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989520A - 并列错位型旋转摆式发动机 - Google Patents

并列错位型旋转摆式发动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989520A
CN104989520A CN201510318042.4A CN201510318042A CN104989520A CN 104989520 A CN104989520 A CN 104989520A CN 201510318042 A CN201510318042 A CN 201510318042A CN 104989520 A CN104989520 A CN 10498952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ngine
rotor
sides
main shaft
planetary ge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31804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志广
黄国平
周桐
徐义凯
申力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Original Assignee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filed Critical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Priority to CN201510318042.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989520A/zh
Publication of CN1049895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98952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12Improving ICE efficiencies

Landscapes

  • Hybrid Electric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是并列错位型旋转摆式发动机,其结构是每个旋转摆式发动机本机由燃烧室、对置四杆机构和行星轮系构成;两个发动机错位安装后,各自的行星轮系具有90°交错角且共用同一个太阳轮;行星轮系采用外啮合结构,两根由两侧分别贯穿发动机转子的细轴将太阳轮固定在发动机机架上,满足了空间要求;一侧发动机的功率输出件做成圆柱齿轮,另一侧输出件为空心圆环,两者固连后以实心齿轮作为整机输出主轴对外做功。控制单侧发动机的点火周期相同、点火时刻间隔半个周期,使整机做功次数加倍;当一侧四杆机构处于死点位置时,另一侧发动机能够为之提供动力克服运动障碍,使单侧发动机运动和动力学特性实现互补,提升了稳定性和整机性能。

Description

并列错位型旋转摆式发动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并列错位型旋转摆式发动机。该技术既可以常规内燃机尺寸设计应用于各种发动机使用领域,又可将其微型化后作为一种新型的微型能源动力系统,应用于如便携式电源等高精尖领域。本发明主要涉及到旋转摆式发动机对置安装过程中两单侧发动机输出传动机构的设计:两个行星轮系呈90°交错且共用太阳轮;外啮合的中心太阳轮由两根从两侧分别贯穿发动机转子的细轴固定在整机机架上;两侧发动机的功率输出件固结在一起,以实心圆柱齿轮作为输出主轴对外做功;单侧发动机的点火周期相同但点火时刻相差半个周期。两个旋转摆式发动机对置后做功次数加倍,整机输出功率和扭矩大幅提高,而且本发明提高了结构紧凑度,实现了单侧发动机运动和动力学特性的互补,其功重比更高,整体运转平稳性更佳。
背景技术
在世界经济、能源可持续发展的这一巨大趋势推动下,当前的机电产品更加追求其微型化和便携化,以期得到更高的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同样,各种军民用便携系统的飞速发展使之对高效能供能单元的需求持续增长,然而其电源系统大多数依然采用化学储能电池。这类电池能量密度低,持续运行时间短,充电时间长,远不能满足当前要求。为此,国内外学者试图从三个途径来摆脱这一困境:改进传统化学储能电池性能;发展燃料电池;研究基于燃料燃烧和热功转换发电的微型能源动力系统。
实际上,化学电池的性能增速已大幅落后于对供能需求的增长;燃料电池虽然能量转化效率高,但功率密度低,尤其是受价格和相关技术(如氢气存储、响应/起动性能差)制约的应用场合进一步限制了其发展。相对而言,微小型热机优势巨大:使用液态碳氢燃料,能量密度高,燃料来源广泛;热机形式多样,可实现高的能量转换效率;发电技术成熟高效,环境污染小;微尺度流动、燃烧和传热的机理研究及微机械加工的发展,也为热机的微型化提供了便利条件。因此,微小型热机功率密度和能量密度俱佳,构建微型能源动力系统极具发展潜力。
微型能源动力系统的研发思路通常是,将常规尺寸的发动机进行尺寸缩放,由此而发展起来的微型热机主要有活塞式发动机、斯特林发动机、燃气轮机、汪克尔发动机、摆式发动机等。往复式活塞内燃机带有复杂阀门装置,微加工困难;斯特林发动机效率虽高,但采用闭式循环,密封困难,可靠性差;燃气轮机转速极高,工作不稳定;三角转子发动机扭矩均匀,但采用线密封,气密性差;摆式发动机基本为平面结构,避开了常规进、排气及其驱动构件,结构优势明显,但功率密度依然偏低。此外,热机微型化后由热泄露和排气余热造成的能量损失所占比重大幅上升,整机的热效率也会明显下降。
综合以上各类热机的优缺点,在摆式发动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旋转摆式发动机则以同轴交叉的双转子单向连续旋转的方式对外做功,具有好的动力特性。为进一步提高其输出功率,扩展其应用领域,提出了一种并列错位型旋转摆式发动机。应用本发明后,发动机结构紧凑,动力性能得以改善,整机出功加倍,热效率和功重比也得到提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出的是一种并列错位型旋转摆式发动机,其目的是针对旋转摆式发动机在某些应用场合下功率仍然有待提升的需求,同时兼顾整机在微型化方面的便捷性及其运行时的结构稳定性。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并列错位型旋转摆式发动机,其结构是包括两个相对水平布置的单侧缸体、行星轮系、对置的四杆机构、功率输出组件(传动机构)及其点火与进、排气的控制系统,其中单侧缸体含空心双转子、行星轮系与对置的四杆机构组成一旋转摆式发动机;
两侧单个旋转摆式发动机水平对置安放,共用同一输出主轴;输出主轴通过附加传动机构对外做功;
通过约束两侧缸体点火周期相同、点火时刻交错,使得任一瞬时总存在某侧的双转子在带动另一侧双转子,不仅可以有效克服四杆机构死点位置,而且输出主轴的出功间隔减半,功率加倍,做功更加连续;
水平对置结构本身是一种对称稳定结构,会使发动机的运转平稳性更好,运行时的功率损耗也最小。
本发明的优点如下:
1)本发明两侧燃烧室点火周期相同、点火时刻交错,使得任一瞬时总存在某侧的双转子在带动另一侧双转子,可以有效克服四杆机构死点位置,减轻附加惯性机构的重量,而且输出主轴的出功间隔减半,对外做功更加连续;
2)本发明以实心圆柱齿轮作为整机输出传动件,不仅整机对外做功的强度和稳定性都得到了有效提升,而且该输出齿轮作为重要的惯性构件更能保证机构的运行;另一侧环形的功率输出件也使得发动机整体结构更加精巧、实用;
3)本发明使两侧的发动机缸体完全对称布置,有效减小了整机润滑与冷却系统的设计难度。且水平对置布局本身是一种对称稳定结构,会使发动机的运转平稳性更好,运行时的功率损耗也最小;
4)本发明使整机结构紧凑,动力特性更好,耐冲击,高速运转持久性强,寿命长,运转稳定性佳。做功次数较原旋转摆式发动机加倍,因此本发明功率密度加倍,功重比显著提升;
5)将两侧发动机共用输出主轴,整机输出功率比单侧发动机提高一倍;将两侧发动机的功率输出件固结在一起,以实心圆柱齿轮作为输出主轴对外做功;通过合理设计旋转摆式发动机的功率输出机构,使两侧缸体及其开口位置完全对称,燃烧室点火周期相同但点火时刻间隔半个周期;
6)两个旋转摆式发动机对置后做功次数加倍,整机输出功率和扭矩大幅提高;由于点火做功时刻交错,当单侧发动机的四杆机构处于死点位置时,另一侧发动机能够为之提供动力克服运动障碍,更有利于整机运转,提升性能。
附图说明
附图1是并列错位型旋转摆式发动机总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2是并列错位型旋转摆式发动机总体结构正视图。
附图3是发动机缸体内部结构及开口布置示意图。
附图4是差速驱动组件示意图。
附图5是具有90°交角的外啮合行星轮系结构示意图。
附图6是整机输出传动机构示意图。
附图7是燃烧室点火时缸内各腔室循环示意图。
附图8-a-1是1A腔吸气结束、压缩开始时刻的示意图。
附图8-b-1是2A腔正处于压缩冲程的示意图。
附图8-a-2是与8-a-1对应的前侧发动机的四杆机构位置示意图。
附图8-b-2是与8-b-1对应的后侧发动机的四杆机构位置示意图。
附图8-a-3是1A腔压缩结束、燃烧做功开始的示意图。
附图8-b-3是2A腔正处于膨胀冲程的示意图。
附图8-a-4是与8-a-3对应的前侧发动机的四杆机构位置示意图。
附图8-b-4是与8-b-3对应的后侧发动机的四杆机构位置示意图。
附图8-a-5是1A腔做功结束、排气开始的示意图。
附图8-b-5是2A腔正处于排气过程的示意图。
附图8-a-6是与8-a-5对应的前侧发动机的四杆机构位置示意图。
附图8-b-6是与8-b-5对应的后侧发动机的四杆机构位置示意图。
附图8-a-7是1A腔排气结束、进气开始的示意图。
附图8-b-7是2A腔正处于进气过程的示意图。
附图8-a-8是与8-a-7对应的前侧发动机的四杆机构位置示意图。
附图8-b-8是与8-b-7对应的后侧发动机的四杆机构位置示意图。
  附图1中的Ⅰ是前侧发动机,Ⅱ是转子,Ⅲ是进气口,Ⅳ是排气口,Ⅴ是动力缸,Ⅵ是输出齿圈,Ⅶ是后侧发动机,Ⅷ是整机传动机构,Ⅸ是固定细轴;附图2中的1是前侧发动机细轴;2是前侧发动机轴承端盖;3是前侧发动机外端盖;4是前侧发动机燃烧室缸体;5是前侧发动机转子一;6是前侧发动机内端盖;7是前侧发动机转子二的外侧轴承;8是前侧发动机观察玻璃窗;9是前侧发动机进气口;10是前侧发动机转子二; 11是前侧发动机转子一的外侧轴承;12是整机输出主轴;13是后侧发动机内端盖(内有前后发动机的差速驱动组件); 14是后侧发动机转子一;15是后侧发动机转子二;16是后侧发动机转子二的外侧轴承;17是后侧发动机细轴;18是后侧发动机转子一的内侧轴承;19是后侧发动机燃烧室缸体;20是后侧发动机进气口;21是后侧发动机外端盖;22是后侧发动机观察玻璃窗;23是后侧发动机轴承端盖。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并列错位型旋转摆式发动机,其结构包括两个相对水平布置的单侧缸体、行星轮系、对置的四杆机构、功率输出组件(传动机构)及其点火与进、排气的控制系统,其中单侧缸体含空心双转子、行星轮系与对置的四杆机构组成一旋转摆式发动机;
 两侧单个旋转摆式发动机水平对置安放,共用同一输出主轴;输出主轴通过附加传动机构对外做功;
 通过约束两侧缸体点火周期相同、点火时刻交错,使得任一瞬时总存在某侧的双转子在带动另一侧双转子,不仅可以有效克服四杆机构死点位置,而且输出主轴的出功间隔减半,功率加倍,做功更加连续;
 水平对置结构本身是一种对称稳定结构,会使发动机的运转平稳性更好,运行时的功率损耗也最小;
 所述旋转摆式发动机采用空心双转子结构,每个转子含两个长方体形叶片活塞,气缸的环形腔体共被划分为4个工作腔;燃烧室外围分布有进气口、排气口与点火口,且位置固定;
 所述两个相对水平对置的四杆机构采用曲柄摇杆条件设计,相位差为π,且每个摇杆与转子固连,两者夹角任意;行星轮系的中心大齿轮与小齿轮半径比                                               ;四杆机构的曲柄与行星轮固连,摇杆与每个转子固连,则四杆机构与行星轮系组成差速驱动组件,负责约束两转子在以周期性波动的角速度单向旋转摆动;发动机正常工作时,在单侧的缸体中,燃料都能够在相应燃烧室点火燃烧,燃气压力推动两转子转动做功,并最终转化为输出主轴的匀速转动。
 所述两个相对布置行星轮系共用同一个太阳轮,且两者交错90°;单侧的旋转摆式发动机都需要独立的行星轮系来实现其工作循环,而每个行星轮系的结构完全相同,故本发明将它们的太阳轮合二为一,在不影响发动机正常工作的同时,有效提高了结构紧凑度。
 所述两侧单个旋转摆式发动机的功率输出件固结在一起,且一侧的功率输出件做成圆柱齿轮,另一侧输出件为空心圆环;并列错位型旋转摆式发动机是以实心圆柱齿轮作为错位整机的输出主轴,通过传动机构直接对外做功,在没有添加任何额外复杂机构的前提下,即可实现两侧的发动机共用同一输出主轴从而使整机输出功率成倍增加;此时,不仅整机对外做功的强度和稳定性都得到了有效提升,而且实心圆柱齿轮作为重要的惯性构件更能保证机构的运行;环形的功率输出件也使得发动机整体结构更加精巧、实用。
 所述行星轮系的太阳轮与行星轮使用外啮合的方式,且太阳轮由两根从两侧分别贯穿发动机转子的细轴固定在发动机机架上;两侧的行星轮共用同一太阳轮,因此为使外啮合的轮系结构满足空间要求,本发明将双转子设计为空心结构;两根细轴分别从发动机两侧相对插入,最后在中心太阳轮位置对接,且对接处三者相应的孔、轴均做成六边形,从而实现了太阳轮在发动机机架上的固定。
 所述单侧缸体的点火周期由输出主轴控制,即主轴每转过90°,燃烧室点火一次,且发动机点火系统可依靠监测主轴转速工作,太阳轮与地固定,则输出主轴与小齿轮转速比满足,从而使两转子差速追赶周期为,即主轴每转过90°角,单侧缸内两个转子的角速度曲线相交一次,两者夹角达到最大或最小。此时,燃烧室内燃气压比最大,完成一次点火。
 所述点火与进、排气的控制系统使用霍尔传感器监测主轴转速来实现两侧燃烧室的点火,两侧霍尔传感器的位置对称,磁铁均匀嵌在两侧的功率输出件上,每侧各4颗,相互间隔90°,但是一侧均布的4颗磁铁较另一侧轴向偏转45°角;燃烧室点火周期为主轴旋转90°角所用时间,由于两侧行星轮系具有90°交错角,此时若将一侧燃烧室的磁铁感应位置较另一侧轴向偏转45°,就能够控制两侧发动机点火周期相同、点火间隔为周期的一半;燃烧室点火时,燃气对转子正反向具有压力作用,使得机构运动潜藏不稳定性;而本发明可使一侧燃烧室点火时,另一侧双转子因具有足够大的速度可使此点火燃烧室的双转子摆脱运动不确定性,从而更利于发动机的工作。
  所述两个相对水平布置的单侧缸体完全对称布置,单侧环形缸内的双转子与两个摆杆固连,双转子间夹角与两个摆杆间的夹角相对应,但是双转子与两个摆杆的夹角可以任意;双转子夹角的极限位置决定了燃烧室进气口、排气口与点火口的分布,进而决定了两侧的缸体可完全对称布置,从而有效减小了整机润滑与冷却系统的设计难度。
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描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并列错位型旋转摆式发动机(见图2),它由两个旋转摆式发动机相对水平放置构成,其结构主要包括两个单侧缸体(见图3)、两个差速驱动组件(见图4)及整机输出传动机构(见图6)。实际上,图2中单侧的燃烧室、差速驱动组件及其功率输出件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旋转摆式发动机。
 如附图3所示,一种双转子发动机,缸体为一环形腔室,缸体周边开有位置固定的进气口、排气口和点火口:进气口直接通入预混燃料,排气口将废气直接排入大气,两者均无需控制阀,点火口装有火花塞。燃烧室内含两个同轴交错安装的转子,它们均为空心结构。双转子与环形缸体同心,每个转子有两个长方体形叶片活塞,它们共将环形燃烧室划分为4个工作腔。为保证强度,每个叶片活塞都需具有一定的厚度角。
如附图4所示,差速驱动组件由对置的四杆机构和行星轮系组合而成。两个四杆机构均为曲柄摇杆结构,因具有相位差π且共用接地杆,当曲柄匀速转动时各自的摆杆会以周期性变化的角速度差速追赶。将每个摇杆与转子固连,便实现了双转子的差速摆动,但两者夹角可以任意。以前侧发动机的缸体为例,其摇杆与转子10固结在一起,摇杆与转子5固结在一起。行星轮系的太阳轮固定,中心大齿轮与小齿轮半径比,且行星轮与四杆机构的曲柄固结在一起。轮系结构的作用实质是给四杆机构整体提速,即为四杆机构提供了一个牵连速度,可实现双转子的单向旋转摆动。
 如附图5所示,行星轮系采用外啮合的方式,为了提高结构紧凑度,两侧相对布置且具有90°交错角的行星轮共用同一太阳轮。为使外啮合的对地固定且满足空间要求,本发明将两根细轴分别从发动机两侧的空心双转子相对插入,最后在中心太阳轮位置对接,且对接处三者相应的孔、轴均做成六边形。只要细轴空间位置不变,太阳轮在发动机机架上就会被完全固定。太阳轮与地固定,则输出主轴与小齿轮转速比满足,从而使单侧双转子的差速追赶周期为,即主轴每转过90°角,两个转子的角速度曲线相交一次,两者夹角达到最大或最小,燃烧室点火一次。因此,燃烧室的点火周期就是主轴转过90°角所用时间。
单侧的旋转摆式发动机都需要独立的行星轮系来实现其工作循环。由于采用了参数完全相同的差速驱动组件,单侧燃烧室的点火周期完全相同。本发明使用霍尔传感器监测主轴转速来实现两侧燃烧室的点火,两侧霍尔传感器的位置对称,磁铁均匀嵌在单侧的功率输出件上,每侧各4颗,相互间隔90°。因此,主轴每旋转90°,可控制单侧的发动机点火一次。由于两侧行星轮系具有90°交错角,本发明只需将一侧的磁铁感应位置较另一侧轴向偏转45°就能使两侧发动机的点火间隔为主轴转45°所用时间。此时,两侧发动机点火周期相同、点火间隔为周期的一半,并列错位型旋转摆式发动机整机的点火周期较单侧发动机减半,单位时间内的整机做功次数加倍,功率亦成倍增加。燃烧室点火时,燃气对转子正反向具有压力作用,使得机构运动潜藏不稳定性。因此,两侧发动机交错点火带来的另一好处是:当一侧燃烧室点火时,另一侧双转子因具有足够大的惯性速度会使此点火燃烧室的双转子摆脱运动不确定性,从而更利于实现发动机的循环工作。
  由于采用了上文设计使两侧发动机的点火周期相同、点火间隔半个周期,本发明中两侧发动机的缸体可以完全对称布置。单侧燃烧室的双转子与两个摆杆固连,双转子间夹角与两个摆杆间的夹角相对应,但是双转子与两个摆杆的夹角可以任意,因此燃烧室的双转子位置可以完全对称。双转子夹角的极限位置决定了燃烧室进气口、排气口与点火口的分布,进而决定了燃烧室完全对称布置,从而有效减小了整机润滑与冷却系统的设计难度。
  如附图6所示,整机输出传动机构由单侧旋转摆式发动机的功率输出件固结在一起而形成。一侧的功率输出件做成圆柱齿轮,另一侧输出件则做成空心圆环形。本发明以实心圆柱齿轮作为对置后发动机整机的输出主轴,通过传动机构直接对外做功。两侧的发动机共用同一输出主轴,整机输出功率得以成倍增加。对置错位型旋转摆式发动机在没有添加任何额外复杂机构的前提下,即可使两侧的发动机共用同一输出主轴,从而使整机输出功率成倍增加。
如附图7,给出了燃烧室点火时单侧发动机的缸体内部各腔的四冲程循环。
如图8-a-1至图8-a-8,给出了前侧发动机缸体的1A腔工作循环及相应驱动机构的位置。
附图8-b-1至图8-b-8则给出与1A腔对应的后侧发动机缸体2A腔的工作循环及相应驱动机构的位置。
其中2A腔的做功循环比1A腔刚好提前了半个周期。由附图8可知,当前侧发动机四杆机构处于死点位置时,后侧的四杆机构全部处于运动有利位置,能够为前者提供足够的动力克服运动不确定性,从而有效提高了整机动力性能。
实施例:
一微小型尺寸的并列错位型旋转摆式发动机样机。该样机以丙丁烷混合气为燃料,燃烧室设计压比为4;每个转子2个叶片活塞,叶片厚度角10°,活塞夹角最大128°,最小32°,转子中心半径15cm;每个燃烧室半径30cm,共被划分为4个工作腔,其上分布有位置固定的单个进气口、排气口、点火口;行星轮系外啮合,大小齿轮半径比2:1。计算每个工作腔排量0.015L,两个燃烧室八个腔共0.12L。根据目前内燃机技术水平能够达到的排量与功率近似关系50kW/L,估算四个腔功率6kW;UG软件预估模型总重量4.2kg(作为第一代样机,尚未做细致的减重设计)。最后计算模型功重比达1.43kW/kg,明显高于传统内燃机最高0.8 kW/kg的水平;未来还有较大的进一步提升功重比的潜力。

Claims (9)

1.一种并列错位型旋转摆式发动机,其特征是包括两个相对水平布置的单侧缸体、行星轮系、对置的四杆机构、功率输出组件(传动机构)及其点火与进、排气的控制系统,其中单侧缸体含空心双转子、行星轮系与对置的四杆机构组成一旋转摆式发动机;
两侧单个旋转摆式发动机水平对置安放,共用同一输出主轴;输出主轴通过附加传动机构对外做功;
通过约束两侧缸体点火周期相同、点火时刻交错,使得任一瞬时总存在某侧的双转子在带动另一侧双转子,不仅可以有效克服四杆机构死点位置,而且输出主轴的出功间隔减半,功率加倍,做功更加连续;
水平对置结构本身是一种对称稳定结构,会使发动机的运转平稳性更好,运行时的功率损耗也最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并列错位型旋转摆式发动机,其特征是所述旋转摆式发动机采用空心双转子结构,每个转子含两个长方体形叶片活塞,气缸的环形腔体共被划分为4个工作腔;燃烧室外围分布有进气口、排气口与点火口,且位置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并列错位型旋转摆式发动机,其特征是所述两个相对水平对置的四杆机构采用曲柄摇杆条件设计,相位差为π,且每个摇杆与转子固连,两者夹角任意;行星轮系的中心大齿轮与小齿轮半径比                                               ;四杆机构的曲柄与行星轮固连,摇杆与每个转子固连,则四杆机构与行星轮系组成差速驱动组件,负责约束两转子在以周期性波动的角速度单向旋转摆动;发动机正常工作时,在单侧的缸体中,燃料都能够在相应燃烧室点火燃烧,燃气压力推动两转子转动做功,并最终转化为输出主轴的匀速转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并列错位型旋转摆式发动机,其特征是所述两个相对布置的行星轮系共用同一个太阳轮,且两者交错90°;单侧的旋转摆式发动机都需要独立的行星轮系来实现其工作循环,而每个行星轮系的结构完全相同,故本发明将它们的太阳轮合二为一,在不影响发动机正常工作的同时,有效提高了结构紧凑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并列错位型旋转摆式发动机,其特征是所述两侧单个旋转摆式发动机的功率输出件固结在一起,且一侧的功率输出件做成圆柱齿轮,另一侧输出件为空心圆环;并列错位型旋转摆式发动机是以实心圆柱齿轮作为错位整机的输出主轴,通过传动机构直接对外做功,在没有添加任何额外复杂机构的前提下,即可实现两侧的发动机共用同一输出主轴从而使整机输出功率成倍增加;此时,不仅整机对外做功的强度和稳定性都得到了有效提升,而且实心圆柱齿轮作为重要的惯性构件更能保证机构的运行;环形的功率输出件也使得发动机整体结构更加精巧、实用。
6.根据权利要求1和4所述的并列错位型旋转摆式发动机,其特征是所述的行星轮系的太阳轮与行星轮使用外啮合的方式,且太阳轮由两根从两侧分别贯穿发动机转子的细轴固定在发动机机架上;两侧的行星轮共用同一太阳轮,因此为使外啮合的轮系结构满足空间要求,本发明将双转子设计为空心结构;两根细轴分别从发动机两侧相对插入,最后在中心太阳轮位置对接,且对接处三者相应的孔、轴均做成六边形,从而实现了太阳轮在发动机机架上的固定。
7.根据权利要求1和5所述的并列错位型旋转摆式发动机,其特征是所述的单侧缸体的点火周期由输出主轴控制,即主轴每转过90°,燃烧室点火一次,且发动机点火系统可依靠监测主轴转速工作,太阳轮与地固定,则输出主轴与小齿轮转速比满足 ,从而使两转子差速追赶周期为,即主轴每转过90°角,单侧缸内两个转子的角速度曲线相交一次,两者夹角达到最大或最小,此时,燃烧室内燃气压比最大,完成一次点火。
8.根据权利要求1和7所述的并列错位型旋转摆式发动机,其特征是所述点火控制系统使用霍尔传感器监测主轴转速来实现两侧燃烧室的点火,两侧霍尔传感器的位置对称,磁铁均匀嵌在两侧的功率输出件上,每侧各4颗,相互间隔90°,但是一侧均布的4颗磁铁较另一侧轴向偏转45°角;燃烧室点火周期为主轴旋转90°角所用时间,由于两侧行星轮系具有90°交错角,此时若将一侧燃烧室的磁铁感应位置较另一侧轴向偏转45°,就能够控制两侧发动机点火周期相同、点火间隔为周期的一半,燃烧室点火时,燃气对转子正反向具有压力作用,使得机构运动潜藏不稳定性;而本发明可使一侧燃烧室点火时,另一侧双转子因具有足够大的速度可使此点火燃烧室的双转子摆脱运动不确定性,从而更利于发动机的工作。
9.根据权利要求1、2和3所述的并列错位型旋转摆式发动机,其特征是所述两个相对水平布置的单侧缸体完全对称布置,单侧环形缸内的双转子与两个摆杆固连,双转子间夹角与两个摆杆间的夹角相对应,但是双转子与两个摆杆的夹角可以任意;双转子夹角的极限位置决定了燃烧室进气口、排气口与点火口的分布,进而决定了两侧的缸体可完全对称布置,从而有效减小了整机润滑与冷却系统的设计难度。
CN201510318042.4A 2015-06-11 2015-06-11 并列错位型旋转摆式发动机 Pending CN10498952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318042.4A CN104989520A (zh) 2015-06-11 2015-06-11 并列错位型旋转摆式发动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318042.4A CN104989520A (zh) 2015-06-11 2015-06-11 并列错位型旋转摆式发动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989520A true CN104989520A (zh) 2015-10-21

Family

ID=543013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318042.4A Pending CN104989520A (zh) 2015-06-11 2015-06-11 并列错位型旋转摆式发动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989520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759536A (zh) * 2023-12-27 2024-03-26 山东楷晋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差速运动的圆周活塞式压缩机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85269A (en) * 1996-03-11 1997-11-11 Wittry; David B. High speed rotary engine and ignition system
CN101852122A (zh) * 2009-06-26 2010-10-06 尚世群 交叉转子发动机
CN102182548A (zh) * 2011-03-24 2011-09-14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容积式机器的功率传输装置
CN104533608A (zh) * 2014-12-24 2015-04-22 唐仁杰 双活塞转子内燃机
CN104595023A (zh) * 2014-12-04 2015-05-06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旋壳式无停顿旋转摆发动机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85269A (en) * 1996-03-11 1997-11-11 Wittry; David B. High speed rotary engine and ignition system
CN101852122A (zh) * 2009-06-26 2010-10-06 尚世群 交叉转子发动机
CN102182548A (zh) * 2011-03-24 2011-09-14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容积式机器的功率传输装置
CN104595023A (zh) * 2014-12-04 2015-05-06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旋壳式无停顿旋转摆发动机
CN104533608A (zh) * 2014-12-24 2015-04-22 唐仁杰 双活塞转子内燃机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759536A (zh) * 2023-12-27 2024-03-26 山东楷晋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差速运动的圆周活塞式压缩机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09146626A1 (zh) 多能源直轴混合动力发动机
US20120291572A1 (en) Baker Torcor motion conversion mechanism
CN104595023B (zh) 旋壳式无停顿旋转摆发动机
CN2816402Y (zh) 空气动力发动机总成
CN104989520A (zh) 并列错位型旋转摆式发动机
CN2913658Y (zh) 气动液力动力机械及其驱动的发电装置
EP0221151A1 (en) Rotary engine
CN101260829A (zh) 齿轮互缺控制式转子发动机
CN201991607U (zh) 周摆线机构与双曲柄机构组合的功率传输装置
AU2010268774A1 (en) Rotary device
CN102140959B (zh) 周摆线机构与双曲柄机构组合的功率传输装置
CN202065059U (zh) 容积式机器的功率传输装置
CN216477579U (zh) 一种新型涡轮发动机
CN210105990U (zh) 一种多气缸的涡轮旋转式发动机
CN202065060U (zh) 周摆线机构与导杆机构组合的功率传输装置
CN104595022A (zh) 一种内燃转子发动机
CN202073635U (zh) 一种四转子活塞发动机
GB2499366A (en) Rotary engine using Hydrogen
CN102140958A (zh) 一种四转子活塞发动机
CN105927374B (zh) 旋转气缸活塞式转子发动机
CN110529237A (zh) 一种多燃料内燃机
CN212296609U (zh) 一种旋转式活塞发动机
CN102182549B (zh) 周摆线机构与导杆机构组合的功率传输装置
CN111120083B (zh) 一种双转子活塞发动机
CN106014614A (zh) 一种半气缸式发动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