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804685A - 钢板补强胶片及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钢板补强胶片及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804685A CN104804685A CN201410031730.8A CN201410031730A CN104804685A CN 104804685 A CN104804685 A CN 104804685A CN 201410031730 A CN201410031730 A CN 201410031730A CN 104804685 A CN104804685 A CN 10480468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teel plate
- epoxy resin
- plate reinforcement
- reinforcement film
- rubb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Landscapes
- Manufacture Of Macromolecular Shaped Articles (AREA)
- 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钢板补强胶片及制备方法,由双酚A型环氧树脂、丁腈橡胶、纳米二氧化硅、纳米碳酸钙、碳黑、过氧化物、双氰双胺、橡胶改性剂ZX-8组成,其个组分的重量百分比为:双酚A型环氧树脂18%~35%;丁腈橡胶10~20%;丁基橡胶5~18%;纳米二氧化硅0~10%;纳米碳酸钙0~10%;碳黑15~30%;过氧化物0~3%;双氰双胺2~5%;橡胶改性剂ZX-8:5~13%。本发明通过环氧树脂和合成橡胶(两种或两种以上)经共混改性得到一种高分子合金,再经纳米材料改性,得到高刚性(补强钢板)、高韧性(降低内应力)的一种基体树脂。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材料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钢板补强胶片及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向轻量化、高速、节能方向的进一步发展,车身钢板厚度控制越采越严,汽车钢板在车身成型过程中,因冲压拉伸变得较为薄弱,加之在汽车长期使用过程中,薄弱处如车门拐角、拉手等部位经常开启、关闭受到反复的拉力、撞击和振动等应力作用,会导致该处金属板产生疲劳,在应力能量不能分散、消耗情况下,导致这些部位产生裂纹。国外汽车厂家譬如丰田、大众等一般采用局部粘贴复合材料补强的方法来解决该问题。粘贴补强胶片的目的就是通过补强胶片中橡胶分子的松弛作用,在受力作用下产生位移和形变,使应力均匀分散,从而消耗掉外界施加的能量,消除或减弱应力能量对钢板的影响,增强其抗疲劳性,避免裂纹的产生或阻止其扩展。
通过贴附补强胶片不仅能提高钢板的疲劳断裂强度,弯曲强度和刚度,且在碰撞时通过自身形变吸收冲击能量,提高车身耐撞性,有效提高车身的安全性能指标。粘贴补强胶片钢板的最大破坏载荷为810牛顿,比未粘贴补强钢板的最大破坏载荷643牛顿高出167牛顿,增加了25%的破坏载荷。由此可见,在需要局部增强的部位粘贴补强胶片可以大大提高部件的使用寿命。补强胶片系近两年来国内汽车生产厂开始使用的新产品,由于补强胶片需要一定的储存期,使用时高温固化,因此补强胶片的成片材料与增强材料加入硫化剂和固化剂后,并不马上固化而是组成潜伏体系,若固化剂活性低,则储存时间长,但固化反应不完全,影响产品强度;若固化剂活性高,固化反应完全,但储存时间短。目前国外的补强胶片由于储存条件复杂,需要低温保存,使用前还需要烘烤,占用场地大,因此使用较少。国产的补强胶片,由于成片材料中有聚氨乙烯糊树脂,使得其性能不稳定,强度、韧性等不能达到国标的要求,并且固化后不平整,存放时间短等缺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钢板补强胶片及制备方法。所述补强胶片通过环氧树脂增韧改性,提高了力学性能,延长了储存期,减少了由于固化而产生的收缩性。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钢板补强胶片基体,由双酚A型环氧树脂、丁腈橡胶、纳米二氧化硅、纳米碳酸钙、碳黑、过氧化物、双氰双胺、橡胶改性剂ZX-8组成,其个组分的重量百分比为:由双酚A型环氧树脂、丁腈橡胶、纳米二氧化硅、纳米碳酸钙、炭黑、过氧化物、双氰双胺、橡胶改性剂ZX-8组成,其个组分的重量百分比为:双酚A型环氧树脂18%~35%;丁腈橡胶10~20%;丁基橡胶:5~18%;纳米二氧化硅:0~10%;纳米碳酸钙0~10%;碳黑15~30%;过氧化物0~3%;双氰双胺2~5%;橡胶改性剂ZX-8:5~13%。
所述双酚A型环氧树脂E-53、E-51、E-44、E-42、E-33、E-20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
所述丁腈橡胶中丙烯晴含量为15~50%。
所述丁基橡胶的分子量为2000~10000;
所述纳米二氧化硅为气相2#、4#白碳黑。
所述碳黑为炉法碳黑、热裂碳黑。
所述过氧化物为过氧化二异丙苯、过氧化二丙甲酰、过氧化二叔丁基。
钢板补强胶片基体的制备方法,有以下步骤:
将丁腈橡胶、丁基橡胶、环氧树脂依次在炼胶机上边炼胶边加入,
均匀后再依次加入双氰双胺、橡胶改性剂ZX-8、纳米二氧化硅、纳米碳酸钙、碳黑,每加入一种炼均匀后再加入另一种,得到均匀的胶状物质。
本发明采用丁腈橡胶(NBR)作为成片材料,其中丁腈橡胶由丁二烯和丙烯晴两者单体经乳液或溶液聚合而成,由于丁腈橡胶具有强极性,内聚力强,容易成片的性能,采用丁腈橡胶作为成片材料,通过选择的丁腈橡胶中丙烯晴的含量,使得本发明所述补强胶片觉得成片性既能成片,又不收缩弯曲。
由于丁腈橡胶中含有烷基(非极性)和腈基(极性),能同时与少量极性物质(环氧树脂)相容,并可改善丁腈橡胶的加工性能,因此,在丁腈橡胶(NBR)/环氧树脂(EP)经塑炼后,得到尺寸稳定的补强胶片。
本发明采用环氧树脂(EP)提高补强胶片的耐酸、耐碱、耐水、耐电泳漆的性能,由于作为芳环物的环氧树脂,其化学性能稳定,采用环氧树脂与其他材料形成复合材料,可以使材料表面有环氧树脂膜,同时使复合材料也具有耐酸、耐碱、耐水、耐电泳漆的性能。
本发明选用潜伏性固化剂双氰双胺,使补强胶片在室温条件下稳定,加热时可迅速固化。达到反应活性与稳定性的平衡,本发明采用纳米材料进行表面活性材料与固化剂进行表面吸附,使表面活性物质与固化剂形成隔离膜,增加出处稳定性,加热时由于分子运动,表面活性物质与固化剂分离,起到固化作用。
本发明所述的氧化物为过氧化二异丙苯、过氧化二丙甲酰、过氧化二叔丁基,其作用上打开聚合物中丁二烯橡胶的双键,使其发生部分交联,有增韧作用。
白炭黑(纳米二氧化硅)在橡胶工业中主要用作补强剂和改性剂,其补强效果优于炭黑以外的其它补强填充剂。
本发明采用丁腈橡胶、丁基橡胶与环氧树脂三元共混改性,得到一种综合性能良好的高分子合金,克服了加入聚氯乙烯后工艺性能的不稳定,再加入纳米材料、潜伏性固化剂,在高温固化后就可得到高刚性、高韧性的高聚物材料。
本发明所述补强胶片,力学性能如抗弯强度、冲击强度得到提高,延长了储存期,减少了由于固化而产生的收缩性。
申请人将钢板补强胶片进行实验测试其性能,实验结果(见表1)表明所述钢板补强胶片的性能具有高刚性、高韧性。
表1为几种补强胶片的性能比较:
表1
测试项目 | 陶氏化学(美国) | 北京龙苑 | 贵阳联洪 | 本发明补强胶片 |
外观 | 硬玻璃布衬黑色胶片 | 软玻璃布衬黑色胶片 | 软玻璃布衬黑色胶片 | 软玻璃布衬黑色胶片 |
固化后外观 | 平整 | 平整 | 不平整 | 平整 |
最大弯曲力(N) | 511.8 | 397.1 | 425.4 | 487.0 |
最大变形(mm) | 9.43 | 9.87 | 7.22 | 12.04 |
试验时间(s) | 14.2 | 12.8 | 6.5 | 16.4 |
储存变化 | 需冰柜存放,是以前烘箱40℃烘烤30分钟 | 室温存放,变化不大 | 粘附性能不稳定,衬布有渗油现象 | 室温存放,变化不大 |
现场施工 | 不易去隔离纸,粘弯曲面易掉 | 易去隔离纸 | 易去隔离纸 | 易去隔离纸 |
本发明所得聚合物基体与市售玻璃纤维布组合加工就可以形成复合,即材料补强胶片,用于汽车等机械产品的钢板补强,
本发明所述的双氰双胺和橡胶改性剂ZX-8均为市售产品。
本发明所述补强胶片是以PVC树脂(聚氯乙烯)、环氧树脂、特种橡胶等为基料的汽车车身补强专用胶片,经在有关汽车厂家进行实验应用,获得一致好评。
本发明中环氧树脂采用市售工业级的双酚A型环氧树脂、丁腈橡胶、丁基橡胶采用市售工业级产品、纳米二氧化硅采用市售的4号白炭黑、纳米碳酸钙采用上海聚千化工有限公司生产的纳米碳酸钙、碳黑采用天津金秋实生产的槽法碳黑、过氧化物(过氧化二异丙苯、过氧化二丙甲酰、过氧化二叔丁基)采用市售化学纯产品、双氰双胺采用市售化学纯产品、橡胶改性剂采用市售工业级橡胶改性剂ZX-8产品。
具体实施方式
钢板补强胶片,由双酚A型环氧树脂、丁腈橡胶、纳米二氧化硅、纳米碳酸钙、碳黑、过氧化物、双氰双胺、橡胶改性剂ZX-8组成,其个组分的重量百分比为:
双酚A型环氧树脂: 18%~35%;
丁腈橡胶: 10~20%;
丁基橡胶: 5~18%;
纳米二氧化硅: 0~10%;
纳米碳酸钙: 0~10%;
碳黑: 15~30%;
过氧化物: 0~3%;
双氰双胺: 2~5%;
橡胶改性剂ZX-8: 5~13%。
所述双酚A型环氧树脂E-53、E-51、E-44、E-42、E-33、E-20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所述丁腈橡胶中丙烯晴含量为15~50%;所述丁基橡胶的分子量为2000~10000;所述纳米二氧化硅为气相2#、4#白碳黑;所述碳黑为炉法碳黑、热裂碳黑;所述过氧化物为过氧化二异丙苯、过氧化二丙甲酰、过氧化二叔丁基。
表2为本发明所述的钢板补强胶片的一种实施例
表2
序号 | 名称 | 规格 | 用量(%) | 用量(%) |
1 | 环氧树脂 | E-51 | 30 | 33 |
2 | 丁腈橡胶 | NBR 2007 | 14.5 | 15 |
3 | 丁基橡胶 | Mn=5000 | 15 | 10 |
4 | 纳米二氧化硅 | 工业级 2# | 5 | 5 |
5 | 纳米碳酸钙 | 工业级 | 5 | 5 |
6 | 双氰双胺 | 化学纯,100目 | 5 | 4 |
7 | 橡胶改性剂ZX-8 | 工业级 | 8 | 6 |
8 | 碳黑 | 槽法 | 16 | 20 |
9 | 过氧化二异丙苯 | 化学纯 | 1.5 | 2 |
合计 | 100 | 100 |
制备方法和步骤:
将丁腈橡胶、丁基橡胶、环氧树脂依次在炼胶机上边炼胶边加入,均匀后再依次加入双氰双胺、橡胶改性剂ZX-8、纳米二氧化硅、纳米碳酸钙、碳黑,每加入一种炼均匀后再加入另一种,最后生成一种均匀的胶状物质。将生成的物质与市售玻璃纤维布在压力下成片,再裁成所需的形状即得所要胶片。
表3为实施例1、2所得补强胶片的性能参数
表3性能参数
试样号 | 最大弯曲力(N) | 最大变形(mm) | 试验时间(s) |
1 | 397.7 | 10.05 | 12.6 |
2 | 437.0 | 9.04 | 11.4 |
表4为本发明补强胶片的性能测试结果
表4
Claims (8)
1.一种钢板补强胶片,其特征在于该钢板补强胶片是将聚合物基体复合在底衬上,其中聚合物基体由环氧树脂、丁基橡胶、丁腈橡胶、纳米二氧化硅、纳米碳酸钙、碳黑、过氧化物、双氰双胺、橡胶改性剂组成,其各组分的重量百分比为:
环氧树脂 18%~35%;
丁腈橡胶 10~20%;
丁基橡胶 5~18%;
纳米二氧化硅 0~10%;
纳米碳酸钙 0~10%;
碳黑 15~30%;
过氧化物 0~3%;
双氰双胺 2~5%;
橡胶改性剂 5~1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板补强胶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环氧树脂为双酚A型环氧树脂,其双酚A型环氧树脂为E-53、E-51、E-44、E-42、E-33、E-20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板补强胶片,其特征在于:所述丁腈橡胶中丙烯晴含量为15~5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板补强胶片,其特征在于:所述丁基橡胶的分子量为2000~1000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板补强胶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纳米二氧化硅为气相白碳黑。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板补强胶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碳黑为槽法碳黑。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板补强胶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氧化物为过氧化二异丙苯、过氧化二丙甲酰、过氧化二叔丁基中的任意一种。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板补强胶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底衬为玻纤布。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10031730.8A CN104804685A (zh) | 2014-01-23 | 2014-01-23 | 钢板补强胶片及制备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10031730.8A CN104804685A (zh) | 2014-01-23 | 2014-01-23 | 钢板补强胶片及制备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804685A true CN104804685A (zh) | 2015-07-29 |
Family
ID=536898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10031730.8A Pending CN104804685A (zh) | 2014-01-23 | 2014-01-23 | 钢板补强胶片及制备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4804685A (zh)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118568A (zh) * | 2016-06-28 | 2016-11-16 | 江苏新长宜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车身钣金补强胶片的生产及使用方法 |
CN107556927A (zh) * | 2017-08-01 | 2018-01-09 | 常州彤骉贸易有限公司 | 一种补强胶片 |
CN108546390A (zh) * | 2018-04-20 | 2018-09-18 | 江苏同盟汽车零部件实业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用高补强倍数补强片及其制备方法 |
CN110055000A (zh) * | 2019-04-12 | 2019-07-26 | 重庆龙苑钧业车用材料有限公司 | 一种高性能补强胶片及其制备方法 |
CN111057476A (zh) * | 2019-12-19 | 2020-04-24 | 常州英拓利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车用钢板补强胶片及其制备方法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865345A (zh) * | 2006-06-26 | 2006-11-22 | 重庆中田化工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用补强胶片基体复合树脂 |
CN101889051A (zh) * | 2008-01-07 | 2010-11-17 |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 减振增强组合物、减振增强材料、及薄板的减振增强方法 |
-
2014
- 2014-01-23 CN CN201410031730.8A patent/CN104804685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865345A (zh) * | 2006-06-26 | 2006-11-22 | 重庆中田化工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用补强胶片基体复合树脂 |
CN101889051A (zh) * | 2008-01-07 | 2010-11-17 |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 减振增强组合物、减振增强材料、及薄板的减振增强方法 |
Non-Patent Citations (2)
Title |
---|
刘大华 等: "《合成橡胶工业手册》", 31 December 1991, 化学工业出版社 * |
马东卫: "《胶粘剂制备及应用》", 30 September 1998, 化学工业出版社 *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118568A (zh) * | 2016-06-28 | 2016-11-16 | 江苏新长宜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车身钣金补强胶片的生产及使用方法 |
CN107556927A (zh) * | 2017-08-01 | 2018-01-09 | 常州彤骉贸易有限公司 | 一种补强胶片 |
CN108546390A (zh) * | 2018-04-20 | 2018-09-18 | 江苏同盟汽车零部件实业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用高补强倍数补强片及其制备方法 |
CN110055000A (zh) * | 2019-04-12 | 2019-07-26 | 重庆龙苑钧业车用材料有限公司 | 一种高性能补强胶片及其制备方法 |
CN111057476A (zh) * | 2019-12-19 | 2020-04-24 | 常州英拓利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车用钢板补强胶片及其制备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804685A (zh) | 钢板补强胶片及制备方法 | |
Dutra et al. | Hybrid composites based on polypropylene and carbon fiber and epoxy matrix | |
CN104558711B (zh) | 一种橡胶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8641150B (zh) | 一种可重复加工橡胶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
Nagaraja et al. |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polymer matrix composites: Effect of hybridization | |
CN108084351A (zh) | 履带车辆衬套用橡胶材料 | |
CN104292741A (zh) | 一种abs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4262725A (zh) | 橡胶组合物、采用该橡胶组合物的v带包布胶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1016392A (zh) | 一种交联型橡胶基阻尼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9851975A (zh) | 一种石墨烯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
CN115161913A (zh) | 纤维的上浆方法、涂覆纤维和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 |
CN110835446B (zh) | 一种具有低温柔性高耐磨的氟橡胶混炼胶及制备方法 | |
Sprenger | The effects of silica nanoparticles in toughened epoxy resins and fiber-reinforced composites | |
Yin et al. | Preparation, properties of In‐situ silica modified styrene‐butadiene rubber and its silica‐filled composites | |
Joseph et al. | Polyurethane− Epoxy composites: recent developments and future perspectives | |
CN107857992A (zh) | 石墨烯改性的聚酰胺6纤维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
US20220298331A1 (en) | Biodegradable rubber composition, method for producing biodegradable rubber composition, and biodegradable rubber molded product | |
Feizhou et al. | A combined experimental and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 study on the miscibility of Eucommia ulmoides gum with butadiene rubber | |
CN106947186A (zh) | 一种沙滩椅布用pvc改性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3739889B (zh) | 一种汽车轮胎胎面复合材料 | |
Song et al. | Enhanced properties of poly (vinylidene fluoride) with low filler content SiO 2-g-(MMA-co-BA) core-shell nanoparticles | |
CN105542252A (zh) | 一种耐雨水橡胶鞋底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5199164A (zh) | 汽车真空助力器橡胶皮膜 | |
Gao et al. | Fabricated coordinate and ionic bonds in chemically cross‐linked ethylene acrylic elastomer for high‐performing elastomers | |
CN105885337A (zh) | 一种碳纳米管增韧的改性abs材料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07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