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305516A - 一种充电系统及其对接充电的电动汽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充电系统及其对接充电的电动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305516A
CN105305516A CN201410359915.1A CN201410359915A CN105305516A CN 105305516 A CN105305516 A CN 105305516A CN 201410359915 A CN201410359915 A CN 201410359915A CN 105305516 A CN105305516 A CN 10530551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rging
charging system
control
transformer
yok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359915.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305516B (zh
Inventor
王东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410359915.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305516B/zh
Publication of CN1053055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0551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30551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0551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72Electromobility specific charging systems or methods for batteries, ultracapacitors, supercapacitors or double-layer capacit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2Electric charging st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4Plug-in electric vehicle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无线连接而通过电磁能量转换传输的充电系统,特别是涉及一种采用该充电系统对接充电的电动汽车;该电动汽车充电时,是通过汽车具有的操控和管理系统,使该充电系统变压器次级绕组及其磁轭和对应的变流器及控制管理系统组成的受电装置,与该充电系统变压器初级绕组及其磁轭和对应的变流变频器及控制管理系统组成的供电装置对接,形成对应而完整的无线连接充电系统,再通过电磁能量转换传输无线连接的方式对电动汽车电池充电;该充电系统的供电装置安装使用安全可靠、管理方便;采用该充电系统的电动汽车在恶劣天气和环境下,可以方便而安全的对电池充电。

Description

一种充电系统及其对接充电的电动汽车
本发明涉及一种充电系统及其对接充电的电动汽车,特别是涉及一种无火花无电流无电压电绝缘而通过电磁能量传输充电的方式,通过操控系统实现该充电系统自动对接闭合对电池充电的电动汽车。该充电系统通过把该充电系统的变压器初级绕组及其利于随充电系统的变压器初级绕组一体模块化使用的磁轭回路部分,和该充电系统的变压器次级绕组及其利于随充电系统的变压器次级绕组一体模块化使用的磁轭回路部分,按照利于充电系统的变压器分开安装和组合合并形成完整闭合充电系统的变压器使用的原则,把充电系统的变压器初级绕组及其磁轭与对应的变压变流变频器及其控制管理系统组成的供电装置一起安装于充电桩或类似功能设施中,把充电系统的变压器次级绕组及其磁轭与对应的变压变流器及其控制管理系统组成的受电装置一起安装于电动汽车中;电动汽车充电时,使该充电系统的变压器初级绕组及其磁轭与对应的变压变流变频器及其控制管理系统组成的供电装置,可以与无数辆安装对应该充电系统的变压器次级绕组及其磁轭与对应的变压变流器及其控制管理系统组成的受电装置的电动汽车对接形成完整的电动汽车充电系统,通过无火花、无电流、无电压、电绝缘、磁能量传输的方式对电动汽车电池充电。在大范围应用中,再按照系列化、标准化设计、生产、安装、使用、管理、安全、可靠的原则,通过统一技术、统一标准、统一要求、统一规定,统一收费、集中管理、分别安装、组合使用的方法,全面解决标准化电动汽车充电系统的供电装置和受电装置的统一标准设计、分别生产制造、分散对应安装、分别组合使用、各自安全控制、统一收费管理等问题,就可以保证供电装置在抗恶劣环境和安全条件下,方便的随时随地按照电动汽车充电需要进行安装使用。
传统的电动汽车,大部分都是车载充电器或受电器通过连接电线与常规供电装置相连接,由车载充电器或受电器对车用电池进行充电,常规供电装置和车载充电器或受电器的作用主要是提供电力、充电控制,收费管理、安全管理的功能,虽然现在的充电桩管理功能很强大,但是,由于电动汽车在充电时,常规供电装置需要与车载充电器或受电器进行导线连接提供电力,也就是说充电桩和电动汽车载充电器或受电器之间需要靠导体接触来供电,因此,电动汽车充电桩的安装使用和管理条件,在为了保证用电安全管理的情况下,就无法满足传统电动汽车在露天院落、小区、停车场、超市、服务区、景区、路边停车位、雨雪天充电等条件恶劣、环境复杂、无人管控、无法检查充电情况、即到即充、自动缴费即充即走的区域停车充电的需要;从日常安全使用方面考虑,由于充电器或受电器的导体在接通连接和断开连接时,可能存在操作失误导致产生火花或意外触电的情况,必然会存在一些使用安全隐患;从使用的可靠性方面考虑,由于充电器或受电器的导体在带电情况下与空气中的水分和氧气等各种自然环境密切接触造成的氧化电蚀,加上在接通连接和断开连接时可能存在操作失误导致产生火花造成的烧灼氧化,随着连接导体的使用时间和频次,必然会出现充电接触不良导致充电不足的问题发生,严重时可能导致电动汽车半路无电停车待援的误事无奈尴尬局面;从充电收费管理方面考虑,无人管控、到位停车,即到即充、想走就走是电动汽车使用人比较方便比较可靠比较随意的驾车习惯,在这种状态下,充电收费管理就无法适应电动汽车大批量使用的充电收费需要;从电动汽车使用寿命,电动汽车使用费用,驾驶舒适性安全性方面考虑,由于电动汽车的主要动力是电池供电,在夏天需要使用空调,冬天需要使用暖风,晚上需要照明,转向助力和制动控制需要电力,驱动需要动力,无一不是电池在提供电力,由于电池的电力存储有限,在充电不及时、不足、不方便、假充电等情况时,必然会使电池经常处在亏电状态,因此就会大大缩短电池的使用寿命,增加电动汽车的使用成本,降低驾驶舒适性和安全性。总之,电动汽车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不彻底解决电动汽车随时随地、方便可靠、安全管理等充电所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大众化电动汽车的推广应用目标就无法实现,也就无法实现节能减排,绿色环保、方便出行、降低汽车尾气污染,改善空气质量的发展目标。
本发明为了解决电动汽车充电难、充电烦、充电不方便、充电不可靠、买着便宜用着贵等一系列的问题,实现对标准化电动汽车充电方便、使用放心、稳定可靠,简单快捷的目标,实现标准化电动汽车大面积大范围大批量的广泛应用时充电和充电管理不出现安全问题和管理问题的管理目标,提出了一种全新的专用于电动汽车停到自动充电的停车位后,电动汽车通过操控装置可以实现充电系统的供电装置与受电装置自动对接,且供电装置与受电装置之间无火花无电流无电压电绝缘而通过电磁能量传输充电的方式对电动汽车电池充电,同时通过采用现代各领域成熟技术,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应用该充电系统的电动汽车及其充电控制管理方案,同时全面提供了系列化、标准化电动汽车自动对接充电及充电控制管理解决方案,为系列化标准化新型电动汽车充电从根本上提供了技术保障,为全面统一新型电动汽车技术标准和安全方便可靠的充电接口,制定电动汽车充电技术管理标准打开了技术通道,奠定了系列化标准化新型电动汽车及其充电设施技术标准制定基础。
下面针对该发明的充电系统的变压器特征及其应用方法特征,结合各领域成熟的技术特征,结合该充电系统的变压器及其由它组成的供电装置、受电装置特征、电动汽车充电应用及其管理特征,以及系列化标准化电动汽车充电系统设计生产安装使用管理要求,进行系统全面具体的介绍说明,特别针对由该充电系统的变压器组成的为电动汽车充电的供电装置和受电装置采取统一的技术标准、技术要求、使用方法、充电管理、收费标准等,进行系列化标准化设计生产安装管理使用,以及该充电系统的变压器组成的电动汽车充电系统的适应范围和消除充电可能存在的问题解决方案等应用方法,结合实施例进行全面具体形象的描述。
上述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下属的方法解决的,
第一首先是使用了该发明的充电系统的变压器,它是由充电系统的变压器初级绕组及对应的部分磁轭回路、充电系统的变压器次级绕组及其对应的另一部分磁轭回路组成的两个各自独立的且分别安装各自使用的结构单体组成;它的应用方法:是通过把充电系统的变压器初级绕组及其对应的部分磁轭回路随供电变流变频器及其控制和管理系统的供电电源设施部分安装使用,并在充电站、充电桩、充电柜、充电位、充电盘、充电座中被系列化和标准化设计安装使用和管理;通过把充电系统的变压器次级绕组及其对应的另一部分磁轭回路随受电变流器及其控制和管理系统的受电装置部分安装使用,并在电动汽车中被系列化和标准化设计安装使用和管理;它的使用方法是:在电动汽车充电时,该充电系统的变压器次级绕组及其对应的磁轭回路与受电变流器及其控制和管理系统连接组成的结构单体,通过与电动汽车的连接机构,在人为或自动控制装置的操作控制情况下,与安装于固定位置的充电系统的变压器初级绕组及其对应的磁轭回路与供电变流变频器及其控制和管理系统,按充电系统的变压器初级绕组和充电系统的变压器次级绕组及其磁轭回路的电磁方向和控制管理系统连接需要,通过人为或控制装置使充电系统的变压器初级绕组及其磁轭回路与充电系统的变压器次级绕组及其磁轭回路闭合无误后,使给电动汽车充电的供电装置的电磁能量通过变流变频器和充电系统的变压器初级绕组及其磁轭回路与充电系统的变压器次级绕组及其磁轭回路进行高效节能的电磁能传输和电能转换;使用该充电系统的变压器给电动汽车充电的供电装置与受电装置之间,实现无火花无电流无电压电绝缘的情况下,通过电磁能量传输的方式对电动汽车电池充电。
该充电系统的变压器是由分别各自独立安装、分别各自独立使用的充电系统的变压器初级绕组3及对应的部分磁轭回路1与充电系统的变压器次级绕组4及其对应的另一部分磁轭回路2组成的两个独立结构单体组成;充电系统的变压器初级绕组3及其对应的部分磁轭回路1随有供电变流变频器11及其控制系统13、供电管理系统15组成的供电装置《1》安装使用,在充电站、充电桩、充电柜、充电位、充电盘、充电座中被系列化和标准化设计安装使用和管理;充电系统的变压器次级绕组4及其对应的另一部分磁轭回路2随有受电变流器12及其控制系统14组成的受电装置《2》安装使用,在电动汽车中被系列化和标准化设计生产安装使用和管理;在电动汽车充电时,该充电系统的变压器次级绕组4及其对应的磁轭回路2与受电变流器12及其控制系统14连接组成的结构单体,通过电动汽车充电连接装置《10》,在人为或自动控制的对接动作装置《8》的操作控制情况下,与安装于固定位置的充电系统的变压器初级绕组3及其对应的磁轭回路1与供电变流变频器11及其控制系统13、供电管理系统15组成的供电装置《1》,按充电系统的变压器初级绕组3和充电系统的变压器次级绕组4及其磁轭回路1和2的电磁方向和变流变频器11、变流器12、控制系统13、控制系统14的连接需要,使充电系统的变压器初级绕组3及其磁轭1的磁回路与充电系统的变压器次级绕组4及其磁轭2的磁回路闭合无误,形成完整的电动汽车充电充电系统的变压器和电动汽车电池充电系统,实现给电动汽车充电的供电装置《1》的电磁能量通过变流变频器11和充电系统的变压器初级绕组3及其磁轭回路1与充电系统的变压器次级绕组4及其磁轭回路2进行高效节能的电磁能传输和电能转换传输,实现给电动汽车充电的供电装置《1》与受电装置《2》之间,在无火花无电流无电压电绝缘的情况下,通过电磁能量传输的方式对电动汽车电池充电。
该充电系统的变压器初级绕组及其对应的磁轭回路与和它配套使用的变流变压变频器及其控制系统、供电管理系统的技术标准、技术要求、性能参数、使用方法,是按充电系统的变压器次级绕组及其对应的另一部分磁轭回路与和它配套使用的变流器及其控制管理系统的技术标准、技术要求、性能参数、使用方法对应进行系列化标准化的。该充电系统的变压器初级绕组及其对应的部分磁轭回路与它配套使用的供电变流变频器及其控制和管理系统,与充电系统的变压器次级绕组及其另一部分磁轭回路与它配套使用的受电变流器及其控制和管理系统,是按照各自分别独立安装,对应配合组合使用的技术要求、技术标准进行设计生产、安装使用和充电管理的;当然,该充电系统的变压器也可以是在对电动汽车充电的供电装置和受电装置的智能化、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控制和管理系统的设计生产中,按照各自分别独立安装,对应配合组合使用的技术要求、技术标准进行设计生产、安装使用和充电管理的。
充电系统的变压器初级绕组3及其对应的磁轭回路1与变流变压变频器11及其控制系统13、供电管理系统15的技术标准、技术要求、性能参数、使用方法,是按充电系统的变压器次级绕组4及其对应的另一部分磁轭回路2与变流器12及其控制系统14的技术标准、技术要求、性能参数、使用方法对应进行系列化标准化的。充电系统的变压器初级绕组3及其对应的部分磁轭回路1与供电变流变频器11及其控制系统13以及供电管理系统15,与充电系统的变压器次级绕组4及其另一部分磁轭回路2与受电变流器12及其控制系统14,按照各自分别独立安装,对应配合组合使用的技术要求、技术标准进行设计生产、安装使用和充电管理的;该充电系统的变压器是在对电动汽车充电的供电装置《1》的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控制管理系统17和受电装置《2》的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控制管理系统16设计生产中,按照各自分别独立安装,对应配合组合使用的技术要求、技术标准进行设计生产、安装使用和充电管理的。
为了使该充电系统的受电装置在电动汽车充电中广泛应用,该充电系统的变压器初级绕组及其磁轭回路与它配套使用的变流变频器及其控制和管理系统的供电电源设施部分,是按电动汽车充电站、充电桩、充电位、充电盘、充电柜类供电装置的安装、控制、管理、安全、使用的技术要求、技术标准、性能参数、使用方法而设计生产使用且固定安装的;该充电系统的变压器次级绕组及其磁轭回路与它配套使用的变流器及其控制和管理系统的受电装置,是按电动汽车充电时对接该充电系统的变压器初级绕组及其磁轭回路与它配套使用的供电变流变频器及其控制管理系统,对应电动汽车充电的技术要求、技术标准、性能参数、使用方法而设计生产并随电动汽车安装使用的。
该充电系统的变压器初级绕组3及其磁轭回路1与变流变频器11及其控制管理系统13、供电管理系统15、控制管理系统17的供电装置《1》,是按电动汽车充电站、充电桩、充电位、充电盘、充电柜类供电电源的安装、控制、管理、安全、使用的技术要求、技术标准、性能参数、使用方法而设计生产使用且固定安装的;该充电系统的变压器次级绕组4及其磁轭回路2与变流器12及其控制系统14、控制管理系统16的受电装置《2》,是按电动汽车充电时对接该充电系统的变压器初级绕组3及其磁轭回路1与供电变流变频器11及其控制系统13,对应电动汽车电池充电的技术要求、技术标准、性能参数、使用方法而设计生产并随电动汽车安装使用的。
在实际应用中,通过改变该充电系统的变压器的技术标准、技术要求、性能参数、结构形状、材料材质、使用要求,提高充电系统的变压器输入的交流电频率,在相同的电磁功率转换传输的充电系统中,可以减小充电系统的变压器初级绕组和充电系统的变压器次级绕组绕组及其对应磁轭回路的体积和截面积,减轻充电系统的变压器初级绕组和充电系统的变压器次级绕组及其对应磁轭回路的重量,提高该充电系统的变压器电磁能量转换效率和传输能量密度,减小漏磁,降低噪声,节能环保。
通过改变该充电系统的变压器的技术标准、技术要求、性能参数、结构形状、材料材质、使用要求,提高充电系统的变压器输入的交流电频率,在相同的电磁功率转换传输的充电系统中,可以减小充电系统的变压器初级绕组3和充电系统的变压器次级绕组4及其对应磁轭回路1和2的体积和截面积,减轻充电系统的变压器初级绕组3和充电系统的变压器次级绕组4及其对应磁轭回路1和2的重量,提高该充电系统的变压器电磁能量转换效率和传输能量密度,减小漏磁,降低噪声,节能环保。
在实际使用中,通过把充电系统的变压器初级绕组及其部分磁轭回路与变流变频器及其控制和管理系统固定于电动汽车方便充电的位置,再通过把充电系统的变压器次级绕组及其对应部分磁轭回路与变流器及其控制和管理系统安装于电动汽车可控的活动的充电连接机构,通过人为或自动的把充电系统的变压器次级绕组及其磁轭回路与变流器及其控制和管理系统,与固定的充电系统的变压器初级绕组及其磁轭回路与变流变频器及其控制和管理系统,对应形成完整闭合的充电系统的变压器电磁能量转换传输系统与变频变压变流系统和完整闭合的控制系统以及相应的连接控制和管理系统后,然后再对电动汽车的电池进行充电。
通过把充电系统的变压器初级绕组3及其对应部分磁轭回路1与变流变频器11及其控制系统13、供电管理系统15、控制管理系统17组成的供电装置《1》固定于电动汽车方便充电的位置,再通过把充电系统的变压器次级绕组4及其对应部分磁轭回路2与变流器12及其控制系统14、控制管理系统16组成的受电装置《2》安装于电动汽车可控的活动的充电连接装置《10》,通过人为或自动控制的对接装置《8》把充电系统的变压器次级绕组4及其磁轭回路2与变流器12及其控制系统14、控制管理系统16,与固定的充电系统的变压器初级绕组3及其磁轭回路1与变流变频器11及其控制系统13、控制管理系统17,对应形成完整闭合的充电系统的变压器电磁能量转换传输系统《3》与变频变压变流系统《4》和完整闭合的充电控制系统《5》以及相应的连接控制和管理系统《6》后,再自动对电动汽车的电池进行充电的。
在设计生产安装使用过程中,该充电系统的变压器初级绕组及其对应磁轭回路的技术标准、技术要求、性能参数、结构形状、材料材质、使用要求、交流电频率,是按照充电系统的变压器次级绕组及其磁轭回路的技术标准、技术要求、性能参数、结构形状、材料材质、安装使用要求、交流电频率、供电变流变频器性能结构、受电变压变流器性能结构、对应充电、对接控制、安装使用、安全管理的需要,对应标准而设计生产安装使用的。其控制和管理系统也是按供电装置、受电装置、充电控制设施的技术标准、技术要求、性能参数、结构形状、材料材质、安装使用要求、交流电频率、供电变流变频器性能结构、受电变压变流器性能结构、对应充电、对接控制、安装使用、安全管理的需要,对应标准而设计生产安装使用的。在控制和管理系统的设计过程中,配合控制的方式不限于磁控系统、电控系统、光控系统、触碰控系统、测控系统、无线遥控系统、机械控制及其信息处理传输控制系统。为了对应可靠和安全稳定,供电装置和受电装置中的对接动作装置以及电动汽车连接装置,也是按供电装置、受电装置、充电控制设施的技术标准、技术要求、性能参数、结构形状、材料材质、安装使用要求、交流电频率、供电变流变频器性能结构、受电变压变流器性能结构、对应充电、对接控制、安装使用、安全管理的需要,对应标准而设计生产安装使用的。为了保证充电系统的变压器初级绕组和充电系统的变压器次级绕组的电绝缘分离及其对应的磁回路分体结构单体的各自分体、方便安装、各自独立配合组合使用,确保控制电能量无火花无电流无电压的磁能量高效传输、电能高效转换后对电动汽车充电的辅助控制系统的控制信号,不限于磁信号、电信号、光信号、监控信号、触碰信号、测控信号、机控信号、无线信号、报警信号、状态信号;通过采用以上对应的设计技术,可以保证电动汽车充电的供电装置与受电装置连接及其充电过程和状态的远近距离、长短时间的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观察、测控、监控的方便可靠稳定安全,保障统一集中收费管理;保证网络化建设电动汽车充电系统的目标;
该充电系统的变压器初级绕组3及其对应磁轭回路1的技术标准、技术要求、性能参数、结构形状、材料材质、使用要求、交流电频率,是按照充电系统的变压器次级绕组4及其磁轭回路2的技术标准、技术要求、性能参数、结构形状、材料材质、安装使用要求、交流电频率、供电变流变频器11性能结构、受电变压变流器12性能结构、对应充电要求、对接控制要求、安装使用要求、安全管理的需要,对应标准而设计生产安装使用的。其控制系统13是按供电装置《1》、控制系统14是按受电装置《2》及其完整闭合的充电控制系统《5》的技术标准、技术要求、性能参数、结构形状、材料材质、安装使用要求、交流电频率、供电变流变频器11性能结构、受电变压变流器12性能结构、对应充电、对接控制、安装使用、安全管理的需要,对应标准而设计生产安装使用的,配合控制的方式不限于磁控系统、电控系统、光控系统、触碰控系统、测控系统、无线遥控系统、机械控制及其信息处理传输控制系统。供电装置《1》和受电装置《2》中的对接动作装置《8》以及电动汽车连接装置《10》,是按供电装置《1》、受电装置《2》及其完整闭合的充电控制系统《5》的技术标准、技术要求、性能参数、结构形状、材料材质、安装使用要求、交流电频率、供电变流变频器11性能结构、受电变压变流器12性能结构、对应充电、对接控制、安装使用、安全管理的需要,对应标准而设计生产安装使用的。保证充电系统的变压器初级绕组3和充电系统的变压器次级绕组4的电绝缘分离及其对应的磁轭回路1和磁轭回路2分体结构单体的各自分体、方便安装、各自独立配合组合使用和电动汽车充电的安全及时和方便可靠;保证电动汽车充电的供电装置《1》与受电装置《2》连接对电动汽车电池充电;为了保证充电过程和状态的远近距离、长短时间的观察、测控、监控的方便可靠稳定安全,在受电装置《2》上设置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辅助控制系统18以及运行保护控制系统22;;为了保证充电方便可靠稳定安全,保障统一集中收费管理,在供电装置《1》上设置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辅助控制系统19以及运行保护控制系统21;辅助控制供电电能量在充电系统的变压器中进行无火花无电流无电压的磁能量高效传输、电能高效转换。对电动汽车充电的辅助控制系统《12》的控制信号,不限于磁信号、电信号、光信号、监控信号、触碰信号、测控信号、机控信号、无线信号、报警信号、状态信号。
为了充电系统的受电装置在使用中方便对接闭合和安全可靠,同时为了简化集成一体化结构,提高机械强度和绝缘强度等,该充电系统的变压器初级绕组是通过树脂或类似树脂固化绝缘,再连接固定在对应部分磁轭结构上,组成充电系统的变压器初级绕组及其磁轭的一体化小模块结构;该充电系统的变压器次级绕组是通过树脂或类似树脂固化绝缘,再连接固定在对应部分磁轭结构上,组成充电系统的变压器次级绕组及其磁轭的一体化小模块结构;充电系统的变压器的磁轭和分体后磁轭各自对应的结构形状、充电系统的变压器初级绕组和充电系统的变压器次级绕组的结构形状是按充电系统的变压器初级绕组和充电系统的变压器次级绕组的技术要求、充电系统的变压器磁轭和分体磁轭回路的技术要求、对接后形成完整的充电系统的变压器及其闭合磁回路时有效减小漏磁和漏磁保护的技术要求、满足电动汽车充电时充电系统的变压器初级绕组和充电系统的变压器次级绕组及其磁轭与供电装置和受电装置等发热原件或模块的散热技术要求、不同的安装使用技术标准,结合充电的手动操作对接或自动控制对接的操作使用要求,进行系列化、标准化、模块化统一设计、分体分别制造、分别安装使用的。其中,该充电系统的变压器中随充电系统的变压器初级绕组一体化的磁轭结构模块形状,要求适宜与供电变流变频器及其控制管理系统连接后进行二次一体化模块绝缘固化,再与供电装置进行连接、安装、固定和使用;该充电系统的变压器中随充电系统的变压器次级绕组一体化的磁轭结构模块形状,要求适宜与受电变流器及其充电控制管理系统连接后进行二次一体化模块绝缘固化,与电动汽车充电连接机构进行连接、安装、固定,以及充电时与充电系统的变压器初级绕组及其磁轭回路和充电系统的变压器次级绕组及其磁轭回路闭合对接连接使用。通过技术对应设计,保证在充电系统的变压器与变压变流变频器和控制管理的模块对接闭合后,可以同步形成供电控制管理系统与电动汽车受电控制管理系统的控制信号和管理信号的传输、接收和发射控制系统;同步形成对电动汽车的充电及其控管系统。
该充电系统的变压器初级绕组3是通过树脂或类似树脂固化绝缘物5,再连接固定在对应部分磁轭1结构上,组成充电系统的变压器初级绕组3及其磁轭1的一体化固化小模块《13》结构;该充电系统的变压器次级绕组4是通过树脂或类似树脂固化绝缘物6,再连接固定在对应部分磁轭2结构上,组成充电系统的变压器次级绕组4及其磁轭2的一体化固化小模块《14》结构;充电系统的变压器的磁轭和分体后磁轭1和2各自对应的结构形状、充电系统的变压器初级绕组3和充电系统的变压器次级绕组4的结构形状是按充电系统的变压器初级绕组3和充电系统的变压器次级绕组4的技术要求、充电系统的变压器磁轭结构和分体磁轭1和2结构的技术要求、对接后形成完整的充电系统的变压器及其闭合磁回路时可有效减小漏磁和漏磁保护的技术要求、对电动汽车电池充电的技术要求、安装使用技术标准,结合充电的手动对接或自动对接的操作使用要求,进行系列化、标准化、模块化统一设计、分体分别制造、分别安装使用的。其中,该充电系统的变压器中随充电系统的变压器初级绕组3一体化结构的磁轭1结构模块《13》形状,适宜与供电变流变频器11及其控制系统13连接后进行二次一体化模块《15》绝缘固化,再与供电装置《1》中的其他系统进行连接、安装、固定和使用;该充电系统的变压器中随充电系统的变压器次级绕组4一体化结构的磁轭2结构模块《14》形状,适宜与受电变流器12及其控制系统14连接后进行二次一体化模块《16》绝缘固化,再与受电装置《2》中的其他系统进行连接、安装、固定和使用;所有连接后要有利于与电动汽车充电连接机构《10》进行连接、安装、固定和使用。在充电系统的变压器模块《13》与变压变流变频器11以及对应的控制管理系统13、15、17、19、21、23的模块对应对接闭合后和模块《14》与变流器12以及对应的控制管理系统14、16、18、20、22、24的模块对应对接闭合后,通过设置于模块上的连接点和线的对应连接,同步形成供电控制管理系统《17》与电动汽车受电控制管理系统《18》的控制信号和管理信号的传输、接收和遥控控制系统《19》;同步形成对电动汽车的充电及其控管系统《20》。
为了解决电动汽车所停位置与供电装置存在不能完全对应对接闭合的问题,由该充电系统的变压器组成的给电动汽车自动对接充电的受电装置,带有充电系统的变压器次级绕组及其磁轭模块与充电系统的变压器初级绕组及其磁轭模块对应磁轭回路可靠闭合,而微调定位机构和测控或监控装置;或由该充电系统的变压器组成的给电动汽车自动对接充电的供电装置,带有充电系统的变压器初级绕组及其磁轭模块与充电系统的变压器次级绕组及其磁轭模块对应磁轭回路可靠闭合,而微调定位机构和测控或监控装置。
由该充电系统的变压器组成的给电动汽车自动对接充电的受电装置《2》,安装于带有微调定位机构《7》和测控或监控系统《22》的对接动作装置《8》和电动汽车连接装置《10》上,保证电动汽车充电时充电系统的变压器次级绕组4及其磁轭2组成的模块《14》与充电系统的变压器初级绕组3及其磁轭1组成的模块《13》对应磁轭回路可靠闭合。
为了保证电动汽车可以随时方便的获得充电所需供电装置所在位置,由该充电系统的变压器组成的给电动汽车充电对应的供电装置带有全球定位GPS或类似GPS位置信号发射或接收装置;由该充电系统的变压器组成的随电动汽车移动的受电装置带有对应供电装置的位置信号进行车载GPS查询、导航信号接收或发射装置;电动汽车上带有针对充电系统的变压器次级绕组及其磁轭与受电装置模块精确对接充电系统的变压器初级绕组及其磁轭与供电装置模块闭合状态的监控影像显示及其数字微调控制显示面板。
由该充电系统的变压器组成的给电动汽车充电对应的供电装置《1》带有全球定位GPS或类似GPS位置信号系统23;由该充电系统的变压器组成的随电动汽车移动的受电装置《2》带有对应供电装置《1》的位置信号进行车载GPS查询、导航信号接收或发射装置24;电动汽车上带有针对充电系统的变压器次级绕组4及其磁轭2与受电装置《2》的模块《16》、模块《14》精确对接充电系统的变压器初级绕组3及其磁轭1与供电装置《1》的模块《15》、模块《13》闭合状态的监控影像显示及其数字微调控制显示面板。
为了保证采用该充电系统的变压器的电动汽车充电系统的标准统一、技术统一、控制管理要求统一、使用方法统一、安全保障统一,为大范围的推广应用电动汽车提供保障,由该充电系统的变压器组成的电动汽车充电系统,充电系统的变压器初级绕组磁轭与充电系统的变压器次级绕组磁轭是通过统一的材料、结构、形状对应的高频导磁材料、防漏磁保护结构与防水结构和绝缘固化形状对应安装结构强度的方法,按统一的绝缘强度、安全系数、可靠稳定性、机械结构强度的技术标准,进行系列化标准化方法设计生产制造的。与充电系统的变压器初级绕组一体化结构的磁轭和与充电系统的变压器次级绕组一体化的磁轭,防漏磁是采用统一的凸凹球形或弧形对应结构形状;防水是采用统一的全密封高强度一体化固化或塑封的防水结构;受电装置和供电装置链接是采用统一的球形或弧形接触面的模块上设置的若干个不锈导体材料的碰触面和碰触点分别对应接触,形成控制系统和管理系统的控制信号回路,保证控制信号的可靠畅通;散热是通过统一的高强度全密封模块化积木式且留有高速气流散热通道结构的多次一体化绝缘固化链接方式,保证使用安全是通过统一的在充电系统的变压器初级绕组及其磁轭外设置高强度保护的结构进一步强化充电系统的变压器对接结构强度,可靠是通过统一的各系统各模块分别带有过热保护控制装置,保证由该充电系统的变压器组成的电动汽车充电系统在复杂条件恶劣环境下是安全可靠和方便使用的。
由该充电系统的变压器组成的电动汽车充电系统《9》,充电系统的变压器初级绕组3及磁轭1与充电系统的变压器次级绕组4及磁轭2是通过组成它的材料、结构、形状所对应的高频导磁材料、防漏磁保护结构与防水结构和绝缘固化形状,所对应的安装结构强度,按绝缘强度、安全系数、可靠稳定性、机械结构强度的技术标准,进行系列标准化方法设计生产制造的。与充电系统的变压器初级绕组3一体化结构的磁轭模块《13》和与充电系统的变压器次级绕组4一体化结构的磁轭模块《14》,防漏磁是采用凸凹球形弧形对应结构形状;防水是采用全密封高强度一体化固化或塑封外加高导磁率且绝缘高强度护壳7的防水结构;受电装置《2》的模块《16》、模块《14》与供电装置《2》的模块《15》、模块《13》连接是采用弧形对应球形接触面上对应设置的若干个不锈导体材料的碰触面25和碰触点26分别对应接触,形成完整闭环的充电控制管理系统《5》的控制信号回路,保证控制管理信号的可靠畅通;各模块散热是通过留有散热通道10的模块化积木式结构,保证有效及时散热;为保证异常情况下使用安全可靠,通过对充电系统的变压器初级绕组3及其磁轭1和充电系统的变压器次级绕组4及其磁轭2进行多次一体化绝缘固化链接方式,同时在充电系统的变压器初级绕组3及其磁轭1外设置导磁率很高的高强度保护结构物7进一步强化充电系统的受电装置在充电系统的变压器初级绕组3及其磁轭1组成的模块《13》多次对接和异常对接的结构强度;运行可靠是通过各系统各模块分别带有运行保护控制装置21、22,保证由该充电系统的变压器组成的电动汽车充电系统在复杂条件恶劣环境下是运行安全可靠的。
为了方便制定使用该充电系统的变压器组成的电动汽车充电系统的技术标准,由该充电系统的变压器组成的给电动汽车充电的充电系统的变压器初级绕组及其磁轭和供电装置的散热系统与充电系统的变压器次级绕组及其磁轭和受电装置的散热系统是分体对应设计制造且各自独立使用的;散热系统是按气流散热、导热材料换热、冷却介质换热的多重方法对应系列化标准化设置换热通道的技术要求和对应的充电系统技术标准设计并一体化生产制造使用的,满足电动汽车充电时充电系统的变压器初级绕组和充电系统的变压器次级绕组及其磁轭与供电装置和受电装置等发热原件或模块的散热技术要求。
由该充电系统的变压器组成的给电动汽车充电的充电系统的变压器初级绕组3及其磁轭1和供电装置《1》的运行保护控制系统21与充电系统的变压器次级绕组4及其磁轭2和受电装置《2》的运行保护控制系统22是分体对应设计制造且各自独立使用的;运行保护控制系统21、22是按气流散热、导热材料换热、冷却介质换热的多重方法对应系列化标准化设置换热通道10的技术要求和对应的充电系统技术标准设计并一体化生产制造使用的,满足电动汽车充电时充电系统的变压器初级绕组3和充电系统的变压器次级绕组4及其磁轭1和2与供电装置《1》和受电装置《2》等发热元件或模块的散热技术要求、
由该充电系统的变压器初级绕组及其磁轭组成的固定的电动汽车充电的供电装置,由该充电系统的变压器次级绕组及其磁轭组成的随电动汽车移动的电动汽车充电的受电装置,分别带有或共同组成对应电动汽车充电状态控制管理的通过手机或电脑影像观察控制及定位信号接受或发射装置。
由该充电系统的变压器初级绕组3及其磁轭1组成的固定的电动汽车充电的供电装置《1》,由该充电系统的变压器次级绕组4及其磁轭2组成的随电动汽车移动的电动汽车充电的受电装置《2》,带有或共同组成对应电动汽车充电状态通过手机或电脑影像观察控制管理的系统《26》
由该充电系统的变压器组成的电动汽车充电的供电装置和受电装置是按电网对电动汽车充电建设使用和管理、抗恶劣和异常使用环境、计费收费、智能化、信息化和安全管理、分体分别独立安装使用、技术操作要求统一、运行可靠稳定的标准化电动汽车的充电设备所出具的整体设计技术标准和技术要求进行设计生产和安装使用管理的。
由该充电系统的变压器组成的电动汽车充电的供电装置《1》和受电装置《2》是按电网对电动汽车充电建设使用和管理、抗恶劣和异常使用环境、计费收费、智能化、信息化和安全管理、分体分别独立安装使用、技术操作要求统一、运行可靠稳定的标准化电动汽车的充电设备所出具的整体设计技术标准和技术要求进行设计生产和安装使用管理的。
该充电系统的变压器初级绕组及其磁轭与变流变频器及其控制管理系统组成的固定的供电装置,和由该充电系统的变压器次级绕组及其磁轭与变流器及其控制管理系统组成的受电装置的对应闭合链接,是通过具有标准结构形状一致的定向定位功能的插柱或插槽,与具有标准结构形状对应一致的定向定位插槽或插柱对应定位并通过导向柱磁轭插接式对接连接的方式形成完整闭合的充电系统的变压器后再自动接通供电电源充电;实现两个系统自动对应插接,是通过带有标准一致的光机电磁一体化导向控制系统的装置控制完成的。
该充电系统的变压器初级绕组3及其磁轭1与变流变频器11及其控制系统13、供电管理系统15、控制管理系统17、自动化网控系统19、运行保护控制系统21组成的固定的供电装置《1》,和由该充电系统的变压器次级绕组4及其磁轭2与变流器12及其控制系统14、控制管理系统16、自动化网控系统18、运行保护控制系统22组成的受电装置《2》的对应闭合链接,是通过具有定向定位功能的插柱27或插槽28,与具有定向定位插槽28或插柱27对应定位,并通过模块《14》和模块《16》对应插接模块《13》和《15》的对接连接的方式,形成完整闭合的充电系统的变压器后再自动接通供电电源充电;实现两个系统自动对应插接,是通过具有导向控制系统《11》的对接动作装置《8》、电动汽车连接装置《10》、定位位置信号装置《23》、测控监控装置《22》、微调定位插接机构《21》、相应连接控制和管理系统《6》控制完成的。
为了区分该充电系统的变压器组成的充电系统的使用需要、技术标准,该充电系统的变压器初级绕组及其磁轭组成的固定的供电装置和由该充电系统的变压器次级绕组及其磁轭组成的随电动汽车移动的受电装置的闭合链接,是通过把充电系统的变压器初级绕组的磁轭设计为带有定向定位单或双或三插槽或插柱,把充电系统的变压器次级绕组的磁轭设计为带有对应定向定位单或双或三插柱或插槽,再通过单或双或三导向柱磁轭插接式对接连接的方式形成完整闭合的充电系统的变压器后再自动接通供电电源充电;依据以上结构的供电装置与受电装置自动对应插接,是通过带有导向控制系统的装置控制完成的。
该充电系统的变压器初级绕组3及其磁轭1组成的固定的供电装置《1》和由该充电系统的变压器次级绕组4及其磁轭2组成的随电动汽车移动的受电装置《2》的闭合链接,是通过把充电系统的变压器初级绕组3及其磁轭1设计为带有定向定位单或双或三插槽28形状或插柱27形状,把充电系统的变压器次级绕组4及其磁轭2设计为带有对应定向定位单或双或三插柱27形状或插槽28形状,再通过单或双或三导向柱磁轭插接式对应对接连接的方式形成完整闭合的充电系统的变压器后再自动接通供电电源充电;实现两个系统自动对应插接,是通过带有导向控制系统《11》的对接动作装置《8》、电动汽车连接装置《10》、定位位置信号装置《23》、测控监控装置《22》、微调定位插接机构《21》、相应连接控制和管理系统《6》控制完成的。
为了更加方便的使用由该充电系统的变压器组成的电动汽车充电系统,也为了方便推行统一的技术标准、技术要求、使用方法等,该充电系统的变压器初级绕组及其磁轭与变流变频器及其控制管理系统通过环氧树脂及其类似物固化形成具有标准统一的定向定位的形状模块,该充电系统的变压器次级绕组及其磁轭与变流器及其控制管理系统通过环氧树脂及其类似物固化形成具有标准统一的对应定向定位的形状模块,电动汽车充电时,通过定位导向控制装置和设置于两个模块对应的导向插柱或插槽,进行模块对应插接式连接的方式,形成完整闭合的充电系统的变压器后再自动接通供电电源充电;依据以上结构的两个系统的自动对应插接,通常是认为或通过带有导向控制系统的装置控制完成的。
该充电系统的变压器初级绕组3及其磁轭1与变流变频器11及其控制系统13通过环氧树脂及其类似物5固化形成具有定向定位的形状模块《13》,该充电系统的变压器次级绕组4及其磁轭2与变流器12及其控制系统14通过环氧树脂及其类似物6固化形成具有对应定向定位的形状模块《14》,电动汽车充电时,通过随模块《13》或《15》一体结构对应的定位导向装置《25》与《14》或《16》一体结构对应的定位导向装置《24》,和设置于两个模块对应的导向插柱27或插槽28,进行模块对应导向插接式连接的方式,形成完整闭合的充电系统的变压器后再自动接通供电电源充电;依据以上结构的两个系统的自动对应插接,是通过具有导向控制系统《11》的对接动作装置《8》、电动汽车连接装置《10》、定位位置信号装置《23》、测控监控装置《22》、微调定位插接机构《21》、相应连接控制和管理系统《6》控制完成的。
为了保护该充电系统的变压器初级绕组及其磁轭与变流变频器及其控制管理系统所组合而成的模块,可以采用盘或板或桶或特定形状的部件将其安装固定,随电动汽车固定安装的该充电系统的变压器次级绕组及其磁轭与变流器及其控制管理系统所组合而成的模块,也采用盘或板或桶或特定形状部件将其安装固定,两个部件之间的对接链接,是通过盘或板或桶或特定形状部件平面的结构对接止口导向定位后,再通过设置于电动汽车上对应定位导向控制装置进行充电系统的变压器次级绕组及其磁轭与变流器及其控制管理系统模块和充电系统的变压器初级绕组及其磁轭与变流变频器及其控制管理系统模块之间对应插接式连接的方式,形成完整闭合的充电系统的变压器后再自动接通供电电源充电;依据以上结构的两个系统的自动对接,是通过带有光机电磁导向控制系统的装置控制完成的。
安装固定该充电系统的变压器初级绕组3及其磁轭1与变流变频器11及其控制系统13、供电管理系统15、控制管理系统17、运行保护控制系统21的盘或板或桶或特定形状的部件29,和随电动汽车固定安装该充电系统的变压器次级绕组4及其磁轭2与变流器12及其控制系统14、控制管理系统17、运行保护控制系统21的盘或板或桶或特定形状部件30之间的对接链接,是通过盘或板或桶或特定形状部件29和30平面的结构对接止口导向定位后,再通过对应定位导向控制装置《27》进行模块对应插接式连接的方式,形成完整闭合的充电系统的变压器后再自动接通供电电源充电;依据以上结构的两个系统的自动对应插接,是通过带有导向控制系统《11》的对接动作装置《8》、电动汽车连接装置《10》、定位位置信号装置《23》、测控监控装置《22》、微调定位插接机构《21》、相应连接控制和管理系统《6》控制完成的。
为了适用于初学驾驶技术驾驶电动汽车带来的问题,减轻定位充电的烦恼,提高对接充电的可靠性,是定位充电方便操作,该充电系统的变压器初级绕组及其磁轭组成的固定的供电装置和由该充电系统的变压器次级绕组及其磁轭组成的随电动汽车移动的受电装置的闭合链接,是通过把充电系统的变压器初级绕组及其磁轭组成的供电装置设置定位感应器或传感器,把充电系统的变压器次级绕组及其磁轭组成的受电装置设置对应的定位感应器或传感器,在电动汽车驶于对应充电位的加减范围内粗定位后、再通过安装于电动汽车的精确定位伸缩左右或上下移动机构,使受电装置的模块与供电装置的模块对应设置于两个模块的导向槽或柱插接连接,并获得控制信号,形成完整闭合的充电系统的变压器后再自动接通供电电源充电。依据以上结构的两个系统的自动对应插接,是通过带有光机电磁一体化导向控制系统的装置控制完成的。
该充电系统的变压器初级绕组3及其磁轭1组成的固定的供电装置《1》和由该充电系统的变压器次级绕组4及其磁轭2组成的随电动汽车移动的受电装置《2》的闭合链接,是通过把充电系统的变压器初级绕组3及其磁轭1组成的供电装置《1》设置定位感应器或传感器31,把充电系统的变压器次级绕组4及其磁轭2组成的受电装置《2》设置对应的定位感应器或传感器32,在电动汽车驶于对应充电位的加减范围内粗定位后、再通过安装于电动汽车的精确定位伸缩左右或上下移动机构组成的对接动作装置《8》,使受电装置《2》的模块《16》与供电装置《1》的模块《15》对应设置于两个模块的导向槽28或柱27插接连接,并获得控制信号,形成完整闭合的充电系统的变压器后再自动接通供电电源充电。依据以上结构的两个系统的自动对应插接,是通过带有光机电磁一体化导向控制系统的对接动作装置《8》、电动汽车连接装置《10》、定位位置信号装置《23》、测控监控装置《22》、微调定位插接机构《21》、相应连接控制和管理系统《6》控制完成的。
为了大范围的在停车场、停车位、服务区、广场、小区等车辆集中且停放一定时间的区域,设置大量的不影响交通、不影响安全、方便安装使用、无人值守自动管理的电动汽车充电桩、充电位、充电盘、充电炮等充电设施,该充电系统的变压器初级绕组及其磁轭模块组成的电动汽车充电的供电装置,经过安全和装饰设计,设置安装于电动汽车充电停车位,而该充电系统的变压器次级绕组及其磁轭模块组成的电动汽车充电的受电装置,设置安装于电动汽车的底部;电动汽车充电时,是通过自动控制的机械手或类似机械手的机构,自动与设置于停车位下面的完全绝缘封闭且一体化结构的充电供电装置对接闭合无误后,再通过电动汽车或手机或电脑带有的控制系统完成充电操作。
该充电系统的变压器组成的电动汽车充电的供电装置《1》设置于停车位下面,该充电系统的变压器组成的电动汽车充电的受电装置《2》设置于电动汽车的底部,具有该充电系统及其对接充电的电动汽车充电时,是通过电动汽车操控系统实现该充电系统自动对接闭合对电池充电的,通过导向控制系统的电动汽车连接装置《10》、定位位置信号装置《23》、测控监控装置《22》、微调定位插接装置《21》、相应连接控制和管理系统《6》、自动控制的机械手或类似机械手的对接动作装置《8》,自动与设置于停车位下面的完全绝缘封闭且一体化结构的供电装置《1》对接闭合无误后,通过电动汽车或手机或电脑带有的相应连接控制和管理系统《6》完成充电操作的。
为了保证采用该充电系统的变压器充电系统对电动汽车充电的可靠性,安全性、可知性、准确性、观察性等,使电动汽车充电工作可控有数,减少充电失误而误事的情况发生,在充电系统的变压器初级绕组及其磁轭与充电系统的变压器次级绕组及其磁轭没有完整闭合对接到位或充电系统发生故障时,充电系统会自动控制供电电源的接入、断开和状态,供电装置或电动汽车受电装置或手机或电脑通过网络具有模拟状态显示并报警的功能。
在充电系统的变压器初级绕组3及其磁轭1与充电系统的变压器次级绕组4及其磁轭2没有闭合对接到位或充电系统发生故障时,电动汽车充电系统《9》、供电控制管理系统《17》、充电及其控管系统《20》会自动控制供电电源的接入、断开和状态,供电装置《1》和/或电动汽车受电装置《2》和/或手机或电脑通过网络具有模拟状态显示并报警的功能。
为了采用由该充电系统的变压器组成的电动汽车充电收费统一管理,充电缴费和缴费充电及其管理的便捷高效,由该充电系统的变压器及其充电控管系统组成的供电管理收费系统,是通过预付费或手机代缴费的收费管理方式进行充电电费缴纳的;固定安装的供电装置和随电动汽车移动的受电装置中带有充电缴费控管系统,通过电动汽车充电的受电装置中的控管电费数据与控管网络联网控制的存储器中的控管电费数据对比比较确认后,再按电费额度自动接通供电电源系统对其电动汽车充电。在受电装置中控管电费数据小于控管网络联网控制的存储器中的控管电费数据时,可以通过与手机网络联网的控管系统网络,获得随手机通讯费一并付电动汽车充电电费的手机网络付费支持。
由该充电系统的变压器组成的电动汽车具有公共供电管理收费系统《25》是通过预付费或手机代缴费的收费管理方式进行充电电费缴纳的;随电动汽车移动的受电装置《2》带有充电缴费控制系统《28》,电动汽车充电的受电装置《2》中的控管电费数据与控管网络联网控制的存储器中的控管电费数据对比比较确认后,再按电费额度自动接通供电电源系统《33》对其电动汽车充电。在受电装置《2》中控管电费数据小于控管网络联网控制的存储器中的控管电费数据时,可以通过与手机网络联网充电缴费控管系统《29》网络,获得随手机通讯费一并付电动汽车充电电费的手机网络付费支持。
为了更加明确的描述该发明的技术特征,下面结合附图说明,通过实施例的形式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充电系统的变压器的结构图和结构应用原理图,同时描述几种有它组成的电动汽车的供电装置、受电装置及其应用方法,进一步的描述几种有它组成的电动汽车充电系统及其应用方法:同时提出了采用该充电系统的变压器的供电装置、受电装置系列化标准化的技术标准、技术要求、使用方法及其设计生产、安装使用、安全管理、收费缴费等实施方案,提出了有其组成的电动汽车充电系统相关联操控管理安装使用装置的标准化系列化技术标准、技术要求、使用方法及其设计生产、安装使用、安全管理、收费缴费等实施方案。
图1、图2是该发明的充电系统的变压器初级绕组及其磁轭和充电系统的变压器次级绕组及其磁轭的分体结构及模块形状原理图。
图3、图4是该发明的另一种具有导向固定和防漏磁功能的充电系统的变压器初级绕组及其磁轭和充电系统的变压器次级绕组及其磁轭的分体结构及模块形状原理图。
图5是一种充电系统的变压器初级绕组及其磁轭的结构组合模块形状和充电系统的变压器次级绕组及其磁轭的结构组合模块形状对应闭合组成完整的充电系统的变压器的结构应用原理图
图6是另一种具有导向固定和防漏磁功能的充电系统的变压器初级绕组及其磁轭的结构组合模块形状和充电系统的变压器次级绕组及其磁轭的结构组合模块形状对应闭合组成完整的充电系统的变压器的结构应用原理图
图7是一种具有导向固定和防漏磁功能的充电系统的变压器初级绕组及其磁轭与变流变频器及其控制和供电管理系统的功能结构模块组合应用原理图
图8是对应图7结构的一种具有导向固定和防漏磁功能的充电系统的变压器次级绕组及其磁轭与变流器及其控制和管理系统的功能结构组合应用原理图
图9是图7、图8对应结构的一种充电系统的变压器初级绕组及其磁轭与变流变频器及其控制和管理系统的功能结构模块与该充电系统的变压器次级绕组及其磁轭与变流器及其控制和管理系统的功能结构模块对应闭合的结构组合应用原理图
图10是对应图11结构的一种充电系统的变压器初级绕组及其磁轭与变流变频器及其控制和管理系统组合结构功能模块、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控管系统组合结构功能模块、运行保护控制系统组合结构功能模块的结构组合应用原理图
图11是对应图10结构的一种充电系统的变压器次级绕组及其磁轭与变流器及其控制和管理系统组合结构功能模块、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控管系统组合结构功能模块、运行保护控制系统组合结构功能模块的结构组合应用原理图
图12是图10的充电系统的变压器初级绕组及其磁轭与变流变频器及其控制和管理系统的结构功能模块、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控管系统的结构功能模块、运行保护控制系统的结构功能模块的模块组合体,与图11的充电系统的变压器次级绕组及其磁轭与变流器及其控制和管理系统的结构功能模块、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控管系统的结构功能模块、运行保护控制系统的结构功能模块的模块组合体,对应对接闭合组成的模块组合结构应用原理图
图13是对应图14结构的一种充电系统的变压器初级绕组及其磁轭与变流变频器及其控制和管理系统组合的结构功能模块,具有影像监控或测控的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充电控管系统和自动收费系统组合的结构功能模块、运行保护控制系统组合结构功能模块、GPS定位系统和网络控管系统组合的结构功能模块的组合结构应用原理图
图14是对应图13结构的一种充电系统的变压器次级绕组及其磁轭与变流器及其控制和管理系统组合的结构功能模块,具有影像监控或测控的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充电控管系统和自动收费系统组合的结构功能模块、运行保护控制系统组合结构功能模块、GPS定位系统和网络控管系统组合的结构功能模块的组合结构应用原理图
图15是图13结构的一种充电系统的变压器初级绕组及其磁轭与变流变频器及其控制和管理系统的结构功能模块,具有影像监控或测控的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充电控管系统和自动收费系统的结构功能模块、运行保护控制系统的结构功能模块、GPS定位系统和网络控管系统的结构功能模块的结构模块组合体,与图14结构的一种充电系统的变压器次级绕组及其磁轭与变流器及其控制和管理系统的结构功能模块,具有影像监控或测控的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充电控管系统和自动收费系统的结构功能模块、运行保护控制系统的结构功能模块、GPS定位系统和网络控管系统的结构功能模块的结构模块组合体,对应对接闭合组成的模块组合结构应用原理图
图16是一种充电系统的变压器初级绕组及其磁轭与变流变频器及其控制和管理系统组合的结构功能模块,具有影像监控或测控的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充电控管系统和自动收费系统组合的结构功能模块、运行保护控制系统组合结构功能模块、GPS定位系统、导向定位传感器或感应器及其控制系统组合的结构功能模块的组合结构应用原理图
图17对应图16结构的一种充电系统的变压器次级绕组及其磁轭与变流器及其控制和管理系统组合的结构功能模块,具有影像监控或测控的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充电控管系统和自动收费系统组合的结构功能模块、运行保护控制系统组合结构功能模块、GPS定位系统、导向定位传感器或感应器及其控制系统组合的结构功能模块的组合结构应用原理图
图18是图16结构的充电系统的变压器初级绕组及其磁轭与变流变频器及其控制和管理系统的结构功能模块,具有影像监控或测控的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充电控管系统和自动收费系统的结构功能模块、运行保护控制系统的结构功能模块、GPS定位系统和导向定位传感器或感应器及其控制系统的结构功能模块的结构模块组合体,与图17结构的充电系统的变压器次级绕组及其磁轭与变流器及其控制和管理系统的结构功能模块,具有影像监控或测控的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充电控管系统和自动收费系统的结构功能模块、运行保护控制系统的结构功能模块、GPS定位系统和导向定位传感器或感应器及其控制系统的结构功能模块的结构模块组合体,对应对接闭合组成的模块组合结构应用原理图
图19是图7或图10或图13或图16的充电系统的变压器初级绕组及其磁轭结构模块组合体在安装保护结构、定位结构、导向结构等装置后,以系列化、标准化、安装管理、使用要求统一的电动汽车充电位的方式,在停车位、停车场、服务区等地面或墙面应用安装结构原理图
图20是图8或图11或图14或图17的充电系统的变压器次级绕组及其磁轭结构模块组合体在安装保护结构、定位结构、导向结构、充电连接结构等装置后,在系列化标准化电动汽车底盘或侧面上应用安装结构原理图
图21是图19所示的配合一种具有与充电桩自动对接充电系统的电动汽车的充电系统的变压器初级绕组及其磁轭与变流变频器及其控制和管理系统的结构功能模块,具有影像监控或测控的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充电控管系统和自动收费系统的结构功能模块、运行保护控制系统的结构功能模块、GPS定位系统、导向定位传感器或感应器及其控制系统的结构功能模块的组合结构体,在安装保护结构、定位结构、导向结构、连接机构等装置后,作为系列化标准化充电桩,在停车位、停车场、服务区等地面或墙面应用安装结构原理图
图22对应图20结构的充电系统的变压器次级绕组及其磁轭与变流器及其控制和管理系统的结构功能模块,具有影像监控或测控的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充电控管系统和自动收费系统的结构功能模块、运行保护控制系统的结构功能模块、GPS定位系统、导向定位传感器或感应器及其控制系统的结构功能模块的组合结构体,在安装保护结构、定位结构、导向结构、充电连接结构等装置后,采用光导向或磁感应导向操控装置的结构组合,在系列化标准化电动汽车底盘或侧面上应用安装结构原理图
图23是图18结构的配合一种具有与充电桩自动对接充电系统的电动汽车的充电系统的变压器次级绕组及其磁轭与变流器及其控制和管理系统的结构功能模块,具有影像监控或测控的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充电控管系统和自动收费系统的结构功能模块、运行保护控制系统的结构功能模块、GPS定位系统和导向定位传感器或感应器及其控制系统的结构功能模块的结构模块组合体安装具有定位和固定功能的外壳后的一体化结构组件,与图17结构的一种具有与充电桩自动对接充电系统的电动汽车的充电系统的变压器次级绕组及其磁轭与变流器及其控制和管理系统的结构功能模块,具有影像监控或测控的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充电控管系统和自动收费系统的结构功能模块、运行保护控制系统的结构功能模块、GPS定位系统和导向定位传感器或感应器及其控制系统的结构功能模块的结构模块组合体安装于对应的具有定位和固定功能的外壳后的一体化结构组件,对应对接闭合组成的整体模块组合结构应用原理图
图24是配合图22结构的充电系统受电装置的变压器次级绕组及其磁轭与变流器及其控制和管理系统的结构功能模块的自动对接供电装置的汽车底盘安装的对充电系统的受电装置与供电装置自动对接操控底板,该电动汽车是通过导向控制系统的连接装置、定位位置信号装置、测控监控装置、微调定位插接装置、相应连接控制和管理系统、自动控制的机械手或类似机械手的对接动作装置,自动与设置于停车位下面的完全绝缘封闭且一体化结构的供电装置对接闭合无误后,通过电动汽车或手机或电脑带有的相应连接控制和管理系统完成充电操作的。
图25是配合图24结构的具有该充电系统受电装置和导向控制系统的连接装置、定位位置信号装置、测控监控装置、微调定位插接装置、相应连接控制和管理系统、自动控制的机械手或类似机械手的对接动作装置,具有影像监控或测控的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充电控管系统、自动收费系统的结构功能模块、GPS定位系统、导向定位传感器或感应器及其控制系统,通过电动汽车或手机或电脑的相应连接控制和管理系统的电动汽车
图25是配合图24结构的具有该充电系统受电装置和导向控制系统的连接装置、定位位置信号装置、测控监控装置、微调定位插接装置、相应连接控制和管理系统、自动控制的机械手或类似机械手的对接动作装置,具有影像监控或测控的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充电控管系统、自动收费系统的结构功能模块、GPS定位系统、导向定位传感器或感应器及其控制系统,通过电动汽车或手机或电脑的相应连接控制和管理系统的电动汽车
图26是图9对应的具有导向固定和防漏磁功能的充电系统的变压器初级绕组及其磁轭与变流变频器及其控制系统和供电管理系统与该充电系统的变压器次级绕组及其磁轭与变流器及其控制系统和管理系统对应闭合形成的电动汽车充电技术原理框图
图27是图12对应的具有导向固定和防漏磁功能的充电系统的变压器初级绕组及其磁轭与变流变频器及其控制和管理系统,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控管系统,运行保护控制系统,与充电系统的变压器次级绕组及其磁轭与变流器及其控制和管理系统,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控管系统,运行保护控制系统,对应对接闭合组成的电动汽车充电技术原理框图。
图28是图13对应的具有导向固定和防漏磁功能的充电系统的变压器初级绕组及其磁轭与变流变频器及其控制和管理系统,具有影像监控或测控的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充电控管系统,运行保护控制系统,GPS定位系统和网络控管系统及其自动收费系统,与图14结构的充电系统的变压器次级绕组及其磁轭与变流器及其控制和管理系统,具有影像监控或测控的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充电控管系统,运行保护控制系统,GPS定位系统和网络控管系统,对应对接闭合组成的电动汽车充电技术原理框图。
图29是图16结构的给一种具有与充电桩自动对接充电系统的电动汽车配合的充电系统的变压器初级绕组及其磁轭与变流变频器及其控制和管理系统,具有影像监控或测控的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充电控管系统和自动收费系统,运行保护控制系统,GPS定位系统和导向定位传感器或感应器及其控制系统,与图17结构的一种具有与充电桩自动对接充电系统的电动汽车的充电系统的变压器次级绕组及其磁轭与变流器及其控制和管理系统,具有影像监控或测控的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充电控管系统和自动收费系统,运行保护控制系统,GPS定位系统和导向定位传感器或感应器及其控制系统,对应对接闭合组成的电动汽车充电系统技术原理框图。
图30是图19所示的给一种具有与充电桩自动对接充电系统的电动汽车配合的充电系统的变压器初级绕组及其磁轭与变流变频器及其控制和管理系统,具有影像监控或测控的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充电控管系统和自动收费系统,运行保护控制系统,GPS定位系统、导向定位传感器或感应器及其控制系统组成的固定的电动汽车充电的供电装置,该系统按照不同需要、不同条件、不同要求、不同标准、不同技术安装保护结构、定位结构、导向结构、连接机构等装置,作为系列化标准化电动汽车充电桩的技术原理框图。
图31对应图20结构的一种具有与充电桩自动对接充电系统的电动汽车的充电系统的变压器次级绕组及其磁轭与变流器及其控制和管理系统,具有影像监控或测控的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充电控管系统和自动收费系统,运行保护控制系统,GPS定位系统、导向定位传感器或感应器及其控制系统组成的一种具有与充电桩自动对接充电系统的电动汽车,该装置按照不同需要、不同条件、不同要求、不同车型、不同标准、不同技术安装保护结构、定位结构、导向结构、充电连接结构等装置后,再采用光导向或磁感应导向操控系统配合控制技术,作为系列化标准化一种具有与充电桩自动对接充电系统的电动汽车的技术原理框图。
上面仅仅是描述了本发明的一组实施例,根据本发明的充电系统的变压器及其应用方法,可以对该发明实现的装置进行变形,给一种具有与充电桩自动对接充电系统的电动汽车配合的充电系统的变压器初级绕组及其磁轭与变流变压变频器及其控制管理系统等作为保障电动汽车充电的系列化、标准化充电站、充电桩、充电位、充电盘、充电柜类供电电源;一种具有与充电桩自动对接充电系统的电动汽车的充电系统的变压器初次级绕组及其磁轭与变流充电系统的变压器及其控制管理系统等作为系列化、标准化的一种具有与充电桩自动对接充电系统的电动汽车;各种变形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将通过所附的权利要求加以限定。

Claims (12)

1.一种充电系统及其对接充电的电动汽车,其特征是:该充电系统可以采用无火花无电流无电压电绝缘而通过电磁能量传输充电的方式,通过操控系统实现该充电系统自动对接闭合对电池充电,该充电系统通过把该充电系统的变压器初级绕组及其利于随充电系统的变压器初级绕组一体模块化使用的磁轭回路部分,和该充电系统的变压器次级绕组及其利于随充电系统的变压器次级绕组一体模块化使用的磁轭回路部分,按照利于充电系统的变压器分开安装和组合合并形成完整闭合充电系统的变压器使用的原则,把充电系统的变压器初级绕组及其磁轭与对应的变压变流变频器及其控制管理系统组成的供电装置一起安装于充电系统或类似功能设施中,把充电系统的变压器次级绕组及其磁轭与对应的变压变流器及其控制管理系统组成的受电装置一起安装于电动汽车中;电动汽车充电时,使该充电系统的变压器初级绕组及其磁轭与对应的变压变流变频器及其控制管理系统组成的供电装置,可以与无数辆安装对应该充电系统的变压器次级绕组及其磁轭与对应的变压变流器及其控制管理系统组成的受电装置的电动汽车对接形成完整的电动汽车充电系统,通过无火花、无电流、无电压、电绝缘、磁能量传输的方式对电动汽车电池充电。在大范围应用中,再按照系列化、标准化设计、生产、安装、使用、管理、安全、可靠的原则,通过统一技术、统一标准、统一要求、统一规定,统一收费、集中管理、分别安装、组合使用的方法,全面解决标准化电动汽车充电系统的供电装置和受电装置的统一标准设计、分别生产制造、分散对应安装、分别组合使用、各自安全控制、统一收费管理等问题,就可以保证供电装置在抗恶劣环境和安全条件下,方便的随时随地按照电动汽车充电需要进行安装使用;该充电系统的变压器次级绕组4及其磁轭回路2是与该充电系统的变压器初级绕组3及其磁轭回路1对应使用的结构单体;该充电系统的变压器次级绕组4及其磁轭回路2随受电变流器12及其控制系统14、控制管理系统16组成的该充电系统《2》在电动汽车充电系统中被系列化和标准化设计、制造、安装、使用和管理;在电动汽车充电时,该充电系统的变压器次级绕组4及其对应的磁轭回路2与受电变流器12及其控制系统14、控制管理系统16连接组成的结构单体,通过电动汽车充电连接装置《10》,在人为或自动控制的对接动作装置《8》的操作控制情况下,与对应充电系统的变压器初级绕组3及其磁轭回路1、供电变流变频器11及其控制系统13、供电管理系统15、控制管理系统17组成的结构单体,按该充电系统的变压器次级绕组4及其磁轭回路2的电磁方向和变流器12、控制系统14、控制管理系统16,与充电系统的变压器初级绕组3及其磁轭回路1的电磁方向、供电变流变频器11及其控制系统13、供电管理系统15、控制管理系统17对应连接的需要,使该充电系统的变压器次级绕组4及其磁轭2的磁回路与充电系统的变压器初级绕组3及其磁轭1的磁回路完整闭合和该充电系统与充电系统的控制管理系统的完整闭环,形成完整的电动汽车充电变压器和电动汽车电池充电控制管理系统,使充电系统《1》的电磁能量通过变流变频器11和充电系统的变压器初级绕组3及其磁轭回路1向该充电系统的变压器磁轭回路2及其次级绕组4进行高效节能的电磁能传输和电能转换传输,使充电系统《1》与该充电系统《2》之间实现无火花无电流无电压电绝缘,而通过电磁能量传输的方式对电动汽车电池充电。
2.一种与权利要求1所述的该充电系统及其对接充电的电动汽车,其特征是:该充电系统的变压器次级绕组4及其对应的磁轭回路2与变流变压器12及其控制系统14、控制管理系统16、运行保护控制系统22的技术标准、技术要求、性能参数、使用方法,是按充电系统的变压器初级绕组3及其对应的磁轭回路1与变流变压变频器11及其控制系统13、供电管理系统15、控制管理系统17、运行保护控制系统21的技术标准、技术要求、性能参数、使用方法对应进行系列化标准化的。该充电系统的变压器次级绕组4及其磁轭回路2与受电变流器12及其控制系统14、控制管理系统16、运行保护控制系统22,是按照充电系统的变压器初级绕组3及其对应的磁轭回路1与变流变压变频器11及其控制系统13、供电管理系统15、控制管理系统17、运行保护控制系统21的技术标准、技术要求、性能参数、使用方法的各自分别独立安装,对应配合组合使用的技术要求、技术标准进行设计制造、安装使用和充电管理的;同时是在对该充电系统《1》和该充电系统《2》的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控制管理系统19和受电装置《2》的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控制管理系统18,按照各自分别独立安装,对应配合组合使用的技术要求、技术标准进行设计生产、安装使用和充电管理的。
3.一种与权利要求2所述的该充电系统及其对接充电的电动汽车,其特征是:在同步改变该充电系统的变压器相应技术标准、技术要求、技术参数、材质材料工艺的情况下,通过提高充电系统的变流变压变频器11输入给变压器初级绕组3及其磁轭1的交流电频率,在相同的电磁功率转换传输的充电系统中,可以减小该充电系统的变压器的磁轭回路2和次级绕组4的体积和截面积,减轻该充电系统的变压器次级绕组4和对应磁轭回路2的重量,提高该充电系统的变压器的磁轭回路1电磁能量向该充电系统的变压器的磁轭回路2转换的效率和传输能量密度,减小漏磁,降低噪声,节能环保。
4.一种与权利要求3所述的该充电系统及其对接充电的电动汽车,其特征是:该充电系统的变压器的次级绕组2是通过树脂或类似树脂固化绝缘物6,并通过连接方式固定在对应磁轭回路2的结构上,次级绕组4及其磁轭回路2及其一体化固化小模块《14》的结构形状和技术标准、技术要求以及技术参数,是按充电系统的变压器的初级绕组3及其磁轭回路1及其一体化固化小模块《13》结构形状和技术标准、技术要求以及技术参数,特别是依据该充电系统的变压器与充电系统的变压器的磁轭结构和分体磁轭回路1和分体磁轭回路2技术标准、技术要求、技术参数、结构形状、使用方法、使用条件对应的技术要求,依据该充电系统的变压器次级绕组及其磁轭模块对接充电系统的变压器初级绕组及其磁轭模块后,形成完整的充电系统变压器及其闭合磁回路时,可有效减小漏磁和漏磁保护以及节能的技术要求、技术标准,技术参数和对电动汽车电池充电的技术要求、技术标准、安装使用,进行系列化、标准化、模块化统一设计、制造、安装、使用的。其中,该充电系统的变压器中随次级绕组4一体化结构的磁轭回路2结构模块《14》形状,适宜与充电变流器12及其控制系统14、控制管理系统16、运行保护控制系统22连接后进行多次次一体化模块《16》绝缘固化,再与该充电系统中的其他系统进行连接、安装、固定和使用;在该充电系统的变变流器12及其控制系统14、控制管理系统16、运行保护控制系统22的模块与充电系统的变压变流变频器11及其控制系统13、供电管理系统15、控制管理系统17、运行保护控制系统21的模块对应对接闭合时,相互之间是通过设置于该充电系统的变压器的次级绕组4及其磁轭回路2的固化模块《14》上与充电系统的变压器的初级绕组3和磁轭回路1的固化模块《13》上的连接点和线实现对应连接,同步形成供电控制管理系统《17》与电动汽车充电控制管理系统《18》的控制信号和管理信号的传输接收;同步形成对电动汽车的充电遥控控制系统《19》和控管系统《20》。
5.一种与权利要求4所述的该充电系统及其对接充电的电动汽车,其特征是:该充电系统与充电系统之间、第三方与该充电系统、充电系统之间,配合控制的方式不限于磁控系统、电控系统、光控系统、触碰控系统、测控系统、无线遥控系统、机械控制及其信息处理传输控制系统,对电动汽车充电的辅助控制系统《12》的控制信号,不限于磁信号、电信号、光信号、监控信号、触碰信号、测控信号、机控信号、无线信号、报警信号、状态信号。该充电系统中的对接动作装置《8》以及电动汽车连接装置《10》,是按该充电系统、充电系统及第三方相互之间形成完整闭合的充电控制系统《5》的技术标准、技术要求、性能参数、结构形状、材料材质、安装使用要求、交流电频率、供电变流变压变频器11性能结构、受电变压变流器12性能结构、对应充电、对接控制、安装使用、安全管理的需要,对应统一的技术标准、技术参数、技术要求、使用方法及人为或自动控制方式而设计生产安装使用的。为了保证充电过程和状态的远近距离、长短时间的观察、测控、监控的方便可靠稳定安全,在该充电系统上设置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辅助控制系统18,辅助控制供电电能量在变压器中进行无火花无电流无电压的磁能量高效传输、电能高效转换。
6.一种与权利要求5所述的该充电系统及其对接充电的电动汽车,其特征是:该充电系统的变压器次级绕组4及磁轭回路2是通过对应的高频导磁材料、防漏磁保护结构与防水结构和绝缘固化形状,所对应的安装结构强度,按绝缘强度、安全系数、可靠稳定性、机械结构强度的技术标准,进行系列标准化方法设计生产制造的。该充电系统的变压器的次级绕组4及磁轭回路2一体化固化结构的磁轭模块《14》和与充电系统的变压器的初级绕组3及磁轭回路1一体化固化结构的磁轭模块《13》,防漏磁的磁回路结构形状是凸凹或球形与弧形对应闭合的结构形状;该充电系统的变压器的次级绕组4及磁轭回路2的防水是全密封高强度一体化固化或塑封外加高导磁率且绝缘高强度护壳的防水结构,强化该充电系统的变压器的次级绕组4及其磁轭回路2组成的模块《14》结构,保证与受电装置的变压器的次级绕组及其磁轭回路组成的模块《14》多次对接和异常情况下安全可靠的结构强度;该充电系统的模块《14》、模块《16》与充电系统的模块《13》、模块《15》之间的连接方式是采用接触面上对应设置的若干个不锈导体材料的碰触面25和碰触点26分别对应接触连接的方式,保证形成完整闭环的充电控制管理系统的控制信号回路,保证控制管理信号的可靠畅通;通过对该充电系统的变压器的次级绕组4及其磁轭回路2留有散热通道10并与其他系统组成的模块进行多次一体化绝缘固化链接方式,实现多模块化积木式结构,保证该充电系统有效散热;通过各系统各模块分别设置运行保护控制装置22,保证由该充电系统的变压器组成的电动汽车充电系统在复杂条件恶劣环境下是运行安全可靠的。该充电系统的运行保护控制系统22是按气流散热、导热材料换热、冷却介质换热的多重方法对应系列化标准化设置换热通道10的技术要求和对应的充电系统技术标准设计并一体化生产制造使用的,满足发热元件或模块的散热技术要求。
7.一种与权利要求6所述的该充电系统及其对接充电的电动汽车,其特征是:该充电系统的变压器次级绕组4及其磁轭回路2与变流器12及其控制系统14、控制管理系统16通过环氧树脂及其类似物6固化形成具有定向定位导向功能的形状模块《14》,对应该充电系统的充电系统的变压器的初级绕组3及其磁轭回路1与变流变压变频器11及其控制系统13通过环氧树脂及其类似物5固化形成具有对应定向定位导向功能的形状模块《13》,电动汽车充电时,通过该充电系统的模块《14》或《16》一体结构对应的定位导向装置《24》与充电系统的模块《13》或《15》一体结构对应的定位导向装置《25》,以及两个模块对应的导向插柱27或插槽28,进行模块对应导向插接式连接的方式,形成完整闭合的充电系统的变压器后再自动接通供电电源充电;依据以上结构的两个系统的自动对应插接,是通过该充电系统具有的导向控制系统《11》、对接动作装置《8》、电动汽车连接装置《10》、测控监控系统20、微调定位插接机构《21》与充电系统具有的定位位置信号装置《23》、连接控制和管理系统《6》控制完成的。
8.一种与权利要求7所述的该充电系统及其对接充电的电动汽车,其特征是:安装固定该充电系统的变压器的次级绕组4及其磁轭回路2与变流器12及其控制系统14、控制管理系统16、运行保护控制系统22、测控或监控系统20、定位位置信号装置32或由它们组成的模块14、16的盘或板或桶或特定形状的部件30,与安装充电系统的盘或板或桶或特定形状部件29之间的对接链接,是通过盘或板或桶或特定形状部件29和30平面的结构对接止口导向定位后,再通过对应定位导向控制装置《27》进行模块对应插接式连接的方式,形成完整闭合的充电系统的变压器后再自动接通供电电源充电;依据以上结构的两个系统的自动对应插接,是通过电动汽车的导向控制系统、对接动作装置74、电动汽车连接装置、测控监控装置20、微调定位插接机构、相应连接控制和管理系统控制完成的。
9.一种与权利要求8所述的该充电系统及其对接充电的电动汽车,其特征是:该充电系统变压器的次级绕组4及其磁轭回路2与变流器12及其控制系统14、控制管理系统16、运行保护控制系统22组成的模块《14》与充电系统的变压器的初级绕组3及其磁轭1组成模块《13》或《15》之间的闭合链接,是通过把充电系统上设置定位感应器或传感器31,把该充电系统上设置对应的定位感应器或传感器32,充电时,把电动汽车驶于对应充电停车位的加减范围内粗定位后、再通过安装于电动汽车的精确定位伸缩左右或上下移动机构组成的对接动作装置《8》,使该充电系统的模块《14》或《16》与充电系统的模块《13》或《15》对应两个模块的导向槽28或柱27插接连接,并获得控制信号,形成完整闭合的充电变压器后再自动接通供电电源充电。依据以上结构的两个系统的自动对应插接,是通过带有光机电磁一体化导向控制系统的对接动作装置、电动汽车连接装置、定位位置信号装置、测控监控系统20、微调定位插接机构、相应连接控制和管理系统控制完成的。
10.一种与权利要求9所述的该充电系统及其对接充电的电动汽车,其特征是:该充电系统设置有针对配合充电系统的变压器初级绕组3及其磁轭回路1组成的模块《13》与该充电系统的变压器次级绕组4及其磁轭回路2组成的模块《14》精确对接闭合状态的监控影像显示及其数字微调控制显示面板。电动汽车充电时,该充电系统模块《14》和《16》的结构形状适应与充电系统通过电动汽车的导向控制系统、连接装置、定位位置信号装置、测控监控系统20、微调定位插接装置、相应连接控制和管理系统、自动控制的机械手或类似机械手的对接动作装置,自动与设置于停车位处的完全绝缘封闭且一体化结构的充电系统的供电装置对接闭合,通过电动汽车或手机或电脑的相应连接控制和管理控制系统完成充电操作的。
11.一种与权利要求10所述的该充电系统及其对接充电的电动汽车,其特征是:该充电系统及其对接充电的电动汽车的变压器次级绕组4及其磁轭回路2与充电系统的变压器初级绕组3及其磁轭回路1闭合对接没有到位或充电系统发生故障时,该充电系统的供电管理系统15、控制管理系统17、该充电系统的充电控制管理系统16会自动控制供电电源的接入、断开和状态;该充电系统及其对接充电的电动汽车的充电控制管理系统和/或手机或电脑通过网络具有模拟状态显示并报警的功能。
12.一种与权利要求11所述的该充电系统及其对接充电的电动汽车,其特征是:该充电系统及其对接充电的电动汽车具有车载GPS查询、导航信号接收或发射系统24;与对应系列化标准化的充电系统具有全球定位GPS或类似GPS位置信号系统23的对应联系网络系统,同时具有与电动汽车充电的公共供电管理收费系统《25》的对应联系网络系统,该系统是通过预付费或手机代缴费的收费管理方式进行充电电费缴纳的;电动汽车的该充电系统具有充电缴费控制系统,电动汽车充电时,该充电系统中的控管电费数据与控管网络联网控制的存储器中的控管电费数据对比比较确认后,再按电费额度自动接通供电管理系统15对其电动汽车充电。在该充电系统中控管电费数据小于控管网络联网控制的存储器中的控管电费数据时,可以通过与手机网络联网充电缴费控管系统网络,获得随手机通讯费一并付电动汽车充电电费的手机网络付费支持。
CN201410359915.1A 2014-07-28 2014-07-28 一种充电系统及其对接充电的电动汽车 Active CN10530551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359915.1A CN105305516B (zh) 2014-07-28 2014-07-28 一种充电系统及其对接充电的电动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359915.1A CN105305516B (zh) 2014-07-28 2014-07-28 一种充电系统及其对接充电的电动汽车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305516A true CN105305516A (zh) 2016-02-03
CN105305516B CN105305516B (zh) 2020-07-03

Family

ID=552024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359915.1A Active CN105305516B (zh) 2014-07-28 2014-07-28 一种充电系统及其对接充电的电动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305516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565086A (zh) * 2016-08-26 2019-04-02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蓄电系统
CN110014912A (zh) * 2017-08-01 2019-07-16 菲艾姆股份有限公司 有电驱动器的车辆电池的初级、次级侧充电装置和方法
CN113997802A (zh) * 2021-10-22 2022-02-01 苏州诺雅电动车有限公司 电动汽车车底双扇门式自动电联充电装置及方法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79208A (zh) * 2006-10-05 2008-05-14 昭和飞行机工业株式会社 非接触供电装置
CN201063447Y (zh) * 2007-06-30 2008-05-21 秦书雄 无接点充电装置
CN101335467A (zh) * 2007-06-25 2008-12-31 赵国仁 电汽车空气动力汽车停车场地自动蓄能装置
CN101404420A (zh) * 2008-10-23 2009-04-08 浙江大学 深海非接触式电能传输耦合器
CN101678775A (zh) * 2007-05-17 2010-03-24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供电系统及车辆
CN201518271U (zh) * 2009-07-16 2010-06-30 浙江大学 一种基于蝶形磁芯的水下非接触式电能传输用可分离变压器
CN101969236A (zh) * 2010-09-29 2011-02-09 上海海事大学 电气非接触式供电的移动连接装置
CN102118070A (zh) * 2009-12-31 2011-07-06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非接触式充电的计费方法、装置和包含该装置的车辆
CN102195328A (zh) * 2010-03-09 2011-09-21 通用电气公司 向电动或混合式电动车辆的储能系统充电的系统及方法
WO2012099170A1 (ja) * 2011-01-19 2012-07-26 株式会社 テクノバ 非接触給電装置
CN203660621U (zh) * 2013-12-12 2014-06-18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在电动汽车无线充电器中的主电路拓扑结构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79208A (zh) * 2006-10-05 2008-05-14 昭和飞行机工业株式会社 非接触供电装置
CN101678775A (zh) * 2007-05-17 2010-03-24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供电系统及车辆
CN101335467A (zh) * 2007-06-25 2008-12-31 赵国仁 电汽车空气动力汽车停车场地自动蓄能装置
CN201063447Y (zh) * 2007-06-30 2008-05-21 秦书雄 无接点充电装置
CN101404420A (zh) * 2008-10-23 2009-04-08 浙江大学 深海非接触式电能传输耦合器
CN201518271U (zh) * 2009-07-16 2010-06-30 浙江大学 一种基于蝶形磁芯的水下非接触式电能传输用可分离变压器
CN102118070A (zh) * 2009-12-31 2011-07-06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非接触式充电的计费方法、装置和包含该装置的车辆
CN102195328A (zh) * 2010-03-09 2011-09-21 通用电气公司 向电动或混合式电动车辆的储能系统充电的系统及方法
CN101969236A (zh) * 2010-09-29 2011-02-09 上海海事大学 电气非接触式供电的移动连接装置
WO2012099170A1 (ja) * 2011-01-19 2012-07-26 株式会社 テクノバ 非接触給電装置
CN203660621U (zh) * 2013-12-12 2014-06-18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在电动汽车无线充电器中的主电路拓扑结构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565086A (zh) * 2016-08-26 2019-04-02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蓄电系统
CN110014912A (zh) * 2017-08-01 2019-07-16 菲艾姆股份有限公司 有电驱动器的车辆电池的初级、次级侧充电装置和方法
CN113997802A (zh) * 2021-10-22 2022-02-01 苏州诺雅电动车有限公司 电动汽车车底双扇门式自动电联充电装置及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305516B (zh) 2020-07-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972969B (zh) 充电桩
US20230045735A1 (en) High Power Charging Station
CN104578328B (zh) 智能移动充电车系统及方法
CN203381512U (zh) 带智能无线充电系统的电动汽车
CN111347897B (zh) 无人驾驶车辆相互借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210327150U (zh) 一种基于共享充换电柜的5g基站供电系统
CN105305516A (zh) 一种充电系统及其对接充电的电动汽车
CN110807948A (zh) 一种采用无人小车实现路边车位智能管理系统
CN102638080A (zh) 电动汽车无线充放电车位自适应装置及其应用方法
CN105270200A (zh) 设置在城市道路上的电动汽车智能快速充电装置及方法
CN205265374U (zh) 混合式城市道路无线充电系统
CN106685028A (zh) 一种无线与有线相结合的充电设备
CN105119355A (zh) 一种用于电动汽车的智能无线充电装置
CN109050300A (zh) 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的智能充电桩系统及充电方法
CN204538741U (zh) 一种基于市政照明线路的智能充电桩
CN105281411A (zh) 一种电动车充电装置
CN105281392A (zh) 一种电动车充电桩
CN207972541U (zh) 一种充电桩智能充电模块
CN105304960A (zh) 一种电动车的充电方法及其装置
CN105322586A (zh) 一种电动车的充电用变压器及其应用方法
CN117227557A (zh) 用于对电动车辆进行充电/放电的方法和设备
CN202455168U (zh) 基于大规模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电网架构
CN106799973A (zh) 集成式超级充电桩
CN102593963A (zh) 基于大规模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电网架构
CN106953373A (zh) 一种基于可见光通信技术的充电桩及其充电控制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