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248446A - 一种复配增效的杀虫剂及其应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复配增效的杀虫剂及其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248446A
CN105248446A CN201510796140.9A CN201510796140A CN105248446A CN 105248446 A CN105248446 A CN 105248446A CN 201510796140 A CN201510796140 A CN 201510796140A CN 105248446 A CN105248446 A CN 10524844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midacloprid
emamectin benzoate
insecticide
active ingredient
total cont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796140.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马艳
姜伟丽
任相亮
彭军
马小艳
马亚杰
胡红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stitute of Cotton Research of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Original Assignee
Institute of Cotton Research of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stitute of Cotton Research of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filed Critical Institute of Cotton Research of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Priority to CN201510796140.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248446A/zh
Publication of CN10524844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4844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Agricultural Chemicals And Associated Chemic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复配增效的杀虫剂及其应用,所述杀虫剂的有效成分为甲维盐和吡虫啉,当有效成分的质量百分含量占总含量的5%时,甲维盐和吡虫啉的质量比为0.5:4.5~1.5:3.5;当有效成分的质量百分含量占总含量的9%时,甲维盐和吡虫啉的质量比为0.5:8.5~1.5:7.5。本发明通过室内毒力测定,分析甲维盐和吡虫啉单独使用和复配后对棉田害虫的效果,并对不同药剂的效果进行对比,确立了两种农药的最优配比,供生产使用,以达到扩大杀虫谱、提高防治效果、减少环境污染、延缓害虫抗药性的目的。

Description

一种复配增效的杀虫剂及其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业病虫害防治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复配增效的杀虫剂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棉花(GossypiumhirstumL.)是世界性重要的经济作物,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棉花也是害虫发生种类较多、遭受害虫为害较重的作物之一,我国已知棉花害虫有300多种,其中,主要的有30多种,常年造成棉花减产15%~20%。20世纪90年代,棉铃虫(HelicoverpaarmigeraH.)在我国黄河流域棉区和长江流域棉区暴发为害,每年经济损失高达数百亿元。棉铃虫的大爆发给转基因抗虫棉的大规模应用带来机遇,1997年我国开始商业化种植转基因抗虫棉,到2011年种植面积达到390万hm2,占我国棉花面积的71.5%。随着转基因抗虫棉花的种植,使棉铃虫的为害得到很好的控制,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同时,转基因棉的种植,使得传统用药方式发生改变,棉田害虫种群结构也随之发生演变,一些刺吸式害虫如棉蚜(AphisgossypiiG.)、棉叶螨(TetranychuscinnatarinusB.)、棉盲蝽等其种群数量明显上升,发生及危害日益加重,同时棉铃虫对Bt的抗性问题也日益突出。
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简称甲维盐,EmamectinBenzoate)是以土壤微生物阿维链霉菌发酵产物阿维菌素B1为母体化合物,进行衍生、优化合成的一种新型高效抗生素类杀虫、杀螨剂。同阿维菌素相比,其活性提高了100~200倍,毒性降低2~3数量级,具有广谱、无残留、高选择的特性,是生物源类无公害农药,广泛应用于蔬菜、棉花等经济作物防治害虫。其作用机理通过抑制害虫运动神经内的氨基丁酸传递使害虫几小时内迅速麻痹、拒食、缓慢或不动,且在24~48h内死亡。作用方式以胃毒为主触杀作用,在常规剂量范围内对有益昆虫及天敌、人、畜安全,可与大部分农药混用。
吡虫啉(Imidacloprid)是烟碱类超高效杀虫剂,具有广谱、高效、低毒、低残留等优点,并有触杀、胃毒和内吸等多重活性,主要用于防治田间的刺吸式害虫,如粉虱、蚜虫、飞虱等。其杀虫机制主要是选择性抑制昆虫神经系统烟碱型乙酰胆碱酯酶受体,从而阻断昆虫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传导,造成害虫出现麻痹进而死亡。我国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开发出吡虫啉,从1996年以来吡虫啉产量一直呈现快速上升趋势,应用广泛。由于长期而频繁的单一使用,害虫对其抗药性上升明显,尤其是近年来害虫对吡虫啉抗性的报道逐渐增多。研究发现,在2004年德州地区棉蚜已对吡虫啉产生了77倍的抗性,聊城地区棉蚜种群抗性为80倍,菏泽地区和滨州地区的棉蚜种群抗性则已分别高达96和97倍,河北省各地区棉蚜对吡虫啉的抗药性均达到了中至高抗水平。Q型烟粉虱对吡虫啉也产生了很高的抗性,部分地区甚至已经提出暂停吡虫啉防治烟粉虱的警告,给吡虫啉防治此类害虫的田间使用寿命敲响了警钟。
为了克服棉田害虫对吡虫啉较高的抗药性,尤其是棉蚜的抗药性,同时为了延长价格低廉的吡虫啉的使用寿命,提高防治效果,减少田间杀虫药剂的使用量。本发明通过室内毒力测定,筛选出甲维盐和吡虫啉复配,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且关于甲维盐与吡虫啉复配的杀虫组合物在棉田上用于防治多种害虫,目前尚无相关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农药单剂使用的不足,扩大杀虫谱,减小抗药性,提高综合防治效益,提供一种低毒、低残留的高效化学防治杀虫剂。
为了实现本发明目的,本发明的一种复配增效的杀虫剂,所述杀虫剂的有效成分为甲维盐和吡虫啉,当有效成分的质量百分含量占总含量的5%时,甲维盐和吡虫啉的质量比为0.5:4.5~1.5:3.5;当有效成分的质量百分含量占总含量的9%时,甲维盐和吡虫啉的质量比为0.5:8.5~1.5:7.5。
优选地,当有效成分的质量百分含量占总含量的5%时,甲维盐和吡虫啉的质量比为1.5:3.5;当有效成分的质量百分含量占总含量的9%时,甲维盐和吡虫啉的质量比为0.5:8.5~1.5:7.5。
更优选地,当有效成分的质量百分含量占总含量的9%时,甲维盐和吡虫啉的质量比为0.5:8.5~1.5:7.5。
最优选地,当有效成分的质量百分含量占总含量的9%时,甲维盐和吡虫啉的质量比为0.5:8.5、1.0:8.0或1.5:7.5。
本发明提供的杀虫剂是乳油、颗粒剂、可湿性粉剂、悬浮剂、水分散粒剂或微乳剂等。
本发明还提供所述杀虫剂在防治刺吸式口器和咀嚼式口器作物害虫中的应用。所述害虫包括但不限于棉蚜、棉铃虫和盲蝽蟓。
本发明通过室内毒力测定,分析甲维盐和吡虫啉单独使用和复配后对棉田害虫的效果,并对不同药剂的效果进行对比,确立了两种农药的最优配比,供生产使用,以达到扩大杀虫谱、提高防治效果、减少环境污染、延缓害虫抗药性的目的。
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一)本发明的杀虫剂具有显著增效作用。两种有效成分甲维盐和吡虫啉按照质量比0.5:4.5~1.5:3.5(当有效成分的质量百分含量占总含量的5%时)及0.5:8.5~1.5:7.5(当有效成分的质量百分含量占总含量的9%时)进行配比时,在防治棉田棉蚜、棉铃虫和盲蝽蟓时表现出明显的增效或相加作用,特别是当有效成分的质量百分含量占总含量的9%时,以0.5:8.5、1.0:8.0、1.5:7.5比例复配时增效作用更为显著,共毒系数均大于120。
(二)两种有效成分的作用机制互补。甲维盐和吡虫啉的作用机制不同,有很强的互补性,不存在拮抗作用,其增效明显,扩大了杀虫谱,且害虫不易产生抗药性,延长了杀虫剂的使用寿命。
(三)用药量减少。甲维盐和吡虫啉复配后的防治效果比单剂有了明显提高,降低了农药的使用剂量,减少了农药对环境的影响,降低了用药成本。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若未特别指明,实施例中所用的技术手段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常规手段,所用原料均为市售商品。
以下实施例中涉及的供试虫源及药剂:
供试棉铃虫,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植物保护研究室养虫室饲养的试虫,为室内用人工饲料连续饲养了9代以上,将初孵幼虫用新鲜棉叶饲养至2龄幼虫,挑选大小均匀的幼虫进行试验。
供试棉蚜,采自棉田自然发生种群,从田间采回带有足够数量蚜虫的新鲜棉苗(或棉叶),剔除僵蚜和若蚜,使每株(或每叶)棉苗上剩余50头左右的成蚜。
供试绿盲蝽(ApolyguslucorumMeyer-Dür.),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植物保护研究室养虫室饲养的试虫,虫源采自棉花田及周围草丛群落,室内饲养一代后,挑选大小均匀一致的3龄若虫进行实验。
供试杀虫剂为65.8%甲维盐原药A,由河北威远生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提供;95.2%吡虫啉原药B,由江苏克胜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室内毒力测定试验使用的寄主叶片是由常规棉苗(不含Bt基因或其它抗虫基因)上获取,品种为中棉所49。
以下实施例中涉及的数据处理及计算方法:
试验数据分析采用DPS统计分析软件,根据各浓度处理不同时间点试验试虫的死亡比例,计算出A、B药剂及二者不同配比条件下的回归方程斜率、LC50及其95%置信限等。空白对照的死亡率不能超过10%,否则视为失败,重复该试验。甲维盐和吡虫啉不同配比共毒系数(o-toxicitycoefficient,CTC)的计算方法根据孙云沛法进行,分别计算出各配比的单剂毒力指数(TI)、混剂的实际及理论毒力指数(ATI、TTI),最后由ATI/TTI求得各配比的共毒系数(CTC),根据共毒系数CTC来判定二者是否存在增效作用。当CTC<80时为拮抗作用,80~120为相加作用,>120时为增效作用。
实施例1复配增效杀虫剂对棉铃虫室内毒力测定
在预备试验的基础上,准确称取一定量的A、B以及A和B不同配比的原药,将A和B按照有效成分的质量比分别设置为:当有效成分的质量百分含量占总含量的5%时,甲维盐和吡虫啉的质量比为0.5:4.5~1.5:3.5;当有效成分的质量百分含量占总含量的9%时,甲维盐和吡虫啉的质量比为0.5:8.5~1.5:7.5。用丙酮或其它合适的有机溶剂溶解,并加入终浓度为100mg/L的Triton-X100配制成母液。采用浸叶接虫法测定试验。
棉铃虫的毒力测定在24孔板中进行。具体操作过程如下:采集未接触任何药剂的常规棉蕾期顶部展开的第三片棉叶,用打孔器打成圆片(直径与24孔组织培养板孔径相同),将待测农药母液用自来水按照等比梯度配制成5~7个系列浓度,把叶圆片浸入药液10s后放置在吸水纸上晾干;将晾干的带药叶片置于标记好的24孔组织培养板内(培养板内预先加入1ml0.5%琼脂水溶液,防止叶片脱水干燥),每个叶圆片正面向上放置。每一含药圆叶片上放入经饥饿处理4小时的2龄初幼虫,每个浓度处理48头(2块24孔培养板),并设不含任何药剂的自来水作为空白对照;接虫后的培养板用两层尼龙纱置于板盖下以防止试虫逃逸。处理后将接虫后的培养板放置于(26±1)℃、RH60±10%、光暗比为16h/8h的恒温光照培养箱中培养。处理48h后检查死亡情况,死亡判断标准:用毛笔轻触虫体,试虫不能正常爬行即视为死亡。
甲维盐和吡虫啉及二者按照不同配比混合对棉铃虫的毒力测定结果见表1。
表1甲维盐和吡虫啉对棉铃虫的联合毒力
注:b±SE是回归方程中的回归系数加上其标准误
表1显示了甲维盐和吡虫啉单剂及其不同配比情况下,对棉铃虫幼虫的室内毒力。甲维盐对棉铃虫的LC50为0.037mg/L,吡虫啉对棉铃虫的LC50为1061.86mg/L,通过孙云沛法计算结果可知,在一定含量中随着复配物中甲维盐比例的逐渐增加、吡虫啉添加比例逐渐减少,复配物对棉铃虫幼虫的毒杀活性逐渐升高,即LC50值逐渐降低,但其共毒系数有所改变,其中除了1.0:4.0比例混合外,其它比例均表现为相加或增效作用,尤其是1.5:7.5比例混合,CTC值大于120,表现出增效作用。
实施例2复配增效杀虫剂对棉蚜室内毒力测定
在预备试验的基础上,准确称取一定量的A、B以及A和B不同配比的原药,将A和B按照有效成分的质量比分别设置为:当有效成分的质量百分含量占总含量的5%时,甲维盐和吡虫啉的质量比为0.5:4.5~1.5:3.5;当有效成分的质量百分含量占总含量的9%时,甲维盐和吡虫啉的质量比为0.5:8.5~1.5:7.5。用丙酮或其它合适的有机溶剂溶解,并加入终浓度为100mg/L的Triton-X100配制成母液。采用浸虫浸叶法测定试验。
棉蚜的毒力测定具体操作过程如下:从田间采回带有足够数量蚜虫的新鲜棉苗(或棉叶),剔除僵蚜和若蚜,使每株(或每叶)棉苗上剩余30头左右的成蚜,在调查完蚜虫基数后,将待测农药母液用自来水按照等比梯度配制成5~7个系列浓度,将带虫棉苗(或棉叶)浸入不同浓度药液中5秒钟,取出晾干后放入有盖的塑料养虫盒(上、下口径分别为6cm、4.5cm,高度为7cm)中保湿培养,每个浓度设3次重复,并设不含任何药剂的自来水作为空白对照。处理后将接虫后的养虫盒放置于(26±1)℃、RH60±10%、光暗比为16h/8h的恒温光照培养箱中培养。处理24h后检查试虫死亡情况,死亡标准以小毛笔轻轻触动蚜虫足和触角无反应为死亡。
甲维盐和吡虫啉及二者按照不同配比混合对棉蚜的毒力测定结果见表2。
表2甲维盐和吡虫啉对棉蚜的联合毒力
注:b±SE是回归方程中的回归系数加上其标准误
表2显示了甲维盐和吡虫啉单剂及其不同配比情况下,对棉蚜的室内毒力。甲维盐对棉蚜的LC50为5.069mg/L,吡虫啉对棉蚜的LC50为12.36mg/L,通过孙云沛法计算结果可知,在一定含量中随着复配物中甲维盐比例的逐渐增加、吡虫啉添加比例逐渐减少,复配物对棉铃虫幼虫的毒杀活性逐渐升高,即LC50值逐渐降低,但其共毒系数有所改变,其中甲维盐和吡虫啉以1.5:3.5及0.5:8.5~1.5:7.5比例混合,其CTC值大于120,均表现出增效作用。
实施例3复配增效杀虫剂对棉盲蝽室内毒力测定
在预备试验的基础上,准确称取一定量的A、B以及A和B不同配比的原药,将A和B按照有效成分的质量比分别设置为:当有效成分的质量百分含量占总含量的5%时,甲维盐和吡虫啉的质量比为0.5:4.5~1.5:3.5;当有效成分的质量百分含量占总含量的9%时,甲维盐和吡虫啉的质量比为0.5:8.5~1.5:7.5。用丙酮或其它合适的有机溶剂溶解,并加入终浓度为100mg/L的Triton-X100配制成母液。采用浸虫浸叶法测定试验。
棉盲蝽的毒力测定具体操作过程如下:将带有纱网的试管(¢2×10cm)中装入5~6头盲蝽蟓3龄若虫,同时待测农药母液用自来水按照等比梯度配制成5~7个系列浓度,将试管连同试虫一同浸入药液中,4~6秒后取出晾干,转移到干净的带盖的塑料养虫盒(上、下口径分别为6cm、4.5cm,高度为7cm)中,放入新鲜常规棉叶片作为饲料,每个浓度处理10头,设3次重复,并设不含任何药剂的自来水作为空白对照。处理后将接虫后的养虫盒放置于(26±1)℃、RH60±10%、光暗比为16h/8h的恒温光照培养箱中培养。处理48h后检查试虫死亡情况,死亡标准以小毛笔轻轻触动试虫的身体,以虫体不动视为死亡。
甲维盐和吡虫啉及二者按照不同配比混合对棉盲蝽的毒力测定结果见表3。
表3甲维盐和吡虫啉对棉盲蝽的联合毒力
注:b±SE是回归方程中的回归系数加上其标准误
表3显示了甲维盐和吡虫啉单剂及其不同配比情况下,对棉盲蝽的室内毒力。甲维盐对棉盲蝽的LC50为2.440mg/L,吡虫啉对棉盲蝽的LC50为33.78mg/L,通过孙云沛法计算结果可知,在一定含量中随着复配物中甲维盐比例的逐渐增加、吡虫啉添加比例逐渐减少,复配物对棉盲蝽的毒杀活性逐渐升高,即LC50值逐渐降低,但其共毒系数有所改变,其中甲维盐和吡虫啉以0.5:4.5及0.5:8.5-1.5:7.5比例混合,其共毒系数CTC值均大于120,尤其是0.5:8.5、1.0:8.0、1.5:7.5比例混合的CTC分别达到168.78、199.24、180.03,增效作用最为显著。
由此可见,本发明提供的含甲维盐和吡虫啉的杀虫剂组合物按照1.5:3.5(当有效成分的质量百分含量占总含量的5%时)及0.5:8.5~1.5:7.5(当有效成分的质量百分含量占总含量的9%时)比例混配后,在防治棉花主要害虫棉铃虫、棉蚜和棉盲蝽时,均具有明显的增效或相加作用,尤其是按照0.5:8.5~1.5:7.5(当有效成分的质量百分含量占总含量的9%时)比例混配后,其活性和杀虫效果不是各组分活性的简单叠加,与单一制剂相比,不但有显著的增效作用,提高对害虫的防治效果,而且扩大杀虫谱,兼治多种害虫,减少了用药次数和用药量,节约了用药成本,且对作物安全性良好,符合农药制剂的安全性要求。
虽然,上文中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及具体实施方案对本发明作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发明基础上,可以对之作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发明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

Claims (7)

1.一种复配增效的杀虫剂,其特征在于,其有效成分为甲维盐和吡虫啉,当有效成分的质量百分含量占总含量的5%时,甲维盐和吡虫啉的质量比为0.5:4.5~1.5:3.5;当有效成分的质量百分含量占总含量的9%时,甲维盐和吡虫啉的质量比为0.5:8.5~1.5:7.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杀虫剂,其特征在于,当有效成分的质量百分含量占总含量的5%时,甲维盐和吡虫啉的质量比为1.5:3.5;当有效成分的质量百分含量占总含量的9%时,甲维盐和吡虫啉的质量比为0.5:8.5~1.5:7.5。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杀虫剂,其特征在于,当有效成分的质量百分含量占总含量的9%时,甲维盐和吡虫啉的质量比为0.5:8.5~1.5:7.5。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杀虫剂,其特征在于,当有效成分的质量百分含量占总含量的9%时,甲维盐和吡虫啉的质量比为0.5:8.5、1.0:8.0或1.5:7.5。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杀虫剂,其特征在于,所述杀虫剂是乳油、颗粒剂、可湿性粉剂、悬浮剂、水分散粒剂或微乳剂。
6.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杀虫剂在防治刺吸式口器和咀嚼式口器作物害虫中的应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害虫包括棉蚜、棉铃虫和盲蝽蟓。
CN201510796140.9A 2015-11-18 2015-11-18 一种复配增效的杀虫剂及其应用 Pending CN10524844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796140.9A CN105248446A (zh) 2015-11-18 2015-11-18 一种复配增效的杀虫剂及其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796140.9A CN105248446A (zh) 2015-11-18 2015-11-18 一种复配增效的杀虫剂及其应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248446A true CN105248446A (zh) 2016-01-20

Family

ID=550886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796140.9A Pending CN105248446A (zh) 2015-11-18 2015-11-18 一种复配增效的杀虫剂及其应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248446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135277A (zh) * 2016-06-24 2016-11-23 赵思璐 一种防治稻蝽蟓的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25749A (zh) * 2004-03-16 2007-03-07 辛根塔参与股份公司 用于种子处理的农药组合物和方法
CN101336636A (zh) * 2007-07-05 2009-01-07 青岛海利尔药业有限公司 一种含有吡虫啉与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的杀虫组合物
CN102763671A (zh) * 2012-07-17 2012-11-07 中化化工科学技术研究总院 快速崩解的吡虫啉甲维盐水分散粒剂及其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25749A (zh) * 2004-03-16 2007-03-07 辛根塔参与股份公司 用于种子处理的农药组合物和方法
CN101336636A (zh) * 2007-07-05 2009-01-07 青岛海利尔药业有限公司 一种含有吡虫啉与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的杀虫组合物
CN102763671A (zh) * 2012-07-17 2012-11-07 中化化工科学技术研究总院 快速崩解的吡虫啉甲维盐水分散粒剂及其制备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匿名: "农药新批准登记", 《农药登记公告》 *
程永德等: "砂浆黑土超甜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现代农业科技》 *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135277A (zh) * 2016-06-24 2016-11-23 赵思璐 一种防治稻蝽蟓的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771510B (zh) 一种含噻唑膦的杀虫组合物
CN101589716A (zh) 蛇床子素与苦参碱的复配杀虫剂及其应用
CN108967437A (zh) 一种双丙环虫酯和啶虫脒复配增效杀虫剂及其应用
CN104542685A (zh) 一种复配杀虫剂及其应用
CN109221190A (zh) 一种有效防治棉蚜的复配杀虫剂
CN101984828A (zh) 一种复配杀虫剂
CN102440261A (zh) 一种含氟啶虫胺腈和毒死蜱的杀虫组合物
CN104855432B (zh) 一种复配杀虫剂及其应用
CN102805102A (zh) 一种含噻唑膦和鱼尼汀受体抑制剂类杀虫剂的杀虫组合物
CN105532680B (zh) 一种含三氟苯嘧啶和环氧虫啶的高效复配农药组合物
CN105248446A (zh) 一种复配增效的杀虫剂及其应用
CN104488915B (zh) 含有哌虫啶的杀虫组合物
CN109329293B (zh) 一种含有丁虫腈和苦参碱的杀虫杀螨组合物
CN105379752A (zh) 一种杀虫剂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2440259A (zh) 一种含氟啶虫胺腈和氯氰菊酯的杀虫组合物
CN103155938B (zh) 噻虫胺与丁醚脲复配杀虫组合物
CN1875718A (zh) 小杆线虫在防治蛴螬中的应用
CN104926436B (zh) 一种防治甘蔗螟虫及地下害虫的有机肥料
CN115886007B (zh) 一种农药组合物及其用途和包含其的农药制剂
CN106614673B (zh) 一种含甲维盐和丁硫克百威的杀虫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3141502B (zh) 噻虫嗪与噻虫胺复配杀虫组合物
CN101380001B (zh) 含有丁醚脲和毒死蜱的杀虫、杀螨剂的组合物
CN106614687A (zh) 一种具有杀虫和杀线虫作用的增效组合物及其用途
CN107318862A (zh) 一种杀虫组合物
CN105519551A (zh) 一种含三氟苯嘧啶的高效复配农药组合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