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052704B - 一种茶树穴盘育苗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茶树穴盘育苗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052704B
CN105052704B CN201510543723.0A CN201510543723A CN105052704B CN 105052704 B CN105052704 B CN 105052704B CN 201510543723 A CN201510543723 A CN 201510543723A CN 105052704 B CN105052704 B CN 10505270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a shoot
parts
tea
cuttage
frin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543723.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052704A (zh
Inventor
李维
包小村
向芬
周凌云
刘红艳
康彦凯
黄飞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ngxi Autonomous Prefecture Jifeng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HUNAN INST OF TEA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NAN INST OF TEA filed Critical HUNAN INST OF TEA
Priority to CN201510543723.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052704B/zh
Publication of CN1050527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05270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05270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05270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31/00Soilless cultivation, e.g. hydroponic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24/00Growth substrates; Culture media; Apparatus or methods therefor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Cultivation Of Pla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种植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了一种茶树穴盘育苗方法,包括如下步骤:以穴孔大小为5.0厘米×5.0厘米,深5‑10厘米的穴盘或大小为5.0厘米×5.0厘米,深5‑10厘米的袋子为育苗容器,分层先后填充养分供应层基质和茶苗扦插层基质,采集茶树穗条,剪成短穗后扦插到茶苗扦插层,之后实施水分分阶段管理和叶面施肥分阶段管理直至茶苗出圃。本发明的方法解决了穴盘茶苗基质养分供给与茶苗养分需求之间存在矛盾,加速了穴盘茶苗生根后的生长速度,提高了茶苗的质量等级,缩短了穴盘茶苗的出圃时间。

Description

一种茶树穴盘育苗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种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茶树穴盘育苗方法。
背景技术
茶树良种推广应用,促进了名优茶发展和农民增收,引起了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茶苗繁育产业发展迅速,但由于受到地域与生态条件的限制,目前我国茶苗繁育水平强弱不均,大部分地区仍然以搭矮棚、铺心土的常规大田扦插模式进行育苗。常规畦面铺心土的茶苗繁育方法曾经在我国茶区大面积推广,为我国茶产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由于其受到自然环境、地域特点的影响,管理难度大,强度高,茶苗成苗周期长,一般需要14-18个月方能出圃,且出圃时需要从田土中拔出,根系损伤较大,移栽后缓苗期长,成活率难以得到保证。此外,常规大田育苗需要从苗圃以外的地方开采新鲜黄壤作为心土,否则易滋生细菌、病菌,增大田间管理成本,影响茶苗的成活率与出圃率,这容易破坏当地植被,造成取土地点的水土流失,对其生态环境影响较大。
随着其他一年生或多年生作物(如辣椒、番茄、马铃薯等)的轻基质穴盘育苗技术的兴起,茶树的穴盘育苗方面的技术也逐渐完善,并在部分地区得到推广与应用。目前已有各种茶树穴盘育苗相关的技术研究,如茶树穴盘轻基质育苗方法,基质配方及其制备方法、茶苗驯化方法等等。茶苗的穴盘繁育技术流程基本如下:配置营养液-穗条采集、剪切-穗条消毒、植物激素处理-配置基质、填充穴盘-扦插-温室管理。现有的茶树穴盘育苗方法一般采用二段法进行,其中的要点集中在基质配置方法创新以及茶苗穴盘繁育方法创新方面。由于茶苗的插穗在发根之前对基质养分的需求较少,如基质养分过多则易造成烧苗现象。因此目前的基质配置所含养分含量较低。茶苗在生根以后对养分需求日益增加,因此基质养分供给与茶苗养分需求之间存在矛盾,进而影响穴盘苗的后期生长发育和及时出圃。
发明内容
为解决穴盘茶苗基质养分供给与茶苗养分需求之间存在矛盾,加速穴盘茶苗生根后的生长速度,提高茶苗的质量等级,缩短穴盘茶苗的出圃时间,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茶树穴盘育苗方法。
本发明提供一种茶树穴盘育苗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以穴孔大小为5.0厘米×5.0厘米,深5-10厘米的穴盘或大小为5.0厘米×5.0厘米,深5-10厘米的袋子为育苗容器,分层先后填充养分供应层基质和茶苗扦插层基质,采集茶树穗条,剪成短穗后扦插到茶苗扦插层,之后实施水分分阶段管理和叶面施肥分阶段管理直至茶苗出圃。
其中,所述养分供应层基质为:按体积份取草炭50-80份、蛭石5-15份、珍珠岩5-15份、菜籽饼肥5-15份,再添加如下重量份的原料混合而成:三元复合肥0.1-0.5份、镁肥0.01-0.05份、锌肥0.01-0.05份,所述体积份,与重量份的关系为:当1体积份=1升时,1重量份=1千克。其中镁肥为硫酸镁,锌肥为硝酸锌。
其中,所述茶苗扦插层基质为:按体积份为草炭50-80份、蛭石10-25份、珍珠岩10-25份混合,调整相对含水量为40%-70%。
其中,所述养分供应层的体积占穴孔总容积的10%-50%,茶苗扦插层占穴孔总容积的50%-90%。
其中,所述穗条的采集时间为:春插采穗时间为5月-6月;秋插采穗时间为8月-10月。
其中,所述穗条的质量指标见表1:
表1穗条质量指标
其中,所述剪成短穗,穗条按照中小叶类茶种将叶片剪去1/2,大叶类茶种将叶片剪去2/3,剪成含有1个健壮饱满腋芽的短穗,短穗长度为2.5厘米-3.5厘米。
其中,所述水分分阶段管理,具体步骤如下:
1)扦插后—上切口形成愈伤期
室内气温在25℃以上时每天早晚各浇水1次,室内气温在25℃以下时每天浇水一次;
2)上切口愈伤—下切口愈伤期每天浇一次水;
3)下切口愈伤—生根期气温高于25℃的晴天,每天浇水一次,其余天气2天浇水一次;
4)生根后—出圃
水分保持基质表面不发白即可。
其中,所述1)扦插后—上切口形成愈伤期,春插一般为15天,秋插一般为7天;所述2)上切口愈伤—下切口愈伤期,一般春插持续30天,秋插持续20天;所述3)下切口愈伤—生根期,春插、秋插一般均持续30天。
其中,所述每次浇水为雾喷20分钟。
其中,所述叶面施肥分阶段管理管理,具体步骤如下:
A下切口愈伤—生根期
以质量百分浓度0.05%-0.15%的KH2PO4溶液进行叶面肥喷施;
B根系展开后—出圃
以质量百分浓度0.01%-0.10%的KH2PO4溶液进行叶面肥喷施。
其中,所述叶面肥喷施优选与浇水同时进行。
其中,所述出圃,要求茶苗达到表2的要求:
表2茶苗苗木质量指标
本发明的一种茶树穴盘育苗方法,还包括通风、遮阳、除草施肥、炼苗、病虫防治。
所述通风,为当棚内温度高于25℃时,打开大棚或温室两侧薄膜通风换气,温度高于35℃时,进行湿帘风机通风降温。
所述遮阳,为晴天将遮阳网全部展开,阴天展开1/2,雨天收拢。
所述炼苗,为茶苗生根且植株高度大于10厘米后,当日平均温度稳定在8℃以上时,将两侧薄膜卷起,傍晚仍将薄膜放下,连续10天-15天后可保持薄膜卷起。早晚、阴雨天收拢遮阳网,晴天展开1/2,持续10天-15天,之后全部收拢,炼苗时间持续1个月。当高度15厘米以上,至基部10厘米处木质化即为成苗,适合转入大田移栽。
所述病虫防治为每月用多菌灵或甲基托布津消毒一次,室内悬挂黄板,及时将病害植株或叶片清除出温室。
本发明还提供茶树穴盘育苗方法在茶树繁育中的应用。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的茶树穴盘苗繁育方法,优点如下:
1、将普通穴盘重新设计,增加其高度与容积,填充基质的量较未改进前增加50%-100%,为茶苗提供更加充足的养分供应条件并方便了基质的分层填充。
2、根据茶苗不同生育期对养分的需求指标不同,设计茶苗基质的分层处理,底层为养分供应层,为茶苗根系展开后供应充足的养分;上层为茶苗扦插层,避免茶苗的下端切口过早接触到速效养分而造成烧苗现象,茶苗在扦插后的成活率提高20%-30%;通过底层基质养分的充足供应,茶苗后期的生长速度明显加快,达到出圃标准的时间缩短2个月以上,根系平均长度较之前增加1-2厘米,数量增加1.5-3.0根。
3、本发明分阶段对茶苗进行水分定量管理,使茶苗的上切口端的愈伤组织形成率提高20%左右,下切口的愈伤组织形成时间缩短30%左右;通过分阶段对茶苗进行定量叶面施肥,有效的促进了茶苗发根速度与茶苗地上部分生长速度,进而使茶苗出圃时间缩短2-3个月。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内容,但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在不背离本发明精神和实质的情况下,对本发明方法、步骤或条件所作的修改或替换,均属于本发明的范围。
若未特别指明,实施例中所用的技术手段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常规手段。
实施例1保靖黄金茶1号穴盘苗扦插
1苗床及准备工作
1.1地面消毒:铺放穴盘之前,清除设施内(大棚或温室均可)的苗床中前茬作物根茎,将田土翻匀整平。用70%甲基托布津1500倍液等对土壤进行消毒。
1.2育苗容器:①选用50孔的穴盘穴孔大小5.0×5.0(长×宽)厘米,深度为9厘米,厚度0.5毫米的塑料穴盘。
1.3育苗基质:基质Ⅰ:按体积比草炭:蛭石:珍珠岩=8:1:1,加适量水混匀,相对含水量为70%;基质Ⅱ:按体积份草炭80升、蛭石10升、珍珠岩10升、菜籽饼肥10升、三元复合肥0.1千克、镁肥50克与锌肥50克,其中三元复合肥、镁肥与锌肥水溶后混匀至基质中。其中镁肥为硫酸镁,锌肥为硝酸锌。
1.4基质装盘:①将混匀的基质Ⅱ装入穴盘中,适当紧压,体积占穴孔总容积的50%;②将混匀的基质Ⅰ继续填装入穴孔,体积占总容积的50%,适当紧压,装满、铺平。
1.5育苗容器摆放:将装有基质的穴盘或营养袋摆放呈宽2.6米的厢面,厢面与厢面之间留有0.4米宽人行道。摆放好后,将穴盘基质浇透水一次。
2穗条采集
2.1穗条质量
穗条质量指标见表3。
表3穗条质量指标
2.2采穗时间
8月-10月间,在上午10:00前或下午4:00后进行采穗。采后即运至阴凉处摊放备剪,并在24小时内剪穗、扦插完毕。
2.3采穗量
50孔穴盘或育苗,每亩苗床需采穗量约1000千克。
2.4剪穗
剪穗长度为2.5厘米-3.5厘米,茎干木质化或半木质化,中小叶类茶种将叶片剪去1/2,大叶类茶种将叶片剪去2/3,含有1个健壮饱满腋芽的短穗。
2.5短穗消毒
多菌灵和水按1:500比例配置成消毒液,将剪好的插穗全部浸泡到消毒液中,5-10分钟后取出,沥干水后待扦插。
3扦插
3.1浇水
扦插前再次将穴盘中基质浇透水,待水分下渗后即可扦插。
3.2扦插密度
每孔扦插1株短穗。
3.3扦插方法
用食指与拇指捏住插穗茎干直插于穴孔中,以腋芽露出、叶柄平贴基质为度。叶片朝向应与浇水方向一致(采用雾喷则叶片朝向一致即可)。边插边浇水,扦插时遮阳网保持全展开状态。夏季扦插晚间收工前再浇一次,雾喷20-25分钟,以拇指轻压基质表面有水渗出为准。
4苗圃管理
4.1水肥管理
4.1.1阶段式水分管理
4.1.1.1扦插后—上切口形成愈伤期
室内气温在25℃以上时,每天早晚各浇水1次,雾喷20分钟。室内气温在25℃以下时,每天浇水一次即可。这一时期春插一般为15天,秋插一般为7天。浇水宜在早或晚进行,每次浇水后需检查是否有因喷头堵塞导致漏浇的植株,有则需补浇,下同。
4.1.1.2上切口愈伤-下切口愈伤期
每天浇一次水,每次雾喷20分钟。这一时期一般春插持续30天,秋插持续20天。
4.1.1.3下切口愈伤-生根期
气温高于25℃的晴天,每天浇水一次,雾喷20分钟,其余天气可2天浇水一次,雾喷20分钟。这一时期春、秋插一般均持续30天。
4.1.1.4生根后-出圃
水分保持基质表面不发白即可。
4.1.2阶段式叶面施肥
4.1.2.1下切口愈伤-生根期
以质量百分比0.05%的KH2PO4溶液对茶苗进行叶面肥喷施。
4.1.2.2根系展开后-茶苗出圃
以质量百分比0.01%的KH2PO4溶液对茶苗进行叶面肥喷施。
叶面肥喷施与浇水同时进行。
4.2通风
棚内温度高于25℃时,需打开大棚或温室两侧薄膜通风换气,温度高于35℃时,有条件的温室应进行湿帘风机通风降温。
4.3遮阳
晴天将遮阳网全部展开,阴天展开1/2,雨天收拢。
4.4除草施肥
及时处理基质中与土壤中出现的杂草。
4.5炼苗
幼苗生根且高度大于10厘米后,当日平均温度稳定在8℃以上时,将两侧薄膜卷起,傍晚仍将薄膜放下,连续10天-15天后可保持薄膜卷起。早晚、阴雨天收拢遮阳网,晴天展开1/2,持续10-15天,之后全部收拢,炼苗时间持续1个月。高度15厘米以上,至基部10厘米处木质化即为成苗,适合转入大田移栽。
4.6病虫防治
每月用多菌灵或甲基托布津按照说明书浓度消毒一次,室内悬挂黄板,及时将病害植株或叶片清除出温室。同时及时处理苗圃中出现的虫害。
5苗木质量
苗木质量指标见表4。
表4苗木质量指标
6生长周期与出圃率
苗木生长周期一般为10个月左右,苗木出圃率可达75-80%。
7种苗检测
出圃种苗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检疫,并附检疫证书。
8起苗
起苗时间为11月-翌年4月。在起苗前1天应浇1次水方可起苗。穴盘基质苗将苗连基质一起拔出。
9包装运输
采用塑料筐分级、分层装箱包装,茶苗头对头,尾对尾整齐摆放;调运时应认真填写种苗标签,每箱放一张种苗标签。
实施例2碧香早茶苗穴盘育苗
1基质准备
1.1地面消毒:铺放穴盘之前,清除苗床前茬作物根茎,将田土翻匀耙细整平。并用75%百菌清800倍液等对土壤进行消毒。
1.2育苗容器:①选用50孔的穴盘穴孔大小5.0厘米×5.0厘米(长×宽),深度为6厘米,厚度以1.0毫米。
1.3育苗基质:基质Ⅰ:草炭:蛭石:珍珠岩的体积比为2:1:1,加适量水,混匀,相对含水量为50%;基质Ⅱ:按体积份为草炭50升、蛭石15升、珍珠岩15升、菜籽饼肥15升、三元复合肥0.2千克、镁肥10克与锌肥10克混合而成,其中三元复合肥、镁肥与锌肥水溶后混匀至基质中。其中镁肥为硫酸镁,锌肥为硝酸锌。
1.4基质装盘:①将混匀的基质Ⅱ装入穴盘中,适当紧压,体积占穴孔总容积的30%;②将混匀的基质Ⅰ继续填装入穴孔,体积占总容积的70%,适当紧压,装满、铺平即可。
1.5育苗容器摆放:将装有基质的穴盘或营养袋摆放呈宽2.8米左右的厢面,厢面与厢面之间留有0.4米宽人行道。摆放好后,苗床、厢面浇透水一次。
2穗条采集
2.1穗条质量
穗条质量指标见表5。
表5穗条质量指标
2.2采穗时间
采穗时间为5-6月。宜在上午10:00前或下午4:00后采穗,采后即运至阴凉处摊放备剪,并在24小时内剪穗、扦插完毕。
2.3采穗量
50孔穴盘或育苗袋育苗,每亩采穗量约1000千克。
2.4剪穗
剪穗长度为3.5厘米左右,茎部木质化或半木质化,将叶片剪去1/2,含有1个健壮饱满腋芽的短穗。
2.5短穗消毒
多菌灵和水按1:500比例配置成消毒液,将剪好的插穗全部浸泡到消毒液中,10分钟后取出,沥干水后备用。
3扦插
3.1浇水
扦插前再次将穴盘中基质浇透水,待水分下渗后即可扦插。
3.2扦插密度
每孔(袋)扦插1株短穗。
3.3扦插方法
用食指与拇指捏住插穗茎干直插于穴孔中,以腋芽露出、叶柄平贴基质为度。叶片朝向应与浇水方向一致(采用雾喷则叶片朝向一致即可)。边插边浇水,扦插时遮阳网保持全展开状态。夏季扦插晚间收工前再浇一次,雾喷25分钟,以拇指轻压基质表面有水渗出为准。
4苗圃管理
4.1水肥管理
4.1.1阶段式水分管理
4.1.1.1扦插后-上切口形成愈伤期
室内气温在25℃以上时,每天早晚各浇水1次,雾喷20分钟。室内气温在25℃以下时,每天浇水一次即可。这一时期春插一般为15天,秋插一般为7天。浇水宜在早或晚进行,每次浇水后需检查是否有因喷头堵塞导致漏浇的植株,有则需补浇,下同。
4.1.1.2上切口愈伤—下切口愈伤期
每天浇一次水,每次雾喷20分钟。这一时期一般春插持续30天,秋插持续20天。
4.1.1.3下切口愈伤-生根期
气温高于25℃的晴天,每天浇水一次,雾喷20分钟,其余天气可2天浇水一次,雾喷20分钟。这一时期春、秋插一般均持续30天。
4.1.1.4生根后-出圃
水分保持基质表面不发白即可。
4.1.2阶段式叶面施肥
4.1.2.1下切口愈伤-生根期
以0.15%的KH2PO4溶液对茶苗进行叶面肥喷施。
4.1.2.2根系展开后-茶苗出圃
以0.10%的KH2PO4溶液对茶苗进行叶面肥喷施。
叶面肥喷施与浇水同时进行
4.2通风
棚内温度高于25℃时,需打开大棚或温室两侧薄膜通风换气,温度高于35℃时,有条件的温室应进行湿帘风机通风降温。
4.3遮阳
晴天将遮阳网全部展开,阴天展开1/2,雨天收拢。
4.4除草施肥
及时处理基质中与土壤中出现的杂草。
4.5炼苗
幼苗生根且高度大于10厘米后,当日平均温度稳定在8℃以上时,将两侧薄膜卷起,傍晚仍将薄膜放下,连续15天后可保持薄膜卷起。早晚、阴雨天收拢遮阳网,晴天展开1/2,持续15天,之后全部收拢,炼苗时间持续1个月。高度15厘米以上,至基部10厘米处木质化即为成苗,适合转入大田移栽。
4.6病虫防治
每月用多菌灵或甲基托布津按照说明书浓度消毒一次,室内悬挂黄板,及时将病害植株或叶片清除出温室。
5苗木质量
苗木质量指标见表6。
表6苗木质量指标
6生长周期与出圃率
茶苗生长周期一般为9-11个月,出圃率可达75%左右。
7种苗检测
出圃种苗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检疫,并附检疫证书。
8起苗
起苗时间为11月-翌年4月。在起苗前1天应浇1次水方可起苗。穴盘基质苗将苗连基质一起拔出。
9包装运输
采用纸箱分级、分层装箱包装,茶苗头对头,尾对尾整齐摆放;调运时应认真填写种苗标签,每箱放一张种苗标签。
对比例1:碧香早茶苗常规穴盘育苗
1苗床及准备工作
1.1地面消毒:铺放穴盘之前,清除设施内(大棚或温室均可)的苗床中前茬作物根茎,将田土翻匀整平。用70%甲基托布津1500倍液等对土壤进行消毒。
1.2育苗容器:①选用72孔的穴盘,穴孔大小4.3×4.3(长×宽)厘米,深度为5厘米,厚度0.5毫米的塑料穴盘。
1.3育苗基质:按体积比草炭:蛭石:珍珠岩=8:1:1,加适量水混匀,相对含水量为60%
1.4基质装盘:①将混匀的基质装入穴盘中,适当紧压,装满、铺平。
1.5育苗容器摆放:将装有基质的穴盘或营养袋摆放呈宽2.6米的厢面,厢面与厢面之间留有0.4米宽人行道。摆放好后,将穴盘基质浇透水一次。
2穗条采集
2.1穗条质量
穗条质量指标见表7。
表7穗条质量指标
2.2采穗时间
8月-10月间,在上午10:00前或下午4:00后进行采穗。采后即运至阴凉处摊放备剪,并在24小时内剪穗、扦插完毕。
2.3采穗量
72孔穴盘,每亩苗床需采穗量约1400千克左右。
2.4剪穗
剪穗长度为2.5厘米-3.5厘米,茎干木质化或半木质化,中小叶类茶种将叶片剪去1/2,大叶类茶种将叶片剪去2/3,含有1个健壮饱满腋芽的短穗。
2.5短穗消毒
多菌灵和水按1:500比例配置成消毒液,将剪好的插穗全部浸泡到消毒液中,5-10分钟后取出,沥干水后待扦插。
3扦插
3.1浇水
扦插前再次将穴盘中基质浇透水,待水分下渗后即可扦插。
3.2扦插密度
每孔扦插1株短穗。
3.3扦插方法
用食指与拇指捏住插穗茎干直插于穴孔中,以腋芽露出、叶柄平贴基质为度。叶片朝向应与浇水方向一致(采用雾喷则叶片朝向一致即可)。边插边浇水,扦插时遮阳网保持全展开状态。夏季扦插晚间收工前再浇一次,雾喷20-25分钟,以拇指轻压基质表面有水渗出为准。
4苗圃管理
4.1水肥管理
4.1.1水分管理
早、晚浇水,以基质表层土不发白为度。
4.1.2叶面施肥
以少量多次为原则,混合KH2PO4、尿素(浓度0.5%)等肥料喷施在茶苗的叶片上,2周左右喷施一次。
4.2通风
棚内温度高于25℃时,需打开大棚或温室两侧薄膜通风换气,温度高于35℃时,有条件的温室应进行湿帘风机通风降温。
4.3遮阳
晴天将遮阳网全部展开,阴天展开1/2,雨天收拢。
4.4除草施肥
及时处理基质中与土壤中出现的杂草。
4.5炼苗
幼苗生根且高度大于10厘米后,当日平均温度稳定在8℃以上时,将两侧薄膜卷起,傍晚仍将薄膜放下,连续10天-15天后可保持薄膜卷起。早晚、阴雨天收拢遮阳网,晴天展开1/2,持续10-15天,之后全部收拢,炼苗时间持续1个月。高度15厘米以上,至基部10厘米处木质化即为成苗,适合转入大田移栽。
4.6病虫防治
每月用多菌灵或甲基托布津按照说明书浓度消毒一次,室内悬挂黄板,及时将病害植株或叶片清除出温室。同时及时处理苗圃中出现的虫害。
5苗木质量
苗木质量指标见表8。
表8苗木质量指标
6生长周期与出圃率
苗木生长周期一般为12-14个月,出圃率可达70%左右。
7种苗检测
出圃种苗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检疫,并附检疫证书。
8起苗
起苗时间为11月-翌年4月。在起苗前1天应浇1次水方可起苗。穴盘基质苗将苗连基质一起拔出。
9包装运输
采用塑料筐分级、分层装箱包装,茶苗头对头,尾对尾整齐摆放;调运时应认真填写种苗标签,每箱放一张种苗标签。
对比例2:保靖黄金茶1号茶苗穴盘育苗—水肥分阶段管理
1苗床及准备工作
1.1地面消毒:铺放穴盘之前,清除设施内(大棚或温室均可)的苗床中前茬作物根茎,将田土翻匀整平。用70%甲基托布津1500倍液等对土壤进行消毒。
1.2育苗容器:①选用72孔的穴盘,穴孔大小4.3×4.3(长×宽)厘米,深度为5厘米,厚度0.5毫米的塑料穴盘。
1.3育苗基质:按体积比草炭:蛭石:珍珠岩=8:1:1,加适量水混匀,相对含水量为70%
1.4基质装盘:①将混匀的基质装入穴盘中,适当紧压,装满、铺平。
1.5育苗容器摆放:将装有基质的穴盘或营养袋摆放呈宽2.6米的厢面,厢面与厢面之间留有0.4米宽人行道。摆放好后,将穴盘基质浇透水一次。
2穗条采集
2.1穗条质量
穗条质量指标见表9。
表9穗条质量指标
2.2采穗时间
8月-10月间,在上午10:00前或下午4:00后进行采穗。采后即运至阴凉处摊放备剪,并在24小时内剪穗、扦插完毕。
2.3采穗量
72孔穴盘,每亩苗床需采穗量约1400千克左右。
2.4剪穗
剪穗长度为2.5厘米-3.5厘米,茎干木质化或半木质化,中小叶类茶种将叶片剪去1/2,大叶类茶种将叶片剪去2/3,含有1个健壮饱满腋芽的短穗。
2.5短穗消毒
多菌灵和水按1:500比例配置成消毒液,将剪好的插穗全部浸泡到消毒液中,5-10分钟后取出,沥干水后待扦插。
3扦插
3.1浇水
扦插前再次将穴盘中基质浇透水,待水分下渗后即可扦插。
3.2扦插密度
每孔扦插1株短穗。
3.3扦插方法
用食指与拇指捏住插穗茎干直插于穴孔中,以腋芽露出、叶柄平贴基质为度。叶片朝向应与浇水方向一致(采用雾喷则叶片朝向一致即可)。边插边浇水,扦插时遮阳网保持全展开状态。夏季扦插晚间收工前再浇一次,雾喷20-25分钟,以拇指轻压基质表面有水渗出为准。
4苗圃管理
4.1水肥管理
4.1.1阶段式水分管理
4.1.1.1扦插后-上切口形成愈伤期
室内气温在25℃以上时,每天早晚各浇水1次,雾喷20分钟。室内气温在25℃以下时,每天浇水一次即可。这一时期春插一般为15天,秋插一般为7天。浇水宜在早或晚进行,每次浇水后需检查是否有因喷头堵塞导致漏浇的植株,有则需补浇,下同。
4.1.1.2上切口愈伤—下切口愈伤期
每天浇一次水,每次雾喷20分钟。这一时期一般春插持续30天,秋插持续20天。
4.1.1.3下切口愈伤-生根期
气温高于25℃的晴天,每天浇水一次,雾喷20分钟,其余天气可2天浇水一次,雾喷20分钟。这一时期春、秋插一般均持续30天。
4.1.1.4生根后-出圃
水分保持基质表面不发白即可。
4.1.2阶段式叶面施肥
4.1.2.1下切口愈伤-生根期
以0.15%的KH2PO4溶液对茶苗进行叶面肥喷施。
4.1.2.2根系展开后-茶苗出圃
以0.10%的KH2PO4溶液对茶苗进行叶面肥喷施。
叶面肥喷施与浇水同时进行
4.2通风
棚内温度高于25℃时,需打开大棚或温室两侧薄膜通风换气,温度高于35℃时,有条件的温室应进行湿帘风机通风降温。
4.3遮阳
晴天将遮阳网全部展开,阴天展开1/2,雨天收拢。
4.4除草施肥
及时处理基质中与土壤中出现的杂草。
4.5炼苗
幼苗生根且高度大于10厘米后,当日平均温度稳定在8℃以上时,将两侧薄膜卷起,傍晚仍将薄膜放下,连续10天-15天后可保持薄膜卷起。早晚、阴雨天收拢遮阳网,晴天展开1/2,持续10-15天,之后全部收拢,炼苗时间持续1个月。高度15厘米以上,至基部10厘米处木质化即为成苗,适合转入大田移栽。
4.6病虫防治
每月用多菌灵或甲基托布津按照说明书浓度消毒一次,室内悬挂黄板,及时将病害植株或叶片清除出温室。同时及时处理苗圃中出现的虫害。
5苗木质量
苗木质量指标见表10。
表10苗木质量指标
6生长周期与出圃率
苗木生长周期一般为11-12个月,出圃率可达75%左右。
7种苗检测
出圃种苗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检疫,并附检疫证书。
8起苗
起苗时间为11月-翌年4月。在起苗前1天应浇1次水方可起苗。穴盘基质苗将苗连基质一起拔出。
9包装运输
采用塑料筐分级、分层装箱包装,茶苗头对头,尾对尾整齐摆放;调运时应认真填写种苗标签,每箱放一张种苗标签。
虽然,上文中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及具体实施方案对本发明作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发明基础上,可以对之作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发明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

Claims (9)

1.一种茶树的繁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以穴孔大小为5.0厘米×5.0厘米,深5-10厘米的穴盘或大小为5.0厘米×5.0厘米,深5-10厘米的袋子为育苗容器,分层先后填充养分供应层基质和茶苗扦插层基质,采集茶树穗条,剪成短穗后扦插到茶苗扦插层,之后实施水分分阶段管理和叶面施肥分阶段管理直至茶苗出圃;
所述养分供应层基质为:按体积份取草炭50-80份、蛭石5-15份、珍珠岩5-15份、菜籽饼肥5-15份,再添加如下重量份的原料混合而成:三元复合肥0.1-0.5份、镁肥0.01-0.05份、锌肥0.01-0.05份,所述体积份,与重量份的关系为:当1体积份=1升时,1重量份=1千克。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茶苗扦插层基质为:按体积份为草炭50-80份、蛭石10-25份、珍珠岩10-25份混合,调整相对含水量为40%-70%。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养分供应层的体积占穴孔总容积的10%-50%,茶苗扦插层占穴孔总容积的50%-90%。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穗条的采集时间为:春插采穗时间为5月-6月;秋插采穗时间为8月-10月。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分分阶段管理,具体步骤如下:
1)扦插后—上切口形成愈伤期
室内气温在25℃以上时每天早晚各浇水1次,室内气温在25℃以下时每天浇水一次;
2)上切口愈伤—下切口愈伤期
每天浇一次水;
3)下切口愈伤—生根期
气温高于25℃的晴天,每天浇水一次,其余天气2天浇水一次;
4)生根后—出圃
水分保持基质表面不发白即可。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1)扦插后—上切口形成愈伤期,春插为15天,秋插为7天;所述2)上切口愈伤—下切口愈伤期,春插持续30天,秋插持续20天;所述3)下切口愈伤—生根期,春插、秋插均持续30天。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叶面施肥分阶段管理,具体步骤如下:
A下切口愈伤—生根期
以质量百分浓度0.05%-0.15%的KH2PO4溶液进行叶面肥喷施;
B根系展开后—出圃
以质量百分浓度0.01%-0.10%的KH2PO4溶液进行叶面肥喷施。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通风、遮阳、除草施肥、炼苗、病虫害防治。
9.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茶树的繁殖方法在茶树繁育中的应用。
CN201510543723.0A 2015-08-28 2015-08-28 一种茶树穴盘育苗方法 Active CN10505270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543723.0A CN105052704B (zh) 2015-08-28 2015-08-28 一种茶树穴盘育苗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543723.0A CN105052704B (zh) 2015-08-28 2015-08-28 一种茶树穴盘育苗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052704A CN105052704A (zh) 2015-11-18
CN105052704B true CN105052704B (zh) 2017-06-13

Family

ID=544824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543723.0A Active CN105052704B (zh) 2015-08-28 2015-08-28 一种茶树穴盘育苗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05270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766340A (zh) * 2016-03-31 2016-07-20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果树茶叶研究所 一种茶树短穗侧枝穴盘扦插育苗方法
CN113115652A (zh) * 2018-10-30 2021-07-16 广西南亚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 蛋黄果的扦插繁育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SU1311673A1 (ru) * 1985-01-10 1987-05-23 Всесоюзный научно-исследовательский институт кормов им.В.Р.Вильямса Способ размножени ча @ @
CN101755586B (zh) * 2009-09-28 2014-03-26 无锡市茶叶品种研究所有限公司 茶树种苗穴盘扦插繁育方法
CN102612960B (zh) * 2012-03-29 2013-11-06 詹长生 一种油茶网袋容器育苗轻基质及其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052704A (zh) 2015-11-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355150B (zh) 烤烟漂浮育苗栽培方法
CN107950281A (zh) 一种羊肚菌专用杨树林的培育及应用方法
CN105474938A (zh) 豫西伏牛山低山丘陵区退化生态系统的修复方法
CN107810811B (zh) 一种专用型温郁金良种繁育的方法
CN107046963A (zh) 一种柽柳扦插中插穗处理方法
CN107567926A (zh) 一种无花果与芦笋套种方法
CN103153039B (zh) 人参的栽培方法
CN104541870A (zh) 地被竹地毯式景观苗培育方法
CN101161045A (zh) 一种耐荫草坪的建植方法
CN102422767B (zh) 一种野生长白松的人工繁育方法
CN107690926A (zh) 一种金花茶种植及盆栽养护方法
CN103703949A (zh) 一种优质八角的育苗方法
CN105052704B (zh) 一种茶树穴盘育苗方法
CN107455124A (zh) 一种大花红景天的栽培方法
CN107047170A (zh) 一种柽柳扦插快速繁殖方法
CN109452068A (zh) 一种茶叶树的种植方法
CN112205228B (zh) 一种人工促进山苍子天然更新的栽培方法
CN106134725A (zh) 红粉绣线菊扦插繁殖方法
JP5157286B2 (ja) イネ科植物のポット苗育成方法並びに緑化方法
CN102948337B (zh) 龙眼反季节成花的物理调控方法及栽培容器
CN108029276A (zh) 一种黄花倒水莲芽苗移栽方法
CN105660282B (zh) 一种土沉香快速造林的方法
CN107581014A (zh) 一种郁金香花后快速形成花卉景观的方法
CN108156984A (zh) 一种吊丝竹的容器育苗方法
CN107593214A (zh) 一种脐橙种植区优化水肥供应、防止水土流失的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829

Address after: 416000 Sanchaping village, Shetangpo Township, Jishou City, Xiangxi Tujia and Miao Autonomous Prefecture, Hunan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Xiangxi Autonomous Prefecture Jifeng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Hunan Tea Research Institute, 702 Yuanda 2nd Road, Furong district, Changsha City, Hunan Province, 410125

Patentee before: Hunan Tea Research Institute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