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737346A - 发电系统以及发电系统的运转方法 - Google Patents

发电系统以及发电系统的运转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737346A
CN104737346A CN201380054949.3A CN201380054949A CN104737346A CN 104737346 A CN104737346 A CN 104737346A CN 201380054949 A CN201380054949 A CN 201380054949A CN 104737346 A CN104737346 A CN 10473734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uel gas
gas exhaust
supply
generation system
electricity gener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5494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737346B (zh
Inventor
中本行政
藤田和德
大泽弘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Power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Hitachi Power System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Hitachi Power Systems Ltd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Hitachi Power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73734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3734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73734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3734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06Combination of fuel cells with means for production of reactants or for treatment of residues
    • H01M8/0662Treatment of gaseous reactants or gaseous residues, e.g. clean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CGAS-TURBINE PLANTS; AIR INTAKES FOR JET-PROPULSION PLANTS; CONTROLLING FUEL SUPPLY IN AIR-BREATHING JET-PROPULSION PLANTS
    • F02C3/00Gas-turbine pla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combustion products as the working fluid
    • F02C3/20Gas-turbine pla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combustion products as the working fluid using a special fuel, oxidant, or dilution fluid to generate the combustion products
    • F02C3/22Gas-turbine pla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combustion products as the working fluid using a special fuel, oxidant, or dilution fluid to generate the combustion products the fuel or oxidant being gaseous at standard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CGAS-TURBINE PLANTS; AIR INTAKES FOR JET-PROPULSION PLANTS; CONTROLLING FUEL SUPPLY IN AIR-BREATHING JET-PROPULSION PLANTS
    • F02C6/00Plural gas-turbine plants; Combinations of gas-turbine plants with other apparatus; Adaptations of gas-turbine plants for special us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CGAS-TURBINE PLANTS; AIR INTAKES FOR JET-PROPULSION PLANTS; CONTROLLING FUEL SUPPLY IN AIR-BREATHING JET-PROPULSION PLANTS
    • F02C6/00Plural gas-turbine plants; Combinations of gas-turbine plants with other apparatus; Adaptations of gas-turbine plants for special use
    • F02C6/18Plural gas-turbine plants; Combinations of gas-turbine plants with other apparatus; Adaptations of gas-turbine plants for special use using the waste heat of gas-turbine plants outside the plants themselves, e.g. gas-turbine power heat pla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04Auxiliary arrangements, e.g. for control of pressure or for circulation of fluids
    • H01M8/04007Auxiliary arrangements, e.g. for control of pressure or for circulation of fluids related to heat exchange
    • H01M8/04014Heat exchange using gaseous fluids; Heat exchange by combustion of reactants
    • H01M8/04022Heating by combus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04Auxiliary arrangements, e.g. for control of pressure or for circulation of fluids
    • H01M8/04298Processes for controlling fuel cells or fuel cell systems
    • H01M8/04694Processes for controlling fuel cells or fuel cel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variables to be controlled
    • H01M8/04746Pressure; Flow
    • H01M8/04761Pressure; Flow of fuel cell exhaus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10Fuel cells with solid electrolytes
    • H01M8/12Fuel cells with solid electrolytes operating at high temperature, e.g. with stabilised ZrO2 electrolyte
    • H01M2008/1293Fuel cells with solid oxide electrolyt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250/00Fuel cell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Specific features of fuel cell system
    • H01M2250/10Fuel cells in stationary systems, e.g. emergency power source in pla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250/00Fuel cell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Specific features of fuel cell system
    • H01M2250/40Combination of fuel cells with other energy production systems
    • H01M2250/402Combination of fuel cell with other electric gener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250/00Fuel cell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Specific features of fuel cell system
    • H01M2250/40Combination of fuel cells with other energy production systems
    • H01M2250/405Cogeneration of heat or hot wate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B90/10Applications of fuel cells in building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20/00Combustion technologies with mitigation potential
    • Y02E20/16Combined cycle power plant [CCPP], or combined cycle gas turbine [CCGT]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30Hydrogen technology
    • Y02E60/50Fuel cel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Fuel Cel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发电系统以及发电系统的运转方法,该发电系统具有:燃气轮机(11),其具有压缩机(21)和燃烧器(22);燃料电池(13);燃料气体排气供给线路(45),其将从燃料电池(13)排出的燃料气体排气向燃气轮机(11)供给;燃料气体排气排出线路(72),其与燃料气体排气供给线路(45)连接;加热机构(70),其使通过燃料气体排气排出线路(72)供给的燃料气体排气燃烧,从而对加热对象进行加热的;以及控制部(控制装置)(62),其控制燃料气体排气的供给对象。

Description

发电系统以及发电系统的运转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将固体氧化物型燃料电池、燃气轮机、蒸气轮机组合而成的发电系统以及发电系统的运转方法。
背景技术
固体氧化物型燃料电池(Solid Oxide Fuel Cell:以下称为SOFC)作为用途广泛的高效率燃料电池而被公知。该SOFC为了提高离子导电率而增高工作温度,因而能够将从燃气轮机的压缩机喷出的压缩空气作为向空气极侧供给的空气(氧化剂)来使用。另外,能够将自SOFC排放的高温的燃料气体排气作为燃气轮机的燃烧器的燃料来使用。
因此,例如,如下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那样,作为能够实现高效率发电的发电系统,提出有各种将SOFC、燃气轮机、蒸气轮机组合而成的系统。在该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复合系统中,燃气轮机具有将空气压缩并向SOFC供给的压缩机、和由自该SOFC排放的燃料气体排气和压缩空气生成燃烧气体的燃烧器。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20593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上述现有的发电系统中,在SOFC起动时,从开始向SOFC供给燃料气体起的一定期间内,自SOFC排放的燃料气体排气的成分不稳定。因此,在该期间内,变得难以将燃料气体排气向燃烧器供给。另外,在发电系统中,所需燃料的卡路里根据燃气轮机的输出而发生变动。若所需燃料的卡路里发生变动,则投入的燃料气体排气的量也发生变动。因此,产生未能向燃烧器供给的燃料气体排气,从而不能高效地利用燃料气体排气。
本发明解决上述课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高效地利用从燃料电池排出的燃料气体排气的发电系统以及发电系统的运转方法。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用于实现上述目的的本发明的发电系统的特征在于,具有:燃气轮机,其具有压缩机和燃烧器;燃料电池;燃料气体排气供给线路,其将从所述燃料电池排出的燃料气体排气向所述燃气轮机供给;燃料气体排气排出线路,其与所述燃料气体排气供给线路连接;加热机构,其使通过所述燃料气体排气排出线路供给的所述燃料气体排气燃烧,从而对加热对象进行加热;以及控制部,其控制从所述燃料电池排出的所述燃料气体排气的供给对象。
因此,通过设置加热机构,能够通过加热机构使未向燃气轮机供给的燃料气体排气燃料。由此,能够高效地利用从燃料电池排出的燃料气体排气。
在本发明的发电系统中,其特征在于,还具有热交换器,该热交换器对从所述燃气轮机排出的废气所包含的热量进行回收,所述加热机构包括废气加热部,该废气加热部使所述燃料气体排气燃烧,从而对向所述热交换器供给的废气进行加热。
因此,可增加能够由热交换器回收的热量。由此,能够高效地利用从燃料电池排出的燃料气体排气。
在本发明的发电系统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机构包括蒸气产生部,该蒸气产生部使所述燃料气体排气燃烧,从而产生向供给至所述燃料电池的燃料气体供给的蒸气。
因此,能够使燃料气体排气燃烧而生成蒸气。另外,能够在发电中利用蒸气所包含的热量。由此,能够高效地利用从燃料电池排出的燃料气体排气。
在本发明的发电系统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机构包括空气加热部,该空气加热部使所述燃料气体排气燃烧,从而对向所述燃料电池供给的空气进行加热。
因此,能够使燃料气体排气燃烧而加热空气。另外,能够在发电中利用加热后的空气所包含的热量。由此,能够高效地利用从燃料电池排出的燃料气体排气。
在本发明的发电系统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机构包括燃料气体加热部,该燃料气体加热部使所述燃料气体排气燃烧,从而对向所述燃料电池供给的燃料气体进行加热。
因此,能够使燃料气体排气燃烧而加热燃料。另外,能够在发电中利用加热后的空气所包含的热量。由此,能够高效地利用从燃料电池排出的燃料气体排气。
在本发明的发电系统中,其特征在于,具有状态检测部,该状态检测部对比所述燃料气体排气排出线路靠上游侧的所述燃料气体排气的状态进行检测,在基于由所述状态检测部检测到的结果判断为燃料气体排气的状态稳定的情况下,开始向所述燃气轮机供给所述燃料气体排气。
因此,能够将状态稳定的燃料气体排气向燃气轮机供给。由此,能够使燃气轮机高效地运转,并且能够使控制简单。另外,由于状态不稳定的燃料气体排气能够在加热机构中得到有效利用,因而能够有效地利用燃料气体排气。
在本发明的发电系统中,其特征在于,具有流量检测部,该流量检测部对从所述燃料电池向所述燃料气体排气供给线路以及所述燃料气体排气排出线路供给的燃料气体排气的流量进行检测,所述控制部基于所述流量检测部的检测结果,来控制向所述燃料气体排气供给线路供给的燃料气体排气的流量和向所述燃料气体排气排出线路供给的燃料气体排气的流量。
因此,能够将未向燃气轮机供给的燃料气体排气向加热机构供给。由此,能够抑制向燃气轮机供给过量的燃料气体排气的情况,从而能够高效地运转,并且能够使控制简单。另外,由于未向燃气轮机供给的燃料气体排气能够在加热机构中得到有效利用,因而能够有效地利用燃料气体排气。
另外,在本发明的发电系统的运转方法中,所述发电系统具有:燃气轮机,其具有压缩机和燃烧器;燃料电池;以及加热机构,其使燃料气体排气燃烧,从而对加热对象进行加热,所述发电系统的运转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对从所述燃料电池朝向燃气轮机排出的燃料气体排气的状态进行检测的工序;基于检测到的燃料气体排气的状态,判断是否存在未向所述燃气轮机供给的所述燃料气体排气的工序;以及在判断为存在未向所述燃气轮机供给的燃料气体排气的情况下,向所述加热机构供给所述燃料气体排气的工序。
因此,能够通过加热机构使未向燃气轮机供给的燃料气体排气燃烧。由此,能够高效地利用从燃料电池排出的燃料气体排气。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发电系统以及发电系统的运转方法,能够通过加热机构对未向燃气轮机供给的燃料气体排气进行加热,从而在发电系统的各个部分处得到有效利用。由此,能够高效地利用从燃料电池排出的燃料气体排气。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实施例的发电系统的简要结构图。
图2是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涉及的发电系统的加热机构以及燃料气体排气排出线路的简要结构图。
图3是示出燃料气体加热部的水浴加热器的简要结构图。
图4是示出本实施例的发电系统的驱动动作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5是示出对本实施例的发电系统的燃料气体排气的流动进行控制的阀的动作的时刻的时序图。
图6是示出本实施例的发电系统的驱动动作的一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所涉及的发电系统以及发电系统的运转方法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并不是通过该实施例来限定本发明,另外,在实施例为多个的情况下,也包括将各实施例组合而构成的方式。
实施例
本实施例的发电系统是将固体氧化物型燃料电池(以下,称为SOFC)、燃气轮机、以及蒸气轮机组合而成的三联循环(Triple CombinedCycle:注册商标)。该三联循环通过在燃气轮机复合循环发电(GTCC)的上游侧设置SOFC,从而能够在SOFC、燃气轮机、蒸气轮机这三个阶段进行发电,所以能够实现极高的发电效率。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虽然应用固体氧化物型燃料电池作为本发明的燃料电池来进行说明,但并不限定于该形式的燃料电池。
图1是示出本实施例的发电系统的简要结构图。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发电系统10具有燃气轮机11以及发电机12、SOFC13、蒸气轮机14以及发电机15。该发电系统10构成为,通过将基于燃气涡轮11的发电、基于SOFC13的发电以及基于蒸气轮机14的发电组合来得到高的发电效率。此外,发电系统10具备控制装置62。控制装置62基于所输入的设定、所输入的指示以及由检测部检测到的结果等,来控制发电系统10的各个部分的动作。
燃气轮机11具有压缩机21、燃烧器22、以及涡轮23,压缩机21和涡轮23通过旋转轴24以能够一体旋转的方式连结。压缩机21对从空气取入线路25取入的空气A进行压缩。燃烧器22将从压缩机21经过第一压缩空气供给线路26供给的压缩空气A1和从第一燃料气体供给线路27供给的燃料气体L1混合后进行燃烧。涡轮23借助从燃烧器22经过废气供给线路28供给的燃烧气体G1进行旋转。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未图示,但被压缩机21压缩后的压缩空气A1经过机壳向涡轮23供给,且涡轮23将该压缩空气A1作为冷却空气来冷却叶片等。发电机12与涡轮23设于同一轴上,通过涡轮23转动从而能够进行发电。需要说明的是,这里例如使用液化天然气(LNG)作为向燃烧器22供给的燃料气体L1。
通过供给作为还原剂的高温的燃料气体和作为氧化剂的高温的空气(氧化性气体),从而SOFC13在规定的工作温度下发生反应来进行发电。该SOFC13将空气极、固体电解质以及燃料极收容于压力容器内而构成。通过将被压缩机21压缩的一部分压缩空气A2向空气极供给,并将燃料气体L2向燃料极供给,从而进行发电。需要说明的是,这里作为向SOFC13供给的燃料气体L2,例如使用液化天然气(LNG)、氢气(H2)以及一氧化碳(CO)、甲烷(CH4)等碳氢化合物气体、通过煤炭等碳质原料的气化设备制造出的气体。此外,向SOFC13供给的氧化性气体是大约含氧15%~30%的气体,虽然代表性地优选空气,但是除空气以外还能够使用燃烧废气和空气的混合气体、氧气和空气的混合气体等(以下,将向SOFC13供给的氧化性气体称为空气)。
该SOFC13连结从第一压缩空气供给线路26分支的第二压缩空气供给线路31,从而能够将压缩机21压缩后的一部分压缩空气A2向空气极的导入部供给。该第二压缩空气供给线路31沿着压缩空气A2的流动方向设置有能够调节所供给的空气量的控制阀32、和能够使压缩空气A2升压的鼓风机(升压机)33。控制阀32设置在第二压缩空气供给线路31上的压缩空气A2的流动方向的上游侧,且鼓风机33设置在控制阀32的下游侧。SOFC13连结将在空气极处使用过的压缩空气A3(排放空气)排出的排放空气线路34。该排放空气放线路34分支为将在空气极处使用过的压缩空气A3向外部排出的排出线路35、和与燃烧器22连结的压缩空气循环线路36。排出线路35上设有能够调节所排出的空气量的控制阀37,且压缩空气循环线路36上设有能够调节所循环的空气量的控制阀38。
另外,SOFC13设置有向燃料极的导入部供给燃料气体L2的第二燃料气体供给线路41。第二燃料气体供给线路41上设有能够调节所供给的燃料气体量的控制阀42。SOFC13连结将在燃料极处使用过的燃料气体排气L3排出的燃料排放线路43。该燃料排放线路43分支为向外部排出的排出线路44、和与燃烧器22连结的燃料气体排气供给线路45。排出线路44上设有能够调节所排出的燃料气体量的控制阀46,燃料气体排气供给线路45上沿着燃料气体排气L3的流动方向设置有能够调节所供给的燃料气体量的控制阀47、和能够使燃料气体排气L3升压的鼓风机48。控制阀47设置在燃料气体排气供给线路45上的燃料气体排气L3的流动方向的上游侧,且鼓风机48设置在控制阀47的下游侧。
另外,SOFC13设置有将燃料排放线路43与第二燃料气体供给线路41连结的燃料气体再循环线路49。在燃料气体再循环线路49上设置有使燃料排放线路43的燃料气体排气L3向第二燃料气体供给线路41再循环的再循环鼓风机50。
蒸气轮机14通过在废热回收锅炉(HRSG)51中生成的蒸气来使涡轮52旋转。该废热回收锅炉51连结来自燃气轮机11(涡轮23)的废气线路53,通过在空气与高温的废气G2之间进行热交换,从而生成蒸气S。在蒸气轮机14(涡轮52)与废热回收锅炉51之间设有蒸气供给线路54和供水线路55。并且,在供水线路55上设有冷凝器56和供水泵57。发电机15与涡轮52设于同一轴上,通过涡轮52转动从而能够进行发电。需要说明的是,由废热回收锅炉51回收了热量后的废气G2在除去了有害物质后向大气排放。
这里,对本实施例的发电系统10的工作进行说明。在起动发电系统10时,按照燃气轮机11、蒸气轮机14、SOFC13的顺序来起动。
首先,在燃气轮机11中,压缩机21压缩空气A,燃烧器22将压缩空气A1与燃料气体L1混合后进行燃烧,通过涡轮23借助燃烧气体G1而旋转,从而发电机12开始发电。接着,在蒸气轮机14中,通过由废热回收锅炉51生成的蒸气S来使涡轮52旋转,由此发电机15开始发电。
然后,为了使SOFC13起动,从压缩机21供给压缩空气A2并开始SOFC13的加压,同时开始加热。关闭排出线路35的控制阀37和压缩空气循环线路36的控制阀38,在停止了第二压缩空气供给线路31的鼓风机33的状态下,将控制阀32打开规定开度。这样,将被压缩机21压缩后的一部分压缩空气A2从第二压缩空气供给线路31向SOFC13侧供给。由此,SOFC13侧由于被供给压缩空气A2而导致压力上升。
另一方面,在SOFC13的燃料极侧,供给燃料气体L2并开始加压。关闭排出线路44的控制阀46和燃料气体排气供给线路45的控制阀47,在将鼓风机48停止的状态下,打开第二燃料气体供给线路41的控制阀42,并且驱动燃料气体再循环线路49的再循环鼓风机50。于是,将燃料气体L2从第二燃料气体供给线路41向SOFC13侧供给,并且通过燃料气体再循环线路49使燃料气体排气L3进行再循环。由此,SOFC13的燃料极侧由于被供给燃料气体L2而导致压力上升。
然后,当SOFC13的空气极侧的压力成为压缩机21的出口压力时,将控制阀32完全打开,并且驱动鼓风机33。与此同时,打开控制阀37而将来自SOFC13的排放空气A3从排出线路35排出。于是,压缩空气A2通过鼓风机33而向SOFC13侧供给。与此同时,打开控制阀46而将来自SOFC13的燃料气体排气L3从排出线路44排出。然后,当SOFC13的空气极侧的压力和燃料极侧的压力达到目标压力时,SOFC13的加压完成。
之后,在SOFC13的反应(发电)稳定,且压缩空气A3和燃料气体排气L3的成分稳定后,关闭控制阀37,另一方面打开控制阀38。于是,将来自SOFC13的压缩空气A3从压缩空气循环线路36向燃烧器22供给。另外,关闭控制阀46,另一方面,打开控制阀47,从而驱动鼓风机48。于是,将来自SOFC13的燃料气体排气L3从燃料气体排气供给线路45向燃烧器22供给。此时,减少从第一燃料气体供给线路27向燃烧器22供给的燃料气体L1的量。
这里,基于燃气轮机11的驱动而产生的发电机12中的发电、SOFC13中的发电、通过蒸气轮机14的驱动而进行的发电机15中的发电全都进行,从而发电系统10成为稳定运转。
但是,在一般的发电系统中,通过打开控制阀46,从而将未向燃气轮机11供给、即未在燃烧器22中燃烧的燃料气体排气从排出线路44排出。这样的燃料气体排气是指,例如在起动SOFC13后排出的状态(成分)尚未稳定的燃料气体排气、或超出向燃气轮机11的供给量而从SOFC13排出的燃料气体排气,由于这样的燃料气体排气从排出线路44排出,因而不能有效地利用燃料气体排气。
因此,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的发电系统10中设有使未向燃气轮机11供给的燃料气体排气燃烧并对发电系统10的各个部分进行加热的加热机构70。加热机构70具备燃料气体排气排出线路72、控制阀73、废气加热部74、蒸气产生部76、空气加热部78、以及燃料气体加热部80。
即,发电系统10设有加热机构70,该加热机构70使未向燃气轮机11供给的燃料气体排气L3燃烧,并对流经发电系统10的废气、蒸气、燃料气体、空气中的至少一种进行加热。由此,发电系统10能够有效地利用从排出线路44排出的燃料气体排气L3中所包含的燃烧发热量(卡路里),从而能够高效地利用从SOFC13排出的燃料气体排气。
以下,利用图2对加热机构70以及燃料气体排气排出线路72的各个部分进行说明。燃料气体排气排出线路72的一方的端部连接于燃料气体排气供给线路45的鼓风机48与燃烧器22之间。燃料气体排气排出线路72的另一方的端部分支为多个,且分别与废气加热部74的第一分支线路102、蒸气产生部76的第二分支线路104、空气加热部78的第三分支线路106、以及燃料气体加热部80的第四分支线路108连接。燃料气体排气排出线路72将从燃料气体排气供给线路45供给的燃料气体排气L3分别向分支后的线路供给。
控制阀73设置在燃料气体排气排出线路72上。控制阀73通过对开闭进行切换来切换燃料气体排气排出线路72的燃料气体排气L3的流通,且通过调节开度来控制流过燃料气体排气排出线路72的燃料气体排气L3的流量。
废气加热部74具备管道喷烧器90、第一分支线路102、第一控制阀112、第三燃料气体供给线路122、以及控制阀132。管道喷烧器90配置于废热回收锅炉51。管道喷烧器90通过使所供给的燃料燃烧来加热废热回收锅炉51内的废气G2。需要说明的是,管道喷烧器90也可以设置在废热回收锅炉51的上游侧的废气线路53上。
第一分支线路102的一方的端部与燃料气体排气排出线路72连接,另一方的端部与管道喷烧器90连接。第一控制阀112设置在第一分支线路102上。第一控制阀112通过对开闭进行切换来切换第一分支线路102的燃料气体排气L3的流通,且通过调节开度来控制流过第一分支线路102的燃料气体排气L3的流量。第三燃料气体供给线路122与管道喷烧器90连接,且向管道喷烧器90供给燃料气体L4。控制阀132设置在第三燃料气体供给线路122上,且通过调节开闭以及开度的至少一方来调节向管道喷烧器90供给的燃料气体L4的量。
废气加热部74通过使由第一分支线路102供给的燃料气体排气L3和由第三燃料气体供给线路122供给的燃料气体L4在管道喷烧器90中燃烧来加热废气G2。由此,能够进一步增高废热回收锅炉51内的废气G2的温度,从而能够通过废热回收锅炉51回收更多的热量。另外,废气加热部74通过使由第一分支线路102供给的燃料气体排气L3燃烧,从而能够通过燃料气体排气L3所包含的卡路里来加热废气G2。由此,能够有效地利用燃料气体排气L3所包含的卡路里。
蒸气产生部76具备锅炉92、第二分支线路104、第二控制阀114、第四燃料气体供给线路124、空气供给线路125、以及控制阀134、135。锅炉92是利用使所供给的燃料燃烧而产生的热量来产生蒸气的蒸气产生器,并将产生的蒸气向燃料气体再循环线路49供给。本实施例的锅炉92具备在SOFC13的起动中使用的所谓的起动用锅炉的功能。需要说明的是,锅炉92也可以与发电系统10的其他设备连接,并向所连接的设备供给蒸气。
第二分支线路104的一方的端部与燃料气体排气排出线路72连接,另一方的端部与锅炉92连接。第二控制阀114设置在第二分支线路104上。第二控制阀114通过对开闭进行切换来切换第二分支线路104的燃料气体排气L3的流通,且通过调节开度来控制流过第二分支线路104的燃料气体排气L3的流量。第四燃料气体供给线路124与锅炉92连接,且向锅炉92供给燃料气体L5。空气供给线路125与锅炉92连接,且向锅炉92供给空气A4。控制阀134设置在第四燃料气体供给线路124上,且通过调节开闭以及开度的至少一方来调节向锅炉92供给的燃料气体L5的量。控制阀135设置在空气供给线路125上,且通过调节开闭以及开度的至少一方来调节向锅炉92供给的空气A4的量。
蒸气产生部76将由第二分支线路104供给的燃料气体排气L3和由第四燃料气体供给线路124供给的燃料气体L5与由空气供给线路125供给的空气A4一起向锅炉92供给,且通过使燃料气体排气L3和燃料气体L5在锅炉92内燃烧来产生蒸气。由此,能够由锅炉92产生发电系统10中所需的蒸气,并向各个部分供给。另外,蒸气产生部76通过使由第二分支线路104供给的燃料气体排气L3燃烧,从而能够使燃料气体排气L3所包含的卡路里成为用于产生蒸气的热量。由此,能够有效地利用燃料气体排气L3所包含的卡路里。
空气加热部78具备空气升温用喷烧器94、第三分支线路106、第三控制阀116、第五燃料气体供给线路128、以及控制阀138。空气升温用喷烧器94配置在第二压缩空气供给线路31上。空气升温用喷烧器94通过使所供给的燃料燃烧,从而加热第二压缩空气供给线路31内的压缩空气A2。空气加热部78能够使用具备使燃料气体排气L3点火而燃料的点火源的所谓喷烧器、或通过氧化等反应使燃料气体排气L3燃烧的燃烧催化剂来作为使燃料气体排气L3燃烧的空气升温用喷烧器94。优选空气加热部78使再循环鼓风机50的出口、或鼓风机48的出口的线路与第三分支线路106连接。由此,能够将具有更高压力的燃料气体排气L3向空气升温用喷烧器94提供。
第三分支线路106的一方的端部与燃料气体排气排出线路72连接,且另一方的端部与空气升温用喷烧器94连接。第三控制阀116设置在第三分支线路106上。第三控制阀116通过对开闭进行切换来切换第三分支线路106的燃料气体排气L3的流通,且通过调节开度来控制流过第三分支线路106的燃料气体排气L3的流量。第五燃料气体供给线路128与空气升温用喷烧器94连接,且向空气升温用喷烧器94供给燃料气体L6。控制阀138设置在第五燃料气体供给线路128上,且通过调节开闭以及开度的至少一方来调节向空气升温用喷烧器94供给的燃料气体L6的量。
空气加热部78通过使由第三分支线路106供给的燃料气体排气L3和由第五燃料气体供给线路128供给的燃料气体L6在空气升温用喷烧器94中燃烧来加热压缩空气A2。由此,能够进一步增高向SOFC13供给的压缩空气A2的温度。另外,向SOFC13供给的压缩空气A2作为排放空气而向燃气轮机11供给。由此,能够通过燃气轮机11、废热回收锅炉51回收在空气加热部78中加热压缩空气A2后的热量。由此,能够有效地利用燃料气体排气L3所包含的卡路里。
燃料气体加热部80具备水浴加热器96、第四分支线路108、第四控制阀118、第二燃料气体供给线路41、以及控制阀42。水浴加热器96配置在第二燃料气体供给线路41上。水浴加热器96通过使所供给的燃料气体排气燃烧来加热第二燃料气体供给线路41内的燃料气体L2。
在此,图3是示出燃料气体加热部的水浴加热器的简要结构图。如图3所示,水浴加热器96具有燃烧器140、容器142以及燃烧气体配管144。另外,燃烧器140与第四分支线路108以及燃烧气体配管144连接。燃烧器140将通过使由第四分支线路108供给的燃料气体排气L3燃烧而生成的燃烧气体向燃烧气体配管144供给。容器142是在内部填充有水等载热体的箱。容器142在填充有载热体的内部配置有第二燃料气体供给线路41和燃烧气体配管144。燃烧气体配管144的一方的端部与燃烧器140连接,而另一方的端部开放。燃烧气体配管144的两端之间的部分配置在容器142的内部。
水浴加热器96使燃料气体排气在燃烧器140中燃烧,且生成的燃烧气体在燃烧气体配管144中流动。由此,燃烧气体在容器142的内部流动。水浴加热器96通过流过燃烧气体配管144的燃烧气体来加热载热体,且加热后的载热体对流过第二燃料气体供给线路41的燃料气体进行加热。这样,水浴加热器96通过将燃烧气体的热量经由载热体向燃料气体传递来加热燃料气体。水浴加热器96通过经由载热体来加热燃料气体,从而能够在防止燃料气体在第二燃料气体供给线路41中燃烧的同时对燃料气体进行加热。
第四分支线路108的一方的端部与燃料气体排气排出线路72连接,另一方的端部与水浴加热器96连接。第四控制阀118设置在第四分支线路108上。第四控制阀118通过对开闭进行切换来切换第四分支线路108的燃料气体排气L3的流通,且通过调节开度来控制流过第四分支线路108的燃料气体排气L3的流量。
燃料气体加热部80通过使由第四分支线路108供给的燃料气体排气L3在水浴加热器96中燃烧来加热燃料气体L2。由此,能够进一步增高向SOFC13供给的燃料气体L2的温度。另外,向SOFC13供给的燃料气体L2作为燃料气体排气而向燃气轮机11供给。由此,能够通过燃气轮机11、废热回收锅炉51回收在燃料气体加热部80中加热燃料气体后的热量。由此,能够有效地利用燃料气体排气L3所包含的卡路里。需要说明的是,燃料气体加热部80也可以在供给燃料气体排气的路径以外设置向水浴加热器96供给燃料气体的路径。
另外,发电系统10具备:配置在燃料气体排气供给线路45的燃气轮机11附近(在本实施例中为比控制阀47靠下游侧处)的开闭阀(开闭控制阀)64;对在燃料排放线路43中流动的燃料气体排气L3的流量进行检测的流量检测部66;以及对在燃料气体排气供给线路45中流动的燃料气体排气L3的状态进行检测的状态检测部68。
开闭阀64配置在比与燃料气体排气排出线路72连结的位置靠下游侧、且比燃烧器22靠上游侧处。开闭阀64通过对开闭进行切换,从而能够对是否将燃料气体排气L3向燃烧器22供给进行切换。
流量检测部66配置在燃料排放线路43的比与燃料气体再循环线路49连结的部分靠下游侧、且比分支为排出线路44和燃料气体排气供给线路45的部分靠上游侧处。流量检测部66是对流过所设置的位置的燃料排放线路43的燃料气体排气L3的流量进行检测的检测装置。流量检测部66例如检测流过燃料排放线路43的燃料气体排气L3的压力,并通过对压力的检测结果进行运算处理来计算出流量。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燃料气体排气的状态也包含流过燃料排放线路43的燃料气体排气L3的流量。
状态检测部68配置在燃料气体排气供给线路45的比鼓风机48靠下游侧、且比与燃料气体排气排出线路72连结的位置靠上游侧处。状态检测部68是对流过所设置的位置的燃料气体排气供给线路45的燃料气体排气L3的卡路里进行检测的检测装置。需要说明的是,状态检测部68只要是能够对流过所设置的位置的燃料气体排气供给线路45的燃料气体排气L3的状态进行检测的检测装置即可,例如也可以使用对燃料气体排气L3的温度进行检测的温度检测装置。此处,燃料气体排气L3的状态是指能够判断在流过燃料气体排气供给线路45的期间燃料气体排气L3中是否产生了排水的各种条件。需要说明的是,优选状态检测部68配置在燃料气体排气供给线路45的燃烧器22侧、即接近与燃料气体排气排出线路72连结的位置的一侧。由此,通过在燃料气体排气供给线路45中流动,从而能够以更高的准确率检测燃料气体排气L3中产生的变化。
发电系统10的控制装置(控制部)62在开始从SOFC13向燃料排放线路43供给燃料气体排气L3时、即打开控制阀47之后,基于流量检测部66以及状态检测部68的至少一方的结果来驱动加热机构70。另外,控制装置62也基于流量检测部66以及状态检测部68的至少一方的结果来控制开闭阀64的开闭。由此,能够对是否将燃料气体排气向燃烧器22供给进行切换。
以下,利用图4以及图5对上述本实施例的发电系统10的驱动方法进行说明。图4是示出本实施例的发电系统的驱动动作的一例的流程图。图5是表示对本实施例的发电系统的燃料气体排气的流动进行控制的阀的动作的时刻的时序图。图4所示的驱动动作能够通过控制装置(控制部)62基于各个部分的检测结果执行运算处理而实现。另外,发电系统10还在执行图4所示的处理的过程中,并行地执行使用了燃料气体再循环线路49的燃料气体排气的循环。此处,图4是在SOFC13起动时执行的控制的一个例子。如图5所示,控制装置62在开始进行图4的控制之前,关闭燃料气体排气供给线路45的控制阀47、燃料气体排气排出线路72的控制阀73以及燃料气体排气供给线路45的开闭阀64。此处,本实施例的发电系统10基本上将控制阀46维持为关闭,从而不从排出线路44排出燃料气体排气。
首先,控制装置62进行将燃料气体排气供给线路45的控制阀47从关闭向打开切换的控制(步骤S12)。例如,当使燃料气体排气L3在燃料气体再循环线路49中循环时,通过利用控制装置62使控制阀47从关闭向打开切换,从而开始向燃料气体排气供给线路45供给燃料气体排气L3。控制装置62能够利用流量检测部66的检测结果来判断路径中的燃料气体排气L3的流量。此处,如图5的t1所示,控制装置62进行在将燃料气体排气供给线路45的控制阀47设为打开的同时,也将燃料气体排气排出线路72的控制阀73设为打开的控制。另外,控制装置62将燃料气体排气供给线路45的开闭阀64维持为关闭。由此,成为将燃料气体排气L3向加热机构70供给的状态。
控制装置62在开始向燃料气体排气供给线路45供给燃料气体排气L3之后,进行驱动燃料气体排气供给线路45的鼓风机48的控制(步骤S14)。鼓风机48将流过燃料气体排气供给线路45的燃料气体排气L3向与燃料气体排气排出线路72的连结部输送。
接着,控制装置62确定燃料气体排气L3的供给对象(步骤S16)。具体而言,控制装置62从加热机构70的废气加热部74、蒸气产生部76、空气加热部78以及燃料气体加热部80中确定燃料气体排气的供给对象。控制装置62在确定供给对象后,进行将供给对象的线路(分支线路)的控制阀从关闭向打开切换的控制(步骤S18)。由此,能够向确定了的加热机构70的供给对象供给燃料气体排气L3。
接下来,控制装置62通过状态检测部68检测燃料气体排气L3的状态(步骤S20),判断燃料气体排气L3的状态是否稳定(步骤S22)。即,控制装置62判断流过燃料气体排气供给线路45的燃料气体排气L3的成分是否稳定。控制装置62例如在通过状态检测部68检测燃料气体排气L3的卡路里的情况下,若卡路里处于规定的范围内,则判断为状态稳定。另外,状态检测部68还能够测量燃料气体排气L3的温度作为燃料气体排气L3的状态。在通过状态检测部68检测温度的情况下,若温度成为固定值以上,则判断为状态稳定。
控制装置62在判断为燃料气体排气L3的状态未稳定的情况下(步骤S22为否),返回步骤S16,并再次执行步骤S16的处理。在流过燃料排放线路43的燃料气体排气L3的状态稳定之前,控制装置62将燃料气体排气L3向加热机构70供给,同时重复步骤S16至步骤S22的处理。
控制装置62在判断为燃料气体排气L3的状态稳定的情况下(步骤S22为是),进行将燃料气体排气供给线路45的开闭阀64从关闭向打开切换的控制(步骤S24)。此处,如图5的t2所示,控制装置62进行如下的控制,即,将燃料气体排气供给线路45的控制阀47维持为打开,同时将燃料气体排气排出线路72的控制阀73从打开向关闭切换,且将燃料气体排气供给线路45的开闭阀64从关闭向打开切换。由此,控制装置62停止向燃料气体排气排出线路72供给燃料气体排气L3,且开始向燃烧器22供给燃料气体排气L3。控制装置62在开始向燃烧器22供给燃料气体排气之后,结束本处理。
这样,本实施例的发电系统10设置有加热机构70,在SOFC13起动时等,在燃料气体排气L3的状态稳定之前、即在直至成为燃料气体排气L3能够向燃烧器22供给的状态为止的期间,将从SOFC13排出的燃料气体排气L3向加热机构70供给。由此,未能向燃烧器22供给的燃料气体排气也不会从排出线路44排出,而能够作为加热机构70的燃料进行利用。另外,加热机构70对在发电系统10中使用的废气、蒸气、空气或燃料进行加热,因而能够通过燃气轮机11、蒸气轮机14回收对加热对象进行加热后的能量。
另外,发电系统10将加热机构70的燃料气体排气排出线路72连接于燃料气体排气供给线路45的鼓风机48与开闭阀64之间、即使该燃料气体排气排出线路72连接于燃料气体排气供给线路45的燃烧器22侧。由此,发电系统10将到达燃料气体排气供给线路45的燃烧器22附近的燃料气体排气L3向加热机构70供给。由此,在直至燃料气体排气L3的状态稳定为止的期间,发电系统10能够通过燃料气体排气对燃料气体排气供给线路45进行加热。另外,在到达燃料气体排气供给线路45的燃烧器22附近的燃料气体排气L3稳定之前,发电系统10将燃料气体排气L3向加热机构70供给。由此,在SOFC13起动时,燃料气体排气L3流过处于低温(常温)状态的燃料气体排气供给线路45,从而能够抑制温度降低了的燃料气体排气L3向燃烧器22供给。
此处,若燃料气体排气L3冷却则产生排水。产生排水后的燃料气体排气供给线路45的下游侧的燃料气体排气L3的成分的构成发生变化,由于水分量减少而使得燃烧发热量(卡路里)变高。另外,在发电系统10中,燃料气体排气供给线路45被燃料气体排气加热,因而排水的产生量逐渐变化。另外,之后,若燃料气体排气供给线路45中产生的排水蒸发,则蒸发的排水混入到燃料气体排气L3中,燃料气体排气L3的H2O成分变多。若燃料气体排气L3的H2O成分变多,则燃烧发热量(卡路里)变低。由此,燃料气体排气供给线路45的下游侧的燃料气体排气L3的燃料发热量逐渐变化。若将这样的燃料气体排气L3向燃烧器22供给,则燃烧器22中的燃烧的控制变得复杂。另外,原本就不优选将产生了排水的状态的燃料气体排气L3向燃烧器22供给。相对于此,在本实施例的发电系统10中,如上所述,在SOFC13起动时,待燃料气体排气L3的状态稳定后,开始向燃烧器22供给燃料气体排气L3。由此,能够抑制向燃烧器22供给的燃料气体排气L3的燃烧发热量的变动。通过使供给的燃料气体排气L3的成分稳定,从而能够使燃烧器22的燃烧稳定。由此,能够使控制变得简单,此外也能够降低对燃气轮机11的不良影响。
另外,发电系统10通过在燃料气体排气供给线路45的比鼓风机48靠下游侧处连结燃料气体排气排出线路72,从而能够使用鼓风机48作为向燃料气体排气排出线路72供给燃料气体排气L3的驱动源。由此,能够有效地利用一个鼓风机48。
在本实施例的发电系统10中,优选将开闭阀64配置在燃料气体排气供给线路45的燃烧器22附近。即,在发电系统10中,优选缩短开闭阀64与燃烧器22之间的距离。由此,在将开闭阀64设为打开,开始向燃烧器22供给燃料气体排气L3时,能够缩短通过向燃烧器22供给的燃料气体排气L3进行加热的燃料气体排气供给线路45的范围。由此,在开始向燃烧器22供给燃料气体排气L3时,能够抑制在比开闭阀64靠下游侧的范围的燃料气体排气供给线路45的燃料气体排气L3中产生排水的情况。
接下来,利用图6对上述本实施例的发电系统10的驱动方法进行说明。图6是示出本实施例的发电系统的驱动动作的一例的流程图。图6所示的驱动动作能够通过控制装置(控制部)62基于各个部分的检测结果执行运算处理而实现。此处,图6是在将燃料气体排气向燃气轮机供给的状态下执行的控制的一个例子。此处,在图6中对将各控制阀设为打开的情况下的处理进行说明,然而从打开到关闭的控制、调节开度的控制也能够通过同样的处理来实现。另外,图6的控制也能够作为图4的步骤S16以及步骤S18的控制来执行。
控制装置62通过流量检测部66检测燃料气体排气L3的流量(步骤S30),判断是否向加热机构70供给燃料气体排气(步骤S32)。例如,在流量检测部66检测到的流量由于燃气轮机11的运转状态的变动而超出燃烧器22所需的燃料气体排气L3的流量的情况下,控制装置62判断为将超出部分的燃料气体排气L3向加热机构70供给。控制装置62在判断为不向加热机构70供给燃料气体排气L3(步骤S32为否)、即将全部的燃料气体排气L3向燃烧器22供给的情况下,返回步骤S30。由此,在判断为将燃料气体排气L3向加热机构70供给之前,控制装置62重复步骤S30和步骤S32的处理。
控制装置62在判断为向加热机构70供给燃料气体排气L3(步骤S32为是)、即不能将全部的燃料气体排气L3向燃烧器22供给的情况下,将燃料气体排气排出线路72的控制阀73从关闭向打开切换(步骤S34),判断是否向管道喷烧器90供给燃料气体排气L3(步骤S36)。控制装置62在判断为向管道喷烧器90供给燃料气体排气L3的情况下(步骤S36为是),进行将第一控制阀112从关闭到打开的控制(步骤S38)。
控制装置62在判断为不向管道喷烧器90供给燃料气体排气L3的情况下(步骤S36为否),判断是否向锅炉92供给燃料气体排气L3(步骤S40)。另外,控制装置62在使第一控制阀112从关闭到打开的情况下,还判断是否向锅炉92供给燃料气体排气L3(步骤S40)。控制装置62在判断为向锅炉92供给燃料气体排气L3的情况下(步骤S40为是),进行使第二控制阀114从关闭到打开的控制(步骤S42)。
控制装置62在判断为不向锅炉92供给燃料气体排气L3的情况下(步骤S40为否),判断是否向空气升温用喷烧器94供给燃料气体排气L3(步骤S44)。另外,控制装置62在使第二控制阀114从关闭到打开的情况下,还判断是否向空气升温用喷烧器94供给燃料气体排气L3(步骤S44)。控制装置62在判断为向空气升温用喷烧器94供给燃料气体排气L3的情况下(步骤S44为是),进行使第三控制阀116从关闭到打开的控制(步骤S46)。
控制装置62在判断为不向空气升温用喷烧器94供给燃料气体排气L3的情况下(步骤S44为否),判断是否向水浴加热器96供给燃料气体排气L3(步骤S48)。另外,控制装置62在使第三控制阀116从关闭到打开的情况下,还判断是否向水浴加热器96供给燃料气体排气L3(步骤S48)。控制装置62在判断为向水浴加热器96供给燃料气体排气L3的情况下(步骤S48为是),进行使第四控制阀118从关闭到打开的控制(步骤S50)。
控制装置62在判断为不向水浴加热器96供给燃料气体排气L3的情况下(步骤S48为否),判断是否结束处理(步骤S52)。另外,控制装置62在使第四控制阀118从关闭到打开的情况下,还判断是否结束处理(步骤S52)。控制装置62在判断为不结束处理(步骤S52为否)的情况下,返回步骤S30,再次执行上述处理。控制装置62在判断为结束处理的情况下(步骤S52为是),结束本处理。
控制装置62通过进行图6所示的处理,在开始向燃气轮机11供给燃料气体排气L3之后,即使产生未向燃烧器22供给的燃料气体排气L3,也能够有效地利用该燃料气体排气L3。即,能够将未向燃烧器22供给的燃料气体排气L3作为加热机构70的燃料来使用,从而能够有效地利用燃料气体排气L3。
控制装置62能够例如在SOFC13起动时,进行向锅炉92(蒸气产生部76)供给燃料气体排气L3的控制,之后,进行向管道喷烧器90(废气加热部74)供给燃料气体排气L3的控制。另外,在运转中的SOFC13跳开(trip)的情况下,控制装置62进行向管道喷烧器90(废气加热部74)供给燃料气体排气L3的控制。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6所示的处理中,与开闭的结果无关地进行执行步骤S36、步骤S40、步骤S44以及步骤S48的判断的控制,使得能够开始向管道喷烧器90、锅炉92、空气升温用喷烧器94以及水浴加热器96这多个对象供给燃料气体排气L3,然而并不限于此。例如,控制装置62也可以在进行步骤S38、步骤S42、步骤S46以及步骤S50的处理后,进入步骤S52的判断。
此处,本实施例的加热机构70设置有废气加热部74、蒸气产生部76、空气加热部78以及燃料气体加热部80这四个机构作为使燃料气体排气燃烧的机构,但具备至少一个即可。另外,加热机构70所具备的使燃料气体排气燃烧的机构不限于上述四个机构,只要在燃气轮机11以外且能够发电系统10中利用的机构即可。
此处,本实施例的加热机构70通过在使燃料气体排气燃烧的区域中设置供给燃料气体的路径,从而即使在不供给燃料气体排气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加热机构70的各个部分。由此,加热机构70能够将燃料气体排气作为辅助燃料来利用,变得能够始终运转,因而能够高效地利用加热机构70的各个部分。
具体而言,控制装置62通过在进行第一控制阀112、第二控制阀114、第三控制阀116以及第四控制阀118的控制的同时进行控制阀132、134以及138的控制,从而能够调节向加热机构70的各个部分供给的燃料气体排气L3与燃料气体L4、L5以及L6之间的平衡。例如通过控制装置62对第一控制阀112的开度与控制阀132的开度之间的平衡进行调节,控制装置62能够控制在管道喷烧器90处产生的燃烧量、发热量。由此,控制装置62能够控制燃气轮机11处的蒸气产生量与发电机15的发电输出的比率。另外,发电系统10由于能够高效地利用加热机构70的各个部分,因而虽然优选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在向加热机构70的各个部分供给燃料气体排气的路径以外设置供给燃料气体的路径,但并不是必须设置。
此处,本实施例的发电系统10通过在燃料气体排气供给线路45的比鼓风机48以及状态检测部68靠上游侧处设置控制阀47,从而能够对是否向燃料气体排气供给线路45的配置有鼓风机48以及状态检测部68的范围供给燃料气体排气L3来进行切换。另外,在图2中,将控制阀47的位置设为配置于燃料气体排气供给线路45的燃烧器22侧的位置,但配置位置并不受特别限定,只要是比与排出线路44的连结部靠下游侧、且比与燃料气体排气排出线路72的连结部靠上游侧处即可。
本实施例的发电系统10由于能够加热燃料气体排气供给线路45,因而虽然优选将加热机构70的燃料气体排气排出线路72与燃料气体排气供给线路45的燃气轮机11侧连接,但并不限于此。发电系统10可以将燃料气体排气排出线路72与燃料排放线路43连接,也可以将其与排出线路44连接。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的发电系统10中,由于能够代替从排出线路44排出燃料气体排气而向燃料气体排气排出线路72排出,因而也可以不设置排出线路44和控制阀46。即,发电系统10也可以代替排出线路44而设置燃料气体排气排出线路72。
另外,本实施例的发电系统10也可以在燃料气体排气排出线路72上设置从燃料气体排气L3回收排水的排水回收机构。作为排水回收机构,例如具备冷却燃料气体排气L3的机构和捕集排水的机构(疏水阀)。另外,作为排水回收机构,排水回收机构也可以使用再热交换器,通过热交换来冷却燃料气体排气L3,在回收排水后,通过从排水回收前的燃料气体排气L3回收的热量进行再加热。
另外,本实施例的发电系统10设置控制阀73而对是否向燃料气体排气排出线路72供给燃料气体排气进行切换,然而由于能够通过第一控制阀112、第二控制阀114、第三控制阀116、第四控制阀118分别对是否供给燃料气体排气进行切换,因而也可以不必设置控制阀73。
调节燃料气体向燃烧器22的供给的开闭阀64只要至少能够对开闭进行切换即可,但也可以是调节开度的控制阀。另外,配置在燃料气体排气供给线路45的鼓风机48的上游侧的控制阀47只要至少能够对开闭进行切换即可,但也可以是开闭阀。同样,优选为,将设置于燃料气体排气供给线路45上的控制阀47与开闭阀64的至少一方设为能够调节开度(流路阻力)的控制阀。由此,能够调节向燃烧器22供给的燃料气体排气的量。需要说明的是,发电系统10也能够通过控制开闭阀64以及控制阀73的开闭来控制燃料气体排气向燃料气体排气供给线路45的供给,因而也可以不设置控制阀47。
附图标记说明:
10  发电系统
11  燃气轮机
12  发电机
13  固体氧化物型燃料电池(SOFC)
14  蒸气轮机
15  发电机
21  压缩机
22  燃烧器
23  涡轮
25  空气取入线路
26  第一压缩空气供给线路
27  第一燃料气体供给线路
31  第二压缩空气供给线路
32  控制阀(第一开闭阀)
33、48  鼓风机
34  排放空气放线路
36  压缩空气循环线路
41  第二燃料气体供给线路
42  控制阀
43  燃料排放线路
44  排出线路
45  燃料气体排气供给线路
47  控制阀
49  燃料气体再循环线路
50  再循环鼓风机
51  废热回收锅炉
52  涡轮
53  废气线路
54  蒸气供给线路
55  供水线路
56  冷凝器
57  供水泵
62  控制装置(控制部)
64  开闭阀
66  流量检测部
68  状态检测部
70  加热机构
72  燃料气体排气排出线路
73  控制阀
74  废气加热部
76  蒸气产生部
78  空气加热部
80  燃料气体加热部
90  管道喷烧器
92  锅炉
94  空气升温用喷烧器
96  水浴加热器
102  第一分支线路
104  第二分支线路
106  第三分支线路
108  第四分支线路
112  第一控制阀
114  第二控制阀
116  第三控制阀
118  第四控制阀
122  第三燃料气体供给线路
124  第四燃料气体供给线路
125  空气供给线路
128  第五燃料气体供给线路
132、134、135、138  控制阀

Claims (8)

1.一种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具有:
燃气轮机,其具有压缩机和燃烧器;
燃料电池;
燃料气体排气供给线路,其将从所述燃料电池排出的燃料气体排气向所述燃气轮机供给;
燃料气体排气排出线路,其与所述燃料气体排气供给线路连接;
加热机构,其使通过所述燃料气体排气排出线路供给的所述燃料气体排气燃烧,从而对加热对象进行加热;以及
控制部,其控制从所述燃料电池排出的所述燃料气体排气的供给对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热交换器,该热交换器对从所述燃气轮机排出的废气所包含的热量进行回收,
所述加热机构包括废气加热部,该废气加热部使所述燃料气体排气燃烧,从而对向所述热交换器供给的废气进行加热。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热机构包括蒸气产生部,该蒸气产生部使所述燃料气体排气燃烧,从而产生向供给至所述燃料电池的燃料气体供给的蒸气。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热机构包括空气加热部,该空气加热部使所述燃料气体排气燃烧,从而对向所述燃料电池供给的空气进行加热。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热机构包括燃料气体加热部,该燃料气体加热部使所述燃料气体排气燃烧,从而对向所述燃料电池供给的燃料气体进行加热。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
具有状态检测部,该状态检测部对比所述燃料气体排气排出线路靠上游侧的所述燃料气体排气的状态进行检测,
在基于由所述状态检测部检测到的结果判断为燃料气体排气的状态稳定的情况下,开始向所述燃气轮机供给所述燃料气体排气。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
具有流量检测部,该流量检测部对从所述燃料电池向所述燃料气体排气供给线路以及所述燃料气体排气排出线路供给的燃料气体排气的流量进行检测,
所述控制部基于所述流量检测部的检测结果,来控制向所述燃料气体排气供给线路供给的燃料气体排气的流量和向所述燃料气体排气排出线路供给的燃料气体排气的流量。
8.一种发电系统的运转方法,所述发电系统具有:
燃气轮机,其具有压缩机和燃烧器;
燃料电池;以及
加热机构,其使燃料气体排气燃烧,从而对加热对象进行加热,
所述发电系统的运转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
对从所述燃料电池朝向燃气轮机排出的燃料气体排气的状态进行检测的工序;
基于检测到的燃料气体排气的状态,判断是否存在未向所述燃气轮机供给的所述燃料气体排气的工序;以及
在判断为存在未向所述燃气轮机供给的燃料气体排气的情况下,向所述加热机构供给所述燃料气体排气的工序。
CN201380054949.3A 2012-11-22 2013-11-15 发电系统以及发电系统的运转方法 Active CN10473734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56906 2012-11-22
JP2012256906A JP6004915B2 (ja) 2012-11-22 2012-11-22 発電システム及び発電システムの運転方法
PCT/JP2013/080925 WO2014080848A1 (ja) 2012-11-22 2013-11-15 発電システム及び発電システムの運転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737346A true CN104737346A (zh) 2015-06-24
CN104737346B CN104737346B (zh) 2017-05-10

Family

ID=507760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54949.3A Active CN104737346B (zh) 2012-11-22 2013-11-15 发电系统以及发电系统的运转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150263368A1 (zh)
JP (1) JP6004915B2 (zh)
KR (1) KR101732286B1 (zh)
CN (1) CN104737346B (zh)
DE (1) DE112013005614T5 (zh)
WO (1) WO2014080848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299410A (zh) * 2016-09-29 2017-01-04 江苏科技大学 一种利用残余燃料自加热的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发电系统
CN114600284A (zh) * 2020-02-27 2022-06-07 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 燃料电池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109529B2 (ja) * 2012-10-31 2017-04-05 三菱日立パワー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発電システム
JP7073049B2 (ja) * 2017-05-12 2022-05-23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燃料電池および複合発電システム
US20230094065A1 (en) * 2021-09-30 2023-03-30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Ltd. Gas turbine facility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228208A (ja) * 1999-02-05 2000-08-15 Ishikawajima Harima Heavy Ind Co Ltd 燃料電池とガスタービンの複合装置
CN1375627A (zh) * 2001-03-12 2002-10-2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复合型能量发生装置
JP2006342003A (ja) * 2005-06-07 2006-12-21 Babcock Hitachi Kk 水素製造装置及び水素製造装置の停止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179149A (ja) * 2002-11-13 2004-06-24 Nissan Motor Co Ltd 燃料電池システム
US7306871B2 (en) * 2004-03-04 2007-12-11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Hybrid power generating system combining a fuel cell and a gas turbine
US7862938B2 (en) * 2007-02-05 2011-01-04 Fuelcell Energy, Inc. Integrated fuel cell and heat engine hybrid system for high efficiency power generation
US8015670B2 (en) * 2008-02-19 2011-09-13 Stover Equipment Co. Inc. Module feeder with non-traveling unwrapper
DE102012018873A1 (de) * 2012-09-25 2014-03-27 Daimler Ag Verfahren zum Erfassen einer kritischen Wasserstoffkonzentration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228208A (ja) * 1999-02-05 2000-08-15 Ishikawajima Harima Heavy Ind Co Ltd 燃料電池とガスタービンの複合装置
CN1375627A (zh) * 2001-03-12 2002-10-2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复合型能量发生装置
JP2006342003A (ja) * 2005-06-07 2006-12-21 Babcock Hitachi Kk 水素製造装置及び水素製造装置の停止方法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299410A (zh) * 2016-09-29 2017-01-04 江苏科技大学 一种利用残余燃料自加热的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发电系统
CN106299410B (zh) * 2016-09-29 2019-06-14 江苏科技大学 一种利用残余燃料自加热的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发电系统
CN114600284A (zh) * 2020-02-27 2022-06-07 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 燃料电池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4080848A1 (ja) 2014-05-30
US20150263368A1 (en) 2015-09-17
KR20150060837A (ko) 2015-06-03
JP6004915B2 (ja) 2016-10-12
DE112013005614T5 (de) 2015-08-27
CN104737346B (zh) 2017-05-10
JP2014107030A (ja) 2014-06-09
KR101732286B1 (ko) 2017-05-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han et al. Modelling for part-load operation of solid oxide fuel cell–gas turbine hybrid power plant
KR101644764B1 (ko) 발전 시스템 및 발전 시스템의 운전 방법
CN104737346A (zh) 发电系统以及发电系统的运转方法
US20090064653A1 (en) Partial load combustion cycles
Nourpour et al. Evaluation of novel integrated combined cycle based on gas turbine-SOFC-geothermal-steam and organic Rankine cycles for gas turbo compressor station
JP6053560B2 (ja) 発電システム及び発電システムの運転方法
US6502402B1 (en) Fuel moisturization control
US7509794B2 (en) Waste heat steam generator
CN104937758A (zh) 发电系统及发电系统的运转方法
CN104685688A (zh) 发电系统以及发电系统的运转方法
JP6830049B2 (ja) 制御装置とそれを備えたガスタービンコンバインドサイクル発電システム、プログラム、およびガスタービンコンバインドサイクル発電システムの制御方法
CN104737347A (zh) 发电系统以及发电系统的运行方法
Delattin et al. Effects of steam injection on microturbine efficiency and performance
JP2014123471A (ja) 発電システム及び発電システムの運転方法
Zheng et al. Tracing the carbon capture energy distribution in a natural gas combined cycle power plant under variable operating conditions
Delattin et al. Detailed study of the impact of co-utilization of biomass in a natural gas combined cycle power plant through perturbation analysis
KR102485928B1 (ko) 하이브리드 발전설비의 급기장치 및 급기방법
KR101395702B1 (ko) 용융탄산염형 연료전지용 유기 랭킨 사이클
JP6057878B2 (ja) コンバインド発電システム及びコンバインド発電システムの運転方法
JP2002231279A (ja) 燃料電池発電システムにおける原燃料蒸発器の蒸気温度制御装置
Frolov et al. Increasing the thermal efficiency of a 300 MW power generating unit by building in a GTÉ-110 gas turbine
CA2698083A1 (en) Part load combustion cycle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Kanagawa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after: Mitsubishi Power Co., Ltd

Address before: Kanagawa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before: MITSUBISHI HITACHI POWER SYSTEMS, 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