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782220A - 跨越多个设备共享的自动无缝上下文 - Google Patents

跨越多个设备共享的自动无缝上下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782220A
CN104782220A CN201380054037.6A CN201380054037A CN104782220A CN 104782220 A CN104782220 A CN 104782220A CN 201380054037 A CN201380054037 A CN 201380054037A CN 104782220 A CN104782220 A CN 10478222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quipment
mobile device
communication
application context
compu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54037.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782220B (zh
Inventor
A·高希
P·乔希
S·希夫拉达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tel Corp
Original Assignee
Intel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tel Corp filed Critical Intel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7822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8222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78222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8222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Network data management
    • H04W8/005Discovery of network devices, e.g.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02Services making use of location inform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10Protocols in which an application is distributed across nodes in the network
    • H04L67/104Peer-to-peer [P2P] networks
    • H04L67/1061Peer-to-peer [P2P] networks using node-based peer discovery mechanisms
    • H04L67/1068Discovery involving direct consultation or announcement among potential requesting and potential source pe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10Protocols in which an application is distributed across nodes in the network
    • H04L67/104Peer-to-peer [P2P] networks
    • H04L67/1061Peer-to-peer [P2P] networks using node-based peer discovery mechanisms
    • H04L67/1072Discovery involving ranked list compilation of candidate pe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50Network services
    • H04L67/52Network 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location of the user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02Services making use of location information
    • H04W4/023Services making use of location information using mutual or relative location information between multiple location based services [LBS] targets or of distance threshold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02Services making use of location information
    • H04W4/029Location-based management or tracking ser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8/00Access restriction; Network selection; Access point selection
    • H04W48/08Access restriction or access information delivery, e.g. discovery data delivery
    • H04W48/10Access restriction or access information delivery, e.g. discovery data delivery using broadcasted inform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4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 H04W72/542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using measured or perceived qual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02Services making use of location information
    • H04W4/025Services making use of location information using location based information parameters
    • H04W4/027Services making use of location information using location based information parameters using movement velocity, acceleration inform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06Selective distribution of broadcast services, e.g. multimedia broadcast multicast service [MBMS]; Services to user groups; One-way selective calling ser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80Services using short range communication, e.g. near-field communication [NFC], 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or low energy communic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Telephone Function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总体描述用于跨越多个设备的自动上下文共享的系统和方法的实施例。在一些实施例中,提供一种应用程序上下文信息传递技术,其能够检测用户何时从静止或固定位置计算设备离开或向静止或固定位置计算设备移动,并将应用程序的上下文信息传递到移动设备或从移动设备传递。在设备之间传递的应用程序内容信息可以包括允许用户继续在移动设备上的计算设备活动,或者继续在计算设备上的移动设备活动,诸如编辑文档、读取网站文章,或观看视频流。本文描述的技术可以用于自动操作设备之间的这种应用程序上下文信息的传递。

Description

跨越多个设备共享的自动无缝上下文
优先权要求
本申请要求2012年11月16日提交的美国专利申请序列No.13/679,261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并入在此。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例涉及在移动和固定位置的计算系统和设备的操作。一些实施例涉及在多个系统和设备之间的上下文共享。
背景技术
许多人每天与多于一台的计算设备交互。这些设备的一些是静止的或定位在固定位置,包括台式计算机、工作站、个人数据服务器和电视机。这些设备的一些是移动的,包括蜂窝电话、平板电脑、超级本、膝上型计算机,以及音乐播放器。
当用户远离静止计算设备但想继续使用应用程序时,用户通常锁定或关闭静止设备并且在移动设备上重新启动相关的应用程序。类似地,当用户到达静止计算设备但想继续使用来自移动设备的应用程序时,用户通常锁定或关闭移动设备的应用程序并且在静止设备上重新开始类似的应用程序。例如,考虑这样场景,用户可能正在家用台式计算机上阅读网页文章,但在他或她可以读完该文章之前离开前往办公室。如果用户希望在他或她的具有上网浏览能力的移动智能手机上继续阅读文章,则用户将手动输入网页文章地址,并且一定会在该文章内找到他或她的位置。
虽然应用程序上下文信息的手动传递是可能的,但该手动传递可能是耗时的,并且需要通过用户的额外的步骤和配置。另外,尽管用户可以感知何时他或她将要离开静止计算设备,应用程序上下文信息的传递可能不会响应于用户的位置的改变自动发生。
附图说明
图1示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通过Wi-Fi网络执行的设备发现的示例。
图2示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在用于在用户计算设备上执行的中间件层中实现的示例性功能模块。
图3示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用于设备注册、近距离检测以及上下文传递的示例性数据流。
图4示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用于设备注册的示例性数据流。
图5示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用于检测和传递上下文的示例性操作流程。
图6示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用于执行无线应用程序上下文传递的示例性方法。
图7示出示例性移动设备,在其上可部署本公开中所描述的配置和技术。
图8示出可被用作用于本公开所描述的计算设备的计算平台的示例性计算机系统。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描述和附图充分示出具体实施例,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践它们。其他实施例可结合结构、逻辑、电气、过程和其他变化。一些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可以被包括在这些其他实施例的那些中或者用其取代。在权利要求中所提出的实施例涵盖那些权利要求的所有可用等效物。
本文描述的各种技术和结构提供用于跨越多个计算设备的自动应用程序上下文共享,考虑设备能力和用户偏好。应用程序上下文可以包括关于在计算设备上执行的活动和应用程序的概括的或详细的信息,诸如正被编辑的文件内的定位或位置、正被访问的网页的统一资源定位符(URL),或者直到已经被观看的视频流或下载视频的时间。
根据现有技术,当用户正在编辑静止或固定位置的计算设备上的文档时,如果用户在离开静止或固定位置设备之后想要继续编辑在移动设备上的文档,则用户必须手动地传递文件并且启动在移动设备上的兼容的应用程序。同样,如果用户观看静止计算机或电视上的在线的视频流的一部分,则用户必须使用移动设备手动定位视频,并且手动搜索视频内的相同位置。
在本文描述的实施例的一些中,应用程序上下文信息传递可以检测用户何时物理地移动移动设备以远离静止或固定位置的计算设备(或反之亦然),以确定用于在静止设备和移动设备之间传递应用程序上下文信息的适当时间。这些技术可以用于自动化应用程序上下文信息的传递,从而无需人工干预或指导使用户能够继续使用应用程序。
因此,本文所描述的技术和配置使用无线通信协议允许一个计算设备移动远离另一计算设备的自动检测,以及无线通信协议的自动选择和使用(包括使用相同的协议传递),以确保应用程序上下文信息传递。合适的无线通信协议可以包括,例如,蓝牙或Wi-Fi(例如,IEEE802.11标准)协议。在一些示例中,当两个设备经由无线协议被连接时,如果任一设备移动超出无线协议的范围,则该设备不再能够使用该无线协议传递信息。在本文描述的实施例的一些中,设备可使用第一协议检测一个计算设备何时远离另一个,并使用具有更长的通信范围的第二协议来传递信息。例如,当设备移动超出蓝牙协议的通信范围时,该设备可以使用较长范围的Wi-Fi协议完成应用程序上下文信息传递。这种技术可以用来自动化无线通信协议的选择,从而当设备在另一无线协议的范围内时保证应用程序上下文信息的传递。
图1提供计算环境内的设备发现操作100的示例性图示。为了检测近距离并且完成应用程序上下文传递,主体设备必须感知彼此。在一些实施例中,设备发现和设备连接的一个或多个形式可在计算环境内使用。例如,根据对等网络(P2P)网络连接的使用,设备可以通过使用标准网络扫描程序被发现。P2P设备发现可包括以蓝牙“设备发现”或Wi-Fi“P2P查找”模式执行操作。
跟随设备发现,设备可以执行服务发现,以确认发现的设备是否能够进行应用程序上下文传递。在一些无线配置中,主体设备可能不感知的其他附近设备的存在。如果设备不感知其他附近设备,则中间件,其被包括在多个设备之一上,可以发送广告上下文传递特征的多播消息。如果另一设备接收该多播消息,则在接收设备上的中间件可通过确认其存在并且在设备之间建立连接响应。
发生在联网环境中的设备发现操作100可以包括静止或固定位置的计算设备的使用,诸如台式计算机102、Wi-Fi接入点104,以及一个或多个移动设备106。移动设备106可以包括移动电话108、笔记本计算机110,或任何其他自供电的便携式计算设备。以识别附近移动设备,台式计算机102发送多播请求112到接入点104,并且接入点104转播该多播请求112到移动设备106。移动设备106可以提供多播响应114到接入点104,并且接入点104可以将该多播响应114转发到台式计算机102。在接收到多播响应114时,台式计算机102可用移动设备106形成建立的连接116。
在另一示例中,设备发现操作100可直接在两个设备之间被执行。例如,设备发现可以通过无线网络协议通过P2P、分散或直接连接操作执行,诸如Wi-Fi或蓝牙。参照图1,P2P设备发现可用从计算设备102传输到移动设备106的P2P请求118进行。如果移动设备106使用兼容P2P协议,则移动设备106可提供P2P响应120。一旦P2P响应120已经接收到,该台式计算机102可用各个移动设备106形成直接连接116。在其他示例中,P2P设备发现可以由移动设备发起到静止或固定位置的计算设备。
尽管术语“静止”或“固定位置”在本公开中被采用以将这种计算设备与“移动”设备进行对比,但是实施例不限于涉及不动设备的上下文。例如,膝上型计算机、笔记本、超级本、平板电脑,或其他能够移动的或便携式计算设备可以操作作为静止或固定位置的计算设备,其当前(或主要)用于特定部位或位置。进一步地,与设备发现操作100一起使用的静止或固定位置设备不限于台式计算机102的使用,但可包括任何类型的能够移动的或便携式计算设备。
图2提供在中间件层202上实施的用于在用户计算设备上执行的功能模块200的示例性图示。中间件层202可以被实现为提供相应的服务的一个或多个软件应用程序,以促进自动上下文共享操作。在一些实施例中,静止和移动计算设备可以包括中间件层202。中间件层可以包括组件,以检测设备的接近(接近度检测组件204)、聚合应用程序上下文信息(上下文聚合组件206)、选择适当的上下文传递介质(上下文传递介质选择组件208)、传递或接收应用程序上下文信息(上下文TX/RX组件210),在本地应用程序中反映应用程序上下文(上下文反映组件212)信息,并管理本地安全和电源设置(安全模块组件214)。
这种组件可以在设备上安装、执行或部署的中间件中被实现,但基于软件服务的中间件是许多潜在类型的应用程序上下文传递实现之一。虽然本公开描述在中间件层软件服务中的各种实施例,其他实施例可以在一种或多种其他类型的应用程序上下文传递实现中被实现,包括硬件、固件、软件等。另外,应当理解,该中间件层202的各种组件可以被进一步组合或分离。
中间件层202可以包括接近度检测组件204。接近度检测组件204可以检测两个设备的当前接近度(两个设备是否彼此接近),并且可以检测两个设备是否移向彼此或远离彼此。接近度检测组件204可以连续地检测这些设备的接近度的变化。在一个示例中,当中间件层202检测到用户正在远离他或她的台式计算机(从静止设备的附近移除)时,接近度检测组件204通知上下文聚合组件206。
中间件层202可以包括上下文聚合组件206。上下文聚合组件206可聚合一个或多个应用程序的上下文,例如,在YouTube的视频流的播放期间记录时间。当接近度检测组件204确定用户正从他或她的台式计算机远离时,接近度检测组件204通知上下文聚合组件206,并且上下文聚合组件206自动聚合对于所有主动应用程序的应用程序上下文信息。
中间件层202可以包括上下文传递介质选择组件208。用于在设备之间传递上下文的通信介质可以基于介质是否已经连接以及对于传递将需要多少时间来决定。如果有大量的上下文数据或可用的通信介质是缓慢的,则该中间件可使用另一种可用的高速通信介质传递上下文数据。例如,如果在传递的时候该设备使用蓝牙被连接,则中间件可以确定通过蓝牙的上下文传递将不会在设备超出彼此范围之前被完成。如果中间件确定通过蓝牙的上下文传递可能无法完成,则在两个设备中的中间件可以建立Wi-Fi连接来传递数据。上下文传递介质选择组件206可以选择哪个通信介质要用于传递上下文信息,例如,当在设备在彼此的范围内时蓝牙传递可能无法完成时选择以使用Wi-Fi介质。中间件层202可以包括上下文TX/RX组件210,其可以执行上下文信息的传递或接收。
在一些实施例中,中间件层202可以包括反映应用程序上下文的上下文反映组件212。在接收到上下文信息之后,其他设备可以提示用户哪些应用程序将继续。如果中间件无法找到兼容的应用程序,则中间件可以存储上下文信息以供将来使用。例如,如果用户正在台式计算机上准备展示,同时阅读对于两个应用程序的网页、信息可以被发送到移动设备,但中间件可能不反映展示上下文信息直到用户到达办公室工作站。另外,在两个设备中,在一个设备上使用的应用程序可能无法相同,因此上下文信息可配置成与应用程序无关。例如,用户可以在台式计算机上使用IE浏览器阅读文章,但可以在iPhone上使用Safari浏览器阅读文章。上下文反映组件212可确定如何在本地的应用程序中反映上下文信息,例如,使用来自在不同的网页浏览器中的一个网络浏览器的网页信息。
中间件层202还可以包括安全模块组件214。安全模块组件214可在上下文反映在新的设备上之后应用安全措施,例如,通过锁定台式计算机或手机,或在显示来自传递的上下文的数据之前要求在新的设备上身份验证。安全模块组件214还可以实现各种节能措施,例如,通过使锁定系统进入低功率模式。
在另一示例中,移动计算设备可以被移动到静止计算设备的近距离内。中间件接近度检测组件204检测到该事件并通知上下文聚合组件206。上下文聚合组件206自动聚合对于所有主动移动应用程序的上下文信息应用程序,并且上下文TX/RX组件210传递将该上下文信息通过无线连接传递到静止计算设备。静止计算设备可提示用户使用本地应用程序中的应用程序上下文信息,并且如果该用户确认该提示,则中间件使用上下文反映组件212发起相应的应用程序。
上下文反映操作还可以延伸到一对设备之外,包括许多组有能力的设备。例如,上下文反映操作可与多个设备一起使用,其中传递和反映上下文的设备可基于设备能力或基于用户确认巧妙地和自动地选择。例如,在从用户的办公室回家之后,在用户的手机上打开的文件可被反映到台式计算机,同时来自手机的在线视频选择可以被传递到电视机。
图3提供用于设备发现、接近度检测和上下文传递的数据流300的示例性图示,诸如在固定设备302和移动设备304之间。首先,用户可以激活静止设备312并且激活移动设备314。一旦被激活,这两个设备可以通过无线介质316进行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静止设备302和移动设备304可以使用安全机制来保护应用程序上下文信息的传递。在一个示例中,安全性可以通过限制应用程序上下文信息的传递来实现,以在可信设备之间传递。为将一个或多个设备指定为可信设备,中间件可以执行设备注册(例如,一次性的设备注册)。
设备注册(操作306)开始于用于配置信道的移动设备扫描(操作320),以及发送可信请求322到静止设备302。如果该设备连接是在这些设备已经相互连接的第一时间,则可以执行的一次性设备注册(操作306)。用户可被提示以在来自该设备的第一连接尝试期间指定设备是可信的。如果用户确认该移动设备是可信的(操作334),则静止设备302可以发送可信注册成功326的确认到移动设备304。根据这一确认,该设备可以交换接口信息,并且将彼此添加到本地可信设备列表328。
在设备发现期间,中间件可以识别并列出能够上下文传递并且在用户的附近范围内的所有设备。一旦用户指定的设备为可信设备,在该设备上的中间件将交换与其他可用通信接口有关的信息。每个设备可以维持可信设备列表,其中该列表包含关于其可信的设备的所有接口的信息。为了在设备发现或信息交换期间提高安全性,该设备可以使用标准安全机制,诸如加密,或基于密钥或基于证书的验证。
在一些实施例中,设备的第一连接可需要用户指定设备为可信设备。结果,中间件可形成可信设备列表。对于随后的连接,中间件可以在试图用其他设备进行任何上下文传递之前参考可信设备列表。通过参考可信设备列表,中间件可以确保仅可信设备交换应用程序上下文信息。为防止身份盗窃攻击,中间件可以交换的挑战要求和挑战响应消息,并且这些消息可包含身份验证措施,以确保仅可信设备交换应用程序上下文信息。附加数据传递安全性可以通过与所选择的传输介质相关联的链路层安全协议来提供。
跟随设备注册(操作306),设备可以执行接近度检测(操作308)。在一个实施例中,在两个设备被连接后,它们可使用连接介质以确定它们相互靠近。这两个设备还可确定它们是正在彼此移动还是远离。例如,蓝牙技术可以用于检测接近度的变化。中间件可以使用由接近文件(例如,由蓝牙4.0定义的)提供的蓝牙低功耗(BLE)执行蓝牙接近度检测。蓝牙接近文件要求蓝牙通用属性配置文件(GATT)的存在。或者,中间件可以基于蓝牙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器(RSSI)用蓝牙基本速率/增强数据速率(BR/EDR)检测设备的接近度。例如,当设备远离彼此时蓝牙RSSI将减小。中间件可确定对应于这两个设备的同时使用的最小通信质量阈值(例如,蓝牙RSSI值)。当中间件检测到RSSI值低于该通信质量阈值时,中间件可以推断用户正在将一个设备远离另一设备,并且触发应用程序上下文传递。蓝牙发射功率还可被用作通信质量阈值来确定接近度,无论是代替RSSI接近度检测还是除了RSSI接近度检测。
在一些实施例中,Wi-Fi可被用于检测接近度。例如,如果两个设备使用P2P Wi-Fi连接进行连接,则中间件可以使用P2P Wi-Fi确定设备的接近度。如果两个设备被连接到单个传统(即,非P2P)Wi-Fi接入点(AP),则中间件可以使用传统的Wi-Fi心跳包来确定接近度。另外,传统的Wi-Fi心跳包可用于传递RSSI信息。为了确定接近度,中间件可测量对于每个心跳包的往返时间(RTT),使得当一个设备移动远离另一设备时,连接的RTT将增加。中间件可确定对应于这两个设备的同时使用的最低通信质量阈值RTT值,低于其中间件可以确认设备已经分离,并发起上下文传递。另选地,接近度检测可以基于RTT和RSSI信息。另外,如果Wi-Fi模块能够提供窃听包的RSSI的信息,则窃听包RSSI可以被用来确定接近度。因为窃听包RSSI在两个设备之间直接提供信号强度测量,窃听包RSSI的使用可以改善接近度检测。在一个示例中,当用户移动到家庭Wi-Fi AP的范围内时,中间件可以检测使用设备发现程序的事件。在P2P Wi-Fi的情况下,中间件可以使用由P2P组所有者连续传输的信标帧检测接近度,并且可以使用该接近度检测触发上下文传递。
接近度检测(操作308)可以包括交换RSSI或连接心跳RTT信息330的设备。使用该RSSI或连接心跳RTT信息(操作330),静止设备302可以使用RSSI或RTT连续地检测移动设备304的接近度(操作332)。
如果静止设备302确定移动设备304远离静止设备302(操作334),则静止设备302可发起应用程序上下文传递(操作310)。该应用程序上下文传递(操作310)可以始于静止设备302请求所有本地主动应用程序的应用程序上下文(操作340)。然后静止设备302可以指示移动设备304以提示用户继续工作流(操作342)。如果用户确认的提示,以继续该工作流(操作344),则移动设备304可以发送消息来确认应用程序工作流(操作346)到静止设备302,并且设备可以交换应用程序工作流(操作348)。在应用程序工作流交换完成时(操作348),静止设备302可以应用电源保护措施和本地安全措施(操作350)。
图4提供用于设备注册的数据流400的示例性图示(诸如图3的设备注册操作306),诸如在静止设备302和移动设备304之间。设备注册可以由用户在静止设备302上的所有启用的接口启用设备发现(操作410)开始。跟随设备发现(操作410),用户可以选择设备以注册(操作412),并连接到所选择的设备(操作414),在静止设备302和移动设备304之间建立连接。一旦建立连接(操作416),静止设备302可以发送可信设备请求(操作420)到移动设备304。在接收到可信设备请求时(操作420),移动设备304可以提示用户将静止设备302添加到可信设备的列表。如果用户选择将静止设备302添加到可信设备的列表,则移动设备304可以将可信设备请求成功(操作424)的指示发送到静止设备302。在该可信设备成功时,该设备可以交换接口信息(操作430)并且交换安全信息(操作432)。一旦接口信息(操作430)和安全信息(操作432)已经被交换,静止设备302将移动设备304添加到可信设备的静止设备的列表(操作434),并且移动设备304将静止设备302添加到可信设备的移动设备的列表(操作436)。
图5提供用于检测和传递上下文(诸如可以结合图3所示的用于设备发现、接近度检测和上下文传递的数据流300来实现)的方法500的示例性流程图。一旦第一设备已被配置检测第二设备的接近度(操作510),第一设备开始确定第二设备是否远离第一设备(操作512)。如果第二设备不远离第一设备,则第一设备继续检测两个设备的接近度(操作510)。如果第二设备远离第一设备,则第一设备识别应用程序是否感知其上下文(操作520)。
为恢复在辅助设备上的应用程序,该应用程序可以支持上下文检测和传递。例如,用于在视频流网站诸如YouTube播放视频的上下文检测将需要第一次观看YouTube应用程序提供关于到用户已观看视频的时间;在上下文传递之后,移动设备可以从相同时间恢复视频。对于不支持观看时间的上下文检测的应用程序,YouTube视频可以从开始播放。使用该上下文检测,应用程序可以被归类为感知上下文的或不感知上下文的。在上下文传递的时候,中间件可以查询感知上下文的应用程序以积累相关的数据和控制信息,并且感知上下文的应用程序可将上下文信息返回到中间件。对于感知上下文的应用程序,传递的上下文将是精确的。对于不感知上下文的应用程序,中间件可以收集可用的相关数据以在其他设备中复制相同的上下文。例如,不感知上下文的浏览器应用程序可收集最新访问过的网页,发送该网页信息到另一设备,并且另一设备可以打开相同网页。
如果应用程序是不感知上下文的,则应用程序上下文信息被收集(操作522)。一旦上下文信息已经从感知上下文或不感知上下文的应用程序收集,第一设备确定上下文信息是否已经收集以用于所有主动应用程序(操作530)。如果上下文信息尚未收集以用于所有主动应用程序,则第一设备识别附加主动应用程序(操作532),并开始用于该应用程序的上下文感知的检测(操作520)。如果上下文信息尚未收集以用于所有主动应用程序,则第一设备选择通信介质并传递上下文信息到第二设备(操作540)。
在一些示例中,在中间件中提供的可配置参数无需用户提示启用无缝上下文传递经历,以自动反映有能力的设备中的所有或选定上下文。在其他示例中,一旦上下文信息已经被传递,用户可以被提示以确认上下文传递(操作542)。这种上下文传递提示在传递完成后发生,以确保当设备是在彼此的范围内时传递可以完成。如果用户确认上下文传递,则第二设备识别其是否具有与所传递的上下文信息兼容的应用程序(操作544)。如果第二设备具有与所传递的上下文信息兼容的应用程序,则第二设备反映上下文信息(操作546)。如果第二设备不具有与传递的上下文信息兼容的应用程序,则第二设备存储但不反映上下文信息(操作548)。在上下文信息已经被传递并存储或反映之后,该设备可以应用本地电源保护和本地安全措施(操作550)。
图6提供用于计算环境内的应用程序上下文传递操作600的方法的示例性图示,该操作实现来自图3和图4的数据流300、400的部分。在一些实施例中,应用程序上下文传递的一种或多种形式可以在计算环境内是可用的。
应用程序上下文传递操作可以先于在设备之间建立关系(操作602)。例如,建立关系的操作可以包括使用无线通信介质从静止设备到所有附近设备广播多播可信消息。用户可确认在移动设备上的可信消息,并且移动设备可以用可信确认消息响应该多播消息。在接收到可信确认消息时,该设备可以交换安全性信息,并且将彼此添加到可信设备的本地列表。
在一个示例中,静止设备可以预定周期性间隔将应用程序上下文传递到移动设备(或每个设备可以彼此交换应用程序上下文)(操作604)。每当两台设备都在无线通信范围内时这种传递发生,并且不需要由两个设备之间的通信触发。当移动设备被物理地移动至远离静止设备时,应用程序上下文的周期性传递将最小化应用程序上下文传递所必需的信息量。
当移动设备在可信设备的静止设备的列表上时,静止设备可以记录并分析接收到的信号强度指示器(RSSI)或往返时间(RTT)(操作606),以确定移动设备是否已移动超过确定阈值(或具有低于阈值的通信/链路质量测量)(操作608)。在一个示例中,当移动设备物理地远离静止设备时,RSSI可以指示信号强度的降低,或RTT可以指示往返通信延迟的增加。通过记录和分析该RSSI或RTT信息,静止设备可建立阈值RSSI或RTT值。阈值可以指示该移动设备正从静止设备远离,但该两个设备都仍然在使用相同的协议的彼此的无线通信范围内。在另一示例中,如果设备能够使用两个不同的协议进行通信,则阈值可以指示该移动设备已经移动至超过第一无线协议的范围,但仍是在第二无线协议的范围内。静止设备可以从移动设备连续地监测经由通信接收的RSSI或RTT信息(操作606)。静止设备可以使用RSSI或RTT信息以确定移动设备何时已经移动至超过阈值(操作608)。
在一个示例中,当静止设备确定移动设备已经移动至超出通信质量阈值时(操作608),静止设备可确定该应用程序上下文传递是否能够在当设备在无线通信范围内时完成。该确定可以基于,例如,多少信息已经通过周期性的应用程序上下文传递被传递,跨越通信质量阈值以及失去无线通信介质的无线连接、链路质量或速度之间的期望时间。操作然后可以进行以将应用程序上下文传递到移动设备(操作610)。如果应用程序上下文传递可以当设备在无线通信范围内时完成,则静止设备可以使用当前的无线通信介质传递应用程序上下文。如果应用程序上下文传递当设备在共同的无线通信介质范围内不能完成,则静止设备可使用备用无线通信介质传递应用程序上下文。如前面的示例所建议的,当移动设备移动超出蓝牙协议的范围时,该设备可以使用较长范围的Wi-Fi协议完成应用程序上下文信息传递。一旦应用程序上下文已经被传递,静止设备(或移动设备)可以应用本地安全措施,或者应用本地电源保护(操作612)。
如本文中所描述的,各种方法或技术或其某些方面或部分可以采取以有形介质实施的程序代码(即,指令)的形式,诸如闪速存储器、CD/DVD-ROM、硬盘驱动器、便携式存储设备,或者任何其他机器可读存储介质,其中当程序码被机器诸如计算机载入且执行时,该机器成为用于实践各种技术的装置。在可编程计算机上执行程序代码的情况下,计算设备可包括处理器、可由处理器阅读的存储介质(包括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存储器和/或存储元件)、至少一个输入设备,以及在至少一个输出设备。可以实现或利用在本文中描述的各种技术的一个或多个程序可使用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I)、可重用控件等的。这种程序可以以高级程序化或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实现以与计算机系统进行通信。然而,该程序可以以汇编或机器语言来实现,如果需要的话。在任何情况下,语言可以是编译的或解释的语言,并与硬件实现结合。
图7提供了移动设备700的示例性图示,诸如用户设备(UE)、移动站(MS)、移动无线设备、移动通信设备、平板电脑、手机听筒或其他类型的移动无线设备。移动设备700可以包括配置成与基站(BS)进行通信的一个或多个天线708、演进节点B(eNB),或其他类型的无线广域网(WWAN)接入点。移动设备可以配置成使用至少一个无线通信标准进行通信,包括3GPP LTE、WIMAX、高速分组接入(HSPA)、蓝牙和Wi-Fi。移动设备700可使用对于每个无线通信标准的分离的天线或对于多个无线通信标准的共享的天线进行通信。移动设备700可与无线局域网络(WLAN)、无线个人局域网(WPAN)和/或无线广域网(WWAN)通信。
图7还提供了麦克风720以及一个或多个扬声器712的图示,其可用于来自移动设备700的音频输入和输出。显示屏704可以是液晶显示(LCD)屏幕,或其他类型的显示屏幕,诸如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显示器。显示屏704可以被配置为触摸屏。触摸屏可使用电容式、电阻式或另一类型的触摸屏技术。应用程序处理器714和图形处理器718可以耦合到内部存储器716以提供处理并显示能力。非易失性存储器端口710还可以用于提供数据输入/输出选项给用户。非易失性存储器端口710还可以用于扩展移动设备700的存储能力。键盘706可以与移动设备700集成或无线地连接到移动设备700,以提供额外的用户输入。虚拟键盘还可以使用触摸屏被提供。
图8是示出本文所讨论的一个或多个方法可以运行时的示例性计算机系统及其的方框图。计算机系统800可以实施为计算设备104、移动设备106、移动设备700(来自图1和7),或本文描述或提及的任何其他计算平台。在另选的实施例中,机器操作作为独立的设备,或者可以被连接(例如,联网)到其他机器。在联网的部署中,机器可以在服务器-客户端网络环境中以任何服务器或客户机的能力操作,或它可以在对等(或分布式)网络环境中用作对等机。该机器可以是可便携或不可便携的个人计算机(PC)(例如,笔记本或上网本)、平板电脑、机顶盒(STB)、游戏控制台、个人数字助理(PDA)、移动电话或智能电话、网络应用、网络路由器、交换机或网桥,或者指定要由该机器采取的操作的能够执行指令(顺序的或其他方式)的任何机器。进一步地,虽然仅单个机器被示出,但是术语“机器”还应被理解包括机器的任何集合,其单独或联合地执行一组(或多组)指令以执行本文所讨论的任何一个或多个方法。
示例性计算机系统800包括处理器802(例如,中央处理单元(CPU)、图形处理单元(GPU)或两者)、主存储器804和静态存储器806,其经由互连808(例如,链路、总线等)与彼此通信。计算机系统800可以进一步包括视频显示单元810、字母数字输入设备812(例如,键盘),以及用户界面(UI)导航设备814(例如,鼠标)。在一个实施例中,视频显示单元810、输入设备812和UI导航设备814是触摸屏显示器。计算机系统800可另外包括存储设备816(例如,驱动单元)、信号生成设备818(例如,扬声器)、输出控制器832、电源管理控制器834,以及网络接口设备820(其可以包括或可操作地与一个或多个天线830、收发器或其他无线通信硬件进行通信),以及一个或多个传感器828,诸如GPS传感器、指南针、位置传感器、加速度计,或其他传感器。
存储设备816包括机器可读介质822,一组或多组数据结构和指令824(例如,软件)存储在其上,由本文所描述的方法或功能的任何一个或多个实施或利用。在其中由计算机系统800的执行期间,指令824还可完全或至少部分地驻留在主存储器804、静态存储器806和/或处理器802之内,主存储器804、静态存储器806和处理器802还构成机器可读介质。
虽然机器可读介质822在一个实施例中被示出为单一介质,但是术语“机器可读介质”可包括存储一个或多个指令824的单个介质或多个介质(例如,集中式或分布式数据库,和/或相关联的缓存和服务器)。术语“机器可读介质”还应被理解为包括任何有形介质,其能够存储、编码或携带用于由机器执行的指令并且使得机器执行本公开的任何一个或多个方法或者能够存储、编码或携带由这种指令利用的或与这种指令相关联的数据结构。术语“机器可读介质”应相应地被理解为包括,但不限于,固态存储器,以及光学和磁介质。机器可读介质的具体示例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举例来说其包括,半导体存储器设备(例如,电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和闪速存储器设备;磁盘,诸如内部硬盘和可移动盘;磁光盘;以及CD-ROM和DVD-ROM盘。
指令824还可以利用多个已知的传输协议(例如,HTTP)的任一项经由网络接口设备820使用传输介质通过通信网络826被发送或接收。通信网络的示例包括本地局域网络(LAN)、广域网(WAN)、互联网、移动电话网、普通老式电话(POTS)网络,以及无线数据网络(例如,Wi-Fi、3G和4G LTE/LTE-A或WiMAX网络)。术语“传输介质”应被理解为包括任何无形介质,其能够存储、编码或携带用于由机器执行的指令,并且包括数字或模拟通信信号或其他无形介质,以促进这种软件的通信。
其他适用的网络配置可以包括在当前所描述的通信网络的范围之内。虽然实施例参考本地局域无线网络配置和广域互联网连接提供,应当理解,还可使用任何数目的个人局域网、LAN和WAN,使用有线或无线传输介质的任意组合促进通信。
上面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以硬件、固件和软件的一个或组合来实现。实施例还可以实现为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设备上的指令,其可以由至少一个处理器读取和执行以执行本文所描述的操作。计算机可读存储设备可以包括用于以通过机器(例如,计算机)可读形式存储信息的任何非临时性机构。例如,计算机可读存储设备可以包括只读存储器(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M)、磁盘存储介质、光存储介质、闪速存储器设备,以及其他存储设备和介质。
应当理解,在本说明书中描述的功能单元或能力可被称为或标示为组件或模块,以便更具体地强调它们的实现独立。例如,组件或模块可被实现为硬件电路,其包括定制超大规模集成(VLSI)电路或门阵列、现成的半导体,诸如逻辑芯片、晶体管,或其他分立组件。组件或模块还可在可编程硬件设备中实现,诸如场可编程门阵列、可编程阵列逻辑、可编程逻辑设备等。组件或模块还可以在用于由各种类型的处理器执行的软件中实现。例如,可执行代码的识别的组件或模块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物理或逻辑的计算机指令,其可以,例如,被组织为对象、程序或功能。然而,所识别的组件或模块不必在物理上定位在一起,而是可以包含存储在不同位置的全异指令,其当逻辑上接合在一起时,包含组件或模块并实现对于组件或模块的规定目的。
实际上,可执行代码的组件或模块可以是单个指令或许多指令,并且甚至可以分布在若干不同的代码段上,在不同程序之间,以及若干存储设备。类似地,在本文中可操作数据可在组件或模块内被识别和示出,并且可以以任何合适的形式实施,并在任何合适类型的数据结构内被组织。可操作数据可被收集为单个数据集,或者可以分布在不同的位置,包括通过不同的存储设备,并且可以至少部分地仅存在为系统或网络上的电子信号。组件或模块可以是无源的或有源的,包括可操作来执行所需功能的代理。
目前描述的方法、系统和设备实施例的附加示例包括以下非限制性的配置。以下非限制性示例的每一个可以独立,或可以以与在下面或贯穿本公开提供的其他示例的任何一个或多个任何排列或组合被组合。
示例1包括由用于设备之间的应用程序上下文传递的方法的实施的主题,包括:确定在无线协议的无线通信范围内的通信质量阈值,当第二设备位于第一设备附近时,所述无线协议用于在所述第一设备和所述第二设备之间进行无线通信;在所述第一设备处接收经由所述无线协议进行的来自所述第二设备的通信;当从所述第二设备接收的所述通信低于所述通信质量阈值时,确定所述第二设备正在从所述第一设备的附近移除;以及响应于确定所述第二设备正在从所述第一设备的附近移除,使用无线通信将在所述第一设备上操作的软件应用程序的应用程序上下文从所述第一设备传递到所述第二设备。
在示例2中,示例1的主题可以选择性地包括所述应用程序上下文包括用于在所述第一设备上操作的因特网可访问应用中的内容的上下文信息,并且其中响应于确定所述应用程序上下文的传递完成,所述第二设备使用所述上下文信息在所述第二设备上访问因特网可访问应用程序中的所述内容。
在示例3中,示例1-2中的一个或任何组合的主题可以选择性地包括从所述第二设备接收的所述通信包括无线信号强度指示,并且其中确定所述第二设备是否正在从所述第一设备的附近移除包括将所述无线信号强度指示与所述通信质量阈值进行比较。
在示例4中,示例1-3中的一个或任何组合的主题可以选择性地包括无线信号强度指示,所述无线信号强度指示根据包括在从所述第二设备接收的所述通信中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RSSI)值来确定,所述无线通信根据来自IEEE 802.11标准族的标准或来自蓝牙标准族的标准进行。
在示例5中,示例1-4中的一个或任何组合的主题可以选择性地包括经由所述无线协议从所述第一设备将传递发送到所述第二设备以调用来自所述第二设备的所述通信的传递;其中所述无线信号强度指示使用所述第一设备和所述第二设备之间的通信的往返时间来确定;并且其中所述第一设备是位于固定位置的静止计算设备,并且其中所述第二设备是可便携到多个位置的移动计算设备。
在示例6中,示例1-5中的一个或任何组合的主题可以选择性地包括在经由所述无线协议进行所述第一设备和所述第二设备之间的所述无线通信之前,在所述第一设备和所述第二设备之间建立可信连接。
在示例7中,示例1-6中的一个或任何组合的主题可以选择性地包括建立可信连接,其通过:发送多播消息到所述第二设备;响应于所述多播消息,接收来自所述第二设备的单播消息,所述单播消息指示在第二设备处接收的关于所述第一设备是可信设备的用户确认;发送第一组安全信息到所述第二设备;接收来自所述第二设备的第二组安全信息;以及将所述第二设备添加到一个或多个可信设备的列表中而实现。
在示例8中,示例1-7中的一个或任何组合的主题可以选择性地包括经由网络接收用于所述第二设备的连接信息;以及独立于所述网络使用以所述连接信息建立的对等网络连接直接与所述第二设备通信。
在示例9中,示例1-8中的一个或任何组合的主题可以选择性地包括以周期性的时间间隔将应用程序上下文信息从在所述第一设备上操作的所述软件应用程序传递到所述第二设备。
在示例10中,示例1-9中的一个或任何组合的主题可以选择性地包括通过经由第二无线协议进行的无线通信执行所述应用程序上下文从所述第一设备向所述第二设备的传递,所述第二无线协议不同于所述无线协议。
在示例11中,示例1-10中的一个或任何组合的主题可以选择性地包括所述无线协议由来自蓝牙标准族的标准定义,并且其中所述第二无线协议由来自IEEE 802.11标准族的标准定义。
在示例12中,示例1-11中的一个或任何组合的主题可以选择性地包括响应于确定在所述第二设备移出所述无线协议的无线通信范围之前所述应用程序上下文的所述传递不能完成,使用所述第二无线协议传递所述应用程序上下文。
示例13可包括,或者可以选择性地与示例1-12中的一个或任何组合的主题组合以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天线;无线网络适配器,其可操作地耦合到天线,并且布置成使用第一无线通信介质使用天线与第二计算设备进行通信;以及应用程序上下文传递组件,其被可操作地连接到处理器和存储器,并且布置成:在用于与第二计算设备无线通信的无线通信范围内确定通信质量阈值,使用所述无线网络适配器经由所述第一无线通信介质进行所述无线通信;处理经由第一无线通信介质从第二计算设备接收的一个或多个无线通信;使用从第二计算设备接收的一个或多个无线通信,确定与所述第二计算设备进行的所述一个或多个无线通信的质量是否越过通信质量阈值;以及响应于确定与所述第二计算设备进行的所述一个或多个无线通信的质量越过通信质量阈值,经由所述无线网络适配器使用第二无线通信将软件应用程序的应用程序上下文在所述计算设备和所述第二计算设备之间传递。
在示例14中,示例13的主题可以选择性地包括无线网络适配器,其还布置成从第二计算设备接收无线信号强度指示,并且应用程序上下文传递组件还布置成使用无线信号强度指示确定一个或多个无线通信的质量是否越过通信质量阈值。
在示例15中,示例13-14中的一个或任何组合的主题可以选择性地包括应用程序上下文传递组件还布置成,响应于确定应用程序上下文的传递不能经由第一无线通信介质完成,通过第二无线通信介质传递应用程序上下文。
在示例16中,示例13-15中的一个或任何组合的主题可以选择性地包括计算设备是移动计算设备,其中确定与第二计算设备进行的一个或多个无线通信的质量是否越过通信质量阈值的操作包括确定一个或多个无线通信的质量是否超过通信质量阈值,使得应用程序上下文从移动计算设备传递到计算设备。
在示例17中,示例13-16中的一个或任何组合的主题可以选择性地包括第二计算设备是移动计算设备,其中确定与第二计算设备进行的一个或多个无线通信的质量是否越过通信质量阈值的操作包括确定一个或多个无线通信的质量低于通信质量阈值,使得应用程序上下文从计算设备传递到移动计算设备。
示例18可包括,或者可以选择性地与示例1-17中的一个或任何组合的主题组合以包括:无线网络适配器,其布置成根据无线网络协议与在固定位置的计算设备进行无线通信;以及应用程序上下文传递模块,其被可操作地连接到所述移动设备的处理器和存储器,并且布置成经由所述无线网络适配器从所述计算设备获得应用程序上下文,所述应用程序上下文传递模块配置成执行以下操作,包括:响应于所述计算设备已使用所述无线网络协议确定所述移动设备进入所述计算设备的通信范围,使用所述无线通信从所述计算设备接收所述应用程序上下文;以及确定所述移动设备是否具用于执行所述应用程序上下文的软件应用程序。
在示例19中,示例18的主题可以选择性地包括应用程序上下文传递模块还配置成执行以下操作,包括:响应于确定所述移动设备具有用于执行所述应用程序上下文的软件应用程序,提示用户开启软件应用程序,所述软件应用程序与所传递的应用程序上下文中的应用程序上下文信息相关联;以及响应于确定所述移动设备不具有用于执行所述应用程序上下文的软件应用程序,存储所述应用程序上下文信息。
在示例20中,示例18-19中的一个或任何组合的主题可以选择性地包括响应于确定所述移动设备不具有用于执行所述应用程序上下文的软件应用程序,所述应用程序上下文被保持在所述计算设备中。
在示例21中,示例18-20中的一个或任何组合的主题可以选择性地包括所述应用程序上下文传递模块还配置成执行以下操作,包括:响应于确定所述应用程序上下文信息到所述移动设备的传递的完成,在移动设备处应用本地安全措施;请求用户确认在所述移动设备处对所述应用程序上下文的显示;以及响应于用户确认对所述应用程序上下文的显示,在所述移动设备处开启与应用程序上下文相关联的应用程序。
实施例22可包括,或者可以选择性地与示例1-21中的一个或任何组合的主题组合以包括至少一种机器可读存储介质,包括响应于在计算设备上正被执行多个指令,所述多个指令使得所述计算设备:在无线协议的无线通信范围内确定通信质量阈值,当移动设备位于所述计算设备附近时,所述无线协议用于在处于固定位置处的所述计算设备和所述移动设备之间进行无线通信;在所述计算设备处,从所述移动设备接收经由所述无线协议进行的通信;当从所述移动设备接收的所述通信降低到低于所述通信质量阈值时,确定所述移动设备正从所述计算设备的附近移除;以及响应于确定所述移动设备正从所述计算设备的附近移除,将在所述计算设备上操作的软件应用程序的应用程序上下文从所述计算设备传递到所述移动设备。
在示例23中,示例22的主题可以选择性地包括机器可读存储介质还布置成:从所述移动设备接收无线信号强度指示,其中所述无线信号强度指示根据包括在从所述移动设备接收的所述通信中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RSSI)值来确定,并且其中从所述移动设备接收的所述通信根据来自IEEE 802.11标准族的标准或来自蓝牙标准族的标准被提供;以及通过将所述无线信号强度指示与所述通信质量阈值进行比较,确定所述移动设备是否正从所述计算设备的附近移除。

Claims (23)

1.一种移动设备,包括:
无线网络适配器,其布置成根据无线网络协议与在固定位置的计算设备进行无线通信;以及
应用程序上下文传递模块,其被可操作地连接到所述移动设备的处理器和存储器,并且布置成经由所述无线网络适配器从所述计算设备获得应用程序上下文,所述应用程序上下文传递模块配置成执行以下操作,包括:
响应于所述计算设备已使用所述无线网络协议确定所述移动设备进入所述计算设备的通信范围,使用所述无线通信从所述计算设备接收所述应用程序上下文;以及
确定所述移动设备是否具用于执行所述应用程序上下文的软件应用程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设备,所述应用程序上下文传递模块还配置成执行以下操作,包括:
响应于确定所述移动设备具有用于执行所述应用程序上下文的软件应用程序,提示用户开启软件应用程序,所述软件应用程序与所传递的应用程序上下文中的应用程序上下文信息相关联;以及
响应于确定所述移动设备不具有用于执行所述应用程序上下文的软件应用程序,存储所述应用程序上下文信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设备,响应于确定所述移动设备不具有用于执行所述应用程序上下文的软件应用程序,所述应用程序上下文被保持在所述计算设备中。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设备,所述应用程序上下文传递模块还配置成执行以下操作,包括:
响应于确定所述应用程序上下文信息到所述移动设备的传递的完成,在移动设备处应用本地安全措施;
请求用户确认在所述移动设备处对所述应用程序上下文的显示;以及
响应于用户确认对所述应用程序上下文的显示,在所述移动设备处开启与应用程序上下文相关联的应用程序。
5.一种用于设备之间的应用程序上下文传递的方法,包括:
确定在无线协议的无线通信范围内的通信质量阈值,当第二设备位于第一设备附近时,所述无线协议用于在所述第一设备和所述第二设备之间进行无线通信;
在所述第一设备处接收经由所述无线协议进行的来自所述第二设备的通信;
当从所述第二设备接收的所述通信低于所述通信质量阈值时,确定所述第二设备正在从所述第一设备的附近移除;以及
响应于确定所述第二设备正在从所述第一设备的附近移除,使用无线通信将在所述第一设备上操作的软件应用程序的应用程序上下文从所述第一设备传递到所述第二设备。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应用程序上下文包括用于在所述第一设备上操作的因特网可访问应用中的内容的上下文信息,并且其中响应于确定所述应用程序上下文的传递完成,所述第二设备使用所述上下文信息在所述第二设备上访问因特网可访问应用程序中的所述内容。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中从所述第二设备接收的所述通信包括无线信号强度指示,并且其中确定所述第二设备是否正在从所述第一设备的附近移除包括将所述无线信号强度指示与所述通信质量阈值进行比较。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无线信号强度指示根据包括在从所述第二设备接收的所述通信中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RSSI)值来确定,所述无线通信根据来自IEEE 802.11标准族的标准或来自蓝牙标准族的标准进行。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还包括:
经由所述无线协议从所述第一设备将传递发送到所述第二设备以调用来自所述第二设备的所述通信的传递;
其中所述无线信号强度指示使用所述第一设备和所述第二设备之间的通信的往返时间来确定;并且
其中所述第一设备是位于固定位置的静止计算设备,并且其中所述第二设备是可便携到多个位置的移动计算设备。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还包括:
在经由所述无线协议进行所述第一设备和所述第二设备之间的所述无线通信之前,在所述第一设备和所述第二设备之间建立可信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中建立所述可信连接包括:
发送多播消息到所述第二设备;
响应于所述多播消息,接收来自所述第二设备的单播消息,所述单播消息指示在第二设备处接收的关于所述第一设备是可信设备的用户确认;
发送第一组安全信息到所述第二设备;
接收来自所述第二设备的第二组安全信息;以及
将所述第二设备添加到一个或多个可信设备的列表中。
12.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还包括:
经由网络接收用于所述第二设备的连接信息;以及
独立于所述网络使用以所述连接信息建立的对等网络连接直接与所述第二设备通信。
13.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还包括:
以周期性的时间间隔将应用程序上下文信息从在所述第一设备上操作的所述软件应用程序传递到所述第二设备。
14.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中通过经由第二无线协议进行的无线通信执行所述应用程序上下文从所述第一设备向所述第二设备的传递,所述第二无线协议不同于所述无线协议。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无线协议由来自蓝牙标准族的标准定义,并且其中所述第二无线协议由来自IEEE 802.11标准族的标准定义。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中响应于确定在所述第二设备移出所述无线协议的无线通信范围之前所述应用程序上下文的所述传递不能完成,使用所述第二无线协议传递所述应用程序上下文。
17.一种计算设备,包括:
处理器;
存储器;
天线;
无线网络适配器,其可操作地连接到所述天线,并且布置成使用采用第一无线通信介质的所述天线与第二计算设备进行通信;以及
应用程序上下文传递组件,其可操作地连接到所述处理器和存储器,并且布置成:
在用于与所述第二计算设备无线通信的无线通信范围内,确定通信质量阈值,使用所述无线网络适配器经由所述第一无线通信介质进行所述无线通信;
处理经由所述第一无线通信介质从所述第二计算设备接收的一个或多个无线通信;
使用从所述第二计算设备接收的所述一个或多个无线通信,确定与所述第二计算设备进行的所述一个或多个无线通信的质量是否越过通信质量阈值;以及
响应于确定与所述第二计算设备进行的所述一个或多个无线通信的质量越过通信质量阈值,经由所述无线网络适配器使用第二无线通信将软件应用程序的应用程序上下文在所述计算设备和所述第二计算设备之间传递。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计算设备,所述无线网络适配器还布置成从所述第二计算设备接收无线信号强度指示,并且所述应用程序上下文传递组件还布置成使用所述无线信号强度指示确定所述一个或多个无线通信的质量是否越过所述通信质量阈值。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计算设备,所述应用程序上下文传递组件还布置成,响应于确定所述应用程序上下文的传递不能经由所述第一无线通信介质完成,通过第二无线通信介质传递所述应用程序上下文。
20.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计算设备,其中所述计算设备是移动计算设备,其中确定与所述第二计算设备进行的所述一个或多个无线通信的质量是否越过所述通信质量阈值的操作包括确定所述一个或多个无线通信的质量是否超过所述通信质量阈值,使得所述应用程序上下文从所述移动计算设备传递到所述计算设备。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计算设备,其中所述第二计算设备是移动计算设备,其中确定与所述第二计算设备进行的所述一个或多个无线通信的质量是否越过所述通信质量阈值的操作包括确定所述一个或多个无线通信的质量低于所述通信质量阈值,使得所述应用程序上下文从所述计算设备传递到所述移动计算设备。
22.至少一种机器可读存储介质,包括响应于在计算设备上正被执行多个指令,所述多个指令使得所述计算设备:
在无线协议的无线通信范围内确定通信质量阈值,当移动设备位于所述计算设备附近时,所述无线协议用于在处于固定位置处的所述计算设备和所述移动设备之间进行无线通信;
在所述计算设备处,从所述移动设备接收经由所述无线协议进行的通信;
当从所述移动设备接收的所述通信降低到低于所述通信质量阈值时,确定所述移动设备正从所述计算设备的附近移除;以及
响应于确定所述移动设备正从所述计算设备的附近移除,将在所述计算设备上操作的软件应用程序的应用程序上下文从所述计算设备传递到所述移动设备。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机器可读存储介质,所述机器可读存储介质还布置成:
从所述移动设备接收无线信号强度指示,其中所述无线信号强度指示根据包括在从所述移动设备接收的所述通信中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RSSI)值来确定,并且其中从所述移动设备接收的所述通信根据来自IEEE 802.11标准族的标准或来自蓝牙标准族的标准被提供;以及
通过将所述无线信号强度指示与所述通信质量阈值进行比较,确定所述移动设备是否正从所述计算设备的附近移除。
CN201380054037.6A 2012-11-16 2013-06-07 跨越多个设备共享的自动无缝上下文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78222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3/679,261 2012-11-16
US13/679,261 US8880051B2 (en) 2012-11-16 2012-11-16 Automatic seamless context sharing across multiple devices
PCT/US2013/044669 WO2014077900A1 (en) 2012-11-16 2013-06-07 Automatic seamless context sharing across multiple devices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782220A true CN104782220A (zh) 2015-07-15
CN104782220B CN104782220B (zh) 2019-03-19

Family

ID=507283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54037.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782220B (zh) 2012-11-16 2013-06-07 跨越多个设备共享的自动无缝上下文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3) US8880051B2 (zh)
EP (1) EP2921029A4 (zh)
CN (1) CN104782220B (zh)
WO (1) WO2014077900A1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219987B2 (en) 2012-11-16 2015-12-22 Intel Corporation Automatic seamless context sharing across multiple devices
CN108260184A (zh) * 2016-12-28 2018-07-06 上海掌门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执行WiFi模式任务的方法与设备
CN108702583A (zh) * 2015-12-23 2018-10-23 英特尔公司 上下文驱动连接协议
CN111758283A (zh) * 2017-12-29 2020-10-09 卢森堡科学技术研究院 用于确定无线联网设备的相对邻近度的方法
CN114374513A (zh) * 2016-12-21 2022-04-19 英特尔公司 范围受约束的设备配置
WO2022247693A1 (zh) * 2021-05-27 2022-12-0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任务迁移的系统及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519772B2 (en) 2008-11-26 2016-12-13 Free Stream Media Corp. Relevancy improvement through targeting of information based on data gathered from a networked device associated with a security sandbox of a client device
US10334324B2 (en) 2008-11-26 2019-06-25 Free Stream Media Corp. Relevant advertisement generation based on a user operating a client device communicatively coupled with a networked media device
US9986279B2 (en) 2008-11-26 2018-05-29 Free Stream Media Corp. Discovery, access control, and communication with networked services
US8180891B1 (en) 2008-11-26 2012-05-15 Free Stream Media Corp. Discovery, access control, and communication with networked services from within a security sandbox
US10977693B2 (en) 2008-11-26 2021-04-13 Free Stream Media Corp. Association of content identifier of audio-visual data with additional data through capture infrastructure
US10567823B2 (en) 2008-11-26 2020-02-18 Free Stream Media Corp. Relevant advertisement generation based on a user operating a client device communicatively coupled with a networked media device
US10631068B2 (en) 2008-11-26 2020-04-21 Free Stream Media Corp. Content exposure attribution based on renderings of related content across multiple devices
US9154942B2 (en) 2008-11-26 2015-10-06 Free Stream Media Corp. Zero configuration communication between a browser and a networked media device
US10880340B2 (en) 2008-11-26 2020-12-29 Free Stream Media Corp. Relevancy improvement through targeting of information based on data gathered from a networked device associated with a security sandbox of a client device
US10419541B2 (en) 2008-11-26 2019-09-17 Free Stream Media Corp. Remotely control devices over a network without authentication or registration
US9961388B2 (en) 2008-11-26 2018-05-01 David Harrison Exposure of public internet protocol addresses in an advertising exchange server to improve relevancy of advertisements
KR101867089B1 (ko) 2011-09-14 2018-06-1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레거시 와이파이와 와이파이 p2p의 동시 사용 방법
CN105144810A (zh) * 2013-01-31 2015-12-09 惠普发展公司,有限责任合伙企业 链接装置之间的媒体访问
US9311041B2 (en) * 2013-02-22 2016-04-12 Blackberry Limited Device, system and method for generating data
US9344868B2 (en) * 2013-02-25 2016-05-17 Here Global B.V.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extual content and service forwarding for mobile devices
US9294903B2 (en) * 2013-04-04 2016-03-22 Nokia Technologies Oy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facilitating handover utilizing a predefined attribute protocol
US10243786B2 (en) * 2013-05-20 2019-03-26 Citrix Systems, Inc. Proximity and context aware mobile workspaces in enterprise systems
US9161328B2 (en) * 2013-05-24 2015-10-13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utomatic and wireless sharing of location information between a location-aware device and a location-unaware device
US9124564B2 (en) * 2013-08-22 2015-09-01 Cisco Technology, Inc. Context awareness during first negotiation of secure key exchange
US9716991B2 (en) * 2013-09-09 2017-07-25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Computing system with detection mechanism and method of operation thereof
US9736294B2 (en) * 2013-10-07 2017-08-15 Nokia Technologies Oy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coordinated operation of multiple mobile communication devices
US10148749B2 (en) * 2014-02-04 2018-12-04 Dell Products L.P. Local connection and sharing system
US9529510B2 (en) * 2014-03-07 2016-12-27 Here Global B.V. Determination of share video information
US10341717B2 (en) * 2014-03-31 2019-07-02 Verizon Patent And Licensing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facilitating access to content associated with a media content session based on a location of a user
KR20150128346A (ko) * 2014-05-09 2015-11-1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전자장치에서 자동 링크 변경 방법 및 장치
KR102397285B1 (ko) * 2014-07-31 2022-05-1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블루투스 통신을 지원하는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전자기기를 제어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US20160036923A1 (en) * 2014-08-03 2016-02-04 Microsoft Corporation Efficient Migration of Application State Information
US20160073249A1 (en) * 2014-09-05 2016-03-10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 and method for discovering a wireless device
US10248279B2 (en) 2014-09-17 2019-04-02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Task completion across devices using a shared work space
US9408060B2 (en) * 2014-10-14 2016-08-02 Radius Networks Inc. Interleaving multiple bluetooth low energy advertisements
CN106796570B (zh) * 2014-10-27 2020-10-09 索尼公司 信息处理设备、信息处理方法和计算机程序
US10223093B2 (en) 2014-12-12 2019-03-05 Pcms Holdings,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context-based control over access to personal data
US20160192151A1 (en) * 2014-12-31 2016-06-30 Qualcomm Incorporated Mobile device tracking with peer-to-peer mobile device network
JP2018512763A (ja) * 2015-02-26 2018-05-17 クアルコム,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ワイヤレス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プロキシベースの測距
US9338638B1 (en) * 2015-05-26 2016-05-10 Nokia Technologies Oy Method, apparatus,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for wireless device and service discovery
US10574298B2 (en) 2015-06-23 2020-02-25 The Trustees Of Dartmouth College Apparatus for securely configuring a target device and associated methods
EP3341899A1 (en) * 2015-08-28 2018-07-04 PCMS Holdings,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activating user contexts according to online service use
KR102371683B1 (ko) 2015-09-23 2022-03-0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컨텐츠 공유 방법 및 이를 지원하는 전자 장치
US10039145B2 (en) * 2015-11-19 2018-07-31 Nike, Inc. System,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indicator (RSSI) based authentication
US10123077B2 (en) 2016-01-20 2018-11-06 Google Llc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controlling media display in a smart media display environment
KR20170108617A (ko) * 2016-03-18 2017-09-2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을 제공하는 전자 장치 및 이의 무선 통신 제공 방법
US10750355B2 (en) 2016-03-23 2020-08-18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system for managing session across multiple electronic devices in network system
US9949302B2 (en) * 2016-03-24 2018-04-17 Google Llc Automatic wireless communication protocol toggling
US10057776B2 (en) * 2016-03-31 2018-08-21 Fortinet, Inc. Containing internet of things (IOT) analytics poisoning on wireless local access networks (WLANs)
US10313404B2 (en) 2016-06-30 2019-06-04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Sharing user context and preferences
US10015302B2 (en) 2016-09-22 2018-07-03 Qualcomm Incorporated Discovery of and communication with trusted devices
US11151856B2 (en) * 2016-11-29 2021-10-19 Jerry M. Miniard Distributed security system using position tracking
US10754685B2 (en) 2017-03-03 2020-08-25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Cross-device task registration and resumption
US10958966B2 (en) 2017-03-31 2021-03-23 Gracenote, Inc. Synchronizing streaming media content across devices
US10390070B2 (en) * 2017-03-31 2019-08-20 Intel Corporation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adaptive video transmission based on channel capacity
US10901753B2 (en) 2017-04-03 2021-01-26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Applications start based on target distances
US10187919B2 (en) 2017-05-22 2019-01-22 Apple Inc. Proximity pairing based on signal strength
US10433230B2 (en) * 2017-12-12 2019-10-01 Cassia Networks Inc. Methods, devices, and systems for supporting wireless roaming
US10893093B2 (en) 2018-01-18 2021-01-12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Translating a user's working context from one operating system and associated applications to a different operating system and associated applications
US10375432B1 (en) 2018-06-05 2019-08-06 Rovi Guides,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seamlessly connecting devices based on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users of the respective devices
US10412434B1 (en) 2018-06-05 2019-09-10 Rovi Guides,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seamlessly connecting to a user's device to share and display a relevant media asset
US10891669B2 (en) * 2018-12-19 2021-01-12 UVNV, Inc. Virtual sales assistant kiosk
US11489959B2 (en) 2020-12-31 2022-11-01 Dell Products L.P. Multi-device control transfer using Bluetooth LE ranging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397061B1 (en) * 2000-06-24 2002-05-28 Motorola,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to reprioritize data transfer in a short range Ad Hoc network
CN101288268A (zh) * 2005-10-11 2008-10-15 诺基亚公司 通过读取标记来激活离线网页
WO2010116042A1 (en) * 2009-04-09 2010-10-14 Valtion Teknillinen Tutkimuskeskus Short-range communication-enabled mobile device, method and related server arrangement
US20120284256A1 (en) * 2011-05-06 2012-11-08 Microsoft Corporation Location-aware application searching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076255B2 (en) * 2000-04-05 2006-07-11 Microsoft Corporation Context-aware and location-aware cellular phones and methods
WO2005094109A1 (en) * 2004-03-18 2005-10-06 Nokia Corporation Position-based context awareness for mobile terminal device
US7941167B2 (en) * 2005-03-31 2011-05-10 Microsoft Corporation Mobile device synchronization based on proximity to a data source
US8682960B2 (en) * 2008-03-14 2014-03-25 Nokia Corporation Methods, apparatuses,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s for providing filtered services and content based on user context
US8223032B2 (en) * 2009-07-14 2012-07-17 Schneider Electric USA, Inc. Monitoring system supporting proximity based actions
US8750850B2 (en) * 2010-01-18 2014-06-10 Qualcomm Incorporated Context-aware mobile incorporating presence of other mobiles into context
US8751743B2 (en) 2010-03-15 2014-06-10 Howard University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ntext-aware mobile data management
WO2012080765A1 (en) * 2010-12-16 2012-06-21 Sony Ericsson Mobile Communications Ab A system and method for establishing a communication session between context aware portable communication devices
US8509483B2 (en) * 2011-01-31 2013-08-13 Qualcomm Incorporated Context aware augmentation interactions
US8830909B1 (en) * 2012-02-22 2014-09-09 Google Inc. Methods and systems to determine user relationships, events and spaces using wireless fingerprints
US20140090033A1 (en) * 2012-09-21 2014-03-27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Context Aware Content Distribution
US8880051B2 (en) 2012-11-16 2014-11-04 Intel Corporation Automatic seamless context sharing across multiple devices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397061B1 (en) * 2000-06-24 2002-05-28 Motorola,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to reprioritize data transfer in a short range Ad Hoc network
CN101288268A (zh) * 2005-10-11 2008-10-15 诺基亚公司 通过读取标记来激活离线网页
WO2010116042A1 (en) * 2009-04-09 2010-10-14 Valtion Teknillinen Tutkimuskeskus Short-range communication-enabled mobile device, method and related server arrangement
US20120284256A1 (en) * 2011-05-06 2012-11-08 Microsoft Corporation Location-aware application searching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219987B2 (en) 2012-11-16 2015-12-22 Intel Corporation Automatic seamless context sharing across multiple devices
US10021556B2 (en) 2012-11-16 2018-07-10 Intel Corporation Automatic seamless context sharing across multiple devices
CN108702583A (zh) * 2015-12-23 2018-10-23 英特尔公司 上下文驱动连接协议
CN114374513A (zh) * 2016-12-21 2022-04-19 英特尔公司 范围受约束的设备配置
CN108260184A (zh) * 2016-12-28 2018-07-06 上海掌门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执行WiFi模式任务的方法与设备
CN108260184B (zh) * 2016-12-28 2021-05-07 上海掌门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执行WiFi模式任务的方法与设备
CN111758283A (zh) * 2017-12-29 2020-10-09 卢森堡科学技术研究院 用于确定无线联网设备的相对邻近度的方法
CN111758283B (zh) * 2017-12-29 2023-08-01 卢森堡科学技术研究院 用于确定无线联网设备的相对邻近度的方法
WO2022247693A1 (zh) * 2021-05-27 2022-12-0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任务迁移的系统及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60192173A1 (en) 2016-06-30
US20150172866A1 (en) 2015-06-18
EP2921029A1 (en) 2015-09-23
US8880051B2 (en) 2014-11-04
US9219987B2 (en) 2015-12-22
EP2921029A4 (en) 2016-10-26
WO2014077900A1 (en) 2014-05-22
CN104782220B (zh) 2019-03-19
US20140141714A1 (en) 2014-05-22
US10021556B2 (en) 2018-07-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782220A (zh) 跨越多个设备共享的自动无缝上下文
US9596603B2 (en) Distributed bulk onboarding process
EP3047616B1 (en) A user interactive application enabled gateway
EP2716108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haring connectivity settings via social networks
KR102552789B1 (ko) 사물 인터넷(iot)네트워크에서 이벤트 사전을 자동으로 생성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CN104854596B (zh) 向与用户账户相关联的设备提供网络接入
KR102150659B1 (ko) 위치 정보에 기반한 디바이스 검색 방법 및 장치
CN105474677B (zh) 安全管理的位置和跟踪服务访问
JP6622716B2 (ja) ユーザプリファレンスまたはデバイス構成を設定するための方法および装置
US9191975B2 (en) Identification-assisted wireless network connections
US8948728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using a cellular network to facilitate access by a mobile device to a local wireless access point
TWI488537B (zh) 連接無線網路基地台的設定方法與電子裝置
JP2014507850A (ja) 動的無線ネットワーク検出システム、方法及び装置
KR20160127747A (ko) 키 교환 암호화된 채널에서 위반을 검출하기 위한 최종-사용자 연합된 로그인의 이용
WO2014161266A1 (zh) 应用软件的传输方法、终端及系统
KR20160138170A (ko) 근접도 기반의 피어-투-피어 모바일 컴퓨팅에 대한 애플리케이션들의 사용자 경험을 향상시키기 위한 시스템 및 방법
JP5975955B2 (ja) ゲートウェイ装置におけるデバイス装置の設定方法、デバイス装置設定システム及びデバイス装置設定プログラム
KR20140112904A (ko) 모바일 액세스 포인트를 통한 외부 데이터 네트워크 사용 제어 방법 및 디바이스
JP2013223034A (ja) 通信装置、通信装置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
KR101361760B1 (ko) Rf id 기능을 구비한 사용자 기기의 p2p 서비스 이용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사용자 기기
JP6399578B2 (ja) 無線lan中継装置、通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CN105122723B (zh) 用于管理设备的方法及装置
KR101445121B1 (ko) M2m 서비스 시스템 및 이에 적용되는 통신 방법
Lee et al. An Overview and Experiment on Wi-Fi Direct Connection Behaviour with Network Analysing Tool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EXSB Decision made by sipo to initiate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319

Termination date: 2021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