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233791B - 一种具有抗菌作用的活性炭复合膜的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具有抗菌作用的活性炭复合膜的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233791B
CN105233791B CN201510640642.2A CN201510640642A CN105233791B CN 105233791 B CN105233791 B CN 105233791B CN 201510640642 A CN201510640642 A CN 201510640642A CN 105233791 B CN105233791 B CN 10523379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ixture
composite membrane
added
antibacterial action
active carb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640642.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233791A (zh
Inventor
潘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eycomb Activated Carbon Co ltd
Jiangsu Tongrui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Ltd By Share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Tongrui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Tongrui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su Tongrui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10640642.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233791B/zh
Publication of CN10523379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3379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23379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3379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gricultural Chemicals And Associated Chemicals (AREA)
  • Separation Using Semi-Permeable Membra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抗菌作用的活性炭复合膜的制备方法,先将活性炭加入到聚乙二醇与甲基丙烯酸的混合液中,加热搅拌,得到混合物一;然后将羟丙甲纤维素,明胶和聚四氢呋喃醚二醇加入到搅拌机中搅拌混合均匀,得到混合物二;再将对羟基苯甲酸酯溶于乙醇中,加入到混合物一中,在真空条件下升温反应,得到混合物三;最后将混合物二加入到混合物三中,升温搅拌后刮制成膜,使用表面平整的玻璃或陶瓷盖于膜表面,用热空气将膜烘50‑60分钟,再移至0‑5℃的环境中,保持一定时间后自然升至室温,得到具有抗菌作用的活性炭复合膜。本发明提供的制备方法制备得到的复合膜具有良好的物理性能与抗菌性能,扩展了应用范围。

Description

一种具有抗菌作用的活性炭复合膜的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活性炭应用方法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抗菌作用的活性炭复合膜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活性炭又称活性炭黑。是黑色粉末状或块状、颗粒状、蜂窝状的无定形碳,也有排列规整的晶体碳。活性炭中除碳元素外,还包含两类掺和物:一类是化学结合的元素,主要是氧和氢,这些元素是由于未完全炭化而残留在炭中,或者在活化过程中,外来的非碳元素与活性炭表面化学结合,如用水蒸气活化时,活性炭表面被氧化或水蒸气氧化;另一类掺和物是灰分,它是活性炭的无机部分;灰分在活性碳中易造成二次污染。活性炭的主要原料几乎可以是所有富含碳的有机材料,如煤、木材、果壳、椰壳、核桃壳、杏壳、枣壳等。这些含碳材料在活化炉中,在高温和一定压力下通过热解作用被转换成活性炭。在此活化过程中,巨大的表面积和复杂的孔隙结构逐渐形成,而所谓的吸附过程正是在这些孔隙中和表面上进行的,活性炭中孔隙的大小对吸附质有选择吸附的作用,这是由于大分子不能进入比它孔隙小的活性炭孔径内的缘故。
活性炭是由含炭为主的物质作原料,经高温炭化和活化制得的疏水性吸附剂。活性炭含有大量微孔,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能有效地去除色度、臭味,可去除二级出水中大多数有机污染物和某些无机物,包含某些有毒的重金属。影响活性炭吸附的因素有:活性炭的特性;被吸附物的特性和浓度;废水的PH值;悬浮固体含量等特性;接触系统及运行方式等。活性炭能有效吸附氯代烃、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还能吸附苯醚、正硝基氯苯、萘、乙烯、二甲苯酚、苯酚、DDT、艾氏剂、烷基苯磺酸及许多酯类和芳烃化合物。二级出水中也含有不被活性炭吸附的有机物,如蛋白质的中间降解物质,比原有的有机物更难被活性炭吸附,活性炭对THMS的去除能力较低,仅达到23-60%。活性炭吸附法与其他处理方法联用,出现了臭氧-活性炭法、混凝-吸附活性炭法、Habberer工艺、活性炭-硅藻土法等,使活性炭的吸附周期明显延长,用量减少,处理效果和范围大幅度提高。
目前活性炭的主要作用是吸附,而主要应用手段还局限于将活性炭制备成不同的规格形状直接使用,而将活性炭作为基础材料制备其他应用范围更广的复合材料在目前的现有技术中并不多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为了克服以上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具有抗菌作用的活性炭复合膜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将活性炭加入到聚乙二醇与甲基丙烯酸的混合液中,加热至40-50℃,搅拌20-30分钟,得到混合物一;
步骤二,将羟丙甲纤维素,明胶和聚四氢呋喃醚二醇加入到搅拌机中搅拌混合均匀,得到混合物二;
步骤三,将对羟基苯甲酸酯溶于乙醇中,加入到混合物一中,在真空条件下升温至50-60℃,保持10-20分钟,得到混合物三;
步骤四,将混合物二加入到混合物三中,升温至50-60℃,搅拌180-200分钟,然后将搅拌后的混合物刮制成膜,使用表面平整的玻璃或陶瓷盖于膜表面,用热空气将膜烘50-60分钟,再移至0-5℃的环境中,保持150-180分钟,自然升至室温,得到具有抗菌作用的活性炭复合膜。
所述的具有抗菌作用的活性炭复合膜的制备方法,步骤一中活性炭与混合液的质量比为1:1.5-2。
所述的具有抗菌作用的活性炭复合膜的制备方法,步骤一混合液中聚乙二醇与甲基丙烯酸的质量比为1:2-3。
所述的具有抗菌作用的活性炭复合膜的制备方法,步骤一中聚乙二醇为聚乙二醇400或聚乙二醇600。
所述的具有抗菌作用的活性炭复合膜的制备方法,步骤二中羟丙甲纤维素、明胶和聚四氢呋喃醚二醇的质量比为1:3:1。
所述的具有抗菌作用的活性炭复合膜的制备方法,步骤三中羟基苯甲酸酯、乙醇与混合物一的质量比为0.2-0.5:5-10:15-20。
所述的具有抗菌作用的活性炭复合膜的制备方法,步骤三中真空条件的真空度为0.002-0.006MPa。
所述的具有抗菌作用的活性炭复合膜的制备方法,步骤四中混合物二与混合物三的质量比为0.3:1。
所述的具有抗菌作用的活性炭复合膜的制备方法,步骤四中热空气的温度为70-75℃。
本发明提供的制备方法得到的复合膜具有良好的物理性能,同时具有良好的抗菌性,其中断裂伸长率达到了252%以上,拉伸强度达到了12MPa以上,四氯化碳吸附值达到了312mg以上,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的杀灭率均达到了96.5%以上。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一种具有抗菌作用的活性炭复合膜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将100g活性炭加入到50g聚乙二醇400与100g甲基丙烯酸的混合液中,加热至40-50℃,搅拌20-30分钟,得到混合物一;
步骤二,将羟丙甲纤维素,明胶和聚四氢呋喃醚二醇加入到搅拌机中搅拌混合均匀,得到混合物二;
步骤三,将对羟基苯甲酸酯溶于乙醇中,加入到混合物一中,在真空度为0.002MPa的真空条件下升温至50℃,保持10分钟,得到混合物三;
步骤四,将混合物二加入到混合物三中,升温至50-60℃,搅拌180-200分钟,然后将搅拌后的混合物刮制成膜,使用表面平整的玻璃或陶瓷盖于膜表面,用温度为70-75℃的热空气将膜烘50-60分钟,再移至0-5℃的环境中,保持150-180分钟,自然升至室温,得到具有抗菌作用的活性炭复合膜。
实施例2
一种具有抗菌作用的活性炭复合膜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将活性炭加入到聚乙二醇400或聚乙二醇600与甲基丙烯酸的混合液中,加热至40-50℃,搅拌20-30分钟,得到混合物一;
步骤二,将羟丙甲纤维素,明胶和聚四氢呋喃醚二醇加入到搅拌机中搅拌混合均匀,得到混合物二;
步骤三,将对羟基苯甲酸酯溶于乙醇中,加入到混合物一中,在真空度为0.002-0.006MPa的真空条件下升温至50-60℃,保持10-20分钟,得到混合物三;
步骤四,将混合物二加入到混合物三中,升温至50-60℃,搅拌180-200分钟,然后将搅拌后的混合物刮制成膜,使用表面平整的玻璃或陶瓷盖于膜表面,用温度为70-75℃的热空气将膜烘50-60分钟,再移至0-5℃的环境中,保持150-180分钟,自然升至室温,得到具有抗菌作用的活性炭复合膜。
实施例3
一种具有抗菌作用的活性炭复合膜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将活性炭加入到聚乙二醇400或聚乙二醇600与甲基丙烯酸的混合液中,加热至40-50℃,搅拌20-30分钟,得到混合物一;
步骤二,将羟丙甲纤维素,明胶和聚四氢呋喃醚二醇加入到搅拌机中搅拌混合均匀,得到混合物二;
步骤三,将对羟基苯甲酸酯溶于乙醇中,加入到混合物一中,在真空度为0.002-0.006MPa的真空条件下升温至50-60℃,保持10-20分钟,得到混合物三;
步骤四,将混合物二加入到混合物三中,升温至50-60℃,搅拌180-200分钟,然后将搅拌后的混合物刮制成膜,使用表面平整的玻璃或陶瓷盖于膜表面,用温度为70-75℃的热空气将膜烘50-60分钟,再移至0-5℃的环境中,保持150-180分钟,自然升至室温,得到具有抗菌作用的活性炭复合膜。
实施例4
一种具有抗菌作用的活性炭复合膜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将活性炭加入到聚乙二醇400或聚乙二醇600与甲基丙烯酸的混合液中,加热至40-50℃,搅拌20-30分钟,得到混合物一;
步骤二,将羟丙甲纤维素,明胶和聚四氢呋喃醚二醇加入到搅拌机中搅拌混合均匀,得到混合物二;
步骤三,将对羟基苯甲酸酯溶于乙醇中,加入到混合物一中,在真空度为0.002-0.006MPa的真空条件下升温至50-60℃,保持10-20分钟,得到混合物三;
步骤四,将混合物二加入到混合物三中,升温至50-60℃,搅拌180-200分钟,然后将搅拌后的混合物刮制成膜,使用表面平整的玻璃或陶瓷盖于膜表面,用温度为70-75℃的热空气将膜烘50-60分钟,再移至0-5℃的环境中,保持150-180分钟,自然升至室温,得到具有抗菌作用的活性炭复合膜。
对以上实施例制备得到的复合膜进行性能测试,结果如下:
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本发明提供的制备方法得到的复合膜具有良好的物理性能,同时具有良好的抗菌性,其中断裂伸长率达到了252%以上,拉伸强度达到了12MPa以上,四氯化碳吸附值达到了312mg以上,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的杀灭率均达到了96.5%以上,极大的拓展了活性炭的应用。

Claims (4)

1.一种具有抗菌作用的活性炭复合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
步骤一,将活性炭加入到聚乙二醇与甲基丙烯酸的混合液中,加热至 40-50℃,搅拌20-30 分钟,得到混合物一 ;
步骤二,将羟丙甲纤维素,明胶和聚四氢呋喃醚二醇加入到搅拌机中搅拌混合均匀,得到混合物二 ;
步骤三,将对羟基苯甲酸酯溶于乙醇中,加入到混合物一中,在真空条件下升温至50-60℃,保持 10-20 分钟,得到混合物三 ;
步骤四,将混合物二加入到混合物三中,升温至 50-60℃,搅拌 180-200 分钟,然后将搅拌后的混合物刮制成膜,使用表面平整的玻璃或陶瓷盖于膜表面,用热空气将膜烘 50-60分钟,再移至 0-5℃的环境中,保持 150-180 分钟,自然升至室温,得到具有抗菌作用的活性炭复合膜;
其中步骤一中活性炭与混合液的质量比为 1:1.5-2;步骤一混合液中聚乙二醇与甲基丙烯酸的质量比为 1:2-3;步骤二中羟丙甲纤维素、明胶和聚四氢呋喃醚二醇的质量比为1:3:1;步骤三中羟基苯甲酸酯、乙醇与混合物一的质量比为 0.2-0.5:5-10:15-20;步骤四中混合物二与混合物三的质量比为 0.3:1。
2.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具有抗菌作用的活性炭复合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中聚乙二醇为聚乙二醇 400 或聚乙二醇 600。
3.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具有抗菌作用的活性炭复合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三中真空条件的真空度为 0.002-0.006MPa。
4.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具有抗菌作用的活性炭复合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四中热空气的温度为 70-75℃。
CN201510640642.2A 2015-09-30 2015-09-30 一种具有抗菌作用的活性炭复合膜的制备方法 Active CN10523379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640642.2A CN105233791B (zh) 2015-09-30 2015-09-30 一种具有抗菌作用的活性炭复合膜的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640642.2A CN105233791B (zh) 2015-09-30 2015-09-30 一种具有抗菌作用的活性炭复合膜的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233791A CN105233791A (zh) 2016-01-13
CN105233791B true CN105233791B (zh) 2017-11-28

Family

ID=550317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640642.2A Active CN105233791B (zh) 2015-09-30 2015-09-30 一种具有抗菌作用的活性炭复合膜的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23379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248670A (zh) * 2018-09-30 2019-01-22 江苏斯沃得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活性炭改性膜的制备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94272A (zh) * 2008-06-24 2011-03-30 福建师范大学 一种具有吸附和降解有机废水的复合纸基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CN101791521B (zh) * 2010-04-06 2014-08-13 东华大学 聚醚砜/活性炭复合膜、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4118921B (zh) * 2014-08-20 2015-06-03 江西省恩皓环保有限公司 重金属污水处理药剂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233791A (zh) 2016-01-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497399A (zh) 一种生物炭/膨润土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1701568A (zh) 一种高吸附性能蛋壳秸秆生物炭复合微球除磷吸附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WO2015106720A1 (zh) 以生物质电厂灰为原料制备超级活性炭的方法
CN104069803B (zh) 一种有机改性颗粒膨润土/凹凸棒土吸附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9433153B (zh) 一种纳米氢氧化镧改性的木质素多孔炭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US11235305B2 (en) Malic acid and KMnO4-based combined and modified cow dung biogas residue hydrochar preparation method
CN110172709B (zh) 基于金属离子与有机物吸附的MOFs碳化材料电化学阴极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CN103641116A (zh) 一种秸秆-污泥复合基活性炭的制备方法
CN108838204A (zh) 一种有机污染土壤的修复方法
CN104998618A (zh) 一种山核桃壳制备水热生物质炭的方法
CN113308458A (zh) 一种用于吸附降解海面油污的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9550484A (zh) 一种入侵植物茎基铬离子吸附剂的制备方法
CN105214615A (zh) 一种复合吸水材料的成型工艺
CN105233791B (zh) 一种具有抗菌作用的活性炭复合膜的制备方法
CN113952928A (zh) 一种碳基吸附剂及其制备方法
KR20180007872A (ko) 수중의 인을 제거하기 위한 흡착제 조성물, 이를 이용한 흡착제의 제조방법, 흡착제의 재생방법 및 흡착장치
CN103523848A (zh) 马尾松木屑所制木炭去除水体中磺胺类抗生素的方法及应用
CN108946727B (zh) 利用微藻-藻酸盐复合物制备活性炭的方法
CN109158083B (zh) 一种生物质基碳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用途
CN107983305A (zh) 一种多层石墨烯生物碳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CN105170087B (zh) 一种具有耐热性能的活性炭复合膜的制备方法
CN105148743B (zh) 一种添加活性炭的复合膜的制备方法
KR101914836B1 (ko) 바이오매스를 이용한 필터용 활성탄의 제조방법
CN109455715B (zh) 一种石墨烯改性的憎水活性炭的制备方法
CN114426275A (zh) 一种利用中药渣制备超级活性炭的方法及其产品和应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No. 688, Dongfanghong village, Guozhuang Town, Jurong City, Zhenjiang City, Jiangsu Province, 212434

Patentee after: Jiangsu Tongrui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Limited by Share Ltd.

Address before: No. 688, Dongfanghong village, Guozhuang Town, Jurong City, Zhenjiang City, Jiangsu Province, 212434

Patentee before: JIANGSU TONGRUI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1221

Address after: No. 3, Puji Road, Cicheng Town Private Industrial City, Jiangbei District, Ningbo, Zhejiang 315000

Patentee after: Honeycomb Activated Carbon Co.,Ltd.

Address before: No. 688, Dongfanghong village, Guozhuang Town, Jurong City, Zhenjiang City, Jiangsu Province, 212434

Patentee before: Jiangsu Tongrui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Limited by Share 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