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291853B - 一种自动复位受流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自动复位受流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291853B
CN105291853B CN201510888163.2A CN201510888163A CN105291853B CN 105291853 B CN105291853 B CN 105291853B CN 201510888163 A CN201510888163 A CN 201510888163A CN 105291853 B CN105291853 B CN 10529185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m
swing
assembly
swing arm
current collec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888163.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291853A (zh
Inventor
王宗稳
汪永明
万理
贺思齐
罗志坚
谭协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NAN ZHONGTONG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NAN ZHONGTONG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NAN ZHONGTONG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NAN ZHONGTONG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10888163.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291853B/zh
Publication of CN1052918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9185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29185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9185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xle Suspensions And Sidecars For Cycles (AREA)
  •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一种自动复位受流器。它主要应用于电动驱动车辆的受电,解决现有轨道交通车辆底部受流器结构复杂,使用维护成本高,操作不方便,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其技术要点是:它包括滑靴组件(2)、第一摆臂(3)、第二摆臂(4)、摆臂支座(5)、绝缘底座(6)、动力机构(8)、压缩组件(10)、拉伸组件(9)、摆动机构(11)和压缩组件支座(12);第一摆臂(3)和第二摆臂(4)分别安装压缩组件(10)和拉伸组件(9),拉伸组件(9)一端与摆动机构(11)的一侧转臂相连接,摆动机构(11)的另一侧转臂与安装在绝缘底座(6)上的动力机构(8)相连接。它可广泛应用于轨道交通、非轨道交通公交车辆等电动驱动车辆的受电。

Description

一种自动复位受流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轨道交通、非轨道交通公交车辆,运输卡车等电动驱动车辆受电用的受流器或受电器。
背景技术
受流器又名集电靴,是安装在列车转向架上,为列车从刚性供电轨(第三轨)进行动态取流,满足列车电力需求的一套动态受流设备。一般目前的受流器为常接触式受流器,此款受流器在不进行受电阶段,受流器的滑靴始终处于收缩状态,在得到受电控制信号后,机构开始动作,从而开始伸出滑靴受电,此受流器能有效解决现有受流器在蓄能式有轨电车应用中处于常伸出状态存在安全风险等问题,另外此受流器结构简单,空间利用率高,可靠性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自动复位受流器,受流器在不进行受电阶段,受流器的滑靴始终处于收缩状态,在得到受电控制信号后,机构开始动作,从而开始伸出滑靴受电,此受流器能有效解决现有受流器在蓄能式有轨电车应用中处于常伸出状态存在安全风险等问题,且安装、维护、使用方便,结构简单、体积较小,且可通过设置传感器能自动实现进站充电和出站收靴功能,还可设置位置检测功能,提示受流器位置是否处于正常工作位置。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它包括滑靴组件2、第一摆臂3、第二摆臂4、摆臂支座5、绝缘底座6、动力机构8、压缩组件10、拉伸组件9、摆动机构11、压缩组件支座12;在绝缘底座6中部一端安装摆臂支座5,摆臂支座5上分别成活动配合安装第一摆臂3和第二摆臂4,第一摆臂3和第二摆臂4的上端分别与滑靴组件2下部的铰支座相铰接;在绝缘底座6上位于摆臂支座5的两侧分别安装压缩组件10和拉伸组件9,在第一摆臂3或第二摆臂4上或任意一个的转轴上设置转臂,压缩组件10和拉伸组件9的一端分别与第一摆臂3或第二摆臂4任意一个转轴的转臂相连接;压缩组件10的另一端与固装在绝缘底座6上的压缩组件支座12相连接;拉伸组件9的另一端与安装在绝缘底座6上的摆动机构11的一侧转臂相连接,摆动机构11的另一侧转臂与安装在绝缘底座6上的动力机构8相连接。
本发明的第一摆臂3和第二摆臂4平行分别铰接在滑靴组件2和摆臂支座5上,所述第二摆臂4呈U型、Y型或人型等结构,第一摆臂3呈T型、Y型或人型等结构,在活动机构处于收缩状态下,第一摆臂3可放入第二摆臂4内,充分减少空间;第一摆臂3、第二摆臂4、滑靴组件2和摆臂支座5可组成平行四边形等结构,在初始状态下,通过压缩组件10的推力推动第一摆臂3使摆杆受力整个平行四边形机构处于收缩状态,两根摆杆摆动的实现滑靴组件2的下降,使滑靴组件2也处于收缩状态。
本发明的动力机构8连接摆动机构11,动力机构8推动摆动机构11转动时,摆动机构11转动使拉伸组件9长度发生改变,拉动第一摆臂3或第二摆臂4转动,使拉伸组件9产生的拉力大于压缩组件10产生的推力,第一摆臂3和第二摆臂4联动,推动滑靴组件2伸出。
本发明的摆动机构11包括连接叉102、第一摇臂103、连接座105和曲轴104,其中第一摇臂103相对于连接座105中心长度短于曲轴104相对于连接座105中心长度,在动力机构8推动连接叉102带动第一摇臂103,曲轴104一端与第一摇臂103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拉伸组件9连接,动力机构8推力使曲轴104相对于机座开始转动,带动拉伸组件9。
本发明的第二摇臂101长度小于第一摆臂3摆臂长度,使压缩组件10压缩变形量小于拉伸组件9伸出变形量,保证拉簧拉力大于压簧的推力。
本发明的拉伸组件9中弹簧的直径相对与压缩组件10中弹簧的直径要大,才能提供的拉力克服压缩组件10中的推力。
本发明的滑靴组件2上连接输出电缆1;绝缘底座6的外周设置有绝缘护套7,两者通过螺栓连接安装到车辆上,并起到绝缘、隔电、防护的作用。
本发明的动力机构8包括气压动力装置、液压动力装置、或直线电机等装置,动力机构8在受电过程中提供持续推力,从而使受流器能持续受流。
本发明的压缩组件10包括压簧、阻尼等机构,拉伸组件9包括拉簧、阻尼等机构。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它通过采用动力机构推动摆动机构,并通过摆动机构推动拉伸组件,使拉伸组件中的拉力产生变化,从而拉动第一摆臂转动,平行四边形机构运动,从而推动滑靴伸出,在机构中均设置上下位止挡,提高机构的可靠性;滑靴初始状态由于压缩组件的推力作用,处于收缩状态;总之,它结构简单可靠,成本低,抗冲击振动,受流稳定,跟随性好,结构强度高,应用范围广,操作维护方便,它可广泛应用于各种轨道交通、非轨道交通公交车辆,运输卡车等电动驱动车辆的受电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曲轴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第一摇臂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第二摇臂示意图。
图中:1-输出电缆、2-滑靴组件、3-第一摆臂、4-第二摆臂、5-摆臂支座、6-绝缘底座、7-绝缘护套、8-动力机构、9-拉伸组件、10-压缩组件、11-摆动机构、12-压缩组件支座、101-第二摇臂、102-连接叉、103-第一摇臂、104-曲轴、105-连接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如下:
实施例1,本发明包括滑靴组件2、第一摆臂3、第二摆臂4、摆臂支座5、绝缘底座6、动力机构8、压缩组件10、拉伸组件9、摆动机构11、压缩组件支座12;在绝缘底座6中部一端安装摆臂支座5,摆臂支座5上分别成活动配合安装第一摆臂3和第二摆臂4,第一摆臂3和第二摆臂4的上端分别与滑靴组件2下部的铰支座相铰接;在绝缘底座6上位于摆臂支座5的两侧分别安装压缩组件10和拉伸组件9,第一摆臂3或第二摆臂4任意一个的转轴上设置转臂,压缩组件10和拉伸组件9的一端分别与第一摆臂3或第二摆臂4任意一个转轴的转臂相连接,本实施方式是采用与第一摆臂3转轴的第二摇臂101相连接;压缩组件10的另一端与固装在绝缘底座6上的压缩组件支座12相连接;拉伸组件9的另一端与安装在绝缘底座6上的摆动机构11的一侧转臂相连接,摆动机构11的另一侧转臂与安装在绝缘底座6上的动力机构8相连接;由上述结构可知,滑靴初始状态由于压缩组件的推力作用,处于收缩状态;当需要升弓时,通过采用动力机构推动摆动机构,并通过摆动机构推动拉伸组件,使拉伸组件中的拉力产生变化,从而拉动第一摆臂转动,平行四边形机构运动,从而推动滑靴伸出;总之,它结构简单可靠,成本低,抗冲击振动,受流稳定,跟随性好,结构强度高,应用范围广,操作维护方便,它可广泛应用于各种轨道交通、非轨道交通公交车辆,运输卡车等电动驱动车辆的受电用。参阅图1至图5。
实施例2,本发明的第一摆臂3和第二摆臂4平行铰接在滑靴组件2和摆臂支座5上,所述第二摆臂4呈U型、Y型或人型等结构,第一摆臂3呈T型、Y型或人型等结构,在活动机构处于收缩状态下,第一摆臂3可放入第二摆臂4内,充分减少空间;第一摆臂3、第二摆臂4、滑靴组件2和摆臂支座5可组成平行四边形等结构,在初始状态下,通过压缩组件10的推力推动第一摆臂3使摆杆受力整个平行四边形机构处于收缩状态,两根摆杆摆动的实现滑靴组件2的下降,使滑靴组件2也处于收缩状态;参阅图1至图5,其余同上述实施例1。
实施例3,本发明的动力机构8连接摆动机构11,动力机构8推动摆动机构11转动时,摆动机构11转动使拉伸组件9长度发生改变,拉动第一摆臂3转动,使拉伸组件9产生的拉力大于压缩组件10产生的推力,第一摆臂3和第二摆臂4联动,推动滑靴组件2伸出;参阅图1至图5,其余同上述任意之一或其组合的实施例。
实施例4,本发明的摆动机构11包括连接叉102、第一摇臂103、连接座105和曲轴104,其中第一摇臂103相对于连接座105中心长度短于曲轴104相对于连接座105中心长度,在动力机构8推动连接叉102带动第一摇臂103,曲轴104一端与第一摇臂103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拉伸组件9连接,动力机构8推力使曲轴104相对于机座开始转动,带动拉伸组件9;参阅图1至图5,其余同上述任意之一或其组合的实施例。
实施例5,本发明的第二摇臂101比第一摆臂3的转动中心摆臂短,使压缩组件10压缩变形量小于拉伸组件9伸出变形量,保证拉簧拉力大于压簧的推力;参阅图1至图5,其余同上述任意之一或其组合的实施例。
实施例6,本发明的拉伸组件9中弹簧的直径相对与压缩组件10中弹簧的直径要大,才能提供的拉力克服压缩组件10中的推力;参阅图1至图5,其余同上述任意之一或其组合的实施例。
实施例7,本发明的滑靴组件2上连接输出电缆1;绝缘底座6的外周设置有绝缘护套7,两者通过螺栓连接安装到车辆上,并起到绝缘、隔电、防护的作用;参阅图1至图5,其余同上述任意之一或其组合的实施例。
实施例8,本发明的动力机构8包括气压动力装置、液压动力装置、或直线电机等装置,动力机构8在受电过程中提供持续推力,从而使受流器能持续受流;参阅图1至图5,其余同上述任意之一或其组合的实施例。
实施例9,本发明的压缩组件10包括压簧、阻尼机构等类似的直线运动机构,拉伸组件9包括拉簧、阻尼机构等类似的直线运动机构;参阅图1至图5,其余同上述任意之一或其组合的实施例。
实施例10,本发明也可通过在机构中设置上下位止挡,以提高机构的可靠性。参阅图1至图5,其余同上述任意之一或其组合的实施例。
实施例11,本发明也可在第一摆臂3、第二摆臂4或摆动机构11的转轴上设置手动摇臂机构,当动力机构8失效时,可通过手动方式实现升弓功能。参阅图1至图5,其余同上述任意之一或其组合的实施例。

Claims (10)

1.一种自动复位受流器,其特征是:它包括滑靴组件(2)、第一摆臂(3)、第二摆臂(4)、摆臂支座(5)、绝缘底座(6)、动力机构(8)、压缩组件(10)、拉伸组件(9)、摆动机构(11)和压缩组件支座(12); 在绝缘底座(6)中部一端安装摆臂支座(5),摆臂支座(5)上分别成活动配合安装第一摆臂(3)和第二摆臂(4),第一摆臂(3)和第二摆臂(4)的上端分别与滑靴组件(2)下部的铰支座相铰接;在绝缘底座(6)上位于摆臂支座(5)的两侧分别安装压缩组件(10)和拉伸组件(9),在第一摆臂(3)或第二摆臂(4)任意一个的转轴上设置转臂,压缩组件(10)和拉伸组件(9)的一端分别与第一摆臂(3)或第二摆臂(4)任意一个转轴的转臂相连接;压缩组件(10)的另一端与固装在绝缘底座(6)上的压缩组件支座(12)相连接;拉伸组件(9)的另一端与安装在绝缘底座(6)上的摆动机构(11)的一侧转臂相连接,摆动机构(11)的另一侧转臂与安装在绝缘底座(6)上的动力机构(8)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自动复位受流器,其特征是:所述第一摆臂(3)和第二摆臂(4)平行分别铰接在滑靴组件(2)和摆臂支座(5)上,所述第二摆臂(4)呈U型、Y型或人型结构,第一摆臂(3)呈T型、Y型或人型结构,在活动机构处于收缩状态下,第一摆臂(3)可放入第二摆臂(4)内,充分减少空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自动复位受流器,其特征是:所述动力机构(8)连接摆动机构(11),动力机构(8)推动摆动机构(11)转动时,摆动机构(11)转动使拉伸组件(9)长度发生改变,拉动第一摆臂(3)或第二摆臂(4)转动,使拉伸组件(9)产生的拉力大于压缩组件(10)产生的推力,第一摆臂(3)和第二摆臂(4)联动,推动滑靴组件(2)伸出。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自动复位受流器,其特征是:所述摆动机构(11)包括连接叉(102)、第一摇臂(103)、连接座(105)和曲轴(104),其中第一摇臂(103)相对于连接座(105)中心长度短于曲轴(104)相对于连接座(105)中心长度,在动力机构(8)推动连接叉(102)带动第一摇臂(103),曲轴(104)一端与第一摇臂(103)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拉伸组件(9)连接,动力机构(8)推力使曲轴(104)相对于机座开始转动,带动拉伸组件(9)。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自动复位受流器,其特征是:所述第一摆臂(3)转轴上设置有第二摇臂(101),第二摇臂(101)长度小于第一摆臂(3)摆臂长度,使压缩组件(10)压缩变形量小于拉伸组件(9)伸出变形量,以保证拉簧拉力大于压簧的推力。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自动复位受流器,其特征是:所述拉伸组件(9)中弹簧的直径相对于压缩组件(10)中弹簧的直径要大,才能提供的拉力克服压缩组件(10)中的推力。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自动复位受流器,其特征是:所述滑靴组件(2)上连接输出电缆(1),绝缘底座(6)的外周设置有绝缘护套(7)。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自动复位受流器,其特征是:所述动力机构(8)包括气压动力装置、液压动力装置、或直线电机。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自动复位受流器,其特征是:所述压缩组件(10)包括压簧、阻尼机构。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自动复位受流器,其特征是:所述拉伸组件(9)包括拉簧、阻尼机构。
CN201510888163.2A 2015-12-04 2015-12-04 一种自动复位受流器 Active CN10529185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888163.2A CN105291853B (zh) 2015-12-04 2015-12-04 一种自动复位受流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888163.2A CN105291853B (zh) 2015-12-04 2015-12-04 一种自动复位受流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291853A CN105291853A (zh) 2016-02-03
CN105291853B true CN105291853B (zh) 2017-12-22

Family

ID=551899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888163.2A Active CN105291853B (zh) 2015-12-04 2015-12-04 一种自动复位受流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29185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862848A (zh) * 2017-12-12 2018-03-30 上海浦东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 高架油改电轮胎吊集电杆遥控拉挂装置
CN107902551A (zh) * 2017-12-12 2018-04-13 上海浦东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 高架油改电轮胎吊集电杆遥控拉挂二维微动系统
CN111231682B (zh) * 2018-11-29 2021-11-12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充电系统
CN112848901B (zh) * 2019-11-28 2022-04-15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受流器
CN113665460A (zh) * 2021-08-28 2021-11-19 河南跃薪智能机械有限公司 基于侧部受电的双源无轨纯电动矿卡
CN114368289A (zh) * 2022-01-05 2022-04-19 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 一种供电系统及磁浮列车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193003A (ja) * 1990-11-27 1992-07-13 H S S T:Kk 走行体用集電装置
CN101062660B (zh) * 2006-04-29 2011-05-11 上海磁浮交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电流进入和回流的受流器
CN101973212B (zh) * 2010-11-24 2012-02-01 陈革 一种侧向受流器
CN205220398U (zh) * 2015-12-04 2016-05-11 湖南中通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自动复位受流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291853A (zh) 2016-02-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291853B (zh) 一种自动复位受流器
CN102935809B (zh) 一种受电弓
CN205344556U (zh) 一种伸缩式车载太阳能装置
CN212250896U (zh) 一种垂直轴风力发电机组的机械制动装置
CN205220398U (zh) 一种自动复位受流器
CN201812725U (zh) 一种特高压交流接地开关
CN205220396U (zh) 一种自锁受流器
CN201784735U (zh) 一种支撑装置及具有该装置的电动摩托车
CN116749777B (zh) 一种电气化公路汽车用受电弓
CN105365582B (zh) 一种自锁受流器
CN103358916A (zh) 一种电动车辆及其受电装置
CN211336327U (zh) 电动三轮车用双制动装置
CN205836839U (zh) 车辆制动器的手动缓解装置、车辆制动组件及轨道车辆
CN205220397U (zh) 一种双摆杆式受流装置
CN110758442A (zh) 一种永磁电动磁浮列车低速支撑机构
CN105691488A (zh) 两轮车自动稳定系统
CN109334462A (zh) 一种具有调节功能的受电弓
CN205381148U (zh) 用于受电弓的框架式升降臂
CN206107473U (zh) 电动滑板车后轮刹车机构
CN209666856U (zh) 电动单臂触点式受电弓
CN103332221B (zh) 可靠转向与制动的增程式电动汽车
CN209159433U (zh) 一种具有调节功能的受电弓
CN206887954U (zh) 一种建筑打桩机用辅助定位装置
CN201329818Y (zh) 电动接地装置
CN201424106Y (zh) 摩托车后制动驱动总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Wang Zongwen

Inventor after: Wang Yongming

Inventor after: Wan Li

Inventor after: He Siqi

Inventor after: Luo Zhijian

Inventor after: Tan Xiemin

Inventor before: Wang Zongwen

Inventor before: Wang Yongming

Inventor before: Wan Li

Inventor before: He Siqi

Inventor before: Luo Zhijian

Inventor before: Tan Xieming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