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250051A - 人工晶体植入器具和人工晶体植入系统 - Google Patents

人工晶体植入器具和人工晶体植入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250051A
CN105250051A CN201510413214.6A CN201510413214A CN105250051A CN 105250051 A CN105250051 A CN 105250051A CN 201510413214 A CN201510413214 A CN 201510413214A CN 105250051 A CN105250051 A CN 10525005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
axle
optic
intraocular lens
intraocular lens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413214.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250051B (zh
Inventor
长坂信司
夏目明嘉
井上隆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h K K
Nidek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dech K K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h K K filed Critical Nidech K K
Publication of CN1052500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5005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25005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5005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2/00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i.e. artificial substitutes or replacements for parts of the body; Appliances for connecting them with the body;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 A61F2/02Prostheses implantable into the body
    • A61F2/14Eye parts, e.g. lenses, corneal implants; Implanting instrument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Artificial eyes
    • A61F2/16Intraocular lenses
    • A61F2/1662Instruments for inserting intraocular lenses into the eye
    • A61F2/1678Instruments for inserting intraocular lenses into the eye with a separate cartridge or other lens setting part for storage of a lens, e.g. preloadable for shipping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2/00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i.e. artificial substitutes or replacements for parts of the body; Appliances for connecting them with the body;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 A61F2/02Prostheses implantable into the body
    • A61F2/14Eye parts, e.g. lenses, corneal implants; Implanting instrument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Artificial eyes
    • A61F2/16Intraocular lenses
    • A61F2/1662Instruments for inserting intraocular lenses into the eye
    • A61F2/167Instruments for inserting intraocular lenses into the eye with pushable plunge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2/00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i.e. artificial substitutes or replacements for parts of the body; Appliances for connecting them with the body;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 A61F2/02Prostheses implantable into the body
    • A61F2/14Eye parts, e.g. lenses, corneal implants; Implanting instrument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Artificial eyes
    • A61F2/16Intraocular lenses
    • A61F2002/1681Intraocular lenses having supporting structure for lens, e.g. haptic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Ophthalmology & Optometr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Oral & Maxillofacial Surgery (AREA)
  • Transplantation (AREA)
  • Cardiology (AREA)
  • Prosthe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人工晶体植入器具和人工晶体植入系统,所述人工晶体植入器具包括:柱塞,将能变形的人工晶体沿推出轴向眼内推出,所述人工晶体具有光学部和从所述光学部的周围向外侧延伸的一个或多个支承部;设置部,以将至少一个所述支承部配置在比所述光学部更靠基端侧的状态设置所述人工晶体;以及轴外移动部,通过从与所述推出轴不同的方向推压设置于所述设置部的所述人工晶体的所述支承部,使设置于所述设置部的所述人工晶体的所述支承部变形和移动。按照所述的人工晶体植入器具和人工晶体植入系统,能将人工晶体恰当地弯折并射出。

Description

人工晶体植入器具和人工晶体植入系统
相关申请的交叉参考
本申请要求2014年07月14日向日本特许厅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4-144132号的优先权,因此将所述日本专利申请的全部内容以引用的方式并入本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人工晶体植入眼内的人工晶体植入器具和人工晶体植入系统。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白内障手术的一种手术方法,通常采用摘出晶状体后植入人工晶体以替代晶状体的方法。人工晶体从患者眼的切创植入眼内。为了减小切创,广泛使用的方法是使用柔软的人工晶体。利用人工晶体植入器具将所述人工晶体弯折使其变小后植入眼内。作为广泛使用的柔软的人工晶体,具有提供患者眼的屈光度的光学部以及在眼内支承光学部的支承部。
已知的用于向眼内植入柔软的人工晶体的人工晶体植入器具,使人工晶体的支承部弯曲,并将支承部的一部分配置在人工晶体的光学部的光学面的上方。随后,光学部变形并被植入眼内(参照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4-351196号)。此外,按照其他已知的人工晶体植入器具,将人工晶体的支承部弯曲并将其夹入人工晶体的光学部的基端与推出构件的前端之间。通过在将支承部夹入光学部与推出构件之间的状态下用推出构件推压支承部,将人工晶体整体推出(参照国际申请国际公布号WO2011/048631)。
如果不能使支承部恰当地弯折,则人工晶体的植入有时会出现障碍。例如,在人工晶体的推出中存在支承部破损的可能性。此外,如果不能使支承部恰当地弯折,则还存在有支承部在眼内向意外的方向复原的可能性。在支承部向意外的方向复原了的情况下,手术操作者使用镊子等在眼内移动支承部,因此,增加了手术的工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能恰当地弯折并射出人工晶体的人工晶体植入器具和人工晶体植入系统。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人工晶体植入器具和人工晶体植入系统具备如下的构成。
(1)一种人工晶体植入器具,其通过使棒状的柱塞沿推出轴前进,将具有光学部和从所述光学部的周围向外侧延伸的一个或多个支承部的能变形的人工晶体植入眼内,所述人工晶体植入器具包括:设置部,以将至少一个所述支承部配置在比所述光学部更靠基端侧的状态设置所述人工晶体;以及轴外移动部,是与所述柱塞不同的构件,通过从与所述推出轴不同的方向推压设置于所述设置部的所述人工晶体的所述支承部,使设置于所述设置部的所述人工晶体的所述支承部变形和移动。
(2)一种人工晶体植入系统,其通过使棒状的柱塞沿推出轴前进,将预先填充的、具有光学部和从所述光学部的周围向外侧延伸的一个或多个支承部的能变形的人工晶体植入眼内,所述人工晶体植入系统包括:设置部,以将至少一个所述支承部配置在比所述光学部更靠基端侧的状态设置所述人工晶体;以及轴外移动部,是与所述柱塞不同的构件,通过从与所述推出轴不同的方向推压设置于所述设置部的所述人工晶体的所述支承部,使设置于所述设置部的所述人工晶体的所述支承部变形和移动。
(3)一种人工晶体植入器具,其将具有光学部和从所述光学部的周围向外侧延伸的一个或多个支承部的能变形的人工晶体植入眼内,所述人工晶体植入器具包括:设置部,设置所述人工晶体;移动部,通过使放置于所述设置部的所述支承部变形,将所述支承部向接近所述光学部的方向移动;以及变形抑制部,抑制通过所述移动部变形的所述支承部的至少一部分的变形。
(4)一种人工晶体植入系统,其预先填充有具有光学部和从所述光学部的周围向外侧延伸的一个或多个支承部的能变形的人工晶体,将所述人工晶体植入眼内,所述人工晶体植入系统包括:设置部,设置所述人工晶体;移动部,通过使放置于所述设置部的所述支承部变形,将所述支承部向接近所述光学部的方向移动;以及变形抑制部,抑制通过所述移动部变形的所述支承部的至少一部分的变形。
(5)一种人工晶体植入器具,其通过在筒状的主体部的内部使棒状的柱塞沿推出轴前进,将具有光学部和从所述光学部的周围向外侧延伸的一个或多个环形的支承部的能变形的人工晶体植入眼内,所述主体部包括:设置部,以使所述支承部朝向规定的方向的状态设置所述人工晶体;以及注入口,用于向所述设置部注入粘弹性物质,当所述人工晶体被设置到所述设置部时,所述注入口位于比所述环形的支承部的外侧面更靠外侧。
(6)一种人工晶体植入系统,其通过在筒状的主体部的内部使棒状的柱塞沿推出轴前进,将预先填充的、具有光学部和从所述光学部的周围向外侧延伸的一个或多个环形的支承部的能变形的人工晶体植入眼内,所述主体部包括:设置部,以使所述支承部朝向规定的方向的状态设置所述人工晶体;以及注入口,用于向所述设置部注入粘弹性物质,当所述人工晶体被设置到所述设置部时,所述注入口位于比所述环形的支承部的外侧面更靠外侧。
(7)一种人工晶体植入器具,其通过在前端具有注嘴部的筒状的主体部的内部使棒状的柱塞沿推出轴前进,将能变形的人工晶体植入眼内,所述人工晶体具备:光学部,具有使光折射的光学面;以及一个或多个支承部,从所述光学部的周围向外侧延伸,所述人工晶体植入器具包括:前端变细部,设置在比所述注嘴部更靠基端侧,具有随着朝向所述注嘴部前端变细的内壁;光学部设置部,设置在比所述前端变细部更靠基端侧,用于设置被所述柱塞推出前的所述光学部;以及通道部,设置在所述前端变细部与所述光学部设置部之间,从所述光学部设置部到所述前端变细部形成宽度为所述光学部的宽度以上的通道,所述通道部的与所述光学部的一方的光学面相对的通道壁具备弯曲部,当从所述推出轴的方向观察时,所述弯曲部朝向远离所述推出轴的方向弯曲为凹状,随着从基端侧朝向前端侧,所述弯曲部的弯曲量增加。
(8)一种人工晶体植入系统,其通过在前端具有注嘴部的筒状的主体部的内部使棒状的柱塞沿推出轴前进,将预先填充的、能变形的人工晶体植入眼内,所述人工晶体具备:光学部,具有使光折射的光学面;以及一个或多个支承部,从所述光学部的周围向外侧延伸,所述人工晶体植入系统包括:前端变细部,设置在比所述注嘴部更靠基端侧,具有随着朝向所述注嘴部前端变细的内壁;光学部设置部,设置在比所述前端变细部更靠基端侧,用于设置被所述柱塞推出前的所述光学部;以及通道部,设置在所述前端变细部与所述光学部设置部之间,从所述光学部设置部到所述前端变细部形成宽度为所述光学部的宽度以上的通道,所述通道部的与所述光学部的一方的光学面相对的通道壁具备弯曲部,当从所述推出轴的方向观察时,所述弯曲部朝向远离所述推出轴的方向弯曲为凹状,随着从基端侧朝向前端侧,所述弯曲部的弯曲量增加。
(9)一种人工晶体植入器具,其通过使棒状的柱塞沿推出轴前进,将具有光学部和从所述光学部的周围向外侧延伸的一个或多个环状的支承部的能变形的人工晶体植入眼内,所述人工晶体植入器具包括:设置部,将被所述柱塞推出的所述人工晶体朝向规定的方向设置;以及直线移动部,通过在平行于所述推出轴的方向上直线移动,将所述支承部向接近所述光学部的方向移动,所述直线移动部的前端侧端部以相对于所述推出轴偏向设置于所述设置部的所述人工晶体的所述支承部的基端所处的方向的方式配置。
(10)一种人工晶体植入系统,其通过使棒状的柱塞沿推出轴前进,将预先填充的、具有光学部和从所述光学部的周围向外侧延伸的一个或多个环状的支承部的能变形的人工晶体植入眼内,所述人工晶体植入系统包括:设置部,将被所述柱塞推出的所述人工晶体朝向规定的方向设置;以及直线移动部,通过在平行于所述推出轴的方向上直线移动,将所述支承部向接近所述光学部的方向移动,当从所述推出轴的前端侧观察时,所述直线移动部的前端侧端部以偏向于设置于所述设置部的所述人工晶体的所述支承部的基端所处的方向的方式配置。
(11)一种人工晶体植入器具,其通过使棒状的柱塞沿推出轴前进,将具有使光折射的光学部和从所述光学部的周围向外侧延伸的一个或多个环状的支承部的、能变形的人工晶体植入眼内,所述人工晶体植入器具包括:通道部,所述支承部向所述光学部的方向弯曲了的所述人工晶体被所述柱塞推压而通过该通道部;以及抵接部,至少设置于所述通道部的、从所述推出轴离开的左右各个位置,与通过所述通道上的所述光学部的侧面的不同部位抵接,所述抵接部形成为:施加给所述人工晶体的、来自左右各个方向的应力在所述人工晶体的右侧和左侧不同。
(12)一种人工晶体植入系统,其通过使棒状的柱塞沿推出轴前进,将预先填充的、具有使光折射的光学部和从所述光学部的周围向外侧延伸的一个或多个环状的支承部的、能变形的人工晶体植入眼内,所述人工晶体植入系统包括:通道部,所述支承部向所述光学部的方向弯曲了的所述人工晶体被所述柱塞推压而通过该通道部;以及抵接部,至少设置于所述通道部的、从所述推出轴离开的左右各个位置,与通过所述通道上的所述光学部的侧面的不同部位抵接,所述抵接部形成为:施加给所述人工晶体的、来自左右各个方向的应力在所述人工晶体的右侧和左侧不同。
(13)一种人工晶体植入器具,其通过使棒状的柱塞沿推出轴前进,将具有使光折射的光学部和从所述光学部的周围向外侧延伸的一或多个支承部的、能变形的人工晶体植入眼内,所述人工晶体植入器具包括:光学部设置部,设置所述光学部;定位部,把从所述光学部延伸的所述一个或多个支承部中的至少任意一个定位在从通过设置于所述光学部设置部的所述光学部的厚度方向的中心且垂直于所述光学部的光轴的中心平面偏离的位置;移动部,将被所述定位部定位了的所述支承部向接近所述光学部的方向移动;以及移动引导部,设置在所述定位部和所述光学部设置部之间,通过在所述支承部利用所述移动部移动的途中与所述支承部接触,引导利用所述移动部的所述支承部的移动,所述移动引导部在将所述支承部与所述中心平面的距离保持为一定的状态下引导所述支承部的移动,或者,所述移动引导部以所述支承部越接近所述光学部设置部所述支承部越接近所述中心平面的方式引导所述支承部的移动。
(14)一种人工晶体植入器具,其通过使棒状的柱塞沿推出轴前进,将具有光学部和从所述光学部的周围向外侧延伸的一或多个支承部的能变形的人工晶体植入眼内,所述人工晶体植入器具包括:光学部设置部,设置所述光学部;定位部,以将所述支承部从所述光学部设置部的设置面侧朝向上方抬起的方式支承所述支承部,用于在所述光学部设置于所述光学部设置部的状态下在比所述光学部设置部的设置面更高的位置支承所述支承部;以及移动引导部,形成为以使被所述定位部抬起支承的所述支承部的高度位置沿所述推出轴维持规定距离或依次降低的方式,从所述定位部朝向人工晶体植入器具的前端延伸。
(15)一种人工晶体植入系统,其通过使棒状的柱塞沿推出轴前进,将预先填充的、具有使光折射的光学部和从所述光学部的周围向外侧延伸的一或多个支承部的、能变形的人工晶体植入眼内,所述人工晶体植入系统包括:光学部设置部,设置所述光学部;定位部,把从所述光学部延伸的所述一个或多个支承部中的至少任意一个定位在从通过设置于所述光学部设置部的所述光学部的厚度方向的中心且垂直于所述光学部的光轴的中心平面离开的位置;移动部,将被所述定位部定位了的所述支承部向接近所述光学部的方向移动;以及移动引导部,设置在所述定位部和所述光学部设置部之间,通过在所述支承部利用所述移动部移动的途中与所述支承部接触,引导利用所述移动部的所述支承部的移动,所述移动引导部在将所述支承部与所述中心平面的距离保持为一定的状态下引导所述支承部的移动,或者,所述移动引导部以所述支承部越接近所述光学部设置部所述支承部越接近所述中心平面的方式引导所述支承部的移动。
按照所述的人工晶体植入器具和人工晶体植入系统,能够容易地射出人工晶体。
本发明提供一种人工晶体植入器具,其包括:柱塞,将能变形的人工晶体沿推出轴向眼内推出,所述人工晶体具有光学部和从所述光学部的周围向外侧延伸的一个或多个支承部;设置部,以将至少一个所述支承部配置在比所述光学部更靠基端侧的状态设置所述人工晶体;以及轴外移动部,通过从与所述推出轴不同的方向推压设置于所述设置部的所述人工晶体的所述支承部,使设置于所述设置部的所述人工晶体的所述支承部变形和移动。
此外,本发明提供一种人工晶体植入系统,其包括:能变形的人工晶体,具有光学部和从所述光学部的周围向外侧延伸的一个或多个支承部;柱塞,将所述人工晶体沿推出轴向眼内推出;设置部,以将至少一个所述支承部配置在比所述光学部更靠基端侧的状态设置所述人工晶体;以及轴外移动部,通过从与所述推出轴不同的方向推压设置于所述设置部的所述人工晶体的所述支承部,使设置于所述设置部的所述人工晶体的所述支承部变形和移动。
按照所述的人工晶体植入器具和人工晶体植入系统,能将人工晶体恰当地弯折并射出。
附图说明
图1是从斜上方观察到的本实施方式的人工晶体植入器具的立体图。
图2是从斜下方观察到的图1的人工晶体植入器具的立体图。
图3A和图3B是图1的人工晶体植入器具的左视图,图3A表示了将安装部推入后的人工晶体植入器具的状态,图3B表示了将安装部推入前的人工晶体植入器具的状态。
图4是图1的人工晶体植入器具的局部图(俯视图),主要表示了顶板部。
图5是图1的人工晶体植入器具的局部图(仰视图),主要表示了插入部和设置部,省略了安装部和保持部。
图6A和图6B表示了图1的人工晶体植入器具的顶板部,图6A是从斜下方观察到的顶板部的立体图,图6B是顶板部的仰视图。
图7是图1的人工晶体植入器具的局部图,主要表示了设置部,省略了顶板部。
图8A和图8B是图1中的XI-XI剖面的局部剖面图,图8A表示了将安装部推入后的人工晶体植入器具的状态,图8B表示了将安装部推入前的人工晶体植入器具的状态。
图9是从斜上方观察到的图1的人工晶体植入器具的柱塞的立体图。
图10A~图10E是主要表示图9的柱塞的前端部的局部图,图10A是主视图,图10B是俯视图,图10C是左视图,图10D是右视图,图10E是仰视图。
图11A和图11B表示了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人工晶体,图11A是俯视图,图11B是左视图。
图12A~图12E是用于说明人工晶体的、推出时的变形状态的简要说明图。
图13A和图13B是用于说明后方支承部的变形的简要说明图。
图14A~图14C是用于说明利用轴外移动部的、后方支承部的变形的简要说明图。
图15是用于说明利用应力发生部的、轴外移动部的变形的简要说明图。
图16A和图16B是用于说明注入口的简要说明图。
图17A和图17B是用于说明移动引导部的简要说明图。
图18A~图18C是用于说明变形抑制部的简要说明图。
图19A和图19B是用于说明抵接部的简要说明图。
图20A和图20B是用于说明变形引导部的简要说明图。
图21A是相当图8A中的XII-XII剖面的剖面图,图21B是相当图8A中的XIII-XIII剖面的剖面图,图21C是相当图8A中的XIV-XIV剖面的剖面图,图21D是相当图8A中的XV-XV剖面的剖面图,图21E是相当图8A中的XVI-XVI剖面的剖面图,图21F是相当图8A中的XVII-XVII剖面的剖面图。
图22A和图22B是用于说明前方支承部的变形的简要说明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人工晶体植入器具
100主体
110主体筒部
130设置部
150顶板部
160保持部
170安装部
180插入部
300柱塞
350轴基部
370推压部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面的详细说明中,出于说明的目的,为了提供对所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彻底的理解,提出了许多具体的细节。然而,显然可以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前提下实施一个或更多的实施方式。在其它的情况下,为了简化制图,示意性地示出了公知的结构和装置。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典型的实施方式。另外,在以后的说明中,将主体部100的注嘴部182的方向(图1的纸面左下侧)设为前端方向(前方),将柱塞300的推压部370的方向(图1的纸面右上侧)设为基端方向(后方)。此外,将图1中的纸面上侧、下侧、右斜下侧和左斜上侧,分别设为人工晶体植入器具10的上方、下方、左方和右方。
<1-1.整体构成>
参照图1、图2、图3A和图3B说明本实施方式的人工晶体植入器具10的整体构成。本实施方式的人工晶体植入器具10用于向眼内送出能变形的人工晶体1。人工晶体植入器具10具备主体部100和柱塞300。主体部100为筒状,具备用于将人工晶体1(参照图11A和图11B等)弯折缩小的变形构件。柱塞300为棒状,将人工晶体1沿推出轴A向患者眼的眼内推出。
柱塞300安装于主体部100。柱塞300相对于主体部100能沿前后方向进退移动。通过边使柱塞300与填充在主体部100的内部的人工晶体1抵接边将柱塞300向前端侧推出,将人工晶体1向患者眼的眼内排出。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人工晶体植入器具10的状态,在将人工晶体1植入眼内时的植入状态、以及输送和保管人工晶体植入器具10时的保管状态之间切换。在植入状态下安装部170(具体将在后面叙述)接近主体部100(参照图3A)。在保管状态下安装部170远离主体部100(参照图3B)。
本实施方式的主体部100和柱塞300由树脂材料形成。人工晶体植入器具10可以通过模具成型或者通过切削树脂的切削加工等形成。通过用树脂材料形成人工晶体植入器具10,在使用后可以容易地废弃人工晶体植入器具10。此外,通过用树脂材料形成人工晶体植入器具10,能够降低人工晶体植入器具10的制造费用。因此,能够以低价格向使用者提供人工晶体植入器具10。
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将具有粘着性的柔软的人工晶体1推出,对筒状的主体部100的内壁进行了润滑涂层处理。此外,本实施方式的人工晶体植入器具10形成为无色透明或无色半透明。因此,使用者可以从人工晶体植入器具10的外部容易地对填充在人工晶体植入器具10的内部的人工晶体1的变形状态进行视觉辨认。
<1-2.主体部>
主体部100具备主体筒部110、设置部130和插入部180。在主体部100的基端配置有主体筒部110。主体筒部110具有向前端方向(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筒状形状。填充人工晶体1的设置部130与主体筒部110的前端连接。插入部180与设置部130的前端连接。插入部180形成有用于使人工晶体1变形缩小的、前端变细的外形形状和内部空间。在主体部100的内部形成有通孔。通孔以从主体筒部110的基端延伸到插入部180的前端的方式设置。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主体部100是通过连接多个构件制造而成的。更具体而言,将作为另外的构件的安装部170和顶板部150与将主体筒部110、左右壁部140、保持部160和插入部180一体成型得到的构件连接。各构件的说明详见后述。
<1-2-1.主体筒部>
主体筒部110具备伸出部111、前方卡合部112、后方卡合部113和前方倾斜部114。主体筒部110形成为横截面形状大致为矩形。用于使用者用手指握持的伸出部111与主体筒部110的比基端略靠前端侧的外壁连接。伸出部111为板状的构件,在与推出轴A大致垂直的方向上从主体筒部110的外壁伸出。伸出部111的向左右方向伸出的部分的面积,比伸出部111的向上下方向伸出的部分的面积大。
主体筒部110的底面侧的外壁上具备前方卡合部112和后方卡合部113。后方卡合部113形成在主体筒部110的基端与伸出部111之间。后方卡合部113是用于与柱塞300的前方叶片部351(参照图9将在后面叙述)卡合的孔。前方卡合部112形成在主体筒部110的前端和伸出部111之间。在前方卡合部112形成有与后方卡合部113的孔相同开口面积的孔。
主体筒部110的下方外壁的前端形成有前方倾斜部114。前方倾斜部114是通过将形成主体筒部110的壁部向前方倾斜而形成的。从前端和基端的方向观察主体筒部110时,由于前方倾斜部114,前端的中空面积比主体筒部110的基端的中空面积小。前方倾斜部114作为限制柱塞300前进的前进限制构件发挥作用。通过使前方倾斜部114与设置在柱塞300的前后方向的大致中心的倾斜面353(参照图9)抵接,使柱塞300的前进停止。
<1-2-2.设置部>
设置部130具备左右壁部140、顶板部150、保持部160以及安装部170。人工晶体1以至少一个支承部3配置在比光学部2更靠基端侧的状态设置于设置部130。
<左右壁部>
左右壁部140与主体筒部110的前端连接。左右壁部140具有右壁和左壁。右壁从主体筒部110的前端的右端向前端方向延伸。左壁从主体筒部110的前端的左端向前端方向延伸。右壁和左壁彼此平行延伸。右壁和左壁与包含推出轴A的水平平面垂直。右壁与左壁的距离比人工晶体1的最大外形短、且比人工晶体1的光学部2的直径略长。
<顶板部>
顶板部150是大致平板形状的构件。顶板部150与主体筒部110的前端的上端、左右壁部140的上端、插入部180(具体将在后面叙述)的基端的上端连接。由主体筒部110、左右壁部140和插入部180形成的推出轴A的上方的开口,被顶板部150堵塞。因此,顶板部150的朝向推出轴A的方向的面(与光学部2的光学面相对的面),成为筒状的主体部100的内壁面(内侧的面)。顶板部150的另一个面,成为主体部100的外壁面(外侧的面)。具体地说,顶板部150的内壁面成为通道部132(参照图7)的内壁面。通道部132是用于使人工晶体1从光学部设置部131(参照图7)朝向前端变细部181(参照图7)通过的通道。
<顶板部·外壁面>
参照图4说明顶板部150的外壁面侧。图4是从上方观察到的顶板部150的简要说明图。此外,图4的虚线是人工晶体1的轮廓线。所述虚线表示了处于能够通过柱塞300推出的、人工晶体植入器具10的状态(植入状态)的人工晶体1的位置。顶板部150的外壁面上形成有注入部151和移动限制孔152。
注入部151具备针引导部153和注入口154。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顶板部150的外壁的一部分向外方(上方)突出,形成肋状的针引导部153。针引导部153形成为弯曲顶点位于推出轴A的前端方向的倒V形。另外,针引导部153的向外方突出的突出部位形成为:越朝向前端突出部位的高度越高。在倒V形的内侧的顶点部形成有注入口154。注入口154是通过形成贯穿顶板部150的外侧面和内侧面的孔而形成的。注入口154具有使用于向设置部130注入粘弹性物质等润滑剂的注入针能通过的开口面积。另外,设置针引导部153时,针引导部153的形状可以适当变更。例如,也可以不是V形,而形成环状的针引导部153。此外,代替肋,也可以通过使顶板部150的外壁的一部分凹陷而形成针引导部153。在该情况下,通过凹陷形成的台阶部成为针引导部153。
顶板部150还具备一对移动限制孔152。一对移动限制孔152位于顶板部150的前后方向的大致一半的位置且分别设置于顶板部150的右端和左端。如果把人工晶体植入器具10收容在盒(未图示)中,则设置在盒上的移动限制突起贯穿顶板部150的移动限制孔152。因此,通过使设置在盒上的移动限制突起与顶板部150的移动限制孔152彼此嵌合,来限制收容在盒中的人工晶体植入器具10的移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形成针引导部153的倒V形的突出部的两侧方,分别形成有一对移动限制孔152。因此,在移动限制孔152和注入口154之间,形成成为针引导部153的倒V形的突出部。换句话说,针引导部153以与连接各移动限制孔152和注入口154的直线交叉的方式(以遮蔽移动限制孔152和注入口154之间的方式)形成。因此,本实施方式的人工晶体植入器具10利用针引导部153,能够抑制注入针误插入移动限制孔152。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果从上方观察植入时的(植入状态的)人工晶体植入器具10,则注入口154形成在前方支承部3A的外侧(即,相对于前方支承部3A与光学部2侧相反的一侧)。对此进行更具体的说明。将通过光学部2的中心和前方支承部3A的基端的直线设为第一直线。将通过光学部2的中心且与推出轴A平行的直线设为第二直线。在该情况下,注入口154形成在位于前方支承部3A的外侧的、被第一直线和第二直线包围的区域内。此外,注入口154形成在比形成前端变细形状的内壁的前端变细部181(具体将在后面叙述)更靠基端侧。具体地说,注入口154设置在用于使设置于设置部130的人工晶体1通过插入部180(参照图1、图2、图3A和图3B等)的通道部132(参照图7)的区域内。因此,从注入口154注入的粘弹性物质,同时填充于设置于设置部130的人工晶体1和人工晶体1前进的区域。
<顶板部·内壁面>
参照图5、图6A和图6B说明顶板部150的内壁面。另外,图5是在从人工晶体植入器具10取下了保持部160和安装部170的状态下从下方观察到的顶板部150的说明图。图6A和图6B是用于说明顶板部150的、被从主体部100取下了的顶板部150的部件图。图6A是从顶板部150的左斜后方观察的立体图。图6B是顶板部150的仰视图。图6A和图6B的纸面眼前侧,成为植入开始时的下方。此外,图5和图6B的虚线是人工晶体1的轮廓线。所述虚线表示了处于能由柱塞300推出的人工晶体植入器具10的状态(植入状态)的人工晶体1的位置。
顶板部150的内壁面具备变形引导部146、侧方变形抑制部149、应力发生部156、抵接部157A、157B、轴伸出槽158、上方变形抑制部159和上方凹陷部145。另外,变形引导部146具备平行引导面146A和倾斜引导面146B。
在本实施方式中,顶板部150的内壁面上形成有凹凸。所述凹凸在左右方向上非对称。向下方突出的、板状的左右板148分别与顶板部150的内壁面的左端和右端连接。右侧的左右板148与左侧的左右板148的距离,比人工晶体1的最大直径窄,比光学部2的直径略宽。
在顶板部150的内壁面的基端侧设有上方凹陷部145。上方凹陷部145以下述方式形成:在安装部170(参照图8A和图8B等)被推入的状态下,在安装部170的第一接触部175A和第一接触部175B(参照图7)的上方设有空间。通过使顶板部150的内壁面向上方凹陷,形成上方凹陷部145。虽然具体将在后面叙述,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如果安装部170被推入而使人工晶体1变形并且使人工晶体1定位,则人工晶体1的后方支承部3B位于上方凹陷部145。
在顶板部150的内壁面的左端部(图6A中的右下侧端部和图6B中的上侧端部)形成有侧方变形抑制部149。如图6B所示,侧方变形抑制部149形成于在安装部170被推入时与人工晶体1的后方支承部3B的根部4的外侧面相对的位置。侧方变形抑制部149上形成有朝向右方的面。本实施方式的侧方变形抑制部149,抑制后方支承部3B(具体为根部4)向左方变形。另外,侧方变形抑制部149的朝向右方的面形成为略微朝向下侧的锥台(テーパー)形。即,侧方变形抑制部149形成为:抑制在使人工晶体1向推出轴A的方向移动时因侧方变形抑制部149和人工晶体1的端部发生干涉而使人工晶体1大幅变形。
为了抑制前进中的柱塞300的推出构件310和推出棒330(参照图9)的轴偏移,顶板部150的内壁面上设有轴伸出槽158。轴伸出槽158是通过将内壁面向上方弯曲而形成的。轴伸出槽158形成为具有与柱塞300的推出棒330的横截面形状对应的弯曲形状。轴伸出槽158以使内壁面的中央部与推出轴A大致平行(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
另外,轴伸出槽158分开为上方凹陷部145的前端侧和上方凹陷部145的后端侧。在上方凹陷部145的凹陷区域内形成有上方变形抑制部159。上方变形抑制部159位于安装部170被推入时的人工晶体1的后方支承部3B的根部4位置的上方。从基端方向观察顶板部150时,上方变形抑制部159形成在轴伸出槽158的左方(图6B中的上方)。应力发生部156设置在与后述的轴外移动部177(参照图7)干涉的位置上。如果轴外移动部177向上方移动,则轴外移动部177与应力发生部156接触并变形,将后方支承部3B向前方推出。其具体内容将在后面叙述。此外,抵接部157A和抵接部157B的具体内容也将在后面叙述。
上方变形抑制部159以从上方凹陷部145的凹陷面向下方突出的方式形成。在向下方突出的上方变形抑制部159的下端,形成有与人工晶体1抵接的大致平坦面。如果从下方观察,则上方变形抑制部159的大致平坦面具有大致矩形形状,该大致矩形形状具有朝向前端方向(沿着前后方向)的长边方向。本实施方式的上方变形抑制部159能够抑制后方支承部3B向上方的变形量大于预定量的情况。
变形引导部146具备平行引导面146A和倾斜引导面146B。变形引导部146可以通过使主体部100的内壁凹陷或突出而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顶板部150的壁面的一部分向下方突出来形成变形引导部146。因此,利用简易的方法形成变形引导部146。在弯曲形状的轴伸出槽158的右端和左端分别设置有平行引导面146A。分别设置在轴伸出槽158的左端和右端的两个平行引导面146A的每一个,都具有成为向下方凸的形状的弯曲形状。两个平行引导面146A沿与推出轴A平行的方向(前后方向)延伸。
倾斜引导面146B的前端与右侧的平行引导面146A的基端连接。倾斜引导面146B是通过使顶板部150的内壁面向上方凹陷而形成的。倾斜引导面146B具备朝向基端方向的引导斜面。引导斜面是越接近前端侧越接近推出轴A的、平滑的斜面。倾斜引导面146B形成为越朝向基端方向凹陷量越增加。倾斜引导面146B的基端的凹陷量,大致和上方凹陷部145的凹陷量相同。因此,形成倾斜引导面146B的凹陷底面的基端,与上方凹陷部145的凹陷底面的前端平滑地连接。
倾斜引导面146B的引导斜面形成为越朝向前端,斜面的上下方向的宽度变得越窄。在顶板部150的内壁面的左右端,形成有从外壁面贯穿至内壁面的移动限制孔152。比移动限制孔152略靠前端侧,配置有倾斜引导面146B的基端。因此,如果从上方观察推出时的人工晶体植入器具10,则倾斜引导面146B的基端配置在光学部2的左右方向端部的大致上方。此外,如果从上方观察推出时的人工晶体植入器具10,则前端侧的轴伸出槽158的基端配置在光学部2的中心的上方。变形引导部146(在本实施方式中包含平行引导面146A和倾斜引导面146B)在进行前方支承部3A的定位(タッキング)时,引导前方支承部3A的变形和移动。由此,前方支承部3A可以弯曲为规定的形状。另外,所谓的“定位”是指,通过使前方支承部3A和后方支承部3B中的至少任意一个变形并移动到与光学部2的光学面相对的位置,使前方支承部3A和/或后方支承部3B与、光学部2成为彼此重叠的状态。
<抵接部>
在设置于顶板部150的左右端的左右板148的各个基端,分别形成有抵接部157A和抵接部157B。抵接部157A设置在右侧。抵接部157B与抵接部157A相对,设置在左侧。设置在左侧的抵接部157B,配置在比推出轴A更靠后方支承部3B的根部4一侧。两个抵接部157A和抵接部157B能够抑制因被弯曲了的支承部3的复原力的影响而使人工晶体1发生不良变形。抵接部157A和抵接部157B具有相对于轴伸出槽158大致对称的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抵接部157A和抵接部157B的形状大致相同。但是,抵接部157B比抵接部157A稍大。因此,两个抵接部157A和抵接部157B分别施加给人工晶体1的应力彼此不同。即,由抵接部157B从位于后方支承部3B的根部4的左侧对人工晶体1施加的应力,大于从相反一侧由抵接部157A对人工晶体1施加的应力。因此,因被弯曲了的(被定位了的)后方支承部3B的复原力的影响,人工晶体1向图6B中的逆时针方向的转动,被抵接部157A和抵接部157B抑制。另外,两个抵接部157A和抵接部157B的形状也可以彼此不同。
抵接部157A和抵接部157B具备朝向前端方向的脱出斜面143、以及朝向基端方向的斜面144(144A、144B)(也参照图19B)。斜面144以越朝向前端与推出轴A的距离越近的方式倾斜。即,右侧的抵接部157A的斜面144(144A)与左侧的抵接部157B的斜面144(144B)之间的、左右方向(与推出轴A水平地垂直的方向)的距离,越接近前端侧越逐渐变短。脱出斜面143的前端与左右板148的朝向轴伸出槽158的面的基端连接。斜面144的前端与脱出斜面143的基端连接。斜面144的基端成为左右板148的基端部。另外,脱出斜面143的基端与斜面144的前端的连接部形成为曲面。两个抵接部157A和抵接部157B在与推出轴A垂直的同一平面上,分别配置在推出轴A的右侧和左侧。即,两个抵接部157A和抵接部157B,形成在推出轴A的轴向上的同一位置。
如图6B所示,如果从下方观察植入时的人工晶体植入器具10,则从推出轴A到抵接部157B的斜面144的前端的距离,比从推出轴A到抵接部157A的斜面144的前端的距离短。因此,由抵接部157B从左侧对人工晶体1施加的应力,比由抵接部157A从相反一侧(右侧)对人工晶体1施加的应力大。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两个抵接部157A和抵接部157B的大小和距推出轴A的距离彼此不同。可是,通过改变两个抵接部157A和157B抵接部的形状、大小、距推出轴A的距离、材质和斜面144的表面的状态(例如斜面144的表面的粒度、凹凸的状态、附着于斜面144的表面的物质等)等中的至少任意一个,可以使从两个抵接部157A和抵接部157B的每一个分别对人工晶体1施加的应力具有差异。另外,两个抵接部157A和抵接部157B的形状,也包含斜面144相对于推出轴A的角度等。
此外,连接右侧的斜面144(144A)的前端与左侧的斜面144(144B)的前端的直线的距离,比人工晶体1的光学部2的直径略短。另一方面,连接右侧的斜面144(144A)的基端与左侧的斜面144(144B)的基端的直线的距离,比人工晶体1的光学部2的直径略长。另外,斜面144与垂直于推出轴A的平面交叉的角度,比脱出斜面143与垂直于推出轴A的平面交叉的角度大。此外,斜面144形成为向外方略微弯曲。
<保持部>
以下说明保持部160。保持部160在人工晶体植入器具10处于保管状态期间,保持人工晶体1。如图3A和图3B所示,保持部160与左右壁部140的下端连接。如图8A和图8B所示,保持部160具备人工晶体保管部163和保持突出部166。人工晶体保管部163和保持突出部166形成为大致板状的基盘。另外,在所述基盘上形成有通孔,所述通孔用于使后述的安装部170的第一接触部175A、第一接触部175B、第二接触部176A和第二接触部176B(参照图7)能沿上下方向移动。
人工晶体保管部163在人工晶体植入器具10处于保管状态时与人工晶体1的光学部2的底面接触并保持人工晶体1。具体地说,本实施方式的人工晶体保管部163,在从推出轴A离开的位置保持光学部2。另外,保持突出部166在人工晶体植入器具10的制造时被弯折。弯折后的保持突出部166的前端部位于人工晶体1的光学面2A的上方,限制人工晶体1向上方的移动。
<安装部>
安装部170将保持于保持部160的人工晶体1移动到能够通过推出构件310推出的待机位置,并将人工晶体1定位在待机位置。如图7所示,在人工晶体1定位在待机位置的状态下,人工晶体1的光学部2设置在设置部130(参照图1、图2、图3A和图3B)内的光学部设置部131。如果推出构件310被向前端侧推出,则人工晶体1通过通道部132向前端变细部181移动,并从插入部180的斜面部183(参照图12A~图12E)向眼内排出。通道部132的左右方向(垂直于推出轴A且平行于光学部2的光学面的方向)的宽度,形成为光学部2的左右方向的宽度以上。前端变细部181具有朝向前端侧前端变细的内壁。即,垂直于推出轴A的方向上的、前端变细部181的截面面积,越接近前端侧越小。光学部2在被前端变细部181完全弯折的状态下,从斜面部183排出。
安装部170具备基座部171(参照图8A和图8B)、转动支承基部172(参照图8A和图8B)、右侧突起部173A(参照图7、图8A和图8B)、左侧突起部173B(参照图7)、弯曲部174(参照图7、图8A、图8B和图21A~图21F)和支点部167(参照图8A和图8B)。基座部171为板状的构件,具有与保持部160相对的内壁面以及朝向外方(下方)的外壁面。在安装部170的内壁面的比基端略靠前端侧,形成有转动支承基部172。转动支承基部172具有从基座部171向上方突出的形状。在基座部171的转动支承基部172的前端侧,形成有右侧突起部173A和左侧突起部173B。右侧突起部173A和左侧突起部173B,具有从基座部171向上方突出的形状。
如图7所示,右侧突起部173A形成在比通过基座部171的中心的前后方向中心线更靠右侧。右侧突起部173A在上端部具备第一接触部175A和第二接触部176A。第二接触部176A形成在比第一接触部175A更靠前端侧。左侧突起部173B形成在比通过基座部171的中心的前后方向中心线更靠左侧。左侧突起部173B在上端部具备轴外移动部177、第一接触部175B和第二接触部176B。第一接触部175B配置在比轴外移动部177更靠前端侧。第二接触部176B配置在比第一接触部175B更靠前端侧。具体内容将在后面叙述,第一接触部175A和第一接触部175B通过和基座部171一起向上方移动(可动),将后方支承部3B定位在待机位置。第二接触部176A和第二接触部176B通过和基座部171一起向上方移动(可动),将被保持部160保持的光学部2移动并定位到待机位置。
如图8A所示,第一接触部175A和第一接触部175B(图8A和图8B仅图示了第一接触部175A)的与后方支承部3B接触的部分(上端部分的一部分)的高度与、第二接触部176A和第二接触部176B(图8A和图8B仅图示了第二接触部176A)的与光学部2接触的部分(上端部分的一部分)的高度彼此不同。即,如果将穿过光学部2的厚度方向中心且垂直于光学部2的光轴的平面设为人工晶体1的中心平面P(参照图13A),则第一接触部175A和第一接触部175B的与后方支承部3B接触的部位与、第二接触部176A和第二接触部176B的与光学部2接触的部位,在与中心平面P交叉的方向上错开。因此,如果通过安装部170将人工晶体1定位在待机位置,则后方支承部3B被保持在从人工晶体1的中心平面P偏离了的位置。第二接触部176A和第二接触部176B将光学部2移动到推出轴A上。即,第二接触部176A和第二接触部176B的上表面,成为承载位于待机位置的光学部2的承载面。轴外移动部177是和柱塞300不同的构件。轴外移动部177伴随安装部170向上方的移动(可动)而变形,从与推出轴A不同的方向推压后方支承部3B。由此,轴外移动部177使后方支承部3B变形并移动。即,轴外移动部177通过从与推出轴A不同的方向推压,使设置于设置部130的人工晶体1的支承部3(后方支承部3B)变形并移动。
弯曲部174形成在通道部132的与光学部2的一个光学面(在本实施方式中朝向下方的光学面)相对的通道壁(即通道部132的下部的内侧的通道壁)上。具体参照图21A~图21F在后面进行叙述。从推出轴A的方向观察时,弯曲部174朝向远离推出轴A的方向(本实施方式中的下方)弯曲成凹状。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弯曲部174越接近前端侧弯曲量(曲率)越大。即,弯曲部174的凹状的弯曲面的曲率半径,越接近前端侧变得越小。光学部2通过在弯曲部174的弯曲面上滑动,利用粘弹性物质的表面张力的作用逐渐弯曲。因此,由于抑制了光学部2在前端变细部181急剧弯曲,所以人工晶体1发生不良变形的可能性降低。
如图8A和图8B所示,支点部167是从基座部171的前端侧端部进一步向前端侧突出的突起状的构件。支点部167以与槽或孔之间具有适当的间隙的状态,嵌入设置于设置部130(参照图1~图2,图3A和图3B)的前端部附近的槽或孔中。基座部171能够以在左右方向上横穿支点部167的转动轴为中心,相对于主体部100转动。
<1-2-3.插入部>
如图12A~图12E所示,插入部180具备前端变细部181和注嘴部182。插入部180的后端与设置部130的前端连接。如上所述,前端变细部181具有越朝向前端,前端越变细的形状。此外,前端变细部181形成为具有大致椭圆形状的横截面形状。由于前端变细部181具有前端变细的形状,所以推出轴A与前端变细部181的内壁的距离,越朝向前端变得越短。注嘴部182与前端变细部181的前端连接。
注嘴部182的横截面形状为大致圆形。在注嘴部182的前端侧形成有斜面部183。斜面部183形成相对于与推出轴A垂直的平面向左侧倾斜的开口。此外,注嘴部182的开口,具有能够使柱塞300的推出构件310和推出棒330通过的开口直径。另外,本实施方式的人工晶体植入器具10的斜面部183,具有通过将形成斜面部183的开口端面的基端向推出轴A的基端方向切入而得到的形状。通过使斜面部183的基端侧形状成为向基端方向切入的形状,在把注嘴部182向患者眼的切创插入时,可以使注嘴部182的横截面的外径变形缩小。因此,能够容易地将注嘴部182插入患者眼的切创。
<1-3.柱塞>
参照图9、图10A~图10E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柱塞300。本实施方式的柱塞300具备推出构件310、推出棒330、轴基部350、以及推压部370。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柱塞300也作为用于将人工晶体1的支承部3向接近光学部2的方向移动(即进行定位)的移动部301发挥作用。移动部301通过使设置于设置部130的人工晶体1的支承部3变形,使支承部3向接近光学部2的方向移动。移动部301包括直线移动部313(后述)。
在柱塞300的基端形成有推压部370。推压部370是向与推出轴A垂直的方向延伸的板状的构件。如果从推出轴A的基端侧观察推压部370,则推压部370具有下端部向下方突出的凸形形状。另外,在使用者推出柱塞300时,使用者的手指与推压部370抵接。
向推出轴A的前端方向(前后方向)延伸的棒状的轴基部350与推压部370的前端侧连接。轴基部350大体整体上具有大致H形的横截面形状。轴基部350具备前方叶片部351和后方叶片部352。前方叶片部351和后方叶片部352都具有叶片的形状,并且都形成在轴基部350的底面侧。此外,前方叶片部351设在轴基部350的前端侧。后方叶片部352设在轴基部350的基端侧。
通过将主体部100的前方卡合部112或后方卡合部113(参照图2)与前方叶片部351卡合,柱塞300卡止于主体部100。由此,进行柱塞300的定位,并且能够防止或者抑制柱塞300的逆行。
在本实施方式的人工晶体植入器具10中,后方卡合部113与前方叶片部351卡合了的情况下的柱塞300的位置,成为开始向前方推出人工晶体1的初始位置。同样地,前方卡合部112与前方叶片部351卡合了的情况下的柱塞300的位置,成为开始向患者眼植入人工晶体1的待机位置。
在初始位置,柱塞300的前端配置在比设置部130的基端略靠前端侧。在待机位置,柱塞300的前端配置在插入部180的长度的大致中间地点。另外,在初始位置,柱塞300不与填充在设置部130中的人工晶体1接触。
另外,具有大致H形的横截面的轴基部350插入横截面为大致矩形的主体部100。其结果,相对于主体部100的、柱塞300绕推出轴A的周向的转动受到抑制。
推出棒330与轴基部350的前端连接。推出棒330是在推出轴A的轴向上延伸的棒状的构件。推出棒330大致整体的横截面形状为大体圆形。另外,轴基部350的长度与从设置部130的基端到插入部180的前端的长度大致相同。此外,推出棒330的粗细被设定为:使推出棒330能够通过主体部100前端的注嘴部182的开口。
推出构件310与推出棒330的前端连接。如图10A~图10E所示,推出构件310具备轴棒311和前端部312。轴棒311配置在推出构件310的基端侧。前端部312配置在推出构件310的前端侧。轴棒311和前端部312的粗细被设定为:使轴棒311和前端部312能够通过主体部100前端的注嘴部182的开口。即,垂直于推出轴A的方向上的推出构件310的截面面积被设定为:使推出构件310能够通过注嘴部182。
前端部312具备直线移动部313、光学部接触部314、突起部315、下端突起316、前端倾斜面317、右侧凹陷部318、以及左侧凹陷部319。在前端部312的前端的上方侧形成有直线移动部313。在前端部312的前端的下方侧形成有光学部接触部314。
如图10A所示,从推出轴A的前端侧观察时的前端部312的正面,包含光学部接触部314的区域和直线移动部313的区域。因此,使用者仅通过推出柱塞300,就能够一起进行后方支承部3B的定位和光学部2的推出。此外,从推出轴A的前端侧观察时,光学部接触部314的左右方向的宽度,比直线移动部313的左右方向的宽度大。直线移动部313具有向前端方向突出的突出形状。此外,直线移动部313的前端部,具有向前端方向凸的弯曲形状。因此,后方支承部3B难以受到损伤。
直线移动部313通过沿推出轴A直线移动来推压支承部3。从推出轴A的前端侧观察时,直线移动部313偏向设置于设置部130的人工晶体1的后方支承部3B的基端所配置的一侧。即,本实施方式的直线移动部313的前端侧端部,以比推出轴A更偏向后方支承部3B的基端侧(左侧)的方式配置。因此,直线移动部313可以推压后方支承部3B的接近基端侧的位置。因此,相比于推压接近前端侧的位置的情况,后方支承部3B的变形和移动稳定并且能够容易确保移动量。另外,在推出轴A的轴向上,直线移动部313的前端侧端部可以配置在与光学部接触部314的前端侧端部相同的位置,或者,配置在比光学部接触部314的前端侧端部更靠前端侧的位置。在该情况下,由于可以使后方支承部3B向前端侧远远地延伸,所以能容易地进行良好的定位。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直线移动部313的前端侧端部形成在比光学部接触部314的前端侧端部更靠前端侧。因此,能够进行更高精度的定位。
从推出轴A的侧方观察到的、直线移动部313的山脊线(稜線)的长度,比抵接的支承部3的厚度长。即,上下方向(平行于光学部2的光轴的方向)上的直线移动部313的前端倾斜面317的距离,比支承部3的上下方向的厚度长。此外,从推出轴A的侧方观察到的、光学部接触部314的山脊线的长度,比抵接的光学部侧面2C的厚度长。
直线移动部313的朝向光学部接触部314侧的面321(即直线移动部313的底面),朝向推出轴A的前端方向(前方)倾斜。通过使直线移动部313的底面倾斜,与直线移动部313的底面抵接的光学部2,被向光学部接触部314的方向引导。此外,直线移动部313的左右各个端部,与前端倾斜面317和左侧凹陷部319平滑地连接。
光学部接触部314的前端面成为与推出轴A大致垂直的平面。光学部接触部314的左右各个端部具有曲面,并与右侧凹陷部318和左侧凹陷部319平滑地连接。因此,光学部2难以受到损伤。
突起部315与直线移动部313的上端连接。突起部315的形状为向推出轴A的前端方向(前方)延伸的突起形状。突起部315抑制与直线移动部313抵接的后方支承部3B向上方的移动。光学部接触部314的下端形成有下端突起316。下端突起316的形状为向推出轴A的前端方向延伸的突起形状。下端突起316抑制与光学部接触部314抵接的光学部2向下方的移动。
直线移动部313的前端部的前端倾斜面317,相对于垂直于推出轴A的平面朝向从推出轴A离开的方向倾斜。即,本实施方式的前端倾斜面317,以朝向与光学部2的光轴和推出轴A这双方垂直的左右方向的任意一个方向的方式倾斜。更具体而言,前端倾斜面317从直线移动部313的前端侧端部朝向与后方支承部3B的根部4所处的方向相反的方向(本实施方式中为右侧)延伸。此外,前端倾斜面317的前端与直线移动部313的右端连接。前端倾斜面317的基端与右侧凹陷部318的前端连接。前端倾斜面317提高了直线移动部313的刚性。
在前端部312的前端的右侧面形成有从前端倾斜面317的右端向基端方向凹陷的右侧凹陷部318。此外,在前端部312的前端的左侧面形成有从直线移动部313和光学部接触部314的左端向基端方向凹陷的左侧凹陷部319。
另外,在人工晶体1植入时,在左侧凹陷部319的侧壁与主体部100的内壁之间夹入后方支承部3B的根部4。在后方支承部3B的根部4被左侧凹陷部319卡止的状态下,被弯折了的人工晶体1从注嘴部182排出。由于在后方支承部3B的根部4被卡止的状态下排出被弯折了的人工晶体1,所以人工晶体1在患者眼的眼内复原时的动作稳定。
<1-4.人工晶体>
如图11A和图11B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人工晶体1具备光学部2和支承部3。此外,光学部2和支承部3一体成形。人工晶体1的材料可以是HEMA(甲基丙烯酸羟乙酯)等单体、或者丙烯酸酯和甲基丙烯酸酯的复合材料等以往通常作为能弯折的柔软的人工晶体使用的材料。
光学部2给予患者眼规定的屈光力。为了在眼内支承光学部2,形成有支承部3。本实施方式的人工晶体1具备一对支承部3。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当将人工晶体1设置于设置部130时,把从光学部2朝向注嘴部182的方向一方的支承部3称为前方支承部3A,将朝向柱塞300的方向的一方的支承部3称为后方支承部3B。
一对支承部3从光学部2的周边部向外侧延伸。支承部3具有沿周向弯曲的环形形状。支承部3的前端为自由端。各个支承部3(3A、3B)的基端从光学部2的周边部向外侧延伸。此外,一对支承部3具有相对于光学部2的中心对称的形状,并向相同的周向延伸。
本实施方式的人工晶体1的光学部2,具备光学面2A、光学面2B和光学部侧面2C。在图11A和图11B例示的人工晶体1中,光学面2A和光学面2B具有不同的屈光力。光学面2A在眼内朝向角膜侧。光学面2B在眼内朝向视网膜侧。光学部侧面2C连接光学面2A和光学面2B。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光学面2A和光学面2B是中央部向外方膨出的曲面。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光学面2A的周缘在整个周向上形成转移斜面。转移斜面设置在光学面2A的提供屈光力的屈光力区域的外侧。
光学面2A的转移斜面从屈光力区域的端部到光学部侧面2C,朝向屈光力区域的方向。因此,在从侧方观察到的人工晶体1的截面(未图示)中,光学部侧面2C比在光学面2A的屈光力区域的外缘位置的光学部2更厚。
支承部3具备根部4、第一腕部5、第二腕部6、第一变细部7、第二变细部8。根部4与光学部侧面2C连接。根部4沿通过光学部2的中心的直线向远离光学部2的中心的方向延伸。此外,根部4越朝向前端宽度变得越窄。
第一腕部5与根部4的前端连接。第一腕部5相对于从光学部2的中心向侧方延伸的直线倾斜。在第一腕部5的朝向光学部2的内侧面侧,具有成为向光学部2的方向凸出的形状的弯曲形状。因此,在根部4和第一腕部5连接的部位,形成有成为窄宽度的第一变细部7。即,第一变细部7的垂直于支承部3的伸长方向的截面的截面面积,比与第一变细部7的基端侧邻接的部分(根部4)的垂直于支承部3的伸长方向的截面的截面面积小。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变细部7的所述截面面积,比与第一变细部7的前端侧邻接的部分(第一腕部5)的垂直于支承部3的伸长方向的截面的截面面积小。换句话说,第一变细部7的部分变细。通过第一变细部7,能够在支承部3的基端将支承部3以具有恰当的形状的方式向接近光学部2的方向大幅弯曲。即,第一变细部7是用于在规定的位置将支承部3向光学部2的方向弯曲的变细部。
第二腕部6与第一腕部5的前端连接。第二腕部6具有越朝向前端越向光学部2的方向弯曲的环形形状。第二腕部6的宽度比第一腕部5的宽度窄。因此,在连接第一腕部5和第二腕部6的部位的接近光学部2方向的端部,形成有成为窄宽度的第二变细部8。通过第二变细部8,在将人工晶体1设置于患者眼的囊内时,能够使第二腕部6恰当地攀附于患者眼的囊的外缘。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人工晶体1的支承部3越朝向前端厚度变得越薄。因此,由于能将人工晶体1折叠缩小,所以能够使注嘴部182的内径变小。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人工晶体植入器具10中,人工晶体1以其被推出时光学面2A朝向上方的方式设置于设置部130。
<2.使用方法>
<2-1.人工晶体植入器具的制造>
本实施方式的人工晶体植入器具10通过下述方式制造而成:将顶板部150、安装部170和柱塞300安装到将主体筒部110、左右壁部140、保持部160和插入部180一体成型得到的基座构件上。另外,组装人工晶体植入器具10时,通过在保持部160中保持人工晶体1,预先将人工晶体1填充到人工晶体植入器具10的内部。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人工晶体植入器具10和预先填充在所述人工晶体植入器具10中的人工晶体1,构成预置型的人工晶体植入系统。即,所述人工晶体植入系统包括人工晶体植入器具10以及设置于人工晶体植入器具10的设置部130的人工晶体1。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的技术,也可以适用于未预先填充人工晶体1而出货的人工晶体植入器具。此外,在筒状的主体部100的内壁上施加有润滑涂层。
填充有人工晶体1的人工晶体植入器具10,收容在通过将一个树脂片凹凸变形得到的罩板包装(ブリスターパック)等盒中。另外,用于限制人工晶体1移动的移动限制突起安装在盒上。将人工晶体植入器具10收容到盒中后,把通过了杀菌用的气体的柔性薄片体粘贴到盒的开口部,由此将盒密封。对由柔性薄片体密封的盒进行杀菌处理。向使用现场输送实施了杀菌处理后的盒。
<2-2.从盒的取出>
在使用现场使用者(例如手术操作者或助手)剥去柔性薄片体,从盒取出人工晶体植入器具10。另外,人工晶体植入器具10以安装部170朝向上方(盒的开口方向)的方式(即上下方向反转的状态)收容在盒中。使用者将填充有人工晶体1的人工晶体植入器具10从盒取出后,以使安装部170朝向下方的方式重新手持人工晶体植入器具10。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人工晶体植入器具10收容在盒中时,柱塞300配置在初始位置,主体部100的后方卡合部113与柱塞300的前方叶片部351卡合。在柱塞300位于初始位置的情况下,柱塞300的前端配置在比设置部130的基端略靠前端侧。
<2-3.安装部的推入>
接着,使用者从安装部170的下方将安装部170的基端侧向接近推出轴A的方向(即上方)推压。通过将安装部170的基端侧向推出轴A的方向推压,安装部170的基端侧以安装部170的前端侧的支点部167(参照图8A和图8B)作为支点,向接近推出轴A的方向转动。
通过使安装部170转动,保持部160的保持突出部166(参照图8A和图8B)对人工晶体1的移动的限制被解除。此外,通过安装部170的转动,由保持部160保持的人工晶体1与安装部170抵接。由此,通过安装部170,人工晶体1开始朝向推出轴A的轴上移动。另外,通过使用者推压安装部170,安装部170转动到使安装部170的基端与保持部160抵接的转动角度。
如上所述,通过使安装部170转动并推压人工晶体1,人工晶体1向推出轴A的轴上移动。更具体而言,如果使安装部170转动,则第二接触部176A和第二接触部176B与光学部2(参照图7、图8A和图8B)抵接。第二接触部176A和第二接触部176B与光学部2抵接后,安装部170也被推入。因此,安装部170将光学部2大体配置在推出轴A上。
此外,如果使安装部170转动,则第一接触部175A和第一接触部175B与后方支承部3B抵接。此外,如果使安装部170转动,则安装部170的一部分与轴外移动部177接触(干涉),轴外移动部177变形并与后方支承部3B抵接。在第一接触部175A和第一接触部175B、第二接触部176A和第二接触部176B以及轴外移动部177与后方支承部3B抵接的状态下,安装部170被进一步推入。其结果,后方支承部3B产生接近光学部2的第一方向的变形、以及与第一方向大致垂直的成为上方的第二方向(即平行于光学部2的光轴的方向)的变形。另外,前方支承部3A在伴随光学部2的移动并几乎不承受应力的状态下,大体配置在推出轴A上(参照图7)。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仅靠轴外移动部177不能完成后方支承部3B的定位。可是,也可以到后方支承部3B的定位完成为止移动轴外移动部177。
说明后方支承部3B的第一方向的变形。如图13A和图13B所示,如果安装部170被推入并且安装部170转动,则安装部170的第一接触部175A和第一接触部175B与由保持部160保持的人工晶体1的后方支承部3B抵接。此外,第二接触部176A和第二接触部176B(参照图7、图8A和图8B)与人工晶体1的光学部2抵接。
如图8A和图8B所示,第一接触部175A和第一接触部175B(图8A和图8B仅图示了第一接触部175A)的、与后方支承部3B接触的部分(上端部分的一部分),比第二接触部176A和第二接触部176B(图8A和图8B仅图示了第二接触部176B)的、与光学部2接触的部分(上端部分的一部分)高。因此,当安装部170的基端与保持部160抵接时,后方支承部3B被第一引导部178A和第二引导部178B施加应力,成为弯曲的状态。在该状态下,从推出轴A的侧方侧观察,后方支承部3B的前端侧配置在比推出轴A更靠上方。即,如图13A和图13B所示,后方支承部3B以从通过光学部2的中心的中心平面P向上方偏离了的状态被定位。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设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两个)与后方支承部3B接触的第一接触部175。因此,相比于有一个第一接触部175的情况,可以顺利地进行后方支承部3B的定位。具体地说,如图13A和图13B所示,第一接触部175包括:右侧的第一接触部175A,与后方支承部3B的一部分接触;以及第一接触部175B,与后方支承部3B的、比接触第一接触部175A的部位更靠根部侧的部分接触。在垂直于推出轴A且平行于中心平面P的左右方向上,第一接触部175A和第一接触部175B的一方位于推出轴A的右方,另一方位于推出轴A的左方。因此,第一接触部175以更稳定的状态与后方支承部3B接触。此外,前端侧的第一接触部175A与中心平面P的距离,比根部侧的第一接触部175B与中心平面P的距离大。其结果,如果从推出轴A的基端侧观察后方支承部3B,则后方支承部3B倾斜,后方支承部3B的前端侧配置在比根部4更靠上方。因此,第一接触部175A和第一接触部175B可以使后方支承部3B平缓地弯曲。
通过对后方支承部3B施加应力使其向上方弯曲,可以使后方支承部3B恰当地向光学部2的上方弯曲。具体地说,如图17B所示,在使后方支承部3B接近光学部2并使后方支承部3B向光学部2的上方逐渐弯曲的情况下,由于使后方支承部3B接近光学部2的应力,存在使后方支承部3B产生意外变形的可能性。例如,存在后方支承部3B的一部分扭曲的可能性(参照图13B)。此外,例如存在后方支承部3B的一部分向基端侧弯折的可能性。此外,在用推出构件310推压承受应力并向上方弯曲的后方支承部3B期间,光学部2承受朝向下方(远离中心平面P的方向且与由定位部185使后方支承部3B偏离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的应力,被向第二接触部176推压。即,对后方支承部3B施加应力使其向上方偏离后,通过推出构件310向平行于推出轴A的方向推压后方支承部3B。由此,可以抑制光学部2向上方的移动(变形)。换句话说,能够降低使后方支承部3B向光学部2的方向弯曲时的光学部2向上方浮起及后方支承部3B与光学部侧面2C碰撞的可能性。因此,能够将后方支承部3B向光学部2的光学面2A上恰当地定位。
按照本实施方式的人工晶体植入器具10,保管时以较小的应力保持人工晶体1,另一方面,植入时对后方支承部3B施加应力使其向上方弯曲。后方支承部3B的前端侧从与后方支承部3B延伸的方向大致垂直的下方向上方弯曲。因此,难以产生将后方支承部3B的前端侧向上方抬起时可能产生的后方支承部3B的意外扭曲和弯折。此外,按照本实施方式的人工晶体植入器具10,如图17A所示,通过使后方支承部3B偏移到比中心平面P更靠上方后向接近光学部2的方向变形和移动,对后方支承部3B进行定位。因此,按照人工晶体植入器具10,能够降低产生图13B例示的意外变形的可能性,并且能够使后方支承部3B以恰当的形状向接近光学部2的方向弯曲。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人工晶体植入器具10中,第一接触部175A和第一接触部175B使后方支承部3B向上方弯曲。代替与此,也可以使未承受应力的人工晶体1的光学部2向下方移动并弯曲。此外,也可以通过在保管时和植入时改变光学部2相对于后方支承部3B的倾斜角度,使后方支承部3B向上方弯曲。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人工晶体植入器具10中,后方支承部3B向上方弯曲。代替与此,也可以使前方支承部3A向上方弯曲。很明显,也可以让支承部3弯曲的方向不是上方而是下方。更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的人工晶体植入器具10中,使用定位部185将后方支承部3B定位到中央部被谷折(以折痕成为内侧的方式弯折)的光学面2A一侧。代替与此,例如也可以使用定位部185将后方支承部3B定位到被谷折的光学面2B一侧。此外,柱塞300的前端倾斜面317,不仅是向右方倾斜,也可以向上方倾斜。在该情况下,由前端倾斜面317对后方支承部3B施加与扭曲方向相反方向的应力。其结果,能够使后方支承部3B产生意外变形的可能性进一步降低。
参照图14A~图14C和图15,说明后方支承部3B的第二方向的变形。通过向推出轴A的方向推压安装部170,安装部170的轴外移动部177与顶板部150的应力发生部156抵接。轴外移动部177由弹性材料形成。轴外移动部177通过与应力发生部156抵接而变形。即,轴外移动部177由于应力发生部156与轴外移动部177接触而变形,推压支承部3(后方支承部3B)。
具体地说,如图1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应力发生部156的底面具有锥台形状。轴外移动部177边在应力发生部156的锥台面上滑动边上升。其结果,轴外移动部177随着向上方移动朝向图15的纸面眼前侧转动。即,如图14A所示,如果安装部170向上方移动,则轴外移动部177向接近推出轴A的方向转动。此外,如图4和图7所示,处于后方支承部3B配置在比光学部2更朝向基端侧的状态的人工晶体1设置于设置部130。通过使轴外移动部177转动,轴外移动部177的前端将设置于设置部130的人工晶体1的后方支承部3B的侧面朝向与推出轴A交叉的方向推压。因此,被轴外移动部177推压的后方支承部3B,向接近光学部2的方向弯曲(参照图14B)。
如上所述,通过从与推出轴A交叉的方向推压后方支承部3B的侧面,可以使后方支承部3B恰当地弯曲。更具体而言,在通过仅使推出构件310沿平行于推出轴A的方向直线移动来使后方支承部3B接近光学部2的情况下,存在后方支承部3B因使后方支承部3B接近光学部2的应力而发生意外变形的可能性。例如,存在后方支承部3B的一部分向基端侧弯折的可能性(参照图14C)。
在本实施方式的人工晶体植入器具10中,可以从与推出轴A不同的方向推压后方支承部3B。因此,在人工晶体植入器具10中,可以使后方支承部3B弯曲成恰当的形状。此外,在人工晶体植入器具10中,通过轴外移动部177和推出构件310的组合,使人工晶体1弯曲。因此,人工晶体植入器具10能够将人工晶体1弯折缩小并恰当地植入患者眼中。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人工晶体植入器具10中,轴外移动部177将后方支承部3B朝向与推出轴A交叉的方向推压。所述轴外移动部177也可以设置在前方支承部3A侧。在该情况下,轴外移动部177也可以通过将前方支承部3A朝向与推出轴A不同的方向推压,使前方支承部3A向接近光学部2的方向弯曲。
如图7和图11A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轴外移动部177通过与后方支承部3B的、比第一变细部7更靠前端侧的部分抵接,来推压后方支承部3B。因此,轴外移动部177能够通过第一变细部7使后方支承部3B恰当地弯曲。此外,本实施方式的轴外移动部177通过与后方支承部3B的、比全长的一半更靠基端侧(支承部3的根部侧)的部分抵接,来推压后方支承部3B。因此,轴外移动部177能够容易地使后方支承部3B整体弯曲。
本实施方式的应力发生部156由与轴外移动部177不同的构件形成。应力发生部156向轴外移动部177提供用于使轴外移动部177推压支承部3(后方支承部3B)的应力。即,应力发生部156利用将由保持部160在推出轴A的轴外保持的人工晶体1向推出轴A上移动的应力,与轴外移动部177接触并向轴外移动部177提供应力。轴外移动部177利用被提供的应力变形,并推压支承部3(后方支承部3B)。因此,使用者不必进行仅用于移动轴外移动部177的操作。此外,本实施方式的轴外移动部177与形成设置部130的安装部170连接(本实施方式的轴外移动部177固定于形成设置部130的安装部170)。因此,利用简单的结构,就能够将轴外移动部177高精度地推压到支承部3上。此外,轴外移动部177的与支承部3接触的部位的至少一部分由曲面形成(参照图14A)。因此,轴外移动部177能够追随支承部3的变形与支承部3接触并能使支承部3恰当地弯曲。也能够降低支承部3产生损伤等的可能性。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人工晶体植入器具10中,从后方支承部3B的根部4所处的一侧推压后方支承部3B。代替与此,也可以从后方支承部3B的前端所处的一侧将后方支承部3B向与推出轴A交叉的方向推压。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人工晶体植入器具10中,使人工晶体1在推出轴A上移动的安装部170上设有轴外移动部177。可是,轴外移动部177也可以形成为:通过使用者操作与安装部170不同的另外的构件,对支承部3施加来自与推出轴A不同的方向的应力。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人工晶体植入器具10中,轴外移动部177和推出构件310的组合使后方支承部3B向接近光学部2的方向弯曲。代替与此,也可以不使用推出构件310,而是由轴外移动部177使后方支承部3B弯曲。
<2-4.粘弹性物质的注入>
接着,使用者握持填充有润滑剂(粘弹性物质)的注射器等注入器。接着,使用者将注入器的注入针插入顶板部150的注入口154。更具体而言,使用者使注入针与形成于顶板部150的外壁面上的针引导部153(参照图4)的区域内抵接。使用者在使注入针的前端与顶板部150的外壁面抵接的状态下向注入口154的方向移动。被针引导部153包围的区域的宽度,越接近注入口154越窄。即,本实施方式在倒V形的内侧的顶点形成注入口154。因此,针引导部153将注入针引导向注入口154,注入针被插入注入口154。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人工晶体植入器具10中,用于使设置在盒上的移动限制突起(未图示)贯通的移动限制孔152,形成于顶板部150的外壁面(参照图4)。倒V形的针引导部153与连接注入口154和移动限制孔152的直线交叉。因此,能够抑制注入针被误插入移动限制孔152。
接着,使用者将填充在注入器中的粘弹性物质等从注入针的前端排出,填充到人工晶体植入器具10的内部。使用者在粘弹性物质的注入结束后,把注入针从人工晶体植入器具10拔出。
另外,如图4、图5、图16A和图16B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注入口154设置在比前方支承部3A的、外侧面所配置的部分更靠外侧(即图16A的范围A内)。如图16A所示,如果粘弹性物质从注入口154注入,则前方支承部3A被注入的粘弹性物质推压,向接近光学部2的方向弯曲(参照图16A的实线)。例如,如果注入口154配置在支承部3的正上方,则支承部3由于被注入的粘弹性物质向下方弯曲。其结果,在使人工晶体1前进时,前方支承部3A变得容易进入光学面2B与底壁之间。这样存在会招致前方支承部3A的定位不良的可能性(参照图22A)。在本实施方式的人工晶体植入器具10中,注入口154设置在从支承部3的正上方偏离的位置。因此,能够抑制粘弹性物质的注入造成前方支承部3A向下方变形。
例如,如图16B所示,在注入口154设置在前方支承部3A的内侧的情况下,前方支承部3A存在因注入的粘弹性物质而朝向远离光学部2的方向弯曲的可能性。如果在前方支承部3A向远离光学部2的方向弯曲的状态下人工晶体1被推出构件310向前端方向推压,则前方支承部3A存在向意外的方向弯曲的可能性。
在本实施方式的人工晶体植入器具10中,能够利用粘弹性物质,使前方支承部3A朝向按照向患者眼排出时弯曲的人工晶体1的形状的方向弯折。因此,能够使人工晶体1恰当地弯曲后向患者眼排出。
此外,如图16A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注入口154设置在被共同穿过光学部2的中心和前方支承部3A的基端的直线与推出轴A包围的区域B中。因此,环形的前方支承部3A被粘弹性物质从基端侧推压。所以,相比于从前端侧推压的情况,能使前方支承部3A恰当地弯曲。此外,本实施方式的注入口154位于比设置于设置部130的光学部2更靠前端侧。因此,能够抑制前方支承部3A产生意外的变形,并且能够将粘弹性物质高效地填充到人工晶体1前进的区域中。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注入口154设置在被设置的光学部2的推出轴A方向的前端与插入部180的基端之间的通道部132(参照图7)上。因此,粘弹性物质从注入口154扩散,高效地涂布到具有大体积的光学部2上和人工晶体1整体所滑动的通道部132中。因此,例如无需大量使用价格高的粘弹性物质,就能使人工晶体1很好地滑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人工晶体植入器具10中,注入口154设置在前方支承部3A的外侧。代替与此,注入口154也可以设置在后方支承部3B的外侧。或者,人工晶体植入器具10可以具有多个注入口154。也可以在前方支承部3A的外侧和后方支承部3B的外侧双方设置注入口154。即,注入口154只要设置在支承部3的外侧即可。通过将注入口154设置在支承部3的外侧,能够抑制支承部3的不良变形,并且利用注入粘弹性物质时产生的应力,能够使支承部3恰当地弯曲。另外,可以在推入安装部170前(用保持部160保持人工晶体1的状态)注入粘弹性物质。更具体而言,可以通过从配置在保持于保持部160的人工晶体1的支承部3的外侧的注入口154注入粘弹性物质,使支承部3向接近光学部2的方向弯曲。随后,可以通过推入安装部170,将利用粘弹性物质使支承部3弯曲了的人工晶体1配置到推出轴A上。
<2-5.推入到待机位置>
使用者以斜面部183(参照图12A~图12E)的开口朝向下侧的方式设定人工晶体植入器具10的朝向并用手指从上下方向握持比伸出部111略靠前端侧的主体筒部110。接着,使用者用与握持主体筒部110的手指不同的手指,推压推压部370。由此,将柱塞300从后方卡合部113与前方叶片部351卡合的初始位置向前方卡合部112与前方叶片部351卡合的待机位置推进。此时,后方支承部3B如图13A和图13B所示,被第一接触部175A和第一接触部175B定位在从人工晶体1的中心平面P偏离的位置。即,如图17A所示,第一接触部175A和第一接触部175B的、在即将进行定位之前由后方支承部3B所接触的部分,作为进行后方支承部3B的定位的定位部185发挥作用。
如果将柱塞300从初始位置推进,则柱塞300的直线移动部313与由定位部185定位的后方支承部3B抵接(参照图12A)。如果将柱塞300进一步向前端方向推进,则后方支承部3B在第一接触部175A和第一接触部175B上滑动,并向接近光学部2的方向弯曲。即,如图17A所示,第一接触部175A和第一接触部175B的、定位部185与光学部设置部131之间的部分,作为移动引导部186发挥作用。两个移动引导部186通过在通过直线移动部313使后方支承部3B移动的途中与后方支承部3B接触,分别引导利用直线移动部313的后方支承部3B的移动。直线移动部313使后方支承部3B向接近光学部2的方向变形和移动。在该期间,移动引导部186与后方支承部3B抵接。因此,通过移动引导部186能够防止或者抑制后方支承部3B从直线移动部313向光学部接触部314移动。另外,在该状态下,光学部2的前端方向的移动,被抵接部157A和抵接部157B(参照图5、图6A和图6B)卡止。
在本实施方式的人工晶体植入器具10中,后方支承部3B定位在从通过光学部2的厚度方向中心且垂直于光学部2的光轴的中心平面P偏离的位置。接着,如图17A所示,通过使后方支承部3B沿平行于推出轴A的面或山脊线(在本实施方式中为移动引导部186的上端的面)滑动,使后方支承部3B向接近光学部2的方向弯曲。因此,能够使后方支承部3B向接近光学部2的方向恰当地弯曲。
更具体而言,例如,在使后方支承部3B在坡度大的斜坡上滑动的情况下,存在因后方支承部3B的前面侧与斜坡碰撞而造成后方支承部3B扭曲的可能性(参照图17B)。另一方面,如图17A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移动引导部186在将后方支承部3B与中心平面P的距离保持为一定的状态下,引导后方支承部3B的移动。即,在本实施方式的人工晶体植入器具10中,形成有平行于推出轴A的面或山脊线的移动引导部186,使后方支承部3B滑动。因此,能够抑制后方支承部3B的扭曲。
另外,移动引导部186也可以通过使后方支承部3B越接近光学部设置部131越接近中心平面P的方式引导后方支承部3B的移动。例如,形成移动引导部186的平行的面或山脊线,也可以相对于推出轴A倾斜。此外,还可以将移动引导部186设置为朝向前端方向阶段性下降的台阶状。此外,“将后方支承部3B与中心平面P的距离保持为一定”的表述,不只表示使后方支承部3B相对于中心平面P严格地平行移动。即,也可以以下述方式形成移动引导部186的面或山脊线:随着后方支承部3B接近光学部设置部131,后方支承部3B略微上升(即逐渐离开中心平面P)。在该情况下,本发明人通过试验确认到,通过将移动引导部186的面或山脊线的上升坡度(相对于推出轴A的角度)设为8度以下,能够降低图17B所例示的扭曲的发生。另外,移动引导部186的前端,只要设置在比光学部2的基端侧端部的高度更高的位置即可。
另外,移动引导部186的面可以是曲面。山脊线也可以是曲线。此外,也可以在从推出轴A的方向观察时使具有平面或曲面的移动引导部186向水平方向倾斜。此外,本实施方式的人工晶体植入器具10具备多个移动引导部186(形成在右侧的第一接触部175A的上表面的第一移动引导部186、以及形成在左侧的第一接触部175B的上表面的第二移动引导部186)。
左侧的第二移动引导部186与、后方支承部3B的比右侧的第一移动引导部186所接触的部分更靠根部侧的部分接触。因此,后方支承部3B的引导更加稳定。此外,如图7所示,右侧的第一移动引导部186(第一接触部175A的上表面),位于推出轴A的右方。另一方面,左侧的第二移动引导部186(第一接触部175B的上表面),位于推出轴A的左方。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人工晶体植入器具10中,由于能通过从推出轴A的左右推出后方支承部3B进行定位,所以定位更稳定。此外,如图13A和图13B所示,右侧的第一移动引导部186与中心平面P的距离,比左侧的第一移动引导部186与中心平面P的距离大。因此,本实施方式的第一移动引导部186和第二移动引导部186,可以在使后方支承部3B平缓地弯曲的状态下,引导定位时的变形和移动。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了两个移动引导部186。可是,移动引导部186也可以是一个,或者是三个以上。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人工晶体植入器具10中,在推出轴A的轴外,以对支承部3未施加应力的方式保管人工晶体1。此外,在对支承部3施加应力的状态下将人工晶体1配置到推出轴A的轴上后,将人工晶体1向推出轴A的前端方向推出。代替与此,也可以以对支承部3施加应力的方式保管人工晶体1。以被施加应力而变形的状态保管的支承部3,即使在应力被解除后,也不会立刻从变形状态复原。例如,在应力解除后的短时间(例如20分钟)内,支承部3维持变形状态。因此,在以对支承部3施加应力的状态保管人工晶体1的情况下,也可以在支承部3维持变形状态期间,将人工晶体1配置在推出轴A上的植入开始位置,并用推出构件310推出人工晶体1(支承部3和光学部2)。即,也可以在保持部160具备使后方支承部3B偏移并对其定位的定位部185。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人工晶体植入器具10中,通过使安装部170转动,在设置部130形成定位部185。代替与此,人工晶体植入器具10也可以具有不依靠安装部170的转动的定位部185。例如,可以在非预置型人工晶体植入器具的设置部130具备定位部185。在该情况下,例如,如果使用者在设置部130中填充(设置)人工晶体1,则通过设置于设置部130的定位部185使支承部3变形。
如果使用者将柱塞300进一步向前端方向推进,则后方支承部3B从第一接触部175A和第一接触部175B的前端向接近光学部2的方向(前端侧)突出。通过直线移动部313使后方支承部3B向接近光学部2的方向弯曲。
在本实施方式的人工晶体植入器具10中,第一接触部175A和第一接触部175B的前端(即两个移动引导部186的前端)与光学部设置部131邻接。因此,在后方支承部3B从第一接触部175A和第一接触部175B的前端突出的状态下,后方支承部3B全长的一半以上配置在光学部2的上方。另外,本实施方式的人工晶体1具有第一变细部7。因此,后方支承部3B可以将第一变细部7的位置作为支点容易地大幅弯曲。
如果进一步推压柱塞300,则光学部2的光学部侧面2C(参照图11A和图11B)与推出构件310的光学部接触部314抵接。如图10A~图10E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推出构件310具备:直线移动部313,将后方支承部3B向前端侧推出;以及光学部接触部314,将光学部2向前端侧推出。因此,使用者仅通过将推出构件310向前端侧推出,就能够一起容易地进行后方支承部3B的恰当的定位和人工晶体1的推出。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人工晶体植入器具10中,直线移动部313配置在比光学部接触部314更靠前端侧。因此,可以在光学部2的比基端侧端部更靠前端的前端侧将后方支承部3B向推出轴A的前端方向推压。因此,如图12B所示,后方支承部3B比刚刚从第一接触部175A和第一接触部175B向前端侧突出之后,进一步向前端方向弯曲。即,后方支承部3B的前端朝向推出轴A的前端方向弯曲。
此外,通过将直线移动部313的前端设置在比光学部接触部314的前端更靠前端侧,可以使后方支承部3B的前端进一步向前端方向伸出。换句话说,人工晶体植入器具10可以将更多的后方支承部3B配置在从上方观察时的光学部2的光学面2A的上方。通过将更多的后方支承部3B配置在光学面2A的上方,将光学部2弯折了时从光学部2伸出的支承部3的部位变小。其结果,推出中的人工晶体1的不良变形降低。此外,向患者眼射出人工晶体1时,能够抑制在患者眼的囊内复原的支承部3的意外举动。
如图6B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人工晶体植入器具10具备用于抑制后方支承部3B的一部分变形的变形抑制部(侧方变形抑制部149和上方变形抑制部159)。所述变形抑制部(侧方变形抑制部149和上方变形抑制部159)能够抑制利用移动部301变形的人工晶体1的支承部3的至少一部分的变形。其结果,后方支承部3B能弯曲成恰当的形状。在没有变形抑制部的情况下,当通过推出构件310推出后方支承部3B时,后方支承部3B的一部分存在向与接近光学部2的方向不同的方向变形的可能性。例如,如图18A所示,人工晶体1的后方支承部3B的根部4,有时向远离推出轴A的方向(即,在本实施方式中从直线移动部313离开的方向)变形。
在本实施方式的人工晶体植入器具10中,光学部2以抱着后方支承部3B的方式在插入部180变形。如果不能使后方支承部3B向接近光学部2的方向恰当地弯曲,则将光学部2在插入部180弯折缩小时,存在后方支承部3B从弯折缩小了的光学部2的端部大量露出的可能性。如果在后方支承部3B从光学部2大量露出的状态下将人工晶体1推出,则有时后方支承部3B在患者眼的眼内会向意外的方向复原。在该情况下,手术操作者就需要在眼内调节人工晶体1的朝向。
如图18B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人工晶体植入器具10中,后方支承部3B的根部4的侧方(即与人工晶体1的侧面侧相对的位置)配置有侧方变形抑制部149。所述侧方变形抑制部149抑制后方支承部3B的根部4的、向远离推出轴A的方向的变形。侧方变形抑制部149与后方支承部3B的第一变细部7(参照图11A和图11B)接触。由此,由于限制了后方支承部3B的基端的变形方向,所以后方支承部3B恰当地弯曲。即,作为变形抑制部的一部分的侧方变形抑制部149,通过与支承部3的基端接触,限制支承部3的基端的变形方向。此外,如图18C所示,在后方支承部3B的根部4的上方(即面向人工晶体1的前面侧和后面侧的至少一方的位置),配置有上方变形抑制部159。所述上方变形抑制部159抑制后方支承部3B的、向根部4(基端)的上方(远离中心平面P的方向)的变形。因此,可以使后方支承部3B的前端向推出轴A的前端方向恰当地弯曲。
如果使用者将柱塞300进一步推进,则光学部2摆脱利用了抵接部157A和抵接部157B(参照图5、图6A和图6B)的、前端方向移动的卡止。此时,光学部2在利用两个抵接部157A和抵接部157B在左侧和右侧被施加不同的应力的状态下前进。更具体而言,人工晶体1在人工晶体1的配置后方支承部3B的基端(根部4)侧被施加更大应力的状态下通过抵接部157A和抵接部157B。
后方支承部3B的复原应力施加于后方支承部3B向光学部2的上方弯曲了的人工晶体1上。因此,如图19A所示,人工晶体1通过比光学部2的宽度窄的部位时,因为后方支承部3B的复原应力,人工晶体1有时会向复原方向(支承部3的基端侧)弯曲。在该情况下,存在人工晶体1被夹在推出构件310和左右壁部140的左壁之间的可能性。
本实施方式的人工晶体植入器具10,在通道部132(参照图7)的、从推出轴A离开的左右各个位置,具备与光学部2侧面的不同部位抵接的两个抵接部157A和抵接部157B。从两个抵接部157A和抵接部157B对朝向前端侧移动的人工晶体1施加的、分别来自左右方向的应力,在人工晶体1的右侧和左侧各不相同。具体地说,在本实施方式中,以来自弯曲状态的后方支承部3B的根部4所处位置的左侧的应力比来自右侧的应力更大的方式设置有两个抵接部157A和抵接部157B。因此,与后方支承部3B的复原转动方向相反方向的力施加于人工晶体1。因此,能够抑制人工晶体1通过抵接部157A和抵接部157B途中或者刚刚通过后人工晶体大幅变形这样的不利情况。
如图6B所示,两个抵接部157A和抵接部157B具有朝向基端方向的斜面144。如图19B所示,从上方观察人工晶体植入器具10时,左侧的抵接部157B的斜面的从前端部到推出轴A的距离LB,小于右侧的抵接部157A的斜面的从前端部到推出轴A的距离LA。由此,可以用简单的结构使从两个抵接部157A和抵接部157B分别对人工晶体1施加的应力不同。
如果将柱塞300进一步推压,则人工晶体1在通道部132中向前端方向移动。如图20A所示,如果人工晶体1向前端方向移动,则处于定位状态的后方支承部3B的外侧面,与形成于顶板部150(参照图6A和图6B)的内侧的面的倾斜引导面146B抵接(参照图20A的虚线)。如果在后方支承部3B的外侧面与倾斜引导面146B抵接的状态下推压柱塞300,则利用向基端方向倾斜的倾斜引导面146B的斜面,后方支承部3B向推出轴A的方向弯曲(参照图20A的实线)。
如果使柱塞300进一步前进,则向推出轴A的方向弯曲的后方支承部3B的前端,与平行引导面146A抵接。后方支承部3B的前端向左方或者右方的偏离,被设置在推出轴(中心轴)A左右的平行引导面146A抑制。其结果,在维持具有朝向前端方向(前后方向)的前端的后方支承部3B的变形状态的情况下,人工晶体1向前端方向移动。如图6B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变形引导部146形成在与人工晶体1的光学部2的光学面相对一侧的内壁上。因此,变形引导部146可以恰当地引导以与光学部2重叠的状态进行的后方支承部3B的移动。
本实施方式的人工晶体植入器具10,可以利用变形引导部146(倾斜引导面146B和平行引导面146A),将被定位的后方支承部3B在维持在恰当形状的状态下推出。更具体而言,利用倾斜引导面146B和平行引导面146A,能够使后方支承部3B的前端恰当地朝向前端方向。
例如,如图20B的实线所示,如果后方支承部3B的前端没有充分朝向推出轴A的方向(后方支承部3B的前端大幅偏离推出轴A的方向),则推进中由于粘弹性物质的作用,存在后方支承部3B的前端向基端方向弯曲的可能性并且存在后方支承部3B从光学部2的上方离开的可能性。如图20B的虚线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人工晶体植入器具10通过倾斜引导面146B和平行引导面146A,使后方支承部3B的前端向推出轴A的前端方向弯曲。因此,人工晶体植入器具10可以将后方支承部3B在维持在恰当形状的状态下推出。另外,变形引导部146也可以仅具有倾斜引导面146B和平行引导面146A中的任意一方。另外,本实施方式的人工晶体植入器具10为了使后方支承部3B恰当地弯曲,具有变形引导部146。代替与此,人工晶体植入器具10也可以为了使前方支承部3A接近光学部2而设置变形引导部146。
使用者将柱塞300进一步推进,使人工晶体1在通道部132中移动。通道部132的底面上设有弯曲部174。在本实施方式中,弯曲部174以向下方凹的方式弯曲。图21A~图21F表示了垂直于推出轴A的方向的人工晶体植入器具10的剖面图。图21A是光学部设置部131(参照图7)的前端部的剖面图。图21B、图21C、图21D、图21E和图21F,是使剖面位置从图21A的位置向前端侧逐渐移动而作成的剖面图。如图21A~图21F所示,弯曲部174的弯曲(曲率)越朝向前端越增大。因此,光学部2利用粘弹性物质的表面张力,变形为沿着弯曲部174的表面弯曲的形状。此外,人工晶体1越朝前端方向前进,光学部2的变形量越增大。如图21A所示,通道部132的基端部(即光学部设置部131的前端部)的、底部的通道壁形成为平坦。因此,在未弯曲的状态下被光学部设置部131支承的光学部2,在弯曲部174上随着朝向前端侧移动逐渐弯曲。此外,如图7所示,如果光学部2设置于光学部设置部131,则前方支承部3A配置在形成有弯曲部174的通道部132中。因此,本实施方式的通道部132兼有利用弯曲部174使光学部2弯曲的功能、以及保管进行定位前的前方支承部3A的功能。因此,通道部132具有简单的结构。此外,用于注入粘弹性物质的注入口154(参照图4),设置在通道部132上。因此,人工晶体1顺利地通过具有弯曲部174的通道部132。此外,因粘弹性物质的不足造成表面张力变弱的可能性也降低。
如图12C所示,如果将柱塞300进一步推进,则人工晶体1的前端侧进入前端变细部181。前端变细部181的基端与通道部132平滑地连接。因此,人工晶体1顺利地在前端变细部181中移动。如果将柱塞300进一步推进,则前方支承部3A的前端与前端变细部181的内壁抵接。如果将柱塞300进一步推进,则前方支承部3A向接近光学部2的方向(基端侧)弯曲。此时,光学部2沿着从通道部132平滑地连续的弯曲形状变形。
如果将柱塞300进一步推进,则前方支承部3A的前端骑上光学部2的上方。另外,利用前端变细的内壁,光学部2的左右端部向上方变形。本实施方式的人工晶体植入器具10通过使弯曲部174成为弯曲形状,使光学部2沿弯曲部174的形状弯曲。此外,由于弯曲部174和前端变细部181平滑连接,所以能够抑制前方支承部3A进入光学部2和主体部100的内壁之间的状态(参照图22A)。其结果,能够将前方支承部3A向光学部2的上方恰当地配置(参照图22B)。
<2-6.待机位置>
如果柱塞300进一步前进,则主体部100的前方卡合部112(参照图2)与柱塞300的前方叶片部351(参照图9)卡合。由此,柱塞300到达待机位置。此时,如图12D所示,人工晶体1的前端到达注嘴部182的大致跟前,前方支承部3A进一步配置在光学部2的上方。此外,人工晶体1的左右端部向光学部2的中心方向变成团。
<2-7.插入切创>
如果人工晶体植入器具10处于待机状态,则使用者将注嘴部182插入设置在患者眼的角膜的切创。接着,使用者以使斜面部183的开口方向朝向患者眼的晶状体囊的方式,将人工晶体植入器具10沿推出轴A的周向转动。接着,使用者将人工晶体植入器具10整体向晶状体囊的方向推进。当斜面部183的开口与晶状体囊在比晶状体囊略靠角膜侧的位置成为相对状态时,使用者停止人工晶体植入器具10的插入。
<2-8.人工晶体的射出>
接着,使用者再次开始推进处于待机位置的柱塞300。如果从待机位置推进柱塞300,则光学部2的左右端部进一步变成团。光学部2一直达到光学部2的横截面积变成与注嘴部182的开口直径大致相同的程度变成团(参照图12E)。如果柱塞300进一步前进,则被弯折缩小的人工晶体1通过注嘴部182。
使用者直到柱塞300的倾斜面353(参照图9)与主体部100的前方倾斜部114(参照图3A和图3B)抵接的位置为止持续推进柱塞300。另外,如果柱塞300的前端到达注嘴部182的基端,则柱塞300的后方叶片部352(参照图9)与主体部100的基端抵接。柱塞300越前进,滑动阻力越增加。
如果柱塞300被推进而使人工晶体1开始从注嘴部182的前端露出,则人工晶体1向斜面部183所朝向的方向溢出。如果柱塞300进一步前进,则在后方支承部3B的根部4夹入注嘴部182的内壁和柱塞300之间的状态下,人工晶体1复原。
更具体而言,在后方支承部3B的根部4夹入注嘴部182的内壁与朝向下侧的柱塞300的左侧凹陷部319之间的状态下,人工晶体1复原。因此,光学部2以在与垂直于朝向下方的斜面部183的开口的左右平面平行的面上展开的方式复原。换句话说,人工晶体1复原为从填充在设置部130中时的状态相对于推出轴A的轴大致向右转动了90°的状态。即,人工晶体1以其光学部2的光轴与患者眼的视轴(连接视网膜和角膜的线)一致的方式进行复原。此外,复原后时,光学面2A朝向患者眼的角膜侧。
如果使柱塞300进一步前进,则左侧凹陷部319从注嘴部182大致全部露出。由此,后方支承部3B的根部4的保持被解除,整个人工晶体1从人工晶体植入器具10排出。如果柱塞300的倾斜面353与主体部100的前方倾斜部114抵接,则柱塞300的推进停止。在柱塞300的倾斜面353与主体部100的前方倾斜部114抵接的状态下,推出构件310从注嘴部182的前端伸出。
使用者(手术操作者)通过使从斜面部183伸出的推出构件310与排出到囊内的人工晶体1抵接,进行人工晶体1的位置调节。如果人工晶体1在囊内的位置调节结束,则使用者将人工晶体植入器具10从患者眼的切创取出。以上结束人工晶体1的射出。
<3-1.作用和效果1>
在本实施方式的人工晶体植入器具10中,轴外移动部177从与推出轴A不同的方向推压人工晶体1的支承部3。由此,可以使支承部3向光学部2的方向恰当地弯曲。例如,能够降低支承部3的扭曲,并且能够降低支承部3以意外的形状弯曲。因此,能够将人工晶体1弯曲为恰当的形状并向眼内射出。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人工晶体植入器具10中,组合从与推出轴A不同的方向推压支承部3的轴外移动部177、以及通过向平行于推出轴A的方向(沿推出轴A)直线移动来推压支承部3的推出构件310,由轴外移动部177和推出构件310推压支承部3。因为能从多个方向推压支承部3,所以能够使支承部3弯曲为恰当的形状。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人工晶体植入器具10中,通过使轴外移动部177与支承部3的比用于在规定的位置向光学部2的方向弯曲的第一变细部7更靠前端侧的部分抵接,来推压支承部3。其结果,由于支承部3在第一变细部7容易弯折,因此能够使支承部3弯曲为恰当的形状。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人工晶体植入器具10中,通过使轴外移动部177与支承部3的比全长的一半更靠基端侧(支承部3的根部4侧)的部分抵接,来推压支承部3。因此,由于使支承部3整体变得能够容易弯曲,所以能使支承部3弯曲为恰当的形状。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轴外移动部177由弹性构件形成。此外,应力发生部156与轴外移动部177接触。应力发生部156是与轴外移动部177不同的构件,提供用于使轴外移动部177推压支承部3的应力。通过使应力发生部156与轴外移动部177接触,轴外移动部177能够变形并推压支承部3。因此,本实施方式的人工晶体植入器具10,能够用简单的机构从与推出轴A不同的方向推压支承部3。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将在推出轴A的轴外保持的人工晶体1向推出轴A上移动的应力,从应力发生部156向轴外移动部177提供应力。其结果,通过轴外移动部177推压支承部3。即,利用将人工晶体1向推出轴A上移动的应力,可以从与推出轴A不同的方向推压支承部3。即,通过一个操作,就能够进行人工晶体1整体的移动和使支承部3向光学部2的方向弯曲。其结果,能够简单且迅速地射出人工晶体1。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轴外移动部177与形成设置部130的构件(安装部170)连接。即,轴外移动部177与设置部130连接。因此,即使不采用复杂或精密的机构,也能够通过轴外移动部177高精度地推压支承部3。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轴外移动部177的与支承部3接触的部位的至少一部分为曲面。因此,能够通过轴外移动部177恰当地推压变形的支承部3。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人工晶体植入器具10,使轴外移动部177的前端向接近推出轴A的方向转动。因此,轴外移动部177在推压支承部3期间,可以改变推压支承部3的方向。例如,轴外移动部177能够边沿着支承部3的侧面边使支承部3向光学部2的方向弯曲。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人工晶体植入器具10中,可以利用在与轴外移动部177推压支承部3的方向不同的方向上施加的应力,通过轴外移动部177推压支承部3。因此,通过用于从与推出轴A不同的方向推压支承部3的结构,能够避免人工晶体植入器具10大型化。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轴外移动部177的前端的宽度,比垂直于光学部2的方向的支承部3的宽度大。因此,即使支承部3变形,也能够通过轴外移动部177恰当地推压支承部3。例如,即使变形中支承部3在上下方向上摇摆,也能够通过轴外移动部177的前端恰当地推压支承部3。
<3-2.作用和效果2>
本实施方式的人工晶体植入器具10具备变形抑制部(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侧方变形抑制部149和上方变形抑制部159)。变形抑制部(变形控制部)抑制利用移动部301向接近光学部2的方向移动的支承部3的至少一部分的变形。通过具备变形抑制部,能够使支承部3弯曲为恰当的形状。例如,能够抑制支承部3的一部分过度变形以及没有向光学部2的方向充分弯曲这样的不利情况。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人工晶体植入器具10中,侧方变形抑制部149抑制被直线移动部313推压的支承部3的、向离开推出轴A的方向的变形。因此,能够抑制支承部3向离开推出轴A的方向变形的不利情况。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人工晶体植入器具10中,由侧方变形抑制部149抑制被直线移动部313推压的支承部3的、向离开直线移动部313的方向的变形。因此,能够抑制支承部3向离开直线移动部313的方向变形的不利情况。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人工晶体植入器具10中,通过使侧方变形抑制部149接触用于使支承部3在规定的位置弯曲的第一变细部7,限制在第一变细部7的支承部3的变形方向。即,作为变形抑制部的一部分的侧方变形抑制部149,通过与第一变细部7接触,限制在第一变细部7的支承部3的变形方向。因此,能够抑制在第一变细部7支承部3过度变形这样的不利情况。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人工晶体植入器具10中,通过使上方变形抑制部159接触支承部3的基端,限制支承部3的基端的变形方向。因此,例如能够抑制因支承部3的根部4的变形导致使光学部2浮起这样的不利情况。例如,能够通过柱塞300恰当地推压光学部2。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人工晶体植入器具10,在与人工晶体1的侧面侧相对的位置具备侧方变形抑制部149。因此,能够抑制人工晶体1的侧面方向的变形。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人工晶体植入器具10,在与人工晶体1的前面侧和后面侧的至少一方相对的位置具备上方变形抑制部159。因此,能够抑制支承部3不恰当地弯曲这样的不利情况。例如,能够抑制因支承部3的基端部的变形导致使光学部2浮起这样的不利情况。例如,能够通过柱塞300恰当地推压光学部2。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人工晶体植入器具10中,在上方承载支承部3的至少一部分的光学部2的光学面侧,形成有上方变形抑制部159。因此,能够使支承部3向光学部2的上方恰当地弯曲。
<3-3.作用和效果3>
在本实施方式中,当人工晶体1被设置到设置部130时,注入口154位于比环形的支承部3的外侧面更靠外侧。因此,即使注入粘弹性物质,也可以使支承部3恰当地弯曲。例如,可以利用注入粘弹性物质时产生的应力,使支承部3向接近光学部2的方向弯曲。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注入口154位于当人工晶体1被设置到设置部130时被共同通过光学部2的中心和支承部3的基端的直线与从光学部2的中心以平行于推出轴A的方式延伸的直线所夹的规定的区域内。因此,即使注入了粘弹性物质,也可以使支承部3恰当地弯曲。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注入口154位于比设置于设置部130的光学部2更靠前端侧。因此,可以使前方支承部3A恰当地弯曲。此外,即使不大量注入粘弹性物质,也能够向插入部180和设置部130恰当地填充粘弹性物质。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人工晶体植入器具10,在从设置部130中设置有光学部2的区域(光学部设置部131)的前端到插入部180的基端的、通道部132的区域中,具备注入口154。因此,即使不大量注入粘弹性物质,也能够向插入部180和设置部130恰当地填充粘弹性物质。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使至少一个支承部3朝向推出轴A的前端方向的状态将人工晶体1设置于设置部130。因此,即使设置部130的横向宽度狭窄,也能够恰当地注入粘弹性物质。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人工晶体植入器具10具备针引导部153。针引导部153以包围注入口154的方式形成在主体部100的壁部。针引导部153引导用于注入粘弹性物质的针的移动。因此,即使针与壁部抵接,使用者也能够容易地将针向注入口154移动。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被针引导部153包围的区域的宽度,以离注入口154越近越窄的方式形成。因此,使用者能够将与壁抵接的针容易地向注入口154移动。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针引导部153以与连接移动限制孔152和注入口154的直线交叉的方式延伸。因此,能够抑制针错误地插入移动限制孔152。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注入口154设置在与光学部2的前面侧相对一侧的、通道部132的内壁(即上方的壁部)上。因此,能够抑制粘弹性物质过多地进入光学部2的下方。所以,能够降低人工晶体1上下方向的位置偏移的可能性。
<3-4.作用和效果4>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通道部132形成有具有光学部2的宽度以上的宽度的通道。在通道部132的、与光学部2一方的光学面2B相对的通道壁上具备弯曲部174。从推出轴A的方向观察时,弯曲部174朝向远离推出轴A的方向弯曲为凹状。弯曲部174的弯曲量越从基端侧接近前端侧越增加。
当人工晶体1从通道部132向插入部180移动时因插入部180的内壁的形状而对人工晶体1施加激烈的应力的情况,被弯曲部174抑制。因此,能够使人工晶体1恰当地弯曲。此外,利用填充在主体部100中的粘弹性物质产生的表面张力,能够使人工晶体1沿弯曲形状变形。即,弯曲部174的上表面与光学部2之间难以产生间隙。因此,由于能够减少前方支承部3A的前端进入光学部2和内壁之间的情况,所以能够使人工晶体1恰当地弯曲。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从推出轴A的方向观察时,通道部132的底壁的基端部形成为平坦。因此,人工晶体植入器具10能够使光学部2随着朝向前端逐渐变形。其结果,能够抑制人工晶体1的不良变形。例如,通过使用平坦的通道壁和更强的粘弹性物质的表面张力,能够使变形前的光学部2贴在通道壁上。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人工晶体植入器具10中,在支承部3配置于通道部132的状态下将光学部2设置于设置部130。通过使支承部3配置于具有弯曲部174的通道部132,能够维持弯曲形状带来的光学部2的恰当的弯曲并且能够缩短人工晶体植入器具10的全长。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人工晶体植入器具10在通道部132具备注入口154。因此,能够恰当地利用从注入口154注入的粘弹性物质的表面张力效果。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前端变细部181的基端与通道部132平滑地连接。因此,能够降低被柱塞300推压的人工晶体1从通道部132向前端变细部181移动时因内壁的凹凸而使人工晶体1发生意外举动的情况。例如,能够抑制因内壁的凹凸而使光学部2浮起、光学部2的下方产生间隙、前方支承部3A进入该间隙等不利情况。
<3-5.作用和效果5>
在本实施方式中,从推出轴A的前端侧观察时,直线移动部313的前端侧端部以偏向设置于设置部130的人工晶体1的支承部3的基端所处的方向的方式配置。因此,在人工晶体植入器具10中,能够推压支承部3的、比推出轴A更靠基端侧的部分。因此,能够使支承部3向接近光学部2的方向恰当地弯曲。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人工晶体植入器具10的沿平行于推出轴A的方向(沿推出轴A)直线移动的直线移动部313以及通过与光学部2接触而推出光学部2的光学部接触部314,都设置在推出构件310上。因此,能够用简单的结构推压支承部3和光学部2。此外,不会使人工晶体植入器具10大型化,能够以低价格提供人工晶体植入器具10。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垂直于推出轴A的方向上的、推出构件310的前端部312的截面面积,被设定为能够通过注嘴部182的截面面积。通过使推出构件310能够通过注嘴部182,无需将人工晶体植入器具10设为复杂的结构,就能够使支承部3恰当地弯曲。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比光学部接触部314更靠前端侧,配置有直线移动部313。因此,人工晶体植入器具10能够将支承部3推入到比光学部2的外侧面的基端侧端部更靠前端侧。因此,能够使支承部3的前端恰当地弯曲。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偏向支承部3的基端方向的直线移动部313的前端侧端部具有曲面。因此,在人工晶体植入器具10中,在直线移动部313推压支承部3期间,能够使支承部3边在直线移动部313的前端侧端部上滑动边弯曲。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直线移动部313具备斜面,该斜面相对于与推出轴A垂直的平面朝向离开推出轴A的方向(左方和右方的任意一方)倾斜。从推出轴A观察时,所述斜面从直线移动部313的前端侧端部向与支承部3的基端所处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延伸。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人工晶体植入器具10具备左侧凹陷部319。左侧凹陷部319与直线移动部313的基端连接,并向推出轴A的基端方向凹陷。通过具备左侧凹陷部319,能够以将支承部3夹入柱塞300和主体部100的内壁之间的方式射出。由于能够使人工晶体1向规定的方向复原,所以能够将人工晶体1恰当地射出。
<3-6.作用和效果6>
本实施方式的人工晶体植入器具10具备抵接部157A和抵接部157B。抵接部157A和抵接部157B至少分别设置于从推出轴A离开的左右各个位置。抵接部157A和抵接部157B与通过通道上的光学部2的侧面的不同的部位抵接。从两个抵接部157A和抵接部157B分别施加给人工晶体1的、来自左右各个方向的应力,在人工晶体1的右侧和左侧各不相同。因此,例如,可以利用两个抵接部157A和抵接部157B,抑制推出中的人工晶体1因后方支承部3B的复原应力而大幅转动的情况。
通过使施加给人工晶体1的应力在右侧和左侧各不相同,推压支承部3弯曲了的人工晶体1时,能够抑制人工晶体1的意外的变形。例如,当使人工晶体1向推出轴A的前端方向移动时,能够降低人工晶体1偏向单侧内壁的现象。因此,能够抑制在设置部130人工晶体1被夹入柱塞300和内壁之间这样的不利情况。此外,例如,通过使人工晶体1与分别施加不同的应力的抵接部157A和抵接部157B抵接,能够将与抵接部157A和抵接部157B抵接的人工晶体1向应力减小的方向引导。因此,能够将人工晶体1的前进方向局部变更为与支承部3弯曲了的人工晶体1容易偏向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为配置有后方支承部3B的根部4侧的内壁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其结果,能够抑制在设置部130人工晶体1夹入柱塞300和内壁之间这样的不利情况。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右侧的抵接部157A和左侧的抵接部157B的形状、大小和离推出轴A的距离中的至少任意一方彼此不同。因此,能够以使右侧的应力和左侧的应力彼此不同的方式产生右侧的应力和左侧的应力。另外,通过在抵接部157A和抵接部157B改变抵接部157A和抵接部157B与人工晶体1抵接的面的表面粗糙度或表面涂层,也可以从左右分别对人工晶体1施加不同的应力。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抵接部157A和抵接部157B具备越朝向前端与推出轴A的距离越近的斜面。因此,人工晶体植入器具10能够边使人工晶体1在斜面上滑动边推出人工晶体1。因此,用较小的推力就能够将人工晶体1向前端方向推出。此外,能够将抵接部157A和抵接部157B的结构设为简单的结构。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推出轴A的右侧和左侧分别配置有斜面。这些斜面处于与推出轴A垂直的相同平面上。因此,无需设置复杂的结构,就能够一起进行人工晶体1的卡止和人工晶体1的前进。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右侧的斜面和左侧的斜面中,从推出轴A到斜面的距离不同。因此,能够分别从左右产生不同的应力。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人工晶体植入器具10中,来自弯曲了的支承部3的基端所处一侧的应力,比来自相反一侧的应力大。因此,当推出支承部3弯曲了的人工晶体1时,能够抑制人工晶体1发生意外变形。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抵接部157A和抵接部157B具有相对于推出轴A非对称的形状。因此,无需设置复杂的结构,就能够抑制推出中的人工晶体1的转动。
<3-7.作用和效果7>
本实施方式的人工晶体植入器具10具备变形引导部146。变形引导部146使利用移动部301变形和移动的支承部3弯曲为规定的形状。因此,人工晶体植入器具10在使支承部3弯曲时或推出支承部3弯曲了的人工晶体1时,能够抑制变形形状的波动。因此,能够使支承部3弯曲为恰当的形状。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变形引导部146,通过使主体部100的内壁凹陷或突出而形成。因此,无需设置复杂的机构,就能够设置变形引导部146。例如,可以通过树脂成型,容易地制造变形引导部146。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人工晶体植入器具10在主体部100的与光学面2A相对一侧的内壁上具备变形引导部146。因此,例如,可以使支承部3在与光学面2A相对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光学面2A的上方)恰当地弯曲。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变形引导部146向推出轴A的前端方向延伸。因此,人工晶体植入器具10能够把向推出轴A的前端方向移动的支承部3弯曲为恰当的形状。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变形引导部146具备向推出轴A的基端方向倾斜的倾斜引导面146B。因此,变形引导部146能够把向推出轴A的前端方向移动的支承部3容易地弯曲为恰当的形状。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变形引导部146具备以平行于推出轴A的方式延伸的平行引导面146A。因此,变形引导部146通过与向推出轴A的前端方向移动的支承部3抵接,能够将支承部3弯曲为恰当的形状。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倾斜引导面146B和平行引导面146A连接。因此,变形引导部146能够对应于人工晶体1的前进位置,将支承部3弯曲为恰当的形状并修正变形形状。
<3-8.作用和效果8>
本实施方式的人工晶体植入器具10具备变形部(在本实施方式中为第一接触部175A和第一接触部175B)和移动部301。变形部通过在与人工晶体1的中心平面P交叉的方向上可动,把从光学部2延伸的一或多个支承部3的至少任意一个在偏离中心平面P的状态下定位在待机位置。移动部301使被变形部定位在待机位置的支承部3朝向接近光学部2的方向移动。
换句话说,本实施方式的变形部通过在与承载面(在本实施方式中为第二接触部176A和第二接触部176B的上表面)交叉的方向上可动,把从光学部2延伸的支承部3的至少任意一个定位在距离承载面的高度不同的各个待机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的人工晶体植入器具10中,变形部和移动部301能够使从光学部2的周围向外侧延伸的支承部3容易地弯曲。此外,能够容易地使支承部3偏离中心平面P并将其定位在待机位置。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人工晶体植入器具10具备第一接触部175A和第一接触部175B。第一接触部175A和第一接触部175B通过边与支承部3的至少一部分接触边移动,将支承部3移动到待机位置。因此,能够使支承部3稳定地定位于待机位置。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人工晶体植入器具10具备第二接触部176A和第二接触部176B。第二接触部176A和第二接触部176B通过边与光学部2的至少一部分接触边移动,进行光学部2的定位。因此,能够使光学部2稳定地定位。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第二接触部176使光学部2在推出轴A上移动。通过与支承部3的变形和光学部2的移动协作,可以将支承部3偏离了的人工晶体1的光学部2容易地配置到推出轴A上。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人工晶体植入器具10,具备在从推出轴A离开的位置保持光学部2的保持部160。此外,第二接触部176通过与被保持部160保持的光学部2接触并移动,使光学部2在推出轴A上移动。因此,人工晶体植入器具10能够边使光学部2在推出轴A上移动边将支承部3定位到恰当的位置(即从中心平面P偏离的位置)。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人工晶体植入器具10,具备共同保持第一接触部175和第二接触部176的基座部171。因此,使用者能够通过仅使基座部171可动来移动人工晶体1。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接触部175的与支承部3接触的部位、以及第二接触部176的与光学部2接触的部位,在与中心平面P交叉的方向上错开。因此,如果将支承部3配置到待机位置,则光学部2配置在偏移了的位置。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基座部171通过以转动轴为中心进行转动,沿与中心平面P交叉的方向移动。因此,使用者通过仅使基座部171转动,就能够使支承部3相对于光学部2偏移。由此制造者能够以低价格提供人工晶体植入器具10。
<3-9.作用和效果9>
本实施方式的人工晶体植入器具10具备定位部185和移动引导部186。定位部185将支承部3定位在从中心平面P偏离的位置。移动引导部186引导利用移动部301的支承部3的移动。具体地说,移动引导部186在使支承部3与中心平面P的距离保持为一定的状态下引导支承部3的移动。或者,移动引导部186以使支承部3越接近设置部130越接近中心平面P的方式引导支承部3的移动。因此,能够抑制支承部3在以接近光学部2的方式移动的途中变形为意外形状这样的不利情况。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移动部301包括直线移动部313。直线移动部313通过沿直线(例如推出轴A)移动,推出支承部3,由此移动支承部3。即,直线移动部313通过沿推出轴A直线移动,使支承部3向接近光学部2的方向移动。因此,人工晶体植入器具10能够用简单的机构使支承部3弯曲。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人工晶体植入器具10的推出构件310,具备直线移动部313和光学部接触部314。因此,使用者通过仅推入推出构件310,就能够一起进行定位和光学部2的推入。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用面或山脊线形成移动引导部186的、与支承部3接触的接触部位。因此,移动引导部186能够平滑地引导支承部3的移动。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移动引导部186,包括与支承部3的一部分接触的第一引导部178A以及第二引导部178B。第二引导部178B与支承部3的、比第一引导部178A接触的部分更靠基端侧的部分接触。因此,移动引导部186能够在多个部位引导支承部3的移动。从中心平面P偏离了的支承部3的形状稳定。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垂直于推出轴A且平行于中心平面P的左右方向上,第一引导部178A和第二引导部178B的一方位于推出轴A的右方,另一方位于推出轴A的左方。因此,移动引导部186能够在推出轴A的左右位置与支承部3接触。因此,定位稳定。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引导部178A与中心平面P的距离,比第二引导部178B与中心平面P的距离大。因此,能够边使支承部3恰当地倾斜边将支承部3定位在从光学部2偏离了的位置。
<4.其他>
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制造时预先填充有人工晶体1的、预置型的人工晶体植入器具10说明了本发明的技术的一个例子。可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的技术,不仅只适用于预置型的人工晶体植入器具10。本实施方式的人工晶体植入器具10例如也可以应用于在使用现场向人工晶体植入器具10填充人工晶体1的、非预置型的人工晶体植入器具10。
此外,也可以形成具有从插入部180的前端到设置部130的基端的插入单元。通过组合所述插入单元与用于推压人工晶体1的推出装置,也可以制造人工晶体植入器具10。在该情况下,可以将本实施方式中例示过的推出构件310用作推出装置。此外,可以将本实施方式中例示过的推出构件310安装到插入单元上。可以通过推出装置推压所述插入单元的推出构件310。
另外,“在平行于推出轴A的方向上直线移动的直线移动部313”的表述,不仅表示直线移动部313在全部区间严格地直线移动。例如,柱塞300在朝向插入部180前端时的规定的区间中,也可以向离开推出轴A的方向移动。此外,柱塞300的前端也可以沿曲线形状(例如以描绘弧的方式)前进。
另外,所述的实施方式在所有的方面都是例示性的。应认为无需应用(使用)所述实施方式的全部结构。换句话说,也可以仅应用所述的实施方式的结构的一部分(即,也可以仅实施所述的实施方式所具备的、多个技术特征的一部分)。例如,也可以仅应用变形引导部146。
此外,应该认为所述的实施方式在所有的方面都是例示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不是由所述说明表示,而是由权利要求表示。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包含权利要求及与其实质上等同的意思和范围内的全部变形。
图4、图5和图6B的虚线是人工晶体1的轮廓线,可以说,作为人工晶体植入器具10的植入状态,表示了成为能用柱塞300推出的状态下的人工晶体1的位置。
人工晶体保管部163和保持突出部166,可以形成为大致板状的基盘,可以在该基盘上形成有以能够使安装部170的第一接触部175A、175B、第二接触部176A、176B(参照图7)沿上下方向移动的方式贯穿的通孔。
也可以利用作为向前端方向突出的凸出形状的、成为向前端方向凸出的弯曲形状形成直线移动部313。
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通过使柱塞300位于主体部100的后方卡合部113与柱塞300的前方叶片部351卡合的初始位置,将人工晶体植入器具10收容在盒中。在初始位置,柱塞300的前端可以位于比设置部130的基端略靠前端侧。
本实施方式的应力发生部156也可以利用使被保持部160保持的人工晶体1向推出轴A移动的应力,向轴外移动部177提供应力。
左侧凹陷部319也可以与直线移动部313中的支承部3的基端连接,并朝向推出轴A的基端方向凹陷。
本实施方式也可以是以下的第一人工晶体植入器具~第八人工晶体植入器具以及第一人工晶体植入系统。
第一人工晶体植入器具,其通过使棒状的推压构件沿推出轴前进,将具有光学部和从所述光学部的周围向外侧延伸的一个或多个支承部的能变形的人工晶体植入眼内,所述第一人工晶体植入器具包括:设置部,以将至少一个所述支承部配置在比所述光学部更靠基端侧的状态设置所述人工晶体;以及轴外移动部,是与所述推压构件不同的构件,通过从与所述推出轴不同的方向推压设置于所述设置部的所述人工晶体的所述支承部,使设置于所述设置部的所述人工晶体的所述支承部变形和移动。
第二人工晶体植入器具,其在第一人工晶体植入器具的基础上,所述推出构件具备直线移动部,所述直线移动部通过在平行于所述推出轴的方向上直线移动,将所述支承部向接近所述光学部的方向移动。
第三人工晶体植入器具,其在第一人工晶体植入器具或第二人工晶体植入器具的基础上,所述支承部具备变细部,所述变细部用于在规定的位置将所述支承部向所述光学部的方向弯曲,所述轴外移动部通过与所述支承部中的、比所述变细部更靠前端侧的部分抵接,来推压所述支承部。
第四人工晶体植入器具,其在第一人工晶体植入器具~第三人工晶体植入器具中的任意一种人工晶体植入器具的基础上,通过使所述轴外移动部与所述支承部的、比全长的一半更靠基端侧的部分抵接,来推压所述支承部。
第五人工晶体植入器具,其在第一人工晶体植入器具~第四人工晶体植入器具中的任意一种人工晶体植入器具的基础上,所述人工晶体植入器具还包括应力发生部,所述应力发生部由与所述轴外移动部不同的构件形成,提供用于使所述轴外移动部推压所述支承部的应力,所述轴外移动部由弹性材料形成,通过所述应力发生部与所述轴外移动部接触,由此所述轴外移动部变形并推压所述支承部。
第六人工晶体植入器具,其在第五人工晶体植入器具的基础上,利用将在所述推出轴的轴外保持的所述人工晶体向所述推出轴上移动的应力,所述应力发生部向所述轴外移动部提供应力,由此使所述轴外移动部推压所述支承部。
第七人工晶体植入器具,其在第五人工晶体植入器具或第六人工晶体植入器具的基础上,所述轴外移动部与形成所述设置部的构件连接。
第八人工晶体植入器具,其在第一人工晶体植入器具~第七人工晶体植入器具中的任意一种人工晶体植入器具的基础上,所述轴外移动部的、与所述支承部接触的部位的至少一部分由曲面形成。
第一人工晶体植入系统,其通过使棒状的推出构件沿推出轴前进,将预先填充的、具有光学部和从所述光学部的周围向外侧延伸的一个或多个支承部的能变形的人工晶体植入眼内,所述人工晶体植入系统包括:设置部,以将至少一个所述支承部配置在比所述光学部更靠基端侧的状态设置所述人工晶体;以及轴外移动部,是与所述推压构件不同的构件,通过从与所述推出轴不同的方向推压设置于所述设置部的所述人工晶体的所述支承部,使设置于所述设置部的所述人工晶体的所述支承部变形和移动。
按照所述的人工晶体植入器具和人工晶体植入系统,能够容易地射出人工晶体。
出于示例和说明的目的已经给出了所述详细的说明。根据上面的教导,许多变形和改变都是可能的。所述的详细说明并非没有遗漏或者旨在限制在这里说明的主题。尽管已经通过文字以特有的结构特征和/或方法过程对所述主题进行了说明,但应当理解的是,权利要求书中所限定的主题不是必须限于所述的具体特征或者具体过程。更确切地说,将所述的具体特征和具体过程作为实施权利要求书的示例进行了说明。

Claims (9)

1.一种人工晶体植入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人工晶体植入器具包括:
柱塞,将能变形的人工晶体沿推出轴向眼内推出,所述人工晶体具有光学部和从所述光学部的周围向外侧延伸的一个或多个支承部;
设置部,以将至少一个所述支承部配置在比所述光学部更靠基端侧的状态设置所述人工晶体;以及
轴外移动部,通过从与所述推出轴不同的方向推压设置于所述设置部的所述人工晶体的所述支承部,使设置于所述设置部的所述人工晶体的所述支承部变形和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晶体植入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柱塞具备直线移动部,所述直线移动部通过沿所述推出轴直线移动,将所述支承部向接近所述光学部的方向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晶体植入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部具备变细部,所述变细部用于在规定的位置将所述支承部向所述光学部的方向弯曲,
所述轴外移动部通过与所述支承部的比所述变细部更靠前端侧的部分抵接,来推压所述支承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晶体植入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轴外移动部通过与所述支承部的比全长的一半更靠基端侧的部分抵接,来推压所述支承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晶体植入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人工晶体植入器具还包括应力发生部,所述应力发生部向所述轴外移动部提供用于使所述轴外移动部推压所述支承部的应力,
所述轴外移动部由弹性材料形成,
通过所述应力发生部与所述轴外移动部接触,由此所述轴外移动部变形并推压所述支承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人工晶体植入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应力发生部利用将在所述推出轴的轴外保持的所述人工晶体向所述推出轴上移动的应力,与所述轴外移动部接触,并向所述轴外移动部提供应力,
所述轴外移动部利用被提供的所述应力变形,并推压所述支承部。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人工晶体植入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轴外移动部与所述设置部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晶体植入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轴外移动部的与所述支承部接触的部位的至少一部分为曲面。
9.一种人工晶体植入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人工晶体植入系统包括:
能变形的人工晶体,具有光学部和从所述光学部的周围向外侧延伸的一个或多个支承部;
柱塞,将所述人工晶体沿推出轴向眼内推出;
设置部,以将至少一个所述支承部配置在比所述光学部更靠基端侧的状态设置所述人工晶体;以及
轴外移动部,通过从与所述推出轴不同的方向推压设置于所述设置部的所述人工晶体的所述支承部,使设置于所述设置部的所述人工晶体的所述支承部变形和移动。
CN201510413214.6A 2014-07-14 2015-07-14 人工晶体植入器具和人工晶体植入系统 Active CN10525005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44132 2014-07-14
JP2014144132A JP6454999B2 (ja) 2014-07-14 2014-07-14 眼内レンズ挿入器具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250051A true CN105250051A (zh) 2016-01-20
CN105250051B CN105250051B (zh) 2019-01-11

Family

ID=537579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413214.6A Active CN105250051B (zh) 2014-07-14 2015-07-14 人工晶体植入器具和人工晶体植入系统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861472B2 (zh)
EP (1) EP2974696B1 (zh)
JP (1) JP6454999B2 (zh)
CN (1) CN105250051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515816A (zh) * 2019-09-17 2021-03-19 富螺(上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人工晶体保存盒以及人工晶体的植入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588780B2 (en) 2015-03-04 2020-03-17 Alcon Inc. Intraocular lens injector
BE1024131B1 (fr) * 2016-04-21 2017-11-20 Physiol S.A. Dispositif d'injection de lentille intraoculaire souple et navette de stockage pour sa mise en œuvre
US11000367B2 (en) 2017-01-13 2021-05-11 Alcon Inc. Intraocular lens injector
US10568735B2 (en) 2017-01-13 2020-02-25 Alcon Inc. Intraocular lens injector
JP7035384B2 (ja) * 2017-09-01 2022-03-15 株式会社ニデック 眼内レンズ挿入器具
US10849739B2 (en) * 2018-08-02 2020-12-01 Carl Zeiss Meditec Ag Ophthalmosurgical injector system
DE102022109691B3 (de) * 2022-04-21 2023-04-27 Carl Zeiss Meditec Ag Injektor mit griff zum mitnehmen eines vorderen und eines hinteren verlagerungsmechanismus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45712A (zh) * 2003-08-28 2006-10-11 博士伦公司 预装载的iol注射器
US20070050023A1 (en) * 2005-08-29 2007-03-01 Bausch & Lomb Incorporated Preloaded injector for intraocular lenses and methods of making and using
US20090234366A1 (en) * 2008-03-12 2009-09-17 George Tsai Method and Device for Inserting an Intraocular Lens
WO2013038688A1 (ja) * 2011-09-15 2013-03-21 株式会社メニコン 眼内レンズの挿入器具
WO2013038021A1 (fr) * 2011-09-16 2013-03-21 Medicontur Orvostechnikai Korlátolt Felelösségü Társaság Dispositif pour injecter une lentille intraoculaire dans un oeil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156854B2 (en) 2003-05-28 2007-01-02 Alcon, Inc. Lens delivery system
US8435289B2 (en) * 2005-02-11 2013-05-07 Abbott Medical Optics Inc. Rapid exchange IOL inser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s of using
EP2491902B1 (en) 2009-10-22 2015-07-29 Kowa Company Ltd. Intraocular lens insertion device
ES2725562T3 (es) * 2011-09-15 2019-09-24 Kowa Co Herramienta de inserción de lente intraocular
JP6278701B2 (ja) * 2012-12-27 2018-02-14 参天製薬株式会社 眼内レンズ用インジェクタ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45712A (zh) * 2003-08-28 2006-10-11 博士伦公司 预装载的iol注射器
US20070050023A1 (en) * 2005-08-29 2007-03-01 Bausch & Lomb Incorporated Preloaded injector for intraocular lenses and methods of making and using
US20090234366A1 (en) * 2008-03-12 2009-09-17 George Tsai Method and Device for Inserting an Intraocular Lens
WO2013038688A1 (ja) * 2011-09-15 2013-03-21 株式会社メニコン 眼内レンズの挿入器具
WO2013038021A1 (fr) * 2011-09-16 2013-03-21 Medicontur Orvostechnikai Korlátolt Felelösségü Társaság Dispositif pour injecter une lentille intraoculaire dans un oeil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515816A (zh) * 2019-09-17 2021-03-19 富螺(上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人工晶体保存盒以及人工晶体的植入方法
CN112515816B (zh) * 2019-09-17 2023-05-09 富螺(上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人工晶体保存盒以及人工晶体的植入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454999B2 (ja) 2019-01-23
JP2016019604A (ja) 2016-02-04
EP2974696B1 (en) 2019-03-13
EP2974696A1 (en) 2016-01-20
US20160015562A1 (en) 2016-01-21
CN105250051B (zh) 2019-01-11
US9861472B2 (en) 2018-01-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250051A (zh) 人工晶体植入器具和人工晶体植入系统
KR101280279B1 (ko) 안내 렌즈
KR101153264B1 (ko) 안내렌즈
EP2502603B1 (en) Intraocular lens insertion device
US20160310263A1 (en) Accommodating intraocular lens
CN103917201B (zh) 透镜注入装置及方法
CN102481188A (zh) 晶状体输送系统
JP5398089B2 (ja) 眼内レンズ
CN112105321B (zh) 角膜植入系统和方法
CN103945791A (zh) 晶状体注射器装置的注射器尖头、具有注射器尖头和晶状体的装置以及晶状体注射器装置
JP6543893B2 (ja) 眼内レンズ挿入器具
JP6500359B2 (ja) 眼内レンズ挿入器具
JP2011121214A (ja) プラスチック製眼鏡レンズの製造方法、同製造方法によって製造されるレンズ及び眼鏡レンズ用母型
JP6439303B2 (ja) 眼内レンズ挿入器具
WO2015114628A1 (en) Lens system for vision correction
JP6476621B2 (ja) 眼内レンズ挿入器具
JP6464588B2 (ja) 眼内レンズ挿入器具
JP6436287B2 (ja) 眼内レンズ挿入器具
KR20190104196A (ko) 안내 렌즈 및 그의 제조 방법
US20230149154A1 (en) Artificial eye lens
JP6540000B2 (ja) 眼内レンズ挿入器具
EP4389070A2 (en) Intraocular lens and intraocular lens insertion instrument
JP2019118688A (ja) 眼内レンズ
WO2024135677A1 (ja) 眼内レンズ
EP4238537A1 (en) Intraocular lens insertion instrument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