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741049B - 微球制造装置 - Google Patents

微球制造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741049B
CN104741049B CN201310756389.8A CN201310756389A CN104741049B CN 104741049 B CN104741049 B CN 104741049B CN 201310756389 A CN201310756389 A CN 201310756389A CN 104741049 B CN104741049 B CN 10474104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uid channel
tubule
substrate
export
in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756389.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741049A (zh
Inventor
洪正翰
林英杰
王福山
陈明源
陈再发
林彧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etal Industrie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entre
Original Assignee
Metal Industrie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entr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etal Industrie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entre filed Critical Metal Industrie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entre
Priority to CN201310756389.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741049B/zh
Publication of CN1047410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4104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74104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4104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anufacturing Of Micro-Capsules (AREA)

Abstract

一种微球制造装置包含:基板及基板内的第一微流道、第二微流道、第一混合微流道及第三微流道。第一微流道包含前后相连接的前引微流道与嵌附在基板内的一长细管的管内空间,长细管尾端具有一细管出口端,第一微流道设置在前引微流道的第一注入口;二第二微流道分别具有第二注入口,且第二微流道分别由第一微流道的左右二侧连通第一微流道的细管出口端而形成三方汇合的形态;第一混合微流道连接于细管出口端与二第二微流道汇合处,第一混合微流道具有出口端;第三微流道连通第一混合微流道的一侧,其具有一第三注入口。

Description

微球制造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微球制造装置,特别涉及一种应用流道中嵌设长细针管,以达成均一直径微米级中空或实心微球粒径的微球制造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一般业界都是以乳化法、溶胶凝胶法…等传统方法去制作实心微球。其制造微球是利用机械式搅拌的方法,在均匀搅拌过程中自然形成微球。其缺点:微球尺寸范围过广,需筛选才可得到固定尺寸范围的微球。非规格内的球体也等同废料。反应效率不佳、制作过程冗长。
近年来,微流控制技术发展迅速,它开启另一个崭新的技术平台,即液滴控制和粒径可控的微球技技术。微流道控制技术其优点为可控性佳、反应效率高、工艺时间短,操作简单及可批次生产、放大规模微小工厂等优点。
如中国台湾专利第I301422号「载体微球之预固化方法及装置」发明专利所述,请参照图1A所示,该装置是用于制作一球状载体,其中该现有的载体微球的预固化装置10设置有一Y型分岔流道11、一固化剂注入孔12、一材料溶液注入孔13及一十字型微流道14,该Y型分岔流道11与该十字型微流道14连接,其中该Y型分岔流道11的分流道与该固化剂注入孔12连通,该固化剂注入孔12可注入一固化剂溶液,及该Y型分岔流道11的另一分流道与该材料溶液注入孔13连通,供一材料溶液注入,该固化剂与该材料溶液于第三端形成一预固化混合溶液,且该第三端与该十字型微流道14连通;此外,一油相溶液由该十字型微流道14的其中二端注入,利用该油相溶液注入该十字型微流道14的剪应力使流入该十字型微流道14的该预固化混合溶液形成各自分离的乳胶晶球,最终形成一载体微球。
如中国台湾专利I384999号「载体的制作方法及其装置」,其载体的制作装置是包含一基板15,该基板15上是设有一第一混合流道16、一材料溶液注入孔17a、一稀释液注入孔17b、一固化剂溶液注入孔17c、一第二混合流道18及至少一或二调控液体注入孔19。
被动法微流道(台阶式微流道结构、交叉结构微流道结构)操控其原理是通过对流体微流道形状的独特设计以及对流体参数(流速、黏度)的控制,利用流体中的剪切力、粘力和表面张力的相互作用,使分散相流体在微流道局部产生速度梯度,从而进行剪切,融合生成微液滴,产生的微液滴均匀地分布在互不相溶的连续相液体中。
目前利用微流道技术是以油包水原理制作中空微球,后续是经过锻烧处理,才会的到中空微球。
目前利用微流道技术无法打入可用气体,因此有些中空微球无法制作,例如各大医院都在使用的超声波显影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微球制造装置,是用于制成中空微球或实心微球的载体装置。
本发明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易于改变微流道的设计微球制造装置。
为达成上述提供微球制造装置的目的,本发明的微球制造装置包含:一基板、一第一微流道、二第二微流道、一第一混合微流道以及至少一第三微流道。第一微流道设置于该基板内,其包含前后相连接的一前引微流道与嵌附在该基板内的一长细管的管内微流道空间,该长细管的尾端具有一细管出口端,该第一微流道包括设置在该前引微流道并与该基板外界空间连通的一第一注入口;二第二微流道,是设置于该基板内,其分别具有一与该基板外界空间连通的第二注入口,且该第二微流道分别由该第一微流道的左右二侧连通该第一微流道的该细管出口端而形成三方汇合形态;一第一混合微流道,是设置于该基板内,连接于该细管出口端与该二第二微流道汇合处并延续该第一微流道的流向,该第一混合微流道具有与该基板外界空间连通的一出口端;至少一第三微流道,是设置于该基板内,其具有一与该基板外界空间连通的第三注入口,且该第三微流道由该第一混合微流道的该出口端的前侧连通该第一混合微流道。
在一实施例中,该细管出口端的管内区域形成一空间渐缩的锥状结构。
在一实施例中,该些第二微流道与该第一微流道连通的三方汇合区域形成有一空间渐缩的锥状结构。
为达成前述的的目的,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手段包含下列:
在一实施例中,每个该第二微流道呈L型,而该些第二微流道的该L型的其中一段是邻靠于该长细管的管身。
在一实施例中,该第三微流道为一对,并分别由该第一混合微流道的左右二侧连通该第一混合微流道。该对第三微流道与该第一混合微流道可呈十字型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该第一混合微流道呈L型且该第三微流道是连接该第一混合微流道的L型转角,并与该第一混合微流道的L型后段呈一直线。
在一实施例中,该细管出口端具有多孔开口。
为达成上述提供易调整粒径大小的微球制造装置的目的,本发明的易调整粒径大小的微球制造装置包含:一基板,在其内设置一通道,该通道并以一螺孔与该基板外界相通,该通道与该螺孔的衔接部形成一锥面;一第一微流道,其是为由该螺孔伸入该锥面的一长细管的管内空间,该长细管的头端形成一第一注入口,该长细管的尾端具有一细管出口端;一套筒,是套于该长细管与该通道之间,并抵止于该锥面;一螺丝,其具有一中心通孔,该螺丝以该中心通孔套入该长细管后螺固于该螺孔,以固定该长细管于该通道中央;二第二微流道,是设置于该基板内,其分别具有一与该基板外界空间连通的第二注入口,且该第二微流道分别由该第一微流道的左右二侧连通该第一微流道的该细管出口端而形成三方汇合形态;一第一混合微流道,是设置于该基板内,连接于该细管出口端与该二第二微流道汇合处并延续该第一微流道的流向,该第一混合微流道具有与该基板外界空间连通的一出口端;至少一第三微流道,是设置于该基板内,其具有一与该基板外界空间连通的第三注入口,且该第三微流道由该第一混合微流道的该出口端的前侧连通该第三微流道。
在一实施例中,该第三微流道为一对,并分别由该第一混合微流道的左右二侧连通该第一混合微流道。
在一实施例中,该细管出口端的管内区域形成一空间渐缩的锥状结构。
在一实施例中,该长细管的该细管出口端为一弹性材质,该细管出口端的锥状结构区域的外表面形成一尖嘴,该尖嘴的外表面抵靠于该基板的锥面与该通道的交界面。
在一实施例中,该长细管更进一步延伸至该通道内。
在一实施例中,该细管出口端的针孔(注入孔)为一个或多个。
在一实施例中,该些第二微流道与该第一微流道连通的三方汇合区域形成有一空间渐缩的锥状结构。
在一实施例中,每个该第二微流道呈L型,而该些第二微流道的该L型的其中一段是邻靠于该长细管的管身。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特点包含有:本发明结构设计精巧,操作简单,成本低且可控性佳、反应效率高、工艺时间短,操作简单及可批次生产、放大规模,微小工厂生产等优点。本发明可直接打入空气,减少后续处理工艺(锻烧过程)。本发明预期将能改善传统乳化工艺的粒径分布不均、工艺时间长、废料多等缺点,达成均一直径微米级中空微球粒径。本发明反应物保留时间少、重复性好,达到高安全性能等优势,有助于降低对于环境所造成的污染。本发明的易于改变微流道的设计(如应用更换不同管径大小的长细管或以螺丝调整长细管的细管出口端直径大小)可以原设备调整出不同颗粒大小的微米中空/实心微球。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附图说明
图1A为现有技术的实心微球的制作装置的流道示意图;
图1B为另一现有技术的载体的制作装置的立体外观图;
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微球制造装置的流道俯视图;
图3A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微球制造装置的流道俯视图;
图3B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多针孔式微球制造装置的流道俯视图;
图4A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微球制造装置的基板载体的前视分解示意图;
图4B为图4A的前视组合示意图;
图5A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微球制造装置的基板载体的前视分解示意图;
图5B为图5A的前视组合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易更换长细管的微球制造装置一实施例的流道俯视图;
图7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第一混合微流道与第三微流道俯视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的更换不同管径的长细管实施例的流道俯视图;
图9为本发明的一可调整细管出口端针孔孔径的微球制造装置实施例的流道俯视图;
图10为图9的调整长细管的细管出口端针孔孔径示意图;
图11A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微球制造装置的基板载体的前视分解示意图;
图11B为图11A的组合图;
图12A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微球制造装置的基板载体的前视分解示意图;
图12B为图12A的组合图。
其中,附图标记
[现有技术部分]
10 载体微球的预固化装置
11 Y型分岔流道
12 固化剂注入孔
13 材料溶液注入孔
14 十字型微流道
15 基板
16 第一混合流道
17a 材料溶液注入孔
17b 稀释液注入孔
17c 固化剂溶液注入孔
18 第二混合流道
19 调控液体注入孔
[本发明部分]
20,20’,20” 微球制造装置
21,21a,21b 基板
211,211’ 顶层
212,212’ 底层
213 中间层
22,22’ 第一微流道
221,221’ 前引微流道
222,222’ 长细管
2221 管内微流道空间
2222 细管出口端
2223 注入孔
223 第一注入口
23 第二微流道
231 第二注入口
24,24’ 第一混合微流道
241 出口端
25 第三微流道
251 第三注入口
30,30’ 微球制造装置
31,31’,31a,31b 基板
3101,3101’ 顶层
3102,3102’ 底层
3103,3103’ 中间层
311,311’ 通道
312 螺孔
313 锥面
32 第一微流道
321 长细管
3211 管内空间
3212 第一注入口
3213 细管出口端
3214 注入孔
322 套筒
323,323’ 螺丝
3231 中心通孔
33,33’第二微流道
331 第二注入口
34,34’ 第一混合微流道
341,341’ 出口端
35,35’ 第三微流道
351 第三注入口
A,A1,A2 液滴
B 液滴
D1,D2,D1’,D2’ 宽度
F,F’,F” 流体
I 交界面
V1,V2 锥状结构
V11 外表面
具体实施方式
兹配合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如下。
如图2所绘示的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微球制造装置的流道俯视图。在此实施例中的微球制造装置20是可兼用于制成中空微球或实心微球的载体装置。该微球制造装置20包括:基板21、第一微流道22、第二微流道23、第一混合微流道24、第三微流道25。
基板21提供后述第一微流道22、第二微流道23、第一混合微流道24、第三微流道25等诸流道及长细管222的承载主体。
该设置于该基板21的内的第一微流道22,其是包含有前后互相连通的一前引微流道221与嵌附在该基板21内的一长细管222(可为一长尖嘴细管或一针管针头)的管内微流道空间,该长细管222的尾端具有一细管出口端2222,该第一微流道22包括设置在该前引微流道221并与该基板21外界空间连通的一第一注入口223。
该二第二微流道23分别具有一与该基板21外界空间连通的第二注入口231,且该第二微流道23分别由该第一微流道22的左右二侧连通该第一微流道22的细管出口端2222,而形成三方汇合形态(该三方依序为该第二微流道23、该细管出口端2222、该另一第二微流道23)。
该第一混合微流道24,其一端(头端)是连接于该细管出口端2222与该二第二微流道23汇合处,并延续该第一微流道22的流向,该第一混合微流道24的另一端(尾端)具有与该基板21外界空间连通的一出口端241。
该第三微流道是25至少设置一个,其具有一与该基板21外界空间连通的第三注入口251,且该第三微流道25由该第一混合微流道24的一侧连通该第一混合微流道24,该连通位置是位于该第一混合微流道24的该出口端241之前。
请再次参见图2,在该实施例中,第一混合微流道24呈L型,且该第三微流道25是连接该第一混合微流道24的L型转角,并与该第一混合微流道24的L型后段流道呈一直线排列。
藉由上述的微球制造装置20(如图2所示),其使用时可同时于该第一注入口223、该第二注入口231及该第三注入口251分别地持续注入流体F、不相溶于该流体F的流体F’及不相溶于该流体F’的流体F”,其中流体F可以为气体或液体(本实施例以液体说明之),其进入该第一微流道22时,可在该长细管222之细管出口端2222之注入孔2223释出均等流量及流速的流体F,其经由第一微流道22连通至第二微流道23的交接端时,此流体F与流体F’两相的界面处分散相被连续相剪切生成实心的液滴A,并进入该第一混合微流道24。之后,该第一混合微流道24内之由该流体F’包覆并携带的实心液滴A在通过与该第三微流道25交汇处,其中的流体F’与流体F”两相的界面处分散相被连续相剪切并包覆实心液滴A生成实心的液滴B(当然,当该流体F为气体时,此时生成的液滴B则为中空的液滴B),最后由出口端241输出。
请续参见图3A,在该实施例中,该第三微流道25为一对,并分别由该第一混合微流道24’的左右二侧连通该第一混合微流道24’。另外,在一实施例中,该对第三微流道25与该第一混合微流道24’是呈十字型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该细管出口端2222的管内区域形成一空间渐缩的锥状结构V1,以在该处形成激流,并可控制该阶段所产生的粒径大小。
同样地,在一实施中,该些第二微流道23与该第一微流道22连通的三方汇合区域形成有一空间渐缩的锥状结构V2,以在该处提高流速到适合连续相剪切两相的界面处分散相生成实心液滴。
在一实施例中,该二个第二微流道23呈L型(相镜射排列),而该些第二微流道23的该L型的其中一段流道是邻靠于该长细管222的管身,并与之并行。
藉由上述的微球制造装置20’(如图3A所示),同样可在第一注入口223、该第二注入口231及该第三注入口251输入流体F、流体F’及流体F”,其产生液滴A及液滴B的过程也与图2实施例相似。
详细言之,如图2所示,本发明的第二微流道23、第三微流道25等,其流道上游的宽度D1是大于流道下游的宽度D2;而第一混合微流道24则相反地流道上游的宽度D1’是小于流道下游的宽度D2’。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3B所示,对照图3A的实施例而言,本实施例的微球制造装置20”,其长细管222’的管径可加大(当然其对应的前引微流道221’、第一微流道22’也需对应调整尺寸),该细管出口端2222的注入孔2223可为多个,藉由上述的微球制造装置20”(如图3B所示),同样可在第一注入口223、该第二注入口231及该第三注入口251输入流体F、流体F’及流体F”,其产生液滴A及液滴B的过程也与图2实施例相似,不同的是应用该多个开孔(多注入孔)结构所制成的微球是可同时包覆多颗微球(微脂粒),可应用于生医、食品化妆品等领域。
值得一提的是,前述本发明主要技术特征为微球制造装置(20,20’,20”)中位于基板21载体上的流道结构设计,至于该流道结构如何形成于该基板21,其说明如下:如图4B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基板21a是可由三层板体(顶层211、底层212及中间层213)层叠接合而成,如图4A所示,顶层211上可设置贯通整层的该第一注入口223、该二第二注入口231及该第三注入口251,该底层212上可设置贯通整层的该出口端241,该中间层213上可设置贯通整层的该第一微流道22、该长细管222、该些第二微流道23、该第一混合微流道24及第三微流道25;或者,如图5B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基板21b是可由双层板体(顶层211’及底层212’)层叠接合而成,如图5A所示,顶层211’上可设置贯通整层的该第一注入口223及该二第二注入口231、该第三注入口251,该底层212’顶面(即面对该顶层211’的一面)上可设置约半层深的该第一微流道22、该长细管222、该些第二微流道23、该第一混合微流道24及该第三微流道25。
请参考图6所绘示的本发明的易更换长细管的微球制造装置一实施例的流道俯视图,以及图7所绘示的本发明的易调整粒径大小的微球制造装置的第一混合微流道与第三微流道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在此实施例中,该微球制造装置30包括:一基板31、一第一微流道32、一套筒322、一螺丝323、二第二微流道33、一第一混合微流道34及至少一第三微流道35。
该基板31内设置有一通道311,该通道311并以一螺孔312与该基板31外界相通,该通道311与该螺孔312的衔接部形成一锥面313。
该第一微流道32是为由该基板31螺孔312伸入该锥面313的一长细管321的管内空间3211,该长细管321的头端形成一第一注入口3212,该长细管321的尾端具有一细管出口端3213。
该套筒322是套于该长细管321,并利用其内径与该长细管321之间的摩擦力卡掣该长细管321,与该通道311之间,该套筒322的外侧抵止于该锥面313。
该螺丝323具有一中心通孔3231,该螺丝323以该中心通孔3231套入该长细管321之后螺固在该基板31的螺孔312,以将该长细管321固定于该通道311的中央,并同时挤压该套筒322,使其封闭并阻隔该通道311与该螺孔312之间的通道空间。
该二第二微流道33是设置在该基板31内,其分别具有一与该基板31外界空间连通的第二注入口331,且该第二微流道33分别由该第一微流道32的左右二侧连通于该第一微流道32的该细管出口端3213而形成三方汇合的形态。在一实施例中,该些第二微流道33与该第一微流道32连通的三方汇合区域形成空间渐缩的锥状结构V2,以使该些第二微流道33的流体局部产生速度梯度,从而对该第一微流道32内的流体进行剪切。
该第一混合微流道34是设置于该基板31内,连接于该细管出口端3213与该二第二微流道33汇合处并延续该第一微流道32的流向,该第一混合微流道34具有与该基板31外界空间连通的一出口端341,以输出微球。
该第三微流道35是设置在该基板31内,其具有一与该基板31外界空间连通的第三注入口351,该第三微流道35至少可为一个(如图7的实施例),也可以为一对(如图6的实施例)或多个,在图7的实施例中,该第一混合微流道34’为类似L型,该第三微流道35’由该第一混合微流道34’的该出口端341’的前侧连通该第一混合微流道34’。在图6的实施例中,该第三微流道35为一对,并分别设置在该第一混合微流道34的左右两侧,且分别由该第一混合微流道34的左右二侧连通该第一混合微流道34(当然,其连通处应在该第一混合微流道34的该出口端341之前)。
藉由上述的微球制造装置30(如图6所示),同样可在第一注入口3212、该第二注入口331及该第三注入口351输入流体F、流体F’及流体F”,其产生液滴A及液滴B的过程也与图2实施例相似。
在一实施例中,该细管出口端3213的管内区域形成一空间渐缩的锥状结构V1,以控制其出口的孔径,以产生均一粒径大小。
如图9所示。在该实施例中,该微球制造装置30’为多重尺寸可调式实施方式,其中该基板31’通道311’是与该对第二微流道33’汇合处及该第一混合微流道34重合,且该长细管321的该细管出口端3213为一弹性材质(即具有受外力压迫时可缩小注入口的开孔管径大小,而解除该外力后可恢复原开孔管径大小的特性),该细管出口端3213的锥状结构区域的外表面形成一尖嘴,该尖嘴的外表面V11抵靠于该基板31’的锥面313与该通道311’的交界面I。在一实施例中,如图9及图10的对照所示,本实施例中调整微球粒径大小的方式是将该螺丝323’螺进或螺出作调整,当该螺丝323’螺进时,该螺丝323’带动该长细管321下移,此时该抵靠于该基板31’的锥面313与该通道311交界面的尖嘴的外表面V11受其压迫而向内收缩,使其注入口开孔缩小,因此制作的实心液滴A2的粒径大小是小于调整前的实心液滴A1(如图9及图10的对比)。藉由上述的微球制造装置30’(如图9,10所示),同样可在第一注入口3212、该第二注入口331及该第三注入口351输入流体F、流体F’及流体F”,其产生液滴A及液滴B的过程也与图2实施例相似。
请再参见图6、图7。在一实施例中,该长细管321更进一步延伸至该通道311内。且在图8的一实施例中,该细管出口端3213的注入孔3214可为多个。
在一实施例中,每个该第二微流道33呈L型,而该些第二微流道33的该L型的其中一段(如末段)是邻靠于该长细管321的管身,并与之并行。
详细言之,如图6所示,因应各流体的流速、粘度等参数控制,本发明的第二微流道33、第三微流道35等流道形状可进一步设计为:其流道上游的宽度D1是大于流道下游的宽度D2;第一混合微流道34则相反地流道上游的宽度D1’是小于流道下游的宽度D2’,以利用流体中剪切力、粘力和表面张力的相互作用,使分散相流体在微流道局部产生速度梯度,从而进行剪切,融合生成微液滴,产生的微液滴均匀地分布在互不相容的连续相液体中。
值得一提的是,前述本发明主要技术特征为微球制造装置(30,30’)中位于基板(31,31’)载体上的流道结构设计,至于该流道结构如何形成于该基板(31,31’),其是可应用现有技术,亦可其如下:如图11B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基板31a是可由三层板体(顶层3101、底层3102及中间层3103)层叠接合而成,如图11A所示,顶层3101上可设置贯通整层的该第一注入口3212、该二第二注入口331及该第三注入口351,该底层3102上可设置贯通整层的该出口端341,该中间层3103上可设置贯通整层的该第一微流道32、该长细管321、该些第二微流道33、该第一混合微流道34及第三微流道35;或者,如图12B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基板31b是可由双层板体(顶层3101’及底层3102’)层叠接合而成,如图12A所示,顶层3101’上可设置贯通整层的该第一注入口323及该二第二注入口331,该底层3102’底面上可设置约半层深的该第三注入口351,该底层3102’顶面(即面对该顶层3101’的一面)上可设置约半层深的该第一微流道32、该长细管321、该些第二微流道33、该第一混合微流道34及该第三微流道35。
承上所述,本发明的优点至少有:本发明结构设计精巧,操作简单,成本低且可控性佳、反应效率高、工艺时间短,操作简单及可批次生产、放大规模,微小工厂生产等优点。本发明的易于改变微流道的设计(如快速变换更换不同管径大小的长细管或以螺丝调整长细管的细管出口端直径大小)可以原设备轻易调整出不同颗粒大小的微米中空/实心微球。本发明的易更换长细管的结构是可直接打入空气,减少后续处理工艺(锻烧过程)。本发明预期将能改善传统乳化工艺的粒径分布不均、工艺时间长、废料多等缺点,达成均一直径微米级中空微球粒径。本发明反应物保留时间少、重复性好,达到高安全性能等优势,有助于降低对于环境所造成的污染。本发明可高效处理液/液,气/液,气/液/固的非均相混合和反应。
当然,本发明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发明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发明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19)

1.一种微球制造装置,用于制成中空微球或实心微球的载体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微球制造装置包括:
一基板;
一第一微流道,设置于该基板内,其包含前后相连通的一前引微流道与嵌附在该基板内的一长细管的管内微流道空间,该长细管的尾端具有一细管出口端,该第一微流道包括设置在该前引微流道并与该基板外界空间连通的一第一注入口;
二第二微流道,设置于该基板内,其分别具有一与该基板外界空间连通的第二注入口,且该第二微流道分别由该第一微流道的左右二侧连通该第一微流道的该细管出口端而形成三方汇合形态;
一第一混合微流道,设置于该基板内,连接于该细管出口端与该二第二微流道汇合处并延续该第一微流道的流向,该第一混合微流道具有与该基板外界空间连通的一出口端;以及
至少一第三微流道,设置于该基板内,其具有一与该基板外界空间连通的第三注入口,且该第三微流道由该第一混合微流道的该出口端的前侧连通该第一混合微流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球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细管出口端的管内区域形成一空间渐缩的锥状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球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些第二微流道与该第一微流道连通的三方汇合区域形成有一空间渐缩的锥状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球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混合微流道呈L型,且该第三微流道连接该第一混合微流道的L型转角,并与该第一混合微流道的L型后段呈一直线。
5.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微球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该第二微流道呈L型,而该些第二微流道的该L型的其中一段是邻靠于该长细管的管身。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球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三微流道为一对,并分别由该第一混合微流道的左右二侧连通该第一混合微流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微球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对第三微流道与该第一混合微流道呈十字型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球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基板是由一顶层、一底层及一中间层层叠接合而成,顶层上设置贯通整层的该第一注入口、该二第二注入口及该第三注入口,该底层上设置贯通整层的该出口端,该中间层上设置贯通整层的该第一微流道、该长细管、该些第二微流道、该第一混合微流道及第三微流道。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球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基板是由顶层及底层层叠接合而成,顶层上设置贯通整层的该第一注入口及该二第二注入口,该底层底面上设置半层深的该第三注入口,该底层顶面的一面上设置半层深的该第一微流道、该长细管、该些第二微流道、该第一混合微流道及该第三微流道。
10.一种易调整粒径大小的微球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基板,其内设置一通道,该通道并以一螺孔与该基板外界相通,该通道与该螺孔的衔接部形成一锥面;
一第一微流道,其是为由该螺孔伸入该锥面的一长细管的管内空间,该长细管的头端形成一第一注入口,该长细管的尾端具有一细管出口端;
一套筒,其为一弹性体,是套设并以摩擦力卡掣于该长细管外表面,该套筒的外侧抵止于该锥面;
一螺丝,其具有一中心通孔,该螺丝以该中心通孔套入该长细管后螺固于该螺孔,以固定该长细管于该通道中央;
二第二微流道,设置于该基板内,其分别具有一与该基板外界空间连通的第二注入口,且该第二微流道分别由该第一微流道的左右二侧连通于该第一微流道的该细管出口端而形成三方汇合形态;
一第一混合微流道,设置于该基板内,连接于该细管出口端与该二第二微流道汇合处并延续该第一微流道的流向,该第一混合微流道具有与该基板外界空间连通的一出口端;以及
至少一第三微流道,设置于该基板内,其具有一与该基板外界空间连通的第三注入口,且该第三微流道由该第一混合微流道的该出口端的前侧连通该第一混合微流道。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易调整粒径大小的微球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三微流道为一对,并分别由该第一混合微流道的左右二侧连通该第一混合微流道。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易调整粒径大小的微球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细管出口端的管内区域形成一空间渐缩的锥状结构。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易调整粒径大小的微球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长细管的该细管出口端为一弹性材质,该细管出口端的锥状结构区域的外表面形成一尖嘴,该尖嘴的外表面抵靠于该基板的锥面与该通道的交界面。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易调整粒径大小的微球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长细管更进一步延伸至该通道内。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易调整粒径大小的微球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细管出口端的注入孔为一个或多个。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易调整粒径大小的微球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些第二微流道与该第一微流道连通的三方汇合区域形成有一空间渐缩的锥状结构。
17.根据权利要求14或16所述的易调整粒径大小的微球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该第二微流道呈L型,而该些第二微流道的该L型的其中一段是邻靠于该长细管的管身。
18.根据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易调整粒径大小的微球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基板是由一顶层、一底层及一中间层层叠接合而成,顶层上设置贯通整层的该第一注入口、该二第二注入口及该第三注入口,该底层上设置贯通整层的该出口端,该中间层上设置贯通整层的该第一微流道、该长细管、该些第二微流道、该第一混合微流道及第三微流道。
19.根据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易调整粒径大小的微球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基板是由顶层及底层层叠接合而成,顶层上设置贯通整层的该第一注入口及该二第二注入口,该底层底面上设置半层深的该第三注入口,该底层顶面的一面上设置半层深的该第一微流道、该长细管、该些第二微流道、该第一混合微流道及该第三微流道。
CN201310756389.8A 2013-12-31 2013-12-31 微球制造装置 Active CN10474104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756389.8A CN104741049B (zh) 2013-12-31 2013-12-31 微球制造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756389.8A CN104741049B (zh) 2013-12-31 2013-12-31 微球制造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741049A CN104741049A (zh) 2015-07-01
CN104741049B true CN104741049B (zh) 2017-06-09

Family

ID=535816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756389.8A Active CN104741049B (zh) 2013-12-31 2013-12-31 微球制造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74104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63393A (zh) * 2014-08-22 2016-03-02 财团法人金属工业研究发展中心 组合式微球制造装置
CN105524829A (zh) * 2015-11-25 2016-04-27 成都赫尔墨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制造组织工程微模块的微流控芯片
CN105771825A (zh) * 2016-05-11 2016-07-20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 一种可连续生产的乳粒发生器
CN111205851B (zh) * 2020-01-07 2024-01-26 纳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液相封装量子点微球、制备方法及应用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00874A (zh) * 2002-11-18 2004-06-02 中国海洋大学 采用三重管制作固定化微生物载体的方法
TWI384999B (zh) * 2010-06-04 2013-02-11 Univ Ishou 載體之製作方法及其裝置
JP2013170858A (ja) * 2012-02-20 2013-09-02 Sumitomo Bakelite Co Ltd マイクロ流路チップ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マイクロ流路チップ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00874A (zh) * 2002-11-18 2004-06-02 中国海洋大学 采用三重管制作固定化微生物载体的方法
TWI384999B (zh) * 2010-06-04 2013-02-11 Univ Ishou 載體之製作方法及其裝置
JP2013170858A (ja) * 2012-02-20 2013-09-02 Sumitomo Bakelite Co Ltd マイクロ流路チップ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マイクロ流路チップ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利用微流控装置制备微球的研究进展;张艳等;《过程工程学报》;20091031;第9卷(第5期);第1028-1034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741049A (zh) 2015-07-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741049B (zh) 微球制造装置
US11344887B2 (en) Microfluidic chip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droplet generation device, and microsphere preparation device
US8529161B2 (en) Multilayer hydrodynamic sheath flow structure
CN102892704B (zh) 用于在微射流电路中形成液滴的装置
CN106807463B (zh) 微流控芯片及应用其的微液滴产生装置
CN102284262A (zh) 一种微流控微球制备装置
CN105524829A (zh) 一种制造组织工程微模块的微流控芯片
CN106975411A (zh) 基于3d打印的微流控芯片及包括该芯片的乳液产生装置
CN111701627B (zh) 一种基于声表面波微流控的核壳液滴快速生成装置及方法
WO2022121381A1 (zh) 基于流动聚焦型的一步法双乳液滴并联生成装置及方法
CN102205227B (zh) 制备单分散多组分多重乳液的微流控方法及装置
CN103386336A (zh) 一种用于生产浓度梯度微液滴的微流控芯片
CN103923816B (zh) 一种基于微流控技术的细胞捕获阵列
CN103386337A (zh) 一种用于生产多组分微液滴的微流控芯片
CN105921188A (zh) 一种乳液多维度快速制备微流控装置
Hassan et al. A microfluidic printhead with integrated hybrid mixing by sequential injection for multimaterial 3D printing
CN106109440A (zh) 一种微流控芯片及海藻酸盐磁性微球的制备方法
CN208320829U (zh) 一种微流控长液路混合器
Zhang Three-dimensional-printing for microfluidics or the other way around?
CN106222088A (zh) 一种用于动物组织原位对照培养的微流控芯片
CN208356802U (zh) 微流控芯片液滴生成装置
Liu et al. Adjustable behaviors and dynamic mechanisms of droplets in the cross junction
CN202237837U (zh) 一种双重乳液制备芯片
CN115555068A (zh) 一种阈值可调的微流控液滴尺寸分选装置
TWI476041B (zh) Microsphere manufacturing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