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050675B - 电磁继电器 - Google Patents

电磁继电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050675B
CN105050675B CN201480001971.6A CN201480001971A CN105050675B CN 105050675 B CN105050675 B CN 105050675B CN 201480001971 A CN201480001971 A CN 201480001971A CN 105050675 B CN105050675 B CN 10505067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energization
switch
fixed contact
fix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0197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050675A (zh
Inventor
近藤纯久
早田和也
高桥庆
林田香织
田中弘泰
小材裕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mr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Omr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mron Corp filed Critical Omr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0506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05067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05067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05067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54Contact arrangements
    • H01H50/56Contact spring se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00Contacts
    • H01H1/12Conta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ner in which co-operating contacts engage
    • H01H1/14Conta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ner in which co-operating contacts engage by abutting
    • H01H1/24Conta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ner in which co-operating contacts engage by abutting with resilient mounting
    • H01H1/26Conta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ner in which co-operating contacts engage by abutting with resilient mounting with spring blade suppor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00Contacts
    • H01H1/64Protective enclosures, baffle plates, or screens for contac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54Contact arrangements
    • H01H50/541Auxiliary contact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64Driving arrangements between movable part of magnetic circuit and contact
    • H01H50/641Driving arrangements between movable part of magnetic circuit and contact intermediate part performing a rectilinear movement
    • H01H50/642Driving arrangements between movable part of magnetic circuit and contact intermediate part performing a rectilinear movement intermediate part being generally a slide plate, e.g. a car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9/00Details of switching device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1H1/00 - H01H7/00
    • H01H9/30Means for extinguishing or preventing arc between current-carrying parts
    • H01H9/38Auxiliary contacts on to which the arc is transferred from the main contac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02Bases; Casings; Covers
    • H01H2050/028Means to improve the overall withstanding voltage, e.g. creepage distanc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Contacts (AREA)
  • Switch Cases, Indication, And Locking (AREA)
  • Switches With Compound Operations (AREA)
  • Manufacture Of Switches (AREA)
  • Relay Circui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伴随触点的开关动作而产生的消耗粉末导致的发热的电磁继电器。因此,本发明的电磁继电器经由伴随电磁铁单元的通电而往复移动的操作板,使并排设置的多个可动触点分别与相对的并排设置的多个固定触点接触、分离。特别是,在可接触、分离地相对的一方的所述可动触点(57)及所述固定触点(31)和可接触、分离地相对的另一方的所述可动触点(58)及所述固定触点(32)之间配置有遮蔽板(85)。

Description

电磁继电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磁继电器,特别是涉及具有双触点构造的电磁继电器。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具有双触点的电磁继电器,例如具有将弹簧装置33在宽度方向上一分为二而形成的分割片上分别设有触点按钮37、37的构成。而且,利用伴随着向线圈装置12的通电方向的切换而往复移动的操作腕22使所述弹簧装置33转动,使所述弹簧装置33的触点按钮37、37分别与在端子31上设置的触点按钮34、34接触、分离(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第7659800号
但是,在上述的电磁继电器中,由于零件精度及组装精度的偏差而使所述弹簧装置33的触点按钮37、37不能同时与所述端子31的触点按钮34、34接触、分离,一方的触点按钮37会比另一方的触点按钮37更早地进行开关动作。另外,由于长时间反复进行开关动作,一方的触点按钮37会比另一方的触点按钮37更早地进行开关动作。由此,例如触点按钮37、37中先进行开关的触点按钮37产生的消耗粉末附着在后进行开关的触点按钮34上,由此,具有接触阻力增大并发热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电磁继电器是鉴于上述问题点而设立的,其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伴随触点的开关动作而产生的消耗粉末导致的发热的电磁继电器。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电磁继电器经由伴随电磁铁单元的通电而往复移动的操作板,使并排设置的多个可动触点分别与相对的并排设置的多个固定触点接触、分离,其中,在可接触、分离地相对的一方的所述可动触点及所述固定触点和可接触、分离地相对的另一方的所述 可动触点及所述固定触点之间配置有遮蔽板。
根据本方面,即使伴随一方的可动触点及固定触点的开关动作而产生消耗粉末,也能够利用所述遮蔽板防止所述消耗粉末向另一方的可动触点及固定触点飞散、附着,故而能够不增大接触阻力,防止发热。
作为本发明的一方面,也可以在将可动接触片的一端部在宽度方向上分割而形成的分割片上分别设置所述可动触点。特别是,也可以将所述遮蔽板配置在形成于被一分为二的所述分割片之间。
根据本方面,能够利用在所述可动接触片的分割片之间配置的遮蔽板防止消耗粉末向可动触点及固定触点飞散、附着,故而能够不增大可动触点及固定触点的接触阻力,防止发热。
作为本发明的另一方面,可以将多个所述可动触点中的一方的所述可动触点设为先与一方的所述固定触点接触的开关用可动触点,并且将另一方的所述可动触点设为后与另一方的所述固定触点接触的通电用可动触点。
根据本方面,在开关用可动触点的开关动作中产生的消耗粉末被遮蔽板遮挡,不向通电用可动触点及通电用固定触点飞散、附着。因此,能够不增大通电用可动触点及通电用固定触点的接触阻力,防止发热。
作为本发明的又一方面,可以在设有与所述开关用可动触点接触的开关用固定触点和与所述通电用可动触点接触的通电用固定触点的固定触点端子设置将所述开关用固定触点和所述通电用固定触点分隔开的第二狭缝,并且在所述第二狭缝配置所述遮蔽板。
根据本方面,能够将遮蔽板准确地定位在开关用固定触点与通电用固定触点之间,能够准确地防止消耗粉的飞散、附着,故而能够可靠地防止伴随着接触阻力的增大而产生的触点的发热。
作为本发明的一方面,也可以将所述遮蔽板从收纳多个所述固定触点的壳体的插入孔插入。
根据本方面,能够将遮蔽板后附在所述壳体上,组装性提高。
作为本发明的其他方面,也可以将所述遮蔽板与所述操作板一体形成。
根据本方面,零件数量、组装工序减少,生产性提高。
作为本发明的再一方面,可以由绝缘材料形成所述遮蔽板。
根据本方面,绝缘特性进一步提高。
作为本发明的不同方面,可以在所述遮蔽板的表面背面中的至少与所述开关用可动触点相对的面形成凹凸。
根据本方面,由于所述遮蔽板的表面积增大,能够将触点开关时产生的消耗粉末大量地卡止在所述凹凸内。因此,能够充分确保绝缘距离并提高绝缘性能。
作为本发明的不同方面,所述凹凸也可以由并排设有多条的槽部形成。
根据本方面,由于在触点开关时产生的消耗粉末卡止在并排设置的多条槽部内,故而能够长期防止消耗粉末的飞散、附着,具有能够提高绝缘性能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A)、(B)是表示本发明的电磁继电器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立体图及表示将罩拆下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是图1(A)所示的电磁继电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图1(A)所示的电磁继电器的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分解立体图;
图4(A)、(B)是图2所示的可动触点端子及可动接触片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5(A)、(B)是从不同角度仅观察图1(B)所示的触点机构所看到的立体图;
图6(A)是图5所示的触点机构的正面图,图6(B)是图6(A)的B-B线部分剖面图,图6(C)是图6(A)的部分底面图;
图7(A)是表示绝缘性遮蔽板的立体图,图7(B)是所述绝缘性遮蔽板的变形例;
图8(A)是表示动作途中的状态的部分平面图,图8(B)是图8(A)的概略部分平面图;
图9(A)、(B)是表示本发明的电磁继电器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立体 图及表示将罩拆下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0是图9(A)所示的电磁继电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11是图9(A)所示的电磁继电器的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分解立体图;
图12(A)、(B)是图10所示的可动触点端子及可动接触片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13(A)、(B)是从不同角度仅观察图9(B)所示的触点机构所看到的立体图;
图14(A)是图13所示的所述触点机构的正面图,图14(B)是图14(A)的B-B线部分剖面图,图14(C)是图14(A)的部分底面图;
图15(A)是表示具有绝缘性遮蔽板的操作板的立体图,图15(B)是上述操作板的变形例;
图16(A)是表示动作途中的状态的部分平面图,图16(B)是图16(A)的概略部分平面图。
标记说明
10:基座
11:分隔壁
12a、12b:端子狭缝
13:压入槽
18:插入孔
20:电磁铁单元
21:卷轴
22:线圈
23:铁芯
24:磁轭
24a:磁极部
25:磁轭
25a:磁极部
30:固定触点端子
31:开关用固定触点
32:通电用固定触点
33:端子部
34:第二狭缝
40:可动触点端子
41:铆接突起
42:端子部
43:第三狭缝
50:可动接触片单元
50a:第一狭缝
50b:切口部
51:第一可动接触片
51f:狭缝
51g:弯折片
52:第二可动接触片
53:第三可动接触片
54:第四可动接触片
54f:压入突起
54g:限位舌片
54h:限位舌片
54i:限位肋
55:第一分割片
55a:弯曲部
56:第二分割片
56a:弯曲部
57:开关用可动触点
58:通电用可动触点
60:转动操作体
61:第一可动铁片
62:第二可动铁片
63:转动轴部
64:转动轴部
65:操作腕部
70:操作板
71:卡合孔
72:卡合腕部
73:卡合狭缝
73a:按压突条
74:限位突起
75:卡合腕部
76:卡合腕部
80:限位板
85:绝缘性遮蔽板
86:限位肋
87:槽部
90:罩
具体实施方式
基于图1~图16对本发明的电磁继电器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图8所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大致由基座10、电磁铁单元20、固定触点端子30、将可动接触片单元50铆接固定的可动触点端子40、转动操作体60、操作板70、限位板80、绝缘性遮蔽板85以及罩90构成。
所述基座10具有平面方形的箱形状,如图2所示,从其底面突出设置分隔壁11,并且在所述分隔壁11的内向面的上方侧形成有嵌合台阶部11a。另外,所述基座10在形成被所述分隔壁11分隔开的一方的内部空间的侧壁设有一对端子狭缝12a、12b。另外,在一方的所述内部空间形成有用于将后述的可动触点端子40的一端部压入、固定的压入槽13。另外,所述基座10在被所述分隔壁11分隔开的另一方的内部空间设有用于将后述的电磁铁单元20定位的定位突部14及定位肋(未图示)。在所述定位突部14及定位肋的上端面分别设有定位孔14a及定位孔(未 图示)。另外,所述基座10在对角线上的角部设有安装孔16、16,并且在位于所述安装孔16两侧的外侧面分别设有卡止突起17。而且,所述基座10在与设有所述端子狭缝12a、12b的侧面邻接的侧面设有能够插通后述的绝缘性遮蔽板85的插入孔18(图3)。
如图2、图3所示,电磁铁单元20在两端具有凸缘部21a、21b,并且在卷绕有线圈22的卷轴21的贯通孔中插通铁芯23,在突出的两端部分别铆接固定有截面大致L形的磁轭24、25。将三根线圈端子26a、26b、26c压入所述凸缘部21b的同一边的缘部并固定。而且,如图2所示,将所述电磁铁单元20经由所述分隔壁11、定位突部14以及定位肋(未图示)在所述基座10上定位、组装。
如图2所示,所述固定触点端子30在其一端部铆接固定有开关用固定触点31和通电用固定触点32,并且将其另一端部作为端子部33。所述开关用固定触点31例如由银那样的导电性优良的金属材料形成。另外,所述开关用固定触点31从所述固定触点端子30突出的高度尺寸比所述通电用固定触点32的突出的高度尺寸大,并且,比所述通电用固定触点32大径。特别是,覆盖所述开关用固定触点31表面的银材料的厚度比覆盖所述通电用固定触点32表面的银材料的厚度厚。另外,所述固定触点端子30在所述开关用固定触点31与所述通电用固定触点32之间设有第二狭缝34。
所述可动触点端子40经由设于其一端部的铆接突起41(图4(B))将所述可动接触片单元50的一端部铆接固定,并且将其另一端部作为端子部42。另外,所述可动触点端子40在沿着所述端子部42的侧面的延长线上设有第三狭缝43。
如图4所示,所述可动接触片单元50将四张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可动接触片51、52、53、54层积,利用所述可动触点端子40的铆接突起41将其一端部铆接固定。而且,如图3所示,所述可动接触片单元50在利用第一狭缝50a在宽度方向上一分为二而形成的第一、第二分割片55、56的自由端部分别铆接固定有开关用可动触点57及通电用可动触点58。
所述开关用可动触点57例如由银那样的导电性优良的金属材料形 成。另外,所述开关用可动触点57从所述可动接触片单元50突出的高度尺寸比所述通电用可动触点58的突出的高度尺寸大,并且比所述通电用可动触点58大径。特别是,覆盖所述开关用可动触点57表面的银材料的厚度比覆盖所述通电用可动触点58表面的银材料的厚度厚。另外,所述第一、第二分割片55、56均在其基部形成有大致U形地向板厚方向弯曲的弯曲部55a、56a。而且,可动接触片单元50在其一端侧角部形成有切口部50b。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所述开关用固定触点31、所述开关用可动触点57二者比所述通电用固定触点32、所述通电用可动触点58更突出的高度尺寸都大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不必限于上述情况,只要所述开关用固定触点31、所述开关用可动触点57的至少任一方的高度尺寸比所述通电用固定触点32、所述通电用可动触点58大即可。
另外,所述开关用固定触点31、所述开关用可动触点57双方、以及所述通电用固定触点32、所述通电用可动触点58双方也可以分别进行由同一形状。
另外,显然所述可动接触片单元50只要至少由两块可动接触片形成即可。
如图4所示,所述第一可动接触片51将一端侧在宽度方向上一分为二而形成分割片51a、51b,并且形成有将所述分割片51a、51b的基部弯曲成大致U形的弯曲部51c。另外,所述第一可动接触片51在其另一端缘部并排设有多个铆接孔51d,并且在其另一端角部形成有切口部51e。另外,所述分割片51a、51b在其自由端部中的分别设有所述开关用可动触点57及所述通电用可动触点58的区域的周围分别设有半圆形状的狭缝51f。另外,通过将位于所述狭缝51f外侧的切剩的区域弯曲,形成有可弹性变形的弯折片51g。
根据本实施方式,以包围设有开关用可动触点57及通电用可动触点58的区域的方式设有大致U形的狭缝51f,将位于所述狭缝51f外侧的切剩的区域弯曲而设为可弹性变形的弯折片51g。因此,能够根据所述狭缝51f及所述弯折片51g的形成方式调节接触压力。
另外,所述狭缝51f不必为半圆形状,也可以至少为一根笔直的狭 缝。
如图4所示,所述第二可动接触片52将一端部在宽度方向上一分为二而形成分割片52a、52b,并且形成有将所述分割片52a、52b的基部大致U形地弯曲的弯曲部52c。另外,所述第二可动接触片52在其另一端缘部并排设有多个铆接孔52d,并且在其另一端角部形成有切口部52e。
如图4所示,所述第三可动接触片53将一端侧在宽度方向上一分为二而形成分割片53a、53b,并且形成有将所述分割片53a、53b的基部弯曲成大致U形的弯曲部53c。另外,所述第三可动接触片53在其另一端缘部并排设有多个铆接孔53d,并且在其另一端角部形成有切口部53e。
如图4所示,所述第四可动接触片54将一端侧在宽度方向上一分为二而形成分割片54a、54b,并且形成有将所述分割片54a、54b的基部弯曲成大致U形的弯曲部54c。另外,所述第四可动接触片54在其另一端缘部并排设有多个铆接孔54d,并且在其另一端角部形成有切口部54e,在剩余的另一端角部利用突出加工形成有压入突起54f。
而且,在一方的所述分割片54A的前端部,将上下地与后述的操作板70的卡合腕部72卡合的一对限位舌片54g、54g向同一方向弯折。
同样地,在另一方的分割片54b的前端部,将后述的操作板70的卡合腕部72从上下定位用的一对限位舌片54h、54h向同一方向弯折。在一方的所述限位舌片54h上,通过将其两端部弯曲而形成有进行宽度方向的限位的限位肋54i、54i。
而且,在将铆接固定有可动接触片单元50的可动触点端子40的一端部压入所述基座10的压入槽13的情况下,在设于所述基座10的压入槽13,从上方定位并插入所述可动触点端子40的一端部。此时,由于包含铆接突起41的所述可动触点端子40的一端部的厚度尺寸比所述压入槽13的宽度尺寸小,故而不形成切削屑,能够顺畅地进行组装。特别是,在所述可动接触片单元50的一端侧的角部设有切口部50b,故而压入作业更加容易。
另外,若将所述可动触点端子40的一端部插入所述压入槽13,则 包含压入突起54f的可动触点端子40的厚度尺寸比所述压入槽13的宽度尺寸大或相等,故而能够感知较大的阻力。另外,若压入所述可动触点端子40,则所述可动触点端子40的下端缘部咬入在压入槽13的内侧面形成的切削余量部(未图示)并被牢固地保持。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在可动接触片单元50的第四可动接触片54形成有两个压入突起54f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只要至少形成一个即可,另外,也可以在第四可动接触片54的一端部的两侧缘部各形成两个,共计四个压入突起54f。
如图2及图3所示,转动操作体60将夹持未图示的永久磁铁的两块第一、第二可动铁片61、62一体成形,在其上下面,在同一轴心上突出设有转动轴部63、64,在其侧面突出设有操作腕部65。
所述转动操作体60将其转动轴部63与设于所述基座10底面的轴承凹部(未图示)嵌合,将所述第一、第二可动铁片61、62的两端与所述电磁铁单元20的磁极部24a、25a可交替地接触、分离可能地配置(图8(B))。
如图2及图3所示,操作板70在其一端部设有可与所述转动操作体60的操作腕部65卡合的平面方形的卡合孔71,在其另一端部使卡合腕部72延伸而形成有卡合狭缝73。特别是,在所述卡合腕部72突出设有一对限位突起74、74。
而且,将所述操作板70的卡合孔71与所述转动操作体60的操作腕部65卡合,将所述可动接触片单元50的自由端部与所述卡合狭缝73卡合。特别是,将设于第四可动接触片54的分割片54a的一对限位舌片54g、54g与所述卡合腕部72卡合,并且将设于分割片54b的一对限位舌片54h、54h与所述卡合腕部72卡合。
另外,形成于所述限位舌片54h的限位肋54i在所述卡合腕部72的一对限位突起74、74之间定位,可动接触片单元50在宽度方向上不发生位置偏移,故而可得到动作特性良好的电磁继电器。
如图2及图3所示,限位板80具有可架设在所述定位突部14及所述定位肋(未图示)上的平面形状。而且,所述限位板80在其下面的两端部突出设有可分别与所述定位突部14的定位孔14A及所述定位肋的 定位孔(未图示)嵌合的定位突部81、82。另外,所述限位板80在其中央部设有可与所述转动操作体60的转动轴部64嵌合的贯通孔83。
如图3所示,绝缘性遮蔽板85具有可从所述基座10的插入孔18插入的形状,并且在其一端部一体成型有限位肋86。将所述绝缘性遮蔽板85插通所述基座10的插入孔18,如图6(B)所示,从而通过固定触点端子30的第二狭缝34及所述可动接触片单元50的第一狭缝50a,并且到达可动触点端子40的第三狭缝43。由此,所述绝缘性遮蔽板85位于所述第二狭缝34、所述第一狭缝50a、所述第三狭缝43内,由所述绝缘性遮蔽板85将开关用固定触点31及开关用可动触点57和通电用固定触点32及通电用可动触点58分隔开。
如图7(B)所示,所述绝缘性遮蔽板85也可以在其被插通的部分的表面背面中,至少在与所述开关用固定触点31及所述开关用可动触点57相对的一面并排设有多条槽部87,通过使表面积增大,提高绝缘性。
如图2及图3所示,罩90具有可覆盖所述基座10的开口部的平面形状,在其顶面的相对的角部突出设有具有贯通孔91a的安装筒部91、91。另外,所述罩90在外周缘部中与所述基座10的所述卡止突起17对应的位置分别形成有弹性爪部92。另外,所述罩90在其顶面形成有与设于所述基座10的分隔壁11的嵌合台阶部11a嵌合的突条93。
而且,从上方将所述罩90定位在组装有上述的内部构成零件的所述基座10上。接着,将所述罩90的安装筒部91嵌合在设于所述基座10的安装孔16,并且将所述罩90的弹性爪部92卡止在所述基座10的卡止突起17,从而完成组装作业。
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大径的开关用可动触点57配置在基座10的开口部侧,故而容易进行组装工序中的检查及调整,具有生产性高的优点。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的动作进行说明。
图8(A)、(B)表示动作途中的状态。因此,最初从利用永久磁铁的磁力将第一可动铁片61的一端部61a及第二可动铁片62的另一端部62b分别吸附在磁轭24、25的磁极部24a、25a的状态开始说明。
首先,第一可动铁片61的一端部61a及第二可动铁片62的另一端 部62b分别吸附在磁轭24、25的磁极部24a、25a的话,与所述转动操作体60的操作腕部65卡合的操作板70处于复位位置。因此,开关用及通电用可动触点57、58从开关用及通电用固定触点31、32离开。此时,开关用固定触点31与开关用可动触点57的相对距离比通电用固定触点32与通电用可动触点58的相对距离短。
而且,若对所述线圈22在抵消所述永久磁铁的磁力的方向上施加电压并励磁,则对抗永久磁铁的磁力而使所述转动操作体60转动。因此,第一可动铁片61的一端部61a及第二可动铁片62的另一端部62b从磁轭24、25的磁极部24a、25a离开。之后,第一可动铁片61的另一端部61b及第二可动铁片62的一端部62a分别吸附在磁轭25、24的磁极部25a、24a。其结果,转动的转动操作体60的操作腕部65使操作板70滑动移动,所述操作板70的卡合狭缝73的内侧面同时按压第一可动接触片51的弯折片51g、51g。因此,开关用可动触点57及通电用可动触点58以铆接固定在可动触点端子40上的部分为中心而转动。而且,在开关用可动触点57先与开关用固定触点31抵接之后(图6(B)),通电用可动触点58与通电用固定触点32接触。另外,操作板70将可动接触片单元50的弯折片51g压入。此时,在设有通电用可动触点58的分割片51b设置的弯折片51g比设于分割片51A的弯折片51g短,弹簧常量大。因此,虽然相对于通电用可动触点58的压入量比开关用可动触点57少,但开关用可动触点57及通电用可动触点58在最终位置以同一触点压力分别与开关用固定触点31及通电用固定触点32压接。
接着,即使停止对所述线圈22施加电压,所述转动操作体60也利用永久磁铁的磁力来保持其状态。
另外,若以在将所述永久磁铁的磁力抵消的方向上产生磁通的方式对所述线圈22施加电压,则所述转动操作体60向反方向转动,由此,操作腕部65将操作板70拉回,所述操作板70的卡合腕部72将可动接触片单元50的自由端部拉回并恢复到原始位置。
根据本实施方式,即使在开关用可动触点57与开关用固定触点31之间产生电弧,由于其材料特性而不易损伤,并且在通电用可动触点58与通电用固定触点32之间也不产生电弧。因此,不会由于触点摩耗而使 触点寿命变短,并且可得到具有稳定的通电特性的电磁继电器。
另外,即使在开关用可动触点57与开关用固定触点31之间产生电弧,绝缘性遮蔽板85也将所述开关用可动触点57及所述开关用固定触点31和通电用固定触点32及通电用可动触点58分隔开。因此,伴随电弧的发生而产生的消耗粉末不会附着在所述通电用固定触点32及所述通电用可动触点58上,可得到接触阻力不增大,不易发热的电磁继电器。
另外,所述绝缘性遮蔽板85的前端部插通到可动触点端子40的第三狭缝43,所述绝缘性遮蔽板85被两端支承,故而具有定位精度高、不易脱落的优点。
如图9~图16所示,第二实施方式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大致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如图10及图11所示,在操作板70一体形成有绝缘性遮蔽板85。
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绝缘性遮蔽板85与操作板70一体形成,故而零件数量、组装工序数减少,生产性提高。
另外,由于所述绝缘性遮蔽板85与操作板70一体形成,故而在基座10不设置插入孔。
如图15(A)所示,所述操作板70通过在其一端部将一对卡合腕部75、76向侧方平行地突出设置,从而形成有卡合狭缝73。能够将可动接触片单元50的第一、第二分割片55、56分别与所述卡合狭缝73、73卡合。
另外,如图15(B)所示,所述绝缘性遮蔽板85在其被插通的部分的表面背面中的至少与所述开关用固定触点31相对的一面并排设有多条槽部87,通过使表面积增大,提高绝缘性。
另外,如图10及图11所示,第二实施方式在固定触点端子30、可动触点端子40及可动接触片单元50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分别设有用于插通所述绝缘性遮蔽板85的第二狭缝34、第三狭缝43、第一狭缝50a。另外,通过在所述可动触点端子40设置能够插通后述的所述操作板70的贯通孔44。使可动触点端子40的机械强度比第一实施方式提高。
如图12所示,所述可动接触片单元50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大致相同。
不同之处在于,在所述第四可动接触片54的一方的所述分割片54a的前端部,将从上下与后述的操作板70的卡合腕部75卡合的一对限位舌片54g、54g向同一方向弯折。
另外,其他不同之处在于,在另一方的分割片54b的前端部,将从上下将后述的操作板70的卡合腕部75定位的一对限位舌片54h、54h向同一方向弯折。
其他方面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故而对同一部分标注同一标记并省略说明。
接着,对第二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的动作进行说明。
图16(A)、(B)表示动作途中的状态。因此,最初从利用永久磁铁的磁力将第一可动铁片61的一端部61a及第二可动铁片62的另一端部62b分别吸附在磁轭24、25的磁极部24a、25a的状态开始说明。
首先,第一可动铁片61的一端部61a及第二可动铁片62的另一端部62b分别吸附在磁轭24、25的磁极部24a、25a的话,与所述转动操作体60的操作腕部65卡合的操作板70处于复位位置。因此,开关用及通电用可动触点57、58从开关用及通电用固定触点31、32离开。此时,开关用固定触点31与开关用可动触点57的相对距离比通电用固定触点32与通电用可动触点58的相对距离短。
而且,若对所述线圈22施加在抵消所述永久磁铁的磁力的方向上施加电压并励磁的话,则对抗永久磁铁的磁力而使所述转动操作体60转动。因此,第一可动铁片61的一端部61a及第二可动铁片62的另一端部62b从磁轭24、25的磁极部24a、25a离开。之后,第一可动铁片61的另一端部61b及第二可动铁片62的一端部62A分别吸附在磁轭25、24的磁极部25a、24a。其结果,转动的转动操作体60的操作腕部65使操作板70滑动移动,所述操作板70的卡合狭缝73的内侧面同时按压第一可动接触片51的弯折片51g、51g。因此,开关用可动触点57及通电用可动触点58以铆接固定于可动触点端子40的部分为中心而转动。而且,高的开关用可动触点57先与开关用固定触点31抵接后(图16(B)),通电用可动触点58与通电用固定触点32接触。另外,操作板70将可动接触片单元50的弯折片51g压入。因此,开关用可动触点57及通电用 可动触点58分别以规定的触点压力压接在开关用固定触点31及通电用固定触点32上。
接着,即使停止对所述线圈22施加电压,所述转动操作体60也通过永久磁铁的磁力来保持其状态。
另外,以在抵消所述永久磁铁的磁力的方向上产生磁通的方式对所述线圈22施加电压的话,所述转动操作体60向反方向转动,由此,操作腕部65将操作板70拉回,所述操作板70的卡合腕部72将可动接触片单元50的自由端部拉回,恢复到原始位置。
根据本实施方式,即使在开关用可动触点57与开关用固定触点31之间产生电弧,由于其材料特性也不易损伤,并且在通电用可动触点58与通电用固定触点32之间不产生电弧。因此,不会因触点摩耗而缩短触点寿命,可得到具有稳定的通电特性的电磁继电器。
另外,即使在开关用可动触点57与开关用固定触点31之间产生电弧,绝缘性遮蔽板85也将所述开关用可动触点57及所述开关用固定触点31和通电用固定触点32及通电用可动触点58分隔开。因此,伴随电弧的发生而产生的消耗粉末不附着在所述通电用固定触点32及所述通电用可动触点58上,可得到接触阻力不增大,不易发热的电磁继电器。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电磁继电器不限于上述电磁继电器,显然也可适用于其他的电磁继电器、电气设备。

Claims (6)

1.一种电磁继电器,经由伴随电磁铁单元的通电而往复移动的操作板,使并排设置的多个可动触点分别与相对的并排设置的多个固定触点接触、分离,其特征在于,
在将可动接触片的一端部在宽度方向上一分为二而形成的分割片上分别设有所述可动触点,
使多个所述可动触点中的一方的所述可动触点即开关用可动触点先与一方的所述固定触点即开关用固定触点接触,并且使另一方的所述可动触点即通电用可动触点后与另一方的所述固定触点即通电用固定触点接触,
另一方面,将表面背面中至少在与所述开关用可动触点相对的面上形成有凹凸的遮蔽板配置在形成于被一分为二的所述分割片之间的第一狭缝中,
由此,在所述开关用可动触点及所述开关用固定触点、和所述通电用可动触点及所述通电用固定触点从接触状态直到分离状态的期间,所述遮蔽板将所述开关用可动触点及所述开关用固定触点、和所述通电用可动触点及所述通电用固定触点遮蔽。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在设有与所述开关用可动触点接触的开关用固定触点和与所述通电用可动触点接触的通电用固定触点的固定触点端子上设置将所述开关用固定触点和所述通电用固定触点分隔开的第二狭缝,并且在所述第二狭缝配置有所述遮蔽板。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能够将所述遮蔽板从收纳多个所述固定触点的壳体的插入孔插入。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遮蔽板与所述操作板一体形成。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遮蔽板由绝缘材料形成。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凸由并排设有多条的槽部形成。
CN201480001971.6A 2014-02-24 2014-08-06 电磁继电器 Active CN10505067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32940A JP5773006B1 (ja) 2014-02-24 2014-02-24 電磁継電器
JP2014-032940 2014-02-24
PCT/JP2014/070765 WO2015125319A1 (ja) 2014-02-24 2014-08-06 電磁継電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050675A CN105050675A (zh) 2015-11-11
CN105050675B true CN105050675B (zh) 2017-06-20

Family

ID=538778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01971.6A Active CN105050675B (zh) 2014-02-24 2014-08-06 电磁继电器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EP (1) EP3113204B1 (zh)
JP (1) JP5773006B1 (zh)
CN (1) CN105050675B (zh)
BR (1) BR112015004482A2 (zh)
MX (1) MX2015003171A (zh)
RU (1) RU2015107867A (zh)
WO (1) WO201512531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458705B2 (ja) 2015-10-29 2019-01-30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リレー
JP6414019B2 (ja) 2015-10-29 2018-10-31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リレー
JP6471678B2 (ja) * 2015-10-29 2019-02-20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接触片ユニット及びリレー
JP6624384B2 (ja) * 2016-02-05 2019-12-25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US11887797B2 (en) * 2016-10-07 2024-01-30 Te Connectivity Germany Gmbh Electrical switching element comprising a direct armature coupling
JP6959728B2 (ja) * 2016-11-04 2021-11-05 富士通コンポーネント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JP6376231B1 (ja) * 2017-02-28 2018-08-22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およびスマートメータ
JP6948613B2 (ja) 2017-04-14 2021-10-13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接点装置、及び電磁継電器
BR102020008025A2 (pt) * 2019-04-24 2020-11-03 Xiamen Hongfa Electric Power Controls Co., Ltd. Relé de bloqueio magnético
CN110085487B (zh) * 2019-05-21 2021-04-30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永磁式新型电磁继电器
JP7036885B1 (ja) 2020-10-30 2022-03-15 松川精密股▲ふん▼有限公司 継電器構造
WO2022127627A1 (zh) * 2020-12-15 2022-06-23 厦门宏发电力电器有限公司 可降低温升的继电器动簧及继电器
CN114743835B (zh) * 2021-01-07 2023-12-01 厦门台松精密电子有限公司 电磁继电器的触点弹片结构
JP7359914B1 (ja) 2022-07-28 2023-10-11 大崎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電子式電力量計の開閉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1431326A (fr) * 1964-03-26 1966-03-11 Stotz Kontakt Gmbh Commutateur et en particulier contacteur à air pour extra-courants de fermeture
JPS567322A (en) * 1979-06-29 1981-01-26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Electromagnetic relay
JPS5871918U (ja) * 1981-10-27 1983-05-16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接点装置
GB2203288B (en) * 1987-04-09 1991-10-09 Ped Ltd Improvements in and relating to relays
DE9404775U1 (de) * 1994-03-22 1994-06-09 Gruner Kg Relais Fabrik Kontaktsystem mit Wolfram-Vorlaufkontakt für Schaltrelais für hohe Einschaltstromspitzen
JP2005166431A (ja) * 2003-12-02 2005-06-23 Omron Corp 電磁継電器
JP4424260B2 (ja) * 2005-06-07 2010-03-03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電磁リレー
CH698492B1 (de) * 2006-03-20 2009-08-31 Elesta Relays Gmbh Relais.
US7659800B2 (en) * 2007-08-01 2010-02-09 Philipp Gruner Electromagnetic relay assembly
JP2010123545A (ja) * 2008-11-21 2010-06-03 Panasonic Electric Works Co Ltd 電磁リレー
JP5624431B2 (ja) * 2010-11-08 2014-11-12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電磁リレー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RU2015107867A3 (zh) 2018-03-29
RU2015107867A (ru) 2018-03-29
CN105050675A (zh) 2015-11-11
JP2015159025A (ja) 2015-09-03
EP3113204B1 (en) 2019-10-16
BR112015004482A2 (pt) 2017-07-04
EP3113204A4 (en) 2017-09-27
EP3113204A1 (en) 2017-01-04
JP5773006B1 (ja) 2015-09-02
MX2015003171A (es) 2016-01-11
WO2015125319A1 (ja) 2015-08-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050675B (zh) 电磁继电器
CN104969325B (zh) 电磁继电器
CN104885183B (zh) 触点端子的组装构造以及具备其的电磁继电器
CN104508787B (zh) 触点机构部及具有触点机构部的电磁继电器
US8847714B2 (en) Relay
CN104916499B (zh) 电磁继电器
JP2015035403A5 (zh)
CN107251182A (zh) 触点机构及具备该触点机构的电磁继电器
CN105470065A (zh) 用于断路器的致动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07533936B (zh) 触点机构及使用该触点机构的电磁继电器
TWI632583B (zh) 電磁繼電器
JP4952840B1 (ja) 電磁継電器
CN104037023B (zh) 电磁继电器及其制造方法
JP6119286B2 (ja) 電磁継電器
WO2014155442A1 (ja) 回路遮断器
EP2922074B1 (en) Reed with hinge for reed switch
EP2775494A1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JP5541819B2 (ja) リレー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