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231807B - 一种复合材料、锅具及锅具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复合材料、锅具及锅具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231807B
CN105231807B CN201510713586.0A CN201510713586A CN105231807B CN 105231807 B CN105231807 B CN 105231807B CN 201510713586 A CN201510713586 A CN 201510713586A CN 105231807 B CN105231807 B CN 10523180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pan
layer
barrier material
composi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71358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231807A (zh
Inventor
李凌瀚
刘炳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MASTER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MASTER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MASTER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MASTER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10713586.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231807B/zh
Publication of CN10523180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3180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23180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3180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复合材料,包括重叠并结合在一起的上导热层、中间隔热层和下导热层,所述中间隔热层包括用隔热材料编织形成的稀疏编织区域和密集编织区域,其中稀疏编织区域位于中间隔热层的中部,密集编织区域布置在稀疏编织区域的周围;基于这种复合材料,还提出了一种锅具,以及一种锅具的制造方法。本发明的复合材料和锅具结构简单,成本低,利用这种复合材料制成的锅具,其底部加热强度集中,锅身隔热效果好,能起到保温的作用;同时,本发明锅具的制造方法能使一般锅具的性能得以优化,锅具质量改善,而且工序少,制造简单。

Description

一种复合材料、锅具及锅具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炊具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复合材料、锅具及锅具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广泛出售的锅具,锅身本体通常是由不锈钢制成的,而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对于物品的要求越来越高,对锅具的安全性和方便性更加注重。然而,现有的锅具大多都是同一种材质一体制成的,导致锅底和锅身的导热效果一样,在使用者烹饪过程中,若无意触碰到锅身容易烫伤使用者,且天气寒冷时,关火后锅内食物会迅速冷却,难以对食物保温。
可见,需要一种锅底导热性能好、受热强度高而锅身隔热效果好的锅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出一种复合材料,以获得部分区域导热性能好、受热强度高而其它区域具有隔热功能的效果。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复合材料,包括重叠并结合在一起的上导热层、中间隔热层和下导热层,所述中间隔热层包括用隔热材料编织形成的稀疏编织区域和密集编织区域,其中稀疏编织区域位于中间隔热层的中部,密集编织区域布置在稀疏编织区域的周围。
上述方案中,中间隔热层中部编织的隔热材料稀疏,故其隔热性能不能完全发挥,隔热效果差,而包夹在中间隔热层外的上导热层和下导热层的导热性能好,由此使复合材料在隔热材料编织得稀疏区域的综合导热性能比较好,而在复合材料编织得密集的区域,将大为降低两导热层的导热性能,使这些区域表现出比较好的隔热效果。
所述隔热材料为玻璃纤维、碳纤维及陶瓷纤维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这些纤维的耐热性强、绝缘性好,能发挥隔热效果,而且易于编织、成本低。
本发明的目的之二在于提出一种锅底导热性能好、受热强度高而锅身隔热效果好的锅具,以在锅具加热过程中起到隔热、防烫伤的作用,并延长锅具的保温时间。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锅具,包括锅身和锅底,所述锅身和锅底采用复合材料一体成型,该复合材料包括重叠并结合在一起的上导热层、中间隔热层和下导热层,所述中间隔热层包括用隔热材料编织形成的稀疏编织区域和密集编织区域,其中稀疏编织区域及其与上导热层和下导热层的对应区域布置在锅底的位置,密集编织区域及其与上导热层和下导热层的对应区域布置在锅身的位置。
上述锅具的锅底是复合材料隔热性能差、导热性好的区域,锅身是复合材料隔热性能好、导热性能差的区域,由此能在保证锅具底部受热强度和导热性能的同时,使锅身起到隔热、防烫的效果,延长锅具的保温时间。
所述隔热材料为玻璃纤维、碳纤维及陶瓷纤维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所述锅底的下部还包覆有铝质层,铝质层的下部包覆有不锈铁层。能使锅具底部形成复合底,使锅具适用于电磁炉和煤气灶等。
所述上导热层和下导热层均为不锈钢材质,可提高导热性能。
本发明的目的之三在于提出一种锅具的制造方法,以实现上述锅具的生产与制造。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锅具的制造方法,包括:
(a)获取隔热材料,并对隔热材料进行编织,得到隔热层;其中,隔热层中部编织的隔热材料稀疏,中部以外区域编织的隔热材料密集;
(b)取两导热层,将隔热层放置在所述的两导热层之间,并使三者重叠在一起;
(c)将所述重叠在一起的两导热层和隔热层冲压成型为锅具,其中,所述的隔热材料稀疏的区域位于锅具的底部,所述的隔热材料密集的区域位于锅具的侧壁。
利用上述制造方法,能将隔热材料编织为具有稀疏编织区域和密集编织区域的隔热层,再与两导热层结合为复合材料,最终是成型的锅具具有锅底导热性能好、锅身隔热性能好的特点,其制造方法能使一般锅具的性能得以优化,锅具质量改善。
在步骤(b)中,还包括采用热压成型工艺使重叠在一起的两导热层和隔热层依次两两结合的步骤。能先规模化生产与制造这种由两导热层和隔热层结合形成的隔热材料,再冲压成型为锅具,由此提高生产效率。
在所述的两导热层和隔热层未粘连在一起时,还包括对所述锅具进行卷边的步骤。在所有工序完成后才得到产品,能缩短单件产品的生产周期,并且卷边的工序能改善产品的外观。
所述的锅具的制造方法,还包括自上而下在所述锅具底部依次设置铝质层和不锈铁层的步骤。能进一步改善锅具产品的性能,使锅具适用于电磁炉和煤气灶等。
本发明的复合材料和锅具结构简单,成本低,利用这种复合材料制成的锅具,其底部加热强度集中,锅身隔热效果好,能起到保温的作用;同时,本发明锅具的制造方法能使一般锅具的性能得以优化,锅具质量改善,而且工序简单。
附图说明
图1(a)是本发明的锅具剖视图;
图1(b)是图1(a)中A处局部放大图;
图2是本发明的复合材料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3是本发明中复合材料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附图标记说明:1、上导热层;2、下导热层;3、中间隔热层;4、铝质层;5、不锈铁层;6、密集编织区域;7、稀疏编织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
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复合材料,包括重叠并结合在一起的上导热层1、中间隔热层3和下导热层2,所述中间隔热层3包括用隔热材料编织形成的稀疏编织区域7和密集编织区域6,其中稀疏编织区域7位于中间隔热层3的中部,密集编织区域6布置在稀疏编织区域7的周围。
上述方案中,中间隔热层3中部编织的隔热材料稀疏,故其隔热性能不能完全发挥,隔热效果差,而包夹在中间隔热层3外的上导热层1和下导热层2的导热性能好,由此使复合材料在隔热材料编织得稀疏区域的综合导热性能比较好,而在复合材料编织得密集的区域,将大为降低两导热层的导热性能,使这些区域表现出比较好的隔热效果。
其中,所述隔热材料为玻璃纤维、碳纤维及陶瓷纤维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这些纤维的耐热性强、绝缘性好,能发挥隔热效果,而且易于编织、成本低。
实际中,可以由两层不锈钢(即上导热层1、下导热层2)中间夹着一层特殊编织的中间隔热层3,在中间隔热层3的圆形中心区域使用低强度编织(形成稀疏编织区域7),外围区域使用高强度编织(形成密集编织区域6);然后通过冲压结合的方式,使重叠在一起的上导热层1、中间隔热层3、下导热层2结合为本发明的复合材料。
利用本发明的复合材料,可以制造得到一种锅底导热性能好、受热强度高而锅身隔热效果好的锅具,以在锅具加热过程中起到隔热、防烫伤的作用,并延长锅具的保温时间。
一种锅具,包括锅身和锅底,所述锅身和锅底采用复合材料一体成型,该复合材料包括重叠并结合在一起的上导热层1、中间隔热层3和下导热层2,所述中间隔热层3包括用隔热材料编织形成的稀疏编织区域7和密集编织区域6,其中稀疏编织区域7及其与上导热层1和下导热层2的对应区域布置在锅底的位置,密集编织区域6及其与上导热层1和下导热层2的对应区域布置在锅身的位置。
上述锅具的锅底是复合材料隔热性能差、导热性好的区域,即稀疏编织区域7及其对应的上导热层1和下导热层2的区域,锅身是复合材料隔热性能好、导热性能差的区域,即密集编织区域6及其对应的上导热层1和下导热层2的区域,由此能在保证锅具底部受热强度和导热性能的同时,使锅身起到隔热、防烫的效果,延长锅具的保温时间。
同样地,锅具中,隔热材料为玻璃纤维、碳纤维及陶瓷纤维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优选地,所述锅底的下部还包覆有铝质层4,铝质层4的下部包覆有不锈铁层5。能使锅具底部形成复合底,使锅具适用于电磁炉和煤气灶等。
实际应用中,所述上导热层1和下导热层2均为不锈钢材质。不锈钢材质可提高导热性能,而且成本低。
为实现上述锅具的生产与制造,本发明还提出一种锅具的制造方法,包括:
(a)获取隔热材料,并对隔热材料进行编织,得到隔热层;其中,隔热层中部编织的隔热材料稀疏,中部以外区域编织的隔热材料密集;
(b)取两导热层,将隔热层放置在所述的两导热层之间,并使三者重叠在一起;
(c)将所述重叠在一起的两导热层和隔热层冲压成型为锅具,其中,所述的隔热材料稀疏的区域位于锅具的底部,所述的隔热材料密集的区域位于锅具的侧壁。
即,将本发明的复合材料用在锅具上,通过拉伸一次成型锅身,由于圆形中心区域(即稀疏编织区域7)编织松散,拉伸之后,中间隔热层3的圆形中心区域断裂或者被拉长,使得锅底几乎无隔热材料,而锅具的四周继续保持高强度编织的隔热材料。
利用上述制造方法,能将隔热材料编织为具有稀疏编织区域7和密集编织区域6的隔热层,再与两导热层结合为复合材料,最终是成型的锅具具有锅底导热性能好、锅身隔热性能好的特点,其制造方法能使一般锅具的性能得以优化,锅具质量改善。
同样地,所述隔热材料为玻璃纤维、碳纤维及陶瓷纤维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在该锅具制造方法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在步骤(b)中,还可以采用热压成型工艺,使重叠在一起的两导热层和隔热层依次两两结合。
即根据不同纤维的强度,可把圆形中心区域低强度编织、外围区域高强度编织的隔热层放置在两层不锈钢之间,通过热压成型,成为一种本发明的复合材料,再通过轧钢的方式一次成型锅具。
这种生产方式,能先规模化生产与制造这种由两导热层和隔热层结合形成的隔热材料,再冲压成型为锅具,由此提高单件产品及规模化生产的效率,也便于根据生产需要,灵活控制产量。
在该锅具制造方法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的两导热层和隔热层未粘连在一起,此时还包括对所述锅具进行卷边的步骤。
制成此种锅具的方法可为,直接把三层不黏连的材料,不锈钢+隔热材料层+不锈钢进行拉伸,一次冲压成型后把锅具的边缘进行卷边,由此固定这三层材料。具体地,先把一层不锈刚材料进行拉伸,再往里面放置一层隔热材料,再把一层不锈钢材料进行拉伸,用冲压工艺把三个锅具压到一起,然后进行卷边固定,得到锅具产品。
该锅具制造方法的实施方式,在所有工序完成后才得到产品,能缩短单件产品的生产周期,并且卷边的工序能改善锅具产品的外观。
进一步地,所述的锅具的制造方法,还包括自上而下在所述锅具底部依次设置铝质层4和不锈铁层5的步骤。由此能进一步改善生产得到的锅具产品的性能,使锅具适用于电磁炉和煤气灶等。
上列详细说明是针对本发明可行实施例的具体说明,该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未脱离本发明所为的等效实施或变更,均应包含于本案的专利范围中。

Claims (10)

1.一种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包括重叠并结合在一起的上导热层、中间隔热层和下导热层,所述中间隔热层包括用隔热材料编织形成的稀疏编织区域和密集编织区域,其中稀疏编织区域位于中间隔热层的中部,密集编织区域布置在稀疏编织区域的周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材料为玻璃纤维、碳纤维及陶瓷纤维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3.一种锅具,包括锅身和锅底,其特征在于,所述锅身和锅底采用复合材料一体成型,该复合材料包括重叠并结合在一起的上导热层、中间隔热层和下导热层,所述中间隔热层包括用隔热材料编织形成的稀疏编织区域和密集编织区域,其中稀疏编织区域及其与上导热层和下导热层的对应区域布置在锅底的位置,密集编织区域及其与上导热层和下导热层的对应区域布置在锅身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材料为玻璃纤维、碳纤维及陶瓷纤维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锅底的下部还包覆有铝质层,铝质层的下部包覆有不锈铁层。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导热层和下导热层均为不锈钢材质。
7.一种锅具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a)获取隔热材料,并对隔热材料进行编织,得到隔热层;其中,隔热层中部编织的隔热材料稀疏,中部以外区域编织的隔热材料密集;
(b)取两导热层,将隔热层放置在所述的两导热层之间,并使三者重叠在一起;
(c)将所述重叠在一起的两导热层和隔热层冲压成型为锅具,其中,所述的隔热材料稀疏的区域位于锅具的底部,所述的隔热材料密集的区域位于锅具的侧壁。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锅具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b)中,还包括采用热压成型工艺使重叠在一起的两导热层和隔热层依次两两结合的步骤。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锅具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两导热层和隔热层未粘连在一起时,还包括对所述锅具进行卷边的步骤。
10.根据权利要求7或8或9所述的锅具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自上而下在所述锅具底部依次设置铝质层和不锈铁层的步骤。
CN201510713586.0A 2015-10-27 2015-10-27 一种复合材料、锅具及锅具的制造方法 Active CN10523180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713586.0A CN105231807B (zh) 2015-10-27 2015-10-27 一种复合材料、锅具及锅具的制造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713586.0A CN105231807B (zh) 2015-10-27 2015-10-27 一种复合材料、锅具及锅具的制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231807A CN105231807A (zh) 2016-01-13
CN105231807B true CN105231807B (zh) 2018-03-09

Family

ID=550298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713586.0A Active CN105231807B (zh) 2015-10-27 2015-10-27 一种复合材料、锅具及锅具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23180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791553A (zh) * 2020-07-20 2020-10-20 安徽金合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快速导热的复合金属板及高压锅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504978U (zh) * 2009-06-05 2010-06-16 苏州格瑞陶瓷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多功能节能锅
CN202874943U (zh) * 2012-06-26 2013-04-17 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内锅
CN103407270A (zh) * 2013-08-16 2013-11-27 广东万事泰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复合材料层制造方法、复合材料层以及可导磁的锅制造方法、包含复合材料层的锅
CN104799675A (zh) * 2015-03-19 2015-07-29 浙江爱仕达生活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复合材料锅具及其制造方法
CN205181059U (zh) * 2015-10-27 2016-04-27 广东万事泰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复合材料和锅具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267030A (ja) * 1998-03-23 1999-10-0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調理用鍋
CN102425035B (zh) * 2011-10-21 2013-07-24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编织复合材料隔热层的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504978U (zh) * 2009-06-05 2010-06-16 苏州格瑞陶瓷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多功能节能锅
CN202874943U (zh) * 2012-06-26 2013-04-17 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内锅
CN103407270A (zh) * 2013-08-16 2013-11-27 广东万事泰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复合材料层制造方法、复合材料层以及可导磁的锅制造方法、包含复合材料层的锅
CN104799675A (zh) * 2015-03-19 2015-07-29 浙江爱仕达生活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复合材料锅具及其制造方法
CN205181059U (zh) * 2015-10-27 2016-04-27 广东万事泰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复合材料和锅具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231807A (zh) 2016-01-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231807B (zh) 一种复合材料、锅具及锅具的制造方法
CN102389266B (zh) 一种铁铝复合电磁炉用锅及其制备方法
CN104066365A (zh) 改进热传导性的烹调用具
CN105433764B (zh) 一种多用炒锅
CN205181059U (zh) 一种复合材料和锅具
CN206745220U (zh) 微波加热烤盘的盘盖结构
CN202981553U (zh) 快速升温电热锅
CN206761341U (zh) 锅具
CN104799675B (zh) 一种复合材料锅具及其制造方法
CN102920310A (zh) 一种电磁加热用锅具及立体加热的电磁烹饪器具
CN208687803U (zh) 电磁灶
CN203987488U (zh) 一种具有拉丝复合底的平底锅
CN107166444A (zh) 一种节能环保灶
CN203483268U (zh) 一种智能无油烟三层复合聚能锅
CN101156744A (zh) 一种微波烹调器具
CN209018506U (zh) 一种复底的三层铜煎盘
CN208658674U (zh) 内锅以及烹饪器具
CN201370446Y (zh) 多气孔节能调理锅
CN203802237U (zh) 新型砂锅
US20230008372A1 (en) Cooking Device Comprising A Multi-Layer Diffuser Base
CN204654578U (zh) 一种生铁少油烟不粘锅
CN216431842U (zh) 一种新型微波烤盘
CN209678183U (zh) 一种新型陶瓷煲
CN201205199Y (zh) 金属紫砂锅
CN201370447Y (zh) 单导管节能调理锅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