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245454B - 交换系统的流量转发方法和装置 - Google Patents

交换系统的流量转发方法和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245454B
CN105245454B CN201410329324.XA CN201410329324A CN105245454B CN 105245454 B CN105245454 B CN 105245454B CN 201410329324 A CN201410329324 A CN 201410329324A CN 105245454 B CN105245454 B CN 10524545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nk
lcc
packet
markers
subdat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329324.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245454A (zh
Inventor
林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10329324.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245454B/zh
Priority to PCT/CN2015/082226 priority patent/WO2016004820A1/zh
Priority to US14/795,759 priority patent/US9634932B2/en
Priority to EP15176081.6A priority patent/EP2966819B1/en
Publication of CN1052454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4545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24545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4545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74Address processing for rout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9/00Packet switching elements
    • H04L49/15Interconnection of switching modul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1/00Arrangements for maintenance, administration or management of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e.g. of packet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1/06Management of faults, events, alarms or notifications
    • H04L41/0654Management of faults, events, alarms or notifications using network fault recovery
    • H04L41/0668Management of faults, events, alarms or notifications using network fault recovery by dynamic selection of recovery network elements, e.g. replacement by the most appropriate element after failur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28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using route fault recover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7/00Traffic control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7/10Flow control; Congestion control
    • H04L47/12Avoiding congestion; Recovering from congestion
    • H04L47/122Avoiding congestion; Recovering from congestion by diverting traffic away from congested entit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交换系统的流量转发方法和装置。该交换系统包括按照mesh形式的拓扑结构互连的第一LCC、至少一个第二LCC以及第三LCC;所述方法包括:所述第一LCC接收数据包,并对数据包进行解析以获取数据包的目的地址;当目的地址指示数据包发往所述第三LCC时,若交换系统当前预设的配置模式为第一配置模式,则第一LCC将数据包承载在第三链路上转发给第三LCC,第一配置模式指示所述交换系统当前应用的是N跳模式,N为大于等于3的自然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实现了交换系统中数据包在任意两个节点之间的线速转发,且使得交换系统的扩容能力得到提升,并降低了交换系统的扩容成本。

Description

交换系统的流量转发方法和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通信技术,尤其涉及一种交换系统的流量转发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交换系统中,通常由至少一个线卡(Line Card,以下简称LC)和至少一个交换网板(Fabric Card,以下简称FC)构成一个线卡框(Line Card Chassis,以下简称LCC)。其中,LCC中的每个LC包括至少一个交换网接口芯片(Fabric Interface,以下简称FIC)芯片,每个FC包括至少一个交换网芯片(Switch Element,以下简称SE)。如图1所示,LCC0线卡框内有16个LC(LC0至LC15)和8个FC(FC0至FC7),并且共有32个FIC(FIC0至FIC31)和16个SE(图1所示的每个FC上均包含有两个SE),其中,每个SE芯片的FIC侧(即图中SE芯片的左侧)共有64条链路(SerDes)用于和LCC0的所有FIC互连,另外的64条SerDes(即图1中SE的右侧)用于与其他的LCC连接,以便对交换系统进行扩容。
交换系统在扩容时一般需要满足流量线速,现有技术在交换系统扩容时一般采用的是LCC背靠背连接或者星形连接。其中,背靠背连接如图2所示,即利用LCC0的SE芯片右侧的64条SerDes将LCC0和LCC1的FC一对一对进行连接(也即是FC上的相同序号的SE也是一一对接),从而将单框的容量扩大一倍;星形连接可以如图3所示,利用专门的中心交换框(Fabric Card Chassis,以下简称FCC)将多个LCC框连在一起,即通过FCC0提供的128条Serdes将图3中的4个LCC连接起来,从而达到扩容的目的。
但是,现有技术中的两种连接方式虽然均能够满足系统的流量线速,但是背靠背连接方式扩容有限,而星形连接的方式,系统扩容成本高。因此,二者均无法实现良好的扩容。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交换系统的流量转发方法和装置,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交换系统扩容能力有限和扩容成本高的技术问题。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交换系统的流量转发方法,所述交换系统包括按照无线网格mesh形式的拓扑结构互连的第一线卡框LCC、至少一个第二LCC以及第三LCC;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第一LCC接收数据包,并对所述数据包进行解析以获取所述数据包的目的地址;
当所述目的地址指示所述数据包发往所述第三LCC时,若所述交换系统当前预设的配置模式为第一配置模式,则所述第一LCC将所述数据包承载在第三链路上转发给所述第三LCC,其中,所述第三链路包括:第一链路和第二链路,或,所述第二链路;所述第一链路为所述第一LCC和所述第三LCC之间的直连的两跳链路,且所述第一链路包括的链路数为至少一条;所述第二链路为所述第一LCC和所述第三LCC之间通过所述至少一个第二LCC进行中转的n跳链路,且所述第二链路包括的链路数为至少一条;其中,n为自然数,且3≤n≤N;所述第一配置模式指示所述交换系统当前应用的是N跳模式,N为大于等于3的自然数。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目的地址指示所述数据包发往所述第三LCC时,若所述交换系统当前预设的配置模式为第二配置模式,则所述第一LCC将所述数据包承载在所述第一链路上转发给所述第三LCC;其中,所述第二配置模式指示所述交换系统当前应用的是两跳模式。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若所述交换系统当前预设的配置模式为第二配置模式,则所述第一LCC将所述数据包承载在所述第一链路上转发给所述第三LCC,包括:
所述第一LCC将所述数据包以轮叫的方式均分到所述第一链路中的各条链路上进行转发。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若所述交换系统当前预设的配置模式为第二配置模式,则所述第一LCC将所述数据包承载在所述第一链路上转发给所述第三LCC,包括:
所述第一LCC获取所述第一链路中的各条链路的状态信息;
所述第一LCC根据所述第一链路中的各条链路的状态信息,将所述数据包分发到所述第一链路中的各条链路上进行转发。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若所述状态信息指示所述第一链路中各条链路的拥塞程度,则所述第一LCC根据所述状态信息,将所述数据包分发到所述第一链路中的各条链路上进行转发,包括:
所述第一LCC根据所述第一链路中的各条链路的拥塞程度,调整分发到所述第一链路中的各条链路上的数据包的流量的大小,以使其中每条链路所承载的流量与每条链路的拥塞程度相匹配。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若所述状态信息指示所述第一链路中的各条链路的异常信息,则所述第一LCC根据所述状态信息,将所述数据包分发到所述第一链路中的各条链路进行转发,包括:
所述第一LCC根据所述第一链路中的各条链路的异常信息,确定所述第一链路中的异常链路;
所述第一LCC将所述数据包分发到所述第一链路中除所述异常链路之外的正常链路上进行转发。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六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若所述交换系统当前预设的配置模式为第一配置模式,则所述第一LCC将所述数据包承载在所述第三链路上转发给所述第三LCC,包括:
所述第一LCC将所述数据包以轮叫的方式均匀分发到所述第三链路中的各条链路上进行转发。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七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当所述第三链路包括所述第一链路和所述第二链路时,则所述第一LCC将所述数据包承载在所述第三链路上转发给所述第三LCC,,包括:
所述第一LCC将所述数据包优先分发到所述第一链路中的各条链路上,待所述第一链路中的各条链路达到饱和状态时,将所述数据包中的剩余数据包分发到所述第二链路中的各条链路上。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八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若所述交换系统当前预设的配置模式为第一配置模式,则所述第一LCC将所述数据包承载在所述第三链路上转发给所述第三LCC,包括:
所述第一LCC获取所述第三链路中的各条链路的状态信息;
所述第一LCC根据所述第三链路中的各条链路的状态信息,将所述数据包分发到所述第三链路中的各条链路上进行转发。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八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九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若所述第三链路中的各条链路的状态信息指示所述第三链路中各条链路的拥塞程度,则所述第一LCC根据所述第三链路中的各条链路的状态信息,将所述数据包分发到所述第三链路中的各条链路上进行转发,包括:
所述第一LCC根据所述第三链路中的各条链路的拥塞程度,调整分发到所述第三链路中的各条链路的流量的大小,以使所述第三链路中的每条链路所承载的流量与每条链路的拥塞程度相匹配。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八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十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若所述第三链路中的各条链路的状态信息指示所述第三链路中的各条链路的异常信息,则所述第一LCC根据所述第三链路中的各条链路的状态信息,将所述数据包分发到所述第三链路的各条链路上进行转发,包括:
所述第一LCC根据所述第三链路中的各条链路的异常信息,确定所述第三中的异常链路;
所述第一LCC将所述数据包分发到所述第三链路中除所述异常链路之外的正常链路上进行转发。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六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或第一方面的第八种可能的实施方式至第十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的任一项,在第一方面的第十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链路包括所述第一链路和所述第二链路,所述数据包包括第一子数据包和第二子数据包,所述第一子数据包为待分发到所述第一链路路上的子数据包,所述第二子数据包为待分发到所述第二链路上的子数据包,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LCC分别为所述第一子数据包添加第一原始时标,以及为所述第二子数据包添加第二原始时标,其中,所述第一原始时标指示所述第一子数据包到达所述第一LCC的初始时刻,所述第二原始时标指示所述第二子数据包到达所述第一LCC的初始时刻,以便所述第三LCC根据所述第一子数据包的第一转发时延和所述第二子数据包的第二转发时延,分别对所述第一原始时标添加第一时标补偿得到第一时标,以及对所述第二原始时标添加第二时标补偿得到第二时标,使得所述第一时标和所述第二时标的时间顺序,与所述第一原始时标和所述第二原始时标的时间顺序保持一致,其中,第一转发时延和第一时标补偿之和,等于第二转发时延和第二时标补偿之和。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七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十二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数据包包括第一子数据包和第二子数据包,所述第一子数据包为待分发到所述第一链路路上的子数据包,所述第二子数据包为待分发到所述第二链路上的子数据包,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LCC分别为所述第一子数据包添加第一原始时标,以及为所述第二子数据包添加第二原始时标,其中,所述第一原始时标指示所述第一子数据包到达所述第一LCC的初始时刻,所述第二原始时标指示所述第二子数据包到达所述第一LCC的初始时刻,以便所述第三LCC根据所述第一子数据包的第一转发时延和所述第二子数据包的第二转发时延,分别对所述第一原始时标添加第一时标补偿得到第一时标,以及对所述第二原始时标添加第二时标补偿得到第二时标,使得所述第一时标和所述第二时标的时间顺序,与所述第一原始时标和所述第二原始时标的时间顺序保持一致,其中,第一转发时延和第一时标补偿之和,等于第二转发时延和第二时标补偿之和。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十三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当所述目的地址指示所述数据包发往所述第一LCC时,所述第一LCC将所述数据包转发给所述第一LCC中的目的FIC。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交换系统中的第一线卡框LCC,所述第一LCC通过无线网格mesh形式的拓扑结构与交换系统中的至少一个第二LCC以及第三LCC互连;所述第一LCC包括至少一个交换网芯片SE,所述SE包括:
第一获取模块,用于接收数据包,并对所述数据包进行解析以获取所述数据包的目的地址;
发送模块,用于当所述目的地址指示所述数据包发往所述第三LCC时,若所述交换系统当前预设的配置模式为第一配置模式,则所述第一LCC将所述数据包承载在第三链路上转发给所述第三LCC,其中,所述第三链路包括:第一链路和第二链路,或,所述第二链路;所述第一链路为所述第一LCC和所述第三LCC之间的直连的两跳链路,且所述第一链路包括的链路数为至少一条;所述第二链路为所述第一LCC和所述第三LCC之间通过所述至少一个第二LCC进行中转的n跳链路,且所述第二链路包括的链路数为至少一条;其中,n为自然数,且3≤n≤N;所述第一配置模式指示所述交换系统当前应用的是N跳模式,N为大于等于3的自然数。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发送模块,还用于当所述目的地址指示所述数据包发往所述第三LCC时,若所述交换系统当前预设的配置模式为第二配置模式,则所述第一LCC将所述数据包承载在所述第一链路上转发给所述第三LCC;其中,所述第二配置模式指示所述交换系统当前应用的是两跳模式。
结合第二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在第二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发送模块,具体用于将所述数据包以轮叫的方式均分到所述第一链路中的各条链路上进行转发。
结合第二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在第二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SE还包括:第二获取模块;
所述第二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第一链路中的各条链路的状态信息;
则所述发送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二获取模块获得的所述第一链路中的各条链路的状态信息,将所述数据包分发到所述第一链路中的各条链路上进行转发。
结合第二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在第二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若所述第二获取模块获得的所述状态信息指示所述第一链路中各条链路的拥塞程度;
则所述发送模块,具体用于根据所述第一链路中的各条链路的拥塞程度,调整分发到所述第一链路中的各条链路上的数据包的流量的大小,以使其中每条链路所承载的流量与每条链路的拥塞程度相匹配。
结合第二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在第二方面的第五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若所述第二获取模块获得的所述状态信息指示所述第一链路中的各条链路的异常信息,则所述SE还包括:第一确定模块;
所述第一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链路中的各条链路的异常信息,确定所述第一链路中的异常链路;
则所述发送模块,用于将所述数据包分发到所述第一链路中除所述异常链路之外的正常链路上进行转发。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第六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发送模块,具体用于将所述数据包以轮叫的方式均匀分发到所述第三链路中的各条链路上进行转发。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第七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当所述第三链路包括所述第一链路和所述第二链路时,所述发送模块,具体用于将所述数据包优先分发到所述第一链路中的各条链路上,待所述第一链路中的各条链路达到饱和状态时,将所述数据包中的剩余数据包分发到所述第二链路中的各条链路上。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第八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SE还包括:第三获取模块;
所述第三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第三链路中的各条链路的状态信息;
所述发送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三获取模块获得的所述第三链路中的各条链路的状态信息,将所述数据包分发到所述第三链路中的各条链路上进行转发。
结合第二方面的第八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在第二方面的第九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若所述第三获取模块获得的所述状态信息指示所述第三链路中各条链路的拥塞程度;
则所述发送模块,具体用于根据所述第三链路中的各条链路的拥塞程度,调整分发到所述第三路中的各条链路的流量的大小,以使所述第三链路中的每条链路所承载的流量与每条链路的拥塞程度相匹配。
结合第二方面的第八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在第二方面的第十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若所述第三获取模块获得的所述状态信息指示所述第三链路中的各条链路的异常信息,则所述SE还包括:第二确定模块;
所述第二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三链路中的各条链路的异常信息,确定所述第三链路中的异常链路;
则所述发送模块,用于将所述数据包分发到所述第三链路中除所述异常链路之外的正常链路上进行转发。
结合第二方面的第六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或第二方面的第八种可能的实施方式至第十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的任一项,在第二方面的第十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链路包括所述第一链路和所述第二链路,所述数据包包括第一子数据包和第二子数据包,所述第一子数据包为待分发到所述第一链路路上的子数据包,所述第二子数据包为待分发到所述第二链路上的子数据包,所述SE还包括:
第一时标添加模块,用于分别为所述第一子数据包添加第一原始时标,以及为所述第二子数据包添加第二原始时标,其中,所述第一原始时标指示所述第一子数据包到达所述第一LCC的初始时刻,所述第二原始时标指示所述第二子数据包到达所述第一LCC的初始时刻,以便所述第三LCC根据所述第一子数据包的第一转发时延和所述第二子数据包的第二转发时延,分别对所述第一原始时标添加第一时标补偿得到第一时标,以及对所述第二原始时标添加第二时标补偿得到第二时标,使得所述第一时标和所述第二时标的时间顺序,与所述第一原始时标和所述第二原始时标的时间顺序保持一致,其中,第一转发时延和第一时标补偿之和,等于第二转发时延和第二时标补偿之和。
结合第二方面的第七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在第二方面的第十二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数据包包括第一子数据包和第二子数据包,所述第一子数据包为待分发到所述第一链路路上的子数据包,所述第二子数据包为待分发到所述第二链路上的子数据包,所述SE还包括:
第二时标添加模块,用于分别为所述第一子数据包添加第一原始时标,以及为所述第二子数据包添加第二原始时标,其中,所述第一原始时标指示所述第一子数据包到达所述第一LCC的初始时刻,所述第二原始时标指示所述第二子数据包到达所述第一LCC的初始时刻,以便所述第三LCC根据所述第一子数据包的第一转发时延和所述第二子数据包的第二转发时延,分别对所述第一原始时标添加第一时标补偿得到第一时标,以及对所述第二原始时标添加第二时标补偿得到第二时标,使得所述第一时标和所述第二时标的时间顺序,与所述第一原始时标和所述第二原始时标的时间顺序保持一致,其中,第一转发时延和第一时标补偿之和,等于第二转发时延和第二时标补偿之和。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第十三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LCC还包括:交换网接口芯片FIC;
所述发送模块,还用于当所述目的地址指示所述数据包发往所述FIC时,将所述数据包转发给所述FIC。
本发明提供的交换系统的流量转发方法,通过第一LCC根据交换系统配置的第一配置模式将接收到的数据包承载在第一LCC和第三LCC之间的第三链路上转发给第三LCC,不仅实现了交换系统中数据包在任意两个节点之间的线速转发,且使得交换系统的扩容能力得到提升,并降低了交换系统的扩容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LCC0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LCC背靠背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LCC星形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交换系统的流量转发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交换系统的拓扑结构图一;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交换系统的拓扑结构图二;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交换系统的拓扑结构图三;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交换系统的拓扑结构图四;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交换系统的拓扑结构图五;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交换系统的拓扑结构图六;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交换系统的拓扑结构图七;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交换系统的拓扑结构图八;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交换系统中的第一LCC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交换系统中的第一LCC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交换系统中的第一LCC的结构示意图三;
图16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交换系统中的第一LCC的结构示意图四;
图17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交换系统中的第一LCC的结构示意图五;
图18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交换系统中的第一LCC的结构示意图六;
图19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交换系统中的第一LCC的结构示意图七。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交换系统的流量转发方法的流程示意图。该方法应用于交换系统,该交换系统包括按照无线网格(mesh)形式的拓扑结构互连的第一LCC、至少一个第二LCC以及第三LCC。这里的第一LCC、第二LCC和第三LCC中均包括至少一个SE。所述第一LCC中的至少一个SE分别连接所述第二LCC中的至少一个SE以及所述第三LCC中的至少一个SE,且所述第二LCC中的至少一个SE和所述第三LCC中的至少一个SE相连接,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知道,每个SE均作为其对应的LCC接收或者发送数据包时的执行主体,后续为了描述方便,对此进行了省略。
如图4所示,该方法包括:
S101:第一LCC接收数据包,并对所述数据包进行解析以获取所述数据包的目的地址。
具体的,第一LCC通过其中的一个SE接收网络侧设备发送的数据包,该数据包可以包括多个子数据包,这些子数据包是以数据流的形式发送给第一LCC的,即网络侧设备连续不断的向第一LCC发送子数据包。第一LCC中的SE在接收到子数据包之后,对这些子数据包进行解析,获得这些子数据包的目的地址。
S102:当所述目的地址指示所述数据包发往所述第三LCC时,若所述交换系统当前预设的配置模式为第一配置模式,则所述第一LCC将所述数据包承载在第三链路上转发给所述第三LCC,其中,所述第三链路包括:第一链路和第二链路,或,所述第二链路;所述第一链路为所述第一LCC和所述第三LCC之间的直连的两跳链路,且所述第一链路包括的链路数为至少一条;所述第二链路为所述第一LCC和所述第三LCC之间通过所述至少一个第二LCC进行中转的n跳链路,且所述第二链路包括的链路数为至少一条;其中,n为自然数,且3≤n≤N;所述第一配置模式指示所述交换系统当前应用的是N跳模式,N为大于等于3的自然数。
具体的,当第一LCC判断上述数据包中的子数据包的目的地址为第三LCC时,且第一LCC判断交换系统当前预设的配置模式为第一配置模式(该第一配置模式指示所述交换系统当前应用的是N跳模式),将这些子数据包承载在第一LCC和所述第三LCC之间的第三链路上,并转发给第三LCC。该第三链路可以包括第二链路,也可以包括第一链路和第二链路。其中,第一链路为第一LCC和第三LCC之间的直连的两跳链路,且该第一链路包括的链路数为至少一条;第二链路为第一LCC和第三LCC之间通过所述至少一个第二LCC进行中转的n跳链路,且所述第二链路包括的链路数为至少一条。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两跳或者N跳是指数据包转发过程中经过2个或者N个LCC中的SE中转,即两跳是从一个SE到另一个SE,三跳则是从一个SE,经过另一个SE中转后,到达第三个SE,而这里的N跳模式,则是向下兼容的,比如,三跳模式下,可以使用两跳链路和三跳链路转发数据,也可以单独使用三跳链路来转发数据。即,当第一LCC判断交换系统当前应用的是N跳模式时,第一LCC可以将数据包中的部分子数据包通过第一链路直接转发给第三LCC,并将数据包中剩余的子数据包通过至少一个第二LCC转发给第三LCC(即通过第二链路转发给第三LCC);也可以是单纯的使用第二链路来将上述这些子数据包转发给第三LCC使得第一LCC将接收到的数据包完全转发给第三LCC,实现第一LCC与第三LCC之间的流量线速。
现有技术中,背靠背形式的交换系统,数据包从源LCC直接转发到目的LCC,虽然能够实现流量线速,但是仅限于数据包的流量比较小的情况,且交换系统的扩容能力有限(因为只有两个LCC);星形连接的交换系统中,通过FCC转发数据包,虽然也能够实现线速,但是交换系统中必须部署FCC才能实现流量线速并达到扩容的目的,FCC的引入使得交换系统的流量转发和扩容时的成本加大。而在本发明中,数据包的线速转发只需通过至少三个LCC实现,交换系统的扩容能力因为第二LCC个数不受限制而得到提升,且也不需要在交换系统中部署FCC,节约了相应的造价成本。
本发明提供的交换系统的流量转发方法,通过第一LCC根据交换系统配置的第一配置模式将接收到的数据包承载在第一LCC和第三LCC之间的第三链路上转发给第三LCC,不仅实现了交换系统中数据包在任意两个节点之间的线速转发,且使得交换系统的扩容能力得到提升,并降低了交换系统的扩容成本。
作为上述图4所示实施例一的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上述图4所述方法还可以包括:
S103:当所述目的地址指示所述数据包发往第一LCC中的目的FIC时,所述第一LCC将所述数据包直接发给所述第一LCC中的目的FIC。
在上述图4所示实施例的基础上,作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本实施例涉及的是当第一LCC确定交换系统当前预设的配置模式为第二配置模式时,第一LCC将数据包转发给第三LCC的具体过程。具体的,上述S102具体包括:当所述目的地址指示所述数据包发往所述第三LCC时,若所述交换系统当前预设的配置模式为第二配置模式,则所述第一LCC将所述数据包承载在所述第一链路上转发给所述第三LCC;其中,所述第二配置模式指示所述交换系统当前应用的是两跳模式。
当交换系统当前预设的配置模式为第二配置模式时,即交换系统当前应用的是两跳模式时,第一LCC可以直接将数据包承载在第一链路上转发给第三LCC,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网络侧发送给第一LCC的数据包较少的情况下,即数据包的流量较小的情况下。
为了能够更好的说明本实施例两跳的实施方式,在此以一个具体的交换系统为例来说明,参见图5所示的交换系统,该交换系统中包括1个第一LCC(LCC0),2个第二LCC(LCC1和LCC2),1个第三LCC(LCC3),且每个LCC中均包括1个SE0。LCC0中的SE0分别与LCC1、LCC2、LCC3中的SE0连接;LCC1中的SE0分别与LCC2、LCC3中的SE0连接;LCC2中的SE0与LCC3中的SE0连接。
当然,每个LCC中也可以包括多个SE,每个SE对数据包进行转发时执行的操作是一样的。即,某一个LCC(假设为LCC0)中的某一个FIC(假设为FIC0)在接收到的数据包(该数据包实际上包括多个子数据包)时,由于该FIC0可以与该LCC0中的多个SE连接,那么FIC0可以将数据包中的多个子数据包通过一个SE发出去,也可以通过多个SE发出去,只要能够将数据包从一个LCC发往另一个LCC即可。为了方便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说明,图5的例子仅以一个LCC中包括一个SE0为例来予以介绍:
当交换系统的配置模式指示的是两跳模式时,LCC0中的SE0接收到网络侧发送的数据包时(该数据包实际上包括多个子数据包),将数据包通过SE0转发给LCC3。可选的,若上述LCC0中的SE0和SE1均提供至少一条链路,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交换系统中,每条链路具体可以通过串行解串器(Serdes)实现,后续以Serdes举例,这些Serdes均可以称为第一链路,且这些Serdes为直连的两跳链路(即数据包在转发时经过两次SE),则LCC0中的SE0和/或SE1就可以将接收到的多个子数据包按照预设规则分发到LCC0和LCC3之间的多条Serdes上面。具体可以为两种实现方式:
第一种:第一LCC将所述数据包以轮叫(Round-Robin)的方式均分到所述第一链路中的各条链路上进行转发。
具体的,继续参照图5所示的交换系统,LCC0在接收到网络侧发送的数据包之后,即接收到网络侧发送的多个子数据包之后,将这些子数据包以轮叫的方式均匀分发到第一链路上,即均匀分发到LCC0和LCC3之间的直连的所有Serdes上,应当知道,这里的“均分分发”是指分发到各个Serdes上的子数据包的流量是均匀的。例如,假设LCC0的SE0提供4条Serdes,即第一链路包括着4条Serdes,分别为0#-3#,即LCC0通过SE0的这4条Serdes与LCC3直接互通;且LCC0的SE0接收到9个子数据包,分别为0#-8#,则LCC0在将0#子数据包分给0#Serdes,将1#子数据包分给1#Serdes,将2#子数据包分给2#Serdes,将3#子数据包分给3#Serdes,将4#子数据包分给0#Serdes,将5#子数据包分给1#Serdes,依此类推,直至将8#子数据包分给0#Serdes为止。
第二种:第一LCC获取所述第一链路中的各条链路的状态信息;并根据所述第一链路中的各条链路的状态信息,将所述数据包分发到所述第一链路中的各条链路上进行转发。
具体的,第一LCC获取第一链路中的各条链路的状态信息,具体实现时,可以是第一LCC监控第一链路中的各条链路以获取状态信息,也可以是第三LCC将第一链路中的各条链路的状态信息反馈给第一LCC。
当上述状态信息指示第一链路中各条链路的拥塞程度时,第一LCC根据第一链路中各条链路的拥塞程度,调整分发到第一链路中各条链路上的数据包的流量的大小,以使其中每条链路所承载的流量与每条链路的拥塞程度相匹配。例如:继续以图5为例,LCC0的SE0提供4条Serdes,分别为0#-3#,即LCC0通过SE0的这4条Serdes与LCC3直接互通;且LCC0的SE0接收到9个子数据包,分别为0#-8#,若LCC0获知0#Serdes和1#Serdes比较拥堵,则LCC0在对0#-8#子数据包进行分发时,可以有选择的不给或者少给0#和1#Serdes上分发子数据包,给其余不拥塞的2#和3#Serdes上多分一些子数据包,使得其中每条Serdes所承载的数据包的流量与每条链路的拥塞程度相匹配。
当上述状态信息指示第一链路中的各条链路的异常信息时,第一LCC根据第一链路中的各条链路的异常信息,确定第一链路中的异常链路,并将所述数据包分发到所述第一链路中除异常链路之外的正常链路上。例如:继续以图5为例,LCC0的SE0提供4条Serdes,分别为0#-3#,即LCC0通过SE0的这4条Serdes与LCC3直接互通;且LCC0的SE0接收到9个子数据包,分别为0#-8#。若LCC0根据第一链路的异常信息获知0#Serdes异常,则LCC0在对0#-8#子数据包进行分发时,可以将上述9个子数据包均匀或者非均匀分发到1#至3#Serdes上。
本发明提供的交换系统的流量转发方法,通过第一LCC根据交换系统配置的第二配置模式将接收到的数据包承载在第一LCC和第三LCC之间的第一链路上转发给第三LCC,不仅实现了交换系统中数据包在任意两个节点之间的线速转发,且使得交换系统的扩容能力得到提升,并降低了交换系统的扩容成本。
在上述图4所示实施例的基础上,作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另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本实施例涉及的当第一LCC确定交换系统当前预设的配置模式为第一配置模式时,即交换系统当前应用的是N跳模式时(N为大于等于3的自然数),第一LCC通过将数据包承载在第三链路上转发给第三LCC的具体过程。
为了能够更好的说明本实施例N跳的实施方式,在此以一个具体的交换系统为例来说明,参见图6所示的交换系统,该交换系统中包括1个第一LCC(LCC0),3个第二LCC(LCC1、LCC2和LCC3),1个第三LCC(LCC4),且每个LCC中均包括1个SE0。LCC0中的SE0分别与LCC1、LCC2、LCC3、LCC4中的SE0连接;LCC1中的SE0分别与LCC2、LCC3、LCC4中的SE0连接;LCC2中的SE0分别与LCC1、LCC3、LCC4中的SE0连接;LCC3中的SE0与LCC1、LCC2、LCC4中的SE0连接。
当交换系统的配置模式指示的是N跳模式时,LCC0接收到网络侧发送的数据包时(该数据包实际上包括多个子数据包),将数据包通过LCC0中的SE0转发给第二LCC中的SE0(此处的第二LCC可以是LCC1、LCC2、LCC3中的任意一个LCC或多个LCC),并通过第二LCC中的SE0转发给LCC4中的SE0(此处的第二LCC可以是LCC1、LCC2、LCC3中的任意一个LCC或多个LCC),并通过第二LCC中的SE0转发给LCC4中的SE0。可选的,若上述每个LCC的SE0均提供至少一条Serdes,则使得数据包从LCC0直接到达LCC4的Serdes称之为第一链路(即两跳链路),使得数据包从LCC0经过LCC1、LCC2、LCC3中的一个或多个LCC到达LCC4的Serdes称之为第二链路(n跳链路)。LCC0中的SE0就可以将接收到的多个子数据包按照预设规则分发到LCC0和LCC3之间的第三链路上面,该第三链路包括上述的第二链路,或,第一链路和第二链路。具体可以为三种实现方式:
第一种:第一LCC将数据包以轮叫的方式均匀分发到第三链路中的各条链路上进行转发。
可选的,第一LCC接收到网络侧发送的多个子数据包之后,可以将这些子数据包以以“轮叫”的方式(即Round-Robin方式)均匀分发到第三链路中的各条链路上进行转发。可选的,可以是将这些子数据包全部分发到第二链路中的各条链路上转发给第三LCC,也可以是将这些子数据包中的部分子数据包均匀分发到第一链路中的各条链路上转发给第三LCC,并将剩余的子数据包均匀分发到第二链路中的各条链路上转发给第三LCC。
具体的,继续参照图6所示的交换系统,LCC0在接收到网络侧发送的数据包之后,即接收到网络侧发送的多个子数据包之后,将这些子数据包以“轮叫”的方式(即Round-Robin方式)均匀分发到第三链路中的各条链路上,即均匀分发到上述至少一条Serdes上。例如,假设第三链路包括第一链路和第二链路,且第一链路和第二链路的总数为4条,0#和1#Serdes为第一链路,2#和3#为第二链路,而LCC0的SE0接收到9个子数据包,分别为0#-8#,则LCC0在将0#子数据包分给0#Serdes,将1#子数据包分给1#Serdes,将2#子数据包分给2#Serdes,将3#子数据包分给3#Serdes,将4#子数据包分给0#Serdes,将5#子数据包分给1#Serdes,依此类推,直至将8#子数据包分给0#Serdes为止。
第二种:第一LCC将所述数据包优先分发到所述第一链路中的各条链路上,待所述第一链路中的各条链路达到饱和状态时,将所述数据包中的剩余数据包分发到所述第二链路中的各条链路上。
具体的,本实现方式中,第三链路仅包括第一链路和第二链路。继续以图6所示的交换系统为例,第三链路的总数等于第一链路和第二链路的总数的和,即第三链路的总数为4条,0#和1#Serdes为第一链路,2#和3#为第二链路,而LCC0的SE0接收到9个子数据包,分别为0#-8#,则LCC0将接收到的数据包中的部分子数据包优先分配给0#和1#Serdes。假设LCC0在将0#-4#子数据包均匀或者非均匀分配给0#和1#Serdes后,0#和1#Serdes已达到饱和状态,则LCC0将接收到的数据包中的剩余5#-8#子数据包均匀或者非均匀分发到2#和3#Serdes上。
第三种:第一LCC获取所述第三链路中的各条链路的状态信息,并根据所述第三链路中的各条链路的状态信息,将所述数据包分发到所述第三链路中的各条链路上进行转发。
具体的,第一LCC可以主动获取第三链路中的各条链路的状态信息,即可以是自己监控第三链路中的各条链路以获取第三链路中的各条链路的状态信息,也可以是第二LCC和/或第三LCC将第三链路中的各条链路的状态信息反馈给第一LCC。
若上述状态信息指示第三链路中的各条链路的拥塞程度,第一LCC根据第三链路的拥塞程度,调整分发到第三链路中的各条链路的数据包的流量的大小,以使第三链路中的每条链路所承载的流量与每条链路的拥塞程度相匹配。例如:继续以图6为例,假设第三链路包括第一链路和第二链路,第一链路和第二链路的总数为4条,0#和1#Serdes为第一链路,2#和3#为第二链路,而LCC0的SE0接收到9个子数据包,分别为0#-8#。若LCC0获知0#Serdes和1#Serdes比较拥堵,则LCC0在对0#-8#子数据包进行分发时,可以有选择的不给或者少给0#和1#Serdes上分发数据包,给其余不拥塞的2#和3#Serdes上多分一些子数据包,使得其中每条Serdes所承载的数据包的流量与每条链路的拥塞程度相匹配。
若所述状态信息指示所述第三链路中的各条链路的异常信息,第一LCC根据所述第三链路中的各条链路的异常信息,确定所述第三链路中的异常链路;并将所述数据包分发到第三链路中除所述异常链路之外的正常链路上。例如:继续以图6为例,假设第三链路包括第一链路和第二链路,第一链路和第二链路的总数为4条,0#和1#Serdes为第一链路,2#和3#为第二链路,而LCC0的SE0接收到9个子数据包,分别为0#-8#。若LCC0根据第一链路和第二链路的异常信息获知0#Serdes异常,则LCC0在对0#-8#子数据包进行分发时,可以将上述9个子数据包均匀或者非均匀分发到1#至3#Serdes上。
本发明提供的交换系统的流量转发方法,通过第一LCC根据交换系统配置的第一配置模式将接收到的数据包承载在第一LCC和第三LCC之间的第三链路上转发给第三LCC,不仅实现了交换系统中数据包在任意两个节点之间的线速转发,且使得交换系统的扩容能力得到提升,并降低了交换系统的扩容成本。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作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第三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本实施例涉及的是第一LCC给接收到的多个子数据包打上时标,并在将多个子数据包转发给第三LCC的过程中,第三LCC给子数据包添加时标补偿,从而使得子数据包上携带补偿后的时标,进而使得第三LCC根据各个子数据包携带的补偿后的时标对各个子数据包进行排序的具体过程。该实施例中的第三链路仅包括第一链路和第二链路。
具体的,第一LCC接收到数据包可以包括第一子数据包和第二子数据包,该第一子数据包为待分发到第一链路路上的子数据包,第二子数据包为待分发到所述第二链路上的子数据包。其中,第一子数据包在到达第一LCC的入口时,第一LCC会根据第一子数据包到达第一LCC时间为第一子数据包打上一个时标,即第一原始时标;并且,当第二子数据包在到达第一LCC的入口时,第一LCC也会根据第二子数据包到达第一LCC时间为第二子数据包打上一个时标,即第二原始时标。即,第一原始时标指示第一子数据包到达第一LCC的初始时刻,第二原始时标指示第二子数据包到达第一LCC的初始时刻。
之后,第一LCC会将第一子数据包和第二子数据包分发到第一LCC与第三LCC之间的第一链路和第二链路上进行转发。但是由于第一链路和第二链路的延时存在不同,因此第一子数据包和第二子数据包因为转发时延到达第三LCC的顺序不一样,即第一子数据包经过第一转发时延到达第三LCC,第二子数据包因为有第二LCC的参与,因此需要经过第二转发时延才可以到达第三LCC并且,该第二转发时延包括第二子数据包从第一LCC到达第二LCC的时延1,加上第二LCC将第二子数据包转发到第三LCC的时延2,这里的时延2可能是第二LCC直接将第二子数据包转发到第三LCC的时延,也可能是第二LCC经过其他的一个或多个第二LCC之后将第二子数据包转发给第三LCC的时延,需要说明的是,每条链路的转发时延可以包括光纤传输时延和SE芯片的处理时延等。当第三LCC收到第一子数据包时,将第一转发时延添加到第一子数据包的时标中,即第一子数据包在第三LCC的入口处时携带的时标为第一原始时标加上第一转发时延;第二LCC在接收到第二子数据包时,将时延1添加到第二子数据包的时标中,当第二子数据包从第二LCC到达第三LCC的入口处时,第三LCC将时延2添加到第二子数据包的时标中,即第二子数据包在第三LCC的入口处时携带的时标为第二原始时标加上时延1和时延2,也就是第二原始时标加上第二转发时延。因此,为了能够对第一子数据包和第二子数据包进行排序,以还原出原始数据包的顺序,第三LCC需要根据上述第一子数据包的第一转发时延和第二子数据包的第二转发时延,分别对第一原始时标添加第一时标补偿得到第一时标,以及对所述第二原始时标添加第二时标补偿得到第二时标,使得所述第一时标和所述第二时标的时间顺序,与所述第一原始时标和所述第二原始时标的时间顺序保持一致。实际上,第一时标等于第一原始时标、第一转发时延和第一时标补偿之和,第二时标等于第二原始时标、第二转发时延和第二时标补偿之和。其中,第一转发时延和第一时标补偿之和,等于第二转发时延和第二时标补偿之和。第三LCC根据第一时标和第二时标,对第一子数据包和第二子数据包进行排序,以还原最初的数据包顺序。
为了能够更好的说明第一LCC为第一子数据包和第二子数据包添加时标补偿,使得第三LCC根据补偿后的时标还原数据包的原始顺序,此处以上述图5所示的交换系统进行举例,具体说明添加时标补偿的过程。具体为:
交换系统配置图5所示的流量转发模式为3-hop Mesh模式。假设LCC0接收到的数据包包括首包、中包和尾包,其中,首包为第一子数据包,中包和尾包为第二子数据包。当上述LCC0接收到首包、中包和尾包后,LCC0可以按照顺序给首包打上时标1(假设首包是1点整到达LCC0的,时标1即为第二原始时标,首包走的是LCC0和LCC3之间的第二链路),给中包打上时标2(假设中包是2点整到达LCC0的,时标2即为第二原始时标,中包走的是LCC0和LCC3之间的第二链路),给尾包打上时标3(假设尾包是3点整到达LCC0的,时标3即为第一原始时标,尾包走的是LCC0和LCC3之间的第一链路)。然后,LCC0可以按时间先后顺序将这3个包发送出去。即,LCC0中的SE0将首包发给LCC1中的SE0,将中包发给LCC2中的SE0,将尾包发给LCC3中的SE0。因此,尾包很有可能先于首包和中包到达LCC3。
假设首包经过时延1(假设为1小时)到达LCC1中的SE0的入口(此时还没有到达LCC1的SE0里),LCC1中的SE0可以在入口处给首包加上1小时的时延,并且在首包到达LCC1的SE0的出口处时给首包加上经过2-hop的标识(即首包此时经过了LCC0的SE0和LCC1的SE0,所以是2-hop),然后经过时延2(假设为1小时)到达LCC3的入口。因此,首包到达第三LCC的SE0的入口处时的时标为1+1+1=3点(即第二转发时延为2小时)。
假设尾包经过第一转发时延(假设为0.5小时)到达LCC3的SE0的入口处时(即尾包此时还没到LCC3中的SE0里,因此尾包此时只经过了1-hop),LCC3中的SE0会对该尾包加0.5小时的时延,则该尾包到达LCC3的SE0入口处时的时标为3点半。
假设中包经过时延1(假设为1小时)到达LCC2的SE0的入口处时(此时中包还没有到LCC2的SE0里),LCC2中的SE0会给中包加1小时的时延,并且LCC2的SE0在其出口处会给中包加上经过2-hop的标识(即中包此时经过了LCC0的SE0和LCC2的SE0,所以是2-hop),然后经过时延2(假设为1小时)到达LCC3的入口。因此,中包到达LCC3的SE0的入口处的时标为2+1+1=4点(即第二转发时延为2小时)。
之后,第三LCC根据第一转发时延给尾包添加第一时标补偿,给首包和中包添加第二时标补偿,并且确保第一转发时延和第一时标补偿之和等于第二转发时延和第二时标补偿之和。即第三LCC给尾包添加的第一时标补偿可以为2.5小时,给首包和中包添加的第二时标补偿可以为1小时,这样尾包到达第三LCC的SEO中的第一时标为6点,中包到达第三LCC的SE0中的第二时标为5点,首包到达第三LCC的SE0中的第二时标为4点。即上述首包、中包和尾包上添加了不同的时标补偿,但是这三个包依然是尾包先到达LCC3的SE0(因为尾包的转发链路是直连链路),首包和中包后到达LCC3的SE0。最后,LCC3上的SE0根据这三个包上面所携带的补偿后的时标(即第一时标和第二时标)对这三者进行排序,即时标为4点的首包在前,时标为5点的中包在中间,时标为6点的尾包在最后。然后,LCC3的SE0按照所排好的次序依次输出给LCC3的目的FIC,即先输出首包,再输出中包,最后输出尾包。由于各个子数据包上携带了补偿后的时标,且补偿后的时标顺序和LCC0之前给子数据包打上的原始的时标的顺序相同。因此,LCC3中的目标SE0可以根据补偿后的时标对各个数据包进行排序,故减轻了目标LCC中的目标SE对数据包进行排序时的压力。
在本发明实施例一的第四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LCC还可以给接收到的多个子数据包分别标上序列号,其中,该序列号标示了各个子数据包到达第一LCC时的先后顺序,使得第三LCC收到多个子数据包时,可以根据多个子数据包的序列号,对各个子数据包进行排序。采用本实施方式的方案,也可以减轻了目标LCC中的目标SE对数据包进行排序时的压力。
可选的,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交换系统还可以进行1到多的多播流量的转发。交换系统可以将流量转发的模式配置为仅支持2-hop转发,即参见图5所示的交换系统,若LCC0中需要同时向LCC1、LCC2和LCC3发送相同的数据包,则在LCC0的发送侧完成1-to-3的复制(即数据包的多播复制),这样LCC1或LCC2可以不再承担转发多播包给LCC3的任务。另外,交换系统可以将流量转发的模式配置为3-hop转发,即LCC0将多播包转发给LCC1或LCC2后,再由LCC1或LCC2转发给LCC3。
本发明提供的流量转发方法,通过第一LCC根据交换系统配置的模式将接收到的数据包承载在第一LCC和第三LCC之间的第三链路链路上转发给第三LCC,不仅实现了交换系统中数据包在任意两个节点之间的线速转发,且使得交换系统的扩容能力得到提升,并降低了交换系统的扩容成本。另外,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流量转发方法,可以对接收到的数据包进行时标补偿处理,减轻了目标LCC对数据包的排序压力。
可选的,上述交换系统的第一LCC、至少一个第二LCC和第三LCC在按照mesh形式连接时可以有多种实现方式,且这些LCC中均包括至少一个SE。下述具体介绍该交换系统中的LCC之间的连接方式,需要说明的是,这里只是给出了交换系统按照mesh形式连接时的几个典型实施方式,不能用于限定本发明的技术方案,mesh连接的实质就是多个LCC中任意两个LCC两两互连:
第一种连接方式:假设交换系统中的第一LCC、第二LCC和第三LCC中的每个SE所提供的链路(Serdes)数量均为m,所述第二LCC的个数为(p-1)个,第三LCC的个数为1个,即该交换系统中的第二LCC和第三LCC的个数总和为p个。交换系统将上述m平均划分为p组,每组内的链路数量为n,所述n等于m除以p的商值,所述m为p的整数倍,所述p为大于等于2的整数。则第一LCC与第二LCC、第三LCC通过SE进行连接的方式可以包括以下A、B、C三种:
A:第一LCC中的每个第一SE与第二LCC中的第二SE、第三LCC中的第三SE一一对接,且第二LCC中的第二SE也与第三LCC中的第三SE一一对接,且第一SE与第二SE之间的链路数为n,第二SE与第三LE之间的链路数也为n;其中,第二SE和第三SE均为与第一SE序号相同的SE。
可选的,第一LCC与第二LCC、第三LCC中的SE个数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当第一LCC中的SE的个数与第二LCC、第三LCC中的SE的个数部分不同或三者均不相同时,同样是将第一LCC中的每个第一SE与第二LCC中的第二SE、第三LCC中的第三SE一一对接。若第二LCC中的SE个数大于第一LCC中SE的个数,那么在将第二LCC中与第一SE相同序号的SE与第一SE连接起来之后,第二LCC中剩余的那些SE可以不用连接(因为这些SE在第一LCC中没有与之对应相连的SE),且第二LCC与第三LCC连接时也参照此进行。并且,第一SE与第二SE、第一SE与第三SE、第二SE与第三SE之间连接的链路数等于n,这个n的值实际上是上述m被平均分为p组后,每组内的链路数量。具体的连接方式可以参见图7所举的例子(图2所示的交换系统实际上也是参照这种连接方式进行连接的):
图7中,交换系统包括一个第一LCC(LCC0)、2个第二LCC(LCC1和LCC2),一个第三LCC(LCC3)。假设LCC0和LCC1中均包括1个SE,即SE0;LCC2中包括2个SE,分别为SE0和SE1,LCC3中包括4个SE,分别为SE0至SE3。LCC0至LCC3中的每个SE均提供12条链路。由于第二LCC和第三LCC的个数总和p等于3个,所以将第一LCC中的每个SE提供的12条链路(即m)平均划分为3组,分别是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每组内的链路数量n等于4条。
当LCC0中的第一SE(SE0)连接LCC1时,LCC0中的SE0与LCC1中的SE0(该SE0即为第二SE)对接。且,LCC0中的SE0与LCC1中的SE0之间连接的链路数为4条,即LCC0中的SE0将自身的第一组链路用来连接LCC1了。
当LCC0中的第一SE(SE0)连接LCC2时,LCC0中的SE0与LCC2中的SE0(第二SE)对接。且,LCC0中的SE0与LCC2中的SE0之间连接的链路数也为4条,即LCC0中的SE0将自身的第二组链路用来连接LCC2了,LCC2中剩余的SE1则空着不连接。
当LCC0中的第一SE(SE0)连接LCC3时,LCC0中的SE0与LCC3中的SE0(第二SE)对接。且,LCC0中的SE0与LCC3中的SE0之间连接的链路数也为4条,即LCC0中的SE0将自身的第三组链路用来连接LCC3了,LCC3中剩余的SE1-SE3则空着不连接。
当LCC1连接LCC2和LCC3时,其连接方式与LCC0连接LCC2和LCC3时的连接方式相同;当LCC2连接LCC3时,由于LCC2中的SE0和SE1分别提供的12条链路中在之前LCC2与LCC1、LCC0分别连接时已经用去了2组(即此时LCC2已经与LCC0和LCC1建立了连接关系,但与LCC3还没有连接),则剩余的最后一组则用来连接LCC3,在连接时,LCC2中的SE0和SE1分别与LCC3中的SE0和SE1一对一对接,每两个连接的SE之间的链路数为4条。LCC3中剩余的SE2和SE3则空着不连接。
B:第一LCC中的每个第一SE与第二LCC和第三LCC中的所有SE连接,且第一LCC中的每个第一SE与第二LCC或第三LCC中的任一个SE之间连接的链路数为n除以当前与第一LCC连接的第二LCC或第三LCC中所有SE的个数的商值。
具体的,本实施方式中的交换系统的连接方式也通过一个例子来进行具体说明,参见图8所示。图8中,交换系统包括一个第一LCC(LCC0)、2个第二LCC(LCC1和LCC2),一个第三LCC(LCC3)。假设LCC0和LCC1中均包括1个SE,即SE0;LCC2中包括2个SE,分别为SE0和SE1,LCC3中包括4个SE,分别为SE0至SE3。LCC0至LCC3中的每个SE均提供12条链路。由于第二LCC和第三LCC的个数总和p等于3个,所以将第一LCC中的每个SE提供的12条链路(即m)平均划分为3组,分别是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每组内的链路数量n等于4条。
当LCC0中的第一SE(SE0)连接LCC1时,LCC0中的SE0与LCC1中的SE0(第二SE)对接,且LCC0的SE0与LCC1中的SE0之间连接的链路数量就是4/1=4条,即LCC0中的SE0将自身的第一组链路用来连接LCC1了。
当LCC0中的第一SE(SE0)连接LCC2时,LCC0中的SE0需要分别连接LCC2中的SE0和SE1,且每两个连接的SE之间的链路数量为4/2=2条,即LCC0中的SE0将自身的第二组链路用来连接LCC2了。
当LCC0中的第一SE(SE0)连接LCC3时,LCC0中的SE0需要分别连接LCC3中的SE0至SE3,且每两个连接的SE之间的链路数量为4/4=1条,即LCC0中的SE0将自身的第三组链路用来连接LCC3了。
当LCC1连接LCC2和LCC3时,其连接方式与LCC0连接LCC2和LCC3时的连接方式相同;当LCC2连接LCC3时,由于LCC2中的每个SE提供的12条链路中在之前连接LCC1和LCC0时已经用去了2组(即此时LCC2已经与LCC0和LCC1建立了连接关系,但与LCC3还没有连接),则剩余的最后一组则用来连接LCC3,在连接时,LCC2中的SE0和SE1分别与LCC3中的所有SE连接,且每两个连接的SE之间的链路数量为4/4=1条。
C:第一LCC中的每个第一SE与第二LCC和第三LCC中的第四SE连接,所述第一SE与第四SE之间的链路数为n除以当前与所述第一LCC连接的第二LCC或第三LCC中的所述第四SE的个数的商值;其中,所述第四SE为所述第二LCC或第三LCC中与所述第一LCC具有连接关系的SE,所述n为当前与所述第一LCC连接的所述第二LCC或第三LCC中的所述第四SE的个数的整数倍。
具体的,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一LCC中的每个第一SE可以连接第二LCC中或第三LCC的部分SE,即第二LCC或第三LCC中只有一部分SE与第一LCC连接,这部分SE均可以称为第四SE。第一LCC中的每个第一SE与第二LCC或第三LCC中的第四SE连接,且第一SE与第四SE之间的链路数为n除以当前与所述第一LCC连接的第二LCC或第三LCC中的第四SE的个数的商值。
具体的,本实施方式中的交换系统的连接方式也通过一个例子来进行具体说明,参见图9所示。图9中,交换系统包括一个第一LCC(LCC0)、2个第二LCC(LCC1和LCC2),一个第三LCC(LCC3)。假设LCC0和LCC1中均包括1个SE,即SE0;LCC2中包括2个SE,分别为SE0和SE1,LCC3中包括4个SE,分别为SE0至SE3。LCC0至LCC3中的每个SE均提供12条链路。由于第二LCC和第三LCC的个数总和p等于3个,所以将第一LCC中的每个SE提供的12条链路(即m)平均划分为3组,分别是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每组内的链路数量n等于4条。
当LCC0中的第一SE(SE0)连接LCC1时,LCC0中的SE0与LCC1中的SE0(此时,该SE0即为第二SE,也是第四SE)对接,且LCC0的SE0与LCC1中的SE0之间连接的链路数量就是4/1=4条,即LCC0中的SE0将自身的第一组链路用来连接LCC1了。
当LCC0中的第一SE(SE0)连接LCC2时,假设LCC2中SE0为第四SE(即LCC2中第四SE的个数为1),则LCC0中的SE0需要连接LCC2中的SE0,且第一SE与第四SE之间的链路数量为4/1=4条,即LCC0中的SE0将自身的第二组链路用来连接LCC2了,LCC2中的SE1则空着不连接。
当LCC0中的第一SE(SE0)连接LCC3时,假设LCC3中SE0和SE1均为第四SE(即LCC3中第四SE的个数为4),则LCC0中的SE0需要分别连接LCC3中的SE0和SE1,且第一SE与第四SE之间的链路数量为4/2=2条。
当LCC1连接LCC2和LCC3,或LCC2连接LCC3时,其连接方式与LCC0连接LCC1、LCC2和LCC3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第二种连接方式:假设交换系统中的第一LCC中的每个SE提供的数量为x,所述第二LCC的个数为(p-1)个,第三LCC的个数为1个,将x划分为p组,每组内的链路数量等于与所述第一LCC连接的第二LCC或第三LCC中所包含的SE的个数的q倍,其中,x为大于等于p的整数,p为大于等于2的整数,q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则第一LCC与第二LCC、第三LCC通过SE连接可以下列D、E、F三种实现方式:
D:第一LCC中的每个第一SE与第二LCC或第三LCC中的所有SE连接,且第一LCC中的每个第一SE与第二LCC或第三LCC中的任一个SE之间连接的链路数为q条。
具体的,第一LCC中的每个第一SE提供的链路数量x可以根据当前与第一LCC连接的第二LCC和第三LCC中所包括的SE的个数的总和确定。
为了能更好的说明LCC之间的连接方式,此处举一个交换系统的具体连接方式的例子,参见图10所示。图10中,交换系统包括一个第一LCC(LCC0)、2个第二LCC(LCC1和LCC2),一个第三LCC(LCC3)。假设LCC0和LCC1中均包括1个SE,即SE0;LCC2中包括2个SE,分别为SE0和SE1,LCC3中包括4个SE,分别为SE0至SE3。第一LCC中的第一SE(SE0)提供的链路数假设为1+2+4=7条,即第一LCC中的SE0提供的链路数量与第二LCC和第三LCC的大小相关。由于第二LCC和第三LCC的个数总和p为3个,所以将第一LCC中的SE0提供的7条链路(即m)划分为3组,分别是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且第一组的链路数量为1条,用于连接LCC1;第二组的链路数量为2条,用于连接LCC2;第三组的链路数量为4条,用于连接LCC3。需要说明的是,这里3组链路数的划分也是与当前与第一LCC连接的第二LCC或第三LCC中的SE的个数相关。即第一组内的链路数量是LCC1中包括的SE个数的1倍(即q=1),第二组内的链路数量是LCC2中包括的SE个数的1倍(即q=1),第三组内的链路数量是LCC3中包括的SE个数的1倍(即q=1)。
当LCC0中的第一SE(SE0)连接LCC1、LCC2和LCC3时,LCC0中的SE0均通过第一组链路(1条)去连接LCC1中的SE0,通过第二组链路(2条)分别去连接LCC2中的SE0和SE1,通过第三组链路(4条)去连接LCC3中的SE0至SE3,且每两个连接的SE之间的链路数量q均为1条。
当LCC1连接LCC2和LCC3时,其连接方式与LCC0连接LCC2、LCC3的连接方式相同。
当LCC2连接LCC3时,由于LCC2中的每个SE(SE0和SE1)分别提供的7条链路中在之前LCC2与LCC1、LCC0分别连接时已经用去了第一组和第二组链路(即此时LCC2已经与LCC0和LCC1建立了连接关系,但与LCC3还没有连接),则剩余的最后一组则用来连接LCC3。即LCC2中的SE0连接LCC3中的SE0至SE3,LCC2中的SE1连接LCC3中的SE0至SE3,且每两个连接的SE之间的链路数量为1条。需要说明的是,LCC2通过第二组链路(2条)与LCC1连接时,每两个连接的SE之间的链路数量q也为1条,此处第二组链路只用去了1条,剩余的1条备用。
E:第一LCC中的每个第一SE与第二LCC或第三LCC中的第五SE连接;其中,所述第五SE为第二LCC或第三LCC中与所述第一LCC具有连接关系的SE,所述第五SE的个数为y;所述第一LCC中的每个第一SE与所述第五SE之间连接的链路数等于与所述第一LCC连接的第二LCC或第三LCC中所包含的SE的个数的q倍除以y的商值。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的第一LCC中的每个第一SE可以连接第二LCC或第三LCC中的部分SE,即第二LCC或第三LCC中只有一部分SE与第一LCC连接,这部分SE均可以称为第五SE,也就是说第五SE为第二LCC或第三LCC中与第一LCC具有连接关系的SE,该第五SE的个数为y。
为了能更好的说明LCC之间的连接方式,此处举一个交换系统的具体连接方式的例子,参见图11所示。图11中,交换系统包括一个第一LCC(LCC0)、2个第二LCC(LCC1和LCC2),一个第三LCC(LCC3)。假设LCC0和LCC1中均包括1个SE,即SE0;LCC2中包括2个SE,分别为SE0和SE1,LCC3中包括4个SE,分别为SE0至SE3。且上述LCC0、LCC1、LCC2和LCC3这4个LCC中的每个SE均提供1+2+4=7条链路,这7条链路根据第二LCC和第三LCC的个数总和被分为3组,且每组内的链路数量与当前与LCC连接的第二LCC的个数相关。由于第二LCC和第三LCC的个数总和p为3个,所以将第一LCC中的SE0提供的7条链路(即m)划分为3组,分别是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且第一组的链路数量为1条,用于连接LCC1;第二组的链路数量为2条,用于连接LCC2;第三组的链路数量为4条,用于连接LCC3。这里3组链路数的划分也是和当前与第一LCC连接的第二LCC或第三LCC中的SE的个数相关,即第一组内的链路数量是LCC1中包括的SE个数的1倍(即q=1),第二组内的链路数量是LCC2中包括的SE个数的1倍(即q=1),第三组内的链路数量是LC3中包括的SE个数的1倍(即q=1)。
当LCC0中的SE0连接LCC1中的第五SE(此时LCC1中的SE0即是第二SE,也是第五SE)时,即LCC1中的第五SE的个数y的值等于1,则LCC0中的SE0连接LCC1中的SE0,且LCC0的SE0与LCC1中的SE0之间连接的链路数量就是1/1=1条。
当LCC0连接LCC2时,假设LCC2中SE0为第五SE(即LCC2中第五SE的个数为1,即y的值为1),则LCC0中的SE0需要连接LCC2中的SE0,且这两个连接的SE之间的链路数量为2/1=2条。LCC2中的SE1则空着不与LCC0连接。
当LCC0连接LCC3时,假设LCC3中SE0和SE1均为第五SE(即LCC3中第五SE的个数为2,即y的值为2),则LCC0中的SE0需要分别连接LCC3中的SE0和SE1,且每两个连接的SE之间的链路数量为4/2=2条。LCC3中的SE2和SE3则空着不与LCC0连接。
当LCC1连接LCC2和LCC3时,其连接方式与LCC0连接LCC2、LCC3的连接方式相同。
当LCC2连接LCC3时,由于LCC2中的每个SE提供的7条链路中在之前LCC2与LCC1、LCC0分别连接时已经用去了第一组和第二组链路,即此时LCC2已经与LCC0和LCC1建立了连接关系,但与LCC3还没有连接。则剩余的最后一组第三组链路则用来连接LCC3,在连接时,LCC2中的每个SE分别连接LCC3中的SE0和SE1,且每两个连接的SE之间的链路数量为4/2=2条。需要说明的是,图11中虚线示出的LCC2与LCC0之间的1条链路是从LCC2的角度出发的第一组链路的个数,即等于LCC0中的SE的个数。
F:第一LCC中的每个第一SE,与,第二LCC中的第二SE或第三LCC中的第三SE一一对接,所述第一SE与所述第二SE之间的链路数为所述第二SE所在的第二LCC中所有第二SE的个数,所述第一SE与所述第三SE之间的链路数为所述第三SE所在的第二LCC中所有第二SE的个数;其中,所述第二SE和第三SE均为与所述第一SE序号相同的SE。
为了能更好的说明LCC之间的连接方式,此处举一个交换系统的具体连接方式的例子,参见图12所示。图12中,交换系统包括一个第一LCC(LCC0)、2个第二LCC(LCC1和LCC2),一个第三LCC(LCC3)。假设LCC0和LCC1中均包括1个SE,即SE0;LCC2中包括2个SE,分别为SE0和SE1,LCC3中包括4个SE,分别为SE0至SE3。且这4个LCC中的每个SE均提供1+2+4=7条链路,这7条链路根据第二LCC和第三LCC的个数总和被分为3组,且每组内的链路数量与当前与第一LCC连接的第二LCC或第三LCC中的SE的个数相关。由于第二LCC和第三LCC的个数总和p为3个,所以将第一LCC中的SE0提供的7条链路(即m)划分为3组,分别是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且第一组的链路数量为1条,用于连接LCC1;第二组的链路数量为2条,用于连接LCC2;第三组的链路数量为4条,用于连接LCC3。这里3组链路数的划分也是和当前与第一LCC连接的第二LCC或第三LCC中的SE的个数相关,即第一组内的链路数量是LCC1中包括的SE个数的1倍(即q=1),第二组内的链路数量是LCC2中包括的SE个数的1倍(即q=1),第三组内的链路数量是LC3中包括的SE个数的1倍(即q=1)。
当LCC0中的第一SE(SE0)连接LCC1时,LCC0中的SE0与LCC1中的SE0(这个SE0即为第二SE)对接,且LCC0中的SE9与LCC2中的SE0之间连接的链路数为1条。
当LCC0中的第一SE(SE0)连接LCC2时,LCC0中的SE0与LCC1中的SE0对接,LCC1中的SE1空着不连接,并且,LCC0中的SE0与LCC2中的SE0之间连接的链路数为2条。LCC2中剩余的其他的SE并不是第二SE,可以空置不连接。
当LCC0中的第一SE(SE0)连接LCC3时,LCC0中的SE0与LCC3中的SE0(即第三SE)对接,LCC3中剩余的SE1至SE3空着不连接,并且,LCC0中的SE0与LCC3中的SE0之间连接的链路数为4条。LCC2中剩余的其他的SE并不是第二SE,可以空置不连接。
当LCC1连接LCC2和LCC3时,其连接方式与LCC0连接LCC2、LCC3的连接方式相同。
当LCC2连接LCC3时,由于LCC2中的每个SE提供的7条链路中在之前LCC2与LCC1、LCC0分别连接时已经用去了第一组和第二组链路(即此时LCC2已经与LCC0和LCC1建立了连接关系,但与LCC3还没有连接),则剩余的最后一组第三组链路则用来连接LCC3,在连接时,LCC2中的SE0和SE1分别与LCC3中的SE0和SE1(这2个SE即第三SE)一一对接,LCC3中剩余的SE2和SE3则空着不连接,每两个连接的SE之间的链路数为4条。要说明的是,图12中虚线示出的LCC2与LCC0之间的1条链路是从LCC2的角度出发的第一组链路的个数,即等于LCC0中的SE的个数。
本发明提供的流量转发方法,通过第一LCC根据交换系统配置的模式将接收到的数据包承载在第一LCC和第三LCC之间的第三链路上转发给第三LCC,不仅实现了交换系统中数据包在任意两个节点之间的线速转发,且使得交换系统的扩容能力得到提升,并降低了交换系统的扩容成本。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各方法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可以通过程序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前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执行包括上述各方法实施例的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ROM、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交换系统中的第一LCC的结构示意图一。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为了便于描述,将各个LCC区分为了第一LCC,第二LCC以及第三LCC,实际上,这里的第一LCC可以是交换系统中的任意一个LCC,因此,本实施例是通过描述交换系统中任意一个LCC在数据包转发过程中的功能,来呈现整个交换系统的功能。参见图13所示,所述第一LCC通过无线网格mesh形式的拓扑结构与交换系统中的至少一个第二LCC以及第三LCC互连,所述第一LCC包括至少一个交换网芯片SE10,所述SE10包括:第一获取模块101和发送模块102。其中,第一获取模块101,用于接收数据包,并对所述数据包进行解析以获取所述数据包的目的地址;发送模块102,用于当所述第一获取模块10获得的所述目的地址指示所述数据包发往所述第三LCC时,若所述交换系统当前预设的配置模式为第一配置模式,则将所述数据包承载在第三链路上转发给所述第三LCC,其中,所述第三链路包括:第一链路和第二链路,或,所述第二链路;所述第一链路为所述第一LCC和所述第三LCC之间的直连的两跳链路,且所述第一链路包括的链路数为至少一条;所述第二链路为所述第一LCC和所述第三LCC之间通过所述至少一个第二LCC进行中转的n跳链路,且所述第二链路包括的链路数为至少一条;其中,n为自然数,且3≤n≤N;所述第一配置模式指示所述交换系统当前应用的是N跳模式,N为大于等于3的自然数。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交换系统,可以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其实现原理和技术效果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交换系统中的第一LCC的结构示意图二。在上述图13所示的实施例的基础上,上述的交换系统中的第一LCC,还可以包括交换网接口芯片(Fabric Interface,FIC)11,发送模块102,具体用于当所述第一获取模块101获得的目的地址指示所述数据包发往该FIC11时,将所述数据包转发给所述FIC11。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交换系统,可以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其实现原理和技术效果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在上述图14所示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上述发送模块102还可以用于当所述目的地址指示所述数据包发往所述第三LCC时,若所述交换系统当前预设的配置模式为第二配置模式,则将所述数据包承载在所述第一链路上转发给所述第三LCC;其中,所述第二配置模式指示所述交换系统当前应用的是两跳模式。
更进一步地,上述发送模块102,具体用于将所述数据包以轮叫的方式均分到所述第一链路中的各条链路上进行转发。
更进一步地,参见图15提供的交换系统中的第一LCC的结构示意图三。在上述图14所示实施例的基础上,上述SE10,可以包括:第二获取模块103,该第二获取模块103,用于获取所述第一链路中的各条链路的状态信息;则上述发送模块102,用于根据所述第二获取模块103获得的所述第一链路中的各条链路的状态信息,将所述数据包分发到所述第一链路中的各条链路上进行转发。
若上述第二获取模块103获得的所述状态信息指示所述第一链路中各条链路的拥塞程度,则所述发送模块102,具体用于根据所述第一链路中的各条链路的拥塞程度,调整分发到所述第一链路中的各条链路上的数据包的流量的大小,以使其中每条链路所承载的流量与每条链路的拥塞程度相匹配。
若上述第二获取模块103获得的所述状态信息指示所述第一链路中的各条链路的异常信息,则参见图16所示的交换系统中的第一LCC的结构示意图四。在上述图15所示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如图16所示,上述SE还可以包括:第一确定模块104;该第一确定模块104,用于根据所述第二获取模块103获得的所述第一链路中的各条链路的异常信息,确定所述第一链路中的异常链路;则上述发送模块102,用于将所述数据包分发到所述第一链路中除所述异常链路之外的正常链路上进行转发。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交换系统,可以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其实现原理和技术效果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参见上述图13所示的实施例,可选的,上述发送模块102,还可以用于将所述数据包以轮叫的方式均匀分发到所述第三链路中的各条链路上进行转发。
可选的,当所述第三链路包括所述第一链路和所述第二链路时,上述发送模块102,还可以用于将所述数据包优先分发到所述第一链路中的各条链路上,待所述第一链路中的各条链路达到饱和状态时,将所述数据包中的剩余数据包分发到所述第二链路中的各条链路上。
可选的,参见图17所示的交换系统中的第一LCC的结构示意图五。在上述图14所示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如图17所示,上述SE10还可以包括第三获取模块105,用于获取所述第三链路中的各条链路的状态信息;则上述发送模块102,用于根据所述所述第三获取模块105获得的所述第三链路中的各条链路的状态信息,将所述数据包分发到所述第三链路中的各条链路上进行转发。
若上述第三获取模块105获得的所述状态信息指示所述第三链路中各条链路的拥塞程度,则所述发送模块102,具体用于根据所述第三链路中的各条链路的拥塞程度,调整分发到所述第三链路中的各条链路的流量的大小,以使所述第三链路中的每条链路所承载的流量与每条链路的拥塞程度相匹配。
若上述第三获取模块105获得的所述状态信息指示所述第三链路中的各条链路的异常信息,则参见图18所示的交换系统中的第一LCC的结构示意图六。在上述图17所示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如图18所示,上述SE10还可以包括:第二确定模块106。该第二确定模块106,用于根据所述第三链路和中的各条链路的异常信息,确定所述第三链路中的异常链路;则上述发送模块102,用于将所述数据包分发到所述第三链路中除所述异常链路之外的正常链路上进行转发。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交换系统,可以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其实现原理和技术效果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图19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交换系统中的第一LCC的结构示意图七。所述第三链路包括第一链路和第二链路。上述数据包包括第一子数据包和第二子数据包,所述第一子数据包为待分发到所述第一链路路上的子数据包,所述第二子数据包为待分发到所述第二链路上的子数据包。则在上述图18所示实施例的基础上,该SE10还可以包括:第一时标添加模块107或第二时标添加模块108,二者均用于分别为所述第一子数据包添加第一原始时标,以及为所述第二子数据包添加第二原始时标,其中,所述第一原始时标指示所述第一子数据包到达所述第一LCC的初始时刻,所述第二原始时标指示所述第二子数据包到达所述第一LCC的初始时刻,以便所述第三LCC根据所述第一子数据包的第一转发时延和所述第二子数据包的第二转发时延,分别对所述第一原始时标添加第一时标补偿得到第一时标,以及对所述第二原始时标添加第二时标补偿得到第二时标,使得所述第一时标和所述第二时标的时间顺序,与所述第一原始时标和所述第二原始时标的时间顺序保持一致,其中,第一转发时延和第一时标补偿之和,等于第二转发时延和第二时标补偿之和。
需要说明的是,当上述图13所示的实施例,在分发数据包时不限定第三链路所包括的内容,即第三链路可以只包括第二链路,也可以包括第一链路和第二链路,则上述SE10就包括第一时标添加模块107;当在分发数据包时限定第三链路所包括的内容,即限定第三链路只包括第一链路和第二链路,则上述SE10就包括第二时标添加模块108。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交换系统,可以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其实现原理和技术效果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图13至图19中的各模块都是包括电路系统的模块,每个模块可以是一个PCB(印制电路板)或IC(集成电路)、或者可以是PCB或IC中的一部分功能电路,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28)

1.一种交换系统的流量转发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交换系统包括按照无线网格mesh形式的拓扑结构互连的第一线卡框LCC、至少一个第二LCC以及第三LCC;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第一LCC接收数据包,并对所述数据包进行解析以获取所述数据包的目的地址;
当所述目的地址指示所述数据包发往所述第三LCC时,若所述交换系统当前预设的配置模式为第一配置模式,则所述第一LCC将所述数据包承载在第三链路上转发给所述第三LCC,其中,所述第三链路包括:第一链路和第二链路,或,所述第二链路;所述第一链路为所述第一LCC和所述第三LCC之间的直连的两跳链路,且所述第一链路包括的链路数为至少一条;所述第二链路为所述第一LCC和所述第三LCC之间通过所述至少一个第二LCC进行中转的n跳链路,且所述第二链路包括的链路数为至少一条;其中,n为自然数,且3≤n≤N;所述第一配置模式指示所述交换系统当前应用的是N跳模式,N为大于等于3的自然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目的地址指示所述数据包发往所述第三LCC时,若所述交换系统当前预设的配置模式为第二配置模式,则所述第一LCC将所述数据包承载在所述第一链路上转发给所述第三LCC;其中,所述第二配置模式指示所述交换系统当前应用的是两跳模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若所述交换系统当前预设的配置模式为第二配置模式,则所述第一LCC将所述数据包承载在所述第一链路上转发给所述第三LCC,包括:
所述第一LCC将所述数据包以轮叫的方式均分到所述第一链路中的各条链路上进行转发。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若所述交换系统当前预设的配置模式为第二配置模式,则所述第一LCC将所述数据包承载在所述第一链路上转发给所述第三LCC,包括:
所述第一LCC获取所述第一链路中的各条链路的状态信息;
所述第一LCC根据所述第一链路中的各条链路的状态信息,将所述数据包分发到所述第一链路中的各条链路上进行转发。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若所述状态信息指示所述第一链路中各条链路的拥塞程度,则所述第一LCC根据所述状态信息,将所述数据包分发到所述第一链路中的各条链路上进行转发,包括:
所述第一LCC根据所述第一链路中的各条链路的拥塞程度,调整分发到所述第一链路中的各条链路上的数据包的流量的大小,以使其中每条链路所承载的流量与每条链路的拥塞程度相匹配。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若所述状态信息指示所述第一链路中的各条链路的异常信息,则所述第一LCC根据所述状态信息,将所述数据包分发到所述第一链路中的各条链路进行转发,包括:
所述第一LCC根据所述第一链路中的各条链路的异常信息,确定所述第一链路中的异常链路;
所述第一LCC将所述数据包分发到所述第一链路中除所述异常链路之外的正常链路上进行转发。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若所述交换系统当前预设的配置模式为第一配置模式,则所述第一LCC将所述数据包承载在所述第三链路上转发给所述第三LCC,包括:
所述第一LCC将所述数据包以轮叫的方式均匀分发到所述第三链路中的各条链路上进行转发。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三链路包括所述第一链路和所述第二链路时,则所述第一LCC将所述数据包承载在所述第三链路上转发给所述第三LCC,包括:
所述第一LCC将所述数据包优先分发到所述第一链路中的各条链路上,待所述第一链路中的各条链路达到饱和状态时,将所述数据包中的剩余数据包分发到所述第二链路中的各条链路上。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若所述交换系统当前预设的配置模式为第一配置模式,则所述第一LCC将所述数据包承载在所述第三链路上转发给所述第三LCC,包括:
所述第一LCC获取所述第三链路中的各条链路的状态信息;
所述第一LCC根据所述第三链路中的各条链路的状态信息,将所述数据包分发到所述第三链路中的各条链路上进行转发。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若所述第三链路中的各条链路的状态信息指示所述第三链路中各条链路的拥塞程度,则所述第一LCC根据所述第三链路中的各条链路的状态信息,将所述数据包分发到所述第三链路中的各条链路上进行转发,包括:
所述第一LCC根据所述第三链路中的各条链路的拥塞程度,调整分发到所述第三链路中的各条链路的流量的大小,以使所述第三链路中的每条链路所承载的流量与每条链路的拥塞程度相匹配。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若所述第三链路中的各条链路的状态信息指示所述第三链路中的各条链路的异常信息,则所述第一LCC根据所述第三链路中的各条链路的状态信息,将所述数据包分发到所述第三链路的各条链路上进行转发,包括:
所述第一LCC根据所述第三链路中的各条链路的异常信息,确定所述第三链路中的异常链路;
所述第一LCC将所述数据包分发到所述第三链路中除所述异常链路之外的正常链路上进行转发。
12.根据权利要求7或权利要求9-11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链路包括所述第一链路和所述第二链路,所述数据包包括第一子数据包和第二子数据包,所述第一子数据包为待分发到所述第一链路路上的子数据包,所述第二子数据包为待分发到所述第二链路上的子数据包,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LCC分别为所述第一子数据包添加第一原始时标,以及为所述第二子数据包添加第二原始时标,其中,所述第一原始时标指示所述第一子数据包到达所述第一LCC的初始时刻,所述第二原始时标指示所述第二子数据包到达所述第一LCC的初始时刻,以便所述第三LCC根据所述第一子数据包的第一转发时延和所述第二子数据包的第二转发时延,分别对所述第一原始时标添加第一时标补偿得到第一时标,以及对所述第二原始时标添加第二时标补偿得到第二时标,使得所述第一时标和所述第二时标的时间顺序,与所述第一原始时标和所述第二原始时标的时间顺序保持一致,其中,第一转发时延和第一时标补偿之和,等于第二转发时延和第二时标补偿之和。
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包包括第一子数据包和第二子数据包,所述第一子数据包为待分发到所述第一链路路上的子数据包,所述第二子数据包为待分发到所述第二链路上的子数据包,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LCC分别为所述第一子数据包添加第一原始时标,以及为所述第二子数据包添加第二原始时标,其中,所述第一原始时标指示所述第一子数据包到达所述第一LCC的初始时刻,所述第二原始时标指示所述第二子数据包到达所述第一LCC的初始时刻,以便所述第三LCC根据所述第一子数据包的第一转发时延和所述第二子数据包的第二转发时延,分别对所述第一原始时标添加第一时标补偿得到第一时标,以及对所述第二原始时标添加第二时标补偿得到第二时标,使得所述第一时标和所述第二时标的时间顺序,与所述第一原始时标和所述第二原始时标的时间顺序保持一致,其中,第一转发时延和第一时标补偿之和,等于第二转发时延和第二时标补偿之和。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目的地址指示所述数据包发往所述第一LCC时,所述第一LCC将所述数据包转发给所述第一LCC中的目的FIC。
15.一种交换系统中的第一线卡框LCC,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LCC通过无线网格mesh形式的拓扑结构与交换系统中的至少一个第二LCC以及第三LCC互连;所述第一LCC包括至少一个交换网芯片SE,所述SE包括:
第一获取模块,用于接收数据包,并对所述数据包进行解析以获取所述数据包的目的地址;
发送模块,用于当所述目的地址指示所述数据包发往所述第三LCC时,若所述交换系统当前预设的配置模式为第一配置模式,则所述第一LCC将所述数据包承载在第三链路上转发给所述第三LCC,其中,所述第三链路包括:第一链路和第二链路,或,所述第二链路;所述第一链路为所述第一LCC和所述第三LCC之间的直连的两跳链路,且所述第一链路包括的链路数为至少一条;所述第二链路为所述第一LCC和所述第三LCC之间通过所述至少一个第二LCC进行中转的n跳链路,且所述第二链路包括的链路数为至少一条;其中,n为自然数,且3≤n≤N;所述第一配置模式指示所述交换系统当前应用的是N跳模式,N为大于等于3的自然数。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第一LCC,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模块,还用于当所述目的地址指示所述数据包发往所述第三LCC时,若所述交换系统当前预设的配置模式为第二配置模式,则所述第一LCC将所述数据包承载在所述第一链路上转发给所述第三LCC;其中,所述第二配置模式指示所述交换系统当前应用的是两跳模式。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第一LCC,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模块,具体用于将所述数据包以轮叫的方式均分到所述第一链路中的各条链路上进行转发。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第一LCC,其特征在于,所述SE还包括:第二获取模块;
所述第二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第一链路中的各条链路的状态信息;
则所述发送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二获取模块获得的所述第一链路中的各条链路的状态信息,将所述数据包分发到所述第一链路中的各条链路上进行转发。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第一LCC,其特征在于,若所述第二获取模块获得的所述状态信息指示所述第一链路中各条链路的拥塞程度;
则所述发送模块,具体用于根据所述第一链路中的各条链路的拥塞程度,调整分发到所述第一链路中的各条链路上的数据包的流量的大小,以使其中每条链路所承载的流量与每条链路的拥塞程度相匹配。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第一LCC,其特征在于,若所述第二获取模块获得的所述状态信息指示所述第一链路中的各条链路的异常信息,则所述SE还包括:第一确定模块;
所述第一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链路中的各条链路的异常信息,确定所述第一链路中的异常链路;
则所述发送模块,用于将所述数据包分发到所述第一链路中除所述异常链路之外的正常链路上进行转发。
21.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第一LCC,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模块,具体用于将所述数据包以轮叫的方式均匀分发到所述第三链路中的各条链路上进行转发。
22.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第一LCC,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三链路包括所述第一链路和所述第二链路时,所述发送模块,具体用于将所述数据包优先分发到所述第一链路中的各条链路上,待所述第一链路中的各条链路达到饱和状态时,将所述数据包中的剩余数据包分发到所述第二链路中的各条链路上。
23.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第一LCC,其特征在于,所述SE还包括:第三获取模块;
所述第三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第三链路中的各条链路的状态信息;
所述发送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三获取模块获得的所述第三链路中的各条链路的状态信息,将所述数据包分发到所述第三链路中的各条链路上进行转发。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第一LCC,其特征在于,若所述第三获取模块获得的所述状态信息指示所述第三链路中各条链路的拥塞程度;
则所述发送模块,具体用于根据所述第三链路中的各条链路的拥塞程度,调整分发到所述第三链路中的各条链路的流量的大小,以使所述第三链路中的每条链路所承载的流量与每条链路的拥塞程度相匹配。
25.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第一LCC,其特征在于,若所述第三获取模块获得的所述状态信息指示所述第三链路中的各条链路的异常信息,则所述SE还包括:第二确定模块;
所述第二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三链路中的各条链路的异常信息,确定所述第三链路中的异常链路;
则所述发送模块,用于将所述数据包分发到所述第三链路中除所述异常链路之外的正常链路上进行转发。
26.根据权利要求21或权利要求23-25任一项所述的第一LCC,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链路包括所述第一链路和所述第二链路,所述数据包包括第一子数据包和第二子数据包,所述第一子数据包为待分发到所述第一链路路上的子数据包,所述第二子数据包为待分发到所述第二链路上的子数据包,所述SE还包括:
第一时标添加模块,用于分别为所述第一子数据包添加第一原始时标,以及为所述第二子数据包添加第二原始时标,其中,所述第一原始时标指示所述第一子数据包到达所述第一LCC的初始时刻,所述第二原始时标指示所述第二子数据包到达所述第一LCC的初始时刻,以便所述第三LCC根据所述第一子数据包的第一转发时延和所述第二子数据包的第二转发时延,分别对所述第一原始时标添加第一时标补偿得到第一时标,以及对所述第二原始时标添加第二时标补偿得到第二时标,使得所述第一时标和所述第二时标的时间顺序,与所述第一原始时标和所述第二原始时标的时间顺序保持一致,其中,第一转发时延和第一时标补偿之和,等于第二转发时延和第二时标补偿之和。
27.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第一LCC,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包包括第一子数据包和第二子数据包,所述第一子数据包为待分发到所述第一链路路上的子数据包,所述第二子数据包为待分发到所述第二链路上的子数据包,所述SE还包括:
第二时标添加模块,用于分别为所述第一子数据包添加第一原始时标,以及为所述第二子数据包添加第二原始时标,其中,所述第一原始时标指示所述第一子数据包到达所述第一LCC的初始时刻,所述第二原始时标指示所述第二子数据包到达所述第一LCC的初始时刻,以便所述第三LCC根据所述第一子数据包的第一转发时延和所述第二子数据包的第二转发时延,分别对所述第一原始时标添加第一时标补偿得到第一时标,以及对所述第二原始时标添加第二时标补偿得到第二时标,使得所述第一时标和所述第二时标的时间顺序,与所述第一原始时标和所述第二原始时标的时间顺序保持一致,其中,第一转发时延和第一时标补偿之和,等于第二转发时延和第二时标补偿之和。
28.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第一LCC,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LCC还包括:交换网接口芯片FIC;
所述发送模块,还用于当所述目的地址指示所述数据包发往所述FIC时,将所述数据包转发给所述FIC。
CN201410329324.XA 2014-07-10 2014-07-10 交换系统的流量转发方法和装置 Active CN10524545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329324.XA CN105245454B (zh) 2014-07-10 2014-07-10 交换系统的流量转发方法和装置
PCT/CN2015/082226 WO2016004820A1 (zh) 2014-07-10 2015-06-24 交换系统的流量转发方法和装置
US14/795,759 US9634932B2 (en) 2014-07-10 2015-07-09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forwarding traffic of switching system
EP15176081.6A EP2966819B1 (en) 2014-07-10 2015-07-09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forwarding traffic of switching system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329324.XA CN105245454B (zh) 2014-07-10 2014-07-10 交换系统的流量转发方法和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245454A CN105245454A (zh) 2016-01-13
CN105245454B true CN105245454B (zh) 2018-10-19

Family

ID=536107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329324.XA Active CN105245454B (zh) 2014-07-10 2014-07-10 交换系统的流量转发方法和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634932B2 (zh)
EP (1) EP2966819B1 (zh)
CN (1) CN105245454B (zh)
WO (1) WO201600482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80258778A1 (en) * 2015-08-28 2018-09-13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Non-axially symmetric transition ducts for combustors
CN108270698B (zh) * 2016-12-30 2021-12-1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crossbar非正交架构的交换机背板互联装置及方法
CN108667509B (zh) * 2018-03-22 2020-04-14 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 集群加入方法、装置及集群设备
CN110138667B (zh) * 2019-05-31 2021-05-28 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转发表项的生成方法、装置、线卡板和网板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89062A (zh) * 2004-09-28 2005-03-02 华中科技大学 可扩展的光电混合光纤网络系统背板
CN101098238A (zh) * 2007-06-29 2008-01-0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通信系统、交换网板及方法
CN101355430A (zh) * 2007-07-27 2009-01-2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交换框、集群路由器
CN101635973A (zh) * 2009-08-26 2010-01-27 东南大学 中继增强型蜂窝系统及其路由选择与比例公平性调度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200330A1 (en) * 2002-04-22 2003-10-23 Maxxan System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load-sharing computer network switch
US8050559B2 (en) 2006-08-21 2011-11-01 Juniper Networks, Inc. Multi-chassis router with multiplexed optical interconnects
US8838728B2 (en) * 2007-05-22 2014-09-16 Nokia Corporation Method, system, apparatus, network entity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for providing a user with an editable webpage
CN101296186B (zh) * 2008-06-13 2010-12-22 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路由交换设备、方法和交换线卡板
CN101631081B (zh) * 2009-08-12 2011-06-0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多级交换网
US9106563B2 (en) * 2009-10-07 2015-08-11 Wichoru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witching communications traffic in a communications network
US8687629B1 (en) 2009-11-18 2014-04-01 Juniper Networks, Inc. Fabric virtualization for packet and circuit switching
US8238230B2 (en) * 2010-02-03 2012-08-07 Juniper Networks, Inc. Detection of active nodes, safe node removal conditions, and cross-cabling conditions for maintenance operations within a multi-chassis routing matrix
CN102315892B (zh) * 2010-07-02 2014-06-18 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转发装置和线卡板以及数据转发方法
US8462774B2 (en) * 2010-08-04 2013-06-11 Alcatel Lucent Virtual IP interfaces on multi-chassis link aggregates
US8798077B2 (en) * 2010-12-29 2014-08-05 Juniper Networks, Inc.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standard protocol validation mechanisms deployed over a switch fabric system
US8982905B2 (en) * 2011-05-16 2015-03-17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Fabric interconnect for distributed fabric architecture
US8797844B1 (en) * 2011-12-29 2014-08-05 Juniper Networks, Inc. Scheduling traffic over aggregated bundles of links
EP2645645A1 (en) * 2012-03-30 2013-10-02 British Telecommunications Public Limited Company Packet network routing
US8767754B1 (en) * 2012-04-23 2014-07-01 Wichoru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distributed load balancing of subscriber sessions in a multi-slot gateway
US8995277B2 (en) * 2012-10-30 2015-03-31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Method for dynamic load balancing of network flows on LAG interfaces
CN103269285B (zh) * 2013-05-24 2016-08-17 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网络通信集群装置和用于实现网络通信集群的方法
US9264302B2 (en) * 2013-06-17 2016-02-16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Methods and systems with enhanced robustness for multi-chassis link aggregation group
CN103973592B (zh) 2014-05-16 2017-12-0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信元处理方法及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89062A (zh) * 2004-09-28 2005-03-02 华中科技大学 可扩展的光电混合光纤网络系统背板
CN101098238A (zh) * 2007-06-29 2008-01-0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通信系统、交换网板及方法
CN101355430A (zh) * 2007-07-27 2009-01-2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交换框、集群路由器
CN101635973A (zh) * 2009-08-26 2010-01-27 东南大学 中继增强型蜂窝系统及其路由选择与比例公平性调度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6004820A1 (zh) 2016-01-14
US20160014026A1 (en) 2016-01-14
US9634932B2 (en) 2017-04-25
EP2966819A1 (en) 2016-01-13
EP2966819B1 (en) 2017-04-12
CN105245454A (zh) 2016-01-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245454B (zh) 交换系统的流量转发方法和装置
CN100454885C (zh) 流水线调度方法和调度装置
CN102480404B (zh) 数据中心网络系统及其封包传送方法
CN103380600B (zh) 网络系统和网络流跟踪方法
CN103036792B (zh) 一种最大化最小公平多数据流传输调度方法
CN104641609A (zh) 用于在线路卡的接口控制模块之间传送分组的方法和装置
CN103069756A (zh) 通信系统、控制器、节点控制方法和程序
JP2009534005A5 (zh)
CN101536427A (zh) 链路聚合
CN101217528A (zh) 一种链路聚合方法和装置
CN103401707A (zh) 链路聚合方法及接入设备
CN102904825A (zh) 一种基于Hash的报文传输方法和设备
CN109150645B (zh) 一种交换芯片的测试方法及系统
CN103269285B (zh) 网络通信集群装置和用于实现网络通信集群的方法
CN100484129C (zh) 实现网络数据多路传输的方法
CN105681215B (zh) 一种转发表项的生成方法及控制器
CN103597789A (zh) 具有端口解析模块的结构芯片
CN106453121A (zh) 一种链路动态负载配置方法、系统以及服务器
CN110213170A (zh) 一种报文传输的方法及装置
CN106936731A (zh) 软件定义网络sdn中的报文转发的方法和装置
CN106453092B (zh) 一种路由更新方法和装置
CN102448120A (zh) 多路径负荷分担方法及装置
CN109428815A (zh) 一种处理报文的方法及装置
CN107318056A (zh) 基于阵列波导光栅的光交换装置及系统
CN103888370B (zh) 一种选择选中端口的方法和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