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900426A - 一种电动工具中的电枢回路及电池组插座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动工具中的电枢回路及电池组插座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900426A
CN104900426A CN201410855543.1A CN201410855543A CN104900426A CN 104900426 A CN104900426 A CN 104900426A CN 201410855543 A CN201410855543 A CN 201410855543A CN 104900426 A CN104900426 A CN 10490042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ing plate
moving contacting
lifting
contact
sock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85554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900426B (zh
Inventor
徐新生
康小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410855543.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900426B/zh
Priority to PCT/CN2015/075188 priority patent/WO2016106984A1/zh
Publication of CN1049004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900426A/zh
Priority to US15/494,325 priority patent/US10727007B2/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90042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90042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00Contacts
    • H01H1/06Conta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r structure of the contact-making surface, e.g. groove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6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uilt-in electrical component
    • H01R13/70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uilt-in electrical component with built-in switch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00Contacts
    • H01H1/12Conta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ner in which co-operating contacts engage
    • H01H1/36Conta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ner in which co-operating contacts engage by sliding
    • H01H1/365Bridging contac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00Contacts
    • H01H1/12Conta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ner in which co-operating contacts engage
    • H01H1/36Conta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ner in which co-operating contacts engage by sliding
    • H01H1/44Conta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ner in which co-operating contacts engage by sliding with resilient mount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2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 H01R13/24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 H01R13/2407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characterized by the resilient means
    • H01R13/2421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characterized by the resilient means using coil spring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1/0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14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loads, e.g. with hand-held machine tools or fans
    • H02K7/145Hand-held machine too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Abstract

一种电动工具中的电枢回路,包括电源、马达,电源的两极分别设有连接输出部的联接结构,所述联接结构中的一个为多触点的可操控通/断的动触点结构,另一个为双面多触点结构。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采用所述的电枢回路的电动工具的电源插座。本发明可以大大减少马达电枢回路的内阻,提升马达运行特性的硬度,提高工具的工作效率;同时也由于内阻的减少,降低了电枢回路的电流损耗,也降低了电器及触点的温升。在同等工作效率的情况下,采用本发明技术可节省电池容量,降低电池成本。

Description

一种电动工具中的电枢回路及电池组插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动工具领域,涉及电池式电动工具的电枢回路、电池组插座结构。
背景技术
在传统的电池式电动工具电枢回路中,如图1所示,为传统的电池式电动工具电枢回路的示意图,图中R1,R2为马达电枢两端大功率晶体管内阻,R1=R2,R1+R2=2R1,R3为开关的接触电阻,R4,R5为电池正负极插座的接触电阻,R4=R5,R4+R5=2R4,则电枢回路的总电阻(马达本身的电阻不计)R总=R1+R2+R3+R4+R5=2R1+R3+2R4,可见,由于都是串联着开关触点、电池插头座触点等内阻,故总内阻大,电流损耗过大,导致工具的效率较低。
自电池式电动工具问世以来,其电机始终串联着开关触点和连接电池包的弹性联接触点。随着近年来工具电动机的技术发展和作为工具动力源的锂电池技术发展,电池式电动工具的功率也在发展。由于电池式电动工具的低电压大电流的工作特征,致使工具电动机电枢回路中外接部分的接触电阻成为工具功率扩展的障碍。其特征表现为随着电动机负载的增大(电流随之增大)转速随之明显下降,也即工作效率下降。在电动工具的一个工作周期内,例如钻一块木板的孔,随着转速的下降,其工作周期的时间也随之加长,对电池能量来说其耗电也增多,电池使用效率下降。同时,同时各触点部位温升加大,带来不安全因素。
为此,该行业中有上海拜骋电器有限公司的《开关器件》发明专利,有效的运用多触点技术,攻克了垄断世界几十年的大功率开关技术的德国“马夸特Marquardt”公司的技术难关。该技术的核心就是降低开关内阻,但无法消除内阻。同时,在国际上顶端的电动工具品牌,如美国的“Milwaukee”和“DeWalt”、德国的“Bosch”、日本的“MaKita”等等,也2012年开始在其产品的电池组连接上,由单片弹性连接发展成双面弹性联接,并在接触端分割成两端面,形成双面两点,共四个接触点,即四个接触电阻并联。其“Milwaukee”和“DeWalt”两大品牌,分属于美国的两大公司,占据着全球电池式电动工具的高端市场。
即便如此,上述现有技术仍然没有改变电枢回路串联开关触点和电池组夹片弹性静触点的传统结构。电池式电动工具的运行特性的硬度、工作效率及电池的能效仍有待提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用于电池式电动工具中的电枢回路以及包含该电枢回路的带通断功能的电池组插座,进一步降低电枢回路中外接电阻的比重、提高电动工具的工作效率。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解决方案是:
1、将传统的开关触点取消,消除了原工具电枢回路中的开关触点内阻;
2、将正极或负极中的一极采用弹性静触点改为具有通断功能的多触点,把正极或负极中的另一极采用双面弹性静接触改为双面跷动接触具有电路的开关功能。
3、在正极或负极中的一极的跷动接触片跷动处外加一个辅助的弹性接触片,并联于跷动接触片的跷动接触,以增强跷动接触的稳定性及并联一个电流通道。
4、将正极或负极中的一极的弹性触点设计为双面每面至少3个触点,至少共6个触点并联的弹性连接,降低其接触电阻。
一种电动工具中的电枢回路,包括电源、马达,电源的两极分别设有连接输出部的联接结构,所述联接结构中的一个为多触点的可操控通/断的动触点结构,另一个为双面多触点结构。
进一步,所述动触点结构为双面跷动接触结构具有电路的开关功能;所述双面多触点结构具有通断功能。
所述双面跷动接触结构的跷动处外设置辅助的弹性接触片,并联于跷动接触片跷动的接触片支架,以增强跷动接触的稳定性及并联额外的电流通道。
所述双面多触点结构的触点呈等腰三角形或正梯形排列。
所述双面多触点结构的每个面上设有N个触点,N为大于3小于7的整数。
一种采用上述电枢回路的电动工具的电源插座,包括:
插座壳体,其可固定于电动工具机壳内;电枢回路的联接部分设置于插座壳体中;
输入部、输出部,其相对于所述的插座壳体固定;
所述的输入部、输出部为电枢回路的组成部分,其一端与电源的正极或负极的一端采用双面多触点结构;其另一端与电源的另一极的电联接一个为多触点的可操控通/断的动触点结构;输出部采用电线连接至所需部位形成电枢回路。
所述的输入部其一端与电源的正极或负极的一端采用插入式弹性联接;其另一端与电源的另一极的电联接为可操控通断的双面跷动联接;
至少有两个同步的跷动接触部件,可跷动联接电源一极的输出接触部件,使插座具有通断功能;
还包括:
可以上下往复运动的顶头支架组件;
支架弹簧,安装于所述的插座壳体与顶头支架组件之间,使所述的顶头支架组件作向上运动;所述的顶头支架两内侧的顶头在弹簧弹力的作用下,施压力于至少两个跷动接触部件的外侧,所述的顶头支架使顶头运动于跷动接触部件枢转支点上下部,使跷动状态可翻转,以实现通断功能;
摆杆,其设于插座顶部,摆杆的一端作为枢转的支点,另一端顶在顶头支架上端的凸起部,摆杆可绕支点枢转,压迫顶头支架组件向下运动。
所述输入部的插入式弹性电联接,其中包含弹性接触片,是由一种导电的弹性材料折弯而成的双面夹片,所述的双面夹片其联接电池组输出接触片的前部被分割成至少两个弹性接触点,并在分割部上端又有至少一个弹性接触点,三个弹性接触点呈等腰三角形排列,双面共至少有六个弹性接触点,即至少有六个接触电阻并联。
其输入部另一端与电池组另一端输出接触片的电联接是可操控的;所述的电联接是由至少两个跷动接触片部件和一个两侧有凹槽的跷动接触片支架组成,其跷动接触片支架相对于插座壳体固定,两个跷动接触片部件安装于所述支架两侧的凹槽内,并以凹槽底部与跷动接触片部件接触之部位为支点,使所述跷动接触片部件绕支点枢转跷动,当外力作用于跷动接触片部件并移至所述的支点朝向跷动接触片部件触点一侧时,所述的跷动接触片部件快速跷向电池组输出接触片,使其接触点联接所述的电池组输出接触片,完成电联接;当外力移至所述支点背向跷动接触片部件触点一侧时,所述的跷动接触片部件快速跷向相反方向,使所述的跷动接触片触点快速与电池组输出接触片分离,完成电断开。
两个弹性的辅助接触片其一端分别固定在跷动接触片支架两侧凹槽的外侧部,所述的两个辅助接触片的另一端呈弧面悬空置于两个跷动接触片的内侧;当跷动接触片部件向电池组输出接触片组件枢转时,首先压到所述的两个辅助接触片另一端的弧面部,然后,继续枢转向电池组输出接触片,直至跷动接触部件的触点与电池组输出接触片实现联接,此时,来自电池组输出接触片的电流通过所述的位于电池组输出接触片两侧面的跷动接触部件一端的触点,流向跷动接触片组件,该电流一部分通过跷动接触片与支撑其枢转的支点即跷动接触片支架两侧的凹槽与跷动接触片枢动联接,流向所述的跷动接触片支架;同时另一部分电流,通过所述两个辅助接触片被跷动接触片压靠之弧面端流向固定在所述跷动接触片支架两侧的固定联接端,即流向所述的跷动接触片支架。两个辅助接触片分别跨接在所述至少两个跷动接触片与跷动接触片支架枢转联接的两端,是对枢转联接的电性能的一种补偿和加强。
包括一个呈形的顶头支架,其两侧的外侧部各有一条筋,相应地,在所述的带有通断功能的电池组插座的插座底座的相对位置的两侧各设有一条凹槽,使所述的顶头支架可在槽的导向下作上下运动。所述的顶头支架其两边各有一通孔,通孔内装有顶头和顶头弹簧,两圆孔靠支架外侧装有盖板将圆孔外端封闭。顶头弹簧一端压在盖板上,另一端顶在顶头内孔底部圆形凹槽内,在顶头弹簧的弹力作用下,顶头向尖端部方向运动。由顶头支架、顶头、顶头弹簧、盖板组成一个顶头支架组件。
由至少两个跷动接触片部件安装在所述的跷动接触片支架两侧凹槽内,并以此凹槽底部为支点,可使两侧的至少两个跷动接触片部件枢转。相应地,所述顶头支架组件中的至少两个顶头在顶头弹簧的弹力挤压下,其尖端部分压靠在所述的至少两个跷动接触片部件的外侧,顶头支架组件所述的导向凹槽上下运动,其两侧的顶头其尖端同时压靠在所述的跷动接触片部件外侧随支架上下运动。当所述的至少两个顶头其尖端越过所述的至少两个跷动接触片部件的枢转支点时,所述的跷动接触片部件的跷动状态就会翻转,实现通/断功能。
一个支架弹簧被安装在所述的插座底座的凸起部与顶头支架横梁下部之间,所述的支架弹簧的弹力驱使所述的顶头支架组件沿所述的导向槽作向上运动。
一个摆杆,其一端作为枢转支点并被设于所述的插座盖上端的凸起部,所述的摆杆可绕其支点枢转摆动。当压迫所述的摆杆另一端枢转向下运动,并压迫所述的顶头支架组件沿导向槽向下运动,当压迫所述的摆杆向下枢转运动的力小于所述的支架弹簧的弹力时,支架弹簧推动顶头支架组件上升,并使所述的摆杆一端枢转向上。
所述电源为电池包。
所述电动工具为电池式电动工具。
或者,也可以是:
一种电池式电动工具带通断功能的电池组插座,包括:
工具机壳;
变阻盒,其相对所述的工具机壳固定;
扳机推杆其保持在变阻盒上,可在外力或扳机弹簧的弹力作用下进行纵向往复运动;
插座壳体包括插座底座和插座盖,其相对所述的工具机壳固定;
第一输入部,为弹性联接夹片带有多个弧面接触点的一端,其相对于所述的插座壳体固定,其垂直的另一端朝向弧面接触点的平面靠外面的部分紧靠在相对应的插座底座形平面上,平面的两端卡在插座相对应的两固定筋之间,插座盖上相对应的两根凸筋紧压平面的外侧,所述的弹性联接夹片有两个弹性接触片,此两弹性接触片是由一种弹性导电材料折弯而成,每片其输入端前端分割成至少两个弹性接触点,并在分割上端又有至少一弹性接触点,多个接触点呈等腰三角形排列或正梯形排列,双面共有至少六个弹性接触点,通过弹性联接夹片与电池包正/负接触片中的一个接触片的插入式弹性接触连接,接收来自电池包正极和负极中一极的电流;弹性联接夹片上弹性触点设计为至少双面每面三触点,至少共六个触点并联的弹性连接,大幅降低其接触电阻,在大电流负载时将会减少电流损耗;
第一输出部,为弹性联接夹片另一端平面上的圆孔,其弹性联接夹片所接收的电流在另一端平面上的圆孔通过电线连接输送给控制系统的PCB线路板端和串联在马达端的三组大功率场效应晶体管的输入端(漏极);
第二输入部,即所述的插座通断功能部件,由多个跷动接触片、两个辅助接触片和一个跷动接触片支架组成,其所述的插座通断功能部件通过跷动接触片支架相对所述的插座底座固定;多个跷动接触片保持在跷动接触片支架一端两边凹槽内,并以凹槽底部与跷动接触片接触之部位为支点,使多个跷动接触片绕支点枢转跷动,形成多个枢转跷动接触,其跷动接触片支架相对所述的插座底座固定。当跷动接触片外侧面的压力向下移动越过跷动接触片支架厚度朝向触点方向的跷动接触片支架一侧的下界线时,多个跷动接触片迅速跷向电池包正/负接触片中的另一个接触片,每个跷动接触片一端的触点与电池包正/负接触片中的另一个接触片相接触,接收来自电池包的电流,当多个跷动接触片向电池包正/负接触片中的另一个接触片跷动过程中,会先压向辅助接触片下端弧面上,该部分为弧面弹性体,多个跷动接触片和两辅助接触片为弹性接触连接,两辅助接触片为弹性导电材料,其辅助接触片上端多个卡槽固定在跷动接触片支架上,此时辅助接触片在跷动接触片支架与多个跷动接触片之间形成一个通路,如此,跷动接触片上接收的电流通过多个跷动接触片与跷动接触片支架的枢转跷动处和辅助接触片两个途径传到跷动接触片支架上;当多个跷动接触片和电池包负接触片接通后,多个跷动接触片和辅助接触片与跷动接触片支架同时导通,降低了电流损耗;当跷动接触片外侧面的压力向上移动越过跷动接触片支架厚度反向触点方向的跷动接触片支架一侧的上界线时,多个跷动接触片的另一端向跷动接触片支架平行于两边凹槽地面的中心平面方向跷动,使多个跷动接触片一端的触点迅速与电池包正/负接触片的另一个接触片脱离,完成电断开;
第二输出部,为跷动接触片支架的另一端的圆孔,跷动接触片支架将所接收的电流在图另一端的圆孔处通过的电线连接输送给控制系统的PCB线路板的负端和串接在马达另一端的三组大功率场效应晶体管的输出端(源极);
顶头支架组件,由一个顶头支架、多个顶头、多个顶头弹簧和多个顶头盖组成,其所述的顶头支架组件在支架弹簧的弹力作用下通过顶头支架保持在插座底座和插座盖之间;顶头支架,其两侧的外侧面上各有至少一条导向筋,在摆杆和支架弹簧的作用下,顶头支架外侧的导向筋可沿插座底座上相对应的导向槽自由上下往复运动。多个顶头被保持在顶头支架上,在顶头弹簧的弹力作用下,在顶头支架上向外施加压力,同时,顶头在顶头弹簧的作用下,顶头的尖端部始终压在两个跷动接触片的外侧面上,在顶头支架做上下运动时,可快速翻转多个个跷动接触片的跷动状态;当顶头支架组件在所述的摆杆压力的作用下往下运动时,当顶头前面尖端部分的移动越过跷动接触片支架厚度朝向触点方向的跷动接触片支架一侧的下界线时,多个顶头在顶头弹簧的作用下将多个跷动接触片迅速翻转跷向电池包正负接触片中的一个接触片,从而达到快速接收电池包正/负极中一极的电流;当顶头支架组件在所述的支架弹簧弹力作用下往上运动时,当顶头前面的尖端部分的移动越过跷动接触片支架厚度反向触点方向的跷动接触片支架一侧的上界线时,多个跷动接触片向跷动接触片支架平行于两边凹槽地面的中心平面方向跷动,使多个跷动接触片的触点迅速与电池包正/负极中一极的连接脱离,完成电断开;
上压杆,其被保持在所述的工具机壳和摆杆上,其一端与斜面相连的下平面顶在扳机推杆朝向插座底座的下端平面上,其另一端的弧面尖端部顶在摆杆朝开关方向平面靠枢转摆动支点的一端;当扳机推杆在外力的作用下向内运动时,扳机推杆朝向插座底座的下端平面相连斜面压迫所述的上压杆一端的斜面,使上压杆迅速向下运动,上压杆另一端的弧面尖端部顶着摆杆绕一端枢转摆动支点向插座方向枢转摆动,摆杆另一端朝向插座方向弧面尖端部顶着顶头支架组件向跷动接触片触点方向运动,但当所述扳机推杆斜面下端界线越过所述上压杆一端斜面上端界线时,其所述上压杆一端一端斜面相连的上平面顶在所述扳机推杆下端平上,其上压杆位置保持不变;而当扳机推杆在弹簧弹力的作用向外运动时,当扳机推杆运动到当所述扳机推杆斜面下端界线越过所述上压杆一端斜面上端界线时,在顶头支架组件向上弹力的作用下,其上压杆往上运动,当所述扳机推杆斜面下端界线越过所述上压杆一端斜面下端界线时,上压杆完全复位;
摆杆,其一端通过金属销被保持在所述的插座盖两固定筋上,以金属销作为枢转摆动支点,其另一端朝向插座方向弧面尖端部顶着顶头支架组件上端凸起部平面上,可围绕所述的枢转摆动支点进行枢转摆动;当扳机推杆在外力的作用向内运动时,上压杆往下运动,上压杆一端弧面尖端部顶着摆杆朝开关方向平面靠枢转摆动支点的一端处绕枢转摆动支点向插座方向枢转摆动,摆杆另一端朝向插座方向弧面尖端部顶着顶头支架组件向跷动接触片触点方向运动。当扳机推杆在弹簧弹力的作用向外运动时,当扳机推杆运动到当所述扳机推杆斜面下端界线越过所述上压杆一端斜面上端界线时,其顶头支架组件有往往扳机推杆方向运动的空间,当顶头弹簧的弹力大于上压杆的压力时,顶头支架组件在顶头弹簧的弹力作用下,顶着所述的摆杆朝向插座方向弧面尖端部绕所述的枢转摆动支点向扳机推杆方向枢转摆动,使所述的摆杆自动复位。通过摆杆的作用,可成倍增大顶头支架组件的运动行程,从而使电池组插座达到快速的通断功能。
支架弹簧,其被安装在所述的插座底座的凸起部与顶头支架横梁下部之间,可顶着顶头支架组件往上运动,使多个跷动接触片迅速与电池包正/负接触片中的一个接触片的联接脱离。
由于采用上述方案,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包括:
电池式电动工具具有低电压大功率的特性,本发明可以大大减少马达电枢回路的内阻(消除了开关触点接触电阻R3和降低正极连接的接触电阻),提升了马达运行特性的硬度,提高工具的工作效率,也由于内阻的减少,降低了电枢回路的电流损耗,也降低了电器及触点的温升。在同等工作效率的情况下,采用本发明技术可节省电池容量,降低电池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传统的电池式电动工具电枢回路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电池式电动工具电枢回路示意图。
图3是马达的工作特性示意图。
图4A是本发明涉及实施例1和实施例2的立体示意图。其中:1-扳机推杆,2-换向板,3-换向杆,4-变阻盒,5-上压杆,6-插座组件。
图4B是本发明涉及实施例1和实施例2插座组件装在机壳中的立体示意图。其中:A为机壳。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插座组件的剖面示意图。其中:7-顶头支架组件,8-插座通断功能部件,9-电池包负接触片,10-支架弹簧,11-电池包正接触片,12-弹性联接夹片,13-插座底座,14-插座盖,15-摆杆,B-金属销。
图6是顶头支架组件的剖面示意图。
图7是顶头支架组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8是顶头支架立体示意图。
图9是顶头盖的立体示意图。
图10是顶头弹簧的立体示意图。
图11是顶头的剖面示意图。
图12是插座通断功能部件立体示意图。
图13是跷动接触片的立体示意图。
图14是辅助接触片的立体示意图。
图15是跷动接触片支架的立体示意图。
图16是辅助接触片固定在跷动接触片支架上的立体示意图。其中:t5-辅助接触片,s2-跷动接触片支架。
图17是支架弹簧、顶头支架组件和插座底座之间的相互关系立体示意图。其中:t6-顶头支架组件,s3-支架弹簧,r1-插座底座。
图18是顶头支架组件在支架弹簧弹力作用下保持在插座底座和插座盖之间相互关系剖面示意图其中:p1-顶头支架组件,s4-插座盖,t7-支架弹簧,r1-插座底座。
图19是插座通断功能部件固定在插座底座上的立体示意图。其中:s5-插座通断功能部件,t8-插座底座。
图20是插座底座的立体示意图。
图21是弹性联接夹片固定在插座底座和插座盖间的立体示意图。其中:r3-弹性联接夹片,s6-插座盖,t9插座底座。
图22是上压杆的立体示意图。
图23是摆杆的立体示意图。
图24是顶头架弹簧的立体示意图。
图25是插座盖的立体示意图。
图26A是弹性联接夹片的立体示意图一。
图26B是弹性联接夹片的立体示意图二。
图27是弹性联接夹片和电池包正接触片接触的立体示意图。其中:t11-弹性联接夹片,s7-电池包正接触片。
图28为电池包正、负接触片支架固定在电池包的立体示意图。
图29是扳机和变阻盒的立体示意图。
图30是本发明实施2的插座的剖面示意图;其中:7A-顶头支架组件,8A-插座通断功能部件,9A-电池包负接触片,10A-支架弹簧,11A-电池包正接触片,12A-弹性联接夹片,13A-插座底座,14A-插座盖,15A-摆杆,B1-金属销。
图31是顶头支架组件的剖面示意图。
图32是顶头支架组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33是顶头支架立体示意图。
图34是顶头盖的立体示意图。
图35是顶头弹簧的立体示意图。
图36是顶头的剖面示意图。
图37是插座通断功能部件立体示意图。
图38是跷动接触片的立体示意图。
图39是辅助接触片的立体示意图。
图40是跷动接触片支架的立体示意图。
图41是辅助接触片固定在跷动接触片支架上的立体示意图。其中:t16-辅助接触片,s9-跷动接触片支架。
图42是支架弹簧、顶头支架组件和插座底座之间的相互关系立体示意图。其中:t17-顶头支架组件,s10-支架弹簧,r4-插座底座。
图43是顶头支架组件在支架弹簧弹力作用下保持在插座底座和插座盖之间相互关系剖面示意图。其中:p2-顶头支架组件,s11-插座盖,t18-支架弹簧,r5-插座底座。
图44是插座通断功能部件固定在插座底座上的立体示意图。其中:s12-插座通断功能部件,t19-插座底座。
图45是插座底座的立体示意图。
图46是带通断功能的电池组插座使用在电池式电钻中的平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所示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需要针对附图补充说明的是:
图4A是本发明实施方案的立体示意图,主要涉及实施例1和实施例2。实施例1和实施例2中,除插座组件的内部结构不同,其余部分完全相同。
图5-图20主要涉及实施例1;所示的是插座组件的内部结构、零部件之间的相互装配关系以及单个零部件示意图;其中图6至图11所示的是顶头支架组件的内部结构、零部件之间的相互装配关系以及单个零部件示意图;图12至图16所示的是插座通断功能部件的内部结构、零部件之间的相互装配关系以及单个零部件示意图;图17至图20所示的是顶头支架组件、插座通断功能部件、支架弹簧、插座底座和插座盖等零部件的相互装配关系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电池组插座的剖面示意图;附图清楚地显示其电池包正接触片与弹性联接夹片是固定的弹性接触连接,电池包负接触片与跷动接触片支架是通过两跷动接触片跷动接触连接,图中所示电池组件插座处于断开状态。
图6是顶头支架组件的剖面示意图,由7-1顶头支架、7-2顶头盖、7-3顶头弹簧和7-4顶头组成,该图清楚的显示,顶头和顶头弹簧通过顶头盖保持在顶头支架上,在顶头弹簧弹力的作用下顶头可纵向运动;
图12是插座通断功能部件立体示意图,由8-1跷板、8-2辅助接触片、8-3跷动接触支架组成;
图21-图29主要涉及实施例1和例2;所示的是实施例1和实施例2中通用零部件之间的相互装配关系以及单个零部件示意图。
图30-图45主要涉及实施例2;所示的是插座组件的内部结构、零部件之间的相互装配关系以及单个零部件示意图;其中图31至图36所示的是顶头支架组件的内部结构、零部件之间的相互装配关系以及单个零部件示意图;图37至图41所示的是插座通断功能部件的内部结构、零部件之间的相互装配关系以及单个零部件示意图;图42至图45所示的是顶头支架组件、插座通断功能部件、支架弹簧、插座底座和插座盖等零部件的相互装配关系示意图。
图30是本发明实施例2的电池组插座的剖面示意图;图4A和图30是本发明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该图清楚的显示其电池包正接触片与弹性联接夹片是固定的弹性接触连接,电池包负接触片与跷动接触片支架是通过两跷动接触片跷动接触连接,图中所示电池组件插座处于断开状态。
图31是顶头支架组件的剖面示意图,由7A-1顶头支架、7A-2顶头盖、7A-3顶头弹簧和7A-4顶头组成,该图清楚的显示,顶头和顶头弹簧通过顶头盖保持在顶头支架上,在顶头弹簧弹力的作用下顶头可纵向运动;
图37是插座通断功能部件立体示意图,由8A-1跷板、8A-2辅助接触片、8A-3跷动接触支架组成;
本发明的电枢回路示意图如图2所示,在电池负极开关被可操控通断的双面插座替代,原开关内阻R3被消除,负极两个接触电阻被并联,同时电池正极从双面单点接触改为双面,每面三点接触,该极的六个接触电阻并联,此时电枢回路的总电阻(马达本身的电阻不计)R=R1+R2+R4+1/3R5=2R1+(1+1/3)R4,由此可见工具马达电枢回路的总电阻被大大缩减,由于电池式电动工具的工作特征是低电压、大电流,如R数值越大,其马达的工作特性越软,工作效率随负载的增加而急速下降,如图3所示,本发明由于大幅减少了电枢回路电阻,从而大幅提升了马达的工作效率。
实施例1
图4A至图29显示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案例。如图5所示,根据该实施例的插座组件包括:7-顶头支架组件,8-插座通断功能部件,10-支架弹簧,12-弹性联接夹片,13-插座底座,14-插座盖,15-摆杆,B-金属销;插座通断功能部件固定在插脚底座上,如图19所示,顶头支架组件在支架弹簧的弹力作用下保持在插脚底座和插座盖之间,如图18所示,弹性联接夹片固定在插座底座和插座盖上,如图图21所示。
其具体的实施方式是在图5所示的状态,当电池包插入电池组插座时,图26A中a9所示弹性联接夹片两边的六个弹性触点和图28中b10所示的电池包正接触片为多个弹性接触联接,如图27所示,弹性联接夹片接收来自电池包正极的电流,并在图26B所示的b9处通过电线连接输送给控制系统的PCB线路板端和串联在马达端的三组大功率场效应晶体管的输入端(漏极);其图26A和图26B所示的弹性联接夹片固定在图20所示的插座底座和图25所示的插座盖上,如图21所示,其图26A中d9所示的部分平面紧靠在图20中a5所示的平面上,图26A中e9所示的两端面卡在图20中b5所示两固定筋之间,25所示的插座盖的b8处紧压在图26B中c9所示的面上;而此时,如图5所示,两跷动接触片与电池包负接触片是断开的,此时电路处于断开状态。
当扳机推杆向内运动时,图29所示扳机的a11斜面压迫图22所示的上压杆c6斜面,使上压杆迅速向下运动,但当图29所示扳机的a11斜面越过图22所示的c6斜面时,其图29所示扳机的下平面b11和图22所示上压杆的上平面相接触后,其上压杆位置保持不变;图22所示的上压杆a6端迅速顶着图23所示的摆杆a7处并绕图25中所示支点A2向下摆动,在图23所示摆杆b7端的作用下,顶头支架组件迅速往下运动,当顶头支架上图11所示的顶头a1处尖端部的移动越过跷动接触片支架厚度朝向触点方向的跷动接触片支架一侧图15中的b4界线时,顶头在顶头弹簧的作用下将两跷动接触片迅速翻转跷向电池包负接触片,两个图13中所示a2触点夹紧电池包负接触片,两个图13中所示跷动接触片的a2点触与图28中a10所示的电池包负接触片接通,接收来自电池包的负极电流;当两跷动接触片向电池包负接触片枢转跷动过程中,会先压向图14所示辅助接触片的a3弧面部,该部分为弧面弹性体,两个跷动接触片和两辅助接触片为弹性接触连接,而两个图14中所示的辅助接触片的两端b3部固定在跷动接触片支架上,如图16所示,如此,跷动接触片上接收的电流通过跷动接触片与跷动接触片支架的跷动处和辅助接触片两个途径传到跷动接触片支架上,跷动接触片支架将所接收的电流在图15所示的a4处通过电线连接输送给控制系统的PCB线路板的负端和串接在马达另一端的三组大功率场效应晶体管的输出端(源极),此时电路接通,控制系统引导马达启动工作。
当扳机推杆在弹簧弹力的作用向外运动时,在扳机推杆运动到图29所示界线c11越过图22所示的界线d6时,其顶头支架组件有往上运动的空间,顶头支架组件在顶头弹簧的弹力作用下,顶着图23所示的摆杆b7端绕图25中所示支点A2向上枢转摆动,图23所示的摆杆a7处顶着图22所示的上压杆a6处,使上压杆向上运动并自动复位,当图11所示的顶头a1处尖端部分的移动越过跷动接触片支架厚度反向触点方向的跷动接触片支架一侧的图15中的d4界线时,两个跷动接触片向图20中b5所示的中心方向跷动,使两个跷动接触片迅速与电池包负接触片的连接脱离,此时电路自动断开,马达停止工作。
顶头支架组件,如图6和图7所示,由一个图8所示的顶头支架、两个图9所示顶头盖、两个图10所示的顶头弹簧和两个图11所示的顶头组成,顶头弹簧保持在顶头盖和顶头之间,图10所示顶头弹簧一端的内孔t3一端保持在图11所示的t4凸台外圆上,其图10所示顶头弹簧另一端的内孔t3保持在图9所示的v1凸台外圆上,图9所示的顶头盖上两凹槽t2装入图8所示的两v1凸台后,将顶头盖选择一定的角度后,顶头盖保持在图8所示的两s1凹槽中,顶头支架组件在支架弹簧的弹力作用下通过顶头支架保持在所述的插座底座和插座盖之间,如图18所示,在摆杆和支架弹簧的作用下,其图7中a所示的顶头支架两側的导向筋可沿图20中d5所示的插座底座上相对应的导向槽上做自由上下往复运动。顶头被保持在顶头支架上,在顶头弹簧的弹力作用下,在顶头支架上向外施加压力,同时,顶头在顶头弹簧的作用下,顶头的尖端部始终压在两个跷动接触片的外侧面上,在顶头支架做上下运动时,可快速翻转两个跷动接触片的跷动状态;当顶头组件往下运动时,当图11所示的顶头a1处尖端部分的移动越过跷动接触片支架厚度朝向触点方向的跷动接触片支架一侧的图15中b4界线时,顶头在顶头弹簧的作用下将两跷动接触片迅速翻转跷向电池包负接触片,从而达到快速接收电池包负极的电流;当顶头组件往上运动时,当图11所示的顶头a1处尖端部分的移动越过跷动接触片支架厚度反向触点方向的跷动接触片支架一侧的图15中的d4界线时,两个跷动接触片向图20中b5所示的中心方向跷动,使两个跷动接触片的触点迅速与电池包负接触片的连接脱离,从而达到快速断开电池包负极的电流的作用。
上压杆,如图4和图24所示,其被保持在工具机壳和摆杆上可上下运动,其图22所示的上压杆a6端顶在图23所示的摆杆a7处,当扳机推杆在外力的作用下向内运动时,图29所示的a11斜面压迫图22所示的上压杆c6斜面,使上压杆迅速向下运动,但当图29所示扳机推杆的a11斜面下端界线c11越过图22所示的c6斜面上端界线d6,其图29所示扳机推杆的下平面b11和图22所示上压杆的上平面b6相接触后,其上压杆位置保持不变;而当扳机推杆在弹簧弹力的作用向外运动时,当扳机推杆运动到图29所示界线c11越过图22所示的界线d6时,在顶头支架组件向上弹力的作用下,其上压杆可迅速自动复位。
摆杆,如图5和图23所示,其图23中b7端顶在顶头支架上端的凸起部平面上,其图23所示的c7孔通过金属销被保持在图25插座盖所示A2孔处的两固定筋上,可围绕图25中所示支点A2进行枢转摆动;当扳机推杆在外力的作用向内运动时,上压杆往下运动,图22所示的上压杆a6端迅速压着图23所示的摆杆a7处绕图25所示的支点A2向下枢转摆动,在图23所示摆杆b7端的作用下,顶头支架组件迅速往下运动。当扳机推杆在弹簧弹力的作用向外运动时,在扳机推杆运动到图29所示界线c11越过图22所示的界线d6时,其顶头支架组件有往上运动的空间,当顶头弹簧的弹力大于上压杆的压力时,顶头支架组件在顶头弹簧的弹力作用下,顶着图23所示摆杆b7端绕图25所示的支点A2向上枢转摆动,使所述的摆杆自动复位。通过摆杆的作用,可成倍增大顶头支架的行程,从而使电池组插座达到快速的通断功能。
支架弹簧,如图24所示,其保持在图6所示的顶头支架组件A1处和图20所示插座底座A2凸台之间,如图17所示,可顶着顶头支架组件往上运动,使两个跷动接触片迅速与电池包负接触片的联接脱离。
插座通断功能部件,如图12所示,由两个跷动接触片、两个辅助接触片和一个跷动接触片支架组成,其通过跷动接触片支架固定在图20所示的插座底座上,如图19所示,当两跷板外侧面在顶头弹簧压力作用下,顶头随顶头支架做上下运动时,跷板可迅速夹紧或脱离电池包负连接片,使电池组插座产生通/断功能
实施例2
图4A、图4B、图21至图45显示了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案例。如图30所示,根据该实施例的插座组件包括:7A-顶头支架组件,8A-插座通断功能部件,10A-支架弹簧,12A-弹性联接夹片,13A-插座底座,14A-插座盖,15A-摆杆,B1-金属销;插座通断功能部件固定在插脚底座上,如图44所示,顶头支架组件在支架弹簧的弹力作用下保持在插脚底座和插座盖之间,如图43所示,弹性联接夹片固定在插座底座和插座盖上,如图图21所示。
其具体的实施方式是在图30所示的状态,当电池包插入电池组插座时,图26A中a9所示弹性联接夹片两边的6个弹性触点和图28中b10所示的电池包正接触片为多个弹性接触联接,如图27所示,弹性联接夹片接收来自电池包正极的电流,并在图26B所示的b9处通过电线连接输送给控制系统的PCB线路板端和串联在马达端的三组大功率场效应晶体管的输入端(漏极);其图26A和图26B所示的弹性联接夹片固定在图45所示的插座底座和图25所示的插座盖上,如图21所示,其图26A中d9所示的部分平面紧靠在图45中a17所示的平面上,图26A中e9所示的两端面卡在图45中b17所示两固定筋之间,25所示的插座盖的b8处紧压在图26B中c9所示的面上;而此时,如图30所示,两跷动接触片与电池包负接触片是断开的,此时电路处于断开状态。
当扳机推杆向内运动,图29所示扳机的a11斜面压迫图22所示的上压杆c6斜面,使上压杆迅速向下运动,但当图29所示扳机的a11斜面越过图22所示的c6斜面,其图29所示扳机的下平面b11和图22所示上压杆的上平面相接触后,其上压杆位置保持不变;图22所示的上压杆a6端迅速顶着图23所示的摆杆a7处并绕图25中所示支点A2向下摆动,在图23所示摆杆b7端的作用下,顶头支架组件迅速往下运动,当顶头支架上图36所示的顶头a13处尖端部的移动越过跷动接触片支架厚度朝向触点方向的跷动接触片支架一侧图40中的b16界线时,顶头在顶头弹簧的作用下将四个跷动接触片迅速翻转跷向电池包负接触片,四个图38中所示a14触点夹紧电池包负接触片,四个图38中所示跷动接触片的a14触点与图28中a10所示的电池包负接触片接通,接收来自电池包的负极电流;当四跷动接触片向电池包负接触片枢转跷动过程中,会先压向图39所示两个辅助接触片的a15弧面部,该部分为弧面弹性体,四个跷动接触片和两辅助接触片为弹性接触连接,而图39所示的辅助接触片的三个b15部固定在跷动接触片支架上,如图41所示,如此,跷动接触片上接收的电流通过四个跷动接触片与跷动接触片支架的跷动处和辅助接触片两个途径传到跷动接触片支架上,跷动接触片支架将所接收的电流在图40所示的a16处通过电线连接输送给控制系统的PCB线路板的负端和串接在马达另一端的三组大功率场效应晶体管的输出端(源极),此时电路接通,控制系统引导马达启动工作。
当扳机推杆在弹簧弹力的作用下向外运动时,在扳机推杆运动到图29所示界线c11越过图22所示的界线d6时,其顶头支架组件有往上运动的空间,顶头支架组件在顶头弹簧的弹力作用下,顶着图23所示的摆杆b7端绕图25中所示支点A2向上枢转摆动,图23所示的摆杆a7处顶着图22所示的上压杆a6处,使上压杆向上运动并自动复位,当图36所示的顶头a13处尖端部分的移动越过跷动接触片支架厚度反向触点方向的跷动接触片支架一侧的图40中的d16界线时,四个跷动接触片向图45中b17所示的中心方向跷动,使四个跷动接触片迅速与电池包负接触片的连接脱离,此时电路自动断开,马达停止工作。
顶头支架组件,如图30和图31所示,由一个图33所示的顶头支架、四个图34所示顶头盖、四个图35所示的顶头弹簧和四个图36所示的顶头组成,顶头弹簧保持在顶头盖和顶头之间,图35所示顶头弹簧一端的内孔t14一端保持在图36所示的t15凸台外圆上,其图35所示顶头弹簧另一端的内孔t14保持在图34所示的v2凸台外圆上,图34所示的顶头盖上两凹槽t13装入图33所示的两v2凸台后,将顶头盖选择一定的角度后,顶头盖保持在图33所示的两s8凹槽中,顶头支架组件在支架弹簧的弹力作用下通过顶头支架保持在插座底座和插座盖之间,如图43所示,在摆杆和支架弹簧的作用下,其图32中a12所示的顶头支架两側的导向筋可沿图45中d17所示的插座底座相对应的导向槽上做自由上下往复运动,如图30所示。顶头被保持在顶头支架上,在顶头弹簧的弹力作用下,在顶头支架上向跷动接触片施加压力,同时,顶头在顶头弹簧的作用下,图36所示的顶头a13处尖端部始终压在四个跷动接触片的外侧面上,在顶头支架做上下运动时,可快速翻转四个跷动接触片的跷动状态;当顶头组件往下运动时,当图36所示的顶头a13处尖端部分的移动越过跷动接触片支架厚度朝向触点方向的跷动接触片支架一侧的图40中b16界线时,顶头在顶头弹簧的作用下将两跷动接触片迅速翻转跷向电池包负接触片,从而达到快速接收电池包负极的电流;当顶头组件往上运动时,当图36所示的顶头a13处尖端部分的移动越过跷动接触片支架厚度反向触点方向的跷动接触片支架一侧的图40中的d16界线时,四个跷动接触片向图45中b17所示的中心方向跷动,使四个跷动接触片的触点迅速与电池包负接触片的连接脱离,从而达到快速断开电池包负极的电流。
上压杆,如图4和图24所示,其被保持在工具机壳和摆杆上可上下运动,其图22所示的上压杆a6端顶在图23所示的摆杆a7处,当扳机推杆在外力的作用下向内运动时,图29所示的a11斜面压迫图22所示的上压杆c6斜面,使上压杆迅速向下运动,但当图29所示扳机推杆的a11斜面下端界线c11越过图22所示的c6斜面上端界线d6,其图29所示扳机推杆的下平面b11和图22所示上压杆的上平面b6相接触后,其上压杆位置保持不变;而当扳机推杆在弹簧弹力的作用向外运动时,当扳机推杆运动到图29所示界线c11越过图22所示的界线d6时,在顶头支架组件向上弹力的作用下,其上压杆可迅速自动复位。
摆杆,如图30和图23所示,其图23中b7端顶在顶头支架上端的凸起部平面上,其图23所示的c7孔通过金属销被保持在图25插座盖所示A2孔处的两固定筋上,可围绕图25中所示支点A2进行枢转摆动;当扳机推杆在外力的作用向内运动时,上压杆往下运动,图22所示的上压杆a6端迅速压着图23所示的摆杆a7处绕图25所示的支点A2向下枢转摆动,在图23所示摆杆b7端的作用下,顶头支架组件迅速往下运动。当扳机推杆在弹簧弹力的作用向外运动时,在扳机推杆运动到图29所示界线c11越过图22所示的界线d6时,其顶头支架组件有往上运动的空间,当顶头弹簧的弹力大于上压杆的压力时,顶头支架组件在顶头弹簧的弹力作用下,顶着图23所示摆杆b7端绕图25所示的支点A2向上枢转摆动,使所述的摆杆自动复位。通过摆杆的作用,可成倍增大顶头支架的行程,从而使电池组插座达到快速的通断功能。
支架弹簧,如图24所示,其保持在图31所示的A3凸台和图45所示的插座底座A4处之间,如图42所示,可顶着顶头支架组件往上运动,使两个跷动接触片迅速与电池包负接触片的联接脱离。
插座通断功能部件,如图37所示,由两个跷动接触片、两个辅助接触片和一个跷动接触片支架组成,其通过跷动接触片支架固定在图45所示的插座底座上,如图44所示,当两跷板外侧面在顶头弹簧压力作用下,顶头随顶头支架做上下运动时,跷板可迅速夹紧或脱离电池包负连接片,使电池组插座产生通/断功能。
本发明着眼于进一步降低电枢回路中外接电阻的比重,提升电机的运行硬特性,使工具的工作周期时间缩短,提升工作效率,并同时节省电池的用量。
本发明的技术路线,是打破原工具电枢回路的结构,消除原开关的触点。并将原弹性静触点的电池包上两个连接输出部的联接,其中一个改为多触点的可操控通/断的动触点。而另一个输出部的连接,仍为弹性双面静触点,不同的是其触点在平面上的分布是呈等腰三角形或正梯形排列,即至少双面三点,共六个接触点,也可扩展至双面五点,共十个接触点,依此类推。
本发明可大幅提升工作效率或可节省工作电源,提升工具电机的运行特性的硬度。
本发明的结构可以替代开关的通断功能,同时改变电池组插座为双面的多触点接触,从而大大减少工具马达电枢回路中的总电阻。
上述的对实施例的描述是为便于该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理解和应用本发明。熟悉本领域技术的人员显然可以容易地对这些实施例做出各种修改,并把在此说明的一般原理应用到其他实施例中而不必经过创造性的劳动。因此,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发明的揭示,不脱离本发明范畴所做出的改进和修改都应该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5)

1.一种电动工具中的电枢回路,包括电源、马达,电源的两极分别设有连接输出部的联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联接结构中的一个为多触点的可操控通/断的动触点结构,另一个为双面多触点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工具中的电枢回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动触点结构为双面跷动接触结构具有电路的开关功能;所述双面多触点结构具有通断功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工具中的电枢回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双面跷动接触结构的跷动处外设置辅助的弹性接触片,并联于跷动接触片跷动的接触片支架,以增强跷动接触的稳定性及并联额外的电流通道。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工具中的电枢回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双面多触点结构的触点呈等腰三角形或正梯形排列。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工具中的电枢回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双面多触点结构的每个面上设有N个触点,N为大于3小于7的整数。
6.一种采用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所述的电枢回路的电动工具的电源插座,其特征在于:包括:
插座壳体,其可固定于电动工具机壳内;电枢回路的联接部分设置于插座壳体中;
输入部、输出部,其相对于所述的插座壳体固定;
所述的输入部、输出部为电枢回路的组成部分,其一端与电源的正极或负极的一端采用双面多触点结构;其另一端与电源的另一极的电联接一个为多触点的可操控通/断的动触点结构;
输出部采用电线连接至所需部位形成电枢回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动工具的电源插座,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输入部其一端与电源的正极或负极的一端采用插入式弹性联接;其另一端与电源的另一极的电联接为可操控通断的双面跷动联接;
至少有两个同步的跷动接触部件,可跷动联接电源一极的输出接触部件,使插座具有通断功能;
还包括:
可以上下往复运动的顶头支架组件;
支架弹簧,安装于所述的插座壳体与顶头支架组件之间,使所述的顶头支架组件作向上运动;所述的顶头支架两内侧的顶头在弹簧弹力的作用下,施压力于至少两个跷动接触部件的外侧,所述的顶头支架使顶头运动于跷动接触部件枢转支点上下部,使跷动状态可翻转,以实现通断功能;
摆杆,其设于插座顶部,摆杆的一端作为枢转的支点,另一端顶在顶头支架上端的凸起部,摆杆可绕支点枢转,压迫顶头支架组件向下运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动工具的电源插座,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部的插入式弹性电联接,其中包含弹性接触片,是由一种导电的弹性材料折弯而成的双面夹片,所述的双面夹片其联接电池组输出接触片的前部被分割成至少两个弹性接触点,并在分割部上端又有至少一个弹性接触点,三个弹性接触点呈等腰三角形排列,双面共至少有六个弹性接触点,即至少有六个接触电阻并联。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动工具的电源插座,其特征在于:其输入部另一端与电池组另一端输出接触片的电联接是可操控的;所述的电联接是由至少两个跷动接触片部件和一个两侧有凹槽的跷动接触片支架组成,其跷动接触片支架相对于插座壳体固定,两个跷动接触片部件安装于所述支架两侧的凹槽内,并以凹槽底部与跷动接触片部件接触之部位为支点,使所述跷动接触片部件绕支点枢转跷动,当外力作用于跷动接触片部件并移至所述的支点朝向跷动接触片部件触点一侧时,所述的跷动接触片部件快速跷向电池组输出接触片,使其接触点联接所述的电池组输出接触片,完成电联接;当外力移至所述支点背向跷动接触片部件触点一侧时,所述的跷动接触片部件快速跷向相反方向,使所述的跷动接触片触点快速与电池组输出接触片分离,完成电断开。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动工具的电源插座,其特征在于:两个弹性的辅助接触片其一端分别固定在跷动接触片支架两侧凹槽的外侧部,所述的两个辅助接触片的另一端呈弧面悬空置于两个跷动接触片的内侧;当跷动接触片部件向电池组输出接触片组件枢转时,首先压到所述的两个辅助接触片另一端的弧面部,然后,继续枢转向电池组输出接触片,直至跷动接触部件的触点与电池组输出接触片实现联接,此时,来自电池组输出接触片的电流通过所述的位于电池组输出接触片两侧面的跷动接触部件一端的触点,流向跷动接触片组件,该电流一部分通过跷动接触片与支撑其枢转的支点即跷动接触片支架两侧的凹槽与跷动接触片枢动联接,流向所述的跷动接触片支架;同时另一部分电流,通过所述两个辅助接触片被跷动接触片压靠之弧面端流向固定在所述跷动接触片支架两侧的固定联接端,即流向所述的跷动接触片支架;两个辅助接触片分别跨接在所述至少两个跷动接触片与跷动接触片支架枢转联接的两端,是对枢转联接的电性能的一种补偿和加强。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动工具的电源插座,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个呈“”形的顶头支架,其两侧的外侧部各有一条筋,相应地,在所述的带有通断功能的电池组插座的插座底座的相对位置的两侧各设有一条凹槽,使所述的顶头支架可在槽的导向下作上下运动;所述的顶头支架其两边各有一通孔,通孔内装有顶头和顶头弹簧,两圆孔靠支架外侧装有盖板将圆孔外端封闭;顶头弹簧一端压在盖板上,另一端顶在顶头内孔底部圆形凹槽内,在顶头弹簧的弹力作用下,顶头向尖端部方向运动;由顶头支架、顶头、顶头弹簧、盖板组成一个顶头支架组件;
由至少两个跷动接触片部件安装在所述的跷动接触片支架两侧凹槽内,并以此凹槽底部为支点,可使两侧的至少两个跷动接触片部件枢转;相应地,所述顶头支架组件中的至少两个顶头在顶头弹簧的弹力挤压下,其尖端部分压靠在所述的至少两个跷动接触片部件的外侧,顶头支架组件所述的导向凹槽上下运动,其两侧的顶头其尖端同时压靠在所述的跷动接触片部件外侧随支架上下运动;当所述的至少两个顶头其尖端越过所述的至少两个跷动接触片部件的枢转支点时,所述的跷动接触片部件的跷动状态则翻转,实现通/断功能。
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动工具的电源插座,其特征在于:一个支架弹簧被安装在所述的插座底座的凸起部与顶头支架横梁下部之间,所述的支架弹簧的弹力驱使所述的顶头支架组件沿所述的导向槽作向上运动。
13.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动工具的电源插座,其特征在于:一个摆杆,其一端作为枢转支点并被设于所述的插座盖上端的凸起部,所述的摆杆可绕其支点枢转摆动;当压迫所述的摆杆另一端枢转向下运动,并压迫所述的顶头支架组件沿导向槽向下运动,当压迫所述的摆杆向下枢转运动的力小于所述的支架弹簧的弹力时,支架弹簧推动顶头支架组件上升,并使所述的摆杆一端枢转向上。
14.根据权利要求6至13中任一所述的电动工具的电源插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为电池包。
15.根据权利要求6至13中任一所述的电动工具的电源插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工具为电池式电动工具。
CN201410855543.1A 2014-12-31 2014-12-31 一种电动工具中的电枢回路及电池组插座 Active CN10490042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855543.1A CN104900426B (zh) 2014-12-31 2014-12-31 一种电动工具中的电枢回路及电池组插座
PCT/CN2015/075188 WO2016106984A1 (zh) 2014-12-31 2015-03-27 一种电动工具中的电枢回路及电池组插座
US15/494,325 US10727007B2 (en) 2014-12-31 2017-04-21 Armature circuit in electric tool and battery pack socket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855543.1A CN104900426B (zh) 2014-12-31 2014-12-31 一种电动工具中的电枢回路及电池组插座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900426A true CN104900426A (zh) 2015-09-09
CN104900426B CN104900426B (zh) 2018-08-24

Family

ID=540330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855543.1A Active CN104900426B (zh) 2014-12-31 2014-12-31 一种电动工具中的电枢回路及电池组插座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727007B2 (zh)
CN (1) CN104900426B (zh)
WO (1) WO2016106984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449940A (zh) * 2016-04-08 2017-12-08 Abb瑞士有限公司 带rj45型输入和输出插座的测试块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723755B (zh) * 2018-05-28 2020-10-20 苏州浪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主板螺丝安装到位控制方法及螺丝控制机构
CN114148208B (zh) * 2021-11-23 2024-05-03 泉州湖南大学工业设计与机器智能创新研究院 一种电动汽车的电池容量调节方法及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39349A (zh) * 1998-05-12 1999-12-22 易通公司 直流电动工具用的变速控制开关
CN1281775A (zh) * 1999-07-14 2001-01-31 布莱克和戴克公司 可解脱地连接电力组件于电动器具
CN2762964Y (zh) * 2005-01-10 2006-03-08 南京德朔实业有限公司 用电池供电的电动工具
CN1810458A (zh) * 2005-01-24 2006-08-02 创科实业有限公司 滑动式电池排出机构
CN101394037A (zh) * 2007-07-16 2009-03-25 埃尔拉德国际公司 电插接装置的弹性触点及插接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705260B2 (en) * 2005-04-18 2010-04-27 Xinsheng Xu Switch assembly
EP2179427B1 (de) * 2007-08-07 2012-07-25 Marquardt GmbH Steuergerät, insbesondere in der art eines elektrischen schalters für elektrohandwerkzeuge
CN102279365B (zh) * 2010-06-09 2015-09-09 南京德朔实业有限公司 电动工具控制电路及其操作方法
DE102012201672B4 (de) * 2012-02-06 2024-03-28 Robert Bosch Gmbh Handwerkzeugmaschine mit einer elektrischen Schaltereinrichtung
JP5681919B2 (ja) * 2012-12-12 2015-03-11 株式会社ビートソニック 車両用ドアロック制御装置
CN103198937B (zh) * 2013-03-08 2015-10-28 上海拜骋电器有限公司 开关的联动复合刹车结构、开关和电动工具
US9434056B2 (en) * 2013-12-12 2016-09-06 Ingersoll-Rand Company Impact tools with pressure verification and/or adjustment
CN204029621U (zh) * 2014-08-20 2014-12-17 马夸特开关(上海)有限公司 高负载直流电动工具开关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39349A (zh) * 1998-05-12 1999-12-22 易通公司 直流电动工具用的变速控制开关
CN1281775A (zh) * 1999-07-14 2001-01-31 布莱克和戴克公司 可解脱地连接电力组件于电动器具
CN2762964Y (zh) * 2005-01-10 2006-03-08 南京德朔实业有限公司 用电池供电的电动工具
CN1810458A (zh) * 2005-01-24 2006-08-02 创科实业有限公司 滑动式电池排出机构
CN101394037A (zh) * 2007-07-16 2009-03-25 埃尔拉德国际公司 电插接装置的弹性触点及插接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449940A (zh) * 2016-04-08 2017-12-08 Abb瑞士有限公司 带rj45型输入和输出插座的测试块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6106984A1 (zh) 2016-07-07
US10727007B2 (en) 2020-07-28
US20170229255A1 (en) 2017-08-10
CN104900426B (zh) 2018-08-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601429U (zh) 具环绕接点结构的顺序开关装置
CN104900426A (zh) 一种电动工具中的电枢回路及电池组插座
CN111092311A (zh) 一种开关插座的接线装置
CN210430753U (zh) 一种电子产品维修用的多功能集成检修装置
CN203750901U (zh) 交直流两用清洗机
CN210116467U (zh) 一种房车备用锂电池供电电源
CN201274334Y (zh) 一种新型插座
CN208400928U (zh) 一种便于连接的聚合物锂电池
CN205249163U (zh) 一种双线圈直流接触器的启动控制电路
CN204407260U (zh) 新型焊接设备用直流接触器
CN200954508Y (zh) 交直流两用高压清洗机
CN207993750U (zh) 翘板式点通开关
CN207039127U (zh) 插拔式接线盒
CN209472710U (zh) 一种计算机网络用不间断电源交换机
CN209882071U (zh) 一种装载机气电喇叭转换电路
CN215343230U (zh) 一种具有磁铁充电结构的修须器
CN212411852U (zh) 一种提高接触稳定性触头元件
CN214384790U (zh) 一种片状铜片
CN208227277U (zh) 一种带无线充的蓝牙音箱
CN214848768U (zh) 一种退役电池连接装置
CN218215046U (zh) 一种综合体建筑用电气开关
CN214900232U (zh) 一种带过压过流保护功能的充电器
CN213660244U (zh) 一种电器触头装置
CN210383753U (zh) 一种能通过触摸板实现高低档位切换的手持式吸尘器
CN212482878U (zh) 一种用于接口测试的快速接插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