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602294A - 双连接通信系统中用于传输rlc状态pdu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双连接通信系统中用于传输rlc状态pdu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602294A
CN104602294A CN201310535002.6A CN201310535002A CN104602294A CN 104602294 A CN104602294 A CN 104602294A CN 201310535002 A CN201310535002 A CN 201310535002A CN 104602294 A CN104602294 A CN 10460229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ogic channel
base station
subscriber equipment
rlc status
bs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53500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602294B (zh
Inventor
温萍萍
钱德瑞卡·沃拉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okia Shanghai Bell Co Ltd
Alcatel Lucent SAS
Alcatel Optical Networks Israel Ltd
Original Assignee
Alcatel Lucent Shanghai Bell Co Ltd
Alcatel Optical Networks Israel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lcatel Lucent Shanghai Bell Co Ltd, Alcatel Optical Networks Israel Ltd filed Critical Alcatel Lucent Shanghai Bel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310535002.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602294B/zh
Priority to PCT/IB2014/002609 priority patent/WO2015063589A2/en
Publication of CN1046022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60229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60229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60229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10Scheduling measurement reports ; Arrangements for measurement repor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5Setup of multiple wireless link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005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 H04W36/0055Transmission or use of information for re-establishing the radio link
    • H04W36/0069Transmission or use of information for re-establishing the radio link in case of dual connectivity, e.g. decoupled uplink/downlin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1Allocation or use of connection identifi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H04W88/06Terminal devices adapted for operation in multiple networks or having at least two operational modes, e.g. multi-mode termina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支持双连接的无线通信系统的通信设备中用于传输RLC状态PDU的方法,该系统包括第一、第二基站和用户设备,且RLC为确认模式,且用户设备在上行传输上不支持承载分离,首先建立第一和第二连接并且由第一和第二基站分别为用户设备在第一和第二连接上传输的无线承载配置逻辑信道;然后判断是否也为第一连接上的上行传输的任一承载分配了同第一连接上为下行传输的承载分配的第一逻辑信道有相同的第一逻辑信道标识的逻辑信道或者为第一连接上的下行传输的任一承载分配同第一连接上为上行传输的承载分配的第三逻辑信道有相同的第三逻辑信道标识的逻辑信道:如果是,通信设备相应地传输RLC状态PDU;否则,通信设备按照预定规则来传输RLC状态PDU。

Description

双连接通信系统中用于传输RLC状态PDU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网络,更具体地,涉及在支持双连接的无线通信系统的用户设备或者基站中用于传输RLC状态PDU以及报告相应的BSR的方法。
背景技术
由于低功率节点能够带来容量扩增方面的增益,越来越多的研究将重点指向由低功率节点所覆盖的小小区(small cell)的部署和增强中。在3GPP R12中,一个新的研究项目“Small Cell Enhancementsfor E-UTRA and E-UTRAN Higher-layer aspects”(“针对E-UTRA和E-UTRAN高层方面的小小区增强)”已经得到批准,并且其中的一个重点是要支持宏小区(由宏基站提供覆盖的小区)和小小区之间的双(dual connectivity)。为了实现传输路径多样化(diversity)以及利用不同小区负载不均衡带来的增益,在现阶段已经同意支持一个无线承载通过多个小区传输的承载分离的用户面结构和一个用户的一个无线承载只在一个小区传输的无线承载不分离的用户面结构。,图1示出了一种现有的通信场景,如图1所示,用户设备130同时处于主基站110和辅基站120的覆盖范围之内。此时,用户设备130能够同时与主基站110和辅基站120建立第一连接和第二连接。在下行链路中,主基站110能够使用RLC确认模式向用户设备发送数据,此时,作为接收方的用户设备需要在上行链路中向主基站110反馈RLC状态PDU;与此同时,辅基站120也能够使用RLC确认模式向用户设备130发送数据,此时,作为接收方的用户设备130也需要在上行链路中向辅基站120反馈RLC状态PDU。此外,为发送该RLC状态PDU也需要发送与其对应的BSR报告。这时由于存在双连接,需要为双连接中的每个连接上传输的承载分配相应的逻辑信道。对于RLC确认模式,发送端发送RLC PDU,在接收端会发送相应的RLC状态PDU来向发送端反馈接收的数据包的ACK和NACK信息,并且每个承载对应一个RLC实体和一个逻辑信道,该接收端会在和发送端RLC实体对应的逻辑信道具有相同标记的逻辑信道上发送RLC状态PDU,从而隐含/暗示的标识出该RLC状态PDU是相对于哪个RLC实体的反馈,在双连接中就会存在一个下面的问题,即:在接收端并没有为传输的无线承载分配同在发送端RLC实体对应的逻辑信道有相同标记的逻辑信道,从而不能通过现有的暗示方法来传输RLC状态PDU,从而没有办法传输RLC状态PDU。而现有技术LTE或者LTE-A系统中由于仅存在单连接,并不涉及双连接时逻辑信道分配的问题以及上行和下行逻辑信道分配不匹配时如何解决RLC状态PDU以及相应的BSR信息的发送问题。
发明内容
根据上述对背景技术以及存在的技术问题的理解,如果能够提供一种能解决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问题的解决方案,将是非常有益的。
根据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在支持双连接的无线通信系统的通信设备中用于传输RLC状态PDU的方法,其中,所述无线通信系统包括第一基站、第二基站和用户设备,并且RLC为确认模式,且所述用户设备在上行传输上不支持承载分离,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b.所述用户设备分别与所述第一基站和所述第二基站建立第一连接和第二连接并且由所述第一基站和所述第二基站分别为所述用户设备在所述第一连接和所述第二连接上传输的无线承载配置逻辑信道;以及
c.判断是否也为所述第一连接上的上行传输的任一承载分配了同所述第一连接上为下行传输的承载分配的第一逻辑信道具有相同的第一逻辑信道标识的逻辑信道或者为所述第一连接上的下行传输的任一承载分配了同所述第一连接上为上行传输的承载分配的第三逻辑信道具有相同的第三逻辑信道标识的逻辑信道:
c1.如果是,则所述通信设备相应地传输所述RLC状态PDU;
c2.否则,所述通信设备按照预定规则来传输所述RLC状态PDU。
依据本发明所述的方法首先建立双连接,然后根据上下行链路上的承载所分配的逻辑信道来确定通信设备所需采用的RLC状态PDU的发送方式。由此,依据本发明所述的方法能够在任意的逻辑信道配置下正确发送RLC状态PDU。
在依据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在所述步骤c2中,所述预定规则为:
-所述通信设备相应地在上行传输或者下行传输中维护至少一个虚拟逻辑信道,所述至少一个虚拟逻辑信道的标识相应地与所述第一逻辑信道标识或者所述第三逻辑信道标识相同;
-所述通信设备通过所述至少一个虚拟逻辑信道中的相应的虚拟逻辑信道相应地向所述第一基站或者所述用户设备传输对应的RLC状态PDU。
以这样的方式,能够通过虚拟逻辑信道来实现上下行逻辑信道配置不匹配时的RLC状态PDU的正确发送。
在依据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当需要报告所述RLC状态PDU对应的BSR时,则所述用户设备同样通过所述至少一个虚拟逻辑信道中的相应的虚拟逻辑信道向所述第一基站和/或所述第二基站报告对应的BSR。
以这样的方式能够在需要发送BSR时借助于虚拟的逻辑信道实现BSR的正确发送。
在依据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在所述步骤c2中,所述预定规则为:
-所述通信设备相应地在第一连接的上行链路上通过第二逻辑信道来发送下行链路上的第一逻辑信道对应的RLC状态PDU或者在第一连接的下行链路上通过第四逻辑信道来发送上行链路上的第三逻辑信道对应的RLC状态PDU,其中,所述通信设备通过第一MACPDU头中的R比特位来指示该MAC PDU对应位置的数据所对应的逻辑信道同该MAC PDU头中的逻辑信道标识是否相同;并且
-在不相同时,定义第一RLC状态PDU格式来指示所述RLC状态PDU对应的逻辑信道标识;或者
-在不相同时,以固定的映射关系来相应地指示所述上行链路上的第二逻辑信道与下行链路上的所述第一逻辑信道或者所述下行链路上的第三逻辑信道与上行链路上的所述第四逻辑信道的对应关系,其中,所述用户设备接收所述固定的映射关系。
可选地,在不借助于虚拟逻辑信道来传输RLC状态PDU时能够借助于现有的但是逻辑信道标识不一致的逻辑信道来传输相应的RLC状态PDU,但是,此时则需要定义第一MAC PDU头中的R比特位来标记该MAC PDU对应位置的数据所对应的逻辑信道同该MAC PDU头中的逻辑信道标识是否相同。并在标记不同时,进而通过第一RLC状态PDU格式或者通过定义固定的映射关系来标记此RLC状态PDU真正对应的逻辑信道实现上述方案。
在依据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实施方式中:
-所述网络设备能够解析第一MAC PDU头中的R比特位,以确定该MAC PDU对应位置的数据所对应的逻辑信道同该MAC PDU头中的逻辑信道标识是否相同;并且
-所述通信设备能够解析所述第一RLC状态PDU格式,以确定所述RLC状态PDU对应的逻辑信道标识。
以这样的方式则使得接收方能够解析第一MAC PDU头中的R比特位以及第一RLC状态PDU格式,从而确定相应的信息。
在依据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当需要报告所述RLC状态PDU的BSR时,所述用户设备根据所述固定的映射关系通过BSRMAC CE中第二逻辑信道对应的BSR域来传输第一逻辑信道对应的RLC状态PDU的BSR,其中,所述用户设备通过BSR MAC CE对应的第二MAC PDU头中的R比特位来指示所述BSR为通过所述第二逻辑信道传输的数据的BSR或者为和第二逻辑信道具有所述映射关系的第一逻辑信道对应的RLC状态PDU的BSR。
以这样的方式使得BSR信息也能够不借助于虚拟逻辑信道来报告BSR信息而是通过借助于现有的但是逻辑信道标识不一致的逻辑信道来得以报告。
在依据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基站和/或所述第二基站能够解析所述第二MAC PDU头中的R比特位,以确定所述BSR为通过所述第二逻辑信道传输的数据的BSR或者为和第二逻辑信道具有所述映射关系的第一逻辑信道对应的RLC状态PDU的BSR。
以这样的方式,使得作为接收方的第一或者第二基站能够解析第二MAC PDU头中的R比特位,进而确定所述BSR为通过所述第二逻辑信道传输的数据的BSR或者为和第二逻辑信道具有所述映射关系的第一逻辑信道对应的RLC状态PDU的BSR。
在依据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用户设备从所述第一基站和/或所述第二基站接收所述固定的映射关系。
以这样的方式能够由第一基站和/或第二基站来形成依据本发明所述的固定的映射关系,然后以一定的方式发送至用户设备。
在依据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实施方式中,用户设备通过RRC信令从所述第一基站和/或者所述第二基站接收所述固定的映射关系。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了解,通过RRC信令的方式仅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其他能够实现所述第一基站和/或第二基站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该固定的映射关系的方式也包括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在依据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在所述步骤b中,所述第一基站与所述第二基站相互协调地为所述用户设备在所述第一连接和所述第二连接上传输的无线承载配置逻辑信道,以使得所述用户设备在所述第一连接或所述第二连接的上行链路上传输的任一承载对应的上行逻辑信道同在所述第一连接或所述第二连接的下行链路上传输的承载对应的下行逻辑信道具有相同的逻辑信道标识或者使得所述第一基站或者所述第二基站在所述第一连接或所述第二连接的下行链路上传输的任一承载对应的下行逻辑信道同在所述第一连接或所述第二连接的上行链路上传输的承载对应的上行逻辑信道具有相同的逻辑信道标识。
以这样的方式,使得所述第一基站和所述第二基站首先协调,以使得在第一连接或者第二连接的上行链路的逻辑信道在其对应的下行链路的逻辑信道中均能找到相同的逻辑信道标识的逻辑信道或者在第一连接或者第二连接的下行链路的逻辑信道在其对应的上行链路的逻辑信道中均能找到相同的逻辑信道标识的逻辑信道。该方式能够使得在用户设备侧不需改动的情况下实现双连接中RLC状态PDU的正确发送。
在依据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基站与所述第二基站通过Xn接口相互协调地为所述用户设备在所述第一连接和所述第二连接上传输的无线承载配置逻辑信道,以使得所述用户设备在所述第一连接或所述第二连接的上行链路上传输的任一承载对应的上行逻辑信道同在所述第一连接或所述第二连接的下行链路上传输的承载对应的下行逻辑信道具有相同的逻辑信道标识或者使得所述第一基站或者所述第二基站在所述第一连接或所述第二连接的下行链路上传输的任一承载对应的下行逻辑信道同在所述第一连接或所述第二连接的上行链路上传输的承载对应的上行逻辑信道具有相同的逻辑信道标识。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了解,通过Xn接口的方式仅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其他能够实现相互协调配置的方式也包括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在依据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通信设备为所述用户设备、所述第一基站或者所述第二基站。
由于本发明中所描述的方法除了BSR的报告之外均能够在作为接收方的基站或者用户设备中实施,所以依据本发明所述的通信设备能够是所述用户设备、所述第一基站或者所述第二基站。
在依据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基站为主基站时所述第二基站为辅基站,或者所述第一基站为辅基站时所述第二基站为主基站。
附图说明
通过参照附图阅读以下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示出了依据本发明所述的方法的应用场景的示意图;
图2示出了的依据本发明所述的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示出了具有七位L域的MAC头的示意图;
图4示出了具有十五位L域的MAC头的示意图;以及
图5示出了依据本发明所述的用于BSR报告MAC PDU头的示意图。
在图中,贯穿不同的示图,相同或类似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装置(模块)或步骤。
具体实施方式
在以下优选的实施例的具体描述中,将参考构成本发明一部分的所附的附图。所附的附图通过示例的方式示出了能够实现本发明的特定的实施例。示例的实施例并不旨在穷尽根据本发明的所有实施例。可以理解,在不偏离本发明的范围的前提下,可以利用其他实施例,也可以进行结构性或者逻辑性的修改。因此,以下的具体描述并非限制性的,且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所限定。
图1示出了依据本发明所述的方法的应用场景,由于该场景已在背景技术部分加以描述,故在此不再赘述。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如图2所述的依据本发明所述的方法。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方法为一种在支持双连接的无线通信系统的通信设备中用于传输RLC状态PDU的方法200,其中,无线通信系统包括第一基站、第二基站和用户设备,并且RLC为确认(AM)模式,且用户设备在上行传输上不支持承载分离,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首先,在步骤210中,图1中的用户设备130分别与第一基站110和第二基站120建立第一连接和第二连接并且由第一基站110和第二基站120分别为用户设备130在第一连接和第二连接上传输的无线承载配置逻辑信道;
接下来,在步骤220中判断是否为第一连接上的上行传输的任一承载分配了同第一连接上为下行传输的承载分配的第一逻辑信道具有相同的第一逻辑信道标识的逻辑信道或者为第一连接上的下行传输的任一承载分配了同第一连接上为上行传输的承载分配的第三逻辑信道具有相同的第三逻辑信道标识的逻辑信道:具体地,例如第一基站110为与用户设备建立的第一连接在下行链路上传输的无线承载分配了逻辑信道标识为“1”的逻辑信道(Logic_Chanel_1)用于下行数据传输,则判断是否有逻辑信道标识也为“1”的用于上行链路传输的逻辑信道被分配给了与用户设备建立的第一连接在上行链路上传输的无线承载。以上只是示例性的,对于用户设备来说,还需判断其他的下行逻辑信道是否也存在对应的具有相同的逻辑信道标识的上行链路的逻辑信道。对于第二连接也是如此,在此为了简化篇幅,不再赘述。
此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当用户设备作为接收方时,上行链路配置的逻辑信道与下行链路配置的逻辑信道并非必须一一对应的关系,例如,上行链路的逻辑信道能够包括逻辑信道标识为“1”、“2”、“3”、“4”和“5”的五个逻辑信道,而下行链路的逻辑信道能够包括逻辑信道标识为“3”、“4”的逻辑信道,这样的情况下也是符合上述判断的,即上述判断结果也为“是”;相反地,如果是基站作为接收方时,下行链路配置的逻辑信道与上行链路配置的逻辑信道并非必须一一对应的关系,例如,下行链路的逻辑信道能够包括逻辑信道标识为“1”、“2”、“3”、“4”和“5”的五个逻辑信道,而上行链路的逻辑信道能够包括逻辑信道标识为“1”、“2”的逻辑信道,这样的情况下也是符合上述判断的,即上述判断结果也为“是”。
判断之后,如果有,则该方法进入方法步骤232,在该方法步骤之中,通信设备相应地传输相应的RLC状态PDU,在此,其传输方案与现有技术相同;
相反地,如果没有,则该方法进入方法步骤234,在该方法步骤之中,通信设备按照预定规则来传输相应的RLC状态PDU。
依据本发明所述的方法首先建立双连接,然后根据每个连接的上下行链路上的承载所配置的逻辑信道来确定通信设备所需采用的RLC状态PDU的发送方式。由此,依据本发明所述的方法能够在任意的逻辑信道配置下的RLC状态PDU的正确发送。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选地,在所述步骤210中,第一基站110与第二基站相互协调地为用户设备130在第一连接和第二连接上传输的无线承载配置逻辑信道,以使得用户设备130在第一连接或第二连接的上行链路上传输的任一承载对应的上行逻辑信道同在第一连接或第二连接的下行链路上传输的承载对应的下行逻辑信道具有相同的逻辑信道标识或者使得第一基站或者第二基站在第一连接或第二连接的下行链路上传输的任一承载对应的下行逻辑信道同在第一连接或所述第二连接的上行链路上传输的承载对应的上行逻辑信道具有相同的逻辑信道标识。由此将使得依据本发明的图2所述的方法在判断之后进入方法步骤232,在该方法步骤中,通信设备相应地传输相应的RLC状态PDU,在此,其传输方案与现有技术相同。
以这样的方式,使得第一基站110和第二基站120首先协调,以使得在第一连接或者第二连接的上行逻辑信道在其对应的下行链路的逻辑信道中均能找到相同的逻辑信道标识的逻辑信道或者在第一连接或者第二连接的下行链路的逻辑信道在其对应的上行链路的逻辑信道中均能找到相同的逻辑信道标识的逻辑信道。该方式能够使得在用户设备侧不需改动的情况下实现双连接中RLC状态PDU的正确发送。
可选地,第一基站110与第二基站120通过Xn接口相互协调地为用户设备130在第一连接和第二连接上传输的无线承载配置逻辑信道,以使得用户设备130在所述第一连接或所述第二连接的上行链路上传输的任一承载对应的上行逻辑信道同在第一连接或所述第二连接的下行链路上传输的承载对应的下行逻辑信道具有相同的逻辑信道标识或者使得第一基站110或者第二基站120在第一连接或第二连接的下行链路上传输的任一承载对应的下行逻辑信道同在第一连接或第二连接的上行链路上传输的承载对应的上行逻辑信道具有相同的逻辑信道标识。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了解,通过Xn接口的方式仅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其他能够实现相互协调配置的方式也包括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在依据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在上述步骤234中,预定规则能够为:通信设备相应地在上行传输或者下行传输中维护至少一个虚拟逻辑信道,该至少一个虚拟逻辑信道的标识相应地与第一逻辑信道标识或者第三逻辑信道标识相同,此时,该通信设备通过至少一个虚拟逻辑信道中的相应的虚拟逻辑信道相应地向第一基站110或者用户设备130传输对应的RLC状态PDU。以这样的方式,能够通过虚拟逻辑信道来实现上下行逻辑信道配置不匹配时的RLC状态PDU的正确发送。
可选地,当需要报告所述RLC状态PDU对应的BSR时,则用户设备130同样通过上述的至少一个虚拟逻辑信道中的相应的虚拟逻辑信道向第一基站110和/或第二基站120报告对应的BSR。
例如,当用户设备作为接收方时,下行链路的逻辑信道例如包括逻辑信道标识为“1”和“2”两个逻辑信道;而上行链路的逻辑信道例如包括逻辑信道标识为“1”和“3”的两个逻辑信道,而不包括逻辑信道标识为“2”的逻辑信道,此时,用户设备将维持一个逻辑信道标识为“2”的虚拟逻辑信道用于上行传输,从而能够正确地发送相应的RLC状态PDU。
以这样的方式能够在需要发送BSR时借助于虚拟的逻辑信道实现BSR的正确发送。
以上方式为维护虚拟的逻辑信道的方式,以下将介绍借助于现有的已分配的逻辑信道来实现的方式。可选地,在上述步骤234中,预定规则还能够为:
-通信设备相应地在第一连接的上行链路上通过第二逻辑信道来发送下行链路上的第一逻辑信道对应的RLC状态PDU或者在第一连接的下行链路上通过第四逻辑信道来发送上行链路上的第三逻辑信道对应的RLC状态PDU,其中,通信设备通过第一MAC PDU头中的R比特位来指示该MAC PDU对应位置的数据所对应的逻辑信道同该MAC PDU头中的逻辑信道标识是否相同;并且
在这种解决方案中,需要重新定义原先保留的MAC PDU头中的R比特位。图3和图4示出了分别具有七位和十五位L域的MACPDU头的示意图。在依据本发明所述的方法中能够定义R比特来指示该MAC PDU对应位置的数据所对应的逻辑信道同该MAC PDU头中的逻辑信道标识是否相同,例如,以“1”代表相同,而以“0”代表不同。在不同时,则需要表明具有该逻辑信道标识的逻辑信道所传输的RLC状态PDU是为哪个逻辑信道传输的,此时有两种解决方案,即第一种为定义第一RLC状态PDU格式来指示RLC状态PDU对应的逻辑信道标识。此时,网络设备需要能够解析第一MAC PDU头中的R比特位,以确定该MAC PDU对应位置的数据所对应的逻辑信道同该MAC PDU头中的逻辑信道标识是否相同;并且通信设备能够解析第一RLC状态PDU格式,以确定所述RLC状态PDU对应的逻辑信道标识。以这样的方式则使得接收方能够解析第一MAC PDU头中的R比特位以及第一RLC状态PDU格式,从而确定相应的信息。
可选地,第二种解决方案为以固定的映射关系来相应地指示上行链路上的第二逻辑信道与下行链路上的所述第一逻辑信道或者下行链路上的第三逻辑信道与上行链路上的第四逻辑信道的对应关系,其中,用户设备130接收上述固定的映射关系。
在依据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实施例中,当需要报告所述RLC状态PDU的BSR时,用户设备130根据固定的映射关系通过BSR MAC CE中第二逻辑信道对应的BSR域来传输第一逻辑信道对应的RLC状态PDU的BSR,其中,用户设备130通过BSR MAC CE对应的第二MAC PDU头中的R比特位来指示BSR为通过第二逻辑信道传输的数据的BSR或者为和第二逻辑信道具有映射关系的第一逻辑信道对应的RLC状态PDU的BSR。以这样的方式使得BSR信息也能够不借助于虚拟逻辑信道来报告BSR信息而是通过借助于现有的但是逻辑信道标识不一致的逻辑信道来得以报告。图5示出了依据本发明所述的用于BSR报告MAC PDU头的示意图。其R比特定义与图3和图4中的定义相仿。具体地,能够以“1”表示BSR为通过第二逻辑信道传输的数据的BSR;而以“0”表示和第二逻辑信道具有映射关系的第一逻辑信道对应的RLC状态PDU的BSR。此时,第一基站110和/或第二基站120能够解析第二MAC PDU头中的R比特位,以确定BSR为通过第二逻辑信道传输的数据的BSR或者为和第二逻辑信道具有映射关系的第一逻辑信道对应的RLC状态PDU的BSR。
以这样的方式,使得作为接收方的第一基站或者第二基站能够解析第二MAC PDU头中的R比特位,进而确定BSR为通过第二逻辑信道传输的数据的BSR或者为和第二逻辑信道具有映射关系的第一逻辑信道对应的RLC状态PDU的BSR。可选地,用户设备130从第一基站110和/或第二基站120接收上述固定的映射关系。以这样的方式能够由第一基站110和/或第二基站120来形成依据本发明所述的固定的映射关系,然后以一定的方式发送至用户设备。可选地,用户设备130通过RRC信令从第一基站110和/或者第二基站120接收固定的映射关系。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了解,通过RRC信令的方式仅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其他能够实现所述第一基站和/或第二基站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该固定的映射关系的方式也包括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在依据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实施方式中,通信设备为用户设备、第一基站或者第二基站。由于本发明中所描述的方法除了BSR的报告之外均能够在作为接收方的基站或者用户设备中实施,所以依据本发明所述的通信设备能够是用户设备、第一基站或者第二基站。
在依据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基站为主基站时第二基站为辅基站,或者第一基站为辅基站时第二基站为主基站。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发明。因此,无论如何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此外,明显的,“包括”一词不排除其他元素和步骤,并且措辞“一个”不排除复数。装置权利要求中陈述的多个元件也可以由一个元件来实现。第一,第二等词语用来表示名称,而并不表示任何特定的顺序。

Claims (13)

1.一种在支持双连接的无线通信系统的通信设备中用于传输RLC状态PDU的方法,其中,所述无线通信系统包括第一基站、第二基站和用户设备,并且RLC为确认模式,且所述用户设备在上行传输上不支持承载分离,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b.所述用户设备分别与所述第一基站和所述第二基站建立第一连接和第二连接并且由所述第一基站和所述第二基站分别为所述用户设备在所述第一连接和所述第二连接上传输的无线承载配置逻辑信道;以及
c.判断是否也为所述第一连接上的上行传输的任一承载分配了同所述第一连接上为下行传输的承载分配的第一逻辑信道具有相同的第一逻辑信道标识的逻辑信道或者为所述第一连接上的下行传输的任一承载分配了同所述第一连接上为上行传输的承载分配的第三逻辑信道具有相同的第三逻辑信道标识的逻辑信道:
c1.如果是,则所述通信设备相应地传输所述RLC状态PDU;
c2.否则,所述通信设备按照预定规则来传输所述RLC状态PDU。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所述步骤c2中,所述预定规则为:
-所述通信设备相应地在上行传输或者下行传输中维护至少一个虚拟逻辑信道,所述至少一个虚拟逻辑信道的标识相应地与所述第一逻辑信道标识或者所述第三逻辑信道标识相同;
-所述通信设备通过所述至少一个虚拟逻辑信道中的相应的虚拟逻辑信道相应地向所述第一基站或者所述用户设备传输对应的RLC状态PDU。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中,当需要报告所述RLC状态PDU对应的BSR时,则所述用户设备同样通过所述至少一个虚拟逻辑信道中的相应的虚拟逻辑信道向所述第一基站和/或所述第二基站报告对应的BSR。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所述步骤c2中,所述预定规则为:
-所述通信设备相应地在第一连接的上行链路上通过第二逻辑信道来发送下行链路上的第一逻辑信道对应的RLC状态PDU或者在第一连接的下行链路上通过第四逻辑信道来发送上行链路上的第三逻辑信道对应的RLC状态PDU,其中,所述通信设备通过第一MACPDU头中的R比特位来指示该MAC PDU对应位置的数据所对应的逻辑信道同该MAC PDU头中的逻辑信道标识是否相同;并且
-在不相同时,定义第一RLC状态PDU格式来指示所述RLC状态PDU对应的逻辑信道标识;或者
-在不相同时,以固定的映射关系来相应地指示所述上行链路上的第二逻辑信道与下行链路上的所述第一逻辑信道或者所述下行链路上的第三逻辑信道与上行链路上的所述第四逻辑信道的对应关系,其中,所述用户设备接收所述固定的映射关系。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中:
-所述网络设备能够解析第一MAC PDU头中的R比特位,以确定该MAC PDU对应位置的数据所对应的逻辑信道同该MAC PDU头中的逻辑信道标识是否相同;并且
-所述通信设备能够解析所述第一RLC状态PDU格式,以确定所述RLC状态PDU对应的逻辑信道标识。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中,当需要报告所述RLC状态PDU的BSR时,所述用户设备根据所述固定的映射关系通过BSRMAC CE中第二逻辑信道对应的BSR域来传输第一逻辑信道对应的RLC状态PDU的BSR,其中,所述用户设备通过BSR MAC CE对应的第二MAC PDU头中的R比特位来指示所述BSR为通过所述第二逻辑信道传输的数据的BSR或者为和第二逻辑信道具有所述映射关系的第一逻辑信道对应的RLC状态PDU的BSR。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基站和/或所述第二基站能够解析所述第二MAC PDU头中的R比特位,以确定所述BSR为通过所述第二逻辑信道传输的数据的BSR或者为和第二逻辑信道具有所述映射关系的第一逻辑信道对应的RLC状态PDU的BSR。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用户设备从所述第一基站和/或所述第二基站接收所述固定的映射关系。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用户设备通过RRC信令从所述第一基站和/或者所述第二基站接收所述固定的映射关系。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所述步骤b中,所述第一基站与所述第二基站相互协调地为所述用户设备在所述第一连接和所述第二连接上传输的无线承载配置逻辑信道,以使得所述用户设备在所述第一连接或所述第二连接的上行链路上传输的任一承载对应的上行逻辑信道同在所述第一连接或所述第二连接的下行链路上传输的承载对应的下行逻辑信道具有相同的逻辑信道标识或者使得所述第一基站或者所述第二基站在所述第一连接或所述第二连接的下行链路上传输的任一承载对应的下行逻辑信道同在所述第一连接或所述第二连接的上行链路上传输的承载对应的上行逻辑信道具有相同的逻辑信道标识。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在所述步骤b中,所述第一基站与所述第二基站通过Xn接口相互协调地为所述用户设备在所述第一连接和所述第二连接上传输的无线承载配置逻辑信道,以使得所述用户设备在所述第一连接或所述第二连接的上行链路上传输的任一承载对应的上行逻辑信道同在所述第一连接或所述第二连接的下行链路上传输的承载对应的下行逻辑信道具有相同的逻辑信道标识或者使得所述第一基站或者所述第二基站在所述第一连接或所述第二连接的下行链路上传输的任一承载对应的下行逻辑信道同在所述第一连接或所述第二连接的上行链路上传输的承载对应的上行逻辑信道具有相同的逻辑信道标识。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通信设备为所述用户设备、所述第一基站或者所述第二基站。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基站为主基站时所述第二基站为辅基站,或者所述第一基站为辅基站时所述第二基站为主基站。
CN201310535002.6A 2013-11-01 2013-11-01 双连接通信系统中用于传输rlc状态pdu的方法 Active CN10460229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535002.6A CN104602294B (zh) 2013-11-01 2013-11-01 双连接通信系统中用于传输rlc状态pdu的方法
PCT/IB2014/002609 WO2015063589A2 (en) 2013-11-01 2014-10-30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rlc status pdu in communication system supporting dual connectivity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535002.6A CN104602294B (zh) 2013-11-01 2013-11-01 双连接通信系统中用于传输rlc状态pdu的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602294A true CN104602294A (zh) 2015-05-06
CN104602294B CN104602294B (zh) 2018-08-21

Family

ID=524328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535002.6A Active CN104602294B (zh) 2013-11-01 2013-11-01 双连接通信系统中用于传输rlc状态pdu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4602294B (zh)
WO (1) WO2015063589A2 (zh)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304411A (zh) * 2015-05-15 2017-01-04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双连接系统中的上行链路分割承载的方法及装置
CN107979847A (zh) * 2016-10-25 2018-05-0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的方法、装置、用户设备和基站
CN108964945A (zh) * 2017-05-18 2018-12-0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配置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相关设备
WO2019056666A1 (zh) * 2017-09-22 2019-03-28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数据处理方法及相关设备
CN110249687A (zh) * 2017-11-03 2019-09-1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处理媒体访问控制协议数据单元的方法和装置
CN110677925A (zh) * 2019-08-30 2020-01-1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承载处理的方法及终端设备
WO2020034427A1 (en) * 2018-11-01 2020-02-20 Zte Corporation Bearer mappings for integrated access and backhaul links
CN111586803A (zh) * 2019-02-15 2020-08-2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方法及相关设备
CN111418259B (zh) * 2017-12-19 2023-08-22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辅小区的控制方法、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90364A (zh) * 2006-11-02 2007-12-1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高速下行分组接入相关信道的发送/接收方法和装置
EP2015500A1 (en) * 2006-05-01 2009-01-14 NTT DoCoMo, Inc. Wireless communicating method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ng device
US20120182896A1 (en) * 2011-01-18 2012-07-19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Interference measurement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user equipment having multiple heterogeneous communication module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2939729A (zh) * 2010-06-09 2013-02-20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移动通信系统和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分组控制方法
CN103201977A (zh) * 2010-11-08 2013-07-10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使用多链路pdcp 子层进行多点hsdpa 通信的系统和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015500A1 (en) * 2006-05-01 2009-01-14 NTT DoCoMo, Inc. Wireless communicating method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ng device
CN101090364A (zh) * 2006-11-02 2007-12-1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高速下行分组接入相关信道的发送/接收方法和装置
CN102939729A (zh) * 2010-06-09 2013-02-20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移动通信系统和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分组控制方法
CN103201977A (zh) * 2010-11-08 2013-07-10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使用多链路pdcp 子层进行多点hsdpa 通信的系统和方法
US20120182896A1 (en) * 2011-01-18 2012-07-19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Interference measurement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user equipment having multiple heterogeneous communication module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ited B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304411A (zh) * 2015-05-15 2017-01-04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双连接系统中的上行链路分割承载的方法及装置
US10735164B2 (en) 2016-10-25 2020-08-04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pparatus, user equipment, and base station
CN107979847A (zh) * 2016-10-25 2018-05-0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的方法、装置、用户设备和基站
CN107979847B (zh) * 2016-10-25 2020-12-1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的方法、装置、用户设备和基站
CN108964945A (zh) * 2017-05-18 2018-12-0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配置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相关设备
CN108964945B (zh) * 2017-05-18 2021-09-1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配置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相关设备
WO2019056666A1 (zh) * 2017-09-22 2019-03-28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数据处理方法及相关设备
US11083006B2 (en) 2017-09-22 2021-08-03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Data processing method and related device
CN110249687A (zh) * 2017-11-03 2019-09-1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处理媒体访问控制协议数据单元的方法和装置
CN110249687B (zh) * 2017-11-03 2023-10-1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处理媒体访问控制协议数据单元的方法和装置
CN111418259B (zh) * 2017-12-19 2023-08-22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辅小区的控制方法、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WO2020034427A1 (en) * 2018-11-01 2020-02-20 Zte Corporation Bearer mappings for integrated access and backhaul links
CN111586803A (zh) * 2019-02-15 2020-08-2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方法及相关设备
CN110677925A (zh) * 2019-08-30 2020-01-1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承载处理的方法及终端设备
CN110677925B (zh) * 2019-08-30 2021-08-2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承载处理的方法及终端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602294B (zh) 2018-08-21
WO2015063589A3 (en) 2015-08-27
WO2015063589A2 (en) 2015-05-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602294A (zh) 双连接通信系统中用于传输rlc状态pdu的方法
US10911999B2 (e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user terminal, base station, processor, and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JP6972155B2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端末の信号受信電力測定方法及び前記方法を用いる端末
JP6907330B2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端末のv2x通信方法及び上記方法を利用する端末
EP3567909B1 (en)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signal by terminal for v2x communic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device using same method
US10750513B2 (en) Signal transmission method performed by terminal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terminal using same method
US10201003B2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transmitting downlink data in multiple UEs cooperative communication
CN100431374C (zh) 高速下行分组接入业务用户终端在多载波小区的工作方法
CN102334359B (zh) 移动通信系统中的非对称上行链路/下行链路连接
US11659546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uplink scheduling on logical channel priority i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16123945A1 (zh) 数据处理方法、装置、用户设备、基站
CN103947130A (zh) 用于lte-a的更高阶mu-mimo
US10966123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eventing loss of data packets
KR20150084964A (ko) 디바이스간 통신을 위한 방법 및 대응하는 제어 방법
KR20150014450A (ko) 단말 간 직접 통신을 지원하는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d2d 단말이 데이터를 전송 및 수신하는 방법
CN111586890B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09983817A (zh) 在使用小区聚合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利用可伸缩发送时间间隔激活/停用小区的方法和装置
EP2490399B1 (en) Method for data transmission based on relay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equipment thereof
CN112423393B (zh)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05492925A (zh) 无线通信系统中基于设备对设备直接通信测量终端之间的距离的方法及其设备
CN101405980B (zh) 在无线电通信系统中以分组方式传输数据的方法
JPWO2018062371A1 (ja) 移動通信方法
Favraud et al. Public safety networks: Enabling mobility for critical communications
EP4336951A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connecting multiple base station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20230232486A1 (en) Method and device used for relay wireless communication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Pudong New Area, Pudong Jinqiao Ning Bridge Road, No. 388, No.

Applicant after: Shanghai NOKIA Baer Limited by Share Ltd

Applicant after: Alcatel Optical Networks Israe

Address before: 201206 Shanghai, Pudong Jinqiao Ning Bridge Road, No. 388, No.

Applicant before: Shanghai Alcatel-Lucent Co., Ltd.

Applicant before: Alcatel Optical Networks Israe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