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190939A - 蓄电装置 - Google Patents

蓄电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190939A
CN105190939A CN201480016529.0A CN201480016529A CN105190939A CN 105190939 A CN105190939 A CN 105190939A CN 201480016529 A CN201480016529 A CN 201480016529A CN 105190939 A CN105190939 A CN 10519093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oove
cracking
line
pressure relief
relief val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16529.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190939B (zh
Inventor
松户觉央
奥田元章
富冈雅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Industrie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da Automatic Loom Work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06215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668772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07964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107344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08054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225459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da Automatic Loom Works Ltd filed Critical Toyoda Automatic Loom Work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1909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19093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19093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190939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30Arrangements for facilitating escape of gases
    • H01M50/342Non-re-sealable arrangements
    • H01M50/3425Non-re-sealable arrangements in the form of rupturable membranes or weakened parts, e.g. pierced with the aid of a sharp memb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9/00Electrolytic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9/004Details
    • H01G9/08Housing; Encapsulation
    • H01G9/12Vents or other means allowing expans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200/00Safety devices for primary or secondary batteries
    • H01M2200/20Pressure-sensitive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220/00Batterie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M2220/20Batteries in motive systems, e.g. vehicle, ship, plan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Gas Exhaust Devices For Batter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蓄电装置,作为该蓄电装置的二次电池(10)具备:电极组件(12);壳体(11),其收容电极组件(12);以及压力释放阀(20),其使壳体(11)内的压力向壳体外释放。压力释放阀(20)具有包括交叉点(P)的槽(23)。靠近交叉点(P)的槽(23)的部位的开口宽度(27)比与交叉点(P)相反侧的槽(23)的部位的开口宽度(28)宽。

Description

蓄电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使壳体内的压力向壳体外释放的压力释放阀的蓄电装置。
背景技术
在EV(ElectricVehicle:电动汽车)、PHV(PluginHybridVehicle: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等车辆中,安装有锂离子电池等二次电池作为积蓄向成为原动机的电动机的供给电力的蓄电装置。这种二次电池例如被专利文献1公开。二次电池具有包括在金属箔涂覆了负极活性物质的负极电极、在金属箔涂覆了正极活性物质的正极电极以及隔板的电极组件。负极电极与正极电极之间被隔板绝缘。电极组件通过将负极电极、正极电极以及隔板层叠为层状来构成。而且,在二次电池的壳体中收容有电极组件和电解液。另外,在二次电池的壳体设置有使壳体内的压力向壳体外释放的压力释放阀(气体排出阀)。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181214号公报
若在压力释放阀中开裂开始的位置产生偏差,则阀的开口形状、开口面积也产生偏差。其结果是,存在不能充分地释放壳体内的压力之虞。
发明内容
该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降低压力释放阀的开口形状、开口面积的偏差的蓄电装置。
解决上述课题的蓄电装置具备:电极组件;壳体,其收容上述电极组件;以及压力释放阀,其使上述壳体内的压力向壳体外释放。上述压力释放阀具有包括开裂起点的槽。靠近上述开裂起点的上述槽的部位的开口宽度比与上述开裂起点相反侧的上述槽的部位的开口宽度宽。
根据该构成,能够将在包括开裂起点的槽中靠近开裂起点的槽的部位定为开裂开始的位置。因此,开裂容易以上述槽为起点开始。其结果是,能够降低压力释放阀的开口形状、开口面积的偏差。
优选上述槽包括交叉槽。
根据该构成,能够在压力释放阀的开裂的初期,通过交叉槽放射状地扩大压力释放阀的开裂。因此,能够提高释放壳体内的压力的情况下的迅速性。
优选上述压力释放阀具有弧部,该弧部是上述压力释放阀的周缘的一部分。上述槽还包括交叉槽和与上述交叉槽的端部连接且沿上述弧部延伸的多个弧状槽。上述压力释放阀包括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将沿上述交叉槽延伸且与上述压力释放阀的周缘交叉的直线假定为假想直线。上述第一区域是由上述假想直线和上述压力释放阀的周缘包围的区域,并且是与上述弧部接触的部分较多的区域。上述第二区域是由上述假想直线和上述压力释放阀的周缘包围的区域,并且是与上述弧部接触的部分较少的区域。上述第一区域的面积比上述第二区域的面积大。
根据该构成,受到壳体内的压力的第一区域的面积较大,促进弧状槽的开裂。因此,能够增大压力释放阀的开口,能够使壳体内的压力迅速地释放。
优选上述压力释放阀的周缘是包括平行的直线部和将该直线部连接的上述弧部的跑道(Track)形状。
根据该构成,与四边形状的压力释放阀相比,能够较大地设定压力释放阀的开口。因此,能够提高释放壳体内的压力的情况下的迅速性。
解决上述课题的蓄电装置具备:电极组件;壳体,其收容上述电极组件;以及压力释放阀,其使上述壳体内的压力向壳体外释放。上述压力释放阀具有包括开裂起点的槽。上述槽具有在上述槽的端部与上述开裂起点之间使上述槽的两侧的开口端与上述槽的最深部所成的角度减少的角度变化部。
根据该构成,通过槽具有角度变化部,从而能够将角度减少最多的位置定为开裂开始的位置。因此,开裂容易以该位置为起点开始。其结果是,能够降低压力释放阀的开口形状、开口面积的偏差。
优选上述槽包括交叉槽。上述开裂起点是上述交叉槽的交叉部。
根据该构成,通过将交叉部定为开裂开始的位置,能够使压力释放阀平衡性良好地开裂。因此,能够降低压力释放阀的开口形状、开口面积的偏差。
优选上述角度变化部位于从上述端部到上述开裂起点为止的范围。
根据该构成,能够可靠地将在槽中角度减少最多的位置定为开裂开始的位置。
优选在上述角度变化部,上述角度恒定地变化。
根据该构成,能够使槽有规则,所以能够使开裂迅速地进行。
解决上述课题的蓄电装置具备:电极组件;壳体,其收容上述电极组件;以及压力释放阀,其使上述壳体内的压力向壳体外释放。上述压力释放阀具有包括开裂起点的第一槽和不包括上述开裂起点的第二槽。上述第一槽具有上述第一槽的两侧的开口端与上述第一槽的最深部所成的第一角度。上述第二槽具有上述第二槽的两侧的开口端与上述第二槽的最深部所成的第二角度。上述第一角度比上述第二角度小。
根据该构成,能够将开裂开始的位置定在角度较小的第一槽。因此,开裂容易以该位置为起点开始。其结果是,能够降低压力释放阀的开口形状、开口面积的偏差。
优选上述第一槽具有在上述第一槽的端部与上述开裂起点之间使上述第一角度减少的角度变化部。
根据该构成,能够将在第一槽中角度减少最多的位置定为开裂开始的位置。因此,开裂容易以该位置为起点开始。因此,能够可靠地降低压力释放阀的开口形状、开口面积的偏差。
解决上述课题的蓄电装置具备:电极组件;壳体,其收容上述电极组件;以及压力释放阀,其使上述壳体内的压力向壳体外释放。上述压力释放阀具有包括开裂起点的第一开裂部和不包括上述开裂起点的第二开裂部。上述第一开裂部的机械强度比上述第二开裂部的机械强度低。
根据该构成,能够将包括开裂起点的第一开裂部定为开裂开始的位置。因此,开裂容易以第一开裂部为起点开始。其结果是,能够降低压力释放阀的开口形状、开口面积的偏差。
优选上述压力释放阀具有开裂槽。上述第一开裂部以及上述第二开裂部包括上述开裂槽。
根据该构成,能够通过开裂槽促进第一开裂部以及第二开裂部的开裂。因此,能够提高释放壳体内的压力的情况下的迅速性。
优选上述开裂槽包括交叉槽。上述开裂起点是上述交叉槽的交叉部。
根据该构成,能够在压力释放阀的开裂的初期,通过交叉槽放射状地扩大压力释放阀的开裂。因此,能够提高释放壳体内的压力的情况下的迅速性。
优选上述第一开裂部被进行退火处理。
根据该构成,能够通过简便的方法设置硬度不同的部位。
优选上述第二开裂部被进行喷丸处理。
根据该构成,能够通过简便的方法设置硬度不同的部位。
优选上述蓄电装置为二次电池。
根据本发明,能够降低压力释放阀的开口形状、开口面积的偏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二次电池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图1的压力释放阀的表面的俯视图。
图3是沿图2的1-1线的剖面图。
图4是沿图2的2-2线的剖面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压力释放阀的表面的俯视图。
图6的(a)是其他例中的沿图2的3-3线的剖面图,(b)是其他例中的沿图2的4-4线的剖面图。
图7是表示其他例中的压力释放阀的表面的俯视图。
图8的(a)、(b)是表示其他例中的压力释放阀的表面的一部分的俯视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压力释放阀的表面的俯视图。
图10的(a)是沿图9的1-1线的剖面图,(b)是沿图9的2-2线的剖面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压力释放阀的表面的俯视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压力释放阀的表面的俯视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压力释放阀的表面的俯视图。
图14的(a)是沿图13的3-3线的剖面图,(b)是沿图13的4-4线的剖面图,(c)是沿图13的5-5线的剖面图。
图15是表示其他例中的压力释放阀的表面的俯视图。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压力释放阀的表面的俯视图。
图17是沿图16的1-1线的剖面图。
图1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八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压力释放阀的表面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图1~图4对将蓄电装置具体化了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作为蓄电装置的二次电池10具有壳体11。在壳体11中收容有电极组件12。另外,在壳体11中与电极组件12一起还收容有电解液。壳体11由有底筒状的壳体主体13、和关闭向该壳体主体13插入电极组件12的开口部的平板状的盖体14构成。壳体主体13和盖体14均为金属制(例如,不锈钢、铝)。另外,该实施方式的二次电池10的壳体主体13为有底四边筒状,盖体14为矩形平板状。二次电池10的外观成方型,二次电池10为方型电池。另外,该实施方式的二次电池10为锂离子电池。
电极组件12具有正极电极、负极电极以及使正极电极和负极电极绝缘的隔板。正极电极通过在正极金属箔(铝箔)的两面涂覆正极活性物质而构成。负极电极通过在负极金属箔(铜箔)的两面涂覆负极活性物质而构成。而且,交替地层叠多个正极电极和多个负极电极,并且在两电极之间夹有隔板。电极组件12为这样构成的层叠构造。另外,在电极组件12电连接有正极端子15和负极端子16。正极端子15的一部分和负极端子16的一部分从盖体14向壳体11外露出。另外,在正极端子15以及负极端子16分别安装有用于与壳体11绝缘的环状的绝缘环17a。
另外,在壳体11的盖体14以贯穿的方式设置有用于向壳体11(壳体主体13)内注入电解液的注液孔18。该注液孔18由密封部件19关闭。密封部件19被固定在盖体14的表面14a(壳体外侧的面),并向壳体11外露出。另外,在壳体11设置有压力释放阀20。压力释放阀20在壳体11内的压力到达作为规定压力的释放压的情况下开裂,使壳体内外连通,从而使得不使壳体11内的压力过于上升。在该实施方式中,压力释放阀20位于壳体11的盖体14。另外,在盖体14,密封部件19(注液孔18)与压力释放阀20并排。压力释放阀20的释放压被设定为能够在壳体11本身、壳体主体13与盖体14的接合部可能产生龟裂、断裂等之前开裂的压力。而且,压力释放阀20具有比盖体14的板厚薄的薄板状的阀体21。阀体21位于凹设在盖体14的上表面的凹部22的底部,与盖体14一体成形。
如图2所示,压力释放阀20具有圆形形状的周缘。此外,阀体21与压力释放阀20的周缘连接,与压力释放阀20相同为圆形形状。
阀体21的表面21a具有交叉槽23。交叉槽23具有两条直线槽24、25和凹槽26。直线槽24、25为相同形状的槽,在该实施方式中是V字形槽。另一方面,凹槽26沿各直线槽24、25延伸。在假定了与压力释放阀20的周缘交叉的假想直线Y1、Y2时,凹槽26位于包括成为交叉槽23的中心位置的假想直线Y1、Y2的交叉点P的区域。凹槽26是开口形状大致为四边形状的槽,为与直线槽24、25相同的槽深度。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假想直线Y1、Y2的交叉点P位于阀体21的中央。因此,凹槽26包括阀体21的中央,并被凹设在包围该中央的区域。
如图3以及图4所示,凹槽26的开口宽度27与直线槽24、25的开口宽度28相比较宽。因此,在该实施方式中,由于凹槽26位于交叉槽23的中心位置,所以交叉槽23的中心位置(交叉点P)附近的开口宽度较宽。由于直线槽24、25位于远离交叉槽23的中心位置的位置,所以与中心位置(交叉点P)相反侧的交叉槽23的开口宽度较窄。由此,在该实施方式中,对于交叉槽23的开口宽度而言,从阀体21的周缘朝向交叉槽23的中心位置,开口宽度变宽。
另外,如图3以及图4所示,压力释放阀20具有位于凹槽26的底部与阀体21的背面21b之间以及直线槽24、25的底部与阀体21的背面21b之间的薄膜部29。薄膜部29的厚度在阀体21中与未形成交叉槽23的部位相比,薄了交叉槽23的深度的量。由此,薄膜部29比阀体21的板厚30薄。而且,使凹槽26的开口宽度比直线槽24、25的开口宽度宽。从壳体11的内侧施加的压力容易以位于凹槽26内的交叉点P为中心而集中,从而假定交叉点P为阀体21开始开裂时的起点亦即开裂起点。
以下,对该第一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壳体11内的压力以阀体21的背面21b成为受压面而使阀体21向外侧膨胀的方式施加给阀体21。另外,在阀体21的交叉槽23,由于从壳体11的内侧施加的压力而产生应力。
在该实施方式中,设置有以使得包围假定为开裂起点的交叉槽23的交叉点P而拓宽了开口宽度的凹槽26。因此,从壳体11的内侧施加的压力容易在凹槽26集中,阀体21的开裂容易以凹槽26为起点开始。
而且,若壳体11内的压力达到释放压,则凹槽26以凹槽26为起点开裂,并且由于凹槽26的开裂从而直线槽24、25也开裂。若像这样阀体21的表面21a具有的交叉槽23开裂,则阀体21断开为多个区域,并向外侧翻卷。由此,在压力释放阀20产生较大的开口。而且,壳体11内的压力通过在压力释放阀20产生的开口向壳体11外释放。
因此,根据第一实施方式,能够得到以下所示的效果(优点)。
(1)能够将交叉槽23的凹槽26定为开裂开始的位置。因此,开裂容易以凹槽26为起点开始。其结果是,能够降低压力释放阀20的开口形状、开口面积的偏差。因此,能够充分地释放壳体11内的压力。
(2)阀体21具有交叉槽23,从而能够在开裂的初期,通过交叉槽23放射状地扩大开裂。因此,能够提高释放壳体11内的压力的情况下的迅速性。
(3)由于使交叉点P位于阀体21的中央,所以能够使阀体21平衡性良好地开裂。
(4)交叉槽23是使直线槽24、25和凹槽26连通的槽。因此,在开裂以凹槽26为起点开始的情况下,能够将该开裂迅速地传至直线槽24、25。因此,能够提高释放壳体11内的压力的情况下的迅速性。
(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根据图5对将蓄电装置具体化了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其中,在以下进行说明的实施方式中,对与已经说明了的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省略或简化其重复的说明。
如图5所示,该实施方式的压力释放阀32具有包括平行的两个直线部33、34和连接直线部33、34的弧部35、36的跑道形状(椭圆形状)的周缘。此外,压力释放阀32的阀体37与压力释放阀32的周缘连接,且与压力释放阀32相同为跑道形状(椭圆形状)。
弧部35具有与直线部33的一个端部连接的一个端部、和与直线部34的一个端部连接的另一个端部。弧部36具有与直线部33的另一个端部连接的一个端部、和与直线部34的另一个端部连接的另一个端部。换句话说,在该实施方式中,直线部33、34的一个端部彼此由其整体为弧状的弧部35连接。直线部33、34的另一个端部彼此由其整体为弧状的弧部36连接。在压力释放阀32中,直线部33、34的端部与弧部35、36的端部连接的部位成为直线部33、34与弧部35、36的边界P1、P2、P3、P4。
阀体37的表面37a具有槽。槽由交叉槽23、沿弧部35、36的多个弧状槽38、39以及沿直线部33、34的多个直线状槽40、41构成。在该实施方式中,弧状槽38、39和直线状槽40、41均为V字形槽。
交叉槽23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具有两条直线槽24、25和凹槽26。凹槽26沿各直线槽24、25延伸。在假定了与压力释放阀32的周缘交叉的假想直线Y1、Y2时,凹槽26位于包括成为交叉槽23的中心位置的假想直线Y1、Y2的交叉点P的区域。在该实施方式中,假想直线Y1与连接边界P1、P3的在图中以双点划线表示的假想线交叉,并且与作为压力释放阀32的周缘的弧部35交叉。另外,假想直线Y2与连接边界P2、P4的在图中以双点划线表示的假想线交叉,并且与作为压力释放阀32的周缘的弧部36交叉。而且,在该实施方式中,假想直线Y1、Y2的交叉点P位于阀体37的中央。因此,凹槽26包括阀体37的中央,并凹设在包围该中央的区域。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如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使用图3以及图4所说明的那样,凹槽26的开口宽度比直线槽24、25的开口宽度宽。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如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使用图3以及图4所说明的那样,薄膜部29位于凹槽26的底部与阀体37的背面之间以及直线槽24、25的底部与阀体37的背面之间。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位于凹槽26内的交叉点P被假定为阀体37开始开裂时的起点亦即开裂起点。
另外,阀体37的表面37a具有沿弧部35的两条弧状槽38,并且具有沿弧部36的两条弧状槽39。弧状槽38、39为相同形状的槽,且为与直线槽24、25相同的槽深度。两条弧状槽38中,一个弧状槽38与直线槽24中位于边界P1附近的一个端部连接,并沿弧部35弧状地延伸。另外,两条弧状槽39中,一个弧状槽39与直线槽25中位于边界P2附近的一个端部连接,并沿弧部36弧状地延伸。此外,两条弧状槽38中,另一个弧状槽38与直线槽25中位于边界P3附近的另一个端部连接,并沿弧部35弧状地延伸。另外,两条弧状槽39中,另一个弧状槽39与直线槽24中位于边界P4附近的另一个端部连接,并沿弧部36弧状地延伸。各弧状槽38、39具有与和直线槽24、25连接的端部相反侧的端部的位置成为从二等分线L1隔开了规定距离的位置的长度。二等分线L1是在与直线部33、34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将阀体37二等分的在图中以点划线表示的直线。换句话说,各弧状槽38、39沿弧部35、36的一部分设置。由此,阀体37具有与直线槽24连接的各一条弧状槽38、39,并且具有与直线槽25连接的各一条弧状槽38、39。
另外,阀体37的表面37a具有沿直线部33的两条直线状槽40、41、和沿直线部34的两条直线状槽40、41。直线状槽40、41为相同形状的槽,且为与直线槽24、25相同的槽深度。两条直线状槽40中,一个直线状槽40与直线槽24中位于边界P1附近的一个端部连接,并沿直线部33直线状地延伸。另外,两条直线状槽41中,一个直线状槽41与直线槽25中位于边界P2附近的一个端部连接,并沿直线部33直线状地延伸。此外,两条直线状槽40中,另一个直线状槽40与直线槽25中位于边界P3附近的另一个端部连接,并沿直线部34直线状地延伸。另外,两条直线状槽41中,另一个直线状槽41与直线槽24中位于边界P4附近的另一个端部连接,并沿直线部34直线状地延伸。
直线状槽40、41具有与和直线槽24、25连接的端部相反侧的端部的位置成为从垂线L2隔开了规定距离的位置的长度。垂线L2是通过交叉点P,并与二等分线L1垂直相交的直线。换句话说,各直线状槽40、41沿直线部33、34的一部分设置。由此,阀体37具有与直线槽24连接的各一条直线状槽40、41,并且具有与直线槽25连接的各一条直线状槽40、41。
而且,在阀体37的表面37a,假定有在假定了沿交叉槽23的假想直线Y1、Y2时,由假想直线Y1、Y2和压力释放阀32的周缘包围的多个区域S1、S2、S3、S4。区域S1是由位于假想直线Y1、Y2的交叉点P与假想直线Y1和弧部35交叉的交叉点之间的假想直线Y1的部分、位于交叉点P与假想直线Y2和弧部36交叉的交叉点之间的假想直线Y2的部分、以及直线部33划分的区域。另外,区域S2是由位于交叉点P与假想直线Y2和弧部35交叉的交叉点之间的假想直线Y2的部分、位于交叉点P与假想直线Y1和弧部36交叉的交叉点之间的假想直线Y1的部分、以及直线部34划分的区域。区域S1与区域S2以交叉点P为对称中心而点对称。
区域S3是由位于交叉点P与假想直线Y1和弧部35交叉的交叉点之间的假想直线Y1的部分、位于交叉点P与假想直线Y2和弧部35交叉的交叉点之间的假想直线Y2的部分、以及弧部35划分的区域。另外,区域S4是由位于交叉点P与假想直线Y2和弧部36交叉的交叉点之间的假想直线Y2的部分、位于交叉点P与假想直线Y1和弧部36交叉的交叉点之间的假想直线Y1的部分、以及弧部36划分的区域。区域S3与区域S4以交叉点P为对称中心而点对称。
在该实施方式中,区域S1、S2为包括直线部33、34的区域,成为与直线部33、34的整体接触而另一方面与弧部35、36稍微接触的区域。另一方面,在该实施方式中,区域S3、S4是包括弧部35、36的区域,成为与弧部35、36的几乎整体接触的区域。在该实施方式中,区域S1、S2成为与弧部35、36接触的部分较少的第二区域,区域S3、S4成为与弧部35、36接触的部分较多的第一区域。而且,位于阀体37的表面37a的四个区域S1~S4的面积被设定为与弧部35、36接触的部分较多的区域S3、S4比与弧部35、36接触的部分较少的区域S1、S2大。
以下,对第二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该实施方式中,设置有由两条直线槽24、25和凹槽26构成的交叉槽23。由此,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从壳体11的内侧施加的压力容易在凹槽26集中,从而阀体37的开裂容易以凹槽26为起点开始。
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若开裂以凹槽26为起点开始并且直线槽24、25的开裂到达与弧状槽38、39连接的端部,则与弧状槽38、39的开裂一起,直线状槽40、41的开裂也开始。通过该开裂,阀体21沿划分区域S1~S4的各槽而断开为四个区域S1~S4。
在该实施方式中,与弧部35、36接触的部分较多的区域S3、S4的面积比与直线部33、34接触的部分较多的区域S1、S2的面积大。换句话说,区域S3、S4与区域S1、S2相比受压面积较大。因此,对于从壳体11的内侧对阀体37的背面施加的压力的受压量而言,区域S3、S4比区域S1、S2大。
因此,根据第二实施方式,除了第一实施方式的效果(优点)(1)~(4)之外,还能够得到以下所示的效果。此外,在效果(3)中,将“阀体21”替读为“阀体37”。
(5)弧状槽38、39与直线槽24、25相比较难以开裂。因此,通过使与弧部35、36接触的部分较多的区域S3、S4的面积比与弧部35、36接触的部分较少的区域S1、S2的面积大,从而区域S3、S4的受压量变大。因此,即使是为了增大压力释放阀32的开口而具有沿弧部35、36的弧状槽38、39的压力释放阀32,通过促进弧状槽38、39的开裂,区域S3、S4也容易向外侧打开。其结果是,压力释放阀32的打开的平衡性变好,能够增大压力释放阀32的开口。换句话说,能够使壳体11内的压力迅速地释放。
顺便说明,存在在与弧部35、36接触的区域S3、S4的受压量较小的情况下,弧状槽38、39的开裂不充分之虞。换句话说,若压力释放阀32的打开的平衡性较差,则弧状槽38、39不充分开裂,其结果是,压力释放阀32的开口也变小。因此,损害释放壳体11内的压力的情况下的迅速性。
(6)使交叉槽23为两条直线槽24、25。因此,在阀体37的开裂的初期,通过直线槽24、25促进开裂。因此,能够提高使壳体11内的压力释放的情况下的迅速性。
(7)通过使压力释放阀32为跑道形状(椭圆形状),能够与使压力释放阀32为四边形状的情况相比,较大地设定压力释放阀32的开口。因此,能够提高使壳体11内的压力释放的情况下的迅速性。
(8)由于使直线槽24、25延伸到边界P1~P4的附近,所以能够使弧状槽38、39沿弧部35、36配置。因此,在阀体37的各槽开裂了的情况下,能够增大压力释放阀32的开口。
(9)由于直线槽24、25与弧状槽38、39连接,所以能够在直线槽24、25的开裂后,使直线槽24、25的开裂迅速地转移至弧状槽38、39的开裂。压力释放阀32通过直线槽24、25的开裂而被断开为区域S1~S4,阀体37与开裂的进展配合地向外侧翻卷,由此产生开口。压力从该开口向壳体11外释放。因此,通过使开裂从直线槽24、25迅速地转移至弧状槽38、39,能够充分地确保压力释放阀32的开口量。
(10)通过直线状槽40、41,促进区域S1、S2向外侧翻卷。换句话说,通过直线状槽40、41的开裂,区域S1、S2容易向外侧打开。其结果是,压力释放阀32的打开的平衡性变好,能够增大压力释放阀32的开口。换句话说,能够使壳体11内的压力迅速地释放。
(11)弧状槽38、39被设置成沿弧部35、36的一部分。另外,直线状槽40、41被设置成沿直线部33、34的一部分。因此,即使各槽开裂,阀体37向外侧翻卷,阀体37也在未设置槽的位置连接。因此,能够防止阀体37的碎片飞散。
此外,也可以如以下那样变更第一以及第二实施方式。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如图6的(a)、(b)所示,使交叉槽23的槽深度变化。在使槽深度变化的情况下,按照朝向成为开裂起点的交叉点P侧槽深度变深的方式进行变化即可。图6的(a)表示该其他例中的沿图2的3-3线的剖面,并且图6的(b)表示该其他例中的沿图2的4-4线的剖面。如图2以及图6的(a)、(b)所示,阀体的靠近周缘的槽深度较浅,靠近交叉点P的槽深度较深。若像这样朝向交叉点P使槽深度变深,则与槽的底部重叠的薄膜部的厚度朝向交叉点P侧变薄。因此,从壳体11的内侧施加的压力更容易在凹槽26集中,阀体21的开裂更容易以凹槽26为起点开始。优选槽深度朝向交叉点P恒定地变化。“恒定地变化”不仅是指在交叉槽23中,槽的深度连续并且变化量恒定地变化,也指槽的深度阶段性地变化,并且每个阶段的变化量恒定。此外,凹槽26的槽深度可以恒定,也可以朝向交叉点P变深。另外,该其他例也可以应用于第二实施方式的交叉槽23,也可以应用于后述的图7所示的其他例的构成。
○如图7所示,也可以在压力释放阀20的阀体21的表面21a仅设置未交叉的非交叉槽45来作为包括开裂起点的槽。例如,非交叉槽45具有一条直线槽46、和位于包括直线槽46的中央位置X的位置的凹槽47。凹槽47与第一以及第二实施方式的凹槽26相同。在该其他例中,假定中央位置X为开裂起点。即使像这样构成,从壳体11的内侧施加的压力也容易在凹槽47集中,阀体21的开裂容易以凹槽47为起点开始。此外,该其他例并不限定于具有圆形形状的周缘的压力释放阀20,也能够应用于第二实施方式那样的具有跑道形状(椭圆形状)的周缘的压力释放阀32。
○如图8的(a)、(b)所示,也可以变更位于阀体21的表面21a的交叉槽23的凹槽26的形状。图8的(a)表示使凹槽26为圆形的例子,图8的(b)表示使凹槽26为椭圆形的例子。只要凹槽26为包括开裂起点的槽,则其形状能够任意地变更。在该情况下,也能够得到与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此外,图8的(a)、(b)的凹槽26的形状也可以应用于第二实施方式的凹槽26,也可以应用于图7的其他例的凹槽47。
○交叉槽23的开口宽度只要朝向开裂起点变宽即可,可以变更该开口宽度的变化量。例如,也可以在交叉槽23中,使离交叉点P最远的部位(在实施方式中为直线槽24、25的部位)的开口宽度最窄,越为接近交叉点P的部位越使开口宽度连续地变宽。另外,也可以在交叉槽23中,使离交叉点P最远的部位(在实施方式中为直线槽24、25的部位)的开口宽度最窄,越为接近交叉点P的部位越使开口宽度阶段性地变宽。此外,该其他例也可以应用于图7所示的其他例的构成。
○交叉槽23也可以代替X字状,而变更为Y字状。
○也可以在阀体21、37中,将槽设置于背面。
○也可以变更各槽的剖面形状。
○也可以变更壳体11的形状。例如,壳体11也可以是圆筒型。
○也可以使压力释放阀20、32与壳体11为分体部件,将该压力释放阀20、32与壳体11接合。接合例如通过焊接(例如激光焊接)等进行。
○电极组件12并不限定于层叠型,也可以是将带状的正极电极和带状的负极电极缠绕而层叠为层状的缠绕型。
○二次电池10为锂离子二次电池,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其他的二次电池。总之,只要是在正极活性物质层与负极活性物质层之间离子移动并且进行电荷的授受的二次电池即可。另外,蓄电装置也可以是电容器。
○二次电池10可以作为车辆电源装置安装于汽车,也可以安装于工业用车辆。另外,也可以应用于固定用的蓄电装置。
○假想直线Y1、Y2可以规定为通过槽的开口宽度的中央的线,也可以规定为通过槽的开口端的线。在任一种情况下,假想直线Y1、Y2均为沿槽延伸的线。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按照假想直线Y1成为连接边界P1、P4的线,并且假想直线Y2成为连接边界P2、P3的线的方式,设置直线槽24、25。在如本其他例那样配置假想直线Y1、Y2的情况下,区域S3、S4的面积也比区域S1、S2的面积大。在该情况下,也能够得到与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使假想直线Y1、Y2与弧部35、36交叉的位置为从各边界P1~P4沿弧部35、36进一步远离的位置。沿这些假想直线Y1、Y2设置直线槽24、25。该情况下,假想直线Y1、Y2与直线槽24、25相同地与弧部35、36的周缘交叉。此外,该情况下,按照与弧部35、36接触的部分较多的区域的面积比与弧部35、36接触的部分较少的区域的面积大的方式来设定区域S1~S4。在该情况下,也能够得到与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直线槽24、25并不限定于在与弧部35、36交叉的假想直线Y1、Y2线上的情况,也可以在位于同一直线部33、34的边界侧的端部彼此接近的区域。该情况下的假想直线Y1、Y2沿直线槽24、25延长,并与直线部33、34交叉。在该情况下,也能够得到与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压力释放阀32的形状只要是具有弧部的形状,则也可以变更为其他的形状。例如,也可以是椭圆形状,也可以是圆形形状。另外,也可以是用弧部连接直线部33、34的一个端部,并用直线部连接另一个端部的形状。另外,也可以使与直线部33、34的一个端部连接的弧部和与直线部33、34的另一个端部连接的弧部的形状不同。在该情况下,也能够得到与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按照不针对直线槽24、25连接弧状槽38、39、直线状槽40、41的方式进行设置。在该情况下,也能够得到与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阀体37仅设置交叉槽23以及弧状槽38、39,而不设置直线状槽40、41。在这种情况下,交叉槽23和弧状槽38、39可以如实施方式那样连接,也可以如上述其他例那样连接。在该情况下,也能够得到与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第三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图9以及图10对将蓄电装置具体化了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其中,在以下进行说明的实施方式中,对与已经说明了的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等,省略或简化其重复的说明。
如图9所示,压力释放阀120具有圆形形状的周缘。此外,阀体121与压力释放阀120的周缘连接,且与压力释放阀120相同地为圆形形状。
阀体121的表面121a具有交叉槽123。交叉槽123由在阀体121的周缘间直线状地延伸的两条直线槽124、125构成。而且,交叉槽123在两条直线槽124、125交叉的位置具有交叉部P。在该实施方式中,交叉槽123的交叉部P位于阀体121的中央。另外,两条直线槽124、125在交叉部P交叉,各直线槽124、125的两侧的端部124a、125a位于阀体121的周缘的附近位置。对于两条直线槽124、125而言,从各端部124a、125a朝向交叉部P,开口宽度126变窄,在交叉部P开口宽度126最窄。这里,“开口宽度”是在阀体121的表面121a,配置在与直线槽124、125延伸的方向正交的位置的、直线槽124、125与阀体121的表面121a的两侧的边界间的宽度。
如图10的(a)、(b)所示,直线槽124(图中的“D1”和“D2”)沿直线槽124延伸的方向具有相同的槽深度127。直线槽124的两侧的开口端128与直线槽124的最深部129所成的角度130在从直线槽124的端部124a到交叉部P为止的范围减少。由于角度130的减少,如图9所示,直线槽124的开口宽度126从端部124a朝向交叉部P变窄。槽深度127是用沿阀体的厚度方向的直线将槽的最深部129与阀体的面连接时的长度。另外,槽的两侧的开口端128是处于从槽的最深部129向阀体的面延伸的槽面与阀体的面交叉的位置的端。
从端部124a到交叉部P的角度130恒定地变化。恒定地变化不仅是指角度连续地且变化量恒定地变化,也指角度阶段性地变化,并且每个阶段的变化量恒定。而且,在该实施方式中,直线槽124的角度130连续地变化,且其变化量也恒定。通过像这样使角度130减少,从而阀体121的槽具有角度变化部。
此外,直线槽125是与直线槽124相同的形状,与直线槽124相同地具有角度变化部。换句话说,如图10的(a)、(b)所示,直线槽125(图中的“D1”、“D2”)的开口端128与直线槽125的最深部129之间的角度130在从直线槽125的端部125a到交叉部P为止的范围减少。另外,压力释放阀120的阀体121在直线槽124、125的底部与阀体121的背面121b之间,具有薄膜部131。薄膜部131比阀体121的厚度薄。
以下,对该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该实施方式中,交叉部P的直线槽124、125的角度130最小。由此,交叉部P的直线槽124、125的角度130成为比交叉部P以外的其他的槽部位的角度尖锐的角度。因此,从壳体11(参照图1)的内侧施加的压力容易在交叉部P集中,阀体121的开裂容易以交叉部P为起点开始。换句话说,交叉部P被假定为阀体121开始开裂时的起点亦即开裂起点。
而且,若壳体11内的压力达到释放压,则交叉槽123以交叉部P为起点开裂。若像这样位于阀体121的表面121a的交叉槽123开裂,则阀体121断开为多个区域,并向外侧翻卷。由此,在压力释放阀120产生大的开口。而且,壳体11内的压力通过在压力释放阀120产生的开口向壳体11外释放。
因此,根据第三实施方式,能够得到以下所示的效果(优点)。
(12)能够将交叉槽123的交叉部P定为开裂开始的位置。因此,开裂容易以交叉部P为起点开始。其结果是,能够降低压力释放阀120的开口形状、开口面积的偏差。因此,能够充分地释放壳体11内的压力。
(13)通过将交叉槽123的交叉部P定为开裂开始的位置,能够使压力释放阀120平衡性良好地开裂。因此,能够降低压力释放阀120的开口形状、开口面积的偏差。
(14)另外,阀体121具有交叉槽123,从而能够在开裂的初期,通过交叉槽123使开裂放射状地扩大。因此,能够提高释放壳体11内的压力的情况下的迅速性。
(15)通过使角度130恒定地变化,从而交叉槽123成为规则的槽。因此,能够使开裂的负载稳定,能够使开裂迅速地进行。
(16)由于使交叉部P位于阀体121的中央,所以能够使阀体121平衡性良好地开裂。
(第四实施方式)
接下来,根据图11对将蓄电装置具体化了的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其中,在以下进行说明的实施方式中,对与已经说明了的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等,省略或简化其重复的说明。
如图11所示,该实施方式的压力释放阀132具有以弧部135、136将平行的两条直线部133、134连接的跑道形状(椭圆形状)的周缘。此外,压力释放阀132的阀体137与压力释放阀132的周缘连接,并且与压力释放阀132相同地为跑道形状(椭圆形状)。
弧部135具有与直线部133的一个端部连接的一个端部和与直线部134的一个端部连接的另一个端部。弧部136具有与直线部133的另一个端部连接的一个端部和与直线部134的另一个端部连接的另一个端部。换句话说,在该实施方式中,直线部133、134的一个端部彼此被其整体为弧状的弧部135连接。直线部133、134的另一个端部彼此被其整体为弧状的弧部136连接。在压力释放阀132中,直线部133、134的端部与弧部135、136的端部连接的部位成为直线部133、134与弧部135、136的边界P1、P2、P3、P4。
阀体137的表面137a具有槽。槽由交叉槽138和沿弧部135、136的多个弧状槽139、140构成。在该实施方式中,交叉槽138和弧状槽139、140均为V字形槽。
交叉槽138由两条直线槽141、142构成。直线槽141、142分别位于与作为压力释放阀132的周缘的弧部135、136交叉的假想直线Y1、Y2上。另外,假想直线Y1、Y2与连接边界P1、P3的在图中以双点划线表示的假想线交叉,并且与连接边界P2、P4的在图中以双点划线表示的假想线交叉。而且,交叉槽138在两条直线槽141、142交叉的位置具有交叉部P。交叉部P包括假想直线Y1、Y2的交叉点。在该实施方式中,交叉槽138的交叉部P位于阀体137的中央。
另外,阀体137的表面137a具有沿着弧部135的两条弧状槽139,并且具有沿着弧部136的两条弧状槽140。两条弧状槽139中,一个弧状槽139与直线槽141中位于边界P1附近的一个端部连接,并沿弧部135弧状地延伸。另外,两条弧状槽140中,一个弧状槽140与直线槽142中位于边界P2附近的一个端部连接,并沿弧部136弧状地延伸。此外,两条弧状槽139中,另一个弧状槽139与直线槽142中位于边界P3附近的另一个端部连接,并沿弧部135弧状地延伸。另外,两条弧状槽140中,另一个弧状槽140与直线槽141中位于边界P4附近的另一个端部连接,并沿弧部136弧状地延伸。各弧状槽139、140具有与和直线槽141、142连接的端部相反侧的端部的位置成为从二等分线L1隔开了规定距离的位置的长度。二等分线L1是在与直线部133、134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将阀体137二等分的在图中以点划线表示的直线。换句话说,各弧状槽139、140沿弧部135、136的一部分设置。
在该实施方式中,图11所示的直线槽141(图10的(b)的“D2”)和与直线槽141连接的图11所示的弧状槽139、140(图10的(a)的“D1”)具有相同的槽深度127。另一方面,图10的(b)所示的直线槽141的两侧的开口端128与直线槽141的最深部129所成的角度130比图10的(a)所示的弧状槽139、140的两侧的开口端128与弧状槽139、140的最深部129所成的角度130小。由此,在包括直线槽141和弧状槽139、140的开裂槽143中,在从与和直线槽141连接的弧状槽139、140的端部相反侧的端部139a、140a到交叉部P为止的范围,角度130减少。由于角度130的减少,如图11所示,对于开裂槽143而言,从端部139a朝向交叉部P开口宽度126变窄,并且从端部140a朝向交叉部P开口宽度126变窄。在该实施方式中,通过使直线槽141的角度130与弧状槽139、140的角度130不同,从而角度130阶段性地变化。另外,直线槽141的角度130沿直线槽141的长度恒定,弧状槽139、140的角度130沿弧状槽139、140的长度恒定。通过像这样使角度130减少,从而阀体137的槽具有角度变化部。
此外,直线槽142与直线槽141为相同形状,与直线槽142连接的弧状槽139、140和与直线槽141连接的弧状槽139、140为相同形状。因此,包括直线槽142和弧状槽139、140的开裂槽144与开裂槽143为相同形状。而且,开裂槽144与开裂槽143相同地具有角度变化部。换句话说,在开裂槽144中,在从与和直线槽142连接的弧状槽139、140的端部相反侧的端部139a、140a到交叉部P为止的范围,角度130减少。由此,如图11所示,对于开裂槽144而言,从端部139a朝向交叉部P开口宽度126变窄,并且从端部140a朝向交叉部P开口宽度126变窄。另外,压力释放阀132的阀体137在直线槽141、142的底部与阀体137的背面137b之间具有薄膜部131,并且在弧状槽139、140的底部与阀体137的背面137b之间具有薄膜部131。
另外,在阀体137的表面137a假定有在假定了沿交叉槽138的假想直线Y1、Y2时,由直线Y1、Y2和压力释放阀132的周缘包围的多个区域S1、S2,S3、S4。区域S1是由位于交叉槽138的交叉部P与假想直线Y1和弧部135交叉的交叉部之间的假想直线Y1的部分、位于交叉部P与假想直线Y2和弧部136交叉的交叉部之间的假想直线Y2的部分、以及直线部133划分的区域。另外,区域S2是由位于交叉部P与假想直线Y2和弧部135交叉的交叉部之间的假想直线Y2的部分、位于交叉部P与假想直线Y1和弧部136交叉的交叉部之间的假想直线Y1的部分、以及直线部134划分的区域。区域S1和区域S2以假想直线Y1与假想直线Y2的交叉点为对称中心而点对称。
区域S3是由位于交叉部P与假想直线Y1和弧部135交叉的交叉部之间的假想直线Y1的部分、位于交叉部P与假想直线Y2和弧部135交叉的交叉部之间的假想直线Y2的部分、以及弧部135划分的区域。另外,区域S4是由位于交叉部P与假想直线Y2和弧部136交叉的交叉部之间的假想直线Y2的部分、位于交叉部P与假想直线Y1和弧部136交叉的交叉部之间的假想直线Y1的部分、以及弧部136划分的区域。区域S3和区域S4以假想直线Y1与假想直线Y2的交叉点为对称中心而点对称。
在该实施方式中,区域S1、S2是包括直线部133、134的区域,并且成为与直线部133、134的整体接触而另一方面与弧部135、136稍微接触的区域。另一方面,在该实施方式中,区域S3、S4是包括弧部135、136的区域,成为与弧部135、136的几乎整体接触的区域。在该实施方式中,区域S1、S2成为与弧部135、136接触的部分较少的第二区域,区域S3、S4成为与弧部135、136接触的部分较多的第一区域。而且,位于阀体137的表面137a的四个区域S1~S4的面积被设定成:与弧部135、136接触的部分较多的区域S3、S4比与弧部135、136接触的部分较少的区域S1、S2大。
以下,对第四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该实施方式中,构成交叉槽123的直线槽141、142的角度130(第一角度)比弧状槽139、140的角度130(第二角度)小。由此,直线槽141、142的角度130成为比弧状槽139、140的角度130尖锐的角度。而且,直线槽141、142包括交叉部P。因此,从壳体11的内侧施加的压力容易在交叉部P集中,阀体121的开裂容易以交叉部P为起点开始。换句话说,交叉部P被假定为阀体137开始开裂时的起点亦即开裂起点。而且,若壳体11内的压力达到释放压,则阀体137以交叉部P为起点开裂。
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若开裂以交叉部P为起点开始并且直线槽141、142的开裂到达与弧状槽139、140连接的端部,则弧状槽139、140的开裂也开始。通过该开裂,阀体137沿划分区域S1~S4的各槽断开为四个区域S1~S4。
在该实施方式中,与弧部135、136接触的部分较多的区域S3、S4的面积比与直线部133、134接触的部分较多的区域S1、S2的面积大。换句话说,区域S3、S4与区域S1、S2相比,受压面积较大。因此,对于从壳体11的内侧对阀体137的背面137b施加的压力的受压量而言,区域S3、S4比区域S1、S2大。
因此,根据第四实施方式,除了第三实施方式的效果(优点)(12)~(16)之外,还能够得到以下所示的效果。此外,各效果(12)~(16)分别将“压力释放阀120”替读为“压力释放阀132”,将“阀体121”替读为“阀体137”,将“交叉槽123”替读为“交叉槽138”。
(17)弧状槽139、140与直线槽141、142相比,较难以开裂。因此,通过使与弧部135、136接触的部分较多的区域S3、S4的面积比与弧部135、136接触的部分较少的区域S1、S2的面积大,从而区域S3、S4的受压量增大。因此,即使是为了增大压力释放阀132的开口而具有沿着弧部135、136的弧状槽139、140的压力释放阀132,通过促进弧状槽139、140的开裂,从而区域S3、S4也容易向外侧打开。其结果是,压力释放阀132的打开的平衡性变好,能够增大压力释放阀132的开口。换句话说,能够使壳体11内的压力迅速地释放。
顺便说明,在与弧部135、136接触的区域S3、S4的受压量较小的情况下,存在弧状槽139、140的开裂不充分之虞。换句话说,若压力释放阀132的打开的平衡性变差,则弧状槽139、140不充分开裂,其结果是,压力释放阀132的开口也变小。因此,损害释放壳体11内的压力的情况下的迅速性。
(18)使交叉槽138为两条直线槽141、142。因此,在阀体137的开裂的初期,通过直线槽141、142促进开裂。因此,能够提高使壳体11内的压力释放的情况下的迅速性。
(19)通过使压力释放阀132为跑道形状(椭圆形状),能够与使压力释放阀132为四边形状的情况相比,较大地设定压力释放阀132的开口。因此,能够提高使壳体11内的压力释放的情况下的迅速性。
(20)由于使直线槽141、142延伸至边界P1~P4的附近,所以能够使弧状槽139、140沿弧部135、136配置。因此,在阀体137的各槽开裂的情况下,能够增大压力释放阀132的开口。
(21)弧状槽139、140被设置成沿弧部135、136的一部分。因此,即使各槽开裂,阀体137向外侧翻卷,阀体137也在未设置槽的位置连接。因此,能够防止阀体137的碎片飞散。
(22)由于直线槽141、142与弧状槽139、140连接,所以能够在直线槽141、142的开裂后,使直线槽141、142的开裂迅速地转移至弧状槽139、140的开裂。压力释放阀132通过直线槽141、142的开裂而断开为区域S1~S4,阀体137与开裂的进展配合地向外侧翻卷,由此产生开口。压力从该开口向壳体11外释放。因此,通过使开裂迅速地从直线槽141、142转移至弧状槽139、140,能够充分地确保压力释放阀132的开口量。
(第五实施方式)
接下来,根据图12对将蓄电装置具体化了的第五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2所示,第五实施方式的压力释放阀132的阀体137的表面137a与第四实施方式相同地具有由直线槽141、142构成的交叉槽138和沿弧部135、136的弧状槽139、140。而且,在第五实施方式中,直线槽141、142与弧状槽139、140不连接。
另外,如图10的(a)、(b)所示,直线槽141、142(图中的“D2”)的角度130比弧状槽139、140(图中的“D1”)的角度130小。而且,如图12所示,直线槽141、142的开口宽度126比弧状槽139、140的开口宽度126窄。由此,交叉槽138的交叉部P与第四实施方式相同地被假定为阀体137开始开裂时的起点亦即开裂起点。因此,在该实施方式中,交叉槽138(直线槽141、142)成为包括开裂起点的第一槽,弧状槽139、140成为不包括开裂起点的第二槽。
另外,根据交叉槽138和弧状槽139、140,在阀体137的表面137a假定有由假想直线Y1、Y2和压力释放阀132的周缘包围的多个区域S1、S2、S3、S4。而且,阀体137的表面137a具有的四个区域S1~S4的面积被设定为与弧部135、136接触的部分较多的区域S3、S4比与弧部135、136接触的部分较少的区域S1、S2大。
以下,对第五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该实施方式中,与第四实施方式相同,直线槽141、142的角度130比弧状槽139、140的角度130小。因此,从壳体11的内侧施加的压力容易在交叉部P集中,阀体121的开裂容易以交叉部P为起点开始。
而且,若开裂以交叉部P为起点开始并且直线槽141、142的开裂到达接近弧状槽139、140的端部,则弧状槽139、140的开裂也开始。通过该开裂,阀体137沿划分区域S1~S4的各槽而断开为四个区域S1~S4。另外,对于从壳体11的内侧对阀体137的背面137b施加的压力的受压量而言,区域S3、S4比区域S1、S2大。
因此,根据第五实施方式,除了第三实施方式的效果(优点)(12)~(16)以及第四实施方式的效果(优点)(17)~(21)之外,还能够得到以下所示的效果。
(23)由于交叉槽138与弧状槽139、140未连接,所以能够可靠地从具有交叉部P的交叉槽138开裂。
(第六实施方式)
接下来,根据图13以及图14对将蓄电装置具体化了的第六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3所示,该实施方式的压力释放阀132的阀体137的表面137a与第四实施方式相同地具有由直线槽141、142构成的交叉槽138和沿弧部135、136的弧状槽139、140。而且,在该实施方式中,直线槽141、142与弧状槽139、140连接。
如图14的(a)、(b)所示,直线槽141沿直线槽141延伸的方向具有相同的槽深度127。直线槽141的两侧的开口端128与直线槽141的最深部129所成的角度130在从直线槽141中的与弧状槽139、140连接的端部到交叉部P为止的范围减少。通过角度130的减少,如图13所示,直线槽141的开口宽度126从与弧状槽139、140连接的端部朝向交叉部P变窄。
如图14的(c)所示,与直线槽141连接的弧状槽139、140具有与直线槽141相同的槽深度127。而且,弧状槽139、140中弧状槽139、140的两侧的开口端128与弧状槽139、140的最深部129所成的角度130比直线槽141中的与弧状槽139、140连接的端部的角度130大。因此,如图13所示,弧状槽139、140具有比直线槽141的开口宽度126宽的开口宽度126。
由此,在包括直线槽141和弧状槽139、140的开裂槽143中,在从与和直线槽141连接的弧状槽139、140的端部相反侧的端部139a、140a到交叉部P为止的范围,角度130减少。通过角度130的减少,如图13所示,从端部139a朝向交叉部P开口宽度126变窄,并且从端部140a朝向交叉部P开口宽度126变窄。在该实施方式中,角度130在直线槽141与弧状槽139、140之间阶段性地变化,在直线槽141中连续地变化。通过像这样使角度130减少,从而阀体137的槽具有角度变化部。
此外,直线槽142与直线槽141为相同形状,与直线槽142连接的弧状槽139、140和与直线槽141连接的弧状槽139、140为相同形状。因此,包括直线槽142和弧状槽139、140的开裂槽144与开裂槽143为相同形状。而且,开裂槽144与开裂槽143相同地具有角度变化部。换句话说,在开裂槽144中,在从与和直线槽142连接的弧状槽139、140的端部相反侧的端部139a、140a到交叉部P为止的范围,角度130减少。由此,如图13所示,对于开裂槽144而言,从端部139a朝向交叉部P开口宽度126变窄,并且从端部140a朝向交叉部P开口宽度126变窄。另外,压力释放阀132的阀体137在直线槽141、142的底部与阀体137的背面137b之间具有薄膜部131,并且在弧状槽139、140的底部与阀体137的背面137b之间具有薄膜部131。
另外,根据交叉槽138和弧状槽139、140,在阀体137的表面137a假定有由假想直线Y1、Y2和压力释放阀132的周缘包围的多个区域S1、S2、S3、S4。而且,位于阀体137的表面137a的四个区域S1~S4的面积被设定为与弧部135、136接触的部分较多的区域S3、S4比与弧部135、136接触的部分较少的区域S1、S2大。
以下,对第六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该实施方式中,交叉部P处的直线槽141、142的角度130最小。由此,交叉部P处的直线槽141、142的角度130成为比交叉部P以外的其他的槽部位的角度尖锐的角度。因此,从壳体11的内侧施加的压力容易在交叉部P集中,阀体137的开裂容易以交叉部P为起点开始。换句话说,交叉部P被假定为阀体137开始开裂时的起点亦即开裂起点。
而且,若开裂以交叉部P为起点开始,并且直线槽141、142的开裂到达与弧状槽139、140连接的端部,则弧状槽139、140的开裂也开始。通过该开裂,阀体137沿划分区域S1~S4的各槽而断开为四个区域S1~S4。另外,对于从壳体11的内侧对阀体137的背面137b施加的压力的受压量而言,区域S3、S4比区域S1、S2大。
因此,根据第六实施方式,除了第三实施方式的效果(优点)(12)~(16)以及第四实施方式的效果(17)~(22)之外,还能够得到以下所示的效果。
(24)能够将交叉槽123的交叉部P定为开裂开始的位置。因此,开裂容易以交叉部P为起点开始。其结果是,能够可靠地降低压力释放阀132的开口形状、开口面积的偏差。
此外,第三~第六实施方式也可以如以下那样进行变更。
○图15表示对图12所示的第五实施方式的阀体137中的直线槽141、142采用了与图13所示的第六实施方式的阀体137中的直线槽141、142相同的构成的情况下的压力释放阀132的阀体137。在该其他例中,如图14的(a)、(b)所示,在从直线槽141、142中的与交叉部P相反侧的端部141a、142a到交叉部P为止的范围,直线槽141、142的角度130减少。通过角度130的减少,如图15所示,直线槽141、142的开口宽度126从直线槽141、142的端部141a、142a朝向交叉部P变窄。根据该构成,能够得到与第五实施方式以及第六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以及效果。
○交叉槽123、138也可以代替X字状,而变更为Y字状。
○也可以变更各槽的剖面形状。
○也可以变更壳体11的形状。例如,壳体11也可以是圆筒型。
○也可以使压力释放阀120、132与壳体11为分体部件,将该压力释放阀120、132与壳体11接合。接合例如通过焊接(例如激光焊接)等进行。
○电极组件12并不限定于层叠型,也可以是将带状的正极电极和带状的负极电极缠绕而层叠为层状的缠绕型。
○二次电池10为锂离子二次电池,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其他的二次电池。总之,只要是在正极活性物质层与负极活性物质层之间离子移动并且进行电荷的授受的二次电池即可。另外,蓄电装置也可以是电容器。
○二次电池10也可以作为车辆电源装置安装于汽车,也可以安装于工业用车辆。另外,也可以应用于固定用的蓄电装置。
○也可以在阀体121、137中,将槽设在背面121b、137b。
○也可以变更设置于阀体121、137的槽的形状。例如,也可以设置一条直线状的槽、例如“C”字状的槽等不具有交叉部的槽。而且,与各实施方式相同,在这些槽设置有槽的两侧的开口端与槽的最深部所成的角度从槽的端部到开裂起点之间减少的角度变化部。
○也可以在第三实施方式中,使交叉槽123的槽深度127变化。该情况下的槽深度127以朝向成为开裂起点的交叉部P变深的方式变化。另外,也可以在第四~第六实施方式以及图15的其他例中,使交叉槽138、弧状槽139、140的槽深度127变化。该情况下,交叉槽138的槽深度127以朝向成为开裂起点的交叉部P变深的方式变化。另外,弧状槽139、140的槽深度127从弧状槽139、140中的离直线槽141、142远的端部朝向近的端部变深。在该情况下,也能够得到与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另外,能够可靠地将交叉部P定为开裂开始的位置。
○在第四~第六实施方式以及图15的其他例中,可以将假想直线Y1、Y2规定为通过槽的开口宽度的中央的线,也可以规定为通过槽的开口端的线。在任一种情况下,假想直线Y1、Y2均为沿槽延伸的线。
○在第四~第六实施方式以及图15的其他例中,也可以使假想直线Y1、Y2与弧部135、136交叉的位置为从各边界P1~P4沿弧部135、136进一步远离的位置。沿这些假想直线Y1、Y2设置直线槽141、142。该情况下,假想直线Y1、Y2与弧部135、136的周缘交叉。此外,该情况下,按照与弧部135、136接触的部分较多的区域的面积比与弧部135、136接触的部分较少的区域的面积大的方式设定区域S1~S4。该情况下,也能够得到与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在第四~第六实施方式以及图15的其他例中,直线槽141、142并不限定于位于与弧部135、136交叉的假想直线Y1、Y2线上的情况,也可以在位于同一直线部133、134的边界侧的端部彼此接近的区域。该情况下的假想直线Y1、Y2沿直线槽141、142延长,并与直线部133、134交叉。该情况下,也能够得到与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在第四~第六实施方式以及图15的其他例中,压力释放阀132的形状只要是具有弧部的形状,则也可以变更为其他的形状。例如,也可以是椭圆形状,也可以是圆形形状。另外,也可以是用弧部连接直线部133、134的一个端部,并用直线部连接另一个端部的形状。另外,也可以使与直线部133、134的一个端部连接的弧部和与直线部133、134的另一个端部连接的弧部的形状不同。该情况下,也能够得到与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在第五实施方式以及图15的其他例中,交叉槽138的角度130较小可以是交叉槽138中的整体的角度130比弧状槽139、140的角度130小的情况,也可以是角度130的平均比弧状槽139、140的角度130小的情况。该情况下,也能够得到与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在第六实施方式以及图15的其他例中,也可以弧状槽139、140也具有角度变化部。换句话说,也可以使弧状槽139、140的角度130连续或者阶段性地变化。该情况下,从弧状槽139、140中的离直线槽141、142较近的端部朝向较远的端部增大角度。该情况下,也能够得到与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第七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图16以及图17对将蓄电装置具体化了的第七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其中,在以下进行说明的实施方式中,对与已经说明了的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等,省略或简化其重复的说明。
如图16所示,压力释放阀220具有圆形形状的周缘。此外,阀体221与压力释放阀220的周缘连接,并与压力释放阀220相同为圆形形状。
阀体221的表面221a具有作为开裂槽的交叉槽223。交叉槽223由在阀体221的周缘间直线状地延伸的两条直线槽224、225构成。直线槽224、225为相同形状的槽,在该实施方式中为V字形槽。另外,交叉槽223在两条直线槽224、225交叉的位置具有交叉部P。从壳体11的内侧施加的压力容易集中在该交叉部P。交叉部P被假定为阀体221开始开裂时的起点亦即开裂起点。而且,在该实施方式中,交叉槽223的交叉部P位于阀体221的中央。
如图16以及图17所示,阀体221具有包括交叉部P并且位于交叉部P的周围的第一开裂部226、和包围第一开裂部226的外周并且位于第一开裂部226的外周与阀体221的周缘之间的第二开裂部227。在图16以及图17中,以点图示第一开裂部226。未附加点的部分为第二开裂部227。第二开裂部227是不包括成为开裂起点的交叉部P的部位。而且,如图17所示,第一开裂部226以及第二开裂部227是包括直线槽224、225的槽面的部位。
如图16所示,在俯视阀体221的表面221a的情况下,第一开裂部226的面积比第二开裂部227的面积小。由此,第一开裂部226在俯视阀体221的情况下,是比第二开裂部227小的区域,并且位于阀体221的区域中的包括交叉部P的一部分的区域。此外,优选第一开裂部226的面积例如是相对于阀体221的面积在50%以下的面积。
在该实施方式中,第一开裂部226被进行了退火处理。通过该退火处理,第一开裂部226的机械强度比第二开裂部227的机械强度低。换句话说,第一开裂部226是通过退火处理从而阀体221中的一部分的金属部分被软化了的部位。第一开裂部226比第二开裂部227软。退火处理中,有高频退火处理、激光退火处理等。此外,在该说明书中,机械强度的高低并不取决于形状,而基于材质的比较。
以下,对第七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该实施方式中,以包围假定为开裂起点的交叉槽223的交叉部P的方式,设置比第二开裂部227软的第一开裂部226。因此,从壳体11(参照图1)的内侧施加的压力容易集中在第一开裂部226中的靠近交叉部P的交叉槽223,阀体221的开裂容易以交叉部P为起点开始。
而且,若壳体11内的压力达到释放压,则交叉槽223以交叉部P为起点开裂。若像这样位于阀体221的表面221a的交叉槽223开裂,则阀体221断开为多个区域,并向外侧翻卷。由此,在压力释放阀220产生较大的开口。而且,壳体11内的压力通过在压力释放阀220产生的开口向壳体11外释放。
因此,根据第七实施方式,能够得到以下所示的效果(优点)。
(25)阀体221具有包括交叉部P并且比第二开裂部227软的第一开裂部226。由此,能够将交叉部P定为开裂开始的位置。因此,开裂容易以交叉部P为起点开始。其结果是,能够降低压力释放阀220的开口形状、开口面积的偏差。因此,能够充分地释放壳体11内的压力。
(26)第一开裂部226以及第二开裂部227分别包括交叉槽223。由此,能够促进第一开裂部226以及第二开裂部227的开裂。因此,能够提高释放壳体11内的压力的情况下的迅速性。
(27)由于阀体221具有交叉槽223,所以能够在开裂的初期,通过交叉槽223使开裂放射状地扩大。因此,能够提高释放壳体11内的压力的情况下的迅速性。
(28)通过退火处理在阀体221设置第一开裂部226。因此,能够通过简便的方法在阀体221设置硬度不同的部位。
(第八实施方式)
接下来,根据图18对将蓄电装置具体化了的第八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其中,在以下进行说明的实施方式中,对与已经说明了的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等,省略或简化其重复的说明。
如图18所示,该实施方式的压力释放阀230具有以弧部233、234连接平行的两条直线部231、232的跑道形状(椭圆形状)的周缘。此外,压力释放阀230的阀体235与压力释放阀230的周缘连接,并且与压力释放阀230相同为跑道形状(椭圆形状)。
弧部233具有与直线部231的一个端部连接的一个端部、和与直线部232的一个端部连接的另一个端部。弧部234具有与直线部231的另一个端部连接的一个端部、和与直线部232的另一个端部连接的另一个端部。换句话说,在该实施方式中,直线部231、232的一个端部彼此由其整体为弧状的弧部233连接。直线部231、232的另一个端部彼此由其整体为弧状的弧部234连接。在压力释放阀230中,直线部231、232的端部与弧部233、234的端部连接的部位成为直线部231、232与弧部233、234的边界P1、P2、P3、P4。
阀体235的表面235a具有开裂槽。开裂槽由交叉槽236、沿弧部233、234的多个弧状槽237、238、以及沿直线部231、232的多个直线状槽239、240构成。在该实施方式中,交叉槽236、弧状槽237、238以及直线状槽239、240均为V字形槽。
交叉槽236由两条直线槽241、242构成。直线槽241、242分别位于与作为压力释放阀230的周缘的弧部233、234交叉的假想直线Y1、Y2上。另外,假想直线Y1、Y2与连接边界P1、P3的在图中以双点划线表示的假想线交叉,并且与连接边界P2、P4的在图中以双点划线表示的假想线交叉。而且,交叉槽236在两条直线槽241、242交叉的位置具有交叉部P。交叉部P包括假想直线Y1、Y2的交叉点。在该实施方式中,交叉槽236的交叉部P位于阀体235的中央。
另外,阀体235的表面235a具有沿弧部233的两条弧状槽237,并且具有沿弧部234的两条弧状槽238。两条弧状槽237中,一个弧状槽237与直线槽241中位于边界P1附近的一个端部连接,并沿弧部233弧状地延伸。另外,两条弧状槽238中,一个弧状槽238与直线槽242中位于边界P2附近的一个端部连接,并沿弧部234弧状地延伸。此外,两条弧状槽237中,另一个弧状槽237与直线槽242中位于边界P3附近的另一个端部连接,并沿弧部233弧状地延伸。另外,两条弧状槽238中,另一个弧状槽238与直线槽241中位于边界P4附近的另一个端部连接,并沿弧部234弧状地延伸。各弧状槽237、238具有与和直线槽241、242连接的端部相反侧的端部的位置成为从二等分线L1隔开了规定距离的位置的长度。二等分线L1是在与直线部231、232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将阀体235二等分的在图中以点划线表示的直线。换句话说,各弧状槽237、238沿弧部233、234的一部分设置。
另外,阀体235的表面235a具有沿直线部231的两条直线状槽239、240、和沿直线部232的两条直线状槽239、240。两条直线状槽239中,一个直线状槽239与直线槽241中位于边界P1附近的一个端部连接,并沿直线部231直线状地延伸。另外,两条直线状槽240中,一个直线状槽240与直线槽242中位于边界P2附近的一个端部连接,并沿直线部231直线状地延伸。此外,两条直线状槽239中,另一个直线状槽239与直线槽242中位于边界P3附近的另一个端部连接,并沿直线部232直线状地延伸。另外,两条直线状槽240中,另一个直线状槽240与直线槽241中位于边界P4附近的另一个端部连接,并沿直线部232直线状地延伸。
直线状槽239、240具有与和直线槽241、242连接的端部相反侧的端部的位置成为从垂线L2隔开了规定距离的位置的长度。垂线L2是通过假想直线Y1、Y2的交叉点并与二等分线L1垂直相交的直线。换句话说,各直线状槽239、240沿直线部231、232的一部分设置。由此,阀体235具有与直线槽241连接的各一条直线状槽239、240,并且具有与直线槽242连接的各一条直线状槽239、240。
而且,在阀体235的表面235a假定有在假定了沿交叉槽236的假想直线Y1、Y2时,由假想直线Y1、Y2和压力释放阀230的周缘包围的多个区域S1、S2、S3、S4。区域S1是由位于交叉槽236的交叉部P与假想直线Y1和弧部233交叉的交叉部之间的假想直线Y1的部分、位于交叉部P与假想直线Y2和弧部234交叉的交叉部之间的假想直线Y2的部分、以及直线部231划分的区域。另外,区域S2是由位于交叉部P与假想直线Y2和弧部233交叉的交叉部之间的假想直线Y2的部分、位于交叉部P与假想直线Y1和弧部234交叉的交叉部之间的假想直线Y1的部分、以及直线部232划分的区域。区域S1和区域S2以假想直线Y1与假想直线Y2的交叉点为对称中心而点对称。
区域S3是由位于交叉部P与假想直线Y1和弧部233交叉的交叉部之间的假想直线Y1的部分、位于交叉部P与假想直线Y2和弧部233交叉的交叉部之间的假想直线Y2的部分、以及弧部233划分的区域。另外,区域S4是由位于交叉部P与假想直线Y2和弧部234交叉的交叉部之间的假想直线Y2的部分、位于交叉部P与假想直线Y1和弧部234交叉的交叉部之间的假想直线Y1的部分、以及弧部234划分的区域。区域S3和区域S4以假想直线Y1与假想直线Y2的交叉点为对称中心而点对称。
在该实施方式中,区域S1、S2是包括直线部231、232的区域,成为与直线部231、232的整体接触而另一方面与弧部233、234稍微接触的区域。另一方面,在该实施方式中,区域S3、S4是包括弧部233、234的区域,成为与弧部233、234的几乎整体接触的区域。在该实施方式中,区域S1、S2成为与弧部233、234接触的部分较少的第二区域,区域S3、S4成为与弧部233、234接触的部分较多的第一区域。而且,位于阀体235的表面235a的四个区域S1~S4的面积被设定为:与弧部233、234接触的部分较多的区域S3、S4比与弧部233、234接触的部分较少的区域S1、S2大。
如图18所示,该实施方式的阀体235具有包括交叉部P并且位于交叉部P的周围的第一开裂部243、和包围第一开裂部243的外周并且位于第一开裂部243的外周与阀体235的周缘之间的第二开裂部244。在图18中,以点图示第一开裂部243。未附加点的部分是第二开裂部244。第一开裂部243包括区域S1~S4的各一部分,并遍及这些区域S1~S4设置。另外,第一开裂部243是包括直线槽241、242的一部分的槽面的部位。另外,第二开裂部244包括区域S1~S4的各一部分,并遍及这些区域S1~S4设置。另外,第二开裂部244是包括未包括在第一开裂部243的直线槽241、242的一部分的槽面、弧状槽237、238的槽面、以及直线状槽239、240的槽面的部位。而且,第二开裂部227是不包括成为开裂起点的交叉部P的部位。
如图18所示,在俯视阀体235的表面235a的情况下,第一开裂部243的面积比第二开裂部244的面积小。由此,第一开裂部243是在俯视阀体235的情况下,比第二开裂部244小的区域,并且位于阀体235的区域中的包括交叉部P的一部分的区域。此外,优选第一开裂部243的面积例如是相对于阀体235的面积在50%以下的面积。
在该实施方式中,第一开裂部243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开裂部226相同地被进行退火处理。由此,第一开裂部243的机械强度比第二开裂部244的机械强度低。换句话说,第一开裂部243比第二开裂部244软。
以下,对第八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该实施方式中,以包围假定为开裂起点的交叉槽236的交叉部P的方式,设置比第二开裂部244软的第一开裂部243。因此,从壳体11(参照图1)的内侧施加的压力容易集中在第一开裂部243中的靠近交叉部P的交叉槽236,从而阀体235的开裂容易以交叉部P为起点开始。
而且,在该实施方式中,若开裂以交叉部P为起点开始并且直线槽241、242的开裂到达与弧状槽237、238连接的端部,则与弧状槽237、238的开裂一起,直线状槽239、240的开裂也开始。通过该开裂,阀体235沿划分区域S1~S4的各槽而断开为四个区域S1~S4。
在该实施方式中,与弧部233、234接触的部分较多的区域S3、S4的面积比与直线部231、232接触的部分较多的区域S1、S2的面积大。换句话说,区域S3、S4与区域S1、S2相比,受压面积较大。因此,对于从壳体11的内侧对阀体235的背面施加的压力的受压量而言,区域S3、S4比区域S1、S2大。
因此,根据第八实施方式,除了第七实施方式的效果(优点)(25)~(28)之外,还能够得到以下所示的效果。此外,效果(25)~(28)分别将“阀体221”替读为“阀体235”,将“交叉槽223”替读为“交叉槽236”,将“第一开裂部226”替读为“第一开裂部243”,将“第二开裂部227”替读为“第二开裂部244”。
(29)弧状槽237、238与直线槽241、242相比,较难以开裂。因此,通过使与弧部233、234接触的部分较多的区域S3、S4的面积比与弧部233、234接触的部分较少的区域S1、S2的面积大,从而区域S3、S4的受压量增大。因此,即使是为了增大压力释放阀230的开口而具有沿弧部233、234的弧状槽237、238的压力释放阀230,通过促进弧状槽237、238的开裂,从而区域S3、S4也容易向外侧打开。其结果是,压力释放阀230的打开的平衡性变好,能够增大压力释放阀230的开口。换句话说,能够使壳体11内的压力迅速地释放。
顺便说明,在与弧部233、234接触的区域S3、S4的受压量较小的情况下,存在弧状槽237、238的开裂不充分之虞。换句话说,若压力释放阀230的打开的平衡性变差,则弧状槽237、238不充分开裂,其结果是,压力释放阀230的开口也变小。因此,损害释放壳体11内的压力的情况下的迅速性。
(30)使交叉槽236为两条直线槽241、242。因此,在阀体235的开裂的初期,通过直线槽241、242促进开裂。因此,能够提高使壳体11内的压力释放的情况下的迅速性。
(31)通过使压力释放阀230为跑道形状(椭圆形状),能够与使压力释放阀230为四边形状的情况相比,较大地设定压力释放阀230的开口。因此,能够提高使壳体11内的压力释放的情况下的迅速性。
(32)由于使直线槽241、242延伸至边界P1~P4的附近,所以能够使弧状槽237、238沿弧部233、234配置。因此,在阀体235的各槽开裂的情况下,能够增大压力释放阀230的开口。
(33)由于直线槽241、242与弧状槽237、238连接,所以能够在直线槽241、242的开裂后,使直线槽241、242的开裂迅速地转移至弧状槽237、238的开裂。压力释放阀230通过直线槽241、242的开裂而断开为区域S1~S4,阀体235与开裂的进展配合地向外侧翻卷,由此产生开口。压力从该开口向壳体11外释放。因此,通过使开裂从直线槽241、242迅速地转移至弧状槽237、238,能够充分地确保压力释放阀230的开口量。
(34)通过直线状槽239、240,促进区域S1、S2向外侧翻卷。换句话说,通过直线状槽239、240的开裂,区域S1、S2容易向外侧打开。其结果是,压力释放阀230的打开的平衡性变好,能够增大压力释放阀230的开口。换句话说,能够使壳体11内的压力迅速地释放。
(35)弧状槽237、238被设置成沿弧部233、234的一部分。另外,直线状槽239、240被设置成沿直线部231、232的一部分。因此,即使各槽开裂,阀体37向外侧翻卷,阀体235也在未设置槽的位置连接。因此,能够防止阀体235的碎片飞散。
此外,第七以及第八实施方式也可以如以下那样进行变更。
○也可以代替第一开裂部226、243的退火处理,而对第二开裂部227、244进行喷丸处理。根据喷丸处理,在阀体221、235的金属部分产生加工硬化。因此,进行了喷丸处理的第二开裂部227、244比未进行喷丸处理的第一开裂部226、243硬。换句话说,第一开裂部226、243与第二开裂部227、244相比,机械强度较低,较软。因此,能够得到与第七以及第八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也可以除了第一开裂部226、243的退火处理之外,还对第二开裂部227、244进行喷丸处理。据此,第一开裂部226、243通过退火处理而被软化,另一方面第二开裂部227、244通过喷丸处理而被硬化。因此,第一开裂部226、243比第二开裂部227、244软。因此,能够得到与第七以及第八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退火处理的处理、喷丸处理的处理也可以对阀体221、235的表背两面的任意面实施。
○交叉槽223、236也可以代替X字状,而变更为Y字状。
○也可以变更各开裂槽的剖面形状。
○也可以变更壳体11的形状。例如,壳体11也可以是圆筒型。
○也可以使压力释放阀220、230与壳体11为分体部件,将该压力释放阀220、230与壳体11接合。接合例如通过焊接(例如激光焊接)等进行。
○电极组件12并不限定于层叠型,也可以是将带状的正极电极和带状的负极电极缠绕而层叠为层状的缠绕型。
○二次电池10为锂离子二次电池,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其他的二次电池。总之,只要是在正极活性物质层与负极活性物质层之间离子移动并且进行电荷的授受的二次电池即可。另外,蓄电装置也可以是电容器。
○二次电池10可以作为车辆电源装置安装于汽车,也可以安装于工业用车辆。另外,也可以应用于固定用的蓄电装置。
○也可以不在阀体221、235的表背两面设置开裂槽,而设置第一开裂部226、243和第二开裂部227、244。根据该构成,能够将第一开裂部226、243定为开裂开始的位置,开裂容易以第一开裂部226、243为起点开始。
○也可以在阀体221、235的背面设置开裂槽。
○也可以变更设置于阀体221、235的开裂槽的形状。例如,也可以设置一条直线状的槽、例如“C”字状的槽等不具有交叉部的槽。而且,在具有这些槽的阀体221、235中,将包括假定为开裂起点的位置的区域作为第一开裂部226、243,将不包括假定为开裂起点的位置的区域作为第二开裂部227、244。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退火处理设置第一开裂部226、243,也可以通过喷丸处理设置第二开裂部227、244。
○在第八实施方式中,假想直线Y1、Y2可以规定为通过槽的开口宽度的中央的线,也可以规定为通过槽的开口端的线。在任一种情况下,假想直线Y1、Y2均为沿槽延伸的线
○在第八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使假想直线Y1、Y2与弧部233、234交叉的位置为从各边界P1~P4沿弧部233、234进一步远离的位置。沿这些假想直线Y1、Y2设置直线槽241、242。该情况下,假想直线Y1、Y2与弧部233、234的周缘交叉。此外,该情况下,以与弧部233、234接触的部分较多的区域的面积比与弧部233、234接触的部分较少的区域的面积大的方式设定区域S1~S4。该情况下,也能够得到与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在第八实施方式中,直线槽241、242并不限定于位于与弧部233、234交叉的假想直线Y1、Y2线上的情况,也可以在位于同一直线部231、232的边界侧的端部彼此接近的区域。该情况下的假想直线Y1、Y2沿直线槽241、242延长,并与直线部231、232交叉。该情况下,也能够得到与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在第八实施方式中,压力释放阀230的形状只要是具有弧部的形状,则也可以变更为其他的形状。例如,也可以是椭圆形状,也可以是圆形形状。另外,也可以是用弧部连接直线部231、232的一个端部,并用直线部连接另一个端部的形状。另外,也可以使与直线部231、232的一个端部连接的弧部和与直线部231、232的另一个端部连接的弧部的形状不同。该情况下,也能够得到与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在第八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不对直线槽241、242连接弧状槽237、238、直线状槽239、240。该情况下,也能够得到与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在第八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使设置于阀体235的开裂槽为交叉槽236和弧状槽237、238,而不设置直线状槽239、240。在这种情况下,交叉槽236和弧状槽237、238可以如实施方式那样连接,也可以如上述其他例那样不连接。该情况下,也能够得到与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接下来,以下补记能够从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其他例把握的技术思想。
(a)上述槽的深度朝向上述开裂起点恒定地变深。
(b)上述压力释放阀具有弧部,该弧部是上述压力释放阀的周缘的一部分。上述第一槽为交叉槽。上述第二槽是与上述交叉槽的端部连接并且沿弧部延伸的多个弧状槽中的一个。上述压力释放阀包括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在将沿上述交叉槽延伸且与压力释放阀的周缘交叉的直线假定为假想直线时,上述第一区域是由上述假想直线和上述压力释放阀的周缘包围的区域,并且是与上述弧部接触的部分较多的区域,上述第二区域是由上述假想直线和上述压力释放阀的周缘包围的区域,并且是与上述弧部接触的部分较少的区域。上述第一区域的面积比上述第二区域的面积大。
(c)上述压力释放阀具有弧部,该弧部是上述压力释放阀的周缘的一部分。上述压力释放阀具有包括开裂起点的开裂槽。上述开裂槽包括交叉槽和与该交叉槽的端部连接且沿上述弧部延伸的多个弧状槽。上述压力释放阀包括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在将沿上述交叉槽延伸且与上述压力释放阀的周缘交叉的直线假定为假想直线时,上述第一区域是由上述假想直线和上述压力释放阀的周缘包围的区域,并且是与上述弧部接触的部分较多的区域,上述第二区域是由上述假想直线和上述压力释放阀的周缘包围的区域,并且是与上述弧部接触的部分较少的区域。上述第一区域的面积比上述第二区域的面积大。
(d)上述压力释放阀的周缘是包括平行的直线部和将该直线部连接的上述弧部的跑道形状。
附图标记说明:10…二次电池,11…壳体,12…电极组件,20、32…压力释放阀,阀体21、37…阀体,21a、37a…表面,23…交叉槽,24、25…直线槽,26、47…凹槽,27、28…开口宽度,33、34…直线部,35、36…弧部,38、39…弧状槽,45…槽,P…交叉点,S1~S4…区域,X…中央位置,Y1、Y2…假想直线,120、132…压力释放阀,121、137…阀体,121a、137a…表面,123、138…交叉槽,124a、125a、139a、140a、141a、142a…端部,128…开口端,129…最深部,130…角度,P…交叉部,220、230…压力释放阀,221、235…阀体,221a、235a…表面,223、236…交叉槽,226、243…第一开裂部,227、244…第二开裂部,P…交叉部。
权利要求书(按照条约第19条的修改)
1.(修正后)一种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电极组件;
壳体,其收容所述电极组件;以及
压力释放阀,其使所述壳体内的压力向壳体外释放,
所述压力释放阀具有弧部,该弧部是所述压力释放阀的周缘的一部分,
所述压力释放阀具有包括中心的交叉槽,
靠近所述中心的所述交叉槽的部位的开口宽度比与所述中心相反侧的所述交叉槽的部位的开口宽度宽,
所述交叉槽包括与所述交叉槽的端部连接且沿所述弧部延伸的多个弧状槽,
所述压力释放阀包括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
在将沿所述交叉槽延伸且与所述压力释放阀的周缘交叉的直线假定为假想直线时,
所述第一区域是由所述假想直线和所述压力释放阀的周缘包围的区域,并且是与所述弧部接触的部分较多的区域,
所述第二区域是由所述假想直线和所述压力释放阀的周缘包围的区域,并且是与所述弧部接触的部分较少的区域,
所述第一区域的面积比所述第二区域的面积大。
2.(修正后)一种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电极组件;
壳体,其收容所述电极组件;以及
压力释放阀,其使所述壳体内的压力向壳体外释放,
所述压力释放阀具有弧部和直线部,所述弧部和所述直线部是所述压力释放阀的周缘的一部分,
所述压力释放阀具有包括中心的交叉槽,
靠近所述中心的所述交叉槽的部位的开口宽度比与所述中心相反侧的所述交叉槽的部位的开口宽度宽,
所述交叉槽包括连接于与所述中心相反侧的所述交叉槽的端部且沿所述弧部延伸的多个弧状槽、和连接于所述端部且沿着所述直线部的多个直线状槽。
3.(修正后)一种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电极组件;
壳体,其收容所述电极组件;以及
压力释放阀,其使所述壳体内的压力向壳体外释放,
所述压力释放阀具有弧部,所述弧部是所述压力释放阀的周缘的至少一部分,
所述压力释放阀具有包括中心的交叉槽,
靠近所述中心的所述交叉槽的部位的开口宽度比与所述中心相反侧的所述交叉槽的部位的开口宽度宽,
所述交叉槽包括连接于与所述中心相反侧的所述交叉槽的端部且沿所述弧部延伸的多个弧状槽,
所述多个弧状槽以该多个弧状槽彼此并不相互连接的方式沿所述弧部的一部分设置。
4.(修正后)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压力释放阀的周缘是包括平行的直线部和将该直线部连接的所述弧部的跑道形状。
5.一种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电极组件;
壳体,其收容所述电极组件;以及
压力释放阀,其使所述壳体内的压力向壳体外释放,
所述压力释放阀具有包括开裂起点的槽,
所述槽具有在所述槽的端部与所述开裂起点之间使所述槽的两侧的开口端与所述槽的最深部所成的角度减少的角度变化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槽包括交叉槽,
所述开裂起点是所述交叉槽的交叉部。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角度变化部位于从所述端部到所述开裂起点为止的范围。
8.根据权利要求5~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角度变化部,所述角度恒定地变化。
9.一种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电极组件;
壳体,其收容所述电极组件;以及
压力释放阀,其使所述壳体内的压力向壳体外释放,
所述压力释放阀具有包括开裂起点的第一槽和不包括所述开裂起点的第二槽,
所述第一槽具有所述第一槽的两侧的开口端与所述第一槽的最深部所成的第一角度,
所述第二槽具有所述第二槽的两侧的开口端与所述第二槽的最深部所成的第二角度,
所述第一角度比所述第二角度小。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槽具有在所述第一槽的端部与所述开裂起点之间使所述第一角度减少的角度变化部。
11.(修正后)一种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电极组件;
壳体,其收容所述电极组件;以及
压力释放阀,其使所述壳体内的压力向壳体外释放,
所述压力释放阀具有包括开裂起点的第一开裂部和不包括所述开裂起点的第二开裂部,
所述第一开裂部的机械强度比所述第二开裂部的机械强度低,
所述第二开裂部被进行喷丸处理。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压力释放阀具有开裂槽,
所述第一开裂部以及所述第二开裂部包括所述开裂槽。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裂槽包括交叉槽,
所述开裂起点是所述交叉槽的交叉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1~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开裂部被进行退火处理。
15.(修正后)根据权利要求1~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蓄电装置是二次电池。
16.(删除)

Claims (16)

1.一种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电极组件;
壳体,其收容所述电极组件;以及
压力释放阀,其使所述壳体内的压力向壳体外释放,
所述压力释放阀具有包括开裂起点的槽,
靠近所述开裂起点的所述槽的部位的开口宽度比与所述开裂起点相反侧的所述槽的部位的开口宽度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槽包括交叉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压力释放阀具有弧部,该弧部是所述压力释放阀的周缘的一部分,
所述槽还包括交叉槽和与所述交叉槽的端部连接且沿所述弧部延伸的多个弧状槽,
所述压力释放阀包括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
在将沿所述交叉槽延伸且与所述压力释放阀的周缘交叉的直线假定为假想直线时,
所述第一区域是由所述假想直线和所述压力释放阀的周缘包围的区域,并且是与所述弧部接触的部分较多的区域,
所述第二区域是由所述假想直线和所述压力释放阀的周缘包围的区域,并且是与所述弧部接触的部分较少的区域,
所述第一区域的面积比所述第二区域的面积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压力释放阀的周缘是包括平行的直线部和将该直线部连接的所述弧部的跑道形状。
5.一种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电极组件;
壳体,其收容所述电极组件;以及
压力释放阀,其使所述壳体内的压力向壳体外释放,
所述压力释放阀具有包括开裂起点的槽,
所述槽具有在所述槽的端部与所述开裂起点之间使所述槽的两侧的开口端与所述槽的最深部所成的角度减少的角度变化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槽包括交叉槽,
所述开裂起点是所述交叉槽的交叉部。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角度变化部位于从所述端部到所述开裂起点为止的范围。
8.根据权利要求5~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角度变化部,所述角度恒定地变化。
9.一种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电极组件;
壳体,其收容所述电极组件;以及
压力释放阀,其使所述壳体内的压力向壳体外释放,
所述压力释放阀具有包括开裂起点的第一槽和不包括所述开裂起点的第二槽,
所述第一槽具有所述第一槽的两侧的开口端与所述第一槽的最深部所成的第一角度,
所述第二槽具有所述第二槽的两侧的开口端与所述第二槽的最深部所成的第二角度,
所述第一角度比所述第二角度小。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槽具有在所述第一槽的端部与所述开裂起点之间使所述第一角度减少的角度变化部。
11.一种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电极组件;
壳体,其收容所述电极组件;以及
压力释放阀,其使所述壳体内的压力向壳体外释放,
所述压力释放阀具有包括开裂起点的第一开裂部和不包括所述开裂起点的第二开裂部,
所述第一开裂部的机械强度比所述第二开裂部的机械强度低。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压力释放阀具有开裂槽,
所述第一开裂部以及所述第二开裂部包括所述开裂槽。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裂槽包括交叉槽,
所述开裂起点是所述交叉槽的交叉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1~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开裂部被进行退火处理。
15.根据权利要求11~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开裂部被进行喷丸处理。
16.根据权利要求1~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蓄电装置是二次电池。
CN201480016529.0A 2013-03-25 2014-03-20 蓄电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19093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62159 2013-03-25
JP2013062159A JP5668772B2 (ja) 2013-03-25 2013-03-25 蓄電装置
JP2013079649A JP6107344B2 (ja) 2013-04-05 2013-04-05 蓄電装置
JP2013-079649 2013-04-05
JP2013-080545 2013-04-08
JP2013080545A JP6225459B2 (ja) 2013-04-08 2013-04-08 蓄電装置及び蓄電装置の製造方法
PCT/JP2014/057821 WO2014156983A1 (ja) 2013-03-25 2014-03-20 蓄電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190939A true CN105190939A (zh) 2015-12-23
CN105190939B CN105190939B (zh) 2018-04-06

Family

ID=516239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16529.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190939B (zh) 2013-03-25 2014-03-20 蓄电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333121B2 (zh)
CN (1) CN105190939B (zh)
DE (1) DE112014001622T5 (zh)
WO (1) WO2014156983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221427A (zh) * 2017-06-27 2017-09-29 珠海格力新元电子有限公司 电容器外壳及电容器
CN111448632A (zh) * 2017-12-20 2020-07-24 日本贵弥功株式会社 封口板、电容器以及封口板的制造方法
CN115210951A (zh) * 2020-03-09 2022-10-18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电池的排气阀及电池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56283B (zh) * 2012-11-06 2017-03-08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蓄电装置
JP6963964B2 (ja) * 2017-01-27 2021-11-10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破裂弁および蓄電素子
JP6850208B2 (ja) * 2017-06-19 2021-03-31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蓄電素子及び蓄電モジュール
EP3959756B8 (en) 2019-04-25 2024-02-28 SoftBank Corp. Battery pack design with protection from thermal runaway
JP2022113312A (ja) * 2021-01-25 2022-08-04 プライムプラネットエナジー&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ガス排出弁を備えた封口板及びそれを用いた二次電池
CN216354617U (zh) * 2021-11-30 2022-04-19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单体、电池以及用电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102160A (ja) * 1986-10-20 1988-05-0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有機電解質電池
JP2009289637A (ja) * 2008-05-30 2009-12-10 Toyota Motor Corp 密閉型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0165590A (ja) * 2009-01-16 2010-07-29 Toshiba Shomei Precision Kk 封口体、電池容器ボディ、及び密閉型電池
CN102170011A (zh) * 2010-02-26 2011-08-31 日立车辆能源株式会社 二次电池
CN102341936A (zh) * 2009-03-04 2012-02-01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密闭型电池以及密闭型电池的制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653832B2 (ja) 1988-06-07 1997-09-17 旭化成工業株式会社 密閉電池
JPH04349347A (ja) 1991-05-27 1992-12-03 Asahi Chem Ind Co Ltd 密閉電池
JP4955865B2 (ja) 2001-06-05 2012-06-20 ミヤマツール株式会社 密閉型電池の封口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3297324A (ja) 2002-03-29 2003-10-17 Toyota Motor Corp 蓄電素子の安全弁構造および蓄電素子
JP5154054B2 (ja) 2006-10-16 2013-02-27 株式会社Nttファシリティーズ 電池容器及び電池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102160A (ja) * 1986-10-20 1988-05-0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有機電解質電池
JP2009289637A (ja) * 2008-05-30 2009-12-10 Toyota Motor Corp 密閉型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0165590A (ja) * 2009-01-16 2010-07-29 Toshiba Shomei Precision Kk 封口体、電池容器ボディ、及び密閉型電池
CN102341936A (zh) * 2009-03-04 2012-02-01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密闭型电池以及密闭型电池的制造方法
CN102170011A (zh) * 2010-02-26 2011-08-31 日立车辆能源株式会社 二次电池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221427A (zh) * 2017-06-27 2017-09-29 珠海格力新元电子有限公司 电容器外壳及电容器
CN111448632A (zh) * 2017-12-20 2020-07-24 日本贵弥功株式会社 封口板、电容器以及封口板的制造方法
CN115210951A (zh) * 2020-03-09 2022-10-18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电池的排气阀及电池
CN115210951B (zh) * 2020-03-09 2024-02-06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电池的排气阀及电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333121B2 (en) 2019-06-25
US20160293917A1 (en) 2016-10-06
WO2014156983A1 (ja) 2014-10-02
DE112014001622T5 (de) 2015-12-24
CN105190939B (zh) 2018-04-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190939A (zh) 蓄电装置
CN104756283B (zh) 蓄电装置
EP3139435B1 (en) Stepwise electrode assembly having variously-shaped corner and secondary battery, battery pack and device comprising the same
US8197962B2 (en) Assembled battery and battery module
US9118061B2 (en) Secondary battery
KR101637891B1 (ko) 둘 이상의 부재들로 이루어진 전지케이스를 포함하는 각형 전지셀
KR102629178B1 (ko) 엠보싱 처리된 안전벤트를 갖는 이차 전지
CN105074960B (zh) 电池壳体
CN106887536A (zh) 方形二次电池
KR102635156B1 (ko) 이차 전지
US11626647B2 (en) Energy storage device and energy storage apparatus comprising a gas release valve having a plurality of branch points
JP2015204248A (ja) 角型電池用電気絶縁シート、角型電池、及び角型電池の製造方法
JP2019021482A (ja) 蓄電装置
CN105474431A (zh) 电池堆
JP6225459B2 (ja) 蓄電装置及び蓄電装置の製造方法
EP4037071A1 (en) Pouch-type secondary battery, battery pack,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pouch-type secondary battery
US20220320566A1 (en) Electrochemical cell and its method of manufacture
KR101285898B1 (ko) 이차전지
KR101657361B1 (ko) 이차 전지용 캔의 제조 방법 및 이를 이용한 이차 전지
EP4246677A1 (en) Pouch-type secondary battery, battery pack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pouch-type secondary battery
JP2013098137A (ja) 密閉型電池
US20230125757A1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Electrode Including Folding Portion and Electrode Sheet Including Folding Portion
KR101735636B1 (ko) 다양한 형상의 극판들을 결합하여 구성된 전극
CN104126241A (zh) 蓄电元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406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