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620590B - 接收装置、发送/接收系统、接收方法 - Google Patents

接收装置、发送/接收系统、接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620590B
CN104620590B CN201380047954.1A CN201380047954A CN104620590B CN 104620590 B CN104620590 B CN 104620590B CN 201380047954 A CN201380047954 A CN 201380047954A CN 104620590 B CN104620590 B CN 10462059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ion destination
reception device
rate
transmission
wireless transmis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47954.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620590A (zh
Inventor
久礼嘉伸
五十岚卓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6205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62059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62059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62059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1/00Selective content distribution, e.g. interactive television or video on demand [VOD]
    • H04N21/40Client devices specific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ption of or interaction with content, e.g. set-top-box [STB]; Operations thereof
    • H04N21/43Processing of content or additional data, e.g. demultiplexing additional data from a digital video stream; Elementary client operations, e.g. monitoring of home network or synchronising decoder's clock; Client middleware
    • H04N21/442Monitoring of processes or resources, e.g. detecting the failure of a recording device, monitoring the downstream bandwidth, the number of times a movie has been viewed, the storage space available from the internal hard disk
    • H04N21/44209Monitoring of downstream path of the transmission network originating from a server, e.g. bandwidth variations of a wireless networ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02Details
    • H04L12/16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special services to substations
    • H04L12/18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special services to substations for broadcast or conference, e.g. multicast
    • H04L12/1886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special services to substations for broadcast or conference, e.g. multicast with traffic restrictions for efficiency improvement, e.g. involving subnets or subdomai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06Selective distribution of broadcast services, e.g. multimedia broadcast multicast service [MBMS]; Services to user groups; One-way selective calling ser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9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channel cod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1/00Selective content distribution, e.g. interactive television or video on demand [VOD]
    • H04N21/60Network structure or processes for video distribution between server and client or between remote clients; Control signalling between clients, server and network components; Transmission of management data between server and client, e.g. sending from server to client commands for recording incoming content stream; Communication details between server and client 
    • H04N21/63Control signaling related to video distribution between client, server and network components; Network processes for video distribution between server and clients or between remote clients, e.g. transmitting basic layer and enhancement layers over different transmission paths, setting up a peer-to-peer communication via Internet between remote STB's;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Addressing
    • H04N21/631Multimode Transmission, e.g. transmitting basic layers and enhancement layers of the content over different transmission paths or transmitting with different error corrections, different keys or with different transmission protoco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1/00Selective content distribution, e.g. interactive television or video on demand [VOD]
    • H04N21/60Network structure or processes for video distribution between server and client or between remote clients; Control signalling between clients, server and network components; Transmission of management data between server and client, e.g. sending from server to client commands for recording incoming content stream; Communication details between server and client 
    • H04N21/63Control signaling related to video distribution between client, server and network components; Network processes for video distribution between server and clients or between remote clients, e.g. transmitting basic layer and enhancement layers over different transmission paths, setting up a peer-to-peer communication via Internet between remote STB's;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Addressing
    • H04N21/64Addressing
    • H04N21/6405Multicast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40Connection management for selective distribution or broadcas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ultimedia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Two-Way Televisions, Distribution Of Moving Picture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提供了一种即使在内容数据的多播传输期间网络环境从一个接收装置改变至另一个时接收合适质量的数据的方法。提供了一种接收装置,该接收装置设置有:接收部,从多个传输装置接收通过多播传输在物理层中以各自不同的传输速率传输的流数据;获取部,获取关于接收装置与传输装置之间的网络环境的变化的环境变化信息;以及连接目的地选择部,基于获取的环境变化信息从多个传输装置中选择一个作为接收部的连接目的地。

Description

接收装置、发送/接收系统、接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公开内容涉及接收装置、发送/接收系统(transmission/reception system)、接收方法及程序。
背景技术
最近,对于诸如视频和音频的多媒体数据从发送装置(transmission device)至多个接收装置(例如,移动终端)的无线流传输的需求逐渐增长。例如,发送装置预先以多个传输速率对内容进行压缩并且通过IP多播(multicasting,组播)传输该内容,而接收装置根据接收装置与发送装置之间的网络的拥塞条件选择性地在适当的传输速率之间进行切换的同时接收该内容。
对应于IP多播的方法可以是使用用户数据报协议(UDP)作为传输协议的IETFRFC3550中规定的实时传输协议(RTP)的流方法,及其他已知的RTP流方法。RTP流还能够经由符合IEEE 802.11标准的无线局域网(LAN)传输至接收装置,并且在通过多播传输至多个接收装置的情况下是有效的。
特别地,当考虑至多个接收装置的传输时,在有线连接的情况下,可以独立地连接中继器与接收装置之间的链路。然而,在无线传输的情况下,所有的接收装置共享无线传输频带,并且因为不能有效地执行至多个接收装置的单播传输,所以多播的使用是有效的。
引用列表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JP2001-320324A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同时,在通过多播传输实现一对多通信的情况下,因为发送装置与接收装置之间的无线传输环境不同,期望的是在根据发送装置上的传输环境来调整媒体数据的传输速率与物理层中的传输速率速率)的同时传输。然而,由于多播传输的局限性,以一个传输速率执行从传输终端对所有接收终端的传输,因此存在处于不同的传输环境中的接收装置将不能接收合适质量的数据的风险。
因此,本公开内容提出了一种当在内容数据的多播传输期间网络环境在从一个接收装置改变至另一个时,接收合适质量的数据的方法。
问题的解决方案
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接收装置,包括:接收部,从多个传输装置(transmitter)接收通过多播传输在物理层中以各自不同的传输速率传输的流数据(stream data)的;获取部,获取接收装置与所述传输装置之间的网络环境的变化相关的环境变化信息;以及连接目的地选择部,基于获取的环境变化信息从所述多个传输装置中选择一个传输装置作为接收部的连接目的地。
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另一个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发送/接收系统,包括:多个传输装置,通过多播传输在物理层中以各自不同的传输速率传输流数据,以及一个或者多个接收装置,从传输装置接收通过所述多播传输所传输的流数据。该接收装置包括:接收部,从多个传输部接收通过多播传输在物理层中以各自不同的传输速率所传输的流数据;获取部,获取接收装置与传输装置之间的网络环境的变化相所关的环境变化信息;以及连接目的地选择部,基于获取的环境变化信息从多个传输装置中选择一个传输装置作为接收部的连接目的地。
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另一个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接收方法,包括:从多个传输装置接收通过多播传输在物理层中以各自不同的传输速率传输的流数据;获取与传输装置之间的网络环境的变化相关的环境变化信息;以及基于获取的环境变化信息从多个传输装置中选择一个传输装置作为接收部的连接目的地。
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另一个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程序,使计算机执行:从多个传输装置接收通过多播传输在物理层中以各自不同的传输速率传输的流数据;获取与传输装置之间的网络环境的变化相关的环境变化信息;以及基于获取的环境变化信息从多个传输装置中选择一个传输装置作为接收部的连接目的地。
发明的有益效果
根据如上所述的本公开内容,即使当在内容数据的多播传输期间网络环境从一个接收装置改变至另一个时,可以接收合适质量的数据。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多播系统1的示例性配置的方框图。
[图2]用于说明包括多个无线传输部130的发送装置100与多个接收装置150之间的连接关系的示意图。
[图3]示出了多个发送装置100的示例性配置的示意图。
[图4]示出了示例性流数据传输处理的流程图。
[图5]是示出基于接收信号的强度的连接目的地选择处理的流程图。
[图6]示出了基于TFRC的连接目的地选择处理的流程图。
[图7]示出了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多播系统1的示例性配置的方框图。
[图8]示出了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发送装置100(1)和100(2)的示例性配置的示意图。
[图9]示出了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多播系统1的示例性配置的方框图。
[图10]示出了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的多播系统1的示例性配置的方框图。
[图11]示出了根据第五实施方式的多播系统1的示例性配置的方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公开内容的优选实施方式。应注意,在此说明书和附图中,以相同的参考标号表示具有基本上相同的功能和结构的构成要素,并且省略这些构成要素的重复说明。
在下文中,将按以下顺序进行描述。
1.第一实施方式
1-1.多播系统的概要
1-2.发送装置的示例性配置
1-3.接收装置的示例性配置
1-4.发送装置100与接收装置150之间的连接关系
1-5.多个发送装置的示例性配置
1-6.流数据传输处理
1-6-1.由发送装置100进行的示例性处理
1-6-2.由接收装置150进行的示例性处理
1-7.连接方法
2.第二实施方式
3.第三实施方式
4.第四实施方式
5.第五实施方式
6.结论
<1.第一实施方式>
(1-1.多播系统的概要)
将参考图1描述根据本公开内容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多播系统1的概要。
图1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多播系统1的示例性配置的方框图。如在图1中示出的,多播系统1包括照相机50、多个发送装置100以及多个接收装置150(1)至150(N)。
照相机50是拍摄例如移动图像或者静止图像的摄影机。照相机50 经由视频信号输入IF将未压缩数据(包括诸如拍摄的未压缩的图像和音频数据的信息)传输至多个发送装置100。换言之,相同内容的未压缩数据被输入到多个发送装置100中。
发送装置100基于从照相机50输入的未压缩数据以不同的传输速率生成流数据,并通过多播传输将流数据传输至接收装置150(1)至150(N)。具体地,发送装置100对从照相机50输入的未压缩数据以各自不同的压缩速率执行压缩编码,并生成压缩流数据。随后,发送装置100通过多播传输以预定的传输速率来传输所生成的流数据。应注意,随后将论述发送装置100的详细配置。
接收装置150(1)至150(N)从发送装置100接收通过多播传输所传输的流数据。应注意,随后将论述接收装置150的详细配置。
(1-2.发送装置的示例性配置)
接下来,将描述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发送装置100的示例性配置。如在图1中示出的,发送装置100包括多个流生成部110(1)、110(2)、...、 110(M)(在下文中,统称为流生成部110);以及多个无线传输部130(1)、 130(2)、...、130(M)(在下文中,统称为无线传输部130),无线传输部是传输装置的示例。
(流生成部110的示例性配置)
相同内容的未压缩数据从照相机50被输入到多个流生成部110(1)、110(2)、...、110(M)中。流生成部110(1)至110(M)对输入的未压缩数据以各自不同的压缩速率执行压缩编码,并且生成压缩流数据。因此,在通过一个发送装置100进行压缩之后存在M个类型的数据速率。
因为流生成部110(1)至110(M)具有相似的配置,在下文中,将通过采用流生成部110(1)作为示例来描述流生成部的示例性配置。如在图1中示出的,流生成部110(1)包括编解码器(CODEC)112(1)、FEC 部114(1)、RTP部116(1)、平滑化部(smoothing unit)118(1)以及RTCP部120(1)。
编解码器112(1)对从照相机50输入的未压缩数据以预定的速率执行压缩编码。另外,编解码器112(1)执行符合IEEE 3550的RTP封包化(packetization)处理并且生成RTP流数据。随后,编解码器112(1) 将生成的RTP流数据输出至FEC部114(1)。
FEC部114(1)对RTP流数据执行前向纠错(FEC)处理。FEC部 114(1)使用里德-所罗门丢包纠错码(Reed-Solomon packet loss correction code)作为前向纠错码,例如,用于执行用于丢包的恢复的冗余码。随后, FEC部114(1)将冗余编码数据输出至RTP部116(1)。
RTP部116(1)对包括冗余编码数据的数据执行符合IEEE 3550的 RTP封包化处理,并且生成包括冗余编码数据的RTP流。随后,RTP部 116(1)将生成的RTP流数据输出至平滑化部118(1)。
平滑化部118(1)对RTP流执行传输速率平滑化处理。随后,平滑化部118(1)将平滑化的RTP流输出至无线传输部130(1)。
RTCP部120(1)例如利用接收装置150(1)至150(N)的RTCP 部172传输并接收符合IEEE 3550中描述的RTP控制协议(RTCP)的RTCP 发送器报告(SR)和接收器报告(RR)包。
(无线传输部130的示例性配置)
无线传输部130(1)至130(M)通过多播传输以预定的传输速率传输通过相应的流生成部110(1)至110(M)所生成的流数据。例如,无线传输部130(1)传输通过流生成部110(1)生成的流数据,而无线传输部130(2)传输通过流生成部110(2)生成的流数据。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无线传输部130(1)至130(M)通过多播传输来传输通过相应的流生成部110(1)至110(M)所生成的流数据,该多播传输被配置为物理层中的传输速率(还被称为PHY速率)与压缩之后的相应的数据速率相对应。
因为无线传输部130(1)至110(M)具有相似的配置,在下文中,将通过采用无线传输部130(1)作为示例来描述无线传输部的示例性配置。如在图1中示出的,无线传输部130(1)包括无线发送装置132(1)和 PHY速率设定部134(1)。
无线发送装置132(1)通过多播传输经由无线传输网190将通过流生成部110(1)所生成的RTP流数据传输至接收装置150(1)至150(N)。换言之,无线发送装置132(1)将RTP流数据传输至多个接收装置150 (1)至150(N)。例如,无线发送装置132(1)是无线LAN装置。
PHY速率设定部134(1)将物理层中的传输速率(PHY速率)配置为与通过流生成部110(1)所压缩的压缩数据速率相对应。无线发送装置132(1)以通过PHY速率设定部134(1)设定的传输速率传输RTP流数据。
此时,通过流生成部110(j)(1≤j≤M,在此,j是整数)生成的压缩数据速率Rd_j(bps)和通过无线传输部130(j)的PHY速率设定部 134(j)所设定的PHY速率Rp_j(bps)满足以下公式1至3中的关系。
Rd_j≥Rd_k(j<k)...(公式1)
Rp_j≥Rp_k(j<k)...(公式2)
Rp_j≥Rd_j(1≤j≤M,其中,j是整数)...(公式3)
同时,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发送装置100,遵循IETFRFC 3550中描述的实时传输协议(RTP),将压缩数据封包为用于传输的RTP包。在这种情况下,Rd_j(bps)表示在将RTP流封包为RTP包之后的压缩数据的数据速率。另外,具有高压缩数据速率的数据的内容质量高,并且如果根据公式1的j<k,那么通过流生成部110(j)生成的流数据的内容质量比通过流生成部110(k)生成的流数据的内容质量高。
另一方面,在使用遵循IEEE 802.11标准的无线LAN装置作为无线发送装置132(1)的情况下,例如,PHY速率Rp_j(bps)表示无线LAN 装置的物理层中的传输速率。为了传输RTP流的数据速率Rd_j,需要设定较大的PHY速率Rp_j(bps),同时导致诸如以太网帧报头的开销。
另外,在使用IEEE 802.11无线LAN装置通信的情况下,设定较大的PHY速率要求良好的网络环境,诸如良好的接收信号的强度(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indicator)(RSSI)、SN比以及帧丢失率,需要这些来实现持续有效的生产量。这些网络环境条件随着发送装置与接收装置之间的距离的增加而恶化,并且还受诸如其他无线装置的无电波干扰和障碍物的存在的因素的影响。
通常,具有较低的PHY速率的无线传输部是指稳定的数据通信的较宽的可能范围,或者换言之,发送装置与接收装置之间的传输范围。因此,当保持以上公式1和2中的关系时,通常,如果满足j<k,那么无线传输部130(j)的传输范围变得比无线传输部130(k)的传输范围窄。
(1-3.接收装置的示例性配置)
多个接收装置150(1)至150(N)从发送装置100的无线传输部130 (1)至130(M)接收通过多播传输所传输的流数据。例如,如在图1中示出的,接收装置150(1)和接收装置150(2)从无线传输部130(1) 接收通过多播传输所传输的流数据。同样地,通过其他接收装置接收来自其他无线传输部130(2)至130(M)的通过多播传输所传输的流数据。
因为接收装置150(1)至150(N)的配置类似,在下文中,将通过采用接收装置150(1)作为示例来描述接收装置的示例性配置。如在图1 中示出的,接收装置150(1)包括:作为接收部的示例的无线传输装置 162、RTP部164、抖动吸收缓冲器166、FEC部168、编解码器170、RTCP 部172以及连接目的地选择部174的示例。
无线传输装置162接收从发送装置100经由无线传输网190传输的 RTP流数据。无线发送装置162从多个无线传输部130(1)至130(M) 接收通过多播传输在物理层中以各自不同的传输速率传输的流数据。无线传输装置162将接收到的RTP流数据输出至RTP部164。
RTP部164对RTP流数据的RTP包进行分析。因此,RTP部164收集有关RTP流的网络信息,诸如丢包率、网络延迟以及网络抖动信息。 RTP部164将分析后的RTP流数据输出至抖动吸收缓冲器166。
抖动吸收缓冲器166对通过RTP部164分析后的RTP流数据执行抖动吸收处理。在抖动吸收处理中,基于例如添加到RTP包报头的RTP时间戳信息来吸收在网络上产生的抖动。随后,抖动吸收缓冲器166在对应于RTP时间戳值的时间将数据输出至FEC部168。
当存在丢包时,如果利用通过发送装置100冗余编码的数据可重获丢包,那么FEC部168执行丢包恢复。随后,FEC部168将从丢包恢复的 RTP流数据输出至编解码器170。
编解码器170对RTP流数据执行压缩解码处理。随后,编解码器170 例如经由视频信号输出IF将由解码处理所产生的未压缩数据输出至显示装置等。
RTCP部172例如利用发送装置100的RTCP部(例如,RTCP部(1)) 传输并接收符合IEEE 3550中描述的RTP控制协议(RTCP)的RTCP发送器报告(SR)和接收器报告(RR)包。因此,在发送装置100与接收装置150之间交换通过RTP部164获取的RTP流数据中的网络状况信息。
因此,发送装置100的FEC部114(1)能够根据网络状况执行冗余编码处理。例如,FEC部114(1)在接收装置150处的高丢包率的情况下利用高冗余度执行冗余编码,以及在低丢包率的情况下利用低冗余度执行冗余编码。
连接目的地选择部174获取与发送装置100之间的网络环境上的变化相关的环境变化信息,并且基于所获取的环境变化信息,从多个无线传输部130(1)至130(M)选择一个无线传输部作为无线传输装置162的连接目的地。因此,接收装置150能够根据网络环境的变化切换到无线传输装置162的最佳的连接目的地。
连接目的地选择部174可以从无线传输部130(1)至130(M)获取接收信号的强度。随后,连接目的地选择部174基于所获取的接收信号的强度,可以从多个无线传输部130(1)至130(M)选择一个无线传输部作为无线传输装置162的连接目的地。因为可以通过所获取的接收信号的强度适当地检测网络环境的变化,所以根据网络环境的变化而切换至最佳的连接目的地变得比较容易。
而且,连接目的地选择部174可以获取基于TCP友好速率(TFRC) 控制方式的TFRC传输速率。随后,连接目的地选择部174可以基于获取的TFRC传输速率从多个无线传输部130(1)至130(M)中选择一个无线传输部作为无线传输装置162的连接目的地。因为可以通过获取TFRC 传输速率适当地检测网络环境的变化,所以根据网络环境的变化切换至最佳的连接目的地变得比较容易。
而且,连接目的地选择部174可以将连接目的地切换至与仅次于当前连接的无线传输部的传输速率的下一最大传输速率相对应的无线传输部,或者切换至与仅次于当前连接的无线传输部的传输速率的下一最小传输速率相对应的无线传输部,作为所选择的一个无线传输部。因此,切换之后通过无线传输部传输的内容质量可以防止与在切换之前通过无线传输部传输的内容质量差别太大。
(1-4.发送装置100与接收装置150之间的连接关系)
接下来,将参考图2描述包括多个无线传输部130的发送装置100 与多个接收装置150之间的连接关系。
图2是用于说明包括多个无线传输部130的发送装置100与多个接收装置150(1)至150(4)之间的连接关系的示意图。在本文中,发送装置100包括三个无线传输部130(1)、130(2)以及130(3),三个无线传输部使用IP多播以执行实时流到四个接收装置150(1)、150(2)、150 (3)以及150(4)。
而且,如在图1中示出的,生成具有各自不同的压缩数据速率的流的流生成部110(1)、110(2)以及110(3)被连接到无线传输部130(1)、 130(2)以及130(3)。通过流生成部110(1)、110(2)以及110(3) 所生成的流数据经由相应的无线传输部130(1)、130(2)以及130(3) 通过IP多播传输。
而且,如在图2中示出的,三个无线传输部130(1)至130(3)的各自的传输范围彼此不同。具体地,对于三个无线传输部130(1)至130 (3),无线传输部130(1)的传输范围最窄,而无线传输部130(3)的传输范围最宽。应注意,无线传输部130(1)至130(3)的传输范围还受诸如通过其他无线装置的无线电波干扰和障碍物的存在的因素影响。此时,关于三个无线传输部130(1)至130(3)的从发送装置100传输的流数据的质量,从无线传输部130(1)传输的流数据的质量最高,而从无线传输部130(3)传输的流数据的质量最低。
在图2中,三个无线传输部130(1)至130(3)的传输范围通过中心位于发送装置100上的圆圈来表示。应注意,接近接收装置150(4)的无线传输部130(3)的传输范围延伸(sticks out)到无线传输部130(2) 的传输范围内。这是因为无线传输部130(2)的传输范围由于诸如通过其他无线装置的无线电波干扰和障碍物的存在的因素已变为非对称范围。另外,传输范围会受通过其他无线装置的无线电波干扰的影响并随着时间的过去而变化。
接收装置150(1)至150(4)中的接收装置150(2)、150(3)以及150(4)具有固定安装位置,然而接收装置150(1)是移动的。如在图2中示出的,当接收装置150(1)位于地点1时,接收装置150(1) 在三个无线传输部130(1)至130(3)的传输范围内,并且因此能够利用连接目的地选择部174连接至三个无线传输部130(1)至130(3)中的任一个。例如,在选择连接目的地以接收最高质量的流数据的情况下,连接目的地选择部174连接至无线传输部130(1)。
同样地,接收装置150(2)位于无线传输部130(3)的传输范围内的位置并且因此连接至无线传输部130(3),而接收装置150(3)位于无线传输部130(2)的传输范围内的位置并且因此连接至无线传输部130(2)。接收装置150(4)由于诸如通过其他无线装置的无线电波干扰和障碍物的存在的因素而现在位于无线传输部130(3)的传输范围内的位置,并且因此连接至无线传输部130(3)。
如果接收装置150(1)从地点1移动至地点2,连接目的地选择部 174感测到与发送装置100之间的网络环境的变化,并将连接目的地从无线传输部130(1)改变至无线传输部130(2)。假设地,如果连接目的地未改变,作为移动至地点2的结果,接收装置150(1)将变得不能接收流数据。另一方面,如果连接目的地改变,虽然存在可接收的流数据的质量可能下降的风险,但是变为可以继续接收流数据。
应注意,即使接收装置150(1)停留在相同位置,当具有发送装置 100的网络环境由于另一个无线传输的干扰而变化时,连接目的地选择部 174根据变化改变连接目的地。虽然上文将接收装置150(1)描述作为示例,但是对于其他接收装置150(2)至150(4)相似的改变连接目的地。
如上所述,通过根据接收装置150(1)至150(4)与发送装置100 之间的网络环境的变化动态地改变无线传输部130(1)至130(3)的连接目的地,故在IP多播传输期间响应于网络环境的流接收变得可能。
(1-5.多个发送装置的示例性配置)
如在图1中示出的,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多播系统1包括传输相同的流数据的多个发送装置100。另外,为了允许接收来自发送装置100的流数据,即使接收装置150移动,如在图3中示出的,创新性地布置多个发送装置100。
图3是示出了多个发送装置100的示例性配置的示意图。在本文中,假设如在图3中示出的,在平面空间中布置多个发送装置100。通过将多个发送装置100布置在网格中,无论接收装置150在指定区域内位于何处还是甚至接收装置150在指定区域内移动,接收装置150能够接收来自发送装置100中的一个的流数据。
图3中的各发送装置100包括三个无线传输部130(1)至130(3)。三个无线传输部130(1)至130(3)的PHY速率彼此不同。如果满足早先论述的公式1和公式2中的关系,通常,具有较低的PHY速率的无线传输部具有较宽的传输范围。在图3中,无线传输部130(3)的传输范围最宽,而无线传输部130(1)的传输范围最窄。另外,如在图3中示出的,在网格中布置多个发送装置100使得各发送装置100的无线传输部130(3) 的传输范围部分重叠。
具体地,通过布置多个发送装置100使得上面论述的接收装置150 的指定区域被包括在无线传输部130(3)的传输范围中,即使接收装置 150在指定区域内移动,使得接收流数据变得可能。
应注意,由图3中的无线传输部130(1)至130(3)中的每一个所使用的无线电频带可以不同于位于相邻处的另一个发送装置100的无线传输部或者相同的发送装置100中的另一个无线传输部所使用的无线电频带。例如,在使用IEEE 802.11标准的无线LAN装置作为无线传输部的情况下,使用不同的信道。
(1-6.流数据传输处理)
将参考图4描述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示例性流数据传输处理。
图4是示出示例性流数据传输处理的流程图。应注意,图4(a)是示出发送装置100侧的示例性处理的流程图,而图4(b)是接收装置150 侧的示例性处理的流程图。
(1-6-1.由发送装置100进行的示例性处理)
首先,将描述在图4(a)中示出的发送装置100侧的示例性处理。图4(a)中的处理被实现作为发送装置100的控制部的CPU执行存储在 ROM中的程序的结果。应注意,执行的程序还可以存储在记录介质上,诸如光盘(CD)、数字通用光盘(DVD)、或者存储卡、或者经由因特网从服务器等下载。
图4(a)在包括诸如通过在图1中示出的照相机50所拍摄的未压缩图像和音频数据的信息的未压缩数据经由视频信号输入IF被输入至发送装置100中时开始。
在图4(a)中,发送装置100首先执行流数据传输处理(步骤S102)。换言之,发送装置100的流生成部110(1)至110(3)基于从照相机50 输入的未压缩数据来生成压缩流数据,以及无线传输部130(1)至130(3) 通过多播传输将通过相应的流生成部110(1)至110(3)所生成的流数据至接收装置150。
因为通过三个流生成部110(1)至110(3)和三个无线传输部130 (1)至130(3)执行的处理类似,所以在下文中将具体描述流生成部110 (1)和无线传输部130(1)的处理。
流生成部110(1)的编解码器112(1)以预定的速率对从照相机50 输入的未压缩数据执行压缩编码。另外,编解码器112(1)执行符合IEEE 3550的RTP封包化处理并且生成RTP流数据。随后,FEC部114(1)对 RTP流数据执行前向纠错(FEC)处理。FEC部114(1)使用里德-所罗门丢包纠错码作为前向纠错码,例如,用于执行用于丢包的恢复的冗余码。
接下来,RTP部116(1)对包括冗余编码数据的数据执行符合IEEE 3550的RTP封包化处理,并生成包括冗余编码数据的RTP流。接下来,平滑化部118(1)对RTP流执行传输速率平滑化处理。随后,平滑化部 118(1)将平滑后的RTP流输出至无线传输部130(1)。
接下来,无线传输部130(1)的无线传输装置132(1)在物理层中以通过PHY速率设定部134(1)所设定的传输速率将通过流生成部110 (1)生成的RTP流数据经由无线传输网190传输至接收装置150。
现将返回到图4(a)中的流程图进行描述并且继续下去。发送装置 100执行上面论述的传输处理,用于从照相机50连续输入数据,并且当所有的数据的传输处理完成(步骤S104:是)时,发送装置100完成该处理。
(1-6-2.由接收装置150进行的示例性处理)
接下来,将描述在图4(b)中示出的在接收装置150侧的示例性处理。图4(b)中的处理被实现作为接收装置150的控制部的CPU执行存储在ROM中的程序的结果。
在图4(b)中,接收装置150首先执行连接目的地选择处理,该连接目的地选择处理从发送装置100的无线传输部130(1)至130(3)中选择连接目的地(步骤S152)。在本文中,针对连接目的地选择处理,接收装置150基于接收信号的强度来执行连接目的地选择处理,或者基于 TFRC来执行连接目的地选择处理。
(基于接收信号的强度的连接目的地选择处理)
此时,将参考图5描述基于接收信号的强度的连接目的地选择处理。
图5是示出基于接收信号的强度的连接目的地选择处理的流程图。在本文中,将接收装置150(1)作为示例进行描述。图5中的流程图从接收装置150(1)连接至发送装置100的无线传输部130(j)(1≤j≤M,其中,j是整数)的状态开始。
首先,接收装置150(1)的连接目的地选择部174经由无线传输装置162周期性地获取与当前连接的无线传输部130(j)相通信的接收信号的强度(RSSI)值(步骤S202)。另外,连接目的地选择部174执行统计处理,诸如对所获取的接收信号的强度RSSI移动加权平均处理(moving weighted average process),并且获取平均值RSSI_A。
接下来,连接目的地选择部174确定平均值RSSI_A是否大于速率增加阈值θ_up_j(步骤S204)。随后,如果在步骤S204中平均值RSSI_A小于速率增加阈值θ_up_j(否),则连接目的地选择部174确定平均值RSSI_A 是否小于速率减小阈值θ_down_j(步骤S206)。
随后,如果在步骤S206中平均值RSSI_A大于速率减小阈值θ_down_j (否),则连接目的地选择部174维持与无线传输部130(j)的连接状态 (步骤S208)。
如果在步骤S204中平均值RSSI_A大于速率增加阈值θ_up_j(是),则连接目的地选择部174确定j是否大于1(步骤S210)。换言之,连接目的地选择部174确定当前连接的无线传输部130(j)是否是无线传输部 130(1)。
随后,如果在步骤S210中j大于1,则连接目的地选择部174将连接目的地改变为无线传输部130(j-1)(步骤S212)。例如,如果当前连接目的地是无线传输部130(2),则连接目的地选择部174将连接目的地改变为无线传输部130(1)。换言之,连接目的地选择部174将连接目的地切换为传输比当前连接的无线传输部130(j)的内容质量高的流数据的无线传输部(j-1)。
随后,接收装置150(1)接收来自改变后的无线传输部130(j-1) 的流数据(步骤S218)。
另一方面,如果在步骤S210中j不大于1,或者换言之,如果当前连接的无线传输部是无线传输部130(1),那么连接目的地选择部174保持与无线传输部130(j)的连接状态(步骤S208)。
而且,如果在步骤S206中平均值RSSI_A小于速率减小阈值θ_down_j (是),则连接目的地选择部174确定j是否小于M(步骤S214)。换言之,连接目的地选择部174确定当前连接的无线传输部130(j)是否是无线传输部130(3)。
随后,如果在步骤S214中j小于M(是),那么连接目的地选择部 174将连接目的地改变为无线传输部130(j+1)(步骤S216)。例如,如果当前连接目的地是无线传输部130(2),那么连接目的地选择部174将连接目的地改变为无线传输部130(3)。换言之,连接目的地选择部174将连接目的地切换为传输比当前连接的无线传输部130(j)的内容质量低的流数据的无线传输部(j+1)。应注意,因为从当前连接的无线传输部130 (j)传输的流数据的质量十分高,所以即使在切换至无线传输部130(j+1) 之后,接收的流数据的质量仍然较高。
随后,接收装置150(1)接收来自改变后的无线传输部130(j+1) 的流数据(步骤S218)。
另一方面,如果在步骤S214中j不小于M(否),或者换言之,如果当前连接的无线传输部是无线传输部130(3),那么连接目的地选择部174 保持与无线传输部130(j)的连接状态(步骤S208)。因此,基于接收信号的强度的连接目的地选择处理结束,并且流程返回到图4(b)中的流程图。
(基于TFRC的连接目的地选择处理)
接下来,将参考图6描述基于TFRC的连接目的地选择处理。
图6是示出基于TFRC的连接目的地选择处理的流程图。同样地,在这种情况下,将接收装置150(1)作为示例进行描述。图6中的流程图从接收装置150(1)连接至发送装置100的无线传输部130(j)的状态开始。
首先,接收装置150(1)的连接目的地选择部174遵循诸如IETFRFC 3448中描述的TCP友好速率控制(TFRC)的速率控制方式,利用RTP 部和RTCP部获取RTP流的往返传输延迟(round-trip time)(RTT)和丢包事件发生率(步骤S302)。
接下来,基于在步骤S302中获取的值,连接目的地选择部174根据网络状况计算TFRC计算的传输速率R_tfrc(bps)(步骤S304)。
接下来,连接目的地选择部174确定在步骤S304中计算出的传输速率R_tfrc是否大于TFRC速率增加阈值θ_tfrc_up_j(步骤S306)。应注意, TFRC速率增加阈值θ_tfrc_up_j如下在公式4中定义。
θ_tfrc_up_j=Rd_(j-1)...(公式4)
(其中,j>1)
如果在步骤S306中,传输速率R_tfrc不大于TFRC速率增加阈值θ_tfrc_up_j(否),则连接目的地选择部174确定传输速率R_tfrc是否小于 TFRC速率减小阈值θ_tfrc_down_j(步骤S308)。应注意,TFRC速率减小阈值θ_tfrc_down_j如下在公式5中定义。
θ_tfrc_down_j=Rd_(j+1)...(公式5)
(其中,j<M)
如果在步骤S308中传输速率R_tfrc不小于TFRC速率减小阈值θ_tfrc_down_j(否),则连接目的地选择部174维持与无线传输部130(j) 的连接状态(步骤S310)。
如果在步骤S306中传输速率R_tfrc大于TFRC速率增加阈值θ_tfrc_up_j(是),那么连接目的地选择部174确定j是否大于1(步骤S312)。换言之,连接目的地选择部174确定当前连接的无线传输部130(j)是否是无线传输部130(1)。
随后,如果在步骤S312中j大于1,那么连接目的地选择部174将连接目的地改变为无线传输部130(j-1)(步骤S314)。例如,如果当前连接目的地是无线传输部130(2),那么连接目的地选择部174将连接目的地改变为无线传输部130(1)。换言之,连接目的地选择部174将连接目的地切换为传输比当前连接的无线传输部130(j)的内容质量高的流数据的无线传输部(j-1)。
随后,接收装置150(1)接收来自改变后的无线传输部130(j-1) 的流数据(步骤S320)。
另一方面,如果在步骤S312中j不大于1,或者换言之,如果当前连接的无线传输部是无线传输部130(1),那么连接目的地选择部174保持与无线传输部130(j)的连接状态(步骤S310)。
而且,如果在步骤S308中传输速率R_tfrc小于TFRC速率减小阈值θ_tfrc_down_j(是),那么连接目的地选择部174确定j是否小于M(步骤 S316)。换言之,连接目的地选择部174确定当前连接的无线传输部130 (j)是否是无线传输部130(3)。
随后,如果在步骤S316中j小于M,那么连接目的地选择部174将连接目的地改变为无线传输部130(j+1)(步骤S318)。例如,如果当前连接目的地是无线传输部130(2),则连接目的地选择部174将连接目的地改变为无线传输部130(3)。换言之,连接目的地选择部174将连接目的地切换为传输比当前连接的无线传输部130(j)的内容质量低的流数据的无线传输部(j+1)。应注意,因为从当前连接的无线传输部130(j)传输的流数据的质量十分高,所以即使在切换至无线传输部130(j+1)之后,接收的流数据的质量仍然较高。
随后,接收装置150(1)接收来自改变后的无线传输部130(j+1) 的流数据(步骤S320)。
另一方面,如果在步骤S316中j不小于M(否),或者换言之,如果当前连接的无线传输部是无线传输部130(3),那么连接目的地选择部174 保持与无线传输部130(j)的连接状态(步骤S310)。因此,基于TFRC 的连接目的地选择处理结束,并且流程返回到图4(b)中的流程图。
现在将返回到图4(b)中的流程图进行描述并且继续下去。在连接目的地选择处理之后,接收装置150执行从所选择的无线传输部130接收流数据的处理(步骤S154)。
具体地,接收装置150的无线传输装置162经由无线传输网190接收从所选择的无线传输部130传输的RTP流数据。接下来,RTP部164对 RTP流数据的RTP包进行分析。因此,RTP部164收集有关RTP流的网络信息,诸如丢包率、网络延迟以及网络抖动信息。
接下来,抖动吸收缓冲器166对通过RTP部164分析后的RTP流数据执行抖动吸收处理。接下来,如果存在丢包,如果利用通过发送装置100 冗余编码的数据可重获所丢失的包,则FEC部168执行丢包恢复。接下来,编解码器170对RTP流数据执行压缩解码处理,并且例如经由视频信号输出IF输出至显示装置等。
接收装置150执行上面论述的用于从发送装置100连续传输的流数据的接收处理,并且当所有的数据的接收处理完成时(步骤S156:是),接收装置150完成该处理。
另一方面,如果存在从发送装置100传输的数据(步骤S156:否),那么接收装置150重复步骤S152和步骤S154的处理。另外,如果接收装置150移动和网络环境改变,那么还重复步骤S152和步骤S154的处理。换言之,如果网络环境改变,则接收装置150切换连接目的地的无线传输部并且继续接收流数据。
(1-7.连接方法)
对于发送装置100的无线传输部130(1)至130(M)与接收装置 150之间的连接方法,在下文中,将描述在设定用于无线传输部130(1) 至130(M)的通用ESSID的情况下的连接方法和在设定无线传输部130 (1)至130(M)的不同ESSID的情况下的连接方法。
(为无线传输部设定通用ESSID的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假设在IEEE 802.11标准中描述的无线LAN装置被用作无线传输部130(1)至130(M)的无线传输装置132(1)至132(M),并且通用ID被设定为用于无线传输装置的扩展服务集标识符(ESSID)。
顺便提及,关于配置具有通用ESSID的无线传输装置,根据IEEE 802.11f和IEEE802.11r中规定的漫游技术,接收装置当被诸如(1)信标信号(beacon signal)的接收损失;(2)通信速率的下降;或者(3)接收信号强度的下降的因素触发时,能够切换到发送装置以连接至多个发送装置或从多个发送装置连接。通常,当接收装置在多个发送装置的传输范围中移动的同时接收信号时,IEEE 802.11f和IEEE 802.11r中规定的漫游技术被用于自动地将连接目的地切换至布置在相对于接收装置的位置具有最好的通信状况的位置的发送装置。
与此相反,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根据具有接收装置150的网络状况动态地选择和改变连接目的地时,在IEEE 802.11f和IEEE 802.11r中规定的漫游技术被用于连接至发送装置100的无线传输部130(1)至130(M),无线传输部130(1)至130(M)具有不同的PHY速率并且其通过IP多播传输以不同的压缩数据速率压缩的相同内容的流。连接目的地选择部 174从设定通用ESSID的连接目的地中选择所选择的连接目的地的无线传输装置132(1)至132(M)中的一个。
(为无线传输部设定不同ESSID的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假设为无线传输部130(1)至130(M)的无线传输装置132(1)至132(M)设定不同的ESSID。在这种条件下,当改变连接目的地时,连接目的地选择部174与当前选择的无线传输装置的ESSID 的连接进行连接,并且重新连接至新连接目的地的无线传输装置的 ESSID。
<2.第二实施方式>
将参考图7描述根据本公开内容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多播系统1的概要。
图7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多播系统1的示例性配置的方框图。如在图7中示出的,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多播系统1同样包括多个发送装置100(1)至100(M)、以及多个接收装置150(1)至150(N)。
在之前论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中,在单个发送装置100中设置多个流生成部110(1)至110(M)和多个无线传输部130(1)至130(M)。与此相反,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在多个发送装置100(1)至100(M)中分开设置流生成部110(1)至110(M)和无线传输部130(1)至130(M)。例如,在发送装置100(1)中设置流生成部110(1)和无线传输部130 (1),而在发送装置100(2)中设置流生成部110(2)和无线传输部130 (2)。
根据以上配置,可以针对压缩数据的每一个数据速率和无线传输装置的每一个PHY速率独立地布置发送装置。
通过流生成部110(1)至110(M)生成的流数据还可以被传输至多个接收装置150。例如,在图7中,将通过发送装置1的流生成部110(1) 所生成的流数据传输至接收装置150(1)和接收装置150(2)。
如前所述,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在网格中布置多个发送装置100(参见图3)。同样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还可以在网格中布置多个发送装置100 (1)至100(M)。下面假设M=2,并描述发送装置100(1)和100(2) 的布置。
图8是示出了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发送装置100(1)和100(2)的示例性配置的示意图。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如在图8(a)中示出的,在网格中布置多个发送装置100(1),而如在图8(b)中示出的,在网格中布置多个发送装置100(2)。以这种方式,通过在网格中布置发送装置100 (1)和100(2),不论接收装置150在指定区域内位于何处还是即使接收装置150在指定区域内移动,接收装置150能够接收来自发送装置100中的一个的流数据。
特别地,在第二实施方式的情况下,通过使接收装置150的指定区域被包括在发送装置100(1)的无线传输部130(1)的传输范围内,同时还被包括在发送装置100(2)的无线传输部130(2)的传输范围内,则接收装置150变得能够在指定区域中的几乎每一个位置处接收高质量流数据。
应注意,无线传输部130(1)至130(M)使用的无线电频带可以与具有重叠传输范围的另一个发送装置100的无线传输部使用的无线电频带不同。例如,在使用IEEE 802.11标准的无线LAN装置作为无线传输部的情况下,使用不同的信道。
<3.第三实施方式>
将参考图9描述根据本公开内容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多播系统1的概要。
图9是示出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多播系统1的示例性配置的方框图。如在图9中示出的,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多播系统1包括发送装置100、多个接收装置150(1)至150(N)、以及无线电中继装置200。
无线电中继装置200具有将流数据从发送装置100传输至接收装置 150(1)至150(N)的中继装置的功能。对于无线电中继装置200,例如,可以使用用于符合IEEE 802.11标准的无线LAN连接的所谓的接入点 (AP)。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在单个发送装置100中设置多个流生成部110(1) 至110(M)和多个无线传输部130(1)至130(M)。与此相反,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如在图9中示出的,在发送装置100中设置多个流生成部110 (1)至110(M),同时在无线电中继装置200中分开设置多个无线传输部230(1)至230(M)。
另外,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发送装置100包括IP传输部140,无线电中继装置200包括IP传输部210,并且发送装置100与无线电中继装置 200通过IP传输网络192连接。应注意,虽然图9示出在IP传输网络上的无线连接方法的情形,但是连接方法不限于此,并且也可以是有线的。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发送装置100的流生成部110(1)至110(M) 将生成的流传输出至IP传输部140。随后,IP传输部140经由IP传输网络192将流传输至无线电中继装置200的IP传输部210。无线电中继装置200的IP传输部210将接收到的流传输出至与流生成部110(1)至110 (M)中的每一个相对应的无线传输部230(1)至230(M)。例如,IP 传输部210将通过流生成部110(1)生成的流数据输出至无线传输部230 (1),并且将通过流生成部110(2)生成的流数据输出至无线传输部230 (2)。
无线传输部230(1)至230(M)的配置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无线传输部130(1)至130(M)类似。无线传输部230(1)至230(M)的无线发送装置232(1)至232(M)以通过PHY速率设定部234(1)至234 (M)所设定的传输速率经由无线传输网190将RTP流数据传输至接收装置150。
如前所述,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在网格中布置多个发送装置100(参见图3)。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可以在网格中布置多个无线电中继装置200 代替发送装置100。因此,即使存在少量的发送装置100(例如,如在图9 中示出的单个装置),接收装置150仍然能够经由多个无线电中继装置200 在宽的范围上接收流数据。另外,接收装置150能够在移动的同时接收流数据。
<4.第四实施方式>
将参考图10描述根据本公开内容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多播系统1的概要。
图10是示出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的多播系统1的示例性配置的方框图。如在图10中示出的,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的多播系统1包括发送装置100、多个接收装置150(1)至150(N)、以及多个无线电中继装置200(1) 至200(M)。
第四实施方式与在图9中示出的第三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多个无线传输部230(1)至230(M)分开到多个无线电中继装置200(1)至 200(M)中。例如,在无线电中继装置200(1)中设置无线传输部230 (1),而在无线电中继装置200(2)中设置无线传输部230(2)。应注意,虽然图10示出在多个无线电中继装置200(1)至200(M)中的每一个中均设置一个无线传输部,但是配置不限于此,每个无线电中继装置200 (1)至200(M)中设置的无线传输部的数量还可以是不同的。
从发送装置100的流生成部的所生成的流数据还可以被传输至多个无线电中继装置200。例如,在图10中,从流生成部110(2)生成的流数据被传输至无线电中继装置200(2)和无线电中继装置200(3)。
同样在第四实施方式中,类似于第三实施方式,可以在网格中布置多个无线电中继装置200(1)至200(M)。因此,即使存在少量的发送装置100(例如,如在图10中示出的单个装置),接收装置150仍然能够经由多个无线电中继装置200(1)至200(M)在宽的范围上接收流数据。另外,接收装置150能够在移动的同时接收流数据。
<5.第五实施方式>
将参考图11描述根据本公开内容的第五实施方式的多播系统1的概要。
图11是示出根据第五实施方式的多播系统1的示例性配置的方框图。如在图11中示出的,根据第五实施方式的多播系统1包括多个发送装置 100(1)至100(M)、多个接收装置150(1)至150(N)、以及多个无线电中继装置200(1)至200(M)。
第五实施方式与在图10中示出的第四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多个流生成部110(1)至110(M)被分开到多个发送装置100(1)至100(M) 中。例如,在发送装置100(1)中设置流生成部110(1),而在发送装置 100(2)中设置流生成部110(2)。应注意,虽然图11示出在多个发送装置100(1)至100(M)中的每一个中均设置一个流生成部,但是配置不限于此,每个发送装置100(1)至100(M)中设置的流生成部的数量也可以使不同的。
<6.结论>
如上所述,本公开内容的多播系统1的接收装置150获取与发送装置 100之间的网络环境的变化相关的环境变化信息,并且基于获取的环境变化信息从多个无线传输部130(1)至130(M)中选择一个无线传输部作为连接目的地。
换言之,通过在动态地切换无线传输部以即使在无线多播传输和类似于单播传输的情况下接收的同时接收信号,存在与在发送装置100与接收装置150之间执行伪速率(pseudo-rate)控制时接收信号类似的所获得的有益效果。
因此,可以始终接收网络环境中的最高质量的内容传输,同时还适应环境随着时间的过去的动态变化。而且,即使接收装置移动,可以根据位置从无线传输部130接收网络环境中的最高质量的内容。
另外,根据上述多播系统1,在来自发送装置100的无线多播传输中,当将内容传输至多个接收装置150时,以基于用于每一个接收装置150的网络环境的传输速率和内容的质量的传输变得可能。
另外,在通常的无线多播传输中,可以仅通过使接收装置的网络环境适应最差的网络环境并且传输低质量的内容,来将该内容传输至多个接收装置。然而,根据本文中的实施方式,以根据每个接收装置的网络环境的内容质量的传输变得可能。
而且,在通常的无线多播传输中,在给予了内容质量的优先权的同时的传输需要在无线传输部中设定物理层中的高传输速率,该传输不能被恶化的网络环境中的接收装置接收。然而,根据本文中的实施方式,以基于各个接收装置的网络环境的内容质量的传输变得可能。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理解,根据设计需求及其他在所附权利要求或者其等价物范围内的因素,可出现不同的修改、组合、子组合和变更。
虽然以上实施方式描述如果内容已经作为文件保存在发送装置中,将通过照相机输入的未压缩数据作为内容的示例,内容文件也可以是压缩的数据。
前述实施方式描述使用无线LAN装置作为无线传输装置的情形,但不限于此。例如,符合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 (诸如4G:LTE演进)、IEEE802.16e(WiMAX)、或者长期演进(LTE) 的装置也可以被用作无线传输装置。在此情况下,可以使用例如多媒体广播多播服务(MBMS)来执行多播传输。
在实施方式中的流程图中示出的步骤自然包括以所描述的和依时间次序执行的处理,并且还包括无需依时间次序,但是还可并行执行或者单独执行的处理。不必说,即使在按时间顺序执行的处理的步骤中,也可以根据需要改变次序。
本文中描述的通过信息处理装置的处理可以通过软件、硬件以及软件和硬件的组合中任一个实现。包括在软件中的程序提前存储,例如,在各个装置的内部或者外部设置的记录介质中。当执行每个程序时,例如,通过随机存取存储器(RAM)读出每个程序,并通过诸如CPU的处理器执行每个程序。
此外,本技术还可以被配置如下。
(1)一种接收装置,包括:
接收部,从多个传输装置接收通过多播传输在物理层中以各自不同的传输速率传输的流数据;
获取部,获取所述接收装置与所述传输装置之间的网络环境的变化相关的环境变化信息;以及
连接目的地选择部,基于获取的所述环境变化信息从所述多个传输装置中选择一个传输装置作为所述接收部的连接目的地。
(2)根据(1)所述的接收装置,其中,
所述获取部获取来自所述传输装置的接收信号的强度;以及
所述连接目的地选择部基于获取的所述接收信号的强度从所述多个传输装置中选择一个传输装置作为所述接收部的连接目的地。
(3)根据(1)所述的接收装置,其中,
所述获取部获取根据TFRC(TCP友好速率控制)的速率控制方式的 TFRC传输速率;以及
所述连接目的地选择部基于获取的所述TFRC传输速率从所述多个传输装置中选择一个传输装置作为所述接收部的连接目的地。
(4)根据(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接收装置,其中,
所述连接目的地选择部将连接目的地切换至与次于当前连接的传输装置的传输速率的下一最大传输速率相对应的传输装置,或者切换至与仅次于当前连接的传输装置的传输速率的下一最小传输速率相对应的传输装置,作为所述一个传输装置。
(5)根据(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接收装置,其中,
所述多个传输装置被设置在中继装置中,所述中继装置将生成并且发送不同传输速率的所述流数据的发送装置与所述接收装置连接。
(6)根据(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接收装置,其中,
所述多个传输装置被设置在生成并且发送不同传输速率的所述流数据的发送装置中。
(7)根据(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接收装置,其中,
所述多个传输装置具有各自不同的传输范围。
(8)一种发送/接收系统,包括:
多个传输装置,通过多播传输在物理层中以各自不同的传输速率传输流数据;以及
一个或者多个接收装置,从所述传输装置接收通过多播传输所传输的所述流数据,
其中,所述接收装置包括:
接收部,从所述多个传输部接收通过多播传输在物理层中以各自不同的传输速率传输的流数据;
获取部,获取所述接收装置与所述传输装置之间的网络环境的变化相关的环境变化信息;以及
连接目的地选择部,基于获取的所述环境变化信息从所述多个传输装置中选择一个传输装置作为所述接收部的连接目的地。
(9)一种接收方法,包括:
从多个传输装置接收通过多播传输在物理层中以各自不同的传输速率传输的流数据;
获取与所述传输装置之间的网络环境的变化相关的环境变化信息;以及
基于获取的所述环境变化信息从所述多个传输装置中选择一个传输装置作为接收部的连接目的地。
(10)一种程序,使计算机执行:
从多个传输装置接收通过多播传输在物理层中以各自不同的传输速率传输的流数据;
获取与所述传输装置之间的网络环境的变化相关的环境变化信息;以及
基于获取的所述环境变化信息从所述多个传输装置中选择一个传输装置作为接收部的连接目的地。
参考标记列表
1 多播系统
50 照相机
100 发送装置
110 流生成部
130 无线传输部
132 无线传输装置
134 PHY速率设定部
150 接收装置
162 无线传输装置
174 连接目的地选择部
190 无线传输网
192 IP传输网络
200 无线电中继装置

Claims (10)

1.一种接收装置,包括:
接收部,从多个传输装置接收通过多播传输在物理层中以各自不同的传输速率传输的内容相同的流数据,其中,所述物理层中的传输速率大于等于所述流数据的压缩数据速率;
获取部,获取所述接收装置与所述传输装置之间的网络环境的变化相关的环境变化信息;以及
连接目的地选择部,基于获取的所述环境变化信息从多个所述传输装置中选择一个传输装置作为所述接收部的连接目的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收装置,其中,
所述获取部获取来自所述传输装置的接收信号的强度指示符;
以及
所述连接目的地选择部基于获取的所述接收信号的强度指示符从多个所述传输装置中选择一个传输装置作为所述接收部的连接目的地。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收装置,其中,
所述获取部获取根据TCP友好速率控制的速率控制方式的TCP友好速率控制传输速率;以及
所述连接目的地选择部基于获取的所述TCP友好速率控制传输速率从多个所述传输装置中选择一个传输装置作为所述接收部的连接目的地。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收装置,其中,
所述连接目的地选择部将连接目的地切换至与次于当前连接的传输装置的传输速率的下一最大传输速率相对应的传输装置,或者切换至与次于当前连接的传输装置的传输速率的下一最小传输速率相对应的传输装置,作为所述一个传输装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收装置,其中,
多个所述传输装置被设置在中继装置中,所述中继装置将生成并且发送不同传输速率的所述流数据的发送装置与所述接收装置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收装置,其中,
多个所述传输装置被设置在生成并且发送不同传输速率的所述流数据的发送装置中。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收装置,其中,
多个所述传输装置具有各自不同的传输范围。
8.一种发送/接收系统,包括:
多个传输装置,通过多播传输在物理层中以各自不同的传输速率传输内容相同的流数据,其中,所述物理层中的传输速率大于等于所述流数据的压缩数据速率;以及
一个或者多个接收装置,从所述传输装置接收通过多播传输所传输的所述流数据,
其中,所述接收装置包括:
接收部,从所述多个传输部接收通过多播传输在物理层中以各自不同的传输速率传输的流数据;
获取部,获取所述接收装置与所述传输装置之间的网络环境的变化相关的环境变化信息;以及
连接目的地选择部,基于获取的所述环境变化信息从多个所述传输装置中选择一个传输装置作为所述接收部的连接目的地。
9.一种接收方法,包括:
从多个传输装置接收通过多播传输在物理层中以各自不同的传输速率传输的内容相同的流数据,其中,所述物理层中的传输速率大于等于所述流数据的压缩数据速率;
获取与所述传输装置之间的网络环境的变化相关的环境变化信息;以及
基于获取的所述环境变化信息从多个所述传输装置中选择一个传输装置作为接收部的连接目的地。
10.一种存储介质,其中存储有程序,当通过计算机执行所述程序时使所述计算机执行:
从多个传输装置接收通过多播传输在物理层中以各自不同的传输速率传输的相同内容的流数据,其中,所述物理层中的传输速率大于等于所述流数据的压缩数据速率;
获取与所述传输装置之间的网络环境的变化相关的环境变化信息;以及
基于获取的所述环境变化信息从多个所述传输装置中选择一个传输装置作为接收部的连接目的地。
CN201380047954.1A 2012-09-20 2013-08-14 接收装置、发送/接收系统、接收方法 Active CN10462059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06848 2012-09-20
JP2012206848 2012-09-20
PCT/JP2013/071933 WO2014045768A1 (ja) 2012-09-20 2013-08-14 受信装置、送受信システム、受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620590A CN104620590A (zh) 2015-05-13
CN104620590B true CN104620590B (zh) 2018-08-10

Family

ID=503410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47954.1A Active CN104620590B (zh) 2012-09-20 2013-08-14 接收装置、发送/接收系统、接收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490994B2 (zh)
EP (1) EP2899988A4 (zh)
JP (1) JP6380105B2 (zh)
CN (1) CN104620590B (zh)
WO (1) WO201404576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219729B2 (en) 2004-05-19 2015-12-22 Philip Drope Multimedia network system with content importation, content exportation, and integrated content management
US20150201230A1 (en) * 2004-05-19 2015-07-16 Philip Drope Using Personal Video Recorder Functionality in a Placeshifting System with Secure Handling of Media Content
CN105323649A (zh) * 2014-07-18 2016-02-10 季春宏 一种多路由同传热备的无线视频传输方法和系统
CN104581229B (zh) 2015-01-16 2018-08-0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流媒体数据传输装置、方法和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872066B2 (ja) * 1995-02-21 1999-03-17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無線チャネル配置方式
JP3662473B2 (ja) 2000-05-12 2005-06-22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マルチキャストサービス提供方法及び情報配信装置
JP4041967B2 (ja) * 2002-10-01 2008-02-06 ソニー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端末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ITBA20030039A1 (it) 2003-08-29 2005-02-28 Grieco Luigi Alfredo Controllo di congestione rate-based del traffico entrante
WO2006067672A1 (en) * 2004-12-20 2006-06-29 Philips Intellectual Property & Standards Gmbh Method and arrangement for reducing the mutual interference of network subscribers in radio networks
EP2101521B1 (en) * 2005-02-16 2011-04-13 Panasonic Corporation Support of mobile terminals in a multicast or broadcast service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bearers
US8213867B2 (en) * 2005-07-27 2012-07-03 T-Mobile Usa, Inc. Frequency band adaptiv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US7970425B2 (en) * 2005-08-30 2011-06-28 Alcatel-Lucent Usa Inc. Push-to-talk group call system using CDMA 1x-EVDO cellular network
US8346256B2 (en) * 2006-01-27 2013-01-01 Alcatel Lucent Method of multicast service provisioning
US7903614B2 (en) * 2006-04-27 2011-03-08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electing link adaptation parameters for CDMA-base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US8031608B2 (en) * 2006-10-02 2011-10-04 Panasonic Corporation Flow control method, transmitting terminal device used in same, receiving terminal device and packet transfer system
CN101193094B (zh) * 2006-11-20 2011-10-19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发送广播/组播业务的方法及系统
US20080298336A1 (en) * 2007-05-31 2008-12-04 Sridhar Gollamudi macro-diversity technique for multicast transmiss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EP2058989A1 (en) * 2007-11-09 2009-05-13 Thomson Licensing, Inc. Wireless rate control method
JP5245452B2 (ja) * 2008-02-26 2013-07-24 富士通株式会社 無線基地局、端末、および上位装置
EP2266365A4 (en) * 2008-04-04 2011-12-28 Powerwave Cognition Inc METHOD AND SYSTEMS FOR MOBILE ROUTING-WIDE BROADBAND INTERNET
CN101616493B (zh) * 2008-06-27 2011-12-0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网络系统及相应装置
JP4706745B2 (ja) * 2008-09-29 2011-06-22 ソニー株式会社 無線伝送方法、無線伝送システム、無線伝送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US8705384B2 (en) 2010-05-19 2014-04-22 Dsp Group Inc. Remote control of transmitter-side rate adaptation
JP5069341B2 (ja) * 2010-07-15 2012-11-07 株式会社バッファロー 無線通信装置、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無線通信経路の選択方法
US8392956B2 (en) * 2010-08-16 2013-03-05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processing media content requests
CN101977097B (zh) * 2010-11-18 2012-12-19 天津大学 远距离WiFi链路的自适应速率和功率联合调整方法
JP5748471B2 (ja) * 2010-12-14 2015-07-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配信装置、配信方法、プログラム
US9066287B2 (en) * 2012-01-24 2015-06-23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s and methods of relay selection and setup
US9237475B2 (en) * 2012-03-09 2016-01-12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Channel quality information and beam index report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380105B2 (ja) 2018-08-29
US9490994B2 (en) 2016-11-08
CN104620590A (zh) 2015-05-13
WO2014045768A1 (ja) 2014-03-27
EP2899988A4 (en) 2016-03-09
US20150249545A1 (en) 2015-09-03
JPWO2014045768A1 (ja) 2016-08-18
EP2899988A1 (en) 2015-07-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032339B2 (en) Multipath data streaming over multiple networks
CN105472477B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设备
US11088947B2 (en) Device, system, and method of pre-processing and data delivery for multi-link communications and for media content
Xu et al. CMT-NC: improving the concurrent multipath transfer performance using network coding in wireless networks
AU2020201920B2 (en) Multipath data streaming over multiple wireless networks
CN101552660B (zh) 对流媒体数据进行重传、播放的方法、装置及通信系统
CN104620590B (zh) 接收装置、发送/接收系统、接收方法
CN108781139A (zh) 分组网络中的数据重传
Kozlov et al. Adaptive scheduling of MPEG video frames during real-time wireless video streaming
CN103684693A (zh) 无线网络视频感知的机会网络编码实现方法
Coronado et al. Programming abstractions for wireless multicasting in software-defined enterprise WLANs
Cheng et al. Improving transmission quality of MPEG video stream by SCTP multi-streaming and differential RED mechanisms
Mezzavilla et al. Wireless access mechanisms and architecture definition in the MEDIEVAL project
He et al. Application of multilink aggregation and load balancing in wireless real-time video transmission system
Gupta et al. Design challenges in transmitting scalable video over multi-radio networks
Kosmanos et al. A cooperative protocol for video streaming in dense small cell wireless relay networks
Klein et al. Performance evaluation framework for video applications in mobile networks
Lu Optimizing transmission for wireless video streaming
Sanigepalli et al. Using p2p networks for error recovery in mbms applications
Jin et al. Bapu: efficient and practical bunching of access point uplinks
Letor et al. Multimedia multicast performance analysis for 802.11 n network cards
Aluvalu et al. Efficient real-time video transmission in wireless mesh network
Kim et al. Network-Adaptive Rate and Error Controls for WiFi Video Streaming
Xiao-kai et al. Transfer Error and Correction Approach in Mobile Network
Syrigos et al. Demonstration of a video-aware multicast opportunistic routing protocol over 802.11 two-hop mesh network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