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140263A -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140263A
CN105140263A CN201510540234.XA CN201510540234A CN105140263A CN 105140263 A CN105140263 A CN 105140263A CN 201510540234 A CN201510540234 A CN 201510540234A CN 105140263 A CN105140263 A CN 10514026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transparent resin
deck
particle
cover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540234.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140263B (zh
Inventor
肖灿俊
陈正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Shanghai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Shanghai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Shanghai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10540234.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140263B/zh
Publication of CN1051402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140263A/zh
Priority to US15/077,922 priority patent/US9680130B2/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14026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14026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4Passivation; Containers; Encapsulations
    • H10K50/841Self-supporting seal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4Passivation; Containers; Encapsul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5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 H10K50/854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comprising scattering mea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4Passivation; Containers; Encapsulations
    • H10K50/844Encapsul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5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 H10K50/858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comprising refractive means, e.g. lens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其中,该显示面板包括:盖板;阵列基板,所述阵列基板与所述盖板相对设置;有机发光层,所述有机发光层位于所述盖板和所述阵列基板之间,所述有机发光层为顶发射型或底发射型;至少一层第一透明树脂层,所述至少一层第一透明树脂层位于所述有机发光层和所述盖板之间。本发明能够简化制作方法。

Description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技术的飞速发展,显示装置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现有的显示装置主要有液晶显示装置和有机发光显示装置。与液晶显示装置相比,有机发光显示装置中包含能够自发光的有机发光层,不需要额外的背光模组,备受人们关注。
现有的有机发光显示装置包括盖板、阵列基板,以及位于盖板和阵列基板之间的有机发光层。在对有机发光显示装置进行封装时,需要在盖板和阵列基板之间设置多个支撑柱来对盖板和阵列基板之间的空间进行支撑。
上述利用支撑柱对盖板和阵列基板之间的空间进行支撑时,如果支撑柱高度过高,可能会导致混色;如果支撑柱高度过低,可能会形成牛顿环现象,从而引起显示效果较差的问题。上述对支撑柱高度的要求势必会导致有机发光显示装置制作工艺较难的问题。另外,支撑柱本身的材料会造成有机发光显示装置使用寿命较短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能够解决现有的有机发光显示装置制作工艺难的问题。
为达此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包括:
盖板;
阵列基板,所述阵列基板与所述盖板相对设置;
有机发光层,所述有机发光层位于所述盖板和所述阵列基板之间,所述有机发光层为顶发射型或底发射型;
至少一层第一透明树脂层,所述至少一层第一透明树脂层位于所述有机发光层和所述盖板之间。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第一方面提供的显示面板。
第三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包括:
形成盖板;
形成与所述盖板相对设置的阵列基板;
在所述盖板和所述阵列基板之间形成机发光层,所述有机发光层为顶发射型或底发射型;
在所述有机发光层和所述盖板之间形成至少一层第一透明树脂层。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通过在有机发光层和盖板之间设置至少一层第一透明树脂层来对有机发光层和盖板之间的空间进行支撑,不再需要支撑柱,因此,能够简化制作方法。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一种实现方式的结构图。
图2是图1中的阵列基板的结构图。
图3是图1中的盖板的结构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实现方式的结构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实现方式的结构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实现方式的结构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非对本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发明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一种实现方式的结构图。如图1所示,该显示面板包括:盖板101、阵列基板102、有机发光层103和至少一层第一透明树脂层104。其中,阵列基板102与盖板101相对设置;有机发光层103位于盖板101和阵列基板102之间,有机发光层103可以为顶发射型,也可以为底发射型;至少一层第一透明树脂层104位于有机发光层103和盖板101之间。
图1提供的显示面板,通过在有机发光层和盖板之间设置至少一层第一透明树脂层来对有机发光层和盖板之间的空间进行支撑,不再需要支撑柱,因此,能够简化制作方法;由于不需要支撑柱,能够避免支撑柱过高或过低引起的显示效果较差的问题,从而具有较好的显示效果;由于不再使用寿命较短的支撑柱材料,因此,能够延长使用寿命。
其中,至少一层第一透明树脂层104的材料可以是一种透明树脂或至少两种透明树脂的混合物;透明树脂可以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环氧树脂、聚丙烯酸、聚乙烯、聚苯乙烯、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合物、乙烯-醋酸乙烯之共聚合物、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丁酯、聚酰胺、聚甲醛、聚碳酸酯、聚苯醚、聚亚苯基硫醚或聚氨基甲酸乙酯等;至少一层第一透明树脂层104的厚度可以大于或等于1微米,且小于或等于10毫米,此种厚度的至少一层第一透明树脂层104在能够较好地支撑有机发光层和盖板之间的空间的前提下,不会增加显示面板的厚度。
有机发光层103为顶发射型(即:显示面板的光从盖板101中射出)时,盖板101是由透光材料制作而成的;有机发光层103为底发射型(即:显示面板的光从阵列基板102中射出)时,阵列基板102是由透光材料制作而成的。
优选地,当有机发光层103为顶发射型时,至少一层第一透明树脂层104中的任意一层或至少两层中掺杂有散射粒子。将至少一层第一透明树脂层104中的任意一层或至少两层掺杂散射粒子,能够提高显示面板的出光率,从而在显示面板的亮度一定的情况下,能够降低显示面板中用于发光的发光层103的功耗,从而能够降低显示面板的使用成本。
其中,散射粒子的材料可以是纳米硅、碳60、碳纳米管、二氧化锆、硫化锌或氧化物纳米粒子中的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散射粒子在至少一层第一透明树脂层104中所占的质量比可以大于或等于5%,且小于或等于50%。例如:散射粒子(半径为5纳米)在至少一层第一透明树脂层104(材料为聚苯醚砜,折射率为1.82)中所占的质量比为20%时,显示面板的出光率能够提高40%-50%。
优选地,散射粒子的折射率小于掺杂有散射粒子的至少一层第一透明树脂层104中的任意一层或至少两层的折射率,其中,至少一层第一透明树脂层104的折射率可以大于1.58,当至少一层第一透明树脂层104的折射率大于1.58时,散射粒子在至少一层第一透明树脂层104中所占的质量比可以是15%-35%。此种设置关系能够较好地提高显示面板的出光率。
优选地,至少一层第一透明树脂层104中的任意一层或至少两层中掺杂有抗氧粒子、抗水粒子、增韧粒子或相容粒子中的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混合物,能够增强显示面板的抗氧性、抗水性、韧性或相容性,进而能够延长显示面板的寿命。
其中,散射粒子、抗氧粒子、抗水粒子、增韧粒子或相容粒子的尺寸可以大于或等于10纳米,且小于或等于100纳米。由于上述粒子的尺寸(10-100nm)小于可见光的波长(400-700nm),将一束可见光照射到掺杂有上述粒子中的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混合物的至少一层第一透明树脂层104时,将会发生强烈的散射,可以观察到一条“光通路”,即丁达尔效应。丁达尔效应的散射光强度可以用瑞利公式计算:
I = 9 π 2 V 2 C 2 λ 4 1 2 ( n 2 - n 0 2 n 2 - 2 n 0 2 ) ( 1 + cos 2 α ) I 0 (式1)
式中,I0和λ分别表示入射光的光强和波长;n和n0分别表示分散相和分散介质的折射率;α表示散射角;V表示单个分散相粒子的体积;C表示分散相的数密度;l代表观测值与散射中心的距离。
在(式1)中,如果已知I0、λ、n、n0、α、V和l,能够计算得出C,即可得出掺杂的粒子的数量。
图2是图1中的阵列基板的结构图。如图2所示,该阵列基板包括:基板201、缓冲层202、薄膜晶体管203(其中,薄膜晶体管203包括栅极2031、源极2032和漏极2033)、钝化层204和平坦化层205。其中,缓冲层202位于基板201之上;薄膜晶体管203位于缓冲层202之上;钝化层204位于薄膜晶体管203之上;平坦化层205位于钝化层204之上。
需要说明的是,盖板101或基板201可以是玻璃、陶瓷等非柔性基板,也可以是塑料等柔性基板。当盖板101和基板201均是柔性基板时,构成的显示面板为柔性显示面板。
优选地,当盖板101和基板201均是柔性基板时,盖板101和/或基板201中掺杂有散射粒子、抗氧粒子、抗水粒子、增韧粒子或相容粒子中的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混合物,能够降低显示面板的使用成本,并增强显示面板的抗氧性、抗水性、韧性或相容性,进而能够延长显示面板的寿命。
图3是图1中的盖板的结构图。如图3所示,该盖板包括由至少一层有机层301和至少一层无机层302构成的层叠结构。其中,有机层301中掺杂有散射粒子、抗氧粒子、抗水粒子、增韧粒子或相容粒子中的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混合物,能够降低显示面板的使用成本,并增强显示面板的抗氧性、抗水性、韧性或相容性,进而能够延长显示面板的寿命。
优选地,缓冲层202、钝化层204和平坦化层205中的任意一层或至少两层中掺杂有散射粒子、抗氧粒子、抗水粒子、增韧粒子或相容粒子中的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混合物,能够增强显示面板的出光率、抗氧性、抗水性、韧性或相容性,进而能够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并延长显示面板的寿命。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实现方式的结构图。如图4所示,该显示面板包括:盖板401、阵列基板402、有机发光层403、至少一层第一透明树脂层404和至少一层第二透明树脂层405。其中,阵列基板402与盖板401相对设置;有机发光层403位于盖板401和阵列基板402之间,有机发光层403可以为底发射型;至少一层第一透明树脂层404位于有机发光层403和盖板401之间;至少一层第二透明树脂层405位于有机发光层403和阵列基板402之间,其中,至少一层第二透明树脂层405中的任意一层或至少两层中掺杂有散射粒子。
图4提供的显示面板,通过在有机发光层和盖板之间设置至少一层第一透明树脂层来对有机发光层和盖板之间的空间进行支撑,不再需要支撑柱,因此,能够简化制作方法,且具有较好的显示效果和较长的使用寿命;通过在至少一层第二透明树脂层中的任意一层或至少两层中掺杂散射粒子,能够提高显示面板的出光率,从而在显示面板的亮度一定的情况下,能够降低显示面板中用于发光的发光层的功耗,从而能够降低显示面板的使用成本。
其中,散射粒子的材料可以是纳米硅、碳60、碳纳米管、二氧化锆、硫化锌或氧化物纳米粒子中的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散射粒子在至少一层第二透明树脂层405中所占的质量比可以大于或等于5%,且小于或等于50%。例如:散射粒子(半径为5纳米)在至少一层第一透明树脂层104(材料为聚苯醚砜,折射率为1.82)中所占的质量比为20%时,显示面板的出光率能够提高40%-50%。
优选地,散射粒子的折射率小于掺杂有散射粒子的至少一层第二透明树脂层405中的任意一层或至少两层的折射率,其中,至少一层第二透明树脂层405的折射率可以大于1.58,当至少一层第一透明树脂层104的折射率大于1.58时,散射粒子在至少一层第一透明树脂层104中所占的质量比可以是15%-35%。此种设置关系能够较好地提高显示面板的出光率。
其中,至少一层第一透明树脂层404和至少一层第二透明树脂层405的材料可以是一种透明树脂或至少两种透明树脂的混合物;透明树脂可以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环氧树脂、聚丙烯酸、聚乙烯、聚苯乙烯、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合物、乙烯-醋酸乙烯之共聚合物、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丁酯、聚酰胺、聚甲醛、聚碳酸酯、聚苯醚、聚亚苯基硫醚或聚氨基甲酸乙酯等;至少一层第一透明树脂层404和至少一层第二透明树脂层405的厚度可以大于或等于1微米,且小于或等于10毫米,此种厚度的至少一层第一透明树脂层404和至少一层第二透明树脂层405在能够较好地支撑有机发光层和盖板之间的空间和提供掺杂散射粒子的媒介的前提下,不会增加显示面板的厚度。
此时,有机发光层403为底发射型(即:显示面板的光从阵列基板402中射出)时,阵列基板402是由透光材料制作而成的。
优选地,至少一层第一透明树脂层404和/或至少一层第二透明树脂层405中的任意一层或至少两层中掺杂有抗氧粒子、抗水粒子、增韧粒子或相容粒子中的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混合物,能够增强显示面板的抗氧性、抗水性、韧性或相容性,进而能够延长显示面板的寿命。
其中,散射粒子、抗氧粒子、抗水粒子、增韧粒子或相容粒子的尺寸可以大于或等于10纳米,且小于或等于100纳米。由于上述粒子的尺寸(10-100nm)小于可见光的波长(400-700nm),将一束可见光照射到掺杂有上述粒子中的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混合物的至少一层第一透明树脂层404和/或至少一层第二透明树脂层405时,将会发生强烈的散射,可以观察到一条“光通路”,即丁达尔效应。掺杂的粒子的数量可以根据上述(式1)进行计算。
图4示出的显示面板的阵列基板和盖板的结构图分别如上述图2和图3所示。对图4示出的显示面板的阵列基板和盖板的描述可以参见上述图2和图3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实现方式的结构图。如图5所示,该显示面板包括:盖板501、阵列基板502、有机发光层503、第一透明树脂子层504、第二透明树脂子层505和第三透明树脂子层506。其中,阵列基板502与盖板501相对设置;有机发光层503位于盖板501和阵列基板502之间,有机发光层503可以为顶发射型;第一透明树脂子层504、第二透明树脂子层505和第三透明树脂子层506位于有机发光层503和盖板501之间,并自有机发光层503向盖板501的方向依次层叠;第一透明树脂子层504覆盖有机发光层503;第二透明树脂子层505中掺杂有散射粒子;第三透明树脂子层506用于匹配第二透明树脂子层505的折射率与盖板501的折射率。
图5提供的显示面板,通过在有机发光层和盖板之间设置第一透明树脂子层来覆盖有机发光层,使得有机发光层的上表面平坦化;通过在第一透明树脂子层和盖板之间设置掺杂有散射粒子的第二透明树脂子层,能够提高显示面板的出光率,从而在显示面板的亮度一定的情况下,能够降低显示面板中用于发光的发光层的功耗,从而能够降低显示面板的使用成本;通过在第二透明树脂子层和盖板之间设置能够匹配第二透明树脂子层的折射率与盖板的折射率的第三透明树脂子层,能够缓解第二透明树脂子层的折射率与盖板的折射率之间的差距(散射粒子的折射率一般比盖板的折射率高),进而提高出光质量,从而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通过在有机发光层和盖板之间设置第一透明树脂子层、第二透明树脂子层和第三透明树脂子层来对有机发光层和盖板之间的空间进行支撑,不再需要支撑柱,因此,能够简化制作方法,且具有较好的显示效果和较长的使用寿命。
与图1提供的显示面板相比,图5提供的显示面板通过将至少一层第一透明树脂层设置为三层树脂子层的结构,克服了单一树脂层存在的不足,能够提高显示面板的出光率,显示面板的出光率可以达到95%。
其中,散射粒子的材料可以是纳米硅、碳60、碳纳米管、二氧化锆、硫化锌或氧化物纳米粒子中的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散射粒子在第二透明树脂子层505中所占的质量比可以大于或等于5%,且小于或等于50%。例如:散射粒子(半径为5纳米)在至少一层第一透明树脂层104(材料为聚苯醚砜,折射率为1.82)中所占的质量比为20%时,显示面板的出光率能够提高40%-50%。
优选地,散射粒子的折射率小于掺杂有散射粒子的第二透明树脂子层505的折射率,其中,第二透明树脂子层505的折射率可以大于1.58,当至少一层第一透明树脂层104的折射率大于1.58时,散射粒子在至少一层第一透明树脂层104中所占的质量比可以是15%-35%。此种设置关系能够提高显示面板的出光率。
优选地,第一透明树脂子层504的厚度与有机发光层503的厚度之差可以大于或等于10nm,且小于或等于1um;第一透明树脂子层504的折射率可以大于或等于1.5,且小于或等于2.2;第二透明树脂子层505的厚度可以大于或等于100nm,且小于或等于2000nm;第二透明树脂子层505的折射率可以为大于或等于1.6,且小于或等于2.3;第三透明树脂子层506的厚度可以大于或等于100nm,且小于或等于2000nm;第三透明树脂子层506的折射率可以为大于或等于1.1,且小于或等于1.8。
其中,第一透明树脂子层504、第二透明树脂子层505和第三透明树脂子层506的材料可以是一种透明树脂或至少两种透明树脂的混合物;透明树脂可以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环氧树脂、聚丙烯酸、聚乙烯、聚苯乙烯、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合物、乙烯-醋酸乙烯之共聚合物、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丁酯、聚酰胺、聚甲醛、聚碳酸酯、聚苯醚、聚亚苯基硫醚或聚氨基甲酸乙酯等。
此时,有机发光层503为顶发射型(即:显示面板的光从盖板501中射出)时,盖板501是由透光材料制作而成的。
优选地,第一透明树脂子层504、第二透明树脂子层505或第三透明树脂子层506中掺杂有抗氧粒子、抗水粒子、增韧粒子或相容粒子中的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混合物,能够增强显示面板的抗氧性、抗水性、韧性或相容性,进而能够延长显示面板的寿命。
其中,散射粒子、抗氧粒子、抗水粒子、增韧粒子或相容粒子的尺寸可以大于或等于10纳米,且小于或等于100纳米。由于上述粒子的尺寸(10-100nm)小于可见光的波长(400-700nm),将一束可见光照射到掺杂有上述粒子中的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混合物的第一透明树脂子层504、第二透明树脂子层505或第三透明树脂子层506时,将会发生强烈的散射,可以观察到一条“光通路”,即丁达尔效应。掺杂的粒子的数量可以根据上述(式1)进行计算。
图5示出的显示面板的阵列基板和盖板的结构图分别如上述图2和图3所示。对图5示出的显示面板的阵列基板和盖板的描述可以参见上述图2和图3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实现方式的结构图。如图6所示,该显示面板包括:盖板601、阵列基板602、有机发光层603、至少一层第一透明树脂层604、第一透明树脂子层605、第二透明树脂子层606和第三透明树脂子层607。其中,阵列基板602与盖板601相对设置;有机发光层603位于盖板601和阵列基板602之间,有机发光层603可以为底发射型;至少一层第一透明树脂层604位于有机发光层603和盖板601之间;第一透明树脂子层605、第二透明树脂子层606和第三透明树脂子层607位于有机发光层603和阵列基板602之间,并自有机发光层603向阵列基板602的方向依次层叠;第一透明树脂子层605覆盖有机发光层603;第二透明树脂子层606中掺杂有散射粒子;第三透明树脂子层607用于匹配第二透明树脂子层606的折射率与阵列基板602的折射率。
图6提供的显示面板,通过在有机发光层和盖板之间设置至少一层第一透明树脂层来对有机发光层和盖板之间的空间进行支撑,不再需要支撑柱,因此,能够简化制作方法,且具有较好的显示效果和较长的使用寿命;通过在有机发光层和阵列基板之间设置第一透明树脂子层来覆盖有机发光层,使得有机发光层的下表面平坦化;通过在第一透明树脂子层和阵列基板之间设置掺杂有散射粒子的第二透明树脂子层,能够提高显示面板的出光率,从而在显示面板的亮度一定的情况下,能够降低显示面板中用于发光的发光层的功耗,从而能够降低显示面板的使用成本;通过在第二透明树脂子层和阵列基板之间设置能够匹配第二透明树脂子层的折射率与盖板的折射率的第三透明树脂子层,能够缓解第二透明树脂子层的折射率与阵列基板的折射率之间的差距(散射粒子的折射率一般比阵列基板的折射率高),进而提高出光质量,从而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与图4提供的显示面板相比,图6提供的显示面板通过将至少一层第二透明树脂层设置为三层树脂子层的结构,克服了单一树脂层存在的不足,能够提高显示面板的出光率,显示面板的出光率可以达到95%。
其中,散射粒子的材料可以是纳米硅、碳60、碳纳米管、二氧化锆、硫化锌或氧化物纳米粒子中的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散射粒子在第二透明树脂子层606中所占的质量比可以大于或等于5%,且小于或等于50%。例如:散射粒子(半径为5纳米)在至少一层第一透明树脂层104(材料为聚苯醚砜,折射率为1.82)中所占的质量比为20%时,显示面板的出光率能够提高40%-50%。
优选地,散射粒子的折射率小于掺杂有散射粒子的第二透明树脂子层606的折射率,其中,第二透明树脂子层606的折射率可以大于1.58,当至少一层第一透明树脂层104的折射率大于1.58时,散射粒子在至少一层第一透明树脂层104中所占的质量比可以是15%-35%。此种设置关系能够提高显示面板的出光率。
优选地,第一透明树脂子层605的厚度与有机发光层603的厚度之差可以大于或等于10nm,且小于或等于1um;第一透明树脂子层605的折射率可以大于或等于1.5,且小于或等于2.2;第二透明树脂子层606的厚度可以大于或等于100nm,且小于或等于2000nm;第二透明树脂子层606的折射率可以大于或等于1.6,且小于或等于2.3;第三透明树脂子层607的厚度可以大于或等于100nm,且小于或等于2000nm;第三透明树脂子层607的折射率可以大于或等于1.1,且小于或等于1.8。
其中,第一透明树脂子层605、第二透明树脂子层606和第三透明树脂子层607的材料可以是一种透明树脂或至少两种透明树脂的混合物;透明树脂可以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环氧树脂、聚丙烯酸、聚乙烯、聚苯乙烯、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合物、乙烯-醋酸乙烯之共聚合物、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丁酯、聚酰胺、聚甲醛、聚碳酸酯、聚苯醚、聚亚苯基硫醚或聚氨基甲酸乙酯等。
此时,有机发光层603为底发射型(即:显示面板的光从阵列基板602中射出)时,阵列基板602是由透光材料制作而成的。
优选地,第一透明树脂子层605、第二透明树脂子层606或第三透明树脂子层607中掺杂有抗氧粒子、抗水粒子、增韧粒子或相容粒子中的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混合物,能够增强显示面板的抗氧性、抗水性、韧性或相容性,进而能够延长显示面板的寿命。
其中,散射粒子、抗氧粒子、抗水粒子、增韧粒子或相容粒子的尺寸可以大于或等于10纳米,且小于或等于100纳米。由于上述粒子的尺寸(10-100nm)小于可见光的波长(400-700nm),将一束可见光照射到掺杂有上述粒子中的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混合物的第一透明树脂子层605、第二透明树脂子层606或第三透明树脂子层607时,将会发生强烈的散射,可以观察到一条“光通路”,即丁达尔效应。掺杂的粒子的数量可以根据上述(式1)进行计算。
图6示出的显示面板的阵列基板和盖板的结构图分别如上述图2和图3所示。对图6示出的显示面板的阵列基板和盖板的描述可以参见上述图2和图3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上述图1、图4-图6所示任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通过在有机发光层和盖板之间设置至少一层第一透明树脂层来对有机发光层和盖板之间的空间进行支撑,不再需要支撑柱,因此,能够简化制作方法,且具有较好的显示效果和较长的使用寿命。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的流程图。如图7所示,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701、形成盖板。
需要说明的是,盖板可以是玻璃、陶瓷等非柔性基板,也可以是塑料等柔性基板。
步骤702、形成与盖板相对设置的阵列基板。
阵列基板包括基板,基板可以是玻璃、陶瓷等非柔性基板,也可以是塑料等柔性基板。当盖板和基板都是柔性基板时,构成的显示面板是柔性显示面板。
当盖板和基板均为柔性基板时,盖板和/或基板中掺杂有散射粒子、抗氧粒子、抗水粒子、增韧粒子或相容粒子中的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混合物,能够降低显示面板的使用成本,并增强显示面板的抗氧性、抗水性、韧性或相容性,进而能够延长显示面板的寿命。
步骤703、在盖板和阵列基板之间形成机发光层,有机发光层为顶发射型或底发射型。
需要说明的是,有机发光层为顶发射型(即:显示面板的光从盖板中射出)时,盖板是由透光材料制作而成的;有机发光层为底发射型(即:显示面板的光从阵列基板中射出)时,阵列基板是由透光材料制作而成的。
步骤704、在有机发光层和盖板之间形成至少一层第一透明树脂层。
当有机发光层为顶发射型时,至少一层第一透明树脂层中的任意一层或至少两层中掺杂有散射粒子,能够提高显示面板的出光率,从而在显示面板的亮度一定的情况下,能够降低显示面板中用于发光的发光层的功耗,从而能够降低显示面板的使用成本。
当有机发光层为底发射型时,还包括以下步骤:在有机发光层和阵列基板之间形成至少一层第二透明树脂层,其中,至少一层第二透明树脂层中的任意一层或至少两层中掺杂有散射粒子,能够提高显示面板的出光率,从而在显示面板的亮度一定的情况下,能够降低显示面板中用于发光的发光层的功耗,从而能够降低显示面板的使用成本。
至少一层第一透明树脂层和至少一层第二透明树脂层的材料可以是一种透明树脂或至少两种透明树脂的混合物;透明树脂可以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环氧树脂、聚丙烯酸、聚乙烯、聚苯乙烯、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合物、乙烯-醋酸乙烯之共聚合物、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丁酯、聚酰胺、聚甲醛、聚碳酸酯、聚苯醚、聚亚苯基硫醚或聚氨基甲酸乙酯等;至少一层第一透明树脂层和至少一层第二透明树脂层的厚度可以是1微米-10毫米。
至少一层第一透明树脂层和/或至少一层第二透明树脂层中的任意一层或至少两层中掺杂有抗氧粒子、抗水粒子、增韧粒子或相容粒子中的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混合物,能够增强显示面板的抗氧性、抗水性、韧性或相容性,进而能够延长显示面板的寿命。
该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在基板之上形成缓冲层;在缓冲层之上形成薄膜晶体管;在薄膜晶体管之上形成钝化层;在钝化层之上形成平坦化层,其中,缓冲层、钝化层和平坦化层中的任意一层或至少两层中掺杂有散射粒子、抗氧粒子、抗水粒子、增韧粒子或相容粒子中的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混合物,能够降低显示面板的使用成本,并增强显示面板的抗氧性、抗水性、韧性或相容性,进而能够延长显示面板的寿命。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通过在有机发光层和盖板之间形成至少一层第一透明树脂层来对有机发光层和盖板之间的空间进行支撑,不再需要支撑柱,因此,能够简化制作方法,且具有较好的显示效果和较长的使用寿命。
注意,上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发明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发明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Claims (17)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盖板;
阵列基板,所述阵列基板与所述盖板相对设置;
有机发光层,所述有机发光层位于所述盖板和所述阵列基板之间,所述有机发光层为顶发射型或底发射型;
至少一层第一透明树脂层,所述至少一层第一透明树脂层位于所述有机发光层和所述盖板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机发光层为顶发射型时,所述至少一层第一透明树脂层中的任意一层或至少两层中掺杂有散射粒子,
所述有机发光层为底发射型时,还包括:
至少一层第二透明树脂层,所述至少一层第二透明树脂层位于所述有机发光层和所述阵列基板之间,其中,所述至少一层第二透明树脂层中的任意一层或至少两层中掺杂有散射粒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层第一透明树脂层和/或至少一层第二透明树脂层包括自所述有机发光层向远离所述有机发光层依次层叠的第一透明树脂子层、第二透明树脂子层和第三透明树脂子层,所述第一透明树脂子层覆盖所述有机发光层,所述第二透明树脂子层中掺杂有散射粒子,所述第三透明树脂子层用于匹配所述第二透明树脂子层的折射率与所述盖板或所述阵列基板的折射率。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明树脂子层的厚度与所述有机发光层的厚度之差大于或等于10nm,且小于或等于1um;所述第一透明树脂子层的折射率大于或等于1.5,且小于或等于2.2;所述第二透明树脂子层的厚度大于或等于100nm,且小于或等于2000nm;所述第二透明树脂子层的折射率大于或等于1.6,且小于或等于2.3;所述第三透明树脂子层的厚度大于或等于100nm,且小于或等于2000nm;所述第三透明树脂子层的折射率大于或等于1.1,且小于或等于1.8。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散射粒子的折射率小于掺杂有所述散射粒子的第一透明树脂层或第二透明树脂层的折射率。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层第一透明树脂层和/或至少一层第二透明树脂层中的任意一层或至少两层中掺杂有抗氧粒子、抗水粒子、增韧粒子或相容粒子中的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混合物。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阵列基板包括基板,所述盖板和所述基板均为非柔性基板或者柔性基板。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和所述基板均为柔性基板时,所述盖板和/或所述基板中掺杂有散射粒子、抗氧粒子、抗水粒子、增韧粒子或相容粒子中的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混合物。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包括由至少一层有机层和至少一层无机层构成的层叠结构,所述有机层中掺杂有散射粒子、抗氧粒子、抗水粒子、增韧粒子或相容粒子中的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混合物。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阵列基板还包括:
缓冲层,所述缓冲层位于所述基板之上;
薄膜晶体管,所述薄膜晶体管位于所述缓冲层之上;
钝化层,所述钝化层位于所述薄膜晶体管之上;
平坦化层,所述平坦化层位于所述钝化层之上,其中,
所述缓冲层、所述钝化层和所述平坦化层中的任意一层或至少两层中掺杂有散射粒子、抗氧粒子、抗水粒子、增韧粒子或相容粒子中的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混合物。
1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0任一所述的显示面板。
12.一种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形成盖板;
形成与所述盖板相对设置的阵列基板;
在所述盖板和所述阵列基板之间形成机发光层,所述有机发光层为顶发射型或底发射型;
在所述有机发光层和所述盖板之间形成至少一层第一透明树脂层。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机发光层为顶发射型时,所述至少一层第一透明树脂层中的任意一层或至少两层中掺杂有散射粒子,
所述有机发光层为底发射型时,还包括:
在所述有机发光层和所述阵列基板之间形成至少一层第二透明树脂层,其中,所述至少一层第二透明树脂层中的任意一层或至少两层中掺杂有散射粒子。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层第一透明树脂层和/或至少一层第二透明树脂层中的任意一层或至少两层中掺杂有抗氧粒子、抗水粒子、增韧粒子或相容粒子中的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混合物。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阵列基板包括基板,所述盖板和所述基板均为非柔性基板或者柔性基板。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和所述基板均为柔性基板时,所述盖板和/或所述基板中掺杂有散射粒子、抗氧粒子、抗水粒子、增韧粒子或相容粒子中的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混合物。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在所述基板之上形成缓冲层;
在所述缓冲层之上形成薄膜晶体管;
在所述薄膜晶体管之上形成钝化层;
在所述钝化层之上形成平坦化层,其中,
所述缓冲层、所述钝化层和所述平坦化层中的任意一层或至少两层中掺杂有散射粒子、抗氧粒子、抗水粒子、增韧粒子或相容粒子中的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混合物。
CN201510540234.XA 2015-08-28 2015-08-28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Active CN10514026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540234.XA CN105140263B (zh) 2015-08-28 2015-08-28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US15/077,922 US9680130B2 (en) 2015-08-28 2016-03-23 Display devices, display panels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s therefor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540234.XA CN105140263B (zh) 2015-08-28 2015-08-28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140263A true CN105140263A (zh) 2015-12-09
CN105140263B CN105140263B (zh) 2019-03-08

Family

ID=547255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540234.XA Active CN105140263B (zh) 2015-08-28 2015-08-28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9680130B2 (zh)
CN (1) CN105140263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098742A (zh) * 2016-08-18 2016-11-09 信利(惠州)智能显示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显示装置及制造方法
CN106816462A (zh) * 2017-03-28 2017-06-09 上海天马有机发光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装置及制造方法
CN108288679A (zh) * 2017-01-10 2018-07-17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改善显示面板牛顿环的方法
WO2022116287A1 (zh) * 2020-12-02 2022-06-09 深圳市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601931B (zh) * 2016-12-19 2018-08-14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Oled封装方法与oled封装结构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41629A (zh) * 2002-02-27 2003-09-10 三星Sdi株式会社 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US20090051278A1 (en) * 2007-08-21 2009-02-26 Fujifilm Corporation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isplay device having scattering member
US20110147777A1 (en) * 2009-12-11 2011-06-23 Akitoyo Konno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 and light source device including same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270835B (en) * 2002-10-29 2007-01-1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Display device and generation method of image display particle
US7973470B2 (en) * 2008-02-26 2011-07-05 Global Oled Technology Llc Led device having improved color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41629A (zh) * 2002-02-27 2003-09-10 三星Sdi株式会社 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US20090051278A1 (en) * 2007-08-21 2009-02-26 Fujifilm Corporation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isplay device having scattering member
US20110147777A1 (en) * 2009-12-11 2011-06-23 Akitoyo Konno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 and light source device including same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098742A (zh) * 2016-08-18 2016-11-09 信利(惠州)智能显示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显示装置及制造方法
CN108288679A (zh) * 2017-01-10 2018-07-17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改善显示面板牛顿环的方法
CN106816462A (zh) * 2017-03-28 2017-06-09 上海天马有机发光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装置及制造方法
CN106816462B (zh) * 2017-03-28 2019-08-02 上海天马有机发光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装置及制造方法
WO2022116287A1 (zh) * 2020-12-02 2022-06-09 深圳市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140263B (zh) 2019-03-08
US9680130B2 (en) 2017-06-13
US20170062764A1 (en) 2017-03-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140263A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KR101628065B1 (ko) 발광 복합체, 이를 포함하는 조성물, 이의 경화물, 광학 시트,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106195923B (zh) 光转化膜以及具有所述光转化膜的背光单元和显示装置
TWI574430B (zh) 量子點薄膜、照明器件及照明方法
CN1725521B (zh) 光电子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02246064B (zh) 具有高折射率回填层和钝化层的光提取膜
KR101463416B1 (ko) 발광 복합체, 이를 포함하는 경화물, 광학 시트,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디스플레이 장치
JP5297991B2 (ja) 有機発光ダイオード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光源装置
CN205942193U (zh) 背光单元
TW201115531A (en) Display device using quantum dot
CN206848649U (zh) 一种用于背光模组的光学膜、背光模组及显示设备
CN105873760A (zh) 透明层状元件
CN106903945B (zh) 一种广色域的量子点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06133562A (zh) 波长转换片、背光单元以及荧光体用保护薄膜
KR20140060449A (ko) 광학 시트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백라이트 유닛
Xie et al. Highly stabilized gradient alloy quantum dots and silica hybrid nanospheres by core double shells for photoluminescence devices
WO2015081692A1 (zh) 一种导光板、背光源及液晶显示装置
CN106980205A (zh) 显示装置
CN101354455A (zh) 扩散增亮膜片
CN108241187A (zh) 量子点偏光片、液晶面板及液晶显示装置
CN205809486U (zh) 侧光式显示装置用的透镜以及包含该透镜的显示装置
KR102067160B1 (ko) 색 개선 필름 및 그 제조방법
US20120162995A1 (en) 3D Light Extraction System With Uniform Emission Across
CN205450321U (zh) 一种抗电磁波增亮膜
KR101650918B1 (ko) 발광 복합체, 이를 포함하는 조성물, 이의 경화물, 광학 시트,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디스플레이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Liu Liyuan

Inventor after: Xiao Canjun

Inventor after: Lou Mu

Inventor after: Xiong Zhiyong

Inventor after: Chen Zhengzhong

Inventor before: Xiao Canjun

Inventor before: Chen Zhengzhong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