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002835B - 明挖隧道下桥梁托换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明挖隧道下桥梁托换的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002835B CN105002835B CN201510389347.4A CN201510389347A CN105002835B CN 105002835 B CN105002835 B CN 105002835B CN 201510389347 A CN201510389347 A CN 201510389347A CN 105002835 B CN105002835 B CN 105002835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ridge
- jack
- supporting
- bailey beam
- bracing member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明挖隧道下桥梁托换的方法,在桥梁下方,用贝雷梁支承(2)支撑桥梁横向的钢支撑(1),钢支撑(1)和贝雷梁支承(2)之间设置千斤顶;浇筑支撑桩(3),调节钢支撑(1)下的千斤顶,使荷载由贝雷梁支承(2)上转移到支撑桩(3)上,在桥墩之间设置新承台(4),新承台(4)下方设置托换桩(5),新承台(4)和托换桩(5)之间设置千斤顶,通过千斤顶的升降调节桥墩的沉降;用支座或钢垫块替代上述千斤顶支撑。本发明多点支撑,分级转移荷载,分别加固桥梁和桥墩的方法,将桥梁整体抬升。开挖时,桥墩和现浇桥墩距离很近,用贝雷梁防止桥墩的沉降,保证桥梁加固的效果,同时桥梁的托换不影响正常的行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公开了明挖隧道下桥梁托换的方法,应用于明挖隧道穿过桥梁底部时,桥梁的托换,属于建筑桥梁领域。
背景技术
地面沉降,又被称为地面下沉、地陷。它是在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影响下,由于地下松散、地层固结压缩,导致地壳表面标高降低的一种局部的下降运动。
地面沉降有自然的地面沉降和人为的地面沉降。自然的地面沉降一种是在地表松散或半松散的沉积层在重力的作用下,由松散到细密的成岩过程;另一种是由于地质构造运动、地震等引起的地面沉降。地面沉降的危害主要有:一是毁坏建筑物和生产设施;二是不利于建设事业和资源开发。发生地面沉降的地区属于地层不稳定的地带,在进行城市建设和资源开发时,需要更多的建设投资,而且生产能力也受到限制;三是造成海水倒灌。地面沉降区多出现在沿海地带。地面沉降到接近海面时,会发生海水倒灌,使土壤和地下水盐碱化。对地面沉降的预防主要是针对地面沉降的不同原因而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
贝雷梁,它是用贝雷架组装成的桁梁,贝雷架之间多以发窗为连接构件,用螺栓固定。贝雷架是以形成一定单元的钢架,可以用它拼接组装成很多构件、设备。贝雷架长宽尺寸一般为3m×1.5m。贝雷梁方便快捷,在很多跨公路,跨河道的连续现浇梁中,为支架提供了前提条件。在挂篮,高速公路跨河施工中,也可以为施工中提供便道,增加施工的快捷与方便。
如图6所述,明挖隧道穿过桥梁下部时,由于土壤的挖掘,支撑桥梁的桥墩会产生地面沉降,桥梁下沉,会影响到安全行车,严重时破坏桥体,明挖隧道施工之间必须对桥梁进行托换,同时托换过程中不可中断交通。
如图7所述,桥体包括桥梁,盖梁,桥墩,承台,墩柱等,桥梁放置在桥梁支座上,桥梁支座放置在垫石上,垫石以盖梁为支撑。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公开了明挖隧道下桥梁托换的方法,多点支撑,分级转移荷载,分别加固桥梁和桥墩的方法,消除明挖隧道对桥梁带来的沉降危害,将上下行桥梁整体抬升。开挖时,桥墩和现浇桥墩距离很近,用贝雷梁防止桥墩的沉降,保证桥梁加固的效果,同时桥梁的托换不影响正常的行车。
明挖隧道下桥梁托换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明挖隧道下桥梁托换的方法的步骤如下:
1)在桥梁下方,用贝雷梁支承2支撑桥梁横向的钢支撑1,所述钢支撑1至少有两组,所述钢支撑1和贝雷梁支承2之间设置千斤顶,调节钢支撑1和贝雷梁支承2间的千斤顶,保证桥梁上下运动,消除沉降的影响,使贝雷梁支承2对桥梁的支撑力均匀分布;
2)浇筑支撑桩3,用以支撑钢支撑1,钢支撑1和支撑桩3之间设置千斤顶,调节钢支撑1下的千斤顶,使荷载由贝雷梁支承2上转移到支撑桩3上,同时通过千斤顶的升降调节贝雷梁支承2和支撑桩3的沉降,之后拆除贝雷梁支承2;
3)在桥墩之间设置新承台4,所述新承台4将桥墩连为一体,新承台4下方设置托换桩5,作为新承台4的支撑,新承台4和托换桩5之间设置千斤顶,通过千斤顶的升降调节桥墩的沉降;
4)用支座或钢垫块替代上述千斤顶支撑,完成托换。
所述钢支撑1垂直与于桥梁的纵向,靠近桥墩。
所述钢支撑1与桥梁的接触处和千斤顶的接触处分别设有木垫板。
所述贝雷梁支承2由下至上依次为木桩,钢筋砼基础,双层贝雷梁。
所述新承台4为钢筋混凝土或钢结构。
所述托换桩5为三组,每组两根,共六根,俯视方向为王字形。
所述支撑桩3和托换桩5底部的深度大于墩柱的深度。
所述桥梁为T型梁时,T型梁翼缘和梁肋的缝隙中,钢支撑1上还包括辅助千斤顶6和支撑7,用于辅助支撑桥梁。
附图说明
图1为桥梁加固时的桥梁横向正视截面图;
图2为桥梁加固时的侧视图;
图3为桥墩加固时的桥梁横向正视图;
图4为桥墩加固时的俯视截面图;
图5为辅助千斤顶6和支撑7的位置示意图;
图6为明挖隧道与桥梁的位置关系图;
图7为桥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钢箱梁,2、贝雷梁支承,3、支承桩,4、新承台,5、托换柱,6、辅助千斤顶,7、支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具体说明:
明挖隧道下桥梁托换的方法,在桥梁下方,用贝雷梁支承2支撑桥梁横向的钢支撑1,钢支撑1有两组,钢支撑1和贝雷梁支承2之间设置千斤顶,调节钢支撑1和贝雷梁支承2间的千斤顶,保证桥梁上下运动,消除沉降的影响,使贝雷梁支承2对桥梁的支撑力均匀分布;浇筑支撑桩3,用以支撑钢支撑1,钢支撑1和支撑桩3之间设置千斤顶,调节钢支撑1下的千斤顶,使荷载由贝雷梁支承2上转移到支撑桩3上,同时通过千斤顶的升降调节贝雷梁支承2和支撑桩3的沉降,之后拆除贝雷梁支承2;在桥墩之间设置新承台4,新承台4将桥墩连为一体,新承台4下方设置托换桩5,作为新承台4的支撑,新承台4和托换桩5之间设置千斤顶,通过千斤顶的升降调节桥墩的沉降;用支座或钢垫块替代上述千斤顶支撑,完成托换。
钢支撑1垂直与于桥梁的纵向,靠近桥墩。钢支撑1与桥梁的接触处和千斤顶的接触处分别设有木垫板。贝雷梁支承2由下至上依次为木桩,钢筋砼基础,双层贝雷梁。新承台4为钢筋混凝土。托换桩5为三组,每组两根,共六根,俯视方向为王字形。支撑桩3和托换桩5底部的深度大于墩柱的深度。
桥梁为T型梁,T型梁翼缘和梁肋的缝隙中,钢支撑1上包括辅助千斤顶6和支撑7,用于辅助支撑桥梁。
Claims (8)
1.明挖隧道下桥梁托换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明挖隧道下桥梁托换的方法的步骤如下:
1)在桥梁下方,用贝雷梁支承(2)支撑桥梁横向的钢支撑(1),所述钢支撑(1)至少有两组,所述钢支撑(1)和贝雷梁支承(2)之间设置千斤顶,调节钢支撑(1)和贝雷梁支承(2)间的千斤顶,保证桥梁上下运动,消除沉降的影响,使贝雷梁支承(2)对桥梁的支撑力均匀分布;
2)浇筑支撑桩(3),用以支撑钢支撑(1),钢支撑(1)和支撑桩(3)之间设置千斤顶,调节钢支撑(1)下的千斤顶,使荷载由贝雷梁支承(2)上转移到支撑桩(3)上,同时通过千斤顶的升降调节贝雷梁支承(2)和支撑桩(3)的沉降,之后拆除贝雷梁支承(2);
3)在桥墩之间设置新承台(4),所述新承台(4)将桥墩连为一体,新承台(4)下方设置托换桩(5),作为新承台(4)的支撑,新承台(4)和托换桩(5)之间设置千斤顶,通过千斤顶的升降调节桥墩的沉降;
4)用支座或钢垫块替代上述千斤顶支撑,完成托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明挖隧道下桥梁托换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钢支撑(1)垂直与于桥梁的纵向,靠近桥墩。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任一所述的明挖隧道下桥梁托换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钢支撑(1)与桥梁的接触处和千斤顶的接触处分别设有木垫板。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明挖隧道下桥梁托换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贝雷梁支承(2)由下至上依次为木桩,钢筋砼基础,双层贝雷梁。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明挖隧道下桥梁托换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新承台(4)为钢筋混凝土或钢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明挖隧道下桥梁托换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托换桩(5)为三组,每组两根,共六根,俯视方向为王字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明挖隧道下桥梁托换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桩(3)和托换桩(5)底部的深度大于墩柱的深度。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明挖隧道下桥梁托换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桥梁为T型梁时,T型梁翼缘和梁肋的缝隙中,钢支撑(1)上还包括辅助千斤顶(6)和支撑(7),用于辅助支撑桥梁。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389347.4A CN105002835B (zh) | 2015-07-06 | 2015-07-06 | 明挖隧道下桥梁托换的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389347.4A CN105002835B (zh) | 2015-07-06 | 2015-07-06 | 明挖隧道下桥梁托换的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002835A CN105002835A (zh) | 2015-10-28 |
CN105002835B true CN105002835B (zh) | 2017-01-11 |
Family
ID=543756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389347.4A Active CN105002835B (zh) | 2015-07-06 | 2015-07-06 | 明挖隧道下桥梁托换的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5002835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926470B (zh) * | 2016-06-01 | 2018-05-01 | 广州市公路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 高架桥梁改造方法 |
CN106065577B (zh) * | 2016-08-08 | 2017-08-25 | 福州轨道交通设计院有限公司 | 一种新的桩基托换的结构与方法 |
CN106498976A (zh) * | 2016-11-17 | 2017-03-15 | 中铁十八局集团轨道交通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城际铁路下穿高速公路明挖施工群顶托换方法 |
CN108330845A (zh) * | 2018-01-26 | 2018-07-27 | 中铁隧道集团二处有限公司 | 一种曲线桥梁托换基础的加固方法 |
CN109914456B (zh) * | 2019-03-20 | 2021-02-05 | 广州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 一种桥梁与地铁隧道毗邻同建时的设计施工方法 |
CN113123361B (zh) * | 2020-01-16 | 2022-10-18 | 中铁第六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 盾构隧道安全下穿市政桥梁桩基托换系统的施工方法 |
CN112376611B (zh) * | 2020-11-10 | 2022-10-21 | 北京城建道桥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分离式立交系统施工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597168B2 (ja) * | 2002-01-29 | 2004-12-02 | 朝日エンヂニヤリング株式会社 | 橋梁の補強構造 |
JP5088650B2 (ja) * | 2008-05-19 | 2012-12-05 | 東洋建設株式会社 | 既設パイルベント橋脚の補強工法及び補強構造 |
CN102277885A (zh) * | 2011-05-11 | 2011-12-14 |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高速铁路连续刚构桥梁桩基托换方法 |
CN202482778U (zh) * | 2011-12-29 | 2012-10-10 | 中国建筑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 | 一种跨中承台支架的加固装置 |
CN103806377B (zh) * | 2014-02-25 | 2015-09-23 | 福建建工集团总公司 | 一种桥梁大吨位多桩基的整体主动托换结构及托换方法 |
CN103981816A (zh) * | 2014-04-15 | 2014-08-13 | 河南省公路工程局集团有限公司 | 立交桥框架墩柱托换施工方法 |
-
2015
- 2015-07-06 CN CN201510389347.4A patent/CN105002835B/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002835A (zh) | 2015-10-2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002835B (zh) | 明挖隧道下桥梁托换的方法 | |
CN102518051B (zh) | 一种桥墩偏位纠正与加固系统 | |
CN105804119A (zh) | 一桩二用地下廊道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 |
CN104532868B (zh) | 高陡变形斜坡区桥梁锚拉式高承台群桩基础修建方法 | |
CN101215815B (zh) | 适于陡峻山区的整体式悬挑结构复合道路的修筑方法 | |
CN202416195U (zh) | 一种桥墩偏位纠正与加固系统 | |
CN101387114A (zh) | 超静定墩柱或桩基主动托换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 |
CN107119732A (zh) | 一种盾构隧道下穿建筑物的群梁主动托换方法 | |
CN107620261B (zh) | 基于横承式便梁的既有铁路轨道加固方法 | |
CN206635599U (zh) | 一种塌方道路的路面抢险支固装置 | |
CN107558489A (zh) | 一种盾构下穿既有建筑物的施工方法 | |
CN111291492A (zh) | 一种提升既有衡重式挡墙抗滑、抗倾覆安全性的方法 | |
CN104674645A (zh) | 一种适合软土地基的整板式小桥涵 | |
CN206070608U (zh) | 一种城际铁路下穿高速公路明挖施工群顶托换装置 | |
CN106836007B (zh) | 适合顶推法施工的跨线桥设计施工方法 | |
CN104631489A (zh) | 一种下穿明挖隧道施工中的桥梁承台受力托换技术 | |
CN106498976A (zh) | 一种城际铁路下穿高速公路明挖施工群顶托换方法 | |
CN111172833A (zh) | 一种陡坡高路堤结构的构筑方法 | |
Burtin et al. | Embankment on soft soil reinforced by CMC semi-rigid inclusions for the high-speed railway SEA | |
CN211772879U (zh) | 一种钢箱梁吊装限位顶推施工结构 | |
CN209836779U (zh) | 钢筋混凝土轻型桥台 | |
CN110219248B (zh) | 抗倾覆简易便桥桥墩施工方法及抗倾覆简易便桥施工方法 | |
CN209836780U (zh) | 具有锚定板的轻型桥台 | |
RU2536538C1 (ru) | Способ снижения деформаций автомобильных и железных дорог на многолетнемерзлых грунтах, оттаивающих в процессе эксплуатации | |
KR101973657B1 (ko) | 교대 측방유동 방지용 역아치 구조 및 이를 이용한 개보수공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B03 |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
Inventor after: Dong Haitao Inventor after: Wang Hai Inventor after: Gou Jincheng Inventor after: Wang Haiyang Inventor after: Zhao Dianfeng Inventor after: Liang Jianbo Inventor before: Dong Haitao Inventor before: Wang Hai |
|
COR |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