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652992B - 门锁装置 - Google Patents

门锁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652992B
CN104652992B CN201410634800.9A CN201410634800A CN104652992B CN 104652992 B CN104652992 B CN 104652992B CN 201410634800 A CN201410634800 A CN 201410634800A CN 104652992 B CN104652992 B CN 10465299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ork
base
claw
ram
preceding ba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634800.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652992A (zh
Inventor
吉本宗宏
桑原直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U Shin Ltd
Original Assignee
U Shin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U Shin Ltd filed Critical U Shin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65299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65299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65299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65299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Lock And Its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一种能提高强度和刚度并能防止门不小心打开的门锁装置。门锁装置(1)包括:叉部(8),其能移动至与撞击器(50)卡合的闩上位置与解除该卡合的打开位置;爪部(9),其能在和叉部卡合的卡合位置与和叉部不卡合的非卡合位置之间移动;前底座(3)及后底座(2),它们将叉部和爪部支承成能转动;以及围栏块(4),其具有与撞击器(50)抵接的缓冲垫(缓冲部)(14),其中,将叉部及爪部配置于前底座(3)的下表面与后底座(2)之间,并将围栏块(4)配置固定于前底座(3)的上表面侧,利用两端被后底座(2)和前底座(3)固定支承的叉部轴(10)和爪部轴(11)将叉部(8)和爪部(9)分别轴支承成能转动。

Description

门锁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使车辆的后车箱盖、后车门等门相对于车体锁定/非锁定的门锁装置。
背景技术
车辆等的门通过例如设于车体侧的撞击器和设于门侧的门锁装置卡合/脱离而相对于车体锁定/非锁定。
例如像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那样,门锁装置构成为包括:与撞击器卡合脱离的叉部(钩);将该叉部保持于与撞击器卡合的卡合位置(闩上位置)的爪部 (棘齿);起到阻止叉部和爪部旋转并对撞击器进行引导的功能的树脂制的主体;以及对叉部、爪部及主体进行保持的后底座和前底座。此处,叉部和爪部配置于后底座与主体之间,并分别被两端铆接配置于前底座和后底座支承成能转动,其中,上述前底座配置于主体上方,上述后底座对主体进行收容。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4-092042号公报
然而,在专利文献1公开的门锁装置中,当在叉部与和该叉部卡合的撞击器之间朝门的打开方向作用有过大的负载时,通过销而分别支承着叉部和爪部的后底座会发生变形,该后底座的变形会使叉部与爪部的卡合变得不可靠,对撞击器的保持可能会被不小心解除而导致门被不小心打开。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增大后底座的板厚,当这样使后底座的板厚变厚时,会产生门锁装置重量增大这样的问题。
另外,在专利文献1公开的门锁装置中,后底座和前底座利用支承叉部和爪部的两个销相连接,因此,前底座也追随着后底座的变形而发生变形。因此,提高了前底座的抗过大拉伸负载的强度和刚度。
然而,由于在后底座与前底座之间重叠配置有叉部、爪部及主体,因此将后底座和前底座连接的各销的长度变大,无法充分利用作为加强构件的前底座的强度和刚度。因此,叉部与爪部的卡合变得不可靠,不能解决对撞击器的保持被不小心解除而导致门被不小心打开这样的问题。即,当销的长度较长时,后底座的变形因销的倾斜等而被吸收,因此,力难以传递至前底座,不能有效地利用前底座的强度和刚度,从而产生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而作,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提高强度和刚度并能防止门不小心打开的门锁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技术方案一记载的发明包括:叉部,该叉部能移动至与设于车体或门的撞击器卡合的闩上位置和解除该卡合的打开位置;爪部,该爪部能在和上述叉部卡合的卡合位置与和上述叉部不卡合的非卡合位置之间移动;前底座及后底座,该前底座及后底座具有能供上述撞击器插入或脱离的撞击器插入槽,并将上述叉部和上述爪部支承成能转动;以及围栏块,该围栏块具有缓冲部,该缓冲部与进入上述撞击器插入槽内的上述撞击器抵接,其特征是,上述叉部及上述爪部配置于上述前底座的下表面与上述后底座之间,并且上述围栏块配置固定于上述前底座的上表面侧,利用两端被上述后底座和上述前底座固定支承的叉部轴和爪部轴将上述叉部和上述爪部分别轴支承成能转动。
技术方案二记载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一记载的发明的基础上,其特征是,在上述围栏块上设置有将上述叉部朝打开位置侧施力的第一弹簧,上述第一弹簧的一端与上述围栏块卡定,上述第一弹簧的另一端贯穿形成于上述前底座的第一通孔而与上述叉部卡定。
技术方案三记载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一或技术方案二记载的发明的基础上,其特征在是,在上述围栏块上设置有将上述爪部朝卡合位置侧施力的第二弹簧,上述第二弹簧的一端与上述围栏块卡定,上述第二弹簧的另一端贯穿形成于上述前底座的第二通孔而与上述爪部卡定。
技术方案四记载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一至技术方案三中任一技术方案记载的发明的基础上,其特征在是,在上述前底座上设置有朝与上述撞击器的进入方向相反的方向突出的多个支承凸部,并且在上述围栏块上设置有供上述支承凸部嵌入的多个嵌合孔,设置有用于防止至少一组上述支承凸部和上述嵌合孔脱离的卡定结构。
技术方案五记载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一至技术方案四中任一技术方案记载的发明的基础上,其特征在是,在上述前底座上设置有朝上述叉部一侧突出而限制上述叉部的转动的第一限制部。
技术方案六记载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一至技术方案五中任一技术方案记载的发明的基础上,其特征在是,在上述前底座上设置有朝上述爪部一侧突出而限制上述爪部的转动的第二限制部。
技术方案七记载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一的发明的基础上,其特征在是,在上述前底座与上述后底座之间设置有叉部保持构件,该叉部保持构件与在闩上位置的上述叉部的上端卡合以阻止上述叉部倾斜。
根据技术方案一记载的发明,并未将围栏块配置于前底座与后底座之间,而是将围栏块配置于它们的外侧(前底座的上表面侧),利用两端被前底座和后底座固定的叉部轴和爪部轴将叉部和爪部分别轴支承成能转动,因此,与现有技术相比,能缩短叉部轴和爪部轴。因此,能提高前底座追随着后底座的变形而变形的比例,其结果是,能提高整体强度和刚度,并能将前底座和后底座的变形抑制得较小,因此,叉部和爪部能可靠地进行卡合,能防止对撞击器的保持被不小心解除而导致门被不小心打开这样的情况产生。
根据技术方案二记载的发明,将第一弹簧设于在前底座的上表面侧配置的围栏块而不是设于前底座与后底座之间,该第一弹簧将叉部朝打开位置侧施力,因此,叉部和第一弹簧并不沿上下方向重叠地配置在前底座与后底座之间,能缩短前底座与后底座之间的距离。因此,能缩短两端固定于前底座和后底座的叉部轴和爪部轴的长度,能提高该门锁装置整体的强度和刚度。
根据技术方案三记载的发明,将第二弹簧设于在前底座的上表面侧配置的围栏块而不是设于前底座与后底座之间,该第二弹簧将爪部朝卡合位置侧施力,因此,爪部和第二弹簧并不沿上下方向重叠地配置在前底座与后底座之间,能缩短前底座与后底座之间的距离。因此,能缩短两端固定于前底座和后底座的叉部轴和爪部轴的长度,能提高该门锁装置整体的强度和刚度。
根据技术方案四记载的发明,仅通过使围栏块的嵌合孔与前底座的支承凸部配合地将该围栏块插入至前底座,就能通过一次接触简单地将围栏块安装于前底座。另外,在该情况下,围栏块的安装方向与撞击器的进入方向相同,因此,即便在门关闭时撞击器与围栏块碰撞的情况下,也可使力在将围栏块压入前底座的方向上起作用,因此,围栏块不会从前底座脱落,该围栏块能可靠地固定于前底座。
根据技术方案五记载的发明,在前底座上设有朝叉部一侧突出并限制叉部转动的第一限制部,因此,无需加工后底座来设置限制部,能以不降低后底座强度的方式提高门锁装置整体的强度。
根据技术方案六记载的发明,在前底座上设有朝爪部一侧突出并限制爪部转动的第二限制部,因此,无需加工后底座来设置限制部,能以不降低后底座强度的方式提高门锁装置整体的强度。
根据技术方案七记载的发明,叉部保持构件位于叉部的上方,因此,可抑制叉部在碰撞时等情况下倾斜,并可进一步可靠地维持叉部和爪部的卡合,能防止门不小心打开。这在叉部与前底座之间的间隙较大的情况下更为有效。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门锁装置主要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的门锁装置的立体图。
图3是本发明的门锁装置的主视图。
图4是图2的A-A线剖视图。
图5是表示将本发明的门锁装置的致动器和门打开机构拆下后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6是表示将本发明的门锁装置的致动器拆下后的状态的背面侧立体图。
图7是本发明的门锁装置的致动器的立体图。
图8是图6的B-B线剖视图。
图9(a)是表示本发明的门锁装置的锁闩机构的闩上状态的俯视图,图9(b) 是表示上述锁闩机构的打开状态的俯视图。
图10(a)是表示本发明的门锁装置的门打开机构的上锁状态的主视图,图 10(b)是表示上述门打开机构的解锁状态的主视图。
(符号说明)
1 门锁装置
2 后底座
2A 后底座的支架
2B 后底座的收纳凹部
2a 后底座的螺纹孔
2b 后底座的撞击器插入槽
2c、2d 后底座的轴支承孔
2e 后底座的固定孔
3 前底座
3A 前底座的立设部
3B 前底座的锁闩固定部
3a 前底座的撞击器插入槽
3b、3c 前底座的轴支承孔
3d 前底座的第一通孔
3e 前底座的第二通孔
3f 前底座的第一限制部
3g 前底座的第二限制部
3h 前底座的支承凸部
3i 前底座的轴支孔
3j 前底座的螺纹孔
3k 前底座的弹簧卡定部
3m 前底座的电缆保持部
3n 前底座的支承凸部
3n1 支承凸部的卡合爪
4 围栏块
4A 围栏块的安装部
4a 围栏块的撞击器进入槽
4b、4c 围栏块的弹簧保持部
4d、4e 围栏块的弹簧通孔
4f 围栏块的盖安装孔
4g 围栏块的撞击器施力片
4h 围栏块的嵌合孔
4i、4j 围栏块的弹簧卡定片
4k 围栏块的弹性爪
5 致动器
6 叉部保持构件
7 缓冲垫环
8 叉部
8a 叉部的嵌合槽
8b 叉部的卡合突起
8c 叉部的卡合凹部
8d 叉部的限位部
8e 叉部的弹簧卡定孔
9 爪部
9a 爪部的卡合凸部
9b 爪部的作用部
9c 爪部的限位部
9d 爪部的弹簧卡定孔
10 叉部轴
11 爪部轴
12 第一弹簧
13 第二弹簧
14 缓冲垫(缓冲部)
14a 缓冲垫的抵接面
15 止动柄
16 第一打开柄
16A 第一打开柄的连接部
16a 第一打开柄的卡合部
16b 第一打开柄的滑动孔
16c 第一打开柄的连接孔
16d 第一打开柄的操作部
17 第二打开柄
17a 第二打开柄的卡合孔
17b 第二打开柄的弹簧卡定部
18 电缆
18a 内部电缆
19 螺钉
20 施力弹簧
21 连接销
22 轴部
23 复位弹簧
24 外壳
24A 外壳的前壳体
24B 外壳的后壳体
24C 外壳的盖
24a 外壳的连接器部
24b 外壳的前端凸部
24c 外壳的缺口部
24d 外壳的螺纹孔
25 螺钉
50 撞击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门锁装置主要部分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上述门锁装置的立体图,图3是上述门锁装置的主视图,图4是图2的A-A线剖视图,图5 是表示将本发明的门锁装置的致动器和门打开机构拆下后的状态的俯视图,图 6是表示将上述门锁装置的致动器拆下后的状态的背面侧立体图,图7是上述门锁装置的致动器的立体图,图8是图6的B-B线剖视图,图9(a)是表示本发明的门锁装置的锁闩机构的闩上状态的俯视图,图9(b)是表示上述锁闩机构的打开状态的俯视图,图10(a)是表示上述门锁装置的门打开机构的上锁状态的主视图,图10是表示上述门打开机构的解锁状态的主视图。
<门锁装置的结构>
图2及图3所示的本发明的门锁装置1用来安装于车辆的未图示的门内部并使该门相对于未图示的车体锁定/开锁,其由后底座2和前底座3(参照图1)、锁闩机构、围栏块4、门打开机构和致动器5等构成,其中,上述前底座3配置固定于上述后底座2,上述锁闩机构收容于在上述后底座2和前底座3的下表面之间形成的空间内,上述围栏块4配置固定于上述前底座3的上表面侧,上述门打开机构设于立设部3A的前表面侧(图2及图3的外侧),立设部3A一体立设于上述前底座3,上述致动器5设于上述立设部3A的背面侧(图2及图 3的里侧)。
接着,分别对构成本发明的门锁机构1的后底座2、前底座3、锁闩机构、围栏块4、门打开机构及致动器5进行说明。
(后底座)
如图1所示,上述后底座2成形为上表面开口的箱状,在其左右分别一体地形成有支架2A,在各支架2A上分别形成有圆孔状的螺纹孔2a。另外,门锁装置1通过将插通形成于后底座2的各支架2A的螺纹孔2a的未图示的螺钉紧固于门的未图示的面板而固定于门的内部。
另外,在后底座2上形成有收纳凹部2B,该收纳凹部2B用于对由后述叉部8和爪部9构成的上述锁闩机构进行收容,在该收纳凹部2B的宽度方向中央形成有撞击器插入槽2b,该撞击器插入槽2b用于供设于车体侧的U字状的撞击器50(参照图9(a))进入。此外,隔着后底座2的收纳凹部2B的上述撞击器插入槽2b在其两侧形成有圆孔状的轴支承孔2c、2d,在一个轴支承孔2c 的附近形成有圆孔状的固定孔2e。此处,如图9(a)所示,在固定孔2e中插入并固定有轴状的叉部保持构件6,该叉部保持构件6用于在碰撞时阻止后底座 2的收纳凹部2B内的叉部8倾斜。在该叉部保持构件6上设有沿径向突出的凸缘部6a,该凸缘部6a隔着在闩上位置的叉部8的叉部轴10位于与卡合槽8a 相反一侧的侧边上方,且通过与欲在后底座2的收纳凹部2B内倾斜的叉部8 的一部分(上表面)卡合来抑制叉部8的倾斜。叉部保持构件6的凸缘部6a在叉部8和前底座3的锁闩固定部3B之间的间隙较大时可更有效地起作用。
(前底座)
如图1所示,上述前底座3包括:如图4所示嵌入并固定于上述后底座2 的收纳凹部2B的水平的锁闩固定部3B;以及从该锁闩固定部3B的后端部大致垂直地起立的上述立设部3A。此外,在锁闩固定部3B的宽度方向中央形成有用于供上述撞击器50(参照图9(a))进入的撞击器插入槽3a,隔着该撞击器插入槽3a在其两侧分别形成有圆孔状的轴支承孔3b、3c和圆弧状的第一通孔3d 及第二通孔3e。
另外,在前底座3的锁闩固定部3B的前端侧的侧端缘分别形成有朝叉部 8一侧(图1的下方)突出而限制叉部8的转动的第一限制部3f和朝爪部9一侧突出而限制爪部9的转动的第二限制部3g,在第二限制部3g嵌入并固定有矩形形状的缓冲垫环7。此外,在锁闩固定部3B的前端左右分别一体形成有舌片状的支承凸部3h。
另一方面,在前底座3的立设部3A形成有一个轴支孔3i和两个螺纹孔 3j,并通过切起而形成有弹簧卡定部3k,在宽度方向一端以呈大致直角地折曲的方式形成有电缆保持部3m。另外,在立设部3A的下端部的两侧部和宽度方向中央分别一体形成有朝前方侧(图1的外侧)延伸的肋状的支承凸部3n。
(锁闩机构)
如图4所示,在由以上后底座2的收纳凹部2B和前底座3的下表面形成的空间内,以被叉部轴10和爪部轴11分别轴支承成能转动的状态收纳有构成上述锁闩机构的叉部8和爪部9。此处,叉部轴10和爪部轴11的两端(上下端) 分别插入并固定于在后底座2处形成的上述轴支承孔2c、2d(参照图1)和在前底座3的锁闩固定部3B处形成的上述轴支承孔3b、3c。
上述叉部8是能选择性地移动(转动)至在门的锁定状态下如图9(a)所示与撞击器50卡合的闩上位置和在门的开锁状态下如图9(b)所示打开撞击器50 的打开位置的构件,在其外周的一部分形成有与撞击器50卡合的卡合槽8a。另外,在该叉部8的外周的一部分形成有卡合突起8b、卡合凹部8c及限位部 8d,其中,上述卡合凹部8c用于如图9(a)所示在闩上位置与爪部9的卡合凸部9a选择性地卡合,上述限位部8d用于如图9(b)所示在打开位置与前底座3 的第一限制部3f抵接。
此处,叉部8被第一弹簧12朝打开位置侧(图9的逆时针方向)施力,上述第一弹簧12的一端与形成于上述叉部8的圆孔状的弹簧卡定孔8e卡定。另外,如后所述,第一弹簧12设于上述围栏块4(参照图4)。
上述爪部9是能选择性地在门的锁定状态下如图9(a)所示卡合凸部9a与叉部8的卡合凹部8c卡合的卡合位置与卡合凸部9a和叉部8的卡合凹部8c 的卡合被解除的非卡合位置(未图示)之间进行移动(转动)的构件,在其外周的一部分形成有作用部9b和限位部9c。另外,限位部9c起到了在图9(a)所示的门的锁定状态和图9(b)所示的门的开锁状态下与前底座3的第二限制部3g 抵接而限制爪部9转动的功能。
此处,爪部9被第二弹簧13朝卡合位置侧(图9的顺时针方向)施力,上述第二弹簧13的一端与形成于上述爪部9的圆孔状的弹簧卡定孔9d卡定。另外,如后所述,第二弹簧13设于上述围栏块4(参照图4)。
(围栏块)
如图4所示,上述围栏块4是配置固定于上述前底座3的上表面侧的构件,如图1及图5所示,在其宽度方向中央形成有供撞击器50(参照图9(a))进入的撞击器进入槽4a。此外,隔着该围栏块4的撞击器进入槽4a在其两侧分别形成有圆筒轴套状的弹簧保持部4b、4c、圆弧状的弹簧通孔4d、4e、沿着宽度方向垂直立设的肋状的安装部4A,在各安装部4A沿宽度方向分别形成有细长的矩形的盖安装孔4f。
另外,从前端侧朝后方一体延伸的撞击器施力片4g探出至围栏块4的上述撞击器插入槽4a内,在该撞击器施力片4g的前端部嵌入并固定有构成撞击部的缓冲垫14(参照图5)。另外,该缓冲垫14起到了以下功能:通过其抵接面14a(参照图1)与进入撞击器进入槽4a内的撞击器50抵接来吸收伴随着撞击器50的进入而产生的冲击,并防止撞击器50在撞击器进入槽4a内晃动。
此外,在围栏块4的后端部的宽度方向两端和中央部分别形成有嵌合孔 4h。在围栏块4的前端部底面的宽度方向两端分别形成有供前底座3的支承凸部3h插入的嵌合孔(未图示)。另外,在左右两侧的嵌合孔4h的附近分别形成有弹簧卡定片4i、4j。
此外,如图4及图5所示,在设于围栏块4的上述弹簧保持部4b、4c插通保持着第一弹簧12和第二弹簧13。此外,第一弹簧12的一端被设于围栏块 4的上述弹簧卡定片4i卡定,另一端贯穿形成于围栏块4的弹簧通孔4d和形成于前底座3的第一通孔3d而与叉部8的弹簧卡定孔8e卡定,利用该第一弹簧12将叉部8如上所述朝打开位置侧(图9的逆时针方向)施力。
此外,第二弹簧13的一端被设于围栏块4的上述弹簧卡定片4j卡定,另一端贯穿形成于围栏块4的弹簧通孔4e和形成于前底座3的第二通孔3e而与爪部9的弹簧卡定孔9d卡定,利用该第二弹簧13将爪部9如上所述朝卡合位置侧(图9的顺时针方向)施力。
(门打开机构)
门打开机构是能通过操作门打开用的门把手等未图示的操作构件来对上述锁闩机构进行打开操作的机构,如图2及图3所示,其构成为包括配置于上述前底座3的立设部3A的前表面侧的止动柄15、第一打开柄16、第二打开柄 17、一端与第二打开柄17连接的电缆18的内部电缆18a、与该内部电缆18a 的另一端连接的未图示的操作构件等。
上述止动柄15的中间部利用螺钉19与上述致动器5的未图示的输出轴连接(参照图7)。因此,止动柄15被致动器5操作而转动。此外,止动柄15被施力弹簧20选择性地分别朝上锁位置及解锁位置方向施力,在其一端设有连接销21。
上述第一打开柄16和上述第二打开柄17的中间部被安装于前底座3的轴支孔3i的轴部22轴支承成能转动,第一打开柄16上部的卡合部16a与形成于第二打开柄17的矩形的卡合孔17a卡合。因此,第一打开柄16和第二打开柄17以轴部22为中心一体地进行转动。此处,在第一打开柄16上沿上下方向形成有较长的滑动孔16b,上述轴部22插通该滑动孔16b。因此,第一打开柄16能相对于轴部22在上下方向上滑动。
另外,在第一打开柄16的中间部设有コ字状的连接部16A,在该连接部 16A 沿横向形成有较长的连接孔16c。此外,设于止动柄15的一端的上述连接滚子21以能滑动的方式与连接孔16c卡合。另外,第一打开柄16的下端部构成操作部16d,如图6所示,该操作部16d经过前底座3的立设部3A而朝其背面侧延伸,其下端探出至锁闩机构的爪部9的附近。
如图2及图3所示,在上述第二打开柄17上形成有弹簧卡定部17b,在该弹簧卡定部17b和形成于前底座3的立设部3A的上述弹簧卡定部3k夹装着用于将该第二打开柄17朝操作前的初始位置施力的复位弹簧23。
顺便提一下,上述电缆18的一端被设于前底座3的立设部3A的上述电缆保持部3m保持,从该电缆18延伸出的内部电缆18a的一端与第二打开柄17 的上端部连接。
(致动器)
上述致动器5是用于对上述止动柄15进行转动操作的构件,如图2及图 3所示,其设于前底座3的立设部3A的背面侧。该致动器5包括将前壳体24A 和后壳体24B接合一体化而成的外壳24,在外壳24内置有驱动源即未图示的电动机、将该电动机的旋转减速并传递至未图示的输出轴的未图示的减速机构等。另外,在外壳24上形成有连接器部24a,通过将与未图示的电源线的端部连接的未图示的连接器插入至连接器部 24a,能从未图示的电源朝电动机供电以启动该电动机。
另外,如图7所示,双叉状的盖24C从外壳24的前壳体24A的下端部朝前方(图7的外侧)大致水平地一体延伸,在该盖24C的左右的前端部分别形成有舌片状的前端凸部24b。此外,在前壳体24A的盖24C的基端部形成有缺口部24c。另外,在外壳24的规定位置(与形成于前底座3的立设部3A的两个螺纹孔3j相对应的两个部位)形成有圆孔状的螺纹孔24d。
<门锁装置的组装步骤>
接着,对以上那样构成的门锁装置1的组装步骤进行说明。
当组装门锁装置1时,在形成于后底座2与前底座3之间的空间中组装构成锁闩机构的叉部8和爪部9,并利用叉部轴10和爪部轴11将这些叉部8和爪部9分别轴支承成能转动(参照图4)。
接着,将围栏块4安装于前底座3的锁闩固定部3B的上表面,并将构成门打开机构的第一打开柄16和第二打开柄17组装于前底座3的立设部3A的前表面侧。当将围栏块4组装于前底座3时,在将形成于前底座3的前端部的左右支承凸部3h载置于后底座2的前端部上的状态下,将形成于该前底座3 的后端部的支承凸部3n及支承凸部3h如图8所示插入至形成于围栏块4的后端部的嵌合孔4h及形成于前端部底面的嵌合孔(未图示)。此处,如图8所示,在前底座3的支承凸部3n形成有卡合爪3n1,在围栏块4形成有弹性爪4k。这些卡合爪3n1和弹性爪4k构成卡定结构,前底座3的卡合爪3n1与围栏块4 的弹性爪4k卡合,以将围栏块4可靠地固定于前底座3。在该情况下,仅通过使围栏块4的嵌合孔4h与前底座3的支承凸部3n配合地将该围栏块4插入至前底座3,就能通过一次接触简单地将围栏块4安装于前底座3。另外,围栏块4的安装方向与撞击器50的进入方向相同,因此,即便在门关闭时撞击器 50与围栏块4碰撞的情况下,也可使力在将围栏块4压入前底座3的方向上起作用,因此,围栏块4不会从前底座3脱落,该围栏块4可靠地固定于前底座 3。
然后,在将致动器5以前底座3的立设部3a经过形成于其外壳24(前壳体24A)的缺口部24c的方式相对于前底座3从侧方进行装入之后,当将该致动器5朝前方压入时,形成于该致动器5的外壳24(前壳体24A)的盖24C的前端左右的前端凸部24b如图2及图3所示被插入至立设于围栏块4的前端部左右的安装部4A的盖安装孔4f。此外,通过从该状态将插通形成于前底座3的立设部3A的螺纹孔3j(参照图1)和形成于致动器5的外壳24的螺纹孔24d的螺钉25紧固于外壳24,如图2及图3所示,将致动器5固定于前底座3的立设部3A。
此外,若最后利用螺钉19将止动柄15固定于致动器5的未图示的输出轴,并将设于止动柄15的一端的连接滚子21与形成于第一打开柄16的连接部16A 的连接孔16c卡合而将止动柄15和第一打开柄16连接,则可完成门锁装置11 的组装。
<门锁装置的作用>
接着,对本发明的门锁装置1的作用进行说明。
(1)将处于关闭状态(锁定状态)的门打开时的动作:
在如图9(a)所示车体侧的撞击器50与叉部8的卡合槽8a卡合而使门的关闭状态被锁定的锁定状态下,致动器5处于非工作状态,止动柄15处于上锁位置。此时,第一打开柄16如图10(a)所示相对于轴部22向上移动而位于上锁位置,该第一打开柄16的下端的操作部16d位于爪部9的上方而不与爪部9卡合。因此,即便操作门把手等未图示的操作构件而拉拽内部电缆18a,使第二打开柄17和第一打开柄16以轴部22为中心朝图10(a)的顺时针方向转动,由于第一打开柄16的操作部16d够不到爪部9,因此爪部9的卡合凸部 9a也如图9(a)所示与叉部8的卡合凹部8c卡合而将叉部8保持于闩上位置。在该状态下,门处于锁定状态,因此,不能将其打开。另外,此时,爪部9因其限位部9c与前底座3的第二限制部3g抵接而保持于卡合位置。
为了从上述状态打开门,当从驾驶员所携带的信号机等朝未图示的ECU 发出开锁信号时,接收到该信号的ECU朝致动器5的电动机供电以启动该电动机。这样的话,电动机的旋转便会被未图示的减速机构减速而传递至输出轴,使安装于该输出轴的止动柄15从上锁位置朝顺时针方向转动。
当如上所述使止动柄15转动时,形成有与设于该止动柄15端部的连接滚子21卡合的连接孔16c的第一打开柄16如图10(b)所示相对于轴部22向下移动,其下端的操作部16d到达与爪部9的作用部9b卡合的解锁位置。当从该状态操作未图示的门把手等操作构件而拉拽内部电缆18a时,第二打开柄17 和与其连接的第一打开柄16以轴部22为中心朝图10(b)的顺时针方向转动,因此,第一打开柄16下端的操作部16d与爪部9的作用部9b卡合而使爪部9 从图9(a)所示的位置克服第二弹簧13的作用力朝逆时针方向的非卡合位置转动。这样的话,爪部9的卡合凸部9a和叉部8的卡合凹部8c的卡合便会被解除,叉部8因第一弹簧12的作用力以叉部轴10为中心如图9(b)所示朝逆时针方向转动而朝打开位置移动,因此,撞击器50能从叉部8的卡合槽8a自由地拔出,能打开门。另外,此时,如图9(b)所示,叉部8因其限位部8d与前底座3的第一限制部3f抵接而导致转动被限制,从而保持于打开位置。
(2)将处于打开状态的门关闭时的作用:
当门开着时,如图9(b)所示,叉部8位于打开位置,该叉部8的卡合槽 8a在能接纳撞击器50的位置待机。另外,爪部9因第二弹簧13的作用力而被施力,如图9(b)所示与叉部8抵接而位于卡合位置。
此外,当从上述状态关闭门时,在安装于该门的门锁装置1的叉部8处形成的卡合槽8a被嵌入至固定于车体的撞击器50。即,相对地,撞击器50被插入至叉部8的卡合槽8a,该撞击器50与叉部8的卡合槽8a卡合,使该叉部8 克服第一弹簧12的作用力以叉部轴10为中心朝图9(b)的逆时针方向转动,并朝图9(a)所示的闩上位置转动。
这样,在叉部8的卡合突起8b经过爪部9的卡合凸部9a的时间点,爪部 9因第二弹簧13的作用力而朝图9(b)的顺时针方向转动,并如图9(a)所示与叉部8的卡合凹部8c卡合,因此,叉部8如图9(a)所示保持于闩上位置,并转移至阻止门打开的锁定状态。此外,当致动器5的电动机启动而使止动柄15 朝上锁位置转动时,第一打开柄16相对于轴部22如图10(a)所示朝锁定位置向上移动。这样第一打开柄16朝上锁位置移动。当这样第一打开柄16朝上锁位置移动时,第一锁定柄16下端的操作部16d位于爪部9的上方而够不到该爪部9,因此,即便操作门把手等操作构件,也可维持门的锁定状态,不能打开门。
以上,在本实施方式的门锁装置1中,并未将围栏块4配置于后底座2 与前底座3之间,而是将围栏块4配置于它们的外侧(前底座3的上表面侧),利用两端被后底座2和前底座3固定的叉部轴10和爪部轴11将叉部8和爪部 9分别轴支承成能转动,因此,与现有技术相比,能缩短叉部轴10和爪部轴 11。因此,能提高前底座3追随着后底座2的变形而变形的比例,其结果是,能提高整体强度和刚度,并能将后底座2和前底座3的变形抑制得较小,因此,叉部8和爪部9能可靠地进行卡合,能防止对撞击器50的保持被不小心解除而导致门被不小心打开这样的情况产生。
例如,在撞击器50与叉部8卡合而使门处于锁定状态的情况下,当因车辆的碰撞等而使门锁装置1与门一起被较强的力朝图4的上方抬起时,撞击器 50将叉部8的左侧部分如图4中箭头C所示朝下方拉拽,后底座2根据该叉部 8的扭转而发生变形,前底座3也被叉部轴10拉拽而发生变形。此时,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叉部轴10比现有技术短,因此,前底座3追随着后底座2 的变形而变形的程度变大,能提高门锁装置1整体的拉伸强度和刚度。其结果是,能将车辆碰撞时等情况下叉部8的变形量抑制得较小,可靠地进行该叉部 8和爪部9的卡合,可靠地利用叉部8对撞击器50进行保持,因此,可维持门的锁定状态,可靠地防止该门不小心打开。另外,叉部保持构件6的凸缘部6a 位于叉部8的图4中右侧部分的上方(参照图9),因此,可抑制叉部8在碰撞时等情况下倾斜,并可进一步可靠地维持叉部8和爪部9的卡合,能防止门不小心打开。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第一弹簧12设于在前底座3的上表面侧配置的围栏块4而不是设于后底座2与前底座3之间,该第一弹簧12将叉部8朝打开位置侧施力,因此,叉部8和第一弹簧12并不沿上下方向重叠地配置在后底座2与前底座3之间,能缩短后底座2与前底座3之间的距离。因此,能缩短两端固定于后底座2和前底座3的叉部轴10和爪部轴11的长度,能提高该门锁装置1整体的强度和刚度。
同样地,将第二弹簧13设于在前底座3的上表面侧配置的围栏块4而未设于后底座2与前底座3之间,该第二弹簧13将爪部9朝卡合位置侧施力,因此,爪部9和第二弹簧13并不沿上下方向重叠地配置在后底座2与前底座3 之间,能缩短后底座2与前底座3之间的距离。因此,能缩短两端固定于后底座2和前底座3的叉部轴10和爪部轴11的长度,能提高该门锁装置1整体的强度和刚度。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仅通过使围栏块4的嵌合孔4h与前底座3的支承凸部3n配合地将该围栏块4插入至前底座3,就能通过一次接触简单地将围栏块4安装于前底座3。另外,在该情况下,围栏块4的安装方向与撞击器50 的进入方向相同,因此,即便在门关闭时撞击器50与围栏块4碰撞的情况下,也可使力在将围栏块4压入前底座3的方向上起作用,因此,围栏块4不会从前底座3脱落,使该围栏块4可靠地固定于前底座3。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前底座3设有朝叉部8一侧突出并限制叉部8 转动的第一限制部3f,因此,无需加工后底座2来设置限制部,能以不降低后底座2强度的方式提高门锁装置1整体的强度。同样地,在前底座3设有朝爪部9一侧突出并限制爪部9转动的第二限制部3g,因此,无需加工后底座2 来设置限制部,能以不降低后底座2强度的方式提高门锁装置1整体的强度。
另外,在以上实施方式中,对在车辆的门侧设置门锁装置1并在车体侧设置撞击器50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即便在与其相反地在门侧设置撞击器50、在车体侧设置门锁装置1的情况下,也能获得与上述相同的效果。
另外,在以上实施方式中,对采用以下方式的门锁装置1进行了说明:通过利用致动器5使止动柄15朝上锁位置或解锁位置转动,将门把手等操作构件的操作力切换至能传递至或不能传递至爪部9的状态,但本发明当然也同样能应用于采用通过致动器5的电动力使爪部9直接移动至卡合位置或非卡合位置的方式的门锁装置。

Claims (6)

1.一种门锁装置,包括:
叉部,该叉部能移动至与设于车体或门的撞击器卡合的闩上位置与解除该卡合的打开位置;
爪部,该爪部能在和所述叉部卡合的卡合位置与和所述叉部不卡合的非卡合位置之间进行移动;
前底座及后底座,该前底座及后底座具有能供所述撞击器插入或脱离的撞击器插入槽,并将所述叉部和所述爪部支承成能转动;以及
围栏块,该围栏块具有缓冲部,该缓冲部与进入所述撞击器插入槽内的所述撞击器抵接,其特征在于,
所述叉部及所述爪部配置于所述前底座的下表面与所述后底座之间,并且所述围栏块配置固定于所述前底座的上表面侧,
利用两端被所述后底座和所述前底座固定支承的叉部轴和爪部轴将所述叉部和所述爪部分别轴支承成能转动,
在所述围栏块上设置有将所述叉部朝打开位置侧施力的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的一端与围栏块卡定,所述第一弹簧的另一端贯穿形成于所述前底座的第一通孔而与所述叉部卡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围栏块上设置有将所述爪部朝卡合位置侧施力的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的一端与所述围栏块卡定,所述第二弹簧的另一端贯穿形成于所述前底座的第二通孔而与所述爪部卡定。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前底座上设置有朝与所述撞击器的进入方向相反的方向突出的多个支承凸部,并且在所述围栏块上设置有供所述支承凸部嵌入的多个嵌合孔,
设置有用于防止至少一组所述支承凸部和所述嵌合孔脱离的卡定结构。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前底座上设置有朝所述叉部一侧突出而限制所述叉部的转动的第一限制部。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前底座上设置有朝所述爪部一侧突出而限制所述爪部的转动的第二限制部。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前底座与所述后底座之间设置有叉部保持构件,该叉部保持构件与在闩上位置的所述叉部的上端卡合以阻止所述叉部倾斜。
CN201410634800.9A 2013-11-15 2014-11-12 门锁装置 Active CN10465299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36852A JP6251011B2 (ja) 2013-11-15 2013-11-15 ドアラッチ装置
JP2013-236852 2013-11-1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652992A CN104652992A (zh) 2015-05-27
CN104652992B true CN104652992B (zh) 2018-04-10

Family

ID=532445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634800.9A Active CN104652992B (zh) 2013-11-15 2014-11-12 门锁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251011B2 (zh)
CN (1) CN10465299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5004282A1 (de) 2015-04-08 2016-10-13 Kiekert Aktiengesellschaft Kraftfahrzeugtürschloss
DE102016225480A1 (de) 2016-12-19 2018-06-21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Schließbügel eines Kraftfahrzeug-Karosserieschlosses, Kraftfahrzeug- Karosserieschloss mit einem solchen Schließbügel sowie entsprechend ausgestattetes Kraftfahrzeug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9928230A1 (de) * 1999-05-28 2000-12-07 Bosch Gmbh Robert Kraftfahrzeug-Türschloß o. dgl.
CN2828252Y (zh) * 2005-09-15 2006-10-18 法国阿文美驰轻型车系统有限公司 用于机动车的锁
DE102009048220A1 (de) * 2009-10-05 2011-04-21 BÖCO Böddecker & Co. GmbH & Co. KG Fahrzeugschloss
CN102482897A (zh) * 2010-08-02 2012-05-30 本田制锁有限公司 车门锁定装置
CN103201444A (zh) * 2010-11-09 2013-07-10 白木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锁定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7205677A (en) * 1981-06-12 1982-12-16 Ohi Seisakusho Co Ltd Mounting structure of bumper rubber in locking device
JPS63130881A (ja) * 1986-11-18 1988-06-03 株式会社 大井製作所 自動車用ロツク装置
JP5682004B2 (ja) * 2010-05-11 2015-03-11 三井金属アクト株式会社 車両用ラッチ装置
JP2012092598A (ja) * 2010-10-28 2012-05-17 Shiroki Corp ドアロック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9928230A1 (de) * 1999-05-28 2000-12-07 Bosch Gmbh Robert Kraftfahrzeug-Türschloß o. dgl.
CN2828252Y (zh) * 2005-09-15 2006-10-18 法国阿文美驰轻型车系统有限公司 用于机动车的锁
DE102009048220A1 (de) * 2009-10-05 2011-04-21 BÖCO Böddecker & Co. GmbH & Co. KG Fahrzeugschloss
CN102482897A (zh) * 2010-08-02 2012-05-30 本田制锁有限公司 车门锁定装置
CN103201444A (zh) * 2010-11-09 2013-07-10 白木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锁定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5096682A (ja) 2015-05-21
CN104652992A (zh) 2015-05-27
JP6251011B2 (ja) 2017-12-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654249B (zh) 用于车辆的翻起式盖
US20100171325A1 (en) Vehicle door handle device
JP2005200935A (ja) 扉用ロック機構及び扉用ロックユニット
JP5368318B2 (ja) 車両用スライドデッキ装置
EP2169149A2 (en) Door handle for vehicle
JP6144512B2 (ja) 車両ドアロック装置
CN104652992B (zh) 门锁装置
KR20140095534A (ko) 차량 시트용 잠금 가능한 잠금 장치 및 차량 시트
JP2002019641A (ja)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EP1394344B1 (en) Construction machine with door locking device
KR101272988B1 (ko) 자동차용 테일 게이트 래치 기어의 해제 구조
JP5663738B2 (ja) 自動車の開閉部のためのノブ
KR101209605B1 (ko) 자동차용 인사이드 핸들의 스냅백 방지 장치
KR20210077919A (ko) 프렁크 래치 비상 오픈구조
JP4936381B2 (ja) 自動車用ドアハンドル装置
KR100737237B1 (ko) 자동차용 도어 아웃사이드 핸들
JP4676835B2 (ja) バックドアロック装置
KR100811950B1 (ko) 차량용 어퍼트레이
US9506277B2 (en) Door locking device for truck
JP4946575B2 (ja) タンブルシートのヒンジ機構
US7287786B2 (en) Locking device for a vehicle door
KR101020487B1 (ko) 자동차용 후드의 액티브 힌지장치
JP2006248357A (ja) 車両用収納装置
JP2010105603A (ja) 車両用スライドデッキ装置
KR20080043954A (ko) 차량용 콘솔암레스트 조립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