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628085A - 高负荷软水制备工艺 - Google Patents

高负荷软水制备工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628085A
CN104628085A CN201510003668.6A CN201510003668A CN104628085A CN 104628085 A CN104628085 A CN 104628085A CN 201510003668 A CN201510003668 A CN 201510003668A CN 104628085 A CN104628085 A CN 10462808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oup
water
softening device
device group
secondary softe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003668.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高恺
亓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aiwu Iron and Steel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aiwu Iron and Steel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aiwu Iron and Steel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Laiwu Iron and Steel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10003668.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628085A/zh
Publication of CN1046280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62808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0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1/4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ion-exchange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Hydrology & Water Resour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Treatment Of Water By Ion Exchang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高负荷软水制备工艺,包括:依次对一级软化器组以及二级软化器组进行预正洗;预正洗完成后,控制第一流量强度的工业新水进入一级软化器组,由所述一级软化器组进行一级软水处理;控制第二流量强度的一级软化器组软化后的初次软水进入二级软化器组,由所述二级软化器组进行二次软水处理;所述二级软化器组软化处理后的软水进入软水箱、并通过软水泵组进入软水管网。本发明提供的高负荷软水制备工艺通过低流量的工业新水对该一级软化器组以及二级软化器组进行预正洗,从而延长一级软化器和二级软化器软化处理的使用寿命,并进一步提高软水的处理量。

Description

高负荷软水制备工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工业软化水制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应用于“盐池-一级钠离子软化器-二级钠离子软化器”软水站的一种高负荷软水制备工艺。
背景技术
“盐池-一级钠离子软化器-二级钠离子软化器”软水制备是工业生产中一种常见的工业水除盐工艺,广泛应用于冶金和电力等行业。
现有技术中,如多软水站都建立建成于上世纪90年代或者本世纪初,由于所服务的主线产能历经多次扩张,加上软水站的设备大多比较陈旧,制备软水工艺比较守旧,造成产能大都严重滞后。通常,在工业水除盐工艺中,对于现有常用的24-27吨软水器的软水处理时,将较低流量强度的工业新水直接通过机械过滤器后进入一级钠离子软化器、二级钠离子软化器进行软水处理,且在一级钠离子软水器或二级钠离子软水器失效后,注入再生液,进行下一周期的软水处理。
但是,现有的软水制备工艺在制备软水过程中,由于较低流量强度或较高流量强度的工业新水直接通入软化器中进行软水处理,不仅不能满足生产需要的软水产量,造成主线用水设备或管线积垢,影响软水站使用寿命;而且软水站本身消耗大量的工业盐和工业新水,使软水站运行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高负荷软水制备工艺,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软水制备工艺不能满足目前扩张的主线产能需要,从而造成软水产量较低、软水站使用寿命降低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高负荷软水制备工艺,包括:
依次对一级软化器组以及二级软化器组进行预正洗;
预正洗完成后,控制第一流量强度的工业新水进入一级软化器组,由所述一级软化器组进行一级软水处理;
控制第二流量强度的一级软化器组软化后的初次软水进入二级软化器组,由所述二级软化器组进行二次软水处理;
所述二级软化器组软化处理后的软水进入软水箱、并通过软水泵组进入软水管网。
可选的,上述依次对一级软化器组以及二级软化器组进行预正洗,包括:
分别打开所述一级软化器组以及所述二级软化器组的进水阀和软水出水阀;
在预设时间内控制第三流量强度的工业新水通过所述一级软化器组的进水阀进入所述一级软化器组,所述第三流量强度小于所述第一流量强度和所述第二流量强度;
所述一级软化器组的软水出水阀流出的水通过所述二级软化器组的进水阀进入所述二级软化器组,并通过所述二级软化器组的软水出水阀流出;
分别关闭所述一级软化器组和所述二级软化器组的软水出水阀。
可选的,上述的预设时间为1.5-2min,所述第一流量强度为70-90㎡/h。
可选的,上述第一流量强度和第二流量强度相同,且所述第一流量强度和所述第二流量强度均为105-115㎡/h。
可选的,上述第一流量强度和所述第二流量强度为110㎡/h。
可选的,上述的高负荷软水制备工艺还包括:对所述一级软化器组和/或二级软化器组进行不完全放水反洗操作。
可选的,上述对所述一级软化器组和/或二级软化器组进行不完全放水反洗操作,包括:
打开所述一级软化器组和/或二级软化器组的溢流排气排水阀;
通过打开所述一级软化器组和/或二级软化器组的正洗排水阀或中段排水阀将所述一级软化器组和/或二级软化器组内的水排出50%;
关闭所述溢流排气排水阀以及关闭所述中段排水阀或所述正洗排水阀,并依次打开所述一级软化器组和/或二级软化器组的反洗排水阀和反洗进水阀;
通过所述反洗进水阀进入工业新水对所述一级软化器组和/或二级软化器组进行反洗,并通过所述反洗排水阀排出。
可选的,上述高负荷软水制备工艺还包括:通过再生液注入泵组组将盐池中的再生液注入所述一级软化器组和/或二级软化器组。
可选的,上述通过再生液注入泵组组将盐池中的再生液注入所述一级软化器组和/或二级软化器组,包括:
启动再生液注入泵组,打开所述一级软化器组和/或二级软化器组的再生液进水阀,同时打开溢流排气排水阀;
再生液注入泵组通过所述再生液进水阀将再生液注入所述一级软化器组和/或二级软化器组内;
在所述溢流排气排水阀中溢出再生液时,控制所述再生液注入泵组停止工作,并依次关闭所述再生液进水阀和所述溢流排气排水阀。
可选的,上述在通过所述再生液注入泵组组将所述再生液注入所述一级软化器组和/或二级软化器组之前,在所述盐池中配置再生液,其中,
所述盐池中配置的一级软水器组的再生液浓度为6.0%,所述盐池中配置的二级软水器组的再生液浓度为7.0%。
可选的,上述在所述盐池中配置再生液,包括:
在所述盐池中投入对应所述一级软化器组和二级软化器组所需再生液浓度的工业盐;
根据所述一级软化器组和二级软化器组的容量注入适量水;
所述工业盐在注入水中的浸泡时间大于或等于6h。
可选的,上述在所述盐池中配置再生液,包括:
根据所述一级软化器组和/或二级软化器组所需再生液浓度,通过压力溶解设备配置再生液浓度所需工业盐的高浓度溶液;
将高浓度溶液投放在所述盐池中,并根据所述一级软化器组和二级软化器组的容量注入适量水;
通过水力搅拌设备不断搅拌,直至盐池内再生液搅拌均匀。
由以上技术方案可见,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高负荷软水制备工艺,通过工业新水依次对一级软化器组以及二级软化器组进行预正洗,并预正洗完成后通过控制第一流量强度的工业新水进入一级软化器组、第二流量强度的初次软水进入二级软化器组进行软水处理,并且二级软化器组软化处理后的软水进入软水箱、并通过软水泵组进入软水管网。通过对该一级软化器组以及二级软化器组进行预正洗,通过低流量工业新水对软化器进行短时间正洗,对一级软化器和二级软化器进行清洗,从而延长一级软化器和二级软化器软化处理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的,在控制进入一级软化器组和二级软化器组的第一流量强度和第二流量强度相等,分别为105-115㎡/h的工业新水和初次软水、在一级软化器组和二级软化器组中进行软化处理,有效提高制备软水的产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高负荷软水制备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高负荷软水制备设备的一级软化器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高负荷软水制备设备的二级软化器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高负荷软水制备工艺的流程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高负荷软水制备工艺的流程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高负荷软水制备工艺的流程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高负荷软水制备工艺的流程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高负荷软水制备工艺的流程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高负荷软水制备工艺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参见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高负荷软水制备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所示,该软水站设备包括机械过滤器组4、一级软化器组6、二级软化器组8、软水箱9、软水泵组10、水软管网11、盐池12和再生液注入泵组13,该机械过滤器组4、一级软化器组6、二级软化器组8、软水箱9、软水泵组10、水软管网11依次连接;该盐池12与再生液注入泵组13依次连接,且该再生液注入泵组13分别连接至该一级软化器组6和二级软化器组8。
其中,该机械过滤器组4为石英砂砂滤罐,机械过滤器组4还连接工业新水管网1,为了保证达到该一级软化器组6和二级软化器组8内的工业新水的流量较高,该机械过滤器组4与工业新水管网1之间设置有管道加压泵组2和加压泵组出水阀3,从而通过该管道加压泵组2加压后的工业新水在机械过滤器组4内对加大沉淀物的过滤,再通过一级软化器组进水阀5进入该一级软化器组6内,经过该一级软化器组7软化处理后,经过二级软化器组进水阀7进入该二级软化器组8内进行二次软化处理。
该盐池12用于制备对工业新水进行软水处理的再生液(工业盐水),盐池12至少分为两个分格,一个分格用于一级软化器组6的再生液配置、另一个分格用于二级软化器组8的再生液配置;该再生液注入泵组13包括一个或两个再生液注入泵,当只有一个再生液注入泵时,可通过该再生液注入泵分别向一级软化器组6或二级软化器组8内注入再生液,当有两个再生液注入泵时,两个再生液注入泵分别与一级软化器组6和二级软化器组8连接,可以分开、独立为一级软化器组6和二级软化器组8注入再生液。
需要说明的是,该一级软化器组6和二级软化器组8内包括相同数量的软化器,该一级软化器组6和二级软化器组8的软化器的结构相同,具体可参见图2和图3所示。
如图2所示,为本实施例中一级软化器组6的一级软化器的结构示意图,该一级软化器包括用于进入该软化器内工业新水的进水阀601、用于排除沉积污垢的反洗排水阀602、用于排除沉积污垢的工业新水的反洗进水阀603、用于软化处理后的软水流出的软水出水阀604、用于注入再生液的再生液进水阀605、用于对软化器进行预正洗的水流出的正洗排水阀606、用于排出软化器内空气的溢流排气排水阀607和中段排水阀608,具体的实施方式可参看有关高负荷软水制备工艺的实施例,在此不再详细阐述。
如图3所示,为本实施例中二级软化器组8的二级软化器的结构示意图,该二级软化器包括用于进入该软化器内工业新水的进水阀801、用于排除沉积污垢的反洗排水阀802、用于排除沉积污垢的工业新水的反洗进水阀803、用于软化处理后的软水流出的软水出水阀804、用于注入再生液的再生液进水阀805、用于对软化器进行预正洗的水流出的正洗排水阀806、用于排出软化器内空气的溢流排气排水阀807和中段排水阀808,具体的实施方式可参看有关高负荷软水制备工艺的实施例,在此不再详细阐述。
参见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高负荷软水制备工艺的流程示意图。
如图4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高负荷软水制备工艺包括:
步骤S100:依次对一级软化器组以及二级软化器组进行预正洗;
其中,工业新水通过工业新水管网、并经过机械过滤器组4进入该一级软化器组6以及二级软化器组8进行短时间的预正洗操作,即通过低于进入一级软化器组6和二级软化器组8的流量强度的工业新水对一级软化器组6以及二级软化器组8进行短时间的正洗操作。具体如图5所示:
参见图5所示的本实施例提供的高负荷软水制备工艺的流程示意图,具体为对一级软化器组6和二级软化器组8进行预正洗的流程示意图,其具体的预正洗的步骤为:
步骤S101:分别打开所述一级软化器组以及所述二级软化器组的进水阀和软水出水阀;
其中,该一级软化器组6和二级软化器组8均包括相同数量的软化器,且该一级软化器组6的软化器结构与二级软化器组8的软化器结构相同,工业新水通过一级软化器组6的进水阀601进入、并通过软水出水阀604流出,流出的水经过二级软化器组8的进水阀801进入、并通过软水出水阀804排出。
步骤S102:在预设时间内控制第三流量强度的工业新水通过所述一级软化器组的进水阀进入所述一级软化器组,所述第三流量强度小于所述第一流量强度和所述第二流量强度;
其中,该第一流量强度和第二流量强度为进入一级软化器组6和二级软化器组8进行软化处理的工业新水和初次软水的流量强度,通过将小于第一流量强度和第二流量强度的第三流量强度的工业新水对一级软化器组6进行短时间的正洗,从而使低流量强度的工业新水依次通入一级软化器组6和二级软化器组8中,便于对工业新水预先接触一级软化器组6和二级软化器组8,避免较高流量强度的工业新水直接进入一级软化器组6中对一级软化器组6内的工业盐造成损失,从而降低一级软化器组6和二级软化器组8的使用寿命(处理工业新水的时间);在本实施例提供的高负荷软水制备工艺中,且预正洗的时间为1.5-2min,即该预设时间为1.5-2min。
步骤S103:所述一级软化器组的软水出水阀流出的水通过所述二级软化器组的进水阀进入所述二级软化器组,并通过所述二级软化器组的软水出水阀流出;
其中,通过预正洗进入一级软化器组6中的工业新水,通过该一级软化器组6的软水出水阀604排出,由于该一级软化器组6的软水出水阀604与二级软化器组8的进水阀801连通,从而一级软化器组6中排出的预正洗操作后的水经过二级软化器组8的进水阀801进入该二级软化器组8,对该二级软化器组8进行预正洗,且通过该二级软化器组8的软水出水阀804排出。
步骤S104:分别关闭所述一级软化器组和所述二级软化器组的软水出水阀;
其中,通入一级软化器组6内的工业新水经过一级软化器组6的预正洗后的水进入二级软化器组8内,在该进入该二级软化器组8内的水经过二级软化器组8的软水出水阀804完全排出后,分别关闭该一级软化器组6的软水出水阀604、二级软化器组8的软水出水阀804。
需要说明的是,进入该一级软化器组6的工业新水在该一级软化器组6中进行软化操作时,由于工业新水的硬度较高,通过一级软化器组6的软化操作,使该一级软化器组6的软水出水阀604的出水硬度低于合格硬度(CaCO3的浓度为50mg/L),从而关闭进入该一级软化器组6的工业新水,待进入二级软化器组8的水流出后,即完成对预正洗操作。其中,控制流量强度为70-90㎡/h的工业新水在一级软化器组6的时间1.5-2min后,即可达到合格的出水硬度。
步骤S200:预正洗完成后,控制第一流量强度的工业新水进入一级软化器组,由所述一级软化器组进行一级软水处理;
其中,在对一级软化器组6和二级软化器组8进行1.5-2分钟的预正洗、二级软化器组8内预正洗的工业新水完全流出后,再对一级软化器组6和二级软化器组8进行正洗(即工业新水进入一级软化器组6和二级软化器组8中进行软水处理);在进行软水处理时,通过控制进入一级软化器组6的工业新水的流量强度为105-115㎡/h的工业新水进入一级软化器组6内,在工业新水进入一级软化器组6前,打开该一级软化器组6的进水阀601、软水出水阀604,从而使工业新水通过一级软化器组6的进水阀601进入一级软化器组6内,工业新水在一级软化器组6内通过一级软化器组6内含有的工业盐进行反应,并通过一级软化器组6的软水出水阀604流出、且流出的初次软水进入二级软化器组8内进行二次软水处理。
在实施过程中,对于进入一级软化器组6的工业新水的流量强度一般控制在110㎡/h,从而能够保证该一级软化器组6最大的软水处理量,提高软水站制备软水的产量;并且在保证进入一级软化器组6内的工业新水的流量强度较高时,可以通过增加的管道加压泵组2提高进入一级软化器组6的工业新水的流量强度;对于工业新水在该一级处理器组6内的具体处理过程在此不再详细阐述。
步骤S300:控制第二流量强度的一级软化器组软化后的初次软水进入二级软化器组,由所述二级软化器组进行二次软水处理;
其中,在对工业新水处理过程中,还需要打开该二级软化器组8的进水阀801和软水出水阀804,从而在通过一级软化器组6处理后的初次软水从一级软化器组6的软水出水阀604中流出后,初次软水通过该二级软化器组8的进水阀801进入该二级软化器组8内;在进入该二级软化器组8的初次软水的流量强度为第二流量强度,该第二流量强度与第一流量强度相同,即进入该二级软化器组8内的初次软水的流量强度为105-115㎡/h,通过该二级软化器组8内含有的工业盐对初次软水进行二次软水处理,二次软水处理后的软水经过该二级软化器组8的软水出水阀804流出。
在实施过程中,对于进入二软化器组8的工业新水的流量强度一般控制在110㎡/h,从而能够保证该二级软化器组8最大的软水处理量,提高软水站制备软水的产量;对于工业新水在该二级处理器组8内的具体处理过程在此不再详细阐述。
步骤S400:所述二级软化器组软化处理后的软水进入软水箱、并通过软水泵组进入软水管网;
其中,通过二级软化器组8的软水出水阀804流出的软水直接进入与该二级软化器组8连接的软水箱9中,通过该软水箱9存储软水;在需要软水输出时,打开与该软水箱9连接的软水泵组10,通过与该软水泵组10连接的软水管网11输出至指定位置,供工业循环使用。
采用本实施例提供的高负荷软水制备工艺,需要对工业新水进行软化处理时,事先在一级软化器组6和与其连接的二级软化器组8内通入1.5-2分钟、流量强度为70-90㎡/h的工业新水,从而通过低流量的工业新水对一级软化器组6和二级软化器组8进行短时间的预正洗,避免直接对一级软化器组6和二级软化器组8内通入高流量强度的工业新水对软化器造成损坏,进而造成软化器的使用寿命降低;同时,控制流量强度为110㎡/h工业新水进入一级软化器组6和二级软化器组8内进行软化,从而有效提高软水站的软水产量,满足目前工业扩张的主线产能的需要。
在对工业新水通过一级软化器组6和二级软化器组8进行软化处理后,该一级软化器组6和二级软化器组8均因工业盐浓度不够造成软化器失效,从而需要对该一级软化器组6和二级软化器组8进行反洗以及再生液的注入等操作步骤。其中包括:
步骤S500:对所述一级软化器组和/或二级软化器组进行不完全放水反洗操作;
其中,在一级软化器组6、二级软化器组8中任意一个软化器失效或两个软化器同时失效时,该一级软化器组6和二级软化器组8内容易沉积较多的污垢,可通过对该软化器进行不完全放水反洗,从而去除污垢;该不完全放水反洗即在每次对软化器内进行处理的过程中,进入软化器内的水均不完全排除,再对一级软化器组6、二级软化器组8内充入工业新水进行多次反洗,从而从软化器的底部去除沉积在软化器内部的污垢。
需要说明的是,在对二级软化器组8内进行不完全放水反洗操作与对一级软化器组8内的操作相同,且对该一级软化器组6和二级软化器组8进行不完全放水反洗操作时需要分开独立进行;由于该一级软化器组6和二级软化器组8均包括一个甚至多个软化器,且软化器的结构相同,因此,对该二级软化器组8的不完全放水反洗操作的步骤相同,在此不再详细赘述。
参见图6,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高负荷软水制备工艺的流程示意图,具体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对一级软化器组6和二级软化器组8不完全放水反洗操作的流程示意图。具体操作步骤为:
步骤S501:打开所述一级软化器组和/或二级软化器组的溢流排气排水阀;
其中,在对一级软化器组6和二级软化器组8进行不完全放水反洗操作时,事先将使工业新水进入、并充满该一级软化器组6和二级软化器组8;然后打开该一级软化器组6的溢流排气排水阀607和二级软化器组8的溢流排气排水阀807,从而在通过一级软化器组6的溢流排气排水阀607或二级软化器组8的溢流排气排水阀807有水溢出时,停止工业新水进入。
步骤S502:通过所述一级软化器组和/或二级软化器组的正洗排水阀或中段排水阀将所述一级软化器组和/或二级软化器组内的水排出50%;
其中,当工业新水充满该一级软化器组6和二级软化器组8时,打开该一级软化器组6的正洗排水阀606或中段排水阀608、该二级软化器组8的正洗排水阀806或中段排水阀808,从而使污垢与工业新水的混合溶液通过该一级软化器组6的正洗排水阀606或中段排水阀608、该二级软化器组8的正洗排水阀806或中段排水阀808流出,且在该一级软化器组6或二级软化器组8内的混合溶液流出50%(或一半)时,停止流出,并进行步骤S503的操作。
需要说明的是,在进行不完全放水反洗过程中,以一级软化器组6为例,如果该一级软化器组6内未设置中段排水阀608,则可以通过控制该正洗排水阀606放水、并保证正洗排水阀606打开后,一级软化器组6内的混合溶液只能流出一半;在采用中段排水阀608时,只要该一级软化器组6内的混合溶液不再流出,即表示该一级软化器组6内的混合溶液流出一半,并且以下实施例均以该中段排水阀608为例进行阐述。
步骤S503:关闭所述溢流排气排水阀以及关闭所述中段排水阀或所述正洗排水阀,并依次打开所述一级软化器组和/或二级软化器组的反洗排水阀和反洗进水阀;
其中,在一级软化器组6和二级软化器组8内不完全反洗的混合溶液排出一半后,及时关闭一级软化器组6的溢流排气排水阀607、中段排水阀608,从而在不完全放水反洗操作中将工业新水和污垢的混合溶液流出,并进一步打开该一级软化器组6的反洗排水阀602和反洗进水阀603,将该一级软化器组6内剩余一半的混合溶液通过反洗出水阀602流出。
步骤S504:通过所述反洗进水阀进入工业新水对所述一级软化器组和/或二级软化器组进行反洗,并通过所述反洗排水阀排出;
其中,在步骤S503中一级软化器组6内的混合溶液流出一半之后,通过该一级软化器组6的反洗进水阀603进入工业新水、并通过该反洗排水阀602将一级软化器组6内进行冲洗的工业新水和污垢全部通过该反洗排水阀602排出,从而完成对一级软化器组6的反洗,将一级软化器组6内沉积的污垢全部去除。
需要说明的是,在对一级软化器组6或二级软化器组8进行不完全放水反洗操作过程时,可重复上述步骤S501至步骤S503,从而使一级软化器组6内充满水后通过中段排水阀608排出一半的混合溶液,至少重复2-3次,再进行步骤S504的操作,将一级软化器组6内的混合溶液全部排出,有效提高对一级软化器组6中污垢的排除率。
采用本实施例提供的高负荷软水制备工艺中,对一级软化器组6和二级软化器组8进行不完全放水反洗操作中,通过该一级软化器组6的反洗进水阀603和二级软化器组8的反洗进水阀803向内充满工业新水,不需要完全将一级软化器组6和二级软化器组8内的水全部排出,仅需要排出50%左右即可,从而能够避免一级软化器组6和二级软化器组8内沉积的污垢在目前反洗技术中将其内的水完全排出时,造成对排水管的堵塞等,从而提高对污垢的排出率;且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多次不完全放水反洗,能够多排出20%-30%的污垢。
步骤S600:通过再生液注入泵组组将盐池中的再生液注入所述一级软化器组和/或二级软化器组;
在对该一级软化器组6或二级软化器组8进行反洗操作,将一级软化器组6或二级软化器组8中的积垢除去后,为了保证下个周期对工业新水的处理,需要对该一级软化器组6或二级软化器组8进行再生液(即工业盐水)注入。
参见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高负荷软水制备工艺的流程示意图,具体为对该一级软化器组或二级软化器组内注入再生液的流程示意图,步骤S600包括:
步骤S601:启动再生液注入泵组,打开所述一级软化器组和/或二级软化器组的再生液进水阀,同时打开溢流排气排水阀;
其中,在对该一级软化器组6注射再生液时,事先在盐池12中配置相应浓度的再生液,从而将再生液注入到一级软化器组6内;并打开该一级软化器组6的再生液进水阀605和溢流排气排水阀607,并开启再生液注入泵组13,从而使该再生液注入泵组13将盐池12内相应浓度的再生液通过再生液进水阀605进入该一级软化器组6内,该一级软化器组6内的空气通过该溢流排气排水阀607排出。
步骤S602:再生液注入泵组通过所述再生液进水阀将再生液注入所述一级软化器组和/或二级软化器组内;
其中,盐池12内配置好的再生液通过该再生液注入泵组13加压抽取、通过与该再生液注入泵组13连接的再生液进水阀605进入该一级软化器组6内,便于该一级软化器组6对工业新水进行软化处理。
步骤S603:在所述溢流排气排水阀中溢出再生液时,控制所述再生液注入泵组停止工作,并依次关闭所述再生液进水阀和所述溢流排气排水阀;
其中,在对该一级软化器组6内注入再生液时,如果通过该溢流排气排水阀607中有再生液溢出,则表示该一级软化器组6内已经注满该一级软化器组6,进而控制该再生液注入泵组停止工作,同时关闭该一级软化器组6的再生液进水阀605和溢流排气排水阀607。
需要说明的是,二级软化器组8和一级软化器组6在进行再生液注入时,可分开独立注入,且由于该二级软化器组8与一级软化器组6内再生液浓度不同,可通过再生液注入泵13分别通过该盐池12中的两个分格中配置的相应浓度的溶液进入该二级软化器组8和一级软化器组6中,且该二级软化器组8的再生液浓度高于一级软化器组6的再生液浓度;具体的,注入至该一级软化器组6内的再生液浓度为6.0%,注入至该二级软化器组8内的再生液浓度为7.0%。该二级软化器组8注入再生液的步骤在此不再详细赘述,可参看上述实施例。
采用本实施例提供的高负荷软水制备工艺,通过在盐池12中配置对应一级软化器组6和二级软化器组8的相应浓度的再生液(工业盐水),并通过再生液注入泵组13注入到一级软化器组6和二级软化器组8,从而使该一级软化器组6和二级软化器组8能够进行下一周期的软水处理。
参见图8和图9,为本实施例提供的高负荷软水制备工艺的流程示意图,具体为在对该一级软化器组和二级软化器组内注入的再生液的配置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如图8所示,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盐池中配置再生液的配置方法,该再生液的配置方法一般在盐池中没有搅拌设备时使用,该配置方法包括:
步骤S701:在所述盐池中投入对应所述一级软化器组和二级软化器组所需再生液浓度的工业盐;
其中,根据需要投入至该一级软化器组和二级软化器组内的再生液的浓度,选取所需要配置再生液的工业盐的重量,并将相应重量的工业盐放置对应一级软化器组6和二级软化器组8的盐池12的分格中。
步骤S702:根据所述一级软化器组和二级软化器组的容量注入适量水;
其中,在将相应重量的工业盐放到盐池12的分格中后,向盐池12的分格内注入与一级软化器组6、二级软化器组8的容量相等的净水,在注入净水的同时,可通过在净水出水口设置流量计,通过该流量计计量净水的体积,从而使净水与工业盐混合,并使工业盐溶解在净水中,形成再生液。
步骤S703:所述工业盐在注入水中的浸泡时间大于或等于6h;
其中,为了保证该工业盐能够在注入到盐池12的净水中充分溶解,且在配置该再生液、没有搅拌设备时,只能通过将工业盐事先在静水中长时间浸泡(一般需要浸泡6个小时以上),从而使再生液中的工业盐比较均匀。
如图9所示,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盐池中配置再生液的配置方法,该再生液的配置方法一般在盐池中设置有搅拌设备时使用,该配置方法包括:
步骤S801:根据所述一级软化器组和/或二级软化器组所需再生液浓度,通过压力溶解设备配置再生液浓度所需工业盐的高浓度溶液;
其中,在配置工业盐的高浓度溶液时,需要事先根据投入至该一级软化器组和二级软化器组内的再生液的浓度,选取所需要配置再生液的工业盐的重量,从而将工业盐放入压力溶解设备(如溶液罐等),并且在压力溶解设备内放入少量净水,通过该压力溶解设备将工业盐溶解在净水中形成高浓度的工业盐溶液。
步骤S802:将高浓度溶液投放在所述盐池中,并根据所述一级软化器组和二级软化器组的容量注入适量水;
其中,在制备完高浓度工业盐溶液后,将该高浓度工业盐高浓度溶液倒入到盐池12内相应的分格中,并根据一级软化器组6和二级软化器组8的容积注入相同体积的水,从而保证该盐池12中的再生液的容量大于一级软化器组6和二级软化器组8的容积、且并不影响注入至一级软化器组6和二级软化器组8内的再生液的浓度;在高浓度工业盐溶液与净水混合时,也可以先向盐池12内注入净水,再将相应的高浓度工业盐溶液投入至盐池12中。
步骤S803:通过水力搅拌设备不断搅拌,直至盐池内再生液搅拌均匀;
其中,在盐池12中分别加入高浓度工业盐溶液和净水后,通过该盐池12内预先设置的水力搅拌设备不断搅拌,使高浓度工业盐溶液充分与净水混合,使盐池内的再生液比较均匀。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提供的再生液的配置方法中,该用于向一级软化器组6内注入的再生液的浓度为6.0%,即工业盐在一级软化器组6内的再生液中工业盐的重量比为6.0%;用于向二级软化器组6内注入的再生液的浓度为7.0%,即工业盐在二级软化器组8内的再生液中工业盐的重量比为7.0%。
采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高负荷软水制备工艺,通过在盐池12中根据一级软化器组6和二级软化器组8内所需的工业盐水的浓度来配置相应浓度的再生液,且每次配置再生液时的体积与一级软化器组6和二级软化器组8的体积相同,从而避免再生液的浪费;且通过重新往一级软化器组6和二级软化器组8内注入再生液,使该一级软化器组6和二级软化器组8能够重新开始对工业新水的软化处理,提高软水产量。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尤其,对于装置或系统实施例而言,由于其基本相似于方法实施例,所以描述得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及系统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其中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模块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情况下,即可以理解并实施。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一级”和“二级”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结构上的不同。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或实现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2)

1.一种高负荷软水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
依次对一级软化器组以及二级软化器组进行预正洗;
预正洗完成后,控制第一流量强度的工业新水进入一级软化器组,由所述一级软化器组进行一级软水处理;
控制第二流量强度的一级软化器组软化后的初次软水进入二级软化器组,由所述二级软化器组进行二次软水处理;
所述二级软化器组软化处理后的软水进入软水箱、并通过软水泵组进入软水管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负荷软水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依次对一级软化器组以及二级软化器组进行预正洗,包括:
分别打开所述一级软化器组以及所述二级软化器组的进水阀和软水出水阀;
在预设时间内控制第三流量强度的工业新水通过所述一级软化器组的进水阀进入所述一级软化器组,所述第三流量强度小于所述第一流量强度和所述第二流量强度;
所述一级软化器组的软水出水阀流出的水通过所述二级软化器组的进水阀进入所述二级软化器组,并通过所述二级软化器组的软水出水阀流出;
分别关闭所述一级软化器组和所述二级软化器组的软水出水阀。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负荷软水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时间为1.5-2min,所述第一流量强度为70-90㎡/h。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负荷软水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量强度和第二流量强度相同,且所述第一流量强度和所述第二流量强度均为105-115㎡/h。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负荷软水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量强度和所述第二流量强度为110㎡/h。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负荷软水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对所述一级软化器组和/或二级软化器组进行不完全放水反洗操作。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高负荷软水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所述一级软化器组和/或二级软化器组进行不完全放水反洗操作,包括:
打开所述一级软化器组和/或二级软化器组的溢流排气排水阀;
通过打开所述一级软化器组和/或二级软化器组的正洗排水阀或中段排水阀将所述一级软化器组和/或二级软化器组内的水排出50%;
关闭所述溢流排气排水阀以及关闭所述中段排水阀或所述正洗排水阀,并依次打开所述一级软化器组和/或二级软化器组的反洗排水阀和反洗进水阀;
通过所述反洗进水阀进入工业新水对所述一级软化器组和/或二级软化器组进行反洗,并通过所述反洗排水阀排出。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负荷软水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通过再生液注入泵组组将盐池中的再生液注入所述一级软化器组和/或二级软化器组。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高负荷软水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过再生液注入泵组组将盐池中的再生液注入所述一级软化器组和/或二级软化器组,包括:
启动再生液注入泵组,打开所述一级软化器组和/或二级软化器组的再生液进水阀,同时打开溢流排气排水阀;
再生液注入泵组通过所述再生液进水阀将再生液注入所述一级软化器组和/或二级软化器组内;
在所述溢流排气排水阀中溢出再生液时,控制所述再生液注入泵组停止工作,并依次关闭所述再生液进水阀和所述溢流排气排水阀。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高负荷软水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在通过所述再生液注入泵组组将所述再生液注入所述一级软化器组和/或二级软化器组之前,在所述盐池中配置再生液,其中,
所述盐池中配置的一级软水器组的再生液浓度为6.0%,所述盐池中配置的二级软水器组的再生液浓度为7.0%。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高负荷软水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在所述盐池中配置再生液,包括:
在所述盐池中投入对应所述一级软化器组和二级软化器组所需再生液浓度的工业盐;
根据所述一级软化器组和二级软化器组的容量注入适量水;
所述工业盐在注入水中的浸泡时间大于或等于6h。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高负荷软水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在所述盐池中配置再生液,包括:
根据所述一级软化器组和/或二级软化器组所需再生液浓度,通过压力溶解设备配置再生液浓度所需工业盐的高浓度溶液;
将高浓度溶液投放在所述盐池中,并根据所述一级软化器组和二级软化器组的容量注入适量水;
通过水力搅拌设备不断搅拌,直至盐池内再生液搅拌均匀。
CN201510003668.6A 2015-01-06 2015-01-06 高负荷软水制备工艺 Pending CN10462808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003668.6A CN104628085A (zh) 2015-01-06 2015-01-06 高负荷软水制备工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003668.6A CN104628085A (zh) 2015-01-06 2015-01-06 高负荷软水制备工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628085A true CN104628085A (zh) 2015-05-20

Family

ID=532073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003668.6A Pending CN104628085A (zh) 2015-01-06 2015-01-06 高负荷软水制备工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628085A (zh)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9980086286A (ko) * 1997-05-31 1998-12-05 배순훈 연수기의 배관 시스템
CN103288171A (zh) * 2012-03-05 2013-09-11 莫比森(北京)石油天然气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软化水处理装置及软化装置再生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9980086286A (ko) * 1997-05-31 1998-12-05 배순훈 연수기의 배관 시스템
CN103288171A (zh) * 2012-03-05 2013-09-11 莫比森(北京)石油天然气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软化水处理装置及软化装置再生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高恺等: "降低软水站盐耗水耗的实践", 《莱钢科技》, no. 4, 31 August 2011 (2011-08-3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198519U (zh) 净水系统
CN103693799B (zh) 节水型反渗透净水机
CN213012372U (zh) 净水装置
CN105621644A (zh) 净水系统及其清洗方法
CN109912089A (zh) 洗衣机内循环管路
CN101254967B (zh) 纯水机及纯水机工作方法
CN201973291U (zh) 多路控制阀、水处理器及水处理系统
CN104805651A (zh) 洗衣机
CN212504255U (zh) 中水回用超滤系统
CN103990313B (zh) 低渗透油田采出水过滤系统及其反洗工艺
CN104628085A (zh) 高负荷软水制备工艺
CN102654205B (zh) 多路控制阀、水处理器、水处理系统及运行方法
KR102070679B1 (ko) 필터 세정구조를 갖는 정수시스템
US9802141B1 (en) Cleaning system for filter beds
CN110193288A (zh) 一种浸没式超滤膜的无人自动在线恢复性化学清洗方法
CN116042350A (zh) 一种蛋白酶粗提物收集系统及方法
CN107746134A (zh) 一种智能控制全屋综合水处理系统及水处理方法
CN109331664B (zh) 一种超滤膜冲洗装置及方法
CN210286847U (zh) 插片机用水系统及硅片清洗系统
KR101764721B1 (ko) 역세척이 가능한 비점오염저감시설 및 그 자동 역세척 시스템
KR101410910B1 (ko) 역삼투압 멤브레인모듈 세정장치 및 세정방법
CN207735314U (zh) 一种用于船舶海水总管滤器的清洗系统
CN215505689U (zh) 一种用于洗消水再生罐的反冲洗结构
CN110703565B (zh) 一种线路板显影液循环回收系统
CN105986433A (zh) 洗衣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