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012714A - 一种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012714A
CN105012714A CN201510522829.2A CN201510522829A CN105012714A CN 105012714 A CN105012714 A CN 105012714A CN 201510522829 A CN201510522829 A CN 201510522829A CN 105012714 A CN105012714 A CN 10501271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rts
radix
chinese medicine
stomach
medicine prepar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52282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佃场
梁轶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ublication of CN1050127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012714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Medicines Containing Plant Substan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中药制剂,所述中药制剂中各种原料药为:北沙参、麦冬、当归、生地、枸杞子、川楝子、白芍、炙甘草、珍珠粉、牡蛎、海螵蛸、厚朴、玫瑰花、佛手、火麻仁、瓜蒌仁、石斛、知母和黄连,回心草,蛞蝓,地菍根。本发明具有养阴益胃、养血、理气和中,缓急止痛,增加胃粘膜的保护能力,增加胃肠蠕动、润肠通便和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配方简单、制作工艺简便、安全、毒副作用小、成本低廉,能直达病灶,治愈时间短、愈后不易复发等。

Description

一种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中药制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是消化道的常见病,一般认为指的是任何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炎症,常伴有上皮损伤和细胞再生。胃黏膜对损害的反应涉及上皮损伤(damage)、黏膜炎症(inflammation)和上皮细胞再生(regeneration)等过程。
我国2006年达成的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中采纳了国际上新悉尼系统(Update Sydney system)的分类方法,根据病理组织学改变和病变在胃的分布部位,结合可能病因,将慢性胃炎分成非萎缩性(以往称浅表性、non—atrophic)、萎缩性(atrophic)和特殊类型(special forms)三大类。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是指不伴有胃黏膜萎缩性改变、胃黏膜层见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的慢性炎症细胞浸润的慢性胃炎。根据炎症分布的部位,可再分为胃窦胃炎、胃体胃炎和全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首先发生胃窦胃炎,然后逐渐向胃近端扩展为全胃炎,全胃炎发展与否及发展快慢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和地区差异;自身免疫引起的慢性胃炎主要表现为胃体胃炎。自身免疫性胃炎在北欧多见,在我国仅有少数报道。由幽门螺杆菌引起的慢性胃炎流行情况则因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流行情况而异。幽门螺杆菌感染呈世界范围分布,一般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发展中国家高于发达国家,感染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男女差异不大。我国属幽门螺杆菌高感染率国家,估计人群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在45%~70%左右。人是目前唯一被确认的幽门螺杆菌传染源。一般认为通过人与人之间密切接触的口口或粪口传播是幽门螺杆菌的主传播途径。流行病学研究资料显示经济落后、居住环境差及不良卫生习惯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呈正相关。因为幽门螺杆菌感染几乎无例外地引起胃黏膜炎症,感染后机体一般难以将其清除而变成慢性感染,因此人群中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胃炎患病率与该人群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是平行的。但由幽门螺杆菌感染发展而来的慢性多灶萎缩性胃炎的患病率则并不一定与人群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平行,而往往与当地的胃癌患病率呈平行关系。总体来说,幽门螺杆菌感染、饮食和环境因素、自身免疫和其他因素如幽门括约肌功能不全时含胆汁和胰液的十二指肠液反流入胃,可削弱胃黏膜屏障功能;其他外源因素,如酗酒、服用NSAID等药物、某些刺激性食物等均可反复损伤胃黏膜。理论上这些因素均可各自或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协同作用而引起或加重胃黏膜慢性炎症,但目前尚缺乏系统研究的证据。慢性胃炎的过程是胃黏膜损伤与修复的慢性过程,主要组织病理学特征是炎症、萎缩和肠化生。炎症表现为黏膜层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的慢性炎症细胞浸润,幽门螺杆菌引起的慢性胃炎常见淋巴滤泡形成。当见有中性粒细胞浸润时显示有活动性炎症,称为慢性活动性胃炎,多提示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在不同类型胃炎上述病理改变在胃内的分布不同。幽门螺杆菌引起的慢性胃炎,炎症弥漫性分布,但以胃窦为重。由幽门螺杆菌引起的慢性胃炎多数患者无症状;有症状者表现为上腹痛或不适、上腹胀、早饱、嗳气、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这些症状之有无及严重程度与慢性胃炎的内镜所见及组织病理学改变并无肯定的相关性自身免疫性胃炎患者可伴有贫血,在典型恶性贫血时除贫血外还可伴有维生素B12缺乏的其他临床表现。胃镜检查并同时取活组织作病理组织学检查是诊断慢性胃炎的最可靠方法。内镜下非萎缩性胃炎可见红斑(点、片状或条状)、黏膜粗糙不平、出血点/斑、黏膜水肿、渗出等基本表现。疑为自身免疫性胃炎者应检测血PCA和IFA,如为该病PCA多呈阳性,伴恶性贫血时IFA多呈阳性。血清维生素Blz浓度测定及维生素B,z吸收试验有助恶性贫血诊断。胃痛,又称胃脘痛。中医认为胃痛是由于胃气阻滞,胃络瘀阻,胃失所养,不通则痛导致的以上腹胃脘部发生疼痛为主症的一种脾胃肠病证。古典医籍中对本病的论述始见于《内经》。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谓:“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痛,食饮不下。”《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也说:“厥阴司天,风淫所胜,民病胃脘当心而痛。”说明胃痛与木气偏胜,肝胃失和有关。《素问,举痛论篇》还阐发了寒邪入侵,引起气血壅滞不通而作胃痛的机理。《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曰:“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其中的“心中疼”,即是胃痛,此为后世辨治寒热错杂胃痛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济生方·腹痛门》对胃痛的病因作了较全面的论述:九种心痛“名虽不同,而其所致皆因外感,内沮七情,或饮啖生冷果实之类,使邪气搏于正气,邪正交击,气道闭塞,郁于中焦,遂成心痛”。 金元时期,《兰室秘藏,卷二》立“胃脘痛”一门,论其病机,则多系饮食劳倦而致脾胃之虚,又为寒邪所伤导致。论其治法,大旨不外益气、温中、理气、和胃等。《丹溪心法·心脾痛》谓:“大凡心膈之痛,须分新久,若明知身受寒气,口吃冷物而得病者,于初得之时,当与温散或温利之药;若病之稍久则成郁,久郁则蒸热,热久必生火,……。”胃痛亦有属热之说,至丹溪而畅明。胃痛与心痛的混淆引起了明代医家的注意,如明代《证治准绳·心痛胃脘痛》中写道:“或问丹溪言心痛即胃脘痛然乎?曰心与胃各一脏,其病形不同,因胃脘痛处在心下,故有当心而痛之名,岂胃脘痛即心痛哉?”《医学正传,胃脘痛》更进一步指出前人以胃痛为心痛之非:“古方九种心痛,……详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实不在心也。”从而对两病进行了较为明确的区分。胃痛的病因主要为外感寒邪,饮食所伤,情志不遂,脾胃虚弱等。①寒邪客胃寒属阴邪,其性凝滞收引。胃脘上部以口与外界相通,气候寒冷,寒邪由口吸人,或脘腹受凉,寒邪直中,内客于胃,或服药苦寒太过,或寒食伤中,致使寒凝气滞,胃气失和,胃气阻滞,不通则痛。正如《素问,举痛论篇》所说:“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② 饮食伤胃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其气以和降为顺,故胃痛的发生与饮食不节关系最为密切。若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损伤脾胃,饮食停滞,致使胃气失和,胃中气机阻滞,不通则痛;或五味过极,辛辣无度,或恣食肥甘厚味,或饮酒如浆,则伤脾碍胃,蕴湿生热,阻滞气机,以致胃气阻滞,不通则痛,皆可导致胃痛。故《素问,痹论篇》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医学正传,胃脘痛》曰:“初致病之由,多因纵恣口腹,喜好辛酸,恣饮热酒煎爝,复餐寒凉生冷,朝伤暮损,日积月深,……故胃脘疼痛”。③肝气犯胃脾胃的受纳运化,中焦气机的升降,有赖于肝之疏泄,《素问,宝命全形论篇》所说的“土得木而达”即是这个意思。所以病理上就会出现木旺克土,或土虚木乘之变。忧思恼怒,情志不遂,肝失疏泄,肝郁气滞,横逆犯胃,以致胃气失和,胃气阻滞,即可发为胃痛。所以《杂病源流犀烛,胃病源流》谓:“胃痛,邪干胃脘病也。……唯肝气相乘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肝郁日久,又可化火生热,邪热犯胃,导致肝胃郁热而痛。若肝失疏泄,气机不畅,血行瘀滞,又可形成血瘀,兼见瘀血胃痛。胆与肝相表里,皆属木。胆之通降,有助于脾之运化及胃之和降。《灵枢,四时气》曰:“邪在胆,逆在胃。”若胆病失于疏泄,胆腑通降失常,胆气不降,逆行犯胃,致胃气失和,肝胆胃气机阻滞,也可发生胃痛。④脾胃虚弱脾与胃相表里,同居中焦,共奏受纳运化水谷之功。脾气主升,胃气主降,胃之受纳腐熟,赖脾之运化升清,所以胃病常累及于脾,脾病常累及于胃。若素体不足,或劳倦过度,或饮食所伤,或过服寒凉药物,或久病脾胃受损,均可引起脾胃虚弱,中焦虚寒,致使胃失温养,发生胃痛。若是热病伤阴,或胃热火郁,灼伤胃阴,或久服香燥理气之晶,耗伤胃阴,胃失濡养,也可引起胃痛。肾为先天之本,阴阳之根,脾胃之阳,全赖肾阳之温煦;脾胃之阴,全赖肾阴之滋养。若肾阳不足,火不暖土,可致脾阳虚,而成脾肾阳虚,胃失温养之胃痛;若肾阴亏虚,肾水不能上济胃阴,可致胃阴虚,而成胃肾阴虚。胃失濡养之胃痛。此外,若气滞日久,血行瘀滞,或久痛人络,胃络受阻,或胃出血后,离经之血未除,以致瘀血内停,胃络阻滞不通,均可引起瘀血胃痛。《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早已有关于这种病机的论述:“胃痛久而屡发,必有凝痰聚瘀。”若脾阳不足,失于健运,湿邪内生,聚湿成痰成饮,蓄留胃脘,又可致痰饮胃痛。本病病因,初则多由外邪、饮食、情志不遂所致,病因多单一,病机也单纯,常见寒邪客胃、饮食停滞、肝气犯胃、肝胃郁热、脾胃湿热等证候,表现为实证;久则常见由实转虚,如寒邪日久损伤脾阳,热邪日久耗伤胃阴,多见脾胃虚寒、胃阴不足等证候,则属虚证。因实致虚,或因虚致实,皆可形成虚实并见证,如胃热兼有阴虚,脾胃阳虚兼见内寒,以及兼夹瘀、食、气滞、痰饮等。本病的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也与胆肾有关。基本病机为胃气阻滞,胃络瘀阻,胃失所养,不通则痛。胃痛的部位在上腹部胃脘处,俗称心窝部。其疼痛的性质表现为胀痛、隐痛、刺痛、灼痛、闷痛、绞痛等,常因病因病机的不同而异,其中尤以胀痛、隐痛、刺痛常见。可有压痛,按之其痛或增或减,但无反跳痛。其痛有呈持续性者,也有时作时止者。其痛常因寒暖失宜,饮食失节,情志不舒,劳累等诱因而发作或加重。本病证常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吞酸嘈杂等症状。本病发作时上腹胃脘部疼痛及压痛;常伴有食欲不振,胃脘痞闷胀满,恶心呕吐,吞酸嘈杂等胃气失和的症状;发病常由饮食不节,情志不遂,劳累,受寒等诱因引起;上消化道X线钡餐透视、纤维胃镜及病理组织学等检查,查见胃、十二指肠粘膜炎症、溃疡等病变,有助于诊断。
慢性肺萎缩性胃炎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症之一,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和饮食的不规律,发病率逐渐上升。该病病程长,可长达几十年,感染幽门螺杆菌后少有自发清除,因此慢性胃炎常长期持续存在,少部分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可发展为慢性多灶萎缩性胃炎,西药治疗见效快,但易复发,治疗效果不佳;或已有改善,又见病情反复,以至徒劳无功。西医常规治疗多以三联或四联用药(根除幽门螺杆菌、抗生素、制酸剂、胃黏膜保护剂、促胃肠动力药等),但副作用大,患者依从性差,且价格昂贵,患者不能承受。因此中药疗法受到越来越多患者的重视,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其表现类似中医 “胃痛”等病症,但是临床缺少一种能有效的改善症状,并能降低复发率的中药制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了一种配方简单、制作工艺简便,毒副作用小并且给药方便、药剂易于制造、成本低廉的新药。本发明为中药制剂,可达到养阴益胃、养血、理气和中,缓急止痛,增加胃粘膜的保护能力,增加胃肠蠕动、润肠通便和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的目的。本发明还采用不同药性的中药材,进行了科学配伍,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并且安全,毒副作用小、制备简单,能直达病灶,治愈时间短、愈后不易复发等。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中药制剂,所述中药制剂中各种原料药的质量份数为:北沙参10~30份,麦冬15~30份,当归10~30份,生地10~30份,枸杞子10~25份,川楝子15~30份,白芍10~30份,炙甘草15~30份,珍珠粉10~25份,牡蛎10~30份,海螵蛸10~25份,厚朴10~25份,玫瑰花10~25份,佛手10~30份,火麻仁10~30份,瓜蒌仁10~30份,石斛10~25份,知母10~30份,黄连10~30份,回心草10~35份,蛞蝓10~30份,地菍根10~25份。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中药制剂,所述中药制剂中各原料药的质量份数还可以为:所述北沙参15~25份,麦冬16~25份,当归15~25份,生地15~25份,枸杞子15~20份,川楝子15~25份,白芍15~25份,炙甘草15~25份,珍珠粉15~20份,牡蛎15~25份,海螵蛸15~25份,厚朴15~25份,玫瑰花15~25份,佛手15~25份,火麻仁15~25份,瓜蒌仁15~25份,石斛15 ~25份,知母15~25份,黄连15~25份,回心草15~30份,蛞蝓15 ~25份,地菍根15~20份。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中药制剂,所述中药制剂中各原料药的质量份数又可以为:所述北沙参18~20份,麦冬18~25份,当归16~20份,生地18~20份,枸杞子16~18份,川楝子18~20份,白芍16~20份,炙甘草18~20份,珍珠粉16~18份,牡蛎16~18份,海螵蛸16~20份,厚朴16~20份,玫瑰花18~20份,佛手16~20份,火麻仁18~20份,瓜蒌仁16~20份,石斛18~20份,知母16~20份,黄连16~20份,回心草15~20份,蛞蝓18~20份,地菍根18~20份。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所述中药制剂的剂型为蜜炼丸剂,所述蜜炼丸剂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取原料药放入乙醇浸泡后热提取1次得浸膏1;
b、药渣加水提取2次后浓缩过滤,得浸膏2;
c、将上述浸膏1和浸膏2混合均匀,并浓缩成糊状,再加蜂蜜搓成丸剂。
其中,所述步骤a中,取所有原料药加入5-8倍量的醇度为75-90%乙醇,浸泡2-3.5小时,然后加热提取1-2.5小时,静置,取其上清液,药渣备用,加热上清液浓缩得85℃时相对密度为1.36的浸膏1。
所述步骤b中,将步骤a的药渣加水浸泡1.5-2小时,提取两次,每次1-1.5小时,合并提取液, 80-120目滤过,再经截流分子量为6000-14000的超滤柱超滤,超滤液减压浓缩得85℃时相对密度为1.36的浸膏2。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也提供一种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中药制剂,所述中药制剂是灌肠剂,所述灌肠剂制备步骤为:
a、取原料药加水浸泡1.5小时,提取两次,每次1-1.5小时,合并提取液,过滤,药渣备用,滤液减压浓缩至85℃时相对密度为1.36的浸膏状,得浸膏1;
b、将步骤a的药渣加5-8倍量醇度为70%-90%的乙醇,浸泡1-1.5小时,然后提取两次,每次1-1.5小时,合并提取液,80-140目滤过,6000-10000转/分钟离心后得上清液经载流分子量为6000-13000的超滤柱超滤,超滤液减压浓缩得85℃时相对密度为1.32的浸膏2;
c、将浸膏1和浸膏2混合均匀,再加水稀释,得灌肠剂。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也提供一种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灌肠剂的使用方法,每次取上述灌肠剂150 mL~200 mL,每次灌入25mL~50 mL,以12号输氧管和50 mL 注射器注入 、插入深度为14cm~20 cm, 2~3次/天,每次15 min-45min,每7天为1个疗程。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又提供一种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所述中药制剂剂型是栓塞剂,所述栓塞剂制备步骤为:先将所有的原料药用水蒸气法蒸馏,得到结晶物;然后将蒸馏后的残渣放入8倍量醇度为75-90%乙醇中,加热回流提取2次,每次0.5~2.5小时,提取活性成份,将2次提取液合并过滤静置,取其上清液;将上清液加热浓缩、烘干得药粉,再将蒸馏提取的结晶物与得到的药粉掺匀,得混合物,将混合物加入加热熔化后的脂溶性栓剂基质中,混合均匀后倒入栓剂模具,冷却后取出即得栓塞剂。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再提供一种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中药制剂,所述中药制剂的剂型为:片剂、糖衣片剂、薄膜衣片剂、肠溶衣片剂、胶囊剂、硬胶囊剂、软胶囊剂、口服液、口含剂、颗粒剂、冲剂、蜜炼丸剂、散剂、丹剂、溶液剂、注射剂、灌肠剂、栓塞剂、硬膏剂、糖浆剂、散剂、针粉剂或缓释胶囊剂。
上述中药制剂作为灌肠剂使用时,煎汤服用,每日1剂,水煎分两次服用,每7天为一疗程;所述中药制剂作为蜜炼丸剂、栓塞剂使用时,一日3次,每7天为一疗程。
本发明的中药制剂具有养阴益胃、和中止痛的功效,主治胃阴亏耗、胃失濡养等症;具有养阴益胃、养血、理气和中,缓急止痛,增加胃粘膜的保护能力,增加胃肠蠕动、润肠通、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保护胃黏膜和提高自身免疫力;本发明制作工艺简便,毒副作用小、给药方便、药剂易于制造、成本低廉且能直达病灶,治愈时间短、治愈后不易复发。
具体实施方式
具中医学认为,胃痛的病因主要为外感寒邪,饮食所伤,情志不遂,脾胃虚弱等。本病病因,初则多由外邪、饮食、情志不遂所致,病因多单一,病机也单纯,常见寒邪客胃、饮食停滞、肝气犯胃、肝胃郁热、脾胃湿热等证候,表现为实证;久则常见由实转虚,如寒邪日久损伤脾阳,热邪日久耗伤胃阴,多见脾胃虚寒、胃阴不足等证候,则属虚证。因实致虚,或因虚致实,皆可形成虚实并见证,如胃热兼有阴虚,脾胃阳虚兼见内寒,以及兼夹瘀、食、气滞、痰饮等。本病的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也与胆肾有关。基本病机为胃气阻滞,胃络瘀阻,胃失所养,不通则痛。
胃痛的部位在上腹部胃脘处,俗称心窝部。其疼痛的性质表现为胀痛、隐痛、刺痛、灼痛、闷痛、绞痛等,常因病因病机的不同而异,其中尤以胀痛、隐痛、刺痛常见。可有压痛,按之其痛或增或减,但无反跳痛。其痛有呈持续性者,也有时作时止者。其痛常因寒暖失宜,饮食失节,情志不舒,劳累等诱因而发作或加重。本病证常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吞酸嘈杂等症状。寒证胃痛多见胃脘冷痛,因饮冷受寒而发作或加重,得热则痛减,遇寒则痛增,伴有面色茵白,口和不渴,舌淡,苔白等症;热证胃痛多见胃脘灼热疼痛,进食辛辣燥热食物易于诱发或加重,喜冷恶热,胃脘得凉则舒,伴有口干口渴,大便干结,舌红,苔黄少津,脉数等症。虚证胃痛多见于久病体虚者,其胃痛隐隐,痛势徐缓而无定处,或摸之莫得其所,时作时止,痛而不胀或胀而时减,饥饿或过劳时易诱发疼痛或致疼痛加重,揉按或得食则疼痛减轻,伴有食少乏力,脉虚等症;实证胃痛多见于新病体壮者,其胃痛兼胀,表现胀痛、刺痛,痛势急剧而拒按,痛有定处,食后痛甚,伴有大便秘结,脉实等症。初痛在气,久痛在血。胃痛且胀,以胀为主,痛无定处,时痛时止,常由情志不舒引起,伴胸脘痞满,喜叹息,得嗳气或矢气则痛减者,多属气分;胃痛久延不愈,其痛如刺如锥,持续不解,痛有定处,痛而拒按,伴食后痛增,舌质紫暗,舌下脉络紫暗迂曲者,多属血分。而胃脘隐隐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口渴思饮,消瘦乏力,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或光剥无苔,脉细数,证属胃阴亏虚。治以祛邪、扶正为主,可用养阴益胃之法。虚实并见者,则扶正祛邪之法兼而用之。
故主张治疗当以为治疗以理气和胃止痛为基本原则,方选一贯煎合芍药炙甘草汤加减。旨在疏通气机,恢复胃腑和顺通降之性,通则不痛,从而达到止痛的目的。肝体阴而用阳,性喜条达恶抑郁。肝肾阴亏,肝失所养,疏泄失常,气郁而滞,横逆犯胃,则胸脘胁痛,吞酸吐苦。阴虚液耗,津不上承,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肝气不舒,肝脉郁滞,久则结为疝气瘕聚。治宜滋养肝肾阴血为主,配伍疏达肝气之品。
在我们自拟方中,重用生地黄滋阴养血,补益肝肾为君。北沙参、麦冬、当归、枸杞子益阴养血柔肝,配合君药补肝体,育阴而涵阳为臣药。用少量川楝子,疏肝泄热,理气止痛,恢复肝气条达之性为佐。虽为苦寒之品,但与大量甘寒滋阴养血药配伍,则无苦燥伤阴之弊。本方配伍特点为:用大队滋养肝肾阴血药,少佐一味川楝子以疏肝理气,使滋阴养血而不遏滞气机,疏肝理气又不耗伤阴血;芍药、炙甘草和中缓急止痛。脘腹灼痛,嘈杂反酸故用珍珠粉、牡蛎、海螵蛸以制酸;厚朴、玫瑰花、佛手等理气止痛,缓解胃脘胀痛兼有气滞的症状;大便干燥难解加用火麻仁、瓜蒌仁以润肠通便;阴虚胃热者加用石斛、知母、黄连养阴清胃。
方中北沙参,性微寒,味甘、微苦。《本经逢原》云:“甘淡,性寒,无毒”;《本草从新》记载其:“甘苦味淡,微寒”。 入肺、脾经,《本草撮要》云:“入手、足太阴经”。具有养阴清肺,益胃生津的功效,可用于热病津伤、口渴等证。《饮片新参》记载其:“养肺胃阴,治劳咳痰血”。 胃阴不足,脘部酌痛,嘈杂似饥者,则可与麦冬、白芍、炙甘草等同用,以养阴生津止痛;胃阴虚兼见肝肾阴虚,肝气不舒,症见胁痛脘胀,吞酸吐苦,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者,可与麦冬、生地、枸杞子子等并施。用药禁忌:北沙参反藜芦、恶防己。
麦冬,性甘、微苦,微寒;归心、肺、胃经。具有养阴生津,润肺清心的功效,可用于喉痹咽痛,津伤口渴,内热消渴,心烦失眠,肠燥便秘等。清养肺胃之阴多去心用,滋阴清心多连心用。该品甘寒清润,善治胃阴不足,舌干口渴,纳呆不饥等证。此外,还可用治阴虚肠燥,大便秘结者。现代研究表明,麦冬能提高免疫功能、对多种细菌有抑制作用、能增强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提高机体适应能力。麦冬配沙参,肺胃同治,具有清肺凉胃,养阴生津之良好效用,用于阴虚肺燥或热伤肺阴所致的干咳少痰,咽喉干燥等症。用药注意:凡脾胃虚寒泄泻,胃有痰饮湿浊及暴感风寒咳嗽者均忌服麦冬。地黄、车前为之使;麦冬恶款冬、苦瓠,畏苦参、青囊。
当归,味甘、辛、苦,性温;归肝、心、脾经。属于补血药、调经药、止痛药。具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燥滑肠的功效,可用于血虚诸证、虚寒腹痛、肠燥便难等。现代研究表明,当归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功能、补血活血,抑菌等作用。
生地,性味甘、寒;归心、肾经。具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的功效。可用于阴虚内热等, 李时珍对生地黄的评价是:“服之百日面如桃花,三年轻身不老”。 《药性赋》云:“味甘、苦,性寒,无毒。沉也,阴也。其用有四:凉心火之血热,泻脾土之湿热,止鼻中之衄热,除五心之烦热”。 凡温热病后期,余热未尽,津液耗伤,口干舌燥,夜热早凉者,;勿令犯铜铁器;生地忌萝卜、葱白、韭自、薤白。
枸杞子,人们日常食用和药用的枸杞子多为宁夏枸杞子的果实“枸杞子”,而且宁夏枸杞是唯一载入《2010年版中国药典》的品种。同时宁夏枸杞在中国栽培面积也最大。枸杞,这个名称始见于我国二千多年前的《诗经》。枸杞性味甘,平。具有养肝、滋肾、润肺的功用。对免疫功能有影响作用。枸杞被卫生部列为“药食两用”品种,枸杞子可以加工成各种食品、饮料、保健酒、保健品等等。在煲汤或者煮粥的时候也经常加入枸杞。
川楝子,性味性寒、味苦,有小毒;《本经》云其:"苦,寒";《别录》:"有小毒";归肝、小肠、膀胱经。具有舒肝,行气止痛等功能。,可于胸胁、脘腹胀痛、疝痛、虫积腹痛等。《珍珠囊》记载:"主上下部腹痛,心暴痛"。配伍宜忌:①《纲目》:"茴香为之使";②脾胃虚寒者忌服。
白芍,性味苦酸,微寒;入肝、脾经,《本经》云:"味苦,平";《本草经疏》云:"手足太阴引经药,入肝、脾血分"。其具有养血柔肝,缓中止痛,敛阴收汗等功效,适用于阴虚发热、胸腹胁肋疼痛、泻痢腹痛、自汗盗汗、等症。其含有的芍药甙有抗菌、解热、抗炎,抑制血小板聚集、镇静、镇痛、解痉、抗溃疡的作用。白芍煎剂能抑制痢疾杆菌、肺炎链球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溶血性链球菌、绿脓杆菌等。《本经》记载其:"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治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医学启源》亦云:"安脾经,治腹痛,收胃气,止泻利,和血,固腠理,泻肝,补脾胃"。白芍性寒,虚寒性腹痛泄泻者以及小儿出麻疹期间不宜食用。
炙甘草,味甘,性平,无毒。可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气力,解毒,久服轻身延年。生用泻火热,熟用散表寒,去咽痛,除邪热,缓正气,养阴血,补脾胃,润肺。炙甘草,长于温中,以甘温益气,缓急止痛力强。用于脾虚胃弱,心悸脉结代等。现代研究表明,甘草有类似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对组胺引起的胃酸分泌过多有抑制作用;并有抗酸和缓解胃肠平滑肌痉挛作用。另外,甘草还有抗炎,抗过敏作用 用药注意:甘草适宜胃溃疡者、十二指肠溃疡者、神经衰弱者、支气管哮喘者、血栓静脉炎患者;湿盛胀满,浮肿者不宜用。不可与鲤鱼同食,同食会中毒;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久服较大剂量的生甘草,可引起浮肿等。
珍珠粉,主要用酶解或者酸解方法制造,其特点是溶于水,适合胃酸缺乏的人使用。珍珠药用在中国已有2000余年历史。三国时的医书《名医别录》、梁代的《本草经集》、唐代的《海药本草》、宋代的《开宝本草》、明代的《本草纲目》、清代的《雷公药性赋》等19种医药古籍,都对珍珠的疗效有明确的记载。现代研究还表明珍珠粉主要成分是蛋白质(水解后可得到18种氨基酸,其中7种是人体必需氨基酸)、文石结构的碳酸钙,20多种微量元素及维生素B。它在提高人体免疫力、延缓衰老、祛斑美白、补充钙质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作用。
牡蛎,性味咸,微寒;归肝、胆、肾经。属于养阴药。现代研究表明牡蛎中所含丰富的牛黄酸有明显的保肝利胆作用,这也是防治孕期肝内胆汁瘀积症的良药;所含的丰富微量元素和糖元,对促进胎儿的生长发育、矫治孕妇贫血和对孕妇的体力恢复均有好处;牡蛎又是补钙的最好食品,它含磷很丰富,由于钙被体内吸收时需要磷的帮助,所以有利于钙的吸收;牡蛎还含有维生素B12,这是一般食物所缺少的,维生素B12中的钻元素是预防恶性贫血所不可缺少的物质,因而牡蛎又具有活跃造血功能的作用;牡蛎中所含的蛋白质中有多种优良的氨基酸,这些氨基酸有解毒作用,可以除去体内的有毒物质。还具有益阴潜阳的作用,可用于阴虚阳亢引起的烦躁,失眠、头晕头痛、耳鸣目眩、潮热盗汗;胃痛泛酸等。《本草纲目》记载:牡蛎肉"多食之,能细活皮肤,补肾壮阳,并能治虚,解丹毒"。中医认为牡蛎的肉具有很好的食疗价值,是一味非常好的滋阴、补血,而且还能激发情欲的食物,特别适用于虚劳、虚损的病患和那些阴虚、血亏、气血不足的人。
海螵蛸,味咸、涩,性微温。归肝、肾经。《本经》云:“味咸,微温”; 《纲目》云:“厥阴血分”。具有制酸止痛的功效。它所含的碳酸钙,可作止酸剂。《现代实用中药》记载:“为制酸药,对胃酸过多、胃溃疡有效”。但阴虚多热者不宜多服;久服易致便秘,可适当配润肠药同用《本草经集注》:“恶白敛、白及”。
厚朴,味苦、辛,性温;归脾经、胃经、大肠经。属于芳香化湿中药。具有行气消积、燥湿除满、降逆平喘的功效,主治食积气滞、腹胀便秘、湿阻中焦,脘痞吐泻、痰壅气逆、胸满喘咳。出自《神农本草经》。现代研究表明它具有抗菌作用:厚朴的乙和甲醇提取物对致龋菌变形链球菌有强抗菌作用,其抗菌活性成分确定为厚朴酚与和厚朴酚。两者对变形链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为6.3μg /ml,其抗菌作用(对变形链球菌)比黄连素更强。厚朴的初提成分厚朴碱与厚朴挥发油饱和水溶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八叠球菌和枯草杆菌有一定的抑菌作用。厚朴对肺炎双球菌和痢疾杆菌也有抗菌。其含有的厚朴酚具有防止应激性胃功能障碍的作用。厚朴及其挥发油味苦能刺激味觉,反射性的引起唾液、胃液分泌、胃肠蠕动加快,而有健胃助消化作用。它不宜与豆类一起食用,因为厚朴中含有鞣质,豆类食品中富含蛋白质,二者相遇会起化学反应,形成不易消化吸收的鞣质蛋白。另外,二者所含有机成分都比较复杂,同食可能还会产生其他不良反应,致使豆类难以消化,形成气体充塞肠道,导致腹胀;孕妇慎用。《本草经集注》云:“干姜为之使。恶泽泻、寒水石、消石”;《药性论》云:“忌豆,食之者动气”;《品汇精要》亦云:“妊娠不可服”。
玫瑰花,性味甘、微苦,温;归肝、脾经。具有行气解郁,和血,止痛的功效,可用于肝胃气痛,食少呕恶,月经不调等。玫瑰花具有浓郁甜美的香气,是一些食品,化妆品的主要添加剂,适宜皮肤粗糙、贫血患者、体质虚弱者;《食物本草》谓其“主利肺脾、益肝胆,食之芳香甘美,令人神爽。”其具有的理气和血、排毒养颜、和血散淤、开窍化淤、疏肝醒脾、促进胆汁分泌、帮助消化、调节机理的功效主要适用于肝胃不和所致的胁痛脘闷、胃脘胀痛及月经不调或经前乳房胀痛者。玫瑰花阴干、冲汤代茶服,治胃痛、肝胃气痛;但阴虚有火者勿服。
佛手,性味辛、苦、酸,温;归肝、脾、肺经。具有舒肝理气,和胃止痛的功效,可用于肝胃气滞,胸胁胀痛,胃脘痞满,食少呕吐。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佛手气味辛,温无毒;主治下气,除心头痰水;煮酒饮,治痰多咳漱;煮汤,治心下气痛”。药理研究表明,佛手主要含柠檬油素等香豆精类,尚含黄酮苷、橙皮苷、有机酸、挥发油等,对肠道平滑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乙酰胆碱引起的十二指肠痉挛有明显的解痉作用等。.《滇南本草》记载:“补肝暖胃,止呕吐,消胃寒痰,治胃气疼痛,止面寒疼,和中行气”;《随息居饮食谱》云:“醒胃豁痰,辟恶,解酲,消食止痛”。 阴虚有火,无气滞症状者慎服,《本经逢原》云:“痢久气虚,非其所宜”。
火麻仁,性味甘,平;归脾、胃、大肠经。具有润燥滑肠通便的功效,可用于血虚津亏,肠燥便秘。《药品化义》云:“麻仁,能润肠,体润能去燥,专利大肠气结便闭。凡老年血液枯燥,产后气血不顺,病后元气未复,或禀弱不能运行皆治。大肠闭结不通,不宜推荡,亦不容久闭,以此同紫菀、杏仁润其肺气,滋其大肠,则便自利矣” 《本草思辨录》云:“仲景麻仁丸证,是脾受胃强之累而约而不舒。于是脾不散精于肺,肺之降令亦失,肺与脾胃俱困而便何能下。麻仁甘平滑利,柔中有刚,能入脾滋其阴津,化其燥气。但脾至于约,其中之坚结可知,麻仁能扩之不能破之,芍药乃脾家破血中之气药,合施之而脾其庶几不约矣乎。夫脾约由于胃强,治脾焉得不兼治胃,胃不独降,有资于肺,肺亦焉得不顾,故又佐以大黄、枳、朴攻胃,杏仁抑肺,病由胃生,而以脾约标名者,以此为太阳阳明非正阳阳明也。兼太阳故小便数,小便数故大便难,治法以起脾阴化燥气为主。燥气除而太阳不治自愈,故麻仁为要药”。
瓜蒌仁,性味甘、微苦,寒;归肺、胃、大肠经。具有宽胸散结,润肠通便等功效,可用于肠痈、肠燥便秘等。现代研究表明它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并有瘦身美容之功效。但它不宜与乌头类药材同用。
石斛,性味微寒、甘;归胃、肾经。它具有益胃生津,滋阴清热的功效,可用于热伤津液,低热烦渴,舌红少苔;胃阴不足,口渴咽干,呕逆少食,胃脘隐痛,舌光少苔;肾阴不足,视物昏花等症。胃有虚热,津液不足,口中干渴,饮食不香:单用本品适量,水煎代茶饮用,有生津养胃,帮助消化之功但热应注意,病早期阴未伤者,湿温病未化燥者,脾胃虚寒者(指胃酸分泌过少者),均禁服。
知母,属清热下火药。其性味苦、甘,寒;归肺、胃、肾经。具有清热泻火,生津润燥的功用,可用于骨蒸潮热,内热消渴,肠燥便秘等。现代研究表明知母具有抗病原微生物、解热的作用,并对皮质激素作用有影响。用于肠燥便秘时,常与生首乌、当归、麻仁同用,又有润肠通便之效。
黄连,性味苦,寒,无毒;归脾、胃、肝、胆、大肠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可用于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泻痢; 姜黄连清胃和胃止呕,用于寒热互结,湿热中阻,痞满呕吐;萸黄连舒肝和胃止呕,用于肝胃不和,呕吐吞酸。现代研究表明它具有抗菌作用,可抗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脑膜炎双球菌、痢疾杆菌、炭疽杆菌等。《开宝本草》云:“味苦,微寒,无毒。五脏冷热,久下泄澼、脓血,止消渴,大惊,除水利骨,调胃,厚肠,益胆,疗口疮”。另外,它还具有保护胃黏膜等药理活性,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效。
回心草 ,辛、苦,平,养心安神,清肝明目。用于心悸怔忡,神经衰弱;外用治目赤肿痛。"淡微苦,平。" 安神镇静。治心脏病心慌、心悸,神经衰弱。《云南中草药选》:"镇静,壮阳。"《云南思茅中草药选》:"安神镇静。治心慌、心悸。心脏病。"
蛞蝓 ,味咸,寒。"疏风,镇静,固脱,解毒。主治热疮肿毒,支气管喘息,痔疮肿毒,脱肛等。《本经》:"味咸,寒。"《别录》: "无毒。"《本草再新》:"入肝、脾、肺三经。"功能主治 ,清热祛风,消肿解毒,破痰通经。治中风歪僻,筋脉拘挛,惊痫,喘息,喉痹,咽肿,痈肿,丹毒,经闭,症瘕,蜈蚣咬伤。《本经》:"主贼风歪僻,轶筋及脱肛,惊痫挛缩。"《本草衍义》:"治蜈蚣、蝎毒。"《纲目》:"治肿毒焮热,热疮肿痛。"《本草汇言》:"善治一切风热火燥为眚,一切风热火痰为病。"《本草崇原》:"主定惊清热,解毒输(舒)筋。治咽喉肿痛,风热喉痹,纳入喉中,令吞下。"《得配本草》:"消痰核。"《泉州本草》:"通经破瘀,解毒消肿,利小便。主治月经闭止,癥瘕腹痛,损伤瘀血作痛,痈肿丹毒。"《吉林中草药》:"疏风,镇惊,固脱。治热疮肿痛,支气管炎,脱肛。"
地菍根,性平,味微甘酸。 "含酚类、鞣质、糖类、氨基。《闽东本草》:"入肝,肾、脾、肺四经。" 活血,止血,利湿,解毒,治痛经,产后腹痛,崩漏,白带,痢疾,瘰疬,牙痛。《闽东本草》:"能止血活血,解毒消疝。治痛经,崩带,血痢,痔瘘,风疹,疝气。"涩肠止痢,舒筋活络,补血安胎。治肠炎,菌痢;腰腿痛,风湿骨痛;孕妇贫血,胎动不安,月经过多。"
实施例1蜜炼丸剂
本发明口服药蜜炼丸剂的制作过程为:取北沙参1900g,麦冬2200g,当归1800g,生地1900g,枸杞子1600g,川楝子1900g,白芍1800g,炙甘草2400g,珍珠粉1600g,牡蛎2000g,海螵蛸1600g,厚朴1600g,玫瑰花1800g,佛手1800g,火麻仁1900g,瓜蒌仁2200g,石斛1800g,知母1800g,黄连2200g, 回心草1800g,蛞蝓1600g,地菍根1600g, 取所有原料药加入7倍量的醇度为80%乙醇,浸泡3小时,然后加热提取2小时,静置,取其上清液,药渣备用,加热上清液浓缩得85℃时相对密度为1.36的浸膏1;
将步骤a的药渣加水浸泡2小时,提取两次,每次1小时,合并提取液, 100目滤过,再经截流分子量为9000的超滤柱超滤,超滤液减压浓缩得85℃时相对密度为1.36的浸膏2;
再将上述两种浸膏浸膏1和浸膏2混合均匀,并浓缩成糊状,再加蜂蜜搓成每粒0.8克的蜜炼丸剂。
实施例2灌肠剂
本发明外用灌肠剂的制备过程为:取北沙参1000g,麦冬1500g,当归1000g,生地1000g,枸杞子1000g,川楝子1500g,白芍1000g,炙甘草1500g,珍珠粉1000g,牡蛎1000g,海螵蛸1000g,厚朴1000g,玫瑰花1000g,佛手1000g,火麻仁1000g,瓜蒌仁1000g,石斛1000,知母1000g,黄连1000g,回心草1000 g,蛞蝓1000g, 地菍根1000g,加水浸泡1.5小时,提取两次,每次1小时,合并提取液,过滤,药渣备用,滤液减压浓缩至85℃时相对密度为1.36的浸膏状,得浸膏1;
将步骤a的药渣加7倍量醇度为80%的乙醇,浸泡1小时,然后提取两次,每次1.5小时,合并提取液,120目滤过,8000转/分钟离心后得上清液经载流分子量为10000的超滤柱超滤,超滤液减压浓缩得85℃时相对密度为1.32的浸膏2;
将浸膏1和浸膏2混合均匀,再加水稀释,得灌肠剂。
实施例3栓塞剂
本发明栓塞剂的制备过程为:取北沙参3000g,麦冬3500g,当归3000g,生地3000g,枸杞子2500g,川楝子3000g,白芍3000g,炙甘草3000g,珍珠粉2500g,牡蛎3000g,海螵蛸2500g,厚朴2500g,玫瑰花2500g,佛手3000g,火麻仁3000g,瓜蒌仁3000g,石斛2500,知母3000g,黄连3000g,回心草3500g,蛞蝓3000g, 地菍根2500g,先将所有的原料药加入1200毫升水,用水蒸气法蒸馏,得到结晶物;然后将蒸馏后的残渣放入8倍量醇度为75-90%乙醇中,然后加热回流提取2次,每次0.5~2.5小时,提取活性成份,将2次提取液合并过滤静置,取其上清液,将上清液浓缩成药粉,再将蒸馏提取的结晶物与得到的药粉掺匀得混合物,将脂溶性栓剂基质加热熔化后,加入混合物,混合均匀后倒入栓剂模具,冷却后取出即得栓塞剂,每粒栓塞剂3g左右。
药理药效学实验:
1、蓄积毒性试验报告
试验方法:选用30只健康小白鼠,雌、雄各15只,以本发明实施例2的灌肠剂为对象,剂量设计每5天为一期,每期剂量分别为0.10LD50 、0.15LD50 、0.22LD50 、0.34LD50 、0.50LD50 ,此样品的雌性、雄性小鼠的LD 50均为5000m份/k份BW(五个剂量为500、750、1100、1700、2500m份/k份BW)。每5天称体重一次,调整给药量,按0.1ml/10份BW经口灌胃。20天后,动物无死亡情况发生,试验结束,按递增剂量给受试物20天后,雌性、雄性动物均无死亡情况发生。
2、急性毒性试验:以本发明实施例3的栓塞剂为对象,临床日用量的150倍给白鼠大肠内投药,观察7日。结果所有动物健存,其活动、饮食、毛发、排泄物未发现异常,未见毒性反应。对白鼠阴道和破损皮肤进行刺激性试验,未见有刺激性反应和其它不良反应。毒性试验证明,该药未有毒性作用和不良反应,临床应用安全可靠
3、对常见菌株的抑菌作用
固体法抗菌作用:以各种试验菌密集划线于血皿或普通营养琼脂平皿上,用8mm打孔器打孔,每孔加入无菌试药约0.3ml,36.5℃下培养12~24小时,观察抑菌圈的大小,以本发明实施例1的蜜炼丸剂为例,判断其敏感结果如下表。
菌株 株号 100%丸剂 200%丸剂 300%丸剂
金黄色葡萄球菌 M122 --- ++++ ++++
白色葡萄球菌 M121 -- +++++ +++++
绿脓杆菌 Ps207 - +++ ++++
变形杆菌 E402 +   ++ +++
大肠杆菌 E100 - ++ ++
枯草杆菌 63051 ++ ++++ +++
白喉杆菌 C102 + +++ ++++
肺炎双球菌 M311 - ++++  +++
伤寒杆菌 E686 ++ +++ ++++
甲型副伤寒杆菌 50073 ++ +++ ++
乙型副伤寒杆菌 50094 + ++  ++++
乙型溶血链球菌 M220 ++ ++++ +++
抑菌圈直径<10mm.,抗药-;抑菌圈直径≥10~16mm,轻度敏感+;抑菌圈直径≥15~20mm,中度敏感+ +;抑菌圈直径≥20~30mm,高度敏感+++;抑菌圈直径≥29mm,特高度敏感++++。
以上体外抑菌试验表明,本发明实施例1的蜜炼丸剂对常见的细菌确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4.过敏试验:
取健康白色豚鼠20只,体重230-300g,雌雄兼有,试验前剔除两侧背毛,每侧2.5×2.5cm,随机分为试验组、空白对照组(基质)和阳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用2,4-二硝基氯苯,致敏用0.5%浓度,激发用0.2%浓度。取本发明实施例2的灌肠剂0.2g涂于背部去毛区,隔日1次,共3次。于末次接触后14天,在背部同一区域涂抹本品0.2g,7h后去除药品后即刻观察,并于28、56、84h观察有无过敏反应。空白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用同法激发接触和观察。试验结果:阳性对照组动物皮肤在致敏1.5小时后即出现局限性红斑和轻微水肿,28小时过敏反应症状加重,并有硬结形成,致敏率为100%,试验组和空白对照组动物皮肤均未出现任何过敏反应症状,致敏率为0%。
临床资料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3月-2013年2月期间,我院诊治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共300例,其中,男138例,女162例,年龄20岁以下者120例,20-45岁者150例,45岁以上30例。另外将3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26例,对照组174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轻重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并根据病情的轻重门诊治疗。
慢性胃炎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且症状的轻重与粘膜病变程度并不完全一致。症状无特异性,约半数患者有中上腹不适、隐痛、缺乏节律性,餐后可加重,男有食欲减退、暖气、反酸、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伴出血者可有黑便或血便,萎缩性胃炎患者可有贫血、消瘦、舌炎、腹泻等。体检可有上腹压痛,少数患者有贫血貌,还表现为腹胀满,胃脘部疼痛,心中疲塞,呕气纳呆,腹痛,舌淡暗、反酸,食欲不振等消化不良。
1.2诊断标准
(1)浅表性胃炎的表现:
①粘液增多附着在粘膜上不易脱落,用水冲掉后,可见粘膜表面发红或糜烂剥脱,需要和咽下的粘液或十二指肠返流粘液相鉴别,一般返流粘液含有气泡而且随蠕动而移动。
②小斑片状或线状发红,有的地方充血,有的地方不充血,故呈斑状,发红的境界不很明显,色调鲜红,线状充血常见于皱壁隆起处。
③红白相间或花斑,为散在均匀的小红点,红点与黑点之间的粘膜略显苍白,有点象患儿的皮肤,一般粘膜比较平整。
④水肿,粘液反光强,稍苍白,肿胀感。
⑤糜烂者表层粘膜剥脱,常有白苔,又可分为三型:隆起型,如丘疹状顶端有脐样凹陷;平坦型,不高出周围粘膜;凹隐型、比周围粘膜低。糜烂的周围粘膜常有炎症表现。存在平坦糜烂、隆起糜烂、出血、粗大皱襞或胆汁反流等,非萎缩性胃炎内镜下可见红斑(点状、片状 和条状)、黏膜粗糙不平、出血点(斑)、黏膜水肿、渗出等基本表现。
1.3疗效标准
1.近期临床治愈:包括下面所有指标:
①临床主要症状消失,次要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
②胃镜复查活动性炎症消失,慢性炎症好转达轻度。
③活检组织病理证实胃镜所见;腺体萎缩、肠化和异型增生复常或消失。
④胃酸基本恢复正常,胆汁反流消失。
2. 显效:包括下面所有指标:
①临床主要症状消失,次要症状基本消失。
②胃镜复查黏膜急性炎症基本消失,慢性炎症好转。
③活检组织病理证实胃镜所见;腺体萎缩、肠化和异型增生恢复或减轻达两个级度以上(含两个级度)。
④胃酸分泌功能和胆汁反流改善,达原病异常值的2/3以上。
3.有效:包括下面所有指标:
①主要症状明显减轻。
②胃镜检查见黏膜病变范围缩小1/2以上,炎症有所减轻。
③活检组织病理证实胃镜所见;急慢性炎症减轻一个级度以上,腺体萎缩,肠化生和异型增生减轻。
④胃酸分泌功能和胆汁反流改善,达原病异常值的1/2以上。
4.无效:达不到有效标准的病例,但还没有恶化者。
5.恶化:有下列指标之一者:
①主要和次要症状明显加重。
②胃镜黏膜病变范围扩大到1/2以上,或病变表现有所加重,或伴发了其他病变。
③活检病理加重炎症,腺体萎缩、肠化和异型增生,恶化上升一个级度。
④胃酸分泌功能和胆汁反流恶化,达原病异常值量的1/2以上。
1.4治疗方法和治疗效果
1.4.1治疗组随机为3个治疗组1-3,分别使用本发明实施例1-3的不同制剂的中药组合物进行治疗:
(1)治疗组1:42例患者使用实施例1的蜜炼丸剂,一日2次,1次服用1粒,7天为一疗程,连续使用1-3个疗程后,停药2周再复诊,统计发现26例患者全部痊愈,15例患者明显改善,1例患者无效,治疗期间没有发现药物带来的其他副作用,随访半年,均没有任何复发的症状。
(2)治疗组2:42例患者使用实施例2的灌肠剂,1日3次,一次灌用30毫升,7天为一疗程,连续灌肠1-2个疗程后,停药1周再来复诊,统计发现24者全部痊愈,16明显改善,2例患者无效,治疗期间没有发现药物带来的其他副作用,随访半年,均没有任何复发的症状。
(3)治疗组3:42例患者使用实施例3栓塞剂,一日3次,一次1粒,7天为一疗程,连续使用1-3个疗程后,停药1周再复诊,统计发现25例患者全部痊愈,16例患者明显改善,1例患者无效,治疗期间没有发现药物带来的其他副作用,随访半年,均没有任何复发的症状。
1.4.2对照组随机分成三个对照组1-3,分别使用不同的西药进行治疗:
(1)对照组1:58例患者使用碱式碳酸铋片,一次150g,一日3次,连续使用3个月后,停药1周再复诊,统计发现42例患者痊愈,6例患者明显改善,10例患者无效, 随访半年,统计发现其中有17例患者药后复发。
(2)对照组2:58者服用甲氧溴苯酰胺  Bromopride,一次2.5-5mg,每日2-3次,连续服用1个月后,停药1周再复诊,统计发现39例患者痊愈,10者明显改善,9例患者无效,随访半年,统计发现其中10例患者药后复发;另外7例患者用时出现便秘、消化不良等副作用。
(3)对照组3:58者服用质子泵抑制剂,一次0.02g,每日3次,连续服用1个月后,停药1周再复诊,统计发现34例患者痊愈,14例患者明显改善,10者患者无效,随访半年,统计发现13例患者后有复发病症;另外5例患者在服用时出现头痛、失眠等副作用。
通过上述临床试验可知:与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传统西药相比,本发明实施例1-3的中药制剂有治愈时间短、治愈后不易复发和无毒副作用的优点。
2、具体病例
病例1:赵某,男,65岁,退休工人。
患慢性胃病数十年。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近年来纳食不佳,腕腹胀闷,食后尤甚,无泛酸,夜间稍觉口渴,大便软每日一行,舌淡暗、太薄白,脉细眩而弱。
使用本发明中药制剂实施例2的灌肠剂,1日3次,一次灌30毫升,7天为一疗程,连续灌肠一个疗程后,诸症悉减,饭量稍,继续使用本发明中药制剂实施例2的灌肠剂1个疗程,神清气爽,食欲大增,仅偶尔感到胃脘稍有隐痛,余无不适。继续使用本发明中药制剂实施例2的灌肠剂两个疗程,症状全部消失,患者痊愈。
病例2:程某,女,37岁,教师。
胃脘部疼痛多年,近胃脘部疼痛复作,每遇情志不遂及春夏之际发病,发时以腹胀满,心中疲塞,呕气纳呆为主,半月前,因批改作业打夜班,复由杂食所伤,而发上腹部胀痛,腹满呕气,疲塞不舒,纳呆,大便不畅,西医诊断为慢性胃炎,舌质红、苔黄,脉细弱偏眩。
服用本发明中药制剂实施例1的蜜炼丸剂7日,频频腹胀、痞塞逐渐减轻,患者自觉若有沉石自心中拿掉。继续服用本发明中药制剂实施例1的蜜炼丸剂,一日2次,一次服用1颗,7天为一疗程,连续两个疗程,症状缓解。继续服本发明中药制剂实施例1的蜜炼丸剂两个疗程后,诸症全除,随访至今未复发。
病例3:胡某,女,19岁,学生。
一个月前因胃痛行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螺门幽旋杆菌阳性。服阿莫西林等治疗后,疼痛反而加重,故自行停用西药,转求中医治疗。自述胃痛每饭后半小时左右发作,虽隐痛,但每次发作持续1小时许,半胃脘胀慢不适,舌淡红,边有齿,苔薄黄,脉细滑。
服用本发明中药制剂实施例1的蜜炼丸剂,一日2次,1次服用1颗,7天为一个疗程,服用一个疗程后,胃脘胀满减轻,胃痛缓解。继续服用本发明中药制剂实施例1的蜜炼丸剂10日,胃痛止,症状大为改观。继续服用本发明中药制剂实施例1的蜜炼丸剂1个月后,症状消失。
病例4:霍某,男,57岁,工程师。
患者胃脘部疼痛已经5年之久,增被诊断为慢性胃炎及球部轻度溃疡,服药暂得缓解,终未痊愈。近一年来病情增重,病痛时有灼热感,胸胁满闷,饮食减少,嗳气频频,腹中鸣响,形神疲乏,饥则痛甚,食热食甘则痛缓,苔薄腻而略黄,脉眩细无力。
使用本发明中药制剂实施例3的栓塞剂,一日3次,一次1粒,7天为一疗程,连续使用2个疗程,疼痛减轻,缓气减少,腹中鸣响已止,继续使用本发明中药制剂实施例3的栓塞剂一个疗程后,症状继续缓解,饮食增加,继续使用本发明中药制剂实施例3的栓塞剂2个月后,诸症全除,再也未复发。
病例5:索某,男,45岁,经理。
胃脘胀痛6~8个月,医诊慢性肥厚性胃炎。先用西药治疗5个多月未见明显效果,继又配合中药健脾和胃、温中健脾等无明显改变。细审其症,疼痛以剑突以下的上腹部为主,按之则痛甚,舌苔白,脉浮滑。
使用本发明中药制剂实施例2的灌肠剂,1日3次,一次灌30毫升,7天为一疗程,连续使用所述灌肠剂1个疗程后,疼痛大为缓减,再继续使用1个疗程后,病痛大为缓解,继续使用本发明中药制剂实施例2的灌肠剂2,疼痛偶作,症状大为改观,继续使用一个疗程,疼痛消失,患者痊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6)

1.一种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制剂中各种原料药的质量份数为:北沙参10~30份,麦冬15~30份,当归10~30份,生地10~30份,枸杞子10~25份,川楝子15~30份,白芍10~30份,炙甘草15~30份,珍珠粉10~25份,牡蛎10~30份,海螵蛸10~25份,厚朴10~25份,玫瑰花10~25份,佛手10~30份,火麻仁10~30份,瓜蒌仁10~30份,石斛10~25份,知母10~30份,黄连10~30份,回心草10~35份,蛞蝓10~30份,地菍根10~25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制剂中各种原料药的质量份数为:所述北沙参15~25份,麦冬16~25份,当归15~25份,生地15~25份,枸杞子15~20份,川楝子15~25份,白芍15~25份,炙甘草15~25份,珍珠粉15~20份,牡蛎15~25份,海螵蛸15~25份,厚朴15~25份,玫瑰花15~25份,佛手15~25份,火麻仁15~25份,瓜蒌仁15~25份,石斛15 ~25份,知母15~25份,黄连15~25份,回心草15~30份,蛞蝓15 ~25份,地菍根15~20份。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制剂中各种原料药的质量份数为:所述北沙参18~20份,麦冬18~25份,当归16~20份,生地18~20份,枸杞子16~18份,川楝子18~20份,白芍16~20份,炙甘草18~20份,珍珠粉16~18份,牡蛎16~18份,海螵蛸16~20份,厚朴16~20份,玫瑰花18~20份,佛手16~20份,火麻仁18~20份,瓜蒌仁16~20份,石斛18~20份,知母16~20份,黄连16~20份,回心草15~20份,蛞蝓18~20份,地菍根18~20份。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制剂的剂型为蜜炼丸剂,所述蜜炼丸剂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取原料药放入乙醇浸泡后热提取1次得浸膏1;
b、药渣加水提取2次后浓缩过滤,得浸膏2;
c、将上述浸膏1和浸膏2混合均匀,并浓缩成糊状,再加蜂蜜搓成丸剂。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a中,取所有原料药加入5-8倍量的醇度为75-90%乙醇,浸泡2-3.5小时,然后加热提取1-2.5小时,静置,取其上清液,药渣备用,加热上清液浓缩得85℃时相对密度为1.36的浸膏1。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b中,将步骤a的药渣加水浸泡1.5-2小时,提取两次,每次1-1.5小时,合并提取液, 80-120目滤过,再经截流分子量为6000-14000的超滤柱超滤,超滤液减压浓缩得85℃时相对密度为1.36的浸膏2。
CN201510522829.2A 2013-10-25 2013-10-25 一种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Withdrawn CN10501271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511842.9A CN103520518B (zh) 2013-10-25 2013-10-25 一种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511842.9A Division CN103520518B (zh) 2013-10-25 2013-10-25 一种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012714A true CN105012714A (zh) 2015-11-04

Family

ID=49923105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511842.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520518B (zh) 2013-10-25 2013-10-25 一种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201510522872.9A Withdrawn CN105055904A (zh) 2013-10-25 2013-10-25 一种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201510522829.2A Withdrawn CN105012714A (zh) 2013-10-25 2013-10-25 一种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511842.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520518B (zh) 2013-10-25 2013-10-25 一种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201510522872.9A Withdrawn CN105055904A (zh) 2013-10-25 2013-10-25 一种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3) CN103520518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404549A (zh) * 2022-01-29 2022-04-29 南京中医药大学 一种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367886A (zh) * 2014-11-08 2015-02-25 全椒县尹氏油脂有限公司 一种治疗慢性胃炎的中药
CN104524431B (zh) * 2014-12-07 2015-10-07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 一种治疗胃病的中药组合物
CN105456545A (zh) * 2016-01-25 2016-04-06 闵卫 一种用于治疗胃痞的药物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66782A (zh) * 2010-04-08 2010-07-07 泰一和浦(北京)中医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治疗慢性胃炎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2772670A (zh) * 2012-08-17 2012-11-14 张守实 一种治疗浅表性胃炎的中药组合物
CN103316245A (zh) * 2013-07-01 2013-09-25 梁怡芃 一种治疗小儿遗尿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38040C (zh) * 2003-08-14 2006-01-25 山东大海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治疗胃炎的胶囊
CN102846939A (zh) * 2012-08-31 2013-01-02 李承平 一组益肾养肝药片
CN103623388B (zh) * 2013-12-23 2016-01-06 李�杰 一种治疗慢性胃炎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66782A (zh) * 2010-04-08 2010-07-07 泰一和浦(北京)中医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治疗慢性胃炎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2772670A (zh) * 2012-08-17 2012-11-14 张守实 一种治疗浅表性胃炎的中药组合物
CN103316245A (zh) * 2013-07-01 2013-09-25 梁怡芃 一种治疗小儿遗尿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404549A (zh) * 2022-01-29 2022-04-29 南京中医药大学 一种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520518B (zh) 2016-03-30
CN103520518A (zh) 2014-01-22
CN105055904A (zh) 2015-11-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623388B (zh) 一种治疗慢性胃炎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3432475B (zh) 一种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2961579A (zh) 一种治疗慢性咽炎的中药组合物
CN103623358B (zh) 一种治疗急、慢性咽炎的中药汤剂
CN103520518B (zh) 一种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3272150A (zh) 一种治疗甲状腺腺瘤的中药制剂
CN104258289A (zh) 一种治疗肠炎的中药
CN102526670B (zh) 一种用于治疗胆囊炎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3182064A (zh) 一种治疗风寒咳嗽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3381266B (zh) 一种治疗神经性呕吐的中药
CN104758902A (zh) 一种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3041307A (zh) 用于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1234184B (zh) 一种内服治疗放射性直肠炎的中药组合物
CN103417875B (zh) 一种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3055218A (zh) 用于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5214067A (zh) 一种治疗结肠癌术后腹泻的药物
CN104940672A (zh) 一种治疗胆囊结石的中药及制备方法
CN105055828A (zh) 一种治疗慢性咽炎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4547384A (zh) 一种治疗百草枯中毒的口服液及制备方法
CN104352851A (zh) 一种预防及治疗胰腺炎的中药蜜丸及其制备方法
CN103961578A (zh) 一种治疗神经衰弱的中药药酒
CN104225569A (zh) 一种治疗慢性肠炎的中药组合物
CN102908575B (zh) 用于治疗慢性单纯性鼻炎的内用中药及其制备方法
CN103520644B (zh) 用于治疗痰瘀型高脂血症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9106832A (zh) 一种治疗瘰疬破溃的外用中药膏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