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211027A - 组装型捕虫器 - Google Patents

组装型捕虫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211027A
CN105211027A CN201510386562.9A CN201510386562A CN105211027A CN 105211027 A CN105211027 A CN 105211027A CN 201510386562 A CN201510386562 A CN 201510386562A CN 105211027 A CN105211027 A CN 10521102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sect trap
backboard
header board
insect
fla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386562.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佐佐木力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 Essence And Flavor LLC
Original Assignee
Fuji Essence And Flavor LL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Essence And Flavor LLC filed Critical Fuji Essence And Flavor LLC
Publication of CN1052110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1102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Catching Or Destruc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组装型捕虫器,其具有:由一张纸制的坯料(10)形成的背板(12)及前板(14)、固定于坯料(10)且可贴附用于害虫的性外激素引诱剂(A)及食饵引诱剂(B)的粘合片(18)、形成于背板(12)的两侧缘部的可折叠的至少一对折翼(36),在组装捕虫器时,背板(12)及前板(14)相互协动,形成新月形的空间(S)。

Description

组装型捕虫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捕获害虫的组装型捕虫器。
背景技术
例如以下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这种捕虫器。该专利文献1的捕虫器具备笼体(trapcage),该笼体通过折叠一张纸制的坯料而形成。笼体在其内部保有空间,该空间通过分别形成于笼体两侧面的开口而开放。因此,害虫可通过笼体的开口侵入空间内。另一方面,在区划空间的内表面、即坯料的内表面预先粘接粘合片,且在该粘合片的粘合面贴附有害虫引诱剂。
害虫引诱剂放出可以有效引诱害虫的成分,促进害虫侵入空间内。侵入到空间内的害虫贴附于粘合片的粘合面,被捕获在粘合片上。之后,对于所捕获的害虫检测害虫的种类及捕获数。这样的检测有助于迅速掌握设置有捕虫器的环境下的害虫发生状况。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7-236398号公报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如果设置有上述捕虫器的环境清洁,则对用于捕获虫的粘合片的粘合性没有任何恶影响。但是,在粉尘的浓度高的恶劣环境下设置有捕虫器的情况下,粘合片的粘合性急剧降低。即,在上述恶劣的环境下粉尘容易附着于粘合片的粘合面上,所附着的粉尘使粘合片的粘合性大幅降低。其结果,粘合片的粘合性不能长期维持。在这一点上,如果要物理地防止粉尘向捕虫器内的侵入,则也会抑制害虫自身侵入捕虫器内,捕虫器捕获害虫的效率、即捕虫效率可能会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组装、吊挂型捕虫器,即使设置在粉尘浓度高的环境下,也能够长期维持捕获害虫的粘合片的性能、即粘合片的粘合性。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上述目的通过本发明的组装型捕虫器实现,该组装型捕虫器具备:板状的坯料,其具有分别形成大致矩形的背板及前板,这些背板及前板的一端彼此通过折线连接,该坯料能够沿着所述折线折叠从而使所述背板及所述前板相互叠合;
粘合片,其在所述坯料的内表面分别残留沿着所述背板及所述前板的长边方向设置的两侧缘部,从所述背板一直粘接到所述前板上,该粘合片具有可捕获害虫的粘合面及覆盖该粘合面的薄膜状的剥离材料;
一对卡合构件,其分别设于所述背板及所述前板的另一端部,在折叠所述前板时使所述前板圆弧状地弯曲,在所述背板和所述前板之间确保容许害虫从侧面侵入的空间,且在该状态下将所述另一端部彼此可相互分离地结合;
至少一对折翼,其设于所述背板及所述前板中一方的所述两侧缘部,可将所述两侧缘部部分地沿所述粘合片向所述背板及所述前板中的另一方折叠,且在折叠时相互对置。
在粉尘多的环境下设置捕虫器时,本发明者发现只要通过一对折翼抑制粉尘的侵入,就可以实现捕虫效率不会大幅降低的意外效果。
详细而言,根据上述的组装型捕虫器,一对折翼设置于背板或前板的两侧缘部,在将捕虫器设置于粉尘多的环境下时,一对折翼折叠,相对于背板或前板立起。这样立起的折翼不会妨碍害虫侵入空间内,但可以有效地发挥保护粘合片的粘合面不受粉尘影响的屏风作用,因此,可降低粉尘对粘合面的附着。
本发明其它目的及最佳的方式由参照附图的后述说明可以明确。
发明效果
即使在粉尘多的环境下,本发明的组装型捕虫器也能够通过一对折翼的作用而降低附着于粘合片的粘合面的粉尘,因此,可以长期维持粘合片的粘合性,其结果可以有效发挥害虫的捕获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组装前的捕虫器的平面图;
图2是形成图1的捕虫器的坯料的展开图;
图3是图2的粘合片的剖面图;
图4是表示图2的折叠折翼的一部局部的图;
图5是表示组装完成后的捕虫器的立体图;
图6是从背面观察图5的捕虫器的上部的图;
图7是形式0的捕虫器的概略侧面图;
图8是形式1的捕虫器的概略侧面图;
图9是形式2的捕虫器的概略侧面图;
图10是形式3的捕虫器的概略侧面图;
图11是捕虫器暴露于粉尘多的环境下的暴露试验装置的概略图;
图12是对暴露于粉尘多的环境下的捕虫器的捕虫功能进行检测的捕虫试验装置的概略图。
标记说明
10坯料
12背板
14前板
16折线
17笼体
18粘合片
20粘合面
22剥离材料
24U、24L贴附位置
28卡合标记(卡合构件)
30贯通孔(吊挂要素)
32卡合缺口(卡合构件)
36m主折翼
36s副折翼
36p预备折翼
A性外激素引诱剂
B食饵引诱剂
S空间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组装型捕虫器(以下简称为捕虫器)以组装前的状态表示。
组装前的捕虫器具备一张纸制坯料(blank)10,该坯料10被对折折叠。如图2中坯料10的展开图所示,坯料10具有细长的板状,具有大致矩形的背板12和同样大致矩形的前板14。从图1中可以看出,背板12及前板14的下端(一端)彼此经由折线16连接。因此,前板14可沿折线16向背板12折叠,在捕虫器处于组装前的状态下时,如图1所示,前板14与背板12重合。
如图2所示,在分别以Lr、Lf表示背板12及前板14沿着长边方向的长度时,前板14的长度Lf比背板12的长度Lr长出规定的长度。因此,如图1所示,在将前板14与背板12叠合时,前板14的上端(另一端部)从背板12的上端(另一端部)伸出。
另外,背板12虽然在其长边方向整体上具有恒定的宽度Wr,但前板14的宽度并不恒定。详细而言,前板14的上端部具有与背板12的宽度Wr相同的宽度,但前板14的上端部和下端部之间的部位具有宽度Wf,该宽度Wf比宽度Wr宽出规定的宽度。另外,前板14的下端部的宽度从Wf向Wr逐渐减小。
再次参照图2,在坯料10的内表面预先粘接长条的粘合片(adhesivesheet)18。该粘合片18从背板12的上端部越过折线16延伸至前板14的上端部。
详细而言,粘合片18被粘附于除坯料10的外周缘部以外的坯料10的整个内表面。因此,背板12及前板14均分别具有从粘合片18露出的两侧缘部及上端部。
粘合片18具有双面粘接带(double-coatedadhesivetape)的形态,具有粘接于坯料10的内表面的粘接面和露出的粘合面20。在捕虫器处于组装前的状态时,如图3所示,粘合面20由膜(film)状的剥离材料22覆盖。
另外,在粘合面20上规定例如两处害虫引诱剂的贴附位置,这些贴附位置在图2中以附图标记24U、24L表示。贴附位置24U、24L均位于背板12上,在贴附位置24U、24L之间,沿背板12的长边方向保持规定的间隔。在背板12的长边方向观察时,背板12的中央位置例如被规定在贴附位置24U、24L之间。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贴附位置24U、24L分别由标记(mark)表示,这些标记被印刷于坯料10的内表面或粘合面20上。
在贴附位置24U、24L贴附性外激素(sexpheromone)引诱剂及食饵引诱剂中的任意引诱剂。性外激素引诱剂包含作为捕获对象的害虫的性外激素,食饵引诱剂包含害虫的食饵成分。
另一方面,在从粘合片18露出的背板12的上端部形成有切线26。该切线26在背板12的宽度方向观察时位于中央,形成朝向背板12上端打开的U字形。这样的切线26在背板12的上端部形成卡合片(engagementtab)28。该卡合片28可以从背板12的内表面提起,被提起的卡合片28形成后述的一对卡合构件中的一个卡合构件。
另外,切线26的两端26e朝向卡合片28的外侧折回,形成与卡合片28的U字形逆向的U字形。在提起卡合片28时,两端26e在卡合片28的根部的两侧形成圆弧状的角部。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卡合片28的中央形成有贯通孔30。该贯通孔30可以进行坯料10、即背板12的吊挂。
另一方面,在前板14的上端形成有卡合缺口32,该卡合缺口32配置于前板14的宽度方向中央。卡合缺口32形成另一卡合构件。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卡合缺口32包含U字部32U、和分别邻接于该U字部32U的两侧的V字部32V,这些V字部32V圆滑地连结于前板14的上端。
在此,V字部32V的底和折线16之间的距离D与背板12的长度Lr相一致。另外,U字部32U具有与贯通孔30的直径相同的宽度,可以与贯通孔30吻合。
另外,前板14具有折线34。该折线34被配置于粘合片18和卡合缺口32之间,横切前板14而延伸。此外,折线34和前板14上端之间的距离与背板12上端和粘合片18之间的距离相一致。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背板12的两侧缘部形成有例如三对折翼(flap)、即一对主折翼36m、一对副折翼36s及一对预备折翼36p。详细而言,一对主折翼36m及一对副折翼36s被分别分配设置在折线16侧及背板12的上端侧,一对预备折翼36p被配置于主折翼36m和副折翼36s之间。
上述的各折翼36由两个切线38和一个折线40(参照图4)区划开。两个切线38在背板12的长边方向相互远离,且横切背板12的相应侧的侧缘部。折线40将切线38的内端彼此相互连接,沿着粘合片18在背板12的长边方向上延伸。
更详细而言,如图4所示,切线38具有位于粘合片18侧的缝隙(slit)38a和在背板18的侧缘上开口的缝隙38b,缝隙38b的长度比缝隙38a的长度短。在这些缝隙38a、38b间残留可断裂的接缝42,该接缝42的长度Lj例如为2mm左右。
另外,一对主折翼36m被配置于贴附位置24L和折线16之间,区划主折翼36m的上侧的切线38位于紧挨着贴附位置24L的下方。
另一方面,一对副折翼36s以从两侧夹持贴附位置24U的方式配置,区划副折翼36s的下侧的折线38位于紧挨着贴附位置24U的下方。
更详细而言,本实施方式中,将沿着背板12的长边方向的各折翼36m、36s、36p的长度进行比较时,主折翼36m比副折翼36s及预备折翼36p长,副折翼36s及预备折翼36p具有相同的长度。
上述捕虫器从图1所示的折叠状态组装后使用。下面详述捕虫器的组装。
在捕虫器处于图1的折叠状态时,如上述,坯料10与被剥离材料22覆盖的粘合片18一同被折叠,背板12及前板14隔着剥离材料22及粘合片18相互叠合。
从这样状态将坯料10如图2所示那样展开,将剥离材料22从粘合片18剥离。因此,粘合片18的粘合面20露出,在粘合面20的贴附位置24U、24L分别贴附性外激素引诱剂A及食饵引诱剂B。在此,引诱剂A、B的贴附位置也可以颠倒。
之后,前板14的上端部沿折线34内折。即,前板14的上端部朝向前板14的外面侧折叠,形成插入片44。另一方面,卡合片28沿切线26从背板12的内表面提起,在卡合片28和背板12的内表面之间形成间隙(gap)。
之后,将前板14与粘合片18一同沿折线16再次向背板12折叠。此时,如图5所示,将前板14的插入片44部分插入间隙。此时,如图6所明确示出地,卡合片28的根部的两侧部分填入卡合缺口32的两V字部32V,由此,卡合片28及卡合缺口32相互卡合。
其结果,背板12及前板14可相互分离地结合,结果是背板12及前板14形成图5所示的笼体17。此时,卡合片28的贯通孔30与卡合缺口32的U字部32U相吻合,这些贯通孔30及U字部32U相互配合而形成钩孔(hookhole)46。
此时,完成了结束捕虫器的组装,该组装好的捕虫器经由钩孔46吊挂于例如从室内的柱子或壁面等突出的钩(未图示)上。
另一方面,尽管上述距离D与背板12的长度Lr一致,但由于卡合缺口32的两V字部32V卡合于卡合片28的根部,所以笼体17的前板14如图5所示那样变形为朝向外侧弯曲的状态,其结果,如图7所示,在背板12和前板14之间形成从笼体17的纵截面观察为新月形的空间(space)S。此外,图7中,上述钩孔46仅由其轴线表示。
这样的空间S分别在笼体17的两侧面开口。因此,从上述性外激素引诱剂A及食饵引诱剂B分别放出的成分充满空间S内,并且从空间S放出到笼体17外。其结果,捕获对象的害虫被上述成分引诱而侵入空间S内,侵入的害虫粘在粘合片18的粘合面20上而被捕获。
如果设置有捕虫器的室内处于清洁的环境下,则粘合片18的粘合面20的粘合性可以充分长的粘合保证期间,该粘合保证期间比性外激素引诱剂A及食饵引诱剂B的有效使用期间更长。
但是,例如如果在如制粉工厂的建筑内等粉尘多的环境下设置捕虫器,则粉尘会侵入笼体17的空间S并附着于粘合片18的粘合面20。该情况下,粘合面20不能在上述粘合保证期间维持本来的粘合性,其结果,捕虫器实现的害虫的捕获性能大幅降低。
在这一点上,本实施方式的捕虫器在设置于粉尘多的环境下的情况下,通过使上述三对折翼36m、36s、36p中的至少一对折翼立起,而可应对粉尘。
在图7所示的捕虫器的情况下,三对折翼36m、36s、36p的任一个都没有立起,将这种图7的捕虫器的形式作为形式0。与之相对,在图8所示的捕虫器的情况下,一对主折翼36m通过沿折线40(参照图4)朝前板14分别折叠,由此一同立起且相互对置。将这种图8的捕虫器的形式作为形式1。另外,在图9所示的捕虫器的情况下,不仅一对主折翼36m,而且一对副折翼36s也同样被立起。将这种图9的捕虫器的形式作为形式2。
另外,在图10所示的捕虫器的情况下,使三对折翼36m、36s、36p确保立起。将这种图10的捕虫器的形式作为形式3。
在形式1、2、3的捕虫器的任一种中,主折翼36m及副折翼36s都是发挥屏风的作用。但是,由图8~图10可以明确看出,无论形式1~3的任一种,主折翼36m、副折翼36s及预备折翼36p都未完全封闭笼体17的两侧面开口,只不过是仅部分地封闭该开口。因此,在形式1~3的捕虫器的情况下,主折翼36m、副折翼36s及预备折翼36p降低粉尘向空间S内的侵入而不会妨碍害虫侵入空间S内,因此,可以大幅降低粉尘对粘合片18的粘合面20的附着。
其结果,在将捕虫器设置于粉尘多的环境下时,仅将捕虫器(笼体)的形式从形式0变更为形式1、形式2或形式3,捕虫器即可长期维持粘合片18的粘合面20的粘合性、即害虫的捕获性能。
此外,在折翼36m、36s、36p处于折叠前的状态时,在区划这些折翼36的切线38的一部分残留接缝42。因此,折翼36由于处于通过接缝42与背板12的侧缘的其它部位连接的状态,所以折叠前的折翼36m、36s、36p不会不经意地晃动。
为检测立起的主、副及预备折翼36m、36s、36p的功能,准备了再现具有各种粉尘浓度的粉尘环境的暴露试验装置。下面,参照图11说明该暴露试验装置。
暴露试验装置具有透明的暴露笼(exposingcage)G,该暴露笼G在其内部规定暴露空间。该暴露空间是各边为50cm的立方体。暴露笼G的顶板在其中央具有进气口Ain,另一方面,在其周缘具有排气口Aout。这些进气口Ain及排气口Aout分别与进气源及排气源连接。进气源及排气源配合产生在暴露笼G内流动的空气流。这里的空气流量为60L/min。
另一方面,在暴露笼G内,在其中央配置有四棱柱P,该四棱柱P位于进气口Ain的下方。四棱柱P的宽度、进深及高度分别为17cm、14.5cm、25cm。
在四棱柱P的上表面配置有杯(cup)C,在该杯C中盛放有作为粉尘的例如小麦粉(品种:Yukichikara(ゆきちから))。例如,杯C具有可盛放最多90g的小麦粉的容积,杯C的内径及深度分别为7.5cm、4.5cm。
其次,使用上述的暴露试验装置,在具有各种粉尘浓度的环境下进行使组装好的捕虫器暴露的试验。下面说明该试验的具体的步骤。
(i)首先,准备12个形式0的捕虫器T,测定这些捕虫器T的总重量(在各捕虫器中安装有上述性外激素引诱剂A及食饵引诱剂B)。
(ii)在四棱柱P的四个侧面各重叠吊挂三个捕虫器T。
(iii)向四棱柱P上的杯C中投放试验量的作为粉尘的小麦粉。
(iv)对暴露笼G实施进气及排气,以上述空气流量连续或间歇地产生在暴露笼G内流动的空气流。这样的空气流的产生持续至杯C内的小麦粉全部被飞散到暴露笼G内。
(v)从暴露笼G回收12个捕虫器T,从这些捕虫器T刮落多余的小麦粉。
(vi)接着,在粉尘量(小麦粉量)的条件不同的状态下进行上述(i)~(v)的试验步骤,分别得到暴露于各粉尘条件下的形式0的捕虫器T。
(vii)对于形式1~3的捕虫器也同样实施上述(i)~(vi)的试验步骤,分别得到暴露于各粉尘条件下的形式1~3的捕虫器T。
另一方面,为检测暴露于粉尘中的捕虫器的捕虫性能,准备捕虫试验装置。下面,参照图12说明该捕虫试验装置。
捕虫试验装置具备透明的捕虫笼H,该捕虫笼H在其内部规定捕虫空间,该捕虫空间是各边为50cm的立方体。
在捕虫笼H的顶板的边缘具有大气导入口Bin。另一方面,与大气导入口Bin侧的捕虫笼H的侧壁相对的侧壁在捕虫笼H的底部附近具有抽吸口Bout。大气导入口Bin对大气开放,另一方面,抽吸口Bout例如与抽吸泵连接。该抽吸泵抽吸捕虫笼H内的空气。通过这样的空气抽吸将空气通过大气导入口Bin导入至捕虫笼H内。因此,产生通过捕虫笼H内的空气流,这里的空气流量为250ml/min。
其次,使用上述捕虫试验装置,在各种粉尘的环境下进行获得的捕虫器T的害虫捕获试验。以下说明这里的捕获试验的具体步骤。
(a)首先,将形式0的一个捕虫器T吊挂于捕虫笼H的内侧面。
(b)在捕虫笼H内放养作为捕获对象的100只烟草甲虫。这里的烟草甲虫是从在诱饵表面出现的烟草甲虫中随机采取第二天的烟草甲虫而得到的,因此,100只中混杂有雌雄的烟草甲虫。
(c)将捕虫笼H置于室温30℃且全暗的环境下,而且,在经过了24小时后,从捕虫笼H中回收捕虫器T。
(d)测定被捕虫器T捕获的烟草甲虫的数量。
(e)将上述(a)~(d)的试验步骤对暴露于同一粉尘环境下的形式0的捕虫器T各重复四次,以相对比例计算出平均捕虫数及形式0的捕虫器T的平均捕虫率。在此,相对比例是将未暴露于粉尘的形式0的捕虫器的平均捕虫率作为1.00来表示的。
(f)对形式1~3的捕虫器T也同样实施上述(a)~(e)的试验步骤,通过相对比例计算出形式1~3的捕虫器的平均捕虫率。
以下表1表示通过上述的试验步骤得到的试验结果。
表1
由表1可以明确,在将捕虫器设置于粉尘多的环境下时,粉尘的量越多,形式0的捕虫器的捕虫率的相对比例越是大幅降低。与之相对,只要粉尘的量不是极端增多,则形式1~3的捕虫器的捕虫率的相对比例几乎不会降低。这表示形式1~3的捕虫器可以降低附着于粘合片18的粘合面20的粉尘且不会妨碍向空间S内引诱或侵入害虫,其结果,形式1~3的捕虫器可以长期捕获害虫。
在粉尘的量极多的环境下(例如表1中的粉尘量为90g)的情况下,形式3的捕虫率的相对比例相较于形式1、2的捕虫率的相对比例基本没有降低。乍一看,这显示出越是减少捕虫器(笼体)的两侧面的开口,害虫的捕虫性能越是优异,然而,这并不真实。
详细而言,捕虫器的害虫的捕虫性能不仅由粘合片18的粘合性决定,而且还收到害虫向上述空间S的侵入容易度左右。即,捕虫器的上述开口越是减少,就越能降低粉尘向空间S内的侵入,另一方面,可能也会阻止害虫的侵入。因此,在粉尘多的环境下,需要根据作为捕获对象的害虫的大小及粉尘量从形式1~3中选用可以使用的捕虫器。
本发明情况中,通过可以按照粉尘量或害虫的大小使主折翼36m、幅折翼36s及预备折翼36p立起,应对任何的环境、害虫。
上述实施方式的捕虫器的情况下,在上侧的贴附位置24U贴附性外激素引诱剂A,在下侧的贴附位置24L贴附食饵引诱剂B。为验证这些性外激素引诱剂A及食饵引诱剂B的贴附位置是否对捕虫性能有影响,准备形式0’的捕虫器,在形式0’的捕虫器的情况中,在上侧的贴附位置24U贴附有食饵引诱剂B,在下侧的贴附位置24L贴附有性外激素引诱剂A。
对形式0’的捕虫器同样进行害虫的捕获试验,得到下述表2所示的结果。
表2
此外,形式0’的捕虫器的情况与形式0的捕虫器相同,没有立起任何折翼36。
由表2可以得知,性外激素引诱剂A及食饵引诱剂B的贴附位置实质上对害虫的捕获性能没有影响。这表示性外激素引诱剂A及食饵引诱剂B可贴附于背板14及粘合片18的任意的位置。例如,性外激素引诱剂A及食饵引诱剂B也可以在粘合片18的宽度方向相邻地贴附。
本发明不受上述任一实施方式制约,可以有各种变更。
例如,预备折翼36p与主折翼36m及副折翼36s共用切线38,但也可以通过自身专属的切线进行区划。
另外,捕虫器也可以具备四对以上的折翼。而且,折翼可以不配置于背板12而是配置于前板14的两侧缘部,也可以配置于背板12及前板14双方。
如果需要使折翼的立起姿势稳定,则例如也可以在前板或背板上形成插槽,将立起的折翼部分地插入该插槽中。
另外,捕虫器在使用时不限于吊挂,也可以以背板12为下部配置于所希望的部位。
最后,不用说,捕虫器的吊挂装置、或背板和前板之间的结合手段等可进行各种变更。

Claims (9)

1.一种组装型捕虫器,其具备:
板状的坯料(10),其具有分别形成大致矩形的背板(12)及前板(14),且这些背板及前板的一端彼此经由折线连接在一起,该坯料(10)能够沿着所述折线折叠从而使所述背板及所述前板相互叠合;
粘合片(18),其在所述坯料(10)的内表面分别沿着所述背板及所述前板的长边方向保留两侧缘部,从所述背板一直粘接到所述前板上,该粘合片(18)具有可捕获害虫的粘合面(20)及覆盖该粘合面的膜状剥离材料(22);
一对卡合构件(28、32),其分别设于所述背板及所述前板的另一端部,在所述前板被折叠时使所述前板圆弧状地弯曲,从而在所述背板和所述前板之间形成容许害虫从侧面侵入的空间(S),且在该状态下将所述另一端部彼此可相互分离地结合,其特征在于,
所述组装型捕虫器还具备至少一对折翼(36),其设于所述背板及所述前板中一方的所述两侧缘部,可将所述两侧缘部部分地沿所述粘合片向所述背板及所述前板中的另一方折叠,且在进行了折叠时相互对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装型捕虫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粘合片的所述粘合面上规定有害虫引诱剂的贴附位置(24)。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组装型捕虫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贴附位置(24)位于所述背板(12)的区域。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组装型捕虫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贴附位置(24U、24L)被规定为两处。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组装型捕虫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折翼在所述背板的所述两侧缘部形成一对主折翼(36m)。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组装型捕虫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背板(12)的所述两侧缘部包含与所述一对主折翼(36m)不同的一对副折翼(36s),所述一对副折翼及所述一对主折翼在所述背板(12)的长边方向上隔开间隔配置。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组装型捕虫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背板的所述两侧缘部在所述一对主折翼和所述一对副折翼之间还包含至少一对预备折翼(36p)。
8.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组装型捕虫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坯料(10)处于沿所述折线与所述粘合片(18)一同被预折叠的状态。
9.一套组装型捕虫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8所述的组装型捕虫器、
将害虫引诱至所述组装型捕获器的所述粘合片(18)上的害虫引诱剂(A、B)。
CN201510386562.9A 2014-06-30 2015-06-30 组装型捕虫器 Pending CN10521102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34303 2014-06-30
JP2014134303 2014-06-3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211027A true CN105211027A (zh) 2016-01-06

Family

ID=549806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386562.9A Pending CN105211027A (zh) 2014-06-30 2015-06-30 组装型捕虫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959700B2 (zh)
CN (1) CN105211027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629590A (zh) * 2018-01-22 2020-09-04 卡博伊株式会社 捕虫器具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123522B2 (en) 2015-02-19 2018-11-13 Ecolab Usa Inc. Insect pest monitor and product transfer station
US10412952B2 (en) * 2015-02-19 2019-09-17 Ecolab Usa Inc. Insect pest monitor and product transfer station
CN108849789A (zh) * 2017-05-16 2018-11-23 麻毅 一种环保、可折叠的纸质粘蝇“板房”
CN114435760B (zh) * 2020-10-31 2023-06-30 广西师范大学 一种新型昆虫三角包及存储装置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4183479U (zh) * 1978-06-15 1979-12-26
JPS62148070U (zh) * 1986-03-13 1987-09-18
FR2620304A3 (fr) * 1987-09-16 1989-03-17 Agrimont Spa Dispositif pour attraper des blattes
JPH0318777U (zh) * 1990-06-21 1991-02-25
JPH06327389A (ja) * 1993-05-20 1994-11-29 Shinkiyou Sanikon:Kk 歩行虫捕獲器
JPH07236398A (ja) * 1994-02-28 1995-09-12 Fuji Fureebaa Kk 壁掛粘着捕虫器
CN202019650U (zh) * 2010-12-31 2011-11-02 漳州市中海高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平板式可折叠成立体形状的烟草甲虫诱捕器
CN203369267U (zh) * 2013-07-17 2014-01-01 青岛罗素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折叠插入式三角型诱捕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327573A (ja) * 1994-06-14 1995-12-19 Brother Ind Ltd ダニ取りシート
JP5043240B1 (ja) * 2012-01-19 2012-10-10 株式会社ムッシュ 樹木用の捕虫具及びその使用方法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4183479U (zh) * 1978-06-15 1979-12-26
JPS62148070U (zh) * 1986-03-13 1987-09-18
FR2620304A3 (fr) * 1987-09-16 1989-03-17 Agrimont Spa Dispositif pour attraper des blattes
JPH0318777U (zh) * 1990-06-21 1991-02-25
JPH06327389A (ja) * 1993-05-20 1994-11-29 Shinkiyou Sanikon:Kk 歩行虫捕獲器
JPH07236398A (ja) * 1994-02-28 1995-09-12 Fuji Fureebaa Kk 壁掛粘着捕虫器
CN202019650U (zh) * 2010-12-31 2011-11-02 漳州市中海高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平板式可折叠成立体形状的烟草甲虫诱捕器
CN203369267U (zh) * 2013-07-17 2014-01-01 青岛罗素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折叠插入式三角型诱捕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629590A (zh) * 2018-01-22 2020-09-04 卡博伊株式会社 捕虫器具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6026483A (ja) 2016-02-18
JP5959700B2 (ja) 2016-08-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211027A (zh) 组装型捕虫器
KR101804563B1 (ko) 지퍼백이 구비된 끈끈이 해충 트랩
JP6383026B2 (ja) 小型生物捕獲器
JP5574355B1 (ja) 小型生物捕獲器
EP2781155A3 (en) Bait trap for insects
CN203369267U (zh) 一种折叠插入式三角型诱捕器
JP2018174812A (ja) 小型生物捕獲器
JP2017006125A (ja) 飛翔性害虫捕獲装置
USD536413S1 (en) Insect trap
JP2019165642A (ja) 匍匐害虫捕獲器
US20170238522A1 (en) Insect trap assembly
JP4471886B2 (ja) 虫取り器
TWI663913B (zh) 捕蟲裝置
WO2016058428A1 (zh) 可上下拉合或横向拉合的蟑螂屋
JP6455671B2 (ja) 飛翔性害虫捕獲装置
CN220140594U (zh) 一种金龟子成虫诱捕装置
KR200260829Y1 (ko) 해충 트렙
JP2009005616A (ja) 捕虫器
CN219249024U (zh) 一种寄生性天敌昆虫释放盒
JP2003180221A (ja) 害虫捕獲容器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害虫捕獲装置
CN215454878U (zh) 一种z形结构的蟑螂屋
CN215898665U (zh) 一种瓢虫卵块释放装置
JPH047744Y2 (zh)
CN203313933U (zh) 昆虫捕捉装置
JPH0455514Y2 (zh)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0106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