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592697B - 一种低密度高阻燃性复合多孔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Google Patents

一种低密度高阻燃性复合多孔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592697B
CN104592697B CN201410853578.1A CN201410853578A CN104592697B CN 104592697 B CN104592697 B CN 104592697B CN 201410853578 A CN201410853578 A CN 201410853578A CN 104592697 B CN104592697 B CN 10459269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rts
low
porous material
composite porous
dens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85357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592697A (zh
Inventor
王玉忠
王宇韬
商珂
王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chuan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Sichuan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chuan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Sichuan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410853578.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592697B/zh
Publication of CN1045926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59269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59269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59269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的一种低密度高阻燃性复合多孔材料是由以下组分复合而成:无机粒子0.1~5份,聚乙烯醇0.5~10份,阻燃性可交联聚合物0~5份,阻燃剂0.1~2份,该材料的密度为12~145Kg/m3,极限氧指数为34.5~47.5%,垂直燃烧均为V‑0级,峰值热释放速率为50.5~135.8kW/m2,总热释放为5.6~13.3MJ/m2。本发明还公开了其制备方法。由于本发明提供的多孔材料采用了有一定阻燃效果的无机粒子和交联聚合物和少量添加适用于基体聚合物聚乙烯醇的高效阻燃剂,因而使得这种多孔材料不仅密度低,导热系数也低,隔音效果好,机械强度好,可用作隔热、保温和隔声材料,有利于节能降耗,可以达到高的阻燃防火等级,整个制备过程无废液、废气产生,安全环保。

Description

一种低密度高阻燃性复合多孔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多孔材料及其制备和应用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低密度高阻燃性复合多孔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能源消耗过大,进行节能减耗会是缓解能源消耗的重要举措之一。据悉,在我国现有的建筑中,95%以上是高能耗建筑,而我国目前的建筑能耗已经达到了社会总能耗的三成以上(邵勇;张轶.最新建筑保温材料探寻.建筑发展导向,2011,2:11)。这些建筑物不仅保温隔热性能普遍很差,单位面积采暖能耗约为发达国家的2—4倍。而且阻燃性也并不十分优异,近年来,因建筑保温材料引起的火灾事故频发,如2009年2月的央视大楼新址火灾、2010年11月的上海高层公寓大火等。上述巨大的能源损耗和一例例血的教训已经让人们意识到推广应用具有高阻燃性的建筑保温材料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而现在,常用的建筑保温材料分为有机保温材料和无机保温材料。其中有机保温材料,如可发性聚苯乙烯泡沫(EPS)、挤塑聚苯乙烯泡沫(XPS)、聚氨酯泡沫等,这些材料虽然质轻且保温性能优越,但是这些材料绝大部分源自于石油化工产业,在全球能源紧张,石油价格飞涨的大环境下,大量使用这些材料无异于加大国家能源的消耗。并且,这些材料的阻燃问题没有得到妥善的解决,很难达到GTB8624-2012标准规定中氧指数必须≥30%要求。而无机保温材料,如岩棉、玻璃棉、泡沫玻璃等保温材料,这些材料虽然防火阻燃安全性好,但是却存在密度大、加工难度大、节能效率低等缺点。因此,目前市场急需一种密度小,且能满足阻燃性能和节能标准的“新型”建筑保温材料。
被称为“冻结的烟雾”的气凝胶材料,由于其本身的纳米多孔结构,孔隙率可达到90%以上。极高的孔隙率赋予了该材料很多不同于普通玻璃态材料的特点,如极低的密度和极低的导热系数。这些特性使得气凝胶材料有了成为高阻燃性,低能耗率的“新型”建筑保温材料的可能性。然而,传统的无机气凝胶,由于其本身力学性能的缺陷,以及超临界干燥工艺成本的限制,无法大规模的运用在建筑保温领域。
有研究表明:将水溶性聚合物与无机粒子混合,采用冷冻干燥法制备的聚合物/粘土气凝胶,即可消除无机粒子本身的脆性,又能控制成本,具有潜在的保温、阻燃、隔热领域的性能。如Chen,H.B等报道了通过冷冻干燥法制备的聚乙烯醇/粘土复合气凝胶,并且拥有一定的阻燃性能。但是,没有给出该材料极限氧指数(LOI)的具体数据,据本发明人实验考证,其氧指数无法达到30%以上,也即达不到GTB8624-2012所述标准(Chen,H.B.;Wang,Y.Z.;Schiraldi,D.A.Preparation and Flammability of Poly(vinyl alcohol)Composite Aerogels.ACS Appl.Mater.Interfaces 2014,6(9),6790–6796.)。
美国专利US20070208124公开了将粘土、聚合物、粘结剂复合,用冷冻干燥法制备了各种孔径的气凝胶材料。但是由于聚合物或粘结剂添加比例较高,据此推测,这些材料的阻燃性能也不高,达不到建筑保温材料对阻燃性能的要求。
申请号为2013310043651.4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无机微纳米粒子/聚合物气凝胶建筑保温气凝胶材料及制备方法。该法是以无机纳米粒子为主体,加入了少量水溶性聚合物,交联聚合物以及纤维增强材料,采用冷冻干燥法制备了气凝胶复合材料。该材料虽有导热系数低,燃烧热值高等特点及具有应用于建筑保温材料的潜质,但是,该材料的阻燃性主要是靠高添加量的无机微纳米粒子实现,而无机微纳米粒子本身对聚合物的阻燃效率较低,低的添加量难以使该材料极限氧指数(LOI)达30%以上。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首先提供一种低密度高阻燃性复合多孔材料。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上述的低密度高阻燃性复合多孔材料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再一目的是提供上述的低密度高阻燃性复合多孔材料的应用。
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发明提供的低密度高阻燃性复合多孔材料是由以下组分复合而成:
各物料的份数均为重量份,该材料的密度为12~145Kg/m3,极限氧指数为34.5~47.5%,垂直燃烧均为V-0级,峰值热释放速率为50.5~135.8kW/m2,总热释放为5.6~13.3MJ/m2
以上低密度高阻燃性复合多孔材料的组分优选以下配比:
该材料的密度为65~132Kg/m3,极限氧指数为34.5~46.0%,垂直燃烧均为V-0级,峰值热释放速率为50.5~135.8kW/m2,总热释放为5.6~13.3MJ/m2
以上多孔材料中所述的无机粒子为纳米二氧化硅、海泡石、镁铝水滑石、锌铝水滑石、钙铝水滑石、氢氧化镁、氢氧化铝、蒙脱土、粉煤灰或膨胀石墨中的任一种,优选蒙脱土、镁铝水滑石;所述的阻燃性可交联聚合物为三聚氰胺甲醛树脂或脲醛树脂;所述的阻燃剂为聚磷酸铵及其改性物和三聚氰胺及其衍生物中的至少一种。
进一步,以上多孔材料中所述的阻燃剂为聚磷酸铵、哌嗪改性聚磷酸铵、乙醇胺改性聚磷酸铵、乙二胺改性聚磷酸铵、三聚氰胺聚磷酸盐和三聚氰胺焦磷酸盐中的至少一种。
再进一步,以上多孔材料中所述的阻燃剂为哌嗪改性聚磷酸铵、乙醇胺改性聚磷酸铵和乙二胺改性聚磷酸铵中的至少一种。
又进一步,以上多孔材料中所述的哌嗪改性聚磷酸铵包括哌嗪改性量为0.1~20%的各种哌嗪改性聚磷酸铵阻燃剂;乙醇胺改性聚磷酸铵包括乙醇胺改性量为0.1~20%的各种乙醇胺改性聚磷酸铵阻燃剂;乙二胺改性聚磷酸铵包括乙二胺改性为0.1~20%的各种乙二胺改性聚磷酸铵阻燃剂。
更进一步,优选哌嗪改性聚磷酸铵包括哌嗪改性量为1~18%的各种哌嗪改性聚磷酸铵阻燃剂;优选乙醇胺改性聚磷酸铵包括乙醇胺改性量为1~18%的各种乙醇胺改性聚磷酸铵阻燃剂;优选乙二胺改性聚磷酸铵包括乙二胺改性为1~18%的各种乙二胺改性聚磷酸铵阻燃剂。
本发明提供的上述低密度高阻燃性复合多孔材料的制备方法,该方法的工艺步骤和条件如下:
(1)将0.1~8份无机粒子与0.1~2份阻燃剂加入50份水中,搅拌使之形成分散均匀的悬浮液;
(2)将0.5~10份聚乙烯醇、0~5份阻燃性可交联聚合物加入到50份水中,搅拌使之充分溶解;
(3)将所得悬浮液与所得溶液搅拌混合直至均匀;
(4)先将所得混合分散液在-40~-196℃下冷冻至固体,然后将所得固体于-50~-20℃下干燥24~192小时,再将所得产品在真空条件下,升温至40~60℃固化2~24小时即可,
所用物料的份数均为重量份,当所用阻燃性可交联物为0份时,无需升温固化。
本发明提供的上述低密度高阻燃性复合多孔材料的制备方法,该方法优选的工艺步骤和条件如下:
(1)将0.5~5份无机粒子与0.1~2份阻燃剂加入50份水中,搅拌使之形成分散均匀的悬浮液;
(2)将5~10份聚乙烯醇、0.1~5份阻燃性可交联聚合物加入到50份水中,搅拌使之充分溶解;
(3)将所得悬浮液与所得溶液搅拌混合直至均匀;
(4)先将所得混合分散液在-80~-196℃下冷冻至固体,然后将所得固体于-50~-25℃下干燥72~192小时,再将所得产品在真空条件下,升温至40~60℃固化2~24小时即可。
以上制备方法中所用的无机粒子为纳米二氧化硅、海泡石、镁铝水滑石、锌铝水滑石、钙铝水滑石、氢氧化镁、氢氧化铝、蒙脱土、粉煤灰或膨胀石墨中的任一种,优选蒙脱土、镁铝水滑石;所用的阻燃性可交联聚合物为三聚氰胺甲醛树脂或脲醛树脂;所述的阻燃剂为聚磷酸铵及其改性物和三聚氰胺及其衍生物中的至少一种。
进一步,制备方法中所用的阻燃剂为聚磷酸铵、哌嗪改性聚磷酸铵、乙醇胺改性聚磷酸铵、乙二胺改性聚磷酸铵、三聚氰胺聚磷酸盐和三聚氰胺焦磷酸盐中的至少一种。
再进一步,制备方法中所用的阻燃剂为哌嗪改性聚磷酸铵、乙醇胺改性聚磷酸铵和乙二胺改性聚磷酸铵中的至少一种。
又进一步,制备方法中所用的哌嗪改性聚磷酸铵包括哌嗪改性量为0.1~20%的各种哌嗪改性聚磷酸铵阻燃剂;乙醇胺改性聚磷酸铵包括乙醇胺改性量为0.1~20%的各种乙醇胺改性聚磷酸铵阻燃剂;乙二胺改性聚磷酸铵包括乙二胺改性为0.1~20%的各种乙二胺改性聚磷酸铵阻燃剂。
更进一步,优选哌嗪改性聚磷酸铵包括哌嗪改性量为1~18%的各种哌嗪改性聚磷酸铵阻燃剂;优选乙醇胺改性聚磷酸铵包括乙醇胺改性量为1~18%的各种乙醇胺改性聚磷酸铵阻燃剂;优选乙二胺改性聚磷酸铵包括乙二胺改性为1~18%的各种乙二胺改性聚磷酸铵阻燃剂。
制备本发明高阻燃性复合多孔材料的各原料的具体作用如下:在以聚乙烯醇为基体聚合物的体系中,所用无机粒子在搅拌条件下,可以通过氢键与聚乙烯醇产生强烈的相互作用并获得均匀的分散液,用以提高材料的热稳定性、机械性能和阻燃性能;阻燃性可交联聚合物可用以增强聚乙烯醇的凝胶骨架,增强气凝胶的机械性能,同时所选可交联聚合物对复合材料也可贡献一定阻燃性能;阻燃剂用以为复合气凝胶材料提供高效的阻燃性能。
本发明提供的上述低密度高阻燃性复合多孔材料作为隔热、保温和隔声材料方面的应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由于本发明提供的多孔材料不仅采用了有一定阻燃效果的无机粒子和交联聚合物,还少量添加适用于基体聚合物聚乙烯醇的高效阻燃剂,因而使得这种多孔材料的极限氧指数为34.5~47.5%,完全达到了GTB8624-2012规定的保温材料氧指数必须≥30%的标准。
2、由于本发明提供的多孔材料在采用了适用于聚乙烯醇的高效阻燃剂基础上,还采用了无机粒子、阻燃性可交联聚合物,再加之工艺措施的配合,因而获得的均布微米孔或纳米孔的结构材料不仅密度低,质轻,机械强度好,有利于节能降耗,可作为一种隔热、保温或者隔声材料使用。
3、由于本发明提供的制备方法是以水作为分散剂和溶剂,因而整个制备过程无废液、废气产生,安全环保,符合当下绿色化学的时代理念。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制备的多孔材料经过50kW/m2锥形量热测试后的燃烧样品照片。
图2为对比例材料经过50kW/m2锥形量热测试后的燃烧样品照片。
从图1、2的对比中可以发现,本发明制备的高阻燃性多孔材料只出现部分燃烧现象,即只有上表面燃烧,侧面和下面部分均保持原样未被点燃;而对比例样品则完全燃烧。这表明:高效阻燃剂的加入大大增加了材料的阻燃性能,使得该材料与对比例相比,形成了更为稠密的残炭层,阻止了材料的进一步燃烧,只出现了部分燃烧的现象。
图3为本发明制备的多孔材料的扫描电镜照片(SEM)。从SEM图形中可以证明,该材料为多孔材料,且孔洞分布均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给出实施例以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有必要指出以下实施例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范围的限制,该领域的技术熟练人员根据上述本发明内容对本发明做出了一些非本质的改进和调整仍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值得说明的是,1)以下实施例和对比例中所用物料份数均为重量份;2)以下实施例和对比例所制备材料的密度、极限氧指数、垂直燃烧等级是分别按照GB/T 6343-2009、ASTM D 2863-2009、GT/T 8333-2008进行测定得到的,峰值热释放速率、总热释放是通过功率为50kW/m2的锥形量热仪测试得到的,具体见附表。
实施例1
将5份镁铝水滑石与1份哌嗪含量为5%的哌嗪改性聚磷酸铵加入50份水中,搅拌使之形成分散均匀的悬浮液,再将5份聚乙烯醇加入到50份水中,搅拌使之充分溶解,然后将所得悬浮液与所得溶液搅拌混合直至均匀,继后依次将所得混合分散液先在-196℃下冷冻至固体,所得固体用冷冻干燥机于-30℃下干燥120小时即可。
实施例2
将4.5份蒙脱土与1.5份乙醇胺含量为8%的乙醇胺改性聚磷酸铵加入50份水中,搅拌使之形成分散均匀的悬浮液,再将5份聚乙烯醇加入到50份水中,搅拌使之充分溶解,然后将所得悬浮液与所得溶液搅拌混合直至均匀,继后依次将所得混合分散液在-120℃下冷冻至固体,所得固体用冷冻干燥机于-40℃下干燥165小时即可。
实施例3
将4份锌铝水滑石与2份乙二胺含量为15%的乙二胺改性聚磷酸铵加入50份水中,搅拌使之形成分散均匀的悬浮液,再将5份聚乙烯醇、0.1份脲醛树脂加入到50份水中,搅拌使之充分溶解,然后将所得悬浮液与所得溶液搅拌混合直至均匀,继后依次将所得混合分散液在-80℃下冷冻至固体,所得固体用冷冻干燥机于-25℃下干燥192小时,在真空50℃固化10小时即可。
实施例4
将0.5份粉煤灰、1份三聚氰胺甲醛树脂和1份聚磷酸铵加入50份水中,搅拌使之形成分散均匀的悬浮液,再将5份聚乙烯醇、1份三聚氰胺甲醛树脂加入到50份水中,搅拌使之充分溶解,然后将所得悬浮液与所得溶液搅拌混合直至均匀,继后依次将所得混合分散液在-80℃下冷冻至固体,所得固体用冷冻干燥机于-35℃下干燥150小时,在真空40℃固化12小时即可。
实施例5
将0.5份镁铝水滑石与1份哌嗪含量为4%的哌嗪改性聚磷酸铵加入50份水中,搅拌使之形成分散均匀的悬浮液,再将5份聚乙烯醇、2.5份三聚氰胺甲醛树脂加入到50份水中,搅拌使之充分溶解,然后将所得悬浮液与所得溶液搅拌混合直至均匀,继后依次将所得混合分散液先在-196℃下冷冻至固体,所得固体用冷冻干燥机于-50℃下干燥144小时,在真空60℃固化2.5小时即可。
实施例6
将2份蒙脱土与1.6份乙醇胺含量为7%的乙醇胺改性聚磷酸铵加入50份水中,搅拌使之形成分散均匀的悬浮液,再将10份聚乙烯醇、2份三聚氰胺甲醛树脂加入到50份水中,搅拌使之充分溶解,然后将所得悬浮液与所得溶液搅拌混合直至均匀,继后依次将所得混合分散液在-80℃下冷冻至固体,所得固体用冷冻干燥机于-50℃下干燥168小时,在真空50℃固化3小时即可。
实施例7
将1份蒙脱土与0.1份三聚氰胺焦磷酸盐加入50份水中,搅拌使之形成分散均匀的悬浮液,再将5份聚乙烯醇、3份三聚氰胺甲醛树脂加入到50份水中,搅拌使之充分溶解,然后将所得悬浮液与所得溶液搅拌混合直至均匀,继后依次将所得混合分散液在-196℃下冷冻至固体,所得固体用冷冻干燥机于-25℃下干燥192小时,在真空40℃固化4小时即可。
实施例8
将1份纳米二氧化硅与0.5份乙二胺含量为15%的乙二胺改性聚磷酸铵加入50份水中,搅拌使之形成分散均匀的悬浮液,再将5份聚乙烯醇、1份三聚氰胺甲醛树脂加入到50份水中,搅拌使之充分溶解,然后将所得悬浮液与所得溶液搅拌混合直至均匀,继后依次将所得混合分散液在-150℃下冷冻至固体,所得固体用冷冻干燥机于-40℃下干燥192小时,在真空60℃固化3小时即可。
实施例9
将3份海泡石与2份乙二胺含量为18%的乙二胺改性聚磷酸铵加入50份水中,搅拌使之形成分散均匀的悬浮液,再将8份聚乙烯醇、1.5份脲醛树脂加入到50份水中,搅拌使之充分溶解,然后将所得悬浮液与所得溶液搅拌混合直至均匀,继后依次将所得混合分散液在-150℃下冷冻至固体,所得固体用冷冻干燥机于-40℃下干燥166小时,在真空40℃固化15小时即可。
实施例10
将0.5份蒙脱土与0.1份哌嗪改性量为1%的哌嗪改性聚磷酸铵加入50份水中,搅拌使之形成分散均匀的悬浮液,再将0.5份聚乙烯醇、0.1份脲醛树脂加入到50份水中,搅拌使之充分溶解,然后将所得悬浮液与所得溶液搅拌混合直至均匀,继后依次将所得混合分散液在-196℃下冷冻至固体,所得固体用冷冻干燥机于-25℃下干燥150小时,在真空40℃固化5小时即可。
实施例11
将0.1份蒙脱土与0.1份三聚氰胺焦磷酸盐加入50份水中,搅拌使之形成分散均匀的悬浮液,再将5份聚乙烯醇、5份脲醛树脂加入到50份水中,搅拌使之充分溶解,然后将所得悬浮液与所得溶液搅拌混合直至均匀,继后依次将所得混合分散液在-88℃下冷冻至固体,所得固体用冷冻干燥机于-20℃下干燥190小时,在真空30℃固化8小时即可。
实施例12
将3份纳米二氧化硅与3份乙醇胺改性量为15%的乙醇胺改性聚磷酸铵加入50份水中,搅拌使之形成分散均匀的悬浮液,再将6份聚乙烯醇、1份脲醛树脂加入到50份水中,搅拌使之充分溶解,然后将所得悬浮液与所得溶液搅拌混合直至均匀,继后依次将所得混合分散液在-120℃下冷冻至固体,所得固体用冷冻干燥机于-20℃下干燥190小时,在真空30℃固化12小时即可。
实施例13
将6份氢氧化铝与1份哌嗪改性量为8%的哌嗪改性聚磷酸铵加入50份水中,搅拌使之形成分散均匀的悬浮液,再将3份聚乙烯醇加入到50份水中,搅拌使之充分溶解,然后将所得悬浮液与所得溶液搅拌混合直至均匀,继后依次将所得混合分散液在-196℃下冷冻至固体,所得固体用冷冻干燥机于-30℃下干燥150小时即可。
实施例14
将8份蒙脱土与1份乙二胺改性量为13%的乙二胺改性聚磷酸铵加入50份水中,搅拌使之形成分散均匀的悬浮液,再将2份聚乙烯醇,0.3份三聚氰胺甲醛树脂加入到50份水中,搅拌使之充分溶解,然后将所得悬浮液与所得溶液搅拌混合直至均匀,继后依次将所得混合分散液在-196℃下冷冻至固体,所得固体用冷冻干燥机于-30℃下干燥150小时,在真空80℃固化8小时即可。
实施例15
将7份蒙脱土与1份三聚氰胺聚磷酸盐加入50份水中,搅拌使之形成分散均匀的悬浮液,再将3份聚乙烯醇,0.5份三聚氰胺甲醛树脂加入到50份水中,搅拌使之充分溶解,然后将所得悬浮液与所得溶液搅拌混合直至均匀,继后依次将所得混合分散液在-88℃下冷冻至固体,所得固体用冷冻干燥机于-35℃下干燥130小时,在真空80℃固化8小时即可。
对比例
将5份镁铝水滑石与1份木纤维加入50份水中,搅拌使之形成分散均匀的悬浮液,再将5份聚乙烯醇加入到50份水中,搅拌使之充分溶解,然后将所得悬浮液与所得溶液搅拌混合直至均匀,继后依次将所得混合分散液先在-196℃下冷冻至固体,所得固体用冷冻干燥机于-30℃下干燥120小时即可。体系中不采用高性能阻燃剂,而采用增强性纤维材料。
附表

Claims (8)

1.一种低密度高阻燃性复合多孔材料,该材料是由以下组分复合而成:
该材料的密度为65~132Kg/m3,极限氧指数为34.5~46.0%,垂直燃烧均为V-0级,峰值热释放速率为50.5~135.8kW/m2,总热释放为5.6~13.3MJ/m2,所述的阻燃性可交联聚合物为三聚氰胺甲醛树脂或脲醛树脂;所述的阻燃剂为哌嗪改性聚磷酸铵、乙醇胺改性聚磷酸铵、乙二胺改性聚磷酸铵、三聚氰胺聚磷酸盐和三聚氰胺焦磷酸盐中的至少一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密度高阻燃性复合多孔材料,该材料中所述的无机粒子为纳米二氧化硅、海泡石、镁铝水滑石、锌铝水滑石、钙铝水滑石、蒙脱土、氢氧化镁、氢氧化铝、粉煤灰或膨胀石墨中的任一种。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低密度高阻燃性复合多孔材料,该材料中所述的无机粒子为蒙脱土或镁铝水滑石;所述的阻燃性可交联聚合物为三聚氰胺甲醛树脂或脲醛树脂;所述的阻燃剂为哌嗪改性聚磷酸铵、乙醇胺改性聚磷酸铵和乙二胺改性聚磷酸铵中至少一种。
4.一种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密度高阻燃性复合多孔材料的制备方法,该方法的工艺步骤和条件如下:
(1)将0.5~5份无机粒子与0.1~2份阻燃剂加入50份水中,搅拌使之形成分散均匀的悬浮液;
(2)将5~10份聚乙烯醇、0.1~5份阻燃性可交联聚合物加入到50份水中,搅拌使之充分溶解;
(3)将所得悬浮液与所得溶液搅拌混合直至均匀;
(4)先将所得混合分散液在-40~-196℃下冷冻至固体,然后将所得固体于-50~-20℃下干燥24~192小时,再将所得产品在真空条件下,升温至40~60℃固化2~24小时即可,
所用物料的份数均为重量份。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低密度高阻燃性复合多孔材料的制备方法,该方法的工艺步骤和条件如下:
(1)将0.5~5份无机粒子与0.1~2份阻燃剂加入50份水中,搅拌使之形成分散均匀的悬浮液;
(2)将5~10份聚乙烯醇、0.1~5份阻燃性可交联聚合物加入到50份水中,搅拌使之充分溶解;
(3)将所得悬浮液与所得溶液搅拌混合直至均匀;
(4)先将所得混合分散液在-80~-196℃下冷冻至固体,然后将所得固体于-50~-25℃下干燥72~192小时,再将所得产品在真空条件下,升温至40~60℃固化2~24小时即可。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低密度高阻燃性复合多孔材料的制备方法,该方法中所用的无机粒子为纳米二氧化硅、海泡石、镁铝水滑石、锌铝水滑石、钙铝水滑石、氢氧化镁、氢氧化铝、蒙脱土、粉煤灰或膨胀石墨中的任一种;所用的阻燃性可交联聚合物为三聚氰胺甲醛树脂或脲醛树脂;所用的阻燃剂为哌嗪改性聚磷酸铵、乙醇胺改性聚磷酸铵、乙二胺改性聚磷酸铵、三聚氰胺聚磷酸盐和三聚氰胺焦磷酸盐中的至少一种。
7.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低密度高阻燃性复合多孔材料的制备方法,该方法中所用的无机粒子为蒙脱土或镁铝水滑石;所用的阻燃性可交联聚合物为三聚氰胺甲醛树脂或脲醛树脂;所用的阻燃剂为哌嗪改性聚磷酸铵、乙醇胺改性聚磷酸铵、乙二胺改性聚磷酸铵、三聚氰胺聚磷酸盐和三聚氰胺焦磷酸盐中的至少一种。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密度高阻燃性复合多孔材料作为隔热、保温和隔声材料方面的应用。
CN201410853578.1A 2014-12-31 2014-12-31 一种低密度高阻燃性复合多孔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Active CN10459269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853578.1A CN104592697B (zh) 2014-12-31 2014-12-31 一种低密度高阻燃性复合多孔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853578.1A CN104592697B (zh) 2014-12-31 2014-12-31 一种低密度高阻燃性复合多孔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592697A CN104592697A (zh) 2015-05-06
CN104592697B true CN104592697B (zh) 2017-04-26

Family

ID=531187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853578.1A Active CN104592697B (zh) 2014-12-31 2014-12-31 一种低密度高阻燃性复合多孔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59269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885313B (zh) * 2016-04-26 2018-09-25 四川大学 树脂交联聚乙烯醇气凝胶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6087597A (zh) * 2016-08-27 2016-11-09 安阳华森纸业有限责任公司 阻燃纤维板的制备方法
CN107130894B (zh) * 2017-06-15 2019-10-29 石植 一种带有阻燃秸秆防火板的防火门中缝
WO2019012127A1 (en) * 2017-07-13 2019-01-17 Basf Se POROUS MATERIALS HAVING SUPERIOR REVERSIBLE WATER ABSORPTION
CN107459492A (zh) * 2017-07-26 2017-12-12 东华大学 一种有机改性三聚氰胺聚磷酸盐及其制备方法
CN109517352B (zh) * 2018-11-30 2020-07-21 万卓(武汉)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阻燃型pla基可降解食品包装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9553799A (zh) * 2018-12-06 2019-04-02 西华大学 一种难燃气凝胶及其制备方法、应用
CN110675977A (zh) * 2019-10-23 2020-01-10 无锡裕德电缆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阻燃耐候电缆
CN112175229A (zh) * 2020-09-03 2021-01-05 昆明理工大学 一种二维材料复合型阻燃聚乙烯醇气凝胶及其制备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35180A (zh) * 2008-01-14 2008-08-06 四川大学 阻燃聚乙烯醇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3113043B (zh) * 2013-02-04 2015-09-09 四川大学 无机微纳米粒子/聚合物复合建筑保温气凝胶材料及制备方法
CN103756013B (zh) * 2013-12-25 2016-10-19 四川大学 阻燃改性聚磷酸铵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3980624B (zh) * 2014-05-19 2016-05-25 四川大学 无卤阻燃聚苯乙烯泡沫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592697A (zh) 2015-05-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592697B (zh) 一种低密度高阻燃性复合多孔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3113043B (zh) 无机微纳米粒子/聚合物复合建筑保温气凝胶材料及制备方法
Jin et al. Lightweight and multiscale needle quartz fiber felt reinforced siliconoxycarbide modified phenolic aerogel nanocomposite with enhanced mechanical, insulative and flame-resistant properties
CN106567474A (zh) 一种二氧化硅纳米气凝胶空芯玻璃微珠复合防火保温板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WO2014090105A1 (zh) 水性膨胀型钢结构防火涂料及制备方法
CN104086913A (zh) 难燃eps泡沫保温板材的制备方法及其板材
CN104099028A (zh) 防火胶黏剂及其应用
CN103073238B (zh) 一种墙体材料及其制备工艺
CN102838375A (zh) 一种无机泡沫保温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5837100A (zh) 一种微细二氧化硅气凝胶改性发泡水泥保温板的制备方法
CN106431136B (zh) 一种复合保温板及其制备方法
CN105885313B (zh) 树脂交联聚乙烯醇气凝胶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3011756B (zh) 一种复合绝热材料
KR101493434B1 (ko) 발포 폴리스티렌용 난연성 코팅제 조성물
TW201400548A (zh) 防火聚胺酯材料及防火結構
CN104559679A (zh) 一种添加硫酸钙晶须的水性防火涂料及其制备方法
KR101431484B1 (ko) 폴리스티렌 발포체 수지입자용 난연 코팅방법
CN103880376B (zh) 一种轻质无机防火保温板材
CN103466999A (zh) 超细纤维复合保温隔热材料、保温隔热板及其制备方法
CN104446103A (zh) 一种基于水性聚酯树脂改性发泡保温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4261858B (zh) 一种改性发泡水泥保温板及其制备方法
Li et al. Preparation of DOPO-KH550 modified hollow glass microspheres/PVA composite aerogel for thermal insulation and flame retardancy
CN102838333A (zh) 一种外墙用无机泡沫水泥保温材料
KR101345148B1 (ko) 염소화파라핀이 침투된 발포성 폴리스티렌 입자 및 그 제조방법
CN103496910B (zh) 无机纤维纳米泡沫防火绝热保温板的制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