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093397A - 一种侧光式背光模组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侧光式背光模组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093397A
CN105093397A CN201510575985.5A CN201510575985A CN105093397A CN 105093397 A CN105093397 A CN 105093397A CN 201510575985 A CN201510575985 A CN 201510575985A CN 105093397 A CN105093397 A CN 10509339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prism
incident light
propagation
incidence sur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575985.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093397B (zh
Inventor
张登印
黄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sense Visu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isense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isense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isense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10575985.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093397B/zh
Publication of CN1050933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09339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09339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09339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1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in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source into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2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in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source into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by one optical element, or plurality thereof, placed between the light guide and the light source, or around the light source
    • G02B6/0025Diffusing sheet or layer; Prismatic sheet or layer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6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a specially adapted diffusing, scattering or light controlling memb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6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a specially adapted diffusing, scattering or light controlling members
    • G02F1/133607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a specially adapted diffusing, scattering or light controlling members the light controlling member including light directing or refracting elements, e.g. prisms or lens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侧光式背光模组及电子设备,所述侧光式背光模组包括:导光板,具有一入光面和与所述入光面相邻接的出光面;光源,与所述入光面相对设置;棱镜系统,设置于所述光源和所述入光面之间;其中,所述光源产生的呈放射状的第一入射光入射所述第一棱镜系统,折射成具有圆形截面的第一平行光,由所述第一平行光转换成呈平行状的第二入射光,且所述第二入射光在所述入光面上形成的第一入射区域为椭圆形,所述椭圆形的长轴与所述入光面和所述出光面相邻接的共有边缘平行,所述长轴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平行光的圆形截面的直径长度。

Description

一种侧光式背光模组及电子设备
本申请是2013年05月03日提出的发明名称为“一种侧光式背光模组及电子设备”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201310161155.9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侧光式背光模组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电子设备,其中,很多电子设备都具有液晶显示屏,通常情况下,液晶显示屏包括液晶面板和背光模组,所述液晶面板由两层玻璃基片中间夹一液晶层组成,其中,由于液晶面板本身不发光,故而需要通过背光模组为其提供均匀的光源系统。
在现有技术中,通常情况下,背光模组包括:直下式背光模组和侧光式背光模组,其中,请参考图1,侧光式背光模组包括如下结构:
导光板10,具体包括:入光面101;与入光面101相邻接的出光面102;还包括有与出光面102相对设置的底面(未图示);
第一光源201和第二光源202,与入光面101相对设置;
其中,通过第一光源201和第二光源202产生入射光,经由入光面101入射至底面,经由底面的折射作用和/或反射作用,从出光面102射出。
现有技术中,随着光源的功率的增加,光源之间的距离也随着增加,而随着光源之间的距离的增加,因为这些光源局限于一定的发散角,该发散角通常难以完全覆盖导光板的入光面,将导致相邻光源的中间区域呈现暗带区,进而使光源的临近区域出现亮斑。
请继续参考图1所示,图1中包含两个点光源,分别为第一光源201和第二光源202,由于两个光源的出射光线空间传输都呈一圆锥体分布,即在出射光线的传播方向上切一个纵截面出来时,该纵截面呈圆形。当第一光源201和第二光源202的出射光入射至入光面101时,该入光面101存在出射光无法覆盖的区域A、区域B和区域C,该区域A、区域B和区域C通常被称为暗带区,因为导光板10就会存在暗带区A、暗带区B和暗带区C,且由于整个导光板10通常与一显示面板的主显示区域相对应,所以会严重影响显示面板的显示亮度与品质。
目前,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解决亮斑问题,下面列举其中的两种进行介绍:
第一种,在网点区域分布网点时,在离光源较远处不设或少布网点,减少对光线的折射和反射;
第二种,在网点区域分布网点时,入光侧的网点设计为锯齿形,使光尽量不在入光侧形成亮点。
本申请发明人在实现本申请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过程中,至少发现现有技术中存在如下技术问题:
在这些方式中,因为都需要对导光板的结构做改变,所以在导光板制造时就需要特别设计这样的模具或者其他制程制作这些结构,所以给实际制作带来很大困难,并增加整个导光板的复杂度,故而,现有技术中存在缓解光斑问题时导致导光板结构复杂、制作困难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侧光式背光模组和电子设备,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缓解光斑问题时导致的导光板结构复杂、制作困难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一方面提供一种侧光式背光模组,包括:导光板,具有一入光面和与所述入光面相邻接的出光面;光源,与所述入光面相对设置;第一棱镜系统,设置于所述光源和所述入光面之间;其中,所述光源产生的呈放射状的第一入射光入射所述第一棱镜系统,折射成具有圆形截面的第一平行光,由所述第一平行光转换成呈平行状的第二入射光,且所述第二入射光在所述入光面上形成的第一入射区域为椭圆形,所述椭圆形的长轴与所述入光面和所述出光面相邻接的共有边缘平行,所述长轴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平行光的圆形截面的直径长度。
本发明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机壳;处理器,设置在所述机壳内;显示单元,设置在所述机壳上,与所述处理器连接,其中,所述显示单元包括:液晶面板;本申请前述实施例所提供的侧光式背光模组,与所述液晶面板连接,其中,所述液晶面板设置于所述侧光式背光模组表面,通过所述侧光式背光模组可给所述液晶面板提供背光。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
本发明一实施例中,侧光式背光模组包括第一棱镜系统,设置于光源和导光板的入光面之间,当光源产生的呈放射状的第一入射光经过该棱镜系统,先折射成具有圆形截面的第一平行光,再由所述第一平行光转换成呈平行状的第二入射光,且第二入射光在入光面上形成的第一入射区域为椭圆形,椭圆形的长轴与入光面和出光面相邻接的共有边缘平行,长轴的长度大于第一平行光的圆形截面的直径长度;也即在本实施例中,首先呈放射状的第一入射光先变为第一平行光,第一平行光相对于第一入射光来说光线分布更均匀,因为放射状的第一入射光越靠近光束中心,光线越密集,所以这也导致了相邻光源之间相交的地方光线较弱,产生暗区,所以在本实施例中,先将第一入射光变为平行光,使得光线分布均匀,解决了因为光线本身分布不均所产生的亮斑问题;进一步,第一平行光再经过第一棱镜系统,获得呈平行状的第二入射光,第二入射光在入光面上形成的第一入射区域为椭圆形,而该椭圆形的长轴是与入光面和出光面相邻接的共有边缘平行,即长轴方向即为光源排布方向,同时,长轴的长度要大于第一平行光的圆形截面的直径长度,即经过第一棱镜系统,第二入射光在光源排布方向上被拉长,如此一来,使得相邻的两个光源之间有足够的光线,所以可以进一步克服因为光源之间距离远而产生的亮斑问题,而且不用像现有技术中那样,因为要克服亮斑问题,而对导光板本身做结构上的改变,所以节省了工艺,并使得导光板的结构简单化。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侧光式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发明实施例一中侧光式背光模组的功能框图;
图3a-图3b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中的第一棱镜的结构图;
图4a-图4b为本申请第二实施例中的第一棱镜的结构图;
图5a-图5b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第二棱镜的结构图;
图6a-图6b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背光模组的光路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二中电子设备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侧光式背光模组和电子设备,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缓解光斑问题时导致的导光板结构复杂、制作困难的技术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为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总体思路如下:
本发明一实施例中,侧光式背光模组包括第一棱镜系统,设置于光源和导光板的入光面之间,当光源产生的呈放射状的第一入射光经过该棱镜系统,先折射成具有圆形截面的第一平行光,再由所述第一平行光转换成呈平行状的第二入射光,且第二入射光在入光面上形成的第一入射区域为椭圆形,椭圆形的长轴与入光面和出光面相邻接的共有边缘平行,长轴的长度大于第一平行光的圆形截面的直径长度;也即在本实施例中,首先呈放射状的第一入射光先变为第一平行光,第一平行光相对于第一入射光来说光线分布更均匀,因为放射状的第一入射光越靠近光束中心,光线越密集,所以这也导致了相邻光源之间相交的地方光线较弱,产生暗区,所以在本实施例中,先将第一入射光变为平行光,使得光线分布均匀,解决了因为光线本身分布不均所产生的亮斑问题;进一步,第一平行光再经过第一棱镜系统,获得呈平行状的第二入射光,第二入射光在入光面上形成的第一入射区域为椭圆形,而该椭圆形的长轴是与入光面和出光面相邻接的共有边缘平行,即长轴方向即为光源排布方向,同时,长轴的长度要大于第一平行光的圆形截面的直径长度,即经过第一棱镜系统,第二入射光在光源排布方向上被拉长,如此一来,使得相邻的两个光源之间有足够的光线,所以可以进一步克服因为光源之间距离远而产生的亮斑问题,而且不用像现有技术中那样,因为要克服亮斑问题,而对导光板本身做结构上的改变,所以节省了工艺,并使得导光板的结构简单化。
为了更好的理解上述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说明书附图以及具体的实施方式对上述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一
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一种侧光式背光模组,请参考图2,图2为本实施例中侧光式背光模组的功能框图。该侧光式背光模组包括:
导光板20,具有一入光面和与入光面相邻接的出光面;光源30,与入光面相对设置;第一棱镜系统40,设置于光源30和入光面之间;其中,当光源30产生的呈放射状的第一入射光经过棱镜系统40,先折射成第一平行光,再由第一平行光转换成呈平行状的第二入射光,第二入射光在入光面上形成的第一入射区域为椭圆形,椭圆形的长轴与入光面和出光面相邻接的共有边缘平行,长轴的长度大于第一平行光的圆形截面的直径长度。
因为首先呈放射状的第一入射光先折射为第一平行光,第一平行光相对于第一入射光来说光线分布更均匀,因为放射状的第一入射光越靠近光束中心,光线越密集,所以这也导致了相邻光源之间相交的地方光线较弱,产生暗区,所以在本实施例中,先将第一入射光折射成平行光,使得光线分布均匀,解决了因为光线本身分布不均所产生的亮斑问题;进一步,第一平行光再经过第一棱镜系统,转换成呈平行状的第二入射光,第二入射光在入光面上形成的第一入射区域为椭圆形,而该椭圆形的长轴是与入光面和出光面相邻接的共有边缘平行,即长轴方向即为光源排布方向,同时,长轴的长度要大于第一平行光的圆形截面的直径长度,即经过第一棱镜系统,第二入射光在光源排布方向上被拉长,如此一来,使得相邻的两个光源之间有足够的光线,所以可以进一步克服因为光源之间距离远而产生的亮斑问题。
通常,光源30可采用点光源,如发光二极管(LED)等。进一步,光源30的数量至少为一个,通常情况下,目前的电子设备的显示面板的尺寸越做越大,所以光源30的数量还是比较多的。
进一步,在实际运用中,入光面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那么光源30也会对应多个入光面而设置。
在实际运用中,第一棱镜系统40具有多种不同的实施形态,以下将举两个具体的例子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形态,请参考图3a和图3b所示,图3a为本实施形态中第一棱镜的立体结构图,图3b为本实施形态中第一棱镜的前视图、侧视图和俯视图。
第一棱镜具体包括:第一侧面401,其上设置有一凸向光源30的凸面402,与入光面平行设置,凸面402用于接收第一入射光;第二侧面403,与第一侧面401相对而设,与第一侧面401之间具有第一夹角A,第一入射光通过第二侧面403后,获得第二入射光。
其中,第一侧面401和凸面402构成一个透镜,用于将第一入射光变为第一平行光,即第一入射光从凸面402射入,然后从第一侧面401射出之后,就变为了第一平行光。在实际运用中,凸面402具体可以为球面、抛物面、双曲面、椭圆面或自由曲面,只要能够将第一入射光整形为平行光即可。
而第一侧面401和第二侧面403,和垂直于第一侧面的其他四个或三个表面,共同组成第一子棱镜,平行光经过第一子棱镜从第二侧面403折射出来之后,就获得了第二入射光。
第一夹角A具体为第一侧面401和第二侧面403延长之后相交或在第一子棱镜内直接相交,形成的夹角,该第一夹角A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因为第一夹角A越大,那么第二入射光的在入射面上形成的椭圆形的长轴就越长,所以如果相邻两个光源距离较远时,该第一夹角A就可以设置的大一些,而如果相邻两个光源距离较近时,该第一夹角A就可以设置的小一些。
第二实施形态,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棱镜具体包括透镜和第一子棱镜。
请参考图4a,为透镜的侧视图,该透镜,用于接收第一入射光,当第一入射光经过透镜之后,获得第一平行光;其中,该透镜具体可以为球面透镜、抛物面透镜、双曲面透镜、椭圆面透镜或自由曲面透镜,或者是其他类型的透镜,只要能够获得所述平行光即可。
第一子棱镜,设置于透镜和第二棱镜之间,用于接收第一平行光,并当第一平行光经过第一子棱镜后,获得第二入射光。其中,透镜和第一子棱镜在物理上是相互独立的。
进一步,请参考图4b,为第一子棱镜的侧视图,第一子棱镜具体包括:第一侧面404,用于接收第一平行光;第二侧面405,与第一侧面404相对而设,与第一侧面404之间具有第一夹角B,第一平行光从第二侧面405折射出来之后,获得第二入射光;其中,第一侧面404和第二侧面405中,至少有一个侧面相对于入光面是倾斜的。
进一步,第一子棱镜还包括其他四个或三个表面,相对应的,第一夹角B具体为第一侧面404和第二侧面405延长之后相交或在第一子棱镜内直接相交,形成的夹角。
进一步,因为第一平行光具有第一传播方向,第二入射光具有与第一传播方向不同的第二传播方向,如果直接将第二入射光入射至入光面,排在端部的光源所对应的第二入射光会有部分,甚至大部分的光不能耦合进导光板中,所以光源利用率低,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实施例中又在第一棱镜系统40和入光面之间设置了第二棱镜系统,又因为第二入射光从第一棱镜系统40折射出来时,传播方向变为第二传播方向,相对于第一传播方向有一个倾斜角,所以在设置第二棱镜系统时,第二棱镜系统的第二中心位置沿第二传播方向偏离第一棱镜系统40的第一中心位置一预定距离,较佳的,该预定距离使得第二棱镜系统的第二中心位置与第二入射光的光束中心重合,这样可以使得第二棱镜系统的体积在同等条件下为最小,当然,也可以是其他距离。
然后,当第二入射光经过第二棱镜系统后,第二入射光的传播方向又改变为与第一传播方向相同的方向。
不管第一棱镜系统40是以上哪一种实施形态,以下实施例中的第二棱镜系统均可搭配使用,请参考图5a和图5b所示,图5a为第二棱镜系统的立体结构图,图5b为第二棱镜的三视图。
第二棱镜系统具体包括:第三侧面406,用于接收第二入射光;第四侧面407,与第三侧面406相对而设,与第三侧面406之间具有第二夹角C,第二夹角C的方向与第一夹角A(B)的方向相反,当第二入射光从第四侧407面折射出来之后,第二入射光的传播方向改变为第一传播方向;其中,第三侧面406和第四侧面407中,至少有一个侧面相对于入光面是倾斜的。
以下将介绍相应于前述第一实施形态下和第二实施形态下,从光源30到导光板之间的光路图。
请参考图6a所示,为对应第一实施形态下的俯视光路图,其中,光源30以一个LED灯为例进行说明,由图6a可以看出,光源30发出第一入射光,经由凸面402整形为平行光,然后该平行光继续传播,从第二侧面403折射而出,获得第二入射光,从图6a中可以看出,第二入射光的传播方向与在凸面402前的传播方向已不相同,偏移形成一个倾斜角,因为入光面203为一个平面,而不是斜面,所以设置第二棱镜系统,第二入射光继续传播,由第二棱镜系统的第三侧面406射入,由第四侧面407射出,经过第二棱镜的折射,第二入射光的传播方向又变为与第一入射光相同,所以能够大部分或全部耦合进导光板中,保证了光源的利用率。
接下来再请参考图6b所示,为对应第二实施形态下的俯视光路图,其中,光源30以一个LED灯为例进行说明,由图6b可以看出,光源30和入光面203之间设置了三个元件,比图6a中的多一个,因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棱镜系统40包括在物理上相互独立的透镜和第一子棱镜,而图6a中,第一棱镜系统40自身集合有透镜的功能,所以在物理上,表现为一个元件。
从图6b可以看出,光源30发出第一入射光,经由透镜整形为平行光,然后该平行光继续传播,从第一子棱镜的第一侧面404射入,从第二侧面405折射而出,获得第二入射光,从图6b中可以看出,第二入射光的传播方向与在第一入射光的传播方向已不相同,偏移形成一个倾斜角,因为入光面203为一个平面,而不是斜面,所以设置第二棱镜,第二入射光继续传播,由第二棱镜的第三侧面406射入,由第四侧面407射出,经过第二棱镜系统的折射,第二入射光的传播方向又变为与第一入射光相同,所以能够大部分或全部耦合进导光板中,保证了光源的利用率。
进一步,由图6a和图6b中可以看出,第一平行光沿长轴方向被拉长形成第二入射光,所以使得相邻光源之间的光线充足,无法形成亮斑。进一步还可以看出第二棱镜系统在起到改变传播方向的同时,也可以进一步拉长长轴方向的光线,所以可以进一步增加相邻光源之间的光线。
在以上各实施例中,第一棱镜系统40和光源30还有导光板20之间的相隔的距离,以及第一棱镜系统40内各元件的位置关系和距离关系,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而且第一棱镜系统40具体的形态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只要保证第二入射光在入光面上形成的第一入射区域为椭圆形,椭圆形的长轴与入光面和出光面相邻接的共有边缘平行,长轴的长度大于第一平行光的圆形截面的直径长度即可。
因为在实际运用中,显示单元的制作越来越趋向于极窄边框的设计,所以空间较小,所以第一棱镜系统40的选择以元件数量少为佳。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第一实施形态中的第一侧面401、第二侧面403、第二实施形态中的第二侧面404和第二侧面405,以及第二棱镜的第三侧面406和第四侧面407中至少有一个侧面上镀有增透膜,用于减少这些侧面对光的反射,以进一步提高光源的利用率。
进一步,随着LED技术的发展,LED未来朝向高亮度、高发光率、大功率的方向发展,当这样的光源被使用为背光源时,光源与光源之间的间距会更大,那么亮斑的问题会更严重,所以在本实施例中,将第一棱镜系统40中的棱镜的折射率设计为渐变折射率。
具体来说,相应于前述第一实施形态中的第一棱镜系统40,从凸面402到第一侧面401之间的透镜部分的折射率保持恒定,而第一棱镜系统40中位于第一侧面401和第二侧面403之间的第一子棱镜的折射率,沿第一子棱镜的中心面向两边渐变如图3b所示,其中箭头方向即为渐变方向,该中心面与第一侧面401和第二侧面403垂直。
而相应于前述第二实施形态中的第一棱镜系统40,第一子棱镜的折射率沿第一子棱镜的中心面向两边渐变,其中,中心面与所述第一侧面404和第二侧面405垂直。
相应的,请参考图5b所示,第二棱镜系统的折射率沿第二棱镜系统的中心面向两边渐变(图5b中的箭头方向),其中,该中心面与第三侧面406和第四侧面407垂直。
其中,在本实施例中,沿中心面向两边渐变,折射率会越来越小,某一点的折射率n的计算公式具体可以是:n(x、y、z)=n0+a1*y1 2+a2*y2 4+a3*y3 6+a4*y4 8,其中,n0、a1、a2、a3和a4为常数且不为零,x、y、z分别表示x轴、y轴和z轴坐标。
通过渐变折射率的设置,第二入射光在长轴方向上会变更长,所以能进一步增加相邻光源之前的光线,消除由于光源间距太大而导致的亮斑问题。
实施例二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一种电子设备,例如电视机,液晶显示器,请参考图7,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如下结构:
机壳61;
处理器62,设置在所述机壳61内;
显示单元63,设置在所述机壳61上,与所述处理器62连接,其中,所述显示单元63包括:
液晶面板63a;
本申请实施例一所介绍的侧光式背光模组63b,与所述液晶面板63a连接,其中,所述液晶面板63a设置于所述侧光式背光模组63b表面,通过所述侧光式背光模组63b可给所述液晶面板63a提供背光。
由于本申请实施例二所介绍的电子设备,为采用本申请实施例一所介绍的侧光式背光模组制造而成的电子设备,故而基于本申请实施例一所介绍的侧光式背光模组,本领域所属技术人员能够了解本申请实施例二所介绍的电子设备的具体结构及变形,故而在此对于所述电子设备不再详细介绍,只要采用本申请实施例一所介绍的侧光式背光模组制造而成的电子设备,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本申请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
本发明一实施例中,侧光式背光模组包括第一棱镜系统,设置于光源和导光板的入光面之间,当光源产生的呈放射状的第一入射光经过该棱镜系统,先折射成具有圆形截面的第一平行光,再由所述第一平行光转换成呈平行状的第二入射光,且第二入射光在入光面上形成的第一入射区域为椭圆形,椭圆形的长轴与入光面和出光面相邻接的共有边缘平行,长轴的长度大于第一平行光的圆形截面的直径长度;也即在本实施例中,首先呈放射状的第一入射光先变为第一平行光,第一平行光相对于第一入射光来说光线分布更均匀,因为放射状的第一入射光越靠近光束中心,光线越密集,所以这也导致了相邻光源之间相交的地方光线较弱,产生暗区,所以在本实施例中,先将第一入射光变为平行光,使得光线分布均匀,解决了因为光线本身分布不均所产生的亮斑问题;进一步,第一平行光再经过第一棱镜系统,获得呈平行状的第二入射光,第二入射光在入光面上形成的第一入射区域为椭圆形,而该椭圆形的长轴是与入光面和出光面相邻接的共有边缘平行,即长轴方向即为光源排布方向,同时,长轴的长度要大于第一平行光的圆形截面的直径长度,即经过第一棱镜系统,第二入射光在光源排布方向上被拉长,如此一来,使得相邻的两个光源之间有足够的光线,所以可以进一步克服因为光源之间距离远而产生的亮斑问题,而且不用像现有技术中那样,因为要克服亮斑问题,而对导光板本身做结构上的改变,所以节省了工艺,并使得导光板的结构简单化。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0)

1.一种侧光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导光板,具有一入光面和与所述入光面相邻接的出光面;
光源,与所述入光面相对设置;
第一棱镜系统,设置于所述光源和所述入光面之间,第一棱镜系统包括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所述第一侧面上设置有一凸向所述光源的凸面,与所述入光面平行设置,所述凸面用于接收所述第一入射光,当所述第一入射光经过所述凸面,并从所述第一侧面射出时,获得所述第一平行光,所述第二侧面与所述第一侧面相对而设,与所述第一侧面之间具有第一夹角,所述第一平行光通过所述第二侧面后,获得所述第二入射光。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光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棱镜系统中位于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二侧面之间的第一子棱镜的折射率,沿所述第一子棱镜的中心面向两边渐变,所述中心面与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二侧面垂直。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侧光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平行光具有第一传播方向,所述第二入射光具有与所述第一传播方向不同的第二传播方向,所述侧光式背光模组还包括:
第二棱镜系统,设置于所述第一棱镜系统与所述入光面之间,且所述第二棱镜系统的第二中心位置沿所述第二传播方向偏离所述第一棱镜系统的第一中心位置一预定距离,所述第二棱镜系统用于将所述第二入射光的第二传播方向改变为与所述第一传播方向相同的方向。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侧光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棱镜具体包括:
第三侧面,用于接收所述第二入射光;
第四侧面,与所述第三侧面相对而设,与所述第三侧面之间具有第二夹角,所述第二夹角的方向与所述第一夹角的方向相反,当所述第二入射光从所述第四侧面折射出来之后,所述第二入射光的传播方向改变为所述第一传播方向;其中,所述第三侧面和所述第四侧面中,至少有一个侧面相对于所述入光面是倾斜的。
5.一种侧光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导光板,具有一入光面和与所述入光面相邻接的出光面;
光源,与所述入光面相对设置;
第一棱镜系统,设置于所述光源和所述入光面之间,第一棱镜系统包括透镜和第一子棱镜,其中,所述透镜用于接收所述第一入射光,当所述第一入射光入射所述透镜之后,获得所述第一平行光,所述第一子棱镜设置于所述透镜和所述入光面之间,用于接收所述第一平行光,并当所述第一平行光经过所述第一子棱镜后,获得所述第二入射光。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侧光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棱镜具体包括:
第一侧面,用于接收所述平行光;
第二侧面,与所述第一侧面相对而设,与所述第一侧面之间具有第一夹角,所述平行光从所述第二侧面折射出来之后,获得所述第二入射光;其中,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二侧面中,至少有一个侧面相对于所述入光面是倾斜的。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侧光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第一子棱镜的折射率沿所述第一子棱镜的中心面向两边渐变,其中,所述中心面与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二侧面垂直。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侧光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棱镜系统中位于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二侧面之间的第一子棱镜的折射率,沿所述第一子棱镜的中心面向两边渐变,所述中心面与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二侧面垂直。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侧光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平行光具有第一传播方向,所述第二入射光具有与所述第一传播方向不同的第二传播方向,所述侧光式背光模组还包括:
第二棱镜系统,设置于所述第一棱镜系统与所述入光面之间,且所述第二棱镜系统的第二中心位置沿所述第二传播方向偏离所述第一棱镜系统的第一中心位置一预定距离,所述第二棱镜系统用于将所述第二入射光的第二传播方向改变为与所述第一传播方向相同的方向。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侧光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棱镜具体包括:
第三侧面,用于接收所述第二入射光;
第四侧面,与所述第三侧面相对而设,与所述第三侧面之间具有第二夹角,所述第二夹角的方向与所述第一夹角的方向相反,当所述第二入射光从所述第四侧面折射出来之后,所述第二入射光的传播方向改变为所述第一传播方向;其中,所述第三侧面和所述第四侧面中,至少有一个侧面相对于所述入光面是倾斜的。
CN201510575985.5A 2013-05-03 2013-05-03 一种侧光式背光模组及电子设备 Active CN10509339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575985.5A CN105093397B (zh) 2013-05-03 2013-05-03 一种侧光式背光模组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575985.5A CN105093397B (zh) 2013-05-03 2013-05-03 一种侧光式背光模组及电子设备
CN201310161155.9A CN103277742B (zh) 2013-05-03 2013-05-03 一种侧光式背光模组及电子设备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161155.9A Division CN103277742B (zh) 2013-05-03 2013-05-03 一种侧光式背光模组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093397A true CN105093397A (zh) 2015-11-25
CN105093397B CN105093397B (zh) 2018-11-27

Family

ID=49060334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161155.9A Active CN103277742B (zh) 2013-05-03 2013-05-03 一种侧光式背光模组及电子设备
CN201510575985.5A Active CN105093397B (zh) 2013-05-03 2013-05-03 一种侧光式背光模组及电子设备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161155.9A Active CN103277742B (zh) 2013-05-03 2013-05-03 一种侧光式背光模组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2) CN103277742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031508A (zh) * 2018-08-17 2018-12-1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发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6479663U (zh) * 2017-02-09 2017-09-08 北京京东方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09218479A (zh) * 2018-10-30 2019-01-15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设备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152534A (ja) * 1994-11-28 1996-06-11 Sharp Corp プリズムカプラー及び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CN1313958A (zh) * 1999-04-02 2001-09-19 奥林巴斯光学工业株式会社 观察光学系统及使用了该系统的图象显示装置
CN1508570A (zh) * 2002-12-14 2004-06-30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导光板装置
CN2896309Y (zh) * 2006-03-28 2007-05-02 达方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导光模块
JP2008288044A (ja) * 2007-05-17 2008-11-27 Denso Corp 面状光源装置
CN102156362A (zh) * 2011-04-02 2011-08-17 苏州晶智科技有限公司 用于液晶显示器光学模块的准直耦合片及光学模块
CN202532310U (zh) * 2012-01-10 2012-11-14 张钟元 一种新型纸面照明装置
CN103383086A (zh) * 2013-07-10 2013-11-06 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以及一种电子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025326A (ja) * 2000-07-13 2002-01-25 Seiko Epson Corp 光源装置、照明装置、液晶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US6481130B1 (en) * 2000-08-11 2002-11-19 Leotek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Light emitting diode linear array with lens stripe for illuminated signs
JP4245014B2 (ja) * 2006-08-09 2009-03-25 ソニー株式会社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光源装置、レンズ、電子機器及び導光板
KR100809224B1 (ko) * 2006-12-11 2008-02-29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도광 버퍼판을 갖는 백라이트 유닛
CN202719482U (zh) * 2012-06-06 2013-02-06 深圳联鸿达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152534A (ja) * 1994-11-28 1996-06-11 Sharp Corp プリズムカプラー及び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CN1313958A (zh) * 1999-04-02 2001-09-19 奥林巴斯光学工业株式会社 观察光学系统及使用了该系统的图象显示装置
CN1508570A (zh) * 2002-12-14 2004-06-30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导光板装置
CN2896309Y (zh) * 2006-03-28 2007-05-02 达方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导光模块
JP2008288044A (ja) * 2007-05-17 2008-11-27 Denso Corp 面状光源装置
CN102156362A (zh) * 2011-04-02 2011-08-17 苏州晶智科技有限公司 用于液晶显示器光学模块的准直耦合片及光学模块
CN202532310U (zh) * 2012-01-10 2012-11-14 张钟元 一种新型纸面照明装置
CN103383086A (zh) * 2013-07-10 2013-11-06 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以及一种电子设备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031508A (zh) * 2018-08-17 2018-12-1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发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US10712489B2 (en) 2018-08-17 2020-07-14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Light-emitting module and display apparatu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277742B (zh) 2015-09-09
CN105093397B (zh) 2018-11-27
CN103277742A (zh) 2013-09-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460876B (zh) 带有多个光学腔的显示装置
CN202629814U (zh) 侧入式背光模组
EP2674669A1 (en) Light guide plate and backlight module using the same
CN202676987U (zh) 偏振分光器以及投影装置
JP2015513760A (ja) 液晶ディスプレイ用新形バックライトモジュール
CN103277742B (zh) 一种侧光式背光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04536080B (zh) 一种导光板及显示装置
CN103292219A (zh)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JP2019070818A (ja) 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CN106647032A (zh) 一种偏光透镜、及包含其的侧入式背光模组
CN104317153A (zh) 用于投影机的屏幕及投影系统
CN212808683U (zh) 一种提升亮度的异形网点
JP6763528B2 (ja) 光学レンズ、バックライトモジュール及び表示装置
CN102116439A (zh) 背光模块
CN102095141B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设备
CN104216040A (zh) 导光板及背光模块
CN104251461A (zh) 透镜及具有该透镜的光源模组
CN205782334U (zh) 显示设备
CN205227050U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器
CN203324502U (zh) 具微结构的导光板
CN104423128A (zh) 投影机
CN103235426B (zh) 液晶显示模块及其封装结构
CN203311025U (zh) 一种导光板、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05372750A (zh) 一种采用ps材质且出光面具有大圆点结构的导光板
CN105353440A (zh) 一种采用ms材质且出光面具有大圆点结构的导光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266100 Zhuzhou Road, Laoshan District, Shandong, No. 151, No.

Patentee after: Hisense Video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266100 Zhuzhou Road, Laoshan District, Shandong, No. 151, No.

Patentee before: HISENSE ELECTRIC Co.,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