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640392B - 壳体结构 - Google Patents

壳体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640392B
CN104640392B CN201310548533.9A CN201310548533A CN104640392B CN 104640392 B CN104640392 B CN 104640392B CN 201310548533 A CN201310548533 A CN 201310548533A CN 104640392 B CN104640392 B CN 10464039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junction
housing
shell structure
seal
structure accor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54853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640392A (zh
Inventor
林伯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ac Computer Kunshan Co Ltd
Getac Technolog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ac Computer Kunshan Co Ltd
Getac Technolog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ac Computer Kunshan Co Ltd, Getac Technology Corp filed Critical Mitac Computer Kunsha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310548533.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640392B/zh
Publication of CN10464039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64039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64039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64039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Gasket Seals (AREA)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一种壳体结构,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以及至少一密封件。第一壳体具有第一接面、第二接面及第三接面,第二接面邻接在第一接面与第三接面之间。第二壳体具有第四接面、第五接面及第六接面,第五接面邻接在第四接面与第六接面之间。第一壳体对接第二壳体,以使第四接面、第五接面及第六接面分别对应第一接面、第二接面及第三接面并形成容置空间。密封件配置于容置空间,且密封件与第一壳体及/或第二壳体之间形成至少一个实体接触。

Description

壳体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壳体结构,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具有密封效果的壳体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可携式电子装置的防水功能可借由两种方式达到。一为将可携式电子装置由一具完整密封性的容纳盒或密封袋包覆以避免流体直接渗入,另一为在组装可携式电子装置的壳体时,将具有气密性的密封件设置于壳体与另一壳体的接合处上,以使密封件透过壳体相互压合而让组成后的可携式电子装置的壳体具有密封性,借此防止异物进入或防止流体渗透至可携式电子装置的壳体内部造成相关电子零件失灵。
然,无论是外加或装置本身的结构,此两类的防水机制却都随着密封材料的特性、组装良率及寿命而改变。以设置在装置内的密封件而言,现有可携式电子装置多采单压合点的型式,亦即在彼此对接的壳体之间,密封件仅与各壳体之间仅形成单一接触。如此一来,随着壳体外型轮廓改变、制造公差或变形的影响,密封件会因此与壳体之间形成缝隙而降低其密封性。据此,如何克服上述情形以提高壳体间的密闭性,已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壳体结构,其具有多重密封结构。
本发明的壳体结构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以及至少一密封件。第一壳体具有第一接面、第二接面及第三接面,第二接面邻接在第一接面与第三接面之间。第二壳体具有第四接面、第五接面及第六接面,第五接面邻接在第四接面与第六接面之间。第一壳体对接(butt joint)第二壳体,以使第四接面、第五接面及第六接面分别对应第一接面、第二接面及第三接面并形成容置空间。密封件配置于容置空间,且密封件与第一壳体及/或第二壳体之间形成至少一个实体接触(physical contact)。
本发明的壳体结构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以及至少一密封件。第一壳体具有第一接面。第二壳体具有第二接面。第一壳体以第一接面沿轴向对接于第二壳体的第二接面,其中第一接面与第二接面在壳体结构的截面上分别具有至少一转折且彼此相符,且轴向平行于截面。密封件配置于第一接面与第二接面之间。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接面、第二接面、第三接面、第四接面、第五接面及第六接面分别是一平面。第一接面、第三接面、第四接面及第六接面分别以第一轴的轴向为法线方向。第二接面与第五接面分别以第二轴的轴向为法线方向。第一轴垂直第二轴。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轴与第二轴形成平面。容置空间在平面上的正投影呈Z型,且将配置其中的密封件挤压成Z型。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呈Z型的密封件于转折处具有一导角结构,且导角结构的导角半径为R。第一壳体对接至第二壳体后形成的壁厚为T,且R<(2/3)*T。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密封件与第一壳体或第二壳体之间存在至少一间隙。密封件受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的挤压而朝向间隙变形。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间隙位于任意两个相邻接面的邻接处。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间隙位于密封件的相对两侧且不在任意两个相邻接面的邻接处。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壳体结构包括多个密封件。第一接面、第二接面与第三接面形成第一段差结构。第四接面、第五接面与第六接面形成第二段差结构。第一段差结构与第二段差结构轮廓相符,密封件分别位于第一段差结构与第二段差结构的不同阶段上。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接面与第二接面分别在截面上的轮廓呈V型或倒V型。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密封件配置在转折处且被第一接面与第二接面挤压。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壳体结构包括多个密封件。这些密封件配置在转折的相对两侧且被第一接面与第二接面挤压。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接面与第二接面分别在截面上的轮廓呈Z型。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壳体结构包括多个密封件,且这些密封件位在Z型轮廓的不同分段处。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间隙位于转折处。
基于上述,在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中,在相互对接壳体的多个对接接面之间形成容置空间,同时借由配置密封件在容置空间内,以让密封件与各壳体之间形成至少一个实体接触,而达到多重密封的效果。换句话说,借由增加密封件与壳体间的实体接触数量,相较于其仅存在单一接触而言,上述多重密封能有效避免让壳体因其外型因素、制造公差或变形而造成密封件与壳体之间产生缝隙。简言之,本发明借由密封件与壳体间的多重密封而提高壳体之间的密封性。
【附图说明】
图1是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一种壳体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壳体结构的剖视图。
图3是图2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图3的壳体结构组装前的示意图。
图5是图4的壳体结构组装后但尚未压迫密封件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一种壳体结构的局部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一种壳体结构的局部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一种壳体结构的局部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一种壳体结构的局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一种壳体结构的示意图。图2是图1的壳体结构的剖视图。图3是图2的局部放大图,其中图3是将图2的A部分放大并以不同视角及不同轮廓线予以绘示,以凸显各壳体的不同接面。另外,本案于实施例中均进一步地提供直角坐标系作为描述的参考。
请同时参考图1至图3,在本实施例中,壳体结构100包括第一壳体110、第二壳体120以及密封件130。第一壳体110具有分别是平面的第一接面111、第二接面112与第三接面113,且第二接面112邻接在第一接面111与第三接面113之间。第二壳体120具有分别是平面的第四接面121、第五接面122与第六接面123,且第五接面122邻接在第四接面121与第六接面123之间。在此,第一壳体110与第二壳体120分属同一可携式电子装置(未绘示)的不同部件且以上述接面予以对接组装,以在其内部容置相关构件并与外部环境隔绝。再者,本实施例并未限制接面的轮廓,于其它未绘示的实施例中,上述接面亦可为彼此能相符且对接的非平面。
如图2与图3所示,第一壳体110与第二壳体120的各个接面形成如图标的段差结构,亦即,第一壳体110的第一接面111与第三接面113分别是以Z轴为法线方向,而第二接面112是以Y轴为法线方向,以此让第一接面111、第二接面112与第三接面113形成第一段差结构ST1。同样地,第二壳体120的第四接面121与第六接面123分别Z轴为法线方向,而第五接面122是以Y轴为法线方向,以此让第四接面121、第五接面122与第六接面123形成第二段差结构ST2。据此,当第一壳体110与第二壳体120对接后,便会在前述接面之间形成容置空间V1,借以容置密封件130以对第一壳体110与第二壳体120提供密封效果,并据此分隔出壳体结构100的内侧E1与外侧E2。
正如图式的第一段差结构S1与第二段差结构S2,亦即让第一接面111对应第四接面121、第二接面112对应第五接面122且第三接面113对应第六接面123,因此让密封件130在容置空间V1中形成与第一壳体110及/或第二壳体120之间的至少一实体接触。更进一步地说,由于第一段差结构ST1与第二段差结构ST2相互搭配,因而使密封件130与第一壳体110或第二壳体120之间分别存在位于不同平面的多个不同实体接触(如第一壳体的第一、第二与第三接面,或第二壳体的第四、第五与第六接面,而密封件130分别与前述接面皆存在实体接触),因而得以让第一壳体110沿Z轴与第二壳体120对接形成容置空间V1,并同时挤压位在容置空间V1的密封件130,借由压迫密封件130而达到密封效果。
图4是图3的壳体结构组装前的示意图。图5是图4的壳体结构组装后但尚未压迫密封件的示意图。在此,图4、图5皆以剖面视角作为描述,以能清楚了解密封件130与第一壳体110、第二壳体120之间的对应关系。请同时参考图3至图5,在本实施例中,在Y轴与Z轴所形成的Y-Z平面上,第一壳体110与第二壳体120所形成的容置空间V1在Y-Z平面上的正投影是呈Z型。换句话说,本实施例的第一壳体110与第二壳体120分别具有能彼此对接的L型边缘轮廓,无论以壳体结构100的内侧E1或外侧E2而言,均能以L形边缘轮廓作为挡墙,以降低气体、液体等外物进入容置空间V1的可能性。
再者,以L型边缘轮廓所对接而形成Z型的容置空间V1,其亦能提高前述气体、液体等外物在容置空间V1中的渗透困难度,亦即,壳体结构100在以Y-Z平面作为其截面时,容置空间V1在截面(Y-Z平面)上是呈具有至少一转折(即上述相邻接面的邻接处)的轮廓,亦即是将第一、第二与第三接面视为具有两个转折的接面结构(第四、第五与第六接面亦同,在此不再赘述)。此举在壳体结构100的内侧E1与外侧E2之间形成长于直线线段的路径,故而延长让前述气体、液体等外物进入容置空间V1后所需的渗透路径。
更重要的是,本实施例以密封件130配置于容置空间V1中并同时以第一壳体110与第二壳体120挤压密封件130,借由密封件130受压而可挠变形的特性,能进一步地提高隔绝壳体结构100之内侧E1与外侧E2的效果。换句话说,容置空间V1中的密封件130亦会因应第一壳体110与第二壳体120的接面轮廓而被挤压成Z型。为使密封件130顺利地因应第一壳体110与第二壳体120的接面外型,在本实施例中,密封件130于其转折处具有导角结构,且其导角半径为R1、R2,而第一壳体110与第二壳体120对接后形成壳体结构100的壁厚为T,且使R1<(2/3)*T,R2<(2/3)*T。
换句话说,前述密封件130以其导角结构而在容置空间V1中与第一壳体110及/或第二壳体120之间存在间隙V11、V12。如此,当密封件130承受第一壳体110与第二壳体120对向地挤压时,便能朝向间隙V11、V12变形延伸,而终至使密封件130能完全填充于整个容置空间V1。
另外,本实施例的密封件130,其尚与第一壳体110、第二壳体120之间存在间隙V13、V14,且这些间隙V13、V14位于密封件130的相对两侧且不在任意两个相邻接面的邻接处。如图5所示,间隙V13、V14是用以让密封件130在挤压时能提供其沿Y轴轴向的变形空间。
图6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一种壳体结构的局部示意图。图6与前述实施例不同的是,在壳体结构200中,密封件230与第一壳体110、第二壳体120之间的间隙V21、V22是从相邻接面的邻接处而相互对向延伸,亦即间隙V21是从第一接面111与第二接面112的邻接处沿负Z轴方向而朝第二接面112与第三接面113的邻接处延伸。对应地,间隙V22是从第五接面122与第六接面123的邻接处沿正Z轴方向而朝第四接面121与第五接面122的邻接处延伸。此举让壳体结构200的容置空间提供更多沿Z轴延伸的空间,以让密封件230被第一壳体110与第二壳体120沿Z轴挤压时,其能朝向Y轴的轴向延伸而完全充填于容置空间。
图7是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一种壳体结构的局部示意图。图7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是,壳体结构300包括多个密封件330A、330B,且分别配置于前述第一段差结构ST1与第二段差结构ST2的不同阶段上,其中段差结构已于前面实施例说明,在此不再赘述。在此需说明的是,借由将多个密封件(如所述330A、330B)配置在不同平面的接面上(密封件330A抵接在第一接面111与第四接面121之间并受其挤压,密封件330B抵接在第三接面113与第六接面123之间并受其抵压),同样能达到前述实施例所欲的密封效果。在另一未绘示的实施例中,亦可在第二接面与第五接面之间配置额外的密封件,以让各个密封件是位在Z型轮廓的不同分段处。
图8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一种壳体结构的局部示意图。图8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是,在壳体结构400的截面(Y-Z平面)上,第一壳体410与第二壳体420分别在截面(Y-Z平面)上的正投影呈具有一转折(即相邻接面的邻接处)的接面结构,亦即接面411与接面412彼此邻接但不平行,接面421与接面422彼此邻接但不平行,并因此形成V型或倒V型的外型轮廓,且第一壳体410的接面411、412轮廓相符于第二壳体420的接面421、422轮廓而使第一壳体410与第二壳体420能顺利地对接。再者,密封件430配置在转折处且被前述接面411、412、421与422挤压。
图9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一种壳体结构的局部示意图。图9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是,在壳体500的截面(Y-Z平面)上,密封件530A与530B分别配置在第二壳体520的不同接面521、522上,且分别对应于第一壳体510的接面511、512,以在第一壳体510对接第二壳体520时能顺利地完全地挤压密封件530A、530B而达到与上述相同的密封效果。
综上所述,在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中,壳体结构借由将密封件配置在以不同接面形成的容置空间中,而使密封件与对接的壳体之间产生至少一个实体接触。如此,由于密封件在不同接面上存在实体接触,因而得以提高密封件对壳体的密封效果。换句话说,借由所述多重实体接触,且所述实体接触属于不同接面,因而能有效避免因壳体外型、制造公差或变形而在密封件与壳体之间产生缝隙。据此,本发明的壳体结构能更有效且不受壳体影响地提升密封性。
再者,密封件与壳体之间还存在至少一间隙,其可分布在壳体的相邻接面之间或密封件的相对两侧,以让密封件受壳体挤压时能因其可挠变形特性而填充于整个容置空间,提高其对壳体结构的密封性。
虽然本发明已以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的更动与润饰,故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后附的申请专利范围所界定者为准。

Claims (16)

1.一种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壳体结构包括:
一第一壳体,具有一第一接面、一第二接面及一第三接面,该第二接面邻接在该第一接面与该第三接面之间;
一第二壳体,具有一第四接面、一第五接面及一第六接面,该第五接面邻接在该第四接面与该第六接面之间;
其中该第一壳体对接(butt joint)该第二壳体,以使该第四接面、该第五接面及该第六接面分别对应该第一接面、该第二接面及该第三接面并形成一容置空间;以及
至少一密封件,配置于该容置空间的至少一转折处以受压形成两个实体接触,且该密封件与该第一壳体及/或该第二壳体之间形成多个不同阶段上的实体接触(physicalcontact)。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接面、该第二接面、该第三接面、该第四接面、该第五接面及该第六接面分别是一平面,而该第一接面、该第三接面、该第四接面及该第六接面分别以一第一轴的轴向为法线方向,该第二接面与该第五接面分别以一第二轴的轴向为法线方向,该第一轴垂直该第二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轴与该第二轴形成一平面,该容置空间在该平面上的正投影呈Z型,且将配置其中的该密封件挤压成Z型。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呈Z型的该密封件于转折处具有一导角结构,且该导角结构的导角半径为R,该第一壳体对接至该第二壳体后形成的壁厚为T,且R<(2/3)*T。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密封件与该第一壳体或该第二壳体之间存在至少一间隙,该密封件受该第一壳体与该第二壳体的挤压而朝向该间隙变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该间隙位于任意两个相邻接面的邻接处。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该间隙位于该密封件的相对两侧且不在任意两个相邻接面的邻接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壳体结构包括多个密封件,而该第一接面、该第二接面与该第三接面形成一第一段差结构,该第四接面、该第五接面与该第六接面形成一第二段差结构,该第一段差结构与该第二段差结构轮廓相符,该些密封件分别位于该第一段差结构与该第二段差结构的不同阶段上。
9.一种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壳体结构包括:
一第一壳体,具有一第一接面;
一第二壳体,具有一第二接面,且该第一壳体以该第一接面沿一轴向对接于该第二壳体的该第二接面,其中该第一接面与该第二接面在该壳体结构的一截面上分别具有至少一转折且彼此相符,该轴向平行于该截面;以及
至少一密封件,配置于该第一接面与该第二接面之间彼此相符的该至少一转折处以受压形成两个实体接触。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接面与该第二接面分别在该截面上的轮廓呈V型或倒V型。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密封件配置在该转折处且被该第一接面与该第二接面挤压。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壳体结构包括多个密封件,该些密封件配置在该转折的相对两侧且被该第一接面与该第二接面挤压。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接面与该第二接面分别在该截面上的轮廓呈Z型。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壳体结构包括多个密封件,该些密封件位在呈Z型轮廓的不同分段处。
15.如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密封件、该第一接面与该第二接面之间存在至少一间隙,该密封件受该第一壳体与该第二壳体的挤压而朝向该间隙变形。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该间隙位于该转折处。
CN201310548533.9A 2013-11-07 2013-11-07 壳体结构 Active CN10464039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548533.9A CN104640392B (zh) 2013-11-07 2013-11-07 壳体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548533.9A CN104640392B (zh) 2013-11-07 2013-11-07 壳体结构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640392A CN104640392A (zh) 2015-05-20
CN104640392B true CN104640392B (zh) 2017-09-22

Family

ID=532185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548533.9A Active CN104640392B (zh) 2013-11-07 2013-11-07 壳体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64039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074136B (zh) * 2020-09-11 2021-11-23 苏州德锐朗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发电设备机壳密封结构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727926A (en) * 1970-08-06 1973-04-17 Remy & Cie E P Sealing gasket and sealed joint using the said gasket
CN101005288A (zh) * 2006-01-21 2007-07-25 深圳富泰宏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便携式电子装置密封结构
CN201639892U (zh) * 2010-03-18 2010-11-17 厦门高比特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防尘机壳
CN102860147A (zh) * 2010-04-21 2013-01-02 威伯科有限公司 具有用于压力平衡的变形区域的壳体以及在壳体中的密封元件设施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845867A (en) * 2007-05-10 2008-11-16 Delta Electronics Inc Connection structure of electronic device casing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727926A (en) * 1970-08-06 1973-04-17 Remy & Cie E P Sealing gasket and sealed joint using the said gasket
CN101005288A (zh) * 2006-01-21 2007-07-25 深圳富泰宏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便携式电子装置密封结构
CN201639892U (zh) * 2010-03-18 2010-11-17 厦门高比特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防尘机壳
CN102860147A (zh) * 2010-04-21 2013-01-02 威伯科有限公司 具有用于压力平衡的变形区域的壳体以及在壳体中的密封元件设施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640392A (zh) 2015-05-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28301A (zh) 密封构件
CN104640392B (zh) 壳体结构
CN101846304B (zh) 一种照明灯具
CN204481225U (zh) 射频同轴电缆组件的密封结构
CN204059591U (zh) 一种模块化结构的联接用角件及模块化结构
CN103672302A (zh) 无边真空绝热板及其制备方法
CN105179692A (zh) 一种紧凑式冗余密封结构
CN104930292A (zh) 一种rtp管接头
CN217734655U (zh) 一种护角条
CN204025668U (zh) 用于薄型无沟槽法兰面密封的吸附式密封圈
CN107700538B (zh) 一种移动式复合止水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CN109964362B (zh) 具有简单感测结构的电池模块
CN204756271U (zh) 一种rtp管接头
CN204887199U (zh) 一种带有摄像头的终端
CN203384369U (zh) 釜用密封件
CN208778917U (zh) 一种复合钢管端口全屏蔽双密封圈连接件
CN204489570U (zh) 一种贴封单元和一种贴封结构
CN207176741U (zh) 移动式复合止水系统
CN202310385U (zh) 一种改进密封效果的防护罩
CN204168036U (zh) 电机及其电机盖板装置
CN210800044U (zh) 一种橡胶密封连接装置
CN107023680A (zh) 一种防火密封垫圈
CN104565632B (zh) 电容器填充气体防掺杂气路连接器
CN210106571U (zh) 一种密封效果好的防水密封圈
CN203375090U (zh) 无边真空绝热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