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883741A - 一种现行换热器及所组成的换热网络能效评价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现行换热器及所组成的换热网络能效评价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883741A
CN109883741A CN201910062345.2A CN201910062345A CN109883741A CN 109883741 A CN109883741 A CN 109883741A CN 201910062345 A CN201910062345 A CN 201910062345A CN 109883741 A CN109883741 A CN 10988374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 network
heat exchange
temperature
col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062345.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威
苑京成
胡长兴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Hongji Energy Environm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bo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of ZJU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bo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of ZJU filed Critical Ningbo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of ZJU
Priority to CN201910062345.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883741A/zh
Publication of CN1098837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88374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Business Operations System,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现行换热器及所组成的换热网络能效评价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获得换热网络基本构成、冷热流体进出口温度、质量流量及定压比热容的基本信息;步骤二、使用效率和传热有效度评价单台换热器的能效水平;步骤三、判断换热网络属于夹点还是阈值问题,指出现行换热网络问题所在,计算现行换热网络潜在能效提升率。本发明从系统整体考虑了换热网络中冷热能流的能量品位,仅需根据换热器冷热流体进出口温度,即可通过计算分析评价出换热网络整体能效水平。

Description

一种现行换热器及所组成的换热网络能效评价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工业企业换热网络能效评估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现行换热器及所组成的换热网络能效评价方法。
背景技术
工业生产中换热器是发生能(热)量交换的主要设备,随着节能减排工作的深入开展,对换热器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同时对换热器能效评价方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前基于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单体换热器能效指标评价方法,并没有从系统层级考虑换热网络能效水平,已经无法跟上形势。需要提出一种新的评价方法将热力学第一、二定律结合,即在能量平衡的基础上,强调换热网络中冷热能流的能量品位区别,从系统层级评判换热网络中有效能的损失。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现行换热器及所组成的换热网络能效评价方法,从系统整体考虑了换热网络中冷热能流的能量品位,仅需根据换热器冷热流体进出口温度,即可通过计算分析评价出单台换热器及其组成的换热网络两个层级的能效水平。
本发明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现行换热器及所组成的换热网络能效评价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获得换热网络基本构成、冷热流体进出口温度、质量流量及定压比热容的基本信息;
步骤二、使用效率和传热有效度评价单台换热器的能效水平;
步骤三、判断换热网络属于夹点还是阈值问题,指出现行换热网络问题所在,计算现行换热网络潜在能效提升率。
优选的,在步骤三中,使用夹点技术原理根据换热网络基本构成以及冷热流体的进出口温度、质量流量及定压比热容数据信息判断换热网络是否存在夹点,若存在夹点为夹点问题;若不存在夹点,为阀值问题。
优选的,若为夹点问题,根据换热网络的数据确定夹点位置,将换热网络分为上下两部分,寻找夹点之上不应设置的冷却公用工程,夹点之下不应设置的加热公用工程以及跨越夹点的换热,取常用夹点温差,进一步分析得到理想换热网络所需最小公用工程量。
优选的,若为阀值问题,加热公用工程的热端阀值问题换热网络视为至存在夹点之下部分,指出不应设置加热公用工程,并从换热网络的高温侧开始分配热量,保证较高温度下的冷物流能从热物料获取能量,以过程物流换热取代冷却过程,最终计算分析得到理想换热网络所需最小冷却公用工程;冷却公用工程的冷端阈值问题换热网络视为只存在夹点之上部分,同理指出不应设置冷却公用工程,最终计算分析得到理想换热网络所需最小加热公用工程量。
优选的,判断夹点问题包括如下步骤:
S1、分别将所有热流和所有冷流的进、出口温度从小到大排列;
S2、将热流体的温度降低ΔTmin/2,冷流体的温度增加ΔTmin/2进而计算冷热流体的平均温度,
其中,ΔTmin为指定的最小允许传热温差,TH,i和TC,i分别为热流体和冷流体第i组的温度,分别为热流体和冷流体第i组的平均温度;
S3、将所有冷热流体的平均温度从小到大排列;根据平均温度从大到小划分多个温度区间;
S4、计算各个温度区间内的亏缺热量ΔH:
其中,ΔHj为第j温度区间的亏缺热量,CPH,j为第j温度区间的热流体热容流率,CPC,j为第j温度区间的冷流体热容流率;
S5、计算各温度区间的累计热Q*:设第一温度区间的累计热输入则其输出的累计热为第j温度区间的累计热输入为第j温度区间的累计热输出为
S6、计算各温度区间的热通量q:使各温度区间之间的热通量均大于零,从外界输入热量使原来的负值至少变为零,得到最小加热公用工程量设第b温度区间的输入热通量qin,b=0kW,则其输出的热通量为第j温度区间的输入热通量为qin,j=qout,j-1,第j温度区间的输出热通量为最后温度区间输出的热通量为最小冷却公用工程用量qmin
S7、确定夹点位置:在第b-1温度区间和第b温度区间的热通量均为零,此处为夹点。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基于此方法开发的换热网络能效检测装置,可降低夹点技术在节能推广工作中的技术门槛,使得非能源专业背景的检测人员可通过简单的温度数据采集等操作,具备初步判断企业现行换热网络能效水平高低的能力。若判断为能效水平低下,还可具体指出换热网络中制约整个系统能效的“瓶颈”(具体到某一台换热器),给出换热网络可实现的最大节能潜力,为之后提出基于不同优化目标(能量、经济、CO2排放目标等)的优化整改方案提供数据基础。
附图说明
图1现行换热网络图;
图2冷热流体温区分布图;
图3优化改造后换热网络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作进一步描述。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现行换热器及所组成的换热网络能效评价方法。
该能效评价方法操作流程结合现行换热网络图图1,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步骤一、获得换热网络基本构成、冷热流体进出口温度、质量流量及定压比热容的基本信息;
通过直接测量得到冷热流体进出口温度、质量流量以及定压比热容,然后在通过质量流量乘以定压比热容等于热容流率,计算出相应的热容流率。
步骤二、使用效率和传热有效度评价单台换热器的能效水平;
步骤三、判断换热网络属于夹点还是阈值问题,指出现行换热网络问题所在,计算现行换热网络潜在能效提升率。
以下结合某化工厂某工艺流程的换热网络对本文提出的能效评价方法进行说明。表1为工艺过程中冷热物流的相关参数。该换热网络中的工艺物流共有5股,其中热物流两股包括:塔底液体、产物C,冷物流包括反应物A和反应混合物。通过夹点技术分析确定该换热网络的夹点位置以及最小加热公用工程量和最小冷却公用工程量。
表1、各物流的相关参数
分别从单台换热器及其组成的换热网络两个层级具体展开介绍该方法:
第一层级,针对单台换热器而言,在步骤二中,将使用效率和传热有效度两种参数评价单台换热器的实际换热过程能效水平,具体评价结果如表2所示。传热有效度(换热器效率)只能从热力学第一定律说明它所能传递的热量的相对能力大小,显然无法独立作为单台换热器的能效水平评价标准。需要从能源合理利用的角度对其能效水平进一步评价,此处选择基于热力学第二定律得到的效率,可从能量品位高低评价换热过程的能效水平。结果表明图1所示的现行换热网络中塔底回流与反应物A进行热量交换的1#换热器的传热有效度及效率均处于较低水平。前者表明该换热器实际传热量与逆流情况下最大可能换热量相差较多,后者表明冷热流体在换热器中由于冷热流体传热或流动造成的损失较大,换热器整体处于较低的能效水平。
表2、现行换热网络单台换热器的相关参数及能效评价指标
其中,效率和传热有效度,这两个参数均可由冷热流体进出口温度计算得出,具体的计算方式如下。
传热有效度:ε=Q/Qmax=δtmax/(t'1-t'2),传热有效度反映了换热器本身在结构设计上的能效水平。
其中,Q为换热器实际传热量,Qmax为逆流换热器的最大可能换热量,δtmax表示两流体的温度变化值中较大者(即小热容流率的流体)的温度变化值,t'1为热流体的进口温度,t'2为冷流体的进口温度。
效率:
其中,ΔE1、ΔE2分别表示热流体和冷流体的变化量;G1,G2分别表示热流体和冷流体的质量流量;Cp1,Cp2分别表示热流体和冷流体的定压比热容;T'1,T”1和T'2,T”2分别表示热流体和冷流体进出口的温度;T0表示环境温度。
表2中的热负荷可以由流体进出口温差和定压比热容相乘得到。通过质量流量乘以定压比热容等于热容流率,计算得出相应的热容流率。
第二层级,针对换热器所组成的换热网络而言,在步骤三中,应从系统全局考虑,以是否充分利用系统内部不同能量品位的冷/热能流作为能效水平评价标准。首先使用夹点技术原理根据换热网络基本构成以及冷热流体进出口温度、质量流量及定压比热容等数据信息判断该换热网络是否存在夹点。
如存在,则判断为夹点问题。根据换热网络数据确定夹点位置,将换热网络分成上下两部分,寻找如夹点之上不应设置的冷却公用工程,夹点之下不应设置的加热公用工程以及跨越夹点的换热。取常用夹点温差,进一步分析得到理想换热网络所需最小公用工程量。
这里计算分析主要是基于夹点技术原理开展的,这个寻找过程是不需要的,结果非常直观,如果存在一眼就能看到,不需要计算分析。后面的阈值问题也一样,并不需要寻找过程,有则有,无则无。
如不存在夹点,则判断为阈值问题。其中,只需要加热公用工程的热端阈值问题换热网络可视为只存在夹点之下部分,指出不应设置加热公用工程,并从换热网络的高温侧开始分配热量,保证较高温度下的冷物流能从热物流获取热量,尽可能的以过程物流换热取代冷却过程,最终计算分析得到理想换热网络所需最小冷却公用工程量。而冷端阈值问题换热网络可视为只存在夹点之上的部分,同理需要指出不应设置的冷却公用工程,最终计算分析得到理想换热网络所需最小加热公用工程量。
无论是夹点问题还是阈值问题,最终将理想换热网络所需与现行所需公用工程量比较得到潜在能效提升率,以此来评价换热网络整体能效水平。
下面针对夹点问题进行具体的探讨。判断夹点问题包括如下步骤:
S1、结合图1和表1的信息,分别将所有热流体和所有冷流体的进、出口温度从小到大排列,设热流体和冷流体各有k组数据;
热流体(℃) 20 60 90 130
冷流体(℃) 20 60 70 110
S2、将热流体的温度降低ΔTmin/2,冷流体的温度增加ΔTmin/2进而计算冷热流体的平均温度,
其中,ΔTmin为指定的最小允许传热温差,TH,i和TC,i分别为热流体和冷流体第i组的温度,分别为热流体和冷流体第i组的平均温度,i的取值为1≤i≤k;
热流体(℃) 17.5 57.5 87.5 127.5
冷流体(℃) 22.5 62.5 72.5 112.5
S3、将所有冷热流体的平均温度从小到大排列;
冷热流体: 17.5 22.5 57.5 62.5 72.5 87.5 112.5 127.5
根据平均温度从大到小划分多个温度区间;
第1温区(℃) 127.5 112.5
第2温区(℃) 112.5 87.5
第3温区(℃) 87.5 72.5
第4温区(℃) 72.5 62.5
第5温区(℃) 62.5 57.5
第6温区(℃) 57.5 22.5
第7温区(℃) 22.5 17.5
S4、结合冷热流体温区分布图图2,计算各个温度区间内的亏缺热量ΔH:
其中,ΔHj为第j温度区间的亏缺热量CPH,j,为第j温度区间的热流体热容流率,CPC,j为第j温度区间的冷流体热容流率,j的取值为1≤j≤2k-1;
第一温区ΔH1=-5.0(127.5-112.5)=-75kW
第二温区ΔH2=(9.6-5)(112.5-87.5)=115kW
第三温区ΔH3=12.75kW
第四温区ΔH4=-87.5kW
第五温区ΔH5=-31.25kW
第六温区ΔH6=-43.75kW
第七温区ΔH7=-18.75kw
S5、结合下面的表3,计算各温度区间的累计热Q*:设第一温度区间的累计热输入则其输出的累计热为第j温度区间的累计热输入为第j温度区间的累计热输出为
S6、结合下面的表3,计算各温度区间的热通量q:使各温度区间之间的热通量均大于零,从外界输入热量使原来的负值至少变为零,得到最小加热公用工程量根据表3可知其最小加热公用工程量为52.75kW。
表3、各温区之间的热通量
设第b温度区间的输入热通量qin,b=0kW,则其输出的热通量为第j温度区间的输入热通量为qin,j=qout,j-1,第j温度区间的输出热通量为最后温度区间输出的热通量为最小冷却公用工程用量qmin;根据表3可知其最小冷却公用工程量为181.25kW。
S7、确定夹点位置:在第b-1温度区间和第b温度区间的热通量均为零,此处为夹点。
结合表3分析,可知温区三和温区四之间热通量为零,此处就是夹点,即夹点在平均温度72.5℃(热流温度75℃,冷流温度70℃)处。
根据换热网络中夹点位置。现行换热网络中存在问题:
(1)换热器1和换热器2均存在跨越夹点的换热;
(2)存在夹点之上不应设置的冷却公用工程。
进一步分析得到理想换热网络所需最小公用工程量,与实际所需公用工程量比较评价换热网络整体能效水平,对比结果见表4。现行换热网络中实际公用工程用量分别为326kW加热量和456kW冷却量。
根据总结出的问题进一步优化设计后的理想换热网络见图3,该理想换热网络的公用工程用量分别为53kW加热量和181kW冷却量,相较于现行换热网络潜在能效提升率分别为83.7%的60.3%。
而优化后换热网络中单台换热器的相关参数及能效评价指标见表5,结果表明优化设计后的理想换热网络中用于冷热流体交换热量的四台换热器无论是传热有效度还是效率均处于较高水平。
综上,本能效评价方法可以较为客观的从两个层级分别评价现行单台换热器及其组成的换热网络的能效水平。
表4、现行换热网络与理想换热网络能效对比
加热 冷却
实际公用工程用量(kW) 326 456
理想公用工程用量(kW) 53 181
理想节能量(kW) 273 275
潜在能效提升率(%) 83.7 60.3
表5、优化后换热网络中单台换热器的相关参数及能效评价指标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此方法不仅评价了单台换热器的能效水平,还从系统整体考虑了换热网络中冷热能流的能量品位,仅需根据换热器冷热流体进出口温度,即可通过计算分析评价出换热网络整体能效水平。
上述说明示出并描述了本发明的若干优选实施例,但如前所述,应当理解本发明并非局限于本文所披露的形式,不应看作是对其他实施例的排除,而可用于各种其他组合、修改和环境,并能够在本文所述发明构想范围内,通过上述教导或相关领域的技术或知识进行改动。而本领域人员所进行的改动和变化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则都应在本发明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5)

1.一种现行换热器及所组成的换热网络能效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获得换热网络基本构成、冷热流体进出口温度、质量流量及定压比热容的基本信息;
步骤二、使用效率和传热有效度评价单台换热器的能效水平;
步骤三、判断换热网络属于夹点还是阈值问题,指出现行换热网络问题所在,计算现行换热网络潜在能效提升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现行换热器及所组成的换热网络能效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三中,使用夹点技术原理根据换热网络基本构成以及冷热流体的进出口温度、质量流量及定压比热容数据信息判断换热网络是否存在夹点,若存在夹点为夹点问题;若不存在夹点,为阀值问题。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现行换热器及所组成的换热网络能效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若为夹点问题,根据换热网络的数据确定夹点位置,将换热网络分为上下两部分,寻找夹点之上不应设置的冷却公用工程,夹点之下不应设置的加热公用工程以及跨越夹点的换热,取常用夹点温差,进一步分析得到理想换热网络所需最小公用工程量。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现行换热器及所组成的换热网络能效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若为阀值问题,
加热公用工程的热端阀值问题换热网络视为至存在夹点之下部分,指出不应设置加热公用工程,并从换热网络的高温侧开始分配热量,保证较高温度下的冷物流能从热物料获取能量,以过程物流换热取代冷却过程,最终计算分析得到理想换热网络所需最小冷却公用工程;
冷却公用工程的冷端阈值问题换热网络视为只存在夹点之上部分,同理指出不应设置冷却公用工程,最终计算分析得到理想换热网络所需最小加热公用工程量。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现行换热器及所组成的换热网络能效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判断夹点问题包括如下步骤:
S1、分别将所有热流和所有冷流的进、出口温度从小到大排列;
S2、将热流体的温度降低ΔTmin/2,冷流体的温度增加ΔTmin/2进而计算冷热流体的平均温度,
其中,ΔTmin为指定的最小允许传热温差,TH,i和TC,i分别为热流体和冷流体第i组的温度,分别为热流体和冷流体第i组的平均温度;
S3、将所有冷热流体的平均温度从小到大排列;根据平均温度从大到小划分多个温度区间;
S4、计算各个温度区间内的亏缺热量ΔH:
其中,ΔHj为第j温度区间的亏缺热量,CPH,j为第j温度区间的热流体热容流率,CPC,j为第j温度区间的冷流体热容流率;
S5、计算各温度区间的累计热Q*:设第一温度区间的累计热输入则其输出的累计热为第j温度区间的累计热输入为第j温度区间的累计热输出为
S6、计算各温度区间的热通量q:使各温度区间之间的热通量均大于零,从外界输入热量使原来的负值至少变为零,得到最小加热公用工程量设第b温度区间的输入热通量qin,b=0kW,则其输出的热通量为第j温度区间的输入热通量为qin,j=qout,j-1,第j温度区间的输出热通量为最后温度区间输出的热通量为最小冷却公用工程用量qmin
S7、确定夹点位置:在第b-1温度区间和第b温度区间的热通量均为零,此处为夹点。
CN201910062345.2A 2019-01-23 2019-01-23 一种现行换热器及所组成的换热网络能效评价方法 Pending CN10988374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062345.2A CN109883741A (zh) 2019-01-23 2019-01-23 一种现行换热器及所组成的换热网络能效评价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062345.2A CN109883741A (zh) 2019-01-23 2019-01-23 一种现行换热器及所组成的换热网络能效评价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883741A true CN109883741A (zh) 2019-06-14

Family

ID=669264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062345.2A Pending CN109883741A (zh) 2019-01-23 2019-01-23 一种现行换热器及所组成的换热网络能效评价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883741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081288A (zh) * 2022-07-01 2022-09-20 西南石油大学 基于热力学分析夹点技术的天然气换热网络优化方法
CN116893074A (zh) * 2023-08-30 2023-10-17 福建福清核电有限公司 热交换器运行参数的评估方法及其评估装置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46040A (zh) * 2015-05-15 2015-11-11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凝析气田集输工艺系统的能效评价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46040A (zh) * 2015-05-15 2015-11-11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凝析气田集输工艺系统的能效评价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马茹: "油气集输系统用能分析评价",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工程科技Ⅰ辑》 *
魏志强等: "热端阈值问题换热网络设计与应用",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081288A (zh) * 2022-07-01 2022-09-20 西南石油大学 基于热力学分析夹点技术的天然气换热网络优化方法
CN116893074A (zh) * 2023-08-30 2023-10-17 福建福清核电有限公司 热交换器运行参数的评估方法及其评估装置
CN116893074B (zh) * 2023-08-30 2023-11-24 福建福清核电有限公司 热交换器运行参数的评估方法及其评估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Arsenyeva et al. Optimal design of plate-and-frame heat exchangers for efficient heat recovery in process industries
Peng et al. Optimal design approach for the plate-fin heat exchangers using neural networks cooperated with genetic algorithms
Hipólito-Valencia et al. Optimal design of inter-plant waste energy integration
Walmsley et al. Integration of industrial solar and gaseous waste heat into heat recovery loops using constant and variable temperature storage
Hajabdollahi et al. Multi-objective optimization of plain fin-and-tube heat exchanger using evolutionary algorithm
San et al. Heat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of a helical heat exchanger
CN104036115B (zh) 热交换器的一种能效定量评价方法
CN108090307B (zh) 一种基于积分平均温差法的多工况下板翅式换热器通道布局设计方法
Mehrgoo et al. Constructal design and optimization of a dual pressure heat recovery steam generator
Wang et al. A combined method for surface selection and layer pattern optimization of a multistream plate-fin heat exchanger
CN102305553B (zh) 一种火力发电机组凝汽器总体传热系数的确定方法
CN109883741A (zh) 一种现行换热器及所组成的换热网络能效评价方法
Wang et al.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n the thermal performance of multi-stream plate-fin heat exchanger based on genetic algorithm layer pattern design
Shao et al. Multi-objective optimization design of air distribution of grate cooler by entropy generation minimization and genetic algorithm
Jamil et al. A comprehensive design and optimization of an offset strip-fin compact heat exchanger for energy recovery systems
Abbood et al. A combined numerical and visualization tool for utility targeting and heat exchanger network retrofitting
Kang et al. Multi-objective optimization of heat exchanger networks based on analysis of minimum temperature difference and accumulated CO2 emissions
Demirel Retrofit of distillation columns using thermodynamic analysis
Rao et al. Design optimization of shell-and-tube heat exchanger using Rao algorithms and their variants
Li et al. Multi-energy cooperative utilization business models: A case study of the solar-heat pump water heater
Chang et al. An energy hub approach for direct interplant heat integration
Masoumpour et al.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a shell and tube heat exchanger with recovery of mass flow rate
Ağra Sizing and selection of heat exchanger at defined saving–investment ratio
Xu et al. Design and optimization of plate heat exchanger networks
Jiang et al. Energy, economic, environmental and engineering quantity optimization of industrial energy recovery network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Li Wei

Inventor after: Hu Changxing

Inventor before: Li Wei

Inventor before: Yuan Jingcheng

Inventor before: Hu Changxing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818

Address after: Room 302-01, No.255, Tiangao lane, Yinzhou District, Ningbo City, Zhejiang Province

Applicant after: Zhejiang Hongji Energy Environment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315100, Ningbo, Zhejiang province Yinzhou District first South Street Higher Education Park money Hunan Road No. 1

Applicant before: Ningbo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Zhejiang University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614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