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103113B - 显示控制装置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显示控制装置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103113B
CN105103113B CN201580000515.4A CN201580000515A CN105103113B CN 105103113 B CN105103113 B CN 105103113B CN 201580000515 A CN201580000515 A CN 201580000515A CN 105103113 B CN105103113 B CN 10510311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ariable quantity
pressed
frequency
soft key
instru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00515.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103113A (zh
Inventor
田中容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Original Assignee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filed Critical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Publication of CN1051031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10311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10311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10311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26Power supply means, e.g. regulation thereof
    • G06F1/32Means for saving power
    • G06F1/3203Power management, i.e. event-based initiation of a power-saving mode
    • G06F1/3234Power sav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action undertaken
    • G06F1/325Power saving in peripheral device
    • G06F1/3265Power saving in display device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16Input arrangements with force or tactile feedback as computer generated output to the user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48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48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 G06F3/0481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based on specific properties of the displayed interaction object or a metaphor-based environment, e.g. interaction with desktop elements like windows or icons, or assisted by a cursor's changing behaviour or appearance
    • G06F3/0482Interaction with lists of selectable items, e.g. menu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48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 G06F3/0484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for the control of specific functions or operations, e.g. selecting or manipulating an object, an image or a displayed text element, setting a parameter value or selecting a range
    • G06F3/04842Selection of displayed objects or displayed text element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48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 G06F3/0487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using specific features provided by the input device, e.g. functions controlled by the rotation of a mouse with dual sensing arrangements, or of the nature of the input device, e.g. tap gestures based on pressure sensed by a digitiser
    • G06F3/0488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using specific features provided by the input device, e.g. functions controlled by the rotation of a mouse with dual sensing arrangements, or of the nature of the input device, e.g. tap gestures based on pressure sensed by a digitiser using a touch-screen or digitiser, e.g. input of commands through traced gestur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48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 G06F3/0487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using specific features provided by the input device, e.g. functions controlled by the rotation of a mouse with dual sensing arrangements, or of the nature of the input device, e.g. tap gestures based on pressure sensed by a digitiser
    • G06F3/0488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using specific features provided by the input device, e.g. functions controlled by the rotation of a mouse with dual sensing arrangements, or of the nature of the input device, e.g. tap gestures based on pressure sensed by a digitiser using a touch-screen or digitiser, e.g. input of commands through traced gestures
    • G06F3/04886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using specific features provided by the input device, e.g. functions controlled by the rotation of a mouse with dual sensing arrangements, or of the nature of the input device, e.g. tap gestures based on pressure sensed by a digitiser using a touch-screen or digitiser, e.g. input of commands through traced gestures by partitioning the display area of the touch-screen or the surface of the digitising tablet into independently controllable areas, e.g. virtual keyboards or menu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5/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visual indicators common to cathode-ray tube indicators and other visual indicators
    • G09G5/10Intensity circuit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05Pressure sensors for measuring the pressure or force exerted on the touch surface without providing the touch posit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10/00Energy efficient computing, e.g. low power processors, power management or thermal managem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User Interface Of Digital Computer (AREA)
  • Controls And Circuits For Display Device (AREA)
  • Control Of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 Ray Tubes (AREA)
  • Facsimi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一种显示控制装置(100),包括:显示部(74),以预先规定的基准亮度显示配置有为了输入操作指示而被按下的一个或多个指示图像(T1、T2、T3)的操作画面(W);按下检测部(12),检测所述指示图像(T1、T2、T3)被按下;以及亮度调整部(14),在所述按下检测部(12)检测到所述指示图像(T1)被按下的情况下,使所述操作画面(W)的亮度从所述基准亮度变化与所述被按下的所述指示图像(T1)预先对应起来的变化量。

Description

显示控制装置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显示控制装置及具备该显示控制装置的电子设备,特别是涉及让用户识别操作内容的技术。
背景技术
以往,具备触摸面板的电子设备已为公知。例如,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从上面起顺序地层叠透过性的触摸面板、印刷了输入用字符的字符印刷薄膜、照明字符印刷薄膜的背光源装置的键盘装置。在该键盘装置还设置有与检测出触摸面板的触摸相配合地动作的振动马达。据此,当操作人员为了输入字符而触摸了触摸面板时,向操作人员通知触摸面板被触摸了的情况。
此外,在下述专利文献2记载了在LCD上设置了触摸面板的操作显示装置。该操作显示装置也设置有向触摸面板赋予振动的驱动部件。并且,记载了当操作人员对在操作画面中预先被禁止了选择操作的区域(选择禁止区域)进行了操作时,向触摸面板赋予振动。据此,当操作人员想要进行被禁止的选择操作时,向操作人员发出警告。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8-117371号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6-18582号
发明内容
通过使用上述以往技术,在用户按下了为了输入操作指示而被按下的按键等软键(指示图像)时,可以使触摸面板振动。据此,用户可以识别出已经触摸了触摸面板并进行了操作指示的输入。然而,在未进行与该操作指示的输入相对应地显示特有的操作画面等操作的情况下,用户不能迅速地识别是进行了什么样的操作指示的输入。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显示控制装置及电子设备,可以让用户迅速地识别是进行了哪一种操作指示的输入。
本发明的一方面所涉及的显示控制装置包括:LCD,所述LCD具备液晶面板和背光源,所述液晶面板具备用于显示图像的表面;所述背光源从所述液晶面板的下方侧对整个所述液晶面板进行照明;触摸面板,层叠在所述LCD的上方;显示控制部,通过所述背光源以预先规定的基准亮度对整个所述液晶面板进行照明,由此,以所述基准亮度在所述液晶面板的所述表面显示操作画面,所述操作画面配置有为了输入操作指示而被按下的一个或多个指示图像,按下检测部,检测所述指示图像被按下;亮度调整部,在所述按下检测部检测到所述指示图像被按下的情况下,通过所述显示控制部使所述操作画面的亮度从所述基准亮度变化与所述被按下的所述指示图像预先对应起来的变化量;频度存储部,存储由所述按下检测部检测到各所述指示图像被按下的频度;频度更新部,在所述按下检测部检测到所述指示图像被按下的情况下,更新存储在所述频度存储部的该指示图像的所述频度;以及变化量更新部,使与存储在所述频度存储部的所述频度为第1频度的第1所述指示图像相对应的变化量大于与存储在所述频度存储部的所述频度为比所述第1频度低的第2频度的第2所述指示图像相对应的变化量,所述变化量更新部将与所述指示图像相对应的变化量以被所述按下检测部检测到所述指示图像的被按下的累积次数越少则所述变化量就越小的方式进行更新。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所涉及的电子设备包括:所述的显示控制装置;以及指示受理部,在所述按下检测部检测到所述指示图像被按下的情况下,受理该指示图像表示的操作指示。
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让用户迅速地识别是进行了哪一种操作指示的输入的显示控制装置及电子设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子设备的概要结构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控制装置的电结构的方框图。
图3A是显示装置的概要剖面图。
图3B是从上方观察的显示装置的外观图。
图4是表示操作画面的一个例子的说明图。
图5是表示与各软键相对应的变化量的一个例子的说明图。
图6是表示操作画面的亮度的变化的一个例子的说明图。
图7是表示各软键的按下被检测到的频度的一个例子的说明图。
图8是表示软键的按下力与变化量的更新程度的关系的一个例子的说明图。
图9是表示软键的按下力与变化量的更新程度的关系的与图8不同的另外一个例子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对本发明所涉及的电子设备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复合机1(电子设备)的概要结构图。如图1所示,复合机1具备原稿读取部5、原稿供给部6、主体部8和操作部7。
原稿读取部5被配设在主体部8的上部。原稿读取部5具备由曝光灯及CCD(ChargeCoupled Device)等构成的扫描部51、由玻璃等透明部件构成的原稿台52及原稿读取窗口53。
扫描部51被构成为可以由图中省略的驱动部进行移动。当读取载置于原稿台52的原稿时,扫描部51在与原稿台52相对置的位置沿着原稿面而移动,一边扫描原稿图像一边将获取的图像数据向后述的控制部10输出。当读取由原稿供给部6供给的原稿时,扫描部51移动到与原稿读取窗口53相对置的位置。并且,扫描部51与原稿供给部6的原稿输送动作同步地经由原稿读取窗口53获取原稿的图像,并将图像数据向后述的控制部10输出。
原稿供给部6被配设在原稿读取部5的上方。原稿供给部6具备用于载置原稿的原稿载置部61、用于排出图像读取完毕原稿的原稿排出部62、原稿输送机构63。原稿输送机构63在将载置于原稿载置部61的原稿一张一张地抽出并输送到与原稿读取窗口53相对置的位置后,将原稿向原稿排出部62排出。
主体部8具备多个供纸盒461、从供纸盒461或手动供纸盘462一张一张地抽出纸张并向图像形成部4输送的供纸辊412、在输送来的纸张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部4、用于排出形成有图像的纸张的堆纸盘47及排出盘48。进一步,在主体部8的内部设置有通信部9和控制部10。
图像形成部4具备纸张输送部41、光扫描装置42、感光鼓43、显影部44、转印部45、定影部46。
纸张输送部41被设置在图像形成部4内的纸张输送路中。纸张输送部41具备将由供纸辊412输送来的纸张提供到感光鼓43的输送辊413、将纸张输送到堆纸盘47的输送辊414、将纸张输送到排出盘48的输送辊415等。
光扫描装置42基于输入到控制部10的图像数据输出激光。光扫描装置42利用该激光扫描感光鼓43,从而在感光鼓43上形成静电潜像。
显影部44使调色剂附着在感光鼓43上的静电潜像形成调色剂像。转印部45将感光鼓43上的调色剂像转印到纸张上。定影部46加热转印了调色剂像的纸张使调色剂像定影在纸张上。
操作部7具备用于显示信息的显示装置71和让用户进行各种操作指示的输入的操作键部72。
通信部9与LAN(Local Area Network)等网络或电话线路相连接。通信部9与个人计算机或传真机等外部设备进行通信。例如,通信部9经由电话线路将由原稿读取部5读取的图像数据向其它传真机发送。通信部9经由电话线路接收从其它传真机发送来的图像数据。通信部9经由网络将由原稿读取部5读取的图像数据向外部设备发送。通信部9经由网络接收从外部设备发送来的图像数据。
控制部10与原稿读取部5、原稿供给部6、图像形成部4、操作部7及通信部9相连接。控制部10用于控制这些部件的动作。另外,控制部10及操作部7构成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控制装置100。
控制部10例如具备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预先存储由CPU运行的各种应用程序或该运行所需要的数据等的ROM(Read Only Memory)、作为CPU的所谓工作内存(working memory)的RAM(Random Access Memory)及它们的外围电路。
下面,对显示控制装置100进行详细说明。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控制装置100的电结构的方框图。图3A是显示装置71的概要剖面图。图3B是从上方(图3A所示+Z方向)观察的显示装置71的外观图。
如图2所示,操作部7如上所述地具备显示装置71、操作键部72。如图3A所示,显示装置71从上方(图3A的+Z方向)依次层叠触摸面板73、液晶显示器(以下称为LCD(LiquidCrystal Display))74(显示部)和振动元件75而构成。
触摸面板73例如具备静电容量方式的传感器。另外,触摸面板73不仅限于具备静电容量方式的传感器的结构,例如也可以是具备电阻膜方式的传感器的结构。如图2的实线部所示,触摸面板73作为坐标检测部73a而发挥其功能。坐标检测部73a检测因用户触摸了触摸面板73的表面而静电容量出现了变化的位置。并且,坐标检测部73a将用图3B所示的X方向及Y方向的二维坐标来表示检测出的位置的检测信号向控制部10输出。
LCD74具备图中未示出的液晶面板和背光源。在液晶面板配置有针对各像素朝向规定的方向的多个液晶。背光源例如由LED(Light Emitting Diode)构成,设置在液晶面板的下方侧(图3A的-Z方向)。
通过后述的显示控制部11对施加到液晶面板的各液晶的电场进行调整。在后述的显示控制部11的控制下,背光源从液晶面板的下方侧照明整个液晶面板。即,通过让各液晶使来自背光源的照明光透过或遮断,从而由对应于各液晶的各像素构成的图像被显示到液晶面板的表面。
振动元件75例如由Piezo元件(piezoelectric element)等压电元件构成。如图3B所示,振动元件75在LCD74的下方侧(图3A的-Z方向)设置于LCD74的四个角和LCD74的上边下边的中央部共计6处。当后述的振动驱动部19对振动元件75施加电信号(电流、电压)时,振动元件75以与该电信号的信号电平相对应的振幅在上下方向(图3A的Z方向)振动。据此,振动元件75使整个LCD74振动。
操作键部72是用于让用户进行各种操作指示的输入的各种硬键。例如,操作键部72包含用于让用户输入各功能的运行开始指示的开始键和用于输入数字、字符等的数字键之类的硬键。
如图2的实线部所示,控制部10为了控制操作部7的动作而作为显示控制部11、按下检测部12、指示受理部13、亮度调整部14及变化量存储部15发挥功能。
显示控制部11将配置有为了输入操作指示而被按下的1个或多个软键(指示图像)的操作画面以预先规定的基准亮度显示到LCD74。
图4是表示操作画面W的一个例子的说明图。如图4所示,在操作画面W上例如配置有用于输入进行复印功能的设定操作的指示的软键T1、用于输入进行传真发送功能的设定操作的指示的软键T2、用于输入进行扫描功能的设定操作的指示的软键T3。表示该操作画面W的图像预先存储在ROM等中。
复印功能是指利用原稿读取部5和/或原稿供给部6读取原稿的图像,由图像形成部4将该读取的图像形成在纸张上的功能。传真发送功能是指利用原稿读取部5和/或原稿供给部6读取原稿的图像,通过通信部9将该读取的图像传送到外部传真装置的功能。扫描功能是指利用原稿读取部5和/或原稿供给部6读取原稿的图像,将该读取的图像存储在RAM等或通过通信部9将该读取的图像发送到计算机等外部设备的功能。
显示控制部11从ROM等取得表示用于在LCD74上显示的操作画面W的图像。并且,显示控制部11调整对液晶面板提供的电信号(电流或电压),由此调整对与该取得的图像的各像素相对应的各液晶施加的电场的大小。并且,显示控制部11调整对背光源提供的电信号(电流或电压),由此以预先规定的基准亮度照明整个液晶面板。据此,在LCD74上显示操作画面W。以下,将显示控制部11为了以基准亮度显示操作画面W而向背光源提供的电信号称为基准亮度信号。
按下检测部12基于坐标检测部73a输出的检测信号所表示的坐标位置,检测出操作画面W包含的软键被按下。具体而言,如图4所示,用户例如触摸软键T1。此时,坐标检测部73a(图2)输出表示软键T1被显示的区域内的坐标位置的检测信号。按下检测部12从ROM等取得表示操作画面W的图像,当判断为该检测信号表示的坐标位置与表示软键T1的像素相对应时,检测出软键T1被按下。
在按下检测部12检测到软键被按下的情况下,指示受理部13受理该软键表示的操作指示。例如,按下检测部12检测出软键T1(图4)被按下。此时,指示受理部13受理进行软键T1表示的复印功能的设定操作的指示。指示受理部13在受理了进行复印功能的设定操作的指示后,通过显示控制部11显示用于进行复印功能的设定操作的操作画面。
在按下检测部12检测到软键被按下的情况下,亮度调整部14使操作画面W的亮度从所述基准亮度变化与被按下的软键预先对应起来的变化量。变化量存储部15例如由RAM的一部分存储区域构成。在变化量存储部15中,与操作画面W所包含的各软键对应地存储有所述亮度调整部14使用的变化量。
图5是表示与各软键相对应的变化量的一个例子的说明图。例如,如图5所示,在ROM中存储有与软键T1(图4)相对应而表示变化量“2”的信息、与软键T2(图4)相对应而表示变化量“1”的信息、与软键T3(图4)相对应而表示变化量“0”的信息。在复合机1的初期动作时通过控制部10读出该存储在ROM中的信息后,将其存储到变化量存储部15。
例如,假设如下情况:如图4所示,在LCD74上以基准亮度显示操作画面W的情况下,按下检测部12检测到软键T1被按下。此时,亮度调整部14从变化量存储部15取得与软键T1相对应的表示变化量“2”的信息。接着,亮度调整部14基于取得的信息所表示的变化量“2”,通过显示控制部11向背光源提供信号电平为基准亮度信号的例如1.2倍的电信号。图6是表示操作画面W的亮度的变化的一个例子的说明图。据此,如图6所示,操作画面W的亮度比基准亮度提高与变化量“2”相对应的亮度。
同样,在按下检测部12检测到软键T2被按下的情况下,亮度调整部14从变化量存储部15取得与软键T2相对应的表示变化量“1”的信息。接着,亮度调整部14基于取得的信息所表示的变化量“1”,通过显示控制部11向背光源提供信号电平为比基准亮度信号的例如1.1倍的电信号。据此,操作画面W的亮度比基准亮度提高与变化量“1”相对应的亮度。
另一方面,在按下检测部12检测到软键T3被按下的情况下,亮度调整部14从变化量存储部15取得与软键T3相对应的表示变化量“0”的信息。此时,因为取得的信息表示的变化量为“0”,所以亮度调整部14通过显示控制部11继续向背光源提供信号电平与基准亮度信号相同的电信号。据此,操作画面W的亮度比基准亮度提高与变化量“0”相对应的亮度。即,操作画面W的亮度被维持在与基准亮度相同的亮度。
另外,亮度调整部14也可以使操作画面W的亮度比基准亮度降低与软键相对应的变化量,来代替如上所述的使操作画面W的亮度比基准亮度提高与软键相对应的变化量的方式。此时,操作画面W的亮度比基准亮度降低与变化量相对应的亮度。
此外,存储在变化量存储部15的变化量不限于如上所述的0以上的数字。例如,存储在变化量存储部15的变化量也可以包含小于0(负)的数字。与此相应地,当与软键相对应的变化量表示小于0的数字时,亮度调整部14也可以通过显示控制部11向背光源提供比基准亮度信号降低与该变化量的绝对值相对应的亮度的电信号。
这样,根据第1实施方式的结构,当用户为了输入操作指示而按下软键时,操作画面W的亮度根据被按下的软键而以与各软键对应的变化量发生变化。因此,即使不进行与该软键所表示的操作指示的输入相对应地显示特有的操作画面W等操作,用户也可以迅速地识别是按下哪一个软键,即进行了哪一种操作指示的输入。
另外,本发明并不仅限于第1实施方式。例如,显示装置71也可以不具备振动元件75。
(第2实施方式)
第2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如图2的虚线部所示,控制部10还作为频度存储部16、频度更新部17及变化量更新部18而发挥功能。在第2实施方式中,对于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赋予与第1实施方式所用的附图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频度存储部16例如由RAM的一部分存储区域构成。通过后述的频度更新部17,在频度存储部16中与操作画面W所包含的各软键分别对应地存储由按下检测部12检测到各软键被按下的频度。在按下检测部12检测到软键被按下的情况下,频度更新部17更新存储在频度存储部16中的检测到该软键被按下的频度。
例如,可以认为检测到软键被按下的累积次数越多则检测到该软键被按下的频度就越高。即,可以认为检测到软键被按下的累积次数表示检测到该软键被按下的频度。因此,当按下检测部12检测到软键被按下时,频度更新部17将检测到该软键被按下的累积次数与该软键对应起来存储到频度存储部16。
图7是表示检测到各软键被按下的频度的一个例子的说明图。例如,图7表示,因为软键T1的按下被检测到10次,频度更新部17将存储在频度存储部16中的检测到软键T1被按下的累积次数更新为“10”。此外,图7还表示,因为软键T2的按下被检测到5次,频度更新部17将存储在频度存储部16中的检测到软键T2被按下的累积次数更新为“5”。此外,图7还表示,因为软键T3的按下被检测到1次,频度更新部17将存储在频度存储部16中的检测到软键T3被按下的累积次数更新为“1”。
此时,例如由按下检测部12进一步检测到软键T1被按下时,频度更新部17读出存储在频度存储部16中的与软键T1相对应的累积次数“10”,并对其累加1。接着,频度更新部17利用该累加的结果“11”来更新存储在频度存储部16中的与软键T1相对应的累积次数。
另外,在复合机1关机时,频度更新部17将存储在频度存储部16的信息存储到ROM。另一方面,在复合机1的初期动作时,频度更新部17从ROM读出在关机时存储的该信息并存储到频度存储部16。但是,本发明并不仅限于此,频度更新部17也可以在复合机1关机时不将存储在频度存储部16的信息存储到ROM。即,也可以是在每次复合机1关机时删除存储在频度存储部16的信息。此外,频度更新部17也可以是例如在中午等预先规定的时刻删除存储在频度存储部16的信息。
变化量更新部18更新与存储在频度存储部16的累积次数(频度)为第1累积次数(第1频度)的第1软键相对应的变化量,使其变化量大于与存储在频度存储部16的累积次数为比第1累积次数小(低)的第2累积次数(第2频度)的第2软键相对应的变化量。
另外,变化量更新部18在预先规定的时期,例如在更新频度部17更新了存储在频度存储部16的信息时或复合机1的初期动作时或定期地进行上述的更新。
例如,如图7所示,在频度存储部16中存储有检测到软键T1被按下的累积次数“10”、检测到软键T2被按下的累积次数“5”、检测到软键T3被按下的累积次数“1”。另外,如图5所示,在变化量存储部15中存储有与软键T1相对应而表示变化量“2”的信息、与软键T2相对应而表示变化量“1”的信息、与软键T3相对应而表示变化量“0”的信息。
此时,因为与检测到被按下的累积次数最少的软键T3相对应的变化量为“0”,所以变化量更新部18不更新与软键T3相对应的变化量保持为“0”。
另一方面,变化量更新部18更新与检测到被按下的累积次数为“5”的软键T2相对应的变化量“1”,使其变化量大于与检测到被按下的累积次数为比“5”小的“1”的软键T3相对应的变化量“0”,例如更新为“2”。而且,变化量更新部18更新与检测到被按下的累积次数为“10”的软键T1相对应的变化量,使其变化量大于与检测到被按下的累积次数为比“10”小的“5”的软键T2相对应的变化量“2”,例如更新为“3”。
另外,例如如图5所示,在与软键相对应的变化量以对按下的累积检测次数越少就越小的方式已经被存储的情况下,变化量更新部18也可以不更新存储在变化量存储部15的累积次数。
另外,变化量更新部18也可以更新检测到被按下的累积次数超过了预先规定的阈値的软键的变化量,使其变化量大于检测到被按下的累积次数未超过预先规定的阈値的软键的变化量。
例如,假设预先规定的阈値为“3”。此时,可以将检测到被按下的累积次数超过“3”的软键T1及软键T2的变化量都更新为比检测到被按下的累积次数未超过“3”的软键T3的变化量大的“2”。同样,变化量更新部18也可以利用多个不同的阈值将软键被按下的频度阶段性地分类为多个范围,与各范围相对应,以对频度越小的范围更新与软键相对应的变化量的程度就越小的方式进行更新。即,也可以根据软键被按下的频度阶段性地更新与软键相对应的变化量。
这样,根据第2实施方式的结构,与软键相对应的变化量被以检测到软键被按下的累积检测次数越少则其变化量就越小的方式进行更新。因此,按下了被按下的频度越高的软键则操作画面W的亮度的变化就越大。据此,用户容易识别出进行了输入频度高的操作指示的输入。
(第3实施方式)
第3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如图2的粗虚线部所示,触摸面板73还作为按下力检测部73b发挥功能。在按下检测部12检测到软键被按下的情况下,按下力检测部73b检测该按下时的按下力。
另外,变化量更新部18的特征在于,在按下检测部12检测到软键被按下的情况下,当按下力检测部73b检测到的按下力为第1按下力时,更新存储在频度存储部16中的与该软键相对应的变化量,使其变化量大于由按下力检测部73b检测到的按下力为比第1按下力小的第2按下力时的变化量。在第3实施方式中,对于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赋予与第1实施方式所用的附图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按下力检测部73b检测用户触摸了触摸面板73的表面时的静电容量的变化量,将表示该静电容量的变化量的检测信号输出到控制部10。用户按下触摸面板73表面的力越强,用户接触触摸面板73表面的区域的面积就越大,静电容量的变化量变大。即,按下力检测部73b将静电容量的变化量作为表示用户对触摸面板73的按下力的大小,向控制部1 0输出表示静电容量的变化量的检测信号。
另外,如上所述,用户按下触摸面板73表面的力越强,用户接触触摸面板73表面的区域的面积就越大。即,可以认为用户接触触摸面板73表面的区域的面积表示用户对触摸面板73的按下力的大小。因此,按下力检测部73b也可以计算用户触摸了触摸面板73的表面时产生了静电容量的变化的区域的面积,将表示该面积的检测信号输出到控制部10,来代替输出表示静电容量的变化量的检测信号的方式。
接着,对第3实施方式中的变化量更新部18进行详细说明。例如,如图5所示,在变化量存储部15中存储有与软键T1相对应而表示变化量“2”的信息、与软键T2相对应而表示变化量“1”的信息、与软键T3相对应而表示变化量“0”的信息。
图8是表示软键的按下力与变化量的更新程度的关系的一个例子的说明图。如图8所示,在ROM等中预先规定将软键的按下力P和变化量更新部18对与该软键相对应的变化量进行更新的程度(以下称为更新程度)U对应起来的信息。在图8中,利用预先规定的两个基准按下力P1(第1按下力)、P2(第2按下力),将软键的按下力P分类为三个范围,即,小于基准按下力P1的范围、基准按下力P1以上且小于基准按下力P2的范围、以及基准按下力P2以上的范围。
在此,基准按下力P1被规定为比基准按下力P2小的按下力。此外,规定在上述三个范围之中表示软键的按下力P越小的范围则更新程度U就越小。即,与按下力P小于基准按下力P1的范围相对应地规定更新程度U为“0”。与按下力P在基准按下力P1以上且小于基准按下力P2的范围相对应地规定更新程度U为“1”。与按下力P在基准按下力P2以上的范围相对应地规定更新程度U为“2”。另外,基于试运行等的实验值来规定分别与软键的按下力P为基准按下力P1、P2时对应的静电容量的变化量,并将其预先存储在ROM等中。
例如,假设如下情况:由按下检测部12检测到软键T1被按下。并且,按下力检测部73b输出的检测信号表示的静电容量的变化量小于与基准按下力P1相对应的静电容量的变化量。此时,变化量更新部18判断为软键T1的按下力P小于基准按下力P1。此时,变化量更新部18从图8所示的信息中取得与按下力P小于基准按下力P1时相对应的更新程度U“0”。并且,因为取得的更新程度U为“0”,所以变化量更新部18不更新存储在变化量存储部15的与软键T1相对应的变化量保持为“2”。
另一方面,假设如下情况:按下力检测部73b输出的检测信号表示的静电容量的变化量在与基准按下力P1相对应的静电容量的变化量以上且小于与基准按下力P2相对应的静电容量的变化量。此时,变化量更新部18判断为软键T1的按下力P在基准按下力P1以上且小于基准按下力P2。此时,变化量更新部18从图8所示的信息中取得与按下力P在基准按下力P1以上且小于基准按下力P2时相对应的更新程度U“1”。并且,变化量更新部18将该取得的更新程度“1”加到存储在变化量存储部15的与软键T1相对应的变化量“2”。据此,变化量更新部18将存储在变化量存储部15的与软键T1相对应的变化量更新为“3”。
此外,假设如下情况:按下力检测部73b输出的检测信号表示的静电容量的变化量在与基准按下力P2相对应的静电容量的变化量以上。此时,变化量更新部18判断为软键T1的按下力P在基准按下力P2以上。此时,变化量更新部18从图8所示的信息中取得与按下力P在基准按下力P2以上时相对应的更新程度U“2”。并且,变化量更新部18将该取得的更新程度“2”加到存储在变化量存储部15的与软键T1相对应的变化量“2”。据此,变化量更新部18将存储在变化量存储部15的与软键T1相对应的变化量更新为“4”。
另外,在第3实施方式中,变化量更新部18不限于上述图8所示的方式,即,阶段性地规定软键的按下力P的范围(在图8中为三个阶段),并利用与该各范围对应起来阶段性地规定更新程度U的信息(图8所示的信息)。图9是表示软键的按下力与变化量的更新程度的关系的与图8不同的另外一个例子的说明图。例如,变化量更新部18也可以利用图9所示的信息来代替图8所示的信息,该图9所示的信息将更新程度U规定为,在预先规定的基准按下力为P0以上的情况下,以按下力P越小则更新程度U就越小的方式使更新程度U与按下力P相对应地连续变化。另外,该基准按下力P0也可以规定为0以上的任意值。
这样,根据第3实施方式的结构,利用第1按下力按下软键时的变化量比利用小于第1按下力的第2按下力按下软键时的变化量大。因此,对软键的按压力越强,操作画面W的亮度的变化就越大。据此,可以让用户容易地识别出较强地按下了软键。
(第4实施方式)
第4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如图2的点划线部所示,控制部10还作为振动驱动部19及振动调整部20发挥功能。在第4实施方式中,对与第1至第3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赋予与第1至第3实施方式所用的附图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在按下检测部12检测到软键被按下的情况下,振动驱动部19向振动元件75提供预先规定的信号电平的电信号(电流或电压)。据此,振动驱动部19使LCD74以预先规定的基准振幅振动。另外,以下将振动驱动部19为了使LCD74以基准振幅振动而向振动元件75提供的电信号称为基准振幅信号。
振动调整部20使在按下检测部12检测到软键被按下的情况下通过振动驱动部19让LCD74振动时的振幅从所述基准振幅变化,其变化量为存储在变化量存储部15中的与该被按下的软键相对应的变化量。
例如,如图5所示,在变化量存储部15中存储有与软键T1相对应而表示变化量“2”的信息、与软键T2相对应而表示变化量“1”的信息、与软键T3相对应而表示变化量“0”的信息。并且,由按下检测部12例如检测出软键T1被按下。
此时,振动调整部20从变化量存储部15取得表示与软键T1相对应的变化量“2”的信息。接着,振动调整部20基于取得的信息所表示的变化量“2”,使振动驱动部19向振动元件75提供信号电平为基准振幅信号的例如1.2倍的电信号。据此,LCD74以比基准振幅增大与变化量“2”相对应的量的振幅进行振动。
另一方面,假设如下情况:由按下检测部12检测到软键T3被按下。此时,振动调整部20从变化量存储部15取得表示与软键T3相对应的变化量“0”的信息。并且,因为取得的信息表示的变化量为“0”,所以振动调整部20使振动驱动部19向振动元件75提供信号电平与基准振动信号相同的电信号。据此,LCD74以比基准振幅大与变化量“+0”相对应的量的振幅进行振动。即,LCD74以与基准振幅相同的振幅振动。
另外,振动调整部20也可以将使LCD74振动时的振幅比基准振幅减小与软键相对应的变化量,来代替如上所述的将使LCD74振动时的振幅比基准振幅增大与软键相对应的变化量的方式。即,此时,LCD74以比基准振幅小的振幅进行振动,振幅的减少量与软键的变化量相对应。
另外,如上所述,存储在变化量存储部15的变化量不限于0以上的数字。例如,存储在变化量存储部15的变化量也可以包含小于0(负)的数字。与此相应地,当与软键相对应的变化量为小于0的数字时,振动调整部20也可以通过振动驱动部19向振动元件75提供比基准振动信号低的电信号,该电信号将使LCD74振动时的振幅比基准振动信号时低与该变化量的绝对值相对应的量。
这样,根据第4实施方式的结构,当用户为了输入操作指示而按下软键时,LCD74根据按下的软键而振动,该振动的程度以与各软键相对应的变化量而变化。因此,即使不进行与该软键表示的操作指示的输入相对应地显示特有的操作画面W等操作,用户也可以迅速地识别出按下哪一个软键,即进行了哪一种操作指示的输入。
另外,本发明所涉及的显示控制装置100不限于安装在上述复合机1,也可以安装在其它电子设备上。例如,本发明所涉及的显示控制装置可以安装在复印机、打印机装置及传真机等图像形成装置、扫描装置、个人计算机、手机、微波炉、洗衣机、汽车导航装置、游戏机等各种电子设备上。

Claims (3)

1.一种显示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LCD,所述LCD具备液晶面板和背光源,所述液晶面板具备用于显示图像的表面;所述背光源从所述液晶面板的下方侧对整个所述液晶面板进行照明;
触摸面板,层叠在所述LCD的上方;
显示控制部,通过所述背光源以预先规定的基准亮度对整个所述液晶面板进行照明,由此,以所述基准亮度在所述液晶面板的所述表面显示操作画面,所述操作画面配置有为了输入操作指示而被按下的一个或多个指示图像,
按下检测部,检测所述指示图像被按下;
亮度调整部,在所述按下检测部检测到所述指示图像被按下的情况下,通过所述显示控制部使所述操作画面的亮度从所述基准亮度变化与所述被按下的所述指示图像预先对应起来的变化量;
频度存储部,存储由所述按下检测部检测到各所述指示图像被按下的频度;
频度更新部,在所述按下检测部检测到所述指示图像被按下的情况下,更新存储在所述频度存储部的该指示图像的所述频度;以及
变化量更新部,使与存储在所述频度存储部的所述频度为第1频度的第1所述指示图像相对应的变化量大于与存储在所述频度存储部的所述频度为比所述第1频度低的第2频度的第2所述指示图像相对应的变化量,
所述变化量更新部将与所述指示图像相对应的变化量以被所述按下检测部检测到所述指示图像的被按下的累积次数越少则所述变化量就越小的方式进行更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振动驱动部,在所述按下检测部检测到所述指示图像被按下的情况下,使所述LCD以预先规定的基准振幅振动;以及
振幅调整部,将在所述按下检测部检测到所述指示图像被按下的情况下通过所述振动驱动部使所述LCD振动时的振幅,从所述基准振幅变化与所述被按下的所述指示图像预先对应起来的变化量。
3.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控制装置;以及
指示受理部,在所述按下检测部检测到所述指示图像被按下的情况下,受理该指示图像表示的操作指示。
CN201580000515.4A 2014-01-29 2015-01-26 显示控制装置及电子设备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10311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14655 2014-01-29
JP2014-014655 2014-01-29
PCT/JP2015/052038 WO2015115370A1 (ja) 2014-01-29 2015-01-26 表示制御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103113A CN105103113A (zh) 2015-11-25
CN105103113B true CN105103113B (zh) 2018-09-11

Family

ID=537569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00515.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103113B (zh) 2014-01-29 2015-01-26 显示控制装置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804770B2 (zh)
EP (1) EP2963532B1 (zh)
JP (1) JP6097850B2 (zh)
CN (1) CN105103113B (zh)
WO (1) WO2015115370A1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009519A (ja) * 2007-06-29 2009-01-15 Casio Comput Co Ltd 情報表示装置、情報表示制御プログラム、情報表示システム、情報表示システムのサーバ制御プログラム
JP2010258799A (ja) * 2009-04-24 2010-11-11 Sharp Corp 画像処理装置並びに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処理方法、制御プログラムおよび記録媒体
CN101974840A (zh) * 2010-09-19 2011-02-16 海尔集团公司 一种洗衣机触摸显示屏及程序显示控制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253769A (ja) 1994-03-15 1995-10-03 Fujitsu Ltd 画像表示装置
JP3949912B2 (ja) * 2000-08-08 2007-07-25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携帯型電子機器、電子機器、振動発生器、振動による報知方法および報知制御方法
JP2005338162A (ja) 2004-05-24 2005-12-08 Fujitsu Ten Ltd 表示装置
JP2006018582A (ja) 2004-07-01 2006-01-19 Ricoh Co Ltd 操作表示装置
EP1805585B1 (en) * 2004-10-08 2017-08-16 Immersion Corporation Haptic feedback for button and scrolling action simulation in touch input devices
JP4766340B2 (ja) 2006-10-13 2011-09-07 ソニー株式会社 近接検知型情報表示装置およびこれを使用した情報表示方法
CN101365273B (zh) * 2007-08-08 2012-06-27 群康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背光调节电路
JP2009249106A (ja) * 2008-04-04 2009-10-29 Canon Inc 印刷装置、印刷装置の制御方法、記憶媒体及びプログラム
TW201035741A (en) * 2009-03-26 2010-10-01 Acer Inc Electronic device and power saving method thereof
JP5311051B2 (ja) 2009-11-05 2013-10-09 ミネベア株式会社 キーボード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電子機器
US9081499B2 (en) * 2010-03-02 2015-07-14 Sony Corporation Mobile terminal device and input device
KR20120014453A (ko) * 2010-08-09 2012-02-1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모바일컴퓨터 및 그 제어방법
US20130070444A1 (en) * 2011-09-19 2013-03-21 Sascha Florian Krohn Control method for backlight of an input device and device thereof
JP2014182454A (ja) * 2013-03-18 2014-09-29 Fujitsu Ltd 表示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の制御方法
KR20150049045A (ko) * 2013-10-29 2015-05-0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휴대단말에서 화면 밝기를 제어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JP2015185173A (ja) * 2014-03-24 2015-10-22 株式会社 ハイヂィープ タッチ圧力及びタッチ面積による動作対象の臨時操作方法及び端末機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009519A (ja) * 2007-06-29 2009-01-15 Casio Comput Co Ltd 情報表示装置、情報表示制御プログラム、情報表示システム、情報表示システムのサーバ制御プログラム
JP2010258799A (ja) * 2009-04-24 2010-11-11 Sharp Corp 画像処理装置並びに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処理方法、制御プログラムおよび記録媒体
CN101974840A (zh) * 2010-09-19 2011-02-16 海尔集团公司 一种洗衣机触摸显示屏及程序显示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963532B1 (en) 2019-04-24
US20160054886A1 (en) 2016-02-25
JP6097850B2 (ja) 2017-03-15
EP2963532A1 (en) 2016-01-06
WO2015115370A1 (ja) 2015-08-06
US9804770B2 (en) 2017-10-31
EP2963532A4 (en) 2016-11-09
CN105103113A (zh) 2015-11-25
JPWO2015115370A1 (ja) 2017-03-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597644B (zh) 显示控制装置及电子设备
KR101678287B1 (ko) 터치 패널 장치 및 이것을 구비하는 전자 기기
JP5972253B2 (ja) 表示入力装置、情報処理装置
US9342150B2 (en) Display input devic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display input device,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the display input device
JP2009284213A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US9262007B2 (en) Operation input device,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aratus provided with the same
US20220385773A1 (en) Display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apable of determining whether user's hand having made gesture is right or left hand based on detection result of touch panel and allowing display to display screen for right-hand gesture operation or screen for left-hand gesture operation based on determination result
CN109660685A (zh) 控制装置、快捷方式图标登记方法以及记录介质
CN105103113B (zh) 显示控制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04683640B (zh) 电子设备和电源控制方法
CN112954124B (zh)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方法
US20210218863A1 (en) Transmitt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10288090A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7209629B (zh) 图像处理装置
JP5976212B2 (ja) 表示入力装置、情報処理装置、タッチパネル装置
US20230350638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nput device
JP2005258301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7194858A (ja) 表示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6033727A (ja) タッチパネル装置及びタッチパネル装置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911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