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714691A - 移动终端防误触控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移动终端防误触控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714691A
CN104714691A CN201510054770.9A CN201510054770A CN104714691A CN 104714691 A CN104714691 A CN 104714691A CN 201510054770 A CN201510054770 A CN 201510054770A CN 104714691 A CN104714691 A CN 10471469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uch
contact area
error
layer
mobile term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054770.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714691B (zh
Inventor
欧汉飞
李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ZTE Mobile Telecom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ZTE Mobile Telecom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ZTE Mobile Telecom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ZTE Mobile Telecom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10054770.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714691B/zh
Publication of CN10471469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14691A/zh
Priority to PCT/CN2016/071687 priority patent/WO2016119635A1/zh
Priority to US15/547,328 priority patent/US10585527B2/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71469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1469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48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 G06F3/0487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using specific features provided by the input device, e.g. functions controlled by the rotation of a mouse with dual sensing arrangements, or of the nature of the input device, e.g. tap gestures based on pressure sensed by a digitiser
    • G06F3/0488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using specific features provided by the input device, e.g. functions controlled by the rotation of a mouse with dual sensing arrangements, or of the nature of the input device, e.g. tap gestures based on pressure sensed by a digitiser using a touch-screen or digitiser, e.g. input of commands through traced gestures
    • G06F3/04883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using specific features provided by the input device, e.g. functions controlled by the rotation of a mouse with dual sensing arrangements, or of the nature of the input device, e.g. tap gestures based on pressure sensed by a digitiser using a touch-screen or digitiser, e.g. input of commands through traced gestures for inputting data by handwriting, e.g. gesture or text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48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 G06F3/0487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using specific features provided by the input device, e.g. functions controlled by the rotation of a mouse with dual sensing arrangements, or of the nature of the input device, e.g. tap gestures based on pressure sensed by a digitiser
    • G06F3/0488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using specific features provided by the input device, e.g. functions controlled by the rotation of a mouse with dual sensing arrangements, or of the nature of the input device, e.g. tap gestures based on pressure sensed by a digitiser using a touch-screen or digitiser, e.g. input of commands through traced gestures
    • G06F3/04886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using specific features provided by the input device, e.g. functions controlled by the rotation of a mouse with dual sensing arrangements, or of the nature of the input device, e.g. tap gestures based on pressure sensed by a digitiser using a touch-screen or digitiser, e.g. input of commands through traced gestures by partitioning the display area of the touch-screen or the surface of the digitising tablet into independently controllable areas, e.g. virtual keyboards or menu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48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 G06F3/0484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for the control of specific functions or operations, e.g. selecting or manipulating an object, an image or a displayed text element, setting a parameter value or selecting a range
    • G06F3/04847Interaction techniques to control parameter settings, e.g. interaction with sliders or dia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User Interface Of Digital Compute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移动终端防误触控方法及装置,其方法包括:在应用层上接收用户的防误触区设置指令,防误触区设置指令包括防误触区的坐标参数;由应用层根据防误触区设置指令,调用驱动层提供的接口,在移动终端的触控屏上设置一个或多个防误触区。本发明防误触区数量、位置、大小可由应用层自由设置,而且防误触区功能在驱动层设计而非固件中,使得设备的软件设计摆脱触屏IC供应商的束缚,为终端设备使用者提供一种更好的防效果,而且提高了移动终端防误触区功能的设计灵活性。

Description

移动终端防误触控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触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移动终端防误触控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手机等移动终端的发展,厂家和用户越来越追求窄边框,甚至无边框。窄边框或无边框固然给用户带来了视觉效果上的冲击,但也带来了一个问题,在用户握持手机时,很容易误触到手机屏幕边缘,造成很多误操作。为了解决该问题,触屏IC厂商设计了防误触区。但是,现有的触屏IC厂商设计的防误触区功能是在IC固件中实现的,一旦设置就不能更改区域数量、位置以及大小等,这使得设备的软件设计无法摆脱触屏IC供应商的束缚。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移动终端防误触控方法及装置,旨在提高移动终端的防误触效果,并提高移动终端防误触区功能的设计灵活性。
本发明实施例提出一种移动终端防误触控方法,所述移动终端的触控屏包括:应用层、驱动层以及触屏IC层,所述驱动层上设置有供应用层调用的接口,所述移动终端防误触控方法包括:
在所述应用层上接收用户的防误触区设置指令,所述防误触区设置指令包括所述防误触区的坐标参数;
由所述应用层根据所述防误触区设置指令,调用所述驱动层提供的所述接口,在所述移动终端的触控屏上设置一个或多个防误触区。
优选地,所述防误触区为矩形,所述防误触区的坐标参数为所述防误触区域的两个对角的顶点坐标。
优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触屏IC层上接收用户的触控指令,将所述触控指令中的触点信息上报给所述驱动层;
在所述驱动层接收到所述触屏IC层上报的触点信息后,由所述驱动层判断所述触点信息中对应的触点是否在所述防误触区内;若是,则由所述驱动层对所述触点进行防误触处理;否则,由所述驱动层将所述触点信息上报至所述应用层,由所述应用层对所述触点进行响应。
优选地,该方法还包括:
由所述应用层根据用户的防误触区设置指令更新防误触区的个数、位置和/或大小。
优选地,所述防误触区为多个,多个防误触区分别位于所述移动终端的触控屏的左侧边、右侧边、上边缘和/或下边缘。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出一种移动终端防误触控装置,所述移动终端的触控屏包括:应用层、驱动层以及触屏IC层,所述驱动层上设置有供应用层调用的接口,所述移动终端防误触控装置包括:
指令接收模块,用于在所述应用层上接收用户的防误触区设置指令,所述防误触区设置指令包括所述防误触区的坐标参数;
设置模块,用于通过所述应用层根据所述防误触区设置指令,调用所述驱动层提供的所述接口,在所述移动终端的触控屏上设置一个或多个防误触区。
优选地,所述防误触区域为矩形,所述防误触区的坐标参数为所述防误触区域的两个对角的顶点坐标。
优选地,所述装置还包括:
处理模块,用于在所述触屏IC层上接收用户的触控指令,将所述触控指令中的触点信息上报给所述驱动层;在所述驱动层接收到所述触屏IC层上报的触点信息后,由所述驱动层判断所述触点信息中对应的触点是否在所述防误触区内;若是,则由所述驱动层对所述触点进行防误触处理;否则,由所述驱动层将所述触点信息上报至所述应用层,由所述应用层对所述触点进行响应。
优选地,该装置还包括:
更新模块,用于通过所述应用层根据用户的防误触区设置指令更新防误触区的个数、位置和/或大小。
优选地,所述防误触区为多个,多个防误触区分别位于所述移动终端的触控屏的左侧边、右侧边、上边缘和/或下边缘。
本发明实施例提出的一种移动终端防误触控方法及装置,通过在驱动层上设置供应用层调用的接口,在应用层上接收到用户的防误触区设置指令时,由应用层根据所述防误触区设置指令,调用驱动层提供的接口,在移动终端的触控屏上设置一个或多个防误触区,相比现有的防误触区设计方案中,由触屏IC厂商设计的防误触区功能在IC固件中实现,一旦设置就不能更改防误触区域数量、位置、大小,本发明方案在驱动层实现防误触区功能,一方面,防误触区数量、位置、大小可由应用层自由设置,另一方面,防误触区功能在驱动层设计而非固件中,这使得设备的软件设计摆脱触屏IC供应商的束缚,从而为终端设备使用者提供一种更好的防误触效果,而且提高了移动终端防误触区功能的设计灵活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移动终端防误触控方法第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防误触区的一种形状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防误触区一种位置分布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移动终端防误触控方法第二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移动终端防误触控方法第三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移动终端防误触控方法第四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7是图6所示的实施例中防误触算法的触摸轨迹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移动终端防误触控方法第五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9是图8所示的实施例中防误触算法的触摸轨迹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移动终端防误触控方法第六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11是图10所示的实施例的修正算法的终端触控屏界面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移动终端防误触控装置第一实施例的功能模块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移动终端防误触控装置第二实施例的功能模块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移动终端防误触控装置第三实施例的功能模块示意图。
为了使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更加清楚、明了,下面将结合附图作进一步详述。
具体实施方式
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本发明实施例的主要解决方案是:针对无边框或窄边框移动终端防误触区设计,通过触屏IC层接收用户的触控指令,将所述触控指令对应的触点上报给所述驱动层;通过驱动层判断触点是否在倒圆角区域内;若触点在倒圆角区域内,则通过驱动层对触点的坐标进行修正处理,从而实现触点的准确定位,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在移动终端的玻璃倒圆角处触摸点与作用点(屏幕上显示的点)不对应问题,提高了移动终端的防误触效果,给终端用户带来更好的触屏使用体验。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随着手机等移动终端的发展,厂家和用户越来越追求窄边框,甚至无边框。窄边框或无边框固然给用户带来了视觉效果上的冲击,但也带来了一个问题,在用户握持手机时,很容易误触到手机屏幕边缘,造成很多误操作,降低用户感受。为了解决该问题,触屏IC厂商设计了防误触区。但是,现有的触屏IC厂商设计的防误触区功能是在IC固件中实现的,一旦设置就不能更改区域数量、位置以及大小等,这使得设备的软件设计无法摆脱触屏IC供应商的束缚。
此外,现有的大部分触屏手势是通过滑动来实现的(如触屏单指横滑为翻页动作),而目前的防误触算法会过滤掉起始点在防误触区中的线,如果触屏手势的起始点在防误触区中,那该手势会被过滤掉,由此造成触屏手势的误操作,降低了用户体验。而且现有技术中,存在移动终端的玻璃倒圆角处触摸点与作用点(屏幕上显示的点)不对应问题,进一步降低了移动终端的防误触效果。
基于上述考虑,本发明实施例采用如下解决方案。
本发明实施例方案涉及的移动终端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等触控移动终端,该方案主要是针对无边框或窄边框移动终端防误触区设计。
对于无边框终端,可以采用如下结构:
无边框终端包括具有收容空间的中框、设置于中框内的显示屏、设置于显示屏上方的透明盖板,透明盖板的边缘为倒角,背光模组射出的光线随透明盖板的倒角发生折射,并从倒角位置射出,从而拉大了显示区域,并且,中框顺着倒角的方向设有倒边,因此从正面垂直透明盖板的方向看,整个透明盖板的延伸方向都是可视区域,即显示屏的显示范围一直延伸至移动终端显示屏的边缘,从而实现显示无边框的效果,由此使得触控移动终端的侧边具有感应区域。
本发明实施例以无边框终端进行举例,但并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如图1所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提出一种移动终端防误触控方法,其中,移动终端的触控屏包括:应用层、驱动层以及触屏IC层。
本实施例利用驱动层代码实现自由定制防误触区,并在驱动层上设置有供应用层调用的接口,应用层通过调用该接口,由驱动层控制可以实现防误触区的数量、位置、大小的自由设置。
通过设置防误触区,在触屏IC层接收到用户的触控指令时,将此触控指令上报至驱动层,驱动层会对触屏IC层上报的触控指令进行判断,对用户触控点进行筛选,对于落入防误触区内的触控点进行防误触处理,即不上报给应用层,对于防误触区外的触控点,则上报给应用层,由应用层进行相应的响应操作。
具体地,本实施例移动终端防误触控方法包括:
步骤S101,在所述应用层上接收用户的防误触区设置指令,所述防误触区设置指令包括所述防误触区的坐标参数;
以手机为例,开发人员或者移动终端用户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手机的防误触区进行设置。应用层提供有交互操作界面,在交互操作界面上接收用户的防误触区设置指令。用户可以在交互操作界面输入需要设置的防误触区的相关坐标参数,以确定防误触区的形状、大小以及位置等。
其中,防误触区的形状可以为矩形,其边缘也可以为与手机边缘形状适配的弧形状。
以矩形为例,如图2所示,外框代表显示屏,填充白色区域为防误触区,其基本图形为矩形,防误触区的坐标参数可以为防误触区域的两个对角的顶点坐标(x0,y0)、(x1,y1),即只要输入矩形对角的两个顶点坐标即可确定防误触区域的位置及大小。
对于其他形状的防误触区,则可以根据类似原理设定其对应的坐标参数,以确定该防误触区的位置、大小。
步骤S102,由所述应用层根据所述防误触区设置指令,调用所述驱动层提供的所述接口,在所述移动终端的触控屏上设置一个或多个防误触区。
根据用户握持手机的习惯,防误触区通常可以设置在手机的边缘部位,比如两侧边(如图3所示)或侧面,或者上边缘、下边缘等。
此外,防误触区的数量也可以由用户灵活设置,可以为一个或多个。若为多个防误触区,多个防误触区可以分别位于手机触控屏的左侧边、右侧边,如图3所示,或者上边缘和/或下边缘。
应用层在接收到用户的防误触区设置指令后,根据所述防误触区设置指令,调用驱动层提供的接口,以防误触区设置指令中携带的坐标参数,在手机的触控屏上对应位置设置一个或多个防误触区。
由于,本实施例是在驱动层实现防误触区功能,且防误触区数量、位置、大小可由应用层自由设置,相比现有的防误触区设计方案中,由触屏IC厂商设计的防误触区功能在IC固件中实现,一旦设置就不能更改防误触区域数量、位置、大小,本发明方案在驱动层实现防误触区功能,一方面,防误触区数量、位置、大小可由应用层自由设置,另一方面,防误触区功能在驱动层设计而非固件中,这使得设备的软件设计摆脱触屏IC供应商的束缚,从而为终端设备使用者提供一种更好的防误触效果,而且提高了移动终端防误触区功能的设计灵活性。
如图4所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提出一种移动终端防误触控方法,基于上述图1所示的第一实施例,该方法还包括:
步骤S103,在所述触屏IC层上接收用户的触控指令,将所述触控指令中的触点信息上报给所述驱动层;
步骤S104,在所述驱动层接收到所述触屏IC层上报的触点信息后,由所述驱动层判断所述触点信息中对应的触点是否在所述防误触区内;若是,则进入步骤S105;否则,进入步骤S106;
步骤S105,由所述驱动层对所述触点进行防误触处理;
步骤S106,由所述驱动层将所述触点信息上报至所述应用层,由所述应用层对所述触点进行响应。
相比上述实施例,本实施例还包括响应用户的触控指令,对用户的误操作进行防误触处理的过程。
具体地,基于上述实施例所设置的具有防误触区的触控屏,当用户在触控屏上进行触控操作时,触屏IC层上接收用户的触控指令,并将所述触控指令中的触点信息上报给驱动层。
驱动层在接收到触屏IC层上报的触点信息后,判断所述触点信息中对应的触点是否在设定的防误触区内,以便对用户触点进行筛选,对于落入防误触区内的触点进行防误触处理,即不上报给应用层,对于处于防误触区外的触控点,则上报给应用层,由应用层进行相应的响应操作。
本实施例通过上述方案,通过在驱动层上设置供应用层调用的接口,在应用层上接收到用户的防误触区设置指令时,由应用层根据所述防误触区设置指令,调用驱动层提供的接口,在移动终端的触控屏上设置一个或多个防误触区,相比现有的防误触区设计方案中,由触屏IC厂商设计的防误触区功能在IC固件中实现,一旦设置就不能更改防误触区域数量、位置、大小,本发明方案在驱动层实现防误触区功能,一方面,防误触区数量、位置、大小可由应用层自由设置,另一方面,防误触区功能在驱动层设计而非固件中,这使得设备的软件设计摆脱触屏IC供应商的束缚,提高了移动终端防误触区功能的设计灵活性;后续,驱动层在接收到触屏IC层上报的触点信息后,判断所述触点信息中对应的触点是否在设定的防误触区内,对用户触点进行筛选,对于落入防误触区内的触点进行防误触处理,对于处于防误触区外的触控点,则上报给应用层,由应用层进行相应的响应操作,从而为终端设备使用者提供一种更好的防误触效果。
如图5所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提出一种移动终端防误触控方法,基于上述第一或二实施例,还包括:
步骤S107,由所述应用层根据用户的防误触区设置指令更新防误触区的个数、位置和/或大小。
相比上述实施例,本实施例方案还可以由应用层根据用户需要灵活更新移动终端触控屏上防误触区的数量、位置及大小等,以进一步提高移动终端防误触区功能的设计灵活性,满足用户需求。
如图6所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提出一种移动终端防误触控方法,基于上述第一、二或三实施例,该移动终端防误触控方法包括:
步骤S301,通过触屏IC层接收用户的触控指令,将所述触控指令对应的触摸轨迹上的触点上报给所述驱动层;
步骤S302,通过所述驱动层对所述触摸轨迹的起始点是否落入所述预设的防误触区进行判断,根据判断结果进行防误触操作。
本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为提高移动终端的防误触效果,并避免对防误触操作的误判断,对移动终端防误触控操作进行进一步细化。
本实施例考虑到,当用户在手机的触摸屏上进行滑动触摸操作时,特别是针对无边框或窄边框手机,用户的触摸轨迹上的每一点并不是都落在防误触区域外,比如存在触摸轨迹经过边缘部位而边缘部分设置有防误触区的情形,也就是说,触摸轨迹上的有些触点会落入防误触区域内,这种情形下,如果将这些触点作为误触点,对触点进行防误触处理,不予上报,则会造成触点的误判断。
鉴于此,本实施例针对无边框或窄边框移动终端引入防误触算法的设计,利用驱动层代码实现对误触点的有效过滤,提高误触点的判断准确性。本发明是在驱动层实现。触屏IC层会间隔预设时间(比如1/85秒)上报触点到触屏驱动层中,在触屏驱动层中对触点进行处理,如果识别为误触点则过滤掉,反之则上报给应用层。
其中,防误触算法的基本原理如下:
终端设备使用者在手握终端时,误触点是从屏幕的两侧边缘产生的,即误触点集中在屏幕两侧。如果握持时手与终端设备接触面积较大,其产生的点会从边缘向内滑动一小段距离,因此,用户的手在进行正常触摸操作时,其产生的触摸轨迹的起始段有可能位于防误触区内的情况,而这种情况的触摸操作实际上是有效操作,而不应该被过滤掉。
基于上述原理,本实施例防误触策略的具体方案如下:
结合图7所示,在触屏IC层接收到用户的触控指令后,触屏IC层将所述触控指令对应的触摸轨迹上的触点上报给驱动层。
驱动层判断所述触摸轨迹的起始点是否落入所述预设的防误触区;当所述触摸轨迹的起始点落入所述预设的防误触区时,由所述驱动层将所述触摸轨迹中,第一个落入所述防误触区外的触点之前的所有落入所述防误触区内的触点进行过滤,将所述触摸轨迹中,将所述第一个落入所述防误触区外的触点及其之后的所有触点上报至所述应用层。
当所述触摸轨迹的起始点未落入所述预设的防误触区时,由所述驱动层将所述触摸轨迹中所有触点均上报至所述应用层。
如图7所示,整个框代表手机触控屏,在手机触控屏的左侧边及右侧边均设置有防误触区(如图7中小矩形区域),其中,用户在手机触控屏的左侧边触发一个触摸操作,产生触摸轨迹L1,在手机触控屏的右侧边触发一个触摸操作,产生触摸轨迹L2,上述触摸轨迹上的圆点为触屏IC层间隔上报给驱动层的触点,其中,黑点为可上报点,白点为过滤掉的点。
具体的防误触算法如下:
对于每一条触摸轨迹设置一ID,每条触摸轨迹上的上报点的属性值以S表示,同时设定,属性值S=0的点,为需要上报至应用层的点,属性值S=1的点为需要过滤掉的点。
对于触摸轨迹上的点是否需要上报采用以下判断原则:
对于触摸轨迹L1,触摸轨迹L1上有触点A1、B1、C1、D1、E1、F1、G1,其中,A1、B1、F1、G1处于防误触区内,C1、D1、E1处于防误触区外,根据触摸轨迹L1的箭头判定,起始点为A1。
首先,触屏IC层间隔上报触点给驱动层时,会将触摸轨迹的ID以及触摸轨迹上的各触点的坐标参数上报给驱动层。
对于起始点A1,驱动层判断起始点A1处于防误触区内,因此赋予其属性值S=1,需要过滤掉,驱动层将起始点A1不予上报。
对于下一触点B1,驱动层判断其处于防误触区内,因此赋予其属性值S=1,需要过滤掉,驱动层将不予上报。
对于下一触点C1,驱动层判断其处于防误触区外,因此赋予其属性值S=0,需要上报,驱动层将触点C1及其后的所有触点(包括:D1、E1、F1、G1)均上报至应用层,其中,虽然触点F1、G1也处于防误触区内,但是,其实际上为有效的触摸操作,因此予以上报。
对于触摸轨迹L2,触摸轨迹L2上有触点A2、B2、C2、D2,其中,A2、B2处于防误触区外,C2、D2处于防误触区内,根据触摸轨迹L2的箭头判定,起始点为A2。
首先,触屏IC层间隔上报触点给驱动层时,会将触摸轨迹的ID以及触摸轨迹上的各触点的坐标参数上报给驱动层。
对于起始点A2,驱动层判断起始点A2处于防误触区外,因此赋予其属性值S=0,需要上报,驱动层将起始点A2上报至应用层。
而且对于起始点A2后的所有触点(包括:B2、C2、D2)均上报至应用层,其中,虽然触点C2、D2也处于防误触区内,但是,其实际上为有效的触摸操作,因此予以上报。
本实施例通过上述方案,利用驱动层代码实现对误触点的有效过滤,提高误触点的判断准确性。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施例方案具体如下特点:
能够有效过滤掉防误触区中的误触点,而且防误触区并非死区,不影响用户正常操作;此外,方案的实现是在驱动层而非固件中,这使得设备的软件设计摆脱触屏IC供应商的束缚,不受触屏固件影响,该防误触算法可以通用于任何触屏驱动,防误触代码易于维护。
如图8所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提出一种移动终端防误触控方法,基于上述第一、二、三或四实施例,该移动终端防误触控方法包括:
步骤S401,通过所述触屏IC层接收用户的触控指令,将所述触控指令对应的触摸轨迹上的触点上报给所述驱动层;
步骤S402,通过所述驱动层判断所述触摸轨迹的起始点是否落入所述预设的防误触区;当所述触摸轨迹的起始点落入所述预设的防误触区时,由所述驱动层获取所述触摸轨迹上,所述起始点之后的触点与所述起始点之间的距离,根据所述距离进行防误触控处理。
本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为提高移动终端的防误触效果,并避免对触屏手势操作的误判断,对移动终端防误触控操作进行进一步细化。
本实施例考虑到,有些触屏滑动手势操作可能会落入防误触区,而这些触屏滑动手势操作的触点应该上报至应用层。
本实施例防误触算法的基本原理为:
误触点基本上在x轴、y轴上的位移较小,而触屏手势却有一个较大的位移。通过这个差异区分误触区中的点(线)是误触点(线)还是触屏手势。
具体地,当所述触摸轨迹的起始点落入所述预设的防误触区时,由所述驱动层记录所述起始点的坐标。
由所述驱动层获取所述触摸轨迹中起始点之后下一个触点的坐标,根据所述起始点的坐标和下一个触点的坐标,计算两者的距离D;若D大于预设阈值,则判断当前触控操作为触屏手势,将所述触摸轨迹上,所述下一个触点及之后的所有触点上报至应用层,或者,将所述触摸轨迹上的所有触点上报至应用层;若D小于或等于预设阈值,则不上报当前触点,继续判断下一触点。
如图9所示,图9中外框为手机的触摸屏边框,其中的小矩形为防误触区,防误触区中由用户触发产生一触摸轨迹L,其中,包括起始点P0,以及其他触点P1、P2等,本实施例的防误触算法具体如下:
首先,驱动层判断触摸轨迹的起始点P0是否落入防误触区中,经判断,起始点P0落入防误触区,驱动层记录起始点P0的坐标。
然后,驱动层获取所述触摸轨迹中起始点之后下一个触点P1的坐标,根据起始点P0的坐标和下一个触点P1的坐标,计算两者的距离D;若D大于预设阈值K,则判断当前触控操作为触屏手势,将触摸轨迹上,触点P1及之后的所有触点上报至应用层,或者,将所述触摸轨迹上的所有触点上报至应用层。
若经判断,D小于或等于预设阈值,则不上报当前触点P1,继续判断下一触点P2,若触点P2满足上述上报条件,则将触点P2及之后的所有触点上报至应用层,或者,将所述触摸轨迹上的所有触点上报至应用层。
也就是说,触屏IC上报触点到触屏驱动层中,在触屏驱动层中对触点进行处理,如果线L的起始点P0在防误触区中,则记录下该点坐标。以后每次IC固件上报触点信息,都要比对线L此次上报点与P0的距离D,如果D小于阈值则继续屏蔽线L上的触点(即不上报),如果D大于阈值则判断线L为触屏手势,上报线L上的所有触点或者当前触点及其之后的所有触点。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在图9中,虚线和实线均为线L的一部分,虚线为过滤掉的部分,实线为识别成手势后上报的部分。
上述判断过程中,当所述触摸轨迹的起始点未落入所述预设的防误触区时,由所述驱动层将所述触摸轨迹中所有触点均上报至所述应用层。
本实施例通过上述方案,利用驱动层代码实现对误触点的有效过滤,提高误触点的判断准确性,而且还可以识别出滑在防误触区内触屏手势,防止对触屏手势操作的误判断。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施例方案具体如下特点:
能够有效过滤掉防误触区中的误触点,而且防误触区并非死区,不影响用户正常操作,该防误触算法不会过滤掉触屏手势;此外,方案的实现是在驱动层而非固件中,这使得设备的软件设计摆脱触屏IC供应商的束缚,不受触屏固件影响,该防误触算法可以通用于任何触屏驱动,防误触代码易于维护。
如图10所示,本发明第六实施例提出一种移动终端防误触控方法,基于上述第一、二、三、四或五实施例,该移动终端防误触控方法包括:
步骤S501,通过所述触屏IC层接收用户的触控指令,将所述触控指令对应的触点上报给所述驱动层;
步骤S502,通过所述驱动层判断所述触点是否在所述倒圆角区域内;若所述触点在所述倒圆角区域内,则进入步骤S503;否则,进入步骤S505;
步骤S503,通过所述驱动层对所述触点的坐标进行修正处理,进入步骤S504。
步骤S504,通过所述驱动层将进行坐标修正处理后的触点上报至应用层。
步骤S505,通过所述驱动层将所述触点上报至应用层。
上述步骤S504和步骤S505可以选择实施。
具体地,本实施例移动终端的触控屏的边缘设有倒圆角区域,该倒圆角区域可以分布于移动终端的触控屏的左侧边、右侧边、上边缘、下边缘或者整个边缘,或者上述边缘的组合。
本实施例是针对现有的移动终端玻璃边缘倒圆角处存在触摸点与作用点(屏幕上显示的点)不对应的问题所提出的解决方案。
本发明在触摸屏驱动层实现修正点坐标,使玻璃倒圆角处的触摸点与屏幕上显示的点一一对应,给终端用户带来更好的触屏使用体验。
具体地,首先,通过所述触屏IC层接收用户的触控指令,将所述触控指令对应的触点上报给所述驱动层。
然后,通过所述驱动层判断所述触点是否在所述倒圆角区域内;若所述触点在所述倒圆角区域内,则通过所述驱动层对所述触点的坐标进行修正处理,然后再上报。如果该触点不在玻璃倒圆角区域,则直接上报该点坐标。
其中,驱动层对触点的坐标进行修正处理过程如下:
如图11所示,修正玻璃倒圆角处(即图11所示的W1处)触摸点的坐标。
以修正触点的横坐标进行举例(修正触点的纵坐标以此原理类似):
首先,驱动层获取触屏IC层上报的触点的横坐标,以及获取所述倒圆角的圆弧在X轴方向上的长度;
根据预设的偏移指数、所述触点的横坐标以及所述倒圆角的圆弧在X轴方向上的长度,以设定的坐标修正算法计算获取所述触点的实际横坐标。
本实施例所采用的坐标修正算法公式如下:
X _ fact = X _ report - W 1 * I 1 - I ;
其中,坐标修正算法推导原理如下:
首先,从大量报点数据中分析,可给出如下两个公式:
X_fact+Offset=X_report
Offset=(W1-X_fact)*I;
其中,X_fact为触点实际坐标;X_report为触屏IC层上报的坐标;Offset为偏移量;I为偏移指数;W1为圆弧在X轴方向上的长度。
由以上两个公式,可以反推出修正公式,如下所示:
X _ fact = X _ report - W 1 * I 1 - I ;
由此,根据上述预设的偏移指数I、所述触点的横坐标X_report以及所述倒圆角的圆弧在X轴方向上的长度W1,以上述坐标修正算法,可以计算得到触点的实际横坐标X_fact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玻璃边缘弧度尺寸、玻璃材质等因素的影响,不同款式玻璃的偏移指数I也不相同,可以通过大数据计算出偏移指数I。
本实施例通过上方案,通过判断触点是否落在玻璃倒圆角区域范围内,若落在倒圆角区域内的点,则进行坐标修正后再上报,从而实现触点的准确定位,解决现有技术中在移动终端的玻璃倒圆角处触摸点与作用点(屏幕上显示的点)不对应问题,提高了移动终端的防误触效果,给终端用户带来更好的触屏使用体验。
此外,本实施例方案的实现是在驱动层而非固件中,这使得设备的软件设计摆脱触屏IC供应商的束缚,而且提高了移动终端防误触区功能的设计灵活性。此外,该修正算法可以通用于任何触屏驱动,修正坐标技术代码易于维护。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各实施例还可以相互组合实施。
如图12所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提出一种移动终端防误触控装置,所述移动终端的触控屏包括:应用层、驱动层以及触屏IC层,所述驱动层上设置有供应用层调用的接口,所述移动终端防误触控装置包括:指令接收模块201以及设置模块202,其中:
指令接收模块201,用于在所述应用层上接收用户的防误触区设置指令,所述防误触区设置指令包括所述防误触区的坐标参数;
设置模块202,用于通过所述应用层根据所述防误触区设置指令,调用所述驱动层提供的所述接口,在所述移动终端的触控屏上设置一个或多个防误触区。
本实施例利用驱动层代码实现自由定制防误触区,并在驱动层上设置有供应用层调用的接口,应用层通过调用该接口,由驱动层控制可以实现防误触区的数量、位置、大小的自由设置。
通过设置防误触区,在触屏IC层接收到用户的触控指令时,将此触控指令上报至驱动层,驱动层会对触屏IC层上报的触控指令进行判断,对用户触控点进行筛选,对于落入防误触区内的触控点进行防误触处理,即不上报给应用层,对于防误触区外的触控点,则上报给应用层,由应用层进行相应的响应操作。
具体地,本实施例移动终端防误触控装置可以承载于手机、平板电脑等触控终端上。
以手机为例,开发人员或者移动终端用户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手机的防误触区进行设置。应用层提供有交互操作界面,在交互操作界面上接收用户的防误触区设置指令。用户可以在交互操作界面输入需要设置的防误触区的相关坐标参数,以确定防误触区的形状、大小以及位置等。
其中,防误触区的形状可以为矩形,其边缘也可以为与手机边缘形状适配的弧形状。
以矩形为例,如图2所示,外框代表显示屏,填充白色区域为防误触区,其基本图形为矩形,防误触区的坐标参数可以为防误触区域的两个对角的顶点坐标(x0,y0)、(x1,y1),即只要输入矩形对角的两个顶点坐标即可确定防误触区域的位置及大小。
对于其他形状的防误触区,则可以根据类似原理设定其对应的坐标参数,以确定该防误触区的位置、大小。
根据用户握持手机的习惯,防误触区通常可以设置在手机的边缘部位,比如两侧边(如图3所示)或侧面,或者上边缘、下边缘等。
此外,防误触区的数量也可以由用户灵活设置,可以为一个或多个。若为多个防误触区,多个防误触区可以分别位于手机触控屏的左侧边、右侧边,如图3所示,或者上边缘和/或下边缘。
应用层在接收到用户的防误触区设置指令后,根据所述防误触区设置指令,调用驱动层提供的接口,以防误触区设置指令中携带的坐标参数,在手机的触控屏上对应位置设置一个或多个防误触区。
由于,本实施例是在驱动层实现防误触区功能,且防误触区数量、位置、大小可由应用层自由设置,相比现有的防误触区设计方案中,由触屏IC厂商设计的防误触区功能在IC固件中实现,一旦设置就不能更改防误触区域数量、位置、大小,本发明方案在驱动层实现防误触区功能,一方面,防误触区数量、位置、大小可由应用层自由设置,另一方面,防误触区功能在驱动层设计而非固件中,这使得设备的软件设计摆脱触屏IC供应商的束缚,从而为终端设备使用者提供一种更好的防误触效果,而且提高了移动终端防误触区功能的设计灵活性。
如图13所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提出一种移动终端防误触控装置,基于上述实施例,所述装置还包括:
处理模块203,用于在所述触屏IC层上接收用户的触控指令,将所述触控指令中的触点信息上报给所述驱动层;在所述驱动层接收到所述触屏IC层上报的触点信息后,由所述驱动层判断所述触点信息中对应的触点是否在所述防误触区内;若是,则由所述驱动层对所述触点进行防误触处理;否则,由所述驱动层将所述触点信息上报至所述应用层,由所述应用层对所述触点进行响应。
相比上述实施例,本实施例还包括响应用户的触控指令,对用户的误操作进行防误触处理的过程。
具体地,基于上述实施例所设置的具有防误触区的触控屏,当用户在触控屏上进行触控操作时,触屏IC层上接收用户的触控指令,并将所述触控指令中的触点信息上报给驱动层。
驱动层在接收到触屏IC层上报的触点信息后,判断所述触点信息中对应的触点是否在设定的防误触区内,以便对用户触点进行筛选,对于落入防误触区内的触点进行防误触处理,即不上报给应用层,对于处于防误触区外的触控点,则上报给应用层,由应用层进行相应的响应操作。
本实施例通过上述方案,通过在驱动层上设置供应用层调用的接口,在应用层上接收到用户的防误触区设置指令时,由应用层根据所述防误触区设置指令,调用驱动层提供的接口,在移动终端的触控屏上设置一个或多个防误触区,相比现有的防误触区设计方案中,由触屏IC厂商设计的防误触区功能在IC固件中实现,一旦设置就不能更改防误触区域数量、位置、大小,本发明方案在驱动层实现防误触区功能,一方面,防误触区数量、位置、大小可由应用层自由设置,另一方面,防误触区功能在驱动层设计而非固件中,这使得设备的软件设计摆脱触屏IC供应商的束缚,提高了移动终端防误触区功能的设计灵活性;后续,驱动层在接收到触屏IC层上报的触点信息后,判断所述触点信息中对应的触点是否在设定的防误触区内,对用户触点进行筛选,对于落入防误触区内的触点进行防误触处理,对于处于防误触区外的触控点,则上报给应用层,由应用层进行相应的响应操作,从而为终端设备使用者提供一种更好的防误触效果。
如图14所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提出一种移动终端防误触控装置,基于上述实施例,还包括:
更新模块204,用于通过所述应用层根据用户的防误触区设置指令更新防误触区的个数、位置和/或大小。
相比上述实施例,本实施例方案还可以由应用层根据用户需要灵活更新移动终端触控屏上防误触区的数量、位置及大小等,以进一步提高移动终端防误触区功能的设计灵活性,满足用户需求。
进一步的,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所述指令接收模块201,还用于通过所述触屏IC层接收用户的触控指令,将所述触控指令对应的触摸轨迹上的触点上报给所述驱动层;
处理模块203,还用于通过所述驱动层对所述触摸轨迹的起始点是否落入所述预设的防误触区进行判断,根据判断结果进行防误触操作。
所述处理模块203,具体还用于通过所述驱动层判断所述触摸轨迹的起始点是否落入所述预设的防误触区;当所述触摸轨迹的起始点落入所述预设的防误触区时,由所述驱动层将所述触摸轨迹中落入所述防误触区内的触点上报至所述应用层,将所述触摸轨迹中未落入所述防误触区内的触点进行过滤;当所述触摸轨迹的起始点未落入所述预设的防误触区时,由所述驱动层将所述触摸轨迹中所有触点上报至所述应用层。
本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为提高移动终端的防误触效果,并避免对防误触操作的误判断,对移动终端防误触控操作进行进一步细化。
本实施例考虑到,当用户在手机的触摸屏上进行滑动触摸操作时,特别是针对无边框或窄边框手机,用户的触摸轨迹上的每一点并不是都落在防误触区域外,比如存在触摸轨迹经过边缘部位而边缘部分设置有防误触区的情形,也就是说,触摸轨迹上的有些触点会落入防误触区域内,这种情形下,如果将这些触点作为误触点,对触点进行防误触处理,不予上报,则会造成触点的误判断。
鉴于此,本实施例针对无边框或窄边框移动终端引入防误触算法的设计,利用驱动层代码实现对误触点的有效过滤,提高误触点的判断准确性。本发明是在驱动层实现。触屏IC层会间隔预设时间(比如1/85秒)上报触点到触屏驱动层中,在触屏驱动层中对触点进行处理,如果识别为误触点则过滤掉,反之则上报给应用层。
其中,防误触算法的基本原理如下:
终端设备使用者在手握终端时,误触点是从屏幕的两侧边缘产生的,即误触点集中在屏幕两侧。如果握持时手与终端设备接触面积较大,其产生的点会从边缘向内滑动一小段距离,因此,用户的手在进行正常触摸操作时,其产生的触摸轨迹的起始段有可能位于防误触区内的情况,而这种情况的触摸操作实际上是有效操作,而不应该被过滤掉。
基于上述原理,本实施例防误触策略的具体方案如下:
结合图7所示,在触屏IC层接收到用户的触控指令后,触屏IC层将所述触控指令对应的触摸轨迹上的触点上报给驱动层。
驱动层判断所述触摸轨迹的起始点是否落入所述预设的防误触区;当所述触摸轨迹的起始点落入所述预设的防误触区时,由所述驱动层将所述触摸轨迹中,第一个落入所述防误触区外的触点之前的所有落入所述防误触区内的触点进行过滤,将所述触摸轨迹中,将所述第一个落入所述防误触区外的触点及其之后的所有触点上报至所述应用层。
当所述触摸轨迹的起始点未落入所述预设的防误触区时,由所述驱动层将所述触摸轨迹中所有触点均上报至所述应用层。
如图7所示,整个框代表手机触控屏,在手机触控屏的左侧边及右侧边均设置有防误触区(如图7中小矩形区域),其中,用户在手机触控屏的左侧边触发一个触摸操作,产生触摸轨迹L1,在手机触控屏的右侧边触发一个触摸操作,产生触摸轨迹L2,上述触摸轨迹上的圆点为触屏IC层间隔上报给驱动层的触点,其中,黑点为可上报点,白点为过滤掉的点。
具体的防误触算法如下:
对于每一条触摸轨迹设置一ID,每条触摸轨迹上的上报点的属性值以S表示,同时设定,属性值S=0的点,为需要上报至应用层的点,属性值S=1的点为需要过滤掉的点。
对于触摸轨迹上的点是否需要上报采用以下判断原则:
对于触摸轨迹L1,触摸轨迹L1上有触点A1、B1、C1、D1、E1、F1、G1,其中,A1、B1、F1、G1处于防误触区内,C1、D1、E1处于防误触区外,根据触摸轨迹L1的箭头判定,起始点为A1。
首先,触屏IC层间隔上报触点给驱动层时,会将触摸轨迹的ID以及触摸轨迹上的各触点的坐标参数上报给驱动层。
对于起始点A1,驱动层判断起始点A1处于防误触区内,因此赋予其属性值S=1,需要过滤掉,驱动层将起始点A1不予上报。
对于下一触点B1,驱动层判断其处于防误触区内,因此赋予其属性值S=1,需要过滤掉,驱动层将不予上报。
对于下一触点C1,驱动层判断其处于防误触区外,因此赋予其属性值S=0,需要上报,驱动层将触点C1及其后的所有触点(包括:D1、E1、F1、G1)均上报至应用层,其中,虽然触点F1、G1也处于防误触区内,但是,其实际上为有效的触摸操作,因此予以上报。
对于触摸轨迹L2,触摸轨迹L2上有触点A2、B2、C2、D2,其中,A2、B2处于防误触区外,C2、D2处于防误触区内,根据触摸轨迹L2的箭头判定,起始点为A2。
首先,触屏IC层间隔上报触点给驱动层时,会将触摸轨迹的ID以及触摸轨迹上的各触点的坐标参数上报给驱动层。
对于起始点A2,驱动层判断起始点A2处于防误触区外,因此赋予其属性值S=0,需要上报,驱动层将起始点A2上报至应用层。
而且对于起始点A2后的所有触点(包括:B2、C2、D2)均上报至应用层,其中,虽然触点C2、D2也处于防误触区内,但是,其实际上为有效的触摸操作,因此予以上报。
本实施例通过上述方案,利用驱动层代码实现对误触点的有效过滤,提高误触点的判断准确性。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施例方案具体如下特点:
能够有效过滤掉防误触区中的误触点,而且防误触区并非死区,不影响用户正常操作;此外,方案的实现是在驱动层而非固件中,这使得设备的软件设计摆脱触屏IC供应商的束缚,不受触屏固件影响,该防误触算法可以通用于任何触屏驱动,防误触代码易于维护。
进一步的,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上述指令接收模块201,用于通过所述触屏IC层接收用户的触控指令,将所述触控指令对应的触摸轨迹上的触点上报给所述驱动层;
处理模块203,还用于当所述触摸轨迹的起始点落入所述预设的防误触区时,由所述驱动层获取所述触摸轨迹上,所述起始点之后的触点与所述起始点之间的距离,根据所述距离进行防误触控处理。
本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为提高移动终端的防误触效果,并避免对触屏手势操作的误判断,对移动终端防误触控操作进行进一步细化。
本实施例考虑到,有些触屏滑动手势操作可能会落入防误触区,而这些触屏滑动手势操作的触点应该上报至应用层。
本实施例防误触算法的基本原理为:
误触点基本上在x轴、y轴上的位移较小,而触屏手势却有一个较大的位移。通过这个差异区分误触区中的点(线)是误触点(线)还是触屏手势。
具体地,当所述触摸轨迹的起始点落入所述预设的防误触区时,由所述驱动层记录所述起始点的坐标。
由所述驱动层获取所述触摸轨迹中起始点之后下一个触点的坐标,根据所述起始点的坐标和下一个触点的坐标,计算两者的距离D;若D大于预设阈值,则判断当前触控操作为触屏手势,将所述触摸轨迹上,所述下一个触点及之后的所有触点上报至应用层,或者,将所述触摸轨迹上的所有触点上报至应用层;若D小于或等于预设阈值,则不上报当前触点,继续判断下一触点。
如图9所示,图9中外框为手机的触摸屏边框,其中的小矩形为防误触区,防误触区中由用户触发产生一触摸轨迹L,其中,包括起始点P0,以及其他触点P1、P2等,本实施例的防误触算法具体如下:
首先,驱动层判断触摸轨迹的起始点P0是否落入防误触区中,经判断,起始点P0落入防误触区,驱动层记录起始点P0的坐标。
然后,驱动层获取所述触摸轨迹中起始点之后下一个触点P1的坐标,根据起始点P0的坐标和下一个触点P1的坐标,计算两者的距离D;若D大于预设阈值K,则判断当前触控操作为触屏手势,将触摸轨迹上,触点P1及之后的所有触点上报至应用层,或者,将所述触摸轨迹上的所有触点上报至应用层。
若经判断,D小于或等于预设阈值,则不上报当前触点P1,继续判断下一触点P2,若触点P2满足上述上报条件,则将触点P2及之后的所有触点上报至应用层,或者,将所述触摸轨迹上的所有触点上报至应用层。
也就是说,触屏IC上报触点到触屏驱动层中,在触屏驱动层中对触点进行处理,如果线L的起始点P0在防误触区中,则记录下该点坐标。以后每次IC固件上报触点信息,都要比对线L此次上报点与P0的距离D,如果D小于阈值则继续屏蔽线L上的触点(即不上报),如果D大于阈值则判断线L为触屏手势,上报线L上的所有触点或者当前触点及其之后的所有触点。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在图9中,虚线和实线均为线L的一部分,虚线为过滤掉的部分,实线为识别成手势后上报的部分。
上述判断过程中,当所述触摸轨迹的起始点未落入所述预设的防误触区时,由所述驱动层将所述触摸轨迹中所有触点均上报至所述应用层。
本实施例通过上述方案,利用驱动层代码实现对误触点的有效过滤,提高误触点的判断准确性,而且还可以识别出滑在防误触区内触屏手势,防止对触屏手势操作的误判断。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施例方案具体如下特点:
能够有效过滤掉防误触区中的误触点,而且防误触区并非死区,不影响用户正常操作,该防误触算法不会过滤掉触屏手势;此外,方案的实现是在驱动层而非固件中,这使得设备的软件设计摆脱触屏IC供应商的束缚,不受触屏固件影响,该防误触算法可以通用于任何触屏驱动,防误触代码易于维护。
进一步的,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上述指令接收模块201还用于通过所述触屏IC层接收用户的触控指令,将所述触控指令对应的触点上报给所述驱动层;
处理模块203还用于通过所述驱动层判断所述触点是否在所述倒圆角区域内;若所述触点在所述倒圆角区域内,则通过所述驱动层对所述触点的坐标进行修正处理。
具体地,本实施例移动终端的触控屏的边缘设有倒圆角区域,该倒圆角区域可以分布于移动终端的触控屏的左侧边、右侧边、上边缘、下边缘或者整个边缘,或者上述边缘的组合。
本实施例是针对现有的移动终端玻璃边缘倒圆角处存在触摸点与作用点(屏幕上显示的点)不对应的问题所提出的解决方案。
本发明在触摸屏驱动层实现修正点坐标,使玻璃倒圆角处的触摸点与屏幕上显示的点一一对应,给终端用户带来更好的触屏使用体验。
具体地,首先,通过所述触屏IC层接收用户的触控指令,将所述触控指令对应的触点上报给所述驱动层。
然后,通过所述驱动层判断所述触点是否在所述倒圆角区域内;若所述触点在所述倒圆角区域内,则通过所述驱动层对所述触点的坐标进行修正处理,然后再上报。如果该触点不在玻璃倒圆角区域,则直接上报该点坐标。
其中,驱动层对触点的坐标进行修正处理过程如下:
如图11所示,修正玻璃倒圆角处(即图11所示的W1处)触摸点的坐标。
以修正触点的横坐标进行举例(修正触点的纵坐标以此原理类似):
首先,驱动层获取触屏IC层上报的触点的横坐标,以及获取所述倒圆角的圆弧在X轴方向上的长度;
根据预设的偏移指数、所述触点的横坐标以及所述倒圆角的圆弧在X轴方向上的长度,以设定的坐标修正算法计算获取所述触点的实际横坐标。
本实施例所采用的坐标修正算法公式如下:
X _ fact = X _ report - W 1 * I 1 - I ;
其中,坐标修正算法推导原理如下:
首先,从大量报点数据中分析,可给出如下两个公式:
X_fact+Offset=X_report
Offset=(W1-Xfact)*I;
其中,X_fact为触点实际坐标;X_report为触屏IC层上报的坐标;Offset为偏移量;I为偏移指数;W1为圆弧在X轴方向上的长度。
由以上两个公式,可以反推出修正公式,如下所示:
X _ fact = X _ report - W 1 * I 1 - I ;
由此,根据上述预设的偏移指数I、所述触点的横坐标X_report以及所述倒圆角的圆弧在X轴方向上的长度W1,以上述坐标修正算法,可以计算得到触点的实际横坐标X_fact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玻璃边缘弧度尺寸、玻璃材质等因素的影响,不同款式玻璃的偏移指数I也不相同,可以通过大数据计算出偏移指数I。
本实施例通过上方案,通过判断触点是否落在玻璃倒圆角区域范围内,若落在倒圆角区域内的点,则进行坐标修正后再上报,从而实现触点的准确定位,解决现有技术中在移动终端的玻璃倒圆角处触摸点与作用点(屏幕上显示的点)不对应问题,提高了移动终端的防误触效果,给终端用户带来更好的触屏使用体验。
此外,本实施例方案的实现是在驱动层而非固件中,这使得设备的软件设计摆脱触屏IC供应商的束缚,而且提高了移动终端防误触区功能的设计灵活性。此外,该修正算法可以通用于任何触屏驱动,修正坐标技术代码易于维护。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各实施例还可以相互组合实施。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上述本发明实施例序号仅仅为了描述,不代表实施例的优劣。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上述实施例方法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硬件,但很多情况下前者是更佳的实施方式。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如ROM/RAM、磁碟、光盘)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终端设备(可以是手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的方法。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移动终端防误触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的触控屏包括:应用层、驱动层以及触屏IC层,所述驱动层上设置有供应用层调用的接口,所述移动终端防误触控方法包括:
在所述应用层上接收用户的防误触区设置指令,所述防误触区设置指令包括所述防误触区的坐标参数;
由所述应用层根据所述防误触区设置指令,调用所述驱动层提供的所述接口,在所述移动终端的触控屏上设置一个或多个防误触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防误触区为矩形,所述防误触区的坐标参数为所述防误触区域的两个对角的顶点坐标。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触屏IC层上接收用户的触控指令,将所述触控指令中的触点信息上报给所述驱动层;
在所述驱动层接收到所述触屏IC层上报的触点信息后,由所述驱动层判断所述触点信息中对应的触点是否在所述防误触区内;若是,则由所述驱动层对所述触点进行防误触处理;否则,由所述驱动层将所述触点信息上报至所述应用层,由所述应用层对所述触点进行响应。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由所述应用层根据用户的防误触区设置指令更新防误触区的个数、位置和/或大小。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防误触区为多个,多个防误触区分别位于所述移动终端的触控屏的左侧边、右侧边、上边缘和/或下边缘。
6.一种移动终端防误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的触控屏包括:应用层、驱动层以及触屏IC层,所述驱动层上设置有供应用层调用的接口,所述移动终端防误触控装置包括:
指令接收模块,用于在所述应用层上接收用户的防误触区设置指令,所述防误触区设置指令包括所述防误触区的坐标参数;
设置模块,用于通过所述应用层根据所述防误触区设置指令,调用所述驱动层提供的所述接口,在所述移动终端的触控屏上设置一个或多个防误触区。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误触区域为矩形,所述防误触区的坐标参数为所述防误触区域的两个对角的顶点坐标。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
处理模块,用于在所述触屏IC层上接收用户的触控指令,将所述触控指令中的触点信息上报给所述驱动层;在所述驱动层接收到所述触屏IC层上报的触点信息后,由所述驱动层判断所述触点信息中对应的触点是否在所述防误触区内;若是,则由所述驱动层对所述触点进行防误触处理;否则,由所述驱动层将所述触点信息上报至所述应用层,由所述应用层对所述触点进行响应。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更新模块,用于通过所述应用层根据用户的防误触区设置指令更新防误触区的个数、位置和/或大小。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误触区为多个,多个防误触区分别位于所述移动终端的触控屏的左侧边、右侧边、上边缘和/或下边缘。
CN201510054770.9A 2015-01-30 2015-01-30 移动终端防误触控方法及装置 Active CN10471469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054770.9A CN104714691B (zh) 2015-01-30 2015-01-30 移动终端防误触控方法及装置
PCT/CN2016/071687 WO2016119635A1 (zh) 2015-01-30 2016-01-21 移动终端防误触控方法及装置
US15/547,328 US10585527B2 (en) 2015-01-30 2016-01-21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eventing accidental touch operation on mobile terminals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054770.9A CN104714691B (zh) 2015-01-30 2015-01-30 移动终端防误触控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714691A true CN104714691A (zh) 2015-06-17
CN104714691B CN104714691B (zh) 2017-02-15

Family

ID=534140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054770.9A Active CN104714691B (zh) 2015-01-30 2015-01-30 移动终端防误触控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585527B2 (zh)
CN (1) CN104714691B (zh)
WO (1) WO2016119635A1 (zh)

Cited By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93867A (zh) * 2015-03-27 2015-07-22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移动终端及其虚拟边框区域的滑动识别方法
CN105068690A (zh) * 2015-07-28 2015-11-18 李睿 一种用于触控屏的防误触方法及系统
CN105117160A (zh) * 2015-09-08 2015-12-02 北京元心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防止智能终端误操作的方法及装置
CN105243345A (zh) * 2015-10-30 2016-01-13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设备防误触的方法及电子设备
WO2016119635A1 (zh) * 2015-01-30 2016-08-04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移动终端防误触控方法及装置
WO2016119650A1 (zh) * 2015-01-30 2016-08-04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移动终端防误触控方法及装置
CN106778378A (zh) * 2016-11-21 2017-05-31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终端防误触控制装置及其方法
CN106855782A (zh) * 2016-12-16 2017-06-16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防止误触的方法、装置及终端
CN106980409A (zh) * 2017-03-28 2017-07-25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输入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07025024A (zh) * 2017-05-18 2017-08-08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防止移动终端误操作的方法及移动终端
WO2017166209A1 (zh) * 2016-03-31 2017-10-0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设置勿触区域的方法、装置、电子设备、显示界面以及存储介质
CN107390932A (zh) * 2017-07-27 2017-11-24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边缘防误触方法及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8579077A (zh) * 2018-03-12 2018-09-28 网易(杭州)网络有限公司 信息处理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CN108579078A (zh) * 2018-04-10 2018-09-28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触控操作方法及相关产品
CN108667999A (zh) * 2017-03-28 2018-10-16 上海传英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终端防误触方法、装置、移动终端及触控屏
WO2019047231A1 (zh) * 2017-09-11 2019-03-14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触摸操作响应方法及装置
EP3483706A4 (en) * 2016-12-16 2019-05-29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METHOD AND DEVICE FOR PREVENTING IMPACT ON A TOUCH SCREEN, MOBILE TERMINAL, AND INFORMATION CARRIER
US10592047B2 (en) 2015-01-30 2020-03-17 Nubia Technology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eventing accidental touch operation on mobile terminals
US10698533B2 (en) 2017-09-11 2020-06-30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Method for responding to touch operation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11086442B2 (en) 2017-09-11 2021-08-10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Method for responding to touch operation, mobile terminal, and storage medium
US11194425B2 (en) 2017-09-11 2021-12-07 Shenzhen Heytap Technology Corp., Ltd. Method for responding to touch operation, mobile terminal, and storage medium
CN113934313A (zh) * 2020-06-29 2022-01-14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触控屏控制方法及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035171B (zh) * 2018-01-12 2022-06-07 荷兰移动驱动器公司 电子设备及操作辅助方法
CN111897476B (zh) * 2020-07-31 2022-02-08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防误触设置方法及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76738A (zh) * 2013-02-01 2013-06-26 深圳桑菲消费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手机触屏的扩展使用方法、系统和手机
CN103365588A (zh) * 2012-04-11 2013-10-23 华为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触屏操作的处理方法及触控设备
CN103558944A (zh) * 2013-11-14 2014-02-05 朱鹏 一种检测手指误触碰屏幕的方法及移动终端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11441A (zh) * 2010-09-21 2012-04-11 义隆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防止误触的触控板、防止方法及其应用方法
JP5942375B2 (ja) 2011-10-04 2016-06-29 ソニー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装置、情報処理方法およ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CN103164133A (zh) 2011-12-14 2013-06-19 富泰华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触摸屏电子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US9280282B2 (en) 2012-05-30 2016-03-08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Touch unlock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02722331A (zh) 2012-05-30 2012-10-1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触控解锁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03455266A (zh) 2012-06-04 2013-12-18 华为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触摸屏的误触摸操作的处理方法及终端设备
CN102830844A (zh) 2012-08-17 2012-12-19 北京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触摸屏防误操作方法、触摸屏及移动终端
US9122328B2 (en) * 2012-09-28 2015-09-01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Detecting and handling unintentional touching of a touch screen
CN103902074A (zh) * 2012-12-26 2014-07-02 深圳富泰宏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防误触控的系统及方法
TW201445428A (zh) 2013-05-30 2014-12-01 Wintek Corp 防止手掌誤觸方法
CN103389857A (zh) 2013-07-24 2013-11-13 珠海市魅族科技有限公司 虚拟控件的调整方法和终端
CN104731498B (zh) 2015-01-30 2016-07-13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移动终端防误触控方法及装置
CN104714692B (zh) * 2015-01-30 2016-08-24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移动终端防误触控方法及装置
CN104635985B (zh) 2015-01-30 2017-02-15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移动终端防误触控方法及装置
CN104714691B (zh) * 2015-01-30 2017-02-15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移动终端防误触控方法及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65588A (zh) * 2012-04-11 2013-10-23 华为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触屏操作的处理方法及触控设备
CN103176738A (zh) * 2013-02-01 2013-06-26 深圳桑菲消费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手机触屏的扩展使用方法、系统和手机
CN103558944A (zh) * 2013-11-14 2014-02-05 朱鹏 一种检测手指误触碰屏幕的方法及移动终端

Cited By (3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592047B2 (en) 2015-01-30 2020-03-17 Nubia Technology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eventing accidental touch operation on mobile terminals
US10585527B2 (en) 2015-01-30 2020-03-10 Nubia Technology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eventing accidental touch operation on mobile terminals
WO2016119650A1 (zh) * 2015-01-30 2016-08-04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移动终端防误触控方法及装置
WO2016119635A1 (zh) * 2015-01-30 2016-08-04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移动终端防误触控方法及装置
CN104793867A (zh) * 2015-03-27 2015-07-22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移动终端及其虚拟边框区域的滑动识别方法
CN105068690A (zh) * 2015-07-28 2015-11-18 李睿 一种用于触控屏的防误触方法及系统
CN105068690B (zh) * 2015-07-28 2018-10-26 李睿 一种用于触控屏的防误触方法及系统
CN105117160A (zh) * 2015-09-08 2015-12-02 北京元心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防止智能终端误操作的方法及装置
CN105243345A (zh) * 2015-10-30 2016-01-13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设备防误触的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05243345B (zh) * 2015-10-30 2018-08-17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设备防误触的方法及电子设备
WO2017166209A1 (zh) * 2016-03-31 2017-10-0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设置勿触区域的方法、装置、电子设备、显示界面以及存储介质
CN107438823A (zh) * 2016-03-31 2017-12-0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设置勿触区域的方法、装置、电子设备、显示界面以及存储介质
CN106778378A (zh) * 2016-11-21 2017-05-31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终端防误触控制装置及其方法
CN106778378B (zh) * 2016-11-21 2019-08-16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终端防误触控制装置及其方法
US10747368B2 (en) 2016-12-16 2020-08-18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Method and device for preventing false-touch on touch screen, mobile terminal and storage medium
CN106855782B (zh) * 2016-12-16 2019-08-27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防止误触的方法、装置及终端
CN106855782A (zh) * 2016-12-16 2017-06-16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防止误触的方法、装置及终端
US10969903B2 (en) 2016-12-16 2021-04-06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Method, device and mobile terminal for preventing false-touch on touch screen
EP3483706A4 (en) * 2016-12-16 2019-05-29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METHOD AND DEVICE FOR PREVENTING IMPACT ON A TOUCH SCREEN, MOBILE TERMINAL, AND INFORMATION CARRIER
CN106980409A (zh) * 2017-03-28 2017-07-25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输入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08667999A (zh) * 2017-03-28 2018-10-16 上海传英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终端防误触方法、装置、移动终端及触控屏
CN107025024A (zh) * 2017-05-18 2017-08-08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防止移动终端误操作的方法及移动终端
CN107390932A (zh) * 2017-07-27 2017-11-24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边缘防误触方法及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US11086442B2 (en) 2017-09-11 2021-08-10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Method for responding to touch operation, mobile terminal, and storage medium
WO2019047231A1 (zh) * 2017-09-11 2019-03-14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触摸操作响应方法及装置
US10698533B2 (en) 2017-09-11 2020-06-30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Method for responding to touch operation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10901553B2 (en) 2017-09-11 2021-01-26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Method for responding to touch operation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11061558B2 (en) 2017-09-11 2021-07-13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Touch operation response method and device
US11194425B2 (en) 2017-09-11 2021-12-07 Shenzhen Heytap Technology Corp., Ltd. Method for responding to touch operation, mobile terminal, and storage medium
CN108579077A (zh) * 2018-03-12 2018-09-28 网易(杭州)网络有限公司 信息处理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WO2019174443A1 (zh) * 2018-03-12 2019-09-19 网易(杭州)网络有限公司 信息处理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CN108579077B (zh) * 2018-03-12 2019-09-06 网易(杭州)网络有限公司 信息处理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US11590412B2 (en) 2018-03-12 2023-02-28 Netease (Hangzhou) Network Co., Lt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storage medium,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08579078A (zh) * 2018-04-10 2018-09-28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触控操作方法及相关产品
CN108579078B (zh) * 2018-04-10 2021-09-07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触控操作方法及相关产品
CN113934313A (zh) * 2020-06-29 2022-01-14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触控屏控制方法及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80004351A1 (en) 2018-01-04
WO2016119635A1 (zh) 2016-08-04
CN104714691B (zh) 2017-02-15
US10585527B2 (en) 2020-03-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714691A (zh) 移动终端防误触控方法及装置
CN104635985A (zh) 移动终端防误触控方法及装置
CN104731498B (zh) 移动终端防误触控方法及装置
CN104714692A (zh) 移动终端防误触控方法及装置
CN102637118B (zh) 插入或删除电子表格中单元格或行列的方法及其装置
CN102067073A (zh) 显示装置和控制该显示装置的方法
CN104615303A (zh) 移动终端防误触方法及移动终端
CN103369125A (zh) 触屏手机的快速拨号方法和装置
CN104679429A (zh) 防误触方法及装置
CN106775425A (zh) 一种终端及其功能按键显示方法
CN104035702B (zh) 一种防止智能终端误操作的方法和智能终端
CN107506073A (zh) 触摸屏检测方法、装置、移动终端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7291226A (zh) 基于触摸手势的控制方法及装置、终端
CN108845747A (zh) 一种防误触控方法、装置和终端设备
CN111127780B (zh) 一种全触屏pos终端的pin输入检测方法
CN106775193A (zh) 一种应用程序界面显示方法及装置
CN108205417A (zh) 前台应用的切换方法及装置、计算机装置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05183311A (zh) 一种文件夹的合并方法及装置
CN104571928A (zh) 界面显示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07479126A (zh) 显示屏、显示控制方法、移动终端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4808940A (zh) 终端间数据传输方法和装置
CN105930065A (zh) 一种操作指令输入方法、后台设备及终端
CN109508138A (zh) 一种基于区域镜像的角落触控识别方法、装置及移动终端
KR20110005386A (ko) 휴대용 단말기에서 스크롤링 방법 및 장치
CN103092412A (zh) 移动终端和移动终端操作对象的显示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518057 Guangdong province Shenzhen city Nanshan District high tech park, No. 9018 North Central Avenue, building A, floor six, Han's innovation

Applicant after: Nubian Technologies Ltd.

Address before: 518057 Guangdong province Shenzhen city Nanshan District high tech park, No. 9018 North Central Avenue, building A, floor six, Han's innovation

Applicant before: Shenzhen ZTE Mobile Tech Co., Ltd.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