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736949B - 空调装置 - Google Patents

空调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736949B
CN104736949B CN201280076445.7A CN201280076445A CN104736949B CN 104736949 B CN104736949 B CN 104736949B CN 201280076445 A CN201280076445 A CN 201280076445A CN 104736949 B CN104736949 B CN 10473694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accumulation
operating
cold
producing mediu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76445.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736949A (zh
Inventor
本田雅裕
松本圭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Europe NV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Europe NV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Europe NV,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Europe NV
Publication of CN1047369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3694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73694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36949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7/00Arrangements for preventing or removing deposits or corrosion,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 F25B47/02Defrosting cycl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7/00Arrangements for preventing or removing deposits or corrosion,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 F25B47/02Defrosting cycles
    • F25B47/022Defrosting cycles hot gas defrost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B49/0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compression type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 F25B2313/023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in parallel arrang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7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 F25B2313/02742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using two four-way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31Sensor arrangements
    • F25B2313/0311Pressure sensors near the expansion valv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31Sensor arrangements
    • F25B2313/0314Temperature sensors near the indoor heat exchang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400/00General features or devices for 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or heat-pump systems, i.e. not limited to a particular subgroup of F25B
    • F25B2400/24Storage receiver hea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600/00Control issues
    • F25B2600/25Control of valves
    • F25B2600/2501Bypass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600/00Control issues
    • F25B2600/25Control of valves
    • F25B2600/2513Expansion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19Pressures
    • F25B2700/193Pressures of the compressor
    • F25B2700/1931Discharge pressur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19Pressures
    • F25B2700/193Pressures of the compressor
    • F25B2700/1933Suction pressur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21Temperatures
    • F25B2700/2115Temperatures of a compressor or the drive means therefor
    • F25B2700/21151Temperatures of a compressor or the drive means therefor at the suction side of the compresso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21Temperatures
    • F25B2700/2115Temperatures of a compressor or the drive means therefor
    • F25B2700/21152Temperatures of a compressor or the drive means therefor at the discharge side of the compress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 Compression-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With Reversible Cycles (AREA)

Abstract

空调装置(1)包括制冷剂回路(10),该制冷剂回路(10)具有压缩机(21)、室外热交换器(23)、室内热交换器(42a、42b)以及蓄热热交换器(28),该蓄热热交换器(28)使制冷剂与蓄热材料之间进行热交换,该空调装置(1)能在制热运转时进行蓄热运转,能在除霜运转时进行蓄热利用运转。制冷剂回路(10)还具有用于对在蓄热热交换器(28)内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进行改变的蓄热膨胀阀(29)。并且,在空调装置(1)中,在蓄热运转中,对蓄热膨胀阀(29)的开度进行控制,以达到由如下的函数确定的蓄热运转设定开度,该函数是基于制冷剂的冷凝压力、蓄热膨胀阀(29)的出口处的液管压力以及蓄热热交换器(28)的入口及出口处的制冷剂的焓的函数。

Description

空调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空调装置,特别是如下这种空调装置:该空调装置包括制冷剂回路,该制冷剂回路具有使制冷剂与蓄热材料之间进行热交换的蓄热热交换器,能在制热运转时进行蓄热运转,并且能在除霜运转时进行蓄热利用运转,其中,上述蓄热运转是通过使蓄热热交换器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发挥功能来向蓄热材料进行蓄热的运转,上述蓄热利用运转是通过使蓄热热交换器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发挥功能而从蓄热材料中进行散热的运转。
背景技术
如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337657号公报)所示,一直存在如下这种空调装置:该空调装置包括制冷剂回路,该制冷剂回路具有压缩机、室外热交换器、室内热交换器以及蓄热热交换器,该蓄热热交换器在制冷剂与蓄热材料之间进行热交换,能在制热运转时进行蓄热运转,并能在除霜运转时进行蓄热利用运转。在此,制热运转是使室内热交换器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发挥功能的运转。蓄热运转是通过使蓄热热交换器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发挥功能而向蓄热材料进行蓄热的运转。除霜运转是通过使室外热交换器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发挥功能而进行室外热交换器的除霜的运转。蓄热利用运转是通过使蓄热热交换器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发挥功能而从蓄热材料中进行散热的运转。
发明内容
在上述现有的空调装置中,在制冷剂回路中还设置有用于对在蓄热热交换器内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进行改变的蓄热膨胀阀,在蓄热运转时,基于蓄热热交换器的出口处的制冷剂的过冷却度对蓄热膨胀阀的开度进行控制(由蓄热膨胀阀进行的过冷却度控制)。
但是,在这种由蓄热膨胀阀进行的过冷却度控制中,有时不能在蓄热运转中充分地确保在蓄热热交换器内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即使蓄热运转已结束,也可能发生向蓄热材料的蓄热的不足。
本发明的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在空调装置中,对蓄热运转结束时的向蓄热材料的蓄热的不足的发生进行抑制,上述空调装置包括制冷剂回路,该制冷剂回路具有使制冷剂与蓄热材料之间进行热交换的蓄热热交换器,能在制热运转时进行蓄热运转,并能在除霜运转时进行蓄热利用运转。
第一技术方案的空调装置包括制冷剂回路,该制冷剂回路具有压缩机、室外热交换器、室内热交换器及蓄热热交换器,该蓄热热交换器在制冷剂与蓄热材料之间进行热交换,上述空调装置能在制热运转时进行蓄热运转,并能在除霜运转时进行蓄热利用运转。在此,制热运转是指使室内热交换器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发挥功能的运转。蓄热运转是指通过使蓄热热交换器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发挥功能而向蓄热材料进行蓄热的运转。除霜运转是指通过使室外热交换器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发挥功能而进行室外热交换器的除霜的运转。蓄热利用运转是指通过使蓄热热交换器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发挥功能而从蓄热材料中进行散热的运转。另外,制冷剂回路还具有用于对在蓄热热交换器内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进行改变的蓄热膨胀阀。并且,在该空调装置中,在蓄热运转中,对蓄热膨胀阀的开度进行控制,以达到由以下函数确定的蓄热运转设定开度,该函数是基于相当于制冷剂回路内的制冷剂的冷凝温度的饱和压力即冷凝压力、蓄热膨胀阀的出口处的制冷剂的压力即液管压力以及蓄热热交换器的入口及出口处的制冷剂的焓的函数。
在此,对蓄热膨胀阀的开度进行控制,以达到由以下函数确定的蓄热运转设定开度,该函数是基于冷凝压力、液管压力以及蓄热热交换器的入口及出口处的制冷剂的焓的函数。因此,蓄热膨胀阀的开度的确定反映出与蓄热热交换器相关的许多个制冷剂的状态量,能够将蓄热运转中的蓄热膨胀阀的开度设定成能充分地确保在蓄热热交换器内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的开度。
由此,在此,能够适当地控制蓄热运转中的蓄热膨胀阀的开度,对蓄热运转结束时的向蓄热材料的蓄热的不足的发生进行抑制。
第二技术方案的空调装置在第一技术方案的空调装置的基础上,在用于确定蓄热运转设定开度的函数中,还使用蓄热热交换器的出口处的制冷剂的密度。
在此,蓄热膨胀阀的开度的确定进一步反映出与蓄热热交换器相关的制冷剂的状态量的一种、即蓄热热交换器的出口处的制冷剂的密度,因此能够更加适当地控制蓄热运转中的蓄热膨胀阀的开度。
第三技术方案的空调装置在第一技术方案或第二技术方案的空调装置的基础上,在蓄热运转中,每当经过通常开度蓄热时间时,仅在制冷剂排出开度时间经过的期间,将蓄热运转设定开度修改成比通常开度蓄热时间的期间大。
蓄热热交换器主要具有积存有蓄热材料的蓄热槽、以及配置成浸泡在蓄热材料中的传热管组。该传热管组具有经由设置在制冷剂的出入口的集管和分流器与多个传热管分支连接的结构。因此,在蓄热运转中,可能在构成蓄热热交换器的传热管组的传热管间发生制冷剂的偏流。并且,当在传热管间发生制冷剂的偏流时,在蓄热槽内以蓄热材料的蓄热的程度产生不均,产生比蓄热材料的相变温度高的状态的蓄热材料的周边的传热管(即,相变发生了结束的蓄热材料周边的传热管)与比蓄热材料的相变温度低的状态的蓄热材料的周边的传热管(即,相变未结束的蓄热材料周边的传热管)共存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容易发生气体状态的制冷剂在相变发生了结束的蓄热材料周边的传热管中流动,液体制冷剂在相变未结束的蓄热材料周边的传热管中滞留的现象(蓄热热交换器中的制冷剂积压现象)。因此,蓄热材料的蓄热的程度的不均不易消除,也成为使蓄热运转结束时的向蓄热材料的蓄热的不足产生的原因。
那么在此,如上所述,在蓄热运转中,每当经过通常开度蓄热时间,仅在经过制冷剂排出开度时间的期间(即,定期地),将蓄热运转设定开度修改为增大。例如将制冷剂排出开度时间中的蓄热运转设定开度设定为通常开度蓄热时间中的开度的1.5倍以上。这样说来,能将滞留在相变未结束的蓄热材料周边的传热管内的液体制冷剂定期地排出到蓄热热交换器的出口侧。
由此,在此,能对蓄热热交换器中的制冷剂积压现象的发生进行抑制,消除蓄热材料的蓄热的程度的不均。
第四技术方案的空调装置在第一技术方案~第三技术方案中的任一技术方案的空调装置的基础上,除霜运转基于室外热交换器的出口的制冷剂的温度、即室外热交换出口温度来判定除霜运转是否正常结束或异常结束。并且,在该空调装置中,在除霜运转发生了异常结束后的蓄热运转中,将蓄热运转设定开度修改成比除霜运转发生了正常结束后的所述蓄热运转大。
在除霜运转发生了正常结束的情况下,即,在室外热交换出口温度达到规定的除霜运转结束温度以上且除霜运转发生了结束的情况下,能够判定在除霜运转之前进行的蓄热运转中蓄积到蓄热材料内的热量没有发生不足。因此关于在除霜运转之后进行的蓄热运转,只要对蓄热膨胀阀的开度进行控制即可,以达到由以下函数确定的蓄热运转设定开度,该函数是基于冷凝压力、液管压力及蓄热热交换器的出口及入口处的制冷剂的焓的函数。但是,在除霜运转发生了异常结束的情况下,即,在室外热交换出口温度未达到规定的除霜运转结束温度以上,除霜运转就发生了结束的情况下,能够判定利用在除霜运转之前进行的蓄热运转蓄积到蓄热材料内的热量发生了不足。因此,关于在除霜运转之后进行的蓄热运转,仅对蓄热膨胀阀的开度进行控制,以达到由基于冷凝压力、液管压力及蓄热热交换器的出口及入口处的制冷剂的焓的函数确定的蓄热运转设定开度,蓄积到蓄热材料中的热量可能再次发生不足,反复发生除霜运转的异常结束。
那么在此,如上所述,在除霜运转发生了异常结束后的蓄热运转中,将蓄热运转设定开度修改成比除霜运转发生了正常结束后的蓄热运转大。例如,将除霜运转发生了异常结束后的蓄热运转中的蓄热运转设定开度设定成除霜运转发生了正常结束后的蓄热运转中的开度的1.1倍以上。这样说来,在除霜运转发生了异常结束后的蓄热运转中,能使蓄积在蓄热材料中的热量不易发生不足。
由此,在此,能够考虑到在进行蓄热运转前进行的除霜运转是发生了正常结束还是发生了异常结束,以适当地控制蓄热运转中的蓄热膨胀阀的开度,从而对除霜运转的异常结束的反复发生进行抑制。
第五技术方案的空调装置在第一技术方案~第四技术方案中的任一技术方案的空调装置的基础上,制冷剂回路构成为:在制热运转时的蓄热运转中,能将从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并列输送到室内热交换器及蓄热热交换器中。并且,在该空调装置中,在制热运转时的蓄热运转中,将室内热交换器的制热能力限制成随着冷凝温度降低而阶段性地减小。
在制热运转时的蓄热运转中冷凝温度减小是指,经过蓄热热交换器从制冷剂散热到蓄热材料中的热量减小,不易向蓄热材料进行蓄热。并且,当向蓄热材料进行的蓄热不易进行时,容易发生蓄热运转结束时的向蓄热材料的蓄热的不足。
那么在此,如上所述,将室内热交换器的制热能力限制成随着冷凝温度降低而阶段性地减小。这样说来,仅使室内热交换器的制热能力减小,就能增大蓄热热交换器的蓄热能力。
由此,在此,能够考虑制热运转时的蓄热运转中的冷凝温度,限制室内热交换器的制热能力,从而对蓄热运转结束时的向蓄热材料的蓄热的不足的发生进行抑制。
第六技术方案的空调装置在第五技术方案的空调装置的基础上,制冷剂回路还具有用于对在室内热交换器内流动的上述制冷剂的流量进行改变的室内膨胀阀,在制热运转中,将室内膨胀阀控制成使室内热交换器的出口处的制冷剂的过冷却度达到目标室内热交换过冷却度(由室内膨胀阀进行的过冷却度控制)。而且,在该空调装置中,还设置有将空气供给到室内热交换器中的室内风扇。并且,在该空调装置中,在制热运转时的蓄热运转中,通过增大目标室内热交换过冷却度、降低室内风扇的转速以及/或者减小室内膨胀阀的上限开度,来对室内热交换器的制热能力进行限制。
在此,能够将上述三种方法组合或使用上述三种方法中的任一种,来对制热运转时的蓄热运转中的室内热交换器的制热能力进行限制。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的概略结构图。
图2是蓄热热交换器的概略结构图。
图3是空调装置的控制框图。
图4是表示制冷运转中的制冷剂回路内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图。
图5是表示制热运转中的制冷剂回路内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图。
图6是表示蓄热运转(制热运转时的蓄热运转)中的制冷剂回路内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图。
图7是表示除霜运转(除霜运转时的蓄热利用运转)中的制冷剂回路内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图。
图8是除霜运转(除霜运转时的蓄热利用运转)中的制冷剂回路内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图。
图9是表示除霜运转(除霜运转时的蓄热利用运转)中的制冷剂回路内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图。
图10是蓄热运转的结束判定的流程图。
图11是蓄热运转后的保温运转的流程图。
图12是变形例2的空调装置中的蓄热运转时的蓄热膨胀阀的开度修改的流程图。
图13是变形例3的空调装置中的蓄热运转时的室内热交换器的制热能力限制的流程图。
图14是变形例4的空调装置中的蓄热运转后的保温运转的流程图。
图15是变形例5的空调装置中的蓄热运转后的蓄热运转重新开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空调装置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本发明的空调装置的实施方式的具体的结构并不限定于下述的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能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变更。
(1)空调装置的基本结构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的概略结构图。空调装置1是通过进行蒸汽压缩式的制冷循环运转而被用于对大楼等的室内进行空气调节的装置。主要通过将室外单元2与多台(在此为两台)室内单元4a、4b连接而构成空调装置1。在此,室外单元2和多台室内单元4a、4b经由液体制冷剂连通管6及气体制冷剂连通管7而连接在一起。即,通过使室外单元2和多台室内单元4a、4b经由制冷剂连通管6、7连接在一起,来构成空调装置1的蒸汽压缩式的制冷剂回路10。
<室内单元>
室内单元4a、4b设置在室内。室内单元4a、4b经由制冷剂连通管6、7与室外单元2连接,并构成制冷剂回路10的一部分。
接下来,说明室内单元4a、4b的结构。另外,室内单元4b具有与室内单元4a同样的结构,因此在此只说明室内单元4a的结构,关于室内单元4b的结构,分别标注角标b来代替表示室内单元4a的各部分的角标a,省略对各部分的说明。
室内单元4a主要具有构成制冷剂回路10的一部分的室内侧制冷剂回路10a(在室内单元4b中是室内侧制冷剂回路10b)。室内侧制冷剂回路10a主要具有室内膨胀阀41a和室内热交换器42a。
室内膨胀阀41a是使在室内侧制冷剂回路10a中流动的制冷剂减压、从而对在室内热交换器42a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进行改变的阀。室内膨胀阀41a是与室内热交换器42a的液体侧连接的电动膨胀阀。
室内热交换器42a例如由交叉翅片式的翅片管式热交换器构成。在室内热交换器42a附近设置有用于将室内空气输送到室内热交换器42a内的室内风扇43a。通过用室内风扇43a对室内热交换器42a输送室内空气,在室内热交换器42a内使制冷剂与室内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利用室内风扇电动机44a驱动室内风扇43a旋转。由此,室内热交换器42a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以及制冷剂的蒸发器发挥功能。
另外,在室内单元4a内设置有各种传感器。在室内热交换器42a的液体侧设置有对液体状态或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的温度Trla进行检测的液体侧温度传感器45a。在室内热交换器42a的气体侧设置有对气体状态的制冷剂的温度Trga进行检测的气体侧温度传感器46a。在室内单元4a的室内空气的吸入口侧设置有室内温度传感器47a,该室内温度传感器47a对作为室内单元4a的对象的空气调节空间的室内空气的温度(即,室内温度Tra)进行检测。另外,室内单元4a具有对构成室内单元4a的各部分的动作进行控制的室内侧控制部48a。并且,室内侧控制部48a具有为了对室内单元4a进行控制而设置的微型计算机及存储器等,能与用于单独地操作室内单元4a的远程控制器49a之间进行控制信号等的互换,并且能与室外单元2之间进行控制信号等的互换。另外,远程控制器49a是用户进行与空调运转相关的各种设定及运转/停止指令的设备。
<室外单元>
室外单元2设置在室外。室外单元2经由制冷剂连通管6、7与室内单元4a、4b连接,并构成制冷剂回路10的一部分。
接下来,说明室外单元2的结构。
室外单元2主要具有构成制冷剂回路10的一部分的室外侧制冷剂回路10c。该室外侧制冷剂回路10c主要具有压缩机21、第一切换机构22、室外热交换器23、室外膨胀阀24、第二切换机构27、蓄热热交换器28以及蓄热膨胀阀29。
压缩机21是在壳体内收容有未图示的压缩元件及驱动压缩元件旋转的压缩机电动机20的密闭型压缩机。通过未图示的逆变器装置对压缩机电动机20供给电力,压缩机电动机20通过使逆变器装置的频率(即,转速)变化,能改变运转容量。
第一切换机构22是用于切换制冷剂的流动方向的四通切换阀。在使室外热交换器23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发挥功能的情况下,第一切换机构22进行将压缩机21的排出侧与室外热交换器23的气体侧连接、并将蓄热热交换器28的气体侧与压缩机21的吸入侧连接的切换(室外散热切换状态,参照图1的第一切换机构22的实线)。在此,在使第一切换机构22切换成室外散热切换状态时,能使蓄热热交换器28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发挥功能。另外,在使室外热交换器23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发挥功能的情况下,第一切换机构22进行将压缩机21的吸入侧与室外热交换器23的气体侧连接、并将蓄热热交换器28的气体侧与压缩机21的排出侧连接的切换(室外蒸发切换状态,参照图1的第一切换机构22的虚线)。在此,在使第二切换机构22切换成室外蒸发切换状态时,能使蓄热热交换器28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发挥功能。另外,第一切换机构22也可以不是四通切换阀,而是构成为将三通阀及电磁阀等组合以起到相同的功能的构件。
室外热交换器23例如由交叉翅片式的翅片管式热交换器构成。在室外热交换器23的附近设置有用于将室外空气输送到室外热交换器23内的室外风扇25。通过用室外风扇25对室外热交换器23输送室外空气,在室外热交换器23内使制冷剂与室外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利用室外风扇电动机26驱动室外风扇25旋转。由此,室外热交换器23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以及制冷剂的蒸发器发挥功能。
室外膨胀阀24是使室外侧制冷剂回路10c中的在室外热交换器23内流动的制冷剂减压、从而对在室外热交换器23内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进行改变的阀。室外膨胀阀24是与室外热交换器23的液体侧连接的电动膨胀阀。
第二切换机构27是用于切换制冷剂的流动方向的四通切换阀。在使室内热交换器42a、42b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发挥功能的情况下,第二切换机构27进行将压缩机21的吸入侧与气体制冷剂连通管7连接的切换(室内蒸发切换状态,参照图1的第二切换机构27的实线)。另外,在使室内热交换器42a、42b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发挥功能的情况下,第二切换机构27进行将压缩机21的排出侧与气体制冷剂连通管7连接的切换(室内散热切换状态,参照图1的第二切换机构27的虚线)。在此,第二切换机构27的四个端口中的一个(图1的靠纸面右侧的端口)与经由毛细管271始终和压缩机21的吸入侧连接的端口(图1的靠纸面上侧的端口)连接,从而实际上成为不被使用的端口。另外,第二切换机构27也可以不是四通切换阀,而是构成为将三通阀及电磁阀等组合以起到相同的功能的构件。
蓄热热交换器28是使制冷剂与蓄热材料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在通过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发挥功能而进行向蓄热材料的蓄热,并通过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发挥功能而从蓄热材料中进行散热(蓄热利用)时,使用该蓄热热交换器28。蓄热热交换器28主要具有积存有蓄热材料的蓄热槽281和被配置成浸渍于蓄热材料的传热管组282。在此,如图2所示,蓄热槽281是大致长方体形状的箱体,在内部积存有蓄热材料。作为蓄热材料,在此使用通过相变进行蓄热的物质。详细而言,使用具有30℃~40℃左右的相变温度的聚乙二醇、硫酸钠水合物和石蜡等,以在将蓄热热交换器28用作制冷剂的散热器时进行相变(融解)而蓄热,并在将蓄热热交换器28用作制冷剂的蒸发器时进行相变(凝固)而利用蓄热。如图2所示,传热管组282具有通过设置在制冷剂的出入口处的集管283及分流器284与多个传热管285分支地连接的结构。在此,多个传热管285分别具有沿上下方向折回的形状,通过使上述多个传热管285的两端与集管283及分流器284连接来构成导热管组282。并且,蓄热热交换器28的气体侧(即,传热管组282的一端)与第一切换机构22连接,蓄热热交换器28的液体侧(即,传热管组282的另一端)经由蓄热膨胀阀29与制冷剂回路10(在此是室外侧制冷剂回路10c)的室外膨胀阀24与液体制冷剂连通管6之间的部分连接。在此,图2是蓄热热交换器28的概略结构图。
蓄热膨胀阀29是使室外侧制冷剂回路10c中的在蓄热热交换器28内流动的制冷剂减压、从而对在蓄热热交换器28内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进行改变的阀。蓄热膨胀阀29是与蓄热热交换器28的液体侧连接的电动膨胀阀。
另外,在室外单元2内设置有各种的传感器。在室外单元2内设置有对压缩机21的吸入压力Ps进行检测的吸入压力传感器31、对压缩机21的排出压力Pd进行检测的排出压力传感器32、对压缩机21的吸入温度Ts进行检测的吸入温度传感器33、以及对压缩机21的排出温度Td进行检测的排出温度传感器34。在室外热交换器23设置有对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的温度Tol1进行检测的室外热交换温度传感器35。在室外热交换器23的液体侧设置有对液体状态或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的温度Tol2进行检测的液体侧温度传感器36。在室外单元2的室外空气的吸入口侧设置有室外温度传感器37,该室外温度传感器37对供室外单元2(即,室外热交换器23及蓄热热交换器28)配置的外部空间的室外空气的温度(即,室外温度Ta)进行检测。另外,室外单元2具有对构成室外单元2的各部分的动作进行控制的室外侧控制部38。并且,室外侧控制部38具有为了控制室外单元2而设置的微型计算机、存储器及对压缩机电动机25进行控制的逆变器装置等,能与室内单元4a、4b的室内侧控制部48a、48b之间进行控制信号等的互换。
<制冷剂连通管>
制冷剂连通管6、7是在设置空调装置1时在现场被施工的制冷剂管,依据室外单元2及室内单元4a、4b的设置条件使用具有各种的长度及管径的制冷剂连通管。
<控制部>
如图1所示,用于单独操作室内单元4a、4b的远程控制器49a、49b、室内单元4a、4b的室内侧控制部48a、48b以及室外单元2的室外侧控制部38构成对空调装置1整体进行运转控制的控制部8。如图3所示,控制部8以能接收各种传感器31~37、45a、45b、46a、46b、47a、47b等的检测信号的方式与各种传感器31~37、45a、45b、46a、46b、47a、47b连接。并且,控制部8构成为通过基于上述各种传感器的检测信号等对各种设备及阀20、22、24、26、41a、41b、44a、44b进行控制,能够进行空调运转(制冷运转及制热运转)。在此,图3是空调装置1的控制框图。
如上所述,空调装置1具有通过使多台(在此为两台)室内单元4a、4b与室外单元2连接而构成的制冷剂回路10。并且,在空调装置1中,利用控制部8进行以下这样的运转控制。
(2)空调装置的基本动作
接下来,使用图4至图9对空调装置1的制冷运转、制热运转、蓄热运转及除霜运转的基本动作进行说明。在此,图4是表示制冷运转中的制冷剂回路内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图。图5是表示制热运转中的制冷剂回路内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图。图6是表示蓄热运转(制热运转时的蓄热运转)中的制冷剂回路内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图。图7~图9是表示除霜运转(除霜运转时的蓄热利用运转)中的制冷剂回路内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图。
<制冷运转>
当从远程控制器49a、49b发出制冷运转的指令时,使第一切换机构22切换成室外散热切换状态(图4的第一切换机构22的用实线表示的状态),以及使第二切换机构27切换成室内蒸发切换状态(图4的第二切换机构27的用实线表示的状态),并且使蓄热膨胀阀29处于封闭的状态(即,不使用蓄热热交换器28的状态),使压缩机21、室外风扇25及室内风扇43a、43b起动。
这样,制冷剂回路10内的低压的气体制冷剂被吸入到压缩机21中并被压缩而成为高压的气体制冷剂。该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第一切换机构22被输送到室外热交换器23内。被输送到室外热交换器23内的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在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发挥功能的室外热交换器23内,与由室外风扇25供给来的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被冷却,从而冷凝,成为高压的液体制冷剂。该高压的液体制冷剂经由室外膨胀阀24及液体制冷剂连通管6从室外单元2被输送到室内单元4a、4b内。
被输送到室内单元4a、4b内的高压的液体制冷剂由室内膨胀阀41a、41b减压而成为低压的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该低压的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被输送到室内热交换器42a、42b内。被输送到室内热交换器42a、42b内的低压的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在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发挥功能的室内热交换器42a、42b内,与由室内风扇43a、43b供给来的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被加热,从而蒸发,成为低压的气体制冷剂。该低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气体制冷剂连通管7从室内单元4a、4b被输送到室外单元2内。
被输送到室外单元2内的低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第二切换机构27再次被压缩机21吸入。
<制热运转>
当从远程控制器49a、49b发出制热运转的指令时,使第一切换机构22切换成室外蒸发切换状态(图5的第一切换机构22的用虚线表示的状态),以及使第二切换机构27切换成室内散热切换状态(图5的第二切换机构27的用虚线表示的状态),并且使蓄热膨胀阀29处于封闭的状态(即,不使用蓄热热交换器28的状态),使压缩机21、室外风扇25及室内风扇43a、43b起动。
这样,制冷剂回路10内的低压的气体制冷剂被吸入到压缩机21内并被压缩而成为高压的气体制冷剂。该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第二切换机构27及气体制冷剂连通管7从室外单元2被输送到室内单元4a、4b内。
被输送到室内单元4a、4b内的高压的气体制冷剂被输送到室内热交换器42a、42b内。被输送到室内热交换器42a、42b内的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在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发挥功能的室内热交换器42a、42b内,与由室内风扇43a、43b供给来的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被冷却,从而冷凝,成为高压的液体制冷剂。该高压的液体制冷剂被室内膨胀阀41a、41b减压。被室内膨胀阀41a、41b减压了的制冷剂经由气体制冷剂连通管7从室内单元4a、4b被输送到室外单元2内。
被输送到室外单元2内的制冷剂被输送到室外膨胀阀24内,由室外膨胀阀24减压而成为低压的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该低压的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被输送到室外热交换器23内。被输送到室外热交换器23内的低压的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在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发挥功能的室外热交换器23内,与由室外风扇25供给来的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被加热,从而蒸发,成为低压的气体制冷剂。该低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第一切换机构22再次被压缩机21吸入。
<蓄热运转(制热运转时的蓄热运转)>
在制热运转时,进行蓄热运转,该蓄热运转是指通过使蓄热热交换器28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发挥功能而向蓄热材料进行蓄热的运转。即,在进行使室外热交换器23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发挥功能,并使室内热交换器42a、42b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发挥功能的制热运转时,进行蓄热运转(制热运转时的蓄热运转),该蓄热运转是指通过使蓄热热交换器28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发挥功能而向蓄热材料进行蓄热的运转。通过在使切换机构22、27切换成与制热运转相同的切换状态的基础上打开蓄热膨胀阀29,来进行该制热运转时的蓄热运转(参照图6)。
这样,制冷剂回路10内的低压的气体制冷剂被吸入到压缩机21内并被压缩而成为高压的气体制冷剂。与制热运转时相同,该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的一部分经由第二切换机构27及气体制冷剂连通管7从室外单元2被输送到室内单元4a、4b内。该被输送到室内单元4a、4b内的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在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发挥功能的室内热交换器42a、42b内,与由室内风扇43a、43b供给来的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被冷却,从而冷凝,成为高压的液体制冷剂。该高压的液体制冷剂被室内膨胀阀41a、41b减压。被室内膨胀阀41a、41b减压了的制冷剂经由气体制冷剂连通管7从室内单元4a、4b被输送到室外单元2内。
另外,从压缩机21排出的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的其余部分经由第一切换机构22被输送到蓄热热交换器28内。被输送到蓄热热交换器28内的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在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发挥功能的蓄热热交换器28内,与蓄热材料进行热交换而被冷却,从而冷凝,成为高压的液体制冷剂。该高压的液体制冷剂被蓄热膨胀阀29减压。在此,蓄热热交换器28的蓄热材料通过与制冷剂的热交换而被加热,从而发生相变(融解),进行蓄热。
被蓄热膨胀阀29减压了的制冷剂与从室内单元4a、4b输送到室外单元2内的制冷剂合流而被输送到室外膨胀阀24内,并被室外膨胀阀24减压而成为低压的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该低压的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被输送到室外热交换器23内。被输送到室外热交换器23内的低压的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在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发挥功能的室外热交换器23内,与由室外风扇25供给来的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被加热,从而蒸发,成为低压的气体制冷剂。该低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第一切换机构22再次被压缩机21吸入。这样,在制热运转时的蓄热运转中,蓄热热交换器28作为与室内热交换器42a、42b并联的制冷剂的散热器发挥功能。即,制冷剂回路10构成为在制热运转时的蓄热运转中,能将从压缩机21排出的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并联地输送到室内热交换器42a、42b及蓄热热交换器28中。
<除霜运转(除霜运转时的蓄热利用运转)>
在制热运转时,进行通过使室外热交换器23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发挥功能而进行室外热交换器的除霜的除霜运转。并且,在除霜运转时,进行蓄热利用运转,该蓄热利用运转是指通过使蓄热热交换器28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发挥功能而从蓄热材料中进行散热的运转。即,进行使室外热交换器23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发挥功能,并使蓄热热交换器28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发挥功能的蓄热利用运转(除霜运转时的蓄热利用运转以及伴有蓄热利用运转的除霜运转)。而且,在此,通过使室内热交换器42a、42b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发挥功能,也同时进行制热运转。即,在此,在除霜运转时,同时进行蓄热利用运转及制热运转(或在伴有蓄热利用运转的除霜运转中同时进行制热运转)。在将第一切换机构22切换成室外散热切换状态,并将第二切换机构27切换成室内散热切换状态的基础上,打开蓄热膨胀阀29,从而进行该除霜运转时的蓄热利用运转(或伴有蓄热利用运转的除霜运转)(参照图7)。另外,在除霜运转时,使室外风扇25停止。
这样,制冷剂回路10内的低压的气体制冷剂被吸入到压缩机21内并压缩而成为高压的气体制冷剂。与制热运转时相同,该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的一部分经由第二切换机构27及气体制冷剂连通管7从室外单元2被输送到室内单元4a、4b内。该被输送到室内单元4a、4b内的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在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发挥功能的室内热交换器42a、42b内,与由室内风扇43a、43b供给来的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被冷却,从而冷凝,成为高压的液体制冷剂。该高压的液体制冷剂被室内膨胀阀41a、41b减压。被室内膨胀阀41a、41b减压了的制冷剂经由气体制冷剂连通管7从室内单元4a、4b被输送到室外单元2内。
另外,从压缩机21排出的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的其余部分经由第一切换机构22被输送到室外热交换器23内。被输送到室外热交换器23内的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在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发挥功能的室外热交换器23内,与附着于室外热交换器23的霜及冰进行热交换而被冷却。该高压的制冷剂被室外膨胀阀24减压。在此,附着于室外热交换器23的霜及冰通过与制冷剂的热交换而被加热,从而融解,对室外热交换器23进行除霜。
被室外膨胀阀24减压了的高压的制冷剂与从室内单元4a、4b输送到室外单元2内的制冷剂合流并被输送到蓄热膨胀阀29内,被蓄热膨胀阀29减压而成为低压的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该低压的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被输送到蓄热热交换器28内。被输送到蓄热热交换器28内的低压的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在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发挥功能的蓄热热交换器28内,与蓄热材料进行热交换而被加热,从而蒸发,成为低压的气体制冷剂。该低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第一切换机构22再次被压缩机21吸入。在此,蓄热热交换器28的蓄热材料通过与制冷剂的热交换而被冷却,从而发生相变(凝固)而利用蓄热。这样,当在除霜运转时的蓄热利用运转(或伴有蓄热利用运转的除霜运转)中同时进行制热运转的情况下,室内热交换器42a、42b作为与室外热交换器23并联的制冷剂的散热器发挥功能。即,制冷剂回路10构成为:当在除霜运转时的蓄热利用运转(或伴有蓄热利用运转的除霜运转)中同时进行制热运转的情况下,制冷剂回路10能将从压缩机21排出的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并联地输送到室外热交换器23及室内热交换器42a、42b中。
另外,伴有蓄热利用运转的除霜运转并不限定于上述所示的运转(参照图7),只要使室外热交换器23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发挥功能,并使蓄热热交换器28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发挥功能即可。例如既可以将室内膨胀阀29关闭而不进行制热运转(参照图8),也可以通过将第二切换机构27切换成室内蒸发切换状态,来使室内热交换器42a、42b作为与蓄热热交换器28并联的制冷剂的蒸发器发挥功能(参照图9)。
<制冷运转、制热运转及除霜运转的控制>
-制冷运转时-
在上述的制冷运转中,为了使各室内热交换器42a、42b的出口处的制冷剂的过热度SHra、SHrb达到目标过热度SHras、SHrbs,控制部8确定各室内膨胀阀41a、41b的开度并进行控制(以下将该控制称为“由室内膨胀阀进行的过热度控制”)。在此,根据由吸入压力传感器31检测到的吸入压力Ps以及由气体侧温度传感器46a、46b检测到的室内热交换器42a的气体侧的制冷剂的温度Trga、Trgb,算出过热度SHra、SHrb。更详细而言,首先,将吸入压力Ps换算成制冷剂的饱和温度,获得与制冷剂回路10中的蒸发压力Pe等价的状态量、即蒸发温度Te(即,蒸发压力Pe和蒸发温度Te虽然用语本身不同,但实际指相同的状态量)。在此,蒸发压力Pe是指在制冷运转时、代表在从室内膨胀阀41a、41b的出口经由室内热交换器42a、42b到达压缩机21的吸入侧为止的范围内流动的低压的制冷剂的压力。并且,通过从各室内热交换器42a、42b的气体侧的制冷剂的温度Trga、Trgb中减去蒸发温度Te,获得过热度SHra、SHrb。
另外,在制冷运转中,利用控制部8的室内侧控制部48a、48b来对包括室内膨胀阀41a、41b在内的室内单元4a、4b的各设备进行控制。另外,利用控制部8的室外侧控制部38来对包括室外膨胀阀24在内的室外单元2的各设备进行控制。
-制热运转时-
在上述的制热运转中,为了使各室内热交换器42a、42b的出口处的制冷剂的过冷却度SCra、SCrb达到目标过冷却度SCras、SCrbs,控制部8确定各室内膨胀阀41a、41b的开度并进行控制(以下将该控制称为“由室内膨胀阀进行的过冷却度控制”)。在此,根据由排出压力传感器32检测到的排出压力Pd以及由液体侧温度传感器45a、45b检测到的室内热交换器42a的液体侧的制冷剂的温度Trla、Trlb,来算出过冷却度SCra、SCrb。更详细而言,首先,将排出压力Pd换算成制冷剂的饱和温度,获得与制冷剂回路10中的冷凝压力Pc等价的状态量、即冷凝温度Tc(即,冷凝压力Pc和冷凝温度Tc虽然用语本身不同,但实际指相同的状态量)。在此,冷凝压力Pc是指在制热运转时、代表在从压缩机21的排出侧经由室内热交换器42a、42b到达室内膨胀阀41a、41b为止的范围内流动的高压的制冷剂的压力。并且,通过从冷凝温度Tc中减去各室内热交换器42a、42b的液体侧的制冷剂的温度Trla、Trlb,获得过冷却度SCra、SCrb。
另外,在制热运转中,利用控制部8的室内侧控制部48a、48b来对包括室内膨胀阀41a、41b在内的室内单元4a、4b的各设备进行控制。另外,利用控制部8的室外侧控制部38对包括室外膨胀阀24在内的室外单元2的各设备进行控制。
-除霜运转时-
在上述的除霜运转中,在室外热交换器23的出口的制冷剂的温度、即室外热交换出口温度Tol2达到了规定的除霜运转结束温度Tdefe以上的情况下,或者在经过了规定的除霜运转时间tdefe的情况下,控制部8使除霜运转结束,并转移到制热运转时的蓄热运转和制热运转。
如上所述,在空调装置1中,能够切换进行制冷运转和制热运转。并且,通过在制热运转时进行蓄热运转,能够一边继续进行制热运转,一边向蓄热材料进行蓄热,通过在除霜运转时进行蓄热利用运转,能够利用蓄热材料的蓄热来进行除霜运转。
(3)蓄热运转时的控制
在上述的蓄热运转(包含蓄热运转后的制热运转)中,进行下述这样的控制上的设计。
-蓄热运转时的蓄热膨胀阀的开度控制-
在上述的蓄热运转中,需要控制蓄热膨胀阀29的开度,从而确保在蓄热热交换器28内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但是,当采用专利文献1那样的由蓄热膨胀阀29进行的过冷却度控制,来作为该蓄热膨胀阀29的开度控制时,有时在蓄热运转中不能充分地确保在蓄热热交换器28内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即使蓄热运转发生了结束,也可能发生向蓄热材料的蓄热的不足。
那么在此,在蓄热运转中,如下述算式1所示,对蓄热膨胀阀29的开度进行控制,以达到由如下的函数确定的蓄热运转设定开度MVacs,该函数是基于相当于制冷剂回路10中的制冷剂的冷凝温度Tc的饱和压力、即冷凝压力Pc、蓄热膨胀阀29的出口处的制冷剂的压力、即液管压力Pl以及蓄热热交换器29的入口及出口处的制冷剂的焓hi、ho的函数。
MVacs=k1×CVac-k2……(算式1)
在此,算式1是蓄热膨胀阀29的流量特性算式。并且,k1、k2是系数。CVac是蓄热膨胀阀29的流量系数。
并且,蓄热膨胀阀29的流量系数CVac利用下述算式2来表示。
CVac=k3/Δh/(27.9×(ΔP×SLD)0.5)……(算式2)
在此,k3是相当于蓄热材料的蓄热能力的系数。Δh是蓄热热交换器28的出口及入口处的制冷剂的焓差,利用下述算式3来表示。
Δh=hi-ho……(算式3)
在此,hi是蓄热热交换器28的入口(在此是蓄热热交换器28的气体侧)的制冷剂的焓,ho是蓄热热交换器28的出口(在此是蓄热热交换器28的液体侧)处的制冷剂的焓。并且,在此,入口焓hi使用的是假设在冷凝压力Pc下、蓄热热交换器28的入口处的制冷剂的过热度是开度设定用的过热度值(例如10℃)的情况下的制冷剂的焓值。另外,出口焓ho使用的是假设在冷凝压力Pc下、蓄热热交换器28的出口处的制冷剂的过热度是开度设定用的过冷却度值(例如3℃)的情况下的制冷剂的焓值。另外,当在蓄热热交换器28的出口及入口处设置有温度传感器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用由上述的温度传感器检测出的温度值来获得蓄热热交换器28的入口及出口处的制冷剂的焓值。
另外,算式2中的ΔP是相当于蓄热膨胀阀29的差压的压力差,利用下述算式4来表示。
ΔP=Pc-Pl……(算式4)
在此,Pc是冷凝压力。Pl是相当于蓄热膨胀阀29的出口侧的制冷剂的压力的液管压力,在此,利用由冷凝压力Pc的函数构成的下述算式5来表示。
Pl=k4×Pc2+k5×Pc+k6……(算式5)
在此,k4~k6是系数。另外,当在蓄热膨胀阀29的出口处设置有压力传感器的情况下,也可以将该压力传感器检测出的压力值用作液管压力。
另外,算式2中的SLD是蓄热热交换器28的出口处的制冷剂的密度,在此使用的是假设在冷凝压力Pc下、蓄热热交换器28的出口处的制冷剂的过冷却度是开度设定用的过冷却度值(例如3℃)的情况下的制冷剂的密度值。另外,当在蓄热热交换器28的出口处设置有温度传感器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用该温度传感器检测出的温度值,来获得蓄热热交换器28的出口处的制冷剂的密度值。
即,在此,能够根据冷凝压力Pc及算式5获得液管压力Pl,根据液管压力Pl及算式4获得压力差ΔP。另外,能够根据冷凝压力Pc获得蓄热热交换器28的出口及入口处的制冷剂的焓hi、ho及密度SLD,能够根据焓hi、ho及算式3获得焓差Δh。此外,能够根据焓差Δh、压力差ΔP、SLD及算式2获得蓄热膨胀阀29的流量系数CVac,根据流量系数CVac及算式1获得蓄热运转设定开度MVacs。并且,在蓄热运转时,将蓄热膨胀阀29的开度控制成达到蓄热运转设定开度MVacs。
这样,在此,对蓄热运转时的蓄热膨胀阀29的开度进行控制,以达到由如下的函数确定的蓄热运转设定开度MVacs,该函数是基于冷凝压力Pc、液管压力Pl及蓄热热交换器28的出口及入口处的制冷剂的焓hi、ho的函数。因此,蓄热膨胀阀29的开度的确定反映出与蓄热热交换器28相关的许多个制冷剂的状态量,能将蓄热运转中的蓄热膨胀阀29的开度设定成能充分地确保在蓄热热交换器28内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
由此,在此,能够适当地控制蓄热运转中的蓄热膨胀阀29的开度,对蓄热运转结束时的向蓄热材料蓄热不足的发生进行抑制。
另外,在此,在用于确定蓄热运转设定开度MVacs的函数中,还使用蓄热热交换器28的出口处的制冷剂的密度SLD。蓄热膨胀阀29的开度的确定还反映出与蓄热热交换器28相关的制冷剂的状态量的一种、即蓄热热交换器28的出口处的制冷剂的密度SLD,由此,能够进一步适当地控制蓄热运转中的蓄热膨胀阀29的开度。
-蓄热运转的结束判定-
另外,理想的是,在弄清了向蓄热材料的蓄热是否充分的基础上适当地判定上述的蓄热运转的结束的时间点。但是,在此使用的是进行相变的蓄热材料,因此有时也考虑到相变中与相变后的蓄热材料的温度差较小以及导热系数小而紧密地配置构成蓄热热交换器28的传热管285,难以适当地判定蓄热运转的结束的时间点。
那么在此,在制热运转时的蓄热运转中,在制冷剂回路10中的制冷剂的冷凝温度Tc达到了作为蓄热完成冷凝温度的第一蓄热冷凝温度Tcc1以上的时间的积算值、即蓄热积算时间tac达到了蓄热完成积算时间tace以上的情况下,使蓄热运转结束。
详细而言,在此按照图10的流程图所示的步骤ST1~ST4进行蓄热运转的结束判定。
当蓄热运转开始时,首先在步骤ST1中重置对蓄热积算时间tac进行积算的计时器。
并且,在蓄热运转满足蓄热计时器计数开始条件的情况下,转移到步骤ST2的处理,开始对蓄热积算时间tac进行积算的计时器的计数。在此,蓄热计时器计数开始条件是用于判定是否是实际进行向蓄热材料的蓄热的状态的条件。并且,在此,在制热运转时进行蓄热运转,并在冷凝温度Tc高于规定的第一蓄热冷凝温度Tcc1(在此是高于蓄热材料的相变温度的温度,例如41℃)且冷凝温度Tc为稍低于第一蓄热冷凝温度Tcc1的第二蓄热冷凝温度Tcc2(在此是与蓄热材料的相变温度大致相同的温度,例如35℃)以上且持续了规定的时间tac2(例如10分钟)以上的情况下,满足蓄热计时器计数开始条件。
并且,在满足对步骤ST2的蓄热积算时间tac进行积算的计时器的计数开始后的蓄热积算时间tac达到规定的蓄热完成积算时间tace以上的蓄热计时器计数结束条件的情况下,转移到步骤ST3的处理,使对蓄热积算时间tac进行积算的计时器的计数结束(计数叠加),结束蓄热运转。
另外,在对步骤ST2的蓄热积算时间tac进行积算的计时器的计数开始后,在蓄热运转满足蓄热计时器保留条件的情况下,转移到步骤ST4的处理,使对蓄热积算时间tac进行积算的计时器的计数中断(保留)。在此,蓄热计时器保留条件是用于判定是否达到不能说是实际进行向蓄热材料的蓄热的状态的条件。并且,在此,在冷凝温度Tc变得比稍低于第一蓄热冷凝温度Tcc1的第三蓄热冷凝温度Tcc3(在此是第一蓄热冷凝温度Tcc1与第二蓄热冷凝温度Tcc2之间的温度,例如40℃)低的情况下,满足蓄热计时器保留条件。
另外,当在步骤ST4中使对蓄热积算时间tac进行积算的计时器的计数中断后,在蓄热运转满足蓄热计时器计数重新开始条件的情况下,回到步骤ST2的处理,使对蓄热积算时间tac进行积算的计时器的计数重新开始。在此,蓄热计时器计数重新开始条件是用于判定是否恢复到实际进行向蓄热材料的蓄热的状态的条件。并且,在此,在冷凝温度Tc变得高于第一蓄热冷凝温度Tcc1的情况下,满足蓄热计时器计数重新开始条件。这样,只在冷凝温度Tc达到了作为蓄热完成冷凝温度的第一蓄热冷凝温度Tcc1以上的情况下,进行对蓄热积算时间tac进行积算的计时器的计数。
另外,当在步骤ST4中使对蓄热积算时间tac进行积算的计时器的计数中断后,在蓄热运转满足蓄热计时器重置条件的情况下,回到步骤ST1的处理,将对蓄热积算时间tac进行积算的计时器重置。在此,蓄热计时器重置条件是用于根据不能说是实际进行向蓄热材料的蓄热的状态的长时间继续,来判定是否需要重新进行对蓄热积算时间tac进行积算的计时器的计数的条件。并且,在此,在冷凝温度Tc为稍低于第一蓄热冷凝温度Tcc1的第四蓄热冷凝温度Tcc4(在此是与蓄热材料的相变温度大致相同的温度,例如35℃)以上且持续了规定的时间tac4(例如15分钟)以上的情况下,满足蓄热计时器重置条件。此外,在开始了除霜运转的情况下,即使在步骤ST2及ST4的处理中,也强制性地回到步骤ST1的处理,重置对蓄热积算时间tac进行积算的计时器。
这样,在此,在蓄热运转时,根据冷凝温度Tc是否达到了作为蓄热完成冷凝温度的第一蓄热冷凝温度Tcc1以上,来判定是否是实际进行向蓄热材料的蓄热的状态,并且根据蓄热积算时间tac是否达到了蓄热完成积算时间tace以上,来判定这种实际的蓄热运转是否进行了充分的时间。因此,能够适当地判定蓄热运转的结束的时间点。特别是,在使用的是进行相变的蓄热材料的情况下,难以适当地判定蓄热运转的结束的时间点,但在此由于使蓄热积算时间tac与判定的指标相加,因此能够适当地判定蓄热运转的结束的时间点。
-蓄热运转后的保温运转-
另外,在通过进行上述的制热运转时的蓄热运转(参照图6)来使向蓄热材料的蓄热发生了结束的情况下,考虑只使蓄热运转结束(即,将蓄热膨胀阀29关闭而使制冷剂不能在蓄热热交换器28中流动),从而只进行上述的制热运转(参照图5)。但是,在制热运转时的蓄热运转发生了结束后,仅切换成只进行制热运转,因供蓄热热交换器28配置的外部空间的室外温度Ta的影响而发生蓄热材料的散热,可能使能在随后进行的除霜运转时的蓄热利用运转中利用的热量减少。
那么在此,在制热运转时的蓄热运转结束后,进行制热运转,并且进行用于将蓄热材料保温的保温运转。
详细而言,在此按照图11的流程图所示的步骤ST5、ST6来进行蓄热运转后的保温运转。即,当在步骤ST5中使制热运转时的蓄热运转结束时(在此是当进行图10的蓄热运转的结束判定时),转移到步骤ST6的保温运转。在此,通过使蓄热膨胀阀29微开(在使蓄热膨胀阀29的全开状态成为开度100%的情况下,是大约15%以下的开度),来进行保温运转。
这样,在此,在蓄热运转结束后,能够利用保温运转来补充由在蓄热运转结束后发生的蓄热材料的散热引发的热量的减少。由此,在此能对可用在除霜运转时的蓄热利用运转中的热量的减少进行抑制。另外,在此通过使蓄热膨胀阀29微开,使小流量的制冷剂在蓄热热交换器28中流动,来进行保温运转。因此,在制热运转中的室内热交换器42a、42b内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不易减少,能将对制热运转产生的不良影响抑制为最小程度。由此,在此能将对制热运转产生的不良影响抑制为最小程度,并且能够进行保温运转。
如上所述,在此,能够利用上述的蓄热膨胀阀29的开度控制适当地控制蓄热膨胀阀29的开度,并且进行蓄热运转,能够利用上述的蓄热运转的结束判定及蓄热运转后的保温运转,适当地判定蓄热运转的结束的时间点,并且能对可利用在除霜运转时的蓄热利用运转中的热量的减少进行抑制。
(4)变形例1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在除霜运转发生了正常结束的情况下,即,在室外热交换出口温度Tol2达到了除霜运转结束温度Tdefe以上而使除霜运转发生了结束的情况下,能够判定在除霜运转之前进行的蓄热运转中蓄积到蓄热材料中的热量未发生不足。因此,关于在除霜运转之后进行的蓄热运转,只要对蓄热膨胀阀29的开度进行控制即可,以达到由如下的函数确定的蓄热运转设定开度MVacs较好,该函数是基于上述的冷凝压力Pc、液管压力Pl及蓄热热交换器28的出口及入口处的制冷剂的焓hi、ho的函数。但是,在除霜运转发生了异常结束的情况下,即,在室外热交换出口温度Tol2未达到除霜运转结束温度Tdefe以上就使除霜运转发生了结束的情况下,能够判定因在除霜运转之前进行的蓄热运转而蓄积到蓄热材料中的热量发生了不足。因此,关于在除霜运转之后进行的蓄热运转,只对蓄热膨胀阀29的开度进行控制,以达到由冷凝压力Pc、液管压力Pl及蓄热热交换器28的出口及入口处的制冷剂的焓hi、ho的函数确定的蓄热运转设定开度MVacs,蓄积到蓄热材料中的热量会再次发生不足,可能反复发生除霜运转的异常结束。
那么在此,如上所述,在除霜运转发生了异常结束后的蓄热运转中,将蓄热运转设定开度MVacs修改成比除霜运转发生了正常结束后的蓄热运转大。
详细而言,在此按照下述方式进行蓄热运转设定开度MVacs的修改。在此,使用蓄热运转设定开度MVacs及修改系数α利用下述算式6来表示蓄热膨胀阀29的开度。
蓄热膨胀阀的开度=MVacs×α……(算式6)
并且,当蓄热运转开始时,确定蓄热运转设定开度MVacs的修改系数α。在除霜运转发生了正常结束的情况下,使修改系数α=1,由此使蓄热膨胀阀29的开度与蓄热运转设定开度MVacs(即,蓄热膨胀阀29的开度=蓄热运转设定开度MVacs×1)相同。另一方面,在除霜运转发生了异常结束的情况下,使修改系数α≥1.1,由此使蓄热膨胀阀29的开度达到蓄热运转设定开度MVacs的α(例如α≥1.1)倍以上(即,蓄热膨胀阀29的开度=蓄热运转设定开度MVacs×α),变得比除霜运转发生了正常结束后的蓄热运转大。这样说来,在除霜运转发生了异常结束后的蓄热运转中,能使蓄积到蓄热材料中的热量不易发生不足。
这样,在此,能够考虑到在进行蓄热运转之前进行的除霜运转是发生了正常结束还是发生了异常结束,以适当地控制蓄热运转中的蓄热膨胀阀29的开度,从而对除霜运转的异常结束的重复发生进行抑制。
(5)变形例2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及变形例1中,如图2所示,蓄热热交换器28主要具有积存有蓄热材料的蓄热槽281、以及配置成浸泡在蓄热材料中的传热管组282。并且,该传热管组282具有经由设置在制冷剂的出入口的集管283和分流器284与多个传热管285分支连接的结构。因此,在蓄热运转中,可能在构成蓄热热交换器28的传热管组282的传热管285间发生制冷剂的偏流。并且,当在传热管285间发生制冷剂的偏流时,在蓄热槽281内以蓄热材料的蓄热的程度产生不均,产生比蓄热材料的相变温度高的状态的蓄热材料的周边的传热管285(即,相变发生了结束的蓄热材料周边的传热管285),与比蓄热材料的相变温度低的状态的蓄热材料的周边的传热管285(即,相变未结束的蓄热材料周边的传热管285)共存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容易发生气体状态的制冷剂在相变发生了结束的蓄热材料周边的传热管285中流动,液体制冷剂在相变未结束的蓄热材料周边的传热管285中滞留的现象(蓄热热交换器28中的制冷剂积压现象)。特别是,在此,多个传热管285分别具有沿上下方向折回的形状,因此处于容易发生制冷剂积压现象的倾向。因此,蓄热材料的蓄热的程度的不均不易消除,也成为使蓄热运转结束时的向蓄热材料的蓄热的不足产生的原因。
那么在此,如上所述,在蓄热运转中,每当经过通常开度蓄热时间tacn时,仅在制冷剂排出开度时间tacd经过的期间(即,定期地),将蓄热运转设定开度MVacs修改成变大。
详细而言,在此按照图12的流程图所示的步骤ST11~ST13,进行蓄热运转设定开度MVacs的修改。在此,使用蓄热运转设定开度MVacs及修改系数β利用下述算式7来表示蓄热膨胀阀29的开度。
蓄热膨胀阀的开度=MVacs×β……(算式7)
并且,当在步骤ST11中开始蓄热运转时,确定蓄热运转设定开度MVacs的修改系数β。首先在步骤ST12中,使修改系数β=1,由此使蓄热膨胀阀29的开度与蓄热运转设定开度MVacs(即,蓄热膨胀阀29的开度=蓄热运转设定开度MVacs×1)相同。并且,在使修改系数β=1后经过了通常开度蓄热时间tacn时,在步骤ST13中使修改系数β≥1.5,由此使蓄热膨胀阀29的开度为蓄热运转设定开度MVacs的β(例如β≥1.5)倍以上(即,蓄热膨胀阀29的开度=蓄热运转设定开度MVacs×β),变得比步骤ST12中的开度大。并且,在使修改系数β≥1.5后经过了制冷剂排出开度时间tacd时,回到步骤ST12,使修改系数β=1。这样,在蓄热运转中,每当经过通常开度蓄热时间tacn时,仅在制冷剂排出开度时间tacd经过的期间(即,定期地),将蓄热运转设定开度MVacs修改成变大。这样说来,能将滞留在相变未结束的蓄热材料周边的传热管285中的液体制冷剂定期地排出到蓄热热交换器28的出口侧。另外,在此,在蓄热运转刚刚开始后,使修改系数β=1,随后使修改系数β≥1.5,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在蓄热运转刚刚开始后,使修改系数β≥1.5,随后使修改系数β=1。
这样,在此,能对蓄热热交换器28中的制冷剂积压现象的发生进行抑制,消除蓄热材料的蓄热的程度的不均。
另外,在与变形例1的蓄热运转设定开度MVacs的修改进行并用的情况下,使用蓄热运转设定开度MVacs及修改系数α、β利用下述算式7’来表示蓄热膨胀阀29的开度。
蓄热膨胀阀的开度=MVacs×α×β……(算式7’)
并且,在这种情况下,在蓄热运转中进行由修改系数α、β进行的蓄热运转设定开度MVacs的修改,能够进行考虑了除霜运转的结束状态及制冷剂积压现象的蓄热膨胀阀29的开度控制。
(6)变形例3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及变形例1、2中,进行制热运转时的蓄热运转。并且,在该制热运转时的蓄热运转中,有时降低冷凝温度Tc。但是,在制热运转时的蓄热运转中降低冷凝温度Tc是指经过蓄热热交换器28从制冷剂中散热到蓄热材料中的热量减少,不易向蓄热材料进行蓄热。并且,当不易向蓄热材料进行蓄热时,容易发生在蓄热运转结束时的向蓄热材料的蓄热的不足。
那么在此,在制热运转时的蓄热运转中,将室内热交换器42a、42b的制热能力限制成随着冷凝温度Tc的降低而阶段性减小。
详细而言,在此按照图13的流程图所示的步骤ST21~ST24,对蓄热运转时的室内热交换器42a、42b的制热能力进行限制。
当开始进行制热运转时的蓄热运转时,首先在步骤ST21中,通过对蓄热膨胀阀29的开度进行控制,以达到由基于上述的冷凝压力Pc、液管压力Pl和制冷剂的焓hi、ho的函数确定的蓄热运转设定开度MVacs(或进行了根据修改系数α、β进行的修改的开度),从而来确保蓄热热交换器28的蓄热能力。另外,与只进行制热运转的情况相同,通过对室内膨胀阀41a、41b的开度进行控制,以使室内热交换器42a、42b的出口处的制冷剂的过冷却度SCra、SCrb达到目标过冷却度SCras、SCrbs(例如3℃),从而来确保室内热交换器42a、42b的制热能力。因此,与蓄热热交换器28的蓄热能力无关,利用室内侧控制部48a、48b来控制室内热交换器42a、42b的制热能力。
但是,当通过确保室内热交换器42a、42b的制热能力来降低冷凝温度Tc时,蓄热热交换器28的蓄热能力可能不足。那么,在进行步骤ST21的处理时,在满足过冷却度限制条件的情况下,转移到步骤ST22的处理,使由室内膨胀阀41a、41b进行的过冷却度控制的目标过冷却度SCras、SCrbs(将两者总称为SCr)增大。在此,过冷却度限制条件是用于判定蓄热热交换器28的蓄热能力是否可能不足的条件。并且,在此进行制热运转时的蓄热运转,且在室外温度Ta小于规定的室内能力限制室外温度Tpa(例如4℃),并且冷凝温度Tc小于规定的第一室内能力限制冷凝温度Tpc1(在此,比蓄热材料的相变温度高的温度,例如41℃),且压缩机21的运转容量大于规定的第一室内能力限制容量fp1(例如在压缩机21的频率为最大频率的98%)的情况下,满足过冷却度限制条件。并且,当在进行步骤ST21的处理时满足过冷却度限制条件的情况下,使由室内膨胀阀41a、41b进行的过冷却度控制的目标过冷却度SCs比只进行制热运转的情况大(例如使目标过冷却度SCs为9℃)。在此,使由室内膨胀阀41a、41b进行的过冷却度控制的目标过冷却度SCrs增大的指示与只进行制热运转的情况不同,由室外侧控制部38进行。这样说来,室内膨胀阀41a、41b的开度减小,室内热交换器42a、42b的制热能力降低,相应地能够提高蓄热热交换器28的蓄热能力。
另外,在从步骤ST21向步骤ST22转移后,在满足过冷却度限制解除条件的情况下,转移到步骤ST21的处理,减小由室内膨胀阀41a、41b进行的过冷却度控制的目标过冷却度SCrs。在此,过冷却度限制解除条件是用于判定是否是蓄热热交换器28的蓄热能力不可能不足的状态的条件。并且,在此在冷凝温度Tc比规定的第二室内能力限制冷凝温度Tpc2(在此,稍高于第一室内能力限制冷凝温度Tpc1的温度,例如42℃)大,且压缩机21的运转容量比规定的第二室内能力限制容量fp2(例如,压缩机21的频率为最大频率的90%)小,且从向步骤ST22的转移起经过了规定的时间tp2(例如3分钟)的情况下,或者在冷凝温度Tc高于比第二室内能力限制冷凝温度Tpc2高规定的温度ΔTpc2(例如8℃)的温度(在此是比蓄热材料的相变温度高很多的温度,例如50℃)的情况下,满足过冷却度限制解除条件。并且,当在进行步骤ST22的处理时满足过冷却度限制解除条件的情况下,将使由步骤ST22中的室内膨胀阀41a、41b进行的过冷却度控制的目标过冷却度SCs增大的指示解除,成为与只进行制热运转的情况相同的目标过冷却度SCrs(例如3℃)。这样说来,室内膨胀阀41a、41b的开度增大,能够确保蓄热热交换器28的蓄热能力,并且能够增大室内热交换器42a、42b的制热能力。
另外,在进行步骤ST22的处理时,在蓄热热交换器28的蓄热能力不足且满足室内风扇限制条件的情况下,转移到步骤ST23的处理,降低室内风扇43a、43b的转速来降低风量。在此,室内风扇限制条件是用于判定是否是即使进行步骤ST22的处理,蓄热热交换器28的蓄热能力也可能不足的状态的条件。并且,在此,在冷凝温度Tc小于规定的第三室内能力限制冷凝温度Tpc3(在此是高于蓄热材料的相变温度的温度,例如41℃),且从向步骤ST22的转移起经过了规定的时间tp3(例如5分钟),且压缩机21的运转容量大于规定的第三室内能力限制容量fp3(例如,压缩机21的频率が最大频率的98%)的情况下,满足室内风扇限制条件。并且,当在进行步骤ST22的处理时满足室内风扇限制条件的情况下,降低室内风扇43a、43b的转速来降低风量(例如使室内风扇43a、43b成为最低转速)。在此,降低室内风扇43a、43b的转速的指示与只进行制热运转的情况不同,由室外侧控制部38进行。这样说来,室内热交换器42a、42b中的热交换受到抑制,室内热交换器42a、42b的制热能力减小,相应地能够提高蓄热热交换器28的蓄热能力。
另外,在从步骤ST22向步骤ST23转移后,在满足室内风扇限制解除条件的情况下,转移到步骤ST22的处理,增大室内风扇43a、43b的转速来提高风量。在此,室内风扇限制解除条件是用于判定是否是蓄热热交换器28的蓄热能力不可能不足的状态的条件。并且,在此,在冷凝温度Tc大于规定的第四室内能力限制冷凝温度Tpc4(在此,稍高于第一室内能力限制冷凝温度Tpc1的温度,例如42℃),且压缩机21的运转容量小于规定的第四室内能力限制容量fp4(例如,压缩机21的频率为最大频率的90%),且从向步骤ST23的转移起经过了规定的时间tp4(例如3分钟)的情况下,或者在冷凝温度Tc高于比第四室内能力限制冷凝温度Tpc4高规定的温度ΔTpc4(例如6℃)的温度(在此是比蓄热材料的相变温度高很多的温度,例如48℃)的情况下,满足室内风扇限制解除条件。并且,当在进行步骤ST23的处理时满足室内风扇限制解除条件的情况下,将步骤ST23中的降低室内风扇43a、43b的转速的指示解除,与只进行制热运转的情况相同,成为室内风扇43a、43b的转速。这样说来,室内热交换器42a、42b内的热交换得到促进,能够确保蓄热热交换器28的蓄热能力,并且能够增大室内热交换器42a、42b的制热能力。
另外,在进行步骤ST23的处理时,在蓄热热交换器28的蓄热能力不足且满足上限开度限制条件的情况下,也转移到步骤ST24的处理,对室内膨胀阀41a、41b指示上限开度。在此,上限开度限制条件是用于判定是否是即使进行步骤ST23的处理,蓄热热交换器28的蓄热能力也可能不足的状态的条件。并且,在此,在冷凝温度Tc小于规定的第五室内能力限制冷凝温度Tpc5(在此是高于蓄热材料的相变温度的温度,例如41℃),且从向步骤ST23的转移起经过了规定的时间tp5(例如5分钟),且压缩机21的运转容量大于规定的第五室内能力限制容量fp5(例如,压缩机21的频率为最大频率的98%)的情况下,满足上限开度限制条件。并且,当在进行步骤ST23的处理时满足上限开度限制条件的情况下,对室内膨胀阀41a、41b指示上限开度来减少在室内热交换器42a、42b内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例如使室内膨胀阀41a、41b的最大开度的50%为上限开度)。在此,向室内膨胀阀41a、41b进行的上限开度的指示与只进行制热运转的情况不同,由室外侧控制部38来进行。这么说来,能使在室内热交换器42a、42b内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减少,降低室内热交换器42a、42b的制热能力,相应地增大蓄热热交换器28的蓄热能力。
另外,在从步骤ST23向步骤ST24转移后,在满足上限开度限制解除条件的情况下,转移到步骤ST23的处理,能够增大室内膨胀阀41a、41b的开度。在此,上限开度限制解除条件是用于判定是否是蓄热热交换器28的蓄热能力不可能不足的状态的条件。并且,在此,在冷凝温度Tc大于规定的第六室内能力限制冷凝温度Tpc6(在此是稍高于第一室内能力限制冷凝温度Tpc1的温度,例如42℃),且压缩机21的运转容量小于规定的第六室内能力限制容量fp6(例如,压缩机21的频率为最大频率的90%),且从向步骤ST24的转移起经过了规定的时间tp6(例如3分钟)的情况下,或者冷凝温度Tc高于比第六室内能力限制冷凝温度Tpc6高规定的温度ΔTpc6(例如4℃)的温度(在此是比蓄热材料的相变温度高很多的温度,例如46℃)的情况下,满足上限开度限制解除条件。并且,当在进行步骤ST24的处理时满足上限开度限制解除条件的情况下,将步骤ST24中的向室内膨胀阀41a、41b进行的上限开度的指示解除,与只进行制热运转的情况相同,处于未对室内膨胀阀41a、41b指示上限开度的状态。这样说来,能使在室内热交换器42a、42b内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增大,确保蓄热热交换器28的蓄热能力,并且增大室内热交换器42a、42b的制热能力。
这样在此,能够考虑到制热运转时的蓄热运转中的冷凝温度Tc,以限制室内热交换器42a、42b的制热能力,从而能对蓄热运转结束时的向蓄热材料的蓄热的不足的发生进行抑制。
另外,在此,能够将目标过冷却度SCrs的指示、室内风扇43a、43b的风量指示以及室内膨胀阀41a、41b的上限开度的指示这三种方法组合,来对制热运转时的蓄热运转中的室内热交换器42a、42b的制热能力进行限制。另外,不仅可以将上述三种方法组合来进行这种制热能力的限制,还可以将上述三种方法中任意两种组合来进行这种制热能力的限制,另外也可以只使用上述三种方法中的任一种来进行这种制热能力的限制。例如在只使用目标过冷却度SCrs的指示的情况下,能够阶段性地增大目标过冷却度SCrs。
(7)变形例4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及变形例1~3中,在蓄热运转后进行保温运转。但是,保温运转是在需要进行伴有蓄热利用运转的除霜运转的情况下需要进行的运转。因此,在室外温度Ta高且不必进行除霜运转本身的情况下,不必进行保温运转。另外,保温运转是能在确保蓄热运转后的制热运转中的冷凝温度Tc是能对因蓄热材料的散热引发的热量的减少进行补充的温度的情况下进行的运转。因此,在蓄热运转后的制热运转中的冷凝温度Tc较低的情况下,例如在冷凝温度Tc低于蓄热材料的相变温度的情况下,即使想要进行保温运转,制冷剂也不能散热到蓄热材料中,相反使蓄热材料散热。
那么在此,在保温运转中,在供蓄热热交换器28配置的外部空间的室外温度Ta达到了保温中断室外温度Tka以上,或者冷凝温度Tc达到了保温中断冷凝温度Tkc以下的情况下,将保温运转中断。
详细而言,在此按照图14的流程图所示的步骤ST31~ST33进行蓄热运转后的保温运转。
首先,当在步骤ST31中使制热运转时的蓄热运转结束时,使步骤ST32的保温运转(在此是使蓄热膨胀阀29微开的运转)开始。
并且,在保温运转满足保温运转中断条件的情况下,转移到步骤ST33的处理,将保温运转中断。并且在此,在室外温度Ta为保温中断室外温度Tka(在此是室外热交换器23上霜的可能性较低的温度,例如6℃)以上,或者冷凝温度Tc为保温中断冷凝温度Tkc(在此是稍低于蓄热材料的相变温度的温度,例如38℃)以下的情况下,满足保温运转中断条件。另外,通过将蓄热膨胀阀29全闭来将保温运转中断。
另外,当在步骤ST33中将保温运转中断后,在室外温度Ta或冷凝温度Tc不再满足保温运转中断条件的情况(除保温运转中断条件以外)下,回到步骤ST32的处理,使保温运转重新开始。
这样在此,在室外温度Ta达到了保温中断室外温度Tka以上的情况下,通过将保温运转中断,不必不必要地进行保温运转。另外,在此,在冷凝温度Tc达到了保温中断冷凝温度Tkc以下的情况下,通过将保温运转中断,使蓄热材料散热到制冷剂中,对蓄热材料的热量的不必要的减少进行抑制。由此,在此能够防止不必要地进行保温运转。
(8)变形例5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及变形例1~4中,在制热运转时的蓄热运转结束后,即使进行保温运转,有时也会从不能在保温运转中补充的程度的蓄热材料中发生散热。
那么在此,在制热运转时的蓄热运转结束后,根据冷凝温度Tc是否达到第一蓄热再冷凝温度Trc以下,来判定是否是发生了从蓄热材料的散热的状态,并且,根据保温积算时间trc是否达到了蓄热重新开始积算时间trce以上,来判定这种来自蓄热材料的散热是否进行了需要使蓄热运转重新开始的程度的时间,该保温积算时间trc是冷凝温度Tc达到了第一蓄热再冷凝温度Trc以下的时间的积算值。
详细而言,在此按照图15的流程图所示的步骤ST41~ST44来进行蓄热运转后的蓄热重新开始判定。
当蓄热运转结束(即,转移到伴有保温运转的制热运转)时,首先在步骤ST41中将对保温积算时间trc进行积算的计时器重置。
并且,在伴有保温运转的制热运转满足蓄热重新开始计时器计数开始条件的情况下,转移到步骤ST42的处理,使对保温积算时间trc进行积算的计时器的计数开始。在此,蓄热重新开始计时器计数开始条件是用于判定是否是即使进行保温运转,实际上也发生从蓄热材料的散热的状态的条件。并且,在此使蓄热运转结束,且在冷凝温度Tc低于规定的第一蓄热重新开始冷凝温度Trc1(在此是稍低于蓄热材料的相变温度的温度,例如37℃)的情况下,满足蓄热重新开始计时器计数开始条件。
并且,在满足对步骤ST42的保温积算时间trc进行积算的计时器的计数开始后的保温积算时间trc达到规定的蓄热重新开始积算时间trce以上的蓄热重新开始计时器计数结束条件的情况下,转移到步骤ST43的处理,使对保温积算时间trc进行积算的计时器的计数结束(计数叠加),使蓄热运转重新开始。
另外,在步骤ST42的对保温积算时间trc进行积算的计时器的计数开始后,在伴有保温运转的制热运转满足蓄热重新开始计时器保留条件的情况下,转移到步骤ST44的处理,使对保温积算时间trc进行积算的计时器的计数中断(保留)。在此,蓄热重新开始计时器保留条件是用于判定是否恢复到了不能说是实际发生从蓄热材料的散热的状态的条件。并且,在此,在冷凝温度Tc变得高于比第一蓄热重新开始冷凝温度Trc1稍高的第二蓄热重新开始冷凝温度Trc2(例如38℃)的情况下,满足蓄热重新开始计时器保留条件。
另外,当在步骤ST44中将对保温积算时间trc进行积算的计时器的计数中断后,在伴有保温运转的制热运转满足蓄热重新开始计时器计数重新开始条件的情况下,回到步骤ST42的处理,使对保温积算时间trc进行积算的计时器的计数重新开始。在此,蓄热重新开始计时器计数重新开始条件是用于判定是否再次成为了实际发生从蓄热材料的散热的状态的条件。并且,在此,在冷凝温度Tc变得低于第一蓄热重新开始冷凝温度Trc1的情况下,满足蓄热重新开始计时器计数重新开始条件。这样,只在冷凝温度Tc达到了第一蓄热重新开始冷凝温度Trc1以上的情况下,进行对保温积算时间trc进行积算的计时器的计数。此外,即使在蓄热运转开始了的情况下以及冷凝温度Tc为第三蓄热重新开始冷凝温度Trc3(在此是高于蓄热材料的相变温度的温度,例如41℃)且持续了规定的时间trc3(例如30分钟)以上的情况下,即使在步骤ST42及ST44的处理中,也强制性地回到步骤ST41的处理,将对保温积算时间trc进行积算的计时器重置。
这样,在此,能在伴有保温运转的制热运转时,适当地判定是否需要进行蓄热运转的重新开始。并且,通过使蓄热运转重新开始,能对不能在保温运转中补充的程度的蓄热材料的散热进行抑制。因此,能够抑制可利用在除霜运转时的蓄热利用运转中的热量的减少的发生。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能够广泛地应用在如下的空调装置中,该空调装置包括制冷剂回路,该制冷剂回路具有在制冷剂与蓄热材料之间进行热交换的蓄热热交换器,该空调装置在制热运转时能够进行蓄热运转,该蓄热运转是使蓄热热交换器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发挥功能,从而进行向蓄热材料进行蓄热的运转,在除霜运转时能够进行蓄热利用运转,该蓄热利用运转是使蓄热热交换器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发挥功能,从而从蓄热材料中散热的运转。
(符号说明)
1…空调装置;
10…制冷剂回路;
21…压缩机;
23…室外热交换器;
28…蓄热热交换器;
29…蓄热膨胀阀;
41a、41b…室内膨胀阀;
42a、42b…室内热交换器;
43a、43b…室内风扇。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337657号公报

Claims (6)

1.一种空调装置(1),包括制冷剂回路(10),该制冷剂回路(10)具有压缩机(21)、室外热交换器(23)、室内热交换器(42a、42b)及蓄热热交换器(28),该蓄热热交换器(28)在制冷剂与蓄热材料之间进行热交换,
所述空调装置(1)能在制热运转时进行蓄热运转,并能在除霜运转时进行蓄热利用运转,其中,所述制热运转是指使所述室内热交换器作为所述制冷剂的散热器发挥功能的运转,所述蓄热运转是指通过使所述蓄热热交换器作为所述制冷剂的散热器发挥功能而向所述蓄热材料进行蓄热的运转,所述除霜运转是指通过使所述室外热交换器作为所述制冷剂的散热器发挥功能而进行所述室外热交换器的除霜的运转,所述蓄热利用运转是指通过使所述蓄热热交换器作为所述制冷剂的蒸发器发挥功能而从所述蓄热材料中进行散热的运转,
所述空调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制冷剂回路还具有用于对在所述蓄热热交换器内流动的所述制冷剂的流量进行改变的蓄热膨胀阀(29),
在所述蓄热运转中,对所述蓄热膨胀阀的开度进行控制,以达到由以下函数确定的蓄热运转设定开度,该函数是基于相当于所述制冷剂回路内的所述制冷剂的冷凝温度的饱和压力即冷凝压力、所述蓄热膨胀阀的出口处的制冷剂的压力即液管压力以及所述蓄热热交换器的入口及出口处的制冷剂的焓的函数。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1),其特征在于,
在用于确定所述蓄热运转设定开度的所述函数中,还使用所述蓄热热交换器(28)的出口处的制冷剂的密度。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装置(1),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蓄热运转中,每当经过通常开度蓄热时间时,仅在制冷剂排出开度时间经过的期间,将所述蓄热运转设定开度修改成比所述通常开度蓄热时间的期间大。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装置(1),其特征在于,
所述除霜运转基于室外热交换器(23)的出口的制冷剂的温度、即室外热交换出口温度来判定所述除霜运转是否正常结束或异常结束,
在所述除霜运转发生了所述异常结束后的所述蓄热运转中,将所述蓄热运转设定开度修改成比所述除霜运转发生了所述正常结束后的所述蓄热运转大。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装置(1),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冷剂回路(10)构成为:在所述制热运转时的所述蓄热运转中,能将从所述压缩机(21)排出的所述制冷剂并列输送到所述室内热交换器(42a、42b)及所述蓄热热交换器(28)中,
在所述制热运转时的所述蓄热运转中,将所述室内热交换器的制热能力限制成随着所述冷凝温度降低而阶段性地减小。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装置(1),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冷剂回路(10)还具有用于对在所述室内热交换器(42a、42b)内流动的所述制冷剂的流量进行改变的室内膨胀阀(41a、41b),
在所述制热运转中,将所述室内膨胀阀控制成使所述室内热交换器的出口处的所述制冷剂的过冷却度达到目标室内热交换过冷却度,
该空调装置(1)还设置有将空气供给到所述室内热交换器中的室内风扇(43a、43b),
在所述制热运转时的所述蓄热运转中,通过增大所述目标室内热交换过冷却度、降低所述室内风扇的转速以及/或者减小所述室内膨胀阀的上限开度,来对所述室内热交换器的制热能力进行限制。
CN201280076445.7A 2012-10-18 2012-10-18 空调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73694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2/076938 WO2014061132A1 (ja) 2012-10-18 2012-10-18 空気調和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736949A CN104736949A (zh) 2015-06-24
CN104736949B true CN104736949B (zh) 2016-06-15

Family

ID=504877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76445.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736949B (zh) 2012-10-18 2012-10-18 空调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EP (1) EP2884205B1 (zh)
JP (1) JP5829762B2 (zh)
CN (1) CN104736949B (zh)
ES (1) ES2618219T3 (zh)
WO (1) WO201406113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642854B (zh) * 2016-09-12 2019-04-02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膨胀阀开度划分方法及调节方法、系统和冷水机组
CN106885406B (zh) * 2017-04-17 2023-09-05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控制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8362027B (zh) * 2018-01-17 2020-01-3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热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JP7283285B2 (ja) * 2019-07-22 2023-05-30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110440414B (zh) * 2019-08-20 2020-11-24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系统、蓄热控制方法及化霜控制方法
CN111503722B (zh) * 2020-02-14 2021-10-01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设备
CN111457466B (zh) * 2020-02-14 2021-08-10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设备
CN112127102A (zh) * 2020-09-21 2020-12-25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洗衣机温控装置、包括其的洗衣机及控制方法
GB2606518B (en) * 2021-04-30 2024-05-01 Dyson Technology Ltd A refrigeration system
CN113237258B (zh) * 2021-05-31 2023-06-20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空调机组及其除霜控制方法
GB2614058A (en) * 2021-12-17 2023-06-28 Dyson Technology Ltd A fan assembly
CN116481094A (zh) * 2022-01-14 2023-07-25 开利公司 热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6518476A (zh) * 2022-01-24 2023-08-01 开利公司 热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6538594A (zh) * 2022-01-25 2023-08-04 开利公司 热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306377A (ja) * 1987-06-08 1988-12-14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ヒ−トポンプ式空気調和機の除霜制御装置
JP2005337657A (ja) * 2004-05-31 2005-12-08 Daikin Ind Ltd 空気調和装置
JP2007051805A (ja) * 2005-08-17 2007-03-0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空気調和装置
CN101395436A (zh) * 2006-03-10 2009-03-25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装置
JP2010145020A (ja) * 2008-12-19 2010-07-0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ヒートポンプ装置並びにそれを搭載したヒートポンプ給湯機及び空気調和機
CN102109202A (zh) * 2009-12-25 2011-06-29 株式会社富士通将军股份有限公司 空气调节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028520A (ja) * 2001-07-19 2003-01-29 Hitachi Ltd 蓄熱式冷凍装置
JP2003287311A (ja) * 2002-03-27 2003-10-10 Sanyo Electric Co Ltd 空気調和装置および空気調和装置の制御方法
JP2005042943A (ja) * 2003-07-23 2005-02-17 Hitachi Ltd 蓄熱式空気調和装置
JP2007010288A (ja) * 2005-07-04 2007-01-18 Jfe Engineering Kk 既設ヒートポンプ式空調装置の冷暖房能力増強方法、蓄熱ユニット装置および該装置を用いたヒートポンプ式空調装置
JP2012057869A (ja) * 2010-09-09 2012-03-22 Panasonic Corp 空気調和機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306377A (ja) * 1987-06-08 1988-12-14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ヒ−トポンプ式空気調和機の除霜制御装置
JP2005337657A (ja) * 2004-05-31 2005-12-08 Daikin Ind Ltd 空気調和装置
JP2007051805A (ja) * 2005-08-17 2007-03-0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空気調和装置
CN101395436A (zh) * 2006-03-10 2009-03-25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装置
JP2010145020A (ja) * 2008-12-19 2010-07-0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ヒートポンプ装置並びにそれを搭載したヒートポンプ給湯機及び空気調和機
CN102109202A (zh) * 2009-12-25 2011-06-29 株式会社富士通将军股份有限公司 空气调节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884205A1 (en) 2015-06-17
ES2618219T3 (es) 2017-06-21
JP5829762B2 (ja) 2015-12-09
WO2014061132A1 (ja) 2014-04-24
CN104736949A (zh) 2015-06-24
EP2884205A4 (en) 2015-10-28
EP2884205B1 (en) 2017-02-01
JPWO2014061132A1 (ja) 2016-09-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736949B (zh) 空调装置
CN104736950B (zh) 空调装置
CN104736948B (zh) 空调装置
JP6580149B2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WO2012032680A1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104204690B (zh) 空调装置
CN102378881B (zh) 制冷循环装置
CN106594925A (zh) 热泵系统、控制方法及空调
JP5375904B2 (ja) 空気調和機
CN105299797A (zh) 蓄热式空气调节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04990295B (zh) 空调器控制装置、空调器和空调器控制方法
CN103162384A (zh) 热泵运行的风机控制方法
CN111692708A (zh) 具有抑制结霜功能的空调系统及抑制结霜的控制方法
CN108375145A (zh) 一种热泵系统及其除霜控制方法
CN212930385U (zh) 具有抑制结霜功能的空调系统
JP3567168B2 (ja) 寒冷地用蓄熱式ヒートポンプ空気調和機
CN104736951A (zh) 空调装置
CN108361807A (zh) 一种热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JP5170299B1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2016133257A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208704227U (zh) 利用压缩机壳体蓄热的吸气再热与热气旁通除霜的热泵装置
CN109539620B (zh) 一种空调系统
JP2018087675A (ja) 冷凍装置
JP2013108729A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114135946A (zh) 一种空调器的化霜系统、方法及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EXSB Decision made by sipo to initiate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615

Termination date: 20211018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