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232010A - 生物体信息处理系统及生物体信息处理系统的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生物体信息处理系统及生物体信息处理系统的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232010A
CN105232010A CN201510370187.9A CN201510370187A CN105232010A CN 105232010 A CN105232010 A CN 105232010A CN 201510370187 A CN201510370187 A CN 201510370187A CN 105232010 A CN105232010 A CN 10523201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quarter
bell
state
sleep
us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37018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高桥英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2320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3201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02Detecting, measuring or recording pulse, heart rate, blood pressure or blood flow; Combined pulse/heart-rate/blood pressure determination; Evaluating a cardiovascular condi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using combinations of techniques provided for in this group with electrocardiography or electroauscultation; Heart catheters for measuring blood pressure
    • A61B5/024Detecting, measuring or recording pulse rate or heart rat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48Other medical applications
    • A61B5/4806Sleep evaluation
    • A61B5/4812Detecting sleep stages or cycl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68Arrangements of detecting, measuring or recording means, e.g. sensors, in relation to patient
    • A61B5/6801Arrangements of detecting, measuring or recording means, e.g. sensors, in relation to patient specially adapted to be attached to or worn on the body surface
    • A61B5/6802Sensor mounted on worn items
    • A61B5/681Wristwatch-type devic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2505/00Evaluating, monitoring or diagnosing in the context of a particular type of medical care
    • A61B2505/07Home care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Surgery (AREA)
  • Biophysics (AREA)
  • Path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ardiology (AREA)
  • Physiology (AREA)
  • Measurement Of The Respiration, Hearing Ability, Form, And Blood Characteristics Of Living Organisms (AREA)
  • Measuring Pulse, Heart Rate, Blood Pressure Or Blood Flow (AREA)
  • Electric Clocks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Emergency Management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生物体信息处理系统及生物体信息处理系统的控制方法。该生物体信息处理系统包含:脉波信息取得部,取得用户的脉波信息;以及处理部,在基于脉波信息判定为用户从睡眠状态过渡至清醒状态的情况下,对闹铃控制部指示解除闹铃。

Description

生物体信息处理系统及生物体信息处理系统的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体信息处理系统以及生物体信息处理系统的控制方法等。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已知有闹钟这样的使用户从睡眠状态过渡至清醒状态的设备。并且,进行这种闹铃通知的设备的通知样式也多种多样,不仅为铃声、钟声等声音,也经常使用如鸟的鸣叫声等自然的声音或人的声音等各种声音。并且,还已知有不仅通过声音的刺激,还通过光、振动(广义上指对触觉起作用的刺激)进行闹铃通知的设备。
并且,睡眠状态的研究也不断进展,例如,怎样从睡眠状态过渡至清醒状态,对于用户来说为舒适的起床也得以阐明。可以考虑各种进行睡眠状态的判定的方法,例如能够通过使用脑电波判定睡眠的深度等。
鉴于这种情况,进行闹铃通知的设备,不仅在预先设定的时刻动作,而且通过根据用户的状态变更动作而可以实现用户希望的动作。
例如,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使用体动检测传感器检测用户(就寝者)的体动,基于检测结果控制闹钟装置的动作的方法。
专利文献1中,通过使用红外线的体动检测传感器检测用户的体动。但是,如专利文献1所示,体动检测传感器即使能够判别卧床状态和起身状态,但是也难以精度良好地判定睡眠状态和躺着但清醒的状态。原因在于,体动传感器用于检测从外观即可知晓的用户的动作,清醒但安静卧床的状态由于活动非常少,因此,与睡眠状态的差异小。这一点在将加速度传感器作为体动传感器使用的情况下也是同样。
此外,如上所述,通过使用检测脑电波的传感器(例如,多个电极),能够精度良好地判定睡眠状态、清醒状态。但是,脑电波是以由医疗机关等的专门机关进行测定为前提。虽然也提出了通过减少使用的电极的数量而比较容易地进行脑电波测定的方法(装置),但在一般家庭中的日常使用仍然不容易。
在先技术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9-232925号公报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若干方式,能够提供通过使用脉波信息,容易并且高精度地判定用户的睡眠状态、清醒状态,使用判定结果进行有关闹铃的控制指示的生物体信息处理系统以及生物体信息处理系统的控制方法等。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涉及一种生物体信息处理系统,包含:脉波信息取得部,取得用户的脉波信息;以及处理部,在基于所述脉波信息判定为所述用户从睡眠状态过渡至清醒状态的情况下,对闹铃控制部指示闹铃解除。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基于脉波信息进行是否从睡眠状态过渡至清醒状态的判定,基于判定结果指示闹铃解除。从而,由于使用脉波信息,因此,能够比较容易且高精度地判定睡眠状态、清醒状态,能够进行考虑了该判定结果的闹铃控制等。
此外,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所述处理部在基于所述脉波信息判定为所述用户从所述睡眠状态过渡至所述清醒状态并且所述清醒状态已经持续给定的时间的情况下,可以对所述闹铃控制部指示解除闹铃。
由此,在清醒状态持续了一定程度的情况下,由于指示解除闹铃,因此,能够进行适当的闹铃控制等。
此外,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所述处理部在基于所述脉波信息判定为所述用户从所述清醒状态过渡至睡眠状态的情况下,可以对所述闹铃控制部指示设定闹铃。
由此,在判定为过渡至睡眠状态的情况下,由于指示设定闹铃,因此能够进行适当的闹铃控制等。
此外,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所述处理部在基于所述脉波信息判定为所述用户从所述清醒状态过渡至所述睡眠状态并且所述睡眠状态已经持续给定的时间的情况下,可以对所述闹铃控制部指示设定闹铃。
由此,在睡眠状态持续了一定程度的情况下,由于指示设定闹铃,因此,能够进行适当的闹铃控制等。
此外,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所述处理部在基于所述脉波信息判定为所述用户从所述睡眠状态过渡至所述清醒状态且所述清醒状态已经持续给定的时间,并对所述闹铃控制部指示解除闹铃的情况下,所述处理部在解除闹铃后,即使基于所述脉波信息判定为所述用户从所述清醒状态过渡至所述睡眠状态的情况下,也可以不指示设定闹铃。
由此,在已经存在解除闹铃的指示的情况下,由于能够跳过设定闹铃的指示,因此,能够进行适当的闹铃控制等。
此外,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所述处理部在基于所述脉波信息判定为所述用户从所述睡眠状态过渡至所述清醒状态且所述清醒状态已经持续给定的时间,并对所述闹铃控制部指示解除闹铃的情况下,所述处理部在解除闹铃后,基于所述脉波信息判定为所述用户从所述清醒状态过渡至所述睡眠状态的情况下,可以指示设定闹铃。
由此,在已经存在解除闹铃的指示的情况下,由于能够指示再次设定闹铃,因此,能够进行适当的闹铃控制等。
此外,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所述处理部可以基于所述脉波信息判定自主神经活动状态,基于所述自主神经活动状态进行所述睡眠状态和所述清醒状态的判定。
由此,能够基于自主神经活动状态进行睡眠状态和清醒状态的判定等。
此外,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所述处理部可以基于所述脉波信息判定自主神经活动状态以及生物体活动状态,基于所述自主神经活动状态以及所述生物体活动状态进行所述睡眠状态和所述清醒状态的判定。
由此,能够基于自主神经活动状态和生物体活动状态进行睡眠状态和清醒状态的判定等。
此外,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可以进一步包含取得所述用户的体动信息的体动信息取得部,所述处理部可以基于所述脉波信息以及所述体动信息进行所述睡眠状态和所述清醒状态的判定。
由此,能够基于脉波信息和体动信息进行睡眠状态和清醒状态的判定等。
此外,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可以进一步包含所述闹铃控制部。
由此,在生物体信息处理系统中,能够进行闹铃控制本身等。
此外,本发明的其他方式涉及一种生物体信息处理系统,取得用户的脉波信息,在基于所述脉波信息判定为所述用户从睡眠状态过渡至清醒状态的情况下,解除闹铃。
本发明的其他方式中,基于脉波信息判定为从睡眠状态过渡至清醒状态的情况下,基于判定结果解除闹铃。从而,由于使用脉波信息,因此,能够比较容易且高精度地判定睡眠状态、清醒状态,能够进行考虑了该判定结果的闹铃控制等。
此外,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在基于所述脉波信息判定为所述用户从所述睡眠状态过渡至所述清醒状态并且所述清醒状态已经持续给定的时间的情况下,可以进行解除闹铃。
由此,在清醒状态持续了一定程度的情况下,由于进行解除闹铃,因此,能够进行适当的闹铃控制等。
此外,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在基于所述脉波信息判定为所述用户从所述清醒状态过渡至睡眠状态的情况下,可以进行设定闹铃。
由此,在判定为过渡至睡眠状态的情况下,由于设定闹铃,因此能够进行适当的闹铃控制等。
此外,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在基于所述脉波信息判定为所述用户从所述清醒状态过渡至所述睡眠状态并且所述睡眠状态已经持续给定的时间的情况下,可以进行设定闹铃。
由此,在睡眠状态持续了一定程度的情况下,由于设定闹铃,因此,能够进行适当的闹铃控制等。
此外,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在基于所述脉波信息判定为所述用户从所述睡眠状态过渡至所述清醒状态且所述清醒状态已经持续给定的时间,并已经进行解除闹铃的情况下,解除闹铃后,即使在基于所述脉波信息判定为所述用户从所述清醒状态过渡至所述睡眠状态的情况下,也可以不进行设定闹铃。
由此,在已经解除闹铃的情况下,由于能够跳过设定闹铃,因此,能够进行适当的闹铃控制等。
此外,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在基于所述脉波信息判定为所述用户从所述睡眠状态过渡至所述清醒状态且所述清醒状态已经持续给定的时间,并已经进行解除闹铃的情况下,解除闹铃后,在基于所述脉波信息判定为所述用户从所述清醒状态过渡至所述睡眠状态的情况下,可以进行设定闹铃。
由此,在已经解除闹铃的情况下,由于能够指示设定闹铃,因此,能够进行适当的闹铃控制等。
此外,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可以基于所述脉波信息判定自主神经活动状态,基于所述自主神经活动状态进行所述睡眠状态和所述清醒状态的判定。
由此,能够基于自主神经活动状态进行睡眠状态和清醒状态的判定等。
此外,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可以基于所述脉波信息判定自主神经活动状态以及生物体活动状态,基于所述自主神经活动状态以及所述生物体活动状态进行所述睡眠状态和所述清醒状态的判定。
由此,能够基于自主神经活动状态和生物体活动状态进行睡眠状态和清醒状态的判定等。
此外,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可以取得所述用户的体动信息,基于所述脉波信息以及所述体动信息进行所述睡眠状态和所述清醒状态的判定。
由此,能够基于脉波信息和体动信息进行睡眠状态和清醒状态的判定等。
此外,本发明的其他方式涉及一种生物体信息处理系统的控制方法,进行取得用户的脉波信息的处理,在基于所述脉波信息判定为所述用户从睡眠状态过渡至清醒状态的情况下,进行解除闹铃。
附图说明
图1为涉及本实施方式的生物体信息处理系统的构成例。
图2的(A)~图2的(C)为涉及本实施方式的生物体信息处理系统的其他构成例。
图3的(A)、图3的(B)为本实施方式的生物体信息处理系统(可穿戴装置)的外观图。
图4为本实施方式的生物体信息处理系统(可穿戴装置)的外观图。
图5为生物体信息处理系统(可穿戴装置)的穿戴示例。
图6为本实施方式的生物体信息处理系统的实现示例。
图7为涉及本实施方式的生物体信息处理系统的详细的构成例。
图8为涉及本实施方式的生物体信息处理系统的其他的详细的构成例。
图9为睡眠状态中的睡眠深度随时间变化的示例。
图10为说明通知方式的控制定时的图。
图11为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12为说明指示设定闹铃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13为说明闹铃动作处理的流程图。
图14为说明闹铃动作处理的其他的流程图。
图15为说明光量调整处理的流程图。
图16为说明指示解除闹铃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17的(A)为说明脉搏AC信号和脉搏间隔的图,图17的(B)为说明根据脉波信息计算LF、HF的处理的图。
符号说明
10带部、12带孔、14带扣部、15带插入部、16突起部、30壳体部、32发光窗部、40传感器部、100生物体信息处理系统、101脉波传感器、102体动传感器、110脉波信息取得部、120处理部、130闹铃控制部、140体动信息取得部、150存储部、160操作部、165操作检测部、170显示部、180时刻计数部、190通信部、200可穿戴装置、210脉波信息取得部、220处理部、250脉波传感器、300通知装置、300-1照明装置、300-2时钟、330闹铃控制部、331闹铃选择部、332闹铃通知部、333闹铃时刻设定部、334闹铃时刻解除部、335时刻比较部、340通知部、340-1照明部、340-2发音部、341-1光量调节部、341-2音量调节部、350处理部、360存储部、370时刻计数部、380通信部、400处理装置、410脉波信息取得部、420处理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以下说明的本实施方式,并非对权利要求所记载的本发明的内容进行不当地限定。此外,本实施方式说明的构成的全部,不一定为本发明的必须构成要件。
1、本实施方式的方法
首先,对于本实施方式的方法进行说明。如上所述,具有叫醒功能的设备(例如闹钟)的闹铃通知的方式多种多样,除了以往采用的铃声或钟声等声音、语音以外,还使用光、振动等。
并且,不仅闹铃通知的方式,而且有关闹铃的设定、解除(打开、关闭)也具有更复杂、高级功能的设备也已为人所知。例如,在上述的专利文献1中存在根据用户的体动的检测结果进行闹铃的控制的记载。
这种情况下,存在通过怎样的条件控制闹铃通知的方式、闹铃的设定、解除的问题。例如,按照预先设定的方式(静态地)控制通知方式、设定、解除时,难以实现用户易于使用的系统。其原因在于,既存在用户希望按照通常的时间进行闹铃通知的情况,也会存在相反的希望不按照通常的时间进行闹铃通知的情况,因此,上述的静态设定不能对应这些状况变化。并且,通过近年对于睡眠的研究,已经逐渐弄清了用户处于怎样的睡眠状态下进行闹铃通知为好,或者作为闹铃通知选择怎样形式的通知为好,总之,静态的设定的控制难以进行上述的希望方式的闹铃控制。
对此,可以考虑通过某种手段取得用户的状态,特别是有关睡眠状态、清醒状态的信息,使用该信息进行闹铃控制。如此,能够实现对应于用户的状态的动态的闹铃控制。
在此,目前,专利文献1等公开了判别用户的睡眠状态进行闹铃控制的方法,专利文献1使用体动传感器进行判定。但是,体动传感器检测从外观即可知晓的用户的动作,清醒但安静卧床的状态由于活动非常少,因此与睡眠状态的差异小。因此,体动传感器对用户处于睡眠状态还是清醒状态的判定精度低。进一步而言,人类处于睡眠状态的情况下,如使用图9后述的那样,其睡眠深度随着时间变化,可以分为几个阶段考虑,体动传感器非常难以判别这种细分的阶段。
此外,在睡眠状态的判定中使用脑电波的方法已经广为人知。具体而言,在用户的头部安装几个(例如,10几个)脑电波检测用的电极,利用对应于睡眠的状态(深度)而检测不同特性的脑电波判定睡眠状态。使用脑电波的情况中,能够精度良好地判定睡眠状态。但是,脑电波以由医疗机关等的专门机关测定为前提。虽然也提出了通过减少使用的电极的数量,或者将多个电极一体构成于1个装置,而比较容易地进行脑电波测定的方法(装置),但在一般家庭中的日常使用仍然不容易。
因此,本申请人提出通过脉波传感器取得用户的脉波信息,使用该脉波信息进行闹铃控制的方法。具体而言,涉及本实施方式的生物体信息处理系统100,如图1所示,包含:脉波信息取得部110,取得用户的脉波信息;以及处理部120,在基于脉波信息判定为用户从睡眠状态过渡至清醒状态的情况下,对闹铃控制部(后述的图2的(A)的示例中为闹铃控制部130)指示解除闹铃。
由此,在判定为用户从睡眠状态过渡至清醒状态的情况下,能够解除(关闭)闹铃。作为具体的状况,可以考虑用户比预先设定的闹铃时刻提前过渡至清醒状态的情况。这种情况下,由于用户已经处于清醒状态,在此基础上不再有还执行闹铃通知的优势。相反,已经处于清醒状态还执行不必要的闹铃通知(例如,大声响铃),有可能使用户感到不快。有关这点,如果在已经过渡至清醒状态的情况下提前解除闹铃,则能够阻止执行不必要的闹铃通知。
并且,能够使用脉波信息实现上述的闹铃控制。用于取得脉波信息的脉波传感器例如可以通过光电传感器实现,该光电传感器只要组合发光部(例如LED)和受光部(例如PD)即可,因此,硬件上能够容易地实现。并且,考虑提高精度等,即使设置多组LED和PD,也能够减小传感器单元和装置整体的尺寸。并且,像脑电波那样在多个不同的地方安装传感器的必要性低、例如如后述的图5所示仅将手腕作为安装部位也没有问题。也就是说,脉波检测用的装置容易实现低成本化和小型轻量化,安装该装置时的复杂程度也不成为问题,因此,比脑电波检测更为有利。并且,与体动传感器不同的是,由于能够检测用户内部的信息(具体为血流量的变化等),因此与使用体动的情况相比,能够进行精度高的睡眠状态的判定。
此外,涉及本实施方式的生物体信息处理系统100,基于使用脉波信息得到的判定结果,不限于指示解除闹铃。例如,生物体信息处理系统100也可以取得脉波信息,在基于用户从睡眠状态过渡至清醒状态的脉波信息进行判定的情况下,解除闹铃。也就是说,只要使用基于脉波信息的判定结果进行有关闹铃的控制即可,本实施方式的生物体信息处理系统100,在该过程中不限定为任何的指示或伴随该指示的执行。
此外,在关注闹铃的通知方式的情况下,涉及本实施方式的生物体信息处理系统100,如图1所示,包含:脉波信息取得部110,取得用户的脉波信息;以及处理部120,基于脉波信息,判定用户的睡眠状态,对闹铃控制部指示通过对应于睡眠状态的通知方式进行的闹铃通知。
在此,睡眠状态的判定,具体而言,可以判定睡眠的深度,例如判定是快速眼动睡眠状态还是非快速眼动睡眠状态。并且,已知非快速眼动睡眠状态存在阶段1~阶段4这4个状态,在睡眠状态的判定中,可以进行考虑到上述阶段的高级别的判定。
如此,由于能够根据睡眠状态设定适当的闹铃的通知方式,因此,能够执行促使用户自然清醒的闹铃通知等。具体的通知方式的控制将于后述。
此外,有关闹铃通知,也不限于指示或者伴随该指示的执行的实施方式。例如,生物体信息处理系统100可以基于用户的脉波信息,判定所述用户的睡眠状态,进行通过对应于所述睡眠状态的通知方式进行的闹铃通知。
以下,对涉及本实施方式的生物体信息处理系统100的构成例进行说明后,对使用睡眠状态等的判定结果的具体的闹铃控制方法进行说明。具体而言,分别对解除闹铃的控制、设定(打开)闹铃的控制、决定闹铃的通知方式的控制进行说明。最后,对使用脉波信息的睡眠状态判定进行说明。
2、系统构成例
如图1所示,涉及本实施方式的生物体信息处理系统100包含脉波信息取得部110和处理部120。脉波信息取得部110取得来自脉波传感器的传感器信息。在此,脉波传感器为用于检测脉波信号的传感器,例如,可以考虑包含发光部和受光部的光电传感器等。已知例如光电传感器或其他形式的传感器等(例如超声波传感器)等,脉波传感器可以通过各种传感器实现,本实施方式的脉波传感器能够广泛使用上述传感器。
处理部120基于脉波信息取得部110取得的脉波信息,进行有关睡眠状态的判定,并基于判定结果对闹铃控制部进行指示。该处理部120的功能可以通过各种处理器(CPU等)、ASIC(门阵列等)等硬件或程序等实现。但是,生物体信息处理系统100不限于图1的构成,可以进行省略上述一部分构成要素或者追加其他构成要素等各种变形实施。此外,能够变形实施这一点,在图2的(A)~图2的(C)、图7、图8等中也同样。
例如,涉及本实施方式的生物体信息处理系统100可以进一步包含进行闹铃的控制的闹铃控制部。具体而言,在生物体信息处理系统100通过可穿戴装置200(在后述的图5的示例中为佩戴于手腕的带型设备)单体实现的情况下,生物体信息处理系统100如图2的(A)所示,包含:脉波信息取得部110、处理部120和闹铃控制部130。此外,图2的(A)中没有图示,生物体信息处理系统100(可穿戴装置200)可以包含脉波传感器和通知部。
如此,在生物体信息处理系统100内能够进行闹铃控制(以及基于该控制的闹铃通知)。从而,例如,通过图2的(A)所示的可穿戴装置200单体这一简单的结构能够执行睡眠状态的判定和闹铃控制这二者等。
图3的(A)和(B)~图4中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生物体信息处理系统100(可穿戴装置200)的外观图的一例。本实施方式的可穿戴装置200具有带部10、壳体部30和传感器部40。壳体部30安装于带部10。传感器部40设置于壳体部30。
带部10用于缠绕于用户的手腕并安装可穿戴装置200。带部10具有带孔12和带扣部14。带扣部14具有带插入部15和突起部16。用户通过将带部10的一端侧插入带扣部14的带插入部15,将带扣部14的突起部16插入带部10的带孔12,将可穿戴装置200佩戴于手腕。
壳体部30相当于可穿戴装置200的主体部。传感器部40、处理部120等可穿戴装置200的各种构成部件设置于壳体部30的内部。也就是说,壳体部30为收纳上述构成部件的框体。
发光窗部32设置于壳体部30。发光窗部32由透光部件形成。并且,壳体部30设置有作为安装于柔性基板的界面的发光部,该发光部发出的光经由发光窗部32向壳体部30的外部射出。
如图5所示,可穿戴装置200佩戴于用户的手腕,在该佩戴状态下进行脉波信息(广义上为生物体信息)的测算。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生物体信息处理系统100不限于由单一的装置构成。例如,如图2的(B)所示,生物体信息处理系统100可以由睡眠状态的判定用设备(这里为可穿戴装置200)和闹铃通知的执行用设备(这里为通知装置300)构成。这种情况下,如图2的(B)所示,可穿戴装置200包含脉波信息取得部210和处理部220,通知装置300包含闹铃控制部330和通知部340。
如此,能够通过多个装置的配合实现涉及本实施方式的生物体信息处理系统100。图6中示出一例。在图6中,与图5同样地,用户将带型的可穿戴装置200佩戴于手腕,使用该可穿戴装置200包含的脉波传感器,进行脉波信息的取得和睡眠状态的判定。此外,在图6中,作为通知装置300配置有照明装置300-1和闹钟300-2,照明装置300-1执行通过发光进行的闹铃通知及其控制,闹钟300-2执行通过声音进行的闹铃通知及其控制。由于需要从可穿戴装置200向通知装置300发送基于睡眠状态的判定结果的闹铃控制的指示,因此,可穿戴装置200和通知装置300通过某种通信手段(例如,短距离无线通信)连接。
此外,如上所述,涉及本实施方式的生物体信息处理系统100不一定必须包含闹铃控制部。也就是说,在图2的(B)和图6所示的系统构成中,可以仅将可穿戴装置200的一部分作为涉及本实施方式的生物体信息处理系统100。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生物体信息处理系统100可以由3个以上设备构成。例如,如图2的(C)所示,生物体信息处理系统100可以包含可穿戴装置200、处理装置400和通知装置300。在图2的(C)的示例中,可穿戴装置200包含脉波传感器250,处理装置400包含脉波信息取得部410和处理部420,通知装置300包含闹铃控制部330和通知部340。
这里的处理装置400例如可以为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装置。这种情况下,可穿戴装置200将脉波传感器250的传感器信息发送至处理装置400,基于该传感器信息的处理在处理装置400中进行。如图5所示,用户佩戴的可穿戴装置200由于需要小型轻量,因此,对电池和处理部(图2的(A)的情况下为处理部120)的处理性能和数据的存储容量的制约大。与此对比,由于处理装置400对于资源的制约比较小,因此,能够以高速进行睡眠状态的判定处理,或能够保持更多的数据(脉波信息或睡眠状态的判定结果)。进一步而言,可穿戴装置200和处理装置400之间、处理装置400和通知装置300之间的连接可以使用互联网等网络。这种情况下,可以使用服务器系统作为处理装置400,对于资源的制约进一步宽松。
此外,如上所述,由于生物体信息处理系统100可以包含脉波信息取得部和处理部,因此,在图2的(C)所示的系统构成中,可以仅将处理装置400的部分作为涉及本实施方式的生物体信息处理系统100。
下面,使用图7、图8示出涉及本实施方式的生物体信息处理系统100的具体的构成例。图7为表示生物体信息处理系统100中的、特别是用于睡眠状态的判定的功能模块。如图7所示,生物体信息处理系统100包含:脉波传感器101、体动传感器102、脉波信息取得部110、处理部120、体动信息取得部140、存储部150、操作部160、操作检测部165、显示部170、时刻计数部180、以及通信部190。
体动传感器102为检测用户的体动的传感器,可以使用加速度传感器或陀螺仪等各种传感器。体动信息取得部140基于来自体动传感器102的传感器信息,取得表示用户的体动的体动信息。
存储部150成为处理部120等的工件区域,其功能可以通过RAM等存储器或HDD(硬盘驱动器)等实现。存储部150可以存储脉波信息和睡眠状态的判定结果等。操作部160接收用户的操作。具体而言,既可以通过物理的按钮或操作杆实现,也可以使用触摸面板等。并且,用户触摸设备产生的振动可以作为界面使用,这种情况下,可以将体动传感器102作为操作部160使用。操作检测部165基于来自操作部160的信号检测用户的操作。
显示部170用于显示各种显示画面,例如,能够通过液晶显示器或有机EL显示器等实现。此外,生物体信息处理系统100可以省略显示部170,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其他方法进行对用户的信息提示。例如,生物体信息处理系统100可以具有发光部,通过该发光部的发光提示信息,也可以具有振动部,通过该振动部的振动提示信息。
时刻计数部180进行时刻的测定。通信部190经由各种网络等进行与其他设备的通信。
图8为表示用于闹铃通知的执行的功能模块的图。在此,与图2的(B)同样地,作为通知装置300的构成例进行说明,如上所述,该通知装置300是否包含于生物体信息处理系统100是任意的。此外,与图2的(A)同样地,图8所示的功能模块可以设置于具有图7所示的功能模块的装置内。
如图8所示,通知装置300包含:闹铃控制部330、照明部340-1、光量调节部341-1、发音部340-2、音量调节部341-2、处理部350、存储部360、时刻计数部370、以及通信部380。
闹铃控制部330包含:闹铃选择部331、闹铃通知部332、闹铃时刻设定部333、闹铃时刻解除部334、以及时刻比较部335。闹铃选择部331在通知部340能够选择多种通知方式的情况下,进行以哪种方式进行通知的选择。闹铃通知部332使通知部340执行以被选择的通知方式进行的通知。闹铃时刻设定部333执行进行闹铃通知的时刻的设定(开启在该时刻的闹铃的控制),闹铃时刻解除部334执行进行闹铃通知的时刻的解除(关闭在该时刻的闹铃的控制)。时刻比较部335进行由闹铃时刻设定部333设定的时刻和从时刻计数部370取得的现在时刻的比较处理。
照明部340-1为通知部340的一例,通过由光量调节部341-1调节的光量,进行照明光的照射。发音部340-2为通知部340的一例,通过由音量调节部341-2调节的音量,使声音(自然声音或语音、铃声等)产生。此外,在图8中示出1个通知装置300能够进行通过光和声音进行的2种闹铃通知的示例,如图6所示,通知装置300可以为多个。
以下,将符号110付与脉波信息取得部,将符号120付与处理部,但可以考虑将其替换为图2的(B)所示的脉波信息取得部210和处理部220、图2的(C)所示的脉波信息取得部410和处理部420等在上述的说明中付与其他符号进行说明的模块。
3、闹铃控制方法
下面,对基于睡眠状态的判定结果的闹铃控制指示的示例进行说明。具体而言,对进行闹铃的解除(关闭)指示的示例、进行闹铃的设定(打开)指示的示例、控制闹铃的通知方式的示例进行说明,最后,使用流程图说明控制的流程。
3.1解除指示
如上所述,在用户已经起床的情况下,即使在预先设定的时刻使闹铃动作,也无法发挥使用户过渡至清醒状态的效果。不仅如此,还会由于不需要的发光或声音的发生使用户感到不愉快,或强迫用户进行停止闹铃的操作等缺点。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在基于脉波信息判定为用户已经从睡眠状态过渡至清醒状态的情况下,向闹铃控制部130指示解除闹铃。如此,既能够阻止在不需要的状况下使闹铃动作,也不必强制用户进行停止操作。
但是,如果由于从睡眠状态过渡至清醒状态即立刻解除闹铃,则也会产生问题。例如可以考虑,在设定早晨闹铃动作的情况下,用户在夜里醒来的情况。这种情况下,即使为不从床上起身直接再次入睡的情况下,由于能够根据脉波信息精度良好地进行睡眠状态、清醒状态的判定,因此,检测出从睡眠状态向清醒状态的过渡。此外,如果从床上起身去厕所等,也当然检测出从睡眠状态向清醒状态的过渡。
这种情况下,很难认为用户会持续清醒状态至早晨,再次入睡而过渡至睡眠状态的可能性高。这种情况下,如果进行上述的解除闹铃的指示,则存在闹铃在预先设定的时刻不动作,用户不能在希望的时间清醒的问题。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处理部120可以在基于脉波信息判定为用户从睡眠状态过渡至清醒状态并且清醒状态已经持续给定的时间的情况下,对闹铃控制部130指示解除闹铃。
这里的给定的时间设定为能够判别是清醒状态为暂时的、马上会过渡至睡眠状态,还是继续地进行活动、目前不考虑向睡眠状态过渡的时间。如果是上述的示例,则前者的清醒状态是指夜里的清醒,后者的清醒状态对应于在预先设定的时刻或接近该时刻的早晨的清醒。上述的给定的时间,例如至少要比从床上去厕所回来的时间长。并且,由于即使躺卧在床也不会立刻入睡,因此,需要比从成为安静状态过渡至睡眠状态为止的时间长。作为一例,可以为数十分钟以上的时间。但是,由于这种从暂时的清醒状态过渡至睡眠状态为止的时间,根据用户因人而异,因此,可以使用关于作为对象的用户的睡眠状态的历史信息等设定上述给定的时间。
如此,在希望继续闹铃的设定(打开)的情况下,能够阻止解除闹铃的可能性。因此,能够阻止不适当的解除闹铃导致的用户睡过头等情况。
3.2设定指示
近年的闹钟或智能手机等叫醒应用等,能够灵活地设定在星期几或哪个时刻使闹铃动作。例如,作为公司职员的用户能够进行如下的指定:在工作日(例如,周一~周五)配合上班而在早晨较早的时刻使闹铃动作,在休息日(例如,周六、周日)由于不上班而在比较晚的时刻使闹铃动作。
但是,即使能够细致地进行星期几和时刻的指定,对于进行了该指定的闹铃也只能进行是设定(打开)还是解除(关闭)的设置。因此,例如,在存在“星期一早8点”这样的指定的闹铃的情况下,如果想实现在6月的第一周的周一希望闹铃动作,在6月的第二周的周一不希望闹铃动作时,需要适当地切换该闹铃的设定、解除。
但是,这种闹铃的设定、解除的切换对于用户来说繁杂而不优选。进一步,闹铃设定大多在就寝前进行,在就寝前进行设定操作的情况下,也有可能注意力被该设定所分散而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妨碍入睡。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处理部120可以在基于脉波信息判定为用户从清醒状态过渡至睡眠状态的情况下,对闹铃控制部130指示设定闹铃。
如此,在存在向睡眠状态的过渡的情况下,可以设定(打开)闹铃。通常,如果过渡至睡眠状态,则需要用于从该睡眠状态再次过渡至清醒状态(起床)的闹铃的可能性高,因此,如果根据向睡眠状态的过渡设定闹铃,则能够自动地设定需要的闹铃。
此外,如果从其他观点思考上述处理,则在不能确认向睡眠状态的过渡的情况下可以不进行闹铃设定。可以考虑各种不希望闹铃在给定的星期几、时刻动作的情形,例如虽然通常周一上白班,但也会存在从周日晚上至周一早晨上夜班的情况等。广义地理解的话,在预先设定的时刻以及在那之前的几小时内持续清醒状态的情况下,可以认为生活节奏为预料外的状况,不需要在预先设定的时刻的闹铃动作。也就是说,通过将向睡眠状态的过渡作为闹铃的设定的条件,能够实现减轻用户进行闹铃设定操作的负担、阻止由于该操作而妨碍睡眠的情况。
此外,也可以考虑在通常为工作日的星期几取得休假时,用户如往常一样就寝并且在第二天的早晨不想让闹铃动作(希望充足睡眠)的情况。这种情况下,即使仅判定从清醒状态向睡眠状态的过渡,也难以进行适当的设定控制。也就是说,尽管本实施方式的方法能够减轻用户的负担,但是不能保证完全自动化的设定控制。
此外,这种情况下,处理部120在基于脉波信息判定为用户从清醒状态过渡至睡眠状态并且睡眠状态已经持续给定的时间的情况下,对闹铃控制部130指示设定闹铃。
例如,用户在短时间(例如数十分钟~1小时左右)假寐的情况下,也检测出从清醒状态向睡眠状态的过渡。但是,这种假寐的睡眠状态并非期待通过通常的起床时的闹铃而向清醒状态过渡。这里的“通常的起床时的闹铃”是指用于在开始一天的活动的时刻起床的闹铃,对于一般用户而言的早晨动作的闹铃。也就是说,作为结果,即使存在向以短时间结束的睡眠状态的过渡,设定闹铃也是不适当的。如果是平时不假寐的用户,则这种假寐可能是由于生活节奏向与平时不同的状态的变化,这样一来,还不如不进行闹铃的设定更为恰当。
有关这点,如果也以睡眠状态已经持续给定的时间为条件,则在检测出这种比较短的时间的睡眠状态、即与至预先设定的时刻附近为止的连续的睡眠状态不同的睡眠状态的情况下,由于不设定闹铃,因此能够进行更适当的闹铃的设定控制。这里的给定的时间可以为比一般的睡眠时间(如果是通常用户则为从夜晚到早晨的睡眠时间,即6~9小时等)短的时间,例如,考虑上述的假寐,可以设定为1~2小时左右。并且,有关该“给定的时间”,与闹铃解除的实施方式同样地,能够进行使用用户的睡眠状态的历史信息等而决定值等的变形实施。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根据是否进行了基于上述的向清醒状态的过渡的闹铃解除,来变更是否进行基于向睡眠状态的过渡的自动的闹铃的设定。
具体而言,处理部120可以在基于脉波信息判定用户从睡眠状态过渡至清醒状态且清醒状态已经持续给定的时间,并对闹铃控制部130指示解除闹铃的情况下,解除闹铃后,即使在基于脉波信息判定为用户从清醒状态过渡至睡眠状态的情况下,也不指示设定闹铃。
如上所述,如果从睡眠状态过渡至清醒状态并且清醒状态已经持续给定的时间,则可以认为,此时,用户的头脑已经一定程度地清醒,成为具有充分的思考力的状态。也就是说,如果在基于这种判定解除了闹铃之后,用户再次过渡至睡眠状态,可以推定这是用户有意地进行睡眠。例如,虽然在通常为工作日的星期几取得休假,但由于生活节奏的关系二在工作日的闹铃动作时刻之前醒来的情况下,可以认为用户希望利用休假通过睡眠到比较迟的时间(至少到比上班日的闹铃动作时刻晚的时间)以达到休养的目的。这种情况下,由于用户一次成为清醒状态之后,积极地进行睡眠,因此,通过设定闹铃而促使向清醒状态的过渡是不优选的。
有关这点,由于通过采用上述的构成能够不进行闹铃的设定,因此,能够进行适当的闹铃设定、解除的控制。
但是,本实施方式的方法不限于此,即使在进行了基于向清醒状态的过渡的自动的闹铃解除之后,也可以如往常一样,进行基于向睡眠状态的过渡的自动的闹铃设定。
具体而言,处理部120可以在基于脉波信息判定用户从睡眠状态过渡至清醒状态且清醒状态已经持续给定的时间,并对闹铃控制部130指示解除闹铃的情况下,解除闹铃后,在基于脉波信息判定为用户从清醒状态过渡至睡眠状态的情况下,指示设定闹铃。
原因在于,用户在清醒后多长时间能够进行明白的思考,因人而异。因此,即使清醒状态已经持续给定的时间,也存在头脑不充分清醒,用户有时没有明确的意志而再次入睡(回笼觉)的可能性。由于非有意的回笼觉的睡眠状态,并非继续至经过了原本的闹铃通知时刻也好,因此,与本实施方式的基本的方法相同,优选通过检测出睡眠状态而设定闹铃。
如以上所说明的,有关闹铃的设定、解除,确定能够适用于所有的用户的通用的方法是困难的。因此,在满足给定的判定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对于第一用户指示第一闹铃控制,对于第二用户指示与第一闹铃控制不同的第二闹铃控制。
例如,上述的示例中,如果用户不爱睡懒觉,非有意地睡回笼觉的可能性非常低,则能够判定为向睡眠状态的过渡不必在原本的闹铃通知时刻起床的状况。这种情况下,最好不指示设定闹铃。
另一方面,如果用户反复睡回笼觉、爱睡懒觉,则能够判定为向睡眠状态的过渡不伴随着明确的意图、需要在原本的闹铃通知时刻起床的状况。这种情况下,最好指示设定闹铃。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通过某种方法判定用户的类型,基于分类的结果变更对于闹铃控制部130的指示。用户类型,既可以用户自己输入,也可以使用有关对象用户的睡眠的历史信息由生物体信息处理系统100的处理部120判定,能够进行各种变形实施。
3.3通知方式指示
近年来,有关睡眠的研究不断进展,怎样做能够使人舒适地醒来也被逐渐弄清。例如,如图9所示,已知人从入睡至醒来期间,睡眠的深度随着时间周期性变化。具体而言,处于比较深的睡眠状态的非快速眼动睡眠状态和处于比较浅的睡眠状态的快速眼动睡眠状态,以1个半小时左右的周期交替出现。并且,即便在非快速眼动睡眠中也定义有睡眠的深度不同的多个状态(阶段1~阶段4),在睡眠的前半段,出现阶段3或阶段4这种深睡眠,在睡眠的后半段(接近清醒的时间),非快速眼动睡眠如阶段1或阶段2那样,只现比较浅的睡眠。
在这种睡眠状态的变化中,已知以比较浅的睡眠状态醒来会舒适地清醒。例如,已知通过在快速眼动睡眠状态使闹铃动作而促使舒适的醒来的方法。但是,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即使在1次快速眼动睡眠状态之中,也存在适于醒来的时刻和不适于醒来的时刻。具体而言,在1次快速眼动睡眠中,在主要做梦的前半部分清醒时不会舒适地醒来,另一方面,在做完梦的后半部分或快速眼动睡眠结束的时刻(向非快速眼动睡眠过渡的时刻)前后清醒时会舒适地醒来。
在图6等中,如上所述,近年的闹铃,能够通过光、声音、振动等各种方式进行闹铃通知。并且,通过控制光量或音量、声音的种类、或者振动的强度,能够在通过光进行的闹铃通知、在通过声音进行的闹铃通知、在通过振动进行的闹铃通知等各种通知中付与变化。
鉴于以上各点,在进行至少能够识别快速眼动睡眠和非快速眼动睡眠的睡眠状态判定的基础上,根据判定结果从各种方式之中选择适当的方式而进行闹铃通知,从而能够实现对用户而言优选的叫醒。具体而言,如上所述,生物体信息处理系统100的处理部120可以基于脉波信息判定用户的睡眠状态,对闹铃控制部指示通过对应于睡眠状态的通知方式进行的闹铃通知。
进一步具体而言,处理部120可以判定用户的睡眠状态是快速眼动睡眠状态还是非快速眼动睡眠状态,在判定为快速眼动睡眠状态的情况下,对闹铃控制部130指示通过第一通知方式进行的闹铃通知,在判定为非快速眼动睡眠状态的情况下,对闹铃控制部130指示通过与第一通知方式不同的第二通知方式进行的闹铃通知。
在此,判定为非快速眼动睡眠状态的情况是指除了刚入睡之外从快速眼动睡眠状态过渡至非快速眼动睡眠状态的情况。也就是说,在执行闹铃通知的时刻,处理部120在判定为从快速眼动睡眠状态切换为非快速眼动睡眠状态的情况下,可以指示通过第二通知方式进行的闹铃通知。
进一步而言,如图9所示,在睡眠状态中重复快速眼动睡眠状态和非快速眼动睡眠状态的循环,在第一次和第二次循环中,由于睡眠时间为1.5小时~3小时左右,因此,设想通常在这种状况下不会醒来。因此,处理部120如果在判定为重复了给定次数的快速眼动睡眠状态和非快速眼动睡眠状态的循环的情况下,对闹铃控制部330指示闹铃通知,则能够进行在适当的时刻的闹铃通知。
如此,能够根据是快速眼动睡眠状态还是非快速眼动睡眠状态变更闹铃的通知方式。是快速眼动睡眠状态还是非快速眼动睡眠状态这种分类,如上所述,与醒来的舒适度直接关联,因此,通过进行基于该分类的通知方式的控制,能够进行适当的闹铃通知。
在快速眼动睡眠状态的情况下,如果以清醒效果高的方式进行了闹铃通知,则会被激烈地强加向清醒状态的过渡,用户的清醒不会舒适。此外,如果是在判定为过渡至快速眼动睡眠状态的情况下立刻开始闹铃通知的情形,如果进行以清醒效果高的方式的闹铃通知,则用户也有可能在不适合清醒的快速眼动睡眠状态的前半段清醒。鉴于以上情况,可以在快速眼动睡眠状态下选择清醒效果比较低的通知方式。
另一方面,这里设想的非快速眼动睡眠,如上所述,是在进行了通过第一通知方式进行的闹铃通知之后出现的睡眠状态。因此,这里的非快速眼动睡眠为适于用户清醒的时刻,因此,可以进行基于清醒效果比较高的通知方式的通知。
例如,已知在快速眼动睡眠状态下对于光的刺激的反应迟钝,因此,可以考虑如上所述使用光作为第一通知方式。与此对比,已知即使在睡眠状态中对听觉的刺激也较为过于敏感地反应,因此,如上所述,可以使用声音作为第二通知方式。
但是,在快速眼动睡眠状态下,也可以事先设定为清醒效果低的方式,之后再变更为清醒效果高的方式,因此,第一、第二通知方式不限于此。例如,作为第一通知方式可以进行基于微弱的振动的闹铃通知。或者,作为第一、第二通知方式,双方均使用声音,通过变更声音的种类而使清醒效果具有差异。也就是说,第一通知方式可以为基于第一种类的声音的闹铃通知,第二通知方式可以为基于第二种类的声音的闹铃通知,狭义而言,第一种类的声音是与第二种类的声音相比清醒效果低的声音。具体而言,由于鸟的鸣叫声等自然声音的清醒效果低而作为第一种类的声音使用,人的声音或铃声等声音清醒效果高而作为第二种类的声音使用。此外,有关第一、第二通知方式的具体例能够进行各种变形实施。
在此,在判定为快速眼动睡眠状态的情况下采用第一通知方式,在判定为非快速眼动睡眠状态的情况下采用第二通知方式。因此,作为具体的通知时刻的示例,可以考虑图10的A所示的情形。在图10的A中,从判定为处于快速眼动睡眠状态的时刻开始进行基于第一通知方式(在图10的示例中为光)的通知,将该通知一直持续到判定为非快速眼动睡眠状态的时刻为止。然后,从判定为非快速眼动睡眠状态的时刻开始进行基于第二通知方式(在图10的示例中为声音)的通知。此外,在图10中没有明确记载通过第二通知方式进行通知的终点,例如,至用户清醒而进行停止操作的时刻为止。
但是,通知时刻不限于此而能够进行各种变形实施。例如,处理部120从判定为快速眼动睡眠状态开始至经过第一给定时间t1为止,对闹铃控制部130指示基于第一通知方式的闹铃通知,从判定为快速眼动睡眠状态开始经过第一给定时间t1之后,或者在判定为非快速眼动睡眠状态的情况下,对闹铃控制部130指示基于与第一通知方式不同的第二通知方式的闹铃通知。
将上述情形图示的图为图10的B。如上所述,尽管快速眼动睡眠的前半段不适于清醒,但如果为做梦结束程度的时刻的快速眼动睡眠状态的后半段,则即使过渡至清醒状态也没有问题。也就是说,如果从快速眼动睡眠状态开始经过一定程度的时间,也可以不等到过渡至非快速眼动睡眠状态而以清醒效果高的第二通知方式进行闹铃通知。这里,第一给定时间t1的长度,可以设定为能够期待在从一般的快速眼动睡眠开始起算经过t1之后,临近快速眼动睡眠状态后半段(做梦一定程度上结束)的值。例如,将一般的快速眼动睡眠的长度设为T的情况下,可以为t1=T×x,此时的x例如为约0.7~0.8。此外,根据用户的睡眠状态,从判定为快速眼动睡眠状态开始在经过t1之前也有可能过渡至非快速眼动睡眠。这种情况下,由于不再有继续以清醒效果低的方式进行闹铃通知的理由,因此,与图10的A同样地,可以在判定为非快速眼动睡眠状态的时刻,开始进行以第二通知方式进行的闹铃通知。
此外,处理部120可以在从判定为快速眼动睡眠状态开始经过第二给定时间t2之后,指示基于第一通知方式的闹铃通知。
将上述情形图示的图为图10C。如上所述,快速眼动睡眠的前半段不适合清醒。即便是通过清醒效果低的第一通知方式进行的闹铃通知,既然存在用户由于该通知的刺激而清醒的可能性,那么,从判定为快速眼动睡眠状态的时刻开始立刻进行基于第一通知方式的闹铃通知,就有可能是不优选的情形。因此,如图10的C所示,对于快速眼动睡眠状态中的特别是不适于清醒的最初的部分,可以不进行基于第一通知方式的闹铃通知,而在经过t2之后开始闹铃通知。此外,在图10的C中,与图10的B同样地在经过t1之后过渡至基于第二通知方式的闹铃通知,但也可以进行与图10的A组合等各种变形实施。
此外,处理部120可以根据从闹铃控制部130的闹铃通知开始的经过时间,对闹铃控制部130进行逐渐增强闹铃的通知强度的指示。具体而言,处理部120根据从基于光的闹铃通知开始的经过时间,对闹铃控制部130进行逐渐增大光的光量的指示,也可以根据从基于声音的闹铃通知开始的经过时间,对闹铃控制部130进行变更声音的种类的指示以及逐渐增大声音的音量的指示中的至少一个。
如上所述,从闹铃通知开始时施加强烈的刺激而激烈地促使清醒是不优选的,因此,可以通过从基于第一通知方式的闹铃通知过渡至基于第二通知方式的闹铃通知而逐渐进行清醒效果高(刺激强)的通知。这种情况下,在各通知方式内,通过逐渐增强刺激,也能够实现更为自然的清醒。
3.4处理的详细情况
使用图11~图16的流程图说明上述处理的流程。图11为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整体处理的流程图。当开始该处理时,首先,脉波信息取得部110取得脉波信息(S101),处理部120进行对脉波信息的处理(S102)。S102中的处理为例如计算脉搏次数和脉搏间隔等的处理。
其次,选择进行怎样的判定处理作为判定状态的处理(S103)。具体的判定可以考虑:是睡眠状态还是清醒状态的判定(S104)、处于睡眠状态时是快速眼动睡眠状态还是非快速眼动睡眠状态的判定(S105)、处于非快速眼动睡眠状态时,该非快速眼动睡眠状态处于哪个阶段(阶段1~阶段4的哪个阶段)的判定(S106)。
与S104相比,S105的判定为更详细的判定处理,与S105相比,S106的判定为更详细的判定处理。进行至其中的哪个判定可以根据情况进行各种变形实施,例如,如果仅进行闹铃的设定、解除(打开、关闭),则S104的判定足以,如果进行基于睡眠状态的通知方式的控制则需要S105的判定。S106的判定在上述的闹铃控制中不是必需的,通过进行更为详细的睡眠状态的判定,可以实现灵活的闹铃控制。
决定了判定内容之后,指示执行被决定的判定(S107)。对于具体的状态判定方法将于后述。然后,基于判定结果,对睡眠状态或清醒状态持续进行至何种程度进行计数(S108)。
然后,基于S108的计数结果,进行是否是睡眠状态持续给定的时间的时刻的判定(S109)。这里的给定的时间是指比假寐等比较短的睡眠状态的睡眠时间长的时间,S109中是经过给定的时间的时刻表示目前的睡眠状态不是假寐,而是能够判定为直至预先设定的时刻附近的连续的睡眠状态的状况。因此,这种情况下,指示设定闹铃(打开)(S110)。
表示S110的处理的流程图为图12。在该处理中,首先对预先设定的闹铃动作的时刻和现在时刻进行比较,判定其是否在给定的时间范围内(S201)。例如,在存在在“周五早8点”动作的闹铃设定的情况下,以周一晚上过渡至睡眠状态为条件设定(打开)该闹铃,不能说是适当的。原因在于,“周五早8点”闹铃动作有效的情况是至设定时刻的连续的睡眠状态已被确认的情况,一般情况下,该睡眠状态为从周四至周五的夜间时段开始的睡眠状态。也就是说,如果以周一的夜晚睡眠状态连续为理由而设定闹铃,则即使从周四夜晚至周五早晨上夜班、不需要“周五早8点”的闹铃的情况下,该闹铃也会动作。S201的判定能够阻止这种情况,是判定是否为可以设定(打开)与给定的星期几的时刻相对应的闹铃的时间段的处理。通过S201判定为给定的时间范围内的情况下,指示设定闹铃(S202),否则不设定闹铃而结束处理。
S110处理后返回S101,继续处理。并且,在S109的判定中,在经过给定的时间的经过时刻以外的情况下,过渡至S111。具体而言,进行是否设定(打开)有闹铃的判定(S111),被设定的情况下,进行目前时刻和闹铃时刻的比较处理,判定是否在给定时间内(S112)。并且,S112为“是”的情况下,指示对应的闹铃的动作(S113)。并且,S111为未设定闹铃(解除、关闭)的情况、S112中在给定的时间外的情况下,不进行S113的处理而过渡至S114。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根据睡眠状态(是快速眼动睡眠状态还是非快速眼动睡眠状态)控制闹铃的通知方式。因此,通知的开始时刻通过睡眠状态的判定结果被调整,不一定在预先设定的时刻开始通知。但是,不管能够多么舒适地醒来,在与用户设定的通知时刻(即,希望起床时刻)相差较大的时刻进行通知都谈不上是优选的通知。因此,尽管允许在闹铃的动作时刻和预先设定的通知时刻之间产生偏差,但应该注意该偏差不要过大。S112的给定时间表示该偏差的容许量。并且,由于起床时间比预先设定的时刻晚很多是不优选的,因此,上述给定时间可以采用仅表示以设定时刻为基准向更早时刻侧的偏差(例如,以从设定时刻开始至设定时刻的30分钟前为止作为给定时间内)的时间,能够进行各种变形实施。
下面,使用图13说明S113中的闹铃动作指示的具体处理的流程。当该处理开始时,首先取得有关选择了基于哪种通知方式的闹铃通知的信息(S301)。然后,基于该信息判定是否选择了基于照明的闹铃通知(S302),“是”的情况下,开始基于照明的闹铃通知(S303)。并且,基于上述信息判定是否选择了基于声音的闹铃通知(S304),“是”的情况下,开始基于声音的闹铃通知(S305)。
此外,在图13中说明了一般的闹铃动作的流程,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如上所述根据是快速眼动睡眠状态还是非快速眼动睡眠状态决定通知方式。说明这种情况下的S113的处理流程的图是图14。当开始该处理时,首先判定睡眠状态是快速眼动睡眠状态还是非快速眼动睡眠状态,以及是快速眼动睡眠状态的情况下,判定该快速眼动睡眠状态从开始起算持续了怎样程度的时间(S401)。然后,以是快速眼动睡眠状态还是非快速眼动睡眠状态而产生条件分支(S402),是快速眼动睡眠状态的情况下开始基于光的闹铃通知(S403)。在此,S403的通知广义上为基于第一通知方式的闹铃通知。
在S402中判定为非快速眼动睡眠状态的情况下,或者S403的处理后判定从快速眼动睡眠状态开始时起算的经过时间(S404)。在S404判定为在给定时间内的情况下,进行光量的调节,继续基于光的闹铃通知。S404中的给定时间为与上述的t1对应的时间。
表示S405的处理的流程的流程图为图15。在光量调整处理中首先判定目前的亮度是否达到设定亮度(例如上限亮度)(S501),“否”的情况下进行增加光量的处理(S502)。
另一方面,在S404中经过了给定时间t1的情况下,开始基于声音的闹铃通知(S406)。在此,S406的通知广义上为基于第二通知方式的闹铃通知。
然后,判定是否为非快速眼动睡眠状态(S407),在非快速眼动睡眠状态的情况下,开始基于声音的闹铃通知(S408)。在此,S408的通知与S40同样地,广义上为基于第二通知方式的闹铃通知。
以上为S113的处理的详细内容。S113的处理后,进行清醒状态从开始时起算是否经过了给定的时间的判定(S114)。这里的给定的时间是指能够判别清醒状态是暂时的马上会过渡至睡眠状态,还是其后会继续地活动,当前不考虑向睡眠状态的过渡的时间。从而,如上所述,如果经过给定的时间,则指示解除闹铃(S115),结束处理。此外,如果不足给定的时间,则返回S101而继续处理。
此外,表示S115的处理的流程的流程图为图16。当该处理开始时,首先取得有关选择了基于哪种通知方式的闹铃通知的信息(S601)。然后,基于该信息判定是否选择了基于照明的闹铃通知(S602),“是”的情况下,停止基于照明的闹铃通知(S603)。然后,基于上述信息判定是否选择了基于声音的闹铃通知(S604),“是”的情况下,停止基于声音的闹铃通知(S605)。
4、基于脉波信息的睡眠状态、清醒状态的判定方法
下面,对基于脉波信息判定用户处于睡眠状态还是清醒状态的方法、睡眠状态的情况下判定该睡眠的深度(狭义而言是快速眼动睡眠状态还是非快速眼动睡眠状态)的方法进行说明。
例如使用光电传感器作为脉波传感器。这种情况下,可以考虑通过该光电传感器检测对生物体照射的光的反射光或者透过光的方法等。由于被照射光在生物体的吸收量、反射量因血管内的血流量而不同,因此,通过光电传感器检测出的传感器信息成为与血流量等对应的信号,通过解析该信号而能够取得有关脉搏(心跳、搏动)的信息。
具体而言,由于心脏的搏动,用户的血流量周期性地重复多的状态和少的状态。也就是说,通过使用脉波信号中的交流成分(脉波AC)能够求得心跳数或脉搏间隔。例如,取得图17的(A)所示的脉波AC信号。图17的(A)的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信号强度。这种情况下,具有周期性的脉波AC信号的1个周期对应于心脏的一次搏动。因此,可以根据脉波AC信号的频率求得脉搏次数(心跳数),作为心脏跳动一次之间的间隔的脉搏间隔成为图17的(A)和(B)的t所示的时间。此外,由于通常的脉搏次数为每分钟的次数,因此,脉波AC的频率的60倍对应于一般使用的脉搏次数。
在此,本实施方式的处理部120可以基于脉波信息判定自主神经活动状态,基于自主神经活动状态进行睡眠状态和清醒状态的判定。
自主神经有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在一天中或不同的季节,各自的活动状态会有变动。一般情况下,白天活动时交感神经处于优势,夜间活动时副交感神经处于优势。就季节而言,秋冬之交交感神经处于优势,春夏之交副交感神经处于优势。常说的春困就是因为副交感神经处于优势所致。如此,从清醒状态过渡至睡眠状态,与交感神经活动相比需要副交感神经活动向优势地位变化。睡眠状态的判定能够通过以根据脉波信息得到的脉搏间隔为基础观测自主神经活动状态而进行。
根据脉波信息判定自主神经活动状态时,首先通过在一定程度的期间内测算图17的(A)的t所示的脉搏间隔,取得脉搏间隔的时间序列的数据。脉搏间隔不为时常一定而会产生变动(摇摆)。并且,已知该变动由于交感神经的活动和副交感神经的活动而产生,并且,还已知交感神经的活动的变动程度和副交感神经的活动的变动程度不同。
因此,对脉搏间隔的时间序列的数据进行频率转换。图17的(B)示出频率转换后的数据的一例。由图17的(B)可知,从频率转换后的数据取得比较低的频率的峰值LF和比较高的频率的峰值HF。
LF表示脉搏间隔缓慢变化,主要反映交感神经的活动。与此对比,HF表示脉搏间隔快速变化,主要反映副交感神经的活动。此外,严格来讲,LF应为反映了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双方,以下,为了简化说明,主要记载反映交感神经的活动。
如果考虑这种特性,通过计算LF和HF之比(例如,各自的峰值的信号强度之比),能够在脉波信息的测算期间内判定是交感神经处于优势还是副交感神经处于优势。
可以考虑各种根据LF、HF判定睡眠状态的方法,作为一例可以使用LF/HF的值。交感神经越处于优势,则LF/HF为越大的值,副交感神经越处于优势,则LF/HF为越小的值。因此,设定第一阈值Th1,如果LF/HF>Th1,则交感神经处于优势,因此判定为清醒状态,如果LF/HF≤Th1,则副交感神经处于优势,因此判定为睡眠状态。并且,对于睡眠状态也设定第二阈值Th2(<Th1),如果TH1≥LF/HF>Th2,则在睡眠状态中交感神经较为处于优势,因此可以判定为睡眠浅的状态(快速眼动睡眠状态),如果LF/HF≤Th2,则副交感神经处于优势,因此可以判定为睡眠深的状态(非快速眼动睡眠状态)。并且,如果进行非快速眼动睡眠状态中的阶段的判定(图11的流程图中的S106),则可以在非快速眼动睡眠状态中设定进一步的阈值而进行判定。
并且,不只进行使用上述的单纯的值的判定,也可以使用对象用户的之前的脉波数据等历史信息等进行处理。例如,参照历史,能够推定对象用户的睡眠状态中的周期性的特性(作为一例,快速眼动睡眠状态和非快速眼动睡眠状态的1循环所需要的时间等)。并且,由于已知在该1循环中,非快速眼动睡眠以一定程度连续出现,之后,快速眼动睡眠以一定程度连续出现,因此,使用LF、HF的判定在违反该前提的情况下,则能够推定进行了误判定的可能性高。进一步,能够学习每一个用户容易引起误判定的状况等,因此,通过使用该学习结果,能够期待判定精度的提高。此外,使用LF、HF的睡眠状态的判定能够进行各种变形实施。
此外,处理部120可以基于脉波信息判定自主神经活动状态以及生物体活动状态,并基于自主神经活动状态以及生物体活动状态进行睡眠状态和清醒状态的判定。
在此,生物体活动状态表示用户作为生物维持生存状态时必然产生的活动的状态。可以考虑各种生物体活动状态,例如可以使用身体压力或精神压力等指标值。已知在这种身体的或者精神的负荷加载于用户时,脉搏次数增加。因此,可以事先求得对于对象用户来说的成为基准的某个脉搏次数,根据目前的脉搏次数相对于该脉搏次数的增加程度求得生物体活动状态。这里的作为基准的脉搏次数,例如可以使用对象用户能够取得的最低脉搏次数,例如,可以为给定期间内的作为脉搏次数最低值的最低脉搏次数。或者,可以使用上述的LF、HF,已知在身体的或者精神的负荷加载于用户时,LF增大HF减少。因此,也可以根据LF、HF的变化程度求得生物体活动状态。
此外,涉及本实施方式的生物体信息处理系统100,如图7所示,可以进一步包含取得用户的体动信息的体动信息取得部140。并且,处理部120可以基于脉波信息以及体动信息进行睡眠状态和清醒状态的判定
通常,存在用户的活动(体动)的情况下,难以根据脉波信息求得精度良好的信息。例如,通过利用图5等的装置测定手腕部分的血流量而取得脉波信息的情况下,如果用户进行振臂动作,则血流量由于离心力等而与心跳无关地变动,如果发生向屋顶方向抬举手臂或向地面方向放下手臂这样的变化,则血流量由于水头压(水頭圧)等而与心跳无关地变动。此外,如果握拳或松拳,则由于血管的压迫程度发生变动,血流量也会变动。这种情况下,由于脉波信息也检测出与心跳无关的血流量的变动,因此,难以准确地检测出原本希望检测的起源于心跳的血流量变动。
因此,可以通过生物体信息处理系统100的体动信息取得部140取得体动信息,使用该体动信息,降低起因于脉波信息所包含的心跳以外的血流量的变动成分(体动噪音)。
如此,如果为了提高脉波信息的精度而包含体动信息取得部140,则可以根据该体动信息进行睡眠状态和清醒状态的判定。作为一例可以考虑:与现有方法同样地使用体动信息进行睡眠状态和清醒状态的判定,并且与此相独立地,使用上述的脉波信息进行睡眠状态和清醒状态的判定,使用该2个判定结果的双方而进行最终的判定。
或者,也可以先使用体动信息进行简易的睡眠状态判定,在通过该简易的判定而判定为睡眠状态的情况下,进行使用脉波信息的睡眠状态的判定。这种情况下,体动信息被利用于使用脉波信息的判定的预处理中。
此外,如上所述,对本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容易理解,只要实质上不脱离本发明的新事项及效果,本发明可以有很多变形。因而,这种变形例均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内。例如,在说明书或附图中,至少一次与更为广义或者同义的不同的术语一同记载的术语,在说明书或者附图的任何地方,都能够替换为该不同的术语。此外,生物体信息处理系统的构成、动作也不限于本实施方式所说明的内容,能够进行各种变形实施。

Claims (20)

1.一种生物体信息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包含:
脉波信息取得部,取得用户的脉波信息;以及
处理部,在基于所述脉波信息判定为所述用户从睡眠状态过渡至清醒状态的情况下,对闹铃控制部指示解除闹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体信息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部在基于所述脉波信息判定为所述用户从所述睡眠状态过渡至所述清醒状态并且所述清醒状态已经持续给定的时间的情况下,对所述闹铃控制部指示解除闹铃。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生物体信息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部在基于所述脉波信息判定为所述用户从所述清醒状态过渡至所述睡眠状态的情况下,对所述闹铃控制部指示设定闹铃。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生物体信息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部在基于所述脉波信息判定为所述用户从所述清醒状态过渡至所述睡眠状态并且所述睡眠状态已经持续给定的时间的情况下,对所述闹铃控制部指示设定闹铃。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生物体信息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部在基于所述脉波信息判定为所述用户从所述睡眠状态过渡至所述清醒状态且所述清醒状态已经持续给定的时间,并已经对所述闹铃控制部指示解除闹铃的情况下,
即使是在解除闹铃后,基于所述脉波信息判定为所述用户从所述清醒状态过渡至所述睡眠状态时,也不指示设定闹铃。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生物体信息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部在基于所述脉波信息判定为所述用户从所述睡眠状态过渡至所述清醒状态且所述清醒状态已经持续给定的时间,并已经对所述闹铃控制部指示解除闹铃的情况下,
若在解除闹铃后基于所述脉波信息判定为所述用户从所述清醒状态过渡至所述睡眠状态,则指示设定闹铃。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生物体信息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部基于所述脉波信息判定自主神经活动状态,并基于所述自主神经活动状态进行所述睡眠状态和所述清醒状态的判定。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生物体信息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部基于所述脉波信息判定自主神经活动状态以及生物体活动状态,并基于所述自主神经活动状态以及所述生物体活动状态进行所述睡眠状态和所述清醒状态的判定。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生物体信息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生物体信息处理系统还包括取得所述用户的体动信息的体动信息取得部,
所述处理部基于所述脉波信息以及所述体动信息进行所述睡眠状态和所述清醒状态的判定。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生物体信息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生物体信息处理系统还包括所述闹铃控制部。
11.一种生物体信息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取得用户的脉波信息,在基于所述脉波信息判定为所述用户从睡眠状态过渡至清醒状态的情况下,解除闹铃。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生物体信息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基于所述脉波信息判定为所述用户从所述睡眠状态过渡至所述清醒状态并且所述清醒状态已经持续给定的时间的情况下,解除闹铃。
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生物体信息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基于所述脉波信息判定为所述用户从所述清醒状态过渡至所述睡眠状态的情况下,设定闹铃。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生物体信息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基于所述脉波信息判定为所述用户从所述清醒状态过渡至所述睡眠状态并且所述睡眠状态已经持续给定的时间的情况下,设定闹铃。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生物体信息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基于所述脉波信息判定为所述用户从所述睡眠状态过渡至所述清醒状态且所述清醒状态已经持续给定的时间,并已经解除闹铃的情况下,
即使解除闹铃后,基于所述脉波信息判定为所述用户从所述清醒状态过渡至所述睡眠状态时,也不设定闹铃。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生物体信息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基于所述脉波信息判定为所述用户从所述睡眠状态过渡至所述清醒状态且所述清醒状态已经持续给定的时间,并已经解除闹铃的情况下,
若解除闹铃后,基于所述脉波信息判定为所述用户从所述清醒状态过渡至所述睡眠状态,则设定闹铃。
17.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生物体信息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基于所述脉波信息判定自主神经活动状态,并基于所述自主神经活动状态进行所述睡眠状态和所述清醒状态的判定。
18.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生物体信息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基于所述脉波信息判定自主神经活动状态以及生物体活动状态,并基于所述自主神经活动状态以及所述生物体活动状态进行所述睡眠状态和所述清醒状态的判定。
19.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生物体信息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取得所述用户的体动信息,
基于所述脉波信息以及所述体动信息进行所述睡眠状态和所述清醒状态的判定。
20.一种生物体信息处理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进行取得用户的脉波信息的处理,
在基于所述脉波信息判定为所述用户从睡眠状态过渡至清醒状态的情况下,解除闹铃。
CN201510370187.9A 2014-07-01 2015-06-29 生物体信息处理系统及生物体信息处理系统的控制方法 Pending CN10523201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35616A JP2016014542A (ja) 2014-07-01 2014-07-01 生体情報処理システム及び生体情報処理システムの制御方法
JP2014-135616 2014-07-0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232010A true CN105232010A (zh) 2016-01-13

Family

ID=550173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370187.9A Pending CN105232010A (zh) 2014-07-01 2015-06-29 生物体信息处理系统及生物体信息处理系统的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668657B2 (zh)
JP (1) JP2016014542A (zh)
CN (1) CN105232010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786187A (zh) * 2016-03-17 2016-07-20 广东小天才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可穿戴设备的闹钟时间提醒方法及装置
CN107920156A (zh) * 2016-10-08 2018-04-17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调节闹钟响铃音量的方法和装置
CN108430309A (zh) * 2016-11-30 2018-08-2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睡眠监测方法、装置及终端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447844B2 (en) 2012-12-14 2019-10-15 Apple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utomatically setting alarms and notifications
US9692874B2 (en) 2015-09-30 2017-06-27 Apple Inc. Adjusting alarms based on sleep onset latency
JPWO2017145363A1 (ja) * 2016-02-26 2018-10-11 富士通株式会社 測定装置及び測定プログラム
US10653856B2 (en) 2016-09-16 2020-05-19 Bose Corporation Sleep system
US11594111B2 (en) * 2016-09-16 2023-02-28 Bose Corporation Intelligent wake-up system
US10521107B2 (en) 2016-09-24 2019-12-31 Apple Inc. Devices, methods, and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for selecting and interacting with different device modes
JP6727432B2 (ja) * 2017-06-02 2020-07-22 学校法人慶應義塾 睡眠判定装置、睡眠判定方法、および、睡眠判定プログラム
CN111163695B (zh) 2017-09-29 2023-09-12 京瓷株式会社 睡眠判定系统、按摩系统、控制方法及电子设备
US10854066B2 (en) 2018-04-12 2020-12-01 Apple Inc.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disabling sleep alarm based on automated wake detection
DK201870334A1 (en) 2018-05-07 2019-12-05 Apple Inc. DEVICES, METHODS, AND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FOR PROACTIVE MANAGEMENT OF NOTIFICATIONS
JP7429416B2 (ja) * 2019-12-05 2024-02-08 株式会社Agama-X 情報処理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AU2020233622B2 (en) 2020-05-11 2022-03-10 Apple Inc. System, method and user interface for supporting scheduled mode changes on electronic devices
KR20220015835A (ko) * 2020-07-31 2022-02-0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수면 질을 평가하기 위한 전자 장치 및 그 전자 장치에서의 동작 방법
US11379106B1 (en) 2021-05-12 2022-07-05 Apple Inc. Devices, methods, and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for adjusting the provision of notifications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235090A (ja) * 2004-02-23 2005-09-02 Aisin Seiki Co Ltd 睡眠検知による防犯装置
JP2005237531A (ja) * 2004-02-25 2005-09-08 Daikin Ind Ltd 脈波伝播速度評価装置
CN101584903A (zh) * 2009-07-06 2009-11-25 李隆 音乐睡眠仪及一种控制睡眠避免梦中猝死的方法
CN201845185U (zh) * 2010-10-09 2011-05-25 明高五金制品(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睡眠质量监控功能的手表
CN102467088A (zh) * 2010-11-16 2012-05-23 深圳富泰宏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人脸识别闹钟及其闹醒用户的方法
CN102499656A (zh) * 2011-11-01 2012-06-20 陕西科技大学 一种腕带式睡眠监控装置
CN202920148U (zh) * 2012-09-17 2013-05-08 深圳市新元素医疗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远程无线睡眠监护仪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269153B2 (ja) * 1993-01-06 2002-03-25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覚醒度判定装置
US6236622B1 (en) * 1999-05-01 2001-05-22 Verilux, Inc. Lamp and alarm clock with gradually increasing light or sounds
IL164991A0 (en) * 2004-06-10 2005-12-18 Nexense Ltd High-sensitivity sensors, sensor assemblies, and sensor apparatus for sensing various parameters
JP4469747B2 (ja) * 2005-03-30 2010-05-26 株式会社東芝 目覚まし装置、目覚まし方法および目覚ましプログラム
JP5390782B2 (ja) 2008-03-26 2014-01-15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就寝者の動態評価システム
US20130163394A1 (en) * 2011-12-23 2013-06-27 Leonor F. Loree, IV Easy Wake System and Method
WO2014059145A1 (en) * 2012-10-12 2014-04-17 Forty Winks Llc Sleep tracking and waking optimization system and method therefor
US9152131B2 (en) * 2013-03-14 2015-10-06 Google Technology Holdings LLC Snooze alarm system for a wearable device
RU2522400C1 (ru) * 2013-04-05 2014-07-10 Общество С Ограниченной Ответственностью "Хилби" Способ определения фазы сна человека, благоприятной для пробуждения
US9606721B2 (en) * 2013-07-22 2017-03-28 Lg Electronics Inc. Mobile terminal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235090A (ja) * 2004-02-23 2005-09-02 Aisin Seiki Co Ltd 睡眠検知による防犯装置
JP2005237531A (ja) * 2004-02-25 2005-09-08 Daikin Ind Ltd 脈波伝播速度評価装置
CN101584903A (zh) * 2009-07-06 2009-11-25 李隆 音乐睡眠仪及一种控制睡眠避免梦中猝死的方法
CN201845185U (zh) * 2010-10-09 2011-05-25 明高五金制品(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睡眠质量监控功能的手表
CN102467088A (zh) * 2010-11-16 2012-05-23 深圳富泰宏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人脸识别闹钟及其闹醒用户的方法
CN102499656A (zh) * 2011-11-01 2012-06-20 陕西科技大学 一种腕带式睡眠监控装置
CN202920148U (zh) * 2012-09-17 2013-05-08 深圳市新元素医疗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远程无线睡眠监护仪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786187A (zh) * 2016-03-17 2016-07-20 广东小天才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可穿戴设备的闹钟时间提醒方法及装置
CN105786187B (zh) * 2016-03-17 2019-12-31 广东小天才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可穿戴设备的闹钟时间提醒方法及装置
CN107920156A (zh) * 2016-10-08 2018-04-17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调节闹钟响铃音量的方法和装置
CN108430309A (zh) * 2016-11-30 2018-08-2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睡眠监测方法、装置及终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668657B2 (en) 2017-06-06
US20160005290A1 (en) 2016-01-07
JP2016014542A (ja) 2016-01-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232010A (zh) 生物体信息处理系统及生物体信息处理系统的控制方法
CN105279636A (zh) 生物体信息处理系统及生物体信息处理系统的控制方法
US20210225488A1 (en) Optimal Sleep Phase Selection System
US10485474B2 (en) Sleep monitoring system
US9594354B1 (en) Smart watch extended system
CN108886749B (zh) 一种可穿戴智能设备的管理方法及装置
CN103167126A (zh) 一种基于睡眠深浅周期自动唤醒用户的手机闹钟系统及方法
JP6396593B2 (ja) 仮眠の回復値を増加させるためのシステム及び方法
US10271784B2 (en) Facilitating restful sleep using reminders
CN105324759A (zh) 用于数据传送的系统和方法
CN104546285A (zh) 眼罩、睡眠监测装置及方法
CN105249940A (zh) 生物体信息检测装置
CN111657855B (zh) 睡眠评估和睡眠唤醒方法及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1357267B (zh) 一种闹钟的响铃时刻的设置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WO2022037555A1 (zh) 生理数据采集方法、装置及可穿戴设备
CN203759437U (zh) 多功能睡眠腕带手表
JP2020116304A (ja) 情報処理方法、情報処理プログラム及び情報処理システム
JP2011200592A (ja) 照明装置
CN110291468B (zh) 唤醒方法和使用该方法的唤醒装置
CN108683816B (zh) 基于穿戴式设备的闹钟关闭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JP2015161542A (ja) 報知装置及び制御方法
JP2012112664A (ja) 目覚まし装置
CN115599224B (zh) 一种基于用户行为的睡眠模式切换方法及相关设备
KR20180083628A (ko) 수면 중의 뒤척임을 감지하는 스마트 베개
CN114051420B (zh) 睡眠控制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0113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