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023648A - 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以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以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023648A
CN105023648A CN201410854157.0A CN201410854157A CN105023648A CN 105023648 A CN105023648 A CN 105023648A CN 201410854157 A CN201410854157 A CN 201410854157A CN 105023648 A CN105023648 A CN 10502364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insulated electric
electric conductors
signal transmission
differential sig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854157.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得天
小林正则
秋山理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roterial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Metal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Metals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Metal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02364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02364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11/00Communication cables or conductors
    • H01B11/18Coaxial cables; Analogous cables having more than one inner conductor within a common outer conductor
    • H01B11/20Cables having a multiplicity of coaxial lines
    • H01B11/203Cables having a multiplicity of coaxial lines forming a flat arrangement

Landscapes

  • Insulated Conductor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mmunication Cab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以及其制造方法,即,弯曲时在两根绝缘电线难以产生传输路径长差,而能够将在两根绝缘电线之间产生的对内延迟时间差维持为较小,而且两根绝缘电线之间的距离遍及电缆长边方向固定,从而与以往相比能够提高传输几GHz以上的高频信号时的衰减特性。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100)具备并列接触地配置的两根绝缘电线(101)和相对于两根绝缘电线(101)纵向配置的排扰线(102),两根绝缘电线(101)除了它们的接触部(103)之外,由融合层(104)覆盖而一体化。

Description

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以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以差动方式传输几GHz以上的高频信号的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以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当传输几GHz以上的高频信号时,采用了以两根绝缘电线传输相位反转的两个信号、并且在其接收端将两个信号的差分合成并输出的差动方式。根据差动方式,由于在两根绝缘电线流动的电流的朝向是相反方向,所以能够减少向外部放射的电磁波,并且由于噪音在两根绝缘电线相等地重叠,所以能够使噪音的影响在该接收端抵消。
以往,作为用于以差动方式传输几GHz以上的高频信号的传输路径,公知有如下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300,即、如图3所示,具备:并列接触地配置的两根绝缘电线301;和与两根绝缘电线301双方接触地配置的排扰线302,两根绝缘电线301和排扰线302经由形成于绝缘电线301的最外侧的融合层303相互接合(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300中,由于两根绝缘电线301和排扰线302经由形成于绝缘电线301的最外侧的融合层303相互接合,所以即使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300弯曲,在两根绝缘电线301也难以产生传输路径长差,从而能够减小在绝缘电线301之间产生的对内延迟时间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346566号公报
然而,以往技术的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300中,为了经由融合层303相互接合两根绝缘电线301和排扰线302,需要一边使两根绝缘电线301和排扰线302经由融合层303接触,一边使融合层303熔融,但此时,融合层303不一定遍及电缆长边方向均匀地熔融。
在融合层303未遍及电缆长边方向均匀地熔融的情况下,介于两根绝缘电线301之间的融合层303的量在电缆长边方向有不均衡,从而两根绝缘电线301之间的距离在电缆长边方向上有偏差。
若两根绝缘电线301之间的距离在电缆长边方向上有偏差,则在两根绝缘电线301之间产生的对内延迟时间差变大,从而在利用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300传输几GHz以上的高频信号时的衰减特性显著恶化。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如下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以及其制造方法,即、弯曲时在两根绝缘电线难以产生传输路径长差,而能够将在两根绝缘电线之间产生的对内延迟时间差维持为较小,而且两根绝缘电线之间的距离遍及电缆长边方向固定,从而与以往相比能够提高传输几GHz以上的高频信号时的衰减特性。
为了实现该目的而完成的本发明是一种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其具备:并列接触地配置的两根绝缘电线;和相对于上述两根绝缘电线纵向配置的排扰线,上述两根绝缘电线除了它们接触的部分之外,由融合层覆盖而一体化。
也可以构成为,还具备在上述两根绝缘电线的周围一并卷绕的压紧带。
也可以构成为,上述压紧带在最内侧具有热塑性融合层,上述融合层是对卷绕有上述压紧带的上述两根绝缘电线进行加热使上述热塑性融合层熔融并使其蔓延在上述两根绝缘电线的周围而形成的。
也可以构成为,上述压紧带在最外侧具有屏蔽层而成,上述排扰线与上述屏蔽层的外表面接触地配置。
也可以构成为,上述绝缘电线在信号线导体的周围形成有绝缘层,上述绝缘层由发泡层构成。
也可以构成为,还具备在上述两根绝缘电线的周围且在最外侧一并卷绕的封套带。
另外,本发明是一种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的制造方法,其具备:使两根绝缘电线并列接触地配置的工序;在上述两根绝缘电线的周围一并卷绕在最内侧具有热塑性融合层的压紧带的工序;以及对卷绕有上述压紧带的上述两根绝缘电线进行加热使上述热塑性融合层熔融并使其蔓延在上述两根绝缘电线的周围,从而除了上述两根绝缘电线接触的部分之外,由融合层覆盖上述两根绝缘电线而一体化的工序。
发明的效果如下。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如下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以及其制造方法,即,弯曲时在两根绝缘电线难以产生传输路径长差,而能够将在两根绝缘电线之间产生的对内延迟时间差维持为较小,而且两根绝缘电线之间的距离遍及电缆长边方向固定,从而与以往相比能够提高传输几GHz以上的高频信号时的衰减特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的剖面示意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的剖面示意图,是表示形成融合层前的状态的图。
图3是表示以往技术的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的剖面示意图。
符号的说明
100—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101—绝缘电线,102—排扰线,103—接触部,104—融合层,105—信号线导体,106—绝缘层,107—压紧带,108—热塑性融合层,109—屏蔽层,110—加强层。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的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100具备:并列接触地配置的两根绝缘电线101;和相对于两根绝缘电线101纵向配置的排扰线102。
两根绝缘电线101除了它们所接触的部分(以下,仅称作接触部103)之外,由融合层104覆盖而一体化。换句话说,两根绝缘电线101经由融合层104相互接触,并且在接触部103不介有融合层104而相互接触。
这些绝缘电线101在信号线导体105的周围形成绝缘层106而成。绝缘电线101中,剖视的情况下信号线导体105沿电缆长边方向配置于绝缘层106的大致中心,信号线导体105相对于绝缘电线101的外径基本不偏芯,并且绝缘层106的外径遍及电缆长边方向大致固定。
这样,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100中,能够使两根绝缘电线101之间的距离、即两根信号线导体105之间的距离遍及电缆长边方向大致固定,与以往相比能够减小在两根绝缘电线之间产生的对内延迟时间差,从而与以往相比,在传输几GHz以上的高频信号时的衰减特性难以恶化。
信号线导体105优选由通过捻合多根信号线导线(素線)而形成的捻线构成。由此,与信号线导体105由一根信号线导线构成的情况、即由单线构成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信号线导体105的挠性、耐弯曲性。
绝缘层106可以由在信号线导体105的周围仅挤压覆盖氟化乙烯树脂等而形成的实心层构成,但优选由在信号线导体105的周围挤压覆盖物理发泡或者化学发泡后的氟化乙烯树脂等而形成的发泡层构成。由此,与绝缘层106由实心层构成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介电常数,从而能够得到适合传输几GHz以上的高频信号的绝缘电线101。
排扰线102优选由捻合多根接地线导线而形成的捻线构成。由此,与排扰线102由一根接地线导线构成的情况、即由单线构成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排扰线102的挠性、耐弯曲性。
另外,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的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100除上述之外,优选还具备在两根绝缘电线101的周围一并卷绕的压紧带107。由此,阻碍两根绝缘电线101和排扰线102相互接触,能够防止如以往技术的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300那样、绝缘电线301因压紧排扰线302时的力被压扁而变形,从而能够抑制两根绝缘电线101之间的距离、两根绝缘电线101与排扰线102之间的距离在电缆长边方向上有偏差。
结果,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100中,即使在绝缘层106由硬度比实心层的硬度低的发泡层构成的情况下,绝缘层106也难以因压紧排扰线102时的力变形,从而能够抑制两根绝缘电线之间产生的对内延迟时间差变大。
图2中表示形成图1的融合层104前的状态。如图2所示,在两根绝缘电线101的周围刚一并卷绕后的压紧带107在最内侧具有热塑性融合层108,融合层104是对卷绕有压紧带107的两根绝缘电线101进行加热而使热塑性融合层108熔融,并且使其蔓延在两根绝缘电线101的周围而形成。换句话说,通过对卷绕有压紧带107的两根绝缘电线101进行加热,来使热塑性融合层108熔融并利用毛细管现象使其蔓延在两根绝缘电线101的周围而成为融合层104。
热塑性融合层108优选由丙烯酸系粘接剂构成。由此,在加热时不会使绝缘层106熔融,而仅使热塑性融合层108熔融,从而能够形成融合层104。
此时,由于两根绝缘电线101在接触部103相互不空开间隙地接触,所以热塑性融合层108不蔓延到接触部103,从而融合层104不介于两根绝缘电线101之间的接触部103。
结果,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100中,能够利用融合层104使两根绝缘电线101一体化,并且能够使两根绝缘电线101之间的距离遍及电缆长边方向大致固定。
压紧带107在最外侧具有屏蔽层109,排扰线102优选与屏蔽层109的外表面接触地配置。由此,遍及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100的整周可确保接地,从而与仅利用排扰线102确保接地的情况相比,两根信号线导体105与接地的距离难以变化,进而在两根绝缘电线之间产生的对内延迟时间差难以变大。
此外,以往技术的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300中,由于两根绝缘电线301和排扰线302经由融合层303相互接合,所以在实施末端处理时,难以从两根绝缘电线301仅使排扰线302分支出来。
与此相对,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100中,由于在两根绝缘电线101与排扰线102之间介有压紧带107,所以两根绝缘电线101和排扰线102不经由融合层104相互接合,从而在实施末端处理时,能够容易从两根绝缘电线101使排扰线102分支出来。
另外,以往技术的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300中,由于两根绝缘电线301接触的部分的整体由融合层303稳固地固定,所以在实施末端处理时,难以使两根绝缘电线301分支。
与此相对,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100中,由于融合层104不介于接触部103,两根绝缘电线101因在其周围蔓延热塑性融合层108而形成的融合层104而仅在图示上下的一部分接合,所以在实施末端处理时,能够容易使两根绝缘电线101分支。
这样,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100中,与以往技术的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300相比能够大幅度提高末端处理性。
这些热塑性融合层108和屏蔽层109优选在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等构成的加强层110的表层和里层分开设置。由此,在热塑性融合层108熔融而形成融合层104之后,加强层110也以遍及屏蔽层109的内表面的整周接触的状态残存,从而屏蔽层109不会因弯曲时的应力等而切断,进而能够维持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100的屏蔽特性。
如至此说明那样,根据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100,弯曲时在两根绝缘电线101难以产生传输路径长差,而能够将在两根绝缘电线101之间产生的对内延迟时间差维持为较小,而且两根绝缘电线101之间的距离遍及电缆长边方向固定,从而与以往相比能够提高传输几GHz以上的高频信号时的衰减特性。

Claims (7)

1.一种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其特征在于,具备:
并列接触地配置的两根绝缘电线;以及
相对于上述两根绝缘电线纵向配置的排扰线,
上述两根绝缘电线除了它们接触的部分之外,由融合层覆盖而一体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在上述两根绝缘电线的周围一并卷绕的压紧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其特征在于,
上述压紧带在最内侧具有热塑性融合层,
上述融合层是对卷绕有上述压紧带的上述两根绝缘电线进行加热使上述热塑性融合层熔融并且使其蔓延在上述两根绝缘电线的周围而形成的。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其特征在于,
上述压紧带在最外侧具有屏蔽层,
上述排扰线与上述屏蔽层的外表面接触地配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其特征在于,
上述绝缘电线在信号线导体的周围形成有绝缘层而成,
上述绝缘层由发泡层构成。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在上述两根绝缘电线的周围且在最外侧一并卷绕的封套带。
7.一种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具备:
使两根绝缘电线并列接触地配置的工序;
在上述两根绝缘电线的周围一并卷绕在最内侧具有热塑性融合层的压紧带的工序;以及
对卷绕有上述压紧带的上述两根绝缘电线进行加热使上述热塑性融合层熔融并且使其蔓延在上述两根绝缘电线的周围,从而除了上述两根绝缘电线接触的部分之外,由融合层覆盖上述两根绝缘电线而一体化的工序。
CN201410854157.0A 2014-04-25 2014-12-31 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以及其制造方法 Pending CN10502364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91144 2014-04-25
JP2014091144A JP2015210920A (ja) 2014-04-25 2014-04-25 差動信号伝送用ケーブ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023648A true CN105023648A (zh) 2015-11-04

Family

ID=543354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854157.0A Pending CN105023648A (zh) 2014-04-25 2014-12-31 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以及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150310965A1 (zh)
JP (1) JP2015210920A (zh)
CN (1) CN105023648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919189A (zh) * 2016-10-05 2018-04-17 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平行对线缆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0010577A (ja) * 2018-07-12 2020-01-16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2心平行シールド電線の配索構造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3521611A (ja) * 2010-08-31 2013-06-10 スリーエム イノベイティブ プロパティズ カンパニー 誘導性間隔のある遮蔽電気ケーブル
EP2685466B1 (en) * 2010-08-31 2019-11-20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Cable assembly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919189A (zh) * 2016-10-05 2018-04-17 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平行对线缆
CN107919189B (zh) * 2016-10-05 2022-05-27 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平行对线缆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5210920A (ja) 2015-11-24
US20150310965A1 (en) 2015-10-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406206B (zh) 导电线及其布线结构
CN202584914U (zh) 差动信号用电缆
CN102044315B (zh) 差分信号用电缆以及使用它的传输电缆
US20140299349A1 (en) High-speed signal transmission cable
CN105047301B (zh) 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以及差动信号传输用集合电缆
JP2018508946A5 (zh)
JP2016103398A (ja) シールドケーブル
US20090260847A1 (en) Data Transmission Cable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a Data Transmission Cable
JP2018181591A (ja) 二芯平行ケーブル
CN102237156A (zh) 屏蔽电缆
CN103918129A (zh) 屏蔽线的编织屏蔽层与加蔽线之间的连接方法及其连接结构
RU2014118477A (ru) Цельный стык для изолированных проводников
CN104252915A (zh) 差分信号传送用电缆
CN202771829U (zh) 差动信号传输用缆线及使用其的线束
JP2015185527A (ja) 2芯平行電線
CN105023648A (zh) 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以及其制造方法
CN103219576B (zh) 一种射频同轴电缆的生产工艺
CN104752852A (zh) 线缆组件及其制造方法
TWI375234B (en) Coaxial cable including tubular bimetallic inner layer with bevelled edge joint and associated methods
CN103443874B (zh) 具有屏蔽件的星绞电缆
CN108352225A (zh) 数据线缆以及数据线缆在机动车中的用途
CN104078141A (zh) 扁平电缆
CN201527841U (zh) 低损耗半柔性电缆
WO2012136822A3 (de) Elektrische leitung zum übertragen von datensignalen
CN103401085B (zh) 一种用于高清视频/音频播放设备的hdmi接口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