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284495A - 一种用中华草蛉防治梨二叉蚜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中华草蛉防治梨二叉蚜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284495A
CN105284495A CN201510712703.1A CN201510712703A CN105284495A CN 105284495 A CN105284495 A CN 105284495A CN 201510712703 A CN201510712703 A CN 201510712703A CN 105284495 A CN105284495 A CN 10528449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chizaphis piricola
chinese green
control
green lacewing
schizaphi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71270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284495B (zh
Inventor
石旺鹏
葛阳
张柳
杨蕊
刘平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510712703.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284495B/zh
Publication of CN1052844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8449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28449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84495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13/00Protecting plan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MCATCHING, TRAPPING OR SCARING OF ANIMALS; APPARATUS FOR THE DESTRUCTION OF NOXIOUS ANIMALS OR NOXIOUS PLANTS
    • A01M99/00Subject matter not provided for in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Toxic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Insects & Arthropods (AREA)
  • Pest Control & Pesticides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Zoology (AREA)
  • Agricultural Chemicals And Associated Chemicals (AREA)
  • Catching Or Destruc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中华草蛉防治梨二叉蚜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首先调查梨园中梨二叉蚜的发生情况,分析出梨二叉蚜的发生高峰,同时,调查梨园中中华草蛉的发生情况,分析出中华草蛉的发生低谷,(2)在自然条件下中华草蛉发生低谷时期,通过释放中华草蛉弥补自然条件下天敌对害虫的滞后控制作用。本发明所述的用中华草蛉防治梨二叉蚜的方法,通过对中华草蛉幼虫对梨二叉蚜的捕食功能研究,为中华草蛉在梨园中控制害虫提供科学依据,为梨二叉蚜的绿色防控提供了新技术。

Description

一种用中华草蛉防治梨二叉蚜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梨二叉蚜防治技术领域,具体说是一种用中华草蛉防治梨二叉蚜的方法。
背景技术
梨二叉蚜(Schizaphispiricola(Matsumura))是危害梨树的重要害虫之一(胡长效等,2006),以成虫、若虫群集于梨树上刺吸汁液,还会诱发煤污病等,导致树势衰弱(太一梅等,2004)。梨二叉蚜的生物防治方法现有技术鲜有研究、报道。
相关报道表明,中华草蛉属脉翅目(Neuroptera)、草蛉科(Chrysopidae),俗称“蚜狮”。成虫主要取食花蜜或汁液等,幼虫具有捕食功能,能捕食蚜虫类、多种鳞翅目害虫卵及低龄幼虫等,是农业害虫的优势天敌。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中华草蛉防治梨二叉蚜的方法,通过对中华草蛉幼虫对梨二叉蚜的捕食功能研究,为中华草蛉在梨园中控制害虫提供科学依据,为梨二叉蚜的绿色防控提供了新技术。
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用中华草蛉防治梨二叉蚜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首先调查梨园中梨二叉蚜的发生情况,分析出梨二叉蚜的发生高峰,
同时,调查梨园中中华草蛉的发生情况,分析出中华草蛉的发生低谷,
(2)在自然条件下中华草蛉发生低谷时期,通过释放中华草蛉弥补自然条件下天敌对害虫的滞后控制作用。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不同虫态和龄期的中华草蛉对梨二叉蚜的控制作用不同,释放时期、释放数量、释放频次、释放方法不同。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释放卵时,在4月初,每公顷地释放卵粒45-60万,释放2-3次,采取挂卵箔或撒卵于叶心的方法。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释放1龄幼虫时,在4月上中旬,每公顷地释放草蛉20-25万头,释放2次,采取挂管或散放于有蚜部位的方法。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释放2龄幼虫时,在4月中旬,每公顷地释放草蛉15-20万头,释放2次,采取挂管或散放于有蚜部位的方法。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释放3龄幼虫时,在4月中下旬,每公顷地释放草蛉10-15万头,释放2次,采取挂管或散放于有蚜部位的方法。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步骤(1)中,每7-10天调查一次,调查时间为3月到8月。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对中华草蛉和梨二叉蚜的调查情况采用交叉对角线5点取样法。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步骤(2)后,需跟踪观察防效,依据发生实际及时调整草蛉释放时期、数量、频次和方法,确保控制害虫在经济为害水平以下。
本发明所述的用中华草蛉防治梨二叉蚜的方法,通过对中华草蛉幼虫对梨二叉蚜的捕食功能研究,为中华草蛉在梨园中控制害虫提供科学依据,为梨二叉蚜的绿色防控提供了新技术。
附图说明
本发明有如下附图:
图1本发明的流程图;
图22011年梨园地表中华草蛉时序动态;
图32011年梨园树冠中华草蛉时序动态;
图42012年梨园地表中华草蛉时序动态;
图52012年梨园树冠中华草蛉时序动态;
图62011年梨园梨二叉蚜时序动态;
图72012年梨园梨二叉蚜时序动态。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本发明所述的用中华草蛉防治梨二叉蚜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首先调查梨园中梨二叉蚜的发生情况,分析出梨二叉蚜的发生高峰,一般梨二叉蚜有两个发生高峰,为释放中华草蛉控制住梨二叉蚜的发生高峰提供保障;
同时,调查梨园中中华草蛉的发生情况,分析出中华草蛉的发生低谷,在中华草蛉发生低谷时释放中华草蛉,弥补田间天敌的自然控制作用的不足,一般情况下,天敌的发生峰值要滞后害虫发生高峰1-2周,这时及时释放天敌可保障天敌对害虫的自然控制作用;
(2)在自然条件下中华草蛉发生低谷时期(一般4月份),通过释放中华草蛉弥补自然条件下天敌对害虫的滞后控制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不同虫态和龄期的中华草蛉对梨二叉蚜的控制作用不同,释放时期、释放数量、释放频次、释放方法等均不同:
释放卵时,一般在4月初,比起释放幼虫提早1周左右,每公顷地释放卵粒45-60万,释放2-3次,一般可以采取挂卵箔或撒卵于叶心的方法等;
释放1龄幼虫时,一般在4月上中旬,每公顷地释放草蛉20-25万头,释放2次,一般可以采取挂管或散放于有蚜部位的方法等;
释放2龄幼虫时,一般在4月中旬,每公顷地释放草蛉15-20万头,释放2次,一般可以采取挂管或散放于有蚜部位的方法等;
释放3龄幼虫时,一般在4月中下旬,每公顷地释放草蛉10-15万头,释放2次,一般可以采取挂管或散放于有蚜部位的方法等;
不同虫态和龄期的中华草蛉对梨二叉蚜的控制作用不同,也就导致释放时期、释放数量、释放频次、释放方法等不同,才能保证草蛉的控制效果。
以下为具体实施例。
本发明所述的用中华草蛉防治梨二叉蚜的方法,对梨园二叉蚜种群动态调查情况如下:
调查地点:北京大兴区魏善庄梨园(N39°51'48.70",E116°29'51.20"),梨树株行距为3m×5m。梨树树龄15-20年,长势良好,每树控制果实200个,叶片6000-8000片,病虫害按有机果园转换期要求管理,以丰水梨为主。
调查时间:3月10日至8月22日,每7-10天调查一次。
本发明所述的用中华草蛉防治梨二叉蚜的方法,对梨园中华草蛉群落调查情况如下:
采用交叉对角线5点取样法。
树冠天敌调查:每个试验区随机选择5个分布点,距离在100米左右,每个分布点选择5棵梨树,每棵树按东、南、西、北、中五个方向,每方向选择2个长约15cm的一年生枝条作为调查对象,记录中华草蛉数量。
地表中华草蛉调查:用网口直径0.3m、网袋长0.6m、柄长1.5m捕虫网,每个分布点扫20网(180°水平扫网,一个来回为1网),将捕到的昆虫全部装入自封袋中,带回实验室在-20℃冰柜中保存,鉴定记录中华草蛉数量。
中华草蛉对梨二叉蚜的室内捕食功能反应。
中华草蛉3个龄期幼虫(中国农业大学生物防治资源研究中心,成虫饲喂蜂蜜水,幼虫以蚕豆蚜为食物);梨叶(采自北京市林果所,选择大小相似的嫩叶);梨二叉蚜(采自北京市林果所);细软毛笔;直径18CM的透气塑料盒。
在27℃下,先将相同龄期的中华草蛉幼虫饥饿24h,采用新鲜梨叶作为载体,每片叶放置5、10、15、20、25、30、35、40只梨二叉蚜,然后各取一只中华草蛉幼虫置于有不同梨二叉蚜数量的叶片上,并用塑料盒盖严,24h后统计梨二叉蚜被捕食量。设置3个重复,每个重复设置相同数量的梨二叉蚜,但不接入中华草蛉幼虫,得出自然死亡率,再由公式:校正被捕食数=(猎物投放数-剩余活虫数)-自然死亡率×猎物投放数。
中华草蛉室内捕食功能反应计算方法。
将不同密度水平的观察值拟合HollingⅡ(HollingCS,1959;HollingCS,1966)“圆盘方程”测定其捕食反应:
Na=a′TN/(1+a′ThN)
式中:Na为1天猎物被捕食量;N为猎物密度;a′为瞬息攻击率(功能系数);Th为处理时间(即捕食1头猎物所需时间);T为试验时间(即观察时间,本研究为24h即1天,故为1)。
将上式直线化:
1/Na=1/a′T·1/N+Th/T,
因T=1,故为1/Na=1/a′·1/N+Th。
用最小二乘方求系数公式,求的a′与Th;当猎物密度无限大时,即N→∞时的Na即为中华草蛉的理论最大日捕食量(对猎物的捕食上限或饱和食量)。
结果与分析
1、梨园中华草蛉时序动态
如图2所示,为2011年梨园地表中华草蛉时序动态;
如图3所示,为2011年梨园树冠中华草蛉时序动态;
如图4所示,为2012年梨园地表中华草蛉时序动态;
如图5所示,为2012年梨园树冠中华草蛉时序动态。
调查发现,2011年华北梨园树冠捕食性天敌中华草蛉数量大于其它捕食性天敌,是梨园中主要的捕食性天敌之一,不同年份的发生趋势基本相同,从6月中下旬开始数量上升,地表草蛉的数量明显大于树冠草蛉的数量,地表草蛉分别在7月中旬、9月上中旬形成两个高峰,后期数量出现下降趋势,而树冠草蛉数量波动较大。(图2、3)。
在2012年梨园地表中华草蛉从5月下旬开始数量逐渐增多,在6月下、8月上均出现两个峰值,而且峰值发生时期滞后一周左右,但是发生趋势基本一致,与暖冬有关。而树冠草蛉数量波动也较大,无明显峰期。(图4、5)。
2、梨园梨二叉蚜时序动态
如图6所示,为2011年梨园梨二叉蚜时序动态;
如图7所示,为2012年梨园梨二叉蚜时序动态。
2011年华北梨园梨二叉蚜,从4月中下旬开始数量上升,在5月中旬形成一个高峰,后期数量出现下降趋势。(图6)。
2012年华北梨园梨二叉蚜,从4月中开始数量上升,在5月上至6月上旬形成一个长高峰,后期数量出现下降趋势,暖冬有利于蚜虫的发生。(图7)。
3、中华草蛉对梨二叉蚜的室内捕食功能反应
在梨二叉蚜密度为5-40只的范围内,中华草蛉1、2、3龄幼虫的捕食量列于下表中。
表1.中华草蛉幼虫在不同梨二叉蚜密度下的捕食量
Table1.PreyingamountofC.sinicalarvaeonSchizaphispiricola(Matsumura)atdifferentdensity
不同龄期的中华草蛉幼虫捕食梨二叉蚜量与梨二叉蚜密度呈负加速曲线关系(表1),根据HollingⅡ(HollingCS,1959;HollingCS,1966)“圆盘方程”,将求的直线化方程列入表2。
可以看出中华草蛉3龄、2龄、1龄幼虫的日最大理论捕食梨二叉蚜量(Na∞)为11.78只、9.625只、9.490只。瞬时攻击率(a′)和捕食1只梨二叉蚜的时间(Th)依次为0.0708d和0.0849d、0.4669d和0.1006d、0.6113d和0.1039d。
表明不同龄期的中华草蛉幼虫均能够捕食梨二叉蚜,并且在梨二叉蚜一定密度范围内,随着幼虫龄期的增加捕食量也会相应增加,说明对防治梨二叉蚜有一定的效果,同样具有保护利用价值。
表2.中华草蛉幼虫对梨二叉蚜的捕食功能反应
Table2.FunctionalresponseofC.sinicalarvaeonSchizaphispiricola(Matsumura)atatdifferentdensity
4、中华草蛉对梨二叉蚜的田间防治作用
表3.2011年草蛉对梨二叉蚜的控制作用
表4.2012年草蛉对梨二叉蚜的控制作用
结果表明,中华草蛉对梨二叉蚜的田间控制作用明显。应用时必须掌握释放时期和释放数量,可以释放卵,挂卵箔或撒卵于叶心,投放半天即可孵化的卵。释放幼虫,主要是初孵幼虫,拌锯末,挂在枝条上。可以混合虫态释放。益害比1:20-30较好,释放2-4次即可(表3和4)。
结论
1、梨园中华草蛉发生动态
梨树作为多年生栽培作物,传统的化学防治对天敌杀伤力大,在化学农药不能被完全替代的情况下,提倡采用生物防治和高效低毒农药等措施来防治梨园害虫,可以减轻广谱化学农药对梨园中天敌的危害,但是用药频率必须控制在一定范围,研究发现,化学农药用药频率高的常规梨园,树冠中华草蛉数量显著低于用药频率低的梨园,说明中华草蛉类天敌对化学农药比较敏感,容易受到伤害,喷药时要避开中华草蛉发生峰期。同时,梨园地表也有较多的中华草蛉卵,所以应该提高梨园地表覆盖作物的比例,为中华草蛉提供合适产卵环境,保护中华草蛉群落,提高其对梨树害虫的自然控制作用。在自然情况下,中华草蛉有2个以上的发生高峰,特别是树冠草蛉数量较大,自然控制作用明显,如果高峰期喷施化学农药,基本能杀死大部分草蛉,造成必须循环用药,污染环境的恶性循环,所以,要保护天敌必须减少或者避免使用化学农药。
2、梨二叉蚜发生动态
梨二叉蚜属半翅目(Homoptera)、蚜科(Aphidoidea),成、若蚜群集于芽、叶、嫩梢上吸食汁液。梨叶受害严重时由两侧向正面纵卷成筒状,容易早期脱落。梨二叉蚜发生数量大,每年只有一个发生高峰,暖冬高峰时间延长,发生量大,严重影响了叶片的生长发育和梨果品质,充分利用好梨园中现有的植物-害虫-天敌营养关系既可以节约生产成本也能够降低对环境影响,发挥梨园这一稳定系统中生物多样性,是做好生物防治的重要环节,从而实现梨园的可持续发展。梨二叉蚜天敌主要有草蛉、瓢虫类、食蚜蝇、卵形异绒螨、蚜茧蜂和蜘蛛等,之前的报道主要集中在梨二叉蚜与天敌的生态位关系、种群空间分布等,本文研究了不同龄期的中华草蛉幼虫对梨树危害严重的梨二叉蚜的捕食效应和防治作用。结果表明,只要应用得当,中华草蛉对防治梨二叉蚜的发生具有一定的作用。
3、梨园中华草蛉防治梨二叉蚜技术
首先要做好田间中华草蛉和梨二叉蚜种群动态的监测,特别是梨二叉蚜的监测,确定何时的释放时期和释放数量及释放频次,才能确保防治效果。调查结果发现,田间中华草蛉的发生期滞后于梨二叉蚜的发生期2周左右,在此期间必须人工释放中华草蛉,以便弥补田间中华草蛉的不足,确保田间梨二叉蚜不发生灾害,可以被天敌控制在经济危害水平范围内。不同虫态和龄期的中华草蛉对梨二叉蚜的控制作用不同,释放时期、释放数量、释放频次、释放方法等均不同:释放卵时,一般在4月初,比起释放幼虫提早1周左右,每公顷地释放卵粒45-60万,释放2-3次,一般可以采取挂卵箔或撒卵于叶心的方法等;释放1龄幼虫时,一般在4月中旬,每公顷地释放草蛉20-25万头,释放2次,一般可以采取挂管或散放于有蚜部位的方法等;释放2龄幼虫时,一般在4月中下旬,每公顷地释放草蛉15-20万头,释放2次,一般可以采取挂管或散放于有蚜部位的方法等;释放3龄幼虫时,一般在4月中下旬,每公顷地释放草蛉10-15万头,释放2次,一般可以采取挂管或散放于有蚜部位的方法等。
室内观察测定了中华草蛉3个龄期幼虫对梨二叉蚜的捕食功能反应,结果表明,均符合HollingⅡ型反应,中华草蛉3龄、2龄、1龄幼虫的日最大理论捕食梨二叉蚜量为11.78只、9.625只、9.490只。表明不同龄期的中华草蛉幼虫能够捕食梨二叉蚜,并且在梨二叉蚜一定密度范围内,随着幼虫龄期的增加捕食量也会相应增加。表明不同龄期的中华草蛉幼虫能够捕食梨二叉蚜,并且在梨二叉蚜密度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幼虫龄期的增加中华草蛉捕食量也会增加。在梨二叉蚜高峰前释放多次,可有效控制梨二叉蚜的为害。为梨二叉蚜的绿色防控提供了新技术。
本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

Claims (9)

1.一种用中华草蛉防治梨二叉蚜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首先调查梨园中梨二叉蚜的发生情况,分析出梨二叉蚜的发生高峰,
同时,调查梨园中中华草蛉的发生情况,分析出中华草蛉的发生低谷,
(2)在自然条件下中华草蛉发生低谷时期,通过释放中华草蛉弥补自然条件下天敌对害虫的滞后控制作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中华草蛉防治梨二叉蚜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不同虫态和龄期的中华草蛉对梨二叉蚜的控制作用不同,释放时期、释放数量、释放频次、释放方法不同。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中华草蛉防治梨二叉蚜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释放卵时,在4月初,每公顷地释放卵粒45-60万,释放2-3次,采取挂卵箔或撒卵于叶心的方法。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中华草蛉防治梨二叉蚜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释放1龄幼虫时,在4月上中旬,每公顷地释放草蛉20-25万头,释放2次,采取挂管或散放于有蚜部位的方法。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中华草蛉防治梨二叉蚜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释放2龄幼虫时,在4月中旬,每公顷地释放草蛉15-20万头,释放2次,采取挂管或散放于有蚜部位的方法。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中华草蛉防治梨二叉蚜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释放3龄幼虫时,在4月中下旬,每公顷地释放草蛉10-15万头,释放2次,采取挂管或散放于有蚜部位的方法。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中华草蛉防治梨二叉蚜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每7-10天调查一次,调查时间为3月到8月。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中华草蛉防治梨二叉蚜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对中华草蛉和梨二叉蚜的调查情况采用交叉对角线5点取样法。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中华草蛉防治梨二叉蚜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后,需跟踪观察防效,依据发生实际及时调整草蛉释放时期、数量、频次和方法,确保控制害虫在经济为害水平以下。
CN201510712703.1A 2015-10-28 2015-10-28 一种用中华草蛉防治梨二叉蚜的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28449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712703.1A CN105284495B (zh) 2015-10-28 2015-10-28 一种用中华草蛉防治梨二叉蚜的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712703.1A CN105284495B (zh) 2015-10-28 2015-10-28 一种用中华草蛉防治梨二叉蚜的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284495A true CN105284495A (zh) 2016-02-03
CN105284495B CN105284495B (zh) 2018-01-02

Family

ID=551830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712703.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284495B (zh) 2015-10-28 2015-10-28 一种用中华草蛉防治梨二叉蚜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284495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134864A (zh) * 2016-06-30 2016-11-23 新疆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一种通过释放普通草蛉来防治棉蚜的方法及应用
CN106718392A (zh) * 2016-11-29 2017-05-31 江苏丘陵地区南京农业科学研究所 一种利用褐蛉防治温室花卉害虫的方法
CN112042449A (zh) * 2020-09-17 2020-12-08 山西农业大学 一种基于中华通草蛉控制苹果园蚜虫的方法
CN112189560A (zh) * 2020-09-01 2021-01-08 天津泰达盐碱地绿化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一种箱根草组织培养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93122A (zh) * 2004-04-27 2005-03-16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茶园天敌昆虫诱集方法
CN102273390A (zh) * 2011-05-18 2011-12-14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一种利用反性信息素干扰交配防治绿盲蝽的方法
CN103039720A (zh) * 2012-11-27 2013-04-17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中华草蛉幼虫人工饲料及杀虫化合物对草蛉幼虫毒性影响的测定方法
CN104322328A (zh) * 2014-09-26 2015-02-04 广东省昆虫研究所 一种以捕食螨为基础的柑桔害虫生态控制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93122A (zh) * 2004-04-27 2005-03-16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茶园天敌昆虫诱集方法
CN102273390A (zh) * 2011-05-18 2011-12-14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一种利用反性信息素干扰交配防治绿盲蝽的方法
CN103039720A (zh) * 2012-11-27 2013-04-17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中华草蛉幼虫人工饲料及杀虫化合物对草蛉幼虫毒性影响的测定方法
CN104322328A (zh) * 2014-09-26 2015-02-04 广东省昆虫研究所 一种以捕食螨为基础的柑桔害虫生态控制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梁玉本: "果树蚜虫类两种天敌昆虫的生活习性及利用", 《现代农业》 *
郭喜红等: "北京地区京白梨害虫与天敌种类及其发生规律研究", 《中国植保导刊》 *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134864A (zh) * 2016-06-30 2016-11-23 新疆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一种通过释放普通草蛉来防治棉蚜的方法及应用
CN106718392A (zh) * 2016-11-29 2017-05-31 江苏丘陵地区南京农业科学研究所 一种利用褐蛉防治温室花卉害虫的方法
CN112189560A (zh) * 2020-09-01 2021-01-08 天津泰达盐碱地绿化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一种箱根草组织培养方法
CN112189560B (zh) * 2020-09-01 2023-02-28 天津泰达绿化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箱根草组织培养方法
CN112042449A (zh) * 2020-09-17 2020-12-08 山西农业大学 一种基于中华通草蛉控制苹果园蚜虫的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284495B (zh) 2018-01-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Zenner-Polania Biological aspects of the “Hormiga Loca,” Paratrechina (Nylanderia) fulva (Mayr), in Colombia
Janzen Patterns of herbivory in a tropical deciduous forest
Devi et al. Comparable study on different coloured sticky traps for catching of onion thrips, Thrips tabaci Lindeman
CN103155906A (zh) 食蚜瘿蚊批量繁殖工艺及应用技术
Sarwar Studies on incidence of insect pests (aphids) and their natural enemies in canola Brassica napus L.(Brassicaceae) crop ecosystem
Pereira et al. Ants have a negative rather than a positive effect on extrafloral nectaried Crotalaria pallida performance
Waite et al. Pests of litchi and longan.
CN104396881A (zh) 一种龟纹瓢虫人工饲养、保种和繁殖生产方法
CN105284495A (zh) 一种用中华草蛉防治梨二叉蚜的方法
Vetek et al. 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of major pests and diseases in eastern Europe and the Caucasus
Mwatawala et al. Preference of Zeugodacus cucurbitae (Coquillett) for three commercial fruit vegetable hosts in natural and semi natural conditions
Cobblah et al. Parasitism of Plutella xylostella (L.)(Lepidoptera: Plutellidae) populations on cabbage Brassica oleracea var. capitata (L.) by Cotesia plutellae (Kurdjumov)(Hymenoptera: Braconidae) in Ghana
CN103444698B (zh) 用赤眼蜂防治向日葵螟试验方法及其实施方案
Xiao Endozoochory of frugivorous birds as potential dispersal of seed parasites from pistacia chinesis: Experimental evidence
CN104170814A (zh) 一种韭菜迟眼蕈蚊的监测诱杀技术
Tuovinen Integrated control of the strawberry mite (Phytonemus pallidus) in the Nordic multi-year growing system
Aigner et al. Brown marmorated stink bug, biology and management in mid-Atlantic soybeans
Tachie-Menson et al. Effects of weed management on the prevalence of pink pineapple mealybugs in Ghana
Yadav et al. Age-Stage, Two Sex-Life Table of Karny (Thysanoptera: Thripidae) on Eggplant
CN110999692A (zh) 一种烟田虫害综合防治方法
Fried et al. Control of Drosophila suzukii with DS-lime in black berries
CN110558457A (zh) 一种甘薯小象甲的人工饲料及其制作方法
Ekoja et al. Physiological response of okra to flea beetle herbivory as measured by leaf loss, chlorophyll disruption, and dry matter yield
Gunn Dispersal of the cochineal insect Dactylopius austrinus De Lotto (Homoptera: Dactylopiidae)
Goldsmith et al. Gall midges (Cecidomyiidae) attacking horticultural crops in the Caribbean region and South America.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102

Termination date: 20191028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