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695919B - 一种选择性激活油藏主要有益菌并保持高浓度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选择性激活油藏主要有益菌并保持高浓度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695919B
CN104695919B CN201510079428.4A CN201510079428A CN104695919B CN 104695919 B CN104695919 B CN 104695919B CN 201510079428 A CN201510079428 A CN 201510079428A CN 104695919 B CN104695919 B CN 10469591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l
injection
oxidizing bacteria
bacterium
nutrient solu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07942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695919A (zh
Inventor
马挺
李国强
高配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kai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Nankai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kai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Nankai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510079428.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695919B/zh
Publication of CN1046959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69591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69591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69591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21EARTH OR ROCK DRILLING; MINING
    • E21BEARTH OR ROCK DRILLING; OBTAINING OIL, GAS, WATER, SOLUBLE OR MELTABLE MATERIALS OR A SLURRY OF MINERALS FROM WELLS
    • E21B43/00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obtaining oil, gas, water, soluble or meltable materials or a slurry of minerals from wells
    • E21B43/16Enhanced recovery methods for obtaining hydrocarbon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ology (AREA)
  • Mining & Mineral Resour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ochemistry & Mineralogy (AREA)
  • Purification Treatments By Anaerobic Or Anaerobic And Aerobic Bacteria Or Animals (AREA)
  • Apparatus Associated With Microorganisms And Enzymes (AREA)
  • Micro-Organisms Or Cultivation Processes Thereof (AREA)

Abstract

一种选择性激活油藏主要有益菌并保持高浓度的方法,该方法通过连续、交替注入不同选择性营养液段塞,在不同段塞中添加辅助乳化菌和复合营养剂,强化不同阶段的微生物激活和作用原油效果。辅助菌促使烃氧化菌提早乳化原油,复合营养剂提高发酵菌和产甲烷菌生长速率及代谢产物浓度,改善油水界面性质并扩大注入液的波及体积,进一步提高原油采收率。本发明给出了主要采油菌群在不同最佳配方条件下的生长和代谢数据和不同主要菌营养液段塞注入量,提出了适用的油藏条件和最小规模。应用该方法在东辛油田进行了现场应用,在微生物数量和代谢产物浓度方面均有较好的效果,阶段增油和降水效果明显。

Description

一种选择性激活油藏主要有益菌并保持高浓度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油藏内源微生物中主要有益菌的选择性激活并保持其高度的方法,提高代谢产物浓度,改善原油和驱替之间的界面性质,提高微生物驱油效果,属于微生物生物技术和资源环境生物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进入高含水期开发的油田面临资源量日益减少、开采难度大、开采成本高等问题,各国都在提高已开发区块驱油效率和扩大注入液体波及体积方面做工作,进一步提高采收率。在众多的提高采收率技术中,微生物采油技术以其成本低、适应性强、对产层低伤害和无环境污染等优势,尤其是在化学驱后的油藏和枯竭油藏再次进行强化采油的巨大潜力,己经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与外源微生物采油技术相比,内源微生物采油技术不需要向地层中注入微生物,只需向油藏储层注入营养液和一定量的空气直接激活地层中的微生物,现场不需要添加大型地面设备,投入更低,效益显著,因而具有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按功能划分,油藏内源微生物主要包括烃氧化菌、好氧腐生菌、厌氧发酵菌、硝酸盐还原菌、硫酸盐还原菌和产甲烷菌等。通过注水井向油层中注入合适的激活剂营养体系和混气水可以将其激活,通过这些微生物本身及其代谢产物作用于油藏环境,从而提高原油采收率。因此,在对目标油藏内源微生物生态结构进行考察,确定驱油工艺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激活剂和工艺激活主要有益菌群成为内源微生物采油技术的关键环节。
研究结果表明,许多国家针对特定油藏筛选出多种激活剂组分,这些体系主要包含小分子碳源、氮源、磷源、生长因子和硫酸盐还原菌抑制因子。这些激活剂的加入为油藏内源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提供了可利用的营养物质,并通过这些微生物本身及其代谢产物作用于油藏,可观的提高了原油采收率。研究也发现,在主要菌群中,又以烃氧化菌和发酵菌为主,其间还存在食物链的关系,对产物影响很重要。泛泛激活对营养物的利用不利,尤其是硫酸盐还原菌的激活对于原油变酸和注水管线腐蚀很不利。烃氧化菌和发酵菌的数量和产物浓度对改善油水界面性质极其重要,界面性质的改善意味着降低原油的流动阻力,有益于提高采收率。但是,目前对烃氧化菌的激活并使之数量和代谢产物保持高浓度尚没有较好的办法。同时,作为末端代谢的产甲烷菌所产生的甲烷气体对于改善原油流动和提高地层压力有益。
专利申请号201210367875.6公开了一种定向调控油藏内源微生物驱油的方法。该方法给出了激活近井地带烃氧化菌和油藏深部发酵菌的营养剂配方和激活的微生物数量要求,并没有提及激活耗氧烃氧化菌的氧的来源,体系配方中也没有说明。《石油勘探与开发》2005年第五期(Vol.32, No.5)冯庆贤等人“孔店油田本源微生物驱油先导试验研究”表明,在油井产出液中检测到一定数量的烃氧化菌,由此得出结论,不仅在注水井的近井地带存在烃氧化菌,油藏中也有大量烃氧化菌,只是由于缺少氧的供应,处于低速生长和代谢状态,只要提供适量的氧,油藏深部的烃氧化菌依然可以大量繁殖和代谢。
研究表明,对于微生物而言,乳化的原油呈分散状态分散在水中,油滴的比表面积增大,易于微生物的利用。注入的营养物激活微生物发生原油乳化一般出现在微生物激活后的中期,并非激活便乳化原油,因此需要一种辅助菌来促进微生物快速产生表面活性剂和作用原油,加速乳化原油,使原油的乳化现象提前发生,有利于扩大波及体积和提高驱油效率,在目前的报道中尚没有见到类似技术。
注入化学营养剂采取广谱激活油藏微生物,对于油藏微生物来说既消耗进入油藏的营养物,又扰乱了有益菌对原油的作用,因此选择性激活主要的有益菌既可以节约有限的营养物,又可以提高有益菌的代谢产物浓度,对于降低原油的渗流阻力,提高流动性能和采收率有益。而目前尚缺乏这种技术和营养体系和相应的工艺。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选择性激活油藏主要有益菌并保持高浓度的方法。本发明应用选择性激活配方和适当的工艺激活油藏中已有的主要有益菌,使其数量持续处于高峰值,保持较强的代谢能力和较高产物浓度,以改善油水界面张力,提高原油采收率。同时在辅助菌的作用下,提前乳化原油,提高微生物对原油的利用率。
本发明所指的主要有益菌包括好氧烃氧化菌、厌氧发酵菌和产甲烷菌,其中烃氧化菌和发酵菌是最主要的两种菌,在微生物采油中起到关键作用。该方法所针对的是整个目标油藏,而不是注水井近井地带。在不同阶段采用不同激活体系激活主要有益菌,通过该方法的应用使油藏中的微生物菌群简单化、主流化、营养物利用最大化,达到少注入营养物,最大限度提高原油采收率。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一种选择性激活油藏主要有益菌并保持高浓度的方法,该方法通过连续、交替注入不同选择性营养液段塞,在不同段塞中添加辅助乳化菌和复合营养剂,强化不同阶段的微生物激活和作用原油效果。以4个月为一个注入周期,连续交替注入完烃氧化菌、发酵菌和产甲烷菌三种菌选择性营养液段塞为一个周期,即周期段塞。
利用微生物对营养剂的需求分阶段选择性激活烃氧化菌、发酵菌和产甲烷菌,抑制不利的硫酸盐还原菌,压制或降低对微生物采油无益的菌,减少其对营养物的消耗,达到提高有益菌群数量、比例和代谢产物浓度,提高原油采收率的目的;同时,在选择性烃氧化菌营养液段塞前注入辅助菌种,使微生物乳化原油的现象提前发生,进一步提高驱油效率。
本发明一种选择性激活油藏主要有益菌并保持高浓度的方法采取的具体步骤是:
第1步、选择性激活烃氧化菌,方法是向油藏中注入选择性激活烃氧化菌营养体系,营养体系配方为空气+营养液。所述的营养液以营养液段塞形式提供,空气的用量为营养液段塞体积的10-30倍(空气体积为地面大气压条件下的体积)。营养液配方为:水溶液中含有NaNO3 0.4%-0.7%,NH4Cl 0.1%-0.3%,多聚磷酸钠0.12%-0.2%。该段塞的用量为周期段塞体积的50%(±3%)。在注入选择性激活烃氧化菌营养液段塞前或开始阶段注入辅助菌种发酵液,所述辅助菌的注入量为烃氧化菌段塞体积的3%-5%。
本发明所指的辅助菌为一种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X3;菌种保藏编号:NKCCMR NK 2.X3,机构名称:南开大学微生物资源保藏中心,地址:中国天津市卫津路94号,记录地址:http://www.cctcc.org/sci/microbe_common/search1_result.php?ptzyh=1512C0002020000422主要作用是辅助烃氧化菌提早乳化原油,为进一步提高激活效率奠定基础。本领域技术人员若需要该菌种,随时可以获得。
室内实验中选择性激活烃氧化菌的数量为107-109个/mL,现场应用过程中,油井产出液中的烃氧化菌数量达到104-106个/mL,并伴有原油乳化现象发生。
第2步、选择性激活发酵菌,方法是在注入选择性激活烃氧化菌营养液段塞后,继续向油藏中注入选择性激活发酵菌营养体系,激活营养体系组成为:水溶液中含有NaNO3 0.7%-1.1%,,NH4Cl 0.3%-0.5%,多聚磷酸钠0.08%-0.12%,糖粉0.5%-0.8%,复合营养剂0.1%-0.5%。该段塞的用量为周期段塞体积的25%(±3%)。
复合营养剂包括:玉米浆干粉0.1%-0.3%,酵母提取物0.001%-0.01%,其余为水。
室内实验中选择性激活发酵菌的数量为109-1011个/mL。现场应用过程中,油井产出液中的发酵菌数量达到106-108个/mL,并伴有原油乳化现象。
第3步、选择性激活产甲烷菌,方法是在注入酵菌营养液段塞后,继续向油藏中注入选择性激活产甲烷菌营养体系,其激活营养体系组成为:水溶液中含有糖粉0.2%-0.5%,复合营养剂0.1%-0.5%(复合营养剂同上)。该段塞的用量为周期段塞体积的25%(±3%)。
室内实验中选择性激活产甲烷菌的数量达到107-109个/mL。现场应用过程中,油井产出液中的产甲烷菌数量达到104-106个/mL。
本发明抑制硫酸盐还原菌的数量小于103个/mL,或保持原有硫酸盐还原菌数量基本不变;原理是在注入选择性激活烃氧化菌和发酵菌的营养液中有NaNO3,通过激活油藏中的硝酸盐还原菌,抑制硫酸盐还原菌的生长,研究表明,在营养剂中不添加硫酸盐类成份,不会激活硫酸盐还原菌产生硫化物的途径,确保原油不会变酸和对设备造成腐蚀。
本发明对油藏的选择要求是:油藏温度20-60℃,油藏岩石的空气渗透率大于0.02μm2,油井含水率大于50%,油井和注水井对应率大于70%,采油井和注水井均能够正常生产,油井产出液中的烃氧化菌数量大于101个/mL,发酵菌数量大于103个/mL,对产甲烷菌没有要求,油藏规模至少1口注水井和1口采油井。
有研究报告显示,油藏岩石带负电,微生物菌体带正电,在油层中,岩石表面对菌体有吸附性,随注入流体在油井产出来的液体中微生物的数量较实际油藏中微生物数量降低2-3个数量级。比如说,油井产出液中微生物数量为103个/mL,实际油藏中微生物数量约为105-106个/mL。
现场施工工艺。首先注入选择性激活烃氧化菌营养液段塞,在注入这个段塞时,先注入占烃氧化菌段塞体积3%-5%的辅助菌发酵液,菌液浓度要求大于或等于108个/mL,然后注入烃氧化菌激活营养体系,其用量为周期段塞体积的50%(±3%),使其持续发酵保持菌浓度在峰值;之后连续注入选择性发酵菌营养体系,其用量为周期段塞体积的25%(±3%);然后连续注入选择性产甲烷菌营养体系,其用量为总段塞体积的25%(±3%),使其保持较高的代谢水平,发挥增加油藏压力和改善油水界面性质作用,提高驱油效率。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辅助菌的加入使烃氧化菌乳化时间提前。选择性激活油藏主要有益菌使油藏中的内源微生物菌群类型相对单一,提高了营养物的利用率。该方法在注入选择性烃氧化菌激活体系时由于辅助菌的加入,乳化现象的发生较所见单独使用烃氧化菌营养体系的提前26小时。
2、高菌浓度和高的代谢速率,提高了代谢产物浓度,降低了驱油剂和原油间的界面张力,提高了驱油效率。
3、原油乳化效果明显,产气量高。有利于原油的流动,有利于提高油藏压力,保持能量,提高储层动用程度。
4、所选营养剂来源广、价格相对低廉,适宜规模应用。
5、经过对激活的微生物分析,均没有毒性,与环境无害。
附图说明
图1是烃氧化菌在不同时期的菌浓变化。
图2是激活油水样pH值随时间的变化。
图3是发酵菌在不同时期的菌浓变化。
图4是产甲烷菌在不同时期的菌浓变化。
图5是不同的选择性激活体系中硫酸盐还原菌的数量变化。
图6是东61井产出液中不同菌的数量变化。
图7是现场油井的日产液量、日产油量和含水率的变化。
具体实施方式
室内实验方法概述:选择性激活烃氧化菌营养体系、选择性激活发酵菌营养体系和选择性激活产甲烷菌营养体系,每组选择性激活体系配制3个平行,其中一个为对照(激活剂+地层水灭菌),另外两个摇瓶中加入2%的原油,每个培养瓶(250ml)中培养液为100mL,用橡胶塞将摇瓶密封后,通过管线与气体收集袋相连接,于实验温度下恒温往复式摇床中振荡培养,摇瓶在摇床上转速为50转/分钟。定期取样检测油水样激活过程中生化指标、pH值、乳化分散效果、原油的族组成和气体成份变化。由于烃氧化菌、发酵菌和产甲烷菌功能和代谢不同,分析项目的侧重点有所差异。选择性烃氧化菌激活营养体系培养液主要是分析项目是分散乳化效果、原油族组成、pH值;选择性发酵菌激活营养体系和选择性产甲烷菌激活营养体系培养液主要分析项目是气体。实验温度为40℃。
根据最大自然数法原理对培养过程中的好氧阶段烃氧化菌(HOB)及厌氧阶段的厌氧发酵菌(FMB)和产甲烷菌(MPB)的数量变化进行检测。
实施例1
选择性激活烃氧化菌营养体系的培养效果。该体系的营养液配方为:水溶液中含有NaNO3 0.4%,NH4Cl 0.1%,多聚磷酸钠0.12%,辅助菌液3%。配制方法为:在洁净工作台上,启动风机半小时后,取产出液除油,然后将100mL产出液倒入250mL锥形瓶中,直接加入NaNO3 0.4g,NH4Cl 0.1g,多聚磷酸钠0.12g,辅助菌液3,配制成培养菌液,加原油2g。其余选择性激活营养液的配制方法一样。
培养结果显示(图1):培养初期由于摇瓶中有部分氧气,所以好氧烃氧化菌数量呈上升趋势,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直至消失,说明在没有空气的供给条件下烃氧化菌难以继续生长。这一过程持续时间长达两个月左右,表明某些烃氧化菌在无氧环境下可能会以芽孢方式或者休眠等方式存活很长一段时间,而发酵菌和产甲烷菌的数量虽有所增加,但均不是选择性激活目标菌,因而菌数量较少。室内实验中选择性激活烃氧化菌的数量达到109个/mL,较初始菌浓度高3个数量级。
激活油水样pH值变化(图2):培养液pH值变化不明显,所有样品的pH值一直维持在6.7-7.7之间,表明微生物在这一过程产酸现象并不显著。
激活油水样原油乳化分散效果:根据指示剂颜色的变化观察,摇瓶从有氧状态过渡到无氧状态需要2-3天。实验结果表明在这个时间段里,添加不同激活剂的样品中原油发生部分乳化,主要集中在油水界面处,水相颜色变深。
激活油水样原油族组分变化:培养液中原油经过收集脱水,进行族组成分析。结果显示(表1),经过从有氧到无氧阶段的培养,原油各组分组成比例也发生了变化。饱和烃含量整体上升,由起始的62.97%上升至70%-80%之间,而芳香烃组分和胶质组分都有所下降,沥青质组分未发生明显变化(表1)。
表1 不同样品中原油中各组分的含量
实施例2
选择性激活烃氧化菌营养体系的培养效果。该体系的营养液配方为:水溶液中含有NaNO3 0.7%,,NH4Cl 0.3%,多聚磷酸钠0.2%,辅助菌液5%。
按照室内实验方法概述进行选择性烃氧化菌营养体系培养实验,结果显示与实施例1中结果相近。这是因为在最佳的微生物营养浓度范围内,微生物对同一产出液的培养结果相近。这和王大威在《生物技术通报》“外源和内源微生物在营养剂激活过程中丰度变化及对原油作用研究”一文中只给出一种最佳的营养剂配方浓度一致。
实施例3
选择性激活发酵菌营养体系的培养效果。基于实施例1和实施例2的实验结果,该体系的营养液培养液体只给出一个配方的培养结果。选择性激活发酵菌营养体系组成为:水溶液中含有NaNO3 0.7%%,NH4Cl-0.5%,多聚磷酸钠0.08%,糖粉0.8%,复合营养剂0.3%。
培养结果(图3)显示,在连续培养过程中,从有氧到无氧的消耗转变中,厌氧发酵细菌在初始7天内菌浓缓慢增加,随着氧被消耗完,菌浓度在12天快速增加并在20天达到峰值并保持,而烃氧化菌和产甲烷菌的数量虽有所增加,但均不是选择性激活目标菌,因而菌数量较少。室内实验中选择性激活烃氧化菌的数量达到1011fu/mL,较初始菌浓度高5个数量级。处于明显优势状态。
油水样激活过程中产气及气体组成变化:培养的过程中收集产生的气体,从结果可以看出,对于内源微生物发酵产气,无机盐和碳水化合物的添加是必需的。产气主要发生在厌氧发酵阶段(表2)。营养越丰富,越有利于短期内产气,乳化作用更使这一过程提早或加剧。
表2 添加激活剂后激活的内源微生物产生的气体
利用气相色谱对产生的气体组分进行分析,以CO2为主,随着培养时间的增长,处于代谢链末端的产甲烷菌被激活,开始代谢产生甲烷,检测到的气体主要是CO2和CH4,其中CO2比例始终维持在8-10%左右。
实施例4
选择性激活产甲烷菌营养体系的培养效果。基于实施例1和实施例2的实验结果,该体系的营养液培养液体只给出一个配方的培养结果。选择性激活产甲烷菌营养体系组成为:水溶液中含有糖粉0.2%,复合营养剂0.5%。
培养结果(图4)显示,在连续培养中,产甲烷菌在培养初期数量变化不大,但随着好氧菌对氧气的消耗,作为严格厌氧的产甲烷菌数量开始增加。培养第12天后期产甲烷菌数量增加至109 cells/ml,但是由于营养条件的限制,培养末期又开始下降;而烃氧化菌和发酵菌的数量虽有所增加,但均不是选择性激活目标菌,因而菌数量较少。峰值菌浓度较初始菌浓度增加3个数量级,生长优势明显。
实施例5
辅助菌作为促进烃氧化菌乳化原油的菌加入到选择性烃氧化激活营养液中,强化乳化作用发生,经过乳化的原油,有利于微生物的利用。辅助菌的加入使微生物乳化原油的时间由原来的36小时,提前到10个小时(表3),提前了26小时,而此时的烃氧化菌的菌浓度并没有到达峰值。因而起到了强化原油乳化的效果。
辅助菌的功能是促使原油乳化早于烃氧化菌,在室内实验条件下培养的结果如下:
表3 辅助菌与烃氧化菌乳化时间与乳化指数
实施例6
油水样激活过程中硫酸盐还原菌的抑制:硝酸盐是常见的硫酸盐还原菌抑制剂。在三种激活剂配方中菌添加了一定量的硝酸钠,通过对硫酸盐还原菌的数量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图5)未添加硝酸盐的样品中,硫酸盐还原菌始终维持高浓度,最高达108 cells/ml,培养中后期浓度一直持续在106 cells/ml左右,而添加了硝酸盐的其余三个样品在开始培养后,硫酸盐还原菌被抑制,菌浓降低了5个数量级。
实施例7
不同段塞体积对微生物驱油效果的影响:以油井产出液中的微生物为菌种液,菌液浓度为10%,本源菌数量为107个/mL,填砂管岩心直径为25mm,长度为300mm,空气渗透率1.69-1.81μm2,实验温度为40℃。经过岩心称重、抽空饱和水、饱和油和岩心老化7天,录取岩心孔隙体积、含油饱和度等参数。实验时,首先进行岩心水驱油实验,水驱油至岩心出口端含水率98%时,注入营养液段塞0.5PV(倍孔隙体积),实验温度下放置5天后恢复水驱至含水98%结束实验。结果表明(表4),微生物驱油效率比同等条件下水驱平均提高9.9%-11.3%。该提高采收率幅度高于平均微生物驱油提高采收率值。在该营养段塞中,以选择性烃氧化菌营养液段塞(含辅助菌段塞体积3%)占50%、选择性发酵菌营养液段塞占25%、选择性产甲烷营养液段塞占25%的段塞组合提高采收率幅度最大,为11.3%,是最佳的组合段塞模式。
表4 不同主要菌选择性营养液段塞体积对驱油效果的影响实验数据表
A-2岩心的烃氧化菌、发酵菌和产甲烷菌选择性营养液段塞体积分别为47%、27.5%和27.5%。
A-4岩心的烃氧化菌、发酵菌和产甲烷菌选择性营养液段塞体积分别为48%、26%和26%。
A-5岩心的烃氧化菌、发酵菌和产甲烷菌选择性营养液段塞体积分别为50%、25%和25%。
实施例8
现场油藏内源微生物选择性定向激活
东辛油藏为三角形断块,砂岩油藏,埋深1104-1342m,含油面积2.08km2,有效厚度22.92m,地质储量605×104t。平均孔隙度21.5%,平均有效渗透率0.76μm2。油藏无边底水,原始地层压力7.2MPa,油藏温度42.6℃。原始地层油粘度80mPa.s,原始油气比34.4m3/t,地层水水型为NaHCO3,矿化度4512mg/L。油藏于1969年发现,1973年投入全面开发,至今已注水开发30年,主要经历了试采试注、高产稳产、递减三个阶段。微生物激活试验区的注采连通率在69.3%~89.0%之间,平均78.2%。试验区平均日产油3.8 t,平均综合含水率62.6%。
根据油藏地质、开发状况和微生物采油潜力,选择试验区北部2口井(根据注水井和油井井距计算试验区域控制孔隙体积为25×104 m3)。制定微生物驱方案:连续注入三种选择性营养体系0.1PV,即2.5×104 m3;空气(地面标准条件下)25×104 m3,空气量为选择性营养液体积的10倍。设计注入时间为3年,每4个月为一个注入周期。其中选择性烃氧化菌营养液用量为1.25×104 m3(含辅助菌液375 m3),连续注入2个月;选择性发酵菌营养液用量为6250 m3,连续注入1个月;选择性产甲烷菌营养液用量为6250m3,连续注入1个月。
现场于2012年1月开始现场注入,截止2013年6月底,现场注入仅完成方案设计注入量的50%。2个井组已注剂12234方,注气10.14×104 m3。其中,首先注入选择性烃氧化菌激活体系,时间为60天,然后注入选择性发酵菌激活体系,时间为30天,最后注入选择性产甲烷菌激活体系,时间为30天。
现场检测结果表明,矿场激活剂注入一周后,以东61井为例,内源微生物总菌浓有近2个数量级增长,被激活到108cells/ml以上(图6),其中,烃氧化菌数量由103个/mL增加到107个/mL增加了4个数量级,发酵菌数量由103个/mL,增加到108个/mL,增加了5个数量级,SRB数量维持在较低水平,即103个/mL。
现场内源微生物现场驱油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规律:生产见效的油井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均发生显著重组,采油功能微生物均成为优势菌群,并逐渐形成稳定的猪油有益菌的群落结构。矿场试验过程中,主要见效井的内源细菌表现为烃氧化菌、发酵菌和产甲烷菌。烃氧化菌类代表的菌主要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sp.),发酵菌类代表菌主要有红杆菌(Rhodobacter sp.)、梭状芽胞杆菌(Clostridium sp.),产甲烷菌类代表菌主要有甲烷杆菌(Methanobacter sp.)、甲烷球菌(Methanococcus sp.)等,这三类主要有益菌所占比例为91.6%,达到了优化主要菌群,提高营养物利用率和采油效果的目的。
截止到2013年6月,该区块应用选择性烃氧化菌激活营养体系、选择性发酵菌激活营养体系和选择性产甲烷菌激活营养体系,适当的施工工艺和辅助菌,微生物驱油效果较为明显(图7),本阶段增油5946吨,油井含水率平均下降3.9%。此外,试验区之外的部分油井也见到了较好的显示,这可能是油藏连通性好,扩大了效果的范围。

Claims (4)

1.一种选择性激活油藏主要有益菌并保持高浓度的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方法的使用条件,亦即对油藏的选择要求是:油藏温度20-60℃,油藏岩石的空气渗透率大于0.02μm2,油井含水率大于50%,油井和注水井对应率大于70%,采油井和注水井均能够正常生产,油井产出液中的烃氧化菌数量大于101个/mL,发酵菌数量大于103个/mL,油藏规模至少1口注水井和1口采油井;该方法采取的具体步骤是:
第1步、选择性激活烃氧化菌,方法是向油藏中注入选择性激活烃氧化菌营养体系,营养体系配方为空气+营养液;所述的营养液以营养液段塞形式提供,空气的用量为营养液段塞体积的10-30倍;在注入选择性激活烃氧化菌营养体系之前或开始阶段添加辅助菌种,所述的辅助菌为枯草芽孢杆菌,注入量为烃氧化菌段塞体积的3%-5%;
第2步、选择性激活发酵菌,方法是在注入选择性激活烃氧化菌营养液段塞后,继续向油藏中注入选择性激活发酵菌营养体系;
第3步、选择性激活产甲烷菌,方法是在注入选择性激活发酵菌营养体系后,继续向油藏中注入选择性激活产甲烷菌营养体系;注入方式为周期性或连续性注入不同营养体系段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选择性激活烃氧化菌营养体系中的营养液配方为:水溶液中含有NaNO30.4%-0.7%,NH4Cl 0.1%-0.3%,多聚磷酸钠0.12%-0.2%;选择性激活烃氧化菌营养液段塞的用量为周期段塞体积的50%±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选择性激活发酵菌营养体系组成为:水溶液中含有NaNO30.7%-1.1%,NH4Cl 0.3%-0.5%,多聚磷酸钠0.08%-0.12%,糖粉0.5%-0.8%,复合营养剂0.1%-0.5%;选择性激活发酵菌营养液段塞的用量为周期段塞体积的25%±3%;所述的复合营养剂组成包括:玉米浆干粉0.1%-0.3%,酵母提取物0.001%-0.01%,其余为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选择性激活产甲烷菌营养体系组成为:水溶液中含有糖粉0.2%-0.5%,复合营养剂0.1%-0.5%;该段塞的用量为周期段塞体积的25%±3%;所述的复合营养剂组成包括:玉米浆干粉0.1%-0.3%,酵母提取物0.001%-0.01%,其余为水。
CN201510079428.4A 2015-02-15 2015-02-15 一种选择性激活油藏主要有益菌并保持高浓度的方法 Active CN10469591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079428.4A CN104695919B (zh) 2015-02-15 2015-02-15 一种选择性激活油藏主要有益菌并保持高浓度的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079428.4A CN104695919B (zh) 2015-02-15 2015-02-15 一种选择性激活油藏主要有益菌并保持高浓度的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695919A CN104695919A (zh) 2015-06-10
CN104695919B true CN104695919B (zh) 2018-02-16

Family

ID=533434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079428.4A Active CN104695919B (zh) 2015-02-15 2015-02-15 一种选择性激活油藏主要有益菌并保持高浓度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69591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A201890544A1 (ru) 2015-09-22 2018-08-31 9668241 Канада Инк. Гравитационный дренаж с применением пара под микробиологическим воздействием
CN108412474B (zh) * 2018-04-13 2019-06-21 南开大学 一种持续激活油藏烃氧化菌并维持高比例和活跃状态的物理模型及方法
CN111364958B (zh) * 2018-12-26 2022-07-05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注空气微生物驱油的方法
CN110513073B (zh) * 2019-08-23 2020-07-28 北京润世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激活油藏内部微生物产生封堵作用的分段式激活剂注入方式
CN113671596B (zh) * 2020-08-26 2022-05-17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细菌损害油气层建模方法、损害程度时空演化4d定量与智能诊断方法及其系统
CN113685157A (zh) * 2021-09-24 2021-11-23 浙江工业大学 一种通过生纳段塞驱替提高原油产量的工艺
CN116950625B (zh) * 2023-09-19 2023-12-26 克拉玛依市新易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微生物冷位开采方法和微生物循环注采系统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905761A (en) * 1988-07-29 1990-03-06 Iit Research Institute Microbial enhanced oil recovery and compositions therefor
WO1992013172A1 (en) * 1991-01-29 1992-08-06 Den Norske Stats Oljeselskap A.S Method of microbial enhanced oil recovery
CN101240703A (zh) * 2007-02-07 2008-08-13 天津市金达石油新技术公司 本源微生物驱采油方法
CN102408887A (zh) * 2011-09-09 2012-04-11 南开大学 油藏内源微生物高效激活剂及其效果评价方法
CN102852499A (zh) * 2012-09-28 2013-01-02 天津亿利科能源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定向调控油藏内源微生物驱油的方法
CN102926728A (zh) * 2012-11-23 2013-02-13 天津亿利科能源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海上油田内源微生物激活与外源微生物强化采油方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905761A (en) * 1988-07-29 1990-03-06 Iit Research Institute Microbial enhanced oil recovery and compositions therefor
WO1992013172A1 (en) * 1991-01-29 1992-08-06 Den Norske Stats Oljeselskap A.S Method of microbial enhanced oil recovery
CN101240703A (zh) * 2007-02-07 2008-08-13 天津市金达石油新技术公司 本源微生物驱采油方法
CN102408887A (zh) * 2011-09-09 2012-04-11 南开大学 油藏内源微生物高效激活剂及其效果评价方法
CN102852499A (zh) * 2012-09-28 2013-01-02 天津亿利科能源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定向调控油藏内源微生物驱油的方法
CN102926728A (zh) * 2012-11-23 2013-02-13 天津亿利科能源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海上油田内源微生物激活与外源微生物强化采油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695919A (zh) 2015-06-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695919B (zh) 一种选择性激活油藏主要有益菌并保持高浓度的方法
AU2007209959B2 (en) Biogenic fuel gas generation in geologic hydrocarbon deposits
US4905761A (en) Microbial enhanced oil recovery and compositions therefor
CN101699025B (zh) 一种调控微生物采油的方法
Belyaev et al. Use of microorganisms in the biotechnology for the enhancement of oil recovery
CN104109516B (zh) 一种强乳化性微生物清防蜡菌剂及其应用
CN102852497B (zh) 一种低渗透油田复合微生物采油方法
CN102329768B (zh) 用于油藏残余油气化开采的菌群构建方法
CN104893700B (zh) 复合微生物菌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MX2013004661A (es) Prevencion de la agregacion de biomasa en pozos de inyeccion.
CN104373094B (zh) 一种低渗透油藏微生物采油复合制剂及其使用方法
CN104087534A (zh) 一种聚合物驱后油藏激活内源微生物驱油的激活剂
CN1424484A (zh) 一种利用油藏内源微生物驱油的方法
CN102409016A (zh) 一株铜绿假单胞菌及其培养方法与应用
CN102926728A (zh) 用于海上油田内源微生物激活与外源微生物强化采油方法
CN102587875B (zh) 一种用含解磷和固氮菌的组合菌液协同作用来提高原油产量的方法
CN101880630A (zh) 利用共生繁殖与复合代谢提高石油采收率的方法及微生物制剂
CN103865820B (zh) 一种藤黄色单胞菌及其制备和应用
CN108278105A (zh) 低渗致密油藏减阻增注与微生物驱油联注采油及模拟方法
CN107488445A (zh) 驱油剂、FeS纳米颗粒及其原位生物制备方法以及一种驱油方法
CN111205842B (zh) 一种提高石油采收率的微生物采油工艺技术
CN1325599C (zh) 一种采油用本源微生物营养液
Bhupathiraju et al. Pretest studies for a microbially enhanced oil recovery field pilot in a hypersaline oil reservoir
CN102213088A (zh) 一种微生物采油方法
CN104371940A (zh) 一种铜绿假单胞菌及其应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