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220697A - 型钢与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组合结构支撑及其施工方法 - Google Patents

型钢与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组合结构支撑及其施工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220697A
CN105220697A CN201510753591.4A CN201510753591A CN105220697A CN 105220697 A CN105220697 A CN 105220697A CN 201510753591 A CN201510753591 A CN 201510753591A CN 105220697 A CN105220697 A CN 10522069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eel
support
guan liang
purlin beam
reinforced concre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753591.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汪小健
吴亮
陈家冬
别小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xi City Great Zhu Geo-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xi City Great Zhu Geo-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xi City Great Zhu Geo-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xi City Great Zhu Geo-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10753591.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220697A/zh
Publication of CN1052206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2069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型钢与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组合结构支撑及其施工方法,其包括支护桩和冠梁,冠梁浇筑连接于支护桩的顶端面,支护桩锚入到冠梁内,冠梁为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梁,冠梁相邻的两边设有第一角撑,第一角撑为混凝土角撑,冠梁的两长边之间设有至少一组第一对撑,第一对撑包括竖直向上的钢立柱和一组型钢支撑杆,型钢支撑杆由若干型钢支撑单元拼装构成,型钢支撑杆连接于钢立柱上。本发明降低工程造价,利用预应力筋使梁的刚度增大,减少了对撑和角撑的数量,增大了基坑的施工作业空间,方便土方开挖和地下结构施工,提高了施工效率,采用型钢与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合,既降低了连接节点处施工难度,又提高了材料重复利用率。

Description

型钢与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组合结构支撑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土木工程领域,更具体涉及型钢与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组合结构支撑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在大型深基坑工程领域中,为了保证地下结构及基坑周边环境的安全,需要在基坑深度范围内设置一道或几道内支撑的支护形式,以抵抗由土压力和地面荷载产生的巨大水平力。内支撑需要布置成几何尺寸巨大的水平桁架,沿桁架位置每隔一段距离还要布置立柱,在某些基坑工程中,水平桁架支撑和立柱往往纵横交错,给土方工程和后续建筑工程带来很大影响。
目前,国内基坑常用的支撑体系有三种:全混凝土支撑体系、钢管与混凝土支撑体系和全钢支撑体系。全混凝土支撑体系,虽然施工速度快,但是后续施工作业空间小、材料重复利用率低、拆撑困难、延长工期;钢管与混凝土支撑体系,钢管构件多,后续挖土施工作业空间受限;全钢支撑体系,虽然后期材料重复利用率高,但是材料一次性投入巨大,连接节点处施工难度大,施工技术要求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工程造价低,材料重复利用率高,增大了基坑的施工作业空间,方便土方开挖和地下结构施工的型钢与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组合结构支撑及其施工方法。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型钢与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组合结构支撑,其包括支护桩和冠梁,冠梁浇筑连接于支护桩的顶端面,支护桩锚入到冠梁内,冠梁为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梁,冠梁相邻的两边设有第一角撑,第一角撑为混凝土角撑,冠梁的两长边之间设有至少一组第一对撑,第一对撑包括竖直向上的钢立柱和一组型钢支撑杆,型钢支撑杆由若干型钢支撑单元拼装构成,型钢支撑杆连接于钢立柱上。由此,冠梁为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梁较传统的混凝土梁受力抗变形能力增强,由于对梁身施加预应力,梁身的刚度进一步增加,能够减小变形;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梁的冠梁结构能达到减少角撑和对撑,增大基坑的施工空间,减小拆撑工程量,而且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性价比也远高于普通钢筋混凝土结构,所以采用本发明所述的组合机构支撑大大节约了支护材料的用量;角撑为混凝土角撑,降低了连接节点处施工难度;、钢立柱和型钢支撑单元,都可以重复利用,提高了材料重复利用率。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冠梁内设置有第一钢筋笼,第一钢筋笼由第一主筋和套设于第一主筋外的第一箍筋构成,第一钢筋笼内固定有第一套管,第一套管内设有第一预应力筋,冠梁的两长边与第一对撑的连接处留有冠梁锚具让位,冠梁锚具让位设有对第一预应力筋施加预应力的锚具。由此,通过在冠梁布置第一预应力筋,浇筑混凝土,待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后,对冠梁内部的第一预应力筋进行张拉并用锚具锁定,由于对梁身施加预应力,梁身的刚度进一步增加,能够减小变形。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冠梁的两短边设有对第一预应力筋施加预应力的锚具。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冠梁的内侧预埋有第一托板,型钢支撑杆的两端通过第一托板连接冠梁。由此,型钢支撑杆的两端通过螺栓锁紧第一托板与冠梁相连接,降低了连接节点处施工难度。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支护桩的内侧面浇筑连接有围檩梁,围檩梁为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梁,围檩梁与支护桩之间设有吊筋,围檩梁相邻的两边设有第二角撑,第二角撑为混凝土角撑,围檩梁的两长边之间设有至少一组第二对撑,第二对撑由若干型钢支撑单元拼装安装于钢立柱上构成。由此,围檩梁为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梁较传统的混凝土梁受力抗变形能力增强,由于对梁身施加预应力,梁身的刚度进一步增加,能够减小变形;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梁的围檩梁结构能达到减少角撑和对撑,增大基坑的施工空间,减小拆撑工程量。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围檩梁内设置有第二钢筋笼,第二钢筋笼由第二主筋和套设于第二主筋外的第二箍筋构成,第二钢筋笼内固定有第二套管,第二套管内设有第二预应力筋,围檩梁的两长边与第二对撑的连接处留有围檩梁锚具让位,围檩梁锚具让位设有对第二预应力筋施加预应力的锚具。由此,通过在围檩梁分别布置第二预应力筋,浇筑混凝土,待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后,对围檩梁内部的第二预应力筋进行张拉并用锚具锁定,由于对梁身施加预应力,梁身的刚度进一步增加,能够减小变形。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围檩梁的内侧预埋有第二托板,第二对撑的两端通过第二托板连接围檩梁。由此,第二对撑的两端通过螺栓锁紧第二托板与围檩梁相连接,降低了连接节点处施工难度。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围檩梁的两短边设有对第二预应力筋施加预应力的锚具。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型钢与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组合结构支撑的施工方法,其具体施工步骤为:
步骤1:在预定的基坑侧壁内侧位置,施工一排支护桩;
步骤2:对冠梁与第一对撑的连接处以及钢立柱位置进行定位;
步骤3:在定位好的钢立柱位置,施工钢立柱;
步骤4:在支护桩强度达到80%要求后,及时挖出支护桩桩头部分土方,土方挖至冠梁底部标高以下150~200mm;
步骤5:破除支护桩桩头混凝土;
步骤6:弹出冠梁的中心线;
步骤7:制作冠梁的第一钢筋笼;
步骤8:模板安装加固,用混凝土浇筑第一角撑和冠梁,在定位的冠梁与第一对撑的连接处预留浇筑位,并在冠梁上预埋第一托板和锚具承压板;
步骤9:在钢立柱上安装型钢支撑杆,型钢支撑杆通过螺栓连接冠梁上的第一托板,构成第一对撑;
步骤10:在冠梁的混凝土强度达到75%时进行第一预应力筋的张拉并用锚具锁定;
步骤11:浇筑步骤8得到的预留浇筑位,并预留出冠梁锚具让位;
步骤12:开挖基坑内土方,土方挖至围檩梁的预定位置;
步骤13:支护桩的内侧制作安装围檩梁的第二钢筋笼并安装吊筋;
步骤14:模板安装加固,用混凝土浇筑第二角撑和围檩梁,在围檩梁与第二对撑的连接处预留浇筑位,并在围檩梁上预埋第二托板和锚具承压板;
步骤15:在钢立柱上安装第二对撑,第二对撑通过螺栓连接围檩梁上的第二托板;
步骤16:在围檩梁的混凝土强度达到75%时进行第二预应力筋的张拉并用锚具锁定;
步骤17:浇筑步骤14得到的预留浇筑位,并预留出围檩梁锚具让位;
步骤18:完成围檩梁后,即可进行下一步基坑挖土作业。
本发明的优点是:本发明所提供的型钢与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组合结构支撑及其施工方法,降低工程造价,利用预应力筋使冠梁和围檩梁的刚度增大、跨度增大,减少了对撑和角撑的数量,增大了基坑的施工作业空间,方便土方开挖和地下结构施工,提高了施工效率,采用型钢与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合,既降低了连接节点处施工难度,又提高了材料重复利用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型钢与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组合结构支撑的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冠梁的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的围檩梁的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2所示的冠梁与第一对撑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A-A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4中A1-A1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3所示的围檩梁与第二对撑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中B-B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7中B1-B1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至3所示,本发明所述一实施方式的型钢与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组合结构支撑及其施工方法,其包括支护桩1和冠梁2,冠梁2浇筑连接于支护桩1的顶端面,支护桩1锚入到冠梁2内,冠梁2与支护桩1浇筑成一体。冠梁2为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梁,冠梁2相邻的两边即四角处均浇筑有第一角撑21,第一角撑21为混凝土角撑。冠梁2的两长边之间设有至少一组第一对撑3,第一对撑3包括竖直向上的钢立柱31和一组型钢支撑杆32,型钢支撑杆32由若干型钢支撑单元拼装构成,型钢支撑杆32连接于钢立柱31上。
如图4至6所示,冠梁2内设置有第一钢筋笼4,第一钢筋笼4由第一主筋41和套设于第一主筋41外的第一箍筋42构成,第一钢筋笼4内固定有第一套管43,第一套管43内设有第一预应力筋44,冠梁2的两长边与第一对撑的连接处留有冠梁锚具让位22,冠梁锚具让位22设有对第一预应力筋44施加预应力的锚具5。冠梁2的两短边设有对第一预应力筋44施加预应力的锚具5。冠梁2的内侧预埋有第一托板23,型钢支撑杆32的两端通过第一托板连接冠梁2。型钢支撑杆32的两端通过螺栓锁紧第一托板23与冠梁2相连接,降低了连接节点处施工难度。
冠梁2为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梁较传统的混凝土梁受力抗变形能力增强,通过在冠梁2布置第一预应力筋44,浇筑混凝土,待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后,对冠梁2内部的第一预应力筋44进行张拉并用锚具5锁定,对梁身施加预应力,梁身的刚度进一步增加,能够减小变形。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梁的冠梁2结构能达到减少角撑和对撑,增大基坑的施工空间,减小拆撑工程量,而且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性价比也远高于普通钢筋混凝土结构,所以采用本发明所述的组合机构支撑大大节约了支护材料的用量。第一角撑21为混凝土角撑,降低了连接节点处施工难度。钢立柱31和型钢支撑杆32,都可以重复利用,提高了材料重复利用率。
如图7至9所示,支护桩1的内侧面浇筑连接有围檩梁6,围檩梁6为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梁,围檩梁6与支护桩1之间设有吊筋11,围檩梁6相邻的两边即四角处均浇筑有第二角撑61,第二角撑61为混凝土角撑。围檩梁6的两长边之间设有至少一组第二对撑62,第二对撑62由若干型钢支撑单元拼装安装于钢立柱31上构成。
围檩梁6内设置有第二钢筋笼7,第二钢筋笼7由第二主筋71和套设于第二主筋71外的第二箍筋72构成,第二钢筋笼7内固定有第二套管73,第二套管73内设有第二预应力筋74,围檩梁6的两长边与第二对撑62的连接处留有围檩梁锚具让位63,围檩梁锚具让位63设有对第二预应力筋74施加预应力的锚具5。围檩梁6的两短边设有对第二预应力筋74施加预应力的锚具5。围檩梁6的内侧预埋有第二托板64,第二对撑62的两端通过第二托板64连接围檩梁6。第二对撑62的两端通过螺栓锁紧第二托板64与围檩梁6相连接,降低了连接节点处施工难度。
围檩梁6为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梁较传统的混凝土梁受力抗变形能力增强,通过在围檩梁6分别布置第二预应力筋74,浇筑混凝土,待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后,对围檩梁6内部的第二预应力筋74进行张拉并用锚具5锁定,对梁身施加预应力,梁身的刚度进一步增加,能够减小变形;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梁的围檩梁6结构能达到减少角撑和对撑,增大基坑的施工空间,减小拆撑工程量。
第一预应力筋44和第二预应力筋74均采用无粘结预应力筋,无粘结预应力筋为单根、多根钢筋或钢绞线制成。在本实施例中,采用多根钢绞线作为预应力筋,该预应力筋与混凝土不直接接触,处于无粘结的状态。预应力筋和套管之间设防腐油脂层,张拉摩擦损失小,使用期预应力筋可补张拉。在实际的应用中,可根据受力和变形控制要求,选择确定预应力筋的根数以及种类。对于一些受力要求低的,可采用单根钢筋作为预应力筋,就能满足要求。
该型钢与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组合结构支撑的施工方法,其具体施工步骤为:
步骤1:在预定的基坑侧壁内侧位置,施工一排支护桩1;
步骤2:对冠梁2与第一对撑3的连接处以及钢立柱31位置进行定位;
步骤3:在定位好的钢立柱31位置,施工钢立柱31;
步骤4:在支护桩1强度达到80%要求后,及时挖出支护桩1桩头部分土方,土方挖至冠梁2底部标高以下150~200mm;
步骤5:破除支护桩1桩头混凝土;
步骤6:弹出冠梁2的中心线;
步骤7:制作冠梁2的第一钢筋笼4;
步骤8:模板安装加固,用混凝土浇筑第一角撑21和冠梁2,在定位的冠梁2与第一对撑3的连接处预留浇筑位,并在冠梁2上预埋第一托板23和锚具承压板;
步骤9:在钢立柱1上安装型钢支撑杆32,型钢支撑杆32通过螺栓连接冠梁2上的第一托板23,构成第一对撑3;
步骤10:在冠梁2的混凝土强度达到75%时进行第一预应力筋44的张拉并用锚具5锁定;
步骤11:浇筑步骤8得到的预留浇筑位,并预留出冠梁锚具让位22;
步骤12:开挖基坑内土方,土方挖至围檩梁6的预定位置;
步骤13:支护桩1的内侧制作安装围檩梁6的第二钢筋笼7并安装吊筋11;
步骤14:模板安装加固,用混凝土浇筑第二角撑61和围檩梁6,在围檩梁6与第二对撑62的连接处预留浇筑位,并在围檩梁6上预埋第二托板64和锚具承压板;
步骤15:在钢立柱3上安装第二对撑62,第二对撑62通过螺栓连接围檩梁6上的第二托板64;
步骤16:在围檩梁6的混凝土强度达到75%时进行第二预应力筋74的张拉并用锚具5锁定;
步骤17:浇筑步骤14得到的预留浇筑位,并预留出围檩梁锚具让位63;
步骤18:完成围檩梁6后,即可进行下一步基坑挖土作业。
工程实例:
基坑平面尺寸为宽50.0m*长86.0m,开挖深度为10.0m。基坑支护形式采用:支护桩、一道冠梁、一道围檩梁、一道第一对撑,冠梁设置在地面,围檩梁设置在-5.0部位。
具体施工步骤为:
步骤1:在预定的宽50.0m*长86.0m基坑侧壁内侧位置,施工一排支护桩1;
步骤2:对冠梁2与第一对撑3的连接处以及钢立柱31位置进行定位,具体的,第一对撑3的宽度设定为6.0m,设定将长度为86.0m的冠梁2长边从中间分为两段,将第一对撑3设定在冠梁2的两长边的中间位置,钢立柱31的位置也就是第一对撑3的位置;
步骤3:在定位好的钢立柱31位置,施工钢立柱31;
步骤4:在支护桩1强度达到80%要求后,及时挖出支护桩1桩头部分土方,土方挖至冠梁2底部标高以下150~200mm;
步骤5:破除支护桩1桩头混凝土;
步骤6:弹出冠梁2的中心线;
步骤7:制作冠梁2的第一钢筋笼4,具体的,第一钢筋笼4由第一主筋41和套设于第一主筋41外的第一箍筋42构成,第一钢筋笼4内固定有第一套管43,第一套管43内布置有第一预应力筋44;
步骤8:模板安装加固,用混凝土浇筑第一角撑21和冠梁2,在定位的冠梁2与第一对撑3的连接处预留浇筑位,预留的浇筑位也就是在冠梁2长边的中间断开的位置;在冠梁2的内侧壁上预埋第一托板23,在冠梁2需要对第一预应力筋44进行张拉锚固的位置预埋锚具承压板;
步骤9:在钢立柱1上安装型钢支撑杆32,型钢支撑杆32由若干型钢支撑单元拼装构成,型钢支撑杆32的两端通过螺栓连接冠梁2上的第一托板23,构成第一对撑3;
步骤10:在冠梁2的混凝土强度达到75%时进行第一预应力筋44的张拉并用锚具5锁定;
步骤11:浇筑步骤8得到的预留浇筑位,并预留出冠梁锚具让位22;
步骤12:开挖基坑内土方,土方挖至围檩梁6的预定位置;
步骤13:支护桩1的内侧制作安装围檩梁6的第二钢筋笼7并安装吊筋11,具体的,第二钢筋笼7由第二主筋71和套设于第二主筋71外的第二箍筋72构成,第二钢筋笼7内固定有第二套管73,第二套管73内设有第二预应力筋74,再用吊筋11的一端连接围檩梁6的第二钢筋笼7,用吊筋11的另一端连接支护桩;
步骤14:模板安装加固,用混凝土浇筑第二角撑61和围檩梁6,由于设定将长度为86.0m的冠梁2长边从中间分为两段,对应的,围檩梁6长边也从中间分为两段,在围檩梁6与第二对撑62的连接处预留浇筑位,预留的浇筑位也就是在围檩梁6长边的中间断开的位置;在围檩梁6的内侧壁上预埋第二托板64,在围檩梁6需要对第二预应力筋74进行张拉锚固的位置预埋锚具承压板;
步骤15:在钢立柱3上安装第二对撑62,第二对撑62由若干型钢支撑单元拼装构成,第二对撑62的两端通过螺栓连接围檩梁6上的第二托板64;
步骤16:在围檩梁6的混凝土强度达到75%时进行第二预应力筋74的张拉并用锚具5锁定;
步骤17:浇筑步骤14得到的预留浇筑位,并预留出围檩梁锚具让位63;
步骤18:完成围檩梁6后,即可进行下一步基坑挖土作业。
本发明所提供的型钢与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组合结构支撑及其施工方法,降低工程造价,利用预应力筋使冠梁2和围檩梁6的刚度增大,减少了对撑和角撑的数量,增大了基坑的施工作业空间,方便土方开挖和地下结构施工,提高了施工效率,采用型钢与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合,既降低了连接节点处施工难度,又提高了材料重复利用率。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其它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9)

1.型钢与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组合结构,包括支护桩(1)和冠梁(2),所述冠梁(2)浇筑连接于支护桩(1)的顶端面,所述支护桩(1)锚入到冠梁(2)内,其特征在于,所述冠梁(2)为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梁,所述冠梁(2)相邻的两边设有第一角撑(21),所述第一角撑(21)为混凝土角撑,冠梁(2)的两长边之间设有至少一组第一对撑(3),所述第一对撑(3)包括竖直向上的钢立柱(31)和一组型钢支撑杆(32),所述型钢支撑杆(32)由若干型钢支撑单元拼装构成,所述型钢支撑杆(32)连接于钢立柱(31)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型钢与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组合结构支撑,其特征在于,所述冠梁(2)内设置有第一钢筋笼(4),所述第一钢筋笼(4)由第一主筋(41)和套设于第一主筋(41)外的第一箍筋(42)构成,所述第一钢筋笼(4)内固定有第一套管(43),所述第一套管(43)内设有第一预应力筋(44),所述冠梁(2)的两长边与第一对撑(3)的连接处留有冠梁锚具让位(22),所述冠梁锚具让位(22)设有对第一预应力筋(44)施加预应力的锚具(5)。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型钢与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组合结构支撑,其特征在于,所述冠梁(2)的两短边设有对第一预应力筋(44)施加预应力的锚具(5)。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型钢与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组合结构支撑,其特征在于,所述冠梁(2)的内侧预埋有第一托板(23),所述型钢支撑杆(32)的两端通过第一托板(23)连接冠梁(2)。
5.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型钢与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组合结构支撑,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护桩(1)的内侧面浇筑连接有围檩梁(6),所述围檩梁(6)为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梁,所述围檩梁(6)与支护桩(1)之间设有吊筋(11),所述围檩梁(6)相邻的两边设有第二角撑(61),所述第二角撑(61)为混凝土角撑,围檩梁(61)的两长边之间设有至少一组第二对撑(62),所述第二对撑(62)由若干型钢支撑单元拼装安装于钢立柱(31)上构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型钢与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组合结构支撑,其特征在于,所述围檩梁(6)内设置有第二钢筋笼(7),所述第二钢筋笼(7)由第二主筋(71)和套设于第二主筋(71)外的第二箍筋(72)构成,所述第二钢筋笼(7)内固定有第二套管(73),所述第二套管(73)内设有第二预应力筋(74),所述围檩梁(6)的两长边与第二对撑(62)的连接处留有围檩梁锚具让位(63),所述围檩梁锚具让位(63)设有对第二预应力筋(74)施加预应力的锚具(5)。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型钢与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组合结构支撑,其特征在于,所述围檩梁(6)的内侧预埋有第二托板(64),所述第二对撑(62)的两端通过第二托板(64)连接围檩梁(6)。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型钢与与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组合结构支撑,其特征在于,所述围檩梁(6)的两短边设有对第二预应力筋(74)施加预应力的锚具(5)。
9.型钢与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组合结构支撑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在预定的基坑侧壁内侧位置,施工一排支护桩(1);
步骤2:对冠梁(2)与第一对撑(3)的连接处以及钢立柱(31)位置进行定位;
步骤3:在定位好的钢立柱(31)位置,施工钢立柱(31);
步骤4:在支护桩(1)强度达到80%要求后,及时挖出支护桩(1)桩头部分土方,土方挖至冠梁(2)底部标高以下150~200mm;
步骤5:破除支护桩(1)桩头混凝土;
步骤6:弹出冠梁(2)的中心线;
步骤7:制作冠梁(2)的第一钢筋笼;
步骤8:模板安装加固,用混凝土浇筑第一角撑(21)和冠梁(2),在定位的冠梁(2)与第一对撑(3)的连接处预留浇筑位,并在冠梁(2)上预埋第一托板(23)和锚具承压板;
步骤9:在钢立柱(31)上安装型钢支撑杆(32),型钢支撑杆(32)通过螺栓连接冠梁(2)上的第一托板(23),构成第一对撑(3);
步骤10:在冠梁(2)的混凝土强度达到75%时进行第一预应力筋(44)的张拉并用锚具(5)锁定;
步骤11:浇筑步骤8得到的预留浇筑位,并预留出冠梁锚具让位(22);
步骤12:开挖基坑内土方,土方挖至围檩梁(6)的预定位置;
步骤13:支护桩(1)的内侧制作安装围檩梁(6)的第二钢筋笼(7)并安装吊筋(11);
步骤14:模板安装加固,用混凝土浇筑第二角撑(61)和围檩梁(6),在围檩梁(6)与第二对撑(62)的连接处预留浇筑位,并在围檩梁(6)上预埋第二托板(64)和锚具承压板;
步骤15:在钢立柱(31)上安装第二对撑(62),第二对撑(32)通过螺栓连接围檩梁(6)上的第二托板(64);
步骤16:在围檩梁(6)的混凝土强度达到75%时进行第二预应力筋(74)的张拉并用锚具(5)锁定;
步骤17:浇筑步骤14得到的预留浇筑位,并预留出围檩梁锚具让位(63);
步骤18:完成围檩梁(6)后,即可进行下一步基坑挖土作业。
CN201510753591.4A 2015-11-06 2015-11-06 型钢与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组合结构支撑及其施工方法 Pending CN10522069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753591.4A CN105220697A (zh) 2015-11-06 2015-11-06 型钢与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组合结构支撑及其施工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753591.4A CN105220697A (zh) 2015-11-06 2015-11-06 型钢与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组合结构支撑及其施工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220697A true CN105220697A (zh) 2016-01-06

Family

ID=549899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753591.4A Pending CN105220697A (zh) 2015-11-06 2015-11-06 型钢与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组合结构支撑及其施工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220697A (zh)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604068A (zh) * 2016-01-15 2016-05-25 北京工业大学 基坑工程锯齿式预应力围檩及其施工方法
CN107130611A (zh) * 2017-05-31 2017-09-05 郑州安源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柔性复合防渗装配式可回收圆截面排桩支护结构的设计施工方法
CN108222023A (zh) * 2018-03-12 2018-06-29 江苏东合南岩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双层基坑组合式钢支撑及建造方法
CN109403342A (zh) * 2018-10-31 2019-03-01 中建局集团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基坑混合支撑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110004942A (zh) * 2019-05-15 2019-07-12 上海智平基础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大跨度组合支撑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110513122A (zh) * 2019-08-09 2019-11-29 上海市基础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用于管幕施工的预应力桁架支撑体系及方法
CN115110533A (zh) * 2022-06-23 2022-09-27 宁波越兴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抗裂混凝土基坑
CN115162358A (zh) * 2022-08-02 2022-10-11 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 一种基坑工程装配式钢混组合支撑体系及施工方法
CN115652942A (zh) * 2022-09-07 2023-01-31 山东建勘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预应力空心方桩的基坑支护组合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116163313A (zh) * 2022-11-23 2023-05-26 北方工业大学 一种基坑型钢支撑和围护结构的连接结构及施工方法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00058237A (ko) * 1999-10-30 2000-10-05 홍원기 영구 구조물의 일부를 흙막이용 버팀대로 사용하는 지하 구조물 구축방법
KR100967497B1 (ko) * 2010-02-19 2010-07-07 (주)바로건설기술 지하 구조물 구축공법
CN202187424U (zh) * 2011-07-12 2012-04-11 浙江华铁建筑安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钢支撑专用托架
CN103334439A (zh) * 2013-06-06 2013-10-02 广西建工集团第五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矩形深基坑大跨度钢筋混凝土内支撑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203383221U (zh) * 2013-07-29 2014-01-08 上海强劲地基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钢筋混凝土与钢结构混合的基坑支撑结构
CN103850259A (zh) * 2014-03-27 2014-06-11 宁波冶金勘察设计研究股份有限公司 基坑支护体系的压顶梁标高处的水平内支撑及其施工方法
CN203821400U (zh) * 2014-05-22 2014-09-10 无锡市大筑岩土技术有限公司 基坑预应力支撑结构
CN204551490U (zh) * 2015-04-24 2015-08-12 南京市测绘勘察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吊挂式钢筋混凝土围檩
CN205088688U (zh) * 2015-11-06 2016-03-16 无锡市大筑岩土技术有限公司 型钢与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组合结构支撑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00058237A (ko) * 1999-10-30 2000-10-05 홍원기 영구 구조물의 일부를 흙막이용 버팀대로 사용하는 지하 구조물 구축방법
KR100967497B1 (ko) * 2010-02-19 2010-07-07 (주)바로건설기술 지하 구조물 구축공법
CN202187424U (zh) * 2011-07-12 2012-04-11 浙江华铁建筑安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钢支撑专用托架
CN103334439A (zh) * 2013-06-06 2013-10-02 广西建工集团第五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矩形深基坑大跨度钢筋混凝土内支撑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203383221U (zh) * 2013-07-29 2014-01-08 上海强劲地基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钢筋混凝土与钢结构混合的基坑支撑结构
CN103850259A (zh) * 2014-03-27 2014-06-11 宁波冶金勘察设计研究股份有限公司 基坑支护体系的压顶梁标高处的水平内支撑及其施工方法
CN203821400U (zh) * 2014-05-22 2014-09-10 无锡市大筑岩土技术有限公司 基坑预应力支撑结构
CN204551490U (zh) * 2015-04-24 2015-08-12 南京市测绘勘察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吊挂式钢筋混凝土围檩
CN205088688U (zh) * 2015-11-06 2016-03-16 无锡市大筑岩土技术有限公司 型钢与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组合结构支撑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刘国彬等: "《基坑工程手册》", 30 November 2009,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钟汉华: "《建筑施工技术》", 31 August 2009, 化学工业出版社 *

Cited B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604068A (zh) * 2016-01-15 2016-05-25 北京工业大学 基坑工程锯齿式预应力围檩及其施工方法
CN107130611A (zh) * 2017-05-31 2017-09-05 郑州安源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柔性复合防渗装配式可回收圆截面排桩支护结构的设计施工方法
CN107130611B (zh) * 2017-05-31 2019-12-20 郑州安源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柔性复合防渗装配式可回收圆截面排桩支护结构的设计施工方法
CN108222023B (zh) * 2018-03-12 2024-04-05 江苏东合南岩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双层基坑组合式钢支撑及建造方法
CN108222023A (zh) * 2018-03-12 2018-06-29 江苏东合南岩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双层基坑组合式钢支撑及建造方法
CN109403342A (zh) * 2018-10-31 2019-03-01 中建局集团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基坑混合支撑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110004942A (zh) * 2019-05-15 2019-07-12 上海智平基础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大跨度组合支撑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110513122A (zh) * 2019-08-09 2019-11-29 上海市基础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用于管幕施工的预应力桁架支撑体系及方法
CN110513122B (zh) * 2019-08-09 2021-06-25 上海市基础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用于管幕施工的预应力桁架支撑体系及方法
CN115110533A (zh) * 2022-06-23 2022-09-27 宁波越兴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抗裂混凝土基坑
CN115110533B (zh) * 2022-06-23 2023-12-19 宁波越兴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抗裂混凝土基坑
CN115162358B (zh) * 2022-08-02 2023-12-01 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 一种基坑工程装配式钢混组合支撑体系及施工方法
CN115162358A (zh) * 2022-08-02 2022-10-11 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 一种基坑工程装配式钢混组合支撑体系及施工方法
CN115652942A (zh) * 2022-09-07 2023-01-31 山东建勘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预应力空心方桩的基坑支护组合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116163313A (zh) * 2022-11-23 2023-05-26 北方工业大学 一种基坑型钢支撑和围护结构的连接结构及施工方法
CN116163313B (zh) * 2022-11-23 2024-02-23 北方工业大学 一种基坑型钢支撑和围护结构的连接结构及施工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220697A (zh) 型钢与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组合结构支撑及其施工方法
CN106088650B (zh) 一种适用于砖混结构建筑物地下增层的方法及建筑物
CN103437567A (zh) 利用原有桩基础支撑既有建筑地下增层的方法
CN204510467U (zh) 一种用于地下室无梁楼盖结构的柱帽节点
CN203821400U (zh) 基坑预应力支撑结构
CN107905251A (zh) 一种模块预应力装配式挡土墙及其装配方法
CN210315186U (zh) 一种轻型拱桥基础构造
CN102400469A (zh) 咬合桩圆桶型基础及其建造方法
CN106368219A (zh) 一种深基坑的支护加固结构与施工方法
CN204825914U (zh) 用于复杂平面基坑的钢筋混凝土梁与鱼腹梁组合支撑结构
CN205088688U (zh) 型钢与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组合结构支撑
CN100513704C (zh) 工程改造用叠合桩的成桩方法
CN1333139C (zh) 一种柱支式地下连续墙
CN210288419U (zh) 一种用于大跨距逆作基坑的反立柱斜撑加固系统
CN204851265U (zh) 一种高水压条件下的工作井内支撑结构
CN109025349B (zh) 砖混结构建筑物纠倾并地下增层的方法
CN205276289U (zh) 预应力混凝土梁式双排桩支护体系
CN206337566U (zh) 基坑竖向预应力锚杆支撑结构
CN103711123B (zh) 竹节式砂浆桩的施工方法
CN109653191A (zh) 装配式预应力地下连续墙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213625605U (zh) 一种旋挖桩锚与挂网喷射混凝土的深基坑结构
CN212175798U (zh) 一种深基坑整体支撑装置
CN208309592U (zh) 一种基坑支护结构
CN206986915U (zh) 一种风机平台安装基础
CN209923935U (zh) 一种上软下硬地层中同位组合桩墙支护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