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717040B - 一种基于信道质量信息的自适应交织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信道质量信息的自适应交织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717040B
CN104717040B CN201510141494.XA CN201510141494A CN104717040B CN 104717040 B CN104717040 B CN 104717040B CN 201510141494 A CN201510141494 A CN 201510141494A CN 104717040 B CN104717040 B CN 10471704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nnel quality
represent
subcarrier
quality information
formul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141494.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717040A (zh
Inventor
杨绿溪
李长庚
魏明君
陈�峰
王雅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utheast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Southeast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utheast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Southeast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510141494.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717040B/zh
Publication of CN1047170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1704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71704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1704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Errors In Transmission (AREA)
  • Error Detection And Correc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信道质量信息的自适应交织方法,所述方法为接收端进行信道质量信息估计,并根据CQI对子载波进行状态分类和反馈;然后发送端和接收端根据子载波状态分类反馈分别确定交织深度和交织规则,并按照上述规则进行交织和解交织。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采用上述方法的自适应交织装置,具体包括发送端的交织深度计算模块、交织规则确定模块和交织模块,接收端的信道质量信息估计模块、子载波状态计算模块、交织深度计算模块、解交织规则确定模块和解交织模块。本发明提供的方法和装置可在反馈少量信息的情况下完成自适应交织和解交织,有效地解决了传统交织不适用于变化信道的问题,整体上降低了系统误包率,改善了系统性能。

Description

一种基于信道质量信息的自适应交织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信道质量信息的自适应交织方法及装置,属于无线通信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无线通信系统存在两类错误:一类称为随机错误,由噪声引起;另一类称为突发错误,由信道衰落、干扰和系统配置错误引起。前向纠错码,包括低密度奇偶校验码(LowDensity Parity Check Code,LDPC)和二进制卷积码(Binary Convolution Code,BCC),是无线通信系统中用来检测和纠正系统错误的常用信道编码。但是前向纠错码的纠正突发错误的能力有限,因此需要通过交织技术将突发错误进行离散随机化,形成离散错误,以在接收端纠正这些错误,提升系统性能。
目前,交织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无线通信系统和标准。其中IEEE802.11n/ac标准分别定义了两种交织方式:一种是符号交织,主要针对LDPC编码;一种是比特交织,主要针对BCC编码。IEEE 802.11ad/af等协议也定义了符号交织。
交织器的设计是无线通信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常用的交织器包括随机交织器和矩阵分组交织器。随机式是通过计算机产生伪随机数来决定重新排列的顺序。矩阵分组式是根据一定的算法将原始码元按行写入交织矩阵再按列读出从而实现码元的重新排列。传统的块交织是矩阵分组交织器的一种,目前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cncyDivision Multiplexing,OFDM)系统针对LDPC编码采用的最多的交织器即为块交织器。另外,交织器还可以按照信号的维度分为二维交织器、三维交织器和多维交织器,其分别针对的信号维度为一维、二维和多维。
无线通信标准中定义的交织方法为固定的交织方法,采用的是固定的交织算法和交织参数。而无线通信的信道环境是不断变化的,也就是说信道具有变化性。因此,传统的交织方法并不适应于变化信道。对于OFDM系统,数据信息被调制于频域,并通过频域信道进行传输,而频域信道具有选择性衰落特征,在相干带块内,相邻的子载波很可能同时处于深衰落状态,从而引起接收数据的突发错误。同时,OFDM系统子载波的衰落状态往往处于不断变化之中,造成突发错误情形也处在不断变化之中。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OFDM系统的信道往往具有变化性,传统的符号交织方法并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交织带来的系统性能。针对这一问题,本发明的第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信道质量信息的自适应交织方法,通过反馈少量信道质量信息、利用信道质量信息确定交织深度和交织规则、实现自适应符号交织和解交织,更好地离散突发错误,最大限度地发挥离散带来的性能增益。本发明的第二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信道质量信息的自适应交织装置。
技术方案:一种基于信道质量信息的自适应交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发送端发送信道质量信息(Channel Quality Information,CQI)请求帧,并发送空数据帧;
步骤2:接收端在接收到请求信息后,通过空数据帧进行CQI估计,CQI的计算公式为:
公式1中CQIk表示信道质量估计值,多空间流时用表示,其中k和iSS分别表示数据子载波索引和空间流索引,Sk表示子载波上信号功率,多空间流时用表示,I和N分别表示平均干扰功率和平均噪声功率,多空间流时用表示。
步骤3:接收端根据步骤2中得到的CQI对子载波进行状态分类,并对所有子载波的状态进行反馈,子载波划分为高质量和低质量两类子载波,状态分别为0和1,计算公式为:
公式2中STk表示子载波k的状态,多空间流时可用表示,β表示判决门限,本发明中β取值为所有子载波上的平均信噪比,即
由状态划分可知每一个子载波的状态反馈仅需要1比特信息,因此接收端总共需要反馈NSSNSD比特信息给发送端,其中NSS为空间流数,NSD表示用户发送数据所采用带宽对应的数据子载波数。
步骤4:发送端和接收端分别根据步骤3得到的子载波状态分类反馈计算自适应交织深度,计算自适应交织深度的公式为:
公式3中DTM表示自适应交织深度,NSD表示用户发送数据所采用带宽对应的数据子载波数,NBPSCS表示每个空间流每个星座调制符号的比特数,NSS表示空间数据流数,LCW表示码字长度,NSDNBPSCS表示每个空间流每个OFDM符号的编码比特数,NSDNBPSCSNSS/LCW表示每个OFDM符号包含的码字数;NTB表示最大的连续低质量子载波数,通过对反馈的子载波状态值进行顺序查表获得,具体流程见图2。表示不超过括号内实数的最大整数,max{·}表示括号内的数的最大值,两者取最大值是为了确保来自一个码字的比特能分布于整个频域信道以获得频域增益。
步骤5:发送端和接收端通过步骤3得到的子载波状态值和步骤4得到的自适应交织深度确定用于交织的交织配对集合P和用于解交织的解交织配对集合P′,具体方法为:
步骤5.1:通过CQI反馈分别得到高质量子载波和低质量子载波对应的序号序列G和B,计算公式为:
公式4中G1,G2,...,和B1,B2,...,分别表示高低质量子载波的序号,且满足G1<G2<...<和B1<B2<...<两个关系式。
步骤5.2:将序列G和B按照DTM行写入矩阵M,写入的方式分两种情况,当NG≥NB时,写入的矩阵为
当NG<NB时,写入的矩阵为
公式5和6中NCOL表示交织的列数,计算公式为NCOL=NSD/DTM。在写入时,如果G和B中的一个序列已完成写入,则从下一个位置开始写入另一个序列剩下的符号,直到两个序列所有的符号都写入矩阵。
步骤5.3:对M按列读出,得到交织配对集合和解交织配对集合,具体方法为:
若对M按列读出序列为[c1,c2,...cNSD],则接收端用于解交织的解交织配对集合为
P′={(c1,0),(c2,1),...,(cNSD,NSD-1)} (公式7)
因此,发送端用于交织的交织配对集合为
P={(0,c1),(1,c2),...,(NSD-1,cNSD)} (公式8)
公式7和公式8中P和P′分别表示交织规则配对集合和解交织规则配对集合,(a,b)表示一个交织配对,a表示交织前符号的输入序号,b表示交织后符号的输出序号。
步骤6:发送端按照步骤5得到的交织配对集合P对发送数据进行交织处理;
步骤7:接收端在数据到达解交织模块后按照步骤5得到的解交织配对集合P′对数据进行同步解交织,恢复数据序列。
一种基于信道质量信息的自适应交织装置,包括发送端和接收端,所述发送端包括交织深度计算模块、交织规则确定模块和交织模块,所述接收端包括信道质量信息估计模块、子载波状态计算模块、交织深度计算模块、解交织规则确定模块和解交织模块,具体描述如下:
所述信道质量估计模块用于对接收的数据进行信道质量信息估计,估计的方法见公式1;
所述子载波状态计算模块用于对子载波进行状态分类和反馈,状态分类的方法见公式2;
所述的交织深度计算模块用于计算自适应交织深度,计算的方法见公式3;
所述的交织规则确定模块用于根据子载波状态确定用于交织的交织配对集合P;
所述的解交织规则确定模块用于根据子载波状态值确定解交织配对结合P′;
所述的交织模块用于按照交织配对集合P定义的规则对用户发送数据进行交织处理;
所述解交织模块用于按照解交织配对集合P′定义的规则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解交织处理,恢复出用户数据。
有益效果:本发明提供的基于信道质量信息的自适应符号交织方法及装置,解决了传统的符号交织方法不适用于变化信道、无法结合实时信道进行自适应交织和无法最大限度地离散突发错误的问题。与传统符号交织方法相比,本发明提供的方法具有很强的自适应性,可以依据信道质量信息自适应地离散突发错误从而降低错误概率。而本发明中每一个子载波的状态反馈仅需要1比特信息,不会过多增加系统的传输开销,具有较强的可实现性。仿真结果表明,本发明提出的自适应交织方法以及装置明显优于传统符号交织方法以及装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自适应信道质量信息的符号交织和解交织实现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计算最大的连续低质量子载波数NTB算法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采用的符号交织方法与传统的符号交织方法的性能对比图,1080MHz带宽,两个空间数据流,16QAM(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QAM)调制;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采用的符号交织方法与传统的符号交织方法的性能对比图,1080MHz带宽,四个空间数据流,16QAM(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QAM)调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自适应于信道质量信息的符号交织方法和装置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在阅读了本发明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各种等价形式的修改均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考虑这样一个OFDM—MIMO通信系统,信道编码为低密度奇偶校验码(Low Density Parity Check Code,LDPC),调制方式为16QAM,OFDM系统采用16个子载波、一个空间流,一种自适应于信道质量信息的符号交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发送端发送信道质量信息(Channel Quality Information,CQI)请求帧,并发送空数据帧;
步骤2:接收端在接收到请求信息后,通过空数据帧进行CQI估计,CQI的计算公式为:
公式1中CQIk表示信道质量估计值,多空间流时用表示,其中k和iSS分别表示数据子载波索引和空间流索引,Sk表示子载波上信号功率,多空间流时用表示,I和N分别表示平均干扰功率和平均噪声功率,多空间流时用IiSS和NiSS表示。
步骤3:接收端根据步骤1中得到的CQI对子载波进行状态分类,并对所有子载波的状态进行反馈,子载波划分为高质量和低质量两类子载波,状态分别为0和1,计算公式为:
公式2中STk表示子载波k的状态,多空间流时可用表示,β表示判决门限,本发明中β取值为所有子载波上的平均信噪比,即
在本实施例中,以某一帧的数据为例子,通过步骤1、2得到如表1的信道状态表,以下的自适应交织方法全部基于此信道状态表。
步骤4:发送端和接收端分别根据步骤3得到的子载波状态分类反馈计算自适应交织深度,具体方法为:
首先,根据信道状态表计算最大的连续低质量子载波数NTB,计算方式主要见图2,其中i和j为临时变量,N为连续低质量子载波数中间变量,具体过程为:从表中第一个子载波状态开始搜索连续的低质量子载波,当子载波出现0时,第一次搜索结束,并将连续的低质量子载波数N赋值给NTB,再从下一个子载波状态为1的子载波开始搜索,重新获得下一个连续的低质量子载波数N,如果N大于NTB,则将N赋值给NTB,否则不变,依次类推到获得最终的NTB
本例中,由信道状态表可知,持续最长的连续低质量子载波为子载波8到11,共4个子载波,即NTB=4。
然后,计算交织矩阵的行数DTM,具体公式为
公式3中DTM表示自适应交织深度,NSD表示用户发送数据所采用带宽对应的数据子载波数,NBPSCS表示每个空间流每个星座调制符号的比特数,NSS表示空间数据流数,LCW表示信道编码码字长度,NSDNBPSCS表示每个空间流每个OFDM符号的编码比特数,NSDNBPSCSNSS/LCW表示每个OFDM符号包含的码字数。表示不超过括号内实数的最大整数,max{·}表示括号内的数的最大值,两者取最大值是为了确保来自一个码字的比特能分布于整个频域信道以获得频域增益。
本例中采用16QAM调制,故NBPSCS=4,NSD=16,NSS=1,NTB=4,LDPC信道编码码字长度LCW=672,故DTM=4。
步骤5:发送端和接收端通过步骤3得到的子载波状态值和步骤4得到的自适应交织深度确定用于交织的交织规则,具体方法为:
步骤5.1:通过CQI反馈分别得到高质量子载波和低质量子载波对应的序号序列G和B,计算公式为:
公式4中G1,G2,...,和B1,B2,...,分别表示高低质量子载波的序号,且满足G1<G2<...<和B1<B2<...<两个关系式。
本例中
G=[0,3,4,5,6,7,12,14]
B=[1,2,8,9,10,11,13,15]
步骤5.2:将序列G和B按照DTM行写入矩阵M,写入的方式分两种情况,当NG≥NB时,写入的矩阵为
当NG<NB时,写入的矩阵为
公式5和6中NCOL表示交织的列数,计算公式为NCOL=NSD/DTM。在写入时,如果G和B中的一个序列已完成写入,则从下一个位置开始写入另一个序列剩下的符号,直到两个序列所有的符号都写入矩阵。
本例中NCOL=NSD/NTM=16/4=4,由公式6得
步骤5.3:对M按列读出,得到交织配对集合和解交织配对集合,具体方法为:
若对M按列读出序列为[c1,c2,...cNSD],则接收端用于解交织的解交织配对集合为
P′={(c1,0),(c2,1),...,(cNSD,NSD-1)} (公式7)
因此,发送端用于交织的交织配对集合为
P={(0,c1),(1,c2),...,(NSD-1,cNSD)} (公式8)
公式7和公式8中P和P′分别表示交织规则配对集合和解交织规则配对集合,(a,b)表示一个交织配对,a表示交织前符号的输入序号,b表示交织后符号的输出序号。
本例中对M按列读出序列为[1,0,10,6,2,3,11,7,8,4,13,12,9,5,15,14],则接收端用于解交织的解交织配对集合为
P'={(1,0),(0,1),(10,2),(6,3),(2,4),(3,5),(11,6),(7,7),
(8,8),(4,9),(13,10),(12,11),(9,12),(5,13),(15,14),(14,15)}
因此,发送端用于交织的交织配对集合为
P={(0,1),(1,0),(2,10),(3,6),(4,2),(5,3),(6,11),(7,7),
(8,8),(9,4),(10,13),(11,12),(12,9),(13,5),(14,15),(15,14)}
步骤6:发送端按照步骤5得到的交织规则配对集合P对发送数据进行交织处理;
步骤7:接收端在数据到达解交织模块后按照步骤5得到的解交织规则配对集合P′对数据进行同步解交织,恢复数据序列。
为了对比同传统的符号交织的之间的性能差异,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同传统符号交织方法和装置的误码率对比分析。本发明实施例以16个子载波,一个空间流、16QAM调制为例,对本发明的性能进行了对比说明,具体见表2。传统交织方法采用块交织方法且交织深度为2。基于CQI的自适应交织按上文的步骤1至7实现。
OFDM系统共有16个子载波,其中状态为1的即标红色部分的为低质量载波,状态为0的为高质量载波。可以看出,本发明提供的交织方法,明显优于传统的交织方法。传统交织处理过的数据仍有一个长度为4码元和一个长度为2码元的突发错误,与不做交织处理的数据相比没有很大改善。本例中的交织算法将所有突发错误都离散成单个码元长度的随机性错误,从而可以被信道纠错码纠正,大大降低系统误率。
实施例2:
实施例1为理论分析,实施例2主要以IEEE 802.11aj(45GHz)的OFDM系统为例,以系统仿真的方法说明本发明在具体无线通信系统中的误包率性能表现。IEEE 802.11aj(45GHz)标准支持两种带宽540MHz和1080MHz,其对应的数据子载波数为168和336,最大空间数据流数为4。此外接收端采用MMSE接收机,信道估计为理想信道估计,其它参数见表3。在本实施例中规定基于信道质量信息的自适应交织算法每一帧反馈一次CQI,并随之更新交织配对集合P和解交织配对集合P'。由IEEE 802.11aj协议规定的传统交织方法的交织参数见表4。
为了对比同传统的符号交织的之间的性能差异,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同传统符号交织方法和装置的性能对比图,传统交织方法的交织参数见表4。图3为在1080MHz带宽、16QAM调制和2个空间流条件下的误包率曲线,其中横坐标为信噪比,纵坐标为误包率,可以看出使用传统交织的系统误包率比无交织系统的误包率低很多,而使用本发明基于CQI交织算法的系统误包率又显著低于使用传统交织的系统误包率。本发明提供的交织方法,明显优于传统的交织方法。图4为在1080MHz带宽、16QAM调制和4个空间流条件下的误包率曲线,可以得出和图3一样的结论,说明了本发明适用于不同的应用场景。
表1信道状态表示例
子载波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信道状态 0 1 1 0 0 0 0 0 1 1 1 1 0 1 0 1
表2信道质量自适应交织同传统交织误码率对比分析
子载波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状态 0 1 1 0 0 0 0 0 1 1 1 1 0 1 0 1
初始序列 s0 s1 s2 s3 s4 s5 s6 s7 s8 s9 s10 s11 s12 s13 s14 s15
传统交织后数据 s0 s8 s1 s9 s2 s10 s3 s11 s4 s12 s5 s13 s6 s14 s7 s15
恢复排列 s0 s1 s2 s3 s4 s5 s6 s7 s8 s9 s10 s11 s12 s13 s14 s15
基于CQI交织后数据 s1 s0 s4 s5 s9 s13 s3 s7 s8 s12 s2 s6 s11 s10 s15 s14
恢复排列 s0 s1 s2 s3 s4 s5 s6 s7 s8 s9 s10 s11 s12 s13 s14 s15
表3仿真参数设置
表4传统交织算法的最优符号交织深度
带宽 540MHz 1080MHz
交织深度 6 12

Claims (6)

1.一种基于信道质量信息的自适应交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发送端发送信道质量信息请求帧,并发送空数据帧;
(2)接收端接收到请求信息后,通过空数据帧进行信道质量信息估计;
(3)接收端根据步骤(2)得到的信道质量信息对子载波进行状态分类,并反馈所有子载波的状态;
(4)发送端和接收端根据步骤(3)得到的子载波状态值分别计算自适应交织深度;
(5)发送端和接收端根据步骤(3)得到的子载波状态值和步骤(4)得到的交织深度分别计算用于交织的交织配对集合P和用于解交织的解交织配对集合P′;
(6)发送端按照步骤(5)得到的交织配对集合P对发送数据进行交织处理;
(7)接收端在数据到达解交织模块后按照步骤(5)得到的解交织配对集合P′对接收数据进行同步解交织,恢复数据序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信道质量信息的自适应交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接收端进行信道质量信息估计的计算公式为:
公式1中CQIk表示信道质量估计值,多空间流时用表示,其中k和iSS分别表示数据子载波索引和空间流索引,Sk表示子载波上信号功率,多空间流时用表示,I和N分别表示平均干扰功率和平均噪声功率,多空间流时用表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信道质量信息的自适应交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中对子载波进行状态分类的方法为:
将子载波划分为高质量和低质量两类子载波,状态分别为0和1,则子载波状态划分的公式可以表示为
公式2中STk表示子载波k的状态,多空间流时可用表示,其中k和iSS分别表示数据子载波索引和空间流索引,CQIk表示信道质量估计值,多空间流时用表示,表示所有子载波上的平均信噪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信道质量信息的自适应交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4)中计算自适应交织深度的公式为:
公式3中DTM表示自适应交织深度,NSD表示用户发送数据所采用带宽对应的数据子载波数,NBPSCS表示每个空间流每个星座调制符号的比特数,NSS表示空间数据流数,LCW表示信道编码码字长度,NTB表示最大的连续低质量子载波数,表示不超过括号内实数的最大整数,max{·}表示括号内的数的最大值。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信道质量信息的自适应交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5)中确定交织配对集合P的方法为:
(1)通过CQI反馈模块分别得到高质量子载波和低质量子载波对应的序号序列G和B,具体公式为
公式4中分别表示高低质量子载波的序号,且满足两个关系式;
(2)将序列G和B按照DTM行写入矩阵M,写入的方式分两种情况,即NG≥NB时,写入的矩阵为
当NG<NB时,写入的矩阵为
公式5和6中NCOL表示交织的列数,计算公式为NCOL=NSD/DTM,其中DTM表示自适应交织深度,NSD表示用户发送数据所采用带宽对应的数据子载波数;
(3)对M按列读出,假定读出序列为[c1,c2,...cNSD],则接收端用于解交织的解交织配对集合为
P′={(c1,0),(c2,1),...,(cNSD,NSD-1)} (公式7)
发送端用于交织的交织配对集合为
P={(0,c1),(1,c2),...,(NSD-1,cNSD)} (公式8)
公式7和公式8中P和P′分别表示交织规则配对集合和解交织规则配对集合,(a,b)表示一个交织配对,a表示交织前符号的输入序号,b表示交织后符号的输出。
6.一种基于信道质量信息的自适应交织装置,包括发送端和接收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端包括交织深度计算模块、交织规则确定模块和交织模块,所述接收端包括信道质量信息估计模块、子载波状态计算模块、交织深度计算模块、解交织规则确定模块和解交织模块,具体描述如下:
信道质量估计模块用于对接收的数据进行信道质量信息估计;
子载波状态计算模块用于根据信道质量信息对子载波进行状态分类和反馈;
交织深度计算模块用于计算自适应交织深度;
交织规则确定模块用于根据子载波状态确定用于交织的交织规则配对集合P;
解交织规则确定模块用于根据子载波状态值确定解交织配对集合P′;
交织模块用于按照交织配对集合P定义的交织规则对用户发送数据进行交织处理;
解交织模块用于按照解交织配对集合P′定义的解交织规则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解交织处理,恢复出用户数据。
CN201510141494.XA 2015-03-27 2015-03-27 一种基于信道质量信息的自适应交织方法及装置 Active CN10471704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141494.XA CN104717040B (zh) 2015-03-27 2015-03-27 一种基于信道质量信息的自适应交织方法及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141494.XA CN104717040B (zh) 2015-03-27 2015-03-27 一种基于信道质量信息的自适应交织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717040A CN104717040A (zh) 2015-06-17
CN104717040B true CN104717040B (zh) 2018-02-02

Family

ID=534160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141494.XA Active CN104717040B (zh) 2015-03-27 2015-03-27 一种基于信道质量信息的自适应交织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71704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303582A (zh) * 2016-08-20 2017-01-04 航天恒星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信源信道联合编解码方法及系统
CN111385022B (zh) * 2018-12-29 2022-02-25 深圳市海思半导体有限公司 误码检测方法及相关设备
CN109889311B (zh) * 2019-03-25 2020-06-1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基于组合编码的间隙信道通信方法
CN110752897B (zh) * 2019-10-30 2022-02-18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 一种用于多天线散射通信的多维动态交织装置
CN110830048B (zh) * 2019-11-14 2021-10-12 天津大学 基于奇偶校验矩阵分解构造全分集ldpc码的纠错方法
CN112583526A (zh) * 2020-12-10 2021-03-30 东方红卫星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低轨卫星星间自适应交解织方法、发送端、接收端及系统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35732A (zh) * 2007-06-29 2008-12-3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符号交织方式的选择方法、装置及实现符号交织的发射机
CN102714862A (zh) * 2010-01-13 2012-10-03 索尼公司 基站、终端设备、通信控制方法和无线通信系统
CN102970102A (zh) * 2011-09-01 2013-03-1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lte系统的信道交织实现方法及信道交织器
CN103139133A (zh) * 2013-03-12 2013-06-05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应用于mimo-ofdm系统的自适应编码调制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60221807A1 (en) * 2003-07-14 2006-10-05 Masaru Fukuoka Multi-carrier transmitter apparatus, multi-carrier receiver apparatus and multi-carrier communication method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35732A (zh) * 2007-06-29 2008-12-3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符号交织方式的选择方法、装置及实现符号交织的发射机
CN102714862A (zh) * 2010-01-13 2012-10-03 索尼公司 基站、终端设备、通信控制方法和无线通信系统
EP2525617A1 (en) * 2010-01-13 2012-11-21 Sony Corporation Base station, terminal apparatus,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2970102A (zh) * 2011-09-01 2013-03-1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lte系统的信道交织实现方法及信道交织器
CN103139133A (zh) * 2013-03-12 2013-06-05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应用于mimo-ofdm系统的自适应编码调制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An Adaptive Interleaving Access Scheme (IAS) for IEEE 802.15.4 WPANs;Shiann-Tsong Sheu,Yun-Yen Shih,Lu-Wei Chen;《IEEE》;20050530;全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717040A (zh) 2015-06-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717040B (zh) 一种基于信道质量信息的自适应交织方法及装置
KR101358324B1 (ko) IEEE 802.11n 표준을 위한 개선된 인터리버
CN107070541B (zh) 多址接入方法及相应的发射方法、接收机和发射机
US7213197B2 (en) Adaptive bit loading with low density parity check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CN101394392B (zh) 一种ofdm系统的信号分集的方法
KR100754191B1 (ko) Ofdm mimo 시스템을 위한 개선된 인터리버 및 파서
US7630350B2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parsing bits in an interleaver for adaptive modulations in a 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 (MIMO)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WLAN) system
US6707856B1 (en) Transmission of system configuration information
KR101224177B1 (ko) IEEE 802.11n 표준을 위한 열 스킵을 가지는 새로운인터리버 디자인
EP1819079B1 (en) Interleave apparatus and interleave method
CN101621490B (zh) 一种用于ofdm系统的联合编码调制分集的方法
CN104753643B (zh) 一种基于信道状态信息的自适应交织方法及装置
US7643444B2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parsing bits in an interleaver for adaptive modulations in a 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 (MIMO)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WLAN) system
CN102694624B (zh) 自适应编码调制方法及装置
KR20080084560A (ko) IEEE 802.11n 표준을 위한 개선된 인터리버 설계
KR101421413B1 (ko) 트렐리스 코딩된 변조(tcm), 다중 레벨 코딩된 변조(tlcm) 및 비트 인터리빙된 mlcm(bimlcm)을 이용한 단일 캐리어 블록 전송
EP2618532A1 (en) Improved Component Interleaving for Rotated Constellations
US20210297176A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diversity transmiss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WO2005064876A1 (en) Method and adaptive bit interleaver for wideband systems using adaptive bit loading
CN104168084B (zh) 自适应于调制编码方案的符号交织和解交织方法及装置
CN1630284A (zh) 在多天线正交频分复用系统中消除干扰的装置和方法
CN103929386B (zh) 一种无线干扰消除方法
CN102684842B (zh) 一种交织和解交织比特流的方法以及交织器与解交织器
KR20090009071A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 데이터 처리 방법 및 송신기
CN108631938B (zh) 一种多址接入的方法、发射机以及接收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