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976222B - 铰链装置和信息终端机 - Google Patents

铰链装置和信息终端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976222B
CN104976222B CN201510166975.6A CN201510166975A CN104976222B CN 104976222 B CN104976222 B CN 104976222B CN 201510166975 A CN201510166975 A CN 201510166975A CN 104976222 B CN104976222 B CN 10497622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r
housing
hinge
axle
vibration contro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166975.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976222A (zh
Inventor
铃木直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ato Electric Hong Ko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ato Electric Hong Ko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ato Electric Hong Ko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Kato Electric Hong Ko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9762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97622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97622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97622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 Pivots And Pivotal Connectio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振动控制手段的铰链装置。铰链装置包含第一铰链杆与第二铰链杆,其借助多个连结组件而以平行状态转动地连结,第一铰链杆通过第一组装板组装至第二壳体,第二铰链杆通过第二组装板组装至第一壳体,转动控制手段邻设于这些连结组件并控制第一铰链杆与第二铰链杆的转动。其中,铰链装置还包含由至少一个弹性组件构成的第一振动控制手段,弹性组件位于第一组装板或第二壳体之间和/或位于第一组装板与第一铰链杆的组装轴部之间和/或位于第一铰链杆的组装销与组装轴部之间,组装销将第一组装板组装至组装轴部。

Description

铰链装置和信息终端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铰链装置及使用此铰链装置的信息终端机,其适合应用在显示部同时具有触控操作功能的笔记型计算机或监视器等信息终端机上,此铰链装置连结具有键盘部的第一壳体与具有显示部的第二壳体,使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可相互开合。
背景技术
近年来,笔记型计算机或监视器等信息终端机是通过铰链装置使设有键盘部的第一壳体与设有显示部的第二壳体相对进行开合。其中,信息终端机除了具备一般的按键操作功能以外,显示部上还可具备以手指直接触碰而进行操作的触控功能,且具有这类触控功能的信息终端机已经成为目前的趋势。
上述这类已知的信息终端机的铰链装置,可例如参照日本专利公开第2013-249855号公报(下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内容。此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铰链装置称为双轴铰链装置,其通过多个连结组件将组装于第一壳体的第一铰链杆与组装于第二壳体的第二铰链杆以平行状态可转动地连结,并通过设置在第一铰链杆、第二铰链杆及多个连结组件的转动控制手段使第一铰链杆与第二铰链杆可交替转动,进而使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可交替开合。其中,第一铰链杆是通过第一组装板而组装至第一壳体,第二铰链杆是通过第二组装板而组装至第二壳体。
通过上述结构,当开启铰链装置的第一壳体及第二壳体,并以手指对第二壳体的显示部进行触控操作时,由于显示部会产生振动,因此不仅会产生画面难以观看的问题,还会给操作者带来视觉上的疲惫感。
发明内容
有鉴于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振动控制手段的铰链装置,此铰链装置又可称为双轴铰链装置。其中,当具有键盘部的第一壳体以及具有显示部且显示部具备触控功能的第二壳体开启,并对第二壳体所设的显示部进行触控操作时,上述振动控制手段可有效地防止第二壳体的显示部产生振动的情况。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种铰链装置连结信息终端机的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使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可相互开合。其中,铰链装置包含第一铰链杆及第二铰链杆,第一铰链杆通过第一组装板组装至第二壳体,第二铰链杆通过第二组装板组装至第一壳体,第一铰链杆和第二铰链杆借助多个连结组件而以平行状态相互转动地连结,转动控制手段邻设于这些连结组件并控制第一铰链杆与第二铰链杆的转动。其中,铰链装置还包含第一振动控制手段及第二振动控制手段,第一振动控制手段是由至少一个弹性组件构成,弹性组件位于第一组装板与第二壳体之间和/或位于第一组装板与第一铰链杆的组装轴部之间。第二振动控制手段由至少一弹性组件构成,弹性组件位于第二组装板与第一壳体之间和/或位于第二组装板与第二铰链杆的组装轴部之间。其中,第一振动控制手段包含第一A振动控制组件、第一B振动控制组件及第一C振动控制组件。第一A振动控制组件由带状的弹性组件构成,第一A振动控制组件设置在第一铰链杆的组装轴部与第一组装板之间。第一B振动控制组件是呈垫圈状且由弹性组件构成,第一B振动控制组件位于第一铰链杆的组装销与第一铰链杆的组装轴部之间,其中第一铰链杆的组装销通过第一A振动控制组件将第一组装板组装至第一铰链杆的组装轴部。第一C振动控制组件由呈变形板状且由弹性组件构成,当第一组装板组装至第二壳体时,第一C振动控制组件位于第一组装板与第二壳体之间。
其次,本发明的另一种铰链装置连结信息终端机的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使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可相互开合。其中,铰链装置包含第一铰链杆及第二铰链杆,第一铰链杆通过第一组装板组装至第二壳体,第二铰链杆通过第二组装板组装至第一壳体,第一铰链杆和第二铰链杆借助多个连结组件而以平行状态相互转动地连结,转动控制手段邻设于这些连结组件并控制第一铰链杆与第二铰链杆的转动。其中,铰链装置还包含第一振动控制手段及第二振动控制手段,第一振动控制手段是由弹性组件构成,弹性组件位于第一组装板与第二壳体之间和/或位于第一组装板与第一铰链杆的组装轴部之间。第二振动控制手段由至少一弹性组件构成,弹性组件位于第二组装板与第一壳体之间和/或位于第二组装板与第二铰链杆的组装轴部之间。其中,第一振动控制手段包含第一A振动控制组件、第一B振动控制组件及第一C振动控制组件。第一A振动控制组件由带状的弹性组件构成,第一A振动控制组件设置在第一铰链杆的组装轴部与第一组装板之间。第一B振动控制组件呈垫圈状且由弹性组件构成,第一B振动控制组件位于第一铰链杆的组装销与第一铰链杆的组装轴部之间,其中第一铰链杆的组装销通过第一A振动控制组件将第一组装板组装至第一铰链杆的组装轴部。第一C振动控制组件由呈变形板状且由弹性组件构成,当第一组装板组装至第二壳体时,第一C振动控制组件位于第一组装板与第二壳体之间。同时,转动控制手段包含选择性转动限制手段、摩擦力矩产生手段、吸引手段及止动手段。选择性转动限制手段选择地限制第一铰链杆与第二铰链杆的转动,摩擦力矩产生手段设置在选择性转动限制手段的其中一侧,并使第一铰链杆与第二铰链杆产生摩擦力矩,吸引手段设置在选择性转动限制手段的其中另一侧,并使第一铰链杆与第二铰链杆产生吸引作用,止动手段设置在第一铰链杆与第二铰链杆之间,止动手段用于限制第一铰链杆与第二铰链杆的转动角度。
另外,本发明的又一种铰链装置连结信息终端机的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使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可相互开合。其中,铰链装置包含第一铰链杆及第二铰链杆,第一铰链杆通过第一组装板组装至第二壳体,第二铰链杆通过第二组装板组装至第一壳体,第一铰链杆和第二铰链杆借助多个连结组件而以平行状态相互转动地连结,转动控制手段邻设于这些连结组件并控制第一铰链杆与第二铰链杆的转动。其中,铰链装置还包含第一振动控制手段及第二振动控制手段,第一振动控制手段由至少一弹性组件构成,弹性组件位于第一组装板与第二壳体之间和/或位于第一组装板与第一铰链杆的组装轴部之间。第二振动控制手段是由至少一个弹性组件构成,弹性组件位于第二组装板与第一壳体之间和/或位于第二组装板与第二铰链杆的组装轴部之间。其中,第二振动控制手段包含第二A振动控制组件、第二B振动控制组件及第二C振动控制组件。第二A振动控制组件由带状的弹性组件构成,第二A振动控制组件设置在第二铰链杆的组装轴部与第二组装板之间。第二B振动控制组件呈垫圈状且由弹性组件所构成,第二B振动控制组件位于第二铰链杆的组装销与第二铰链杆的组装轴部之间,其中第二铰链杆的组装销通过第二A振动控制组件将第二组装板组装至第二铰链杆的组装轴部。第二C振动控制组件由呈矩形板状且由弹性组件构成,当第二组装板组装至第一壳体时,第二C振动控制组件位于第二组装板与第一壳体之间。
另外,本发明的又一种铰链装置连结信息终端机的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使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可相互开合。其中,铰链装置包含第一铰链杆及第二铰链杆,第一铰链杆通过第一组装板组装至第二壳体,第二铰链杆通过第二组装板组装至第一壳体,第一铰链杆和第二铰链杆借助多个连结组件而以平行状态相互转动地连结,转动控制手段邻设于这些连结组件并控制第一铰链杆与第二铰链杆的转动。其中,铰链装置还包含第一振动控制手段及第二振动控制手段,第一振动控制手段由至少一弹性组件构成,弹性组件位于第一组装板与第二壳体之间和/或位于第一组装板与第一铰链杆的组装轴部之间。第二振动控制手段由至少一弹性组件构成,弹性组件位于第二组装板与第一壳体之间和/或位于第二组装板与第二铰链杆的组装轴部之间。其中,第二振动控制手段包含第二A振动控制组件、第二B振动控制组件及第二C振动控制组件。第二A振动控制组件由带状的弹性组件构成,第二A振动控制组件设置在第二铰链杆的组装轴部与第二组装板之间。第二B振动控制组件呈垫圈状且由弹性组件构成,第二B振动控制组件位于第二铰链杆的组装销与第二铰链杆的组装轴部之间,其中第二铰链杆的组装销通过第二A振动控制组件将第二组装板组装至第二铰链杆的组装轴部。第二C振动控制组件由呈矩形板状且由弹性组件构成,当第二组装板组装至第一壳体时,第二C振动控制组件位于第二组装板与第一壳体之间。同时,转动控制手段包含选择性转动限制手段、摩擦力矩产生手段、吸引手段及止动手段。选择性转动限制手段选择性限制第一铰链杆与第二铰链杆的转动,摩擦力矩产生手段设置在选择性转动限制手段的其中一侧,并使第一铰链杆与第二铰链杆产生摩擦力矩,吸引手段设置在选择性转动限制手段的其中另一侧,并使第一铰链杆与第二铰链杆产生吸引作用,止动手段设置在第一铰链杆与第二铰链杆之间,止动手段用于限制第一铰链杆与第二铰链杆的转动角度。
进一步地,本发明的又一种铰链装置连结信息终端机的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使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可相互开合。其中,铰链装置包含第一铰链杆及第二铰链杆,第一铰链杆通过第一组装板组装至第二壳体,第二铰链杆通过第二组装板组装至第一壳体,第一铰链杆和第二铰链杆借助多个连结组件而以平行状态相互转动地连结,转动控制手段邻设于这些连结组件并控制第一铰链杆与第二铰链杆的转动。其中,铰链装置还包含第一振动控制手段及第二振动控制手段,第一振动控制手段由至少一个弹性组件构成,第一振动控制手段的弹性组件位于第一组装板与第二壳体之间和/或位于第一组装板与第一铰链杆的组装轴部之间。第二振动控制手段由至少一个弹性组件构成,第二振动控制手段的弹性组件位于第二组装板与第一壳体之间和/或位于第二组装板与第二铰链杆的组装轴部之间。其中,第一振动控制手段包含第一A振动控制组件、第一B振动控制组件及第一C振动控制组件。第一A振动控制组件由带状的弹性组件构成,第一A振动控制组件设置在第一铰链杆的组装轴部与第一组装板之间。第一B振动控制组件呈垫圈状且由弹性组件构成,第一B振动控制组件位于第一铰链杆的组装销与第一铰链杆的组装轴部之间,其中第一铰链杆的组装销通过第一A振动控制组件将第一组装板组装至第一铰链杆的组装轴部。第一C振动控制组件由呈变形板状且由弹性组件构成,当第一组装板组装至第二壳体时,第一C振动控制组件位于第一组装板与第二壳体之间。其中,第二振动控制手段包含第二A振动控制组件、第二B振动控制组件及第二C振动控制组件。第二A振动控制组件由带状的弹性组件构成,第二A振动控制组件设置在第二铰链杆的组装轴部与第二组装板之间。第二B振动控制组件呈垫圈状且由弹性组件构成,第二B振动控制组件位于第二铰链杆的组装销与第二铰链杆的组装轴部之间,其中第二铰链杆的组装销通过第二A振动控制组件将第二组装板组装至第二铰链杆的组装轴部。第二C振动控制组件由呈矩形板状且由弹性组件构成,当第二组装板组装至第一壳体时,第二C振动控制组件位于第二组装板与第一壳体之间。
接着,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种信息终端机使用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铰链装置。
承上所述,依据本发明的一种铰链装置的结构,若将振动控制手段设置在第一铰链杆的一侧或第二铰链杆的一侧,则操作者以手指对显示部进行触控操作时,本发明的铰链装置可有效地防止显示部产生振动而难以观看画面的情形发生。
其次,依据本发明的另一种铰链装置的结构,借助选择性转动限制手段和止动手段的运作,本发明的铰链装置不仅能够防止显示部在进行触控操作时产生振动,还能够在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处于闭合状态和完全开启状态时,使组装有第一铰链杆与第二铰链杆的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都可进行开合操作,而在对第一壳体或第二壳体的其中一方进行开合操作后,则限制第一铰链杆或第二铰链杆其中一方的转动,进而限制第一壳体或第二壳体其中另一方的开合操作,由此使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可在合计360度的角度范围下进行开合。此时,借助摩擦力矩产生手段的运作,由于第一铰链杆与第二铰链杆在转动时会产生摩擦力矩,因此,在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各自进行开合操作时,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可在任意的开合角度下稳定地保持停止。另外,借助吸引手段的运作,当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将要达到完全开启状态或完全闭合状态前,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将如受到吸引般闭合,由此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可稳定地停止并保持在闭合状态或开启状态。
再者,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可使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分别开合180度,且合计最大可开合360度的信息终端机。
附图说明
图1为作为信息终端机的其中一例的笔记型计算机的示意图,其组装有本发明的铰链装置,其中(a)为从前方观看第二壳体相对第一壳体处于开启状态时的斜视图,(b)为从后方观看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处于闭合状态时的斜视图。
图2为本发明的铰链装置组装在笔记型计算机的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的状态说明图。
图3为将本发明的铰链装置收纳在铰链壳时的斜视图。
图4为本发明的铰链装置其振动控制手段的分解斜视图。
图5为本发明的省略振动控制手段的铰链装置的分解斜视图。
图6为本发明的铰链装置的铰链壳的示意图,其中(a)为侧视图,(b)为(a)沿A-A线段的剖面图。
图7为本发明的铰链装置的连结组件的示意图,其中(a)为其中一侧面的侧视图,(b)为斜视图。
图8为本发明的铰链装置的滑动导引组件的示意图,其中(a)为其中一侧面的侧视图,(b)为斜视图。
图9为本发明的铰链装置的锁定组件的示意图,其中(a)为其中一侧面的侧视图,(b)为斜视图。
图10为本发明的铰链装置上方的第一锁定凸轮组件的示意图,其中(a)为侧视图,(b)为斜视图。
图11为本发明的铰链装置下方的第二锁定凸轮组件的示意图,其中(a)为侧视图,(b)为斜视图。
图12为本发明的铰链装置的摩擦板的斜视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的铰链装置上方的第一凸轮从动件的示意图,其中(a)为侧视图,(b)为斜视图。
图14为本发明的铰链装置下方的第二凸轮从动件的示意图,其中(a)为侧视图,(b)为斜视图。
图15为本发明的铰链装置的运作说明图,其表示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在闭合状态时的选择性转动限制手段的状态。
图16为本发明的铰链装置其选择性转动限制手段的运作说明图,其表示第二壳体相对第一壳体往顺时针方向开启180度的状态。
图17为本发明的铰链装置其选择性转动限制手段的运作说明图,其表示将第一壳体从图16所示的状态往逆时针方向开启180度的状态,其中第一壳体的开启方向与第二壳体相反。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发明的铰链装置使用在笔记型计算机的实施例加以说明。需特别说明的是,本发明的铰链装置并没有限制只能使用在笔记型计算机上,其也可使用在可移动计算机或个人数字助理(PDA)等其它的信息终端机上,只要此信息终端机具有相互连结的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且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能够往上下方向相对开合180度以上的角度范围即可。
实施例1:图1的(a)与(b)为使用本发明的铰链装置的笔记型计算机1的示意图,笔记型计算机1为信息终端机的其中一例。笔记型计算机1包括设有键盘部2a的第一壳体2以及设有显示部3a的第二壳体3,本发明的成对的铰链装置4与5可开合地连结第一壳体2与第二壳体3其各自后方的左右两端。
由于铰链装置4与5的结构相同,故以下仅对其中一方的铰链装置4的结构加以说明,对其中另一方的铰链装置5则省略说明。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只要不会对运作造成影响,铰链装置5也可采用其它不同的结构。另外,在本发明中,以下说明的铰链装置4或5的选择性转动限制手段、摩擦力矩产生手段、止动手段及吸引手段等部分的结构仅为其中一例,本发明并非为此所限。
图2至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的铰链装置4的示意图。其中,如图所示,附图标记为10的组件是第一铰链杆。特别如图5所示,第一铰链杆10具有组装轴部10a、凸缘部10d、第一变形轴部10e以及第二变形轴部10f。组装轴部10a的其中一端的剖面约略呈平台状且设置有组装孔10b与10b,凸缘部10d接续组装轴部10a设置,且凸缘部10d的外周缘具有卡合凹部10c,第一变形轴部10e接续凸缘部10d设置,此第一变形轴部10e的剖面约略呈椭圆状,第二变形轴部10f接续第一变形轴部10e设置,此第二变形轴部10f的直径小于第一变形轴部10e,且第二变形轴部10f的剖面与第一变形轴部10e的剖面同样是约略呈椭圆状。
组装轴部10a组装有第一组装板11,第一组装板11通过将带有凸缘部的组装销10g与10g分别穿过第一铰链杆10的组装孔10b与10b以及第一组装板11的组装孔11a与11a,并将各组装销10g与10g的其中一端密合,而组装至组装轴部10a。此外,特别如图2所示,第一组装板11通过将组装螺丝3c、3c、3c穿过此第一组装板11所设置的组装孔11b、11b…而被组装于第二壳体3。
接着,附图标记为12的组件为第二铰链杆,第二铰链杆12相对于第一铰链杆10朝上下方向平行地配置。特别如图5所示,第二铰链杆12具有组装轴部12a、凸缘部12d、第一变形轴部12e以及第二变形轴部12f。组装轴部12a的其中一端的剖面约略呈平台状且设置有组装孔12b与12b,凸缘部12d接续组装轴部12a设置,且凸缘部12d的外周缘具有卡合凹部12c,第一变形轴部12e接续凸缘部12d设置,此第一变形轴部12e的剖面约略呈椭圆状,第二变形轴部12f接续第一变形轴部12e设置,此第二变形轴部12f的直径小于第一变形轴部12e,且第二变形轴部12f的剖面与第一变形轴部12e的剖面同样是约略呈椭圆状。
组装轴部12a组装有第二组装板13,第二组装板13通过将带有凸缘部的组装销12g与12g分别穿过第二铰链杆12的组装孔12b与12b以及第二组装板13的组装孔13a与13a,并将各组装销12g与12g的其中一端密合,而组装至组装轴部12a。此外,特别如图2所示,第二组装板13通过将组装螺丝2c、2c…穿过此第二组装板13所设置的组装孔13b、13b…而被组装在第一壳体2。在此,借助将第一组装板11和第二组装板13组装在第一壳体2及第二壳体3,第一铰链杆10与第二铰链杆12通过后述的第三个连结组件20、作为第二个连结组件的滑动导引组件22以及作为第一个连结组件的摩擦板25,而以平行状态可转动地轴枢支撑在相对于第一铰链杆10和第二铰链杆12的中心轴的长度方向上。
附图标记为14的组件为铰链壳,铰链壳14之中容纳有第一铰链杆10与第二铰链杆12位于凸缘部10d与12d以后的部分,组装轴部10a与12a的部分则外露在铰链壳14外。
特别如图2至图6所示,铰链壳14为筒状且其剖面呈现长孔状,铰链壳14的内部容纳有后述的选择性转动限制手段15、摩擦力矩产生手段16、吸引手段17以及止动手段19,且选择性转动限制手段15、摩擦力矩产生手段16、吸引手段17以及止动手段19组装在第一铰链杆10与第二铰链杆12上,同时,特别如图7所示,选择性转动限制手段15的连结组件20其中央部以组装螺丝18固定在隔壁14a,其中特别如图6所示,隔壁14a设置在铰链壳14的内部且具有内螺纹部14b。另外,特别如图1和图2所示,铰链壳14容纳在第一壳体2与第二壳体3所设的容纳凹部2b与3b内。
本发明的振动控制手段6包括第一振动控制手段7和第二振动控制手段8,其中,第一振动控制手段7位于第一铰链杆10的一侧,且第二振动控制手段8位于第二铰链杆12的一侧。
第一振动控制手段7由第一A振动控制组件7a、第一B振动控制组件7b以及第一C振动控制组件7c构成。第一A振动控制组件7a由带状的弹性组件构成且设置在第一铰链杆10的组装轴部10a与第一组装板11之间。第一B振动控制组件7b呈垫圈状并由弹性组件构成,且位于组装销10g、10g与组装轴部10a之间,其中,组装销10g、10g通过第一A振动控制组件7a将第一组装板11组装于组装轴部10a。第一C振动控制组件7c呈变形板状且由弹性组件构成,当第一组装板11组装至第二壳体3时,第一C振动控制组件7c位于第一组装板11与第二壳体3之间。上述的第一A振动控制组件7a、第一B振动控制组件7b以及第一C振动控制组件7c的材质可从合成树脂、橡胶、板状弹簧、碟型弹簧等具有弹性的材质或者是黏着力佳并可吸收振动的材质之中因应需求任意选择。另外,第一A振动控制组件7a与第一B振动控制组件7b分别设有使组装销10g、10g插入贯通用的贯通孔7d、7d与7e、7e,第一C振动控制组件7c则设有使组装螺丝3c、3c、3c插入贯通用的贯通孔7f、7f、7f。在此,本发明并不限制各贯通孔7d、7e、7f的数量。
第二振动控制手段8由第二A振动控制组件8a、第二B振动控制组件8b以及第二C振动控制组件8c构成。第二A振动控制组件8a由带状的弹性组件构成且设置在第二铰链杆12的组装轴部12a与第二组装板13之间。第二B振动控制组件8b呈垫圈状并由弹性组件构成,且位于组装销12g、12g与组装轴部12a之间,其中,组装销12g、12g通过第二A振动控制组件8a将第二组装板13组装于组装轴部12a。第二C振动控制组件8c由矩形板状的弹性组件构成,当第二组装板13组装至第一壳体2时,第二C振动控制组件8c位于第二组装板13与第一壳体2之间。另外,第二A振动控制组件8a与第二B振动控制组件8b分别设有使组装销12g、12g插入贯通用的贯通孔8d、8d与8e、8e,第二C振动控制组件8c则设有使组装螺丝2c、2c插入贯通用的贯通孔8f、8f。在此,本发明并不限制各贯通孔8d、8e、8f的数量。另外,上述的第二A振动控制组件8a、第二B振动控制组件8b以及第二C振动控制组件8c与第一A振动控制组件7a、第一B振动控制组件7b以及第一C振动控制组件7c相同,其材质可从合成树脂、橡胶、板状弹簧、碟型弹簧等具有弹性的材质或者是黏着力佳并可吸收振动的材质之中因应需求任意选择。
接下来,对转动控制手段中所包含的选择性转动限制手段15加以说明。选择性转动限制手段15由第三个连结组件20、锁定组件21、滑动导引组件22以及成对的第一锁定凸轮组件23与第二锁定凸轮组件24构成。其中,第三个连结组件20具有分别位于其上方与下方且约略呈圆盘状的第一轴承部20a与第二轴承部20b,并具有在第一轴承部20a与第二轴承部20b之间连结上述两者的连结部20c,此连结组件20的侧面约略呈葫芦状,第一轴承部20a与第二轴承部20b分别设有剖面呈圆形状的第一轴承孔20k与第二轴承孔20m,且第一铰链杆10与第二铰链杆12的第二变形轴部10f与12f可任意转动地插入贯通并轴枢连结第一轴承孔20k与第二轴承孔20m。连结部20c设有突起部20d,此突起部20d设有内螺纹部20e,如上所述,突起部20d通过组装螺丝18而组装至铰链壳14的隔壁14a。另外,连结部20c嵌入至锁定组件21的卡合用沟部21c之内,锁定组件21的上方与下方分别设有第一凸轮凸部21a与第一凸轮凸部21b,由此容许锁定组件21往上下方向进行滑动操作。
滑动导引组件22在此作为第一铰链杆10与第二铰链杆12的第二个连结组件而使用,其结构与第三个连结组件20的结构相似,其具有分别位在上方与下方且约略呈圆盘状的第一轴承部22a与第二轴承部22b,并具有在第一轴承部22a与第二轴承部22b之间连结上述两者的连结部22c,此滑动导引组件22呈葫芦状,第一轴承部22a与第二轴承部22b分别设有第一轴承孔22d与第二轴承孔22e,且第一铰链杆10与第二铰链杆12的第一变形轴部10e与12e可转动地插入贯通并轴枢连结第一轴承孔22d与第二轴承孔22e。另外,连结部22c嵌入至锁定组件21的另一个卡合用沟部21d之内,由此容许锁定组件21往上下方向进行滑动操作。此外,第一轴承部22a与第二轴承部22b借助削切第一轴承孔22d与第二轴承孔22e的周围而形成有第一止动部22f与第二止动部22g。
其次,锁定凸轮组件以上下成对的方式构成,位于上方的第一锁定凸轮组件23与位于下方的第二锁定凸轮组件24分别设有变形贯通孔23a与24a,第一铰链杆10与第二铰链杆12各自的第一变形轴部10e与12e插入贯通并卡合于变形贯通孔23a与24a,由此使第一锁定凸轮组件23与第二锁定凸轮组件24分别被第一铰链杆10与第二铰链杆12限制转动而组装。另外,第一锁定凸轮组件23与第二锁定凸轮组件24的外周缘分别设有第一凸轮凹部23b与第二凸轮凹部24b,此第一凸轮凹部23b与第二凸轮凹部24b的长度可达到第一锁定凸轮组件23与第二锁定凸轮组件24的轴方向的两端,同时,在进行组装时,第一锁定凸轮组件23与第二锁定凸轮组件24的面向滑动导引组件22的一侧分别设置有第一止动片23c与第二止动片24c,其依据第一锁定凸轮组件23与第二锁定凸轮组件24的转动角度而抵接至滑动导引组件22所设的第一止动部22f与第二止动部22g。另外,第一锁定凸轮组件23与第二锁定凸轮组件24夹设在连结组件20与滑动导引组件22之间,且第一锁定凸轮组件23与第二锁定凸轮组件24夹设锁定组件21而分别位于其上方与下方,其中,第一凸轮凹部23b与第二凸轮凹部24b依据第一锁定凸轮组件23与第二锁定凸轮组件24的转动角度而面对并嵌合于锁定组件21的第一凸轮凸部21a与第二凸轮凸部12b。
接下来,对转动控制手段中所包含的摩擦力矩产生手段16加以说明。此摩擦力矩产生手段16由第一摩擦力矩产生手段16a及第二摩擦力矩产生手段16b构成,第一摩擦力矩产生手段16a设置在第一铰链杆10的一侧,第二摩擦力矩产生手段16b则是设置在第二铰链杆12的一侧,两者在此合并说明。摩擦力矩产生手段16由摩擦板25、第一A摩擦垫圈26与第一B摩擦垫圈27、第二A摩擦垫圈28与第二B摩擦垫圈29、第一弹性手段32与第二弹性手段33构成。其中,摩擦板25的上方与下方分别具有第一轴承孔25a和第二轴承孔25b,第一铰链杆10与第二铰链杆12各自的第一变形轴部10e与12e可转动地插入并贯通第一轴承孔25a和第二轴承孔25b,同时,摩擦板25设置在滑动导引组件22与凸缘部10d、12d之间并作为第一个连结组件而使用。第一A摩擦垫圈26与第一B摩擦垫圈27的外周缘分别具有卡止片26b与27b,其卡合于凸缘部10d与12d所设的卡合凹部10c与12c,第一铰链杆10与第二铰链杆12各自的第一变形轴部10e与12e可转动地插入贯通并卡合至第一A摩擦垫圈26与第一B摩擦垫圈27其中心部轴方向所设的变形卡合孔26a与27a,同时,第一A摩擦垫圈26与第一B摩擦垫圈27位于凸缘部10d、12d与摩擦板25之间。第二A摩擦垫圈28与第二B摩擦垫圈29的中心部轴方向分别具有变形贯通孔28a与29a,第一铰链杆10与第二铰链杆12各自的第一变形轴部10e与12e可转动地插入贯通并卡合于变形贯通孔28a与29a,同时,第二A摩擦垫圈28与第二B摩擦垫圈29位于摩擦板25与滑动导引组件22之间。第一弹性手段32与第二弹性手段33通过滑动导引组件22,使第一A摩擦垫圈26、第一B摩擦垫圈27与第二A摩擦垫圈28、第二B摩擦垫圈29压接至摩擦板25。
接着,同样包含在转动控制手段之中的吸引手段17由位于上方的第一吸引手段17a及位于下方的第二吸引手段17b构成,第一吸引手段17a设置在第一铰链杆10的一侧,第二吸引手段17b则是设置在第二铰链杆12的一侧,两者在此合并说明。吸引手段17由第一凸轮从动件30与第二凸轮从动件31、第一弹性手段32与第二弹性手段33、第一推压垫圈34与第二推压垫圈35、第一锁固螺帽36与第二锁固螺帽37构成。其中,第一铰链杆10与第二铰链杆12的第二变形轴部10f与12f插入贯通并卡合至第一凸轮从动件30与第二凸轮从动件31其中心部轴方向所设的变形贯通孔30a与31a,同时,第一凸轮从动件30与第二凸轮从动件31其侧面的外侧与内侧设有大小不同的第一A弯曲凸轮凸部30b、第一B弯曲凸轮凸部30c与第二A弯曲凸轮凸部31b、第二B弯曲凸轮凸部31c,分别与大小不一的第一A弯曲凸轮凹部20f、第一B弯曲凸轮凹部20g与第二A弯曲凸轮凹部20h、第二B弯曲凸轮凹部20i面对设置,其中,第一A弯曲凸轮凹部20f、第一B弯曲凸轮凹部20g与第二A弯曲凸轮凹部20h、第二B弯曲凸轮凹部20i设置在连结组件20其第一轴承部20a与第二轴承部20b的侧面部分的外侧和内侧。第一弹性手段32与第二弹性手段33接续第一凸轮从动件30与第二凸轮从动件31设置并分别由多个碟型弹簧32a、32a…与33a、33a…构成,第一铰链杆10与第二铰链杆12的第二变形轴部10f与12f插入并贯通至各碟型弹簧32a与33a的中心部轴方向所设的贯通孔32b与33b。第一推压垫圈34与第二推压垫圈35接续第一弹性手段32与第二弹性手段33设置,同时,第一铰链杆10与第二铰链杆12的第二变形轴部10f与12f插入贯通并卡合至第一推压垫圈34与第二推压垫圈35的中心部轴方向所设的变形贯通孔34a与35a。第一锁固螺帽36与第二锁固螺帽37分别螺合于第一外螺纹部10h与第二外螺纹部12h,而第一外螺纹部10h与第二外螺纹部12h设置在第一铰链杆10与第二铰链杆12各自的第二变形轴部10f与12f的开放端上。
再者,同样包含在转动控制手段之中的止动手段19由第一止动手段19a和第二止动手段19b构成,第一止动手段19a设置在第一铰链杆10的一侧,第二止动手段19b则是设置在第二铰链杆12的一侧,两者在此合并说明。止动手段19由第一止动片23c与第二止动片24c、第一止动部22f与第二止动部22g构成,其中,第一止动片23c与第二止动片24c分别设置在第一锁定凸轮组件23与第二锁定凸轮组件24,第一止动部22f与第二止动部22g则分别设置在滑动导引组件22的第一轴承部22a与第二轴承部22b。由此,止动手段19可限制第一壳体2与第二壳体3在闭合状态时的位置以及完全开启状态(各开启180度)时的位置。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上述铰链装置4的运作方式加以说明。首先,当第一壳体2与第二壳体3处于图1的(b)所示之闭合状态时,如图3和图15所示,第一组装板11与第二组装板13朝向同一方向,且如图15所示,第一锁定凸轮组件23的第一凸轮凹部23b位于上方,且第一凸轮凹部23b的外周缘抵接在锁定组件21的第一凸轮凸部21a,第二锁定凸轮组件24的第二凸轮凹部24b则是嵌合在锁定组件21的第二凸轮凸部21b,因此,当第一壳体2与第二壳体3处于闭合状态时,第一铰链杆10能够转动,但第二铰链杆12并无法转动。由此,在第一壳体2与第二壳体3的闭合状态下,只有第二壳体3可借助选择性转动限制手段15的运作,相对于第一壳体2进行开合。
在此,若使第二壳体3相对于第一壳体2进行开启操作,由于第一铰链杆10会共同转动,使锁定组件21上方的第一凸轮凸部21a抵接在第一锁定凸轮组件23的外周缘而开启,因此,在第二壳体3进行开合操作时,借助选择性转动限制手段15的运作,第1壳体2将无法与第二铰链杆12共同转动。接着,若持续使第二壳体3相对于第一壳体2进行开启操作,第一吸引手段17a的第一凸轮从动件30的第一A弯曲凸轮凸部30b与第一B弯曲凸轮凸部30c一开始虽然会在脱离连结组件20的第一A弯曲凸轮凹部20f与第一B弯曲凸轮凹部20g时承受阻力,但在第一A弯曲凸轮凸部30b与第一B弯曲凸轮凸部30c脱离第一A弯曲凸轮凹部20f与第一B弯曲凸轮凹部20g后,第二壳体3相对第一壳体2开启,此时第一摩擦力矩产生手段16a的上方的第一A摩擦垫圈26、同样位于第一摩擦力矩产生手段16a之上方的第二A摩擦垫圈28与摩擦板25之间将产生摩擦力矩。由此,第二壳体3对于第一壳体2可自由停止地进行开启,并可在任意的开合角度下使第二壳体3相对第一壳体2保持在停止状态。
接着,若持续使第二壳体3对第一壳体2可自由停止地进行开启操作,当开启角度达到180度时,由图16所示的内容可看出,第一止动手段19a中第一锁定凸轮组件23的第一止动片23c抵接在滑动导引组件22的第一止动部22f,使第一铰链杆10的转动受到限制,故第二壳体3对第一壳体2开启180度后便会停止操作。在此同时,如图16所示,第一锁定凸轮组件23的第一凸轮凹部23b转动180度而来到锁定组件21的第一凸轮凸部21a的位置,两者之间将产生间隙a,故第一壳体2此时将能够进行转动(开合)。
此外,欲从第二壳体3相对第一壳体2开启180度的状态合上第二壳体3时,其闭合操作也能够顺利地完成。换言之,当第二壳体3相对第一壳体2往闭合方向进行转动时,由于和第一铰链杆10共同转动之第一锁定凸轮组件23的第一凸轮凹部23b与锁定组件21的第一凸轮凸部21a之间具有间隙a,故第二壳体3可相对第一壳体2进行闭合操作。一旦使第二壳体3相对于第一壳体2往闭合方向转动,其外周缘将抵接在第一凸轮凸部21a,此时锁定组件21的第二凸轮凸部21b将与固定在第二铰链杆12的第二锁定凸轮组件24的第二凸轮凹部24b形成嵌合状态,因此,在第二壳体3进行闭合操作时,第一壳体2的转动动作也会受到限制。
由此,在0度至180度的角度范围内,第二壳体3可相对第一壳体2自由地进行开合操作,同时,在此角度范围内,借助选择性转动限制手段15的运作,第一壳体2的转动动作将受到限制。
其次,当第一壳体2与第二壳体3处于图1的(b)所示之闭合状态时,如上所述,由于第一锁定凸轮组件23的外周缘抵接在锁定组件21的第一凸轮凸部21a,故第一壳体2并无法进行开合操作。然而,在第二壳体3开启180度后,第一壳体2便可朝与开启后的第二壳体3相反的方向转动180度。换言之,当第二壳体3转动180度后,如图16所示,第一锁定凸轮组件23的第一凸轮凹部23b转动180度而面向锁定组件21的第一凸轮凸部21a,两者之间将产生间隙a,因此,被第二铰链杆12限制转动而组装的第二锁定凸轮组件24此时将能够转动。当第一壳体2开始转动后,第二锁定凸轮组件24的外周缘将抵接在锁定组件21的第二凸轮凸部21b,故第二壳体3将无法进行闭合操作。
在此,若使第一壳体2相对于第二壳体3朝与第二壳体3相反的开启方向进行转动,由于第二铰链杆12会而共同转动,使锁定组件21下方的第二凸轮凸部21b抵接在第二锁定凸轮组件24的外周缘而开启,因此,借助选择性转动限制手段15的运作,第二壳体3将无法往闭合方向进行转动。接着,若持续使第一壳体2相对第二壳体3进行转动,第二吸引手段17b的第二凸轮从动件31的第二A弯曲凸轮凸部31b与第二B弯曲凸轮凸部31c一开始虽然会在脱离连结组件20的第二A弯曲凸轮凹部20h与第二B弯曲凸轮凹部20i时承受阻力,但在第二凸轮从动件31的第二A弯曲凸轮凸部31b与第二B弯曲凸轮凸部31c脱离第二A弯曲凸轮凹部20h与第二B弯曲凸轮凹部20i后,第一壳体2相对第二壳体3转动,此时第二摩擦力矩产生手段16b的下方的第二B摩擦垫圈29、同样位于第二摩擦力矩产生手段16b的下方的第一B摩擦垫圈27与摩擦板25之间将产生摩擦力矩。由此,第一壳体2对于第二壳体3可自由停止地进行转动,并可在任意的转动(开合)角度下使第一壳体2相对第二壳体3保持在停止状态。
接着,若持续使第一壳体2对第二壳体3可自由停止地朝与第二壳体3相反的开启方向进行转动,当转动角度达到180度时,由图17所示的内容可看出,第二止动手段19b中第二锁定凸轮组件24的第二止动片24c抵接在滑动导引组件22的第二止动部22g,使第二铰链杆12的转动受到限制,故第一壳体2对第二壳体3开启180度后便会停止操作。在此状态下,第一壳体2与第二壳体3正好处于相互重叠的状态。
此外,欲从第一壳体2相对第二壳体3开启180度的状态合上第一壳体2时,其闭合操作也能够顺利地完成。换言之,当第一壳体2相对第二壳体3从图17所示的状态往闭合方向进行转动时,由于随第二铰链杆12共同转动的第二锁定凸轮组件24的外周缘抵接在锁定组件21的第二凸轮凸部21b,且锁定组件21的第一凸轮凸部21a将与固定在第一铰链杆10的第一锁定凸轮组件23的第一凸轮凹部23b形成嵌合状态,因此,第一壳体2可朝其原先所在位置的方向进行转动。此时,由于固定在第一铰链杆10之第一锁定凸轮组件23的第一凸轮凹部23b与锁定组件21的第一凸轮凸部21a仍处在嵌合状态,故第二壳体3的开合操作仍会受到限制。
由此,在第二壳体3开启180度的状态下,第一壳体2可相对第二壳体3在0度至180度的角度范围内自由地进行转动,此时,第二壳体3的开合操作将因为选择性转动限制手段15的运作而受到限制。由上述说明可明显得知,第一壳体2与第二壳体3借助选择性转动限制手段15的运作而选择性地进行开合,当第一壳体2与第二壳体3的其中一方在进行开合操作时,另一方的开合操作将受到限制。
接着,当第二壳体3相对第一壳体2开启,在180度以内的特定开启角度下以手指对第二壳体3的显示部3a进行触控操作时,或者,在第二壳体3相对第一壳体2开启180度后,进一步使第一壳体2相对第二壳体3往反方向开启180度,并在其途中的特定开启角度下,同样以手指对第二壳体3的显示部3a进行触控操作时,显示部3a产生的振动可透过振动控制手段6的第一振动控制手段7和第二振动控制手段8的运作而得到改善,因此不会产生画面难以观看的问题,也不会由此而给操作者带来视觉上的疲惫感。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本发明的振动控制手段6由第一振动控制手段7和第二振动控制手段8构成,但仅使用第一振动控制手段7或第二振动控制手段8的其中一方也可实现上述效果。另外,第一振动控制手段7的第一A振动控制组件7a、第一B振动控制组件7b、第一C振动控制组件7c的其中一部分,以及第二振动控制手段8的第二A振动控制组件8a、第二B振动控制组件8b、第二C振动控制组件8c的其中一部分,也可以因应需求而省略设置。
由此,根据以上说明所述,本发明的铰链装置4是透过第一铰链杆10与第二铰链杆12分别使第一壳体2与第二壳体3各自交替开合180度,而能够达成合计360度的开合操作。但需补充的是,本发明在此并不限制第一壳体2与第二壳体3的开合角度。
此外,本发明不仅能够以最基本的方式使用笔记型计算机1,还能够使第一壳体2相对第二壳体3往同一方向进行弯折而约略呈现L字型或山型,或者将第一壳体2及第二壳体3重叠形成平板状,使第二壳体3面向操作者而作为平板计算机使用。除此之外,还可以应用在各式各样的用途上。
根据以上说明,本发明除了具备以上所述的优点以外,举例来说,由于第一弹性手段32和第二弹性手段33可对摩擦力矩产生手段16和吸引手段17两者产生作用,因此可具备良好的效率,同时,锁定组件21、第一锁定凸轮组件23和第二锁定凸轮组件24也可保留其本身的外形而直接使用,此外,由于吸引手段17中的凸轮形状可任意更改,使凸轮的特性较容易设计,因此可避免第二壳体3相对于第一壳体2在特定的开启角度下产生晃动,也可使第二壳体3及第一壳体2在特定的开启角度下具备吸引的功能。
另外,在其它实施例中,连结组件20所设的第一A弯曲凸轮凹部20f、第一B弯曲凸轮凹部20g与第二A弯曲凸轮凹部20h、第二B弯曲凸轮凹部20i,以及第一凸轮从动件30所设的第一A弯曲凸轮凸部30b、第一B弯曲凸轮凸部30c与第二凸轮从动件31所设的第二A弯曲凸轮凸部31b、第二B弯曲凸轮凸部31c,也能够以从轴心部朝外周缘呈放射状设置于连结组件20与第一锁定凸轮组件23、第二锁定凸轮组件24的凸轮凸部与凸轮凹部来取代。另外,上述实施例所使用的由多个碟型弹簧32a与33a构成的第一弹性手段32与第二弹性手段33,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由弹簧垫圈、压缩线圈弹簧或具有弹性的橡胶等各种合成树脂制的材料来取代,且第一锁固螺帽36和第二锁固螺帽37也可借助密合第一铰链杆10及第二铰链杆12的其中一端来取代。进一步地,也可借助改变第一凸轮凹部23b与第二凸轮凹部24b的设置位置,使第一壳体2能够比第二壳体3先进行开合操作。另外,不设置铰链壳14虽然并不会对铰链装置4与5的运作造成阻碍,但在设置有铰链壳14的情况下,将铰链装置4与5组装至信息终端机1时,由于选择性转动限制手段15、摩擦力矩产生手段16以及吸引手段17等部份并不会裸露在外部,故可拥有较为简洁利落的外观。
综上所述,借助上述结构,本发明提供一种适合应用于笔记型计算机等信息终端机或其它装置,并且可对显示部进行触控操作的铰链装置。对第二壳体所设的显示部进行触控操作时,由于此铰链装置可避免第二壳体的显示部产生振动的情况,由此不仅可使画面较容易观看,能够有效地防止眼睛产生视觉上的疲惫感,同时还能够将笔记型计算机作为平板计算机使用。

Claims (6)

1.一种铰链装置,其连结信息终端机的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使该第一壳体与该第二壳体相互开合,
其中,该铰链装置包含第一铰链杆和第二铰链杆,该第一铰链杆通过第一组装板组装至该第二壳体,该第二铰链杆通过第二组装板组装至该第一壳体,该第一铰链杆和该第二铰链杆借助多个连结组件而以平行状态相互转动地连结,转动控制手段邻设于所述连结组件并控制该第一铰链杆与该第二铰链杆的转动,
其中,该铰链装置还包含第一振动控制手段及第二振动控制手段,该第一振动控制手段由至少一个弹性组件构成,该弹性组件位于该第一组装板与该第二壳体之间和/或位于该第一组装板与该第一铰链杆的组装轴部之间,该第二振动控制手段由至少一弹性组件构成,该弹性组件位于该第二组装板与该第一壳体之间和/或位于该第二组装板与该第二铰链杆的组装轴部之间,
其中该第一振动控制手段包含:
第一A振动控制组件,其由带状的弹性组件构成,该第一A振动控制组件设置在该第一铰链杆的该组装轴部与该第一组装板之间;
第一B振动控制组件,其是垫圈状且由弹性组件构成,该第一B振动控制组件位于该第一铰链杆的该组装销与该第一铰链杆的该组装轴部之间,其中该第一铰链杆的该组装销通过该第一A振动控制组件将该第一组装板组装至该第一铰链杆的该组装轴部;以及
第一C振动控制组件,其呈变形板状且由弹性组件构成,当该第一组装板组装至该第二壳体时,该第一C振动控制组件位于该第一组装板与该第二壳体之间。
2.一种铰链装置,其连结信息终端机的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使该第一壳体与该第二壳体相互开合,
其中,该铰链装置包含第一铰链杆和第二铰链杆,该第一铰链杆通过第一组装板组装至该第二壳体,该第二铰链杆通过第二组装板组装至该第一壳体,该第一铰链杆和该第二铰链杆借助多个连结组件而以平行状态相互转动地连结,转动控制手段邻设于所述连结组件并控制该第一铰链杆与该第二铰链杆的转动,
其中,该铰链装置还包含第一振动控制手段及第二振动控制手段,该第一振动控制手段由至少一弹性组件构成,该弹性组件位于该第一组装板与该第二壳体之间和/或位于该第一组装板与该第一铰链杆的组装轴部之间,该第二振动控制手段由至少一弹性组件构成,该弹性组件位于该第二组装板与该第一壳体之间和/或位于该第二组装板与该第二铰链杆的组装轴部之间,
其中,该第一振动控制手段包含:
第一A振动控制组件,其由带状的弹性组件构成,该第一A振动控制组件设置在该第一铰链杆的该组装轴部与该第一组装板之间;
第一B振动控制组件,其是垫圈状且由弹性组件所构成,该第一B振动控制组件位于该第一铰链杆的该组装销与该第一铰链杆的该组装轴部之间,其中该第一铰链杆的该组装销通过该第一A振动控制组件将该第一组装板组装至该第一铰链杆的该组装轴部;以及
第一C振动控制组件,其呈变形板状且由弹性组件构成,当该第一组装板组装至该第二壳体时,该第一C振动控制组件位于该第一组装板与该第二壳体之间,
同时,该转动控制手段包含:
选择性转动限制手段,其选择性限制该第一铰链杆与该第二铰链杆的转动;
摩擦力矩产生手段,其设置在该选择性转动限制手段的其中一侧,并使该第一铰链杆与该第二铰链杆产生摩擦力矩;
吸引手段,其设置在该选择性转动限制手段的其中另一侧,并使该第一铰链杆与该第二铰链杆产生吸引作用;以及
止动手段,其设置在该第一铰链杆与该第二铰链杆之间,该止动手段用于限制该第一铰链杆与该第二铰链杆的转动角度。
3.一种铰链装置,其连结信息终端机的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使该第一壳体与该第二壳体相互开合,
其中,该铰链装置包含第一铰链杆和第二铰链杆,该第一铰链杆通过第一组装板组装至该第二壳体,该第二铰链杆通过第二组装板组装至该第一壳体,该第一铰链杆和该第二铰链杆借助多个连结组件而以平行状态相互转动地连结,转动控制手段邻设于所述连结组件并控制该第一铰链杆与该第二铰链杆的转动,
其中,该铰链装置还包含第一振动控制手段及第二振动控制手段,该第一振动控制手段由至少一弹性组件构成,该弹性组件位于该第一组装板与该第二壳体之间和/或位于该第一组装板与该第一铰链杆的组装轴部之间,该第二振动控制手段由至少一个弹性组件构成,该弹性组件位于该第二组装板与该第一壳体之间和/或位于该第二组装板与该第二铰链杆的组装轴部之间,
其中,该第二振动控制手段包含:
第二A振动控制组件,其由带状的弹性组件构成,该第二A振动控制组件设置在该第二铰链杆的该组装轴部与该第二组装板之间;
第二B振动控制组件,其垫圈状且由弹性组件所构成,该第二B振动控制组件位于该第二铰链杆的该组装销与该第二铰链杆的该组装轴部之间,其中该第二铰链杆的该组装销通过该第二A振动控制组件将该第二组装板组装至该第二铰链杆的该组装轴部;以及
第二C振动控制组件,其呈矩形板状且由弹性组件所构成,当该第二组装板组装至该第一壳体时,该第二C振动控制组件位于该第二组装板与该第一壳体之间。
4.一种铰链装置,其连结信息终端机的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使该第一壳体与该第二壳体相互开合,
其中,该铰链装置包含第一铰链杆和第二铰链杆,该第一铰链杆通过第一组装板组装至该第二壳体,该第二铰链杆通过第二组装板组装至该第一壳体,该第一铰链杆和该第二铰链杆借助多个连结组件而以平行状态相互转动地连结,转动控制手段邻设于所述连结组件并控制该第一铰链杆与该第二铰链杆的转动,
其中,该铰链装置还包含第一振动控制手段及第二振动控制手段,该第一振动控制手段由至少一弹性组件构成,该弹性组件位于该第一组装板与该第二壳体之间和/或位于该第一组装板与该第一铰链杆的组装轴部之间,该第二振动控制手段由至少一弹性组件构成,该弹性组件位于该第二组装板与该第一壳体之间和/或位于该第二组装板与该第二铰链杆的组装轴部之间,
其中,该第二振动控制手段包含:
第二A振动控制组件,其由带状的弹性组件构成,该第二A振动控制组件设置在该第二铰链杆的该组装轴部与该第二组装板之间;
第二B振动控制组件,其垫圈状且由弹性组件所构成,该第二B振动控制组件位于该第二铰链杆的该组装销与该第二铰链杆的该组装轴部之间,其中该第二铰链杆的该组装销通过该第二A振动控制组件将该第二组装板组装至该第二铰链杆的该组装轴部;以及
第二C振动控制组件,其呈矩形板状且由弹性组件构成,当该第二组装板组装至该第一壳体时,该第二C振动控制组件位于该第二组装板与该第一壳体之间,
同时,该转动控制手段包含:
选择性转动限制手段,其选择性限制该第一铰链杆与该第二铰链杆的转动;
摩擦力矩产生手段,其设置在该选择性转动限制手段的其中一侧,并使该第一铰链杆与该第二铰链杆产生摩擦力矩;
吸引手段,其设置在该选择性转动限制手段的其中另一侧,并使该第一铰链杆与该第二铰链杆产生吸引作用;以及
止动手段,其设置在该第一铰链杆与该第二铰链杆之间,该止动手段用于限制该第一铰链杆与该第二铰链杆的转动角度。
5.一种铰链装置,其连结信息终端机的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使该第一壳体与该第二壳体相互开合,
其中,该铰链装置包含第一铰链杆和第二铰链杆,该第一铰链杆通过第一组装板组装至该第二壳体,该第二铰链杆通过第二组装板组装至该第一壳体,该第一铰链杆和该第二铰链杆借助多个连结组件而以平行状态相互转动地连结,转动控制手段邻设于所述连结组件并控制该第一铰链杆与该第二铰链杆的转动,
其中,该铰链装置还包含第一振动控制手段和第二振动控制手段,该第一振动控制手段由至少一个弹性组件构成,该第一振动控制手段的该弹性组件位于该第一组装板与该第二壳体之间和/或位于该第一组装板与该第一铰链杆的组装轴部之间,
该第二振动控制手段由至少一个弹性组件构成,该第二振动控制手段的该弹性组件位于该第二组装板与该第一壳体之间和/或位于该第二组装板与该第二铰链杆的组装轴部之间,
其中,该第一振动控制手段包含:
第一A振动控制组件,其由带状的弹性组件构成,该第一A振动控制组件设置在该第一铰链杆的该组装轴部与该第一组装板之间;
第一B振动控制组件,其是垫圈状且由弹性组件构成,该第一B振动控制组件位于该第一铰链杆的该组装销与该第一铰链杆的该组装轴部之间,其中该第一铰链杆的该组装销通过该第一A振动控制组件将该第一组装板组装至该第一铰链杆的该组装轴部;以及
第一C振动控制组件,其呈变形板状且由弹性组件构成,当该第一组装板组装至该第二壳体时,该第一C振动控制组件位于该第一组装板与该第二壳体之间,
其中,该第二振动控制手段包含:
第二A振动控制组件,其由带状的弹性组件构成,该第二A振动控制组件设置在该第二铰链杆的该组装轴部与该第二组装板之间;
第二B振动控制组件,其垫圈状且由弹性组件所构成,该第二B振动控制组件位于该第二铰链杆的该组装销与该第二铰链杆的该组装轴部之间,其中该第二铰链杆的该组装销通过该第二A振动控制组件将该第二组装板组装至该第二铰链杆的该组装轴部;以及
第二C振动控制组件,其呈矩形板状且由弹性组件构成,当该第二组装板组装至该第一壳体时,该第二C振动控制组件位于该第二组装板与该第一壳体之间。
6.一种信息终端机,其使用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铰链装置。
CN201510166975.6A 2014-04-10 2015-04-10 铰链装置和信息终端机 Active CN10497622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81423A JP6388301B2 (ja) 2014-04-10 2014-04-10 ヒンジ装置並びに情報端末
JP2014-081423 2014-04-1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976222A CN104976222A (zh) 2015-10-14
CN104976222B true CN104976222B (zh) 2017-11-17

Family

ID=542730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166975.6A Active CN104976222B (zh) 2014-04-10 2015-04-10 铰链装置和信息终端机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388301B2 (zh)
CN (1) CN104976222B (zh)
TW (1) TWI59516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544734B2 (ja) 2015-01-14 2019-07-17 株式会社ナチュラレーザ・ワン 2軸ヒンジ及びこの2軸ヒンジを用いた電子機器
JP6683315B2 (ja) * 2016-04-11 2020-04-15 株式会社ナチュラレーザ・ワン 開閉装置およびこの開閉装置を用いた端末機器
CN109667832B (zh) * 2017-10-16 2021-04-13 加藤电机(香港)有限公司 自动站立开合装置及使用该装置的终端机器
TWI705322B (zh) * 2019-03-22 2020-09-21 緯創資通股份有限公司 折疊式電子裝置及裝置保護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339647Y (zh) * 2009-02-10 2009-11-04 兆利科技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双轴包覆式转轴
CN101725627A (zh) * 2008-10-28 2010-06-09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铰链结构
CN103455101A (zh) * 2012-05-30 2013-12-18 加藤电机(香港)有限公司 双轴铰链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4922380U (zh) * 1972-05-31 1974-02-25
JPS6298845U (zh) * 1985-12-11 1987-06-24
JPH0996340A (ja) * 1995-09-29 1997-04-08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防振締結構造
JP3946719B2 (ja) * 2004-08-30 2007-07-18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ヒンジコネクタ、及びヒンジコネクタを備えた電子機器
TWM271353U (en) * 2004-12-31 2005-07-21 Fih Co Ltd Cover restriting mechanism
TW201122254A (en) * 2009-12-21 2011-07-0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Hinge assembly
US20120154999A1 (en) * 2010-12-15 2012-06-21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Electronic apparatus
JP2012250683A (ja) * 2011-06-07 2012-12-20 Hitachi Ltd 鉄道車両の防振床構造及びその固定方法
JP5968688B2 (ja) * 2012-06-12 2016-08-10 特許機器株式会社 減震構造体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25627A (zh) * 2008-10-28 2010-06-09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铰链结构
CN201339647Y (zh) * 2009-02-10 2009-11-04 兆利科技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双轴包覆式转轴
CN103455101A (zh) * 2012-05-30 2013-12-18 加藤电机(香港)有限公司 双轴铰链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595165B (zh) 2017-08-11
CN104976222A (zh) 2015-10-14
TW201538864A (zh) 2015-10-16
JP6388301B2 (ja) 2018-09-12
JP2015203424A (ja) 2015-11-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976222B (zh) 铰链装置和信息终端机
CN104832531B (zh) 双轴铰链及应用此双轴铰链的终端机器
CN104912912B (zh) 双轴铰链及应用此双轴铰链的终端机器
JP5704613B2 (ja) 2軸ヒンジ
CN104863956B (zh) 双轴铰链及应用此双轴铰链的终端机器
CN110226149A (zh) 铰接设备
CN106151249A (zh) 双轴铰链及使用此双轴铰链的终端机器
CN105508410A (zh) 双轴铰链及使用此双轴铰链的电子机器
CN103291737A (zh) 卡锁式双轴枢纽器
CN105805151B (zh) 阻尼铰链机构及折叠式电子设备
TW200836669A (en) LCD KVM switches and sliding track assemblies thereof
CN102933863A (zh) 铰接装置
CN104675845B (zh) 双轴铰链及应用此双轴铰链的终端机器
CN103307094A (zh) 卡锁式双轴枢纽器
KR20130104523A (ko) 폴딩 힌지 모듈
JP5892566B2 (ja) 2軸ヒンジ並びにこの2軸ヒンジを用いた端末機器
JP2015064105A5 (zh)
US20170147035A1 (en) Hinge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comprising the hinge device
CN103097749A (zh) 枢轴机构
CN103322030A (zh) 回转止挡式双轴枢纽器
KR101262656B1 (ko) 백 플립 휴대단말기
US11531405B2 (en) Multi-axis retention assembly
CN210121080U (zh) 烹饪器具
CN205895880U (zh) 一种移动终端的铰链及移动终端
CN202251414U (zh) 半自动转摆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