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046040A - 一种凝析气田集输工艺系统的能效评价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凝析气田集输工艺系统的能效评价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046040A
CN105046040A CN201510250258.1A CN201510250258A CN105046040A CN 105046040 A CN105046040 A CN 105046040A CN 201510250258 A CN201510250258 A CN 201510250258A CN 105046040 A CN105046040 A CN 10504604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as
consumption
energy
gathering
unit outpu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25025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白博峰
熊涛
郑文秀
张锋
解辰
柳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510250258.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046040A/zh
Publication of CN1050460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04604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凝析气田集输工艺系统的能效评价方法,能够多角度、多层面的评价同类气田的生产能效水平,首先进行能耗计量,基于黑箱模型的数据计量,直观反应凝析气田集输工艺系统的各环节能耗;然后计算能耗指标,以热力学第一定律为基础进行总系统与子系统的能耗指标计算,包括单位产出自耗气量、单位产出能耗量与单位能耗产出;最后计算系统能效,基于夹点分析技术对系统的节能潜力进行评价。本发明能够全面深入的评价凝析气田集输工艺系统的生产能效水平,为实现凝析气田集输工艺系统的能效评价及同类气田的能效对比提供了一种更为科学、系统的方法。

Description

一种凝析气田集输工艺系统的能效评价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气田能效评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凝析气田集输工艺系统的能效评价方法。
【背景技术】
天然气是仅次于煤炭、石油的化石能源,是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战略资源。凝析气藏是我国分布最为广泛的气藏之一。目前,我国天然气工业的能耗水平远远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凝析气田多采用衰竭式开采方法,气田集输工艺系统能量利用率低,节能潜力大。
能效是能源利用效率的简称。能效评价是衡量、评价所考察系统能量利用情况的重要方法,也是指导所评价工业系统节能优化、运行调控的重要参考。对凝析气田集输工艺系统进行能效评价研究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与社会效益。
由于气藏、气质、开采工艺、集输工艺的多样性,以及同一气田在不同的开采阶段的差异性,目前国内尚没有全面的针对天然气开采以及集输工艺的能效评价方法,部分企业采用的能效、能耗指标多为单一能耗计量参数,无法深入表征气田能效水平,目前国内外多采用多参数评价方法,GB/T2589-2008和SY/T6331-2007中给出了综合能耗以及产品单位产量综合能耗等的计算方法。多参数评价方法中,根据评价对象进行组织分层是油气田常用的评价方法,可将系统分为总系统层、子系统层和设备层,但对每层的系统或设备的评价大多采用单一能耗指标。目前关于能效评价方法的研究可归纳为能耗指标和能源效率两方面。能耗指标反映产品单位产值能耗,可灵活应用于各种系统中,实现对系统能效的分层评价与深入表征,但其对气质及不同系统工艺差异较敏感。能源效率是通过对比系统的理论最小能耗量与实际耗能量来表征系统能耗水平,但理论最小能耗量难以获得。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凝析气田集输工艺系统的能效评价方法,能够多角度、多层面的评价同类气田的生产能效水平。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凝析气田集输工艺系统的能效评价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统计凝析气田集输工艺系统的能流数据,包括输入物流与输出物流的量、系统耗热量、系统耗功量和系统耗冷量;
2)将凝析气田集输工艺系统划分为若干个子系统,计算总系统以及各个子系统的能耗指标,包括总系统的单位产出自耗气量、单位产出能耗量和单位能耗产出,以及各个子系统的单位产出能耗量和单位能耗产出;
3)利用夹点技术得到凝析气田集输工艺系统的理论最小耗热量,从而得到用于反映气田能效水平的节能潜力。
按以下公式计算总系统的单位产出自耗气量、单位产出能耗量和单位能耗产出:
Q h = L h × q 1 L + T × D
Q z = ( ΣQ + ΣW ) × 24 × 3600 L + T × D
Q zd = ( ΣQ + ΣW ) × 24 × 3600 L × q 1 × η 1 + T × q 2 × η 2 × 3600
N = Σ H pro Σ H in + ΣQ + ΣW
其中,Qq为总系统的单位产出自耗气量、Qz为按油气当量折算的总系统的单位产出能耗量、Qzd为按电量折算的总系统的单位产出能耗量、N为总系统的单位能耗产出、Lh为自耗气量/m3·d-1、q1为低位热值/kJ·m3、L为天然气外输量/m3·d-1、T为成品凝析油产量/t·d-1、D为油气当量/m3·t-1、Q为系统耗热量/kW、W为系统耗功量/kW、η1为天然气的发电效率/%、q2为凝析油的热值/kJ·t-1、η2为凝析油的发电效率/%、Hpro为离开总系统的成品物流的焓值/kW、Hin为流进总系统的各物流的焓值/kW。
按以下公式计算总系统的节能潜力:
η jn = Q sj - Q min Q sj × 100 %
其中,ηjn为总系统中的换热器网络的节能潜力率、Qsj为总系统的实际耗热量/kW、Qmin为总系统的理论最小耗热量/kW、Qsj-Qmin为总系统中的换热器网络的节能潜力。
步骤2)中从凝析气田集输工艺系统划分出的子系统包括天然气生产系统、凝析油生产系统、富气处理系统以及防冻剂循环再生系统。
按以下公式计算天然气生产系统的单位产出能耗量和单位能耗产出:
Q g = Q 1 × 24 × 3600 L 1
Q gd = Q 1 × 24 × 3600 L 1 × q 1 × η 1 × 3600
N g = H 3 H + Q 1
其中,Qg为按油气当量折算的天然气生产系统的单位产出能耗量、Qgd为按电量折算的天然气生产系统的单位产出能耗量、Ng为天然气生产系统的单位能耗产出、Q1为水浴炉的耗热量、L1为处理站外交气量、q1为低位热值、η1为天然气的发电效率、H3为处理站外交天然气的焓值、H为井口天然气的焓值。
按以下公式计算凝析油生产系统的单位产出能耗量和单位能耗产出:
Q l = ( Q 2 + Q 3 ) × 24 × 3600 T
Q ld = ( Q 2 + Q 3 ) × 24 × 3600 T × q 2 × η 2 × 3600
N l = H 2 H 8 + W 2 + Q 3
其中,Ql为按油气当量折算的凝析油生产系统的单位产出能耗量、Qld为按电量折算的凝析油生产系统的单位产出能耗量、Nl为凝析油生产系统的单位能耗产出、Q2为凝析油稳定塔重沸器的耗热量、Q3为轻烃导热油换热器的耗热量、T为成品凝析油产量、q2为凝析油的热值、η2为凝析油的发电效率、H2为总系统生产凝析油的焓值、H8为进凝析油稳定塔的物流的焓值。
按以下公式计算富气处理系统的单位产出能耗量和单位能耗产出:
Q f = ( W 1 + W 2 + Q 4 ) × 24 × 3600 L 2
Q fd = ( W 1 + W 2 + Q 4 ) × 24 × 3600 L 2 × q 1 × η 1 × 3600
N f = H 4 H 5 + W 1 + W 2 + Q 4
其中,Qf为按油气当量折算的富气处理系统的单位产出能耗量、Qfd为按电量折算的富气处理系统的单位产出能耗量、Nf为富气处理系统的单位能耗产出、W1为压缩机的耗功量、W2为空气扇的耗功量、Q4为凝析油闪蒸稳定器的耗热量、L2为压缩机外交气量、q1为低位热值、η1为天然气的发电效率、H4为压缩机外交天然气的焓值、H5为进入富气处理环节的富气焓值。
按以下公式计算防冻剂循环再生系统的单位产出能耗量和单位能耗产出:
Q e = ( Q 5 + W 3 ) × 24 × 3600 M
N e = H 6 H 7 + H ′ + Q 5 + W 3
其中,Qe为防冻剂循环再生系统的单位产出能耗量、Ne为防冻剂循环再生系统的单位能耗产出、Q5为乙二醇再生塔重沸器的耗热量、W3为注醇泵的耗功量、M为乙二醇贫液的质量、H6为乙二醇贫液的焓值、H7为进入再生环节的乙二醇富液的焓值、H′为地面工艺系统注入的乙二醇的焓值。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本发明提供的凝析气田集输工艺系统的能效评价方法,能够多角度、多层面的评价同类气田的生产能效水平,首先进行能耗计量,基于黑箱模型的数据计量,直观反应凝析气田集输工艺系统的各环节能耗;然后计算能耗指标,以热力学第一定律为基础进行总系统(地面总工艺系统)与子系统(各局部工艺系统)的能耗指标计算,包括单位产出自耗气量、单位产出能耗量与单位能耗产出;最后计算系统能效,基于夹点分析技术对系统的节能潜力进行评价。该方法对系统能流、物流数据进行多指标、多层次的深入分析,而非简单的针对系统和设备的指标评价,可有效的获得系统能量利用的薄弱环节,为节能优化提出方向。将整个系统分成若干子系统,对油、气以及防冻剂进行分类计算,考虑到不同气质、不同工艺的油气田,这种分类计算使其获得的能耗情况的可靠性更强。而且该方法的适用性好,对大多数凝析气田均可应用,并可用于对比各个凝析气田的能量利用情况。同时,该方法不仅能反映能耗情况,还能反映能量的利用效率。本发明可全面深入的评价凝析气田集输工艺系统的生产能效水平,为实现凝析气田集输工艺系统的能效评价及同类气田的能效对比提供了一种更为科学、系统的方法。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凝析气田集输工艺系统的黑箱模型示意图;
图2为夹点温差与公共工程关系图;
图3集输工艺系统的T-H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发明根据凝析气田集输工艺系统的能耗特点,提出了一套以气田能耗数据分析、统计逐层深入的多层面能效评价方法,从能耗计量、能耗指标、系统能效三个层面评价复杂热力系统的能耗。其中能耗指标包括单位产出能耗与能量投入产出比,根据不同的能耗、产品及数据对比方式,又可分为单位产出自耗气量、单位产出能耗量和单位能耗产出三类。系统能效则是依据夹点技术,通过分析系统的最小能耗量,从而评价系统的节能潜力。本方法能全面深入的反映凝析气田集输工艺系统的能耗量、能耗水平、能量回收效率与节能潜力。
本发明提供的凝析气田集输工艺系统的能效评价方法,其具体步骤为:
(一)能耗计量:统计被评气田集输工艺系统各物流能流数据,能流数据可直观反映气田的能耗量。即采用黑箱模型统计集输工艺系统中的各环节的物流(输入物流与输出物流的量)及系统耗热量、系统耗功量和系统耗冷量,见图1。定义流进系统的热量为系统耗热量;考虑到电能与机械能为同品质能量,因此将流进系统的电能与机械能合并记为系统耗功量;将流出系统的热量记为系统耗冷量,考虑到凝析气田集输工艺系统中物流对外界做功的情况极为罕见,亦无其他能量利用形式,故系统耗热量、系统耗功量、系统耗冷量的统计方法涵盖了凝析气田集输工艺系统中的全部耗能量与耗能形式。
(二)计算能耗指标:将凝析气田集输工艺系统划分为各个子系统,分别计算集输工艺系统(总系统)的单位产出自耗气量、单位产出能耗量和单位能耗产出,以及各子系统的单位产出能耗量和单位能耗产出。广义上讲,凝析气田集输工艺系统包括天然气生产系统、凝析油生产系统、富气处理系统、防冻剂循环再生系统、“三废”处理系统、生活系统等。考虑到能耗指标中涉及到的均为有益产出,因此本发明的能耗指标计算不考虑“三废”处理系统和生活系统。
(三)计算系统能效:利用夹点技术计算总系统中的处理站换热网络的理论最小耗热量,并与实际耗热量对比,评价总系统的节能潜力。
其中:单位产出自耗气量Qq为单位产品(外输天然气和成品凝析油)的总自耗气量。外输天然气与成品凝析油按照油气当量折算,见式(1):
Q q = L h × q 1 L + T × D - - - ( 1 )
式中:Lh——自耗气量/m3·d-1;q1——低位热值/kJ·m3,取38500kJ·m3;L——天然气外输量/m3·d-1;T——成品凝析油产量/t·d-1;D——油气当量/m3·t-1
单位产出能耗量为单位产品的计算能耗。外输天然气与成品凝析油可按油气当量折算,见式(2),也可根据天然气与凝析油的发电转化效率按电量折算,见式(3)。
Q z = ( ΣQ + ΣW ) × 24 × 3600 L + T × D - - - ( 2 )
式中:Q——所评价系统的系统耗热量/kW;W——所评价系统的系统耗功量/kW。
Q zd = ( ΣQ + ΣW ) × 24 × 3600 L × q 1 × η 1 + T × q 2 × η 2 × 3600 - - - ( 3 )
式中:q2——凝析油的热值/kJ·t-1;η1——天然气的发电效率/%;η2——凝析油的发电效率/%。
单位能耗产出N为单位能耗投入所得收益,见式(4),收益以产出物流的焓值表示,能量投入除耗热耗功等能流外,还包括投入物流的焓值。该指标可评价工艺系统中的任一环节的能量投入产出比。
N = Σ H pro Σ H in + ΣQ + ΣW - - - ( 4 )
式中:Hpro—离开系统的成品物流的焓值/kW;Hin—流进系统的各物流的焓值/kW;Q—进入系统的热量,即系统耗热量/kW;W—进入系统的各股功量或电量,即系统耗功量/kW。
节能潜力率ηjn定义为总系统中处理站的实际能耗与理论耗能之差与实际能耗的比值,见式(5):
η jn = Q sj - Q min Q sj × 100 % - - - ( 5 )
式中:ηjn为换热器网络的节能潜力率,定义为节能潜力(Qsj-Qmin)与实际耗热量的比值。Qmin为理论最小耗热量/kW,Qsj为实际耗热量/kW。
本发明提出的能效评价方法对系统能流、物流数据进行多指标、多层次的深入分析,而非简单的针对系统和设备的指标评价。该方法可有效的获得系统能量利用的薄弱环节,为节能优化提出方向。该方法的适用性好,对大多数凝析气田均可应用,并可用于对比各个凝析气田的能量利用情况。同时,该方法不仅能反映能耗情况,还能反映能量的利用效率。该能效评价方法将整个系统分成若干子系统,对油、气以及防冻剂(乙二醇)进行分类计算,考虑到不同气质、不同工艺的油气田,这种分类计算使其能耗情况的可比性更大。
下面给出本发明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从而对本发明提供的能效评价方法做进一步详细说明,该实施例按以下步骤进行:
(一)统计凝析气田集输工艺系统的输入物流与输出物流的量(即所有进入系统的物流和流出系统的物流),各耗热量、耗功量和耗冷量,得到系统耗热量Q(即进入系统的热量∑Qin)、系统耗功量W(即进入系统的功量/电量∑Win)和系统耗冷量L(即流出系统的热量∑Qout),如图1所示。
HYSYS软件是世界著名油气加工模拟软件工程公司开发的大型专家系统软件,可用于油田地面工程建设设计和石油石化炼油工程设计计算分析。现场无法得到的数据可由HYSYS软件模拟计算获得。
(二)将凝析气田集输工艺系统划分为各个子系统,计算总系统以及各个子系统的能耗指标。即分别计算凝析气田集输工艺系统(总系统)的单位产出自耗气量、单位产出能耗量和单位能耗产出,以及各个子系统的单位产出能耗量和单位能耗产出。其中子系统包括天然气生产系统、凝析油生产系统、富气处理系统、防冻剂循环再生系统。
(三)采用夹点技术分析总系统的处理站换热网络,统计换热网络中各物流的起始温度、终了温度、流量、换热量及热容流率,绘制T-H图(温度-焓曲线,即图3)并分析处理站的最小公共耗热量及耗冷量,进而计算处理站的节能潜力。
下面结合某气田的数据,对上述能效评价方法具体的实施过程进行进一步的阐明。
第一步:统计被评凝析气田集输工艺系统的各物流和能耗,见表1和表2;
第二步:对总系统及划分的各个子系统的能耗指标进行计算,子系统划分情况见表3,能耗指标计算结果见表4;
第三步:统计处理站换热网络中的各物流参数,见表5;采用夹点技术计算并分析换热网络的理论最小耗热量及耗冷量,分析节能潜力,见图2、图3和表6。
表1物流数据统计表
表2模拟能耗情况统计表
表3地面工艺子系统划分表
表4能耗评价指标
表4中,L1为处理站外交气量,L2为压缩机外交气量,H为井口天然气的焓值,H′为地面工艺系统注入乙二醇的焓值,H1为总系统生产天然气的焓值,H2为总系统生产凝析油的焓值,H3为处理站外交天然气的焓值,H4为压缩机外交天然气的焓值,H5为进入富气处理环节的富气焓值,M为乙二醇贫液的质量,H6为乙二醇贫液的焓值,H7为进入再生环节的乙二醇富液的焓值,H8为进凝析油稳定塔的物流的焓值。
由表4可见,得到104m3天然气的计算能耗量为493.6MJ,而得到104m3天然气消耗的自耗气热量为2485.02MJ,可得自耗气的能量利用效率为19.86%。油气生产系统(总系统)、天然气生产系统(子系统)、凝析油生产系统(子系统、油气当量为1250m3/t)、富气处理系统(子系统)得到104m3天然气的能耗分别为493.6MJ、233.8MJ、2200MJ、6174.9MJ,投入单位能量获得的收益分别为0.9865、0.9267、0.7283、0.7737,凝析油生产系统和富气处理系统的能耗远远高于天然气生产系统,应把这两个子系统作为主要节能方向来考虑。若将生产得到的天然气和凝析油以50%和60%的发电效率转化为电能,各系统得到1kWh的电的能耗分别为9.0kJ、4.4kJ、43.9kJ和115.5kJ,富气处理系统的能耗远远大于其他系统。
采用夹点技术分析处理站换热网络,得到各物流数据(见表5),其中夹点温差与公用热量、冷量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由图2可见,系统以17℃为临界点,公用热量和公用冷量在17℃以下基本保持恒定值,在17℃以上呈线性增加。
图3为夹点温差取17℃时的系统T-H图,可见该凝析气田处理站换热网络属于阈值问题,凝析气田处理站理论最小公用热量为484.97kW,理论最小公用冷量为0.00kW。
采用本方法提出的基于夹点理论的节能潜力的评价方法评价该凝析气田的能效水平,结果见表6。可见,该凝析气田的节能潜力大,理论上其处理站中有41.45%的能耗可通过优化换热器网络节省掉。由于该理论最小能耗量是基于对处理站换热网络的夹点分析获得的,故其表征了处理站换热网络的热能回收利用水平。
表5集输工艺系统夹点分析物流数据算例
表6气田节能潜力分析表

Claims (8)

1.一种凝析气田集输工艺系统的能效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统计凝析气田集输工艺系统的能流数据,包括输入物流与输出物流的量、系统耗热量、系统耗功量和系统耗冷量;
2)将凝析气田集输工艺系统划分为若干个子系统,计算总系统以及各个子系统的能耗指标,包括总系统的单位产出自耗气量、单位产出能耗量和单位能耗产出,以及各个子系统的单位产出能耗量和单位能耗产出;
3)利用夹点技术得到凝析气田集输工艺系统的理论最小耗热量,从而得到用于反映气田能效水平的节能潜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凝析气田集输工艺系统的能效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按以下公式计算总系统的单位产出自耗气量、单位产出能耗量和单位能耗产出:
Q q = L h × q 1 L + T × D
Q z = ( ΣQ + ΣW ) × 24 × 3600 L + T × D
Q zd = ( ΣQ + ΣW ) × 24 × 3600 L + q 1 × η 1 + T × q 2 × η 2 × 3600
N = Σ H pro Σ H in + ΣQ + ΣW
其中,Qq为总系统的单位产出自耗气量、Qz为按油气当量折算的总系统的单位产出能耗量、Qzd为按电量折算的总系统的单位产出能耗量、N为总系统的单位能耗产出、Lh为自耗气量/m3·d-1、q1为低位热值/kJ·m3、L为天然气外输量/m3·d-1、T为成品凝析油产量/t·d-1、D为油气当量/m3·t-1、Q为系统耗热量/kW、W为系统耗功量/kW、η1为天然气的发电效率/%、q2为凝析油的热值/kJ·t-1、η2为凝析油的发电效率/%、Hpro为离开总系统的成品物流的焓值/kW、Hin为流进总系统的各物流的焓值/kW。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凝析气田集输工艺系统的能效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按以下公式计算总系统的节能潜力:
η jn = Q sj - Q min Q sj × 100 %
其中,ηjn为总系统中的换热器网络的节能潜力率、Qsj为总系统的实际耗热量/kW、Qmin为总系统的理论最小耗热量/kW、Qsj-Qmin为总系统中的换热器网络的节能潜力。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凝析气田集输工艺系统的能效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从凝析气田集输工艺系统划分出的子系统包括天然气生产系统、凝析油生产系统、富气处理系统以及防冻剂循环再生系统。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凝析气田集输工艺系统的能效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按以下公式计算天然气生产系统的单位产出能耗量和单位能耗产出:
Q g = L 1 × 24 × 3600 L 1
Q gd = Q 1 × 24 × 3600 L 1 × q 1 × η 1 × 3600
N g = H 3 H + Q 1
其中,Qg为按油气当量折算的天然气生产系统的单位产出能耗量、Qgd为按电量折算的天然气生产系统的单位产出能耗量、Ng为天然气生产系统的单位能耗产出、Q1为水浴炉的耗热量、L1为处理站外交气量、q1为低位热值、η1为天然气的发电效率、H3为处理站外交天然气的焓值、H为井口天然气的焓值。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凝析气田集输工艺系统的能效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按以下公式计算凝析油生产系统的单位产出能耗量和单位能耗产出:
Q l = ( Q 2 + Q 3 ) × 24 × 3600 T
Q ld = ( Q 2 + Q 3 ) × 24 × 3600 T × q 2 × η 2 × 3600
N l = H 2 H 8 + Q 2 + Q 3
其中,Ql为按油气当量折算的凝析油生产系统的单位产出能耗量、Qld为按电量折算的凝析油生产系统的单位产出能耗量、Nl为凝析油生产系统的单位能耗产出、Q2为凝析油稳定塔重沸器的耗热量、Q3为轻烃导热油换热器的耗热量、T为成品凝析油产量、q2为凝析油的热值、η2为凝析油的发电效率、H2为总系统生产凝析油的焓值、H8为进凝析油稳定塔的物流的焓值。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凝析气田集输工艺系统的能效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按以下公式计算富气处理系统的单位产出能耗量和单位能耗产出:
Q f = ( W 1 + W 2 + Q 4 ) × 24 × 3600 L 2
Q fd = ( W 1 + W 2 + Q 4 ) × 24 × 3600 L 2 × q 1 × η 1 × 3600
N f = H 4 H 5 + W 1 + W 2 + Q 4
其中,Qf为按油气当量折算的富气处理系统的单位产出能耗量、Qfd为按电量折算的富气处理系统的单位产出能耗量、Nf为富气处理系统的单位能耗产出、W1为压缩机的耗功量、W2为空气扇的耗功量、Q4为凝析油闪蒸稳定器的耗热量、L2为压缩机外交气量、q1为低位热值、η1为天然气的发电效率、H4为压缩机外交天然气的焓值、H5为进入富气处理环节的富气焓值。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凝析气田集输工艺系统的能效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按以下公式计算防冻剂循环再生系统的单位产出能耗量和单位能耗产出:
Q e = ( Q 5 + W 3 ) × 24 × 3600 M
N e = H 6 H 7 + H ′ + Q 5 + W 3
其中,Qe为防冻剂循环再生系统的单位产出能耗量、Ne为防冻剂循环再生系统的单位能耗产出、Q5为乙二醇再生塔重沸器的耗热量、W3为注醇泵的耗功量、M为乙二醇贫液的质量、H6为乙二醇贫液的焓值、H7为进入再生环节的乙二醇富液的焓值、H′为地面工艺系统注入的乙二醇的焓值。
CN201510250258.1A 2015-05-15 2015-05-15 一种凝析气田集输工艺系统的能效评价方法 Pending CN10504604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250258.1A CN105046040A (zh) 2015-05-15 2015-05-15 一种凝析气田集输工艺系统的能效评价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250258.1A CN105046040A (zh) 2015-05-15 2015-05-15 一种凝析气田集输工艺系统的能效评价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046040A true CN105046040A (zh) 2015-11-11

Family

ID=544525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250258.1A Pending CN105046040A (zh) 2015-05-15 2015-05-15 一种凝析气田集输工艺系统的能效评价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046040A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640242A (zh) * 2016-09-19 2017-05-10 清华大学 高超声速飞行器发动机热量回收发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7861921A (zh) * 2017-09-27 2018-03-30 中石化石油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一种枯竭气藏储气库地面注采系统的能耗计算方法
CN109339777A (zh) * 2018-11-05 2019-02-15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基于改进qfd的低渗透老油田开发经济潜力评估方法
CN109883741A (zh) * 2019-01-23 2019-06-14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 一种现行换热器及所组成的换热网络能效评价方法
CN112343573A (zh) * 2019-08-07 2021-02-09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凝析气井产量的预测方法
CN113919118A (zh) * 2020-07-10 2022-01-11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油田地面生产系统的资源配置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Non-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XIAO FENG等: "Energy recovery in petrochemical complexes through heat integration retrofit analysis", 《APPLIED ENERGY》 *
侯进才: "原油集输系统能耗分析与综合优化设计软件开发",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工程科技I辑》 *
梁金国等: "高含硫气田集输系统能耗分析与评价", 《四川兵工学报》 *
汪刚等: "基于能量集成的CO2减排量的确定", 《化工进展》 *
罗海军: "基于B/S模式的油气集输能耗分析系统开发", 《科技和产业》 *
蔡砚等: "加氢裂化装置换热网络的节能改造", 《现代化工》 *
辜乌根等: "换热网络节能潜力分析评价", 《石油炼制与化工》 *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640242A (zh) * 2016-09-19 2017-05-10 清华大学 高超声速飞行器发动机热量回收发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7861921A (zh) * 2017-09-27 2018-03-30 中石化石油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一种枯竭气藏储气库地面注采系统的能耗计算方法
CN109339777A (zh) * 2018-11-05 2019-02-15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基于改进qfd的低渗透老油田开发经济潜力评估方法
CN109883741A (zh) * 2019-01-23 2019-06-14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 一种现行换热器及所组成的换热网络能效评价方法
CN112343573A (zh) * 2019-08-07 2021-02-09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凝析气井产量的预测方法
CN112343573B (zh) * 2019-08-07 2023-09-26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凝析气井产量的预测方法
CN113919118A (zh) * 2020-07-10 2022-01-11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油田地面生产系统的资源配置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CN113919118B (zh) * 2020-07-10 2022-11-04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油田地面生产系统的资源配置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046040A (zh) 一种凝析气田集输工艺系统的能效评价方法
Li et al. Coal production efficiency and land destruction in China's coal mining industry
Karmellos et al. A decomposition and decoupling analysis of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from electricity generation: Evidence from the EU-27 and the UK
Wang et al. China’s natural gas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analysis based on the multicycle Hubbert model and rolling Grey model
Manenti et al. Dynamic simulation of concentrating solar power plant and two-tanks direct thermal energy storage
Kanoglu et al. Exergoeconomic assessment of a geothermal assisted high temperature steam electrolysis system
Gao et al. Life cycle analysis of coal based methanol-to-olefins processes in China
CN103034961B (zh) 一种电网节能水平的判定方法
Chen An empirical study on China’s energy supply-and-demand model considering carbon emission peak constraints in 2030
Sun et al. Assessment of CO2 emission reduction potentials in the Chinese oil and gas extraction industry: From a technical and cost-effective perspective
Tian et al. Sustainable design of geothermal energy systems for electric power generation using life cycle optimization
Zhang et al. Sustainable and clean oilfield development: How access to wind power can make offshore platforms more sustainable with production stability
Fard et al. A practical approach to heat exchanger network design in a complex natural gas refinery
CN115619288B (zh) 一种分布式综合能源的利用评估方法及系统
Auld et al. Organic Rankine cycles in waste heat recovery: a comparative study
CN103308800A (zh) 基于实时监测的电力变压器lcam实时评估系统和评估方法
Geng et al. Energy saving analysis and management modeling based on index decomposition analysis integrated energy saving potential method: Application to complex chemical processes
Kaldellis et al. Evaluating the ability of Greek power stations to comply with the obligations posed by the second National Allocation Plan concerning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Gong et al. Multi-level and multi-granularity energy efficiency diagnosis scheme for ethylene production process
Phiri et al. Re-visting the electricity-growth nexus in South Africa
Clack et al. A Plan for Economy-Wide Decarboniza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Zhu et al. Comprehensive competitiveness assessment of ammonia-hydrogen fuel cell electric vehicles and their competitive routes
CN113159989A (zh) 基于㶲、㶲经济及㶲环境分析的异构能源系统性能优化方法
CN106096229A (zh) 一种城市能源消费形态特征的量化对比分析方法
CN105337316A (zh) 一种基于智能分配的分布式发电优化配置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1111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