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689371B - 高压静电纺丝制备的含纳米孔网络纤维及其应用 - Google Patents

高压静电纺丝制备的含纳米孔网络纤维及其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689371B
CN104689371B CN201410854146.2A CN201410854146A CN104689371B CN 104689371 B CN104689371 B CN 104689371B CN 201410854146 A CN201410854146 A CN 201410854146A CN 104689371 B CN104689371 B CN 10468937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ber
electrostatic spinning
preparation
nanofiber
nanopore networ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854146.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689371A (zh
Inventor
郭刚
陈海峰
王跃龙
邓佼姣
周良学
仝爱平
魏于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chuan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Sichuan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chuan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Sichuan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410854146.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689371B/zh
Publication of CN1046893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68937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68937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68937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aterials For Medical U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的高压静电纺丝制备的含纳米孔网络纤维是由聚碳酸亚丙酯、聚己内酯与左旋聚乳酸‑磷酸四钙按质量比40~98:1~40:1~20和以前三种物料总质量计0.2~0.5%的导电金属盐共混,经高压静电纺丝方法制备而成,其电镜照片显示该纤维是由大量相互贯通的纳米孔网络构成,比表面积为115.76‑180.45m2/g。本发明还公开了该纳米孔网络纤维在软骨组织工程方面的应用。本发明提供的纤维不仅其表面及内部能够形成相互贯通的纳米孔网络,大大增加其比表面积,还因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在用于软骨组织工程中具有更好的引导软骨生长能力,且制备方法简单、可控,便于大批量工业化生产。

Description

高压静电纺丝制备的含纳米孔网络纤维及其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高压静电纺丝纤维制备及应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压静电纺丝制备的含纳米孔网络纤维及其在软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成熟的软骨是一种无血管的组织,成年人的软骨广泛存在于骨的关节面、肋软骨、气管、耳廓、椎间盘等处。关节软骨是由1%的软骨细胞和99%的软骨外基质组成,基质又由胶原、蛋白多糖和水组成。关节软骨由于无血管和淋巴管提供养分,加之软骨细胞自身增殖能力有限,因而当关节发生创伤或退变后,软骨细胞及基质的组成、代谢均会发生相应变化。其中代谢变化表现为软骨细胞合成反应减少以及软骨基质的断裂和丢失,这使得关节软骨一旦损伤,自身难以修复。关节损伤到达一定程度,患者往往不得不选择通过外科手术行关节置换术,人工关节置换不仅价格昂贵,同时外科手术也给患者造成了一定的创伤。
近年来随着组织工程支架技术的发展,为关节软骨的修复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如制备生物相容性好、可降解聚合物支架作为关节软骨修复的替代材料获得了广泛研究,而高压静电纺丝技术就是其中一种制备具有生物相容性好、可降解聚合物支架作为关节软骨修复替代材料的新型方法。同时许多研究都在致力于寻找新的人工材料来替代软骨。如纳米的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HA,Ca10(PO4)6(OH)2]、磷酸四钙[tetracalciumphosphate,TTCP,Ca4(PO4)2O]、磷酸三钙[tricalcium phosphate,β-TCP,Ca3(PO4)2]等磷酸钙类生物陶瓷由于其独特的组织应答、骨传导性及生物相容性已成为很多学者研究的热点(Atsushi Ehara,Korenori Ogata,Satoshi Imazato,Shigeyuki Ebisu,TakayoshiNakano,Yukichi Umakoshi.Effects ofα-TCP and TetCP on MC3T3-E1proliferation,differentiation and mineralization.Biomaterials,2003,24:831–836.)。但由于这些纳米无机粒子本身的脆性大,成型性及力学性能较差而限制了其在生物医学方面的应用。因此将这些纳米无机材料与高分子材料进行复合则不仅可以结合高分子材料的韧性及成型性,也使其具有良好的机械加工性能及力学性能。然而由于这些无机纳米材料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极易发生团聚,减弱了纳米无机材料与聚合物材料界面之间的结合力,这一缺陷使通过静电纺丝形成的纤维极不均匀,也无法较好的控制纤维表面形貌(如形成纳米“通孔”),同时团聚在一起的无机纳米材料也难以将钙控制的释放出来。
如2011年谢江徽等(谢江徽,贾骏,刘一涵,延卫,张少锋.不同比例PLGA/β-TCP电纺纤维支架的制备与性能研究.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11,21(11):651-653.)报道将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与β-TCP共混制备静电纺丝纤维。尽管该研究证实PLGA与β-TCP在一定范围比例内可形成形貌较好的纤维丝,但随着β-TCP含量增加因其易发生团聚,纤维的表面粗糙度程度也相应的增加,其文中也提及这一粗糙不均匀表面不利于细胞的粘附及长入。
如2010年孙复钱等(孙复钱,姚琛,李新松,范凯红,浦跃朴.电纺聚-L-乳酸/β-磷酸三钙复合物纳米纤维膜.东南大学学报,2010,40(1):213-217.)报道将聚-L-乳酸(poly-L-lactic acid,PLLA)与β-TCP共混制备静电纺丝纤维。由于β-TCP在纤维中分散不均匀,因此随着β-TCP含量的增加纳米纤维的力学性能反而降低,同时所得到的纤维表面也因大量的β-TCP簇集形成较多疙瘩。力学性能的降低以及较差的表面形貌都影响了该纤维的应用。
以上所提及的静电纺丝纤维以及其它大多数静电纺丝纤维表面光滑并不存在纳米孔,这不仅限制了纤维支架的比表面积的进一步增加,同时在作为关节软骨修复支架时也不利于钙盐的沉积。
对于目前公开的通过控制一些静电纺丝的工艺条件可在纳米纤维表面形成所谓纳米“孔”方法(Silke Megelski,Jean S.Stephens,D.Bruce Chase,and JohnF.Rabolt.Micro-and Nanostructured Surface Morphology on Electrospun PolymerFibers.Macromolecules,2002,35,8456-8466.),一方面只是在纳米纤维表面形成的一些一端封闭的纳米尺寸级别“盲孔”,另一方面其技术往往也过于繁琐、不易控制、重复性较差,不利于大批量工业化生产。
如2007年CN2921043Y中介绍了“一种静电纺丝法制备的带有纳米孔的纤维”,尽管该专利也提及了所得纤维表面带有纳米孔,但该专利既未给出具体的制备方法,也未给出纤维丝表面纳米孔的形态检测等信息,因此该技术没有可行性及实用价值。
又如2013年Schaub等(Schaub,N.J.,Britton T.,Rajachar R.and GilbertR.J.,Engineered Nanotopography on Electrospun PLLA Microfibers Modifies RAW264.7Cell Response.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2013.5(20):10173-10184.)报道了当PLLA/三氯甲烷中加入少量(<2%总溶液)非溶剂物质(如:水、乙醇、二甲基亚砜(DMSO))后会在PLLA纤维丝表面形成纳米孔,同时纳米孔会随着非溶剂物质加入量的变化发生形态大小和数量的改变。由于该方法在加入非溶剂类物质时,其加入量需较苛刻的控制,否则可重复性较差,同时其形成的孔仅在纳米纤维表面且另一端封闭,并未形成贯穿整个纤维的“通孔”。
如何使生物活性陶瓷材料均匀分散入纳米纤维中又能获得富含纳米孔网络的静电纺丝纤维,同时又不损害纳米纤维的力学机械性能是静电纺丝纤维结合生物活性陶瓷材料制备中的一个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首先提供一种用高压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的含纳米孔网络纤维。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上述含纳米孔网络纤维的应用。
本发明提供的高压静电纺丝制备的含纳米孔网络纤维,其特征在于该纤维是由聚碳酸亚丙酯、聚己内酯粒料与左旋聚乳酸-磷酸四钙(PLLA-g-TTCP)按质量比40~98:1~40:1~20和以前三种物料总质量计0.2~0.5%的导电金属盐共混,经高压静电纺丝方法制备而成,其电镜照片显示该纤维是由大量相互贯通的纳米孔网络构成,比表面积为115.76~180.45m2/g,电镜照片同时显示PLLA-g-TTCP均匀地分布于纤维内部,未见成团聚集。
以上含纳米孔网络纤维中聚碳酸亚丙酯、聚己内酯粒料与左旋聚乳酸-磷酸四钙的质量比优选为70~85:10~20:5~10,该纤维的比表面积为147.59~180.45m2/g。
以上所述的含纳米孔网络纤维具体是由以下方法制得的:
(1)将按质量比为40~98:1~40:1~20的真空干燥后的聚碳酸亚丙酯、聚己内酯粒料与左旋聚乳酸-磷酸四钙,以及以前三种物料的总质量计0.2~0.5%的导电金属盐混合,然后加入混合溶剂中配制成浓度为4~25%的混合溶液;
(2)将配制的混合溶液置于与内径为0.5~1.2mm针头相连的静电纺丝装置中,在温度10~25℃、湿度35~65%、电压10~30KV下,以流量1~10ml/h注射成纤,成型的纳米纤维用转速为10~500转/分的转盘收集,针尖距接收转盘距离10~25cm;
(3)将所得纳米纤维放入超纯水中超声处理10~30分钟,反复至少3次,以充分除去纳米纤维中的导电金属盐,将除盐处理后纳米纤维在常温下真空干燥即可。
以上方法中所用的左旋聚乳酸-磷酸四钙是参照范让让等发表的文章(Fan RR,Zhou LX,Song W,et al.Preparation and properties of g-TTCP/PBS nanocompositesand its in vitro biocompatibility assay.Int J Biol Macromol,2013.(59):227–234.)中所公开的方法制备的。
以上方法中所用的聚碳酸亚丙酯、聚己内酯粒料与左旋聚乳酸-磷酸四钙的质量比优选为70~85:10~20:5~10;所用的导电金属盐优选四氯化钛或/和溴化锂;所配制的混合溶液浓度优选10~18%。
以上方法中所用的PCL和PPC的粘均分子量为50000~200000,优选为60000。
以上方法中所用混合溶剂是由三种沸点不同的溶剂A、B、C按照体积比70~90:2~5:8~25组成,优选75~88:2~5:10~20。其中溶剂A优选二氯甲烷、氯仿或丙酮中的任一种;溶剂B优选乙酸乙酯;溶剂C优选二甲基亚砜或N,N-二甲基甲酰胺。
以上方法中所用针头优选内径为0.6~0.8mm;温度优选18~20℃,湿度优选45~55%,电压优选15~18KV,流量优选4~7ml/h,接收转盘转速优选200~300转/分,针尖距接收盘距离优选15~20cm。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上述含纳米孔网络纤维在软骨组织工程方面的应用。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由于本发明提供的含纳米孔网络纤维是以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的聚碳酸亚丙酯(PPC)为基体,利用溶液共混原理加入一定量的聚己内酯(PCL),并利用PPC和PCL这两种聚合物在溶液体系中的溶解度参数不同,容易在纺丝过程中发生相分离的特性,使纳米纤维表面及内部能够形成纳米级尺寸的“通孔”,并且这些“通孔”能相互之间贯通并形成网络结构(见图1),因而不仅大大增加纳米纤维的比表面积,且还因其具有的良好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使之可用于软骨组织工程。
2、由于本发明提供的含纳米孔网络纤维使用的生物陶瓷原料TTCP经过左旋聚乳酸PLLA疏水功能化改性处理得到,不仅赋予了其该相应的疏水功能,还使功能化处理后的TTCP具有了更好的分散性,因而当其在制备纳米纤维时可均匀地分散在纤维内部,更有利于细胞的粘附、生长与分化,同时经过疏水功能化处理可以有效地控制PLLA-g-TTCP降解速率。
3、由于本发明提供的含纳米孔网络纤维还在制备的纺丝溶液中加入了一定量的金属盐(四氯化钛或溴化锂),因而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溶液的导电性,使其在静电纺丝过程中更易形成较细的均匀纳米纤维。
4、由于本发明提供的含纳米孔网络纤维在制备的纺丝溶液时使用了不同沸点溶剂组成的混合溶剂,而其中低沸点溶剂会在纺丝过程中挥发,因而在静电纺丝过程中无需苛刻地控制环境温度、湿度范围也能协助使之更易形成带纳米孔的纤维丝。
5、由于本发明提供的含纳米孔网络纤维不仅利用了PPC与PCL二者在溶液体系中的溶解度参数不同,极易在纺丝过程中发生相分离,在纳米纤维表面及内部形成相互贯通的纳米孔这个特点,同时结合了生物陶瓷材料TTCP良好的促进细胞粘附及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的特性,因而既可在大大增加纤维的比表面积的同时增加其在软骨组织工程中引导软骨生长的能力,又可改良PPC的热学、力学特性,增加其强度,同时提高其分解温度。
6、由于本发明提供的含纳米孔网络纤维不仅在纤维表面及内部富含大量相互贯通的纳米级“通孔”,且功能化改性后的生物陶瓷PLLA-g-TTCP又能均匀地分散在纳米纤维中,因而使其在用于软骨组织工程中时,既可为细胞在其表面生长提供更多的立体附着结构,为软骨组织工程中钙盐的沉积提供了更多的空间,TTCP又能在降解过程中均匀稳定的释放磷酸根离子与钙离子,使其具有更好的引导软骨生长能力,如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软骨细胞诱导分化时,PPC/PCL/PLLA-g-TTCP组明显优于纯PPC纳米纤维培养组。
7、本发明制备方法简单、可控,便于大批量工业化生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制备的含纳米孔网络纤维的扫描电镜照片,该照片为除盐处理前的纳米纤维表面形貌,从照片中可见纤维丝表面及内部分布较多相互贯通的纳米孔,同时在纤维丝表面未见明显颗粒聚集,说明功能化处理后的TTCP已经均匀分散入纤维丝内部。
图2为本发明制备的含纳米孔网络纤维与纯聚碳酸亚丙酯纤维的力学性能对比曲线图,从图中可见经添加PCL和PLLA-g-TTCP后明显增加了纤维的强度和韧性。
图3为PLLA-g-TTCP热重分析曲线。
图4为本发明制备的PPC/PCL/PLLA-g-TTCP含纳米孔网络纤维用于软骨诱导后经甲苯胺蓝染色图片,从图中可以看出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纤维丝支架表面可成功地诱导成软骨细胞,说明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同时可较好的促进软骨细胞再生。
图5为本发明制备的PPC/PCL/PLLA-g-TTCP含纳米孔网络纤维用于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纤维丝支架表面成软骨诱导后的扫描电镜图片,可见大量的细胞紧密附着于纤维丝支架表面。
图6为本发明制备的PPC/PCL/PLLA-g-TTCP含纳米孔网络纤维丝支架用于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其表面成软骨诱导,然后植入裸鼠皮下生长21天后行组织切片HE染色观察的照片,从照片中可见大量软骨在本发明纤维丝中形成,软骨细胞生长于软骨特征性结构软骨陷窝中。
图7为本发明制备的PPC/PCL/PLLA-g-TTCP含纳米孔网络纤维丝支架用于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其表面成软骨诱导,然后植入裸鼠皮下生长21天后行组织切片II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的照片,从照片中可见在软骨细胞周围基质中有大量的II型胶原形成。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给出实施例以对本发明的上述内容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不应将此理解为本发明上述主题的范围仅限于以下的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上述技术思想情况下,根据本领域普通技术知识和惯用手段做出的各种替换或变更,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实施例1
先将TTCP加入40ml甲苯中超声处理至其充分分散,然后将左旋丙交酯(L-丙交酯)加入,并同时加入以L-丙交酯与TTCP总质量计0.2%的Sn(Oct)2,升温至110℃反应2h,L-丙交酯与TTCP质量比为97.5:2.5,将所得产物于-20℃的石油醚中沉淀,抽滤,真空干燥;将干燥后的产物置放于索氏抽提器中用二氯甲烷抽提,至抽提液通过核磁共振谱分析检测不到PLLA分子基团特征峰止,将所得左旋聚乳酸-磷酸四钙于真空干燥箱中干燥后备用。
将按质量比为40:40:20真空干燥后的粘均分子量为5×104的聚碳酸亚丙酯、粘均分子量为5×104的聚己内酯粒料与左旋聚乳酸-磷酸四钙,以及以前三种物料的总质量计0.2%的四氯化钛混合,然后加入二氯甲烷:乙酸乙酯:DMSO为70:5:25的混合溶剂中配制成浓度为4%的混合溶液;将配制的混合溶液置于与内径为1.2mm针头相连的静电纺丝装置中,在温度25℃、湿度35%、电压10KV下,以流量1ml/h注射成纤,成型的纳米纤维用转速为10转/分的转盘收集,针尖距接收转盘距离25cm;将所得纳米纤维放入超纯水中超声处理10分钟,反复3次,以充分除去纳米纤维中的四氯化钛,将除盐处理后纳米纤维在常温下真空干燥即可。所得纳米纤维的直径为170±75nm,比表面积为115.76m2/g。
实施例2
先将TTCP加入40ml甲苯中超声处理至其充分分散,然后将L-丙交酯加入,并同时加入以L-丙交酯与TTCP总质量计0.3%的Sn(Oct)2,升温至135℃反应9h,L-丙交酯与TTCP质量比为92.5:7.5,所得产物的后处理因与实施例1相同,略。
将按质量比为77:15:8真空干燥后的粘均分子量为6×104的聚碳酸亚丙酯、粘均分子量为6×104的聚己内酯粒料与左旋聚乳酸-磷酸四钙,以及以前三种物料的总质量计0.15%的四氯化钛和0.15%溴化锂混合,然后加入氯仿:乙酸乙酯:DMSO为80:3:17的混合溶剂中配制成浓度为14%的混合溶液;将配制的混合溶液置于与内径为0.7mm针头相连的静电纺丝装置中,在温度19℃、湿度50%、电压17KV下,以流量5ml/h注射成纤,成型的纳米纤维用转速为250转/分的转盘收集,针尖距接收转盘距离18cm;将所得纳米纤维放入超纯水中超声处理30分钟,反复3次,以充分除去纳米纤维中的四氯化钛和溴化锂,将除盐处理后纳米纤维在常温下真空干燥即可。所得纳米纤维的直径为610±140nm,比表面积为180.45m2/g。
实施例3
先将TTCP加入50ml甲苯中超声处理至其充分分散,然后将L-丙交酯加入,并同时加入以L-丙交酯与TTCP总质量计0.3%的Sn(Oct)2,升温至120℃反应7h,L-丙交酯与TTCP质量比为95:5,所得产物的后处理因与实施例1相同,略。
将按质量比为70:20:10真空干燥后的粘均分子量为6×104的聚碳酸亚丙酯、粘均分子量为1×105的聚己内酯粒料与左旋聚乳酸-磷酸四钙,以及以前三种物料的总质量计0.5%的四氯化钛混合,然后加入氯仿:乙酸乙酯:DMF为88:2:10的混合溶剂中配制成浓度为10%的混合溶液;将配制的混合溶液置于与内径为0.6mm针头相连的静电纺丝装置中,在温度18℃、湿度45%、电压15KV下,以流量4ml/h注射成纤,成型的纳米纤维用转速为200转/分的转盘收集,针尖距接收转盘距离15cm;将所得纳米纤维放入超纯水中超声处理20分钟,反复4次,以充分除去纳米纤维中的四氯化钛,将除盐处理后纳米纤维在常温下真空干燥即可。所得纳米纤维的直径为890±250nm,比表面积为147.59m2/g。
实施例4
先将TTCP加入70ml二甲苯中超声处理至其充分分散,然后将L-丙交酯加入,并同时加入以L-丙交酯与TTCP总质量计0.4%的Sn(Oct)2,升温至140℃反应4h,L-丙交酯与TTCP质量比为90:10,所得产物的后处理因与实施例1相同,略。
将按质量比为85:10:5真空干燥后的粘均分子量为8×104的聚碳酸亚丙酯、粘均分子量为1×105的聚己内酯粒料与左旋聚乳酸-磷酸四钙,以及以前三种物料的总质量计0.2%的溴化锂混合,然后加入丙酮:乙酸乙酯:DMF为75:5:20的混合溶剂中配制成浓度为18%的混合溶液;将配制的混合溶液置于与内径为0.8mm针头相连的静电纺丝装置中,在温度20℃、湿度55%、电压18KV下,以流量7ml/h注射成纤,成型的纳米纤维用转速为300转/分的转盘收集,针尖距接收转盘距离20cm;将所得纳米纤维放入超纯水中超声处理10分钟,反复6次,以充分除去纳米纤维中的四氯化钛,将除盐处理后纳米纤维在常温下真空干燥即可。所得纳米纤维的直径为1740±215nm,比表面积为165.34m2/g。
实施例5
先将TTCP加入60ml二甲苯中超声处理至其充分分散,然后将L-丙交酯加入,并同时加入以L-丙交酯与TTCP总质量计0.5%的Sn(Oct)2,升温至160℃反应12h,L-丙交酯与TTCP质量比为80:20,所得产物的后处理因与实施例1相同,略。
将按质量比为98:1:1真空干燥后的粘均分子量为8×104的聚碳酸亚丙酯、粘均分子量为2×105的聚己内酯粒料与左旋聚乳酸-磷酸四钙,以及以前三种物料的总质量计0.5%的溴化锂混合,然后加入二氯甲烷:乙酸乙酯:N,N-二甲基甲酰胺(DMF)为90:2:8的混合溶剂中配制成浓度为25%的混合溶液;将配制的混合溶液置于与内径为0.5mm针头相连的静电纺丝装置中,在温度10℃、湿度65%、电压30KV下,以流量10ml/h注射成纤,成型的纳米纤维用转速为500转/分的转盘收集,针尖距接收转盘距离10cm;将所得纳米纤维放入超纯水中超声处理30分钟,反复5次,以充分除去纳米纤维中的溴化锂,将除盐处理后纳米纤维在常温下真空干燥即可。所得纳米纤维的直径为3100±150nm,比表面积为128.78m2/g。
应用例1
将实施例5所得的纳米纤维经环氧乙烷灭菌后固定于24孔板底用作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支架。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接种于上述纳米纤维中,采用低糖DMEM培养基加10%胎牛血清,同时在上述培养体系中加入TGF-β1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细胞分化,诱导培养3周以后甲苯胺蓝染色观察可见有大量着浅蓝色的细胞存在。这说明间充质干细胞在该纳米纤维上具有良好的向软骨细胞诱导分化能力(见图4)。
应用例2
将应用例1中在纳米纤维上诱导生长3周后的细胞支架复合物种植于裸鼠皮下,在裸鼠皮下生长三周后取出固定、石蜡包埋、切片,行HE染色、及II型胶原蛋白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其结果显示,大量软骨细胞生长于该纳米纤维中,同时已经开始形成软骨特有的结构软骨陷窝,即软骨细胞生长于软骨陷窝中(见图6)。II型胶原蛋白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在特征性软骨陷窝周围有有大量的II型胶原表达(见图7)。

Claims (5)

1.一种高压静电纺丝制备的含纳米孔网络纤维,其特征在于该纤维是由以下方法制备而成:
(1)将按质量比为40~98:1~40:1~20的真空干燥后的聚碳酸亚丙酯、聚己内酯粒料与左旋聚乳酸-磷酸四钙,以及以前三种物料的总质量计0.2~0.5%的导电金属盐混合,然后加入混合溶剂中配制成浓度为4~25%的混合溶液;
(2)将配制的混合溶液置于与内径为0.5~1.2mm针头相连的静电纺丝装置中,在温度10~25℃、湿度35~65%、电压10~30kV下,以流量1~10mL/h注射成纤,成型的纳米纤维用转速为10~500转/分的转盘收集,针尖距接收转盘距离10~25cm;
(3)将所得纳米纤维放入超纯水中超声处理10~30分钟,反复至少3次,以充分除去纳米纤维中的导电金属盐,将除盐处理后纳米纤维在常温下真空干燥即可,该纤维的电镜照片显示其是由大量相互贯通的纳米孔网络构成,比表面积为115.76-180.45m2/g,电镜照片同时显示PLLA-g-TTCP均匀地分布于纤维表面及内部,未见成团聚集,所用的混合溶剂是由三种沸点不同的溶剂A、B、C按照体积比70~90:2~5:8~25组成,其中溶剂A为二氯甲烷、氯仿或丙酮中的任一种;溶剂B为乙酸乙酯;溶剂C为二甲基亚砜或N,N-二甲基甲酰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压静电纺丝制备的含纳米孔网络纤维,其特征在于该纤维中聚碳酸亚丙酯、聚己内酯粒料与左旋聚乳酸-磷酸四钙的质量比为70~85:10~20:5~10,该纤维的比表面积为147.59-180.45m2/g。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高压静电纺丝制备的含纳米孔网络纤维,其特征在于该方法中所用的导电金属盐为四氯化钛或/和溴化锂;所配制的混合溶液浓度为10~18%。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高压静电纺丝制备的含纳米孔网络纤维,其特征在于该方法中所用针头内径为0.6~0.8mm;温度为18~20℃,湿度为45~55%,电压为15~18kV,流量为4~7mL/h,接收转盘转速为200~300转/分,针尖距接收盘距离为15~20cm。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压静电纺丝制备的含纳米孔网络纤维,其特征在于制备方法中所用针头内径为0.6~0.8mm;温度为18~20℃,湿度为45~55%,电压为15~18kV,流量为4~7mL/h,接收转盘转速为200~300转/分,针尖距接收盘距离为15~20cm。
CN201410854146.2A 2014-12-31 2014-12-31 高压静电纺丝制备的含纳米孔网络纤维及其应用 Active CN10468937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854146.2A CN104689371B (zh) 2014-12-31 2014-12-31 高压静电纺丝制备的含纳米孔网络纤维及其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854146.2A CN104689371B (zh) 2014-12-31 2014-12-31 高压静电纺丝制备的含纳米孔网络纤维及其应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689371A CN104689371A (zh) 2015-06-10
CN104689371B true CN104689371B (zh) 2017-02-01

Family

ID=533371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854146.2A Active CN104689371B (zh) 2014-12-31 2014-12-31 高压静电纺丝制备的含纳米孔网络纤维及其应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68937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475895A (zh) * 2017-09-05 2017-12-15 嘉兴学院 聚丙撑碳酸酯/聚乳酸复合纤维膜制备方法及其所制备的聚丙撑碳酸酯/聚乳酸复合纤维膜
CN108385197B (zh) * 2017-10-23 2020-06-26 同济大学 一种增韧聚乳酸多孔纳米纤维及其制备方法
CN113882036A (zh) * 2021-11-15 2022-01-04 罗莱生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聚酯复合弹性纤维及其生产方法
CN114831966B (zh) * 2022-04-08 2024-04-19 吉林医药学院 一种无毒副作用的光热转换纳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8030457A2 (en) * 2006-09-06 2008-03-13 Corning Incorporated Nanofibers, nanofilms and methods of making/using thereof
CN101525789B (zh) * 2009-03-10 2011-04-27 东华大学 聚ε-己内酯和聚三亚甲基碳酸酯复合纳米纤维及其制备和应用
CN102505185B (zh) * 2011-09-29 2013-08-07 东北师范大学 静电纺丝制备多金属氧酸盐复合介孔材料的方法
CN103590133B (zh) * 2013-10-11 2015-09-16 华东理工大学 一种利用静电纺丝制备聚肽共聚物多孔纳米纤维的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689371A (zh) 2015-06-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Zhou et al. Electrospun poly (3-hydroxybutyrate-co-4-hydroxybutyrate)/graphene oxide scaffold: enhanced properties and promoted in vivo bone repair in rats
Kim et al. Mechanically-reinforced electrospun composite silk fibroin nanofibers containing hydroxyapatite nanoparticles
Xiao et al. A radial 3D polycaprolactone nanofiber scaffold modified by biomineralization and silk fibroin coating promote bone regeneration in vivo
He et al. Fabr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poly (l-lactic acid) 3D nanofibrous scaffolds with controlled architecture by liquid–liquid phase separation from a ternary polymer–solvent system
US9410267B2 (en)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the fabrication of 3D polymeric fibers
KR100968231B1 (ko) 골조직유도 재생용 차폐막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Lee et al. Guidance of in vitro migration of human mesenchymal stem cells and in vivo guided bone regeneration using aligned electrospun fibers
EP2780150B1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fabrication of polymeric fibers
US20080292667A1 (en) Nonwoven Nanofibrous Membranes of Silk Fibroin for Guided Bone Tissue Regeneration and Their Preparation Method
US20070112115A1 (en) Inorganic-organic hybrid micro-/nanofibers
Cao et al. Cell adhesive and growth behavior on electrospun nanofibrous scaffolds by designed multifunctional composites
CN104689371B (zh) 高压静电纺丝制备的含纳米孔网络纤维及其应用
CN101352582A (zh) 透明质酸改性聚己内酯/聚乳酸三维多孔复合支架及制备
Bai et al. Electrospun composites of PHBV/pearl powder for bone repairing
Lin et al. In vitro and in vivo evaluation of the developed PLGA/HAp/Zein scaffolds for bone-cartilage interface regeneration
CN109876192A (zh) 一种骨修复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01288777A (zh) 聚己内酯/聚乙二醇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及其制备
Fu et al. P34HB electrospun fibres promote bone regeneration in vivo
KR102316879B1 (ko) 말뼈 나노세라믹 및 pcl을 포함하는 치주조직 재생용 지지체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CN103861154A (zh) 一种新型双层复合骨组织工程支架及其制备方法
Yang et al. Coaxial bioelectrospinning of P34HB/PVA microfibers biomimetic scaffolds with simultaneity cell-laden for improving bone regeneration
Bretcanu et al. Electrospun nanofibrous biodegradable polyester coatings on Bioglass®-based glass-ceramics for tissue engineering
CN104593903A (zh) 高压静电纺丝制备的含纳米孔网络纤维及其应用
Arabahmadi et al. Electrospun biocompatible Gelatin-Chitosan/Polycaprolactone/Hydroxyapatite nanocomposite scaffold for bone tissue engineering
Balusamy et al.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electrospun nanofibers in regenerative medicin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Guo Gang

Inventor after: Chen Haifeng

Inventor after: Wang Yuelong

Inventor after: Deng Jiaojiao

Inventor after: Zhou Liangxue

Inventor after: Tong Aiping

Inventor after: Wei Yuquan

Inventor before: Guo Gang

Inventor before: Chen Haifeng

Inventor before: Wang Yuelong

Inventor before: Deng Jiaojiao

Inventor before: Zhou Liangxue

Inventor before: Tong Aiping

Inventor before: Wei Yuqua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