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736957A - 混合冷凝器 - Google Patents

混合冷凝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736957A
CN104736957A CN201380049128.0A CN201380049128A CN104736957A CN 104736957 A CN104736957 A CN 104736957A CN 201380049128 A CN201380049128 A CN 201380049128A CN 104736957 A CN104736957 A CN 10473695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denser
direct contact
contact type
condenser portion
mix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49128.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736957B (zh
Inventor
佐尔坦·绍博
安德拉什·巴洛格
拉斯洛·卢德维格
阿提拉·格赖加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EA EGI Energiagazdalkodasi Zrt
Original Assignee
GEA EGI Energiagazdalkodasi Zrt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EA EGI Energiagazdalkodasi Zrt filed Critical GEA EGI Energiagazdalkodasi Zrt
Publication of CN1047369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3695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73695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3695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9/00Evaporators; Condensers
    • F25B39/04Condens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BSTEAM OR VAPOUR CONDENSERS
    • F28B5/00Condensers employing a combination of the methods covered by main groups F28B1/00 and F28B3/00; Other condens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Engine Equipment That Uses Special Cycles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 Inverter Device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Semiconductors Or Solid State Devices (AREA)
  • Fixed Capacitors And Capacitor Manufacturing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是具有布置在公共冷凝空间中的直接接触式冷凝器部(9)和表面冷凝器部(10)的混合冷凝器。该混合冷凝器包括:布置在直接接触式冷凝器部(9)沿蒸汽流的方向的下游或直接接触式冷凝器部(9)的下方的表面冷凝器部(10),以及,确保在直接接触式冷凝器部(9)中生成的冷却水和冷凝液混合物避开表面冷凝器部(10)向下流动的导水元件(17)。

Description

混合冷凝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主要用于动力装置循环冷却的节水干/湿式冷却系统的重要元件(即所谓的混合冷凝器)。
背景技术
广泛应用于动力装置冷却的冷凝器—表面冷凝器—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可以通过湿式冷却系统(即蒸发冷却系统)或通过干式冷却系统对装配有表面冷凝器的蒸汽涡轮机进行冷却。在覆盖Heller教授的发明的FR 877 696中所描述的方法的核心元件是所谓的直接接触式冷凝器(即混合式冷凝器),该直接接触式冷凝器可以替代常见的表面冷凝器应用在动力装置循环中。直接接触式冷凝器使干式(空气)冷却更有效。这样实现的系统一般被称为海勒(Heller)系统。
在本技术领域中,反复地出现表面冷凝器和直接接触式冷凝器在组合干/湿式冷却系统中的联合应用。大多数的相关出版物不提供用于混合冷凝器的实际设计方案。涉及组合干/湿式冷却系统的第一专利文献中的一个专利文献US 3 635 042额外描述了冷却系统的示意图中的冷凝器,其中,在表面冷凝器体中示出了干式系统冷却水的注入。在US 3 831 667中描绘了类似的示意图。在该情况下,根据图1,相对于与湿式冷却回路相关联的冷却表面的管子,来自干式冷却回路的冷却水在较高的位置处被注入。因为在表面冷凝器的管子外部生成的约50倍冷凝液量的水涌到管子上,所以已知的具有一个单元在另一单元之上的布置是不利的。因此,因为由于一部分蒸汽的冷凝,来自干式冷却回路的已加热水用作从内部冷却的管子的壁和尚未冷凝的蒸汽之间的隔热层,所以管子之间的蒸汽流的路径基本被阻断并且表面冷凝器管的冷却效果降低。
描述与所谓的羽流降低湿/干式塔(plume abating wet/dry tower)相关联的混合冷凝器,并且还在US 6 233 941 B1中呈现出相关的示意性结构图。在文献中的图2中,两个冷凝器部件布置在单独的壳体中,这不仅必需额外的成本,而且还由于膨胀蒸汽的分支导致额外的压降,即效率的降低。文献中的图1示出了解决方案,其中表面冷凝器部件和直接接触式冷凝器部件位于一个壳体内。来自涡轮机的排出蒸汽的一部分在表面冷凝器上冷凝;这部分蒸汽流首先经历冷却。此处未冷凝的蒸汽和绕开表面冷凝器的蒸汽在分配给直接接触式冷凝器的空间中冷凝。并排布置冷凝器部件明显扩大了所需的冷凝器截面,这导致成本增加。已知的装置充其量仅能用于组合湿式和干式的操作模式下,因此在寒冷天气下当仅需要直接接触式冷凝器部件的功能时,期望的纯粹干式操作因而是无效的。表面冷凝器部件包括常规应用的元件,而直接接触式冷凝器部件体现海勒的直接接触式冷凝器的设计。根据现有技术的解决方案,蒸汽挡板布置在表面冷凝器部件与直接接触式冷凝器部件之间,并且该板被设计成采用引入到直接接触式冷凝器的水将蒸汽路径部分变成逆流。应注意,因为挡板布置在被指引至直接接触式冷凝器的蒸汽流的路径中,所以这个挡板的应用导致蒸汽压力大幅度的下降。蒸汽作为涡流在方向的反复变化后被引入到直接接触式冷凝器部件中也是缺点,这再次降低冷凝器部件的效率。
在WO 2011/067619 A2中描述了旨在与纯粹的湿式冷却系统相比较明显年度节水的干/湿式冷却系统。根据该文献,两个单独的干式冷却回路和湿式冷却回路可以通过水-水热交换器被部分地整合,以及通过混合冷凝器被部分地整合。大的年度节水(相对于纯粹的湿式冷却系统的70%至90%)需要冷却系统在纯粹的干式模式和变化的湿式辅助模式两者下运行。系统的最重要的组成部件之一是混合冷凝器,在单个冷凝器体中,该混合冷凝器包括利用干式冷却回路的冷却效应的直接接触式冷凝器,以及使用湿式冷却回路的冷却效应的表面冷凝器。该文献没有提供关于混合冷凝器的优选结构和设计的信息。
为了实现来自涡轮机的排出蒸汽的冷凝,沿水平方向和深度方向两者限制可用空间,尤其是在蒸汽离开涡轮机向下流动的情况下,这是最常用的方法。沿侧向方向的涡轮表的支承柱和沿深度方向的机械大厅基板以及冷凝抽取泵的NPSH(汽蚀余量)要求表示限制条件。这必需要混合冷凝器是紧凑的装置,并且还希望避免两个冷凝器部件彼此之间的任何潜在的不利反应。现有技术的方法不能解决这些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尽可能多的消除现有技术解决方案的缺点的混合冷凝器的设计和优选布局的解决方案。此外,本发明的目的是创建一种适用于上述限制条件能够高效冷凝并且尽可能多的消除负反馈的混合冷凝器。本发明的目的主要是创建一种混合冷凝器,凭借这种冷凝器通过直接接触式冷凝器部的冷却水避免表面冷凝器部的操作的劣化。
导致本发明的产生的需求在于现有技术文件中没有关于可以在典型动力装置冷却系统中高效且灵活应用的混合冷凝器结构的信息。在实验中,已认识到如果来自涡轮机的蒸汽流首先暴露给冷凝器中的表面冷凝器部,则这是不利的。这是因为通过湿式冷却来冷却的水在表面冷凝器的管子中流动,并且其温度通常低于通过干式冷却来冷却且通过直接接触式冷凝器的喷嘴来喷射的水的温度。一方面,来自涡轮机的蒸汽必须穿过受到大幅度拖曳力的管束,以及另一方面,由于管子的相对较低的温度,蒸汽会经历相当大的过冷却,从而降低蒸汽循环方面的效率。由于管子的拖曳力而引起的蒸汽压力损耗还导致额外的过冷却。
如果直接接触式冷凝器沿着相对直的流动线、横向于由喷嘴喷射的冷却水的方向接收蒸汽,则直接接触式冷凝器具有最佳效率。
因此,根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混合冷凝器,其中至少大部分的入口蒸汽首先暴露给直接接触式冷凝器部。在该情况下,一方面,入口蒸汽可以沿从操作的方面有利的直流方向、横向于由喷嘴喷射的冷却水进入系统,而在另一方面,因为来自干式冷却的相对较暖的冷却水,所以蒸汽不经历过冷却。然而,在该情况下,出现另外的问题。
问题的实质是在混合冷凝器的公共冷凝空间中,冷却水/冷凝液混合物流到表面冷凝器部上,该表面冷凝器部沿发生自然冷凝过程的方向,即,直接接触式冷凝器部沿蒸汽流动的方向的下游布置或物理上布置在直接接触式冷凝器部的下方,这大大降低了表面冷凝器部的效率。根据本发明,已认识到,如果在公共冷凝空间中布置适当的导水元件,则该元件将冷却水和冷凝液混合物引导开,以使其避开表面冷凝器部,可以实现非常有优势且高效的设计。
通过权利要求1中所描述的混合冷凝器实现本发明的目的。在从属权利要求中限定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现在以示例性附图的方式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在附图中:
图1是在向下排出来自涡轮机的蒸汽的情况下包含有包括串联连接的直接接触式冷凝器部和表面冷凝器部的模块的混合冷凝器的示意性结构,
图2是类似于图1中所示的混合冷凝器的示意性结构,
图3是具有连接至模块分开元件的端部的构件的实施方式的示意性结构,所述构件将在壁上向下流动的水变成大的表面水喷雾,
图4是具有沿着侧向围壁的使离开涡轮机的小比例蒸汽流能够绕开冷凝器模块的间隙的实施方式的示意性结构,
图5是具有额外的表面冷凝器模块和沿着两个侧壁的导向板以及减小的过渡件(颈部件)角度的实施方式的示意性结构,
图6是类似于图5中所示的实施方式的示意性结构,其中过渡件(颈部件)具有两个角度并且通过较小的角度邻接较宽的冷凝器,
图7是根据本发明的连接至轴向或侧向排气涡轮机的混合冷凝器的示意性结构,
图8是连接至轴向或侧向排气涡轮机的另一实施方式的示意性结构,
图9是类似于图8中所示的实施方式的示意结构,其中直接接触式冷凝器部的后冷却器单独位于表面冷凝器部的后面,
图10是类似于图8中所示的实施方式的示意性结构,其中在沿水平方向进入的蒸汽的下方仅放置有表面冷凝器模块而不是混合模块,以及
图11是类似于图10中所示的实施方式的示意性结构,其中直接接触式冷凝器部后面没有表面冷凝器部。
具体实施方式
用模块构建的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膨胀蒸汽1在图中未示出的低压蒸汽涡轮机2的出口截面上向下流动进入混合冷凝器的过渡件(颈部件)5中。蒸汽1从具有不断扩大的截面的颈部件通过混合冷凝器4的入口截面到达直接接触式/表面冷凝器模块12。
基于模块12的布置确保了在水平面内混合冷凝器的尺寸不超过常规表面冷凝器或直接接触式冷凝器中的尺寸。同时,关于冷凝器的深度,由于下面要描述的解决方案在尺寸上没有明显的增加,作为冷凝器部的结果,这保持或进一步提高了效率。
在模块12的上方空间中放置有直接接触式冷凝器部9,以及在空间下方,在直接接触式冷凝器部9下游沿蒸汽流方向设置有表面冷凝器部10,即,相对于蒸汽1的流动和冷凝,两个冷凝器部彼此串联连接。如图中所示,直接接触式冷凝器部9和表面冷凝器部10布置在公共冷凝空间中。在直接接触式冷凝器部件中,入口蒸汽1中的一些蒸汽在膜状水柱上冷凝,该膜状水柱与蒸汽流的方向成交叉关系并且该膜状水柱来自直接接触式冷凝器部9的分配室6的喷嘴。从这里流过的较小比例的蒸汽(如果仅直接接触式冷凝器部处于操作中,则为所有剩余蒸汽)以逆流方式在属于直接接触式冷凝器部9并且位于分配室6下方的后冷却器7中冷凝;例如,受从冷却水分配室6的底端获取的冷却水的影响,冷凝发生在多孔板或填充类型后冷却器7中。从被分配成在后冷却器7内吸气的空间8可以排除不可冷凝气体。在管子24中流动且来自湿式冷却系统的冷却水的影响下,在直接接触式冷凝器部9之后剩余的蒸汽沿着混合冷凝器的长度流动,在管子24的外表面上冷凝并且位于表面冷凝器部10中。除了图1中所描绘的截面布置以外,表面冷凝器部10可以采用任何常见形状,如圣诞树形状、V形、梨形等。在表面冷凝器部10内,为空气排除件11设计适当的空间。
表面冷凝器部10的高效操作必需要使大量的已加热冷却水和来自直接接触式冷凝器部9的冷凝液的混合物避开表面冷凝器部10。从直接接触式冷凝器部9的分配室6的喷嘴,冷却水撞击布置在相邻的模块12之间的导水元件17的面向水接收面的喷嘴,并且冷却水和冷凝液的混合物沿着这些导水元件17向下流动至与表面冷凝器部10的底部对应的水平。因此,通过直接接触式冷凝器部9喷射并且导致蒸汽冷凝的水膜到达使模块12彼此分开的导水元件17并且由导水元件17导向,水膜沿着导水元件向下流动而不接触下方的表面冷凝器部10的冷却管。导水元件17可以由板或穿孔的扁平材料(例如由框架结构保持的密集的金属丝网)制成。
到达后冷却器7的空间的冷却水流通常为以水膜形式喷射的冷却水流的仅1%至5%,然而即使这个水量不在表面冷凝器部10的管子上,这也是必需的。采用另外的导水元件相应地设计后冷却器空间的排水。根据图1,通过托盘13收集来自直接接触式冷凝器部9的后冷却器7的冷却水和冷凝液混合物,其中一个或更多个排水管14将混合物从托盘13引导至表面冷凝器部10下方。根据图2所呈现的可替代结构,可以应用位于直接接触式冷凝器的后冷却器7下方的伞型喷水元件27来替代集水托盘13和排水管14。该元件朝向位于两侧的导水元件17喷水,从而避免水接触表面冷凝器部10的冷却管24。在图1和图2两者所示的实施方式中,来自上述排水和导向元件的冷却水和冷凝液混合物,以及来自表面冷凝器部10的管子24的外表面的冷凝液被提供给冷凝液和冷却水收集空间15。从此处,附图中未示出的本身已知的水抽取和循环泵将较少部分的已收集流体运送至给水电路,并将较多部分的已收集流体运送至干式冷却回路。
图3示出了图1中所描绘的实施方式的局部增强版本。具有类似布局的混合冷凝器的串联连接的直接接触式/表面冷凝器模块12与先前呈现的结构(图1和图2)的不同之处在于在使模块分开的导水元件17的端部处,以及优选地在冷凝器的两个侧壁16中的每个侧壁上,与导水元件17的底端对齐,定位有用于产生水喷雾的(喷水器)元件20。元件20可以优选的是多孔板、金属丝网或填充条带,元件20使在导水元件17的两侧上向下流动的已升温的冷却水和冷凝液混合物变成大表面水喷雾。这还改进了从流体状态中抽取非冷凝气体。
图4示出了图3所描绘的解决方案的进一步改进的版本。沿着混合冷凝器的两个侧壁16中的每个侧壁形成薄间隙21,来自涡轮机的膨胀蒸汽1通过薄间隙21可以直接在冷凝液和冷却水收集空间15的水表面与串联连接的直接接触式/表面冷凝器模块12的底部之间流动,其中,膨胀蒸汽1在由水喷雾生成元件20形成的喷雾或水柱上冷凝,从而还改进了非冷凝气体的抽取,并且同时减少了冷却水和冷凝液混合物的过冷却。因此,在每个最外侧模块12的外侧,还存在布置成具有距混合冷凝器的相应侧壁16适当间隔的导水元件17,从而形成使蒸汽流能够绕开模块12的间隙21。
图5示出了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其可以应用在当允许在水平面内略微增大混合冷凝器的大小并且必需要(至少在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扩大连接至湿式冷却回路的表面冷凝器部件的表面时的情况下。在该情况下,在向下涡轮排气法兰尺寸不变的情况下,必需要减小过渡件(颈部件)5的侧轮廓与水平面之间的角度19。可以以下述方式使用冷凝器如此增大的入口截面4而不降低直接接触式冷凝器部9的效率:在由于宽度增大而获得的额外的间隔中,沿着混合冷凝器的两个侧壁16仅装配表面冷凝器部22。类似于串联连接的表面冷凝器部10,表面冷凝器部22也有能够进行空气排除的空间23。为了协助流动到该位置,可以使用任选的蒸汽导向板25。在这种布置中,直接接触式冷凝器空间保持在包括与涡轮机出口成有利角度的平面上,而由于较冷的冷却水,通过附加的并行连接的表面冷凝器部22实际上可以在不降低效率的情况下容忍入口角度的减小。以此方式,可以增大表面冷凝器的总的表面面积而不扩大总的冷凝器体的高度。
图6示出了与图5所呈现的结构几乎相同的结构。唯一的区别是在于过渡件(颈部件)5的线条,因为替代具有自始至终减小的角度的侧面轮廓,在整个过渡装配部26中仅其下部具有较小的角度,并且如流体实验结果所证明的,这还主要改进了蒸汽流流至直接接触式冷凝器部9的条件。
虽然图1至图6示出了被设计用来对从蒸汽涡轮机的低压壳体向下流动的蒸汽1进行冷凝的混合冷凝器,但图7呈现了连接至轴向或侧向蒸气涡轮机的混合冷凝器的实施方式。由涡轮机沿水平方向(图中的观察方向)供给的蒸汽29通过位于垂直于水平面的平面的入口截面33进入过渡件。过渡件使蒸汽流相对于水平面转向90°,并且借助于蒸汽导向元件30和蒸汽导向元件31,该蒸汽发生180°转向,从而流至混合冷凝器中的串联连接的直接接触式/表面冷凝器模块12的上方位置,并向下流动进入模块12。因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实际应用图1至图6中所示的模块12而不做任何变化。图7所示的模块12与图3中所呈现的那些模块相同。由于蒸汽29向下流动,所以可以应用图1至图6中所呈现的任何布置。
图8描绘了适用于具有水平蒸汽入口的轴向或侧向排气涡轮机的混合冷凝器的实施方式。水平地来自过渡件33的蒸汽29通过冷凝器的入口截面34水平地进入混合冷凝器。在混合冷凝器中,在调整成水平蒸汽入口的几乎水平的布置中,串联连接的直接接触式/表面冷凝器模块43被定位成一个在另一个的下方。进入模块43的直接接触式冷凝器部39的蒸汽29首先在由直接接触式冷凝器的分配室36的喷嘴以几乎竖直平面射出的水膜上冷凝。此后,在邻接于分配室36的后冷却器37的托盘(或填充)上继续冷凝过程。此外,用于进行空气排气的空间38存在于直接接触式冷凝器的后冷却器37内。串联连接的直接接触式/表面冷凝器模块43的导水元件45包括与水平面约5°~10°的角度,以及沿蒸汽流的方向向下的斜面。底端具有类似于四分之一圆的曲线并且底端适于排出来自直接接触式冷凝器部39的冷却水和冷凝液混合物,而不会干扰位于直接接触式冷凝器部39下游的表面冷凝器部40的高效操作。在该情况下,导水元件45是使直接接触式冷凝器部39彼此分开、朝向表面冷凝器部40倾斜并且辅助冷却水和冷凝液混合物在直接接触式冷凝器部39与表面冷凝器部40之间流动的板。类似于先前的情况,每个表面冷凝器部40具有设计用于进行空气排除的空间41。由导水元件45引导的冷却水和冷凝液混合物和来自表面冷凝器部40的冷凝液滴被转移至位于混合冷凝器的底部的冷却水和冷凝液收集空间44。
图9示出了邻接轴向或侧向蒸汽排气的混合冷凝器的另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串联连接的直接接触式/表面冷凝器模块47与图8中所示的模块43的不同之处在于,在该情况下,直接接触式冷凝器的后冷却器46不直接连接至装配有喷嘴的直接接触式冷凝器部分配室36,而是位于表面冷凝器部后面的空间中。因此,必须通过图9中未示出的单独的分配线将从干式冷却回路来到该处的冷的冷却水引导开。
图10描绘了设计用于轴向或侧向蒸汽排气的混合冷凝器的另一优选的实施方式。在轴向或侧向蒸汽排气的情况下,冷凝器的最终大小增加或布置在施工成本方面问题较少,并且因此,在直接接触式冷凝器部39不太有优势的(由于曲折的流动路径)的位置处,串联连接的直接接触式/表面冷凝器模块43、串联连接的直接接触式/表面冷凝器模块47(参照图8或图9)可以补充有纯粹的表面冷凝器部49,但是同时,表面冷凝器部49可以安装在表面冷凝器部件可接受的位置,如在混合冷凝器的下部处。表面冷凝器部49还装配有单独的排气口50。不太有优势的位置不干扰采用较冷的冷却水运行的表面冷凝器部49的操作(蒸汽分配)。如果例如在最热的环境温度时段内需要提高湿式冷却的比例,而其与高峰用电需求相吻合时,则该解决方案是优选的。只要湿式冷却塔所必需的过量的补给水容量是允许的,则图10中所示的解决方案一方面能够提高湿式冷却的比例,并且因此在环境温度较高的时段内可以提高可实现的电功率。
任选地,甚至可以省略放置在直接接触式冷凝器部后面的表面冷凝器部。图11中所呈现的混合冷凝器是图10中所示的解决方案的变型,其中直接接触式冷凝器部39不包括与直接接触式冷凝器部39串联连接的表面冷凝器部。因此,位于混合冷凝器在直接接触式冷凝器部39下方的第三或第四部分中的表面冷凝器部49代表独立且分开的模块,与直接接触式冷凝器部并联连接。因此,在后面两个图中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导水元件45和其下方的表面冷凝器部40布置在底部直接接触式冷凝器部39下面。以此方式,根据本发明的导水元件45也在本实施方式中提供优点。
根据上面所讨论的,混合冷凝器中的每个直接接触式冷凝器部和表面冷凝器部分别包括适于进行空气排除(即用于除去非冷凝气体)的空间,这对于高效操作是必需的。根据这些,公共喷射器(即脱气系统)除去非冷凝气体和一些保留的水蒸汽的混合物。在操作期间,例如当湿式冷却的表面冷凝器部不运行时,在两种类型的部中出现基本上不同的状况。即使在例如受环境温度的变化的约束,共同操作冷凝器部的情况下,进入干式冷却的直接接触式冷凝器部和湿式冷却的表面冷凝器部的冷的冷却水的温度差也变化。这个温度差尤其在炎热的环境温度的情况下变得明显。因此,用于从直接接触式冷凝器部去除空气的空间中的压力和那些从表面冷凝器部去除空气的空间的压力分别是不同的值。缺乏进一步的措施可能导致额外蒸汽从直接接触式冷凝器部的具有较高的压力相关空间大幅度体积的排气,同时,甚至非冷凝气体从表面冷凝器部的低压空间的排气仍远低于期望值。因此,可取的做法是应用调节装置,例如混合冷凝器的表面冷凝器部和直接接触式冷凝器部的各自收集线中的控制阀,该阀可以被独立地打开或关闭,以及通过入口冷水温度的差来控制这个阀。
包括并联的混合模块12、混合模块43或混合模块47的布置是非常有优势的,因为在这种设计中,最大可能蒸汽入口截面被直接接触式冷凝器部覆盖。混合冷凝器的效率可以保持在最高水平,即使在不需要表面冷凝器部的协助并且仅直接接触式冷凝器部处于操作中的时段内也是如此。
在本发明给出的实施方式中,导水元件17和导水元件45被定位成几乎与蒸汽流的主方向平行。这是特别有优势的,因为它们不会引起压力损失或效率的降低。
由于本发明,表述“直接接触式冷凝器沿蒸汽流的方向的下游”和“直接接触式冷凝器部的下方”分别表示表面冷凝器部至少部分地位于相关的位置。
当然,本发明并不限于附图中详细示出的优选实施方式,并且在由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可以进行进一步的变型和修改。

Claims (12)

1.一种混合冷凝器,所述混合冷凝器具有布置在公共冷凝空间中的直接接触式冷凝器部(9,39)和表面冷凝器部(10,40),所述混合冷凝器的特征在于包括:
-表面冷凝器部(10,40,49),所述表面冷凝器部(10,40,49)布置在所述直接接触式冷凝器部(9,39)沿蒸汽流的方向的下游或所述直接接触式冷凝器部(9,39)的下方,以及
-导水元件(17,45),所述导水元件(17,45)确保在所述直接接触式冷凝器部(9,39)中生成的冷却水和冷凝液混合物避开所述表面冷凝器部(10,40,49)向下流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直接接触式冷凝器部(9,39)具有横向于所述蒸汽流的方向射出水柱的喷嘴,以及所述导水元件(17,45)具有面向所述喷嘴的接收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混合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冷凝器具有模块(12,43,47),所述模块(12,43,47)包括所述直接接触式冷凝器部(9,39)和在所述蒸汽流的方向的下游的所述表面冷凝器部(10,40),以及所述导水元件(17,45)位于每两个相邻的所述模块(12,43,47)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混合冷凝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模块(12)中,所述表面冷凝器部(10)布置在所述直接接触式冷凝器部(9)的下方,以及每个所述导水元件(17)由竖直布置的板或穿孔的扁平材料构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混合冷凝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导水元件(17)的底端布置有通过向下流动的冷却水和冷凝液混合物生成水喷雾的元件(20)。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混合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直接接触式冷凝器部(9)还包括后冷却器(7),在所述后冷却器(7)的下方布置有另一导水元件,所述另一导水元件包括集水槽(13)和与所述集水槽(13)的收集空间邻接的排水管(14),或者包括伞型喷水元件(27)。
7.根据权利要求4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混合冷凝器,其特征在于,在每个末端的模块(12)的外侧上还存在导水元件(17),所述导水元件(17)以下述方式布置成与所述混合冷凝器的相应的侧壁(16)具有间隔:所述导水元件(17)和所述相应的侧壁(16)形成使所述蒸汽流能够绕开所述模块(12)的间隙(21)。
8.根据权利要求4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混合冷凝器,其特征在于,在每个末端的模块(12)的外侧上还存在导水元件(17),所述导水元件(17)布置成与所述混合冷凝器的所述相应的侧壁(16)具有间隔,并且在这些间隔中布置有另外的表面冷凝器部(22)。
9.根据权利要求4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混合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冷凝器包括向上指引水平蒸汽入口的过渡配件,以及将向上指引的蒸汽导向所述模块(12)的上方以及然后向下导向至所述模块(12)的蒸汽导向元件(30,31)。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混合冷凝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模块(43,47),所述模块(43,47)布置成一个在另一个的下方并且针对水平蒸汽入口而设计,以及所述导水元件(45)是使所述直接接触式冷凝器部(39)彼此分开、朝向所述表面冷凝器部(40)倾斜并且辅助所述冷却水和冷凝液混合物在所述直接接触式冷凝器部(39)与所述表面冷凝器部(40)之间向下流动的板。
11.根据权利要求2或10所述的混合冷凝器,其特征在于,在底部的所述直接接触式冷凝器部(39)的下方布置有导水元件(45)和在所述导水元件(45)下方的表面冷凝器部(49)。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混合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直接接触式冷凝器部(9,22,39)和所述表面冷凝器部(10,40,49)具有连接至公共排气装置的单独的排气口(8,11,23,38,41,50),并且所述排气口(8,11,23,38,41,50)设计成能够被控制。
CN201380049128.0A 2012-09-20 2013-09-20 混合冷凝器 Active CN10473695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HU1200544A HUP1200544A2 (en) 2012-09-20 2012-09-20 Hybrid condenser
HUP1200544 2012-09-20
PCT/HU2013/000095 WO2014045071A2 (en) 2012-09-20 2013-09-20 Hybrid condenser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736957A true CN104736957A (zh) 2015-06-24
CN104736957B CN104736957B (zh) 2017-09-15

Family

ID=899908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49128.0A Active CN104736957B (zh) 2012-09-20 2013-09-20 混合冷凝器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Link
US (1) US9897353B2 (zh)
EP (1) EP2875302B1 (zh)
CN (1) CN104736957B (zh)
CA (1) CA2882859A1 (zh)
HU (2) HUP1200544A2 (zh)
MX (1) MX352405B (zh)
RU (1) RU2619970C2 (zh)
SA (1) SA515360162B1 (zh)
WO (1) WO2014045071A2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152105A (zh) * 2021-10-28 2022-03-08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冷凝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D1009296S1 (en) 2022-06-29 2023-12-26 Rolf Winter Laboratory glassware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14568B (de) * 1953-08-17 1957-08-29 Maschf Augsburg Nuernberg Ag Einrichtung zum Niederschlagen des Anfahrdampfes in einem Oberflaechenkondensator
DE1451133B1 (de) * 1963-05-04 1970-04-23 Komplex Nagyberendezesek Expor Mischkondensator
US3520521A (en) * 1964-11-06 1970-07-14 Komplex Nagyberendezesek Expor Heavy duty condenser
EP0467878A1 (en) * 1990-07-18 1992-01-22 Energiagazdálkodási Részvénytársaság Jet condenser
CN2901214Y (zh) * 2006-04-28 2007-05-16 河北威力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蒸发式冷凝器
CN101162127A (zh) * 2007-11-14 2008-04-16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用于煤或生物质热解液化的喷雾与降膜复合式冷凝装置
CN101458039A (zh) * 2008-12-30 2009-06-17 东方电气集团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 喷射式凝汽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86122A (en) 1921-06-15 1922-09-15 Charles Francis Higgins Improvements in heaters and condensers
FR877696A (fr) 1940-11-20 1942-12-14 Procédé de condensation pour machines à vapeur avec condenseur et appareil à ceteffet
US2939685A (en) * 1955-12-14 1960-06-07 Lummus Co Condenser deaerator
US3194021A (en) 1964-07-14 1965-07-13 Westinghouse Electric Corp Vapor condensing apparatus
GB1193956A (en) * 1966-08-24 1970-06-03 English Electric Co Ltd Steam Turbine Plant
DE1806656B2 (de) 1968-11-02 1971-05-13 Verfahren zum abfuehren der in industrieanlagen insbesondere in kraftwerken anfallenden abwaerme
US3831667A (en) 1971-02-04 1974-08-27 Westinghouse Electric Corp Combination wet and dry cooling system for a steam turbine
FR2223643B3 (zh) * 1973-03-30 1976-03-26 Andersson Bror
SU1559246A1 (ru) * 1988-04-25 1990-04-23 Ленинградский Кораблестроительный Институт Конденсатор
EP0939288A1 (de) 1998-02-25 1999-09-01 Asea Brown Boveri AG Kondensationssystem
HU225331B1 (hu) * 2003-04-24 2006-09-28 Egi Energiagazdalkodasi Reszve Léghûtõ rendszer
JP5404175B2 (ja) * 2009-05-19 2014-01-29 株式会社東芝 直接接触式復水器
HU228665B1 (en) 2009-12-03 2013-05-28 Gea Egi Energiagazdalkodasi Zrt Hybrid cooling system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14568B (de) * 1953-08-17 1957-08-29 Maschf Augsburg Nuernberg Ag Einrichtung zum Niederschlagen des Anfahrdampfes in einem Oberflaechenkondensator
DE1451133B1 (de) * 1963-05-04 1970-04-23 Komplex Nagyberendezesek Expor Mischkondensator
US3520521A (en) * 1964-11-06 1970-07-14 Komplex Nagyberendezesek Expor Heavy duty condenser
EP0467878A1 (en) * 1990-07-18 1992-01-22 Energiagazdálkodási Részvénytársaság Jet condenser
CN1059200A (zh) * 1990-07-18 1992-03-04 能源管理研究所 喷水凝汽器
CN2901214Y (zh) * 2006-04-28 2007-05-16 河北威力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蒸发式冷凝器
CN101162127A (zh) * 2007-11-14 2008-04-16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用于煤或生物质热解液化的喷雾与降膜复合式冷凝装置
CN101458039A (zh) * 2008-12-30 2009-06-17 东方电气集团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 喷射式凝汽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152105A (zh) * 2021-10-28 2022-03-08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冷凝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HUE028943T2 (en) 2017-01-30
WO2014045071A3 (en) 2014-05-15
HUP1200544A2 (en) 2014-03-28
EP2875302B1 (en) 2016-08-03
US20150253047A1 (en) 2015-09-10
SA515360162B1 (ar) 2017-03-02
RU2619970C2 (ru) 2017-05-22
RU2015110643A (ru) 2016-11-10
MX2015003096A (es) 2015-07-14
MX352405B (es) 2017-11-22
CA2882859A1 (en) 2014-03-27
WO2014045071A2 (en) 2014-03-27
CN104736957B (zh) 2017-09-15
US9897353B2 (en) 2018-02-20
EP2875302A2 (en) 2015-05-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84854B (zh) 锅炉
HU225331B1 (hu) Léghûtõ rendszer
CN104456786B (zh) 蒸发冷却与机械制冷相结合的一体化空调机组
US6233941B1 (en) Condensation system
CN106662405A (zh) 组合式对流器
AU2012315328B2 (en) Jet type condenser
CN106052418B (zh) 空冷散热器开闭可切换空冷凉水复合式冷却塔
CN108035779A (zh) 一种水冷汽轮机组乏汽余热回收供热系统
CN104736957A (zh) 混合冷凝器
US20190390915A1 (en) Heat exchanger with integral features
WO2014112408A1 (ja) 湿分分離加熱器、及びこれを備える湿分分離加熱設備
CN107956765A (zh) 打包机液压系统冷却装置及打包机
US20140202151A1 (en) Hybrid Air-Cooled Condenser For Power Plants and Other Applications
CN109453611B (zh) 高温烟汽的冷凝水回收利用系统
CN205448740U (zh) 一种具备防冻功能的自然通风冷却塔
JP4738140B2 (ja) 蒸気タービンプラントおよびこれを搭載した蒸気タービン船
CN205482424U (zh) 一种真空冷凝系统
CN106052412A (zh) 一种采用丝网分离方法优化设计的船舶大气冷凝器装置
CN100424413C (zh) 给水加热器
CN205878936U (zh) 一种采用丝网分离方法优化设计的船舶大气冷凝器装置
CN104214997B (zh) 两端分流引气的管式蒸发器
CN208860154U (zh) 一种兼具供热与冷凝功能的凝汽器
US9103497B1 (en) Elimination of fog formation during ambient air regasification of liquefied natural gas
CN207501733U (zh) 一种具有冷凝聚液消雾功能的机械通风冷却塔
CN205481609U (zh) 一种屋顶换热回收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EXSB Decision made by sipo to initiate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