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010281A - 一种诱捕装置及其组装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诱捕装置及其组装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010281A
CN105010281A CN201410152869.8A CN201410152869A CN105010281A CN 105010281 A CN105010281 A CN 105010281A CN 201410152869 A CN201410152869 A CN 201410152869A CN 105010281 A CN105010281 A CN 10501028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
draw
groove
gripper shoe
trapp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152869.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苏敏
刘伟
王立颖
刘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BIOGLOBAL AGRICULTURAL SCIEN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BIOGLOBAL AGRICULTURAL SCIEN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BIOGLOBAL AGRICULTURAL SCIEN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BIOGLOBAL AGRICULTURAL SCIEN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10152869.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010281A/zh
Publication of CN1050102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01028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Abstract

一种诱捕装置及其组装方法,其中,诱捕装置包括第一支架及固定在第一支架上的至少三个支撑板,至少三个支撑板彼此间隔设置且相邻两个支撑板之间呈预设角度,第一支架和支撑板上设有用于安放引诱物质的平台及引诱和/或粘附昆虫的粘板。通过在第一支架上固定至少三个彼此间隔设置的支撑板,并在支撑板上设有用于引诱和/或粘附昆虫的粘板,并根据昆虫水平而非垂直飞行的习性使相邻两个支撑板之间呈预设角度,从而支撑板上所设有的粘板不会紧贴在一起,并增加诱捕面积和诱捕效果;而且本实施例的诱捕装置是一个开放式的装置,有利于引诱物质的释放,多个支撑板具有至少6个面,能够粘附更多的害虫,减少害虫种群数量,减少农作物的损失。

Description

一种诱捕装置及其组装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业害虫防治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诱捕装置及其组装方法。
背景技术
田间种植的农作物,经常面临虫害的危害,致使农作物欠收和/或绝收,严重影响农户的经济效益。为了捕杀害虫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在田间施放害虫诱捕器来诱捕害虫是农户的一般选择。现有技术的诱捕器一般是一个封闭和/或半封闭的容器,在容器内放置特定的昆虫信息素来引诱昆虫,诱使昆虫通过容器上的孔洞进入诱捕器内并杀死,导致该昆虫的种群数量下降,减少农作物的损失。这种方法虽然简单,对人体和环境无害,但存在一定的缺陷,当容器上的孔洞过小时,会使一些体型过大的害虫无法进入容器内而达不到捕杀的目的;当容器上的孔洞过大时,又会使一些体型过小的害虫进出自如,同样达不到捕杀的目的;而且由于诱捕器是相对封闭的容器,当容器内的害虫达到一定数量时,无法对害虫进行清理,使用不便并造成资源的浪费;另外,相对封闭的诱捕器不利于信息素一类的引诱物质的释放和散发;现在农业领域中也单独悬挂使用单面/双面粘虫板进行害虫防治,但是有效的捕捉面积仅是一个平面,不立体,没有充分利用昆虫水平而非垂直飞行的习性,捕捉效果不佳,而且有效捕捉面积有限,达不到害虫防治的杀灭效果;而且需要竹竿绑缚,进行大面积单独悬挂,消耗大量人力物力,浪费大量自然资源。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诱捕器是相对封闭的容器,且需在容器上设置孔洞而不便清理害虫以及不利于引诱物质释放散发的缺陷,提供一种将多个粘虫板设置成预设角度,增加诱捕面积的开放式的诱捕装置及其组装方法。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诱捕装置,包括第一支架及固定在所述第一支架上的至少三个支撑板,至少三个所述支撑板彼此间隔设置且相邻两个所述支撑板之间呈预设角度,所述支撑板上设有用于引诱和/或粘附昆虫的粘板。
在本发明所述的诱捕装置中,所述第一支架上设有用于卡固所述支撑板的第一卡槽,所述第一卡槽的数量与所述支撑板相等,所述支撑板卡固在所述第一卡槽内。
在本发明所述的诱捕装置中,还包括第二支架,所述第二支架靠近所述第一支架的一端侧壁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卡槽一一对应的第二卡槽,每一所述支撑板的一端插设在所述第一卡槽内,每一所述支撑板的另一端插设在所述第二卡槽内。
在本发明所述的诱捕装置中,还包括用以支撑所述第一支架的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架固定在所述支撑杆外并可相对所述支撑杆转动。
在本发明所述的诱捕装置中,每一所述支撑板的一侧边缘的中部设有缺口,至少三个所述支撑板的设有缺口的一侧相互抵接形成一可放置引诱物质的安放空间。
在本发明所述的诱捕装置中,所述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均为中空的圆筒状,所述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同轴间隔设置,所述安放空间位于所述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之间。
在本发明所述的诱捕装置中,所述支撑板靠近所述缺口上设有固定孔,所述引诱物质固定在所述固定孔上并延伸至所述安放空间内。
在本发明所述的诱捕装置中,所述引诱物质为挥发性化合物。
在本发明所述的诱捕装置中,所述预定角度在20°-160°之间。
在本发明所述的诱捕装置中,所述支撑杆上设有至少一对横向的第一贯穿孔,所述第一支架上设有横向的第二贯穿孔,通过在相应的所述第一贯穿孔和第二贯穿孔内穿设固定钢丝使所述支撑杆和第一支架相对固定。
本发明的诱捕装置,包括支撑杆、固定在所述支撑杆外并可相对所述支撑杆转动的第一支架、与所述第一支架同轴间隔设置的第二支架以及至少三个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架靠近所述第二支架的一端侧壁上开设有第一卡槽,所述第二支架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卡槽一一对应的第二卡槽,所述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的个数与所述支撑板相等,每一所述支撑板的一端插设在所述第一卡槽内,每一所述支撑板的另一端插设在所述第二卡槽内,所述支撑板上设有用于引诱和/或粘附昆虫的粘板。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诱捕装置的组装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将支撑杆固定在田间;
S2:将第一支架可转动地固定在支撑杆外;
S3:将至少三个支撑板的一端插设在第一卡槽内,另一端插设在第二支架的第二卡槽内,所述支撑板上设有用于引诱和/或粘附昆虫的粘板。
实施本发明的诱捕装置及其组装方法,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在第一支架上固定至少三个彼此间隔设置的支撑板,并在支撑板上设有用于引诱和/或粘附昆虫的粘板,并使相邻两个支撑板之间呈预设角度,使支撑板上所设有的粘板不会紧贴在一起;由于相邻两个支撑板之间呈预设角度设置,当昆虫被引诱至该诱捕装置处时,由于昆虫一般是水平非垂直飞动,则不管昆虫向哪侧飞动,都会被粘在粘板上,有效地诱杀害虫;而且本实施例的诱捕装置是一个开放式的装置,有利于引诱物质的释放,多个支撑板具有至少6个面,能够粘附更多的害虫,减少害虫种群数量,减少农作物的损失;第一支架可以迎风转动,卸掉风形成的侧向压力,增强诱捕装置在大风情况下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诱捕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第一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的支撑板3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提供的诱捕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的诱捕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本发明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诱捕装置,包括第一支架2、支撑板3和设置在支撑板3上的用于引诱和/或粘附昆虫的粘板(未示出)。
支撑板3固定在第一支架2上,支撑板3至少为三个,该至少三个支撑板3彼此间隔设置且相邻两个支撑板3之间呈预设角度,所述预定角度在20°-160°之间,且支撑板3上设有用于引诱和/或粘附昆虫的粘板。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至少三个彼此间隔的支撑板3,且由于每一支撑板3有两个面,则该诱捕装置至少含有6个面,在每个面上均设有用于引诱和/或粘附昆虫的粘板,则能够粘附更多的害虫。粘板具有防晒防雨的作用。当粘板为红、粉、黄、灰、蓝、紫、青、绿等数十种颜色时,其自身就能够引诱蚜虫、白粉虱、浅叶蝇等多种具有趋色性的害虫,并具有将吸引来的昆虫粘附并杀死的作用。而且可以根据田间的实际需要,在至少6个面上根据不同趋色性害虫的喜好,分别固设诱杀不同害虫的粘板,以减少其种群数量,减少农作物的损失。具体地,粘板可用夹子夹在支撑板3上,也可粘在支撑板3上,在此不做限定。
粘板外还可加设一层保护层(未示出),该保护层粘在粘板的外表面上,并可从粘板上剥离。保护层可采用不透水的塑料纸和/或塑料膜,未使用时,保护层可以防止粘虫胶沾染灰尘和/或污物而失去粘性;使用时,取下保护层即可。而且可在支撑板3的外表面依次设置多层粘板和保护层,当粘板上粘满昆虫时,可撕下该层保护层并继续使用下一层粘板。
如图2所示,第一支架2大体为中空的圆筒状,第一支架2上设有用于卡固支撑板3的第一卡槽21,第一卡槽21的数量与支撑板3相等,以使所有支撑板3一一对应地卡固在第一卡槽21内进行固定,且第一卡槽21之间彼此间隔设置。第一卡槽21是沿第一支架21的一端面向下凹陷形成的,即第一卡槽21从第一支架21的端面沿其轴向向下延伸形成。可以理解,第一支架2上远离第一卡槽21的侧壁上还设有横向的第二贯穿孔22,第二贯穿孔22为两个,且该两个第二贯穿孔22沿第一支架2的同径向设置在第一支架2的侧壁上,可通过该第二贯穿孔22将本实施例的诱捕装置进行固定。优选地,第一支架21由聚氯乙烯、聚乙烯、橡胶等热塑性树脂制成。
如图3所示,支撑板3大体为长方形,每一所述支撑板3的一侧边缘的中部设有缺口31,至少三个支撑板3的设有缺口31的一侧相互抵接形成一可放置引诱物质的安放空间5。即所有支撑板3的设有缺口31的一侧相互抵在一起,并在所有支撑板3的抵接处由缺口31形成所述安放空间5。每一支撑板3的一端插设在第一卡槽21内,另一端为自由端,且由缺口31形成的安放空间5设置在第一支架2之外。本实施例中,支撑板3为4个,该4个支撑板3的开设有缺口31的一侧相互抵接形成了所述安放空间5。优选地,支撑板3由硬质材料制成,并具有防雨功能,以使支撑板3能长时间使用,节约成本。且支撑板3的数量并不限于本实施例的4个。
为了使支撑板3的自由端固定,以及使所有支撑板3的自由端紧密抵接,可在支撑板3的自由端设置一固定机构,从而将支撑板3的自由端固定并形成一固定的安放空间5。如可在支撑板3的自由端设置一个夹子,将所有支撑板3夹起来,从而使支撑板3的自由端固定;也可在每一支撑板3的自由端上设置通孔,然后将所有支撑板3用铁丝穿过通孔而固定起来;也可在组装前将所有支撑板3通过焊的方式固定自由端。当然,支撑板3的自由端的固定方式不限于此,任何在此基础上可想到的方案均在保护范围之内。
进一步地,可在安放空间5内放置能吸引害虫的引诱物质。在支撑板3靠近缺口31上设有一固定孔,可将引诱物质做成橡皮管的诱芯状,可通过绳子和/或铁丝悬固定在该固定孔上,并延伸至安放空间5内。引诱物质为挥发性化合物,具体的引诱物质为昆虫信息素、植物挥发物、取食刺激物等能够吸引节肢动物或其它有机体动物的挥发性化合物;且可在挥发性化合物中添加颜料、抗微生物剂、抗氧化剂、稳定剂、保湿剂和/水等添加剂。诱芯是含有昆虫信息素的橡胶管,用于将昆虫吸引至其附近;且诱芯可根据靶标昆虫种类的不同包含不同的信息素组分,进而又针对性地将害虫诱杀。本实施例中,对引诱物质载体的外形、状态及构造不做任何限定。
而且对于引诱物质的固定方式,并不限于通过固定孔悬挂在支撑板3上,还可将引诱物质与其它具有粘性的物质粘合在一起,然后将其黏在支撑板3上来引诱害虫。
本实施例的诱捕装置,可通过将第一支架2固定在田间使用,也可将其用铁丝等绳状物固在农作物上,以引诱和捕杀害虫,使用方便,且固定方式多样,在此不做限定。
本实施例的诱捕装置,通过在第一支架2上固定至少三个彼此间隔设置的支撑板3,并在支撑板3上设有用于引诱和/或粘附昆虫的粘板,并使相邻两个支撑板3之间呈预设角度,,使支撑板3上所设有的粘板不会紧贴在一起;由于相邻两个支撑板3之间呈预设角度设置,当昆虫被引诱至该诱捕装置处时,由于昆虫一般是水平非垂直飞动,则不管昆虫向哪侧飞动,都会被粘在粘板上,有效地诱杀害虫;而且本实施例的诱捕装置是一个开放式的装置,有利于引诱物质的释放,多个支撑板3具有至少6个面,能够粘附更多的害虫,减少害虫种群数量,减少农作物的损失。
如图4和图5所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提供的诱捕装置,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还包括第二支架4,该第二支架4用于固定支撑板3的自由端。第二支架4与第一支架2的结构相似,也为中空的圆筒状,但第二支架4的轴向长度小于第一支架2的轴向长度。第二支架4靠近第一支架2的一端侧壁上开设有第二卡槽41,第二卡槽41的数量与第一卡槽21相等,并与第一卡槽21一一对应设置。每一支撑板3的一端插设在第一卡槽21内,每一支撑板3的另一端插设在第二卡槽41内,从而使支撑板3的两端都被固定起来,防止该诱捕装置在风力的作用下,支撑板3被被风吹落。本实施例中,第二卡槽41的个数也为4个,该4个第二卡槽41与第一卡槽21一一对应设置,以使支撑板3插入。
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架2和第二支架4同轴间隔设置,即第一支架2和第二支架4在轴向上间隔有一定距离,从而将每一支撑板3的一端插设在第一卡槽21内,另一端插设在第二卡槽41内时,使安放空间5位于第一支架2和第二支架4之间,且安放空间5也相对固定,当遇到大风天气时,保护安放空间5内放置的引诱物质免受损坏。还可在第二支架4远离第一支架2的端面上安装诱虫灯,从而将昆虫引诱至该诱捕装置处,并被支撑板3粘附。
进一步地,为了将本实施例的诱捕装置固定在田间,诱捕装置还包括用于支撑第一支架2的支撑杆(未示出),具体地支撑杆的一端插入土中,另一端与第一支架2连接。为了便于将支撑杆固定在田间,将支撑件1的这端制成锋利的45°斜切形状,优选地支撑杆由钢铁等金属材料制成,防止诱捕装置被刮倒。支撑杆上设有至少一对横向的第一贯穿孔(未示出),第一贯穿孔为偶数个,且成对出现;成对的两个第一贯穿孔沿支撑杆的同径向设置在支撑杆的侧壁上。
第一支架2套设在支撑杆上并可相对支撑杆转动,第一支架2的直径大于支撑杆的直径,故第一支架2套设在支撑杆外。且将第一支架2上的第二贯穿孔22和支撑杆的第一贯穿孔对齐后,将固定钢丝依次穿过第二贯穿孔22和第一贯穿孔后,将固定钢丝的两端部夹持在第一支架2的外侧壁上,从而使第一支架2和支撑杆相对固定。本实施例中,支撑杆插设在土地中,第一支架2与土地表面间隔一定距离,即第一支架2的一端面与土地表面不接触。优选地,第一支架21由聚氯乙烯、聚乙烯、橡胶等热塑性树脂制成。
本实施例的诱捕装置,通过支撑杆将其固定在田间,且由于第一支架2可相对支撑杆转动,在有风力的作用下,第一支架2、支撑板3和第二支架4会相对支撑杆转动,有利于引诱物质的扩散吸引害虫,从而使害虫粘附在支撑板3上被杀死,减少害虫种群数量,提高农作物产量。用该诱捕装置代替高毒化学农药杀虫,有益于环境保护,修复被破坏的农田系统,并提高了农作物的安全性。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诱捕装置的组装方法,该诱捕装置包括支撑杆、第一支架2、支撑板3、第二支架4和设置在支撑板3上的用于引诱和/或粘附昆虫的粘板,具体的诱捕装置的结构上述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已作了详细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该诱捕装置的组装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将支撑杆固定在田间;
S2:将第一支架2可转动地固定在支撑杆外;
S3:将至少三个支撑板3的一端插设在第一卡槽21内,另一端插设在第二支架4的第二卡槽41内,所述支撑板3上设有用于引诱和/或粘附昆虫的粘板。
具体地,借助于锤子等工具将支撑件固定在田间,将第一支架2套设在支撑件外,并使第二贯穿孔22和第一贯穿孔对齐设置,将固定钢丝依次穿过第二贯穿孔22和第一贯穿孔后使固定钢丝的两端弯折并抵接在第一支架2的外侧壁上。由于第一支架2的直径大于支撑杆的直径,因此用固定钢丝固定后,在外界风力的作用下,第一支架2可相对支撑杆转动。接着,将支撑板3的一端插设在第一卡槽21内,另一端插设在第二卡槽41内,且第一支架2和第二支架4之间在轴向上间隔一定距离,从而得到本发明开放式的诱捕装置。
本发明的诱捕装置的组装方法,采用夹持的方式将支撑板3固定在第一支架2和第二支架4之间,且支撑板3与第一支架2和第二支架4均采用可拆卸地方式连接,组装工艺简单、方便,设计构思巧妙,在有效诱杀有害昆虫的前提下,节约成本,并方便运输。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这些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之内。

Claims (12)

1.一种诱捕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支架(2)及固定在所述第一支架(2)上的至少三个支撑板(3),至少三个所述支撑板(3)彼此间隔设置且相邻两个所述支撑板(3)之间呈预设角度,所述支撑板(3)上设有用于引诱和/或和/或粘附昆虫的粘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诱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2)上设有用于卡固所述支撑板(3)的第一卡槽(21),所述第一卡槽(21)的数量与所述支撑板(3)相等,所述支撑板(3)卡固在所述第一卡槽(21)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诱捕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支架(4),所述第二支架(4)靠近所述第一支架(2)的一端侧壁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卡槽(21)一一对应的第二卡槽(41),每一所述支撑板(3)的一端插设在所述第一卡槽(21)内,每一所述支撑板(3)的另一端插设在所述第二卡槽(41)内。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诱捕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以支撑所述第一支架(2)的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架(2)固定在所述支撑杆外并可相对所述支撑杆转动。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诱捕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支撑板(3)的一侧边缘的中部设有缺口(31),至少三个所述支撑板(3)的设有缺口(31)的一侧相互抵接形成一可放置引诱物质的安放空间(5)。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诱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2)和第二支架(4)均为中空的圆筒状,所述第一支架(2)和第二支架(4)同轴间隔设置,所述安放空间(5)位于所述第一支架(2)和第二支架(4)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诱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3)靠近所述缺口(31)上设有固定孔,所述引诱物质固定在所述固定孔上并延伸至所述安放空间(5)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诱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诱物质为挥发性化合物。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诱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定角度在20°-160°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诱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杆上设有至少一对横向的第一贯穿孔,所述第一支架(2)上设有横向的第二贯穿孔(22),通过在相应的所述第一贯穿孔和第二贯穿孔(22)内穿设固定钢丝使所述支撑杆和第一支架(2)相对固定。
11.一种诱捕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杆、固定在所述支撑杆外并可相对所述支撑杆转动的第一支架(2)、与所述第一支架(2)同轴间隔设置的第二支架(4)以及至少三个支撑板(3),所述第一支架(2)靠近所述第二支架(4)的一端侧壁上开设有第一卡槽(21),所述第二支架(4)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卡槽(21)一一对应的第二卡槽(41),所述第一卡槽(21)和第二卡槽(41)的个数与所述支撑板(3)相等,每一所述支撑板(3)的一端插设在所述第一卡槽(21)内,每一所述支撑板(3)的另一端插设在所述第二卡槽(41)内,所述支撑板(3)上设有用于引诱和/或粘附昆虫的粘板。
12.一种诱捕装置的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将支撑杆固定在田间;
S2:将第一支架(2)可转动地固定在支撑杆外;
S3:将至少三个支撑板(3)的一端插设在第一卡槽(21)内,另一端插设在第二支架(4)的第二卡槽(41)内,所述支撑板(3)上设有用于引诱和/或粘附昆虫的粘板。
CN201410152869.8A 2014-04-16 2014-04-16 一种诱捕装置及其组装方法 Pending CN10501028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152869.8A CN105010281A (zh) 2014-04-16 2014-04-16 一种诱捕装置及其组装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152869.8A CN105010281A (zh) 2014-04-16 2014-04-16 一种诱捕装置及其组装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010281A true CN105010281A (zh) 2015-11-04

Family

ID=544009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152869.8A Pending CN105010281A (zh) 2014-04-16 2014-04-16 一种诱捕装置及其组装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010281A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831045A (zh) * 2016-05-13 2016-08-10 宋国强 一种长效型物理粘虫器
CN109430195A (zh) * 2018-12-22 2019-03-08 杭州科森农化有限公司 一种鞘翅目昆虫诱捕器
CN110089508A (zh) * 2019-06-11 2019-08-06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诱蚊灭蚊灯
CN113229261A (zh) * 2021-04-29 2021-08-10 河南工业大学 一种粮堆诱捕器
CN115362856A (zh) * 2022-08-22 2022-11-22 曾建新 一种联合防治水稻害虫的方法及其应用
CN117413812A (zh) * 2023-12-14 2024-01-19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一种风力自适应害虫防控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213407Y (zh) * 2008-06-30 2009-04-01 中华人民共和国江阴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林木害虫诱捕器
CN201451116U (zh) * 2009-06-12 2010-05-12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 一种用以捕集木蠹象的昆虫诱捕器
CN203207010U (zh) * 2013-04-13 2013-09-25 池上剑 一种旋转式灭虫装置
CN203290100U (zh) * 2013-05-20 2013-11-20 徐进 一种太阳能式诱捕器
CN203788949U (zh) * 2014-04-16 2014-08-27 深圳百乐宝生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诱捕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213407Y (zh) * 2008-06-30 2009-04-01 中华人民共和国江阴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林木害虫诱捕器
CN201451116U (zh) * 2009-06-12 2010-05-12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 一种用以捕集木蠹象的昆虫诱捕器
CN203207010U (zh) * 2013-04-13 2013-09-25 池上剑 一种旋转式灭虫装置
CN203290100U (zh) * 2013-05-20 2013-11-20 徐进 一种太阳能式诱捕器
CN203788949U (zh) * 2014-04-16 2014-08-27 深圳百乐宝生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诱捕装置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831045A (zh) * 2016-05-13 2016-08-10 宋国强 一种长效型物理粘虫器
CN109430195A (zh) * 2018-12-22 2019-03-08 杭州科森农化有限公司 一种鞘翅目昆虫诱捕器
CN110089508A (zh) * 2019-06-11 2019-08-06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诱蚊灭蚊灯
CN113229261A (zh) * 2021-04-29 2021-08-10 河南工业大学 一种粮堆诱捕器
CN115362856A (zh) * 2022-08-22 2022-11-22 曾建新 一种联合防治水稻害虫的方法及其应用
CN115362856B (zh) * 2022-08-22 2024-01-30 曾建新 一种联合防治水稻害虫的方法及其应用
CN117413812A (zh) * 2023-12-14 2024-01-19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一种风力自适应害虫防控装置
CN117413812B (zh) * 2023-12-14 2024-03-01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一种风力自适应害虫防控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010281A (zh) 一种诱捕装置及其组装方法
KR101804563B1 (ko) 지퍼백이 구비된 끈끈이 해충 트랩
US9572338B2 (en) Mosquito control devices using durable coating-embedded pesticides
BR102013017279A2 (pt) Armadilha de observação mata insetos para a captura massiva e controle do bicudo do algodoeiro
JP6004196B2 (ja) 害虫捕獲器
KR20180033014A (ko) 땅바닥 설치형 잡해충 포집기
US20140007488A1 (en) Passive Flycatcher
KR101140671B1 (ko) 해충 유인 퇴치기
KR102073151B1 (ko) 해충 포획장치
CN203788949U (zh) 一种诱捕装置
CN105532605A (zh) 柑橘象鼻虫灭杀箱
CN203897097U (zh) 香蕉象甲诱捕器
CN102972369A (zh) 太阳能杀虫灯
AU2012211037A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killing flying insects
CN201585361U (zh) 悬挂式害虫诱捕器
CN105409903A (zh) 用于柑橘种植的象鼻虫诱杀箱
JP6756725B2 (ja) 害虫捕獲方法および害虫捕獲器
KR101835679B1 (ko) 땅바닥 설치형 잡해충 포집기
US20170367313A1 (en) Crawling insect trap
CN204244991U (zh) 用于农业生产中防治软体动物的装置
WO2010120162A1 (es) Estación cebo para combatir plagas agrícolas
JP3115318U (ja) 白蟻防除装置
CN218303033U (zh) 一种林业工程园林绿化带蚊虫治理插地式低位诱杀装置
CN104365419A (zh) 用于农业生产中防治软体动物的装置与方法
KR102510510B1 (ko) 갈색날개매미충의 친환경 방제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