60朝向顶端处理部33的方向是钳构件闭合方向(图4和图5的箭头A1的方向),钳构件60自顶端处理部33离开的方向是钳构件打开方向(图4和图5的箭头A2的方向)。在钳构件60相对于顶端处理部33闭合的状态下,钳构件轴线J与长度轴线C大致平行。另外,钳构件60的转动轴线P与钳构件开闭方向垂直。另外,图4和图5示出了钳构件60相对于顶端处理部33打开的状态。
钳构件60包括安装于护套40的钳构件主体61和借助连接螺钉59安装于钳构件主体61的钳构件导电构件62。钳构件主体61由导电材料形成。从护套40的可动管52传递到钳构件60的高频电流经由钳构件主体61向钳构件导电构件62传递。通过向钳构件导电构件62传递高频电流,从而钳构件导电构件62作为具有与探头电极部33的第1电位E1的电位不同的第2电位E2的钳构件电极部发挥作用。另外,在钳构件导电构件62上安装有由绝缘材料形成的钳构件绝缘构件63。
图6是表示护套40的顶端部和钳构件60的结构的图。图7是表示钳构件60的钳构件导电构件62和钳构件绝缘构件63的结构的图。而且,图8~图11分别是利用与钳构件轴线J和长度轴线C垂直的截面表示钳构件60和顶端处理部33的图。图8~图11表示相对于顶端处理部33闭合了钳构件60的状态。图8所示的截面是在与钳构件轴线J平行的钳构件轴线方向上通过图6的位置J1的截面,图9所示的截面是在钳构件轴线方向上通过图6的位置J2的截面。而且,图10所示的截面是在钳构件轴线方向上通过图6的位置J3的截面,图11所示的截面是在钳构件轴线方向上通过图6的位置J4的截面。另外,在图8~图11中,钳构件60的钳构件绝缘构件63抵接于顶端处理部33。
如图5~图9所示,钳构件绝缘构件63具有在相对于顶端处理部33闭合了钳构件60的状态下能够与顶端处理部33相抵接的抵接部65。通过在钳构件60与顶端处理部33之间未插入把持对象的状态下相对于顶端处理部33闭合钳构件60,从而抵接部65抵接于顶端处理部33。抵接部65朝向钳构件闭合方向(图5~图9的箭头A1的方向),并与顶端处理部33相对。在此,将与长度轴线C和钳构件轴线J垂直、并且与钳构件开闭方向垂直的方向设为第1钳构件宽度方向(图5~图9的箭头B1的方向)和第2钳构件宽度方向(图5~图9的箭头B2的方向)。第1钳构件宽度方向是与第2钳构件宽度方向相反的方向。另外,第1钳构件宽度方向和第2钳构件宽度方向与钳构件60的转动轴线P平行。
钳构件导电构件62包括在抵接部65抵接于顶端处理部33的状态下在与顶端处理部33之间具有间隙的第1非接触部66A和第2非接触部66B。第1非接触部66A和第2非接触部66B以与顶端处理部33相对的状态进行设置。由于第1非接触部66A和第2非接触部66B未接触顶端处理部33,因此钳构件导电构件(钳构件电极部)62未接触顶端处理部(探头电极部)33。第1非接触部66A和第2非接触部66B在与钳构件轴线J平行的钳构件轴线方向上在与抵接部65相同的整个范围上进行设置。第1非接触部66A位于抵接部65的第1钳构件宽度方向侧,第2非接触部66B位于抵接部65的第2钳构件宽度方向侧。
第1非接触部66A具有形成为沿着钳构件轴线J连续的一个面状的第1连续面67A。利用第1连续面67A,形成了第1非接触部66A的第1钳构件宽度方向侧的边缘。图12是利用与第1钳构件宽度方向和第2钳构件宽度方向垂直的截面表示第1连续面67A的图。如图12所示,第1连续面67A是在与第1钳构件宽度方向和第2钳构件宽度方向垂直的截面上成为弯曲半径R1较大的曲线状的曲面。由于第1连续面67A是连续的一个面,因此在第1连续面67A上未形成有尖锐部(narrowing sharp portion)。由于第1连续面67A形成为如上所述的形状,因此在向相对于顶端处理部33打开的钳构件60与顶端处理部33之间插入把持对象的状态下,把持对象的沿着钳构件轴线J的移动未受到第1连续面67A限制。但是,若与第1钳构件宽度方向和第2钳构件宽度方向垂直的截面上的第1连续面67A的弯曲半径R1变小,则在向相对于顶端处理部33打开的钳构件60与顶端处理部33之间插入把持对象的状态下,存在有把持对象的沿着钳构件轴线J的移动受到第1连续面67A限制的可能性。因而,与第1钳构件宽度方向和第2钳构件宽度方向垂直的截面上的第1连续面67A的弯曲半径R1需要大至把持对象的沿着钳构件轴线J的移动未受到限制的程度。
第2非接触部66B具有形成为沿着钳构件轴线J连续的一个面状的第2连续面67B。利用第2连续面67B形成了第2非接触部66B的第2钳构件宽度方向侧的边缘。第2连续面67B形成为与第1连续面67A相同的形状。即,第2连续面67B是在与第1钳构件宽度方向和第2钳构件宽度方向垂直的截面上成为弯曲半径R2较大的曲线状的曲面。由此,在向相对于顶端处理部33打开的钳构件60与顶端处理部33之间插入把持对象的状态下,把持对象的沿着钳构件轴线J的移动未受到第2连续面67B限制。在此,与第1钳构件宽度方向和第2钳构件宽度方向垂直的截面上的第2连续面67B的弯曲半径R2大至把持对象的沿着钳构件轴线J的移动未受到限制的程度。
图13是表示第1非接触部66A和第2非接触部66B的结构的图。另外,在图13中,省略示出钳构件绝缘构件63(抵接部65)。如图8、图9以及图13所示,第1非接触部66A具有朝向第2钳构件宽度方向(图13的箭头B2的方向)的第1壁面部71A。第1壁面部71A位于比第1连续面67A靠第2钳构件宽度方向侧的位置。即,在抵接部65与第1连续面67A之间设有第1壁面部71A。另外,第2非接触部66B具有朝向第1钳构件宽度方向(图13的箭头B1的方向)的第2壁面部71B。第2壁面部71B位于比第2连续面67B靠第1钳构件宽度方向侧的位置。即,在抵接部65与第2连续面67B之间设有第2壁面部71B。
在第1壁面部71A上设有第1钳构件宽度方向上的距钳构件轴线J的距离沿着钳构件轴线J发生变化的第1距离变化部72A。第1距离变化部72A具有在第1钳构件宽度方向上位于距钳构件轴线J第1基准距离L1的位置的第1基准面73A。另外,第1距离变化部72A具有从第1基准面73A朝向第1钳构件宽度方向凹陷的多个第1凹部75A。在各个第1凹部75A中,第1钳构件宽度方向上的距钳构件轴线J的距离大于第1基准距离L1。在各个第1凹部75A中,第1钳构件宽度方向侧的端部形成为尖锐状。借助第1基准面73A和第1凹部75A,第1距离变化部72A形成为凹凸状。
由于是如上所述的结构,因此在第1距离变化部72A中,在相对于顶端处理部33闭合的钳构件60与顶端处理部33之间把持把持对象的状态下,把持对象的沿着钳构件轴线J的移动受到限制。即,第1距离变化部72A是在相对于顶端处理部33闭合的钳构件60与顶端处理部33之间把持把持对象的状态下限制把持对象的沿着钳构件轴线J的移动的移动限制部。另外,第1距离变化部72A位于以朝向第2钳构件宽度方向的状态设于比第1连续面67A靠第2钳构件宽度方向侧的位置的第1壁面部71A。因此,在向相对于顶端处理部33打开的钳构件60与顶端处理部33之间插入把持对象的状态下,把持对象未接触第1距离变化部72A(第1壁面部71A)。
图14是利用与钳构件开闭方向(图13的箭头A1的方向和箭头A2的方向)垂直的截面表示在钳构件60与顶端处理部33之间把持着把持对象S的状态下的第1距离变化部72A的图。如图14所示,在钳构件60与顶端处理部33之间把持着把持对象S的状态下,不是第1距离变化部72A的整体与把持对象S相接触,而是第1距离变化部72A局部与把持对象S相接触。即,第1距离变化部72A形成为在相对于顶端处理部33闭合的钳构件60与顶端处理部33之间把持着把持对象S的状态下局部与把持对象S相接触的形状。在第1距离变化部72A的未与把持对象S相接触的部分,在第1距离变化部72A与把持对象S之间存在有间隙。由于第1距离变化部72A局部与把持对象S相接触,因此作为钳构件电极部62的一部分的第1非接触部66A与生物体组织之间的接触面积减少。
另外,在第2壁面部71B上设有第2钳构件宽度方向上的距钳构件轴线J的距离沿着钳构件轴线J发生变化的第2距离变化部72B。第2距离变化部72B具有在第2钳构件宽度方向上位于距钳构件轴线J第2基准距离L2的位置的第2基准面73B。另外,第2距离变化部72B具有从第2基准面73B朝向第2钳构件宽度方向凹陷的多个第2凹部75B。在各个第2凹部75B中,第2钳构件宽度方向上的距钳构件轴线J的距离大于第2基准距离L2。在各个第2凹部75B中,第2钳构件宽度方向侧的端部形成为尖锐状。借助第2基准面73B和第2凹部75B,第2距离变化部72B形成为凹凸状。
由于是如上所述的结构,因此第2距离变化部72B与第1距离变化部72A相同地是在相对于顶端处理部33闭合的钳构件60与顶端处理部33之间把持把持对象的状态下限制把持对象的沿着钳构件轴线J的移动的移动限制部。另外,第2距离变化部72B位于以朝向第1钳构件宽度方向的状态设于比第2连续面67B靠第1钳构件宽度方向侧的位置的第2壁面部71B。因此,在向相对于顶端处理部33打开的钳构件60与顶端处理部33之间插入把持对象的状态下,把持对象未接触第2距离变化部72B(第2壁面部71B)。而且,与第1距离变化部72A相同,在钳构件60与顶端处理部33之间把持着把持对象S的状态下,不是第2距离变化部72B的整体与把持对象S相接触,而是第2距离变化部72B局部与把持对象S相接触。由于第2距离变化部72B局部与把持对象S相接触,因此作为钳构件电极部(62)的一部分的第2非接触部66B与生物体组织之间的接触面积减少。
另外,图8所示的截面是通过第1距离变化部72A的第1基准面73A和第2距离变化部72B的第2基准面73B的截面。另外,图9所示的截面是通过第1距离变化部72A的某一个第1凹部75A和第2距离变化部72B的某一个第2凹部75B的截面。
如图5~图7以及图10所示,在钳构件60上设有全宽绝缘部81,该全宽绝缘部81从第1钳构件宽度方向侧的边缘到第2钳构件宽度方向侧的边缘在钳构件60的整个宽度范围上延伸设置有钳构件绝缘构件63。在全宽绝缘部81中,从第1钳构件宽度方向侧的边缘到第2钳构件宽度方向侧的边缘在钳构件60的整个宽度范围上由特氟隆(テフロン:注册商标)等绝缘材料形成。全宽绝缘部81比抵接部65、第1非接触部66A以及第2非接触部66B向顶端方向侧沿着钳构件轴线J延伸设置。因而,全宽绝缘部81位于钳构件60的顶端部。另外,全宽绝缘部81与顶端处理部33相对。另外,图10所示的截面是通过全宽绝缘部81的截面。
全宽绝缘部81具有在将钳构件60闭合于顶端处理部33的状态下能够抵接于顶端处理部33的顶端侧抵接部82。顶端侧抵接部82与抵接部65的顶端方向侧相连续。通过在钳构件60与顶端处理部33之间未插入把持对象的状态下闭合钳构件60,从而顶端侧抵接部82抵接于顶端处理部33。即,在抵接部65抵接于顶端处理部33的状态下,顶端侧抵接部82抵接于顶端处理部33。
另外,全宽绝缘部81具有钳构件打开方向(图5~图7的箭头A2的方向)上的距顶端处理部33的距离沿着钳构件轴线J发生变化的第1顶端侧距离变化部83A和第2顶端侧距离变化部83B。第1顶端侧距离变化部83A和第2顶端侧距离变化部83B形成为朝向钳构件闭合方向(图5~图7的箭头A1的方向)的凹凸面状。第1顶端侧距离变化部83A位于顶端侧抵接部82的第1钳构件宽度方向侧,并形成了全宽绝缘部81的第1钳构件宽度方向侧的边缘。第2顶端侧距离变化部83B位于顶端侧抵接部82的第2钳构件宽度方向侧,并形成了全宽绝缘部81的第2钳构件宽度方向侧的边缘。第1顶端侧距离变化部83A和第2顶端侧距离变化部83B在顶端侧抵接部82抵接于顶端处理部33的状态下在与顶端处理部33之间具有间隙。由于第1顶端侧距离变化部83A和第2顶端侧距离变化部83B形成为如上所述的形状,因此在相对于顶端处理部33闭合的钳构件60与顶端处理部33之间把持把持对象的状态下,把持对象的沿着钳构件轴线J的移动受到第1顶端侧距离变化部83A和第2顶端侧距离变化部83B限制。
另外,由于全宽绝缘部81由特氟隆等光滑性较高的材料形成,因此对于全宽绝缘部81,与由金属形成的钳构件导电构件62的第1非接触部66A和第2非接触部66B相比,把持对象的光滑性提高。因此,在向相对于顶端处理部33打开的钳构件60与顶端处理部33之间插入把持对象的状态下,把持对象的沿着钳构件轴线J的移动未受到第1顶端侧距离变化部83A和第2顶端侧距离变化部83B限制。
如图5~图7以及图11所示,钳构件60的钳构件绝缘构件63具有设于抵接部65的基端方向侧的基端侧抵接部85。基端侧抵接部85与抵接部65的基端方向侧相连续,并位于钳构件60的基端部。在将钳构件60闭合于顶端处理部33的状态下,基端侧抵接部85能够抵接于顶端处理部33。通过在钳构件60与顶端处理部33之间未插入把持对象的状态下闭合钳构件60,从而基端侧抵接部85抵接于顶端处理部33。即,在抵接部65抵接于顶端处理部33的状态下,基端侧抵接部85抵接于顶端处理部33。另外,图11中的截面是通过基端侧抵接部85的截面。
钳构件导电构件62包括在基端侧抵接部85抵接于顶端处理部33的状态下在与顶端处理部33之间具有间隙的第1基端侧非接触部86A和第2基端侧非接触部86B。第1基端侧非接触部86A和第2基端侧非接触部86B以与顶端处理部33相对的状态进行设置。第1基端侧非接触部86A和第2基端侧非接触部86B在与钳构件轴线J平行的钳构件轴线方向上在与基端侧抵接部85相同的整个范围上进行设置。因此,第1基端侧非接触部86A和第2基端侧非接触部86B位于钳构件60的基端部。第1基端侧非接触部86A位于基端侧抵接部85的第1钳构件宽度方向侧,第2基端侧非接触部86B位于基端侧抵接部85的第2钳构件宽度方向侧。另外,第1基端侧非接触部86A与第1非接触部66A的基端方向侧相连续,第2基端侧非接触部86B与第2非接触部66B的基端方向侧相连续。
在第1基端侧非接触部86A上设有钳构件打开方向(图5~图7的箭头A2的方向)上的距顶端处理部33的距离沿着钳构件轴线J发生变化的第1基端侧距离变化部87A。另外,在第2基端侧非接触部86B上设有钳构件打开方向上的距顶端处理部33的距离沿着钳构件轴线J发生变化的第2基端侧距离变化部87B。第1基端侧距离变化部87A和第2基端侧距离变化部87B形成为朝向钳构件闭合方向(图5~图7的箭头A1的方向)的凹凸面状。第1基端侧距离变化部87A形成了第1基端侧非接触部86A的第1钳构件宽度方向侧的边缘,第2基端侧距离变化部87B形成了第2基端侧非接触部86B的第2钳构件宽度方向侧的边缘。由于第1基端侧距离变化部87A和第2基端侧距离变化部87B形成为如上所述的形状,因此在相对于顶端处理部33闭合的钳构件60与顶端处理部33之间把持把持对象的状态下,把持对象的沿着钳构件轴线J的移动受到第1基端侧距离变化部87A和第2基端侧距离变化部87B限制。另外,由于第1基端侧距离变化部87A和第2基端侧距离变化部87B位于钳构件60的基端部,因此在向相对于顶端处理部33打开的钳构件60与顶端处理部33之间插入把持对象的状态下,把持对象未接触第1基端侧距离变化部87A和第2基端侧距离变化部87B。
接着,说明把持处理系统1的把持处理装置2的作用和效果。在使用把持处理装置2对生物体组织等把持对象进行处理时,将探头31、护套40以及钳构件60插入体腔内,将顶端处理部33和钳构件60配置于把持对象的附近。此时,钳构件60相对于探头31的顶端处理部33打开。在该状态下,从顶端方向侧向钳构件60与顶端处理部33之间插入把持对象。在此,在具有第1顶端侧距离变化部83A和第2顶端侧距离变化部83B的全宽绝缘部81中,把持对象的光滑性较高。因此,把持对象的沿着钳构件轴线J的移动未受到第1顶端侧距离变化部83A和第2顶端侧距离变化部83B限制。
另外,形成第1非接触部66A的第1钳构件宽度方向侧的端部的第1连续面67A、以及形成第2非接触部66B的第2钳构件宽度方向侧的端部的第2连续面67B分别是在与第1钳构件宽度方向和第2钳构件宽度方向垂直的截面上成为弯曲半径(R1、R2)较大的曲线状的曲面。因此,在向相对于顶端处理部33打开的钳构件60与顶端处理部33之间插入把持对象时,把持对象的沿着钳构件轴线J的移动未受到第1连续面67A和第2连续面67B限制。另外,第1距离变化部72A位于以朝向第2钳构件宽度方向的状态设于比第1连续面67A靠第2钳构件宽度方向侧的位置的第1壁面部71A。而且,第2距离变化部72B位于以朝向第1钳构件宽度方向的状态设于比第2连续面67B靠第1钳构件宽度方向侧的位置的第2壁面部71B。因此,在向相对于顶端处理部33打开的钳构件60与顶端处理部33之间插入把持对象时,把持对象未接触第1距离变化部72A(第1壁面部71A)和第2距离变化部72B(第2壁面部72B)。
而且,第1基端侧距离变化部87A和第2基端侧距离变化部87B位于钳构件的基端部。因此,在向相对于顶端处理部33打开的钳构件60与顶端处理部33之间插入把持对象时,把持对象未接触第1基端侧距离变化部87A和第2基端侧距离变化部87B。
由于如上所述向钳构件60与顶端处理部33之间插入把持对象,因此所插入的把持对象的沿着钳构件轴线J的移动未受到限制。因此,在向相对于顶端处理部33打开的钳构件60与顶端处理部33之间插入把持对象的状态下,能够有效地防止把持对象向钳构件60的卡挂。由此,能够有效地防止由把持对象向钳构件60的卡挂引起的把持对象的处理性能的降低。
在向钳构件60与顶端处理部33之间插入了把持对象的状态下,相对于固定手柄6关闭可动手柄7。由此,护套40的可动筒状部42和可动管52沿着长度轴线C进行移动,钳构件60相对于顶端处理部33闭合。由此,生物体组织等把持对象被把持在钳构件60与顶端处理部33之间。
然后,在把持对象被把持在钳构件60与顶端处理部33之间的状态下,利用能量操作输入按钮9输入能量操作。通过利用能量控制部18检测能量操作的输入,从而从超声波电流供给部16供给超声波产生电流,从高频电流供给部17供给高频电流。通过向超声波振子21供给超声波产生电流,从而产生超声波振动。所产生的超声波振动经由变幅杆构件25向探头31传递,在探头31中,超声波振动从基端方向向顶端方向沿着长度轴线C进行传递。然后,通过超声波振动向顶端处理部33传递,从而顶端处理部33与长度轴线C平行地进行振动。另外,高频电流(高频能量)经由探头侧电流路径向顶端处理部33传递,并且经由钳构件侧电流路径向钳构件60的钳构件导电构件62传递。通过向顶端处理部33传递高频电流,从而顶端处理部33作为具有第1电位E1的探头电极部发挥作用。另外,通过向钳构件导电构件62传递高频电流,从而钳构件导电构件62作为具有与第1电位E1不同的第2电位E2的钳构件电极部发挥作用。
图15是表示把持对象的处理的某一例的图。如图15所示,在与钳构件轴线J平行的钳构件轴线方向上的尺寸较小的血管等成为把持对象的处理中,例如,仅在钳构件轴线方向上设有抵接部65、第1非接触部66A以及第2非接触部66B的范围内,使把持对象S接触钳构件60,并进行处理。在该情况下,在全宽绝缘部81、基端侧抵接部85、第1基端侧非接触部86A以及第2基端侧非接触部86B上未接触把持对象S。因而,在把持对象S接触抵接部65、第1非接触部66A以及第2非接触部66B的状态下,把持对象S被把持在探头31的顶端处理部33与钳构件60之间。在该状态下,顶端处理部33进行振动,从而在顶端处理部33与把持对象S之间产生摩擦热量。由于摩擦热量,把持对象S在被切开(cut)的同时凝固(coagulated)。另外,由于把持对象接触顶端处理部33、第1非接触部66A以及第2非接触部66B,因此在第1非接触部66A和第2非接触部66B的每一者与顶端处理部33之间,经由把持对象流有高频电流。由此,把持对象改性(denatured),把持对象的凝固性提高。
此时,利用第1非接触部66A的第1距离变化部72A和第2非接触部66B的第2距离变化部72B限制了把持对象S的沿着钳构件轴线J的移动。因而,在顶端处理部33与钳构件60之间把持着把持对象S的状态下,把持对象S不会沿着钳构件轴线J进行移动,能够高效地对把持对象S进行处理。
另外,第1距离变化部72A和第2距离变化部72B局部与把持对象S相接触。因此,第1非接触部66A和第2非接触部66B(钳构件电极部)与生物体组织之间的接触面积减少。由于钳构件电极部与把持对象S之间的接触面积减少,因此通过把持对象S的高频电流的电流密度提高。由此,高频电流对把持对象S的凝固性提高,能够提高使用了高频电流的把持对象的处理效率。
图16是表示把持对象的处理的另一例的图。如图16所示,在与钳构件轴线J平行的钳构件轴线方向上的尺寸较小的血管等成为把持对象的处理中,例如,也有时仅在钳构件轴线方向上设有全宽绝缘部81的范围内,使把持对象S接触钳构件60,并进行处理。在该情况下,在抵接部65、第1非接触部66A、第2非接触部66B、基端侧抵接部85、第1基端侧非接触部86A以及第2基端侧非接触部86B上未接触把持对象S。因而,在把持对象S接触全宽绝缘部81的状态下,把持对象S被把持在探头31的顶端处理部33与钳构件60之间。而且,由于在顶端处理部33与把持对象S之间产生的摩擦热量,把持对象S在被切开的同时凝固。但是,由于把持对象S不与钳构件电极部而仅与全宽绝缘部81相接触,因此高频电流不向把持对象S流动。
此时,利用第1顶端侧距离变化部83A和第2顶端侧距离变化部83B限制了把持对象S的沿着钳构件轴线J的移动。因而,在顶端处理部33与钳构件60之间把持着把持对象S的状态下,把持对象S不会沿着钳构件轴线J进行移动,能够高效地对把持对象S进行处理。
如上所述,在使把持对象S仅与抵接部65、第1非接触部66A以及第2非接触部66B相接触的状态下,进行使用超声波振动和高频电流作为能量的处理,在使把持对象S仅与全宽绝缘部81相接触的状态下,进行仅使用超声波振动作为能量的处理。即,即使在向钳构件导电构件62传递高频电流的情况下,通过使把持对象S接触钳构件60的位置沿着钳构件轴线J发生变化,从而也能够区分使用了超声波振动和高频电流的处理与仅使用了超声波振动的处理。
另外,使用了超声波振动和高频电流的处理与仅使用了超声波振动的处理相比,由能量引起的发热量变大,把持对象S受到热损伤的可能性提高。因此,在不需要把持对象S的较高的凝固性的情况下,在使把持对象S仅与全宽绝缘部81相接触的状态下进行处理。
图17是表示把持对象的处理的另一例的图。如图17所示,在与钳构件轴线J平行的钳构件轴线方向上的尺寸较大的膜状组织等成为把持对象的处理中,例如,在钳构件轴线方向全长范围上使把持对象S接触钳构件60,并进行处理。因而,在钳构件轴线方向上跨越全长使把持对象S接触钳构件60的状态下,把持对象S被把持在探头31的顶端处理部33与钳构件60之间。而且,由于在顶端处理部33与把持对象S之间产生的摩擦热量,把持对象S在被切开的同时凝固。通过使高频电流经由把持对象S向顶端处理部33与钳构件导电构件62之间流动,从而促进了把持对象S的凝固性。
此时,利用第1距离变化部72A和第2距离变化部72B限制了把持对象S的沿着钳构件轴线J的移动。因而,在顶端处理部33与钳构件60之间把持着把持对象S的状态下,把持对象S不会沿着钳构件轴线J进行移动,能够高效地对把持对象S进行处理。另外,利用第1顶端侧距离变化部83A和第2顶端侧距离变化部83B限制把持对象S向顶端方向的移动。因此,能够更有效地防止把持对象S的沿着钳构件轴线J的移动。另外,利用第1基端侧距离变化部87A和第2基端侧距离变化部87B限制把持对象S的向基端方向的移动。因此,能够更有效地防止把持对象S的沿着钳构件轴线J的移动。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把持处理装置2中,在向相对于顶端处理部33打开的钳构件60与顶端处理部33之间插入把持对象的状态下,第1连续面67A和第2连续面67B形成为不限制把持对象的沿着钳构件轴线J的移动的形状。而且,作为移动限制部的第1距离变化部72A和第2距离变化部72B在向相对于顶端处理部33打开的钳构件60与顶端处理部33之间插入把持对象的状态下位于不接触把持对象的位置。因此,在向相对于顶端处理部33打开的钳构件60与顶端处理部33之间插入把持对象的状态下,能够有效地防止把持对象向钳构件60的卡挂。另外,在顶端处理部33与钳构件60之间把持着把持对象的状态下,利用第1距离变化部72A和第2距离变化部72B,能够限制把持对象的沿着钳构件轴线J的移动。
(变形例)
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第1连续面67A是在与第1钳构件宽度方向和第2钳构件宽度方向垂直的截面上成为弯曲半径R1较大的曲线状的曲面,第2连续面67B是在与第1钳构件宽度方向和第2钳构件宽度方向垂直的截面上成为弯曲半径R2较大的曲线状的曲面,但是并不限于此。例如,作为第1变形例如图18所示,第1连续面67A也可以是在与第1钳构件宽度方向和第2钳构件宽度方向垂直的截面上成为直线状的平面。同样地,第2连续面67B也可以是在与第1钳构件宽度方向和第2钳构件宽度方向垂直的截面上成为直线状的平面。在此,图18是利用与第1钳构件宽度方向和第2钳构件宽度方向垂直的截面表示本变形例的第1连续面67A的图。即使在本变形例中,由于第1连续面67A和第2连续面67B分别是连续的一个面,因此在第1连续面67A和第2连续面67B的每一者中,也未形成有尖锐部。由于第1连续面67A和第2连续面67B形成为如上所述的形状,因此在向相对于顶端处理部33打开的钳构件60与顶端处理部33之间插入把持对象的状态下,把持对象的沿着钳构件轴线J的移动未受到第1连续面67A和第2连续面67B限制。
根据第1实施方式和第1变形例,第1连续面67A形成第1非接触部66A的第1钳构件宽度方向侧的边缘,并形成为沿着钳构件轴线J连续的一个面状。另外,第2连续面67B形成第2非接触部66B的第2钳构件宽度方向侧的边缘,并形成为沿着钳构件轴线J连续的一个面状。而且,第1连续面67A和第2连续面67B分别形成为在向相对于顶端处理部33打开的钳构件60与顶端处理部33之间插入把持对象的状态下不限制把持对象的沿着钳构件轴线J的移动的形状。
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作为移动限制部设有第1距离变化部72A和第2距离变化部72B,但是并不限于此。例如,作为第2变形例,也可以仅设有第1距离变化部72A。在本变形例中,在第2非接触部66B的第2壁面部71B上未设有第2距离变化部72B。即使在本变形例中,也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在相对于顶端处理部33闭合的钳构件60与顶端处理部33之间把持把持对象的状态下,把持对象的沿着钳构件轴线J的移动受到第1距离变化部72A限制。
根据第1实施方式和第2变形例,只要设有第1距离变化部72A和第2距离变化部72B中的至少一者即可。由此,在相对于顶端处理部33闭合的钳构件60与顶端处理部33之间把持把持对象的状态下,把持对象的沿着钳构件轴线J的移动受到限制。
同样地,只要作为顶端侧距离变化部设有第1顶端侧距离变化部83A和第2顶端侧距离变化部83B中的至少一者即可。由此,在相对于顶端处理部33闭合的钳构件60与顶端处理部33之间把持把持对象的状态下,利用全宽绝缘部81限制把持对象的沿着钳构件轴线J的移动。另外,只要设有第1基端侧距离变化部87A和第2基端侧距离变化部87B中的至少一者即可。由此,在相对于顶端处理部33闭合的钳构件60与顶端处理部33之间把持把持对象的状态下,利用钳构件60的基端部限制把持对象的沿着钳构件轴线J的移动。
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在第1距离变化部72A中,各个第1凹部75A的第1钳构件宽度方向侧的端部形成为尖锐状,在第2距离变化部72B中,各个第2凹部75B的第2钳构件宽度方向侧的端部形成尖锐状,但是并不限于此。例如,作为第3变形例如图20所示,第1凹部75A和第2凹部75B也可以形成为曲面状。即使在本变形例中,也在相对于顶端处理部33闭合的钳构件60与顶端处理部33之间把持把持对象的状态下利用第1距离变化部72A和第2距离变化部72B限制把持对象的沿着钳构件轴线J的移动。另外,作为移动限制部的第1距离变化部72A和第2距离变化部72B形成为在相对于顶端处理部33闭合的钳构件60与顶端处理部33之间把持把持对象的状态下与把持对象局部接触的形状。另外,即使在本变形例中,第1距离变化部72A和第2距离变化部72B也形成为凹凸状。
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设有具有第1凹部75A的第1距离变化部72A和具有第2凹部75B的第2距离变化部72B,但是并不限于此。例如,作为第4变形例如图21所示,也可以是,在第1非接触部66A中,在朝向第2钳构件宽度方向(图21的箭头B2的方向)的第1壁面部71A上设有第1距离变化部91A,在第2非接触部66B中,在朝向第1钳构件宽度方向(图21的箭头B1的方向)的第2壁面部71B上设有第2距离变化部91B。在第1距离变化部91A中,与第1距离变化部72A相同,第1钳构件宽度方向上的距钳构件轴线J的距离沿着钳构件轴线J发生变化。另外,在第2距离变化部91B中,与第2距离变化部72B相同,第2钳构件宽度方向上的距钳构件轴线J的距离沿着钳构件轴线J发生变化。
第1距离变化部91A具有在第1钳构件宽度方向上位于距钳构件轴线J第1基准距离L′1的位置的第1基准面93A。另外,第1距离变化部91A具有从第1基准面93A朝向第2钳构件宽度方向突出的多个第1凸部95A。在各个第1凸部95A中,第1钳构件宽度方向上的距钳构件轴线J的距离小于第1基准距离L′1。在各个第1凸部95A中,第2钳构件宽度方向侧的端部形成为尖锐状。借助第1基准面93A和第1凸部95A,第1距离变化部91A形成为凹凸状。由于是如上所述的结构,因此在作为移动限制部的第1距离变化部91A中,在相对于顶端处理部33闭合的钳构件60与顶端处理部33之间把持把持对象的状态下,把持对象的沿着钳构件轴线J的移动受到限制。另外,第1距离变化部91A形成为在相对于顶端处理部33闭合的钳构件60与顶端处理部33之间把持着把持对象S的状态下局部与把持对象S相接触的形状。
第2距离变化部91B具有在第2钳构件宽度方向上位于距钳构件轴线J第2基准距离L′2的位置的第2基准面93B。另外,第2距离变化部91B具有从第2基准面93B朝向第1钳构件宽度方向突出的多个第2凸部95B。在各个第2凸部95B中,第2钳构件宽度方向上的距钳构件轴线J的距离小于第2基准距离L′2。在各个第2凸部95B中,第1钳构件宽度方向侧的端部形成为尖锐状。借助第2基准面93B和第2凸部95B,第2距离变化部91B形成为凹凸状。由于是如上所述的结构,因此在作为移动限制部的第2距离变化部91B中,在相对于顶端处理部33闭合的钳构件60与顶端处理部33之间把持把持对象的状态下,把持对象的沿着钳构件轴线J的移动受到限制。另外,第2距离变化部91B形成为在相对于顶端处理部33闭合的钳构件60与顶端处理部33之间把持着把持对象S的状态下局部与把持对象S相接触的形状。
第1距离变化部91A位于以朝向第2钳构件宽度方向的状态设于比第1连续面67A靠第2钳构件宽度方向侧的位置的第1壁面部71A。因此,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在向相对于顶端处理部33打开的钳构件60与顶端处理部33之间插入把持对象的状态下,把持对象未接触第1距离变化部91A(第1壁面部71A)。另外,第2距离变化部91B位于以朝向第1钳构件宽度方向的状态设于比第2连续面67B靠第1钳构件宽度方向侧的位置的第2壁面部71B。因此,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在向相对于顶端处理部33打开的钳构件60与顶端处理部33之间插入把持对象的状态下,把持对象未接触第2距离变化部91B(第1壁面部71A)。
另外,在本变形例中,作为移动限制部设有第1距离变化部91A和第2距离变化部91B,但是只要设有第1距离变化部91A和第2距离变化部91B中的至少一者即可。由此,在相对于顶端处理部33闭合的钳构件60与顶端处理部33之间把持把持对象的状态下,把持对象的沿着钳构件轴线J的移动受到限制。
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在朝向第2钳构件宽度方向的第1壁面部71A和朝向第1钳构件宽度方向的第2壁面部71B上设有移动限制部(第1距离变化部72A和第2距离变化部72B),但是并不限于此。例如,作为第5变形例如图22所示,也可以是,在第1非接触部66A上设有朝向钳构件闭合方向(图22的箭头A1的方向)的第1壁面部101A,在第2非接触部66B上设有朝向钳构件闭合方向的第2壁面部101B。第1壁面部101A设于第1连续面67A的第2钳构件宽度方向(图22的箭头B2的方向)侧,第2壁面部101B设于第2连续面67B的第1钳构件宽度方向(图22的箭头B1的方向)侧。
在第1壁面部101A中,以位于比第1连续面67A靠钳构件打开方向(图22的箭头A2的方向)侧的位置的状态设有第1距离变化部102A。在第1距离变化部102A中,钳构件打开方向上的距第1连续面67A的距离沿着钳构件轴线J发生变化。第1距离变化部102A具有在钳构件打开方向上位于距第1连续面67A第1基准距离H1的位置的第1基准面103A。另外,第1距离变化部102A具有从第1基准面103A朝向钳构件打开方向凹陷的多个第1凹部105A。在各个第1凹部105A中,钳构件打开方向上的距第1连续面67A的距离大于第1基准距离H1。在各个第1凹部105A中,钳构件打开方向侧的端部形成为尖锐状。借助第1基准面103A和第1凹部105A,第1距离变化部102A形成为凹凸状。
由于是如上所述的结构,因此在第1距离变化部102A中,在相对于顶端处理部33闭合的钳构件60与顶端处理部33之间把持把持对象的状态下,把持对象的沿着钳构件轴线J的移动受到限制。即,第1距离变化部102A成为移动限制部。另外,第1距离变化部102A形成为在相对于顶端处理部33闭合的钳构件60与顶端处理部33之间把持着把持对象的状态下局部与把持对象相接触的形状。
另外,第1距离变化部102A位于以朝向钳构件闭合方向的状态设于比第1连续面67A靠第2钳构件宽度方向侧的位置的第1壁面部101A,且位于比第1连续面67A靠钳构件打开方向侧的位置。因此,在向相对于顶端处理部33打开的钳构件60与顶端处理部33之间插入把持对象的状态下,把持对象未接触第1距离变化部102A。
在第2壁面部101B中,以位于比第2连续面67B靠钳构件打开方向侧的位置的状态设有第2距离变化部102B。在第2距离变化部102B中,钳构件打开方向上的距第2连续面67B的距离沿着钳构件轴线J发生变化。第2距离变化部102B具有在钳构件打开方向上位于距第2连续面67B第2基准距离H2的位置的第2基准面103B。另外,第2距离变化部102B具有从第2基准面103B朝向钳构件打开方向凹陷的多个第2凹部105B。在各个第2凹部105B中,钳构件打开方向上的距第2连续面67B的距离大于第2基准距离H2。在各个第2凹部105B中,钳构件打开方向侧的端部形成为尖锐状。借助第2基准面103B和第2凹部105B,第2距离变化部102B形成为凹凸状。
由于是如上所述的结构,因此在第2距离变化部102B中,在相对于顶端处理部33闭合的钳构件60与顶端处理部33之间把持把持对象的状态下,把持对象的沿着钳构件轴线J的移动受到限制。即,第2距离变化部102B成为移动限制部。另外,第2距离变化部102B形成为在相对于顶端处理部33闭合的钳构件60与顶端处理部33之间把持着把持对象的状态下局部与把持对象相接触的形状。
另外,第2距离变化部102B位于以朝向钳构件闭合方向的状态设于比第2连续面67B靠第1钳构件宽度方向侧的位置的第2壁面部101B,且位于比第2连续面67B靠钳构件打开方向侧的位置。因此,在向相对于顶端处理部33打开的钳构件60与顶端处理部33之间插入把持对象的状态下,把持对象未接触第2距离变化部102B。
另外,在本变形例中,作为移动限制部设有第1距离变化部102A和第2距离变化部102B,但是只要设有第1距离变化部102A和第2距离变化部102B中的至少一者即可。由此,在相对于顶端处理部33闭合的钳构件60与顶端处理部33之间把持把持对象的状态下,把持对象的沿着钳构件轴线J的移动受到限制。
另外,在第5变形例中,设有具有第1凹部105A的第1距离变化部102A和具有第2凹部105B的第2距离变化部102B,但是并不限于此。例如,作为第6变形例如图23所示,也可以是,在第1非接触部66A中,在朝向钳构件闭合方向(图23的箭头A1的方向)的第1壁面部101A上设有第1距离变化部111A,在第2非接触部66B中,在朝向钳构件闭合方向的第2壁面部101B上设有第2距离变化部111B。第1距离变化部111A与第1距离变化部102A相同,设于比第1连续面67A靠钳构件打开方向(图23的箭头A2的方向)侧的位置,且钳构件打开方向上的距第1连续面67A的距离沿着钳构件轴线J发生变化。另外,第2距离变化部111B与第2距离变化部102B相同,设于比第2连续面67B靠钳构件打开方向侧的位置,且钳构件打开方向上的距第2连续面67B的距离沿着钳构件轴线J发生变化。
第1距离变化部111A具有在钳构件打开方向上位于距第1连续面67A第1基准距离H′1的位置的第1基准面113A。另外,第1距离变化部111A具有从第1基准面113A朝向钳构件闭合方向突出的多个第1凸部115A。在各个第1凸部115A中,钳构件打开方向上的距第1连续面67A的距离小于第1基准距离H′1。在各个第1凸部115A中,钳构件闭合方向侧的端部形成为尖锐状。借助第1基准面113A和第1凸部115A,第1距离变化部111A形成为凹凸状。由于是如上所述的结构,在作为移动限制部的第1距离变化部111A中,在相对于顶端处理部33闭合的钳构件60与顶端处理部33之间把持把持对象的状态下,把持对象的沿着钳构件轴线J的移动受到限制。另外,第1距离变化部111A形成为在相对于顶端处理部33闭合的钳构件60与顶端处理部33之间把持着把持对象S的状态下局部与把持对象S相接触的形状。
第2距离变化部111B具有在钳构件打开方向上位于距第2连续面67B第2基准距离H′2的位置的第2基准面113B。另外,第2距离变化部111B具有从第2基准面113B朝向钳构件闭合方向突出的多个第2凸部115B。在各个第2凸部115B中,钳构件打开方向上的距第2连续面67B的距离小于第2基准距离H′2。在各个第2凸部115B中,钳构件闭合方向侧的端部形成为尖锐状。借助第2基准面113B和第2凸部115B,第2距离变化部111B形成为凹凸状。由于是如上所述的结构,因此在作为移动限制部的第2距离变化部111B中,在相对于顶端处理部33闭合的钳构件60与顶端处理部33之间把持把持对象的状态下,把持对象的沿着钳构件轴线J的移动受到限制。另外,第2距离变化部111B形成为在相对于顶端处理部33闭合的钳构件60与顶端处理部33之间把持着把持对象S的状态下局部与把持对象S相接触的形状。
第1距离变化部111A位于以朝向钳构件闭合方向的状态设于比第1连续面67A靠第2钳构件宽度方向侧的位置的第1壁面部101A,且位于比第1连续面67A靠钳构件打开方向侧的位置。因此,在向相对于顶端处理部33打开的钳构件60与顶端处理部33之间插入把持对象的状态下,把持对象未接触第1距离变化部111A。另外,第2距离变化部111B位于以朝向钳构件闭合方向的状态设于比第2连续面67B靠第1钳构件宽度方向侧的位置的第2壁面部101B,且位于比第2连续面67B靠钳构件打开方向侧的位置。因此,在向相对于顶端处理部33打开的钳构件60与顶端处理部33之间插入把持对象的状态下,把持对象未接触第2距离变化部111B。
另外,在本变形例中,作为移动限制部设有第1距离变化部111A和第2距离变化部111B,但是只要设有第1距离变化部111A和第2距离变化部111B中的至少一者即可。由此,在相对于顶端处理部33闭合的钳构件60与顶端处理部33之间把持把持对象的状态下,把持对象的沿着钳构件轴线J的移动受到限制。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和变形例,移动限制部(72A、72B;72A;91A、91B;102A、102B;111A、111B)设于第1非接触部66A上的比第1连续面67A靠第2钳构件宽度方向侧的部位和第2非接触部66B上的比第2连续面67B靠第1钳构件宽度方向侧的部位中的至少一个部位。在相对于顶端处理部33闭合的钳构件60与顶端处理部33之间把持把持对象的状态下,利用移动限制部(72A、72B;72A;91A、91B;102A、102B;111A、111B)限制把持对象的沿着钳构件轴线J的移动。另外,移动限制部(72A、72B;72A;91A、91B;102A、102B;111A、111B)在向相对于顶端处理部33打开的钳构件60与顶端处理部33之间插入把持对象的状态下位于不接触把持对象的位置。通过设为这种结构,从而在顶端处理部33与钳构件60之间把持着把持对象的状态下,能够限制把持对象的沿着钳构件轴线J的移动。另外,在向相对于顶端处理部33打开的钳构件60与顶端处理部33之间插入把持对象的状态下,能够有效地防止把持对象向钳构件60的卡挂。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中,移动限制部(72A、72B;72A;91A、91B;102A、102B;111A、111B)形成为在相对于顶端处理部33闭合的钳构件60与顶端处理部33之间把持把持对象的状态下与把持对象局部接触的形状。通过设为这种结构,从而成为钳构件电极部的第1非接触部66A和第2非接触部66B与生物体组织之间的接触面积减少。由于钳构件电极部与把持对象S之间的接触面积减少,因此通过把持对象S的高频电流的电流密度提高。由此,高频电流对把持对象S的凝固性提高,能够提高使用了高频电流的把持对象的处理效率。
另外,在图24所示的第7变形例中,在护套40的顶端部,以能够以连结螺钉55(转动轴线P)为中心转动的方式安装有第1把持构件131和第2把持构件132。通过使第1把持构件131和第2把持构件132转动,从而第1把持构件131和第2把持构件132相互进行打开动作或闭合动作。在第1把持构件131与第2把持构件132之间配置有处理对象的状态下,通过相互闭合第1把持构件131和第2把持构件132,从而处理对象被把持在第1把持构件131与第2把持构件132之间。在第1把持构件131和第2把持构件132上设有导电部(未图示)。在把持着处理对象的状态下,通过向第1把持构件131的导电部和第2把持构件132的导电部传递高频电流,从而高频电流向被把持在第1把持构件131与第2把持构件132之间的处理对象流动,并进行双极处理。另外,通过向第1把持构件131的导电部或第2把持构件132的导电部传递高频电流,从而也进行单极处理。但是,在另一变形例中,也可以不向第1把持构件131和第2把持构件132传递高频电流。
在本变形例中,在第1把持构件131中应用了与第1实施方式的钳构件60相同的结构。即,在第1把持构件131上,与第1实施方式的钳构件60相同地设有能够与第2把持构件132相抵接的抵接部66。而且,将与第1把持构件131的构件轴线J1垂直、并且与第1把持构件131的开闭方向(在图24中为箭头A1的方向和箭头A2的方向)垂直的方向设为第1宽度方向(图24的箭头B1的方向)和第2宽度方向(图24的箭头B2的方向)。在第1把持构件131中,在抵接部65的第1宽度方向侧设有第1非接触部66A,在抵接部65的第2宽度方向侧设有第2非接触部66B。第1非接触部66A和第2非接触部66B以与第2把持构件132相对的状态进行设置,在抵接部65与第2把持构件132相抵接的状态下在与第2把持构件132之间具有间隙。
而且,第1非接触部66A的第1宽度方向侧的边缘由第1连续面67A形成,第2非接触部66B的第2宽度方向侧的边缘由第2连续面67A形成。另外,在第1非接触部66A上设有朝向第2宽度方向的第1壁面部71A,在第2非接触部66B上设有朝向第1宽度方向的第2壁面部71B。而且,在第1壁面部71A上形成有第1宽度方向上的距构件轴线J1的距离沿着构件轴线J1发生变化的第1距离变化部72A作为移动限制部。另外,在第2壁面部71B上形成有第2宽度方向上的距构件轴线J1的距离沿着构件轴线J1发生变化的第2距离变化部72B。
另外,在本变形例中,在第1把持构件131中应用了第1实施方式的钳构件60的结构,但是也可以在第2把持构件132中应用第1实施方式的钳构件60的结构。另外,也可以在第1把持构件131和第2把持构件132两者中应用第1实施方式的钳构件60的结构。既可以在第1把持构件131中应用第1变形例~第6变形例的钳构件60的任一个结构,也可以在第2把持构件132中应用第1变形例~第6变形例的钳构件60的任一个结构。而且,也可以在第1把持构件131和第2把持构件132两者中应用第1变形例~第6变形例的钳构件60的任一个结构。
另外,在图25所示的第8变形例中,未设有探头31,而是在护套40上设有从连结螺钉55(转动轴线P)朝向顶端方向延伸设置的护套突出部133。即使在本变形例中也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地在护套40上以能够以连结螺钉55(转动轴线P)为中心转动的方式安装有钳构件60。通过使钳构件60转动,从而钳构件60相对于护套突出部133进行打开动作或闭合动作。在钳构件60与护套突出部133之间配置有把持对象(处理对象)的状态下,通过相对于护套突出部133闭合钳构件60,从而把持对象被把持在钳构件60与护套突出部133之间。另外,在本变形例中,在护套突出部133中未传递有超声波振动和高频电流等能量。而且,在钳构件60中也未传递有高频电流。但是,在另一变形例中,也可以向钳构件60和护套突出部133传递高频电流。
在本变形例中,与第1实施方式的钳构件60相同的结构应用于钳构件60。即,在钳构件60上,与第1实施方式的钳构件60相同地设有能够与护套突出部133相抵接的抵接部66。而且,将与钳构件60的钳构件轴线J垂直、并且与钳构件60的开闭方向(在图25中为箭头A1的方向和箭头A2的方向)垂直的方向设为第1宽度方向(图25的箭头B1的方向)和第2宽度方向(图25的箭头B2的方向)。在钳构件60中,在抵接部65的第1宽度方向侧设有第1非接触部66A,在抵接部65的第2宽度方向侧设有第2非接触部66B。第1非接触部66A和第2非接触部66B以与护套突出部133相对的状态进行设置,在抵接部65与护套突出部133相抵接的状态下在与护套突出部133之间具有间隙。
而且,第1非接触部66A的第1宽度方向侧的边缘由第1连续面67A形成,第2非接触部66B的第2宽度方向侧的边缘由第2连续面67A形成。另外,在第1非接触部66A上设有朝向第2宽度方向的第1壁面部71A,在第2非接触部66B上设有朝向第1宽度方向的第2壁面部71B。而且,在第1壁面部71A上形成有第1宽度方向上的距钳构件轴线J的距离沿着钳构件轴线J发生变化的第1距离变化部72A作为移动限制部。另外,在第2壁面部71B上形成有第2宽度方向上的距钳构件轴线J的距离沿着钳构件轴线J发生变化的第2距离变化部72B。
另外,在本变形例中,第1实施方式的钳构件60的结构应用于钳构件60,但是也可以是第1变形例~第6变形例的钳构件60的任一个结构应用于钳构件60。
(参照例)
以下,说明参照例。
在图26所示的第1参照例中,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地设有直至顶端处理部33被传递有超声波振动的探头31和能够相对于顶端处理部33开闭的钳构件60。探头31具有以与钳构件60相对的状态设置的探头侧相对部121。在探头侧相对部121上设有相对于长度轴线C倾斜的多个倾斜面122。即,设有与长度轴线C不平行的倾斜面122。因此,通过在向探头侧相对部121的附近输送生理盐水等的状态下向顶端处理部33传递超声波振动,从而在倾斜面122上产生气穴。
在对肝细胞的内部的血管等进行处理的情况下,将肝细胞作为把持对象并把持在顶端处理部33与钳构件60之间。在该状态下,通过在倾斜面122产生气穴,从而弹力性较低的肝细胞破碎(shattered)并乳化(emulsified)。通过肝细胞乳化,从而肝细胞的内部的血管暴露。另外,弹力性较高的血管未因气穴而破碎。
另外,作为第2参照例如图27所示,也可以在探头侧相对部121上设有与长度轴线C垂直的垂直面123。即使在本参照例中,也通过在向探头侧相对部121的附近输送生理盐水等的状态下向顶端处理部33传递超声波振动,从而在垂直面123上产生气穴。即,只要在探头侧相对部121上设有与长度轴线C不平行的倾斜面122和垂直面123中的至少一者即可。
另外,在图28所示的第3参照例中,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地设有直至顶端处理部33被传递有超声波振动的探头31和能够相对于顶端处理部33开闭的钳构件60。钳构件60具有与顶端处理部33相对的钳构件侧相对部125。另外,钳构件60的外表面的除钳构件侧相对部125以外的部位成为非相对部126。钳构件60的非相对部126被绝热罩127覆盖。绝热罩127由绝热性比钳构件主体61、钳构件导电构件62以及钳构件绝缘构件63的绝热性高的材料形成。另外,绝热罩127能够自钳构件60卸下。
在使用了超声波振动、高频电流等能量的把持对象的处理中,因能量而产生热量,钳构件60成为高温。通过利用绝热罩127覆盖钳构件60的非相对部126,从而除把持对象以外的生物体组织等不与高温的钳构件60相接触。由此,有效地防止了除把持对象以外的生物体组织等的由热量引起的损伤。
在图29所示的第4参照例中,仅非相对部126的第1钳构件宽度方向(图29的箭头B1的方向)侧的部位被绝热罩127覆盖。因而,非相对部126的第2钳构件宽度方向(图29的箭头B2的方向)侧的部位未被绝热罩127覆盖。在此,第2钳构件宽度方向与在处理中使钳构件60和顶端处理部33移动的方向一致。因此,钳构件60的第2钳构件宽度方向侧的生物体组织等通过使钳构件60自目前的位置进行移动而成为把持对象。
在图30所示的第5参照例中,绝热罩127延伸设置至比探头31的顶端处理部33靠钳构件闭合方向(图30的箭头A1的方向)侧的位置。由此,顶端处理部33的外表面的第1钳构件宽度方向侧的部位被绝热罩127覆盖。在使用了超声波振动、高频电流等能量的把持对象的处理中,由于因能量而产生的热量,除钳构件60以外,顶端处理部33也成为高温。通过利用绝热罩127覆盖顶端处理部33的外表面,从而除把持对象以外的生物体组织等不与高温的顶端处理部33相接触。由此,进一步有效地防止了除把持对象以外的生物体组织等的由热量引起的损伤。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等,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等,当然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形。
以下,附记特征性的事项。
(附记项1)
一种把持单元,其沿着钳构件轴线延伸设置,能够相对于设于探头的顶端处理部在与所述钳构件轴线垂直的钳构件开闭方向上进行开闭,该把持单元能够在相对于所述顶端处理部闭合的状态下在与所述顶端处理部之间把持把持对象,其中,该把持单元包括:
抵接部,其能够在相对于所述顶端处理部闭合了所述把持单元的所述状态下抵接于所述顶端处理部;
第1非接触部,在将与所述钳构件轴线垂直、并且与所述钳构件开闭方向垂直的方向设为第1钳构件宽度方向和第2钳构件宽度方向的情况下,该第1非接触部以与所述顶端处理部相对的状态设于所述抵接部的所述第1钳构件宽度方向侧,该第1非接触部在所述抵接部与所述顶端处理部相抵接的状态下在与所述顶端处理部之间具有间隙;
第2非接触部,其以与所述顶端处理部相对的状态设于所述抵接部的所述第2钳构件宽度方向侧,该第2非接触部在所述抵接部与所述顶端处理部相抵接的状态下在与所述顶端处理部之间具有间隙;
第1连续面,其形成所述第1非接触部的所述第1钳构件宽度方向侧的边缘,并形成为沿着所述钳构件轴线连续的一个面状,该第1连续面形成为在向相对于所述顶端处理部打开的所述把持单元与所述顶端处理部之间插入所述把持对象的状态下不限制所述把持对象的沿着所述钳构件轴线的移动的形状;
第2连续面,其形成所述第2非接触部的所述第2钳构件宽度方向侧的边缘,并形成为沿着所述钳构件轴线连续的一个面状,该第2连续面形成为在向相对于所述顶端处理部打开的所述把持单元与所述顶端处理部之间插入所述把持对象的所述状态下不限制所述把持对象的沿着所述钳构件轴线的移动的形状;以及
移动限制部,其设于所述第1非接触部上的比所述第1连续面靠所述第2钳构件宽度方向侧的部位和所述第2非接触部上的比所述第2连续面靠所述第1钳构件宽度方向侧的部位中的至少一个部位,该移动限制部在相对于所述顶端处理部闭合的所述把持单元与所述顶端处理部之间把持所述把持对象的状态下限制所述把持对象的沿着所述钳构件轴线的移动,该移动限制部在向相对于所述顶端处理部打开的所述把持单元与所述顶端处理部之间插入所述把持对象的状态下位于不接触所述把持对象的位置。
(附记项2)
一种把持处理装置,其中,该把持处理装置包括:
附记项1的把持单元;以及
所述探头,其沿着长度轴线延伸设置,且在顶端部具有所述顶端处理部。

Claims (6)

1.一种把持处理装置,其中,该把持处理装置包括:
探头,该探头在顶端部具有顶端处理部;
钳构件,其从基端侧向顶端侧沿着钳构件的长度轴线延伸设置,该钳构件能够在与沿着所述钳构件的长度轴线的方向相交叉的钳构件开闭方向上相对于所述顶端处理部进行开闭;
抵接部,其设于所述钳构件,通过相对于所述顶端处理部闭合所述钳构件,该抵接部能够抵接于所述顶端处理部;
第1非接触部,该第1非接触部在所述抵接部与所述顶端处理部相抵接的状态下在与所述顶端处理部之间具有间隙,所述第1非接触部具有第1壁面部,在将与沿着所述钳构件的长度轴线的所述方向垂直且与所述钳构件开闭方向垂直的方向设为钳构件宽度方向的情况下,该第1壁面部朝向所述钳构件宽度方向的一侧,并倾斜为随着在所述钳构件宽度方向上自所述抵接部离开而在所述钳构件开闭方向上朝向所述顶端处理部侧的状态;
连续面,其形成所述第1非接触部的边缘,并形成为在沿着所述钳构件的长度轴线的所述方向上连续的一个面状;以及
移动限制部,其设于所述第1非接触部上在所述钳构件宽度方向上比所述连续面靠所述抵接部近的一侧的部位,并且该移动限制部在相对于所述顶端处理部闭合的所述钳构件与所述顶端处理部之间把持把持对象的状态下限制所述把持对象的沿着所述钳构件的长度轴线的所述方向的移动,且该移动限制部形成于所述第1壁面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把持处理装置,其中,
所述顶端处理部具有探头电极部,该探头电极部由导电材料形成,通过被传递高频电流而具有第1电位,
所述抵接部由绝缘材料形成,
所述第1非接触部具有钳构件电极部,该钳构件电极部由导电材料形成,通过被传递所述高频电流而具有与所述第1电位不同的第2电位,
所述移动限制部设于所述钳构件电极部,所述移动限制部形成为在相对于所述顶端处理部闭合的所述钳构件与所述顶端处理部之间把持所述把持对象的状态下与所述把持对象局部接触的形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把持处理装置,其中,
所述探头能够从基端方向向顶端方向将超声波振动传递至所述顶端处理部,
所述钳构件具有全宽绝缘部,该全宽绝缘部以与所述顶端处理部相对的状态设于比所述抵接部以及所述第1非接触部靠顶端方向侧的位置,该全宽绝缘部在所述钳构件宽度方向上在所述钳构件的整个宽度范围上由绝缘材料形成,
所述全宽绝缘部具有顶端侧抵接部,该顶端侧抵接部能够在相对于所述顶端处理部闭合了所述钳构件的状态下与所述顶端处理部相抵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把持处理装置,其中,
所述全宽绝缘部针对所述把持对象的光滑性高于所述第1非接触部针对所述把持对象的光滑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把持处理装置,其中,
所述第1非接触部的朝向所述钳构件宽度方向的所述一侧的所述第1壁面部倾斜为随着自所述抵接部朝向所述钳构件宽度方向的另一侧离开而在所述钳构件开闭方向上朝向所述顶端处理部侧的状态,
设于所述第1壁面部的所述移动限制部具有向所述钳构件宽度方向的所述另一侧的距所述钳构件的长度轴线的距离与沿着所述钳构件的长度轴线的所述方向的位置相应地发生变化的距离变化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把持处理装置,其中,
所述第1非接触部的朝向所述钳构件宽度方向的所述一侧的所述第1壁面部倾斜为随着自所述抵接部朝向所述钳构件宽度方向的另一侧离开而在所述钳构件开闭方向上朝向所述顶端处理部侧的状态,
所述钳构件还具有第2非接触部,该第2非接触部在所述抵接部与所述顶端处理部相抵接的状态下在与所述顶端处理部之间具有间隙,
所述第2非接触部具有第2壁面部,该第2壁面部以朝向所述钳构件宽度方向的所述另一侧的状态设于所述第2非接触部,并倾斜为随着自所述抵接部朝向所述钳构件宽度方向的所述一侧离开而在所述钳构件开闭方向上朝向所述顶端处理部侧的状态。
CN201480032567.5A 2013-06-07 2014-06-06 把持处理装置 Active CN10530758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21189 2013-06-07
JP2013121189 2013-06-07
PCT/JP2014/065133 WO2014196641A1 (ja) 2013-06-07 2014-06-06 把持処置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307589A CN105307589A (zh) 2016-02-03
CN105307589B true CN105307589B (zh) 2018-10-02

Family

ID=520082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32567.5A Active CN105307589B (zh) 2013-06-07 2014-06-06 把持处理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833280B2 (zh)
EP (1) EP3005966A4 (zh)
JP (2) JP5866486B2 (zh)
CN (1) CN105307589B (zh)
WO (1) WO201419664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281589A4 (en) * 2015-04-10 2019-02-27 Olympus Corporation MEDICAL APPARATUS
CN106999241B (zh) * 2015-04-24 2019-09-17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医疗设备
WO2016194568A1 (ja) * 2015-05-29 2016-12-08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医療機器、コート材
EP3332724A4 (en) * 2015-09-09 2019-04-10 Olympus Corporation MEDICAL DEVICE
EP3295879A4 (en) * 2015-09-17 2019-01-23 Olympus Corporation PREGNANCY TREATMENT INSTRUMENT
US10456193B2 (en) * 2016-05-03 2019-10-29 Ethicon Llc Medical device with a bilateral jaw configuration for nerve stimulation
WO2018011920A1 (ja) 2016-07-13 2018-01-18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把持処置具
WO2018037478A1 (ja) * 2016-08-23 2018-03-01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外科用処置具
CN110234283B (zh) * 2017-01-18 2023-05-16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处置器具
US11129661B2 (en) * 2017-05-22 2021-09-28 Cilag Gmbh International Combination ultrasonic and electrosurgical system having EEPROM and ASIC components
CN111200983B (zh) * 2017-10-06 2024-02-13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医疗设备
JP7076130B2 (ja) * 2018-02-20 2022-05-27 独立行政法人国立病院機構 バイポーラ鋏型ナイフ
JP7186795B2 (ja) * 2018-10-22 2022-12-09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処置具
US20210059742A1 (en) * 2019-08-29 2021-03-04 Covidien Lp Ultrasonic systems and methods with tissue resistance sensing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170069A (ja) * 1999-12-17 2001-06-26 Olympus Optical Co Ltd 医療用処置具
EP1372506B1 (en) * 2001-04-06 2006-06-28 Sherwood Services AG Electrosurgical instrument which reduces collateral damage to adjacent tissue
DE102004055670A1 (de) * 2004-08-11 2006-02-23 Erbe Elektromedizin Gmbh Elektrochirurgisches Instrument
JP4398391B2 (ja) * 2005-02-21 2010-01-13 オリンパスメディカ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超音波処置装置
US7771424B2 (en) * 2005-03-16 2010-08-10 Starion Instruments Integrated metalized ceramic heating element for use in a tissue cutting and sealing device
JP4157574B2 (ja) * 2006-07-04 2008-10-01 オリンパスメディカ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外科用処置具
US20090088743A1 (en) * 2007-09-28 2009-04-02 Shinya Masuda Surgical operating apparatus
US8147488B2 (en) 2007-12-28 2012-04-03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Surgical operating apparatus
WO2011099571A1 (ja) * 2010-02-12 2011-08-18 オリンパスメディカ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超音波処置具
US8968317B2 (en) * 2011-08-18 2015-03-03 Covidien Lp Surgical forceps
US8685056B2 (en) * 2011-08-18 2014-04-01 Covidien Lp Surgical forcep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6073729A (ja) 2016-05-12
EP3005966A1 (en) 2016-04-13
JP5866486B2 (ja) 2016-02-17
US20150297289A1 (en) 2015-10-22
JP6454652B2 (ja) 2019-01-16
CN105307589A (zh) 2016-02-03
US9833280B2 (en) 2017-12-05
JPWO2014196641A1 (ja) 2017-02-23
EP3005966A4 (en) 2017-02-08
WO2014196641A1 (ja) 2014-12-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307589B (zh) 把持处理装置
CN103717160B (zh) 把持处理装置
CN105246423B (zh) 把持处理装置和把持单元
CN105451675B (zh) 超声波处理装置
US9445833B2 (en) Ultrasonic probe and ultrasonic treatment apparatus
CN106132329B (zh) 把持单元及双极处理器具
JP6374979B2 (ja) 医療用処置装置
JP5165163B2 (ja) 把持処置装置
US5389849A (en) Tactility providing apparatus and manipulating device using the same
CN105682587B (zh) 超声波探头及超声波处理装置
CN105722470B (zh) 振动产生单元、振动体单元以及超声波处置装置
CN108340391A (zh) 基于气动人工肌肉的柔性驱动仿生按摩机械手
US20150123913A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lateral force on a touchscreen
JP6157747B2 (ja) 振動体ユニットおよび超音波プローブ
US10182963B2 (en) Vibration generating unit, vibrating body unit and ultrasonic treatment instrument
JP6099832B2 (ja) 振動発生ユニット、振動体ユニット及び超音波処置具
US20150196782A1 (en) Ultrasonic probe and ultrasonic treatment device
EP3208688A1 (en) Screen device for energy harvesting and signal output
CN103458815B (zh) 超声波探头及超声波处理装置
CN109937018B (zh) 振动传递构件及超声波处置器具
US10905454B2 (en) Surgical device
CN106999240A (zh) 处置器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