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229333A - 弹性装置及终端 - Google Patents

弹性装置及终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229333A
CN105229333A CN201380073989.2A CN201380073989A CN105229333A CN 105229333 A CN105229333 A CN 105229333A CN 201380073989 A CN201380073989 A CN 201380073989A CN 105229333 A CN105229333 A CN 10522933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astic arm
elastic
kink
arm
connecting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7398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229333B (zh
Inventor
曹金啼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Devi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Devi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Devi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Device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2293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2933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22933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2933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00Springs
    • F16F1/02Springs made of steel or other material having low internal friction; Wound, torsion, leaf, cup, ring or the like springs, the material of the spring not being relevant
    • F16F1/025Springs made of steel or other material having low internal friction; Wound, torsion, leaf, cup, ring or the like springs, the material of the spring not being relevant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particular shap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一种弹性装置及终端,包括:连接部(10);第一弹性臂(21),第一弹性臂(21)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前端(211)、第一弯折部(212)和第一后端(213),第一后端(213)与连接部(10)固定连接;第二弹性臂(22),第二弹性臂(22)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二前端(221)、第二弯折部(222)和第二后端(223),第二后端(223)与连接部(10)固定连接;第三弹性臂(23),第三弹性臂(23)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三前端(231)、第三弯折部(232)和第三后端(233),第三后端(233)与连接部(10)连接;第一弹性臂(21)、第二弹性臂(22)和第三弹性臂(23)位于连接部(10)的同一侧,且第二前端(221)位于第一前端(211)与连接部(10)之间,第三前端(231)位于第二前端(221)与连接部(10)之间。

Description

弹性装置及终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机械技术, 尤其涉及一种弹性装置及终端。
背景技术
结构类的弹性装置一般包括螺旋状弹性装置和弯折型弹性装置。
其中, 螺旋状弹性装置如弹簧, 弯折型弹性装置如弹片等。
通常, 弯折型弹性装置都是经过一次折弯的弹片, 所能提供的弹力较小。 为了增加弹力, 现有技术的做法是加厚弹片, 或者加大弹片的体积, 提供更 大的弹力。
但是, 加厚弹片容易使弹片出现塑性变形, 加大弹片的体积, 又会占用 更多的空间。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弹性装置及终端, 从而使弹片所能提 供的弹力大幅度增加, 有效避免过大厚度尺寸引发塑性变形。
第一方面,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弹性装置, 包括:
连接部;
第一弹性臂, 所述第一弹性臂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前端 第一弯折部和 第一后端, 所述第一后端与所述连接部固定连接;
第二弹性臂, 所述第二弹性臂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二前端 第二弯折部和 第二后端, 所述第二后端与所述连接部固定连接;
第三弹性臂, 所述第三弹性臂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三前端 第三弯折部和 第三后端, 所述第三后端与所述连接部连接;
所述第一弹性臂、 第二弹性臂和第三弹性臂位于所述连接部的同一侧, 且所述第二前端位于所述第一前端到所述连接部之间, 所述第三前端位于所 述第二前端到所述连接部之间。 结合第一方面, 在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所述连接部具 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连接侧和第二连接侧; 所述第一后端与所述第一连接侧固 定连接, 所述第二后端与所述第二连接侧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弯折部与所述 第二弯折部相对设置; 所述第三弯折部位于所述第一弯折部和第二弯折部之 间, 所述第三后端与所述第一连接侧连接, 且所述第三弯折部与所述第二弯 折部相对设置。
结合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 在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所述第一弯折部、 第二弯折部和第三弯折部分别呈弧状弯曲; 且所述第一弯 折部和第二弯折部分别朝相反方向凸出, 所述第三弯折部与所述第二弯折部 分别朝相反方向凸出。
结合第一方面或其第一种或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 在第一方面的第三 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还包括: 所述第一前端朝所述第二弹性臂凸出形成有 第一凸起部。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 在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 现方式中, 所述第三前端朝所述第二前端形成有第三凸起部。
结合第一至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任一种, 在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可 能的实现方式中, 还包括保护臂, 所述保护臂包括围设在所述第一弹性臂、 第二弹性臂和第三弹性臂周围的保护臂防护段, 以及与所述连接部固定连接 的第四后端。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在第一方面的第六种可能的 实现方式中, 所述保护臂防护段位于平行于所述连接部的平面内, 且所述保 护臂防护段距离所述连接部第一距离。
结合第一至第六中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在第一方面的第七种可能的实现 方式中, 所述第一弹性臂、第二弹性臂和第三弹性臂分别由长形板弯折形成。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七中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在第一方面的第八种可能的 实现方式中, 所述第一弹性臂、 第二弹性臂和第三弹性臂的对称截面均位于 垂直于所述连接部的同一平面内。
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终端, 包括如上任一所述的弹性装置。 本实施例提供的弹性装置及终端, 可以提供逐级递增的弹力, 增加弹性 装置的最大承载限额, 也扩大了弹性装置所能承载外力的范围; 另外, 与现 有技术相比, 不再需要增加各弹性臂的厚度, 有效避免过大厚度尺寸引发塑 性变形、 从而导致整个弹性装置失效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 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 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要介绍, 显而易见地, 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 明的一些实施例, 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 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 的前提下, 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 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弹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 2为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弹性装置的示意图;
图 3a为经过一次弯折的弹片受力状态下的主视图;
图 3b为图 3a所示弹片的力学仿真图;
图 3c为图 2所示弹性装置受力状态下的主视图;
图 3d为图 2所示弹性装置的力学仿真图;
图 4为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弹性装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 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 发明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显然, 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份实施 例, 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 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 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 范围。 实施例一 图 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弹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 2为本发明另 一实施例提供的弹性装置的立体图。
请参照图 1,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弹性装置, 包括: 连接部 10、 第一弹性 臂 21、 第二弹性臂 22和第三弹性臂 23 ; 其中, 第一弹性臂 21, 可包括依次 连接的第一前端 211、第一弯折部 212和第一后端 213, 第一后端 213与连接 部 10固定连接; 第二弹性臂 22可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二前端 221、 第二弯折 部 222和第二后端 223, 第二后端 223与连接部 10固定连接; 第三弹性臂 23 可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三前端 231、第三弯折部 232和第三后端 233, 第三后端 233与连接部 10连接; 第一弹性臂 21、第二弹性臂 22和第三弹性臂 23位于 连接部 10的同一侧, 且第二前端 221位于第一前端 21 1到连接部 10之间, 第三前端 231位于第二前端 221到连接部 10之间。
具体地, 连接部 10可以为一水平设置的板状体, 连接部 10的同一侧表 面上可以固定设置第一弹性臂 21、 第二弹性臂 22和第三弹性臂 23, 其中第 一后端 213、 第二后端 223和第三后端 233与连接部 10可以采用焊接、 粘接 等方式固定在一起, 当然也可以通过一体成型加工而成。 第一弹性臂 21、 第 二弹性臂 22和第三弹性臂 23可以由长形板状或柱状的弹性基材经过钣金折 弯工艺形成, 其弯折形成的第一弯折部 212、 第二弯折部 222和第三弯折部 232的具体形状不作限定, 例如可以沿折线弯折 (如图 1所示), 也可以沿曲 线弯折 (如图 2所示), 或者也可以将两者结合。
进一步地, 第一弯折部 212、 第二弯折部 222或第三弯折部 232的可分 别位于不同的平面内, 对应地, 第一后端 213、 第二后端 223和第三后端 233 与连接部 10 固定连接点可以不在同一直线上, 第一弹性臂 21、 第二弹性臂 22和第三弹性臂 23采用三维空间设置方式。 当然, 第一弯折部 212、 第二弯 折部 222或第三弯折部 232也可位于同一平面内, 对应地, 第一后端 213、 第二后端 223和第三后端 233可以排列呈一直线, 即第一弹性臂 21、 第二弹 性臂 22和第三弹性臂 23也可采用二维平面设置方式。 但是, 不论第一弹性 臂 21、 第二弹性臂 22和第三弹性臂 23采用哪种方式排列, 都需要保证第一 前端 211、 第二前端 221和第三前端 231之间的相对位置, gp, 第二前端 221 位于第一前端 21 1到连接部 10之间,第三前端 231位于第二前端 221到连接 部 10之间; 以连接部 10水平设置、 第一弹性臂 21、 第二弹性臂 22和第三 弹性臂 23分别位于连接部 10上方为例, 第一前端 211应位于最上方, 第二 前端 221可以位于第一前端 211正下方、 或第一弯折部 212下方, 第三前端 231则可位于第二前端 221正下方、 或第二弯折部 212下方, 以在整体装置 受到垂直于连接部 10的压力时, 第一弹性臂 21受压变形后可碰触到第二弹 性臂 22、 并进一步压迫第二弹性臂 22使其变形碰触到第三弹性臂 23, 从而 使各弹性臂一同抵抗外部压力。
本实施例提供的弹性装置在安装时, 可使各弹性臂所在一侧朝向外部压 力施加部件, 当该压力较小, 使得在其作用下第一弹性臂 21的变形未碰触到 第二弹性臂 22时, 整个装置的提供的弹性恢复力都由第一弹性臂 21提供; 当该压力较大, 使得第一弹性臂 21变形后碰触到第二弹性臂 22、 并带动第 二弹性臂 22发生变形时, 整个装置提供的弹性恢复力由第一弹性臂 21和第 二弹性臂 22共同提供; 而当该压力更大, 使得第一弹性臂 21带动第二弹性 臂 22共同变形、直至第二弹性臂 22碰触到其下方的第三弹性臂 23后, 则可 使第一弹性臂 21、 第二弹性臂 22和第三弹性臂 23都发生弹性形变、 且共同 为该装置提供抵抗外压的弹性恢复力。
由此可见, 本实施例提供的弹性装置, 可以提供逐级递增的弹力, 增加 弹性装置的最大承载限额, 也扩大了弹性装置所能承载外力的范围; 另外, 与现有技术相比, 不再需要增加各弹性臂的厚度, 有效避免过大厚度尺寸引 发塑性变形、 从而导致整个弹性装置失效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 本实施例的弹性装置可以采用金属材料或非金属材料等 弹性材料制造, gp, 可以为导电体, 可以用于各中电子设备的电池安装等场 景, 也可以为非导电体, 用于非导电场景、 以及需要彼此绝缘且需要提供弹 力的场景。 当然, 弹性装置的应用场景本实施例中对此并不限定。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 以第一弹性臂、 第二弹性臂和第三弹 性臂采用二维平面设置形式为例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 2所示, 本实施例提供 的弹性装置中,连接部 10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连接侧 101和第二连接侧 102 ; 第一后端 213与该第一连接侧 101固定连接,第二后端 223与第二连接侧 102 固定连接, 则第一弯折部 212与第二弯折部 222相对设置; 第三弯折部 232 位于第一弯折部 212和第二弯折部 222之间, 第三后端 233与上述第一连接 侧 101连接, 且第三弯折部 232与第二弯折部 222相对设置。 gp, 第一弹性 臂 21和第三弹性臂 23可以分别连接在连接部 10的同一侧 (第一连接侧 101 ), 第二弹性臂 22则连接在相反的第二连接侧 102, 其中, 第一后端 213可以为 两个, 且两个第一后端 213分别固定连接在第一连接侧上、 第三后端 233的 并且, 第一弯折部 212、 第二弯折部 222和第三弯折部 232可分别呈弧 状弯曲, 且第一弯折部 212和第二弯折部 222分别朝相反方向凸出, 第三弯 折部 232与第二弯折部 222分别朝相反方向凸出;也就是说,第一弯折部 212 位于第三弯折部 232外侧、 且两者朝同一方向凸出, 本实施例中, 由于第三 弯折部 232位于第一弯折部 212和第二弯折部 222之间, 则整个装置占用的 空间即由第一弹性臂 21和第二弹性臂 22围成, 结构更为紧凑, 有利于降低 整个弹性装置的空间占用量。
另外, 第一弯折部 212、 第二弯折部 222和第三弯折部 232的延伸形状 和尺寸只需确保第一前端 211、 第二前端 221和第三前端 231沿逐渐靠近连 接部 10的方向上直线排列; 其中, 弯曲曲率及各弯折部的横截面尺寸则可以 根据需要每个弹性臂提供的弹性恢复力的值来确定, 进而还可以确定第一前 端 21 1、 第二前端 221和第三前端 231之间的间隙, 以保证每个弹性臂在发 生塑性变形之前即可以碰触到相邻的弹性臂, 保证弹性装置的可靠工作; 且 还可以节省材料, 节约制造成本。
在具体加工工艺中, 第一弹性臂 21、 第二弹性臂 22和第三弹性臂 23可 分别由长形板弯折形成,即使长形板沿长度方向进行弯折形成所需弯曲曲线, 则加工形成的弹性臂的总长即为原长形板的长度, 该弹性臂的宽度则为原长 形板的宽度, 该弹性臂的厚度为原长形板的板厚, 加工时仅需选择合适尺寸、 材质的长形板即可。
长形板弯折形成的第一弹性臂 21、 第二弹性臂 22和第三弹性臂 23的对 称截面均位于连接部 10的同一平面内。 其中, 第一弹性臂 21的对称截面是 指, 垂直于第一弹性臂 21宽度方向的、 贯穿第一弹性臂 21的截面, 且该截 面将第一弹性臂 21 分关于该截面对称的两部分, 则每一部分与第一弹性臂 21的弯曲形状完全相同、 厚度为第一弹性臂 21的一半; 第二弹性臂 22和第 三弹性臂 23的对称截面含义与之类似, 此处不再赘述。各弹性臂的对称截面 位于一个垂直于连接部 10的平面内, 则使得各弹性臂均关于同一平面对称, 且各弹性臂均垂直于连接部 10, 可使其最大程度地发挥其弹性作用, 且具有 良好的结构稳定性, 进一步保证了整个弹性装置的可靠工作。
图 3a为现有技术中的弹片受力状态下的主视图; 图 3b为图 3a所示弹片 的力学仿真图; 图 3c为图 2所示弹性装置受力状态下的主视图; 图 3d为图 2所示弹性装置的力学仿真图; 如图 3a〜图 3d所示, 现有技术中的弹片能承 受的最大力为 2牛顿, 本实施例包括三个弯折弹片的弹性装置能承受 4. 5牛 顿以上的力, 大大提高了弹性装置的承载极限。 本实施例提供的弹性装置, 能够提供逐级递增的、 更大的弹力, 且结构 紧凑, 占用空间小, 避免了增加厚度而引发塑性变形和体积增大的问题, 且 便于加工。
进一步地, 请参阅图 2和图 3c, 第一前端 211朝第二弹性臂 22可凸出 形成有第一凸起部 201, 以减小第一弹性臂 21和第二弹性臂 22之间的距离; 类似地, 第三前端 231朝第二前端 232可形成有第三凸起部 203, 以减小第 二弹性臂 22和第三弹性臂 23之间的间隙; 具体地, 可以将第一前端 211朝 连接部 10—侧弯折形成翻边, 以作为第一凸起部 201 ; 第三凸起部 203可为 通过冲压形成在第三前端 231朝向第二前端 221表面的凸起。
这样, 在便可实现在第一弯折部 212、第二弯折部 222和第三弯折部 232 不变的情况下, 调整自然状态下第一弹性臂 21、 第二弹性臂 22和第三弹性 臂 23之间的间隙, 从而调整弹簧装置提供弹力的变化梯度。
实施例三
图 4为本发明又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弹性装置的示意图; 本实施例在实施 例二的基础上增加了保护臂。 如图 4所示, 本实施例提供的弹性装置在实施 例二的基础上, 还包括保护臂 41, 该保护臂 41包括围设在第一弹性臂 21、 第二弹性臂 22和第三弹性臂 23周围的保护臂防护段 411, 以及与连接部 10 固定连接的第四后端 412。
具体地, 保护臂防护段 411还可以呈封闭或半封闭的环状, 第一弹性臂 21、 第二弹性臂 22和第三弹性臂 23则可以设置该环状的保护臂防护段 41 1 围成的区域内, 第四后端 412的一端可以与保护臂防护段 411固定、 另一端 则可以与连接部 10固定。当然第四后端 412与保护臂防护段 411可以为一体 结构, 而且, 整个保护臂 41与连接部 10也可为一体成型结构, 此时, 保护 臂防护段 411可以呈半封闭环状, 分别形成于保护臂防护段 411两端的第四 后端 412分别连接于连接部 10上第二后端 223的两侧。保护臂防护段 411与 各弹性臂可以接触或不接触, 用于对其内部的第一弹性臂 21、第二弹性臂 22 和第三弹性臂 23起到止挡作用, 保证在垂直于连接部 10的压力作用下各侧 壁仅朝连接部 10变形, 防止各弹性臂向周围倾倒。
进一步地, 保护臂防护段 411可位于平行于连接部 10的平面内, 且保护 臂防护段 411距离连接部第一距离; 其中, 该保护臂防护段 411的距离连接 部 10的第一距离应保证在整个装置处于最大承载状态时、 大于第三后端 233 距离连接部 10的距离, 从而保证防护臂防护段 411不承载, 保证弹性装置能 达到提供最大弹性力的最大压缩状态。
另外, 保护臂防护段 411 还可以为表面贴装技术 (Surface Mounted Technology, SMT)提供吸盘的位置, gp, 可以在保护臂防护段 411的表面上 设置多个吸盘, 并通过该吸盘将弹性装置固定安装到相应的电子设备上, 进 一步方便了安装工艺。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终端, 包括上述各实施例所述的弹性装置, 其中弹性 装置的结构和功能与前述实施例类似, 此处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各实施例提供的弹性装置可以用于手机等移动终端, 也可以用于需要占用空间小且弹力较大的弹性装置的其他设备。
最后应说明的是: 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而非对 其限制; 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本领域的普通 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 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 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 并 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9)

  1. 权利 要 求
    1、 一种弹性装置, 其特征在于, 包括:
    连接部;
    第一弹性臂, 所述第一弹性臂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前端、 第一弯折部和 第一后端, 所述第一后端与所述连接部固定连接;
    第二弹性臂, 所述第二弹性臂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二前端、 第二弯折部和 第二后端, 所述第二后端与所述连接部固定连接;
    第三弹性臂, 所述第三弹性臂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三前端、 第三弯折部和 第三后端, 所述第三后端与所述连接部连接;
    所述第一弹性臂、 第二弹性臂和第三弹性臂位于所述连接部的同一侧, 且所述第二前端位于所述第一前端到所述连接部之间, 所述第三前端位于所 述第二前端到所述连接部之间。
  2. 2、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弹性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部具有相对 设置的第一连接侧和第二连接侧;所述第一后端与所述第一连接侧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后端与所述第二连接侧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弯折部与所述第二弯折 部相对设置; 所述第三弯折部位于所述第一弯折部和第二弯折部之间, 所述 第三后端与所述第一连接侧连接, 且所述第三弯折部与所述第二弯折部相对 设置。
  3. 3、 根据权利要求 2所述的弹性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弯折部、 第 二弯折部和第三弯折部分别呈弧状弯曲; 且所述第一弯折部和第二弯折部分 别朝相反方向凸出,所述第三弯折部与所述第二弯折部分别朝相反方向凸出。
  4. 4、 根据权利要求 1或 2或 3所述的弹性装置, 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 所 述第一前端朝所述第二弹性臂凸出形成有第一凸起部。
  5. 5、 根据权利要求 4所述的弹性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前端朝所述 第二前端形成有第三凸起部。
  6. 6、根据权利要求 2-5任一所述的弹性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保护臂, 所述保护臂包括围设在所述第一弹性臂、 第二弹性臂和第三弹性臂周围的保 护臂防护段, 以及与所述连接部固定连接的第四后端。
  7. 7、 根据权利要求 6所述的弹性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护臂防护段位 于平行于所述连接部的平面内, 且所述保护臂防护段距离所述连接部第一距 8、 根据权利要求 2-7任一项所述的弹性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弹 性臂、 第二弹性臂和第三弹性臂分别由长形板弯折形成。
  8. 9、 根据权利要求 8所述的弹性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弹性臂、 第 二弹性臂和第三弹性臂的对称截面均位于垂直于所述连接部的同一平面内。
  9. 10、 一种终端, 其特征在于, 包括如权利要求 1-9任一所述的弹性装置。
CN201380073989.2A 2013-09-04 2013-09-04 弹性装置及终端 Active CN10522933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13/082912 WO2015032035A1 (zh) 2013-09-04 2013-09-04 弹性装置及终端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229333A true CN105229333A (zh) 2016-01-06
CN105229333B CN105229333B (zh) 2017-03-08

Family

ID=526276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73989.2A Active CN105229333B (zh) 2013-09-04 2013-09-04 弹性装置及终端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5229333B (zh)
WO (1) WO201503203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623221B (zh) * 2016-07-13 2020-03-13 泰科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弹性端子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2070905A2 (en) * 2001-03-02 2002-09-12 Newfrey Llc Low insertion effort u-base retainer
US6691380B2 (en) * 2001-07-31 2004-02-17 Eustathios Vassiliou Revocable Trust Fasteners of increased holding power
CN201575009U (zh) * 2009-12-28 2010-09-08 哈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弹性卡扣
CN201726621U (zh) * 2010-05-28 2011-01-26 国基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电子装置
CN102016333A (zh) * 2008-05-07 2011-04-13 A·雷蒙德公司 将两个零件保持在一起的夹子
CN102653230A (zh) * 2011-03-01 2012-09-05 八千代工业株式会社 燃料箱的缓冲部件的安装结构
CN202686206U (zh) * 2012-06-21 2013-01-23 济南吉利汽车有限公司 用于车门内饰板安装的弹性卡子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494725A (en) * 1993-07-26 1996-02-27 Nippon Steel Corporation Load bearing pad
DE20202050U1 (de) * 2002-02-11 2002-06-13 Heidinger Florian Stützkörper, insbesondere zur elastischen Abstützung eines Sitz- oder Liegeelements
DE202009005228U1 (de) * 2009-09-04 2010-10-21 Froli Kunststoffwerk Heinrich Fromme Ohg Verbindungselement für Federkernelemente
CN202851770U (zh) * 2012-04-13 2013-04-03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弹性件、具有该弹性件的弹性机构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2070905A2 (en) * 2001-03-02 2002-09-12 Newfrey Llc Low insertion effort u-base retainer
US6691380B2 (en) * 2001-07-31 2004-02-17 Eustathios Vassiliou Revocable Trust Fasteners of increased holding power
CN102016333A (zh) * 2008-05-07 2011-04-13 A·雷蒙德公司 将两个零件保持在一起的夹子
CN201575009U (zh) * 2009-12-28 2010-09-08 哈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弹性卡扣
CN201726621U (zh) * 2010-05-28 2011-01-26 国基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电子装置
CN102653230A (zh) * 2011-03-01 2012-09-05 八千代工业株式会社 燃料箱的缓冲部件的安装结构
CN202686206U (zh) * 2012-06-21 2013-01-23 济南吉利汽车有限公司 用于车门内饰板安装的弹性卡子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5032035A1 (zh) 2015-03-12
CN105229333B (zh) 2017-03-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229333A (zh) 弹性装置及终端
JP6668470B2 (ja) 圧接コンタクトとその製造方法
WO2017179548A1 (ja) 圧接コンタクト
CN205596335U (zh) 扬声器模组
CN102270795A (zh) 公连接器及其应用的连接器组件
JP5727765B2 (ja) コネクタ
CN207517922U (zh) 一种终端
CN203589274U (zh) 电连接器端子
CN201859994U (zh) 连接器
CN103414039B (zh) 高频连接器之端子结构
CN2904329Y (zh) 电连接器
CN202308489U (zh) 一种hdmi连接器的新型改进结构
CN204885532U (zh) 防震连接器
CN104979672B (zh) Usb插头结构及连接器结构
CN205159573U (zh) 多触点弹片连接器结构及用于连接器的弹性臂
CN212517604U (zh) 受力机构及其构成的连接器
CN219553917U (zh) 一种双触点接触弹片
CN201639023U (zh) 电连接器
CN204144522U (zh) 一种按压式连接器端子
JP2011222390A (ja) 端子金具
CN204179281U (zh) 电连接器组合
CN103594836B (zh) 电连接器及应用该电连接器的电子装置
CN111244644B (zh) 一种弹片及电子设备
CN202737179U (zh) 电连接器
CN204179322U (zh) 精密型高传输速率板上型usb电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71027

Address after: Metro Songshan Lake high 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Guangdong Province, Dongguan City Road 523808 No. 2 South Factory (1) project B2 -5 production workshop

Patentee after: HUAWEI terminal (Dongguan) Co., Ltd.

Address before: 518129 Longgang District, Guangdong, Bantian HUAWEI base B District, building 2, building No.

Patentee before: Huawei Device Co., 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523808 Southern Factory Building (Phase I) Project B2 Production Plant-5, New Town Avenue, Songshan Lake High-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Donggu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Huawei Device Co., Ltd.

Address before: 523808 Southern Factory Building (Phase I) Project B2 Production Plant-5, New Town Avenue, Songshan Lake High-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Donggu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HUAWEI terminal (Dongguan) Co., 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