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904176A - 数据分发方法和数据聚合方法及相关装置 - Google Patents

数据分发方法和数据聚合方法及相关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904176A
CN104904176A CN201380002797.2A CN201380002797A CN104904176A CN 104904176 A CN104904176 A CN 104904176A CN 201380002797 A CN201380002797 A CN 201380002797A CN 104904176 A CN104904176 A CN 10490417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ircuit
data
circuits
stream
stream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02797.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904176B (zh
Inventor
王心远
杨文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1266466.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134650B/zh
Publication of CN1049041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90417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90417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90417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24Multipath
    • H04L45/245Link aggregation, e.g. trunk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5/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supporting real-time applications in data packet communication
    • H04L65/60Network streaming of media packets
    • H04L65/61Network streaming of media packets for supporting one-way streaming services, e.g. Internet radio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9/00Parallel/series conversion or vice vers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41Arrangements at the transmitter end
    • H04L1/0043Realisations of complexity reduction techniques, e.g. use of look-up tabl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45Arrangements at the receiver end
    • H04L1/0052Realisations of complexity reduction techniques, e.g. pipelining or use of look-up tabl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67Rate match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3Shaping networks in transmitter or receiver, e.g. adaptive shaping networks
    • H04L25/03828Arrangements for spectral shaping;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signals with specified spectral properties
    • H04L25/03866Arrangements for spectral shaping;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signals with specified spectral properties using scrambl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14Channel dividing arrangements, i.e. in which a single bit stream is divided between several baseband channels and reassembled at the receiv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38Synchronous or start-stop systems, e.g. for Baudot code
    • H04L25/40Transmitting circuits; Receiving circuits
    • H04L25/49Transmitting circuits; Receiving circuits using code conversion at the transmitter; using predistortion; using insertion of idle bits for obtaining a desired frequency spectrum; using three or more amplitude levels ; Baseband coding techniques specific to data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L25/4906Transmitting circuits; Receiving circuits using code conversion at the transmitter; using predistortion; using insertion of idle bits for obtaining a desired frequency spectrum; using three or more amplitude levels ; Baseband coding techniques specific to data transmission systems using binary codes
    • H04L25/4908Transmitting circuits; Receiving circuits using code conversion at the transmitter; using predistortion; using insertion of idle bits for obtaining a desired frequency spectrum; using three or more amplitude levels ; Baseband coding techniques specific to data transmission systems using binary codes using mBnB c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9/00Packet switching elements
    • H04L49/35Switch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H04L49/351Switch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for local area network [LAN], e.g. Ethernet switches
    • H04L49/352Gigabit ethernet switching [GBP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14Multichannel or multilink protoco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30Definitions, standards or architectural aspects of layered protocol stacks
    • H04L69/32Architecture of 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 [OSI] 7-layer type protocol stacks, e.g. the interfaces between the data link level and the physical level
    • H04L69/322Intralayer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among peer entities or protocol data unit [PDU] definitions
    • H04L69/323Intralayer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among peer entities or protocol data unit [PDU] definitions in the physical layer [OSI layer 1]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30Definitions, standards or architectural aspects of layered protocol stacks
    • H04L69/32Architecture of 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 [OSI] 7-layer type protocol stacks, e.g. the interfaces between the data link level and the physical level
    • H04L69/322Intralayer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among peer entities or protocol data unit [PDU] definitions
    • H04L69/324Intralayer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among peer entities or protocol data unit [PDU] definitions in the data link layer [OSI layer 2], e.g. HDLC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2001/0092Error 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opology of the transmission link
    • H04L2001/0096Channel splitting in point-to-point links

Abstract

一种数据分发方法和数据聚合方法及相关装置。数据分发方法可包括:接收第一报文流。将第一报文流分成第一数据块流。向第一电路发送第一数据块流。第一电路对第一数据块流进行处理以获得第一数据流。第一电路向PHY中的M个第二电路中的N1个第二电路分发第一数据流,其中,M大于N1,N1是正整数,M是正整数。N1个第二电路对接收到的第一数据流进行处理以获得N1个第一码流。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有助于满足复杂的带宽配置的需求,扩大应用场景。

Description

数据分发方法和数据聚合方法及相关装置
数据分发方法和数据聚合方法及相关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 具体涉及数据聚合(aggregate )方法和数据分 发方法及相关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 电信骨干网的流量每年正以 50%~80%的速度飞速增长。 电气电子 工程师学会 (筒称: IEEE, 英文: 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 ) 的 802.3工作组, 从 2011年初启动收集 100千兆比特以太网 (英文: gigabit ethernet, 筒称: GE )标准公布之后的带宽发展需求。 预测网络流量在 2015年 可能达到 2010年的十倍。 未来的以太网接口可能会存在 400GE和 1太比特以太 网 (英文: terabit ethernet, 筒称: TE ) 两种以太网接口。 上述两种以太网接 口可能分别在 2015和 2020年广泛应用。
现在的路由器的速率一般是 200G、 480G或者 lTbps。 而在物理子卡上一般 通过不同的硬件设计实现不同速率的以太网接口。现在面临的一个问题是物理 子卡的种类很多,针对不同种类的子卡需要设计不同的以太网接口芯片。 因此 带来工作量大和芯片种类多引起的成本增加的问题。网络设备供应商需要为多 种单板备货, 投资可能成倍增加。
现有技术中, 100GE的接口按照 IEEE 802.3ba标准实现, 现有技术中的介 质访问控制 (英文: media access control )十办议层接口一般通过单端口或网际 互联协议(英文: internet protocol; 筒称: IP )对多个端口进行捆绑以获得汇 聚(英文: trunk )接口的方式实现。 路由器对外呈现为定速的介质访问控制协 议层接口。为形象描述现有的通过单端口实现的介质访问控制协议层接口的结 构, 可将现有单端口定速介质访问控制协议层接口用管道(英文: channel )的 形式表示如图 1所示。图 1中为现有路由器的通过单端口实现的介质访问控制协 议层接口的示意图。从上到下是一个大的管道, 这个管道可以处理定速的介质 访问控制协议层的数据流,并且对端设备只能是定速的介质访问控制协议层接 口才可实现对接互通。 现有的定速的单端口以太网接口难以满足复杂的带宽配置的需求,应用场 景比较有限。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数据分发方法和数据聚合方法及相关装置,有助于满足 复杂的带宽配置的需求, 扩大应用场景。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数据分发方法, 包括:
接收第一报文流;
将所述第一报文流分成第一数据块流;
向第一电路发送所述第一数据块流;
所述第一电路对所述第一数据块流进行处理以获得第一数据流; 所述第一电路向物理层电路 PHY中的 M个第二电路中的 N1个第二电路分 发所述第一数据流, 其中, 所述 M大于所述 N1 , 所述 N1是正整数, 所述 M是 正整数;
所述 N1个第二电路对接收到的所述第一数据流进行处理以获得 N1个第一 码流, 其中, 所述 N1个第二电路与所述 N1个第一码流——对应;
其中,
所述第一电路包括接收电路, 所述第一数据流为所述第一数据块流, 所述 M个第二电路中的每个第二电路包括物理层编码电路、加扰电路以及对齐字插 入电路;
或者,
所述第一电路包括物理层编码电路,所述第一数据流为对所述第一数据块 流进行物理层编码后得到的数据流,所述 M个第二电路中的每个第二电路包括 加扰电路以及对齐字插入电路, 所述第一电路是所述 PHY中的电路;
或者,
所述第一电路包括物理层编码电路和加扰电路,所述第一数据流为对所述 第一数据块流进行物理层编码和加扰后得到的数据流,所述 M个第二电路中的 每个第二电路包括对齐字插入电路, 所述第一电路是所述 PHY中的电路; 或者, 所述第一电路包括物理层编码电路、加扰电路和对齐字插入电路, 所述第 一数据流为对所述第一数据块流进行物理层编码、加扰和对齐字插入之后得到 的数据流, 所述 M个第二电路中的每个第二电路包括接收电路, 所述第一电路 是所述 PHY中的电路。
结合第一方面, 在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
所述方法还包括:
关闭所述 M个第二电路中除去所述 N1个第二电路之外的至少一个第二电 路。
结合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在第二种可能的实施 方式中, 所述 N1个第二电路能够提供的最大处理速率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数 据块流的速率。
结合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或第一方面的第二种 可能的实施方式, 在第三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 所述 N1个第二电路对所述第 一数据流进行处理以获得 N1个第一码流以后, 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 N1个第二电路向复用电路发送所述 N1个第一码流;
所述复用电路对所述 N1个第一码流进行复用处理以得到 X个第二码流,其 中, 所述 X为小于或等于所述 N1的正整数。
结合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或第一方面的第三种 可能的实施方式, 在第四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
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第二报文流;
将所述第二报文流分成第二数据块流;
向所述第一电路发送所述第二数据块流;
所述第一电路对所述第二数据块流进行处理以获得第二数据流; 所述第一电路向所述 PHY中的所述 M个第二电路中的 N2个第二电路分发 所述第二数据流, 所述 M大于所述 N2, 所述 N2是正整数, 所述 N2个第二电路 与所述 N1个第二电路的交集为空集合;
所述 N2个第二电路对接收到的所述第二数据流进行处理以获得 N2个第三 码流, 所述 N2个第二电路与所述 N2个第三码流——对应;
其中,
所述第二数据流为所述第二数据块流;
或者;所述第二数据流为对所述第二数据块流进行物理层编码后得到的数 据流 ^
或者;所述第二数据流为对所述第二数据块流进行物理层编码和加扰后得 到的数据流;
或者; 所述第二数据流为对所述第二数据块流进行物理层编码、加扰和对 齐字插入之后得到的数据流。
结合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上述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 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 N1个第二电路将所述 N1个第一码流发送至接收装置的 PHY, 所述接 收装置的 PHY只包括 N1个第三电路, 所述 N1个第一码流与所述 N1个第三电路 ——对应; 其中
每个第三电路包括对齐字去除电路、解扰电路以及物理层解码电路; 或者 每个第三电路包括对齐字去除电路以及解扰电路; 或者
每个第三电路包括对齐字去除电路; 或者
每个第三电路包括接收电路。
结合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上述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 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 N1个第二电路将所述 N1个第一码流发送至接收装置的 PHY, 所述接 收装置的 PHY包括 M个第三电路,所述 N1个第一码流与所述 M个第三电路中的 N1个第三电路——对应; 其中
每个第三电路包括对齐字去除电路、解扰电路以及物理层解码电路; 或者 每个第三电路包括对齐字去除电路以及解扰电路; 或者
每个第三电路包括对齐字去除电路; 或者 每个第三电路包括接收电路。
结合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上述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 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 N1个第二电路将所述 N1个第一码流发送至第一接收装置的 PHY, 所 述第一接收装置的 PHY包括 N1个第三电路, 所述 N1个第一码流与所述 N1个第 三电路 对应;
每个第三电路包括对齐字去除电路、解扰电路以及物理层解码电路; 或者 每个第三电路包括对齐字去除电路以及解扰电路; 或者
每个第三电路包括对齐字去除电路; 或者
每个第三电路包括接收电路;
所述 N2个第二电路将所述 N2个第三码流发送至第二接收装置的 PHY, 所 述第二接收装置的 PHY包括 N2个第四电路, 所述 N2个第三码流与所述 N2个第 四电路一一对应, 所述第一接收装置不同于所述第二接收装置;
每个第四电路包括对齐字去除电路、解扰电路以及物理层解码电路; 或者 每个第四电路包括对齐字去除电路以及解扰电路; 或者
每个第四电路包括对齐字去除电路; 或者
每个第四电路包括接收电路。
结合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上述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 第八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 N1个第二电路将所述 N1个第一码流发送至接收装置的第一 PHY , 所 述第一 PHY包括 N1个第三电路, 所述 N1个第一码流与所述 N1个第三电路—— 对应;
每个第三电路包括对齐字去除电路、解扰电路以及物理层解码电路; 或者 每个第三电路包括对齐字去除电路以及解扰电路; 或者
每个第三电路包括对齐字去除电路; 或者
每个第三电路包括接收电路; 所述 N2个第二电路将所述 N2个第三码流发送至所述接收装置的第二 PHY, 所述接收装置的第二 PHY包括 N2个第四电路, 所述 N2个第三码流与所 述 N2个第四电路——对应;
每个第四电路包括对齐字去除电路、解扰电路以及物理层解码电路; 或者 每个第四电路包括对齐字去除电路以及解扰电路; 或者
每个第四电路包括对齐字去除电路; 或者
每个第四电路包括接收电路。
本发明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数据聚合方法, 包括:
物理层电路 PHY中的 M个第一电路之中的 N3个第一电路接收 N3个第一码 流, 其中, 所述 N3个第一电路与所述 N3个第一码流——对应;
所述 N3个第一电路对接收到的所述 N3个第一码流进行处理以获得 N3个 第一数据流;
所述 N3个第一电路向第二电路发送所述 N3个第一数据流;
所述第二电路对所述 N3个第一数据流进行处理以获得第一数据块流; 将所述第一数据块流组合成第一报文流;
其中, 所述第二电路包括接收电路, 所述第一数据块流为对所述 N3个第 一数据流进行聚合而得到的数据块流, 所述 N3个第一数据流为对所述 N3个第 一码流进行对齐字去除、 解扰和物理层解码后得到的数据流, 所述 M个第一电 路中的每个第一电路包括对齐字去除电路、 解扰电路以及物理层解码电路; 或者, 所述第二电路包括物理层解码电路, 所述第一数据块流为对所述
N3个第一数据流进行物理层解码后得到的数据块流, 所述 N3个第一数据流为 对所述 N3个第一码流进行对齐字去除和解扰后得到的数据流,所述 M个第一电 路中的每个第一电路包括对齐字去除电路以及解扰电路,所述第二电路是所述 PHY中的电路;
或者, 所述第二电路包括解扰电路和物理层解码电路, 所述第一数据块流 为对所述 N3个第一数据流进行解扰和物理层解码后得到的数据块流; 所述 N3 个第一数据流为对所述 N3个第一码流进行对齐字去除后得到的数据流,所述 M 个第一电路中的每个第一电路包括对齐字去除电路,所述第二电路是所述 PHY 中的电路;
或者,所述第二电路包括对齐字去除电路、解扰电路以及物理层解码电路, 所述第二电路是所述 PHY中的电路,所述 M个第一电路中的每个第一电路包括 接收电路, 其中, 所述第一数据块流为进行对齐字去除、 解扰和物理层解码后 得到的数据块流, 所述 N3个第一数据流为所述 N3个第一码流。
结合第二方面, 在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
所述方法还包括:关闭所述 M个第一电路中除去所述 N3个第一电路之外的 至少一个第一电路。
结合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在第二种可能的实施 方式中, 所述 N3个第一电路能够提供的最大处理速率大于或等于所述 N3个第 一码流的速率。
结合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或第二方面的第二种 可能的实施方式, 在第三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 所述 M个第一电路之中的 N3 个第一电路接收 N3个第一码流之前, 所述方法还包括:
解复用电路接收 X个第二码流;
所述解复用电路对 X个第二码流进行解复用处理以得到所述 N3个第一码 流;
所述解复用电路向所述 N3个第一电路发送所述 N3个第一码流, 其中, 所 述 X为小于或等于所述 N3的正整数。
结合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或第二方面的第三种 可能的实施方式, 在第四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
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 M个第一电路之中的 N4个第一电路接收 N4个第三 码流, 其中, 所述 N4个第一电路与所述 N4个第三码流——对应, 所述 N4个第 一电路中与所述 N3个第一电路的交集为空集合;
所述 N4个第一电路对接收到的所述 N4个第三码流进行处理以获得 N4个 第二数据流;
所述 N4个第一电路向所述第二电路发送所述 N4个第二数据流;
所述第二电路对所述 N4个第二数据流进行处理以获得第二数据块流; 将所述第二数据块流组合成第二报文流;
其中, 所述第二数据块流为对所述 N4个第二数据流进行聚合而得到的数 据块流, 所述 N4个第二数据流为对所述 N4个第三码流进行对齐字去除、 解扰 和物理层解码后得到的数据流;
或者, 所述第二数据块流为对所述 N4个第二数据流进行物理层解码后得 到的数据块流, 所述 N4个第二数据流为对所述 N4个第三码流进行对齐字去除 和解扰后得到的数据流;
或者, 所述第二数据块流为对所述 N4个第二数据流进行解扰和物理层解 码后得到的数据块流; 所述 N4个第二数据流为对所述 N4个第三码流进行对齐 字去除后得到的数据流;
或者, 所述第二数据块流为进行对齐字去除、解扰和物理层解码后得到的 数据块流, 所述 N4个第二数据流为所述 N4个第三码流。
本发明第三方面提供一种网络设备, 包括:
媒体访问控制器 MAC和物理层电路 PHY;
其中, 所述 MAC, 用于接收第一报文流; 将所述第一报文流分成第一数 据块流, 向第一电路发送所述第一数据块流;
所述第一电路, 用于对所述第一数据块流进行处理以获得第一数据流; 向 所述 PHY中的 M个第二电路中的 N1个第二电路分发所述第一数据流,其中,所 述 M大于所述 N1 , 所述 N1是正整数, 所述 M是正整数;
所述 N1个第二电路, 用于对接收到的所述第一数据流进行处理以获得 N1 个第一码流, 其中, 所述 N1个第二电路与所述 N1个第一码流——对应;
其中,所述第一电路包括接收电路,所述第一数据流为所述第一数据块流, 所述 M个第二电路中的每个第二电路包括物理层编码电路、加扰电路以及对齐 字插入电路;
或者, 所述第一电路包括物理层编码电路, 所述第一数据流为对所述第一 数据块流进行物理层编码后得到的数据流,所述 M个第二电路中的每个第二电 路包括加扰电路以及对齐字插入电路, 所述第一电路是所述 PHY中的电路; 或者, 所述第一电路包括物理层编码电路和加扰电路, 所述第一数据流为 对所述第一数据块流进行物理层编码和加扰后得到的数据流,所述 M个第二电 路中的每个第二电路包括对齐字插入电路, 所述第一电路是所述 PHY中的电 路;
或者, 所述第一电路包括物理层编码电路、 加扰电路和对齐字插入电路, 所述第一数据流为对所述第一数据块流进行物理层编码、加扰和对齐字插入之 后得到的数据流, 所述 M个第二电路中的每个第二电路包括接收电路, 所述第 一电路是所述 PHY中的电路。
结合第三方面, 在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
所述 PHY还用于,关闭所述 M个第二电路中除去所述 N1个第二电路之外的 至少一个第二电路。
结合第三方面或第三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在第二种可能的实施 方式中, 所述 N1个第二电路能够提供的最大处理速率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数 据块流的速率。
结合第三方面或第三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或第三方面的第二种 可能的实施方式, 在第三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 所述网络设备还包括: 复用电 路; 其中, 所述 N1个第二电路还用于, 向所述复用电路发送所述 N1个第一码 流;
所述复用电路,用于对所述 N1个第一码流进行复用处理以得到 X个第二码 流, 其中, 所述 X为小于或等于所述 N1的正整数。
结合第三方面或第三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或第三方面的第三种 可能的实施方式, 在第四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
所述 MAC还用于, 接收第二报文流; 将所述第二报文流分成第二数据块 流; 向所述第一电路发送所述第二数据块流;
所述第一电路还用于, 对所述第二数据块流进行处理以获得第二数据流; 向所述 PHY中的所述 M个第二电路中的 N2个第二电路分发所述第二数据流,所 述 M大于所述 N2, 所述 N2是正整数, 所述 N2个第二电路与所述 N1个第二电路 的交集为空集合;
所述 N2个第二电路还用于, 对接收到的所述第二数据流进行处理以获得 N2个第三码流, 所述 N2个第二电路与所述 N2个第三码流——对应; 其中, 所述第二数据流为所述第二数据块流;
或者;所述第二数据流为对所述第二数据块流进行物理层编码后得到的数 据流;
或者;所述第二数据流为对所述第二数据块流进行物理层编码和加扰后得 到的数据流;
或者; 所述第二数据流为对所述第二数据块流进行物理层编码、加扰和对 齐字插入之后得到的数据流。
结合第三方面或第三方面的上述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三方面的 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所述 N1个第二电路还用于将所述 N1个第一码流发送至接收装置的 PHY, 所述接收装置的 PHY只包括 N1个第三电路, 所述 N1个第一码流与所述 N1个第 三电路——对应; 其中
每个第三电路包括对齐字去除电路、解扰电路以及物理层解码电路; 或者 每个第三电路包括对齐字去除电路以及解扰电路; 或者
每个第三电路包括对齐字去除电路; 或者
每个第三电路包括接收电路。
结合第三方面或第三方面的上述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三方面的 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所述 N1个第二电路还用于将所述 N1个第一码流发送至接收装置的 PHY, 所述接收装置的 PHY包括 M个第三电路,所述 N1个第一码流与所述 M个第三电 路中的 N1个第三电路——对应; 其中
每个第三电路包括对齐字去除电路、解扰电路以及物理层解码电路; 或者 每个第三电路包括对齐字去除电路以及解扰电路; 或者
每个第三电路包括对齐字去除电路; 或者
每个第三电路包括接收电路。
结合第三方面或第三方面的上述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三方面的 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所述 Nl个第二电路还用于将所述 Nl个第一码流发送至第一接收装置的 PHY, 所述第一接收装置的 PHY包括 N1个第三电路, 所述 N1个第一码流与所 述 N1个第三电路——对应;
每个第三电路包括对齐字去除电路、解扰电路以及物理层解码电路; 或者 每个第三电路包括对齐字去除电路以及解扰电路; 或者
每个第三电路包括对齐字去除电路; 或者
每个第三电路包括接收电路;
所述 N2个第二电路还用于将所述 N2个第三码流发送至第二接收装置的 PHY, 所述第二接收装置的 PHY包括 N2个第四电路, 所述 N2个第三码流与所 述 N2个第四电路一一对应, 所述第一接收装置不同于所述第二接收装置; 每个第四电路包括对齐字去除电路、解扰电路以及物理层解码电路; 或者 每个第四电路包括对齐字去除电路以及解扰电路; 或者
每个第四电路包括对齐字去除电路; 或者
每个第四电路包括接收电路。
结合第三方面或第三方面的上述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三方面的 第八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所述 N1个第二电路还用于将所述 N1个第一码流发送至接收装置的第一 PHY, 所述第一 PHY包括 N1个第三电路, 所述 N1个第一码流与所述 N1个第三 电路 对应;
每个第三电路包括对齐字去除电路、解扰电路以及物理层解码电路; 或者 每个第三电路包括对齐字去除电路以及解扰电路; 或者
每个第三电路包括对齐字去除电路; 或者
每个第三电路包括接收电路;
所述 N2个第二电路还用于将所述 N2个第三码流发送至所述接收装置的第 二 PHY, 所述接收装置的第二 PHY包括 N2个第四电路, 所述 N2个第三码流与 所述 N2个第四电路——对应;
每个第四电路包括对齐字去除电路、解扰电路以及物理层解码电路; 或者 每个第四电路包括对齐字去除电路以及解扰电路; 或者 每个第四电路包括对齐字去除电路; 或者
每个第四电路包括接收电路。
本发明第四方面提供一种网络设备, 包括:
物理层电路 PHY和媒体访问控制器 MAC;
其中, 所述 PHY中的 M个第一电路之中的 N3个第一电路, 用于接收 N3个 第一码流, 对接收到的所述第一码流进行处理以获得 N3个第一数据流; 向第 二电路发送所述 N3个第一数据流; 其中, 所述 N3个第一电路与所述 N3个第一 码流 对应;
所述第二电路, 用于对所述 N3个第一数据流进行处理以获得第一数据块 流; 向所述 MAC发送所述第一数据块流;
所述 MAC, 用于将所述第一数据块流组合成第一报文流;
其中, 所述第二电路包括接收电路, 所述第一数据块流为对所述 N3个第 一数据流进行聚合而得到的数据块流, 所述 N3个第一数据流为对所述 N3个第 一码流进行对齐字去除、 解扰和物理层解码后得到的数据流, 所述 M个第一电 路中的每个第一电路包括对齐字去除电路、 解扰电路以及物理层解码电路; 或者, 所述第二电路包括物理层解码电路, 所述第一数据块流为对所述 N3个第一数据流进行物理层解码后得到的数据块流, 所述 N3个第一数据流为 对所述 N3个第一码流进行对齐字去除和解扰后得到的数据流,所述 M个第一电 路中的每个第一电路包括对齐字去除电路以及解扰电路,所述第二电路是所述 PHY中的电路;
或者, 所述第二电路包括解扰电路和物理层解码电路, 所述第一数据块流 为对所述 N3个第一数据流进行解扰和物理层解码后得到的数据块流; 所述 N3 个第一数据流为对所述 N3个第一码流进行对齐字去除后得到的数据流,所述 M 个第一电路中的每个第一电路包括对齐字去除电路,所述第二电路是所述 PHY 中的电路;
或者,所述第二电路包括对齐字去除电路、解扰电路以及物理层解码电路, 所述第二电路是所述 PHY中的电路,所述 M个第一电路中的每个第一电路包括 接收电路, 其中, 所述第一数据块流为进行对齐字去除、 解扰和物理层解码后 得到的数据块流, 所述 N3个第一数据流为所述 N3个第一码流。
结合第四方面, 在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
所述 PHY还用于,关闭所述 M个第一电路中除去所述 N3个第一电路之外的 至少一个第一电路。
结合第四方面或第四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在第二种可能的实施 方式中, N3个第一电路能够提供的最大处理速率大于或等于所述 N3个第一码 流的速率。
结合第四方面或第四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或第四方面的第二种 可能的实施方式, 在第三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
所述网络设备还包括解复用电路;
其中, 所述解复用电路, 用于接收 X个第二码流; 对 X个第二码流进行解 复用处理以得到所述 N3个第一码流; 向所述 N3个第一电路发送所述 N3个第一 码流; 其中, 所述 X为小于或等于所述 N3的正整数。
结合第四方面或第四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或第四方面的第三种 可能的实施方式, 在第四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 所述 M个第一电路之中的 N4 个第一电路还用于, 接收 N4个第三码流, 对接收到的所述 N4个第三码流进行 处理以获得 N4个第二数据流; 向所述第二电路发送所述 N4个第二数据流; 其 中, 所述 N4个第一电路与所述 N4个第一码流——对应, 所述 N4个第一电路中 与所述 N3个第一电路的交集为空集合;
所述第二电路还用于, 对所述 N4个第二数据流进行处理以获得第二数据 块流; 向所述 MAC发送所述第二数据块流;
所述 MAC还用于, 将所述第二数据块流组合成第二报文流;
其中, 所述第二数据块流为对所述 N4个第二数据流进行聚合而得到的数 据块流, 所述 N4个第二数据流为对所述 N4个第三码流进行对齐字去除、 解扰 和物理层解码后得到的数据流;
或者, 所述第二数据块流为对所述 N4个第二数据流进行物理层解码后得 到的数据块流, 所述 N4个第二数据流为对所述 N4个第三码流进行对齐字去除 和解扰后得到的数据流; 或者, 所述第二数据块流为对所述 Ν4个第二数据流进行解扰和物理层解 码后得到的数据块流; 所述 Ν4个第二数据流为对所述 Ν4个第三码流进行对齐 字去除后得到的数据流;
或者, 所述第二数据块流为进行对齐字去除、解扰和物理层解码后得到的 数据块流, 所述 Ν4个第二数据流为所述 Ν4个第三码流。
本发明第五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
所述计算机存储介质存储有程序,所述程序用于执行上述数据分发方法的 部分或全部步骤。
本发明第六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
所述计算机存储介质存储有程序,所述程序用于执行上述数据聚合方法的 部分或全部步骤。
由上可见,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 第一电路对第一数据块流进行处 理以获得第一数据流; 第一电路向物理层电路之中的 Μ个第二电路之中的 N1 个第二电路分发第一数据流, 其中, 上述 Μ大于上述 N1 , 上述 N1和 Μ是正整 数;上述 N1个第二电路对接收到的第一数据流进行处理以获得 N1个第一码流, 由于第一电路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性的,向物理层电路之中的 Μ个第二电路之中 的 N1个第二电路来分发第一数据流,而无需要向物理层电路之中的全部 Μ个第 二电路分发第一数据流,这样就有利于实现根据上层报文流的大小来配置相应 处理能力的物理层子电路,以对外呈现出多样化的带宽模式而非固定单一的带 宽模式, 这样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 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有利于在一定程 度上增强了以太网带宽配置的灵活性、提高资源复用率, 进而有利于满足复杂 的带宽配置的需求, 扩大应用场景。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和现有技术描 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筒单地介绍, 显而易见地, 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 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 的前提下, 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 1为现有技术提供的一种通过单端口实现的定速的介质访问控制协议层 接口的示意图;
图 2-a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分发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 2-b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网络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 2-c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网络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 2-d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电路和第二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 2-e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第一电路和第二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 2-f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第一电路和第二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 2-g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第一电路和第二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 2-h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网络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 2-i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网络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 2-j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网络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 2-k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网络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 2-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网络设备和接收装置互通的示意图; 图 2-m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网络设备和接收装置互通的示意图; 图 2-n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网络设备和接收装置互通的示意图; 图 2-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网络设备和接收装置互通的示意图; 图 3-a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网络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 3-b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网络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 3-c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网络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 3-d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网络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 4-a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聚合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 4-b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网络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 4-c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网络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 4-d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电路和第二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 4-e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第一电路和第二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 4-f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第一电路和第二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 4-g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第一电路和第二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 4-h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网络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 4-i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网络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 4 -j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网络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 4-k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网络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 5-a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网络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 5-b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网络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 5-c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网络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 5-d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网络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数据分发方法和数据聚合方法及相关装置,以期满足复 杂的带宽配置的需求, 扩大应用场景。
为使得本发明的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的明显和易懂, 下面将结合本 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 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地描述。 显然, 下面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 而非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 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 所有其它实施例, 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 "第一"、 "第二"、 "第 三" "第四" 等是用于区别不同的对象, 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 此外, 术语 "包括" 和 "具有" 以及他们任何变形, 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例 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 方法、 系统、 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 出的步骤或单元, 而是可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
本发明一种数据分发方法的一个实施例, 其中, 一种数据分发方法可以包 括: 接收第一报文流; 将第一报文流分成第一数据块流; 向第一电路发送第一 数据块流; 第一电路对第一数据块流进行处理以获得第一数据流; 第一电路向 物理层电路(筒称: PHY )之中的 M个第二电路之中的 N1个第二电路分发第一 数据流, 其中, M大于 Nl , N1和 M是正整数; N1个第二电路对接收到的第一 数据流进行处理以获得 N1个第一码流, 其中, N1个第二电路与 N1个第一码流 ——对应。 其中, 第一电路包括接收电路, 第一数据流为第一数据块流, M个 第二电路中的每个第二电路包括: 物理层编码电路、加扰电路以及对齐字插入 电路。 或者, 第一电路包括物理层编码电路, 第一数据流为对第一数据块流进 行物理层编码后得到的数据流, M个第二电路中的每个第二电路包括加扰电路 以及对齐字插入电路, 第一电路是 PHY中的电路。 或者, 第一电路包括物理层 编码电路和加扰电路,第一数据流为对第一数据块流进行物理层编码和加扰后 得到的数据流, M个第二电路中的每个第二电路包括对齐字插入电路, 第一电 路是 PHY中的电路。 或者, 第一电路包括物理层编码电路、 加扰电路和对齐字 插入电路, 第一数据流为对第一数据块流进行物理层编码、加扰和对齐字插入 之后得到的数据流, M个第二电路中的每个第二电路包括接收电路, 第一电路 是 PHY中的电路。
请参见图 2-a, 图 2-a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分发方法的流 程示意图。 其中, 数据分发方法的执行主体可以是网络设备, 网络设备可以是 路由器、 网络交换机、 防火墙、 数据中心、 波分复用设备、 负载均衡器或其它 类型的网络设备。 如图 2-a所示,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分发方 法可包括以下内容:
201、 接收第一报文流。
其中, 步骤 201的执行主体可以是媒体访问控制器 (英文: media access controller, 筒称: MAC )。
第一报文流是指包括多个报文的数据流。 举例来说, 第一报文流可以是 IP 报文流或者以太网帧流。 IP报文流是包括多个 IP报文的数据流。 以太网帧流是 包含多个以太网帧的数据流。
202、 将第一报文流分成第一数据块流。
在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将第一报文流分成第一数据块流可包括: 将第一 报文流中的每个报文进行分块,每个报文可被分为多个数据块, 以得到第一数 据块流。
例如, 可由 MAC中的分块电路来将第一报文流分成第一数据块流。
203、 向第一电路发送第一数据块流。
例如, 可由 MAC中的分块电路向第一电路发送第一数据块流。
204、 第一电路对第一数据块流进行处理以获得第一数据流。 其中, 第一电路可以是 MAC中的电路, 也可以是 PHY中的电路。
205、 第一电路向物理层电路 PHY中的 M个第二电路中的 N1个第二电路分 发第一数据流, 其中, M大于 Nl , N1是正整数, 其中 M是正整数。
206、 N1个第二电路对接收到的第一数据流进行处理以获得 N1个第一码 流, 其中, N1个第二电路与 N1个第一码流——对应。
举例来说, N1个第一码流中的第一码流可以是串行的比特流。 N1个第一 码流可以是串行器 /解串器(英文: serializer/deserializer, 筒称: serdes )发送 的比特巟。
请参见图 2-b和图 2-c。 图 2-b和图 2-c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两种可实施图 2-a所示的数据分发方法的网络设备。 其中, 图 2-b和图 2-c所示网络设备包括 MAC和物理层电路(筒称: PHY )。 其中, 图 2-b所示网络设备中的 MAC包括 第一电路、 PHY包括 M个第二电路。 图 2-c所示网络设备中的 PHY包括第一电 路和 M个第二电路。
其中, 第一电路可包括接收电路。 在此场景下, 第一电路对第一数据块流 进行处理以获得第一数据流可包括:第一电路对第一数据块流进行接收处理以 获得第一数据流。 第一数据流例如为第一数据块流。 M个第二电路中的每个第 二电路包括物理层编码电路、 加扰电路以及对齐字 (英文: alignment marker ) 插入电路。 其中, N1个第二电路对接收到的第一数据流进行处理以获得 N1个 第一码流具体可包括: N1个第二电路对接收到的第一数据流进行物理层编码 处理(具体可由第二电路中的物理层编码电路对接收到的第一数据流进行加扰 处理), 对物理层编码处理后的数据流进行加扰处理(可由第二电路中的加扰 电路对接收到的第一数据流进行加扰处理 ) , 以及对加扰处理后的数据流进行 对齐字插入处理(具体可由第二电路中的对齐字插入电路对加扰处理后的数据 流进行对齐字插入处理), 以获得 N1个第一码流。 本应用场景下的一种可能的 电路结构可如图 2-d所示。 其中, 图 2-d示出第一电路包括接收电路, 第二电路 包括物理层编码电路、 加扰电路以及对齐字插入电路。
举例来说, 物理层编码可以是 4b/5b编码, 8b/10b编码或者 64b/66b编码或 其它类型的物理层编码。 关于对齐字, 具体可以参见 IEEE802.3。
可替换地, 第一电路可包括物理层编码电路。 第一数据流为对第一数据块 流进行物理层编码后得到的数据流。 M个第二电路中的每个第二电路可包括加 扰电路以及对齐字插入电路。 其中, 第一电路是 PHY中的电路。 其中, 在此场 景下, 第一电路对第一数据块流进行处理以获得第一数据流可包括: 第一电路 对第一数据块流进行物理层编码处理以获得第一数据流。 N1个第二电路对接 收到的第一数据流进行处理以获得 N1个第一码流, 具体可包括: N1个第二电 路对接收到的第一数据流进行加扰处理(具体可由第二电路中的加扰电路对接 收到的第一数据流进行加扰处理 ), 以及对加扰处理后的数据流进行对齐字插 入处理(具体可由第二电路中的对齐字插入电路对加扰处理后的数据流进行对 齐字插入处理), 以获得 N1个第一码流。 其中, 本应用场景下的一种可能的电 路结构可如图 2-e所示。 图 2-e示出第一电路包括物理层编码电路, 第二电路包 括加扰电路以及对齐字插入电路。
可替换地, 第一电路可包括物理层编码电路和加扰电路。 第一数据流为对 第一数据块流进行物理层编码和加扰后得到的数据流。 M个第二电路中的每个 第二电路包括对齐字插入电路。第一电路是 PHY中的电路。其中,在此场景下, 第一电路对第一数据块流进行处理以获得第一数据流例如可以包括:第一电路 对第一数据块流进行物理层编码处理(具体可以由第一电路中的物理层编码电 路对第一数据块流进行物理层编码处理 ), 以及对物理层编码处理后的数据块 流进行加扰处理(具体可以由第一电路中的加扰电路对物理层编码处理后的数 据块流进行加扰处理) 以得到第一数据流。 其中, N1个第二电路对接收到的 第一数据流进行处理以获得 N1个第一码流, 具体可包括: N1个第二电路对接 收到的第一数据流进行对齐字插入处理以获得 N1个第一码流。 其中, 本应用 场景下的一种可能的电路结构可以如图 2-f所示。 其中, 图 2-f示出第一电路包 括物理层编码电路和加扰电路, 第二电路包括对齐字插入电路。
可替换地,第一电路可包括物理层编码电路、加扰电路和对齐字插入电路。 第一数据流为对第一数据块流进行物理层编码、加扰和对齐字插入之后得到的 数据流。 M个第二电路中的每个第二电路包括接收电路。 第一电路是 PHY中的 电路。 其中, 在此场景下, 第一电路对第一数据块流进行处理以获得第一数据 流例如可以包括: 第一电路对第一数据块流进行物理层编码处理(具体可以由 第一电路中的物理层编码电路对第一数据块流进行物理层编码处理 ), 对物理 层编码处理后的数据块流进行加扰处理(具体可以由第一电路中的加扰电路对 物理层编码处理后的数据块流进行加扰处理 ) , 以及对加扰处理后的数据块流 进行对齐字插入处理(具体可以由第一电路中的对齐字插入电路对加扰处理后 的数据块流进行对齐字插入处理)以得到第一数据流。 其中, 本应用场景下的 一种可能的电路结构可以如图 2-g所示。 其中, 2-g示出第一电路包括物理层编 码电路和加 4尤电路和对齐字插入电路。
可以看出, 本实施例中, 第一电路对接收到的第一数据块流进行处理以获 得第一数据流;第一电路向物理层电路之中的 M个第二电路之中的 N1个第二电 路分发第一数据流, 其中, M大于 Nl , N1和 M是正整数; 其中, N1个第二电 路对接收到的第一数据流进行处理以获得 N 1个第一码流, 由于第一电路可以 根据需要选择性的,向物理层电路之中的 M个第二电路之中的 N1个第二电路来 分发第一数据流,而无需要向物理层电路之中的全部 M个第二电路分发第一数 据流,这样就有利于实现根据上层报文流的大小来配置相应处理能力的物理层 子电路, 以对外呈现出多样化的带宽模式而非固定单一的带宽模式, 这样相对 于现有技术而言,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以太网带宽 配置的灵活性、提高资源复用率, 进而有利于满足复杂的带宽配置的需求, 扩 大应用场景。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 若 M大于 N1 , 则还可进一步关闭 M个第二电路 中除去 N1个第二电路之外的至少一个第二电路。 其中, 通过关闭一些空闲的 第二电路, 可以降低能量消耗。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 N1个第二电路能够提供的最大处理速率大于 或等于第一数据块流的速率。在实际应用中, 可根据第一数据块流的速率大小 来确定参与的第二电路的数量(即确定 N1取值 ), 当然亦可直接配置 N1个第二 电路来参与第一数据块流相关的处理。 其中, N1个第二电路能够提供的最大 处理速率若大于或等于第一数据块流的速率,则有利于保证第一数据块流被即 时处理。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 N1个第二电路对第一数据流进行处理以获得 N1个第一码流以后, 数据分发方法还可进一步包括: N1个第二电路向复用电 路(英文: multiplexer )发送 N1个第一码流; 复用电路对 N1个第一码流进行复 用处理以得到 X个第二码流, 其中, X为小于或等于 N1的正整数, 其中, X例 如等于 1、 2、 3或其它正整数。 其中, 本应用场景下的一种可能的电路结构可 以如图 2-h和 2-i所示, 其中, 复用电路对 N1个第一码流进行复用处理以得到 X 个第二码流。 图 2-h和 2-i还示出可将复用电路替换为变速电路(英文: gearbox ) 以用于变换第一码流的速率。
在本发明的另一些实施例中, N1个第二电路对第一数据流进行处理以获 得 N1个第一码流以后,数据分发方法还可进一步包括: N1个第二电路中的 N12 个第二电路向复用电路发送 N12个第一码流; 复用电路对 N12个第一码流进行 复用处理以得到 X2个第二码流, 其中, X2为小于或等于 N12的正整数, 其中 X2例如可等于 1、 2、 3或其它正整数。 其中, 本应用场景下的一种可能的电路 结构可以如图 2-j和 2-k所示, 其中复用电路对 N12个第一码流进行复用处理以 得到 X2个第二码流。 图 2-j和 2-k还示出可将复用电路替换为变速电路以用于变 换第一码流的速率。
下面举例一些与对端设备(即接收装置) 交互的应用场景。
其中, 接收装置可以是路由器、 网络交换机、 防火墙、 数据中心、 波分复 用设备、 负载均衡器或其它类型的网络设备。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 数据分发方法还可进一步包括: N1个第二电 路将 N1个第一码流发送至接收装置的 PHY, 接收装置的 PHY中第三电路的数 量为 N1个, N1个第一码流与 N1个第三电路——对应。 其中, 每个第三电路包 括对齐字去除电路、解扰电路以及物理层解码电路; 或每个第三电路包括对齐 字去除电路以及解扰电路; 或者每个第三电路包括对齐字去除电路; 或者每个 第三电路包括接收电路。其中, 本应用场景下的一种可能的电路结构可以如图 2—1所示, 其中, 图 2-1示出 N1个第二电路可将 N1个第一码流发送至接收装置的 PHY, 其中, 接收装置的 PHY中第三电路的数量为 N1个。 在本发明的又一些实施例中, 数据分发方法也还可进一步包括: N1个第二电路将 N1个第一码流发送至接收装置的 PHY , 接收装置的 PHY 可包括 M2个第三电路, 其中, N1个第一码流与 M2个第三电路中的 N1个第三 电路——对应。 其中, 每个第三电路包括对齐字去除电路、 解扰电路以及物理 层解码电路。 可替换地, 每个第三电路包括对齐字去除电路以及解扰电路。 可 替换地, 每个第三电路包括对齐字去除电路。 可替换地, 每个第三电路包括接 收电路。 其中, M2大于或等于或小于 M。 其中, 本应用场景下的一种可能的 电路结构可以如图 2-m所示,其中, N1个第二电路将 N1个第一码流发送至接收 装置的 PHY, 其中, 接收装置的 PHY中的第三电路的数量为 M2个。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电路和 M个第二电路中的 N2个第二电路也 还可以对其它报文流(可称之为第二报文流)进行处理, 这样有利于进一步提 高电路的复用率。 例如, 数据分发方法还可进一步包括:
接收第二报文流;
将第二报文流分成第二数据块流;
向第一电路发送第二数据块流;
第一电路对第二数据块流进行处理以获得第二数据流;
第一电路向 PHY中的 M个第二电路中的 N2个第二电路分发第二数据流, M 大于 N2, N2是正整数, N2个第二电路与 N1个第二电路的交集为空集合(即, N2个第二电路中的任意一个第二电路不同于 N1个第二电路的中的任意一个第 二电路, 可以理解, N1+N2小于或等于 M );
其中, N2个第二电路对接收到的第二数据流进行处理以获得 N2个第三码 流, N2个第二电路与 N2个第三码流——对应;
其中, 第二数据流为第二数据块流。 可替换地, 第二数据流为对第二数据 块流进行物理层编码后得到的数据流。 可替换地, 第二数据流为对第二数据块 流进行物理层编码和加扰后得到的数据流。 可替换地, 第二数据流为对第二数 据块流进行物理层编码、 加扰和对齐字插入之后得到的数据流。
举例来说, 第一报文流以及第二报文流中的 "第一" 和 "第二" 用于区分 具有不同特征的报文流。 "第一报文流" 的特征不同于 "第二报文流" 的特征。 具体来说, "第一报文流" 中的报文的报文头不同于 "第二报文流" 中的报文 的报文头。 报文的报文头可以是报文的外层报文头或者报文中承载的报文头。
例如, IP报文的外层报文头是 IP头。 IP报文中承载的报文头的层可以是 2.5 层、 3层或者 4层。例如, 2.5层的协议可以是多协议标记交换(英文: 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 筒称: MPLS )协议。 3层的协议可以是 IP。 4层的协议可以是 传输控制协议(英文: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筒称: TCP )。 以太网帧的 外层报文头是帧头。 以太网帧中承载的报文头的层可以是 2.5层、 3层或者 4层。 关于 2.5层、 3层或者 4层,参见开放式通信系统互联参考模型(英文: 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reference model )。
下面举例另一些与对端设备 (即接收装置) 交互的应用场景。
其中, 接收装置可以是路由器、 网络交换机、 防火墙、 数据中心、 波分复 用设备、 负载均衡器或其它类型的网络设备。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 数据分发方法还可进一步包括: N1个第二电 路将 N1个第一码流发送至第一接收装置的 PHY, 第一接收装置的 PHY包括 N1 个第三电路, 其中, N1个第一码流与 N1个第三电路——对应; 每个第三电路 包括对齐字去除电路、 解扰电路以及物理层解码电路。 可替换地, 每个第三电 路包括对齐字去除电路以及解扰电路。 可替换地,每个第三电路包括对齐字去 除电路。 可替换地, 每个第三电路包括接收电路。 其中, N2个第二电路还将 N2个第三码流发送至第二接收装置的 PHY, 其中, 第二接收装置的 PHY包括 N2个第四电路, 其中, N2个第三码流与 N2个第四电路——对应, 第一接收装 置不同于第二接收装置。 其中, 每个第四电路包括对齐字去除电路、 解扰电路 以及物理层解码电路。可替换地,每个第四电路包括对齐字去除电路以及解扰 电路。 可替换地, 每个第四电路包括对齐字去除电路。 可替换地, 每个第四电 路包括接收电路。 =本应用场景下的一种可能电路结构可如图 2-n所示, N1个 第二电路将 N1个第一码流发送至第一接收装置的 PHY, N2个第二电路将 N2个 第一码流发送至第二接收装置的 PHY。其中, 第一接收装置的 PHY中的第三电 路的数量为 N1个。 第二接收装置的 PHY中的第四电路的数量为 N2个。
在本发明的又一些实施例中, 数据分发方法还可进一步包括: N1个第二 电路将 Nl个第一码流发送至接收装置的第一 PHY。 第一 PHY包括 N1个第三电 路。 其中, N1个第一码流与 N1个第三电路——对应。 其中, 每个第三电路包 括对齐字去除电路、 解扰电路以及物理层解码电路。 可替换地, 每个第三电路 包括对齐字去除电路以及解扰电路。可替换地,每个第三电路包括对齐字去除 电路。 可替换地, 每个第三电路包括接收电路。 其中, N2个第二电路还可将 N2个第三码流发送至接收装置的第二 PHY, 接收装置的第二 PHY包括 N2个第 四电路, 其中, N2个第三码流与 N2个第四电路——对应。 其中, 每个第四电 路包括对齐字去除电路、 解扰电路以及物理层解码电路。 可替换地, 每个第四 电路包括对齐字去除电路以及解扰电路。可替换地,每个第四电路包括对齐字 去除电路。 可替换地, 每个第四电路包括接收电路。 其中, 本应用场景下的一 种可能电路结构可如图 2-0所示, 其中, N1个第二电路将 N1个第一码流发送至 接收装置的第一 PHY , N2个第二电路将 N2个第一码流发送至接收装置的第二 PHY。 其中, 接收装置的第一 PHY中的第三电路的数量为 N1个。 接收装置的 第二 PHY中的第四电路的数量为 N2个。
在一些实际应用中,本端网络设备也还可能通过其它方式和其它设备进行 数据传输, 此处不再——举例。
下面再举例一个更为实际的数据分发应用场景。
假设网络设备的网络层同时产生了最大速率为 lOOGpbs的第一报文流和最 大速率为 200Gpbs的第二报文流; 其中, 该网络设备的 MAC和 PHY的最大处理 能力是 400Gpbs, 假设 PHY中 16个第二电路, 其中, 每个第二电路的最大处理 速率是 25Gpbs, 因此, 配置 16个第二电路之中的 4个第二电路来进行第一报文 流的相关处理, 配置 16个第二电路之中的 8个第二电路来进行第一报文流的相 关处理。 其中, 第一电路包括物理层编码电路, 每个第二电路包括加扰电路和 对齐字插入电路。
当 MAC接收到第一报文流之后; 将第一报文流分成第一数据块流; MAC 向第一电路发送第一数据块流;第一电路中的物理层编码电路对第一数据块流 进行物理层编码处理以获得第一数据流;第一电路向 PHY之中的 16个第二电路 之中的 4个第二电路分发第一数据流(即第一数据流被分成了 4路), 4个第二电 路对接收到的第一数据流进行加扰电路和对齐字插入处理以获得 4个第一码 流, 其中, 4个第二电路与 4个第一码流——对应。
同理, 当 MAC接收到第二报文流之后; MAC将第二报文流分成第二数据 块流; MAC向第一电路发送第二数据块流; 第一电路中的物理层编码电路对 第二数据块流进行物理层编码处理以获得第二数据流;第一电路向 PHY之中的 16个第二电路之中的 8个第二电路(当然, 这 8个第二电路不同于上述 4个第二 电路)分发第二数据流(即第二数据流被分成了 8路), 8个第二电路对接收到 的第二数据流进行加扰电路和对齐字插入处理以获得 8个第三码流,其中 8个第 二电路与 8个第三码流——对应。
由于当前 PHY中还有 4个空闲的第二电路,因此 PHY可以关闭空闲的 4个第 二电路。
从上面的举例可以看出,基于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案,使得网络设备可以同 时处理多个对应不同业务的报文流, 支持更小粒度的接口配置, 同时能够对外 呈现多个速率接口, 这样有利于实现更加灵活的组网, 并且有利于提高资源利 用率和降低能耗, 进而有利于满足复杂的带宽配置的需求, 扩大应用场景。
可以看出, 由于本实施例引入多个第二电路, 因此有利于可以支持更小粒 度的接口配置, 可以根据需要动态配置参与处理的第二电路数量,有利于实现 更加灵活的组网。
进一步的, 由于 MAC和 PHY的工作带宽可以是不相同的 (例如 MAC为 400G带宽, 而 PHY可以包括 40个 10G带宽的第二电路), 相比较 MAC和 PHY工 作带宽相同的技术, 本实施例的方案在资源利用率更高更省, 配置和组网方面 变得更灵活。 进一步的。 由于可配置 PHY中工作第二电路的数量, 有利于与未 来灵活带宽光网络实现 IP+光的无缝结合, 有利于解决基于逐流 /逐包负载分担 情况下可能的不同链路负载不均衡问题。通过选择分发的电路位置,有利于达 到资源复用最大化, 同时可采用如分级分发汇聚、预先处理等机制达到进一步 节省资源的目的。 为便于更好的理解和实施本发明实施例的数据分发方案,下面还提供用于 实施数据分发方案的相关装置。 参见图 3-a和 3-b,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网络设备 300。 网络设备 300可 以用于执行图 2-a所示的方法。 网络设备 300可以是路由器、 网络交换机、 防火 墙、 数据中心、 波分复用设备或者负载均衡器或其它类型的网络设备。 网络设 备 300可包括:
MAC 310和 PHY 320。
MAC 310, 用于接收第一报文流; 将第一报文流分成第一数据块流, 向第 一电路发送第一数据块流。
第一电路 311 , 用于对第一数据块流进行处理以获得第一数据流; 向 PHY 中的 M个第二电路中的 N1个第二电路分发第一数据流。 其中, M大于 Nl , N1 是正整数, M是正整数。
其中, 对于第一电路 311位于 MAC 310中的应用场景, MAC 310将第一报 文流分成第一数据块流, 向第一电路发送第一数据块流, 可包括: 由 MAC 310 之中的分块电路将第一报文流分成第一数据块流, 并向第一电路 311发送第一 数据块流。
N1个第二电路 321 ,用于对接收到的第一数据流进行处理以获得 N1个第一 码流, 其中, N1个第二电路与 N1个第一码流——对应。
其中, 第一电路 311包括接收电路, 第一数据流为第一数据块流。 M个第 二电路 321中的每个第二电路 321包括物理层编码电路、加扰电路以及对齐字插 入电路。
可替换地,
第一电路 311包括物理层编码电路。 第一数据流为对第一数据块流进行物 理层编码后得到的数据流。 M个第二电路 321中的每个第二电路 321包括加扰电 路以及对齐字插入电路。 第一电路 311是 PHY 320中的电路。
可替换地,
第一电路 311包括物理层编码电路和加扰电路。 第一数据流为对第一数据 块流进行物理层编码和加扰后得到的数据流。 M个第二电路 321中的每个第二 电路 321包括对齐字插入电路。 第一电路 311是 PHY 320中的电路。
可替换地, 第一电路 311包括物理层编码电路、 加扰电路和对齐字插入电路。 第一数 据流为对第一数据块流进行物理层编码、 加扰和对齐字插入之后得到的数据 流。 M个第二电路 321中的每个第二电路 321包括接收电路。第一电路 311是 PHY 320中的电路。
第一报文流是指包括多个报文的数据流。 举例来说, 第一报文流可以是 IP 报文流或者以太网帧流。 IP报文流是包括多个 IP报文的数据流。 以太网帧流是 包含多个以太网帧的数据流。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 PHY320还用于, 关闭 M个第二电路 321中除去
N1个第二电路 321之外的至少一个第二电路 320。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 N1个第二电路 321能够提供的最大处理速率大 于或等于第一数据块流的速率。
参见图 3-c和 3-d,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 网络设备 300还可包括: 复用电路 330; 其中, N1个第二电路 321还用于, 向复用电路 330发送 N1 个第一码流;
复用电路 330, 用于对 N1个第一码流进行复用处理以得到 X个第二码流, 其中, X为小于或等于 N1的正整数。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 MAC310还可用于, 接收第二报文流; 将第二 报文流分成第二数据块流; 向第一电路发送第二数据块流;
第一电路 311还用于,对第二数据块流进行处理以获得第二数据流;向 PHY 中的 M个第二电路中的 N2个第二电路分发第二数据流, M大于 N2, N2是正整 数, N2个第二电路与 N1个第二电路的交集为空集合。
其中, N2个第二电路 321还用于, 对接收到的第二数据流进行处理以获得 N2个第三码流, N2个第二电路与 N2个第三码流——对应。
其中, 第二数据流为第二数据块流。
可替换地, 第二数据流为对第二数据块流进行物理层编码后得到的数据 流。
可替换地,第二数据流为对第二数据块流进行物理层编码和加扰后得到的 数据流。 可替换地, 第二数据流为对第二数据块流进行物理层编码、加扰和对齐字 插入之后得到的数据流。
举例来说, 第一报文流以及第二报文流中的 "第一" 和 "第二" 用于区分 具有不同特征的报文流。 其中, "第一报文流" 的特征不同于 "第二报文流" 的特征。 具体来说, "第一报文流" 中的报文的报文头不同于 "第二报文流" 中的报文的报文头。报文的报文头可以是报文的外层报文头或者报文中承载的 报文头。
例如, IP报文的外层报文头是 IP头。 IP报文中承载的报文头的层可以是 2.5 层、 3层或者 4层。 例如, 2.5层的协议可以是 MPLS协议。 3层的协议可以是 IP。 4层的协议可以是 TCP。 以太网帧的外层报文头是帧头。 以太网帧中承载的报 文头的层可以是 2.5层、 3层或者 4层。 关于 2.5层、 3层或者 4层, 请参见开放式 通信系统互联参考模型。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 N1个第二电路 321还用于, 将 N1个第一码流发 送至接收装置的 PHY。 其中, 接收装置的 PHY例如只包括 N1个第三电路, N1 个第一码流与 N1个第三电路——对应。 其中, 每个第三电路包括对齐字去除 电路、 解扰电路以及物理层解码电路。 可替换地, 每个第三电路包括对齐字去 除电路以及解扰电路。 可替换地, 每个第三电路包括对齐字去除电路。 可替换 地, 每个第三电路包括接收电路。
在本发明又一些实施例中, N1个第二电路 321还用于将 N1个第一码流发送 至接收装置的 PHY, 接收装置的 PHY可包括 M2个第三电路, N1个第一码流与 M2个第三电路中的 N1个第三电路——对应。 其中, 每个第三电路包括对齐字 去除电路、 解扰电路以及物理层解码电路。 可替换地, 每个第三电路包括对齐 字去除电路以及解扰电路。 可替换地, 每个第三电路包括对齐字去除电路。 可 替换地, 每个第三电路包括接收电路。 其中, M2大于或等于或小于 M。
在本发明的还一些实施例中, N1个第二电路 321还可以用于, 将 N1个第一 码流发送至第一接收装置的 PHY, 其中, 第一接收装置的 PHY包括 N1个第三 电路, N1个第一码流与 N1个第三电路——对应; 每个第三电路包括对齐字去 除电路、 解扰电路以及物理层解码电路。 可替换地, 每个第三电路包括对齐字 去除电路以及解扰电路。 可替换地, 每个第三电路包括对齐字去除电路。 可替 换地, 每个第三电路包括接收电路;
N2个第二电路 321还可以用于, 将 N2个第二码流发送至第二接收装置的 PHY, 第二接收装置的 PHY包括 N2个第四电路, N2个第二码流与 N2个第四电 路一一对应, 其中, 第一接收装置不同于第二接收装置; 其中, 每个第四电路 包括对齐字去除电路、 解扰电路以及物理层解码电路。 可替换地, 每个第四电 路包括对齐字去除电路以及解扰电路。 可替换地,每个第四电路包括对齐字去 除电路。 可替换地, 每个第四电路包括接收电路。
在本发明的再一些实施例中, N1个第二电路 321还可以用于, 将 N1个第一 码流发送至接收装置的第一 PHY。 第一 PHY包括 N1个第三电路, N1个第一码 流与 N1个第三电路——对应。 其中, 每个第三电路包括对齐字去除电路、 解 扰电路以及物理层解码电路。 可替换地,每个第三电路包括对齐字去除电路以 及解扰电路。 可替换地, 每个第三电路包括对齐字去除电路。 可替换地, 每个 第三电路包括接收电路。
N2个第二电路 321还可以用于, 将 N2个第二码流发送至接收装置的第二
PHY, 接收装置的第二 PHY包括 N2个第四电路, N2个第二码流与 N2个第四电 路——对应; 其中, 每个第四电路包括对齐字去除电路、 解扰电路以及物理层 解码电路; 或者, 每个第四电路包括对齐字去除电路以及解扰电路; 或者, 每 个第四电路包括对齐字去除电路; 或者, 每个第四电路包括接收电路。
可以看出, 本实施例中网络设备 300中的第一电路对接收到的第一数据块 流进行处理以获得第一数据流;第一电路向物理层电路之中的 M个第二电路之 中的 N1个第二电路分发第一数据流, M大于 Nl , N1和 M是正整数; N1个第二 电路对接收到的第一数据流进行处理以获得 N 1个第一码流, 由于第一电路可 以根据需要选择性的,向物理层电路之中的 M个第二电路之中的 N1个第二电路 来分发第一数据流,而无需要向物理层电路之中的全部 M个第二电路分发第一 数据流,这样就有利于实现根据上层报文流的大小来配置相应处理能力的物理 层子电路, 以对外呈现出多样化的带宽模式而非固定单一的带宽模式, 这样相 对于现有技术而言,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以太网带 宽配置的灵活性、 提高资源复用率, 进而有利于满足复杂的带宽配置需求, 扩 大应用场景。
进一步的, 由于本实施例引入多个第二电路, 因此有利于可以支持更小粒 度的接口配置, 可以根据需要动态配置参与处理的第二电路数量,有利于实现 更加灵活的组网。
进一步的, 由于 MAC和 PHY的工作带宽可以是不相同的(例如 MAC 的带 宽为 400G, 而 PHY可以包括 40个带宽为 10G的第二电路), 相比较 MAC和 PHY 工作带宽相同的技术, 本实施例的方案在资源利用率更高更省, 配置和组网方 面变得更灵活。 进一步的。 由于可配置 PHY中工作第二电路的数量, 有利于与 未来灵活带宽光网络实现 IP+光的无缝结合, 有利于解决基于逐流 /逐包负载分 担情况下可能的不同链路负载不均衡问题。通过选择分发的电路位置,有利于 达到资源复用最大化, 同时可采用如分级分发汇聚、预先处理等机制达到进一 步节省资源的目的。 本发明一种数据聚合方法的一个实施例, 其中, 一种数据聚合方法具体可 以包括: PHY中的 M个第一电路之中的 N3个第一电路接收 N3个第一码流, 其 中, N3个第一电路与 N3个第一码流——对应; N3个第一电路对接收到的 N3 个第一码流进行处理以获得 N3个第一数据流; N3个第一电路向第二电路发送 N3个第一数据流;第二电路对 N3个第一数据流进行处理以获得第一数据块流; 将第一数据块流组合成第一报文流。 其中, 第二电路包括接收电路, 第一数据 块流为对 N3个第一数据流进行聚合而得到的数据块流, N3个第一数据流为对 N3个第一码流进行对齐字去除、解扰和物理层解码后得到的数据流, 其中, M 个第一电路中的每个第一电路包括对齐字去除电路、解扰电路以及物理层解码 电路。 或者, 第二电路包括物理层解码电路, 第一数据块流为对 N3个第一数 据流进行物理层解码后得到的数据块流, N3个第一数据流为对 N3个第一码流 进行对齐字去除和解扰后得到的数据流, M个第一电路中的每个第一电路包括 对齐字去除电路以及解扰电路, 第二电路是 PHY中的电路。 或者, 第二电路包 括解扰电路和物理层解码电路, 其中, 第一数据块流为对 N3个第一数据流进 行解扰和物理层解码后得到的数据块流; N3个第一数据流为对 N3个第一码流 进行对齐字去除后得到的数据流, 其中, M个第一电路中的每个第一电路包括 对齐字去除电路, 第二电路是 PHY中的电路。 或者, 第二电路包括对齐字去除 电路、 解扰电路以及物理层解码电路, 第二电路是 PHY中的电路, M个第一电 路中的每个第一电路包括接收电路, 其中, 第一数据块流为进行对齐字去除、 解扰和物理层解码后得到的数据块流, N3个第一数据流为 N3个第一码流。
请参见图 4-a , 图 4-a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聚合方法的流 程示意图。 其中, 数据聚合方法的执行主体可以是网络设备。 网络设备可以是 路由器、 网络交换机、 防火墙、 数据中心、 波分复用设备或者负载均衡器或其 它类型的网络设备。 如图 4-a所示,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聚合 方法可包括以下内容:
401、 PHY中的 M个第一电路之中的 N3个第一电^ 收N3个第一码流。 其中, N3个第一电路与 N3个第一码流——对应。
举例来说, N3个第一码流可以通过如下途径得到:
将报文流分为数据块流。 将数据块流分发为 N3个子数据块流。 对 N3个子 数据块流分别进行物理层编码以得到 N3个物理层编码后的子数据块流。 对 N3 个物理层编码后的子数据块流分别进行加扰以得到 N3个加扰后的子数据块 流。 对 N3个加扰后的子数据块流分别进行对齐字插入以得到 N3个第一码流。
又举例来说, N3个第一码流可以通过如下途径得到:
将报文流分为数据块流。对数据块流进行物理层编码以得到物理层编码后 的数据块流。 将物理层编码后的数据块流分发为 N3个物理层编码后的子数据 块流。 对 N3个物理层编码后的子数据块流分别进行加扰以得到 N3个加扰后的 子数据块流。 对 N3个加扰后的子数据块流分别进行对齐字插入以得到 N3个第 一码流。
又举例来说, N3个第一码流可以通过如下途径得到:
将报文流分为数据块流。对数据块流进行物理层编码以得到物理层编码后 的数据块流。 对物理层编码后的数据块流进行加扰以得到加扰后的数据块流。 将加扰后的数据块流分发为 N3个加扰后的子数据块流。 对 N3个加扰后的子数 据块流分别进行对齐字插入以得到 N3个第一码流。 又举例来说, N3个第一码流可以通过如下途径得到:
将报文流分为数据块流。对数据块流进行物理层编码以得到物理层编码后 的数据块流。 对物理层编码后的数据块流进行加扰以得到加扰后的数据块流。 对加扰后的数据块流进行对齐字插入以得到码流。 将码流分发为 N3个第一码 流。
举例来说, N3个第一码流中的第一码流可以是串行的比特流。 N3个第一 码流可以是 serdes发送的比特流。
402、 N3个第一电路对接收到的 N3个第一码流进行处理以获得 N3个第一 数据流。
403、 N3个第一电路向第二电路发送 N3个第一数据流。
404、 第二电路对 N3个第一数据流进行处理以获得第一数据块流。
405、 将第一数据块流组合成第一报文流。
其中, 步骤 405的执行主体可以是 MAC。
在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 第一数据块流中包括多个数据块。将第一数据块 流组合成第一报文流, 具体可包括: 以将第一数据块流中属于同一个报文的多 个数据块组合成一个报文的方式,组合成的多个报文以形成第一报文流。例如 第二电路可向 MAC中的块组合电路发送向第一数据块流, 由 MAC中的块组合 电路来将第一数据块流组合成第一报文流。
请参见图 4-b和图 4-c, 其中, 图 4-b和图 4-c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两种可 实施图 4-a所示的数据聚合方法的网络设备。 其中, 图 4-b和图 4-c所示网络设备 包括 MAC和 PHY。 其中, 图 4-b所示网络设备中的 MAC包括第二电路、 PHY包 括 M个第一电路。其中, 图 4-c所示网络设备中的 PHY包括第二电路和 M个第一 电路。
其中, 第二电路包括接收电路, 第一数据块流为对 N3个第一数据流进行 聚合而得到的数据块流。 其中, N3个第一数据流为对 N3个第一码流进行对齐 字去除、 解扰和物理层解码后得到的数据流。 M个第一电路中的每个第一电路 包括对齐字去除电路、 解扰电路以及物理层解码电路。 在此场景下, 第二电路 对 N3个第一数据流进行处理以获得第一数据块流可包括: 第二电路对 N3个第 一数据流进行聚合处理以获得第一数据块流。 其中, N3个第一电路对接收到 的 N3个第一码流进行处理以获得 N3个第一数据流, 具体可包括: N3个第一电 路对接收到的 N3个第一码流进行对齐字去除处理(可由第一电路中的对齐字 去除电路对接收到的第一数据流进行对齐字去除处理 ), 对该进行对齐字去除 处理后的码流进行解扰处理(可由第一电路中的解扰电路对该进行对齐字去除 处理后的码流进行解扰处理), 以及对该进行解扰处理后的码流进行物理层解 码处理(可由第一电路中的物理层解码电路对该进行解扰处理后的码流进行物 理层解码处理) 以获得 N3个第一数据流。 其中, 本应用场景下的一种可能的 电路结构可如图 4-d所示, 图 4-d示出的第二电路包括接收电路, 第一电路包括 物理层解码电路、 解扰电路以及对齐字去除电路。
举例来说, 物理层解码可以是 5b /4b解码, 10b/8b解码或者 66b/64b解码或 其它类型的物理层解码。
关于对齐字, 具体可以参见 IEEE802.3。
可替换地, 第二电路也可包括物理层解码电路, 其中, 第一数据块流为对 N3个第一数据流进行物理层解码后得到的数据块流。 N3个第一数据流为对 N3 个第一码流进行对齐字去除和解扰后得到的数据流。 M个第一电路中的每个第 一电路包括对齐字去除电路以及解扰电路, 第二电路是 PHY中的电路。在此场 景下, 第二电路对 N3个第一数据流进行处理以获得第一数据块流可包括: 第 二电路对 N3个第一数据流进行物理层解码处理以获得第一数据块流。 N3个第 一电路对接收到的 N3个第一码流进行处理以获得 N3个第一数据流具体可以包 括: N3个第一电路对接收到的 N3个第一码流进行对齐字去除处理(可由第一 电路中的对齐字去除电路对接收到的第一数据流进行对齐字去除处理), 对该 进行对齐字去除处理后的码流进行解扰处理(可由第一电路中的解扰电路对该 进行对齐字去除处理后的码流进行解扰处理) 以获得 N3个第一数据流。 本应 用场景下的一种可能的电路结构可如图 4-e所示, 图 4-e示出第二电路包括物理 层解码电路, 第一电路包括解扰电路以及对齐字去除电路。
可替换地, 第二电路可包括解扰电路和物理层解码电路, 其中, 第一数据 块流为对 N3个第一数据流进行解扰和物理层解码后得到的数据块流。 N3个第 一数据流为对 N3个第一码流进行对齐字去除后得到的数据流。 M个第一电路中 的每个第一电路包括对齐字去除电路。 第二电路是 PHY中的电路。 其中, 在此 场景下, 第二电路对 N3个第一数据流进行处理以获得第一数据块流, 具体可 包括: 第二电路对 N3个第一数据流进行解扰处理(可由第二电路中的解扰电 路对 N3个第一数据流进行解扰处理 ), 对进行解扰处理后的数据流进行物理层 解码处理(可由第二电路中的物理层解码电路对进行解扰处理后的数据流进行 物理层解码处理) 以获得第一数据块流。 其中, N3个第一电路对接收到的 N3 个第一码流进行处理以获得 N3个第一数据流可包括: N3个第一电路对接收到 的 N3个第一码流进行对齐字去除处理(可由第一电路中的对齐字去除电路对 接收到的第一码流进行对齐字去除处理) 以获得 N3个第一数据流。 本应用场 景下的一种可能的电路结构可以如图 4-f所示, 其中, 图 4-f示出第二电路包括 物理层解码电路和解扰电路, 第一电路包括对齐字去除电路。
可替换地, 第二电路也可包括对齐字去除电路、解扰电路及物理层解码电 路。 其中, 第一数据块流为进行对齐字去除、 解扰和物理层解码后得到的数据 块流。 N3个第一数据流为 N3个第一码流, 第二电路是 PHY中的电路。 M个第 一电路中的每个第一电路包括接收电路。 在此场景下, 第二电路对 N3个第一 数据流进行处理以获得第一数据块流可包括: 第二电路对 N3个第一数据流进 行对齐字去除处理(具体可由第二电路中的对齐字去除电路对 N3个第一数据 流进行对齐字去除处理 ),对进行对齐字去除处理后的数据流进行解扰处理(具 体可由第二电路中的解扰电路对 N3个第一数据流进行解扰处理), 对进行解扰 处理后的数据流进行物理层解码处理(可由第二电路中的物理层解码电路对进 行解扰处理后的数据流进行物理层解码处理) 以获得第一数据块流。 其中 N3 个第一电路对接收到的 N3个第一码流进行处理以获得 N3个第一数据流可包 括: N3个第一电路对接收到的 N3个第一码流进行接收处理以获得 N3个第一数 据流。 其中, 本应用场景下的一种可能的电路结构可以如图 4-g所示。 图 4-g示 出第二电路包括物理层解码电路和解扰电路和对齐字去除电路。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 若 M大于 N1 ,还可进一步关闭 M个第一电路中 除去 N3个第一电路之外的至少一个第一电路。 其中, 通过关闭一些空闲的第 二电路, 可以降低能量消耗。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 N3个第一电路能够提供的最大处理速率大于 或等于 N3个第一码流的速率。 在实际应用中, 可根据第一数据块流的速率大 小来确定参与的第一电路的数量(即确定 N3取值), 当然亦可直接配置 N3个第 一电路来参与第一码流的相关处理。 其中, N2个第一电路能够提供的最大处 理速率若大于或等于第一码流的速率, 则有利于保证第一码流被即时处理。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 M个第一电路之中的 N3个第一电路接收 N3个 第一码流之前, 数据聚合方法还可包括: 解复用电路(英文: demultiplexer ) 接收 X个第二码流; 解复用电路对 X个第二码流进行解复用处理以得到 N3个第 一码流, 向 N3个第一电路发送 N3个第一码流。 其中, X为小于或等于 N3的正 整数, X例如等于 1、 2、 3或其它正整数。 其中, 本应用场景下的一种可能的 电路结构可以如图 4-h所示,其中,解复用电路对 X个第二码流进行复用处理以 得到 N3个第一码流。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 数据聚合方法还可进一步包括: M个第一电路 之中的 N4个第一电路接收 N4个第三码流, N4个第一电路对接收到的 N4个第三 码流进行处理以获得 N4个第二数据流; N4个第一电路向第二电路发送 N4个第 二数据流; 第二电路对 N4个第二数据流进行处理以获得第二数据块流; 将第 二数据块流组合成第二报文流。
其中, N4个第一电路与 N4个第三码流——对应。 N4个第一电路中与 N3 个第一电路的交集为空集合(即 N4个第一电路中的任意一个第一电路不同于 N2个第一电路的中的任意一个第一电路, 可以理解的是, N4+N3小于或等于 M )。 第二数据块流为对 N4个第二数据流进行聚合而得到的数据块流, N4个第 二数据流为对 N4个第三码流进行对齐字去除、 解扰和物理层解码后得到的数 据流。 可替换地, 第二数据块流为对 N4个第二数据流进行物理层解码后得到 的数据块流, 其中, N4个第二数据流为对 N4个第三码流进行对齐字去除和解 扰后得到的数据流。 可替换地, 第二数据块流为对 N4个第二数据流进行解扰 和物理层解码后得到的数据块流; N4个第二数据流为对 N4个第三码流进行对 齐字去除后得到的数据流。 可替换地, 第二数据块流为进行对齐字去除、 解扰 和物理层解码后得到的数据块流, N4个第二数据流为 N4个第三码流。 下面再举例一个数据聚合应用场景。
假设网络设备从第一路由器接收了最大速率为 lOOGpbs的 4个第一码流(每 个码流的最大速率为 25Gpbs ) , 从第二路由器接收了最大速率为 200Gpbs的 8ge 第三码流(每个码流的最大速率为 25Gpbs ); 其中, 该网络设备的 MAC和 PHY 的最大处理能力是 400Gpbs, 假设 PHY中 16个第一电路, 其中, 每个第一电路 的最大处理速率是 25Gpbs, 因此, 配置 16个第一电路之中的 4个第一电路来进 行 4个第一码流的相关处理,配置 16个第一电路之中的 8个第一电路来进行第三 码流的相关处理。 其中, 第二电路包括接收电路, 每个第一电路包括对齐字去 除电路、 解扰电路和物理层解码电路。
当 4个第一电路来接收到 4个第一码流之后, 4个第一电路对 4个第一码流进 行对齐字去除处理、解扰处理和物理层解码处理以得到 4个第一数据流, 4个第 一电路向第二电路发送 4个第一数据流,第一电路将 4个第一数据流进行聚合处 理得到第一数据块流(即 4路第一数据流被聚合成 1路第一数据块流), 向 MAC 发送第一数据块流, MAC将第一数据块流组合成第一报文流。 其中, 4个第一 电路与 4个第一码流——对应。
同理, 当 8个第一电路(当然, 这 8个第一电路不同于上述的 4个第一电路) 来接收到 8个第三码流之后, 8个第一电路对 8个第三码流进行对齐字去除处理、 解扰处理和物理层解码处理以得到 8个第二数据流, 8个第一电路向第二电路发 送 8个第二数据流, 其中, 第二电路将 8个第二数据流进行聚合处理得到第二数 据块流(即, 8路第二数据流被聚合成 1路第二数据块流), 向 MAC发送第二数 据块流, MAC将第二数据块流组合成第二报文流。 其中, 8个第一电路与 8个 第三码流——对应。
由于当前 PHY中还有 4个空闲的第一电路,因此 PHY可以关闭空闲的 4个第 一电路。
从上面的举例可以看出,基于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案,使得网络设备可以同 时处理多个对应不同业务的报文流, 支持更小粒度的接口配置, 同时能够对外 呈现多个速率接口, 这样有利于实现更加灵活的组网, 并且有利于提高资源利 用率和降低能耗。
可以看出, 本实施例 PHY中的 M个第一电路之中的 N3个第一电路接收 N3 个第一码流, 其中, N3个第一电路与 N3个第一码流——对应; N3个第一电路 对接收到的 N3个第一码流进行处理以获得 N3个第一数据流; N3个第一电路向 第二电路发送 N3个第一数据流; 第二电路对 N3个第一数据流进行处理以获得 第一数据块流; 由于 PHY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性的,利用 M个第一电路之中的 N3 个第一电路接收 N3个第一码流,而无需要利用 PHY中的全部 M个第一电路接收 码流,这样就有利于实现根据传输来的码流的大小来配置相应处理能力的物理 层子电路, 以对外呈现出多样化的带宽模式而非固定单一的带宽模式, 这样相 对于现有技术而言,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以太网带 宽配置的灵活性、 提高资源复用率, 进而有利于满足复杂的带宽配置需求, 扩 大应用场景。
进一步的, 由于本实施例引入多个第一电路, 因此有利于可以支持更小粒 度的接口配置, 可以根据需要动态配置参与处理的第一电路数量,有利于实现 更加灵活的组网。
进一步的, 由于 MAC和 PHY的工作带宽可以是不相同的(例如 MAC 的带 宽为 400G, 而 PHY可以包括 40个带宽为 10G的第一电路), 相比较 MAC和 PHY 工作带宽相同的技术, 本实施例的方案在资源利用率更高更省, 配置和组网方 面变得更灵活。 进一步的。 由于可配置 PHY中工作第一电路的数量, 有利于与 未来灵活带宽光网络实现 IP+光的无缝结合, 有利于解决基于逐流 /逐包负载分 担情况下可能的不同链路负载不均衡问题。通过选择分发的电路位置,有利于 达到资源复用最大化, 同时可采用如分级分发汇聚、预先处理等机制达到进一 步节省资源的目的。
为便于更好的理解和实施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案,下面还提供用于实施方案 的相关装置。
参见图 5-a和 5-b,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网络设备 500。 网络设备 500可 以用于执行图 4-a所示的方法。 网络设备 500可以是路由器、 网络交换机、 防火 墙、 数据中心、 波分复用设备或者负载均衡器或其它类型的网络设备。 网络设 备 500可包括:
PHY 510和 MAC 520。
其中, PHY 510中的 M个第一电路 511之中的 N3个第一电路 511 , 用于接收 N3个第一码流, 对接收到的第一码流进行处理以获得 N3个第一数据流; 向第 二电路 521发送 N3个第一数据流。 其中, N3个第一电路 511与 N3个第一码流一 一对应。
其中,对于第二电路 521位于 MAC 520中的应用场景,第二电路 521向 MAC 520发送第一数据块流,具体可包括: 第二电路 521向 MAC 520之中的块组合电 路发送第一数据块流。具体由 MAC 520之中的块组合电路将第一数据块流组合 成第一 文流。
其中, 第二电路 521 , 用于对 N3个第一数据流进行处理以获得第一数据块 流。
MAC 520, 用于将第一数据块流组合成第一报文流。
其中, 第二电路 521包括接收电路, 第一数据块流为对 N3个第一数据流进 行聚合而得到的数据块流, 其中, N3个第一数据流为对 N3个第一码流进行对 齐字去除、 解扰和解扰物理层解码后得到的数据流, M个第一电路 511中的每 个第一电路 511包括对齐字去除电路、 解扰电路以及物理层解码电路。
可替换地,
第二电路 521包括物理层解码电路。 第一数据块流为对 N3个第一数据流进 行物理层解码后得到的数据块流。 N3个第一数据流为对 N3个第一码流进行对 齐字去除和解扰后得到的数据流。 M个第一电路 511中的每个第一电路 511包括 对齐字去除电路以及解扰电路, 第二电路 521是 PHY 510中的电路。
可替换地,
第二电路 521包括解扰电路和物理层解码电路。 第一数据块流为对 N3个第 一数据流进行解扰和物理层解码后得到的数据块流。 N3个第一数据流为对 N3 个第一码流进行对齐字去除后得到的数据流。 M个第一电路 511中的每个第一 电路 511包括对齐字去除电路。 第二电路 521是 PHY 510中的电路。
可替换地, 第二电路 521包括对齐字去除电路、 解扰电路以及物理层解码电路。 第二 电路 521是 PHY中的电路。 M个第一电路 511中的每个第一电路 511包括接收电 路, 其中, 第一数据块流为进行对齐字去除、 解扰和物理层解码后得到的数据 块流。 N3个第一数据流为 N3个第一码流。
举例来说, N3个第一码流可以通过如下途径得到:
将报文流分为数据块流。 将数据块流分发为 N3个子数据块流。 对 N3个子 数据块流分别进行物理层编码以得到 N3个物理层编码后的子数据块流。 对 N3 个物理层编码后的子数据块流分别进行加扰以得到 N3个加扰后的子数据块 流。 对 N3个加扰后的子数据块流分别进行对齐字插入以得到 N3个第一码流。
又举例来说, N3个第一码流可以通过如下途径得到:
将报文流分为数据块流。对数据块流进行物理层编码以得到物理层编码后 的数据块流。 将物理层编码后的数据块流分发为 N3个物理层编码后的子数据 块流。 对 N3个物理层编码后的子数据块流分别进行加扰以得到 N3个加扰后的 子数据块流。 对 N3个加扰后的子数据块流分别进行对齐字插入以得到 N3个第 一码流。
又举例来说, N3个第一码流可以通过如下途径得到:
将报文流分为数据块流。对数据块流进行物理层编码以得到物理层编码后 的数据块流。 对物理层编码后的数据块流进行加扰以得到加扰后的数据块流。 将加扰后的数据块流分发为 N3个加扰后的子数据块流。 对 N3个加扰后的子数 据块流分别进行对齐字插入以得到 N3个第一码流。
又举例来说, N3个第一码流可以通过如下途径得到:
将报文流分为数据块流。对数据块流进行物理层编码以得到物理层编码后 的数据块流。 对物理层编码后的数据块流进行加扰以得到加扰后的数据块流。 对加扰后的数据块流进行对齐字插入以得到码流。 将码流分发为 N3个第一码 流。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 PHY 510还可用于, 关闭 M个第一电路中除去 N3个第一电路之外的至少一个第一电路。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 N3个第一电路 511能够提供的最大处理速率大 于或等于 N3个第一码流的速率。
参见图 5-c和 5-d,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 网络设备 500还包括解复用电 路 530。 解复用电路 530, 用于接收 X个第二码流; 对 X个第二码流进行解复用 处理以得到 N3个第一码流; 向 N3个第一电路 511发送 N3个第一码流; 其中, X 为小于或等于 N3的正整数。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 M个第一电路 511之中的 N4个第一电路 511还用 于, 接收 N4个第三码流, 对接收到的 N4个第三码流进行处理以获得 N4个第二 数据流; 向第二电路 521发送 N4个第二数据流。 其中, N4个第一电路 511与 N4 个第一码流——对应。 N4个第一电路 511中与 N3个第一电路 511的交集为空集 合。
第二电路 521还用于对 N4个第二数据流进行处理以获得第二数据块流; 向
MAC发送第二数据块流。
MAC520还用于, 将第二数据块流组合成第二报文流。
第二数据块流为对 N4个第二数据流进行聚合而得到的数据块流, N4个第 二数据流为对 N4个第三码流进行对齐字去除、 解扰和物理层解码后得到的数 据流。
可替换地, 第二数据块流为对 N4个第二数据流进行物理层解码后得到的 数据块流。 N4个第二数据流为对 N4个第三码流进行对齐字去除和解扰后得到 的数据流;
可替换地, 第二数据块流为对 N4个第二数据流进行解扰和物理层解码后 得到的数据块流。 N4个第二数据流为对 N4个第三码流进行对齐字去除后得到 的数据流;
可替换地, 第二数据块流为进行对齐字去除、解扰和物理层解码后得到的 数据块流。 N4个第二数据流为 N4个第三码流。
可以看出, 本实施例的网络设备 500的 PHY中的 M个第一电路之中的 N3个 第一电路接收 N3个第一码流, N3个第一电路与 N3个第一码流——对应; N3 个第一电路对接收到的 N3个第一码流进行处理以获得 N3个第一数据流; N3个 第一电路向第二电路发送 N3个第一数据流; 第二电路对 N3个第一数据流进行 处理以获得第一数据块流; 由于 PHY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性的, 利用 M个第一电 路之中的 N3个第一电路接收 N3个第一码流, 而无需要利用 PHY中的全部 M个 第一电路接收码流,这样就有利于实现根据传输来的码流的大小来配置相应处 理能力的物理层子电路,以对外呈现出多样化的带宽模式而非固定单一的带宽 模式,相对现有技术而言, 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以 太网带宽配置的灵活性、提高资源复用率, 进而有利于满足复杂的带宽配置的 需求, 扩大应用场景。
进一步的, 由于本实施例引入多个第一电路, 因此有利于可以支持更小粒 度的接口配置, 可以根据需要动态配置参与处理的第一电路数量,有利于实现 更加灵活的组网。
进一步的,由于 MAC和 PHY的工作带宽可以是不相同的(例如 MAC 的 带宽为 400G, 而 PHY可以包括 40个带宽为 10G的第二电路), 相比较 MAC 和 PHY工作带宽相同的技术, 本实施例的方案在资源利用率更高更省, 配置 和组网方面变得更灵活。进一步的。 由于可配置 PHY中工作第一电路的数量, 有利于与未来灵活带宽光网络实现 IP+光的无缝结合, 有利于解决基于逐流 / 逐包负载分担情况下可能的不同链路负载不均衡问题。通过选择分发的电路位 置, 有利于达到资源复用最大化, 同时可采用如分级分发汇聚、 预先处理等机 制达到进一步节省资源的目的。
需要说明, 本发明各实施例中的 MAC和 PHY在产品形态上可以呈现多种 多样,例如 PHY可集成在 PHY芯片(英文: PHY chip )、 系统芯片(英文: system chip )或者多端口以太网设备(英文: multi-port ethernet device ) 中。 其中, PHY可以通过 FPGA或者 ASIC实现。 PHY可为网络接口卡 (英文: network interface card, 筒称: NIC ) 中的部件, 该 NIC可以是线卡(英文: line card ) 或物理接口卡 (英文: physical interface card, 筒称: PIC )。
其中, PHY还可进一步包含用于连接到( for interfacing to ) MAC的媒体无 关接口 (筒称: Mil, 英文: media- independent interface )。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 PHY芯片可以包括多个 PHY。 PHY芯片可以通 过 FPGA或者 ASIC实现。 系统芯片可以包括多个 MAC以及多个 PHY;该系统芯 片可以通过 FPGA或者 ASIC实现。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 多端口以太网设备可以是以太网集线器、 以太 网路由器或者以太网交换机。 多端口以太网设备包括多个端口,每个端口可以 包括系统芯片, 系统芯片可以包括 MAC和 PHY。 多端口以太网设备还可以将 多个 MAC整合到一个 MAC芯片 (英文: MAC chip ), 以及将多个 PHY整合到 一个 PHY芯片。 其中, 多端口以太网设备也可以将多个 MAC以及多个 PHY整 合到一个系统芯片中。
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的各实施例中的提及的物理层编码电路主要用于对 输入的数据流进行物理层编码处理,物理层解码电路主要用于对输入的数据流 进行物理层解码处理。对齐字插入电路主要用于对输入的数据进行对齐字插入 处理; 对齐字去除电路主要用于对输入的数据进行对齐字去除处理。加扰电路 主要用于对输入的数据进行加扰处理;解扰电路主要用于对输入的数据进行解 扰处理。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 其中, 该计算机存储介质可存 储有程序,该程序执行时包括上述方法实施例中记载的数据分发方法的部分或 全部步骤。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 其中, 该计算机存储介质可存 储有程序,该程序执行时包括上述方法实施例中记载的数据聚合方法的部分或 全部步骤。
需要说明的是, 对于前述的各方法实施例, 为了筒单描述, 故将其都表述 为一系列的动作组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知悉, 本发明并不受所描述的 动作顺序的限制,因为依据本发明,某些步骤可以采用其他顺序或者同时进行。 其次, 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应该知悉,说明书中所描述的实施例均属于优选实施 例, 所涉及的动作和模块并不一定是本发明所必须的。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 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 述的部分, 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 应该理解到, 所揭露的装置, 可通过其 它的方式实现。 例如, 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 例如所述单 元的划分, 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 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 例 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 或一些特征可以忽 略, 或不执行。 另一点, 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 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 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 可以是电性或其 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 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 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 或者 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 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发明各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 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 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 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 形式实现。
所述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 或使用时, 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 本发 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 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 介质中, 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为个人计算机、 服务器或 者网络设备等, 具体可以是计算机设备中的处理器)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 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 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 U盘、 只读存储器(英文: read-only memory; 筒称: ROM )、 随机存取存者器 (英文: random access memory, 筒称: RAM )、 移动硬盘、 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 介质。
以上所述,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而非对其限制; 尽 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 解: 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 或者对其中部分 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 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 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 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

  1. 权 利 要 求
    1、 一种数据分发方法, 其特征在于, 包括:
    接收第一报文流;
    将所述第一报文流分成第一数据块流;
    向第一电路发送所述第一数据块流;
    所述第一电路对所述第一数据块流进行处理以获得第一数据流; 所述第一电路向物理层电路 PHY中的 M个第二电路中的 N1个第二电路分 发所述第一数据流, 其中, 所述 M大于所述 N1 , 所述 N1是正整数, 所述 M是 正整数;
    所述 N1个第二电路对接收到的所述第一数据流进行处理以获得 N1个第一 码流, 其中, 所述 N1个第二电路与所述 N1个第一码流——对应;
    其中,
    所述第一电路包括接收电路, 所述第一数据流为所述第一数据块流, 所述 M个第二电路中的每个第二电路包括物理层编码电路、加扰电路以及对齐字插 入电路;
    或者,
    所述第一电路包括物理层编码电路,所述第一数据流为对所述第一数据块 流进行物理层编码后得到的数据流,所述 M个第二电路中的每个第二电路包括 加扰电路以及对齐字插入电路, 所述第一电路是所述 PHY中的电路;
    或者,
    所述第一电路包括物理层编码电路和加扰电路 ,所述第一数据流为对所述 第一数据块流进行物理层编码和加扰后得到的数据流,所述 M个第二电路中的 每个第二电路包括对齐字插入电路, 所述第一电路是所述 PHY中的电路; 或者,
    所述第一电路包括物理层编码电路、加扰电路和对齐字插入电路, 所述第 一数据流为对所述第一数据块流进行物理层编码、加扰和对齐字插入之后得到 的数据流, 所述 M个第二电路中的每个第二电路包括接收电路, 所述第一电路 是所述 PHY中的电路。 2、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方法还包括:
    关闭所述 M个第二电路中除去所述 N1个第二电路之外的至少一个第二电 路。
    3、 根据权利要求 1或 2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 N1个第二电路能够提供的最大处理速率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数据块 流的速率。
    4、 根据权利要求 1至 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 N1个第二电路对所述第一数据流进行处理以获得 N1个第一码流以 后, 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 N1个第二电路向复用电路发送所述 N1个第一码流;
    所述复用电路对所述 N1个第一码流进行复用处理以得到 X个第二码流,其 中, 所述 X为小于或等于所述 N1的正整数。
    5、 根据权利要求 1或 3或 4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第二报文流;
    将所述第二报文流分成第二数据块流;
    向所述第一电路发送所述第二数据块流;
    所述第一电路对所述第二数据块流进行处理以获得第二数据流; 所述第一电路向所述 PHY中的所述 M个第二电路中的 N2个第二电路分发 所述第二数据流, 所述 M大于所述 N2, 所述 N2是正整数, 所述 N2个第二电路 与所述 N1个第二电路的交集为空集合;
    所述 N2个第二电路对接收到的所述第二数据流进行处理以获得 N2个第三 码流, 所述 N2个第二电路与所述 N2个第三码流——对应;
    其中,
    所述第二数据流为所述第二数据块流;
    或者;所述第二数据流为对所述第二数据块流进行物理层编码后得到的数 据流; 或者;所述第二数据流为对所述第二数据块流进行物理层编码和加扰后得 到的数据流;
    或者; 所述第二数据流为对所述第二数据块流进行物理层编码、加扰和对 齐字插入之后得到的数据流。
    6、 一种数据聚合方法, 其特征在于, 包括:
    物理层电路 PHY中的 M个第一电路之中的 N3个第一电路接收 N3个第一码 流, 其中, 所述 N3个第一电路与所述 N3个第一码流——对应;
    所述 N3个第一电路对接收到的所述 N3个第一码流进行处理以获得 N3个 第一数据流;
    所述 N3个第一电路向第二电路发送所述 N3个第一数据流;
    所述第二电路对所述 N3个第一数据流进行处理以获得第一数据块流; 将所述第一数据块流组合成第一报文流;
    其中,
    所述第二电路包括接收电路, 所述第一数据块流为对所述 N3个第一数据 流进行聚合而得到的数据块流, 所述 N3个第一数据流为对所述 N3个第一码流 进行对齐字去除、 解扰和物理层解码后的数据流, 所述 M个第一电路中的每个 第一电路包括对齐字去除电路、 解扰电路以及物理层解码电路;
    或者,
    所述第二电路包括物理层解码电路, 所述第一数据块流为对所述 N3个第 一数据流进行物理层解码后得到的数据块流, 所述 N3个第一数据流为对所述 N3个第一码流进行对齐字去除和解扰后得到的数据流,所述 M个第一电路中的 每个第一电路包括对齐字去除电路以及解扰电路, 所述第二电路是所述 PHY 中的电路;
    或者,
    所述第二电路包括解扰电路和物理层解码电路,所述第一数据块流为对所 述 N3个第一数据流进行解扰和物理层解码后得到的数据块流; 所述 N3个第一 数据流为对所述 N3个第一码流进行对齐字去除后得到的数据流,所述 M个第一 电路中的每个第一电路包括对齐字去除电路,所述第二电路是所述 PHY中的电 路;
    或者,
    所述第二电路包括对齐字去除电路、解扰电路以及物理层解码电路, 所述 第二电路是所述 PHY中的电路,所述 M个第一电路中的每个第一电路包括接收 电路, 其中, 所述第一数据块流为进行对齐字去除、 解扰和物理层解码后得到 的数据块流, 所述 N3个第一数据流为所述 N3个第一码流。
    7、 根据权利要求 6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方法还包括:关闭所述 M个第一电路中除去所述 N3个第一电路之外的 至少一个第一电路。
    8、 根据权利要求 6或 7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 N3个第一电路能够提供的最大处理速率大于或等于所述 N3个第一码 流的速率。
    9、 根据权利要求 6至 8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 M个第一电 路之中的 N3个第一电路接收 N3个第一码流之前, 所述方法还包括:
    解复用电路接收 X个第二码流;
    所述解复用电路对 X个第二码流进行解复用处理以得到所述 N3个第一码 流;
    所述解复用电路向所述 N3个第一电路发送所述 N3个第一码流, 其中, 所 述 X为小于或等于所述 N3的正整数。
    10、 根据权利要求 6或 8或 9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 M个第一电路之中的 N4个第一电路接收 N4个第三 码流, 其中, 所述 N4个第一电路与所述 N4个第三码流——对应, 所述 N4个第 一电路中与所述 N3个第一电路的交集为空集合;
    所述 N4个第一电路对接收到的所述 N4个第三码流进行处理以获得 N4个 第二数据流;
    所述 N4个第一电路向所述第二电路发送所述 N4个第二数据流;
    所述第二电路对所述 N4个第二数据流进行处理以获得第二数据块流; 将所述第二数据块流组合成第二报文流; 其中, 所述第二数据块流为对所述 N4个第二数据流进行聚合而得到的数 据块流, 所述 N4个第二数据流为对所述 N4个第三码流进行对齐字去除、 解扰 和物理层解码后的数据流;
    或者, 所述第二数据块流为对所述 N4个第二数据流进行物理层解码后得 到的数据块流, 所述 N4个第二数据流为对所述 N4个第三码流进行对齐字去除 和解扰后得到的数据流;
    或者, 所述第二数据块流为对所述 N4个第二数据流进行解扰和物理层解 码后得到的数据块流; 所述 N4个第二数据流为对所述 N4个第三码流进行对齐 字去除后得到的数据流;
    或者, 所述第二数据块流为进行对齐字去除、解扰和物理层解码后得到的 数据块流, 所述 N4个第二数据流为所述 N4个第三码流。
    11、 一种网络设备, 其特征在于, 包括:
    媒体访问控制器 MAC和物理层电路 PHY;
    其中, 所述 MAC, 用于接收第一报文流; 将所述第一报文流分成第一数 据块流, 向第一电路发送所述第一数据块流;
    所述第一电路, 用于对所述第一数据块流进行处理以获得第一数据流; 向 所述 PHY中的 M个第二电路中的 N1个第二电路分发所述第一数据流,其中,所 述 M大于所述 N1 , 所述 N1是正整数, 所述 M是正整数;
    所述 N1个第二电路, 用于对接收到的所述第一数据流进行处理以获得 N1 个第一码流, 其中, 所述 N1个第二电路与所述 N1个第一码流——对应;
    其中,
    所述第一电路包括接收电路, 所述第一数据流为所述第一数据块流, 所述 M个第二电路中的每个第二电路包括物理层编码电路、加扰电路以及对齐字插 入电路;
    或者,
    所述第一电路包括物理层编码电路,所述第一数据流为对所述第一数据块 流进行物理层编码后得到的数据流,所述 M个第二电路中的每个第二电路包括 加扰电路以及对齐字插入电路, 所述第一电路是所述 PHY中的电路; 或者,
    所述第一电路包括物理层编码电路和加扰电路 ,所述第一数据流为对所述 第一数据块流进行物理层编码和加扰后得到的数据流,所述 M个第二电路中的 每个第二电路包括对齐字插入电路, 所述第一电路是所述 PHY中的电路; 或者,
    所述第一电路包括物理层编码电路、加扰电路和对齐字插入电路, 所述第 一数据流为对所述第一数据块流进行物理层编码、加扰和对齐字插入之后得到 的数据流, 所述 M个第二电路中的每个第二电路包括接收电路, 所述第一电路 是所述 PHY中的电路。
    12、 根据权利要求 11所述的网络设备, 其特征在于,
    所述 PHY还用于,关闭所述 M个第二电路中除去所述 N1个第二电路之外的 至少一个第二电路。
    13、 根据权利要求 11或 12所述的网络设备, 其特征在于,
    所述 N1个第二电路能够提供的最大处理速率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数据块 流的速率。
    14、 根据权利要求 11至 13任一项所述的网络设备, 其特征在于, 所述网络设备还包括: 复用电路;
    其中, 所述 N1个第二电路还用于, 向所述复用电路发送所述 N1个第一码 流;
    所述复用电路,用于对所述 N1个第一码流进行复用处理以得到 X个第二码 流, 其中, 所述 X为小于或等于所述 N1的正整数。
    15、 根据权利要求 11或 13或 14所述的网络设备, 其特征在于,
    所述 MAC还用于, 接收第二报文流; 将所述第二报文流分成第二数据块 流; 向所述第一电路发送所述第二数据块流;
    所述第一电路还用于, 对所述第二数据块流进行处理以获得第二数据流; 向所述 PHY中的所述 M个第二电路中的 N2个第二电路分发所述第二数据流,所 述 M大于所述 N2, 所述 N2是正整数, 所述 N2个第二电路与所述 N1个第二电路 的交集为空集合; 所述 N2个第二电路还用于, 对接收到的所述第二数据流进行处理以获得 N2个第三码流, 所述 N2个第二电路与所述 N2个第三码流——对应;
    其中,
    所述第二数据流为所述第二数据块流;
    或者;所述第二数据流为对所述第二数据块流进行物理层编码后得到的数 据流;
    或者;所述第二数据流为对所述第二数据块流进行物理层编码和加扰后得 到的数据流;
    或者; 所述第二数据流为对所述第二数据块流进行物理层编码、加扰和对 齐字插入之后得到的数据流。
    16、 一种网络设备, 其特征在于, 包括:
    物理层电路 PHY和媒体访问控制器 MAC;
    其中, 所述 PHY中的 M个第一电路之中的 N3个第一电路, 用于接收 N3个 第一码流, 对接收到的所述第一码流进行处理以获得 N3个第一数据流; 向第 二电路发送所述 N3个第一数据流; 其中, 所述 N3个第一电路与所述 N3个第一 码流 对应;
    所述第二电路, 用于对所述 N3个第一数据流进行处理以获得第一数据块 流; 向所述 MAC发送所述第一数据块流;
    所述 MAC, 用于将所述第一数据块流组合成第一报文流;
    其中,
    所述第二电路包括接收电路, 所述第一数据块流为对所述 N3个第一数据 流进行聚合而得到的数据块流, 所述 N3个第一数据流为对所述 N3个第一码流 进行对齐字去除、 解扰和物理层解码后得到的数据流, 所述 M个第一电路中的 每个第一电路包括对齐字去除电路、 解扰电路以及物理层解码电路;
    或者,
    所述第二电路包括物理层解码电路, 所述第一数据块流为对所述 N3个第 一数据流进行物理层解码后得到的数据块流, 所述 N3个第一数据流为对所述 N3个第一码流进行对齐字去除和解扰后得到的数据流,所述 M个第一电路中的 每个第一电路包括对齐字去除电路以及解扰电路, 所述第二电路是所述 PHY 中的电路;
    或者,
    所述第二电路包括解扰电路和物理层解码电路,所述第一数据块流为对所 述 N3个第一数据流进行解扰和物理层解码后得到的数据块流; 所述 N3个第一 数据流为对所述 N3个第一码流进行对齐字去除后得到的数据流,所述 M个第一 电路中的每个第一电路包括对齐字去除电路,所述第二电路是所述 PHY中的电 路;
    或者,
    所述第二电路包括对齐字去除电路、解扰电路以及物理层解码电路, 所述 第二电路是所述 PHY中的电路,所述 M个第一电路中的每个第一电路包括接收 电路, 其中, 所述第一数据块流为进行对齐字去除、 解扰和物理层解码后得到 的数据块流, 所述 N3个第一数据流为所述 N3个第一码流。
    17、 根据权利要求 16所述的网络设备, 其特征在于,
    所述 PHY还用于,关闭所述 M个第一电路中除去所述 N3个第一电路之外的 至少一个第一电路。
    18、 根据权利要求 16或 17所述的网络设备, 其特征在于, N3个第一电路 能够提供的最大处理速率大于或等于所述 N3个第一码流的速率。
    19、 根据权利要求 11至 13任一项所述的网络设备, 其特征在于, 所述网络设备还包括解复用电路;
    其中, 所述解复用电路, 用于接收 X个第二码流; 对 X个第二码流进行解 复用处理以得到所述 N3个第一码流; 向所述 N3个第一电路发送所述 N3个第一 码流; 其中, 所述 X为小于或等于所述 N3的正整数。
    20、 根据权利要求 16或 18或 19所述的网络设备, 其特征在于,
    所述 M个第一电路之中的 N4个第一电路还用于, 接收 N4个第三码流, 对 接收到的所述 N4个第三码流进行处理以获得 N4个第二数据流; 向所述第二电 路发送所述 N4个第二数据流; 其中, 所述 N4个第一电路与所述 N4个第一码流 ——对应, 所述 N4个第一电路中与所述 N3个第一电路的交集为空集合; 所述第二电路还用于, 对所述 N4个第二数据流进行处理以获得第二数据 块流; 向所述 MAC发送所述第二数据块流;
    所述 MAC还用于, 将所述第二数据块流组合成第二报文流;
    其中, 所述第二数据块流为对所述 N4个第二数据流进行聚合而得到的数 据块流, 所述 N4个第二数据流为对所述 N4个第三码流进行对齐字去除、 解扰 和物理层解码后得到的数据流;
    或者, 所述第二数据块流为对所述 N4个第二数据流进行物理层解码后得 到的数据块流, 所述 N4个第二数据流为对所述 N4个第三码流进行对齐字去除 和解扰后得到的数据流;
    或者, 所述第二数据块流为对所述 N4个第二数据流进行解扰和物理层解 码后得到的数据块流; 所述 N4个第二数据流为对所述 N4个第三码流进行对齐 字去除后得到的数据流;
    或者, 所述第二数据块流为进行对齐字去除、解扰和物理层解码后得到的 数据块流, 所述 N4个第二数据流为所述 N4个第三码流。
CN201380002797.2A 2013-11-08 2013-11-08 数据分发方法和数据聚合方法及相关装置 Active CN10490417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266466.6A CN108134650B (zh) 2013-11-08 2013-11-08 一种物理层电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13/086783 WO2015066895A1 (zh) 2013-11-08 2013-11-08 数据分发方法和数据聚合方法及相关装置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1266466.6A Division CN108134650B (zh) 2013-11-08 2013-11-08 一种物理层电路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904176A true CN104904176A (zh) 2015-09-09
CN104904176B CN104904176B (zh) 2017-12-29

Family

ID=53040793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1266466.6A Active CN108134650B (zh) 2013-11-08 2013-11-08 一种物理层电路
CN201380002797.2A Active CN104904176B (zh) 2013-11-08 2013-11-08 数据分发方法和数据聚合方法及相关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1266466.6A Active CN108134650B (zh) 2013-11-08 2013-11-08 一种物理层电路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2) US10547539B2 (zh)
EP (2) EP3709593B1 (zh)
CN (2) CN108134650B (zh)
ES (2) ES2781824T3 (zh)
FI (1) FI3709593T3 (zh)
PL (1) PL3046303T3 (zh)
WO (1) WO201506689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802742B (zh) * 2017-11-16 2020-05-1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传输数据的方法、设备及系统
US11153191B2 (en) * 2018-01-19 2021-10-19 Intel Corporation Technologies for timestamping with error correction
US11265096B2 (en) 2019-05-13 2022-03-01 Intel Corporation High accuracy time stamping for multi-lane ports
WO2022037090A1 (zh) * 2020-08-17 2022-02-2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接口、数据处理方法、装置及网络设备
CN116414755A (zh) * 2021-12-31 2023-07-1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高速串行接口和数据传输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09258A (zh) * 2007-05-18 2008-11-1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高速以太网介质无关接口码块的分发和接收方法及装置
CN101399811A (zh) * 2007-09-27 2009-04-0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多通道数据发送/接收以及传输控制方法和相应的装置
CN101631064A (zh) * 2008-07-14 2010-01-2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发送与接收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US20130077623A1 (en) * 2011-09-26 2013-03-28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Multi-lane based ethernet apparatus and lane operating method for dynamic lane operation
CN203135910U (zh) * 2012-11-28 2013-08-14 北京泽华源科技有限公司 万兆以太网单向传输处理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3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459427B1 (en) * 1998-04-01 2002-10-01 Liberate Technologies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web-casting over digital broadcast TV network
US6873630B1 (en) * 1999-05-19 2005-03-29 Sun Microsystem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 multi-gigabit ethernet architecture
US7054321B1 (en) 2000-10-27 2006-05-30 Redback Networks Inc. Tunneling ethernet
WO2003056775A1 (fr) 2001-12-30 2003-07-10 Legend (Beijing) Limited. Moyen et procede de commande permettant d'adapter differents supports de liaison de transmission de reseau a une couche physique
US7508846B2 (en) * 2002-11-22 2009-03-24 Nortel Networks Ltd. Physical capacity aggregation system and method
US7570643B2 (en) * 2003-02-12 2009-08-04 Cisco Technology, Inc. Efficient framing procedure for variable length packets
KR100819266B1 (ko) * 2005-04-27 2008-10-2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디지털 오디오 방송 시스템에서 차등 전송되는 방송 데이터의 송수신 장치 및 방법
US8990653B2 (en) * 2006-03-31 2015-03-24 Stmicroelectronics, Inc.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overing encoded data streams across multiple physical medium attachments
US8204074B2 (en) 2006-06-07 2012-06-19 Broadcom Corporation Flexible MAC/PHY association
WO2008147927A1 (en) * 2007-05-25 2008-12-04 Venkat Konda Fully connected generalized multi-link multi-stage networks
KR101513028B1 (ko) * 2007-07-02 2015-04-1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방송 수신기 및 방송신호 처리방법
US9455912B2 (en) * 2007-12-17 2016-09-27 Broadcom Corporation Method and system for a distinct physical pattern on an active channel to indicate a data rate transition for energy efficient ethernet
US7869468B1 (en) * 2009-06-12 2011-01-11 Applied Micro Circuits Corporation Transport of multilane traffic over a multilane physical interface
US8824280B2 (en) * 2009-06-30 2014-09-02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Method and arrangement for enabling link status propagation
US8385374B1 (en) * 2009-07-15 2013-02-26 Marvell Israel (M.I.S.L.) Ltd. Multilane communication device
EP2320574B1 (en) * 2009-08-21 2019-10-09 Avago Technologies International Sales Pte. Limited Header encoding for single carrier (SC) and/or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OFDM) using shortening, puncturing, and/or repetition
US8732375B1 (en) * 2010-04-01 2014-05-20 Altera Corporation Multi-protocol configurable transceiver with independent channel-based PCS in an integrated circuit
US8488623B2 (en) * 2010-07-28 2013-07-16 Altera Corporation Scalable interconnect modules with flexible channel bonding
CN103155474B (zh) * 2010-10-07 2017-09-08 马维尔国际贸易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系统中的音调重新排序
KR101717296B1 (ko) * 2010-12-15 2017-03-16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선택적 레인 운용을 위한 이더넷 장치 및 방법
CN102148761B (zh) * 2011-04-11 2013-11-20 北京星网锐捷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接口芯片、通讯设备及通信接口节能的实现方法
EP2701334B1 (en) * 2011-04-21 2016-06-29 Fujitsu Limited Data reception apparatus and marker information extraction method
CA2837053C (en) * 2011-05-25 2016-12-06 Lg Electronics Inc. Transmitting/receiving system and method for processing a broadcasting signal
US8984380B2 (en) * 2011-07-01 2015-03-17 Altera Corporation Method and system for operating a communication circuit configurable to support one or more data rates
US8824501B2 (en) * 2011-09-16 2014-09-02 Alcatel Lucent Performance enhancement through optical variants
WO2013095526A1 (en) * 2011-12-22 2013-06-27 Intel Corporation Block aligner-based dead cycle deskew method and apparatus
EP2974025B1 (en) * 2013-03-15 2018-10-31 The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Network architectures for boundary-less hierarchical interconnects
US9461837B2 (en) * 2013-06-28 2016-10-04 Altera Corporation Central alignment circutry for high-speed serial receiver circuits
CN104426631B (zh) * 2013-09-06 2018-03-0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对数据进行处理的方法及装置
US9048889B1 (en) * 2013-11-08 2015-06-02 Altera Corporation High-speed data communications architecture
EP3259843B1 (en) * 2015-02-22 2022-03-02 Flex Logix Technologies, Inc. Mixed-radix and/or mixed-mode switch matrix architecture and integrated circuit,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same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09258A (zh) * 2007-05-18 2008-11-1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高速以太网介质无关接口码块的分发和接收方法及装置
CN101399811A (zh) * 2007-09-27 2009-04-0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多通道数据发送/接收以及传输控制方法和相应的装置
CN101631064A (zh) * 2008-07-14 2010-01-2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发送与接收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US20130077623A1 (en) * 2011-09-26 2013-03-28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Multi-lane based ethernet apparatus and lane operating method for dynamic lane operation
CN203135910U (zh) * 2012-11-28 2013-08-14 北京泽华源科技有限公司 万兆以太网单向传输处理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709593A1 (en) 2020-09-16
US10547539B2 (en) 2020-01-28
PL3046303T3 (pl) 2020-08-10
CN104904176B (zh) 2017-12-29
ES2949636T3 (es) 2023-10-02
CN108134650B (zh) 2021-11-19
US11770327B2 (en) 2023-09-26
FI3709593T3 (fi) 2023-07-07
EP3046303A4 (en) 2016-10-12
EP3046303A1 (en) 2016-07-20
ES2781824T3 (es) 2020-09-08
EP3709593B1 (en) 2023-04-19
CN108134650A (zh) 2018-06-08
EP3046303B1 (en) 2020-01-08
WO2015066895A1 (zh) 2015-05-14
US20200120017A1 (en) 2020-04-16
US20160241462A1 (en) 2016-08-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722337B2 (en)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CN108134650B (zh) 一种物理层电路
US9942064B2 (en) Data process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US9609400B2 (en) Reconfigurable and variable-rate shared multi-transponder architecture for flexible ethernet-based optical networks
US8873591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bit-multiplexed data streams over multirate gigabit Ethernet
US9716605B2 (en) Scrambling method and scrambling apparatus
DE202013104344U1 (de) Vorrichtung zur schnellen PMA-Ausrichtung in 100GBASE-KP4
DE202013105453U1 (de) Trainingsrahmen in PMA-Größe für 100GBASE-KP4
CN107683592B (zh) 数据处理方法、装置和系统
US9544237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nserting idle bytes in a data stream
CN103188753B (zh) 基于异构网络之间不同链路进行数据传输的方法及装置
CN114514710A (zh) 在单个串行解串器上具有不同波特率的多个端口
US20170332043A1 (en) Multi-picture processing method, multi control unit (mcu) and video system
WO2014146271A1 (zh) 传输装置、连接机构和方法
CN105516288B (zh) 采用单根Serdes扩展物理接口的装置、其控制方法及控制系统
CN104639437A (zh) 堆叠系统中广播报文的转发方法及装置
CN106211801A (zh) 数据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02857436A (zh) 一种基于irf网络的流量传输方法和设备
CN205754712U (zh) 复合网络通讯组件
US9270577B2 (en) Selection of one of first and second links between first and second network devices
He et al. Using flexible Ethernet to build a flexible network
WO2023246346A1 (zh) 一种数据传输装置
CN116208571A (zh) 具有高端口利用率的大规模网络
CN105103509B (zh) 发送设备、接收设备、同步信号传输方法及系统
DE202014102047U1 (de) EEE Aktualisierungs- und Wecksignalisierung für 100GBASE-KP4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