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236830B - 一种基于体积参数的排水性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体积参数的排水性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236830B
CN105236830B CN201510632976.5A CN201510632976A CN105236830B CN 105236830 B CN105236830 B CN 105236830B CN 201510632976 A CN201510632976 A CN 201510632976A CN 105236830 B CN105236830 B CN 10523683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ma
design
meet
work
determin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63297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236830A (zh
Inventor
刘红瑛
张铭铭
陈治君
徐金枝
王春
汪海年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angan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Changan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angan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Changan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510632976.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236830B/zh
Publication of CN1052368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3683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23683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3683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体积参数的排水性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一、准备原材料;二、设计级配;三、计算油石比;四、析漏试验验证;五、空隙率分析;六、路用性能验证,得到排水性沥青混合料的目标配合比。本发明能够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解决排水性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中的遇到的问题,是一种更方便,易操作的配合比设计方法。该方法充分考虑到工程实际,能够在前期配合比设计阶段对集料级配进行优化,设计出性能优良的级配,大大降低配合比设计阶段的盲目性和工作量,显著提高工程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基于体积参数的排水性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公路与城市道路设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体积参数的排水性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
背景技术
排水性沥青路面自上世纪60年代在德国开始使用以来,在国外已经形成较成熟的应用技术,而我国自从1997年首次尝试铺设排水性沥青路面至今,也已有超过10多年的使用历史。在此期间,我们对排水性沥青混合料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目前国内排水性沥青混合料的设计方法大多吸收和借鉴了美国和日本的设计方法,但是由于各国的实际情况不同,尤其是在配合比设计方面,还存在以下问题:(1)优化后的各种配合比设计方法都是建立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可重复操作性差,并且耗时长;(2)沥青用量的确定方法仍不统一,主要靠经验指导,具有较大的主观性。
因此,有必要发明一种基于体积参数理论计算的排水性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从而实现沥青用量的定量准确确定。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基于体积参数的排水性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该方法能够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解决排水性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中的遇到的问题,是一种更方便,易操作的配合比设计方法。该方法充分考虑到工程实际,能够在前期配合比设计阶段对集料级配进行优化,设计出性能优良的级配,大大降低配合比设计阶段的盲目性和工作量,显著提高工程效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基于体积参数的排水性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体积参数包括空隙率和集料间隙率,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准备原材料:
a.沥青:选用高粘改性沥青,该沥青在温度为60℃条件下的动力粘度不小于2×104Pa·s;
b.集料:选用质地坚硬、表面粗糙且粘附性好的集料,所述粘附性好是指集料与所述沥青的粘附等级不小于4级;
步骤二、设计级配:
步骤201、根据沥青路面气候分区确定设计空隙率VV,所述VV满足:18%≤VV≤22%;
步骤202、在步骤201已确定设计空隙率VV的基础上,确定设计集料间隙率VMA;所述VMA满足:27%≤VMA≤32%;
步骤203、在步骤201已确定设计空隙率VV、步骤202已确定设计集料间隙率VMA的基础上,确定关键筛孔2.36mm的集料通过率P2.36;所述P2.36满足:8%≤P2.36≤15%;
步骤204、在步骤201已确定设计空隙率VV、步骤202已确定设计集料间隙率VMA、步骤203已确定关键筛孔2.36mm的集料通过率P2.36的基础上,设计一组级配;
步骤三、计算油石比:
利用公式计算出步骤二中所设计的级配条件下的油石比Pb,公式中各字母分别代表:γb沥青相对密度,γsb集料合成毛体积相对密度,γse集料有效相对密度;
步骤四、析漏试验验证:
根据步骤三中所计算出的油石比将沥青和集料拌合均匀,得到析漏试件,然后对所述析漏试件进行析漏试验,若析漏试件满足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要求,则进入步骤五,否则,返回步骤二重新进行级配设计;
步骤五、空隙率分析:
根据步骤三中所计算出的油石比制作马歇尔试件,然后测定马歇尔试件的实际孔隙率VV,之后对所述马歇尔试件的实际孔隙率VV进行分析,若VV满足:VV≤VV≤VV+2%,则进入步骤六,否则,返回步骤二重新进行级配设计;
步骤六、路用性能验证:
对步骤五中所制作的马歇尔试件依次进行渗水试验、高温车辙试验、低温小梁弯曲试验和浸水马歇尔试验,若各试验结果均满足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要求,则得到排水性沥青混合料的目标配合比,否则,返回步骤二重新进行级配设计。
上述的一种基于体积参数的排水性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02中所述VMA满足:当VV=18%时,VMA满足:27.6%≤VMA≤29.1%;当VV=19%时,VMA满足:28.3%≤VMA≤29.8%;当VV=20%时,VMA满足:28.9%≤VMA≤30.4%;当VV=21%时,VMA满足:29.6%≤VMA≤31.1%;当VV=22%时,VMA满足:30.2%≤VMA≤31.7%。
上述的一种基于体积参数的排水性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03中所述P2.36满足:当VV=18%时,P2.36=12.3%;当VV=19%时,P2.36=11.3%;当VV=20%时,P2.36=10.3%;当VV=21%时,P2.36=9.4%;当VV=22%时,P2.36=8.4%。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本发明提供的设计方法,考虑排水性沥青混合料的特征,兼顾耐久性和功能性,配合比优化和设计建立在体积参数的内部关系上,可重复操作性好,并且耗时短,可显著提高工程效率;
2、本发明中采用定量的方法确定沥青用量,与以前经验法确定沥青用量相比,确定的沥青用量唯一且科学;
3、排水性沥青混合料的主要缺点之一是由于其多孔的结构特性,使得混合料疲劳特性和耐久性较差,本发明提供的配合比设计方法,通过在配合比设计的优化阶段兼顾考率耐久性和功能性,来达到耐久性和功能性的协调统一。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基于体积参数的排水性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工艺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基于体积参数的排水性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中所涉及的渗水试验、高温车辙试验、低温小梁弯曲试验、浸水马歇尔试验、析漏试验和空隙率测定试验均为本领域常规试验。其中渗水试验依据《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G E20-2011)中的T0730-2011进行测试,高温车辙试验《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G E20-2011)中的T0719-2011进行测试,低温小梁弯曲试验依据《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G E20-2011)中的T0715-2011进行测试,浸水马歇尔试验依据《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G E20-2011)中的T0730-2011进行测试,析漏试验依据《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G E20-2011)中的T0732-2011进行测试,空隙率测定依据《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G E20-2011)中的T0708-2011进行测定。
本发明利用公式计算油石比时,公式中的各参数:γb(沥青相对密度)、γsb(集料合成毛体积相对密度)和γse(集料有效相对密度),均为通过现有仪器和现有手段能够检测得到的已知参数。
实施例1
结合图1,本实施例基于体积参数的排水性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准备原材料:
a.沥青:选用高粘改性沥青,所述高粘改性沥青的性能指标见表1;
b.集料:选用质地坚硬、表面粗糙且粘附性好的集料(所述粘附性好是指集料与沥青的粘附等级不小于4级);
表1实施例1高粘改性沥青的性能指标
步骤二、设计级配:
步骤201、根据沥青路面气候分区确定设计空隙率VV,所述VV满足:18%≤VV≤22%;
本实施例中,所述VV=18%;
步骤202、在步骤201已确定设计空隙率VV的基础上,确定设计集料间隙率VMA;所述VMA满足:当VV=18%时,VMA满足:27.6%≤VMA≤29.1%;当VV=19%时,VMA满足:28.3%≤VMA≤29.8%;当VV=20%时,VMA满足:28.9%≤VMA≤30.4%;当VV=21%时,VMA满足:29.6%≤VMA≤31.1%;当VV=22%时,VMA满足:30.2%≤VMA≤31.7%;
本实施例中,所述VMA满足:27.6%≤VMA≤29.1%;
步骤203、在步骤201已确定设计空隙率VV的基础上,确定关键筛孔2.36mm的集料通过率P2.36;所述P2.36满足:当VV=18%时,P2.36=12.3%;当VV=19%时,P2.36=11.3%;当VV=20%时,P2.36=10.3%;当VV=21%时,P2.36=9.4%;当VV=22%时,P2.36=8.4%;
本实施例中,所述P2.36=12.3%;
步骤204、在步骤201已确定设计空隙率VV、步骤202已确定设计集料间隙率VMA、步骤203已确定关键筛孔2.36mm的集料通过率P2.36的基础上,设计级配见下表2;
表2实施例1设计的级配组成
步骤三、确定油石比:
利用公式计算出步骤二中所设计的级配的油石比Pb,公式中各字母分别代表:γb沥青相对密度,γsb集料合成毛体积相对密度,γse集料有效相对密度;
本实施例中,经检测,γb沥青相对密度=1.02,γsb集料合成毛体积相对密度=2.840,γse集料有效相对密度分别为=2.842,由此测得:油石比Pb=5.2%。
步骤四、析漏检测:
按步骤三所计算出的油石比拌合沥青和集料,得到析漏试件,然后对所述析漏试件进行析漏试验,若析漏试件满足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要求,则进入步骤五,否则,返回步骤二重新进行级配设计;
经检验,本实施例所制析漏试件的沥青析漏损失结果为0.12%,满足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要求(≤0.3%),因此进入步骤五;
步骤五、空隙率分析:
按步骤三所计算出的油石比制作马歇尔试件,测定马歇尔试件的实际孔隙率VV,然后对所述马歇尔试件的实际孔隙率VV进行分析,若VV满足:VV≤VV≤VV+2%,则进入步骤六,否则,返回步骤二重新进行级配设计;
经检测,本实施例所制作的马歇尔试件的实际空隙率VV=18.2%,满足VV≤VV≤VV+2%,因此进入步骤六;
步骤六、路用性能检测:
对步骤五所制作的马歇尔试件依次进行渗水试验、高温车辙试验、低温小梁弯曲试验和浸水马歇尔试验,若各试验结果均满足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要求,则得到排水性沥青混合料的目标配合比,否则,返回步骤二重新进行级配设计。
经检测,本实施例马歇尔试件的渗水试验、高温车辙试验、低温小梁弯曲试验和浸水马歇尔试验结果见表3。
表3实施例1马歇尔试件性能检验结果
项目 实测结果 规范要求
渗水系数,mL/min 5016 ≥3600
动稳定度,次/mm 6538 ≥3000
残留稳定度,% 87.11 ≥85.0
低温弯曲试验破坏应变,με 3724.75 ≥3000
由此可知,本实施例马歇尔试件的渗水试验、高温车辙试验、低温小梁弯曲试验和浸水马歇尔试验结果均满足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要求(所述规范为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因此可得到排水性沥青混合料的目标配合比:油石比Pb=5.2%,级配组成见表2。
实施例2
结合图1,本实施例基于体积参数的排水性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准备原材料:
a.沥青:选用高粘改性沥青,所述高粘改性沥青的性能指标见表4;
b.集料:选用质地坚硬、表面粗糙且粘附性好的集料(所述粘附性好是指集料与沥青的粘附等级不小于4级);
表4实施例2高粘改性沥青的性能指标
步骤二、设计级配:
步骤201、根据沥青路面气候分区确定设计空隙率VV,所述VV满足:18%≤VV≤22%;
本实施例中,所述VV=21%;
步骤202、在步骤201已确定设计空隙率VV的基础上,确定设计集料间隙率VMA;所述VMA满足:当VV=18%时,VMA满足:27.6%≤VMA≤29.1%;当VV=19%时,VMA满足:28.3%≤VMA≤29.8%;当VV=20%时,VMA满足:28.9%≤VMA≤30.4%;当VV=21%时,VMA满足:29.6%≤VMA≤31.1%;当VV=22%时,VMA满足:30.2%≤VMA≤31.7%;
本实施例中,所述VMA满足:29.6%≤VMA≤31.1%;
步骤203、在步骤201已确定设计空隙率VV的基础上,确定关键筛孔2.36mm的集料通过率P2.36;所述P2.36满足:当VV=18%时,P2.36=12.3%;当VV=19%时,P2.36=11.3%;当VV=20%时,P2.36=10.3%;当VV=21%时,P2.36=9.4%;当VV=22%时,P2.36=8.4%;
本实施例中,所述P2.36=9.4%;
步骤204、在步骤201已确定设计空隙率VV、步骤202已确定设计集料间隙率VMA、步骤203已确定关键筛孔2.36mm的集料通过率P2.36的基础上,设计级配见下表5;
表5实施例2设计的级配组成
步骤三、确定油石比:
利用公式计算出步骤二中所设计的级配的油石比Pb,公式中各字母分别代表:γb沥青相对密度,γsb集料合成毛体积相对密度,γse集料有效相对密度;
本实施例中,经检测,γb沥青相对密度=1.02,γsb集料合成毛体积相对密度=2.844,γse集料有效相对密度分别=2.846,由此测得:油石比Pb=4.4%。
步骤四、析漏检测:
按步骤三所计算出的油石比拌合沥青和集料,得到析漏试件,然后对所述析漏试件进行析漏试验,若析漏试件满足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要求,则进入步骤五,否则,返回步骤二重新进行级配设计;
经检验,本实施例所制析漏试件的沥青析漏损失结果为0.09%,满足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要求(≤0.3%);
步骤五、空隙率分析:
按步骤三所计算出的油石比制作马歇尔试件,测定马歇尔试件的实际孔隙率VV,然后对所述马歇尔试件的实际孔隙率VV进行分析,若VV满足:VV≤VV≤VV+2%,则进入步骤六,否则,返回步骤二重新进行级配设计;
经检测,本实施例所制作的马歇尔试件的实际空隙率VV=21.1%,满足VV≤VV≤VV+2%,因此进入步骤六;
步骤六、路用性能检测:
对步骤五所制作的马歇尔试件依次进行渗水试验、高温车辙试验、低温小梁弯曲试验和浸水马歇尔试验,若各试验结果均满足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要求,则得到排水性沥青混合料的目标配合比,否则,返回步骤二重新进行级配设计。
经检测,本实施例马歇尔试件的渗水试验、高温车辙试验、低温小梁弯曲试验和浸水马歇尔试验结果见表6。
表6实施例2马歇尔试件性能检验结果
项目 实测结果 规范要求
渗水系数,mL/min 5448 ≥3600
动稳定度,次/mm 5713 ≥3000
残留稳定度,% 86.4 ≥85.0
低温弯曲试验破坏应变,με 3034.42 ≥3000
由此可知,本实施例马歇尔试件的渗水试验、高温车辙试验、低温小梁弯曲试验和浸水马歇尔试验结果均满足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要求,因此可得到排水性沥青混合料的目标配合比:油石比Pb=4.4%,级配组成见表5。
实施例3
结合图1,本实施例基于体积参数的排水性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准备原材料:
a.沥青:选用高粘改性沥青,所述高粘改性沥青的性能指标见表7;
b.集料:选用质地坚硬、表面粗糙且粘附性好的集料(所述粘附性好是指集料与沥青的粘附等级不小于4级);
表7实施例3高粘改性沥青的性能指标
步骤二、设计级配:
步骤201、根据沥青路面气候分区确定设计空隙率VV,所述VV满足:18%≤VV≤22%;
本实施例中,所述VV=22%;
步骤202、在步骤201已确定设计空隙率VV的基础上,确定设计集料间隙率VMA;所述VMA满足:当VV=18%时,VMA满足:27.6%≤VMA≤29.1%;当VV=19%时,VMA满足:28.3%≤VMA≤29.8%;当VV=20%时,VMA满足:28.9%≤VMA≤30.4%;当VV=21%时,VMA满足:29.6%≤VMA≤31.1%;当VV=22%时,VMA满足:30.2%≤VMA≤31.7%;
本实施例中,所述VMA满足:30.2%≤VMA≤31.7%;
步骤203、在步骤201已确定设计空隙率VV的基础上,确定关键筛孔2.36mm的集料通过率P2.36;所述P2.36满足:当VV=18%时,P2.36=12.3%;当VV=19%时,P2.36=11.3%;当VV=20%时,P2.36=10.3%;当VV=21%时,P2.36=9.4%;当VV=22%时,P2.36=8.4%;
本实施例中,所述P2.36=8.4%;
步骤204、在步骤201已确定设计空隙率VV、步骤202已确定设计集料间隙率VMA、步骤203已确定关键筛孔2.36mm的集料通过率P2.36的基础上,设计级配见下表8;
表8实施例3初步设计的级配组成
步骤三、确定油石比:
利用公式计算出步骤二中所设计的级配的油石比Pb,公式中各字母分别代表:γb沥青相对密度,γsb集料合成毛体积相对密度,γse集料有效相对密度;
本实施例中,经检测,γb沥青相对密度=1.02,γsb集料合成毛体积相对密度=2.845,γse集料有效相对密度分别=2.848,由此测得:油石比Pb=6.0%;
步骤四、析漏检测:
按步骤三所计算出的油石比拌合沥青和集料,得到析漏试件,然后对所述析漏试件进行析漏试验,若析漏试件满足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要求,则进入步骤五,否则,返回步骤二重新进行级配设计;
经检验,本实施例所制析漏试件的沥青析漏损失结果为0.34%,不满足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要求(≤0.3%);因此,返回步骤二重新进行级配设计,调整后的设计级配见下表9;
表9实施例3经析漏验证返回后重新设计的级配组成
经计算,其油石比为5.5%,经检测,其析漏试件满足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要求,则进入步骤五;
步骤五、空隙率分析:
按步骤三所计算出的油石比制作马歇尔试件,测定马歇尔试件的实际孔隙率VV,然后对所述马歇尔试件的实际孔隙率VV进行分析,若VV满足:VV≤VV≤VV+2%,则进入步骤六,否则,返回步骤二重新进行级配设计;
经检测,本实施例所制作的马歇尔试件的实际空隙率VV=21.2%,不满足VV≤VV≤VV+2%,因此返回步骤二重新进行级配设计;调整后的设计级配见下表10;
表10实施例3经空隙率验证返回后重新设计的级配组成
经计算,其油石比为5.2,经检测,其析漏试件满足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要求,马歇尔试件的实际孔隙率VV=23.4%,满足:VV≤VV≤VV+2%,因此进入步骤六;
步骤六、路用性能检测:
对步骤五所制作的马歇尔试件依次进行渗水试验、高温车辙试验、低温小梁弯曲试验和浸水马歇尔试验,若各试验结果均满足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要求,则得到排水性沥青混合料的目标配合比,否则,返回步骤二重新进行级配设计。
经检测,本实施例马歇尔试件的渗水试验、高温车辙试验、低温小梁弯曲试验和浸水马歇尔试验结果见表11。
表11实施例3马歇尔试件路用性能检验结果
项目 实测结果 规范要求
渗水系数,mL/min 5800 ≥3600
动稳定度,次/mm 6821 ≥3000
残留稳定度,% 77.11 ≥85.0
低温弯曲试验破坏应变,με 3688.1 ≥3000
由此可知,本实施例马歇尔试件的残留稳定度不能满足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要求,因此返回步骤二重新进行级配设计;调整后的设计级配见下表12;
表12实施例3经路用性能验证返回后重新设计的级配组成
经计算,其油石比为5.4%,经检测,析漏试件满足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要求,马歇尔试件的实际孔隙率VV=22.8%,满足:VV≤VV≤VV+2%,马歇尔试件的试验结果见表13;
表13实施例3调整后的马歇尔试件性能检验结果
项目 实测结果 规范要求
渗水系数,mL/min 5952 ≥3600
动稳定度,次/mm 6851 ≥3000
残留稳定度,% 87.11 ≥85.0
低温弯曲试验破坏应变,με 3866.2 ≥3000
由此可知,其渗水试验、高温车辙试验、低温小梁弯曲试验和浸水马歇尔试验均满足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要求。因此可得到排水性沥青混合料的目标配合比:油石比Pb=5.4%,级配组成见表12。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限制。凡是根据发明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变更以及等效变化,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

1.一种基于体积参数的排水性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体积参数包括空隙率和集料间隙率,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准备原材料:
a.沥青:选用高粘改性沥青,该沥青在温度为60℃条件下的动力粘度不小于2×104Pa·s;
b.集料:选用质地坚硬、表面粗糙且粘附性好的集料,所述粘附性好是指集料与所述沥青的粘附等级不小于4级;
步骤二、设计级配:
步骤201、根据沥青路面气候分区确定设计空隙率VV,所述VV满足:18%≤VV≤22%;
步骤202、在步骤201已确定设计空隙率VV的基础上,确定设计集料间隙率VMA;所述VMA满足:27%≤VMA≤32%;
步骤203、在步骤201已确定设计空隙率VV、步骤202已确定设计集料间隙率VMA的基础上,确定关键筛孔2.36mm的集料通过率P2.36;所述P2.36满足:8%≤P2.36≤15%;
步骤204、在步骤201已确定设计空隙率VV、步骤202已确定设计集料间隙率VMA、步骤203已确定关键筛孔2.36mm的集料通过率P2.36的基础上,设计一组级配;
步骤三、计算油石比:
利用公式计算出步骤二中所设计的级配条件下的油石比Pb,公式中各字母分别代表:γb沥青相对密度,γsb集料合成毛体积相对密度,γse集料有效相对密度;
步骤四、析漏试验验证:
根据步骤三中所计算出的油石比将沥青和集料拌合均匀,得到析漏试件,然后对所述析漏试件进行析漏试验,若析漏试件满足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要求,则进入步骤五,否则,返回步骤二重新进行级配设计;
步骤五、空隙率分析:
根据步骤三中所计算出的油石比制作马歇尔试件,然后测定马歇尔试件的实际孔隙率VV,之后对所述马歇尔试件的实际孔隙率VV进行分析,若VV满足:VV≤VV≤VV+2%,则进入步骤六,否则,返回步骤二重新进行级配设计;
步骤六、路用性能验证:
对步骤五中所制作的马歇尔试件依次进行渗水试验、高温车辙试验、低温小梁弯曲试验和浸水马歇尔试验,若各试验结果均满足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要求,则得到排水性沥青混合料的目标配合比,否则,返回步骤二重新进行级配设计;
步骤202中所述VMA满足:当VV=18%时,VMA满足:27.6%≤VMA≤29.1%;当VV=19%时,VMA满足:28.3%≤VMA≤29.8%;当VV=20%时,VMA满足:28.9%≤VMA≤30.4%;当VV=21%时,VMA满足:29.6%≤VMA≤31.1%;当VV=22%时,VMA满足:30.2%≤VMA≤31.7%;
步骤203中所述P2.36满足:当VV=18%时,P2.36=12.3%;当VV=19%时,P2.36=11.3%;当VV=20%时,P2.36=10.3%;当VV=21%时,P2.36=9.4%;当VV=22%时,P2.36=8.4%。
CN201510632976.5A 2015-09-29 2015-09-29 一种基于体积参数的排水性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 Active CN10523683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632976.5A CN105236830B (zh) 2015-09-29 2015-09-29 一种基于体积参数的排水性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632976.5A CN105236830B (zh) 2015-09-29 2015-09-29 一种基于体积参数的排水性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236830A CN105236830A (zh) 2016-01-13
CN105236830B true CN105236830B (zh) 2017-05-10

Family

ID=550347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632976.5A Active CN105236830B (zh) 2015-09-29 2015-09-29 一种基于体积参数的排水性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23683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893688B (zh) * 2016-04-15 2019-12-31 长沙理工大学 一种基于性能的排水型沥青稳定碎石配合比设计方法
CN106316220A (zh) * 2016-08-22 2017-01-11 山西省交通科学研究院 一种适用于半柔性沥青路面的母体沥青混合料级配
CN108489896A (zh) * 2018-03-09 2018-09-04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 一种排水沥青混合料黏附性的评价方法
CN109460634B (zh) * 2018-12-27 2022-11-04 北京建筑大学 一种基于贝雷法的密级配骨架密实型沥青稳定碎石混合料配合比设计的设计方法
CN111377691B (zh) * 2020-04-15 2021-04-20 科利尔环保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钢渣透水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
CN111892335A (zh) * 2020-07-07 2020-11-06 东南大学 一种基于组成机理的排水沥青混合料优化设计方法
CN111831961B (zh) * 2020-07-30 2021-07-27 山东大学 一种骨架密实型水泥稳定碎石的水泥剂量预估方法及系统
CN111910482B (zh) * 2020-08-21 2021-10-08 南京林业大学 双层多孔沥青路面上下层抗堵塞型配合比设计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41122A (zh) * 2007-03-23 2008-08-13 天津国锐工程实验检测有限公司 一种选配适合不同沥青路面的沥青混合料的方法
CN104499396A (zh) * 2014-11-25 2015-04-08 国家林业局昆明勘察设计院 沥青路面再生旧料最佳掺配比例的确定及其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41122A (zh) * 2007-03-23 2008-08-13 天津国锐工程实验检测有限公司 一种选配适合不同沥青路面的沥青混合料的方法
CN104499396A (zh) * 2014-11-25 2015-04-08 国家林业局昆明勘察设计院 沥青路面再生旧料最佳掺配比例的确定及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236830A (zh) 2016-01-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236830B (zh) 一种基于体积参数的排水性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
Carpenter Fatigue performance of IDOT mixtures
CN110501243A (zh) 一种基于车辙试验仪的沥青混合料疲劳性能测试方法
CN103088736B (zh) 改性沥青混凝土混合料目标配合比阶段oac设计方法
CN106337348A (zh) 一种再生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方法
CN107560951A (zh) 半柔性路面沥青混合料骨架与水泥砂浆界面强度测试方法
CN107679352A (zh) 一种基于结构功能需求的沥青路面承重层材料设计方法
CN110078417A (zh) 一种抗车辙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
Alvarez et al. Determination of volumetric properties for permeable friction course mixtures
CN104609774A (zh) 基于沥青膜厚度的橡胶沥青密级配混合料设计方法
CN116579664B (zh) 路基注浆加固效果的检测评价方法
CN107976389A (zh) 一种测定热再生沥青混合料中旧料有效再生率的方法
CN110194612A (zh) 一种保障低温性能的再生沥青混凝土材料及其设计方法
CN105985062A (zh) 一种排水性沥青混合料配合比的设计方法
CN110110495A (zh) 一种同步确定沥青路面结构层模量和沥青面层泊松比的反算方法
CN105893688A (zh) 一种基于性能的排水型沥青稳定碎石配合比设计方法
CN104805747B (zh) 按结构需求的沥青路面上面层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
CN101477019B (zh) 基于构造深度的沥青混合料毛体积密度的测量方法
CN103122603A (zh) Atb-30沥青混合料的设计方法
CN110399643B (zh) 过湿冰水堆积土路基填料改良方法
Lu et al. Material characteristics of long lasting asphalt pavements
Zborowski et al. Predictive equations to evaluate thermal fracture of asphalt rubber mixtures
CN107572896B (zh) 一种基于路用性能的ac-20改性沥青混合料设计方法
CN103334363A (zh) 一种atb-25沥青混合料的设计方法
Esfandiarpour et al. An evaluation of pavement ME design dynamic modulus prediction model for asphalt mixes containing RAP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