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041855B - 一种背对背式组配双列角接触球轴承及其组配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背对背式组配双列角接触球轴承及其组配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041855B
CN105041855B CN201510462437.1A CN201510462437A CN105041855B CN 105041855 B CN105041855 B CN 105041855B CN 201510462437 A CN201510462437 A CN 201510462437A CN 105041855 B CN105041855 B CN 10504185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uter ring
ring
raceway groove
side end
inner 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462437.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041855A (zh
Inventor
宁晋
姜韶峰
范雨晴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uoyang Bearing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uoyang Bearing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uoyang Bearing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Luoyang Bearing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10462437.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041855B/zh
Publication of CN1050418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04185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04185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04185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Rolling Contact Bearin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背对背式组配双列角接触球轴承及其组配方法,包括外圈,外圈的内周面上设有第一内沟道和第二内沟道,外圈中对应套装有第一内圈和第二内圈,两内圈沿前后方向依次布置且顶压接触配合,两内圈的外周面上具有外沟道,两内圈的外沟道与外圈的两个内沟道中对应的填装有钢球,外圈的两端部孔壁均为由外向内尺寸逐渐减小的圆锥形结构以使得外圈的两轴向端面为相背布置的窄边端面。由于取消了内外隔圈,避免内外隔圈的研磨,简化了组配角接触球轴承的预紧力修配工艺,节省了轴向预紧力调整时间,提高预紧力调整的效率。整体式外圈使得整个背对背式组配双列角接触球轴承的安装过程简洁、高效,省去复杂调整步骤,降低安装难度。

Description

一种背对背式组配双列角接触球轴承及其组配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背对背式组配双列角接触球轴承及其组配方法。
背景技术
角接触球轴承在实际应用中,一般都要组配使用,即两套、三套甚至更多套角接触球轴承以一定的配置方式组配在一起使用,基本的组配方式有背对背(即两外圈的宽边端面相对设置)、面对面(即两外圈的窄边端面相对设置)和串联(即一个外圈的窄边端面与另一个外圈的宽边端面相对设置)。具体根据实际工况的需要,选择不同组配方式的组配轴承。
一般的背对背式组配角接触球轴承主要是通过内、外隔圈将两套角接触球轴承串联组配在一起而形成,两套角接触球轴承分别具有内圈、外圈和设在内外圈之间的钢球,使用时再通过外隔圈和内隔圈对轴承进行预紧并使轴承的载荷线相互平行。但这种组配轴承的缺点是客户在使用时预紧力的调整十分繁琐,调整不当会导致轴承寿命缩短,甚至无法工作的现象。另外,由于组配角接触球轴承的轴向预紧力主要由组配角接触球轴承的轴向游隙确定,需要对外隔圈的轴向长度和内隔圈的轴向长度进行研磨才能确定轴向游隙,由于调整轴向预紧力以及研磨隔圈的工艺对工人的技术水平要求高而且工序繁杂,导致组配角接触球轴承安装时工作周期长、效率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背对背式组配双列角接触球轴承,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使用内、外隔圈进行预紧的背对背式组配角接触球轴承预紧操作较为繁琐的技术问题;同时,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组配上述背对背式组配双列角接触球轴承的组配方法。
本发明所提供的背对背式组配双列角接触球轴承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背对背式组配双列角接触球轴承,包括轴向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外圈,外圈的内周面上设有沿前后方向间隔布置的第一内沟道和第二内沟道,外圈中对应套装有与第一内沟道对应的第一内圈和与第二外沟道对应的第二内圈,两内圈沿前后方向依次布置且顶压接触配合,两内圈的外周面上具有外沟道,两内圈的外沟道与外圈的两个内沟道中对应的填装有钢球,外圈的两端部孔壁均为由外向内尺寸逐渐减小的圆锥形结构以使得外圈的两轴向端面为相背布置的窄边端面,两窄边端面中的其中一个为与第一内圈对应的第一窄边端面、另一个为与第二内圈对应的第二窄边端面,每个内圈的两轴向端面分别为与对应的窄边端面朝向相同的外侧端面和与对应的窄边端面朝向相反的内侧端面。
所述的外圈上的两条内沟道在外圈轴向上一一对应的靠近外圈轴向上的两端部布置。
所述的两内圈的设计参数相同。
本发明所提供的组配上述背对背式组配双列角接触球轴承的组配方法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组配如上述的背对背式组配双列角接触球轴承的组配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分别单独的将第一内圈合套在外圈的第一内沟道处和将第二内圈合套在第二内沟道处,外圈支撑在支撑平面上,在将第一内圈单独的合套在外圈中时,外圈的第二窄边端面顶压在支撑平面上,在将第二内圈单独的合套在外圈上时,外圈的第一窄边端面顶压在支撑平面上,第一内圈和第二内圈合套在外圈上时相应内侧端面均朝向所述支撑平面,分别向合套在外圈上的第一内圈和第二内圈施加迫使相应内圈朝向支撑平面移动的相同大小的设定载荷,对应测量在承受设定载荷时第一内圈的内侧端面与所述外圈的第二窄边端面的间距L1和第二内圈的内侧端面与所述外圈的第一窄边端面的间距L2;
步骤二,将L1和L2作和并减去外圈的轴向宽度C得到所述背对背式组配双列角接触球轴承的两内圈的相对两内侧端面的间距H,将所述间距H与所述背对背式组配双列角接触球轴承的设计的轴向游隙Ga做和,得到待磨削厚度b,按照b/2的厚度对两内圈的内侧端面分别进行磨削加工;
步骤三,将磨削加工后的两内圈及相应钢球对应的合套在所述外圈上。
所述的步骤一中,先将外圈的第二窄边端面顶压在支撑平面上并使第一内圈单独的合套在外圈的第一内沟道处,第一内圈的内侧端面朝向所述支撑平面,在第一内圈承受设定载荷时测量所述的间距L1,然后将第一内圈拆下,并将外圈翻转以使外圈的第一窄边端面顶压在支撑平面上,将第二内圈单独的合套在外圈的第二外沟道处,第二内圈的内侧端面朝向所述支撑平面,在第二内圈承受设定载荷时测量所述的间距L2。
所述的支撑平面设在垫块上。
本发明所提供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所提供的背对背式组配双列角接触球轴承中,外圈设有双沟道,并与两分体设置的内圈套装在一起,装配时,在保证外圈强度的情况下,可省去外隔圈,从而可消除现有的两外圈以及外隔圈端面平行差和平面度带来的误差,提高背对背式组配双列角接触球轴承的整体刚度。并且,由于取消了内外隔圈,避免内外隔圈的研磨,简化了组配角接触球轴承的预紧力修配工艺,节省了轴向预紧力调整时间,提高预紧力调整的效率。整体式的外圈使得整个背对背式组配双列角接触球轴承的安装过程更加简洁、高效,省去复杂的调整步骤,降低轴承安装难度。
本发明所提供的组配方法中,通过分别单独的将第一内圈合套在外圈的第一内沟道处和将第二内圈合套在外圈的第二内沟道处,可通过测量得到的两内圈的内侧端面与外圈的相应窄边端面的间距,进而计算得到待磨削厚度,根据该厚度均分的对两内圈的内侧端面分别进行磨削加工,从而保证组配完成的背对背式组配双列角接触球轴承的轴向游隙达到设计要求,整个组配方法操作简单,测量方便,组配效率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所提供的背对背式组配双列角接触球轴承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外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将第一内圈单独合套在外圈的第一内沟道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将第二内圈单独合套在外圈的第二外沟道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所示,一种背对背式组配双列角接触球轴承的实施例,该实施例中的背对背式组配双列角接触球轴承包括轴向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外圈1,外圈1的内周面上设有沿前后方向间隔布置的第一内沟道和第二内沟道,外圈上的两条内沟道在外圈轴向上一一对应的靠近外圈轴向上的两端部布置。外圈1中对应套装有与第一内沟道对应的第一内圈4和与第二外沟道对应的第二内圈5,两内圈沿前后方向依次布置且顶压接触配合,两内圈的外周面上具有外沟道,两内圈的外沟道与外圈的两个内沟道中对应的填装有钢球3,在外圈和两内圈之间还分别设有钢球保持器2。
本实施例中,外圈1的两条内沟道的设计参数与两内圈的外沟道的设计参数相对应,均与钢球3的半径参数对应。这样,在将两内圈合套在整体式的外圈1上时,使得外圈1的两条内沟道、两内圈的外沟道与钢球形成的载荷线向轴承的中心轴线汇合形成背对背式安装的组配结构。
本实施例中,外圈1的两端部孔壁均为由外向内尺寸逐渐减小的圆锥形结构以使得外圈1的两轴向端面为相背布置的窄边端面,两窄边端面中的其中一个为与第一内圈4对应的第一窄边端面1.1、另一个为与第二内圈5对应的第二窄边端面1.2,每个内圈的两轴向端面分别为与对应的窄边端面朝向相同的外侧端面和与对应的窄边端面朝向相反的内侧端面。
本实施例中,两内圈的设计参数相同,在其他实施例中,两内圈的设计参数也可以不同。
本实施例中,外圈采用整体时结构,在外圈上设置两条内沟道以与两个内圈相配合,省去了现有的两个外圈及外隔圈的结构,简化了背对背式组配双列角接触球轴承的整体结构。
本实施例中,钢球通过钢球保持器沿圆周方向均布在内圈的外沟道和外圈的内沟道中。在其他实施例中,钢球也可以通过设在内圈的外沟道和外圈的内沟道中的相应凹坑对应的沿圆周方向均布在内圈的外沟道和外圈的内沟道中。
本发明所提供的背对背式组配双列角接触球轴承中,取消了内外隔圈,减小了轴承宽度,节约了空间,使得在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选用较大尺寸的钢球,有利于提供轴承刚性。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组配上述背对背式组配双列角接触球轴承的组配方法的,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分别单独的将第一内圈4合套在外圈1的第一内沟道11处和将第二内圈5合套在第二内沟道12处,外圈1支撑在支撑平面71上,在将第一内圈4单独的合套在外圈1中时,外圈1的第二窄边端面1.2顶压在支撑平面71上,在将第二内圈5单独的合套在外圈1上时,外圈1的第一窄边端面1.1顶压在支撑平面71上,第一内圈4和第二内圈5合套在外圈1上时相应内侧端面均朝向所述支撑平面71,分别向合套在外圈1上的第一内圈4和第二内圈5施加迫使相应内圈朝向支撑平面71移动的相同大小的设定载荷,对应测量在承受设定载荷时第一内圈4的内侧端面与所述外圈1的第二窄边端面1.2的间距L1和第二内圈5的内侧端面与所述外圈的第一窄边端面1.1的间距L2;
步骤二,将L1和L2作和并减去外圈的轴向宽度C得到所述背对背式组配双列角接触球轴承的两内圈的相对两内侧端面的间距H,将所述间距H与所述背对背式组配双列角接触球轴承的设计的轴向游隙Ga做和,得到待磨削厚度b,按照b/2的厚度对两内圈的内侧端面分别进行磨削加工;
步骤三,将磨削加工后的两内圈及相应钢球对应的合套在所述外圈上。
上述组配方法中的支撑平面71设在垫块7上。在将第一内圈4合套在外圈1的第一内沟道11处时,使外圈1的第二窄边端面1.2支撑顶压在垫块7的支撑平面71上,此时,外圈1的第一窄边端面1.1远离所述支撑平面71布置。而在将第二内圈5合套在外圈1的第二内沟道12处时,使外圈1的第一窄边端面1.1顶压在垫块7的支撑平面71上。此时,外圈1的第二窄边端面1.2所述支撑平面71布置。
所述的步骤一中,先将外圈的第二窄边端面顶压在支撑平面上并使第一内圈单独的合套在外圈的第一内沟道处,第一内圈的内侧端面朝向所述支撑平面,在第一内圈承受设定载荷时测量所述的间距L1,然后将第一内圈拆下,并将外圈翻转以使外圈的第一窄边端面顶压在支撑平面上,将第二内圈单独的合套在外圈的第二外沟道处,第二内圈的内侧端面朝向所述支撑平面,在第二内圈承受设定载荷时测量所述的间距L2。
上述组配方法的实施例中,先将第一内圈单独的合套在外圈上,并使外圈的第二窄边端面顶压在支撑平面上,测量第一内圈的内侧端面与外圈的第二窄边端面之间的间距L1。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先将第二内圈合套在外圈的第二内沟道处,此时,需要使外圈的第一窄边端面顶压在支撑平面上,测量第二内圈的内侧端面与外圈的第一窄边端面之间的距离L2,然后将第二内圈拆除,将外圈翻转,以使得外圈的第二窄边端面顶压在支撑平面上,再将第一内圈合套在外圈的第一内沟道处,测量第一内圈的内侧端面与外圈的第二窄边端面之间的间距L1。

Claims (6)

1.一种背对背式组配双列角接触球轴承,其特征在于:包括轴向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外圈,外圈的内周面上设有沿前后方向间隔布置的第一内沟道和第二内沟道,外圈中对应套装有与第一内沟道对应的第一内圈和与第二内沟道对应的第二内圈,两内圈沿前后方向依次布置且顶压接触配合,两内圈的外周面上具有外沟道,所述第一内沟道、第二内沟道和外沟道均为中部低于两边的弧形内凹结构,外圈的两条内沟道的设计参数与两内圈的外沟道的设计参数相对应,均与钢球的半径参数对应,两内圈合套在整体式的外圈上时,外圈的两条内沟道、两内圈的外沟道与钢球形成的载荷线向轴承的中心轴线汇和形成背对背式安装的组配结构,两内圈的外沟道与外圈的两个内沟道中对应的填装有钢球,外圈的两端部孔壁均为由外向内尺寸逐渐减小的圆锥形结构以使得外圈的两轴向端面为相背布置的窄边端面,两窄边端面中的其中一个为与第一内圈对应的第一窄边端面、另一个为与第二内圈对应的第二窄边端面,每个内圈的两轴向端面分别为与对应的窄边端面朝向相同的外侧端面和与对应的窄边端面朝向相反的内侧端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对背式组配双列角接触球轴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圈上的两条内沟道在外圈轴向上一一对应的靠近外圈轴向上的两端部布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背对背式组配双列角接触球轴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两内圈的设计参数相同。
4.一种组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对背式组配双列角接触球轴承的组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分别单独的将第一内圈合套在外圈的第一内沟道处和将第二内圈合套在第二内沟道处,所述第一内沟道、第二内沟道和外沟道均为中部低于两边的弧形内凹结构,外圈的两条内沟道的设计参数与两内圈的外沟道的设计参数相对应,均与钢球的半径参数对应,两内圈合套在整体式的外圈上时,外圈的两条内沟道、两内圈的外沟道与钢球形成的载荷线向轴承的中心轴线汇和形成背对背式安装的组配结构,外圈支撑在支撑平面上,在将第一内圈单独的合套在外圈中时,外圈的第二窄边端面顶压在支撑平面上,在将第二内圈单独的合套在外圈上时,外圈的第一窄边端面顶压在支撑平面上,第一内圈和第二内圈合套在外圈上时相应内侧端面均朝向所述支撑平面,分别向合套在外圈上的第一内圈和第二内圈施加迫使相应内圈朝向支撑平面移动的相同大小的设定载荷,对应测量在承受设定载荷时第一内圈的内侧端面与所述外圈的第二窄边端面的间距L1和第二内圈的内侧端面与所述外圈的第一窄边端面的间距L2;
步骤二,将L1和L2作和并减去外圈的轴向宽度C得到所述背对背式组配双列角接触球轴承的两内圈的相对两内侧端面的间距H,将所述间距H与所述背对背式组配双列角接触球轴承的设计的轴向游隙Ga做和,得到待磨削厚度b,按照b/2的厚度对两内圈的内侧端面分别进行磨削加工;
步骤三,将磨削加工后的两内圈及相应钢球对应的合套在所述外圈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对背式组配双列角接触球轴承的组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一中,先将外圈的第二窄边端面顶压在支撑平面上并使第一内圈单独的合套在外圈的第一内沟道处,第一内圈的内侧端面朝向所述支撑平面,在第一内圈承受设定载荷时测量所述的间距L1,然后将第一内圈拆下,并将外圈翻转以使外圈的第一窄边端面顶压在支撑平面上,将第二内圈单独的合套在外圈的第二外沟道处,第二内圈的内侧端面朝向所述支撑平面,在第二内圈承受设定载荷时测量所述的间距L2。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背对背式组配双列角接触球轴承的组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撑平面设在垫块上。
CN201510462437.1A 2015-07-31 2015-07-31 一种背对背式组配双列角接触球轴承及其组配方法 Active CN10504185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462437.1A CN105041855B (zh) 2015-07-31 2015-07-31 一种背对背式组配双列角接触球轴承及其组配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462437.1A CN105041855B (zh) 2015-07-31 2015-07-31 一种背对背式组配双列角接触球轴承及其组配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041855A CN105041855A (zh) 2015-11-11
CN105041855B true CN105041855B (zh) 2018-07-10

Family

ID=544487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462437.1A Active CN105041855B (zh) 2015-07-31 2015-07-31 一种背对背式组配双列角接触球轴承及其组配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04185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909676A (zh) * 2016-07-01 2016-08-31 江苏儒豪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转向器用双列深沟球轴承
CN106050944B (zh) * 2016-08-08 2018-09-25 洛阳轴承研究所有限公司 一种双列角接触球轴承的装配方法及装配工装
CN106438710B (zh) * 2016-08-31 2019-01-22 洛阳轴承研究所有限公司 双沟道外圈串联式组配角接触球轴承的组配方法
CN106224374B (zh) * 2016-08-31 2018-11-16 洛阳轴承研究所有限公司 角接触球轴承、轴承组件及其制造方法、组配方法
CN106595427A (zh) * 2016-12-15 2017-04-26 中航工业哈尔滨轴承有限公司 双内圈双列角接触球轴承的内圈组配凸出量检测方法
CN108253015A (zh) * 2016-12-29 2018-07-06 优必胜(上海)精密轴承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无油空压机用轴承
CN113685434B (zh) * 2021-08-24 2023-04-07 洛阳轴承研究所有限公司 一种配对轴承预紧力的控制方法及测量仪
CN113983071B (zh) * 2021-09-30 2023-06-23 洛阳轴承研究所有限公司 利用预紧力选配面对面及背对背组配轴承隔圈的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986754A (en) * 1975-08-18 1976-10-19 The Torrington Company Bearing with axial fit-up ring
CN202118106U (zh) * 2011-06-20 2012-01-18 常州市武进永达机械轴承有限公司 双列角接触球轴承
CN203362814U (zh) * 2013-07-12 2013-12-25 上虞市万里汽车轴承有限公司 一种双列角接触球轴承
CN204061559U (zh) * 2014-08-29 2014-12-31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背对背角接触球轴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041855A (zh) 2015-11-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041855B (zh) 一种背对背式组配双列角接触球轴承及其组配方法
US9541126B2 (en) Large rolling bearing
WO2022016832A1 (zh) 一种适用于轴向及径向偏载工况的调心滚子轴承及热处理工艺
CN110725865B (zh) 组合轴承的组装方法
CN105041854B (zh) 一种串联式组配双列角接触球轴承及其组配方法
CN105041853A (zh) 一种面对面式组配角接触球轴承及其组配方法
CN106438710B (zh) 双沟道外圈串联式组配角接触球轴承的组配方法
CN105114447A (zh) 一种面对面式组配双列角接触球轴承及其组配方法
CN105041852B (zh) 一种串联式组配角接触球轴承及其组配方法
CN108105256A (zh) T形沟直角接触分体式变桨轴承
CN202144830U (zh) 一种力矩轴承
CN202402469U (zh) 单向推力轴承
CN103807287A (zh) 整体式套圈四点接触球轴承几何设计方法
CN203412933U (zh) 一种平面轴承
CN201908951U (zh) 六排滚柱式回转支承
CN104930053A (zh) 一种圆柱滚子轴承
CN202140420U (zh) 一种高精度双列球轴承
CN203756727U (zh) 一种耐磨轴承
CN204175801U (zh) 一种防止轴承内圈打滑的结构
CN107013566B (zh) 自润滑重载支承滑套
CN201991926U (zh) 一种搅拌机用滚珠轴承
CN206144993U (zh) 高压油泵滚轮用圆柱滚子轴承
CN205639324U (zh) 轧机轴承
CN209781462U (zh) 一种易安装承载力强的圆锥滚子轴承
CN104565028A (zh) 可调心圆柱滚子轴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80510

Address after: 471000 No. 1 axis research road, Jianx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ustrial Park, Luoyang, Henan

Applicant after: Luoyang Bearing Research Institute

Address before: 471039 Fenghua Road 6, hi tech Development Zone, Luoyang, Henan.

Applicant before: Zhouy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Luoyang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